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动机综述

小学生学习动机综述
小学生学习动机综述

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综述

(一)前言

学习动机是激发并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导致其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生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因而它历来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以“小学生学习动机”为关键字可以检索到4349篇(2000~2014),可以看出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是比较多的。以“小学数学学习动机”为关键字,检索到了300多篇,可知这方面的研究也是挺多的,说明这个问题很有研究价值。

奥苏伯尔提出学生的学业行为可从三方面内驱力加以解释,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内驱力是动机产生的必要基础,三种内驱力可形成认知性、自我提高性(或称为威信性)和附属性动机。因而可将学习动机概括为成就性动机、认知性动机、威信性动机和附属性动机,这样可较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的内部原因。成就性动机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取得成就、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一种动机,使人表现出追求较高目标,完成新奇有难度的任务,竞争并超过他人。认知性动机即学习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满足理解、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好奇心、求知欲、探究欲为基础,目标指向于学习本身。威信性动机是为了赢得名次、自尊与地位而进行学习,其目标指向学习的外在利益,把学业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心的基础。附属性动机是为了得到长者(教师、家长等)的赞许或认可。目标主要指向学习成绩分数的高低决定着自己从师长那里获得赞许、认可和嘉奖的程度。可见,学习动机是综合个人内部需要、教育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中应整合考虑。

(二)相关研究

“学习动机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行动倾向,它是激励或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因”。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心里总会有某些需要,或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或是为了弄懂什么问题,或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等,这些就是他们在数学学习动机上的心理表现。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还与外部的环境诱因相联系,数学课上问题情境的创设,其中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外部的

“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他们对学习的注意。“需要”和“诱因”构成了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特征。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数学学习动机进行大量研究其研究内容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数学学习观;数学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数学学习动机的年级差异研究;数学学习动机的性别差异研究;数学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研究。

1.数学学习观;李琼提出“小学生数学学习观的四个因素,即数学学习兴趣、课堂参与性、数学学科观与数学交流的素养,能够较好地解释数学学习观的心理结构;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性,随着年级升高显著下降,而数学学科观与数学交流的素养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即随着年级升高而提升;男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性明显高于女生,但在数学学科观与数学交流的素养方面,女生则明显好于男生。”

2.数学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研究者对数学学习动机和学习成就进行研究,姜文玲在研究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时,把数学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研究结果显示,内部动机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且达到显著水平,外部动机与学业成绩呈负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3.数学学习动机的年级差异研究:Athanasiou C.和PhilippouG.N探究了从小学到中学(从六年级到七年级)学生的数学动机有哪些具体变化。结果发现六年级学生数学奖励和象征动机和社会动机高于七年级学生,而七年级学生在社会能力目标、成绩趋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成绩一般目标、消极自尊明显高于六年级。

4.数学学习动机的性别差异研究:有研究者发现在小学和中学,男生象征动机目标、社会能力动机目标、成绩一般动机目标方面的得分都高于女生,而女生在社会关注动机目标的平均分显著高于男生。在小学男孩的负面自尊的平均分显著高于女孩,而女孩努力、任务动机目标显著高于男孩。

5.数学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研究:金春平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中提出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产生总是源于某种需要,只是这种需要因为年龄特征的原因表现得不够稳定、比较表面化。学生在低年段学习数学,很少和学习的

目标、愿望联系起来,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是停留在一种兴趣上。他们还会把学习数学的兴趣落在对物质或奖励的索取上,并且这些诱因对他们形成学习动机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较好的方法是通过数学活动的本身创设出的活动环境,来影响和维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关注,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自觉性和参与度。总之,在学生数学学习动机形成的过程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联系着的。没有学习的需要,就不会形成学习的动机;同样,没有学习的诱因,也就不会有某种特定的学习需要。因此,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形成,是学习需要与学习诱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结论

通过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总体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2、小学男生数学学习动机强度高于女生,具体表现为男生对数学更加喜爱,男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强;3、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强度存在年级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长,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强度下降具体表现为,对数学学习的喜好度下降,主动性下降,目标感下降,同时,一年级到二年级时动机强度、数学喜好度和主动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五年级到六年级是学习目标感发展的关键时期;4、小学男生数学自我效能感要高于女生,具体表现为男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更有信心;5、小学阶段,年级与自我效能感相关,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数学学习的自我效能逐渐下降,并且这种下降主要集中在一年级至二年级与三年级至四年级阶段;6、小学生数学自我效能感和与数学学习动机强度存在正相关,随着效能感的增强,数学学习动机也在逐步增强;7、影响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有两类,一类是学生自身因素、另一类包括学校教育、家庭因素。其中学生自身因素起决定作用,是维持学生进行学习的原动力。激发动机策略包括:(1)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尊重和关注。(2)设计新颖的教学手段,在参与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3)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在学习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4)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5)及时评价,确运用表扬与批评。

(四)参考文献

[1]李炳煌.中小学生学习动机影响闪素及发展趋势研究[J].湖南师范人学教育科

宁学报,2005(03)

[2]张喜飞.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策略的探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5)

[3]邵谷.中学数学学习动机激发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6

[4]莫秀锋.初中生数学学习策略的发展特点及可控心理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5]孙丽丽.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6]张丽霞.浅谈中学数学学习动机的激发[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

[7]金春平.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J].上海教育科研,2011

[8]李琼.小学生数学学习观:结构与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

动机调查研究开题报告

论文(设计)题目:广州市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系别: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年级: 2008级 专业(班):体育教育专业(2班) 学号: 20082701027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2年 2 月 29 日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1 选题依据 在体育社会化的社会里,体育社会化程度越高,体育对社会的影响就越大,反过来社会对体育的期望值就越大,对从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就越高。①所以,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新世纪的发展。而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要适应新世纪人才市场的需要,就必须打破以往单一的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学生发展为基本培养框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②从查阅书籍得出学习的积极性受学习动机的影响,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动力,是发动、维持学生活动的一种心里状态。动机对人的行为是有巨大的作用的。所以研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动机对我国体育社会化有重大的意义,经过上网收集,我国对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习动机研究比较少,研究得比较泛,广州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习动机还没,所以我选择这个研究题目对了解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动机有重要的意义。 2、选题意义 2.1理论意义: 通过调查研究广州市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习动机,并探讨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可以构建学习动机的因素及价值框架。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其价值,不仅对广州市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提广州是体育教育专业的管理层提供实际的参考借鉴的意义。 2.2实践意义: 通过对广州市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习动机的确立及价值推广,明确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从而有可能使学生明确在不同的年级阶段学习受不同的因素影响,从而明辨那种因素对自己来说是最重要的,激发自己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还有使教育管理层,明确学生在各个阶段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利用这影响因素对学生进行激发,如何把师范生应有的技能以更好的方式灌输到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的质量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①[1]周华.我国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化透视[J].中国软科学,2003(4):156-158 ② [2]王美,戴俭慧.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综述[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003,19(4):1-5

教师职业认同及学校影响因素研究综述_蒲阳

第38卷 第5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 (教 育 科 学 版) V ol. 38 No.5 2016年9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 Sep. 2016 教师职业认同及学校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蒲 阳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 要:综述了国内外教师职业认同相关研究的内涵、结构及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对职业认同进行了概念界定。同时对已有研究中职业认同的学校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包括学校层面、课堂层面和同伴层面的影响因素。学校层面的影响因素主要从学校情境、管理风格加以探讨;课堂层面的影响因素包括:教学科目、课程内容和师生关系等;同伴层面的影响因素则体现在教师文化和同伴互动两方面。 关键词:职业认同;学校;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27(2016)05-0075-08 近30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教师职业认同做了大量研究,涉及教师职业认同的许多领域,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一定进展。本文总结了其中部分内容,主要涉及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内涵、结构、以及教师职业认同的学校影响因素、其他影响因素等领域,以期对提升教师职业认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一、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 本研究的核心概念为职业认同,英文是 professional identity , 相近的概念还有 self identity 、 role identity 和 teachers’ identity 等。该类概念翻译成中文后,又有职业认同、专业认同、身份认同、自我认同、角色认同和教师认同等不同的名称。本部分首先对职业认同(professional identity )概念的内涵做一个梳理,并澄清以上相关概念的关系及彼此间的差异,进而对职业认同的结构、研究方法进行综述。 (一)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 如同职业认同概念在词语使用上的多样化,对该概念内涵的界定也众说纷纭。目前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类: 1. 教师职业认同是自我概念 收稿日期:2016-04-10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 “十二五”规划课题 “影响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学校因素研究”(DIB141175) 作者简介:蒲阳(1975-),女,贵州遵义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教师发展。E-mail: pu1yang2@https://www.360docs.net/doc/5a15589139.html, 持有该观点的研究者往往倾向于以个人对教师职业的感知与评价为研究重点,把职业认同与教师的观念或自我概念联系在一起,主要从对教师职业价值、行为的理解和接受角度对职业认同做出解释。该类研究明确指出教师是一种高度自我涉入的职业,教师的职业认同就是教师个人 对自己身为教师的概念。[1] 是教师在教学中的焦点关注、教学意义建构和教学决策制定等过程中 表现出来的自我概念。[2] 是教师个人对自己身为教师的概念,是教师知觉工作情境、赋予意义并 采取行动的核心。[3] 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一种感知与评价,是对该职业的基本性质、价值及主要规范的认识。是教师自己对如何看待自身专业形象的整体性看法。[4] 2. 教师职业认同是角色认同 持该类观点的研究者往往强调将社会规定的角色标准作为模板,以此来考察教师职业发展中的状况或存在问题。 (1)把对职业认同的研究重点放在教师角色上。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学的个人维度和社会假定之间的张力,作为一名教师即是在他自己看来和在别人看来像一名教师,通过不断争论后 定义社会认为是正统的认同。[5] 是教师在面临外界环境变化的压力时,作为教师主体能否做出“投降于环境还是行动的一种理性抉择。”[6] (2)明确对教师角色类别进行了细分。Beijaard 等人指出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自己怎么看待他们作为学科专家教师(subject matter

文献综述教师评语

文献综述教师评语 篇一:文献综述封面——(教师意见) 附件10: 重庆科技学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连铸板坯中间包控流装置的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院(系)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冶金普20XX-01 学生姓名陈开宏学号20XX440245 指导教师(签字) 文献综述要求 1.文献综述是要求学生对所进行的课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综合分析而写出的一种学术论文。其特点“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 使材料更加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描述和评价。 2.文献综述中引用的中外文资料,内容必须与课题或专业方向紧密相关,理工类不得少于10篇,其它不少于12篇。 3.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其所附注释、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同正文。

文献综述的评阅 评阅要求:应根据学校“文献综述要求”,对学生的文献综述内容的相关性、阅读数量以及综述的文字表述情况等作具体的评价。 指导教师的评语: 该生通过大量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对与板坯结晶器内钢液流场/连铸中间包控流装置相关的国内外前人工作较好地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并针对某一学者具体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和系统的描述与评价,语言简洁,层次清楚。达到了学校“文献综述要求”。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篇二:论文文献综述评价 论文文献综述评价 一、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在开题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综述的目的是反映某一课题的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从其历史到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都要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评论。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为选题和开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

动机理论概述

动机理论概述 一、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从本能出发解释人的行为动机。他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生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利比多”,它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指向于生命的生长和增进。二是死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达那多斯”,它代表恨和破坏的力量,表现为求死的欲望。死的本能有内向与外向之分。当冲动指向内部的时候,人们就会限制自己的力量,惩罚折磨自己,变成受虐狂,并在极端的时候毁灭自己;当冲动指向外部的时候,人们就会表现出破坏、损害、征服和侵犯他人的行为。 二、驱力理论 所谓驱力理论,指的是当有机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在有机体的内部产生所谓的内驱力刺激,这种内驱力的刺激引起反应,而反应的最终结果则使需要得到满足。例如,进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内驱力刺激,推动有机体采取最终使食物摄入体内的行为。一旦需要满足之后,也就使内驱力刺激平息。所以驱力理论时常又被称之为驱力还原论或需要满足论。这种理论观点认定:当有机体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驱使有机体采取有意的行为去纠正这些身体的缺失或障碍。可以认为,使驱力降低是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三、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坚持反对一切人类动机都可以用剥夺、驱力和强化来解释的观点。他致力于对人的动机研究,认为人有5种基本的需要,按其满足的先后依次排列成一个层次。在这一层次中,最基础的生理方面的需要,即对食物、水、空气等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便出现安全或保护的需要;随后出现对爱、感情、归属的需要;接着出现对尊重、价值或自尊的需要;在上述这些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最后剩下的便是对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就是使自己更完备、更完美,能够更充分地使用自己具有的能力和技能。马斯洛认为,人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旨在实现最基本的但又尚未满足的需要上,当这些需要或多或少得以实现后,人才能越来越注意到更高层次的需要。他认为,在这些需要中,前四种是缺失性需要,它们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一旦得到满足时,由此而产生的动机就失消失。最后一种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是成长需要,很少得到完全的满足。而对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来说,因缺失性需要已得到相当的满足,所以他们的行为是由不同类型的成长需要所决定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临床和咨询心理产生了影响,并成为其动机理论的基础。 四、成就动机理论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献综述

德国人才差异化管理对中国的借鉴思考的文献综述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组织人力资源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与管理组织内外的人力资源;维护与激励组织内人力资源。简而言之,最优的人力资源可以用最少的人办最大的事,其中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和长处,人力资本不断升值的过程。而人才差异化管理就是根据个体不同的知识经验水平,工作能力和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管理和开发,进而为顺利实施组织的发展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一种管理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自然要研究人性,即人的本性。那么,如何认识人的本性,就成了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对人性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持不同的价值观和研究方法,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本文结合所写内容并参考有关书目明确了德国人才差异化管理对中国的意义。 (一)国外关于人才差异化的相关理论研究 目前在我国,相关的人才差异化研究与德国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本文重点介绍有关国外的激励理论研究,像我们所熟知的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阿尔德弗的ERG 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罗伯特豪斯的“综合激励模式理论”和亚当斯密的“公平理论”等等,对于不同的人才,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 1.1、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是在前人莫瑞的研究下,进一步发展了其研究,并在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对该理论进行了阐释,马斯诺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他认为,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成为其主导需要,该理论从人的需要为出发点来探究人的激励和人的行为,有力的说明了人不但有经济上的物质上的需求,更有来自社会和精神上等方面的需求,给予管理者如何激励员工以启示。

经典成就动机理论

1经典成就动机理论1953年,麦克莱兰和阿特金森合著的《成就动机》一书成为成就动机研究的真正开端...。阿特金森1954年提出成就动机有"追求成功"和"回避失败"两个维度...。20世纪60 年代以后,心理学家由过去对动机的内在起因和外在诱因的研究转向对人的中介认知因素的研究,认知研究成为动机研究的主流。20世纪80年代初, Dweck等人¨1在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成就目标理论,将成就目标概念引入成就动机理论中,掀起了一股新的热潮,也推动了动机理论的成熟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Eccles等人【3 o将阿特金森传统成就动机的期望一价值理论发展成为现代的期望一价值理论,着重论述了期望和价值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并非互补的关系∞J。与此同时: 自我效能理论、自我调节理论和自我价值理论也在不同角度发展了成就动机理论。 1.2多面取向成就动机理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成就动机的多维度特征,即认为成就动机是由多个相对独立的不同动机组成的(Kakla&Scher,1986)"J。Slavin(1991)将一般动机分为两类:情境动机和性格动机。前者指的是在特殊情境中的活动,在活动中达到需要的满足,是暂时性的。后者是指个体的追求不限于特定目标,凡是他所爱好的,不因情境改变而有所变异∞J。另有学者根据学习目的不同将成就动机分成两类:一类为求知或为个人成长而学习,另一类则是为求得较高的分数或是为博得父母的欢心或教师的赞许而学习。Dweck(1983)将前者看成是学习目标,后者看成是成绩目标。具有性格动机而且在求学时又以学习目的为其学习动机的人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p1 Elliot和Andrew对成就动机的定义进行???新的诠释,认为成就动机是以竞争为基础的情感、认知、行为的激活化和方向化怕J。随后,Elliot(1997)等提出了趋避成就动机层次理论,将成就动机理论和成就目标理论纳入这个理论D J。这些研究说明了成就动机的研究具有越来越多的多面取向。Elizur 等∞-采用了多面取向的成就动机的方法,认为成就动机是由多种独立的动机组成的。他们将成就需要和其他的需要(如金钱、地位、权力等)结合起来,认为职业道德、支配性、竞争性、对地位的渴望和获得金钱与财富都是成就动机可能的成分。如Elizur 等提出成就动机是一个多面的结构,即有两个面:A面, 收稿日期:2008-10-06 修回日期:2009一01-16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JG08166)"中小学教师时间管理倾向与职业倦??的关系研究"资助。作者简介:蒋名平(1977一),男,四川达县人,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和职业教育。万方数据114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6卷面对困难的应对方式;B面,时间。A面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面对困难的态度,包含对困难任务的偏好、对模糊和不确定性的容忍,个人独自承担责任;另一方面是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计算风险,用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和为追求完美的结果而努力。B面指的是与任务相关的时间,是在任务之前,期间还是之后。怕J Sagie,Abraham等根据成就动机多面取向理论设计了一种情境成就动机量表来测查成就动机,研究结果也证实了成就动机是一个多面体。[7】随着成就动机理论的整合趋势发展,许多研究者认为成就动机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含核心因素,如坚持性、对成功的信心;也包括外围的因素,如支配性、集中性等。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成就动机的"洋葱模型"(Schuler&Prochaska,2001)Do。2成就动机测量的研究成果有关成就动机的研究,焦点在于如何对它进行客观测量。目前最主要的测验有投射测验和自陈式量表的测验。随着成就动机的研究进展,又开发出了Grid技术、成就动机问卷(AMI)等新的测量工具。2.1投射测验1938年Murray运用墨渍投射测验,对内隐动机进行了测量,对动机的测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旧1投射测验主要有两种方

老师作文之文献综述指导老师评语

文献综述指导老师评语 【篇一:文献综述封面——(教师意见)】 附件10: 重庆科技学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连铸板坯中间包控流装置的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院(系)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冶金普2006-01 学生姓名陈开宏学号 2006440245 指导教师(签字) 文献综述要求 1.文献综述是要求学生对所进行的课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综合分 析而写出的一种学术论文。其特点“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 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加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 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 的描述和评价。 2.文献综述中引用的中外文资料,内容必须与课题或专业方向紧密 相关,理工类不得少于10篇,其它不少于12篇。 3.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其所附注释、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同正文。文献综述的评阅 评阅要求:应根据学校“文献综述要求”,对学生的文献综述内容的 相关性、阅读数量以及综述的文字表述情况等作具体的评价。 指导教师的评语: 该生通过大量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对与板坯结晶器内钢液流场/连 铸中间包控流装置相关的国内外前人工作较好地进行了综合分析和 归纳整理,并针对某一学者具体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比较专门的、全 面的、深入的和系统的描述与评价,语言简洁,层次清楚。达到了 学校“文献综述要求”。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篇二: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评语及答辩教师评语集锦】

评语:1、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 目有一定难度,工作量一般。选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2、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一般,能收集关于论文的资料,写作过程 中基本能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全面分析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一般。 3、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基本完整,层次结构安排一般,主要观点集中有一定的逻辑性,但缺乏个人见解。 4、文题基本相符,论点比较突出,论述能较好地服务于论点。 5、语言表达一般,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一定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一般;未见明显抄袭现象。 评语:本文研究了xxxx.对处理会计信息失真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提供了新的依据。作者思路清晰,论述过程严谨,分析合理,结果 于实际应用性较强。论文写作规范,语句通顺,达到了学校对学位 论文的各种要求。 评语:论文题与论文的内容基本相符,结构完整,语言比较流畅。 即或在初稿中除了分段过细外,也没有发现多少严重的语法或拼写 错误。作者试图从列夫?托尔斯泰和曹禺的作品中寻找其小说中某个 人物的关联。从内容看,作者对原著比较了解,也收集到了相关的 资料,如何通过分析资料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是论文写作应达到的目的,而恰恰在这一点上,作者下了苦功夫。 评语:论文结构完整,各部分基本符合xxxxx论文的写作规范。论 文的选题很好,有创意。为了写好这篇论文,作者作了一定研究, 特别是斯坦贝克的原著。从作者对原著的引用情况不难看出,作者 对原著的内容是相当熟悉的。语言也非常犀利,论文条理清晰、说 理充分,观点具有独创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失为一篇好文章。评语:论文选题有意义,在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自己 的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论述观点正确,材料比 较充实,叙述层次分明,有较强的逻辑性。文字通顺、流畅。行文 符合学术规范。今后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对音乐教育模式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把音乐教学教得更好。论文能按时交稿,经过认真修改, 已经达到本科论文的要求。评语:本论文选题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文献材料收集详实,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得数据合理,结论正确,有创新见解。另外论文格式正确,书写规范,条理清晰,语言流

文献综述

前言 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加快、范围加大和程度加深。有数据表明:“在我国20世纪 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 %,近年来已达到30%,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多”。[1]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任长顺在《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中提出“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良好心理习惯的形成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现代人对健康认识的转变,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大学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他们既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还要应付社会环境变化产生的心理矛盾,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2]。曾四清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中提到“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3],而刘卫平、李平等认为体育教学恰恰在这方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思维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文化课,由于学生的心理思想和外部行为不宜表现,所以在课堂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多以理性的说教为主,学生的主体参与水平仅处于较低的被动 认同活动阶段,故难以实施有针对性、及时性的教育来改善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相比之下,体育实践课由于它具有群体性、竞争性、艰苦性、娱乐性、释放性、外显性等特点,故可以看成它是个社会活动的缩影,或者说是社会活动模拟游戏化,人们沉浸在体育实践课活动中,会感受到丰富多变的刺激,也会体验到几乎和社会活动完全相同的精神磨难与心理冲突。所以,它更易于有效地把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健康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堂身体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加强主体的参与性,并充分地体验、领悟、内化,然后附诸实践直接接受实践的检验”。[4]正因为体育教育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本课题主要是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出发,研究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各种不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使体育教师在课堂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主题] 大学阶段是人们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的最后时期,也是人们进入社会前的最后阶段。大多数学生离开了家长而独自生活和学习,其中有来自日常生活的苦恼、有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关系矛盾、有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即将毕业进入社会而产 生的就业压力,因此,高丹娜在《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出本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5];同时还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从而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

关于动机的文献综述

关于动机的文献综述 教育科学学院应心091班梅琴 0906032017 摘要:人类行为的动机一直都受到心理学家们的关注。本文概述了动机的相关 定义,回顾了随着心理学的研究发展而出现的各种动机理论,探讨了一些动机理论的主要容,并对动机的研究前景作出了探讨。 关键字:动机;动机理论;综述 一.引言 人从事任何活动,总是由于他有从事这一活动的愿望。愿望总是指向于一定的对象,指向引起这种愿望并满足这种愿望的事物。当愿望所指向的对象激起人的活动时,反映这种对象的形象或观念就构成活动的动机。动机是人的活动的推动者。它体现着所需要的客观事物对人的活动的激励作用,把人的活动引向一定的、满足他需要的具体目标。动机可以由当前的具体事物所引起。如感到寒冷的人,有取暖的需要;附近的木柴、引火物等,能引起他产生烤火的动机。可是引起动机的,远不限于当前的事物,也可以是事物的表象和概念,甚至是人的信念和道德理想等等。例如对真理和正义的坚信和热爱,个人的责任感或事业心,在一定条件下都能成为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动机。 动机是一个非常广泛,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人类的任何行为都离不开动机。在非智力因素中,动机起着重要的作用。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行为,而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一种行为可能为多种动机所推动,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有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 二.动机的概念: 动机问题的复杂性以及研究者的多元探讨,反映了人们对动机的不同认识。对动机的定义不下数十种。动机一词源于拉丁文Movere,意即推动的意思。后来的研究者大多依据这一本意对动机作出解释。有人认为,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人的活动的心理动因”【1】。这一定义强调动机的作用和实质,但并未指出动机产生的原因。也有人指出,动机是“一种由需要所推动的,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2】。这个定义强调需要和动机的实质性联系,但轻视目标、诱因在动机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学者春兴教授认为,“动机,是指引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

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这一概念源于20世纪30年代默里(H.A.Murray)的有关研究,他把成就动机定义为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40~50年代,麦克莱兰和阿特金森等接受默里的思想,并将其发展为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例如,大学生想获得优良的学业成绩,想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等,都是其成就动机作用的表现。这种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在人类的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麦克莱兰的研究发现,成就需要高的人,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成就动机的高低还影响到个体对职业的选择。成就动机低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职业;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从事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勇于做出决策。 阿特金森将麦克莱兰的理论作了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期望—价值理论。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强度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三者共同决定,用公式表示:动机强度(T)=f(需要×期望×诱因)。其中,成就需要是个体稳定地追求成就的倾向(M),期望是个体在某一任务上获得成功的可能性(P),诱因是个体成功地完成某一任务所带来的价值和满足感(I)。一般而言,任务难度越大(成功的可能性越

少),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也就越强,所以P与I存在着互补关系,即I=1-P。 然而,人们在追求成就时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即力求成功的动机(Ts);一种是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即避免失败的动机(Tf)。因此,上述成就动机公式根据其方向的正负,可分别表现为:Ts=Ms×Ps×Is,Tf=Mf×Pf×If。其中,Pf=1-Ps,即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则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小。这样,个体追求某一目标的总动机强度T就是由Ts和Tf共同决定的,用公式表示:T=Ts+Tf=(Ms×Ps×Is)+(Mf×Pf× If)=[Ms×Ps×(1-Ps)]+[Mf×Pf×(1-Pf)]=[Ms×Ps×(1-Ps)]+[Mf×(1-Ps)×(-Ps)]=[Ms×Ps×(1-Ps)]-[Mf×(1-Ps)×Ps]=(Ms-Mf)×[Ps×(1-Ps)]。 从这一公式可以看出,如果Ms>Mf,则T为正值,而且当Ps=0.5时,动机强度最大;如果Ms< p="" style="padding: 0px; margin: 0px;"><>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是,虽然成就动机对学习具有重要影响,但也不能片面地只讲个人的成就和个人的自我提高。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社会价值,把追求个人成就和追求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并使个人成就服从于整个社会进步的需要。

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文献综述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文献综述摘要:教师专业化是当前国际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但我国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却不容乐观。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学者有关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内容主要涉及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概述,影响因素,基本阶段以及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途径和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概述 1.教师专业发展 刘湘溶在《简析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中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个人成为教学的专业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的一个转变过程”。[1] 周慧霞在《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探究》一文中提到:“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下教育改革实践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是适应当今时代潮流与改革潮流的。”[2] 2.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很多资料以及国内外的一些文献研究得出:就专业发展而言,语文教师应有什么不同数学教师之处,小学老师应有什么不同之于中学老师之处,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这方面可资利用的研究成果,而这样的分学科分学段的教师专业发展更有助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 周慧霞主要从语文教育要求的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来阐述小学语文的专业发展。她认为,语文教师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要真切地体会到语文学科所具有的深厚的人文魅力;再次语文教师要树立言语本位的教学观和语文教学的实践观。最后,要实现这些观念的转变,首先需要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扮演,努力在各个方面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周慧霞认为,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在一定的专业发展背景支持下,通过反思基本认同或形成新的小学语文教育理念,并不断扩充、更新原有专业结构,主动实现自我的专业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教师作为主体性因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但要实现如理论上所提倡的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现实的影响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人为的氛围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1.外部因素 周慧霞认为外部原因有以下几个:

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研究

学生美术课成就动机的培养初探 浙江省义乌市五爱小学张怀清 [摘要]成就动机的培养,既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又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本研究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指出了“成就动机”的涵义和理论基础。在理论分析和实验的基础上,对“成就动机”的培养途径进行了探索、总结。 [关键词]成就动机;培养;激励;营造;期望效应。 一、问题的提出 麦克里兰德通过研究发现:成就动机水平高的人希望获得成功,当他失败之后,会加倍努力,直至成功。就小学生而言,成就动机强的学生较之一般学生具有更饱满的学习热情、更坚强的学习毅力及更高水平的学习自觉性。实践证明:成就动机越强,成就需要的层次越高,对学生学习和成才的推动作用就越大。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对学习好的学生寄予厚望,使得优等生成就动机长盛不衰,而忽视了最需要转变的中等生和后进生,因此造成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丧失信心,把学习当成苦差事。他们经常在责怪声中学习,很少有人为他们创造多方面的成功机会,让他们在心理上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受当前评分制度的影响,及对学生的划一要求,使有的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成功,而使另一部分学生即使作出最大的努力也不能达到要求,这样这两部分人在心理上都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对学生进行了“成就动机”的培养与研究。 二、“成就动机”的涵义及其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成就动机”的涵义 “动机”就是发动和维持某种行为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各种因素的一个中介变量。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动机是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指个人追求成就的内在动力,其含义有三个方面:1、指个人追求进步以期达到希望目标的内在动力;2、指从事某种工作时,个人自我投入精益求精的心理倾向;3、指个人在不顺利的情境中,冲破障碍克服困

教师教学能力文献综述

教师教学能力 相关概念鉴定: 1教学 学者赵风云[4] 赵风云. 英语师范生学科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英语研究所,2010:6.】认为教学可从两方面进行诠释:从微观层面上来说,教学是教师把各种策略和技术运用在课堂上,它是一种课堂行为,从整体上来说,教学是对整个教学环境加以考察,理解老师,理解学生和课堂的任务之间是怎样相互作用的。 2能力 《教育大辞典》说到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各心理学工作者对能力进行了诠释:如曹宇巍把能力看成是一个人在活动的情景中,以一定的知识与技术能力为基础,对活动目标起直接影响作用,且在影响活动目标达成以及成果效应的个性心理特征。[5]曹宇巍. 新课程背景下师范生物理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物理)系研究所,2009:13.康锦堂认为能力是对知识和技能具有驾驭能力,且能使活动能被顺利完成所必须具有的心理特征。学者杨华:[6] 杨华. 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以能力为目标[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研究所,2011:4.认为能力指人们在成功的做完某一活动或者任务时经常地,稳固地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一种整体的效应。 3教学能力 学者贺璐认为教师教学能力是指以教师个人智力为基础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发展起来的完美结合。【【7]贺璐.浅析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J]. 改革与开放,2011(6):156-158. 学者周舒舒认为现代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能力,以及拓展能力,即自我完善和自主发展的能力[8]周舒舒. 北京体育大学排球专项本科生教学能力形成影响因素的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学系研究所,2011:6. 二、教学能力研究的测量工具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关注越来越多,因此,研究工具较以前多样化和丰富化,问卷主要分为自编问卷和经典问卷。 如罗刚,黄如凤[9] 黄如凤. 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现状调查[J].教师成长,2011,56(11):56.依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及培训大纲、师范生选修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要求、教学实践中对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要求进行设计用以测定师范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现状;赵风云[4] 赵风云. 英语师范生学科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英语研究所,2010:6.】在前人经典问卷的基础上自编关于英语师范生学科教学能力调查问卷以及借鉴Annelies Gilis, Mieke Clement, Lies Laga, Paul Pauwels和朱晓燕的英语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而制定的教学能力量表用以测定英语师范生学科教学能力结构框架、发展现状;学者蹇世琼,饶从满,回俊松[10] 蹇世琼,饶从满,回俊松.教育实习中实习生教学能力发展的调查研究———基于 D 师范大学的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2012,24(1):74.自行设计了““关于

传统动机理论--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教育学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的强度(用T来表示)由三个因素共同决定:一是成就需要,即个体稳定的追求成就的倾向,它是人在生活中所形成的稳定的人格特性(用M来表示);二是对成功的期待,即人对某一任务是否能够成功的概率的认知,表现为认知到的成功可能性(用P来表示);三是成功的诱因值,即成功带来的价值和满足感(用I来表示)。 影响动机强度三个因素的关系可表现为下面的公式: T=M×P×I。 对成功的期待和成功的诱因值之间具有互补的关系,即成功可能性越小,这时成功带来的满意感越强,即I=1-P。 人在追求成就时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不畏困难、达到目标的追求成功的倾向,即追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种是害怕失败、避免屈辱的回避失败的倾向,即避免失败的动机。 追求成功的动机可以用下式表示,即:Ts=Ms×Ps×Is; 避免失败的动机公式为:Tf=Mf×Pf×If。 其中成功的可能性与失败的可能性相加为1,因此,Pf=1-Ps。 个体追求某一目标的总动机强度T就是由Ts和Tf共同决定的。用公式表示为:T=Ts-Tf =(Ms×Ps×Is)-(Mf×Pf×If) 因为Is=1-Ps, Pf=1-Ps,If=Ps,那么,上述公式可简化为: T=Ms×Ps×(1-Ps)-Mf×(1-Ps)×Ps =(Ms-Mf)〔Ps×(1-Ps)〕 合成成就动机的强度和方向依赖于Ms和Mf的强度以及个体对成功可能性的估价(Ps)。当Ms>Mf时,T是正值,这类人的成就动机就高,表现为趋向成就活动,而且当Ps=0.5时,成就动机最高。当Mf>Ms时,T是负值,这类人的成就动机就低,表现为逃避或抑制参与成就活动。当Ps=1或Ps=0时,成就动机最低。 当一个人面临任务时,两种动机通常是同时在起作用。如果一个人追求成功的动机高于避免失败的动机,那么这个人便将努力去追求特定的目标;反之,他就会去选择那些减少失败机会的目标。当两种动机力量势均力敌时,便会感受到心理冲突的痛苦。因此,每个人的成就行为最终要受到这两种动机的综合作用所决定。

成就动机理论

酒店企业的成就动机理论的应用 成就动力理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成就动机的最早研究可以追溯到默里(H. A. Murry)提出的成就需要的概念。动机(motivation)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动力机制;需要(need)是一种资源的匮乏状态,资源匮乏引发需要,外界资源作为一种诱因,好比燃料,激发人的动机,内在动机的发生出现行为表现,人采取行动。资源分为物品、金钱、情感、服务、地位和名誉六大类。 根据心理动力学理论的新发展,人性假设的基本观点是: 1、工作是人获得资源的一种重要活动,通常人们为了获得资源会积极参与到工作活动中; 2、成年人的基本动机模式业已形成,在同一时间内各种动机和需要均存在,但是存在着优势需要,我们只有通过充分应用资源激发其行为来实现组织目标; 3、人的不同需要之间存在着部分替代满足功能,当我们不能满足其A需要时,可以通过满足B需要进行替代,但是这种满足只有部分效果,而且要付出的资源远远超过满足A需要,这种超出往往会是几何倍数; 4、人们本意上力图在自己的行为活动中最大程度地获取各种资源,但是对“付出与回报”的衡量缺乏客观参照系统,他们往往采用主观参照系统; 5、由于动机的驱使,人们在不同的外部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行为能力和行为风格,因此对不同人的管理应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更加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工作行为。 职业风格:思考型—以思维、策略为行动先导,达成目标获取资源。通常表现得思考多于行动。具有适应性强,灵活多变,不拘小节的特点,喜欢随遇而安,对规则和约束反感。 行动型—以积极行动方式达成目标获取资源。通常在获得行动所必要的信息时,就不在寻求新的信息而直接付诸行动。具体善于组织计划,有目的性,决断性等特点。 内敛型—以收敛的态度对待外界获得安全感。通常比较关注内心体验,做事时易于排除干扰集中精力满足于独立工作。具有缄默、自持、含蓄等特点。 表达型—一开放的态度表现自我,获得安全感。通常倾向于关注外在的任何事,喜欢热闹,易于与人沟通交流。具有活泼开朗、坦率等特点。 感性型—以自己的喜好为出发点进行人际交往。通常倾向于通过自我价值标准,权衡问题的相对价值和利益进行判断和决策,具有主观敏感、渴望和谐等特点。 理性型—以社会的标准为出发点进行人际交往。通常倾向于通过理智作用进行活动和决策,分析事物的价值和问题的解决是否符合公认的标准,具有客观、公正、理性等特点。 亲和型—通过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获得尊重。通常在群体工作和生活中,愿意与他人交往,并建立和谐关系。具有热心、友善、合作等特点。 支配型—通过建立权威地位获得尊重。通常在组织行为过程中,力图用自己的思想、意图影响和控制他人。具有权威、鉴定、少妥协等特点。 防守型—以谨慎的态度,避免资源损失,以保有成就。通常面临任务情境时存在着回避困难、挫折和失败的心理倾向。具有保守、稳重、思虑周详等特点。 进取型)—一乐观的态度,积极争取有所成就。通常面对任务情境时,主动设置高目标,并为之进行努力以获得优秀成绩。具有主动、拼搏、满怀激情等特点。 理想型—一长远和发展的眼光关注世界,获得知名。通常倾向于感知外界环境的全

关于激励理论的文献综述(终审稿)

关于激励理论的文献综 述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关于激励理论的文献综述 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的研究遥遥领先,我国才刚刚起步。尽快形成结合中国企业实际的我们自己的激励理论和已此为基础的激励机制,是中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当务之急。 一、前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经济也越来越成熟,而中国由于开放时间较晚,管理理论和经验落后,相对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中国企业如何从激励理论研究上找到突破口,尽快达到发达国家的实力是我们应当仔细思考的问题。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际学术界长期以来对激励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着名的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的一个层级系统。马斯洛的发现因符合一般的观察结果,因而在企业界与学术界都颇为知名,得到广泛的认可,在实际工作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有许多管理者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的不同划分提出了不同的激励措施,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马斯洛的观点不免带有机械论的偏颇:他认为需要层系只有单一的逐级上行的机制。同时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因为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作支撑,信度不高。 耶鲁大学的阿德弗教授针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缺乏实证研究的不足,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修改为ERG理论,他认为有三种核心的需要:生存、相互关系和成长,生存需要涉及到满足人基本的物质生存的需要,包括马斯洛称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这两项;第二种需要就是相互关系,即维持重要的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类需要和马斯洛的社交需要和自尊需要的外在部分相对应,这是人在社会中立足的重要需要。第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即个人发展的内部需要,包括马斯洛尊重需要的内在部分和自我实现需要的一些特征。阿德弗继承了马斯洛的层系与逐级上行的概念,但却做了两点重要的修正:一是将马斯洛的满足则上行的运动规律,补充以一条新的挫折下行机制,即当最高层的成长需要得不到满足受到挫折时,下层的情谊需要会在新的水平上重新显现而成为主宰,同样规律也存在于情谊需要及其下层的生存需要之间。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不同,ERG理论证实了人的多种需要不是阶梯式的关系,它可以同时存在,如果高层次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那么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愿望会更强烈。大量的研究表明,ERG理论更符合实际,是关于需要层次的一种更为有效的观点。 麦克里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把与工作有关的需要分为成就、情谊与权力三类,前两者相当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与社交需要,后者则指想要影响与控制别人的需要。麦克利兰研究指出,成就需要与工作绩效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并且提出了系列的激发员工成就需要的方法。同时,他还指出,情谊和权力需要与管理者的成功有密切的关系。 赫兹柏格的"双因素理论"指出,一部分因素和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成为保健因素,这类因素的满足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而另一部分因素和工作内容紧紧连在一起称为激励因素,这类因素的满足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