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16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16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一、生物学特性

(一)种类和病毒分型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属虫媒病毒的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病毒的形态结构,基因组特性、蛋白合成及加工等于黄热病毒、登革热病毒和森林脑炎病毒等其他黄病毒高度相似。病毒核酸为单正链RNA,基因组全长10976bp,自5’至3’端依次编码结构蛋白C、M、E,以及非结构蛋白NS1~NS5.乙脑病毒抗原性稳定,只有1个血清型。根据E基因全序列的同源性,可将乙脑病毒分为5个基因型(I、II、III、IV和V),各基因型的分布有一定的区域性。

(二)来源

乙脑病毒于1935年最先在日本乙脑患者脑组织中被分离获得,因此,又称日本脑炎病毒,所致疾病在日本称日本乙型脑炎。1940年。我国从脑炎死亡病人的脑组织中分离出乙脑病毒,除新疆、西藏、青海外,全国各地均有病例发生。

(三)传染性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许多动物(如猪、牛、马、羊、鸡、鸭、鹅等)都可以成为本病的传染源。人被感染后,仅发生短期病毒血症且血中病毒数量较少,故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猪是乙脑病毒的自然感染者,特别是新生的幼猪,由于缺乏免疫力,具有较高的感染率和高滴度的病毒血症。猪的感染高峰期通常比人群的发病高峰期早3周左右,因此,可通过检查猪的感染率来预测当年的流行趋势。蚊虫感染后,病毒在蚊体内增殖,甚至随蚊越冬或经卵传代,因此,蚊虫既是传播媒介又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四)传播途径

乙脑是一种由蚊类传播的人畜共患病,主要传播媒介是三带喙库蚊。此外,致乏库蚊、白纹伊蚊、二代喙库蚊、中华按蚊等亦可携带病毒。除蚊子外,在蠛蠓、库蠓及尘蠓中也分离到乙脑病毒。蚊子吸血后,病毒先在其肠上皮细胞中增殖,然后进入血液并移行至唾液腺,通过叮咬猪、牛、马、羊等家畜或禽类等易感动物二传播。受感染的蚊子可携带病毒越冬并可经卵传代。病毒通过蚊子在蚊-猪-蚊等动物间不断循环,期间带毒蚊子若叮咬人类,则可引起人类感染。

(五)易感性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多表现为隐性感染及顿挫感染。显性感染与隐性感染的比例约为1:300.因为成人多由隐性感染过得免疫力,因此,以10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者居多,尤以2~9岁年龄组发病率较高。近年来,由于在儿童中普遍接种疫苗,故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发病率相对增高。

(六)潜伏期

潜伏期为4~21d,一般为10~14d。

(七)剂量-效应关系

目前尚未见有乙脑病毒对人准确感染剂量的报道。

(八)致病性

病毒经带毒蚊子叮咬进入人体后,先在皮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结等处增殖,随后有少量病毒进入血流从而发生短暂的第一次病毒血症。此时,病毒随血循环散布到肝、脾等处的细胞中继续增殖的大量病毒,再侵入血流从而发生第二次病毒血症。第二次病毒血症可引起发热、寒战及全身不适等流感样症状。若不再继续发展者,则成为顿挫感染者,数日后即可自愈;但少数患者体内的病毒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增殖,引起脑膜及脑组织软

化。临床上表现为高热、头痛、意识障碍、抽搐和脑膜刺激症等。严重者可进一步发展为昏迷、中枢性呼吸衰竭或脑疝,病死率高达10%~30%,约5%~20%的幸存者会留下后遗症,表现为痴呆、失语、瘫痪及精神障碍等。

(九)变异性

乙脑病毒抗原性稳定,只有1个血清型,在同一地区不同年代的分离株之间未发现明显的抗原性变异,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分离株之间也无明显差异。

(十)环境中的稳定性

乙脑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不强。乙脑病毒对热的抵抗力较弱,56℃30min或100℃2min即可灭活。对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很强,冷冻干燥后4℃冰箱中保存数年,如加甘油或血清保存可增加其稳定性。该病毒对酸、乙醚和三氯甲烷等脂溶剂敏感。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病毒感染性pH7~9时最为稳定。

(十一)药物敏感性

目前对乙型脑炎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十二)消毒剂敏感性

乙脑病毒对化学消毒剂较敏感,乙醚、1:1000去氧胆酸钠以及常用消毒剂均可灭活病毒。

(十三)物理灭活

紫外线、生物试剂的敏感性,超声波、紫外线可灭活病毒。毒粒经蛋白酶处理,不仅可以被灭活,而且表面突出物及血凝素也全部消失。

(十四)在宿主体外存活

乙脑病毒对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很强,冷冻干燥后在4℃冰箱中可保存数年,如加甘油或血清保存可增加其稳定性。病毒在不同的稀释剂内的稳定性有明显的不同,如10%水解乳蛋白和5%乳糖是比较好的稀释剂。

(十五)预防和治疗方案

迄今为止,对乙型脑炎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早期可使用利巴韦林、干扰素等。同时,应采用积极的对症和支持疗法,包括维持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重点处理好高热、抽搐,控制脑水肿和呼吸衰竭等为重症状,降低病死率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乙脑的预防应采用以防蚊、灭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消灭蚊滋生地,灭越冬蚊和早春蚊,重点做好牲畜棚等场所的灭蚊工作,减少人群感染机会,使用蚊帐、蚊香,涂擦驱蚊剂等措施防止被蚊叮咬。此外,预防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根本措施。目前,在我国使用的是地鼠肾细胞灭活和减毒活疫苗,保护率可达60%~90%。

二、实验室相关活动风险评估与控制

(一)实验室感染性因子的种类、来源和危害

1.感染性因子的种类根据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病原学特性和本实验室的具体操作内容,可能的感染因子为乙脑病毒。

2.感染性因子的来源

(1)用于乙脑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包括全血、血清和血浆。

(2)样本采集和抗体检测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实验场所。

(3)实验室操作中可能产生的含病毒的气溶胶。

3.感染性因子可能造成的危害

(1)被污染的实验器材、器皿等对实验室环境造成污染。

(2)实验室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

(3)实验人员暴露后感染。

(4)实验室含病毒的气溶胶对实验室环境造成污染。

(二)实验室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与控制

1.实验方法

(1)风险点识别未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未经确认的实验方法进行检测,使用新的或变更过得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钱,未经技术确认,可能存在安全风险。

(2)风险控制措施尽量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检测,或使用经过充分验证的实验方法;在使用新的或变更过得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技术确认。

2.样品采集

(1)所用器材一次性采血针、真空采血管、消毒棉签及一次性利器盒。

(2)风险点是被虽然乙脑四通过蚊子传播的,但采血过程中若被乙脑患者的血液污染了皮肤、黏膜,或被含有乙脑病毒的血液污染了的针头刺破皮肤,也有可能被乙脑病毒感染;血液标本溅洒、废弃物处理不当等造成的环境污染。

(3)风险控制措施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和真空采血管,采血人员经过正规采血培训,并熟练掌握采血技巧。采血前做好个人防护(防护服、乳胶手套、口罩);认真、仔细、谨慎操作,抽血后的针头直接放入利器盒内,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或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采好血厚直立于试管架中,防止倒翻;消毒棉签等污染物放入医疗废弃物专用袋中,统一进行消毒处理。

3.样本包装和运输

(1)所用器材真空密封采血管、95千帕样品输送罐、A类标本运输箱(UN2814冷藏箱)、运送车辆。

(2)风险点识别若使用不合格包装进行输送,采样管、真空采血管等容器密封不严,则将不能安全有效地防止运输过程中包装容器意外破损,从而产生污染扩散的可能。

(3)风险控制措施严格按照生物安全的要求,样品采用A类要求包装和运送。A类采用三层容器包装:第一层采用真空采血管装样本,应密闭、防渗漏;第二层采用95千帕样品运输罐,可容纳并保护第一层容器,具有密封不易破碎、耐压力防渗透且易消毒;第三层采用A类标本运输箱,要容纳并保护、固定第二层容器,且易于消毒,箱外面应贴上醒目的生物的安全标识。其由中心专车运回实验室。

4.样品接收和前处理

(1)所用器材离心机、生物安全柜。

(2)风险点识别样品管理员未按实验室《样本管理程序》(XJK/CX32)要求交接样品;样品前处理的离心过程中容器意外破碎或渗漏等,可能造成感染性物质溅出从而污染操作者的手、操作台面、器物表面及地面。

(3)风险控制措施样品接受必须在专用的区域进行,合同评审人员和收样人员严格按照样品管理程序要求交接样品,不得擅自打开包装,收样后及时洗手;开始检测前,盛装感染性材料样品的容器必须在生物安全柜中缓慢打开,开启容器时管口不能对着操作者;对含有感染性的样品进行离心时,必须将离心盖严实并关上离心机盖,才能进行离心操作。

5.样本检测过程

(1)所用器材离心机、生物安全柜、移液器及吸头、洗板机及酶标仪等设备。

(2)风险点识别

①离心过程中,离心管意外破裂,造成血样溢出从而污染离心机腔体,或在高速离心时形成气溶胶而污染环境。

②加样过程中血液样本意外溅洒,造成人员或台面、地面等环境污染。

③洗板、读板时液体溅出从而污染设备表面或工作台面。

④检测过程中发生职业暴露,检测人员被含有病毒的血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粘液,有可能被乙脑病毒感染。

(3)风险控制措施所有检测操作均在BSL-2实验室中进行,检测人员在实验前按照

二级生物安全防护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加样移液操作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动作轻缓;判读结果时酶标板轻拿轻放,避免体液溅出;待实验完毕,先消毒手部,再脱去手套并立即洗手;若有意外情况发生,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同时,按《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室意外事故”处置。

6.阳性样本的保存

(1)所有器材生物安全柜、移液器、外螺旋塑料管、可密封的塑料冻存盒。

(2)风险点识别乙脑病毒血清阳性标本留取时吸液操作不规范,导致血清溅出或污染外螺旋塑料管,阳性样本未执行双人双锁管理,都存在污染人员或环境隐患。

(3)风险控制措施按照二级生物安全防护要求做好个人防护;样本的保留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动作要轻缓;所有样本的血清或血浆都保留在带有螺旋盖的塑料管内,再装入可密封的塑料冻存盒中,置于—20℃以下冰箱内保存,实行双人双锁管理。

7.阳性样本上送

(1)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带螺旋盖的塑料管、95千帕样品运输罐(UN2814运输罐)A类标本运输箱(UN2814冷藏箱)和运送车辆。

(2)主要风险点识别若包装不规范或运输工具无安全保障,易造成污染扩散,甚至样本丢失。

(3)风险控制措施阳性样本应严格执行规范3层包装(同样品采集),携带“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许可证”,由专车运送,并由专业人员全程护送。

8.实验室的清洁和消毒

(1)所用器材70%~75%的酒精、施康清洗消毒液I。

(2)风险点识别工作完毕后,若不及时对工作台面、生物安全柜进行消毒,则有可能会对下次的操作人员造污然或感染。

(3)风险控制措施工作完毕后,及时对检测所涉及的工作台面、地面和生物安全柜进行消毒,使用稀释100倍的施康清洗消毒液I擦拭,用消毒液清洁后要干燥20min 以上。生物安全柜用70%~75%的酒精擦拭消毒。待实验和消毒完毕,先脱去手套,再脱去防护服,并正确用肥皂和流水洗手。

9.实验室废弃物处置

(1)所用器材医疗废弃物专用袋、硬质耐高压且防渗漏的垃圾桶、高压灭菌器。

(2)风险点识别剩余的阳性样本管是高危污染源,采血过的针头处理不当可造成环境污染、人员被刺伤,甚至感染;废弃物的不规范处置可污染环境。

(3)风险控制措施检测采样及实验室产生的所有废弃物,包括不需要的样本、酶标反应板及其他物品等,均视为污染物。废弃物仪应置于装有“生物危害”标识的医疗废弃物专用袋的硬质耐高压且防渗漏的垃圾桶中,经121℃高压灭菌15~20min后才可运行实验室,集中置于医疗废弃物房,由有资质的医疗废弃物处理单位上门收集,集中处置;装有利器的一次性利器盒严禁再次打开,同上述垃圾一起处理;在处理废弃物的同时做好交接记录,所有相关记录定期整理归档。

(三)实验室常规活动中其他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措施

1.电力

(1)主要风险点识别断电或电压不稳,存在引发电气设备故障的风险。断电导致运行中的生物安全柜、酶标仪、洗板机等生物安全防护设备、检测设备突然停止工作,致使实验活动被迫中断,存在感染性物质外溢、污染操作人员和环境的风险。

(2)预防控制措施实验室由双路市电供电,并为关键仪器设备配备应急电源(UPS),避免实验室断可能引发的生物安全风险,确保检测工作顺利进行。

2.电气操作

(1)主要风险点识别实验室活动涉及电气操作,包括实验室工作区电气设备的启动、关闭、安装和维修;设备层内UPS、空调机组等电气设备的启动、关闭和维修等。这些电气操作的过程可能存在触电、电击、造成电气故障等风险。

(2)预防控制措施

①电气设备的设计及制造应符合相关安全标准的要求。实验室工作区内若有380V电源插座,则需明确标识,并由有资质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②新的、改装过的或修理过的电气设备在未经专业人员(如有资质的电工)完成电气安全测试和设备符合安全使用要求之前,不允许使用。

③电气设备使用人员接受正确操作的培训,操作方式不降低电气安全性。电气设备使用人员定期检查设备可能引起的电气故障的破损。只有专业人员才可从事电气设备和电路工作。禁止未经授权的工作。

④采取措施对设备去污染以降低维护人员被感染的风险。

3.实验室给排水设施设备

(1)主要风险点识别实验室含有给排水的设施设备,包括位于工作区和洗消间的高压灭菌器和洗手池。水管道意外破裂、排水管道阻塞可能会导致感染性材料溢出,有污染实验人员和环境的风险。

(2)预防控制措施实验室产生的所有染菌物及器具,必须先经高压灭菌或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洗涤,洗消产生的污水集中排入中心污水池进行消毒处理,严禁直接排放。按照GB18466要求,监测总余氯、粪大肠菌群及其他致病菌。

4.实验室设施设备管道

(1)主要风险点识别实验室设施设备管道穿越维护结构可能存在密封不严的问题,当感染性材料溢出时,有污染环境的风险。

(2)预防控制措施所有管道穿越维护结构的部位应严格密封,定期进行检测,避免感染性材料外溢从而污染环境。

5.主要检测仪器设备

(1)酶标仪和洗板机

①主要风险点识别配备的酶标仪和洗衣板,未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检定/校准、功能检查和维护,不按照作业指导书或使用说明操作,不能确保设备的正常性能,影响检测结果。在使用酶标仪和洗板机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气溶胶和样液溅出从而污染设备表面和工作台面的风险。

②预防控制措施酶标仪每年校准一次,两次校准之间再做一次期间核查;洗板机每年进行一次功能检查;在洗板、读板时,要做到动作轻缓,小心操作;倘若有液体溅出,要马上进行消毒处理。

(2)离心机

①主要风险点识别未正确配备密闭盖离心机、带密封盖的真空采血管、耐压螺旋盖离心管,高速离心时可产生气溶胶扩散。离心时没有做好平衡,可能会发生离心管破裂、离心管盖脱落,存在血样污染离心转子盒离心腔的风险。

②预防控制措施实验室配备带有密闭盖的离心机、密闭头的真空采血管、耐压螺旋盖离心管;离心前做好平衡,选择正确的离心速度和离心力;规范正确操作;每次使用后做好清洁消毒和使用维护记录,定期进行功能检查,确保离心机性能正常。

6.生物安全设施设备

(1)生物安全柜

①主要风险点识别没有按照操作规程或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维护,使生物安全柜的气

溶胶防护效果明显降低,甚至消失,失去安全防护效果。设备因长时间使用未及时更换HEPA 过滤膜,可出现工作窗口气流速度降低或流向紊乱等功能失常状况。如送风口被物品阻挡,则导致气溶胶不能有效排除。生物安全柜使用后未进行彻底消毒处理,对清洁、维护人员将会产生污染。设备长期关停,将会使部分电器因原件老化从而失去正常功能。没有及时对设备移位,碰撞受损等进行性能检测。

②预防控制措施使用人员经过相关操作、维护培训,操作时动作应轻缓,做到规范使用和维护。每年请有资质的服务机构对生物安全柜的风速、气流、尘埃粒子、紫外线强度等主要性能指标进行检测,确保其功能正常。

(2)高压灭菌器

①主要风险点识别没有整齐配备高压灭菌器,存在气溶胶污染环境的隐患;没有按照设备操作规程或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维护,可能使高压灭菌器小火明显降低,甚至失效,失去去污染与无害化的作用;高压灭菌器长时间使用又不定期检测灭菌效果,无法保证压力容器的灭菌效果,存在灭菌不彻底从而引起污染的隐患。高压灭菌器长期关停期间,如果不及时排干锅内水分,则会将内部器件老化从而失去正常功能。

②预防控制措施选择下排式高压灭菌器,防止气溶胶污染。正确规范操作,定期维护,确保高压灭菌器性能正常,做好使用记录。对压力灭菌器按照WS310.3《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检测标准》规定,每次检测化学指示物,监控记录温度、压力、时间等灭菌参数、每周精选生物检测,以保证灭菌质量。

(3)个人防护用品

①主要风险点识别实验室不提供足够数量的、符合质量要求的防护用品,包括防护服、防护眼罩、一次性乳胶手套、口罩和覆盖足背的防滑鞋等,或使用大小不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个人防护用品穿戴、脱卸的程序方法不符合要求,均可能导致人员感染或环境污染。

②预防控制措施选择正规、符合质量要求的防护用品,使用前进行必要的培训,按照正确的程序使用、脱卸。

(4)应急救治设施和用品

①主要风险识别点实验室若没有配备洗眼器,应急药箱等必要的应急设施和物品,或应急用品种类不全、不合适或过期,则导致应急时无法发挥作用。

②应急控制措施在实验室内配备洗眼器、应急药箱。配备75%乙醇、碘伏或其他消毒剂、创可贴等实验活动相适应的应急物品,并在有效期内使用,由专人进行管理,定期维护、清理、更新。

(5)消毒灭菌剂

①主要风险点识别消毒剂产品无生产许可证、过期或配制方法不正确、种类选择不合理,将会导致消毒效果降低、生物灭活能力降低或对物品腐蚀性增加,对皮肤造成刺激等问题。

②预防控制措施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按照规定的消毒方法、消毒时间、消毒浓度(剂量)进行消毒,避免使用过期产品;消毒过程中消毒人员应做好必要的个体防护,防止发生意外。

7.管理体系的风险

①主要风险点识别管理体系(包括应急预案)是否健全和完善,是否符合实际管理要求,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操作规程是否科学和具有可操作性,是能否确保生物安全的主要因素。如果组织结构不健全、设置不合理,体系文件与实际工作不匹配,以及部门职责不清或衔接不当等,就都可能带来安全风险。

②预防控制措施定期开展对管理体系的评审,要特别关注应急预案、乙脑病毒抗体检测标准操作规范(SOP)等,发现问题及时修订、完善,以确保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持续有

效的地运行。

(四)工作人员的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措施

1.人员数量和素质

(1)人员数量

①主要风险点识别人员过少会因缺少相互提示监督或因工作量增大而导致操作过程中工作失误增加,风险增加。

②预防控制措施采样和检测人员的数量应与工作量想匹配,尽量有两名同时采样和检测工作。

(2)人员结构

①主要风险点识别新进人员若没有高资历人员带教操作,则不能很好地处理意外事件,风险增加。

②预防措施实验室检测人员的年龄和资历结构应配备合理,新进人员应由高资历人员带教或监督操作。

(3)职业操守

①主要风险点识别微生物检测实验室存在较大的生物安全风险,若政治思想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的人员参与该项工作,则产生生物危害而危及人员安全、环境安全与社会安定的可能性较大。

②预防控制措施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工作责任心。

2.健康管理

(1)主要风险点识别健康状况主要包括心理、生理素质与免疫状态。当身体出现腹泻、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或机体免疫力低下及其他不适合工作的状况时,职业暴露风险增加。

(2)预防控制措施建立健康申报制度,遇有不合适工作的情况,及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并暂停工作。

3.人员资质

(1)主要风险点识别检测人员不具备卫生检查相关学历教育背景,不熟悉乙脑病毒抗体的检测方法及操作规范,未执行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和考核,未获得上岗证,无法保证工作质量和安全。

(2)预防控制措施检测人员必须是检验或相关专业毕业,经过上岗培训和持证上岗。培训内容至少应包括微生物检测相关基础理论、检测技术及管理要求、实验操作步骤、检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以及生物安全。要求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能独立熟练地操作。

4.生物安全培训需求

(1)主要风险点识别检测人员、辅助人员、后勤保障人员、进修实习人员上岗前没有接守严格的生物安全,以及相关的生物安全设备操作的技术培训,易导致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2)预防控制措施上岗前熟练掌握掌握生物安全仪器设备、设施操作技术,具备相关的生物防护能力。进修实习人员参与实验室活动前必须进行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在带教老师的监督下工作。

5.应急事件处理能力

(1)主要风险点识别实验人员上岗前没有接收实验室意外事故处理、职业暴露后预防等突发事件处置的培训。一旦发生意外事件,就不能有效地进行早期处理和控制生物安全事件。

(2)预防控制措施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实验室意外事故和职业性疾病报告制度》和《病原微生物安全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中规定的要求进行应急事件的处置,强化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能力。

(五)实验室非常规活动中的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措施

1.主要的实验室非常规活动

(1)实验室外专业人员对实验室设备的维护、维修、检定/校准、检测验证(如主要设施设备的检测验证)和更换(如高效过滤器等的更换)等

(2)实验室后勤保障人员对实验室及公共环境的保洁、实验器材的清洗消毒。

(3)实验室外人员参观实验室和上级部门对实验室的检查等。

2.主要风险点识别

(1)上述人员进入实验室从事相关活动,特别是不慎打翻、打破标本管或损坏仪器零部件时,可能会引起实验室感染的风险。

(2)实验室运行过程中某些人员需要进入实验室参观,存在影响实验活动正常运行或者导致相关或不相关的设施设备损坏的风险。

3.预防控制措施

(1)实行人员准入制度、登记制度。进修实习人员进入实验室从事检测活动前,必须先进行生物安全和实验室规章制度的培训。若中心实验室外专业人员和实验室后勤保障人员确需进入实验室从事相关活动,或上级部门需要进入实验室进行检查,应在对实验室(包括环境和设施设备等)作彻底消毒后及实验室未运行时才准入。

(2)实验室外专业人员和实验室后勤保障人员必须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应对其进行生物安全培训,提供安全指南,实验室人员应协助、指导和规范进入人员在实验室内的活动并对其安全行为进行监督,进入人员必须遵守实验室的各项管理规定,以确保人员和环境安全。

(3)进入人员未经许可绝对不能私自动用实验室内有标志的危险品(除非经过授权),绝不能将未经消毒处理的物品拿出实验区。

(4)在实验室进行设施、设备维护维修过程中,若发生意外事件,应立即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实验室负责人根据造成的事故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按专业技术要求进行设施、设备的维护维修时,不能私自动用其他设施设备。相关或不相关的设施设备损坏时,应报告。

(5)当需要时更换HEPA过滤膜或高效过滤器时,应先对高效过滤器、HEPA过滤膜等作原位消毒后,专业人员才能进行更换。

(6)为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禁止未穿防护服的人员随意进出实验室的防护区域,同时也禁止穿防护服的人员走出实验室的防护区域。

(7)对实验室的设施、设备进行维护工作时动作轻柔,避免产生气溶胶。

(8)离开实验室前,必须正确洗手。

(六)相关实验室已发生的事故分析和从分析中得到的启示

目前,已有乙脑病毒检测导致实验室人员感染相关报道,主要原因是实验室人员在进行采样、检验、废弃物处置等工作过程中,个人防护不到位而吸入气溶胶。因此,应严格遵守实验室相关规定,做好个人防护,规范操作,防止职业暴露。

(七)被误用和恶意使用的风险与预防控制措施

1.主要风险点识别阳性标本未明确识别,工作人员在实验室活动过程中,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可能误用实验材料和设施设备等,导致人员感染和实验室环境污染,发生人员受伤或设施设备受损等事故。

2.预防控制措施

(1)实行严格的人员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

(2)所有活得批准进入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必须严格按规程操作实验材料、设施设备以及从事其他一切实验活动,不得私自动用实验室内任何不熟悉的物品。

(3)发生事故时必须及时报告并作必要的处理和记录。

(4)实验室内所有材料和试剂必须有明确的标识。

(5)阳性标本严格管理,必须执行严格的审批制度进行转移。

三、实验室理化因素风险评估及安全防护措施

(一)紫外线

1.主要风险点识别洁净实验室、生物安全柜、BSL-2实验室均使用紫外线灯进行物体表面消毒。紫外线波长为250~280nm,主要影响眼睛和皮肤,引起急性角膜炎和结膜炎、慢性白内障等眼疾病,还可诱发皮肤癌。紫外线灯开启时,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可受到伤害。

2.预防控制措施在实验室工作应避免紫外线直接照射人体,特别是眼部。生物安全柜表面应张贴紫外线危害标识,提醒实验室人员小心紫外线危害。在进行紫外线消毒时,实验室人员尽量远离消毒区。如此基本可以避免紫外线对人体的危害。

(二)辐射

1. 主要风险点识别辐射源或辐射事故可以间接导致病原微生物屏障系统的破坏,增加实验人员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风险。

2.预防控制措施实验室应远离辐射源,如果无法避开,则应采取物理隔离措施,防止辐射源对检测工作和人员健康产生影响。

(三)施康清洗消毒剂I

1. 主要风险点识别施康清洗消毒剂I属于含氯消毒剂,有效氯的含量为4.55%~5.55%,次氯酸钠为主要杀菌因子,含氯的消毒液会残留在空气中不挥发,长期使用会使人感到头疼、恶心,刺激黏膜,对于有体质过敏的人,还容易引发过敏、哮喘疾病等。高浓度的含氯消毒剂对人的呼吸道黏膜和皮肤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可使人流泪、咳嗽,并刺激皮肤和黏膜。严重者可发生氯气中毒。急性中毒者出现躁动、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因窒息而死。

2.预防控制措施按照使用说明,根据消毒对象不同而配制不同的稀释倍数,避免使用不必要的高浓度的消毒液,稀释和使用时戴好手套,消毒后可及时开窗通风,如此基本可规避消毒液对人体的危害。

(四)其他

1. 主要风险点识别实验室内的照明和声音(生物安全柜等)有可能因强光和噪声对人员造成危害。

2.预防控制措施对实验室的照明和声音等参数进行检测,确保合格,避免强光和噪声对人员的损害。

四、实验室火灾风险与预防控制措施

1. 主要风险点识别

(1)超负荷用电,电线过长

(2)电器或电源老化、电器保养不良,例如电缆的绝缘层破旧或损坏。

(3)用火不当等引发火灾。

(4)仪器设备在不使用是未关闭电源。

(5)使用的仪器设备电源不是专为实验室环境设计。

(6)易燃、易爆品处理、保存不当。

(7)在易燃物品和蒸气附近有可能产生火花的设备。

(8)通风系统不当或不充分。

2.预防控制措施实验室采取以下措施避免火灾发生,保证发生火灾后能够安全撤离实验室。

(1)定期检查电器插座、电线绝缘层是否完好,保证用电负荷,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品进行有效区域隔离。

(2)实验室配备灭火器。放置在易取的地点,摆放部位张贴灭火器标识。该灭火器用于扑灭可控制的火灾,帮助人员撤离火场;对灭火器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有效使用。

(3)实验室应配备应急灯,所有出口有清晰可见的“紧急出口”标识;当出现紧急状况时,实验室所有出口的锁必须处于开启状态,出口的设计应保证在经过高危险区域就能逃脱,所有出口都能通向一个开放空间。

(4)走廊、流通区域不得放置障碍物,不受人员流动和灭火设备移动的影响。

(5)在实验室工作区显著位置张贴火警电话标识。实验室每年对工作人员进行消防知识陪训,包括消防器材的使用、火灾发生时的应急行动等。

五、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安全防护措施

自然灾害可能导致的实验室紧急状况主要包括水灾和地震等。

(一)水灾

1.风险识别水灾可能导致实验室维护结构和设施损坏,实验室内感染性材料随水外溢。

2.安全防护措施

(1)在安全手册中制订《实验室紧急事件应急预案》,并对所有实验室人员进行陪训。

(2)实验室一旦发生水灾报警时,应立刻停止工作。首先,考虑实验室内感染性物质和人员的转移,实验室负责人、中心主任根据条件及时采取对策,第一时间联系相关消防人员,消防人员应有防护措施,并在受过训练的实验室工作人员陪同下,进入实验室完成感染性(阳性)标本和人员的安全转移工作。

二地震

1. 风险识别发生地震会导致实验室维护结构和设施损坏,存在人员受伤和实验室感染性材料外溢的风险。

2.安全防护措施实验室应采取措施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保证灾害发生后实验人员能够安全撤离实验室,减少对人员和环境的影响。发生地震后,首先设立距实验室维护结构20m范围内的封锁区。其次,对封锁区进行消毒,然后由专业人员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对实验室内部环境边消毒边清理,清理到样品保存地点。如果保藏样品的容器没有被破坏,可把它安全转移到其他安全的实验室存放。如果保藏的样品的容器已被破坏和发生外溢的情况,则应立即用可靠方法进行彻底消毒灭菌。处理现场的人需要由生物安全委员会评估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级别,决定是否用药及确定预防性用药方案。

六、生物安全及其他紧急事件(事故处理预案)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时间(事故)处理措施

1.皮肤针刺伤或切割伤立即用肥皂和大量流水冲洗,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70%乙醇或其他消毒剂消毒伤口。

2.皮肤污染用水和肥皂冲洗伤口污染部位,并用适当浓度的消毒剂浸泡,如70%乙醇或其他皮肤消毒剂。

3.黏膜污染用大量流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污染部位。

4.衣物污染尽快脱掉污染的衣物,并进行消毒处理。

5.离心过程中离心管破裂应马上关闭电源,让离心机停止工作,并静止30min。然后,缓慢打开离心机盖,将离心杯平稳地拿到生物安全柜中。如果发生泄漏,则将配制好的1%

的次氯酸钠消毒液灌入离心杯腔体中消毒30min。然后,弃去消毒液和离心管碎片,将离心杯清洗后擦干。

6.污染物泼溅或溢出

(1)发生小范围污染物泼溅或溢出时,立即用清洁布或吸水纸覆盖污染处,然后在上面倒上10~25倍稀释的施康消毒液,并使其作用30min以上,再将清洁布或吸水纸以及破碎物品清理掉。

(2)发生大范围污染物泼溅事故时,应立即通知实验室主管领导和生物安全委员会到达事故现场,并采取以下措施:

①从污染处疏散人员,但要防止污染扩散。

②控制污染扩散,锁门并禁止人员进入。

③查清情况,确定消毒处理的程序。

④如果认为合适,可进行生物安全柜和(或)实验室的低温蒸汽甲醛气体消毒,但生物

安全柜和(或)实验室必须有可靠的密封性能,人员必须完全离开。

⑤发生溢出后应离开房间约30min。穿好防护服,被溅的地方用经消毒剂浸泡的吸水物

质覆盖;消毒剂作用10~15min后清理污染处。移走吸水性物质,用消毒剂冲洗污染处。

7.空气污染可采用低温蒸汽甲醛气体消毒。甲醛具有致癌作用,不宜用于生物安全柜

和实验室的常规空气消毒。

(二)其他紧急事件(事故)处理措施

在制定的应急预案中应包括消防人员和其他紧急救助人员。应事先告知他们哪些实验室有潜在的感染性物质,让他们熟悉实验室的布局和设备。实验室人员要熟悉紧急撤离的情况及紧急撤离的路线标识,在实验室发生不可控制的火灾、水灾、爆炸或其他危险情况时,为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要进行紧急撤离。所有实验室人员须了解紧急撤离的行动计划、撤离路线和紧急撤离的集合地点,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紧急撤离演习,包括急救设备使用和采取相应急救措施。

(三)生物安全及其他紧急事件(事故)报告和记录

(1)发生生物安全及其他紧急事件时,在紧急处理的同时必须向中心主管领导和生物安全委员会报告。

(2)对于生物安全事件必须进行登记,记录发生的时间、地点、详细经过和处理方法等。

七、生物安全和生物安全保障风险管理

(一)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依据标准

风险评估所依据的数据及拟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安全操作规程等均应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机构或行业权威机构发布的指南、标准等为依据。

(二)危险发生的概率评估(见表6-2)

(三)风险评估人员

风险评估由中心主任组织检验科、质量管理科和其他熟悉乙脑病毒相关风险的专业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并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形成的风险评估报告经中心生物安全委员会审核,请省市熟悉相关病原微生物特征、实验设施设备、操作规程及个体防护设备的不同领域的专家同时进行评估和讨论,不断修订完善。

(四)风险评估报告

风险评估报告应是实验室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制订安全操作规程的依据。在记录风险评估的过程中,风险评估报告应注明评估时间、编审人员和所依据的法规、标准、研究报告、权威资料、数据等。

(五)需重新进行风险评估的情况

(1)开展新的实验活动(增加新的项目)时,应对该项目的实验活动进行评估。

(2)当收集到的资料表明乙脑病毒的致病性、毒力或传染方式发生变化时,应对其背景资料进行及时变更,并对其实验操作的安全性进行重新评估。

(3)生物安全实验室操作人员在进行实验活动中,发现实验过程存在原评估报告中未发现的隐患或者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存在生物安全问题,应进行再评估。

(4)在实验活动中发现微生物泄露或人员感染等意外事件或事故时,应立即进行再评估。

(5)改变经评估过的实验活动(包括相关的设施、设备、人员、活动范围、管理等),

或者操作超常规量、从事特殊活动时,应该事先或重新进行风险评估。

(6)相关政策、法规、标准等发生变化时需要风险再评估。

(六)对风险、需求、资源、可行性、适用性等的综合评估

本中心已对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所进行乙脑病毒抗体的检测活动进行了全面的风险评估,并根据风险的内容逐项制订了可行的、适用的防控措施。评估报告不仅适用于实验室设施设备的常规运行期间,而且适用于实验室设施设备进行清洁、维护或关停期间。

乙脑病毒抗体的检测活动中未涉及化学、物理、辐射等相关检测和研究内容,因此,不存在相应的风险。实验室所在的地理位置海拔较高,建筑材料可抗六级地震,能够抵抗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

八、评估结论

(一)危害等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流行性乙型脑炎属乙类传染病;原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规定,乙脑病毒危害程度为第二类、危险度等级为III级。

(二)实验活动及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原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规定乙脑动物感染实验在ABSL-2实验室进行,病毒培养及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在BSL-2实验室进行,灭活材料的操作、无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在BSL-1实验室进行。根据上述原则,本中心乙脑病毒主要进行抗体的血清学检测,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为BSL-2,。在实验室操作时,应穿戴防护服、口罩、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和覆盖脚背的工作鞋。如果接触物的传染性大,应戴双层,加强保护手套。

本实验室乙脑病毒血清学检测所依据的方法为WS214《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标准》、原卫生部《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2006年)。这些方法在项目开展时均经过技术确认,实验方法的风险很小。

(三)人员健康及素质

工作人员在上岗前均经充分的生物安全和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具有省卫生厅组织的生物安全培训考核合格证和上岗证,每年参加本中心组织的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培训和考核,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四)防治原则

目前对乙脑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所以,预防显得特别重要。预防乙脑的关键措施包括防蚊灭蚊、预防接种和动物宿主的管理。

实验室加强个人防护是最有效的措施。普遍性防护原则包括以下五项基本内容:安全处理锐利器具、对所有器具严格消毒、认真洗手、使用防护设施从而避免直接接触血液,安全处理废弃物。

(五)应急预案和职业暴露措施

一旦发生职业暴露或其他安全事故时,在紧急处理的同时要立即向主管领导报告,启动应急预案,做好职业暴露后风险评估和职业暴露者的监测工作等。

中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按二级生物安全要求建设和装备实验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流行性乙脑病毒抗体。本次评估是从乙脑病毒生物因子的特性开始,对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存在的风险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对所涉及的设施、设备和人员也进行了评估,并对所能产生的风险制定了相应的消除、降低或控制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已经将已知和未知的风险降到了可接受程度,实验室具备开展乙脑病毒检测的能力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方案报告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 风险评估报告 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15年3月,按照检验科制定《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YX-BS-011],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 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 炭疽芽孢杆菌、布鲁氏菌、鼻疽伯克菌、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鼠疫耶尔森菌等。 对上述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全面的了解,引领全科职工共同学习掌握。 2、防控措施: 2.1 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培养物封存。 2.2 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 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工作台面、地面、仪器表面、空气等。 2.4 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 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风险评估报告

灌南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 风险评估报告 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16年3月,按照检验科制定《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由医院生 物安全委员会主持,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 评估,形成报告如下: 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 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 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 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 等。 对上述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 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全面的了解,引领全科职工共同学习掌握。 2、防控措施: 2.1 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培养物封存。 2.2 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 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工作台面、地面、仪器表面、空气等。 2.4 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 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市疾病预防 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6 对接触者进行严密的健康监护。 二、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 (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的活动) 1、风险评估: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实验室布局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由于三区划分不是太明显,实验室进出人员存在污染和感 染的风险。具体可能体现在:病原微生物的带入和带出,标本的污染,意外事 件的发生(如跌倒、划伤等)。 2 防控措施: 2.1本科室工作人员 2.1.1 进入实验室的本科工作人员,在缓冲间内穿戴好工作服、工作冒、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具后方能进行实验室工作。 2.1.2 任何原因需要离开实验室,必须洗手(七步法)脱去个人防护 用品,在此洗手方能离开实验室。 2.2 其他医务人员

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最新

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一、基本情况: 忻府区北关小学校现有在校生2400余人,教学班42个,在职教师120人。所有班级均不开展补课,正常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时间周一至周五;小学校早上至8:00为到校时间,下午5:00为放学时间。学校现有专职保安3人,夜间门卫1人,兼职安保人员5名。 综合上述评估,忻府区北关小学校安全风险等级:为低。 二、威胁评估: 1、涉恐活动。忻府区北关小学校,未发生过恐怖袭击和人为破坏事件。威胁等级:低。 2、政治性和附非政治性不安定因素。经排查,忻府区北关小学未发现矛盾激化和群体性事件,也未发现有恶意破坏活动。威胁等级:低。 3、治安问题:忻府区北关小学校与周边地区建立有良好的关系,我校在校门口设立禁止机动车停放护栏,有交巡警在上学和放学时间巡逻,确保校园师生的安全。学校周边社会治安状况总体较好。威胁等级:低。 4、假期安全问题:忻府区北关小学校平时注重对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尤其是对用电、防火防震及游泳方面的安全意识教育;同时在

假期期间通过家校平台对学生家长进行安全提示,以保障学生在假期当中的人身安全。威胁等级:低。 综合上述评估,忻府区北关小学样安全风险等级:低。 三、脆弱性评估: 忻府区北关小学位于新建路前进街,为我市主要街道,人流量、车流量比较集中。学校均只有一个出入口,校门处设有保安室和门卫室,部分学校内设有安装图像监控系统,安装有入侵报警系统。 忻府区北关学校都已制定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有相应的安全防范制度。 忻府区北关小学校 2017.9

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忻府区北关小学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细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XX院检验科细菌室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一、概述 依据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 2004),本实验室为BSL-2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仅为临床检验实验室,主要实验活动为向临床治疗活动提供所需数据的细菌、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等,不从事大量增殖培养实验。 二、拟操作生物因子的危害程度 本实验室操作的病原微生物均属于第二类或第三类感染性物质,详见表1 病原微生物汇总表 表1 病原微生物汇总表 除此之外,其中常见检测的具有乙类传染的有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志贺菌等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

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实验室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属于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另外,具有甲类传染的鼠疫杆菌、霍乱弧菌以及炭疽芽胞杆菌、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布鲁氏菌、粗球孢子菌等可能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属于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本实验室只检测这类病原微生物中的“霍乱弧菌”危害相对较小的病原微生物,对于“鼠疫杆菌”及其他细菌等,本实验室不作为常规检测项目,但为防止病人所送样本可能具有此类微生物,也作了相关防护措施。 本实验室常规不检测那些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等第一类微生物。 三、实验活动的危险性 三.1实验活动 是指实验室从事与临床相关的细菌,真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教学培训、诊断等活动。 三.2实验活动的类型 根据实验室流程,主要涉及的有样本采集运输、接收、处理、实验室检测(培养、鉴定、药敏)操作、锐器使用及生物安全柜等设备 的使用、废弃物处理等。实验操作包括标本接种,阅读平板、上机鉴 定药敏试验、补充药敏试验、涂片检查、保留菌株等过程。 三.3实验活动风险识别 1.操作风险 1.1气溶胶产生风险 主要来源于打开标本,打开平板,调菌液、灼烧接种环等实验活动,以及标本平板转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倒翻、容器破裂和样本洒溅 等情况 风险控制措施:所有标本接种过程均在可靠的处于正常运行的生物安全柜操作,操作过程动作应轻柔。尽量避免使用酒精灯灼烧接种 环,采用红外灭菌器。 1.2潜在的意外伤害

风险评估报告

风险评估报告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合江县火麻沟砖厂 安 全 风 险 评 估 报 告 风险评估单位:合江县火麻沟砖厂 2016年03月18日

目录 1 8 7 1 合江县火麻沟砖厂 风险评估报告 一、风险评估对象 1、交通地理任置 合江县火麻沟砖厂位于合江县县城东北方向,直距约17km,政隶属合江县南滩乡中塝村。采矿权人:合江县火麻沟砖厂,属民营独资企业,法人代表:韩明杰,现持采矿许可证证号:登记面积为,开采深度+300m~+250m。矿山位于南(滩)~石(龙)水泥公路东侧,交通方便。 主要从事页岩矿石的生产和销售。 目前,矿山从业人员9人,其中管理人员3人,特殊工种人员2人,其它作业人4人。开采矿石主要用于生产建筑用砖瓦,产品面向当地乡镇。

砖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受高原和盆地影响,春暖夏热,潮湿多雨。 本地属地震波及区,四川地震区主要位于东经104°以西高原山地。国家地震局1981年对泸州市地区地震观测表明,本区属0~3级地震区。根据国家地震局1990年版《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评估区内地震烈度小于Ⅵ度。 砖厂生产及生活用水均取自附近的山泉水和南滩乡供水管路水。 砖厂电源来自南滩乡供电站,10KV线路已至砖厂。 2、周边重要基础设施: 距离南滩乡政府约8公里、距合江县县城路程在1小时以内,地理位置十分便利。 距泸州矿山救护队约小时路程。 距合江县急救中心、人民医院不超过1小时路程。 3、评估企业概况

4、生产工艺流程 露天开采:挖掘机地表剥离→挖掘机分离矿石→铲装→小汽车运至加工房。 5、联系方式 地址:合江县南滩乡中塝村。 法人:韩明杰,电话: 取系人:王淋,电话: 6、评估组织机构

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1、实验常用药品 相对安全品:氯化钠、无水硫酸钠、氯化钙、氯化锌、铬酸钡、树脂腐蚀品:氨水、盐酸、氢氧化钠、 氧化剂:浓硫酸、乙酸 易燃液体:无水乙醇、乙醇( 95% )、石油毒害品:氯甲醚、四氯化碳 2、常用实验仪器 比色管、烧杯等玻璃器皿,分光光度计,水浴恒温振荡器,抽滤装置,鼓风干燥箱,分析天平,通风橱等。 3、实验方法 3.1 硫酸盐浓度测定方法 铬酸钡分光光度法 具体步骤如下: a. 吸取10.0mL水样于25mL比色管中。另取25mL比色管7支,分别加入0, 0.10, 0.20 , 0.40 , 0.60 , 0.80及1.00mL 硫酸盐标准使用液,加纯水至 10mL 。 b. 将铬酸钡悬浊液充分摇匀,迅速而准确地向水样及标准系列管中各加入 5.0 mL ,充分混合,静置 3 min 。 c. 各加1.0mL钙-氨溶液,混匀。各加10mL乙醇,盖塞,猛烈振摇1min d. 用慢速定量滤纸过滤,弃去最初的 10 mL 滤液,收集以后的滤液于 10 mL

比色管中,于 420nm 波长,用 3cm 比色皿,用纯水为参比,测定吸光度。 e. 绘制标准曲线,从曲线上查出水样中硫酸盐含量。 3.2 树脂氯甲基化实验方法 将静态实验筛选出来的预处理树脂精密称取 10g ,装入带有搅拌器、冷凝管的三口烧瓶中,加入 38 mL CCI4于65 C下溶胀36 h后,将反应装置移入超声波清洗器中。分别将预处理后的 ZnCl2 4.08 g、NaCl 14.00 g 和铁粉 0.21 g 加入到该反应器中,加入氯甲醚 15mL,于50 C温度下,在功率为75 W 超声环境中反应 36 h ,停止反应。将反应器中的树脂转入砂芯漏斗内,以甲醇和蒸馏水依次各冲洗 5 次为一个循环,反复检验和冲洗,直至在洗涤树脂的蒸馏水中加入 AgNO3 无明显的白色沉淀为止,即得到了氯甲基化后的树脂,取 1.0 g样品于120 C烘干至恒重后备用。 3.3 氯甲基化树脂氯含量的测定 精密称取 0.100 g 改性后的树脂, 0.300 g KNO 3和 0.300 g NaOH ,置于镍坩埚中,反复混合至均匀,将镍坩埚置于泥三角上,用酒精灯加热,使树脂燃烧灰化。待坩埚冷却至室温后放入 700 C马弗炉中灼烧3 h,停止加热。将坩埚移入干燥器冷却至室温后,转入 250 mL 的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使坩埚刚好浸没于蒸馏水中,密封烧杯,浸泡 15 h 后将坩埚取出,用蒸馏水反复冲洗坩埚内外 10 次。将浸泡和冲洗坩埚的蒸馏水合并入 500 mL 容量瓶中,加入 100 mL 0.1 moI/L KNO 3,用 10 moI/L NaOH 和 HNO 3将溶液的 pH 值调节到 2.95 ± 0.02的范围内,之后用蒸馏水定容。测定溶液的电位,利用标 准曲线计算溶液浓度

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57885

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书 -----河南曙光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 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按照检验科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生物安安全委员会成员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 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人类变异缺陷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等。 对上述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全面的了解,引领全科职工共同学习掌握。 2、防控措施: 2.1 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封存。 2.2 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 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工作台面、地面、仪器表面、空气等。 2.4 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 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6 对接触者进行严密的健康监护。 二、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

丙型肝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丙型肝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一、生物学特性 (一)种类和病毒分型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virus,HCV)引起的丙型肝炎曾被称为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PT-NANB)。病毒颗粒呈球形,有包膜,直径约55~65nm。基因组为单正链线状RNA,长度约为9.5kb。基因组由5'端非编码区(5'UTR)、编码区和3'端非编码区(3'UTR)组成。5'端非编码区是HCV基因组中最保守的序列,是设计诊断用PCR引用的首选部位。编码区仅含一个长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一个大分子的多聚蛋白前体。该前体蛋白在病毒蛋白酶和宿主信号肽酶的作用下切割产生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病毒的结构蛋白包括核心蛋白C 和包膜蛋白E1、E2。非结构蛋白包括NS2、NS3、NS4a、NS4b、NS5a和NS5b。对于3'端非编码区的功能尚不清楚,可能与病毒复制有一定关系。 根据HCV NS5区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可将HCV分为6个基因型,11个亚型,即1a、1b、1c、2a、2b、2c、3a、3b、4a、5a、6a。其中,欧美流行株多为1a、1b、2a、2b和3a;中东地区以4a为主;亚洲包括我国以1b、2a和2b亚型较为多见。 (二)来源 1989年,美国学者Choo等应用了分子克隆技术在实验室感染PT-NANB的黑猩猩血浆中首次获得了病毒的cDNA克隆,测定了约70%的HCV基因序列,并利用这些基因表达的蛋白质为抗原,检测到PT-NANB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此后,又获得了来自PT-NANB患者血清的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从而确定了PT-NANB的病原体,并将命名为丙型肝炎病毒。1991年,国际命名委员会将其归类为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 (三)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为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HCV携带者。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有更重要的传染源意义。 (四)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主要为输血及血制品传播。此外,亦可通过非输血隐性途径的微小创伤、性接触、家庭密切接触及母婴接触进行传播。 (五)易感性 人群对HCV普遍易感染,同性恋、静脉注射者及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为高危人群。 (六)潜伏期 急性感染丙型肝炎病毒1~3周,在外周血可检测到HCV RNA。通常,潜伏期为2~26周,平均50d;输血感染者的潜伏期较短,约为7~33d,平均19d。出现临床症状时,仅50%~70%患者的抗―HCV阳性,3个月后约90%患者的抗―HCV阳转。 (七)剂量一效应关系 目前,尚未见有HCV对人体准确感染剂量的报道。HCV的感染主要与暴露途径和感染方

安全风险评估报告47211

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2017 年 xx 有限公司 X)有限公司文件 安(2017 )19 号 关于成立安全风险评估及应急资源调查小组的通知

公司各单位: 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保护公司员工的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使事故发生后能够快速、有效、有序地实施应急救援,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实施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监总局第88 号令)和《临沂市关于》(临安监发[2016]136 号)的相关要求,公司成立安全风险评估及应急资源调查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特此通知。

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1.1 企业简介 XX 有限公司是一家包装纸箱印刷生产企业,建于2007 年,位于临沂市罗庄区罗庄街道,法人宋振刚,现有职工15 人,主要生产销售纸箱、纸板、箱板纸、牛皮纸、包装纸箱等,主要设备有印刷机、模切机、粘箱机、钉箱机、覆面机、环保水处理机、燃气锅炉、变压器等。 1.2 公司工艺流程简介 公司生产工艺为: 原纸T出版T切边T印刷成型T粘箱T打包T外售。 1.3 危险源与主要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的因素。危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 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是安全评价的依据和基础。 主要的危险因素是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原料堆场的不稳定可能造成作业人员伤害和机械设备的损失;运输车辆因违章操作或运输道路不符合有关要求导致车辆伤害;现场管理不善,违章 作业等事故。 主要有害因素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产性粉尘、生产性噪声、局部振动

风险评估报告模板

........................ 端&诫PF#............................................... -_ ----------- -------- ---- ------------------- 円 # ” ------------------------------------ ----- "-… ------------- 企业改制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一、企业基本情况 安阳市***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公司,组建于1965年9月,。 40多年来,为安阳的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企业市场竞争力逐步下降,企业的包袱越来越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越来越突出。企业逐年亏损,累计亏损达5000万元,从1995年以来停产至今。 (一)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情况 截止2003年6月30日止,经资产评估企业总资产为31162.66 万元(其中:待处理财产损失2717.01万元),负债26090.94万元,扣除待处理财产损失后净资产为2354.71万元。 (二)企业职工情况 职工总人数3988名。其中:1、截止2003年12月31日,离退休人员1972名,其中退休1966名,离休6名。2、2004年1 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将达到退休年龄的职工256名。3、其他在册职工1760名,其中:工伤人员9名。4、有275名死亡职工供养直系亲属315人。 (三)企业改制基本情况 1、按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市规划和建设局的安排部署, 自2003年初启动了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工作。在清产核资的基础 上进行资产评估,同年7月根据市企改办、市建设局的安排,由河南

2016风险评估报告范文

2016风险评估报告范文 第1篇:学院廉政风险评估报告范文 我院按照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结合我院实际工作,突出我院新校园建设重点,采取自己找、群众帮、领导点和民主测评等方式,从思想道德、制度机制、岗位职责、业务操作、人际交往等五个方面,自下而上的认真排查廉政风险(源)点。我们经过对各类廉政风险的研究分析,认为涉及我院的主要廉政风险源于项目审批、资金分配和内部的公务接待,现对我院主要廉政风险自我评估报告如下。 一、项目审批环节的廉政情况 我院新校区建设是市里的重点项目工程,也是腐败现象的易发多发重点领域,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加上一些客观因素,项目的土地使用证、工程规划许可证、工程施工许可证尚在办理过程,但都有发证机关出据的相关证明后进行招标和施工。做到了申报手续清楚完备,各类证件逐步完善。在廉政风险排查中,学院新校区的各项工程建设项目都是严格按照物资采购招标法,委托市政府招标代理处,履行招标程序,实行公开招标。对中标单位我院认真与其签订施工合同,在招标和施工过程中,我院尚未发现有关部门和人员有不廉洁问题。 (一)主要做法:我院制定了《关于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认真做好"五个预防,一个坚持"的六项工作。一是预防插手干预新校区工程建设,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提高建筑容积率;二是预防在招标过程中招标人和投标人,虚假招标、围标串标、转包和违法分包,透露机密;三是预防和制止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索贿受贿行为;四是预防在工程建设中,建筑质量和安全责任不落实,损害学院利益;五是预防在工程建设中,违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原则;六是坚持"四制",即招投标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工程监理制度、竣工验收审计制度。同时,学院还与中标施工单位签订了《建设工程廉政协议书》。每月指挥部召开的工作例会学院领导都强调要加强工程领域里的廉政建设,由于措施得力,预防了在建设工程领域中容易发生的吃请、行贿、索贿的腐败现象。 (二)具体措施:廉政风险防控要坚持教育、制度、监督、亮权等多重并举的措施,做到预防在先,防患于未然。 一是加强教育,提高规避廉政风险的能力。在教育对象上要突出针对性,在教育内容上要突出实效性,在教育形式上要突出多样性。通过教育降低党员干部腐败发生的心理条件,让党员干部不愿腐败、不敢腐败。 二是完善制度,不断提高制度执行力。结合正在开展的党务、政务公开,清理整合,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真正形成用 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的长效机制,加大制度执行和督查力度,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17 汉坦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汉坦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一、生物学特性 (一)种类与病毒分型 汉坦病毒(Hantavirus)系分类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汉坦病毒属得RNA病毒。该病毒得名称来自汉坦病毒属得原型病毒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汉坦病毒属依血清型与基因型区分为22个病毒种。汉坦病毒在临床上主要引起两种急性传染病:一种就是以发热、出血、急性肾功能损害与免疫功能紊乱为突出表现得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另一种就是以肺浸润及肺间质水肿迅速发展为呼吸窘迫、衰竭为特征得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HPS)。我国尚未见HPS得病例报道。以下主要介绍HFRS得有关内容。 (二)来源 1976年,韩国学者李镐汪等首次成功地用间接疫苗荧光法在黑线姬鼠得肺组织中发现了汉坦病毒抗原,随后又用A549与VeroE―6细胞分离到汉坦病毒得毒株(78―116株)。因为该毒株就是在韩国汉坦河附近得肾综合症出血疫区分离到得,因此,被命名为汉滩病毒,并成为汉坦病毒得代表毒株。 (三)传染性 HFRS就是一种多宿主性得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主要宿主动物与传染源为啮齿动物,在啮齿动物中又主要就是鼠科中得姬鼠属家鼠属与仓鼠科中得白足鼠属。目前,已从世界各地得啮齿动物(小鼠、大鼠、田鼠)中分离出汉坦病毒。 (四)传播途径 HFRS得传播途径尚未完全确定,目前认为有可能得途径有3类5种,即动物源性传播(包括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与伤口途径),垂直(胎盘)途径与虫媒(螨媒)传播。其中动物源性传播就是主要得传播途径,即携带病毒得动物通过唾液、尿、粪等排出病毒从而污染环境,人或动物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摄入或直接接触感染动物受到感染,感染病毒得孕妇有可能经胎盘将病毒传给胎儿,带毒孕鼠亦可将病毒传给胎鼠,虽然能够从HFRS患者得血、尿中分离出病毒,但人―人之间水平传播HFRS得报道很少,仅最近有一群病例中发现人际之间传播得证据。 (五)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但多呈隐性感染,在流行区得隐姓感染可达3、5%~4、3%,较少数人发病,男性有壮年农民,工人、动物学家与现场生物工作者易感本病。发病率高,四季均可发病,正常人群得隐形感染率因病毒型别与生产、生活条件得不同而不同,病后可获得持久得免疫力,一般很少有二次发病者。

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报告范本

目录 安全风险评估小组成立通知 (2) 生产安全事故风险评估报告明编制说明 (3) 生产安全事故风险评估报告 (3) 一、评估目的 (3) 二、评估原则 (3) 三、评估组织 (3) 四、评估过程 (4) 五、风险评估范围 (4) 六、危险源辨识 (5) 七、评估结果 (11) 1、火灾 (11) 2、机械伤害 (11) 3、触电伤害 (12) 4、自然灾害 (12) 八、预防控制措施 (13) 九、评估结论 (13)

XXXXXXXXX有限责任公司文件关于成立安全风险评估及应急资源调查小组的 通知 安(2018)10号 公司各单位: 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保护公司员工的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使事故发生后能够快速、有效、有序地实施应急救援,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实施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监总局令第

88号)和河南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豫安委[2009]第15号)、《河南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豫政办〔2017〕141号的相关要求,公司成立安全风险评估及应急资源调查小组。 组长: XXX 副组长: XXXXXX 成员: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特此通知。 XXXXXXXXXXX有限责任公司 2018年11月10日 生产安全事故风险评估报告明编制说明 根据《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88号)和《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等有关规定,公司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和事故风险进行分析、评

风险评估报告模板

风险评估报告 认真开展平安宣传活动,以强化矛盾纠纷化解和创新社会管理为重点,紧紧围绕“平安企业”、“平安单位”的创建,结合春季消防安全宣传活动的深入开展,确保风险评估和安全防范工作有效落实,行之有效地从源头上制止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现将二季度安全风险评估和三季度安全风险防范情况上报如下:二季度安全风险评估: 安全风险内容: ①综治、维稳形势依然严峻。春初,气候干燥,容易发生火患。 ②“清明”扫墓期间和“五一”节假日人流、车流汇集,高峰车辆运输急剧增加,各类汽配件、燃润料需求量加大。 ③季节转换时期,受自然“春困”影响,物资配送车辆进入场区行驶,容易出现注视力松懈,发生突发意外事故。 ④逐步进入强雷电、暴雨等灾害性多发期,容易给加油站、危险品仓库带来安全危害。 ⑤入夏初期,气温升高,车辆进站加油时容易造成故障和意外情况发生。 采取措施: ①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平安企业”、“平安单位”创建工作,突出主题、丰富内容、创新形式,集中开展平安(综治、维稳)双月宣传活动,充分利用黑板报、简报的宣传及短信平台等,不断将“维稳”工作内容和措施落实

到基层,同时做好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化解工作,以“三抓”为重点(抓早、抓小、抓苗头),强化舆情信息报告制度,密切掌握维稳动向,对涉及可能发生的不稳定因素,通过了解、谈心、沟通和帮助解决,逐步进行分解,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认真做好安全用电、用火的日常管理,有效落实安全责任人,强化各类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严格执行用电、用火审批,一如既往地做好生产设备、电线线路、开关、插座插头、照明系统、生产电器等安全检查、检测、使用和维护保养,认真做好危化品物资、油类的分类存放和监管。 ②加强节日期间安全生产、综治维稳检、排查,切实做好各类物资的充足供应及储备,不断完善物资供应保障体系和舆情信息工作,及时与运营、修理公司联系、沟通,掌握、分析,并有效予以解决。 ③认真做好物资配送驾驶员的安全行车宣传教育,不断提醒驾驶员合理安排休息,劳逸结合,以防春困发生。 ④认真落实强雷电、暴雨期间的安全防范措施,强化岗岗有责,人人尽责,责任到人,责任到位的自觉性,阐明强雷电、暴雨等恶劣天气对加油站、物资仓库的危害性和预防的重要性,认真做好一年一度防雷电装置的安全检测工作,加强雷暴、台汛时段站点负责人值班制度,切实做好汛期物资储备及与各兄弟公司的信息沟通和传递,发生情况按规范进行上报,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⑤针对夏季高温车辆进站加油时容易发生突发意外情况,加大各项安全防范措施落实的同时,告诫职工在工作时,仔细观察

结核分枝杆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方案报告

第六节结核分枝杆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一、生物因子 (一)一般特性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于1882年由德国微生物学家Koch发现并证实为结核病的病原菌。1886年,Lehman和Neuman正式将其命名为结核分枝杆菌,又称结核菌。 1.形态与染色 结核分枝杆菌细长略弯曲,端极钝圆,大小约(1~4)μm×(0.3~0.6)um ,呈单个或分枝状排列,有时呈V、Y、人字型排列,无鞭毛和芽孢。多数学者认为结核分枝杆菌无荚膜。结核分枝杆菌常用萋-尼氏(Ziehl- Neelsen)抗酸性染色法染色,染色后结核分枝杆菌呈现红色,其他非抗酸性细菌呈蓝色。结核分枝杆菌除正常典型杆状形态外,在陈旧的病灶和培养物中,形态常不典型,可呈颗粒状,串球状,短棒状,长丝形等;或受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以及药物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异常变化;另外,还有可通过在内在电镜下观察细菌滤膜的滤过型、细胞壁缺损或丧失的细胞壁缺陷L型,以及存在于结核病灶、浆液性渗出液等样品可看到的革兰染色阳性颗粒的球状微粒型。 2.生长特性和培养 结核分枝杆菌为缓慢生长细菌,较普通细菌生长十分缓慢,在动物体内繁殖代时约为15h,在家兔角膜中约需要20~22h,在巨噬细胞内月需要15~20h。体外生长时营养要求高,可在含有蛋黄、马铃薯、甘油和天门冬素或动物血清等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最适PH6.4~7.0,在35~40℃可生长,最适温度为35~37℃。常用的培养基有罗氏培养基、小川培养基、油酸血清(白蛋白)琼脂培养基和苏通液体培养基等,在良好的培养条件下,生长代时约18~24h,培养2~4周才出现肉眼可见的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呈颗粒、结节或花菜状,乳白色或米黄色,不透明;而在液体苏通培养基内呈粗糙皱纹状菌膜生长。 3.生化反应 结核分枝杆菌能够产生硝酸盐还原酶,可使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在酸性条件下,亚硝酸盐与氨基苯磺胺、N-甲萘基乙烯二铵盐酸盐形成红色偶氮化合物。牛分枝杆菌和部分非结核性分枝杆菌不能产生硝酸盐还原酶,因此可用于结核分枝杆菌与牛分枝杆菌的鉴别。结核分枝杆菌缺乏烟酸酶,故不能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烟酸,在培养中,结核分枝杆菌生长时的烟酸聚集量较牛分枝杆菌及其他分枝杆菌高。烟酸砒啶环的氮与联苯胺及溴化氰作用后,呈现桃红色或红色沉淀反应。通过烟酸试验可以将结核分枝杆菌同其他分枝杆菌区分。 4.免疫学特性 抗结核免疫反应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起着根本作用,免疫系统能有效地抵抗大多数感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大多数人(约90%)在其一生中并不能发展成患有结核病。然而,当与免疫系统疾病同时存在时,如合并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发展为结核病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结核分枝杆菌是胞内感染菌,其免疫主要是以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当结核分枝杆菌侵入人体内,被巨噬细胞吞噬后,未活化的巨噬细胞的抗菌活性弱,不能防止所吞噬的结核分枝杆菌生长,但可递呈抗原,使周围T淋巴细胞致敏。致敏淋巴细胞可产生多种淋巴因

实验室风险评估

实验室风险评估 一、检验职业感染的现状 经血、呼吸道、粘膜传播疾病直接危害着检验工作者身体健康。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约有1.3亿人携带HBV,HBV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率为8%-20%;自90年代以来HCV感染也呈上升趋势,其感染率为3%。目前艾滋病感染在我国的流行已进入增长期。在无偿献血人群中检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病毒感染占有一定的比例。经调查显示,针头和玻璃碎片是主要锐器致伤因子,经常接触针头者发生锐器伤的危险是不经常接触者的23倍。多种传染病是通过血液传染的,而血液检验中的职业暴露大多数来自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操作和标本采集过程中,意外被带病原体的血液污染破损的皮肤 或被病原体感染的针头、血常规采血针、采血玻璃管、吸头等锐器刺破皮肤,呼吸道吸入气溶胶也是传播方式之一。因此,检验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 1.传播途径 检验人员感染疾病的一般传染途径有: (1)皮肤破损:带有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的血液,长时间接触小伤口、溃疡、擦伤等破损皮肤,将会造成机体的感染。 (2)穿刺:由于针头、刀片等对皮肤的意外损伤,使带有病毒的全血、血清或血浆进入皮下或循环系统,造成感染。这种针头意外损伤是职业性HBV和HIV感染最重要的原因。带有HIV的针头意外穿刺皮肤后,HIV感染的可能性在0--0.9%之间,平均为0.4%。而对于HBV,这个可能性在6%-30%之间,平均为18%。有学者进行了相应的统计推算,每1000个艾滋病病人,每年会产生1例由于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IV感染;而每1000个乙肝患者,每年会产生45例类似职业性HBV感染。由于HB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比HIV高得多,在一定人群中,每年产生的因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BV感染比HIV多得多。 (3)粘膜:由于试管未封闭、离心意外等造成的血液飞溅,带有病原体的血液与口腔、鼻腔黏膜或眼结膜等接触,可以造成感染。还有被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污染的电话、仪器、工作台面等接触,也可以造成感染。 (4)吸入含病原体的气溶胶引起感染:在采血窗口或发放化验单时,直接与病人面对面接触交谈,易感染呼吸道疾病。此外,能引起气溶胶的操作或事故有离心、溢出或溅洒、混合、混旋、研磨、超声以及开瓶

结核分枝杆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标题:结核分枝杆菌风险评估报告第 1 页共13 页 第六节结核分枝杆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一、生物因子 (一)一般特性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于1882年由德国微生物学家Koch发现并证实为结核病的病原菌。1886年,Lehman和Neuman正式将其命名为结核分枝杆菌,又称结核菌。 1.形态与染色 结核分枝杆菌细长略弯曲,端极钝圆,大小约(1~4)μm×(0.3~0.6)um ,呈单个或分枝状排列,有时呈V、Y、人字型排列,无鞭毛和芽孢。多数学者认为结核分枝杆菌无荚膜。结核分枝杆菌常用萋-尼氏(Ziehl- Neelsen)抗酸性染色法染色,染色后结核分枝杆菌呈现红色,其他非抗酸性细菌呈蓝色。结核分枝杆菌除正常典型杆状形态外,在陈旧的病灶和培养物中,形态常不典型,可呈颗粒状,串球状,短棒状,长丝形等;或受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以及药物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异常变化;另外,还有可通过在内在电镜下观察细菌滤膜的滤过型、细胞壁缺损或丧失的细胞壁缺陷L型,以及存在于结核病灶、浆液性渗出液等样品可看到的革兰染色阳性颗粒的球状微粒型。 2.生长特性和培养 结核分枝杆菌为缓慢生长细菌,较普通细菌生长十分缓慢,在动物体内繁殖代时约为15h,在家兔角膜中约需要20~22h,在巨噬细胞内月需要15~20h。体外生长时营养要求高,可在含有蛋黄、马铃薯、甘油和天门冬素或动物血清等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最适PH6.4~7.0,在35~40℃可生长,最适温度为35~37℃。常用的培养基有罗氏培养基、小川培养基、油酸血清(白蛋白)琼脂培养基和苏通液体培养基等,在良好的培养条件下,生长代时约18~24h,培养2~4周才出现肉眼可见的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呈颗粒、结节或花菜状,乳白色或米黄色,不透明;而在液体苏通培养基内呈粗糙皱纹状菌膜生长。 3.生化反应 结核分枝杆菌能够产生硝酸盐还原酶,可使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在酸性条件下,亚硝酸盐与氨基苯磺胺、N-甲萘基乙烯二铵盐酸盐形成红色偶氮化合物。牛分枝杆菌和部分非结核性分枝杆菌不能产生硝酸盐还原酶,因此可用于结核分枝杆菌与牛分枝杆菌的鉴别。结核分枝杆菌缺乏烟酸酶,故不能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烟酸,在培养中,结核分枝杆菌生长时的烟酸聚集量较牛分枝杆菌及其他分枝杆菌高。烟酸砒啶环的氮与联苯胺及溴化氰作用后,呈现桃红色或红色沉淀反应。通过烟酸试验可以将结核分枝杆菌同其他分枝杆菌区分。 4.免疫学特性 抗结核免疫反应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起着根本作用,免疫系统能有效地抵抗大多数感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大多数人(约90%)在其一生中并不能发展成患有结核病。然而,当与免疫系统疾病同时存在时,如合并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发展为结核病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结核分枝杆菌是胞内感染菌,其免疫主要是以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当结核分枝杆

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本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一、评估目的为保障全处生产经营任务的正常进行,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的有关规定,我处组织了对全处危险作业环境和岗位进行风险评估,以此减少或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评估范围全处机关及基层单位的具有一般安全风险以上的作业环境和岗位。 三、评估人员 四、评估时间 2006 年11 月10 日至2006 年12 月25 日 五、评估结果 共识别评价了7 个机关科室、 4 基层单位,7 个危险作业环境及岗位,评价出一般风险 5 个,重大风险 2 个。 附:详细风险评估报告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建筑施工现场管理风险评估报告 单位:工程科、预算科、项目一部、项目二部、材料科、新型建筑材料厂工作内容:建筑施工现场管理 一、工作内容及步骤 1、按照工程管理程序的要求或上级有关部门的安排。 2、深入工地现场进行现场变更,检查工程质量、进度,核实现场工作量 3、隐蔽工程旁站监理、验收,分部、分项工程验收,竣工验收 4 、工地现场有关事项协调。

5、出发前按照安全规定着衣、头戴安全帽二、危害(隐患)分析和削减措施 1 、人的不安全因素: (1)工作人员身体不适,疲劳、精神状况差,注意力不集中,处理情况反应慢,易受高处坠落跌伤,工具、物件高处坠落砸伤及触电事故伤害。 (2)未经过培训的非工作人员进入现场,易受高处坠落跌伤,工具、物件高处坠落砸伤及触电事故伤害。 (3)工作人员未按安全规定着衣、戴帽进入施工现场,易受高处坠落跌伤,工具、物件高处坠落砸伤及触电事故伤害。 (4)进入现场的人员过多,也易受高处坠落跌伤,工具、物件高处坠落砸伤及触电事故伤害。 削减措施: (1)工作人员应注意休息,杜绝精神状况不佳或带病进入施工现场。 (2)杜绝未经过培训的非工作人员进入施工现场。 (3)严格遵守安全规定着衣戴帽,尽可能减少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 2、施工作业区安全防护缺陷 (1)临时用电电线、开关等电器设施绝缘强度不够,线路架设与热源、 火源、车辆及行人通道安全距离不足,电器设备未安装或为合理选用保险装置以及超负 荷使用,易发生触电伤害事故。 2)脚手架、吊架材料及架设为满足工程施工安全要求,施工用梯、栏、板不坚固、牢靠,尚未投入使用的危险作业区未加装临时防护装置等,易发生高处坠落跌伤事故。 ( 3 )施工人员未按规定传递或在高处堆放工具、物件,双层之间未加装防护隔板、罩棚、围栏或其他隔离措施,易发生工具、物件高处坠落砸伤事故。

实验室风险评估报告(松中心2014年度)

松江区中心医院 实验室风险评估报告 2014年度 评估小组成员: 侯彦强、彭敬红、韦薇、刘军、顾英、袁博、陈洪卫、周庆丰、张冬青、唐亮、孙文化、彭亮、刘军、陆彬、曹辉 实验室质量与安全第一责任人签名: 日期:

目录 一、实验室风险评估内容概述 1、实验室风险评估工作的组织管理 2、风险后果严重性评判标准与描述 3、风险发生频度与程度评判标准 4、风险控制措施制定的原则 5、风险控制措施效果评判标准 二、实验室安全相关风险项识别及分析 1、生物安全相关风险项识别及分析 2、化学品相关风险项识别及分析 3、用电安全相关风险项识别及分析 4、消防安全相关风险项识别及分析 5、自然灾害相关风险项识别及分析 6、人员健康与人身安全相关风险项识别及分析 7、实验室信息系统相关风险项识别及分析 8、检验质量(前、中、后)相关风险项识别及分析 三、综合评估与结论 四、风险识别依据

一、实验室风险评估内容概述 1、实验室风险评估工作的组织管理 由实验室负责人策划组织各领域部门负责人及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深入实验室工作流程中每个环节,根据目前的运行状况,针对检验前、中、后的工作流程以及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活动进行风险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实验室生物安全、化学危险品、用电安全、消防安全、自然灾害、实验室检验前、中、后质量安全、人员健康与人身安全和信息系统安全,识别出存在风险的工作环节,同时对其所涉及到的质量和技术风险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明确所要采取的适当措施。最后汇总整理成本次风险评估报告。 所有评估工作均遵循下述评判标准及原则。 2、风险后果严重性评判标准与描述 危害程度后果描述 不重要不造成人员伤害;轻微经济损失;不影响检测质量,略影响TAT; 无实验室信息外泄。 低度对人员造成轻微伤害,能及时采取救治措施,无远期后遗症;一定 程度的经济损失;影响检测质量及TAT,但未造成投诉;无实验室 信息外泄。 中度对人员造成伤害,需一段时期的治疗,但无远期后遗症;经济损失 大;影响检测质量及TAT,投诉至实验室管理层;实验室信息有外 泄。 高度对人员造成严重伤害,即使治疗后也留有后遗症;经济损失严重; 严重影响检测质量及TAT,影响临床诊治工作,投诉至医院甚至上 级管理部门;有重要实验室信息外泄;危害物扩散至实验室外,但 未造成本实验室外部门受害。 灾难性人员死亡;经济损失非常严重;极度影响检测质量及TAT,投诉造 成不良社会影响,或病人因相应的错误诊治死亡;重要实验室信息 外泄并被盗用;危害物扩散至实验室外,并危害本实验室外部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