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资本论

消费资本论
消费资本论

第一章什么是消费资本论

一个可能改变世界消费的观念;一个社会经济发展观的重大革命;一个可以引领今后50年经济发展的理论。

第一节消费资本论的意义

消费资本论意义在于构建一个共赢的社会,它必然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真正繁荣幸福的社会,它做为一种以人为本的理论,找到了一条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经济学途径,有人称它为中国的“穷人经济学”。它更是一种“全富”的理论,为社会上的穷人、富人找到了一个共赢的经济平台。普通消费者可以从中找到使自己获利的答案;企业家可以从中找到扩大市场和解决资金短缺的方法;地方官员可以从中找到加速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它进一步发展了市场经济理论,它从市场经济资本构成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方面突破了原有的经济理论体系,使市场经济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消费者在购买企业的商品时,企业应把消费者的采购视同是对本企业的投资,并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把企业利润的一定比例分配给消费者。这意味着消费者把消费变成了投资。

第二节消费资本论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一、在理论方面,消费资本论认为:货币资本、知识资本、消费资本并称为资本的三个形式,共同组成了市场组成了完整的市场经济。而不是单一或唯一的货币资本。

众所周知,资本理论一直是经济学的第一理论。多年以来,市场经济一直是货币资本一枝独秀。人们普遍认为货币资本是推动一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企业发展的唯一动力,货币就是资本,资本就等于货币。直到20世纪80年代,知识资本的概念出现,最初人们还感到愕然、不解,待高科技术以几倍、几十倍于货币资本而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时,人们才认可知识资本的形式,在21世纪初,出现了消费资本化理论,把消费者的消费视为一种资本,还是具有巨大存量的资本,它也是推动地方和企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从而有力地突破了传统经济发展的历史局限性,正如陈瑜教授所说:“消费者才是市场经济的真正主人和竞争的最终决定性力量。他们既是市场的主人,又是给企业注入新的资本动力的源泉。消费资本化理论将使消费者、企业及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大化,实现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和全社会的共赢。”这是继知识资本之后的又一种崭新的资本形式的诞生,消费资本理论出现时间较短,许多方面尚待完善。但是,它的理论品格及其引领的新颖创新的思维方式,已向世人显示出了它的强大的生命力,毋庸置疑,消费资本化理论的出现,是资本理论的又一次伟大革命。

二、消费资本论对经济发展观的影响

消费资本化理论是经济发展观的重大革命,它的创新思维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消费资本化理论以崭新的视角和思维模式,观察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二

者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从而大胆提出了消费资本化的论断。按照传统的观念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在利益上有着天然的矛盾和对立,两者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然而,消费资本化理论把消费者从产品链的末端以投资者的身份提到了前端,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同时变成了一种储蓄或投资行为,着就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买卖双方的对立,化解了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根本矛盾,使消费者与投资者有机的结合,两者成为一体,完成消费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哲学上对立统一的突破。

三、消费资本论对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即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1、思想观念的更新

消费资本化理论要求应当着眼于从生产和消费者两个方面双向看问题。并形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投资行为的全新的视角与理念,消费者或消费资本的拥有者才是市场经济的真正主人和竞争的最终决定性力量。因此生产者应当尊重消费者的人格与权益,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农民是消费资本的巨大载体,要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首先要对农民真正尊重起来尊重他们的权益、智慧和作用,我们必须重视10亿以上的农民和城市平民,这个举世无双的庞大的消费群体往往是很多企业眼中的穷人,但实际上他们才是真正的消费资本的巨大载体,他们潜在的消费能力是企业不竭的“金库”,我们必须善待农民和城市平民,为他们提供优质的产品,保障他们作为资本所有者利益,分享消费带来的福祉,进而再扩大消费,从而成为国家改革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使他们迅速富裕起来,因此,消费资本化理论有可能成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和尽快减少贫困人口并使之尽快富裕起来的一把金钥匙,这正是有人称消费资本论是穷人经济学和全民共富理论的真谛。

2、金融的影响

消费资本化理论对银行、信贷、保险、证券等部门也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各相关部门都要重新审视各自的定位和运行模式,以适应新的资本理论的要求。

3、人民消费能力的影响

消费资本化理论将大大提高中国人民的消费能力,使中国由世界的生产中心转变成世界的消费中心,成为世界消费大国,进而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4、建筑领域的影响。消费资本化理论给上层建筑领域带来新的变化,将为建设高度文明的和谐社会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从而使国家的各个领域——政治、文化、司法、和意识形态等领域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和行为规则,以适应新的经济理论带来的深刻的社会变革。

第三节消费资本化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消费资本化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是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高效益的,它可以丰富企业的社会资本力量,使企业创造出庞大的资本存量,使企业摆脱通货紧缩的被动局面,保持企业不断发展的强劲势头。

第二章消费资本论研究论纲

中国经济的腾飞,改变了全球格局,推动了世界进入了“消费者主导的时代”。在以生产为中心话语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中,消费概念从根本上来说,是依附性的,它从来没有取得与生产概念平等的独立地位。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体系本身,在消费话语上存在某种与信息经济大的前提假设不相符合的重大缺陷。具体表现为:生产价值论中缺乏抽象消费概念,生产资本论中缺乏消费增值概念,生产目的论中缺乏自主消费概念。以至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不断表现出“为生产而生产”的“生产中心”倾向,造成一次又一次经济危机。

以消费为本的消费资本论,推动经济发展从生产向消费的复归;恢复消费在经济学中与生产的平等地位;并以“回到消费本身”的方式,实现经济学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转变。

第一节研究独立的消费理论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为了解决经济社会中各种阻碍经济发展问题,必须在经济理论领域进行新的研究、探索、创新马克思认为:“生产为消费创造作为外在对象的材料;而消费为生产创造作为内在对象、作为目的的需要”、“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

但西方主流经济学并没有将消费与生产作为平等的概念来研究,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在交换领域,提出了生产的抽象交换价值,但没有提出消费的抽象交换价值,使得消费不可进行社会交换;在资本领域,研究了扩大再生产的微观基础,而没有研究消费扩大再生产的微观基础。凯恩斯主义对于需求扩张理论缺乏微观基础。

在此背景下,研究独立的消费理论,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消费的交换价值

消费是指消费者通过获得产品、服务和体验而得到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满足的过程。消费价值是指消费本身创造的价值,包括直接动机满足的价值、消费者的社会必要消费时间消耗,以及消费对于实现生产目的的贡献。一种商品是否具有消费价值,取决于这种商品是否具有效用,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欲望也就是直接动机的能力,取决于消费这种商品是否能为消费者带来必要的社会发展能力,取决于这种商品是否能为消费者带来自主消费的能力。

正如(生产)价值与使用价值,是人与对象物之间关系的抽象。对消费来说,消费价值,与其对象物——使用价值,也存在同样的关系。具体消费通过使用价值表现,抽象消费通过消费价值表现。

对消费进行量的分析,前提是进行质的抽象。因为量的本质乃在于质的抽象。我们首先要抽象出此一消费与彼一消费在量之上的可比性,就需要先假设它们在质的上面,是相同的,是可以通约的。在社会化消费中,消费与消费之间的比较,本身就可以显示出消费的抽象价值,它是消费社会性的表现。抽象的消费价值,就是消费的交换价值。

正是抽象消费这个概念的提出,使具体消费的社会意义得以浮现;并且使消费与消费之间,可以产生交换关系,从而为消费增值提供社会化的价值基础。抽象消费概念的提出,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当商家局限于自己的商场对商品打折时,他不自觉地依据的,是具体消费概念;但当商家进行跨商场的打折时,他必须具有抽象消费的概念,并且通过一定的中介形式表现出来,以便在不同商场的不同使用价值间,进行消费贡献的社会化比较。

二、消费资本化论原理简述

生产只是实现生产目的的手段。离开了生产目的的生产,是盲目的生产。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生产力,再一次把消费者拉回到生产者面前,从而在实践中推近了以人为本的复归。相应地,经济学回到需求本身进行研究,也就不再只是需求经济学的任务,而是整个经济学本身现代化的要求,是人的复归的要求。

我们不能单纯地指望货币和金融系统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还应允许或鼓励其他信用方式的中介,介入消费价值的表现。消费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消费资本化。即把消费作为投资,获得消费资本剩余价值回报,实现消费增值。而消费增值的价值所在,是对社会生产目的的社会化实现。

消费资本化的根据是消费者与生产者一样,拥有对扩大的再生产和再消费的剩余的索取权;只有消费者与生产者在资本层面取得平等地位,才能在生产目的上保持稳定均衡,从而进入和谐产消;消费也是一种投资,消费的倍增,可以对生产的倍增,起到价值实现意义上的平衡作用,从而使生产价值的增值,得到更充分的实现。

三、消费资本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在进行长达近百年的工业化建设中,一直是以生产为中心,几乎所有的经济行为、资源配置和经济政策导向都是围绕生产而设计和开展的。如何从体系上真正重视消费的作用,并且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新的消费模式的发展,促进生产与消费的和谐对接,实现高质量的消费,是当前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转变,逐渐从投资经济转向消费经济,从工业经济转向服务经济的必由之路。

要加快我国经济从单一的生产中心向消费转移,必须采取关键性措施,促进消费市场的启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消费中信息成本的降低,服务经济的逐渐发达,以及消费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消费对整个经济的影响越来越直接而有力,由此正在形成一个崭新的消费市场。

因此,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需要重新审视并平衡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要真正认识到“生产拉动力度减弱,消费拉动力度不断增强,单向生产拉动问题重重,而消费拉动前景广阔”的客观趋势,及时制定政策,引导生产和消费。

第二节通过信息化,实现消费资本化

一、社会价值

将电子商务等先进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的优点结合在一起,是我国消费经济的新生力量,可以有力地改造传统的商业结构和商业生态,增强我国商业的活力。

1、从宏观层面上

这种商务有助于促进消费,拉动需求,稳定客源,增加收入,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率,促进社会信用机制的发育,促进市场经济的完善,促进网络经济的发展,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现代经济模式中的不对称的信息传统方式和不公平的利益分配制度。

2、从微观层面上

这种商务模式有助于解决当今商业流通领域中突出问题,如诚信危机、消费信心不足、交易

成本过高等。同时,可以起到保护消费权益,激活消费市场,加速商品流通,提高产销过程中各环节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加盟商家信息化建设的作用,给消费者和商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二、制度方面的创新

就是在消费货币化基础上,进而进行了消费资本化的制度设计。

消费资本市场,是由实体消费资本市场与货币消费资本市场构成的。它们与实体消费商品市场与货币消费通货市场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在扩大再生产中获得利润和利息的特性。实体消费资本市场是信用形式的消费资本化的价值基础。没有现实中的消费利润,就不会有信用形式的消费利息。

消费资本化,首先是在信用形式之外的实体资本市场上实现的。也就是说,消费者从消费的资本化中获得的剩余价值,首先来自实现个体消费,然后才有来自消费资本化系统本身的。消费作为投资而不仅仅是作为交换,可以从消费投资中获得利润。这种消费利润,在现实世界中,来自对于生产利润的分享。可以认为,生产厂商在传统体制下获得的利润,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消费者根据自己的主权创造的。这种主权表现在,离开了它,生产者的生产就会陷入盲目状态,其价值就不能充分实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利润就有虚假成份,是以经济危机对生产资本的潜在惩罚为代价的。

在具体实践中,消费利润,实际来自厂商的剩余价值。这种剩余价值,通过进入批零差价区间的形式,转化为一定比率的佣金。在消费资本化系统中,消费者剩余来自生产者剩余。消费资本化系统作为信息中介,就承担着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进行供求信息沟通的中介作用。来自于消费投资的消费者剩余,实际是在根据总供求背离生产目的的实际情况而放大或缩小。如果全社会出现普遍的供不应求,消费者剩余就会相应减少。换句话说,消费资本化是一种具有总供求内在调节机制的制度设计,不会因为鼓励消费的目的,而鼓励盲目消费,或为消费而消费。消费资本化的利润来源,是消费者与生产者协调利益关系的结果。

凯恩斯主义对货币数量说的批判,是建立在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流干预商品流的历史背景中的。今天,消费资本化系统,在信息流干预资金流这个新的历史背景条件下,从实践中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这是个属于 21 世纪的经济学问题。凯恩斯主义是站在生产者主权的立场上,建立一个为生产而生产的过剩经济王国;信息化将站在以人为本的消费者主权立场上,建立一个用消费满足人们最终生产目的的循环经济王国,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第三节消费资本论对经济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消费资本论的基本意义就是把消费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增长力量,与生产一样,具有资本增值的特性,同样可以为人类经济增长和促进福利作贡献。这种理论和基于这种理论下的商业模式(大道和谐经济模型)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形成有质量的经济增长模式

重视对消费资本论的研究和基于消费资本论上的模式推广,有助于人们对重视从消费角度来

审视生产,就会非常有利于有质量的增长模式形成,保障经济有质量的增长,能把各种资源合理有效地配置起来,对实现我们国家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有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

在经济发展中强调和运用消费资本论,推广基于消费资本论的商业模型,将更有助于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从根本上保护了消费者的分配权。

三、促进国内市场的发育和经济安全

中国要立足于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它要在自己生产和消费能够循环的基础之上,将经济的体外循环逐渐转变为体内与体外的互动循环,这样才能够提供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进而实现和谐产消,并确保国家经济的安全。通过消费系统将消费者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自我调控,自我运行”的微观机制,自我发挥调节作用,既有助于政府从宏观角度调控市场,也有助于市场经济力量的自主性成长。

四、促进我国“和谐产消”的实现

生产与需求是密切相关的,甚至是可以调控的、一体的。重视消费才有助于减少生产和消费的摩擦,形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循环的模式。生产与消费的有序良性发展是实现和谐经济的关键领域。

五、减少国际贸易摩擦,通过国内消费影响世界

目前美国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技术投资和商业模型的输出,中国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出口产品。如果中国有了自己的消费系统,就可以在世界经济领域有更大的发言权,如果我们的商业模型(该消费模型已申请国家专利)得以成功输出,那么整个世界的经济核心就将被中国人掌握,由中国人来操控,就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强大的经济工具。我们应该从简单的替别人打工型的消费行为,变成增值型的消费,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有一套自己的消费模型与标准,而且这个消费模型应该是全球的,它体现了市场是全球化的。通过积极扶持基于消费资本论的消费模型,将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力,提升了经济的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生产和消费的和谐统一,有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第三章消费资本论让经济回到需求本身

马克思认为:“生产为消费创造作为外在对象的材料;而消费为生产创造作为内在对象、作为目的的需要”、“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生产只是实现生产目的的手段,离开了生产目的的生产,是盲目的生产。经济学回到需求本身进行研究,也就不再只是需求经济学的任务,而是整个经济学本身现代化的要求,是人的复归的要求。

第一节基本观点

消费资本化的根据是消费者与生产者一样,拥有对扩大的再生产和再消费的剩余的索取权;只有消费者与生产者在资本层面取得平等地位,才能在生产目的上保持稳定均衡,从而进

入和谐产消;消费也是一种投资,消费的倍增,可以对生产的倍增,起到价值实现意义上的平衡作用,从而使生产价值的增值,得到更充分的实现。

我们不能单纯地指望货币和金融系统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还应允许或鼓励其他信用方式的中介,介入消费价值的表现。消费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消费资本化。即把消费作为投资,获得消费资本剩余价值回报,实现消费增值。而消费增值的价值所在,是对社会生产目的的社会化实现。

第二节西方经济学的缺陷

西方主流经济学并没有将消费与生产作为平等的概念来研究,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在交换领域,提出了生产的抽象交换价值,但没有提出消费的抽象交换价值,使得消费不可进行社会交换;在资本领域,研究了生产的扩大再生产的微观基础,而没有研究消费的扩大再生产的微观基础。凯恩斯主义对于需求扩张理论缺乏微观基础。

在以生产为中心话语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中,消费概念从根本上来说,是依附性的,从来没有取得与生产概念平等的独立地位。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体系本身,在消费话语上存在某种与信息经济大的前提假设不相符合的重大缺陷。具体表现为:生产价值论中缺乏抽象消费概念,生产资本论中缺乏消费增值概念,生产目的论中缺乏自主消费概念。以至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不断表现出“为生产而生产”的“生产中心”倾向,造成一次又一次经济危机。

第三节学术贡献

以消费为本的消费资本论,推动经济发展从生产向消费的复归;恢复消费在经济学中与生产的平等地位;并以“回到消费本身”的方式,实现经济学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转变。在此背景下,研究独立的消费理论,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四节理论创新

消费是指消费者通过获得产品、服务和体验而得到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满足的过程。消费价值是指消费本身创造的价值,包括直接动机满足的价值、消费者的社会必要消费时间消耗,以及消费对于实现生产目的的贡献。一种商品是否具有消费价值,取决于这种商品是否具有效用,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欲望也就是直接动机的能力。

抽象消费价值,就是消费的交换价值。这个概念的提出,使具体消费的社会意义得以浮现;并且使消费与消费之间,可以产生交换关系,从而为消费增值提供社会化的价值基础。抽象消费概念的提出,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第五节制度创新

消费资本市场,是由实体消费资本市场与货币消费资本市场构成的。它们与实体消费商品市场与货币消费通货市场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在扩大再生产中获得利润和利息的特性。

消费资本化,首先是在信用形式之外的实体资本市场上实现的。也就是说,消费者从消费的资本化中获得的剩余价值,首先来自实现个体消费,然后才有来自消费资本化系统本身的。消费作为投资而不仅仅是作为交换,可以从消费投资中获得利润。

在具体实践中,消费利润,实际来自厂商的剩余价值,消费资本化的利润来源,是消费者与生产者协调利益关系的结果。消费资本化就是在消费货币化基础上,进而进行了消费资本化的制度设计,它是一种具有总供求内在调节机制的制度设计。

第六节实践意义

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一直是以生产为中心,要加快我国经济从单一的生产中心向消费转移,必须促进消费市场的启动,重新审视并平衡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及时制定政策,引导生产和消费。消费资本论的基本意义就是把消费与生产一样,作为一种具有资本增值的特性重要的经济增长力量,这种理论和基于这种理论下的商业模式,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七节在宏观层面上

这种商务模式有助于促进消费,拉动需求,稳定客源,增加收入,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率,促进社会信用机制的发育,促进市场经济的完善,促进网络经济的发展,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现代经济模式中的不对称的信息传统方式和不公平的利益分配制度。可以解决现有经济理论下根本不可能解决的实际问题,诸如:水资源、能源、三农、环保等问题。

第八节在微观层面上

这种商务模式有助于解决当今商业流通领域中突出问题,如诚信危机、消费信心不足、交易成本过高等。同时,可以起到保护消费权益,激活消费市场,加速商品流通,提高产销过程中各环节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系统内商家信息化建设的作用,给消费者和商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第四章消费力经济学中的消费意向性

在经济中,意向性的现实对应物是什么,如何理解和把握它?我个人认为,消费力就是经济学中的意向性。作为消费者主权的体现,消费力从个性化力量方面赋予经济系统价值,可以达到个性化定价的效果。

消费力与消费,有本质区别。在经济学的古典时代,在西斯蒙弟和李斯特那里,消费和生产的地位是平等的,到了马歇尔以后,在人类的工业化运动中,生产可以上升到生产力的高度,成为动力性的赋值系统,而消费在生产力面前,长期只是一个依附,其地位低下的突出表现,就是它不能获得经济剩余。我赞同殷光荣从电子商务实践中摸索出的一个看法,“消费是投资,它应该有回报”,消费也应有一个类似利率或准备金比率那样的剩余价值转化率,或如殷光荣所发现的批零差价(M,他称之为佣金)的倍数(N),可以根据总供求进行调节。尹世杰的《消费力经济学》

将消费力定义为“个人才能的发展”,归结到自主消费(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上,也说到了问题的实质。

一般所说的消费,是一种不具自由含义的消费,就是将自主消费去掉意向性这个“势”,成为非个性化的消费。意向性是消费可以占有经济剩余的依据,消费方可以根据个人价值来确定产品的价值。当消费者达到个人自我实现的体验时,他可能给个性化服务者一个相对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溢价,这是消费力的正常体现。不承认消费力可能带来正常溢价,就不可能理解个性化经济的精髓。

意向性是从消费者的主观能动性中表现出来的。只有体现出意向性的消费,才是自主消费,才是个性化消费,才是具有信息特点的消费,才是以意义、而非以效用或(交换)价值为依据的消费。意向性的消费会给人带来类似利润的剩余,这就是高峰体验。它可以真实地表现为返利,也可能不以一般等价物的形式出现,而体现为更加内在的形式,如个性化品味的提高、生活满意度的提高。

经济学中引入意向性概念,是对货币经济学的扬弃,取而代之的,将是语言经济学,即关于“意义货币”的经济学。在意义货币经济学中,语言不光是语形,更主要的是语义和语用。意向性隐藏在个人语境中,当然,语用本身也是一个网络,是语义的网络。从这个意义来说,意向性是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网络利益。

还应看到,意向网络或语义网络,是一个从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不断升级的系统。向文化和精神方向的升级,与向个性化品味方向的升级,是同一个方向。而这只有在意向性中才能得到统一。

第五章消费者也能成为资本家

第一节在信息社会中消费者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陈禹在会上做了“在信息社会中消费者的地位与作用”的演讲: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社会化生产中的基本主体。这两者的关系历来就是经济学家关注的基本议题。在信息社会中,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由于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的空前提高,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经济系统的功能就在于协调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经济危机则是这两方面的失调,一方面生产者方面的价值链断裂,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得不到实现,产品卖不出去,资金收不回来;另一方面,就业不足,消费者的购买力低下,他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这样的经济系统中,必然会出现种种扭曲的现象,导致经济系统,以至整个社会的畸形发展。

认真研究消费者方面的理论问题,对于我们的经济科学和经济政策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应当给予支持和重视。

消费是经济循环与社会和谐的起点与归宿,是循环经济和和谐社会的基础。消费力与生产力同等重要。为了克服长期以来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中存在的生产中心倾向,回到消费本身,加强消费理论和消费力经济学的研究,对于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叶,西方经济学说虽然早已认识到消费是经济生活的基本领域之一,但在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时代,始终将其视为一个既定的前提,不认为消费会对生产构成障碍;20世纪20-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凸现了消费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于是开始了以凯恩斯经济学为代表的强调对消费需求加以管理和调节的经济学新时代,但他们没有提出回到消费本身的口号,也没有提到这种高度;我国在以往计划经济时代,始终强调生产占先,个人消费居后,以致造成严重社会经济后果。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片面强调生产,忽视消费的局面开始改观。消费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出来。

当前,在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的背景下,消费者主权日益兴起,企业越来越认识到贴近消费者,掌握消费者信息,以顾客为上帝的重要性。在这个背景下重新审视传统经济学,就会发现。在以生产为中心话语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在消费话语上存在某种与信息经济大的前提假设不相符合的缺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鉴于西方主流经济学,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不断表现出“为生产而生产”的“生产中心”倾向,对一次又一次经济危机负有理论责任。人们不得不对为“生产而生产”的理论进行反思。经济学视域需要从生产转向消费,经济学需要向“以人为本”的方向转型。

“回到消费本身”,就是要回到消费的基本概念上,研究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重大理论命题。例如,与抽象生产价值相对应的抽象消费价值;与生产的资本化对应的消费的资本化;与生产的工具理性目的对应的消费的终极性目的,等等。

消费是经济的原动力,从本质上讲,在整个大循环经济链条中,消费者是真正的投资者,最终的投资者,是资本的源泉,应该与生产者共享利润,参与利润分配,而传统的经济学并未把消费者摆到应有的地位,发挥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重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这是一项大胆的具有创意的设想。我们在这里强调消费的作用并不是要轻视生产的作用,而是说两者同样重要,从消费入手进而达到产消和谐。它的研发与市场推广,将成为我国消费经济的新生力量,可以有力地改造传统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生态,增强我国经济活力,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贡献。

第二节消费资本化理论创新是新的市场经济理论形成的标志

“消费资本化理论”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理论,找到了一条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经济学途径,因此被舆论称为“穷人经济学”。

“消费资本化理论”更是一种“全富”理论,因为它同时为社会构筑了一个富人、穷人都适应的共赢的经济平台。

“消费资本化理论”究竟是什么呢?它的核心内容,陈瑜在此书中阐释道:当消费者购买企业的商品时,生产厂家和商业企业应把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采购视同是对本企业的投资,并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把企业利润的一定比例返给消费者。此时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已不再是单纯的消费,他的消费行为同时变成了一种储蓄行为和参与企业生产的投资行为。于是消费者同时以是投资者,其消费转化为资本。

“消费资本化理论”主要观点摘录:

完整的市场经济应包括货币资本、知识资本和消费资本,而不是单一的货币资本。解析近两百多年的市场经济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一个一百年里,世界各国大都是单一的依靠货

币资本来扩大和发展经济。最近一百年,人们逐渐认识到还有另外一种资本在推动经济发展,这就是后来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明晰起来的知识资本。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人们以逐渐意识到还有一种巨大的资本存在,即消费资本,它同货币资本、知识资本一样,是推动国家、地区和企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

一、资本

1、关于资本的概念以往有三种描述:

(1)、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投资于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价值形态。

(3)、会计学上,企业主投到企业的资本金以及由此形成的资本公积,即企业所有者权益。

资本一个返璞归真的定义,即资本是人们可配置于生产领域或交换领域,用以创造产品和服务,以获得经济利润的各种资源,是一种对社会生产和交换进行配置的力量的价值反应。

2、资本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1)、资本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2)、资本必须投入到生产领域或交换领域,用于创造产品和服务,并且带来增值。

(3)、资本投入的目的是获得经济利润。

(4)、资本是决定社会生产和交换的原动力。

(5)、资本只有在运动中(即动作中)才能增值。

二、货币资本

第一次产业革命前后,货币资本逐渐被人们认识并开始受到重视。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到今天,货币资本依然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和企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它依然会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毫无疑义的。我们可将它称之为生产资本和金融资本混合成长模式,即地区和企业经济主要是依靠银行所提供的货币资本来发展。这一发展经济的基本模式已持续了几个世纪之久。直到今天,也依然是一些国家和地区所依赖的一种发展模式。这一发展经济的模式也曾造就了人类的历史文明。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的时代的到来,已经显示出这一传统发展经济的基本模式的局限性和不充分性。它的局限性和不充分性主要表现在:单一地依靠货币资本这一传统的发展经济的模式,常常会出现资本短缺的现象,并形成为地区和企业经济发展的瓶颈。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一些国家、地区和企业的领导人,阻碍着经济发展。我们面临的研究任务就是:一方面继续发挥货币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又要化解这种传统的单一地依靠货币资本来扩展和发展经济经常面临的货币资本短缺的瓶颈问题。

三、知识资本

前面讲过,在第一个一百年里,人们一直认为是资本和劳动创造财富。但是这个一百年之后,人们逐渐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财富并不单是资本加劳动创造的。人们认识到,新的科学技术即人类知识的结晶对所创造的财富起着重大的作用,也就是说,除货币资本以外,还有一种形式的资本即人类的知识结晶??高新技术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这就是后来人们清晰地认识到的第二种形式的资本即知识资本。

知识资本是以知识形态表现的资本,它包括在产品和服务的创造过程中所有知识性、技术性

的投入。知识资本有一个从人力资源到人力资本、再到知识资本的逐渐深入化的过程。人力资源是货币资本投入教育后转化而成的由人的个体所承载的知识和技能。人力资源作为资本投入到生产和流通领域创造价值,即转化为人力资本。斯图尔特认为知识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结构性资本和顾客资本。人力资本是指员工的各种技能和知识,它是知识资本的重要基础。结构性资本是指企业组织结构、制度规范、企业文化等等。顾客资本入出境市场营销渠道、顾客忠诚度、企业信誉等经营性资产。

它的具体的作用表现为:当货币资本不能充分满足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经济发展需要的时候,知识资本就起到一种点石成金的作用,它可以几倍、十几倍地扩大现有货币资本的实力,推动地区和企业自身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大量的财富。

四、消费资本

消费资本是以消费形态表现的资本,它包括在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过程中,所有由消费者创造的市场力量及其价值表现。

每个社会细胞的经济行为的终极目标都可归结为消费,任何产品的最终指向也都是消费。因而一切的社会活动都在围绕消费而展开。消费决定生产,也决定货币资本和知识资本能否实现其最终价值。

因此消费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过程,而是有足够的力量形成影响一切并且能够和货币资本、知识资本并驾齐驱的一种资本----消费资本。

消费资本真正发挥作用是在产品相对过剩之后,而其作用是随商品供求格局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产品相对过剩的时代,任何人都不能再忽视消费的力量。消费者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人,消费已经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消费决定着生产的成败,决定着每一张货币的投向,关系着每一个企业、家庭和个人。

消费资本将同货币资本、知识资本一起联动,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今后经济发展的模式是融合货币资本、知识资本、消费资本三种资本力量,依靠三种资本联动来共同推动企业、地区、和国家的发展。消费资本导向、知识资本创新、货币资本推动将是今后企业、地区、和国家经济增长的基本模式。

几个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深刻地认识到消费者才是市场竞争最终的决定性力量。因为他们既是市场经济的主人,又是给企业注入新的资本动力的源泉。因此谁能赢得最多的消费者,谁就能拥有最大的市场和巨额的资金注入,获取更大更多的利润。

消费资本化理论,既突破了货币资本的传统理论,同时又发展了消费主权论。其认为消费者实施消费行为,不仅从生产者或经营者那里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或应有的服务,而且“转身”又变成投资者,消费则成为资本,投入生产经营的再生产领域。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法律的形式具体列举了消费者享有的九项权利: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获得赔偿权、结社权、受教育权、受尊重权、监督权。所谓消费者权益,应是指消费者在实施消费行为的过程中,享有的权利和利益的总和。消费资本化理论认为消费者不仅仅是消费者,而且还是投资者,其享受的权益也远远不只上述九项权利。

消费资本化理论是全民共富的理论,其出发点不是从富人那里拿一部分钱分给穷人,而是直接从经济机制上产生“全富”。消费资本化理论的长期实践会产生“全富”的效果。

第三节消费资本化理论对企业产生的效应

消费者选择权等等,通过这些方式将消费向生产领域延伸,以在不同的层次上实现消费的资本化

消费资本化理论主要针对的问题是在新经济的条件下,如何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有机结合,通过构建各种类型的市场制度,使生产和消费从对立走向统一,在使消费者的主权得到最大化满足的同时,通过消费的资本化,实现企业利润在更高层面上的最大化。

消费资本化理论在实践和应用中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比如,消费者投资、消费者参股、消费者期权、消化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的最基本形式是“消费者投资”,即生产者将单位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注入为消费者在本企业开设的个人投资账户,然后根据企业的盈利状况,将个人投资账户的累计额和企业利润的一定比例,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分期返还给消费者,使消费者参与企业投资、分享企业发展成果,从而达到吸引消费者,实现消费资本化的目的。

此时,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为了获取商品,他的消费行为同时变成了一种储蓄行为和参与企业生产的投资行为,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买卖双方的对立,化解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根本矛盾。

消费资本化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是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高效益的。一个企业即使是采用“消费者投资”这种最基本的消费资本化形式后,企业也可以获得如下的预期效应:

一、规模经济效应

消费资本化可以为企业带来范围经济效应和地域经济效应,这是规模经济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消费资本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本身会在学界、商界和新闻界产生很大的“注意力经济学”效益,消费资本化同迄今为止的所有企业经营理念和销售方式不同,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魅力,它对广大消费者的心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积极参与尝试的心理和亲和力,以及愿意长期合作的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追赶时代潮流的消费者将在新闻媒体的引导下凝聚在最初尝试消费资本化的企业和产品周围。企业将因此被赋予尊重消费者主权、关心消费者利益的形象,而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一个地方性的企业的知名度可以借此迅速扩展到全国范围,同时被更多的行业所熟知,有利于企业经营的产品范围和地域范围的扩张,规模经济效应将非常明显。

二、消费聚拢效应

当企业通过消费资本化将消费者作为本企业一位投资人和成员时,消费者也从另一端做着同样的思考,因为消费资本化过程可以使消费者从企业长期获益,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消费者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者,亲和力将使消费者聚拢到这样的企业周围,并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保持长期的关注。若以此为基础,企业再通过优质的产品、细致周到的服务将更多的消费者吸引过来,在消费者心目中奠定信誉良好、亲和力强的企业形象,并逐步加强互动联系,通过完整的信息流通渠道,用诚意和周到的服务来培养消费者忠诚度,企业的发展将得到消费聚拢效应的大力推动。

三、资本沉淀效应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或者说在短期内,资本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而消费资本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企业创造出一个十分庞大的资本存量。以“消费者投资”这种最基本的

消费资本化形式为例,当企业将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消费额的一定比例(等于销售净收入),以记账形式记入消费者在本企业的个人投资账户(实际资金已经投入到企业的再生产之中),在一段时间之后(比如1年),企业才开始按账户余额和企业盈利情况按比例以资金或产品的形式分期返还给消费者,企业的收和支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这就使得企业完全可以靠后加入的消费者的投入来支付先加入的消费者应当获得的回报,企业自始至终都保留了一个资本存量。而随着消费规模的扩大,这个沉淀下来的资本存量将以算数或几何基数递增,企业的发展因此而得到了另一个渠道的资金支持。

四、社会资本效应

尽管“社会资本”作为一种不同于经济学和人口学定义的资本概念在1977年的有关文献中出现,但在经济学界和社会学界却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社会资本理论又叫社会网络理论,特点是从人际网而不是从技术网角度解读信息。哈佛政治学家罗伯特?普特南是社会资本理论的创始人,他在其著作《让民主运作》一书中明确阐明,社会资本诞生并且体现于民众交往网络之中,由于民众对社会经济的参与,社会资本逐渐演进成一种能够使人们互相信赖并恩恩相报的经济资源,人们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相互合作。普特南还认为,社会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社会资本的强弱决定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普特南之后,国外社会学者对社会资本的认识以科尔曼和布尔迪厄为代表。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之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而布尔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通过对“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社会资本的拥有者可以是个人、群体、组织、社区、企业等,其表现形式为社会结构资源,但社会结构资源本身不是社会资本,只有经过动员才能成为社会资本。行动主体对社会资本持有回报预期,社会资本与其他资本一样具有工具性效应。企业社会资本是指企业通过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和社会联系摄取稀缺资源的能力,一个企业社会资本量的大小,受经济结构和企业家能动性两大要素影响;社会资本对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济效益有直接的提升作用。

消费资本化理论应用于实践可以丰富企业的社会资本量,整合市场资源,形成以企业为核心、由消费者推动的强势市场。

五、市场压力效应

消费资本化使企业在获得货币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市场动力的同时,也受到更多的具有建设性的市场压力。消费者对企业的投资和对企业生产销售的浅层参与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意识,有利于更大范围、更加深入地收集和处理市场需求信息。在这种市场压力下,企业最终会在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方面,甚至在产权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以上仅是对消费资本化理论最基本形式即消费者投资的效应分析,更高层次的消费资本化形式则对应着更广泛、深远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效应。

总之,消费资本化理论的研究,不仅在经济理论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四节全世界的财富创造经过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生产致富,这是短缺经济状况下的产物,只要有产品就卖得出去,生产出来已经致富,无需推销。

第二阶段是推销致富,这是生产能力过剩竞争过度经济条件的企业生存手段和财富积累手段。

第三阶段是消费致富,这是引导人们创造高质量生活、享受生活的最高生活方式和境界。即致富于消费之中,给人无压力,轻松致富。

美国的两位经济学家对传统产业的研究得出结论,他们说传统产业的流通环节由三部分构成,销售、生产和消费。生产商、销售商和消费者构成了传统的流通环节,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其中消费者应该是最重要的环节,因为没有消费者就没有销售商,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为什么消费者不能成为百万富翁呢?

答案是:可以的我们的事业真正可以让人们实现“消费致富”的,让消费也转变成一种生产力,像我们生活中的贷款买房,就是很好的消费生产力的体现,那么像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吃、住、行等等消费都是可以转变成消费生产力的!

第六章消费、生产与经济增长

消费、生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学领域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不同的时代,消费、生产与经济增长的经验关系是多样的;但三者之间基本的逻辑不论什么时代都是确定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对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同时兼得。生产者为得到价值就必须让渡使用价值给消费者;而消费者为得到使用价值就必须让渡价值给生产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观点。经济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允许也需要理论的创新,但理论的创新不容许逻辑错误。近来,所谓的“消费资本化”理论混淆了消费与生产的本质区别,违背了消费、生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基本逻辑。

这一理论的逻辑是:生产厂家应把消费者的购买视同投资,由此消费向生产领域延伸;消费行为转化为生产投资行为,由此消费者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最近涌现出的“消费者投资”、“消费者参股”、“消费者期权”、“消费来福”、“消费储值卡”、“消费导向营销”、“人际网络直销”、“连锁销售”等涉嫌非法集资以及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有不少就利用了这一理论。“消费资本化”理论的逻辑起点和结论是“消费也要/能赚钱”,这一逻辑有很大的隐蔽性,但一旦回到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就会发现其错误。

消费者购买商品,支付货币,获得使用价值;厂商让渡使用价值,获得货币。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的厂商都付出了必要劳动时间,理应获得价值,分享利润;消费者在商品使用价值的创造和实现过程中不需要付出必要劳动时间,必然不参与利润分配。这体现了人类自有交换活动以来,不论哪个时代、哪个地区,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消费者用参与生产过程获得的价值等量交换其他生产者创造出来的使用价值,即“等价交换”原则。

如果消费者对生产者的支付中还有一部分是对企业的投资,那么最初的交换必然是不平等的:或者消费者的支付比商品的价值更高;或者消费者的支付比商品的价值更低。因为,为了真正实现“消费者投资”,生产者或商人必然索要比商品价值更高的价格。高出的部分的确可以转换成企业的投资。但这样的投资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最初的交易价格不再是价值以及使用价值水平的信

号,消费者会不清楚报价中有多少用来支付使用价值,多少用来参与利润分配,这必然导致信息不足的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第二,如果真有事后的利润分配,消费者也很难获知企业的经营状况到底如何,因而无法得知参与的利润分配过程是否公平。为实现大规模的“消费储值”、“连锁消费”,也有可能消费者的支付比商品的价值更低,但低出的部分最终要么靠生产者让利弥补,要么靠渠道商让利弥补,这是更隐蔽的价格竞争,动态均衡的结果要么是回归到市场定价,要么企业被较长时间牵制在低价格陷阱中。

关于如何刺激消费需求、理顺生产关系、拉动经济增长,理论界对此有着一系列的讨论。“消费资本化”理论试图加入这一讨论,但却没有正确理解总需求、总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深刻逻辑,有必要予以澄清。尽管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增加都是经济增长的因素,但两者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有本质不同。二者之间的传导机制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首先引起总需求变化;在一定时滞内总需求的变化传递到生产领域,厂商通过改变技术水平、资本水平、劳动量水平调整总供给;总供给增加引起经济增长。由此可见,总需求增加只有真正引起了总供给的增加才会促进经济增长。“消费资本化”理论认为的“消费者投资”能促进经济增长是毫无根据的。尽管“消费者投资”可能扩大消费(因为对消费者极具诱惑性)、扩大投资,从而扩大总需求,但这样的做法干扰了市场机制,破坏了市场秩序,将导致产出对价格水平不敏感:如前所述,投资决策主导消费决策时,价格不再显示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水平,厂商不用关注使用价值的创造,只需关注消费返点额的提高,或者说只需关心消费者网络的扩大。没有使用价值的创造,总供给是不会变化的,在这种情形下,经济不会增长。

笔者以为,扩大总需求要从影响总供给入手:把储蓄引向投资生产领域的技术创新,并增加生产领域的技术研究开发补贴,是处理好消费、生产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起点。创新技术可以低成本、成批量地生产出新产品,只有创新技术才能创造消费需求;大量的创新技术将形成产业扩张,到一定程度后引发生产力总结构的质变,从而带来更多的就业以及收入水平的增长;就业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提高边际消费倾向的根本途径;边际消费倾向提高了,扩大需求的政策才会对产出产生更大的乘数效应。

目前,“消费资本化”理论已被一些传销企业利用,他们鼓吹“消费者投资”可以快速发财致富,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面对此类宣传,无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普通消费者,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一旦察觉到此类理论的矛盾之处,以及可能因其产生的误导行为,就应主动担负起宣传真理的责任。

第七章消费资本化理论与绿色消费模式的构建

国际经验表明,我国正从低收入国家步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处于国家成长的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它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又是一个“矛盾凸现时期”,特别是经济的快速发展遭遇资源和环境的发展瓶颈。值此,倡导消费资本化,对于绿色消费模式的构建,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第一节绿色消费者的特点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起最根本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也主要取决于人的发展。消费资本化理论就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创新理论,它认为消费者和生产者、经营者是平等的。正是这种平等观,才出现了消费者和经营者的融合,最大化集聚资本资源,为可持续发展输入动力。绿色消费者是消费的主体,是资本化之源,因此,从人(消费者)的因素探讨绿色消费模式的构建是对绿色消费系统最深层次的研究。资本化了的消费者的自身特点与绿色消费模式的基本特征是相融一致的。

一、理性

绿色消费模式以“不危及后代的需求”即以满足消费者群体的长远利益为目的。消费资本化将整个社会系统的个体(消费者)全都投资者化,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注入了活力。

二、适度

绿色消费模式具有阶段稳定性。即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绿色消费模式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由于人们的认识能力有限,可能当时合理的消费而日后又被证明是不合理的,况且,绿色消费模式的构建还受制于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而消费资本化也有一个资本“化”的过程。

三、和谐

消费资本化理论强调以人为本。消费者与投资者关系平等,实现了消费者人格和权益的应有复归,从而形成了稳定、持续的良性互动循环的价值链,力求大道和谐。而绿色消费模式源于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相互协调的消费价值观,既强调消费的重要作用,又强调消费和再生产其他环节与环境的动态平衡,其实质是取得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可见,二者均具有和谐的表征。

四、可持续

绿色消费模式就是可持续消费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理解为:把人类的消费活动置于一个时间坐标中,当作一个连续的过程来看待,并要求是可持续的,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发展的需求。而消费资本化理论就是将个人消费价值取向转化至社会消费价值取向之中,从而形成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二者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第二节消费资本化意义上的绿色消费模式的构建

一、观念支持

消费观念是消费者对消费行为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它一般要受消费者所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消费观念一经形成,便会较长期地支配人们的消费行为。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倡导人们树立消费资本化观念和绿色消费观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消费也是生产力。有了观念创新,才有理论创新,才可能指导实践,让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主动地自觉地与社会和生态保持协调,支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理论指导

我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为世界所吸引,但由于在某种程度上滥用了市场的资源,导致吸引世界的是我们的消费本身,而不是我们的消费模式和标准。可见,消费资本化理论的提出只是与我国经济发展同步的经济理论发展的某一步,还必须进一步量化为科学有效的数学模型。有了成熟的理论,并在实践检验的基础上构建绿色消费新模式,以此实现我国消费历史上质的飞跃。可以说,这种模式才可能是标准,是生产力,是竞争力,是平衡力。

三、制度保障

市场经济一定意义上也是法制经济。消费资本化意义上的绿色消费模式的构建必须有制度保障体系的支撑。国家应加强绿色消费立法和绿色标准制定工作,强化消费市场环境的基础建设,真正为消费者、经营者提供公平的市场环境。提倡和鼓励绿色消费,并纳入法制轨道,如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绿色消费基本规范、绿色消费评价标准、绿色消费监督管理制度等等,从人的消费行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保护资本化的消费者权益,为绿色消费模式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四、政府推动

绿色消费的实现需要一部分当前消费以获取可持续消费,需要由非理性消费转化为理性消费,特别是基于消费资本化视角,要求人们必须“思想再造”,“将头脑的思维流程作根本的重新思考和彻底翻新”。这是个人和企业无法实现的,也是市场作用所不及的,因此必须有政府的推动。政府是绿色消费的规范者和引导者,除作绿色消费制度安排外,还应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和资金上的倾斜。如鼓励消费者向投资者的转化,提倡绿色产品的使用,减免绿色消费的税收,奖励绿色技术的研发,等等。总之,通过政府对绿色消费的倡导,促使公众形成绿色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为绿色消费模式的构建提供广泛的社会基础。

五、社会参与

消费者是否采取绿色消费模式直接决定着绿色消费的社会化程度,而基于消费资本化意义上的消费者是社会消费者个体的总和,因此,牢固树立消费资本化观念,改变驱动不可持续消费的社会、文化和心理传统因素以及价值观念,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网络及其他传播媒体的作用,广泛开展绿色消费的宣传教育,让消费资本化理论和绿色消费价值观深入人心,以塑就绿色消费的整个社会环境。企业是绿色消费的平台。通过企业,通过消费资本化理论,就能够将消费行为转化为消费增值货币行为(投资),把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连结在一起,形成稳定、持续的良性互动的价值链,从而更加稳固了绿色消费的社会基础。

陈瑜教授的《消费资本化理论》

陈瑜教授的《消费资本化理论》 陈瑜,江西南昌人。1963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研究方向是经济学理论、企业和城市发展,师从一代经济学大师陈岱荪先生,曾经在国家重要的经济主管部门工作。退休之后的陈瑜先生将精力转到了治学与研究上,2003年8月,陈瑜教授组建了世界新经济研究院,现任世界新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经济科技法律人才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国际投资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瑜教授担任我国无锡市政府、大庆市政府、泰州市政府、聊城市政府、海口市政府等二十多个地市政府高级经济顾问,同时也是美国美中经济技术文化交流发展中心、日本中国经济开发株式会社、加拿大中国科技产业协会、英国联邦认证有限公司中国地区、中国耀华玻璃集团、洛阳春都集团、中国东方国际拍卖公司、万思恒律师事务所等企业的高级经济顾问。另外,陈瑜教授被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及哈工大管理学院MBA 、武汉航运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聘为客座教授。 2005年,陈瑜荣获年度中国“十大系列英才”,组委会给陈瑜的颁奖词是:“陈瑜同志所研究的消费资本化理论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 最新专著:《消费者也能成为资本家——消费资本化理论与应用》

2006年4月11日,陈瑜教授的《消费资本化理论与应用》首次发行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参加《消费资本化理论与应用》首发式的专家、学者和官员表示,消费资本化理论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理论总结,是源自中国本土的原创的体系性理论创新,也是中国结束缺乏本土经济学理论现状的一项重要理论成果。消费基本化理论完善和发展了市场经济理论,它将为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导向,它将推动国家的经济体制深化改革,使中国向更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更为优越的经济结构过渡。消费资本化是扩大内需的原动力,它将加快西部经济大开发的进程,它将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它将解决了企业资金短缺。 该书以消费资本为核心,阐述了它形成的社会经济背景、历史渊源、理论结构、核心内容、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消费资本理论是当前中国扩大内需的重要理论杠杆,也是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与资金短缺、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的理论思考。 消费资本论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必然产生的理论成果。中国社会的变革、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资金的需求和匮乏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成了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时代在呼唤新的资本理论的出现。陈瑜教授经过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多角度的观察、深入的思考,以及科学求证、系统分析和归纳总

如何认识《资本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浅谈《资本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资本论》是马克思花费了毕生精力写成的划时代巨著,是革命性与科学性高度结合的光辉典范。早在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恩格斯就曾指出:“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象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资本论》可以说就是科学社会主义最主要的理论支柱。它在理论上给了资本主义制度永远无法翻案的致命一击,它一直鼓舞着指引着无产阶级争取解放、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 在这部巨著中,马克思的学说—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得到了集中的表现: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作了深刻分析,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从而作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结论,使政治经济学实现了根本的革命,并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所以,《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和理论宝库。 一百多年前,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资本论》的问世,给世界无产阶级提供了粉碎旧世界、建设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各国工人运动和民族革命运动的发展,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都证实了马克思的理论的正确。一百年多之后,虽然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资本论》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所阐述的基本理论依然可以作为我们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理论,并可以指导我们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经济。——《资本论》在理论和实践上依然发光发热! 历史不是凝固不变的,马克思主义所面对的时代境遇的变化是深刻的,当代的资本主义与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不可同日而语。例如,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有很大进步,电子计算机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生产自动化发展相当迅速,出现了“无人车间”、机器人,机器人不仅可以代替人的体力劳动,还可以承担部分脑力劳动;战后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方面也有所变化:出现了混合联合公司和许多规模巨大的跨国公司(微观角度),垄断资本主义又发展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宏观角度),由以前的私人垄断占统治地位转变为国家垄断起主要作用。

读《资本论》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有感

读《资本论》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有感 夏正智 《资本论》是马克思穷尽毕生精力创作的宏篇巨著,它揭示了资本运动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有规律。《资本论》很难懂,马克思的高度哲学化的语言和耗繁的历史资料数据为读者理解马克思的基本经济思想增添了不少的障碍和麻烦。读大学时,因为对政治经济学中的很多问题在课本和老师那里找不到答案,反而被老师批评为“钻牛角尖”,我曾经阅读过《资本论》。但只是读到150多页,就因为理解上的困难没有办法再继续往深处阅读。后来,在读研究生期间,因为学的政治经济学专业,希望从中能够为学位论文寻找到新的思路和观点,在暑假期间,我再次阅读了《资本论》。看看想想,用了接近两个月的时间,我终于读完了马克思的宏篇巨著《资本论》三卷。在阅读的过程中,为了理解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和基本思路,又不得不去翻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的相关哲学文章,最后顺带看完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那次暑假过后的半年多时间里,《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序言》、《哥达纲领批判》等文章被我一再翻阅,从中去寻找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 的认识和看法。这是一个相当劳累的过程,花费了我不知多少个

不眠之夜,但劳累所带来的是不再困惑,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深刻理解和对理论创新的全新认识。 这次的阅读让我认识到,《资本论》这部著作所揭示的经济理论可以说是一般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无产阶级斗争理论武器的融合。按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易风的表达,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是一种最为准确和完美的表达,它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实质,也暗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说明吴易风教授真正读懂和理解了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明白这一点,也就理解了〈资本论〉第三卷与第一卷之间存在的所谓冲突和矛盾。为此,我曾经写过一篇论文《马克思主义的二重性》,参加了省党校组织的理论研讨会,但没有期刊敢于发表,在出版论文集时也从中被去除了。如果真正认识到《资本论》的这一特点,那么我们也就知道了如何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和理解现实经济问题,制定经济改革的原则和政策,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改革开放能够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次阅读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劳动、价值、价格的关系,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价值概念本身就是评价与估量,是具有主观特色的名词。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却排除了价值的主观性,从而排除了其经济学理论的主观性成分。其实,马克思《资本论》的劳动价值论来源于

消费者承诺书

消费者承诺书 篇一:消费承诺书 消费承诺书 选择了森林缘,您就迈进消费投资理财的大门。公司将带领广大会员,谱写您个人财富的神话。为此,公司郑重向您承诺: ■公司证照:本公司是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的电子商务公司。 ●工商注册号:440301105547645 ●机构代码证号:5788433-0 ●税务登记号:440300578843370 ■合作企业: 广州瀚盈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广州赢泉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田山·维仕达(鹤壁)电器有限公司都是获得资质的专业生产企业。 ■配套产品:都是绿色环保、低碳节能、货真价实居家产品,是您尊贵身份的象征。◆能量沐浴器会员价500元 ◆瀚盈空气机升级版(BY-KiYa)会员价2500元 ◆赢泉透明方款直饮水机(YQ-20XX-B1)会员价2500元 ◆“田山”全自动炒菜机(cm0501c-3)会员价2500元 ■会员级别和产品套餐 ◆普通会员500元沐浴器1个 ◆铜级会员2500元水机、空气机、炒菜机三选一

◆银级会员5000元水机、空气机、炒菜机三选二 ◆金级会员7500元水机、空气机、炒菜机加沐浴器各一台 ■收款发货:货款统一打进公司指定账户,款到发货。承诺7天内拿到产品,设办事处的最快当日可以得到产品。 ◆开户银行:农行深圳前海支行户名:王宏达账号:6228430120XX2061311◆开户银行:工行深圳南山支行户名:赵莲秀账号:622202*************◆开户银行:建设深圳前海支行户名:王宏达账号:622700720XX50487481◆开户银行:中国银行深圳支行户名:赵莲秀账号:601382************* ■收款凭证:无论您选择哪一套组合套餐,都开具统一的收款凭证,是维护您权益的基本保证。■售后服务:产品享受“三包”政策,具体如下: ◆7天内,未拆封使用或使用中出现性能故障,可以选择退货、换货或修理; ◆15天内,出现性能故障,消费者可以选择换货或修理; ◆一年内,非人为损坏主要部件免费保修。经两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产品。消费者可调换同型号同规格的产品。 ◆消费投资红利: 消费资本论是继货币资本、知识资本之后出现的第三级资本形态,是当代市场经济的理论创新,将引导21世纪经济学未来发展的方向。消费就是投资,每月享受2%的投资红利。■广告费: 公司及战略合作伙伴作出了“以媒体宣传为主改为以口碑宣传为主”

资本论第一卷的结构

《资本论》的结构 杭烨 《资本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写于1843到1883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于1867年9月。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法。 资本论的整体体系框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大理论来概述。 一个起点指的是商品。《资本论》是从商品这一逻辑起点开始而步步展开的。一个基础指的就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一条主线,就是剩余价值理论或对剩余价值规律的揭示。 三个过程,也反映了《资本论》四卷的结构。就是第一卷讲了资本的生产过程,讲剩余价值怎样在直接生产过程中被生产出来;第二卷讲了资本的流通过程,主要是讲述剩余价值的实现。第三卷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重点研究剩余价值如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配。第四卷是资本运动三个过程在资本家头脑中的反映,重点研究剩余价值学说史。 而十大理论则是《资本论》的基本框架,这十大理论有:(1)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贯穿整个资本论,但是它的基本理论是在第一卷第一篇中得到论述的。(2)剩余价值理论。这是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到第六篇讲述的内容。(3)资本积累理论。这是第一卷第七篇的内容。剩余价值理论阐述的是资本如何产生和带来剩余价值的问题,而资本积累理论讲述的是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4)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二卷第一、二篇的内容。(5)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这是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的内容。(6)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到第三篇的内容。这里,马克思以产业资本为背景,进行了抽象分析。(7)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篇的内容。(8)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的内容,是整个《资本论》中篇幅最大一篇,它分上、下两部分。(9)地租理论。它是第三卷第六篇的内容(10)各种收入及其源泉。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的内容,马克思没有写完。因为这一篇是全部《资本论》理论部分的最后一篇,所以它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神秘性的一个总揭露,是对第三卷的总结,也是对全书的总结。

资本论第一卷几个重要理论阐述

1.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2)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使用价值;(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劳动产品-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劳动形式本身来的。”即商品拜物教性质产生于商品形式本身,而其实质是“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5)“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价格。价格和价值不一致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反而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唯一可能的形式。马克思指出:“价格和价值量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或者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但这并不是这种形式的缺点,相反的,却使这种形式成为这样一种生产方式的适当形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规则只能作为没有规则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规律来为自己开辟道路。” 2.货币理论 货币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或货币量的规律的理论。货币理论,指出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依次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1)交换过程和货币的起源与本质 “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交换必然性的根源在于商品的内在矛盾,交换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运动。,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体现的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 (2)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则是伴随着商品流通的不断发展而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逐渐产生的派生职能。货币的这五种职能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体现了货币的本质。 (3)货币流通或货币量的规律的理论 货币流通规律指出,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取决于商品价格总额与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货币理论,是马克思对自己货币理论的第一次系统而全面的阐述。它不论就整个货币理论史,还是就马克思本人的货币理论史来说,都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所以我们说,货币理论是货币理论史上的伟大丰碑。 3.商品拜物教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开头部分,集中阐述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最终完成了其商品拜物教理论的系统阐述。马克思借用拜物教来指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物化在人脑中的反映,重点阐述了商品拜物教的性质、秘密和根源等,并提出商品拜物教是一切拜物教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在非商品生产的社会中的劳动产品不存在拜物教性质等。同时,他还为人们走出商品拜物教的迷宫提出了一条科学的道路。他坚持:"一旦我们逃到其他的生产

《资本论》读书报告

《资本论》读书报告 《资本论》全称是《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倾注毕生精力完成的科学巨著,是他一生恪守崇高信念,从事科学研究的结晶。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了。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整理了马克思的手稿,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和《资本论第三卷》。再后来,考茨基整理出版了马克思计划中的关于剩余价值理论史的《资本论》第四卷,但考茨基把它独立于资本论,命名为《剩余价值学说史》。通常说的《资本论》指的是前三卷。在本文中,笔者只浅谈一下第一卷的读书报告。 《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暂时撇开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来研究资本自身的生产过程,中心是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商品和货币、货币转化为资本、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共分为五章,分别为:商品、交换过程、货币或商品流通、货币转化为资本以及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笔者以为,《资本论第一卷》最伟大的贡献是它研究并指出了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剩余价值是资本阶级对无产阶级,也就是劳动者的剥削而来的。这一点的提出,让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这个现实暴露出来,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并由此找出了经济危机之所以会爆发的原因,得出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不是资本主义,而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所谓“资本论”,它研究的对象就是“资本”,就是“资本主义”。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于马克思这句话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含义,在我国经济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它理解为生产关系,有的把它理解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有的把它理解为劳动方式,也有的把它理解为用什么工具进行生产,等等。《资本论》就是论资本,而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没有剩余价值就不存在资本,而没有资本也就不能带来剩余价值。所以,我们说资本范畴是《资本论》的中心内容,也可以说,它的中心内容是剩余价值。在《序言》中提到的“资本主义方式”,是指以资本主义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的方式,这属于广义的生产关系,它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方面的关系。而“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则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狭义的生产关系,它从属于广义的生产关系。资产阶

再论完整地准确地理解《资本论》

再论完整地准确地理解《资本论》 [摘要]应该从整个《资本论》的体系来认识“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极端重要性,卫兴华教授把马克思主义分为基本原理和非基本原理的做法值得商榷。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科学认识和把握马克思解决导致李嘉图学派破产的资本和劳动交换这个难题,对于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资本总公式;总公式的矛盾;小手工业运动公式 [中图分类号]F0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10)09-0032-05 卫兴华教授在《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第7期上发表《该怎样“完整地、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评奚兆永教授的有关观点和争辩逻辑》(以下简称《怎样》)一文,文章虽然继续为过去的观点辩护,但承认“讲河上肇的《经济学大纲》没有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一种学术资料引用上的疏漏和纰误。因为我没有细读该书‘剩余价值的源泉’这一节的内容,应引以为戒。奚文就此问题对我的批评,完全接受。”这里体现了卫教授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本文也试图秉承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态度,再一次就我们之间存

在的学术观点上的分歧发表个人看法。 一、再谈“完整地准确地理解”的含义 完整地准确地理解《资本论》,不仅要从体系上弄清楚马克思的有关论述,而且还要掌握他的方法论原理。《怎样》一文提出:“什么叫抽象上升为具体?难道G-W-G′是抽象,而G-W…P…W′-G′是具体?” 对于抽象上升为具体,马克思认为,“从实在和具体开始,从现实的前提开始,因而,例如在经济学上从作为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的人口开始,似乎是正确的。但是,更仔细地考察起来,这是错误的。如果我,例如,抛开构成人口的阶级,人口就是一个抽象。如果我不知道这些阶级所根据的因素,如雇佣劳动、资本等等,阶级又是一句空话。而这些因素是以交换、分工、价格等等为前提的。比如资本,如果没有雇佣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么也不是。因此,如果我从人口着手,那么,这就是关于主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并且通过更切近的规定,我就会在分析中达到越来越简单的概念:从表象中的具体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直到我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于是行程又得从那里回过头来,直到我最后又回到人口,但是这回人口已不是关于整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而是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了”。

“消费资本论”:返利式传销的理论基础

欧阳文章本来不想写这篇文章,因为全国几个传销大案都与消费产生资本的理论有关,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我不得不提笔写此文章。我 欧阳文章 本来不想写这篇文章,因为全国几个传销大案都与消费产生资本的理论有关,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我不得不提笔写此文章。我要告诉直销界,“消费资本论”是返利式传销的理论基础,因为它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切莫上当受骗! 一、剩余价值:马克思主义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原理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资本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有剩余价值,才可能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资本家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除了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外,还必然增加资本量,以扩大生产的规模和剥削的范围。对剩余价值的狂热追求,驱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二是资本主义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外部压力。在资本主义竞争中,大资本总是处在有利的地位。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保存自己,击败对手,资本家只有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扩大资本规模。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激烈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中,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资本的规模和扩大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规模是由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决定的。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主要有: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剩余价值率越高,同量可变资本获得的剩余价值就越多,资本积累的规模就越大;反之相反。②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从而降低劳动力的价值,提高剩余价值率,加速资本积累;商品价值的降低,还可以使同量的可变资本推动更多的劳动力,同量的不变资本体现在更多的生产资料上,从而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增加资本积

读马列原著有感(资本论)3000字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资本主义却从《资本论》中汲取营养,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自身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认识到了经济过程的动态性,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而且发展了关于经济活动的封闭理论。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 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曾发现有机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一样,马克思的《资本论》也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著述的伟大的科学巨著,是人类历史上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对国际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它的出版,宣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末日,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因此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的天才之处在于从一开始就发抓住了所有商品都有的共性,这种共性与商品的具体物理属性没有关系,这就是劳动。劳动在此的作用和地位类似于万有引力对宏观物体的作用和地位一样。在商品身上,除了能够发现都凝聚了人类劳动这一共性以外,不能够发现第二个更能够揭示人类生产活动发展规律及趋势的工具或指标。马克思发现了这个商品的共性,就为其理论体系的构建找好了打下了基石。 据“物质不灭定律”也能够推导出劳动的作用。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物质没有增加或减少,那么人类社会多了什么呢?多出的就是凝聚在各种商品之上的劳动,有了劳动,才

消费资本论

第一章什么是消费资本论 一个可能改变世界消费的观念;一个社会经济发展观的重大革命;一个可以引领今后50年经济发展的理论。 第一节消费资本论的意义 消费资本论意义在于构建一个共赢的社会,它必然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真正繁荣幸福的社会,它做为一种以人为本的理论,找到了一条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经济学途径,有人称它为中国的“穷人经济学”。它更是一种“全富”的理论,为社会上的穷人、富人找到了一个共赢的经济平台。普通消费者可以从中找到使自己获利的答案;企业家可以从中找到扩大市场和解决资金短缺的方法;地方官员可以从中找到加速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它进一步发展了市场经济理论,它从市场经济资本构成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方面突破了原有的经济理论体系,使市场经济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消费者在购买企业的商品时,企业应把消费者的采购视同是对本企业的投资,并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把企业利润的一定比例分配给消费者。这意味着消费者把消费变成了投资。 第二节消费资本论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一、在理论方面,消费资本论认为:货币资本、知识资本、消费资本并称为资本的三个形式,共同组成了市场组成了完整的市场经济。而不是单一或唯一的货币资本。 众所周知,资本理论一直是经济学的第一理论。多年以来,市场经济一直是货币资本一枝独秀。人们普遍认为货币资本是推动一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企业发展的唯一动力,货币就是资本,资本就等于货币。直到20世纪80年代,知识资本的概念出现,最初人们还感到愕然、不解,待高科技术以几倍、几十倍于货币资本而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时,人们才认可知识资本的形式,在21世纪初,出现了消费资本化理论,把消费者的消费视为一种资本,还是具有巨大存量的资本,它也是推动地方和企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从而有力地突破了传统经济发展的历史局限性,正如陈瑜教授所说:“消费者才是市场经济的真正主人和竞争的最终决定性力量。他们既是市场的主人,又是给企业注入新的资本动力的源泉。消费资本化理论将使消费者、企业及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大化,实现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和全社会的共赢。”这是继知识资本之后的又一种崭新的资本形式的诞生,消费资本理论出现时间较短,许多方面尚待完善。但是,它的理论品格及其引领的新颖创新的思维方式,已向世人显示出了它的强大的生命力,毋庸置疑,消费资本化理论的出现,是资本理论的又一次伟大革命。 二、消费资本论对经济发展观的影响 消费资本化理论是经济发展观的重大革命,它的创新思维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消费资本化理论以崭新的视角和思维模式,观察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二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报告

浅读《资本论第一卷》 怀着对马克思的崇拜,选读课选课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资本论这部著作作为我研读的对象,可谓是欣欣然而心向往之。可当我真正拿起这本书时,才发现自己是多么地无知,资本论这部耗费了马克思毕生心血的传世之作岂是我这样的泛泛之辈在短短的一两个月之内所能参悟领受的?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之大,坎坷之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转眼间,交读书报告的时间就要到了,而我,虽把第一卷勉勉强强通读了下来,可迷惑不通之处却实在为数众多,现在,仅把我对第一卷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的一些浅陋见解拿出来说说,不敬之处,还请老师海涵。 第七篇共有五个章节,主要阐述的是资本从剩余价值中产生的方式和过程。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过程的分析,说明了资本积累的过程,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揭示了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从第二十一章到第二十五章,由研究预付资本价值的产生,到分析剩余价值到资本的转化,再到发掘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再到探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原始积累模式,到最后提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了一次全面而客观的体检和评价。 在第二十二章,马克思提到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的一句话:“勤劳提供物资,而节俭把它积累起来。”所谓节俭,就是把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重新转化为资本。为积累而积累,为生产而生产,这是古典经济学家为资本主义生产所列的公式。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无产者不过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机器,而资本家则是把这剩余价值转化为追加资本的机器。凭着对资本家历史职能的严肃态度,为了使资本家的内心摆脱挥霍和积累的冲突,马尔萨斯提出这样一种分工:让实际从事生产的资本家承担积累的任务,让另外一些不从事实际生产但参加剩余价值分配的人,如土地贵族、领受国家俸禄和教会俸禄的人等承担挥霍的任务。马尔萨斯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把支出欲和积累欲分开”。但是,不得不承认,马尔萨斯的想法太过理想化了,资本家李嘉图就曾说:“用吸掉工业资本家汤里的油水这种方法来刺激工业资本家去积累是不公正的,要使工人勤勉地劳动,必须尽可能地把工人的工资降到最低限度,生财之道就在于占有无偿劳动。”马尔萨斯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出剥夺资本家的挥霍欲,李嘉图为了资本家的利益提出要尽可能地把工人的工资降低到最低限度,大家都在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积极斗争着,然而,有谁在乎过旁人的生活境遇?也许,他们的做法能够带来资本的大积累,带来世界的大繁荣,但这个大繁荣却使苦难的无产阶级更加贫困,使业已众多的无业无产者日益膨大。少数人的享受,却使大部分人受难;小世界的繁荣,却让大世界萧条。从此,世界失去了平衡,向着两个极端发展,试问:如此世界,怎能不毁灭? 在后面的第二十四章中,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资本的原始积累方式进行了全面的探究。“他们采取暴力手段,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使他们沦为一无所有的无产者。早期的大批雇佣工人都是通过这样的暴力手段创造出来的。”资产阶级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盗用国有土地,盗窃公共用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手段,把封建财产变成现代私有资产。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资产阶级对直接生产者、劳动者进行剥夺的历史,已被血与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是个伟大的历史性进步,但同样的,我们也不得不接受,资本主义存在很大的弊端。这个从资本的原始积累就可以看出。 最后,第二十五章,马克思思考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旦确定,劳动将进一步社会化,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进一步转化为社会使用的公共生产资料,社会财富的资本将进一步集中在少数几个巨头手里,工人阶级的贫困和受剥削程度也将不断加深,日益壮大的工人阶级的反抗力量也不断增长。当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

我读资本论第一卷读书感想

浅谈《资本论》第一卷读书感想 摘要:《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也就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是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马克思在文中提出:“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并且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的积累,它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也在书中提出:“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就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土地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以个人劳动为基础将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公有制则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 关键字:资本论马克思劳动价值剩余价值 引言; 没读过《国富论》不懂资本主义,没读过《资本论》不懂社会主义。 马克思《资本论》是一本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着作。既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着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着作。其内容博大精深,其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精妙阐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就观点谈谈我的以下几点感悟: 正文: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你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你好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二: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而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了获得相对剩余价值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发展过程依次经历了“协作”、“分工和工厂手工业”和“机器和大工业”三个主要阶段。 劳动力的价值或者价格的转化形式就是工资,但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工资就表现为劳动价值或价格,它就是要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实质,让劳动者误认为工资就是他们劳动所得的全部报酬。 三、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

【良心出品】《资本论》原著选读复习资料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首先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商品开始呢?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占了统治地位。商品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不仅各种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都表现为商品,而且人的劳动力也成了商品,甚至人的名誉、良心也都商品化,成为可以买卖的对象。商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最普遍最大量的现象,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第3页)。《资本论》是要揭示资本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而资本是以商品形式存在的,它的本质和规律都包含在商品关系之中。所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必须从最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商品出发,认真把握住这个普遍的(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存在形态,才能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员本质的东西。 第二,商品孕育着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胚芽。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第3页),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这个细胞的内在矛盾包含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一切矛盾的胚芽。因此,只有从分析商品开始,弄清商品的内在矛盾以及这一矛盾的发展现律,才能进而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具体内容及其发展的辩证过程,从而把握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总体,阐明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要为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的历史规律。 第三,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足在简单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导致了封建经济关系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生。所以,只有首先从分析商品开始,才能了解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和经济基础,才能把握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从而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性。 由此可见。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从分析商品开始,并不是随意选择的,而是由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时所运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决定的,是完全符合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分析方法的。马克思正是把商品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起点,建立起完整的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从而在理论上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现出来,并员深刻地揭露出资本主义的一切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劳动力为什么会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两个条件:有完全的人身自由、一无所有) 第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由劳动者自己根据其能力和擅长来选择劳动力的购买者,这不仅使劳动者从依附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作为独立平等的一员加入到社会经济生活中,而且会使劳动者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以排斥商品经济和劳动力商品化为特征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致使劳动者既缺乏满足需要的内在动力,又缺乏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造成了对人的发展的双重限制。一方面,由于劳动力部门(单位)所有,使个人在选择职业和机会等方面受到各种“关卡”的限制,无法捕捉和利用各种发展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又使个人养成了依赖国家“铁饭碗”的习惯,从而严重助长了劳动者的惰性,使其一直安于狭小的天地而变得孤陋寡闻;满足于低层次的需要而不求进取,自甘贫困。事实表明,没有劳动力商品的自由流动,不可能使劳动者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不可能造就一代全面发展的新人。 第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使劳动者只通过劳动力的等价交换就可以自由地在一切领域或方面进行交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商品的普遍化,必然使人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大,使人由地域、民族的人进而成为世界的人,从而使人的视野、适应能力更强,文化内涵更丰富,在全新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生产能力、应变能力、需求及消费能力(主要是指教育消费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更好地发挥在生产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劳动力供给宽裕的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便会激发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这是因为,由于满足个人多样化需要的内在驱动和人们之间的相互竞争的外在压力,将会激发人们高度重视自身素质和尽力发挥自身潜在能力的动力,将会使效率观念、竞争意识成为个人自身发展的催化剂,促使人们适应不断变化着的需要,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机会和条件强化自己的能力素质,提高文化水平,更新知识结构,改善劳动态度,提高劳动效率等,挖掘出生产能力的全部潜力,逐步形成以生产能力为主的全面能力体系。 劳动力商品化将会使人们把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视为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视为与个人就业、收入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必需投资。 1、什么是商品?它所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答: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体现着一定社会生产关系。商品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1)商品是有用的物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无用的物品不具有使用价值,不可能成为商品。

陈瑜教授与消费资本论

陈瑜教授与消费资本论 陈瑜陈瑜,男,汉族,1939年3月7日出生,河北乐亭人,大学学历,经济学教授。现任世界新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经济科技法律人才学会常务副会长。并担任我国无锡市政府、泰州市政府等二十多个市政府高级经济顾问。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等跨国公司高级经济顾问,以及中国耀华玻璃集团等国内多家大企业的高级经济顾问。并担任北京大学、广西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八所高校的兼职教授。 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由于创立了消费资本化理论,而荣获"2005年度中国十大财智英才奖";由于提出创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而荣获2006年"中国最高策划奖--感动中国十大策划创新人物奖"。同时,荣获中国当代思想成就奖和世界杰出华人成就奖并评为世界杰出华人。 研究方向:经济学理论、企业和城市发展。 主要著作:《资本主义经济计划化经济计量理论》、《新编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消费资本化理论与应用》、《世界人口普查》、《英汉国际金融和贸易词典》等十七种论著和译著。 另外,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约100篇。中央广播电台、中央高级党校《理论前沿》、财政部《财政研究》、《今日中国论坛》、《新远见》、《新财经》、《中华英才杂志》等30多家杂志社,《光明日报》、《金融时报》、《中国改革报》、《中国消费者报》、《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图书商报》、《经济参考报》、《中国商报》、《科技日报》、香港《大公报》等40多家报纸,以及百度网、人民网、中国金融网、光明网、北京大学网、人民大学网、中国招商网等近300家网站对消费资本化理论均进行了报道。 陈瑜学术思想

消费资本化理论,是突破西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局限,而提出的新的资本理论。它的核心内容是把消费向生产领域和经营领域里延伸,科学地论证了消费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提出消费即是投资。从而在世界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提出消费资本这一新的资本形态,并以完整的理论体系把社会经济发展中消费和消费资本的力量系统地揭示出来。 消费资本化理论的提出,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观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以崭新的视角和思维模式,分析了消费同生产一样,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消费资本化理论又是资本理论新的里程碑。发现消费资本这一新的资本形态,对于经济学的意义,不亚于发现元素周期表对化学的意义。在消费资本及其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人类社会必将发生一场天翻地覆的变化。它对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都将产生十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它将推动国家经济体制深化改革,使我国向更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更为优越的经济结构过渡。它是扩大内需的原动力和充分就业的新理论。它是中国的"穷人经济学",又是"全富"的理论。它将对我国构建和谐和富裕的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消费资本化理论是新的市场经济理论形成的标志,也是新的资本理论形成的标志。它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经验的理论总结,是源自中国本土的原创的体系性理论创新,也是世界范围的理论创新。它同历史上其它的重要理论成果一样,将载入世界经典经济学的理论宝库。中国经济的腾飞,改变了全球格局,推动了世界进入了"消费者主导的时代"。 在以生产为中心话语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中,消费概念从根本上来说,是依附性的,它从来没有取得与生产概念平等的独立地位。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体系本身,在消费话语上存在某种与信息经济大的前提假设不相符合的重大缺陷。具体表现为:生产价值论中缺乏抽象消费概念,生产资本论中缺乏消费增值概念,生产目的论中

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论》第一卷给我留下的一点东西 看到这个文章题目,老师一定认为我是没有看作业的要求吧,其实不然,我看到了老师说《资本论》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我们不能看太多,但我要说看了《资本论》第一卷之后,我更觉得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必须一气呵成,通篇来谈谈我的感受,这样我才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觉,才觉得舒畅。当然这肯定是不成熟的。 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其中几点令我印象颇深。 1、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来休息、睡觉、吃饭、盥洗、穿衣等,以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会界限。工人必须有一定的学习文化、照顾家庭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 2、机器本来是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时,却成了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最可靠手段。但机器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 3、计时工资是用直接的劳动持续时间来计算;计件工资用间接通过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计算。其中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进行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是资本家最适合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资形式。 4、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则是相对过剩人口大量存在,从而扩大品贫富差距。而越来越多相对过剩人口对在业人员造成极大的压力,迫使在业人员不得不过度劳动和忍受资本家的摆布。 5、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6、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在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公有制比较起来,社会公有制自然是一个长久的多,艰苦的多,困难的多的过程。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公有制则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 7、《共产党宣言》最后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8、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则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而且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福利系统来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说到现在你存在以下问题吗?你的工作日超过了生理界限+道德界限的时间吗?你的工资形式是计件工资吗(“跟项目走”或者叫“多劳多得”)?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究竟为何?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的,那社会主义社会又是怎样的?没有读过《国富论》不懂资本主义,没有读过《资本论》不懂社会主义。以上就是我对资本论的理解,和一些看法,十分的肤浅,所以看来对于《资本论》后两卷还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