发展中国家环境税问题探讨_1

发展中国家环境税问题探讨_1
发展中国家环境税问题探讨_1

发展中国家环境税问题探讨

    内容摘要:环境税是帮助政府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本文对发展中国家实施环境税的原因和类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笔者认为,目前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主要以投入物为基础征收环境税的做法比较恰当。环境税是基于环境保护的税种,对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性,因此在我国实施环境税是十分必要而且可行的。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环境税庇古税排放物税投入物税

处理好环境问题对一个健康的社会和经济来说至关重要,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目前,由于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和紧迫,为了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更应该采取行动保护环境。现阶段环境税是许多国家采取的手段之一,尤其是在发达国家,那么发展中国家要不要实施环境税呢?如果需要,又应该实施什么类型的环境税呢?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实施环境税的原因

对于环境问题,从经济的角度,人们将焦点放在了“负外部性”上,也就是说,经济个体的生产或消费行为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了危害,却并没有因此而承担相应的成本,从而导致过度地生产或消费,使环境不断恶化。解决“负外部性”,就是将外部成本由破坏环境者内在化,

再反映在他们的成本中。实现“内在化”的手段很多,环境税是其中的一种经济手段。

笔者认为,发展中国家也应该和多数发达国家一样,重视环境税的作用,积极推行实施环境税。

环境税可以弥补环境法律法规的不足

法律和规章制度被广泛地应用于环境保护方面,而且由于法律法规本身的特性,也确实是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仅仅靠法律和规章制度是不能完全解决环境问题的,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首先,发展中国家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特别是涉及到环境保护方面的,数量严重不足,即使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内容也不是非常的全面和合理,这对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严重的环境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其次,现有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主要用于处理污染及有毒气体的排放等专门性问题,通过定期检查和罚款等手段来禁止或控制显著污染地点污染物的排放,这种“命令和控制”对特定环境危害的处理是恰当和有效的。但是直接的法规更适合控制相对较少数目的显著污染地点,或更适合为某一生产过程、某一行业或整个商业制定一个最低的标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不适合处理较扩散的环境影响和有大量小公司存在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又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对于法律法规制度来说,受其影响的经济个体的规模越小、数量越多,

成本也会越高。此外,经济手段(包括税收)在涉及较多小企业和较扩散的污染源时,更具成本效益,尤其是在政府的政策目标为改变经济个体行为而不仅仅是控制某些活动时,税收执行的综合成本更低。

再次,法律法规制度也不利于刺激经济个体的技术改革。法律法规制度会要求经济个体使用一定技术减除污染,但是不会刺激污染者采取法规要求之外的行动和技术。然而环境税会提供持续不断的刺激,激励污染者发展新技术或提高生产效率。如根据消耗的能源数量征收环境税,会促使经济个体采用新技术或提高生产效率以尽量降低能源的使用数量,从而可以少交税。

环境税可以弥补可交易排污权的不足

目前,可交易排污权被认为是除环境税以外的另一修订外部性的经济手段。如果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超过国家给其的允许排放量标准,他们可以到市场上购买污染权,如果他们的排放量低于允许排放量,也可以将多余的排污权拿到市场上去交易。这种经济手段可以控制社会总排放量。但是为了确定一个合理的社会排放总量,政府需要确定污染的边际社会成本等于污染边际削减成本时的污染物排放量。同时,政府仍然需要对污染企业加以管理和控制,以保证他们排放的污染物没有超过政府所允许的排放量,这种技术和管理上的难度对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是难以在目前得到妥善解决的,即使执行起来,执行成本也会大于环境税的执行成本。所以,目前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仅仅靠这种经济手段解决环境问题是不可取的。

环境税可以弥补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资金的不足

尽管环境税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调节企业或个人的行为达到减除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而不是主要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但是由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资金本来就严重不足,环境税收入专款专用就可以为政府保护和治理环境提供资金来源,其中包括对削减排污或清洁生产的企业给予相应的补贴或奖励,以及补偿环境税对低收入阶层产生的无法接受的负面影响所需要的费用。

实施环境税的类型

庇古税

从理论上说,庇古税被普遍认为是修正外部性的最好方式。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一书中首先提出对污染征收税或费的想法。他建议,应当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对排污者征税,用税收来弥补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使二者相等。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庇古税执行起来的难度很大,表现为:

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问题为诸多难题中的难中之难,信息不充分使得最优税率的确定遇到很大的团难,这样就有可能使所确定的税率并非最优。实行庇古税就是要解决外部成本内部化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准确地知道边际外部成本(MEC)和企业的边际私人净效益

(MNPB),并以此作为制订最优庇古税的依据。边际收益取决于环境保护措施的效果及人们对环境的评价,尽管经常可以测量出来,但通常难度较大且代价较高,而且在发展中国家可能没有这样的专门技术。此外,政府对边际成本也可能是难以知道的,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可能污染企业自身都不知道环境保护措施的成本,由于人力、人才的缺乏,他们的环境改善措施紧密地和经营活动联系在一起,这意味着要从基本的经营成本中分离出环境成本的做法很困难。

缺乏激励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并不存在企业向政府如实报告其私人成本和效益的激励机制。这就需要由政府对企业的排放量进行经常性的定期监测,这样做其工作量无疑是巨大的,有可能使得征管成本大到得不偿失的地步。此外,在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企业规模都较小,因此管理起来难度更大。

综上所述,由于信息获取技术及数量的严重不足,以及政府管理手段、能力和财力上的限制,使得庇古税目前并不适宜在发展中国家施行。

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一、关于贸易中环境问题的分析 (一)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在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用手工劳动进行生产,社会生产力和人口都处于一种非常缓慢的增长状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和作用相对狭小,因此,环境与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总体上是和谐的。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使经济活动的需求,以及对环境作用的程度和强度日益扩大,加上许多国家忽略环境的可持续性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使环境问题成为威胁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如“三废”污染、水资源枯竭、土地沙漠化、平流层臭氧的耗损、温室效应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等。 (二)贸易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机制 贸易本身不会直接引起环境问题,只有当导致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的因素(如外部性、产权不明确、信息不充分等)存在时,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贸易才会导致环境破坏。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也成功的将贸易纳入了传统的环境经济学分析框架,对贸易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充分的分析。综合来看,贸易的环境效应大致可以归纳为配置效应、规模效应、收入效应、收入效应、结构效应、产品效应、技术效应和政策效应七个方面。 二、国际贸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理论分析 1.国际贸易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恶化 一方面,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近年来国际贸易增长一直高于整个世界GDP。 另一方面,全球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环境问题由来已久,但大规模、高速度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只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现象,而非历史的常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更为突出,较之国别或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更加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因而引起各国政府和全人类的高度重视,乃至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保护浪潮。 2.国际贸易的自然环境效应 国际贸易对自然环境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从有利方面看,自由贸易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大或改善环境容量,有助于增强环境保护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2)提高自然环境容量。 (3)贸易增加了自然环境保护的资金来源,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认识贸易对自然环境的积极作用并不意味着否定它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这些不利影响主要有: (1)环境污染的扩散和生态系统的退化。

环境税的国际比较及借鉴(1)

环境税的国际比较及借鉴(1) [摘要]本文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环境 保护税收政策的特点,针对我国现有环境保护税收政策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应当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做法,坚持循序渐进、从实际出发和中性原则,在环境税改革中注意营造完善的市场体系,在环境税设计时注意把握税收措施的多样性和税率的次优性,在环境税实施中注意环境税的收入使用、管理级次、相关配合问题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达国家尤 其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广泛利用诸如税收、收费、排污权交易、押金等经济政策来保护环境。而经济政策的最新发展趋势就是利用财税政策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 突破口。就财税政策角度而言,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和健全环境税,进而使整个税制体现环保要求。 一、西方环境保护税收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环境税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 手段,其经济思想主要来源于庇古税。从国外环境税的具体应用来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这个时期环境税主要体现为补偿成本的收费。其产生主要是基于“污染者负担”的原则,要求排污者承担监控排污行为的成本,种类主要包括用户费、特定用途收费等,尚不属典型的环境税,只能说是环境税的雏形。世纪80 年代至9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的环境税种 类日益增多,如排污税、产品税、能源税、二氧化碳税和二氧化硫税等纷纷出现。功能上综合考虑了引导和财政功能。世纪90年 代中期至今。这个时期是环境税迅速发展的时期,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各国纷纷推行利于环保的财政、税收政策,许多国家还进行了综合的环境税制改革。总体来说,世界各国开征环境税愈加普遍,环境税费一体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但由于各国国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环境保护政策以及反映环境管理思路的具 体税费结构存在很大差别,开征的具体税种、

美国环保局 EPA 试验 方法 3541

METHOD 3541 AUTOMATED SOXHLET EXTRACTION 1.0SCOPE AND APPLICATION 1.1Method 3541 describes the extraction of organic analytes from soil, sediment, sludges, and waste solids. The method uses a commercially available, unique, three stage extraction system to achieve analyte recovery comparable to Method 3540, but in a much shorter time. There are two differences between this extraction method and Method 3540. In the initial extraction stage of Method 3541, the sample-loaded extraction thimble is immersed into the boiling solvent. This ensures very rapid intimate contact between the specimen and solvent and rapid extraction of the organic analytes. In the second stage the thimble is elevated above the solvent, and is rinse-extracted as in Method 3540. In the third stage, the solvent is evaporated, as would occur in the Kuderna-Danish (K-D) concentration step in Method 3540. The concentrated extract is then ready for cleanup (Method 3600) followed by measurement of the organic analytes. 1.2The method is applicable to the extrac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water insoluble or slightly water soluble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 in preparation for gas chromatographic determination using either Method 8080 or 8081. This method is applicable to soils, clays, solid wastes and sediments containing from 1 to 50 μg of PCBs (measured as Arochlors) per gram of sample. It has been statistically evaluated at 5 and 50 μg/g of Arochlors 1254 and 1260, and found to be equivalent to Method 3540 (Soxhlet Extraction).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PCBs are measured following volumetric dilution with hexane. 1.3The method is also applicable the extrac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semivolatile organics in preparation for GC/MS analysis by Method 8270 or by analysis using specific GC or HPLC methods. 2.0SUMMARY OF METHOD 2.1PCBs: Moist solid samples (e.g., soil/sediment samples) may be air-dried and ground prior to extraction or chemically dried with anhydrous sodium sulfate. The prepared sample is extracted using 1:1 (v/v) acetone:hexane in the automated Soxhlet following the same procedure as outlined for semivolatile organics in Sec. 2.1. The extract is then concentrated and exchanged into pure hexane prior to final gas chromatographic PCB measurement. 2.2Other semivolatile organics: A 10-g solid sample (the sample is pre-mixed with anhydrous sodium sulfate for certain matrices) is placed in an extraction thimble and usually extracted with 50 mL of 1:1 (v/v) acetone/hexane for 60 minutes in the boiling extraction solvent. The thimble with sample is then raised into the rinse position and extracted for an additional 60 minutes. Following the extraction steps, the extraction solvent is concentrated to 1 to 2 mL. CD-ROM3541 - 1Revision 0 September 1994

环境税开征时机及国际借鉴研究

环境税开征时机及国际借鉴研究 摘要:环境税是发达国家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主要调节手段。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环境问题突出且与经济发展问题并存。本文就我国环境税开征时机选择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发达国家环境税实施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现阶段开征环境税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环境税;时机;国际借鉴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环境问题愈发突出,大有上升为制约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的态势。为此,2007年3月5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运用价格、财税等手段来促进节能环保工作。”同年6月,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提出“研究开征环境税”。2009年5月25日,国务院批转发改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第九条提出:“加快理顺环境税费制度,研究开征环境税。”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预工委和财政部正在研究环境税立法工作,这一新进展意味着我国开征环境税的步伐再次加快。 一、我国开征环境税面临的问题 理论上,环境税是纠正市场失灵的一种工具,用以消除负外部效应,从而减少社会经济效率的损失。因此环境税有其存在的理论基础。在实际中,当前我国的环境问题比较严重,而涉及该方面的政策制度却相应缺失,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为:第一,我国财税政策没有体现环境保护的要求;第二,我国环境税征收范围较窄,现行税制中缺少以保护环境为目的,针对污染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课税的专门税种;第三,现有涉及环境类税种的税负较轻;第四,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税负转移、税收返还、差别税率等机制。总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环境税在我国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并且国家相关机构也已将其列入研究范围。然而,环境税的开征看似大势所趋,但其引发的争议同样愈演愈烈,这些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当前开征环境税不利于宏观调控的顺利进行 在宏观层面,开征新税种与目前刺激经济复苏的积极财政政策相悖。从经济学理论来说,税收作为一种宏观调控手段,在经济过热时增税,在经济萧条时减税。目前,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依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拉动内需”是政策执行的根本方向。但环境税会使相关消费品尤其是一些基础原料的价格上涨,这些产品价格的上涨对汽车、高档电器等居民未来消费升级换代的大宗消费品的消费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降低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抑制消费需求的增长。同时,环境税的开征将影响我国出口的稳定增长,将绝大多数出口产品纳入课征范围,会使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这无疑会削弱出口企业竞争力,弱化外贸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练习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环境概念的叙述错误的是() A.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 B.环境是相对某项中心事物周围的所有事物 C.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含义也不同 D.人类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与人类相关的所有事物 2、下列环境属于天然环境的是() A.城市环境 B.农田 C.高山草甸 D.黄河大堤 3、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活动是() A.山区毁林开荒 B.围湖造田 C.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 D.过量抽取地下水 4、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社会环境的是() A、土地、岩石、矿物 B、社区、村落、动物园 C、丘陵缓坡、梯田、水产养殖场 D、阳光、空气、水 环境与人类既对立又统一。据此完成5题。 5、人与环境的对立性表现在() A.环境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环境可供给人类的物质和能量是有限的C.环境无法容纳人类产生的日益增多的废弃物 D.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6、能正确反映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模式图是() 7、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①环境污染②人口增长过快③生态破坏④资源短缺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图7),回答8~10题。 8、图中a、b、c、d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A.酸雨问题、荒漠化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 原始森林破坏问题 B.荒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 农田土壤侵蚀问题 C.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荒漠化问题、 原始森林破坏问题 D.荒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 农田土壤侵蚀问题 9、与图中b环境问题无关的污染物是() A.工业排放的废气 B.家庭炉灶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放的废气 D.建筑工地的扬尘 10、图中c环境问题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①加剧水土流失②诱发地质灾害③增加a的频率④增加地表水的下渗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1、下列环境问题的表现,主要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①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②土地荒漠化的加剧③放射性物质泄漏④土壤次生盐碱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从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来分析相应的对策

从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来分析相应的对策 摘要: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历来都是不可忽视的,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关于环境方面 的限制只会越来越多。本文从当前环境对国际贸易的不利影响中分析出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最后提 出了我国在解决贸易与环境问题时所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外贸管理;环境壁垒 一、环境对贸易的不利影响 各国早已开始关注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互动 。环境问题对贸易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是为保护环境而采取某些限制性措施来禁止一些产品的贸易构成“绿色贸 易壁垒”,影响着正常贸易的发展,盲目增长的进出口贸易也会给国内的生态环境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例如, 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的盲目出口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出口而生产高污染产品也会对环境 造成严重的污染。 二、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在加入WTO 之后,遭遇关税、配额限制的可能性减少, 而环境壁垒却成为我 国外贸发展的新障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产业结构发生的重大调整导致发达国家将污染密集型产业向 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因生产外国的污染严重的产品,造成本国的环境严重恶化,但同时我国由于技术和资金等 方面的不足,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治理。以1991-2001年间为例,我国进口了大量污染废弃物, 1991年为99万吨,占 当年全国进口额的0.49% ,而2001年我国的进口污染物为1 119万吨,达到了历史最高,占当年全年进口额的2.07% 。 绿色壁垒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绿色壁垒从环境保护上来说,它可以限制那些破坏生态环境和影响人类生 活健康的贸易活动;从出于贸易保护的绿色壁垒上看,它利于发达国家制定苛刻的环境标准而实行贸易保护,这对 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壁垒。中国处于发展的状态下,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产品和服务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绿色环保要 求,致使很多产品出口受限。例如,被称为目前世界上最苛刻的食品安全标准——日本《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

主要发达国家环保产业发展概况

主要发达国家环保产业发展概况 一、美国 (一)产业分类情况 美国环保产业分为环保服务、环保设备和环境资源三大类。 (二)产业发展概况 美国现在也在面临和处理一系列挑战,包括水方面、气候变化、细菌、污染、负氧,以及水供应。美国环保局现在也在动用自己的力量重整整个水资源系统,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市民,都参与到了环保的行业当中。没有人能够再袖手旁观了。

美国环保技术和设备可以帮助解决水跟土壤的问题,其实最主要的是淤泥积土。每一次下雨的时候,空气当中的污染物都会进入到的水中,包括河流,包括大江,而随着水的流动,所有的这些分子,还有污染物都会流向其他地方,所以美国现在的环保部对于处理水污染方面的技术是的重点。要减排,减少能源的消耗,同时要解决这些水方面的问题。 美国技术和设备方面的优势。美国现在已经成为全球在环境保护技术和设备方面领先的国家,美国的研发工作做得非常到位,美国使用目前的研发成果来开发新的技术,例如水资源处理,还有其他诊断和探寻设备,还有在细菌、濒危物种、化肥、杀虫剂等方面的一些技术和设备。其实,目前中国的发展也非常快,在环境方面也解决了很多的问题。面临着新一代的环境系统,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有着更多的优势,所以创新是一个很好的推动力量,只有创新才能推动经济的长远发展,中国和全球各个国家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在现代经济当中,各个国家都在鼓励新技术的创新,新技术同时也推动了经济发展,新技术是经济发展的燃料剂和助推剂,可以影响到每个人,也会影响到每天的商业决策。目前有很多数据讲的都是一些新兴企业的产品、市场、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些议题是所有全球企业都面临的议题,而同时在这样的环境当中,美国有不断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推陈出新,同时美国有着新的体系、新的标准、新的数据,还有新的发现、分析的结果,这些能够更好的保护隐私和安全。关于气候变化和天气管理的政府机构都会对进行评估,对大气、水资源等去进行环评。另外很多企业和国家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供应链的挑战,都会考虑所有的这些环境因素,未来发展的能力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甚至现在天灾也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例如地震等,另外还有全球一些地区的冲突,所以货物在运输时所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频繁,每年因为这些因素导致的货物损失高达数亿美元,有

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税法

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条例》 2017年12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日前,国务院法制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环境保护部负责人就实施条例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制定实施条例的背景是什么? 答:2016年12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以下简称环境保护税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制定环境保护税法,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提出的“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求的重大举措,对于保护和改善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保障环境保护税法顺利实施,有必要制定实施条例,细化法律的有关规定,进一步明确界限、增强可操作性。 问:实施条例对环境保护税法哪些方面的规定作了细化? 答:实施条例在环境保护税法的框架内,重点对征税对象、计税依据、税收减免以及税收征管的有关规定作了细化,以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护税征收工作的实际需要。 问:对于征税对象,实施条例作了哪些细化规定? 答: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明确《环境保护税税目税额表》所称其他固体废物的具体范围依照环境保护税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的程序确定,即由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决定,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二是明确了“依法设立的城乡污水集中处理场所”的范围。环境保护税法规定,依法设立的城乡污水集中处理场所超过排放标准排放应税污染物的应当缴纳环境保护税,不超过排放标准排放应税污染物的暂予免征环境保护税。为明确这一规定的具体适用对象,实施条例规定依法设立的城乡污水集中处理场所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生活污水处理服务的场所,不包括为工业园区、开发区等工业聚集区域内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提供污水处理服务的场所,以及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自建自用的污水处理场所。三是明确了规模化养殖缴纳环境保护税的相关问题,规定达到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规模标准并且有污染物排放口的畜禽养殖场应当依法缴纳环境保护税;依法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不属于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不缴纳环境保护税。 问:环境保护税的计税依据是如何确定的?实施条例在这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哪些问题? 答:按照环境保护税法的规定,应税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按照污染物排放量折合的污染当量数确定计税依据,应税固体废物按照固体废物的排放量确定计税依据,应税噪声按照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分贝数确定计税依据。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实施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有关计税依据的两个问题:一是考虑到在符合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设施、场所贮存或者处置固体废物不属于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不缴纳环境保护税,对依法综合利用固体废物暂予免征环境保护税,为体现对纳税人治污减排的激励,实施条例规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为当期应税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减去当期应税固体废物的贮存量、处置量、综合利用量的余额。二是为体现对纳税人相关违法行为的惩处,实施条例规定,纳税人有非法倾倒应

美国环保局 EPA 试验 方法 9066Phenolics (Colorimetric, Automated 4-AAP with Distillation)

9066 1 CD-ROM Revision 0 Date September 1986 METHOD 9066PHENOLICS (COLORIMETRIC, AUTOMATED 4-AAP WITH DISTILLATION) 1.0SCOPE AND APPLICATION 1.1This method is applicable to the analysis of ground water and of drinking, surface, and saline waters. 1.2The method is capable of measuring phenolic materials from 2 to 500ug/L in the aqueous phase using phenol as a standard. 2.0SUMMARY OF METHOD 2.1This automated method is based on the distillation of phenol and subsequent reaction of the distillate with alkaline ferricyanide (K Fe(CN)) and 364-amino-antipyrine (4-AAP) to form a red complex which is measured at 505 or 520 nm. 3.0INTERFERENCES 3.1Interferences from sulfur compounds are eliminated by acidifying the sample to a pH of < 4.0 with H SO and aerating briefly by stirring. 243.2Oxidizing agents such as chlorine, detected by the liberation of iodine upon acidific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potassium iodide, are removed immediately after sampling by the addition of an excess of ferrous ammonium sulfate (5.5). If chlorine is not removed, the phenolic compounds may be partially oxidized and the results may be low. 3.3Background contamination from plastic tubing and sample containers is eliminated by filling the wash receptacle by siphon (using Kel-F tubing) and using glass tubes for the samples and standards. 4.0APPARATUS AND MATERIALS 4.1Automated continuous-flow analytical instrument: 4.1.1 Sampler : Equipped with continuous mixer.4.1.2 Manifold .4.1.3 Proportioning pump II or III .4.1.4 Heating bath with distillation coil .4.1.5Distillation head .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人类与环境习题含解析湘教版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 下图是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读图,完成第1~3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具有的功能是( ) ①提供生存空间②提供物质和能量③消纳废弃物④消纳新陈代谢的产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樵采 D.过度养殖 3.下列地理事象属于该地自然环境对当前人类活动的反馈作用的是( ) ①土地沙化②水土流失③生物多样性减少④臭氧层破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第1题,当地的农业用地结构饼状图直接体现了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农产品和生产劳动场所的功能,而消纳废弃物及新陈代谢产物的功能未体现出来。第2题,根据当地地形结构图和农业用地结构饼状图可知,当地平原比重较小,但耕地比重过大,林地和草地比重小,说明当地存在过度开垦的现象。第3题,题干中的“江南丘陵”是题眼。严重的植被破坏将导致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但不会出现土地沙化;臭氧层破坏是氟氯烃等破坏臭氧的物质大量排放造成的,与当地过度开垦无关。 答案:1.A 2.A 3.D 读人地关系相关模式图,完成第4~6题。

4.下列环境问题中,明显属于①环节后果的是( ) A水土流失 B.大气污染 C.地震 D.旱涝灾害 5.引发酸雨的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近年来的夏季在港澳沿海水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赤潮”,导致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其根本原因属于图中哪一个过程的过失行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4题,水土流失是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引起的。第5题,酸雨是人类排放的酸性气体随降水降落到地面形成的。第6题,赤潮是人类排放的废水中含有丰富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使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的。 答案:4.A 5.B 6.B 人类文明经历了从采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以及后工业文明的演进,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不同,环境问题也不同。据此完成第7~9题。 7.采猎文明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 A.自然灾害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B.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C.人类对生物资源的破坏 D.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加剧 8.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是从( )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和挑战之欧阳光明创编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和挑战 欧阳光明(2021.03.07) [摘要]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其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它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可以说是积极影响和消极冲击同在、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并存。发展中国家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步骤、速度和深度,采取有利的战略决策和方针政策,完善其应对策略。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机遇挑战 正文: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它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程度日益加深。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表现,分析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探讨与之应对策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 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无疑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

题。 第二,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使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迅速。 第三,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经济与技术开发区以及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等多种形式自由经济区的发展。 第四,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步伐加大。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个契机,遵循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的有机统一,主动协调好世界范围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升级的关系。既要继续引进发达国家技术比较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国内就业,扩大出口,完成工业化进程;又要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学习,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要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占据优势地位,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速国内现代化进程。 第五,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有些跨国公司的发展甚为迅速,已从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并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向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提出了挑战。当然,从总体上说,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发展水平较低,普遍投资规模较小,生产规模不大,且产品多属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但从发展趋势看,由于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更积极地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时代指日可待。 第六,经济全球化拉动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尽管发达国家

国际贸易对我国环境的影响与对策的论文

国际贸易对我国环境的影响与对策的论文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改革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着中国的经济迅猛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贸易大国,但是经济增长的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片面追求外贸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国际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环境法律制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协调 随着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各国经济的发展,生产和消费活动逐渐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甚至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治理环境污染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一、国际贸易对我国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迅猛增长的国际贸易也使中国生态环境带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过渡出口造成掠夺性资源开采,进口贸易中的危险废物和污染性技术的转移,给中国资源带来巨大的破坏。对环境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自然、生产、流通、消费等方面的污染。 第一,从自然生物方面看。由于国际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生物入侵所引发的生物灾害和生物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和突现,已成为全球性问题。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有400多种,其中危害较大的有100余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中,我国就有50余种。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在我国,仅因烟粉虱、紫茎泽兰、松材线虫病等11种主要外来入侵生物每年给农林牧渔业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574亿多元。以木材为例,近年来随着我国木材需求的不断加大,木材进口数量迅速上升。由于原木输出国除害处理技术相对落后或处理条件无法达到规定要求,因此进口原木携带各类有害生物的情况非常严重。 第二,从生产方面看。随着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发展,发达国家越来越看好中国这个市场给他们带来的丰厚利润,在加强了国际合作的同时一些外商投资企业披着“投资兴业”的外衣,特别是有害废物通过各种途经向环境标准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很多中小型企业生产粗放,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较大;农业生产农药。化肥施用过多过滥,导致农业资源污染和农材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一些矿产资源的乱采滥挖和盲目开发高污染)产品出口也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了可怕的灾难,这些生产性污染在工业领域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在生产中是不可避免的,进一步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 第三,从流通方面看。流通性污染是指贸易通过运输对环境资源造成的影响。近些年来,由于乱上项目,盲目开发,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质量。比如运输工具在消耗能源过程中产生,矿物燃料是大部分运输工具所需的动力能源。矿物燃料的开采和加会造成空气和水的污染;还有石油运输中的泄漏加剧了这种污染。运输过程中对环境资源的影响不仅包括噪声、向大气和水体排放污染物、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等,还涉及到公路、铁路建设使土地资源和深层土壤结构受到影响,另外运输工具制造等带来的资源开发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 第四,从消费方面看。消费性污染主要是进口国的消费者消费进口产品而给环境带来的污染。经济的增长使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国际贸易使消费者消费的选择更加多元化,人们在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因消费而导致的包装污染、残余污染、废弃污染也正演绎成当今消费污染的三大污染源。处理这些污染垃圾需要大量的成本,有时又产生新的污染,从而造成了环境污染恶性循环。 二、国际贸易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中国本身处于非常复杂的客观环境条件下:地理位置优势,生态环境复杂且脆弱,自然

美国环境保护制度

美国环境保护制度 篇一:环保:美国的垃圾管理机制 环境产业研究 第19期 20XX年7月27日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 美国垃圾管理机制 ——商业模式下的系统化垃圾管理 作为经济大国的美国同样也是一个消费大国,持续增长的垃圾排放对其环境质量也造成了极大地威胁。据美国环境署最新公布数字显示,20XX年,美国城市固体垃圾产量达2.5亿吨,如果用卡车运送这些垃圾,组成的车队足以绕地球6圈。但是,在清晰的垃圾管理战略的指导下,美国垃圾处理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垃圾管理商业模式,足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垃圾排放量。 一、美国垃圾管理概况 (一)垃圾管理战略 美国确定的固体废弃物治理战略方针是实施源头控制政策,从生产阶段抑制废物的产生,减少使用成为污染源的物质;最大限度地实施废物资源回收,通过堆肥、焚烧热能回收利用实现废物资源、能源的再生利用,最后进行卫生填埋。 近年来,美国一直坚持垃圾减量、分流和再利用这个主题,以废物变

资源、废物变能源(焚烧和生物制肥)作为垃圾治理的主导方向,制定的20XX年的垃圾处理目标是:回收利用(包括直接回收、路边分类、堆肥、综合利用等)50%,填埋40%,焚烧10%。 为实现这些目标,美国各州普遍采取垃圾源头控制和减量措施,提出垃圾分流的概念,将食品垃圾、庭院垃圾和餐厨垃圾等按类别作为分流目标,直接进入适用的处理程序,既促进了不同成分垃圾的分类处理,也促进了资源的循环再生,垃圾处理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模式。美国垃圾管理战略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垃圾填埋已经从1980年的89%降为20XX年的54%,而垃圾资源回收再利用则从1980年的9.6%提高到了20XX年的33.4%,垃圾焚烧处理从1980年的1.8%上升到了20XX年的12.6%。 (二)垃圾处理方式的演变 全美国1988年共有垃圾填埋场7924个,1999年为2514个,20XX 年下降到1767个,20XX年又降为1654个,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垃圾焚烧厂数量从1997年的131座下降到20XX年的101座,包括焚烧和生物制能的废物变能源工厂。20XX年全美国共有废物定点回收场地12694个,路边资源垃圾分类回收项目也从1989年的1042个增长 到20XX年的7689个,成为废物资源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在美国的不同地区,垃圾处理方式的比例各不相同。如:新英格兰地区的填埋占36%,回收占33%,焚烧占31%。美国西部的填埋

开征环境税的意义

环境税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环境税又称生态税,绿色税收。是20世纪90年代,为保护自然资源,遏制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发起而提出的。1993年,我国发表《中国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双向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资源、环境的保护,使资源、环境能永续地支持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环境税收制度基本内容 由于国情和税收政策的差异,各国环境税收制度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其基本内容通常都由两个部分所构成:一是以保护环境为目的,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特定行为课征专门性税种,一般称之为环境保护税,它是环境税收制度的主要内容。如荷兰的燃料使用税、废物处理税和地表水污染税;德国的矿物油税和汽车税;奥地利的标油消费税;部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课征的二氧化碳税以及噪音税等等。二是其他一般性税种中为保护环境而采取的税收调节措施,包括为激励纳税人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所采取的各种税收优惠措施和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所采取的某些加重其税收负担的措施。在环境税收制度中,后者通常是作为辅助性内容而存在,配合种专门性环境保护税发挥作用的。 (二)环境税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续发展 由于环境的污染和不断恶化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保护环境就成为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税收作为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工具和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杠杆,在环境保护方面是大有可为的。一是针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课征环境保护税对保护环境有两方面的作用,它一方面会加重那些污染、破坏环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检测卷

第一章测试卷 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大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黄河风情线、湿地保护、企业出城入园、大气污染防治……身居兰州,人们都能切身感受到近几年城市的发展和变化。2014年11月,国务院批复《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中明确提出,将兰州市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据此回答1~3题。 1。“环境友好型”中“友好”重在强调( ) A.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对立 B。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C。环境的客观性 D.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2。截至2014年,兰州市森林面积315、5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5、96%。下列措施中,能有效提高兰州市林木覆盖率的是 ( ) A。善待林木,防止水土流失 B。植树造林 C。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D.加强公园、比赛场馆及通往各个场馆两侧道路的绿化工程 3。下列叙述中,与“环境友好型”理念相符的是 ( ) A。在硬件建设方面,要把建设特色放在首位 B.全民参与 C。在市民中提倡主人翁意识、学习意识、参与意识、自律意识 D.兰州市要求公交车、环卫车、邮政车都使用清洁燃料 1~3、【解析】第1题,“友好”重在强调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的统一。第2题,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题目中“能有效提高兰州市林木覆盖率"这个要求,前三项都不能有效提高兰州市林木覆盖率,只有最后一项可以.第3题,“环境友好型”强调了市民的环境参与意识.A、B两项与“绿色"无关,C项因不明确市民与环境的关系故不能选。公交车和出租车等车辆使用清洁燃料能够减轻大气污染,有利于改善兰州市的大气环境。 【答案】1、B 2、D 3、D 4。下图中三幅漫画,联系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三幅漫画说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只能是对立的 B。图示环境问题都是原生环境问题 C。生物在地球上已无法生存 D.图中反映了全球气温升高、森林被严重破坏、水体污染日趋严重等环境问题 【解析】第一幅图反映的是全球气候变暖,第二幅图反映的是森林被破坏后,小鸟失去

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

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 摘要: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以保护生态环境、防治和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中心内容的环境革命。这场革命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 国际贸易也不例外: 各种环保意识、法律、规章和措施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与自然资源、人类和动植物生命及健康有关的商品的国际间流动, 甚至扩展到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领域,“迫使”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游戏规则”、甚至基本理念 都作出相应的改变。由此,“贸易与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所关注 的焦点。 关键字:国际贸易环境绿色壁垒可持续发展 正文: 1.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 为了经济发展要追求最大限度的贸易自由,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保 目标要限制或禁止某些国际贸易,两者之间存在冲突。亚历山大o 基 斯说:"在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中存在着两个对立的趋势: 一 方面是为了环境保护控制某些国际贸易的愿望,另一方面是为了自由 贸易取消所有贸易障碍的愿望。"所以,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表现为下面两种具体的形式: 1.1国际贸易限制对环境的保护 贸易自由化可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贸易自由化要力求扫清各种 贸易障碍。但贸易自由化的放任自流则会造成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 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其主要表现是:首先,发达国家利用大国优胜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推行环境殖民主义,发展中国家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这是建立在对其国内资源的高强度开发甚至掠夺性开发的基础上,是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作高昂代价换来的,而发达国家却以低于实际资源价格的(即没有考虑环境资源价值)的市场价格购买初级产品。其次,新一轮环境侵略将使环境安全面临新的威胁,长期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和危害环境的工业,设备,产品和有害废物,进行环境侵略(也称生态侵略,生态殖民)。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遭受环境侵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1.2环境保护制约国际贸易的发展 贸易自由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整个国际社会都试图在贸易中考虑 环境保护,来协调好贸易自由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贸易规则中考虑 相关环境因素,在环境规则中对与环境有关的贸易进行规定、限制, 甚至禁止一定的国际贸易。这样,环保措施在实现其环境保护目的的 同时, 对国际贸易必然构成一定的障碍,其主要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