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950多波束系统简介

EM950多波束系统简介
EM950多波束系统简介

Simrad EM950多波束测深系统及其相关设备的简介

刘胜旋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510760)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挪威Simrad公司的EM950型多波束测深系统,对系统的各个关键部件如换能器、底部检测单元、操作单元等进行了较为详细地介绍,同时还对系统参数测试的步骤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最后是与系统相配套使用的其它相关设备。

关键词Ping(声脉冲),陶瓷感应棒(ceramic stave),Pitch,Roll,Swath(条幅),OPU,DPU

一引言

多波束测深(Multibeam Echo Sounding)系统的出现,为研究海底地形地貌、寻找沉没于水中的飞机船舰、进行水下考古、铺设海底管线、航道岸提测量、工程疏浚的土方计算等一系列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手段。为了顺利完成“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勘测”专项(简称“126”专项),我国多家从事海洋地质研究的单位于1998年从挪威Simrad 公司分别引进了多套EM系列多波束测深系统。其中国土资源部(原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引进了一套EM950型及一套EM3000型的多波束测深系统。现结合一年来的使用经验系统地介绍一下EM950型多波束测深系统的技术指标、工作性能、各种参数的校正及相关设备等内容。

二Simrad EM950多波束测深系统

(一)基本技术指标

Simrad EM950 是一种高分辨率海底地形测深系统。它的主要技术指标为:发射频率:95kHz

脉冲宽度:0.2ms

测深范围:探头以下3-400米

波束宽度: 2.3°×3.3°

覆盖宽度:最高可达7.4倍水深

波束数:120个(每个脉冲60个)

测深精度:15cm或0.25%水深

EM950采用95 kHz的发射频率,这个频率兼顾了在海水和淡水中的工作能力。其在海水中的吸收系数大约为30dB/km,当所测水深大于140m时,可以得到1000m的水平覆盖宽度。在淡水的吸收系数大约为2—3dB/km。当在河口或河口附近等含有大量泥沙的水域中工作时,因其发射频率的特殊性,它的测程并不会因吸收衰减而受到太大的影响,但会因

水中悬浮微粒的漫射或者反射而受到较为明显的影响。随着频率的增加,反射会以4次幂的速度而增加。因此,EM950在上述水域中工作时,它的性能、效果要比以200 Hz频率工作的多波束测深系统好得多。例如,在每升水中含有1克泥沙、微粒直径小于0.1mm的水域中,EM950以150°的发射角,刚好能工作于30米的水深范围,并且,底部反射强度不低于–35dB。而在同样的水质条件下,以与EM950相同的波束宽度、200 kHz发射的多波束测深系统在3米深的水域里就开始丢失波束,并且,在30米深的水域里其覆盖宽度只有60°。

(二)换能器

Simrad EM950换能器采用接收与发射一体化的设计方式。换能器的形状为半径为45°、开角为160°圆柱扇形。它包含有128个陶瓷感应棒,每个陶瓷感应棒在前后平面方向又包含有5个感应器,因此,在横向上,每个陶瓷感棒的间隔为1.25°。波束形成器在前后方向平面的开角固定为3.3°,波束的中心方向垂直于换能器的表面,但是由于旁瓣的影响,其接收、发射波束的有效宽度在前后方向均为 2.3°。在横向上,接收波束的宽度为3.3°,除那些波束指向角大于59.4°的波束外,其余的波束都垂直于换能器的表面。换能器应该安装在尽可能深且尽可能向前的地方,以避开水中汽泡的影响。换能器既可以安装在一个焊在船壳上的流线型护罩内,也可以安装在伸缩的外壳单元内。如果是非固定安装,船速必须限制在10节以内。

传感器上的陶瓷感应棒通过各自的电源放大器直接受控于发射信号处理器。该信号处理器通过设置放大信号之间的相位和进行振幅调节然后形成波束。声波频率、128个发射器电源放大器的控制信号的计算也是受埪于该信号处理器。而船姿、Roll 、Pitch、声速则作为该处理器的输入参数。

接收处理步骤包括:探头的128个陶瓷感应棒上的带时间增益控制(TVG)的前置放大器进行前置放大、滤波、数模转换、经过横向偏角补偿后形成波束、对60个波束进行数字滤波和计算它们的振幅与相位。最后是将这些原始数据与三维涌浪补偿器数据、罗经数据经过两条同轴电缆传送给底部检测单元。

(三)底部检测单元(DPU)与操作单元(OPU)

在底部检测单元与操作单元里,使用的是一台工业标准总线(ISA)计算机。该计算机使用的是Intel实时操作系统,以便充分利用80486微处理器的功能来处理EM950产生的大量的数据。这些软件大部分都是用C语言或PL/M语言等高级语言编写的,这就使得

它与其它设备有着很好的兼容性。底部检测单元与操作单元里用以太网(Ethernet)连接起来而形成一体。

底部检测单元从接收系统获得原始数据后,对它们进行处理以获得每一个波束从探头底部到海底的旅时间。

操作单元的作用是从底部检测单元接收到波束的旅行时间后,然后进行水深、定位点转换以及其它处理。操作单元通常需要从外部系统精确地接收导航定位、时间标签(Time-Tap)等数据,最后把这些数据如水深定位点数据、水深数据、海底影像数据等通过以太网传送给SUN工作站的数据记录系统。

操作单元通过菜单可以进行所有的设置控制:参数设置、发射模式设置、最近一个声脉冲的横向水深剖面显示、船迹方向任一波束的纵向水深剖面显示、SVP剖面的显示与编辑以及船姿、航向、定位点等等。对于任一个波束,我们还可以显示它的随声脉冲而变化的回声测深图(Echogram)、波的振幅数据、相位数据等。

声速探测器测量到声速数据后可以被操作单元直接读取,也可以在另一台计算机编辑好以后通过以太网或串行口传送给操作单元。SVP剖面也可以在操作单元上直接输入、编辑、显示等。在声线弯曲计算过程中,最多只能用到100个不同的声速数据,因此,当我们所测的声速剖面数据大于100个时,我们必须通过编辑适当地去掉一些数据后才能使用。

(四)与相关设备的联接

Simrad EM950多波束测深系统是由换能器、底部检测单元、操作单元、声纳接收发射机、导航定位系统、涌浪补偿器、表面声速传感器、声速剖面探测器、声纳图像打印机和

图1 EM950系统及其相关设备连接图

数字罗经等设备组成。它们之间的连接见图1。

DGPS接收机接收到导航定位数据后,通过以太网经由OPU、DPU再传给Sun Ultra2 工作站,而后由工作站形成实时电子导航图传给导航计算机,再通过分屏器传至驾驶台。工作站还负责数据记录、质量监控、海试时进行Roll、Pitch、Time Offset校正,软件还可以实时生成彩色等值线图和显示高分辨率海底影像图。三微涌浪补偿器负责船姿补偿校正。船的航向则是由涌浪补偿器和数字罗经的信号共同作用而校正。

(五)工作模式

在3-400米的水深范围内,系统的脉冲长度为0.2秒。对于每一个声脉冲(Ping),都可以形成60个波束,它们之间的间距为2.5°(等角度模式), 或者为水平等距离模式。下一个脉冲时,所有的波束都向左或右平移半个波束间距,这样交替地发射,每两个声脉冲就可以得到120个波束。水平等距离模式发射时,发射角可以为150°、140°和128°,条幅宽度最大可达7.4倍水深(见表1)。对于75°开角发射模式,可以用于高精度测量。

当EM950采用等角度模式发射时,波束之间的距离从中央波束到外缘迅速地增大。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对一个测区进行均匀地采样测量,就不能采用这种工作模式。另外,由于外缘波束的距离过大而导致EM950后处理系统不能正确地处理时,也不能采用这种发射模式,这时只能采用等距离模式发射。但是,随着水深的增加,有可能出现丢失波束的现象,这时可以采取减小发射角的办法以获取完整的波束数及提高测量质量。另外,EM950可以依据水深、底质情况和接收到的有效波束,自动的选择一种最佳的发射模式(只限于水平等距离模式)。对于每一个波束它们的采样间距为15cm(振幅采样)或30cm(干涉相位采样)。

EM950的四种等距离发射模式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其中的倍数关系由于各个海区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而有可能发生变化。

表1 EM950等距离发射波束性能表

为了进行堤岸测量,这里有三种可选的测量模式:河道模式(Channel mode),右舷模

式(Port Bank mode),左舷模式(Starboard Bank mode)。在河道模式中(如图2),每两个脉冲有76个波束以124°的扇形发射角向中央位置发射,条幅宽度为5.0%倍水深。另外,每边有22个波束以1.5 °的波束间距、33°的扇形发射角向两边发射,这样,总的发射角为190°。

为了方便单边堤岸领域方面的应用,操作员可以选择左舷或右舷模式。对于堤岸模式(如图3),在向岸的一面,有22个波束以1.5 °的波束间距、 33°的扇形发射角向岸边发射,剩余的98个波束以137°的扇形发射角向中央发射:条幅宽度为5.2%倍水深。当岸边非常陡峭时,这样的几何结构模型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测量效果。

三海上实验

对于任何一套精密仪器,其参数正确与否,是影响整个系统性能和精度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正式工作、生产前,都必须正确、严格地测定它们的各项参数。EM950也不例外,在其每一个航次前,或有关键硬件设备更换时,都应进行参数测定。需要测定的参数有:Roll(横向偏角)、Pitch(纵向偏角)、Time Offset(时间延迟)、Gyro(航向偏角)。另外,在以上四项参数测定前,还需要作SVP(声速剖面)校正。

1.Roll Calibration

如图4 ,选择一处比较平坦的海区布置一测线AB,测得正确的SVP数据后输入系统,然后以正常的航速(10节)、相对的方向沿AB线行驶一个来回,得到两个文件1和2。

然后用系统自带的Roll Calibration模块打开文件1

5),通过调整Roll参数,使得该剖面上的水深点重合得最好(图6、图7),最后得到Roll 参数。Roll参数只是一个修正值,用原来的校正参数加上该修正值,即为新的校正参数。

图4 Roll校正侧视图

图2 河道模式图3 右舷模式

2.

Pitch与Time Offset Calibration

找一个有斜坡的海域,布设一条垂直于该斜坡的测线AB(图

8),先以正常的航速(10节)、相对的方向沿

AB线行驶一个来回,得到两个文件3和4。再以一半的速度(5节)

相对的方向沿AB线行驶一个来回,得到两个文件5和6。然后用系统自带的Pitch

Calibration模块打开文件3和4,作一条平行于AB的线段CD(图9),通过调整Pitch参数,使得该剖面上的水深点重合得最好(图10、图11),最后得到Pitch参数修正值。用原来的校正参数加上该修正值,即为新的校正参数。

再选择文件3、6或4、5(航向必须相反),作与上面相似的步骤,首先输入上一步得到的新的Pitch校正参数,然后调整Time Offset参数,即可得到Time Offset修正值,

用原来的校正参数加上该修正值,即为新的校正参数。

图8 Pitch校正侧视图图9 Pitch 校正俯视图

图6 Roll 参数校准前图7 Roll参数校准后

图10 Pitch 参数校准前图11 Pitch 参数校准后

3. SVP Calibration

找一海底平坦的海区,布两条相互垂直的测线(图12),以正常的航速行驶得到文件7和8,利用文件7和8,我们可以沿下

列步骤研究、判断SVP 校正是否合理:

1) 检查一条测线的中央波束与另一条

测线的中央波束(第⑤区),因为它们 测的都是相同的一点,应该有相同的

水深值。如果水深值不一致,则有可能

是其它错误引起。

2) 检查一条测线的外缘波束与另一条测线的外缘波束(第①、③、⑦、⑨区),如果

第1)步没有问题,则它们应该分别有相同的水深值。如果不一致,则可以肯定

SVP 校正有错误。

3) 检查一条测线的中央波束与另一条测线的外缘波束(第②、④、⑥、⑧区),如果

第1)、2)步没有问题,则两条测线的波束在②、④、⑥、⑧区测得的水深值应分

别相等。如果不等,则SVP 是错误的。

4. Gyro Calibration

把第1、2、3步得到的正确参数输入系统后,找一个有突出标志物的海区或码头(图

13),在标志物的一旁航行,用右舷波束测量标志物,得到文件9;在标志物的另一旁反向航行,同样用右舷波束测量标志物,得到文件10。第一次航行时,由于存在航向偏角g ,固本应在R 位置的水深点偏移到了R1(图14);同样,反向航行时,R 位置的水深点偏移

到了R2

。测量R1与R2之间的距离为

d ,航迹与目标点R 之间的距离r (应平行于条幅)

。则航向偏角可由下式算出:

g = arctan(d 2r )

四 其它相关设备

图13 罗经校正侧视图 图14 罗经校正俯视图

1 TSS DMS05 三维涌浪补偿器(Heave Compansation)

当调查船航行时,由于受到风力、海浪、海流等因素的影响,船体必然现成一个绕X、Y、Z轴旋转的复杂的三维运动,这个运动的结果是极大地改变了波束的发射与接受方向。如果不实时进行校正,则难以保证野外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甚至接收不到有效资料。三维涌浪补偿器通过采用高灵敏的三维加速度传感器来获得船体的运动幅度数据,然后实时地进行补偿,以消除调查船在波浪中的飘摇对测深数据的影响。维涌浪补偿器在浅水高精度调查中尤为重要。

2 DGPS 导航定位系统

Sercel NR103 DGPS是法国Sercel公司生产的,其差分距离最大可达800Km,定位精度优于10m,该接收机有10个并行接收通道,可以同时对10个空间卫星进行伪距离校正计算。差分基准站数据传输使用两个发射频率,通过HF载波将本站经过计算得到的伪距离偏差量传送给接收机,接收机根据接收到的差分校正信号的质量自动选择一个频率的信号来修正伪距离的误差,达到提高测量精度的目的。但是由于天气、距离等因素的影响,该类型的接收机在部分时间段内差分信号很不稳定,甚至较长时间内都接收不到差分信号。因此,在后来的航次中又采用了SeaStar 广域差分GPS和Omni Star广域差分GPS。

3 AML SV plus声速探测器

在浅水多波束调查中,声速剖面(SVP)是否正确是野外数据采集可靠性、正确性的一个极为关键因素。AML SV Plus声速计采用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可同时测量水深、声速值、温度、压力等参数。该声速计的主要技术指标为:

量程:1400—1550m/s

精度:0.06m/s(R.M.S)

分辨率:0.015m/s

采样率:最快1次/秒

声速计通过RS-232串口与微机相连,然后用附带的软件对声速计进行参数初始化,例如文件名、数据采样方式、采样间隔等。其中采样方式可分为等时采样、声速梯度变化采样、压力梯度变化采样等,通常设为每秒1次的等时采样方式。通过对全区27个所采集的SVP文件进行成图、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在浅水区域,声速的传播速度大约为

1500—1550m/s之间,并且声速主要是随着水温的变化而变化。通过计算它们的算术平均速度、水层加权平均速度,发现两者之值在同一位置都极为相近,相差不过1m/s。大部分都为1527m/s左右,最大值为1535m/s,最小值为1514m/s。通过以上的统计分析,这些数据对我们以后的各项工作将具有许多实际的指导意义。例如,当野外作业、室内资料整理缺少确切的声速数据时,我们可以使用平均值而不是使用固定的1500m/s。

另外,为了避免声线弯曲计算错误,底部检测单元在进行时深转化时必须准确知道换能器附近的声速值,因此系统还包括了一个表面声速传感器,该传感器就安装在换能器附近。

五结束语

多波束测深是当今世界上方兴未艾的测深技术,究其原因,其一是其采用了一系列的新技术大大地提高了测量精度;其二是多波束测深系统可以做到全覆盖测量,并且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成本,这一点是单波束系统无法比拟的。但是,目前在我国应用的较成熟的多波束测深系统基本上从国外进口的,如果不抓紧时间消化吸收,使之更好地应用于其相关领域,或参考其先进、独到之处,设计开发我国的多波束测深系统。否则过了几年以后,这些新技术将变成了旧技术,又需花巨额经费来更新升级,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浪费。

参考资料:

1.王海等远距离实时差分GPS精度和作用距离《海洋测绘》1996年第3期

2.双鞠容DGPS在Seabeam2112多波束地形测量系统中的应用《海洋地质》1997年第2期3.Neptune and Cfloor Postprocessing Course 1998年

4.OPERATOR MANUAL Simrad Neptune Postprocessing System 1995年Base version

5.OPERATOR MANUAL Kongsberg Simrad EM950 Multibean echo sounder 1998年

6.徐行SA12区块EM950多波束海底地形勘测生产技术总结1998年

(完整版)多波束测深与测扫声呐的比较

多波束测深与测扫声呐的比较: (1)侧扫声纳是目前常用的海底目标(如沉船、水雷、管线等)探测工具,在测深领域,多波束以全覆盖和高效率证明了它的优越性。由于多波束具有很高的分辨率,目前在工程上已经开始应用多波束进行海底目标物的探测。 (2)多波束的最大优点在于定位精度高,但其适用范围不如侧扫声纳广泛,尤其受到水深和波束角的限制,多波束和侧扫声纳在探测海底目标时具有很好的互补性,同时应用可以提高目标解译的准确性。 (3)侧扫声纳能直观地提供海底形态的声成像,但这种声像只能由目标影子长度等参数估计目标的高度,所以对数据解译人员的要求很高。多波束测深系统主要用于进行水下地形测量。 (4)探测目标机制的差异:多波束是一种测深工具而并非成像系统,无法直接在记录纸上进行打印,必须先构建数字地形模型(digital terrainmode,l DTM),再根据DTM构建地貌影像图,从而能够反映细微的地形起伏所导致的坡度和坡向变化;此外,多波束的中央波束探测效好,边缘波束效果差;多波束采用三维可视化的方法进行目标判断,在3D GIS系统中可以直接提取目标物的平面位置和高度,还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便于掌握目标物的形状特征。但是,除非我们在进行测深的同时采集反向散射强度信息,否则我们无法得到与目标物的底质类型相关的信息,因此,多波束比较适合于沉船或者管线等容易根据形状进行判断的目标。 现在的侧扫声纳技术有两个缺点,首先它的横向分辨率取决于声纳阵的水平角宽,分辨率随距离的增加而线性增大,其次它给不出海底的准确深度。当前只有两种声纳可做海底三维成像,即等深线成像和反向散射声成像,前一种是多波束测深声纳(如Multi -beamSonarSystem) ,后一种是测深侧扫声纳。总体说来,前者适宜于安装在船上做大面积测量,后者适宜于安装在各类水下载体上,包括拖体、水下机器人(AUV) 、遥控潜水器( ROV ) 和载人潜水器(HUV) ,进行细致的测量。 侧扫声纳通常安装在拖体上,其到海底面的距离是可以调节的,而多波束换能器大多数固定安装在船体上,随着水深的增大,换能器至海底的距离增加,导致波束与海底面的接触面即脚印 变大,所以多波束垂直于航行方向的分辨率降低。此外,水深增大也导致换能器单位时间内能够接收到的有效声信号数目(即采样更新率)减少,因此沿着航行方向的分辨率同样降低。 侧扫声纳不存在波束角的问题,而Seabat8101的波束角为115b,每个声波波束与海底面的接触面被视为一个水深点,因此波束角的影响与水深是正相关的。 在同样的海况条件下,多波束数据的信噪比常常比侧扫声纳图像要高,这是因为多波束的旁瓣波束被有效压制,因而没有假回波。 多波束的定位精度比侧扫声纳要高2~5m。这是因为,一方面多波束的平面位置误差传递方程比侧扫声纳系统要简单;另一方面多波束系统中的电罗经和船资测量传感器具有很高的精度,可以精确地测定船体的姿态和船首向;此外,多波束系统的校正比超短基线要容易,各种系统 误差的消除也更为彻底。因此,对于多波束靠近中央波束所探测到的海底目标,可以认为其定位精度近似地等于GPS本身所能提供的精度。

多波束形成技术研究

多波束形成技术研究 陈晓萍 (中国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36) 摘要:讨论了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TDRSS)中关于多波束形成的算法,优选的有LMS自适应方式和相位调整自适应方式;并简单介绍了波束控制和波束形成的实现。 关键词:TDRSS;多波束形成;LMS自适应算法;相位调整自适应算法 一、前言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要求测控通信站能高覆盖地对飞船等多个目标进行测控通信。要解决这个问题靠现有地面测控网和业务接收站已不能满足要求,需要建立天基测控通信系统,即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TDRSS)。 TDRSS把测控通信站搬移到天上同步定点轨道的中继星上,从上向下观测中低轨卫星、飞船、航天飞机等空间飞行器,从而提高了覆盖率。为了减轻中继星的复杂性和负担,将中继卫星观测到的数据和信息传到地面,由地面中心站进行处理。TDRSS中继星相控阵天线同时与多个用户航天器保持跟踪,地面站到航天器的正向通讯为时分多波束,反向通讯为码分和同时多波束。为了减轻中继星的负担,中继星上只装有形成正向天线波束扫描所需的电调移相器,由地面终端计算并发出指令,调节星上移相器相位,让天线波束以时分方式扫描对准各用户航天器,在对准期间完成正向数传。多个用户航天器送到中继星的反向数传信号在星上进行多波束形成会大大增加中继星的复杂性,反向信号经星上阵列天线接收和变换,各阵元收到的信号用频分多路方式相互隔离送往地面,由地面接收前端将频分多路还原成同频多路阵元输出,交由终端进行相控阵多波束形成处理。所谓波束形成, 就是利用开环控制或闭环自适应跟踪方法,对不同反向到达的信号用不同的权系数矢量对各阵元输出进行幅度和相位加权, 使各阵元收到的同一用户信号在合成器中得以同相相加, 输出信号最大, 干扰和噪声最小。当存在多个目标时, 地面终端利用码分多址方法和利用多个波束形成器并行地完成各目标的波束合成处理完成各用户的数传与测控。 二、多波束形成算法 数据中继卫星系统在多址方式下,服务对象一般分布在较低的地球轨道上,当用户星离地面的轨道高度在3 000 km以下时,中继星各阵元波束宽度只要26°就可覆盖地球周围的所有用户星。 当用户星以最大速度10 km/s运动,用户星穿过3.5°宽的合成波束所需的时间最短为205 s,所以中继星跟踪用户星所需的波束移动角速度是很小的。假定波束移动步进量为阵合成波束宽度3.5°的5%即0.175°,波束步进间隔时间长达10.5 s。只要计算机能在10.5 s 内依据用户星位置更新相控阵的相位加权系数,就会使合成波束移动并时刻对准目标。 按照目标的捕获与跟踪过程,多波束形成应有3种工作方式:主波束控制方式(开环)、扫描方式(开环)及自跟踪方式(闭环)。 当有先验信息如根据目标的轨道方程计算出目标在空中的当前位置时,可采用开环的主波束控制方式, 由用户星的实时俯仰角和方位角,计算机算出加权系数矢量,送到多波束处理器完成波束加权合成。用户星相对中继星来说角度移动缓慢,随着用户星的移动,计算机实时逐点计算出权系数矢量,可维持主波束的开环跟踪。主波束控制方式一般用于目标的初始捕获,完成后进入自动跟踪状态。 如果没有先验信息不知道目标的起始位置,可以采用波束扫描方式,根据事先制定的空

两种深水多波束测深技术的对比

刘方兰余平肖波罗伟东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 510760) E-mail:lflhome@https://www.360docs.net/doc/5a15983884.html, 摘要:近年来,在深水进行多波束水深测量使用最多的是SeaBeam2112系统和EM120系统。本文作者根据这两套系统在相同海域的实测资料,进行了数据密度、地形剖面以及不同比例尺成果图的对比,两套不同系统在深水测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EM120系统测量数据相对密度较大,分布均匀,可以绘制更大比例尺地形图。 关键词:EM120 SeaBeam 多波束测深比较 中图分类号: P24 至2006年底,我国海域200m以深海域已经完成了大约80%面积的多波束全覆盖水深测量,主要使用的测深系统有SeaBeam2112、SeaBat 8150以及EM120系统。随着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的开展,深水海域多波束水深测量仍将继续进行。目前,多波束测深技术的已经普及,专业海洋调查船一般都会固定安装的多波束测深系统,而且多波束测深技术还在不断发展与更新,这样,用于水深测量的多波束系统的种类还会越来越多。不同种类的多波束系统的实际测量效果如何?它们的测量精度如何?它们的测量结果有何区别?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本文利用2004年6月SeaBeam2112和Em120两套多波束系统在南海北部相同海域测量资料,对两系统测量数据密度、测量精度以及成果图等进行了比较。 1.深水多波束系统简介 测深范围在5000m以上的深水多波束测深系统主要有SeaBeam系列、EM系列、SeaBat 系列和DS系列四种,我国目前拥有其中前三个系列的深水系统:SeaBeam 2112系统、EM120多波束系统和SeaBat8150系统。SeaBeam2112多波束系统是美国SeaBeam公司声纳技术军转民的第二代产品,工作频率12kHz,测量水深10~11000m,波束大小为2.0°×2.0°,最大波束数151个。80年代以来,SeaBeam2112系列多波束系统大量应用于海洋地形地貌测量。EM120多波束系统是Kingsberg Simrad公司90年代中后期产品,工作频率与测深范围与SeaBeam2112系统一样,波束大小有1°×1°~2.0°×2.0°,最大条幅开角140°,最多可以接收191个波束。由于该系统良好的的技术性能,很快成为全球海洋测量使用较多的深水多波束系统,目前在世界上拥有最多的用户。新的SeaBat8150系统技术指标相对其他系统,其深水测量的分辨率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因国内用户少,没有实际应用的资料。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于1994年在国内率先引进SeaBeam2112多波束系统,安装于“海洋四号”船上。多年来,“海洋四号”船多波束测深的范围遍及南海、东海、太平洋,覆盖的面积超过了40万平方公里,取得了大量的实际资料,特别是在南海,由于使用了差分GPS 定位,多波束测量资料精度高,质量可靠。中国大洋协会属下“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早期于1995安装了同样的SeaBeam系统,但2003年把SeaBeam2112系统更新为现在的EM120系统,2004年已经正式投入使用。国内还有一些海洋调查和研究机构也装备有不同型号的深水或中深水多波束系统,但公开的资料少,特别是很少有可进行对比的测量资料。2004年6月,拥有EM120系统的德国太阳号来到南海进行调查,为SeaBeam2112、EM120这两套深水多波束系统的实测对比提供了条件。

多波束勘测系统工作基础学习知识原理及其结构

第二章多波束勘测系统工作原理及结构 多波束系统是70年代兴起、80年代中、末期又得到飞速发展的一项全新的海底地形精密勘测技术。它是当前兴趣的焦点,因为它既有条带测深数据,又同时可获取反映底质属性的回波强度数据(Laurent Hellequin et al.,2003)。该技术采取广角度定向发射和多通道信息接收,获得水下高密度具有上百个波束的条幅式海底地形数据,彻底改变了传统测深技术概念,使测深原理、勘测方法、外围设备和数据处理技术诸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大提高了海底地形勘测的精度、分辨率和工作效率,实现了测深技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李家彪等,2000)。多波束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传统的单波束回声测深仪工作原理类似,都是根据声波在水下往返传播的时间与声速的乘积得到距离,从而得到水深。不同的是单波束测深仪一般采用较宽的发射波束(8°左右)向船底垂直发射,声传播路径不会发生弯曲,来回的路径最短,能量衰减很小,通过对回声信号的幅度检测确定信号往返传播的时间,再根据声波在水介质中的平均传播速度计算测量水深。在多波束系统中,换能器配置有一个或者多个换能器单元的阵列,通过控制不同单元的相位,形成多个具有不同指向角的波束,通常只发射一个波束而在接收时形成多个波束。除换能器天底波束外,外缘波束随着入射角的增加,波束在倾斜穿过水层时会发生折射,同时由于多波束沿航迹方向采用较窄的波束角而在垂直航迹方向采用较宽的覆盖角,要获得整个测幅上精确的水深和位置,必须要精确地知道测量区域水柱的声速剖面和波束在发射和接收时船的姿态和船艏向。因此,多波束测深在系统组成和测量时比单波束测深仪要复杂得多(周兴华等,1999)。 §2.1 多波束勘测系统的工作原理 2.1.1 单波束的形成 2.1.1.1 发射阵和波束的形成 一个单波束在水中发射后,是球形等幅度传播,所以方向上的声能相等。这种均匀传播称为各向同性传播(isotropic expansion),发射阵也叫各向同性源(isotropic source)。例如,一个小石头扔进池塘时就是这种情况,如图2.7所示。

多波束测深系统声速校正

多波束测深系统声速校正 3 何高文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二海,510760) 摘要 海水声速是多波束测深系统进行水深测量的基本参数之一,声速剖面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测量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本文阐述了声速对多波束水深测量的影响机理,并通过对南海SA 12试验区采集的声速资料的分析,以SeaBeam 2100多波束测深系统为例,对声速校正的技术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海洋 声速校正 多波束测深 SeaBeam 2100测深系统中图分类号:P 73312 文献标识码:B 前言 自1994年原地矿部引进第一套多波束测深仪(SeaB eam 2100系统,安装于“海洋四号”船)以来,我国先后引进了多套深、浅水多波束测深系统,在大洋矿产资源调查和目前正在开展的近海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的地形勘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引发了一场海底地形测量的革命,为有效地维护国家权益和即将开展的海域划界作出了很大贡献。 如何保证测量数据的精度及其可靠性,是任何测量仪器必须关注的问题,多波束测深仪也不例外。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单波束测深仪的水深测量仪器,影响多波束测深数据的因素 有很多,其中海水声速(简称“声速” )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下面以SeaB eam 2100系统为例,探讨声速对多波束测量数据的影响以及声速校正的技术方法。 由于SeaB eam 多波束测深系统的水深测量值是根据发射声波的往返时间与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来确定的,因此,及时为系统提供当时当地准确的声速值是获取可靠水深测量数据的基本保证之一;此外,多波束测深系统对所输入的声速数据量有一定的限制,不同的数据取点,也将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与传统的单波束测深仪相比,多波束测深仪对声速的要求更为严格(见后述)。所以,为了获得准确可靠的多波束测深数据,必须进行声速校正。通过对南海SA 12试验区海水声速系统测量结果的研究,获得了声速变化规律的认识,从而为SeaB eam 系统的声速校正提供科学依据。 1 声速影响因素 海洋中的声速是一个比较活跃的海洋学变量,它取决于介质中的许多声传播特性,随季 收稿日期:2000204220第19卷 第4期2000年12月 海 洋 技 术O CEAN T ECHNOLO GY V o l 119,N o 14 D ec,2000

多波束天线

多波束天线综述 多波束天线(MBA———Multiple Beam Antenna)由于其能够高增益地覆盖较大的地面区域而且又能根据需要调整波束形状而得到深入研究和广泛于卫星通信系统。多波束天线是能够同时产生多个子波束(点波束),从而覆盖地面上所关心的区域的天线系统,根据不同的通信需要,子波束和总波束的关系大致可分为几种情况:固定区域点波束覆盖,非固定区域点波束覆盖和赋形束覆盖。多波束天线与传统天线不同,它只在指定的区域有较高的增益值,而在其他地方增益很低,所以能减少覆盖区域外地面站对多波束系统造成的干扰,提高系统的频谱利用率和信道容量,提供有效全辐射功率和接收系统品质因素G/T值,并使卫星地面站终端设备得到简化和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地球的曲率,卫星覆盖下的区域到达卫星的路径并不相等,星下点路径最短,远离星下点的区域路径较远,这就引起了远近效应的问题对于通信卫星系统而言,等通量覆盖是保证系统性能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而这恰恰是多波束天线的优势因为多波束天线是通过几个高增益的窄波束合成一个等效的高增益宽波束,所以可以通过调整每个波束的增益大小,实现对地面的等通量覆盖。 (1)固定区域点波束覆盖: 固定区域点波束覆盖是指所有的点波束彼此独立地照射地面上不同的固定区域,总的波束则覆盖有关国家和地区,这种点波束方式往往用于同步卫星通信系统,近年来也应用于同步卫星通信系统,称为所谓“凝视天线”。这种系统,当卫星移动时,天线始终照射着某一固定区域并保持波束覆盖图不变,直到该区域边缘的仰角小于最小仰角。 (2)赋形束覆盖 赋形束覆盖是指点波束在地面上相互迭加,得到的辐射方向图形成所需要的图形─赋形束,这种方式也往往用于同步卫星通信系统.赋形束的概念在二十多年前就提出来了,其天线由反射面和单个馈元或由少量的馈元组成的馈元阵组成(后者可以看成多波束天线).任何形状的方向图都可以通过设计反射面的形状,在光学口面产生所需的振幅和相位分布来实现,而

EM950多波束系统简介

Simrad EM950多波束测深系统及其相关设备的简介 刘胜旋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510760)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挪威Simrad公司的EM950型多波束测深系统,对系统的各个关键部件如换能器、底部检测单元、操作单元等进行了较为详细地介绍,同时还对系统参数测试的步骤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最后是与系统相配套使用的其它相关设备。 关键词Ping(声脉冲),陶瓷感应棒(ceramic stave),Pitch,Roll,Swath(条幅),OPU,DPU 一引言 多波束测深(Multibeam Echo Sounding)系统的出现,为研究海底地形地貌、寻找沉没于水中的飞机船舰、进行水下考古、铺设海底管线、航道岸提测量、工程疏浚的土方计算等一系列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手段。为了顺利完成“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勘测”专项(简称“126”专项),我国多家从事海洋地质研究的单位于1998年从挪威Simrad 公司分别引进了多套EM系列多波束测深系统。其中国土资源部(原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引进了一套EM950型及一套EM3000型的多波束测深系统。现结合一年来的使用经验系统地介绍一下EM950型多波束测深系统的技术指标、工作性能、各种参数的校正及相关设备等内容。 二Simrad EM950多波束测深系统 (一)基本技术指标 Simrad EM950 是一种高分辨率海底地形测深系统。它的主要技术指标为:发射频率:95kHz 脉冲宽度:0.2ms 测深范围:探头以下3-400米 波束宽度: 2.3°×3.3° 覆盖宽度:最高可达7.4倍水深 波束数:120个(每个脉冲60个) 测深精度:15cm或0.25%水深 EM950采用95 kHz的发射频率,这个频率兼顾了在海水和淡水中的工作能力。其在海水中的吸收系数大约为30dB/km,当所测水深大于140m时,可以得到1000m的水平覆盖宽度。在淡水的吸收系数大约为2—3dB/km。当在河口或河口附近等含有大量泥沙的水域中工作时,因其发射频率的特殊性,它的测程并不会因吸收衰减而受到太大的影响,但会因

多波束安装步骤

一、系统配置 1、多波束声纳传感器 2、电源线、网线(用于多波束与电脑之间数据传输)、电缆线(连接GPS与RPH至电脑)、USB转串口线2根 3、RPH传感器 4、GPS及天线 5、高配置电脑(100M以上网卡、双核或四核以上、WinXP系统、处理器2.8GHz以上) 6、导航船与安装支架 7、直流电源24V (I max=2A) 二、具体要求 1、连接电源线与网线到多波束装置,用24V直流电源,将网线插到多波束网口里,另一端连至笔记本; 2、将USB转换器插到电脑上获取串口号; 3、将USB转换器与RPH传感器和GPS连在一起; 4、连接RPH电源与GPS电源; 5、第一次运行软件时需配置笔记本的系统配置; 5.1、安装USB转串口驱动 5.2、禁用杀毒软件及无线网络 5.3、禁用省电模式 5.4、配置本地IP:192.168.1.188,子网掩码:255.255.255.0 5.5、配置网络适配器速度为“自动侦测” (设备管理器--网络适配器--属性--高级--连接速度和双工模式--自动侦测) 5.6、使用“msconfig”程序时禁启后台所有任务 (Microsoft System Configuration,系统配置实用程序,“开始”--“运行”--键入“msconfig”--选择要禁用的程序) 5.7、安装好多波束测量软件 6、安装要求 6.1、GPS、RPH、多波束装置竖直方向在一条杆上,三者的三维坐标方向一致,GPS 坐标(Xg,Yg,Zg),换能器坐标(Xt,Yt,Zt),船坐标(X,Y,Z),O为船重心坐标原点; 6.2、Xt=Xg为GPS所在杆与船重心的X向垂直距离;Yt=Yg=0为GPS所在杆与船重心的Y向垂直距离;Zt>0为换能器入水深;Zg<0为GPS到换能器Z向垂直距离;Zc<0表示船重心在水面以上; 7、校准 7.1、对RPH的角误差进行校准 用Patch Test获取或预设一估值; 7.2、对GPS位置进行校准 GPS天线位置相对于换能器位置的偏离值;GPS延时是GPS记录的延时;

多波束形成方法

多波束形成技术研究 摘要:讨论了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TDRSS)中关于多波束形成的算法,优选的有LMS自适应方式和相位调整自适应方式;并简单介绍了波束控制和波束形成的实现。 关键词:TDRSS;多波束形成;LMS自适应算法;相位调整自适应算法 一、前言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要求测控通信站能高覆盖地对飞船等多个目标进行测控通信。要解决这个问题靠现有地面测控网和业务接收站已不能满足要求,需要建立天基测控通信系统,即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TDRSS)。 TDRSS把测控通信站搬移到天上同步定点轨道的中继星上,从上向下观测中低轨卫星、飞船、航天飞机等空间飞行器,从而提高了覆盖率。为了减轻中继星的复杂性和负担,将中继卫星观测到的数据和信息传到地面,由地面中心站进行处理。TDRSS中继星相控阵天线同时与多个用户航天器保持跟踪,地面站到航天器的正向通讯为时分多波束,反向通讯为码分和同时多波束。为了减轻中继星的负担,中继星上只装有形成正向天线波束扫描所需的电调移相器,由地面终端计算并发出指令,调节星上移相器相位,让天线波束以时分方式扫描对准各用户航天器,在对准期间完成正向数传。多个用户航天器送到中继星的反向数传信号在星上进行多波束形成会大大增加中继星的复杂性,反向信号经星上阵列天线接收和变换,各阵元收到的信号用频分多路方式相互隔离送往地面,由地面接收前端将频分多路还原成同频多路阵元输出,交由终端进行相控阵多波束形成处理。所谓波束形成, 就是利用开环控制或闭环自适应跟踪方法,对不同反向到达的信号用不同的权系数矢量对各阵元输出进行幅度和相位加权, 使各阵元收到的同一用户信号在合成器中得以同相相加, 输出信号最大, 干扰和噪声最小。当存在多个目标时, 地面终端利用码分多址方法和利用多个波束形成器并行地完成各目标的波束合成处理完成各用户的数传与测控。 二、多波束形成算法 数据中继卫星系统在多址方式下,服务对象一般分布在较低的地球轨道上,当用户星离地面的轨道高度在3 000 km以下时,中继星各阵元波束宽度只要26°就可覆盖地球周围的所有用户星。 当用户星以最大速度10 km/s运动,用户星穿过3.5°宽的合成波束所需的时间最短为205 s,所以中继星跟踪用户星所需的波束移动角速度是很小的。假定波束移动步进量为阵合成波束宽度3.5°的5%即0.175°,波束步进间隔时间长达10.5 s。只要计算机能在10.5 s 内依据用户星位置更新相控阵的相位加权系数,就会使合成波束移动并时刻对准目标。 按照目标的捕获与跟踪过程,多波束形成应有3种工作方式:主波束控制方式(开环)、扫描方式(开环)及自跟踪方式(闭环)。 当有先验信息如根据目标的轨道方程计算出目标在空中的当前位置时,可采用开环的主波束控制方式, 由用户星的实时俯仰角和方位角,计算机算出加权系数矢量,送到多波束处理器完成波束加权合成。用户星相对中继星来说角度移动缓慢,随着用户星的移动,计算机实时逐点计算出权系数矢量,可维持主波束的开环跟踪。主波束控制方式一般用于目标的初始捕获,完成后进入自动跟踪状态。 如果没有先验信息不知道目标的起始位置,可以采用波束扫描方式,根据事先制定的空间角度扫描轨迹图形,顺序调出各角度位置的加权矢量,形成波束的空中扫描,当波束扫到目标时,波束合成器输出最大信号并给出目标捕获指示,完成目标初始捕获,随即进入波束

深水多波束测深系统现状及展望

深水多波束测深系统现状及展望 发表时间:2018-12-24T17:24:49.59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作者:熊俊董帅帅[导读] 摘要:本文针对多波束测深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的方向进行分析,为了能够顺应科技技术的进步,和当前国家的局势,明确深水多波束测深系统对我国资源问题的重要性。 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221 摘要:本文针对多波束测深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的方向进行分析,为了能够顺应科技技术的进步,和当前国家的局势,明确深水多波束测深系统对我国资源问题的重要性。同时还要理解多波束测深的基本原理和组成成分,有效的在平面垂直状态下,给予一个深度和足够宽度的深水带,很大程度的为海底的地形和有效探测带来好的工作成效。随着当前科技技术不断的发展,我们需要不断的拓展和研究深水多波束测深系统的发展,可以更好的通过辨别度及其深度和覆盖率来完善展望的趋势。 关键词:深水多波;束测深系统;现状及展望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于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在不断的拓展,然而当前资源制约已经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阻碍,从我国的地理位置上来看,海洋在我国地球上占有一大半的位置,为了能够保护资源的合理性,就要有效的通过多波束测深系统来完善必要的条件,保证我国可持续发展。从国家的发展局势上维护我国海洋的权益,同时还可以有效的通过该系统建立稳基的重要战略,当前对于水波束测系统来说,随着科技技术不断的进步,传统的单波束测系统已经无法满足整个海洋的局势,不管是效率上、精度上及其扫描上都无法给予帮助,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通过多波束测深技术的优势及其高科技来推进时代的重要意义。 1分析多波束测深系统的重要性 第一,从我国主权上来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全球各地为了能够争夺主权,开始不断的从海洋主权上来划分地域,因此,多波束测深系统技术也得到了进步,从根本上维护了海洋权益和海底的有效开采,然而对于海洋底部来说,需要专业的精密的及其快速的探测来完善该系统的重要性。 第二,从我国的资源问题来说,我们可以从地球仪上来看海洋占地球面积的一半以上,可以说各国都有海洋的划分区域,海洋不但有丰富的资源,还可以通过探测来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技术,这是大局上来完善海底的发展。 第三,对于海底不仅是表面赋予的条件,还可以不断的使得矿产资源完善,结合海洋的优势,通过水的深度、地形及其海洋的构造,然而怎么样才能得以了解矿产的主要条件,就要明确矿产的深度和精密度,因此深水多波束测深系统的发展势在必行,保证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有效的通过该技术了解发展的趋势,建立有效的海洋权益的重要性。 2多波束测深系统概述 2.1多波束测深系统的概念 什么是多波束测深系统?主要应用在海洋测量过程中,通过对海水深度的探测,来真实度的反映海底的主要情况,通过束测深的工作原理,来增加发射声波的指导性,同时还有效的提高海底测量的分辨性,把科技技术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绘图来完善精确的位置和深度,实现了从点到线再到面上的跨度,可以说是科技进步的一大优势。 2.2结合多波束测深系统来分析其中的原理 首先,该系统主要通过专属的能量来完善发射,通过海底声波进行覆盖,结合计算机系统的整合和收集,进行发射和接收直接照射到海底的地形,还能对每个地形都能够进行收集和探测,当然在探测过程中会出现照射,会留下足迹,同时在一次探测上还可以有效的结合专属的垂直来表面海底的深度值,有效的结合测量精度和宽度来给予大小和形状变化。其次,该技术的束测还可以形成三维技术,需要结合不同的角度,把反射角度进行信号回波,因此这就是束测的主要原理,在多波束测深系统中通过变量的测量,结合距离和声波的转换,再结合转换器的优势来确定距离和水底的角度,来形成具体的定性。 2.3结合现代技术来说,分析多波束测深系统的主要成分 对于多波束测深系统来说,包括的系统比较多,最为常见的就是以声学和信号及其转换器和显示器系统来完善,这是从硬件设施上来说,其次就是软件,通过计算机的数据处理来完善,同时还要有完善的导航系统和采集资源信息,可以说现代技术的定位巡航和GPS技术都无可厚非,在外在辅助系统上,还需要有现代指南针的效应,把测量、定位、数据统计和传感器都实现完善。最后,随着现代深水多波束测深系统来说,我国在该技术上还不算成熟,对于该技术的产业无法完善,因此需要我们不断的发展深水多波束测深系统,从不足之处来不断的实现未来发展。 3 通过高效率、高深度、高便捷来完善深水多波束测深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 为了更加有效的发展深水多波束测深系统来说,需要结合当前发展趋势和技术要求,抛开传统单侧束测系统的不足,不断的学习国外技术的优势,来实现高效率和便捷性的系统。 3.1 多波束测深系统的优势和完善的分辨率 第一,针对多波束测深系统来说,可以说具有很大的优势,从单一束测深系统来说,只能通过单侧来进行海底探测,然而多波束测深系统结合多侧进行分散在海底进行三维空间的分辨,降低相邻的间隔,将水中最小的目标和一些不足以探测的地形进行精细的探测。第二,对于多波束测深系统来说,具有完善的分辨率,主要是通过脉冲系统和有效的宽度和声波及其海底的速度,来进行有效的发射和转化,单侧的波速在速度上和发射频率上不足以接受和转化,然而在多波系统上,通过高阶的波束技术来完善水深,把接收的波速数量来形成测深,为分辨率带来了大大的提高。 3.2从测量深度上更加精准 首先,针对深水多波束测深系统来说,主要使用的范围在深海海底,然而在海底最主要的是具有有效的数据测量标准和完善的精准度,只有这样才能完善其测量的测绘,对于测量的水深来说,怎么样才能完善测量,就是需要通过声速带来的折射效应及其运动中接受的信号来实现补偿。其次,在整个声速过程中,需要通过表面来进行获取信息,结合海深的速度和声速来进行剖析,把声速的折射效应和海底运动的传感器来进行收集信息和接受各种参数,同时还要结合GPS的测量技术来转变,使得精准度达标。最后,精准的测量深度还可以对海底的潮汐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比起传统的技术来说更加精准。

浅水多波束声纳性能解读

浅水多波束声呐在现代水文测量系统中的表现 介绍 根据与美国国家大气和海洋管理局(NOAA)的分支机构——海岸调查办公室的合同,科学应用国际公司(SAIC)在1995年四月至九月期间进行了一次水文调查活动,这是首次采用多波束侧扫声呐。调查活动使用了SAIC的综合水文调查系统(IHSS),该系统集成了一个Reson SeaBat多波束声呐和一个Klein侧扫声呐。 调查活动在Long Island Sound和Martha’s Vineyard附近水深5.5米至60米区域进行。合同的要求包括实现100%多波束覆盖和200%侧扫覆盖;在450侧扫角度,试验测得数据要符合IHO(国际海道测量组织)标准,在更大的可用角度,数据要符合2倍的IHO标准;非交叉轨迹的多波束“脚印”要大于3米;波束间隙不大于m m3 3 ;20m以内水深,空间分辨率小于1m,20-30m水深空间分辨率小于2m,超过30米水深,分辨率下降1%每米。 本文讨论了多波束声呐以及相关传感器和IHSS的选取、配置和校准,使测量满足IHO标准。为了将多波束声呐应用到水文测量,许多事情(波束精度、覆盖、校准器的应用、数据量和吞吐量)都需要讨论。一些实时处理工具被用来修改SAIC的IHSS,文章描述了第一次的调查活动。 多波束声呐的选择 SAIC开发了误差模型和覆盖模型来决定误差容限和描述声呐性能。误差模型是建立在Pohner[1]的工作基础之上的,该模型分析了绘图系统各部分误差以及估计了它们对系统总误差的贡献值。输入到模型的单个传感器误差包括它的位置、姿态、朝向、声速、时间同步、延时。该模型的价值在于能够让个人明白怎样提高单个传感器的精度,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覆盖模型控制波形尺寸、波束宽度、船速,以及根据SAIC的调查计划软件制定调查计划。 根据合同要求以及误差模型和覆盖模型的结论,具有双换能器的SeaBat9002多波束声呐被选取。这个选择基于SeaBat的更新速率和测量精度。双换能器的配置允许的最大测量角度1500.此外Reson系统的波束模式是1.50的交叉轨迹,同时可附带1.50、2.40、100的沿迹调查,这使得波束覆盖适合各种深度。在这些调查深度,使用了两个宽带的发射波。波束发射频率1.5Hz--7.5Hz,使得沿迹波束覆盖不会影响调查速度。

多波束测深系统优势

多波束测深系统优势: 多波束测深系统,是一种多传感器的复杂组合系统,是现代信号处理技术、高性能计算机技术、高分辨显示技术、高精度导航定位技术、数字化传感器技术及其他相关高新技术等多种技术的高度集成。最初的设计构想就是为了提高海底地形测量效率。与传统的单波束测深系统每次测量只能获得测量船垂直下方一个海底测量深度值相比,多波束探测能获得一个条带覆盖区域内多个测量点的海底深度值,实现了从“点—线”测量到“线—面”测量的跨越,其技术进步的意义十分突出。因此多波束测深系统正日益受到海道测量同行的认可,并在实际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与单波束回声测深仪相比,多波束测深系统具有测量范围大、测量速度快、精度和效率高的优点,它把测深技术从点、线扩展到面,并进一步发展到立体测深和自动成图,特别适合进行大面积的海底地形探测。这种多波束测深系统使海底探测经历了一个革命性的变化,深刻地改变了海洋学领域的调查研究方式及最终成果的质量。 正因为多波束条带测深仪与其它测深方法相比具有很多无可比拟的优点,仅仅近20多年时间,世界各国便开发出了多种型号的多波束测深系列产品。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相继研制了几种类型的多波束测深系统,最大工作深度200~12000米,横向覆盖宽度可达深度的3倍以上。多波束测深系统同综合卫星定位系统配合,由计算机实时处理标绘等深线图,是70年代末以来海道测量工作的一个突破。时至今日,各个国家生产的多波束又更新换代,横向覆盖宽度可达深度的6倍,波束角可达140°,分辨率可达1cm。 因我国的高精度的水下多波束测量系统正处于研发阶段,尚未有成熟的国产系统,故只能采用进口仪器。 应用领域: 广泛应用于江河、湖泊、沿海水下地形的测量;河道疏浚及港口、码头、桥梁工程的测量;并在沉船、水下物体打捞搜寻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在国家基础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之,多波束测深系统在水下地形测量中的应用将会日益普及。 综上所述,为了快速准确地提供高精度的江河及沿海水下地形、地貌等资料,满足沿海地区的开发、利用的需要,建议购买多波束测深系统。

多波束测深数据的误差分析与处理(精)

第23卷第1期1998年3月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JournalofWuhanTechnicalUniversityofSurveyingandMapping.23No.1Vol March1998 多波束测深数据的误差分析与处理 朱庆李德仁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武汉市珞喻路129号,430079) 摘要在系统分析多波束测深数据的误差来源与性质的基础上,介绍了条带式多波束测深仪所采用的误差处理的理论模型。针对海洋测量的特点,特别强调了基于趋势面分析的粗差探测与剔除和相邻条带数据的整体拼接以及对航向误差的改正等关键问题。本文介绍的误差处理模型对保证多波束测深系统必要的精度和数据质量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多波束测深仪;误差处理;粗差;条带拼接;航向改正分类号P207;P22911 近年来,要,量设备,效率,(又称高精)作为高效率、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一种船载海底地形测绘设备受到了普遍的重视[1]。多波束条带测深系统在向海底发射一次声波的过程中,能获得两侧一个条带上许多点的海深数据,一般测得的水深数据为沿航向、宽是深度3倍左右的一个条带,并且相邻条带之间有一定的重叠,即获得海区全覆盖海底地形。利用条带测深设备获得的深度数据以及相关的船舶定位和姿态等信息,便可以绘出高分辨率高精度的海底地形图。 多波束条带测深系统最终给出的是以海平面为参考,以海深为参数的海底地形图。由于船舶的运动,加上海平面经常受到潮汐和气象条件的影响而时涨时落,还有鱼和水草等反回的假回声等复杂原因,最后所得海区地形资料的精度不仅依赖于各种先进的硬件设备,还依赖于完备的辅助数据和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 海底地形测量不同于一般地面测量。在海上,测量工作必须在不断运动着的海面上进行,因此就某点而言,无法进行重复观测,而其连续观测的结果总是对应着与原观测点接近但又不同点的观测数据,所以不存在平差问题。要提高海底地形测绘的精度,只有分析各种因素,对水深观测结果进行改正。由于影响测深数据质量和精度的主要因素是仪器误差和外界环境因素,而仪器误差一般收稿日期:1996211225. ,所以测绘精度的关键主要取决于对诸如由于鱼和水草等反回的假回声(即粗差)和由于舰船偏航及各项系统误差改正的残差造成的条带扭曲等误差的处理。对于粗差,传统方法需在野外或在测深记录的解释中增加额外的工作以消除其影响或者打印出受大于一定输入阈值滤波影响的断面点来探测粗差,或者直接绘出等深线图形再通过目视检查凭经验确定[2,5]。这种方法显然不适宜于大规模快速测量数据的自动化处理。为了得到覆盖全海区的海深数据,须将相邻条带之间的数据拼接起来。通过条带拼接也可

《多波束测深系统测量技术要求》编制说明09-12-24

《多波束测深系统测量技术要求》送审稿 编制说明 一、编制理由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深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从单波束线的测深发展到多波束面的测深。无论是测深精度还是工作效率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因此多波束测深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全覆盖水深测量作业,在港口航道测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用于沿海港口、航道水深测量的规范是《海道测量规范》(GB 12327-1998),它主要是针对单波束水深测量的,而利用多波束测深系统进行全覆盖水深测量以及对其测量数据的处理、检验等作业技术要求规范中并没有提到。这两种手段测量水深其技术要求是有些区别的,所以不能完全参照单波束水深测量的技术要求,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计划线的步设不一样:单波束水深测量垂直于等深线的总方向,而多波束水深测量是平行于等深线的总方向; 2、测量模式不一样:单波束是线测量,而多波束是全覆盖测量; 3、记录模式不一样:单波束测深仪有模拟记录和数字记录两种,而多波束只有数字记录一种; 4、仪器设备安装、校准不一样:多波束水深测量涉及的设备多,其系统安装、校准要求高; 6、质量控制要求不一样:对外业数据采集质量要求高。 为了规范多波束测深系统的测量作业,提高测量成果的质量,有必要制定多波束测深系统外业测量和后处理的技术要求。 二、编制经过

2003年开始,交通部海事局组织上海海事局编写《多波束测深系统测量技术规定》。2004年,《多波束测深系统测量技术规定》列入交通部行业标准制定计划。编写组听取了海事测绘系统内专家以及行业内相关单位的征求意见,修改了《多波束扫测系统测量技术规定》,并将其更名为《多波束测深系统测量技术规定》。2008年根据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要求,再次修改《多波束测深系统测量技术规定》,同时根据其内容更名为《多波束测深系统测量技术要求》,于2009年5月上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 三、主要技术说明 《多波束测深系统测量技术要求》对采用多波束测深系统进行水深测量的范围、引用标准、术语、系统配置要求、总则、测量实施、数据处理、资料检验和上交资料等具体要求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一)“范围”一章规定了多波束测深系统的适用范围。 目前用于港口航道测量的多波束测深系统都是浅水多波束测深系统(一般工作频率不小于95Khz,测深范围小于600米的系统)。对于深水多波束测深系统由于技术要求不等同于浅水多波束测深系统,所以不适用本技术要求。 本标准只适用于沿海港口、航道测量,水运工程测量只可以参照执行。沿海港口、航道测量执行的国家标准是《海道测量规范》(GB 12327-1998),水运工程测量执行的是《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203-2001),这两种标准在测量精度等方面存在着冲突,为了不引起误会,所以本标准制定的技术要求是针对沿海港口、航道测量的。由于仪器验收以及处理软件对水深的评估都是依据《STANDARDS FOR HYDROGRAPHIC SUEVEYS》(IHO-S44)(《国际海道测量规范》),为了与国际接轨,本标准要求多波束测深系统的测量精度采用国际标准IHO-S44(见表1),其特等测量精度高

多波束系统操作流程

R2Sonic 20XX 多波束操作流程 一、参照如下配置清单: 二、连接示意图如下: 1 表面声速探头 2024 换能器

三、操作流程 1.前期准备 了解测区概况,包括测区的水文、潮汐和地质情况,测区中央子午线、投影及坐标转换参数等内容。 2. 设备安装 如上图所示,将多波束和表面声速探头安装到导流罩上,并通过安装杆固定到船上,要保证船在航行的过程中,多波束安装杆不能抖动,否则无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3. 系统接线 安装GPS及光纤罗经Octans,按照连接示意图,完成多波束及辅助设备的连接。 4. 系统供电 PC开机,GPS、Octans和SIM(多波束声纳接口单元)通电。 5. 声速剖面测量 测量船开到测区,停船。参照说明书《MinosX用户使用手册》,测量声速剖面。 6. 运行R2Sonic.exe多波束控制软件,参照说明书《Sonic 2024 使用指南》。 如果SIM盒上没有外接表面声速探头,则在Settings->Ocean settings…,勾选Sound velocity,输入探头所在深度的声速值,SVP的指示灯显示为黄色。 如果SIM盒上没有外接姿态数据(TSS1格式,100hz),且Settings->Sensor settings…,Motion的Interface选择Off,那么,MRU显示为灰色。 一定要保证GPS、PPS的指示灯为绿色,时间显示为格林威治时间,否则,表明时间没有同步,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 调整Power,Gain等参数,保证水深条带数据的质量。Sonic control 2000软件在测量的过程中一直开着,并观察数据质量。

基于多波束声纳图像的海底底质分类

基于多波束声纳图像的海底底质分类 J.M. Preston, A.C. Christney, S. F. Bloomer1, and I. L. Beaudet2 Quester Tangent Corporation, 99-9865 West Saanich Road, Sidney, BC, Canada V8L 5Y8 email: jpreston@https://www.360docs.net/doc/5a15983884.html, 1 水声遥感中心,维多利亚大学,维多利亚,不列颠哥伦比亚。 2 地球和海洋科学学院,维多利亚大学,维多利亚,不列颠哥伦比亚。 摘要:通过多波束水听器系统或者来自单个或多个波束的侧扫声纳测量的海底图像,得到了很多关于海底类型的信息。对一部分图像用统计的方式进行处理足可以反映出海底分类的特征,这些特征适用于对海底整体的分析和细节上的处理。在这里我们描述了Quester Tangent用于海底分类统计的QTC MULTIVIEW?系统,并给出了对一些水域进行测量的结果。这个软件运用了很多统计算法对每一幅图像生成了超过130个的统计特征。主成分分析明确了最优地描述图像数据变化的特征的线性组合。对于特殊海底底质的辨别问题应该选择最优的统计特征,而不是选择一套通用的特征。通过建立的聚类过程把数据点分类。给出的例子证明了由声纳的物理特性和多波束系统的设计细节造成的局限性。对于精确的分类结果,要重视这些局限性,通过在处理过程中采取补偿措施或者剔除在非标准条件下获得的ping。 一. 介绍 基于声纳图像的海底分类[1,2]是把海底分割成贯穿一个区域的离散声学类。因为这种分割能产生声学多样性的示意图,所以它是非常合理和有用的测量方式。因为海底底质的特征和某个类是相关的,而且区别于那些其它的类,所以把海底划分成声学类是非常有用的。这样,需要收集的最基本的信息的量就大大的减少了。从每个类得到的少量的样本足可以定义整个类的地理类型。如果采样的位置选择在离类边缘很远的区域,采样得到的样本将会重现一个单独的类,而不是很多类的混合,进而减少了需要处理的样本的数量。利用少量的样本鉴别海底分类,准确地推断那些被声学类覆盖区域的特征,这种方法不但是科学合理的,而且是非常有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