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二十四诗品_别笺_凌郁之

_二十四诗品_别笺_凌郁之
_二十四诗品_别笺_凌郁之

2004年7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Jul. 2004 第4期Journal of Ancient Books Collation and Studies No.4

《二十四诗品》别笺

凌郁之*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433)

摘要:《二十四诗品》前人笺注有多种,本文于前人所注之外续有所获;或有可助理解文义之材料,亦并录以备考。

关键词:二十四诗品;注释

中图分类号:G2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017(2004)04-0089-06

自复旦大学陈尚君先生、汪涌豪先生《二十四诗品》伪书说[1]提出以来,围绕着《二十四诗品》真伪问题,学界展开了持久而激烈的争鸣,迄今尚无定论。论者多致力于文献考据或理论阐释,而一时对于《二十四诗品》的本文考释似乎被冷落了。有鉴于此,笔者数年来处处留心,薄有所获。现在整理出来,以求教于方家。

《二十四诗品》注解本主要有清代孙联奎《诗品臆说》、杨廷芝《廿四诗品浅解》、杨振纲《诗品续解》、无名氏《诗品注释》等,今人有郭绍虞《诗品集解》、乔力《二十四诗品探微》、刘禹昌《司空图诗品注释》、曹冷泉《诗品通释》、赵福坛、黄能升《诗品新释》、杜黎均《二十四诗品译注评析》、祖保泉《〈二十四诗品〉语词征信录》、《〈二十四诗品〉解说》(《司空图诗文研究》)、萧水顺《司空图诗品注释》(《司空图诗品研究》)、詹幼馨《司空图〈诗品〉衍绎》等数种。

笔者笺释皆出上述各家之外。本文以《二十四诗品》品目先后为序,先录须注之诗句,后用括号标以所在品目。主要从语源上考释,备录材料,但求直观,一般不作强解。因为《二十四诗品》的真伪及其究竞出于唐宋或元初尚未定论,故本文基本是就《二十四诗品》的文本作稽考,力求客观讨源,不受主观拘牵。间或涉及前人所注而略致商榷;有些材料有助于理解文义,亦备录之;为求清楚悦目,每条之下往往分数小段;为避免繁冗,除今人著述作尾注并标明版次、页码外,其他均只作随文简注。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雄浑》)

《五灯会元》卷一二福严保宗禅师:“独超象外,且非捉兔之鹰;混迹尘中,未是咬猪之狗。”宋释正觉诗:“默游量外,直照环中”(《禅人写真求赞》,《全宋诗》卷一七八一),又“劫外游神,环中契真”(《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全宋诗》卷一七八三)。

祖保泉《〈二十四诗品〉校正》:“怀悦本作‘寰中’,‘寰’字误。……前人偶有把‘得其环中’写成‘得其寰中’的,只能视为笔误。”[2]然观《五灯会元》之以“象外”与“尘中”相对,知作“寰中”或亦有理。王夫之《姜斋诗话》引作“规以象外,得之圜中”。

诸家注本多援引《庄子?齐物论》“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及《文心雕龙?体性》“得其环中,则辐辏相成”句,意亦可通,但于“环中”一词似犹未惬。

[备考]饶宗颐曰:“司空表圣之《赞香严长老》,曰:‘大师之旨,吾久得之。’……表圣自言得之,则其参禅必有所得。观《二十四诗品》,以‘雄浑’居首,曰:‘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虽用庄子之言,而‘环中’即圆相之○也。又其句云:‘不似香山白居士,晚将心境著禅魔。’其不缚于禅,信能深知禅者。”[3]

收稿日期:2003-11-09

作者简介:凌郁之(1968—),男,安徽舒城人,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主要从事唐宋文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窈窕深谷,时见美人”、“风日水滨”、“柳阴路曲”(《纤秾》)

《文镜秘府论?九意?冬意》:“经中遥见,路上逢迎。”句末注云:“美人。”又《秋意》:“风飘绮袖,日照金堤。”亦注云:“美人。”窃谓《纤秾》诸句意境正相仿佛。《诗家一指?四则?格》:“犹清风徘徊于幽林,遇之可爱;微径萦纡于遥翠,求之愈深。”或演其义。

[备考]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一引郑厚云:“乐天如柳阴春莺”

“如有佳语,大河前横”(《沉著》)

“大河”前人或释为江河,或释为恒河,窃以为当释为银河。

释正觉诗:“秋高月转,天淡河横”(《禅人写真求赞》,《全宋诗》卷一七八一)、“寒潭月落,霁夜河横”(《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全宋诗》卷一七八三)、“天与之形,月皎河横”、“天空霁阔而河横”(同前)、“露寒斗湿,秋淡河横”(《真首座写真求赞》,《全宋诗》卷一七八三)。

“如有佳语,大河前横”句之前有“夜渚月明”(《诗家一指》怀悦本作“夜睹月明”,《虞侍书诗法》本作“夜露月明”),知“大河”必指银汉也。或有引证黄庭坚诗“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山谷内集诗注》卷一五),但此与“沉著”之境无关。

祖保泉《〈二十四诗品〉语词征信录》释“大河前横”云:“此处‘大河’特指印度恒河”,复云:“‘如有佳语,大河前横’中之‘大河’,取‘恒河沙多’,比喻‘佳语’多得不可言说。”[4]可谓失之远矣。

[备考]《诗式?取境》:“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若神助。”若以此意释之,似亦可通。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高古》)

《文镜秘府论?九意?风意》:“经过芍药,参次芙蓉。”

“月出东斗”(《高古》)

苏轼《前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陈尚君、汪涌豪《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业已征及[5]。台湾萧水顺《司空图诗品研究》第二章《司空图诗品注释》于“月出东斗,好风相从”一句注中亦引《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至于“羽化而登仙”一节[6]。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典雅》)

注者率以“玉壶”为酒器,以“春”为酒名。窃以为“酒”与“典雅”何涉?况《二十四诗品》又以“何如尊酒,日往烟萝”为“旷达”,故绝知此“玉壶买春”非关酒也。苏轼《壶中九华诗》有“九华今在一壶中”之句,其“壶”则显非“酒器”所能诠释也;又东坡诗:“误入仙人碧玉壶,一欢那复间亲疏。……欲穷风月三千界,愿化人天百亿躯。”(《刁景纯席上和谢生二首》之一,《苏东坡全集》卷六)此“碧玉壶”中有“风月三千界”,那复玉壶买酒之俗趣!此盖即道徒所喜称之壶中之乐。《诗人玉屑》卷四《风骚句法》有“万象入壶”格;南宋临安有玉壶园(施谔《淳祐临安志》卷六);元武汉臣有杂剧《李素兰风月玉壶春》(《元曲选》),剧中复有曲牌《玉壶春》,从中俱可推知“玉壶买春”之意。

清人汤右曾诗:“玉壶买得春多态,茅屋听残雨滴声。”(《怀清堂集》卷一四《壬辰九月十一日行在启事恺功都宪以近诗见示循讽周咏因作小诗八章》之五)当即从“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化出,自然也可迻作注脚。《虞侍书诗法》本作“赏花茅屋”,意较“赏雨”更近“买春”之意。或释“买春”之“春”为春景,庶几近之;或释“春”为春酒,则扞挌难通矣。

[备考]苏轼《壶中九华诗》引曰:“湖口人李正臣蓄异石九峰,玲珑宛转,若窗棂然,予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未遐也。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记之。”诗云:“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虚处处通。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三八)后又作《予昔作壶中九华诗,其后八年复过湖口,则石已为好事者取去,乃和前韵以自解云》,有云:“赖有铜盘修石供,仇池玉色自璁珑。”(《集成》卷四五)黄庭坚有《追和东坡壶中九华》诗,有“浮岚暖翠”之语(《山谷内集诗注》卷一七)。朱彧《萍洲可谈》卷二、《诗话总龟前集》卷二○“咏物门”俱载此事。窃谓此亦“玉壶买春”之乐也。

“犹矿出金,如铅出银”(《洗炼》)

《神会和尚禅话录?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

“譬如金之与矿,俱时而生。得遇金师炉冶烹炼,金之与矿各当自别。金即百炼百精,矿若再炼变成灰土。《涅槃经》云:金者喻于佛性,矿者喻于烦恼。”又云:“譬如金之与矿,相依俱时,而不逢金师,只名金矿,不得金用。若逢金师烹炼,即得金用。”《古尊宿语录》卷二:“但是一切有无凡圣等法喻如金矿,自己如理喻如于金。金与矿各相去离,真金露现。”

《苏东坡全集》后集卷七《崔文学申携文见过,萧然有出尘之姿,问之则孙介夫之甥也,故复用前韵赋一篇示志举》,有云:“清诗要锻炼,乃得铅中银。”《诗家一指》:“文字频改,工夫自出,所以顽铁久炼成钢,铅锡冶而银出。”

“超心炼冶,绝爱缁磷”(《洗炼》)

韩愈《北极赠李观》:“方为尽石姿,万世无缁磷。”(《全唐诗》卷三三七)刘禹锡《送华阴尉张苕赴邕府使幕》:“风霜苦摇落,坚白无缁磷。”(《全唐诗》卷三五四)释正觉诗:“涅不缁而磨不磷,仰弥高而钻弥坚。”(《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全宋诗》卷一七八三)而此曰“绝爱缁磷”,正反其意而用之。《焦氏笔乘》卷四《坚白》:“嶢嶢者易缺,坚而磷者也;曒曒者易污,白而缁者也。孔子则不然,不曰坚矣,我无以受磨而奚磷?不曰白矣,我无以受涅而奚缁?此所谓‘无可无不可’也。若谓坚不磷、白不缁,非物理也。非物理何以喻大?”此意亦可解《二十四诗品》作者为何“绝爱”缁磷也。

王楙《野客丛书》卷二九《不磷不缁》:“《论语》‘磨而不磷,涅而不缁’,今读磷字,多作去声,读缁字多作平声,而古来文人以磷字为平声,如挚虞、傅咸以至李、杜、元、白之流皆然。缁字作去声协,见沈约《高士赞》。今《礼部押韵》(凌按,当即《礼部韵略》),缁字只平声一音,盖当时未分四声故尔。”按,实际宋人作诗也以缁、磷字为平声,如黄山谷:“青眼向来同醉醒,白头相望不缁磷。”(《山谷外集》卷一二《再次韵》)又云:“千里同明月,相期不磷缁。”(《山谷外集》卷八《庭坚得邑太和……十首》之二)

“古镜照神”(《洗炼》)

此句注家多忽而不注。实则“古镜”与“照神”联系时,其内涵极为丰富,而古镜信仰,在中国亦可谓源远流长。

《全后汉文》卷九七《镜铭》:“洞照心胆,屏除妖孽。”朱昼《赠友人古镜》云:“我有古时镜,初自坏陵得。蛟龙犹泥蟠,魑魅幸月蚀。摩久见菱蕊,青于蓝水色。赠君将照心,无使心受惑。”(《唐诗纪事》卷四一)而小说中附会尤多,如《洞冥记》卷一、《西京杂记》卷一及卷三,王度《古镜记》、《酉阳杂俎》前集卷一○,等,多以镜为照妖或厌胜之符,《李义山诗集》卷一《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我闻照妖镜。”李剑国说:“以照妖镜名神镜,此语一出,千古莫替,盖缘神镜之功特以伏妖为最也。”[7]

钱钟书以为《庄子?应帝王》、《韩非子?饰邪》等“早有镜形之喻,然不若释氏著作之发挥尽致”,且举《宗镜录》卷一○引《〈起信论〉疏释》之镜喻四解,谓彼“推阐无賸义矣”,其解有云:“登楼持镜,则黄河一带尽入镜中,瀑布千丈,见于迳尺……”[8]按,此引语或有助于我们理解《诗品》何以以“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二者对举、何以此二句与“洗炼”有关,盖“古镜照神”喻屏弃文中渣滓杂质也。

苏轼《仇池笔记》卷二《古镜》:“元丰中余自齐安过古黄州,获一镜。……其铜黑色如漆,照人微小,古镜皆然。此道家聚形之法也。”意者古镜亦禅家之话头,师徒喜以古镜发起问端,如《五灯会元》卷八龙济绍修禅师,“问:古镜未磨时如何?师曰:照破天地。问:磨后如何?师曰:黑漆漆地。”卷一○灵隐文胜禅师,“僧问:古镜未磨时如何?师曰:古镜。曰:磨后如何?师曰:古镜。”卷一一风穴延沼禅师,“问:古镜未磨时如何?师曰:天魔胆裂。曰:磨后如何?师曰:轩辕无道。”卷一六玉泉思达禅师,“僧问:如何是一印印空?师曰:万象收归古鉴中。”卷一九云盖智本禅师,“问:人人尽有一古镜,如何是学人古镜?师曰:打破来,向你道。”等等。

《诗人玉屑》卷四《风骚句法》有“古镜重磨”一格。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洗炼》)

窃谓此二句用东坡《前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一节大意,是所谓水月之譬,喻文章洗炼之际的变与不变。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当是互文见义,而不可机械地理解为“前身是明月,今日是流水”,实谓前后身之变化循环,仿佛流水之奔流不舍而“未尝往也”、明月之盈虚消息而“卒莫消长也”。

镜花水月,本系禅家之话头,《祖堂集》卷一○镜清和尚:“此界他界如水月,几般应迹妙逍遥。”又卷一二后踈山和尚,“以水中之月,物外谈四十余年”。而以此喻诗者,宋人多有,如《沧浪诗话》之类,人尽能详,兹不赘焉。

[备考一]清张商言《竹叶厂文集》卷九《题王阮亭禅悦图》二首,皆驳严沧浪,第一首有云:“《诗品》不言禅,水月禅之趣”,自注云:“‘流水今日,明月前身’,余谓以禅喻诗,无出此八字之妙”云云[9]。

[备考二]乾隆《御制诗集?三集》卷八九《仇英松阪临流》诗云:“系马松间,对坐崖唇。一问一答,谁主谁宾。非丝非竹,泠泠可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又乾隆《钦定南巡盛典》卷八五记御书行宫有联曰:“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备考三]关于前后身。佛家有三身之说,即法身、受用身、变化身(《佛地经论》卷七),也即慧能所说“化身报身及法身,三身元本是一身”(《自性真佛解脱颂》[10])所谓三身,与三生(前生、今生、来生)、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意亦相通,故“前生”、“前身”等往往通用,如东坡说:“只渊明,是前生。”(《东坡乐府》卷二《江城子》)梅尧臣说:“敢期子美是前身”等。前后身之说,魏晋迄于宋明,诗文小说中习见之,如《太平广记》提到羊祜前身、诸葛后身(卷九六、卷三八七)等。而宋世文人于此感悟犹似特深,试举一二例,苏辙《壬辰年写真赞》:“颍滨遗民,布裘葛巾。紫绶金章,乃过去人。谁与丹青,画我前身,遗我后身?一出一处,皆非我真。”(《栾城第三集》卷五)黄山谷写真赞:“作梦中梦,见身外身”(《写真自赞五首》之五,《山谷集》卷一四,《全宋诗》卷1023)。他如指郭祥正为太白后身、五戒和尚为东坡前身,宗杲为东坡后身、李后主系宋徽宗前身,等等,小说敷会,不一而足。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绮丽》)

[备考]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晏元献公虽起田里,而文章富贵,出于天然。尝览李庆孙《富贵曲》云:‘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碑。’公曰:‘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故公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唯说其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又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晏元献公喜评诗,尝曰:‘老觉腰金重,慵便枕玉凉’未是富贵语,不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此善言富贵者也。人皆以为知言。”

《青箱杂记》一条,《类说》卷四、《诗话总龟前集》卷一二亦引。旧题范德机门人集录《总论》,亦以此二句为“富贵体制”,但以此为司空文明(曙)诗。《归田录》一条,《类说》卷一三亦引。《诗学规范》也有“晏元献论富贵诗”条。足见此事自是学林公案,流行颇广。

“浓尽必枯,淡者屡深”(《绮丽》)

东坡云:“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又云:“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窃以为《绮丽》“浓尽必枯,淡者屡深”二句意正由此化出。

刘辰翁:“(郎)士元诸诗,殊洗炼有味,虽有浓景,别有淡意。”(《唐音癸签》卷七引)

“幽人空山”(《自然》)、“水流花开”(《缜密》)

苏轼《十八大阿罗汉颂之第九尊颂》:“我作佛子,渊乎妙哉。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苏东坡全集后集》卷二○)[11]清杨廷芝《二十四诗品浅解》谓“水流花开”“乃东坡《罗汉赞词》,岂东坡犹抄写旧语”?今考释德洪有诗,题云《余在制勘院昼卧,念故山经行处,用‘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为韵,寄山中道友八首》(《全宋诗》卷一三四○)。韩淲《涧泉集》卷一七有《鲁解元以坡语“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为诗,和韵》(《全宋诗》卷二七六八),则明著为坡语。《诗人玉屑》卷一五引《许彦周诗话》亦云:“如东坡《罗汉赞》‘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此八字还许人再道否!”可见此八字一时盛传。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卷五《寄题李东老渊乎斋》:“空山无客到,流水有花开。”(《全宋诗》卷二三八七)或即化用其意。沈德潜《说诗晬语》:“司空表圣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采采流水,蓬蓬远春’。严沧浪云:‘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苏东坡云:‘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王阮亭本此数语定《唐贤三昧集》。”“花开”,有的板本或作“花间”,祖保泉《〈二十四诗品〉校正》:“怀悦本、杨成本、《说郛》本皆作‘花间’。按:‘间’字是,取‘花’与‘水’密不可分。万历本作‘门’,‘门’乃‘间’之缺误。《津逮》本作‘花开’,徒取‘水流’、‘花开’相对,而有损‘花’、‘水’之间的密不可分关系,不可取。”[12]似未讨及上引故实。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含蓄》)

《楞严经》卷六: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五灯会元》卷九牛头山精禅师,“僧问:如何是古佛心?师曰:东海浮沤。”《古尊宿语录》卷二《大鉴下三世百丈怀海大智禅师语录之余》:“问: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如何?师云:空喻于沤,海喻于性。自己灵觉之性过于虚空,故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又《古尊宿语录》卷二黄蘖希运断际禅师,师云:“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一切不如心真实。”是知海沤、浮沤为禅家话头。

然“海沤”与“含蓄”有何关系?观《祖堂集》卷九落浦和尚有《浮沤歌》,有云:“……(浮沤)外明莹,内含虚,内外玲珑若宝珠。正在澄波看似有,及乎动著又如无。有无动静事难明,无相之中有相形。……解达蕴空沤不实,方能明见本来真。”此所谓“外明莹,内含虚,内外玲珑若宝珠”的特性,似正是其含蓄处,或可迻作注脚。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含蓄》)

“浅深聚散”,是承前句“忽忽海沤”而言,傅翕《浮沤歌》:“浮沤聚散无穷已”[13]。

“万取一收”,此类“万”、“一”相对句,似是自佛门习语转化而来。《六祖坛经》:“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景德传灯录》卷二八,神会大师示众曰:“心归法界,万象一如。”《祖堂集》卷一五:“千圣同源,万灵一辙。”同书卷一七:“灯分千室,元是一光;潮应万波,本来一水。”“天风浪浪,海山苍苍”(《豪放》)

释正觉诗:“云山苍苍,水天茫茫。”(《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全宋诗》卷一七八三)释绍昙偈:“湖山苍苍,湖水茫茫。”(《全宋诗》卷三四二六)。句格与此相似。

“青春鹦鹉”(《精神》)

《文镜秘府论?九意?山意》“青春鸟哢”。韩偓诗:“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青春》,《全唐诗》卷六八三)又:“雨后碧苔院,霜来红叶楼。闲阶上斜日,鹦鹉伴人愁。”(《效崔国辅体四首》,《全唐诗》卷六八三)

窃谓“青春鹦鹉”之意盖如黄山谷诗:“青春白日无公事,紫燕黄鹂俱好音。”(《次韵盖郎中率郭郎中休官》,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六)“杨柳楼台”(《精神》)

晏殊诗:“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诗学规范》“晏元献论富贵诗”条引)陈尚君、汪涌豪《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则引征小晏词:“舞低杨柳楼心月。”[14]

“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缜密》)

曹山本寂曰:“以君臣偏正言者,不欲犯中,故臣称君,不敢斥言是也。”(《五灯会元》卷一三)洞山守初曰:“乘言者丧,滞句者迷。”(《林间录》卷上)任渊云:“读后山诗,大似参曹洞禅。不犯正位,切忌死语。”(《后山诗注目录序》)[15]。姜夔《白石诗说》:“思有窒碍,涵养未至也,当益以学。”窃谓“思不欲痴”之“痴”殆作“窒”或“滞”解。

“脱帽看诗”(《疏野》)

[备考]杜甫《饮中八仙歌》:“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此句注者多引,为人熟知。兹复征引数则。李颀《别梁鍠》:“朝朝饮酒黄公炉,脱帽露顶争叫呼。”陆游《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谁知得酒尚能狂,脱帽向人时大叫。”(《剑南诗稿》卷三)。《齐东野语》卷一九《子固类元章》:“诸王孙赵孟坚字子固,号彝斋,……庚申岁,客辇下,会菖蒲节,余携一时好事者邀子固,各携所藏,买舟湖上,相与评赏。饮酣,子固脱帽以酒晞发,箕踞歌《离骚》,旁若无人。”《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蒙古刊李贺歌诗编跋》:“《玉堂闲话》记吕逊尝谈赵著,吕鲲以诗鸣燕赵间,二人皆出耶律相门下,虎严每得一联一咏,即提掷其帽于九龙山,从旁谓曰:‘不知李杜平时费多少帽子。’闻者为之捧腹。”

“晴涧之曲”(《实境》)

《文镜秘府论?九意?秋意》:“涧曲人迷”、“风飘曲涧”,又同书《冬意》:“涧曲多阴。”

“萧萧落叶,漏雨苍苔”(《悲慨》)

齐己《风骚旨格》“六诗”,六曰变小雅,例诗云:“寒禽粘古树,积雪占苍苔。”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四《酬书巢送棕帚》:“积雨苍苔路不分。”

“花草精神”(《形容》)

释正觉诗:“点活眼,著精神,野草闲花自在

春。”(《禅人写真求赞》,《全宋诗》卷一七八一)又:“草木精神兮风流自得。”(《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全宋卷一七八三)

“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超诣》)

[备考]苏轼《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纵观《二十四诗品》,其中不乏清风明月之趣。

“御风蓬叶,泛彼无垠”(《飘逸》)

[备考]苏轼《前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16]

 

 

参考文献: 

[1] 陈尚君,汪涌豪《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全文正式发表之前,于1994年11月在浙江新昌召开的唐代文学国际讨论会第七届年会上曾发表节要,1995年9月在江西南昌召开的古代文论国际讨论会上又作报告,《中国诗学》第五辑曾开辟专栏展开讨论,1996年始全文发表于《中国古籍研究》第一卷。 

[2] 祖保泉.司空图诗文研究[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112. 

[3] 饶宗颐.澄心论萃[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128. 

[4] 祖保泉.司空图诗文研究[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138. 

[5] 陈尚君,汪涌豪.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业已指出)[A].陈尚君.唐代文学丛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476. 

[6]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集刊[J].第十七号,联合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73,673. 

[7] 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118. 

[8] 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1210. 

[9] 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6.260. 

[10] 陈尚君.全唐诗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2.778. 

[11] 陈尚君,汪涌豪.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业已指出)[A].陈尚君.唐代文学丛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476.另参刘永翔.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伪作补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5). 

[12] 祖保泉.司空图诗文研究[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122. 

[13] 陈尚君.全唐诗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2.1714. 

[14] 陈尚君,汪涌豪.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 (业已指出)[A].陈尚君.唐代文学丛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476. 

[15] 关于“语不欲犯”,周裕锴(亦曾指出此乃惠洪、任渊概括曹洞禅法以论诗之话语).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真伪刍议[N].人民政协报,1998-9-28. 

[16] 陈尚君,汪涌豪.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业已指出)[A].陈尚君.唐代文学丛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476. 

 

 

Noting Additionally about Ershisi Shipin(二十四诗品)

LING Yu-zhi

(The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of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a few noting books on Ershisi Shipin(二十四诗品) before, I have found a lot of answers in addition, and written down some data to be as reference material.

Keywords:Ershisi Shipin;note

《二十四诗品》之《冲淡》

此句出自《二十四诗品》之《冲淡》篇. 原文: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 ,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苒苒在衣,阅音修篁 ,美曰载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 ,握手已违. 译文: 安然淡泊而静默地自处,自然巧妙地领悟那诗道的细奥精微,就如同呼吸着宇宙间的冲和之气,与悠然独处的白鹤展羽齐飞一般自由舒惬.此时阵阵和风吹来,轻轻地拂动着我的衣服,又好像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听罢天籁禅音,心情舒畅地踏上归途.诗道在于自然而然地遇合,不在于极力去深究.如果勉强去追索,反而渺然难求.表面纵然相接,偶尔有些形似,而诗道的精神却已经远离了. 《道德经》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之争。当然,这与老子没关系,但是他的信徒们却拾起了老子留下的思想武器,与儒家展开了一场又一场轰轰烈的唇枪舌剑。战斗意志最顽强的应该是庄子。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以此作为治世之策。庄子不仅不要这一套,还在《胠箧quqie》

借盗跖(孔子丁时代暴虐的化身,横行几国,屠城节略,但竟善终了)的口对此大加讽刺——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为老子也说过: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什么意思呢?仁义是道德堕落的结果,大道废弛不用之后,才提出的;智谋权术出现之后,才会产生严重的虚伪狡诈行为;家人出现不和,亲情淡漠出现之后,才有了孝子慈父的典型的涌现;国家动荡不安,内忧外患,才会有忠臣的产生。 我们怎么看待这一则呢?是不是真如有些人所说的老子所宣扬的是“反仁义、反智慧、反忠臣、反孝子”的愚民政策呢? 我们先谈“仁义”。老子生活的周朝主张以“礼乐”治国,人们都自觉地遵守着无形的价值规范,尽管不是老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百姓们还可以过着一定意义上的“我自然”的生活。但到了后期,礼崩乐坏,“陪臣执国命”,诸侯荒淫暴虐、尔虞我诈,“春秋无义战”,这是中国历史上病态最严重的一段时期。所以,孔夫子出来了,他倡“仁”,用“仁”来去其贪,来拯救人心,涤清世道,说“克己复礼为仁”。倡导人们回到那种循“礼”而治的状态中去,实现一

二十四诗品原文_司空图1

二十四诗品司空图 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苒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纤秾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沉著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汎波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典雅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洗炼 犹镰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淄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劲健 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绮丽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溃者屡深雾余山青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樽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予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水采苹薄言情晤悠悠天钧含蓄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绿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豪放 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返气处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精神 欲返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青春鹦鹉杨柳池台碧山人来清酒满怀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缜密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水流花开清露未晞要路愈远幽行为迟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原文、赏析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出自唐代王维的《白石滩》 原文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创作背景: 译文 清澈见底的白石浅滩,嫩绿的蒲草可以满把采摘。 一群少女住在绿水两旁,趁着皎洁的月色洗衣浣纱。 注释

白石滩:辋川的一个地方,王维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此诗列《辋川集》第十五首。 “清浅”二句:青绿的蒲草长得快差不多能用手握了。蒲: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叶长而尖,可以编席、作蒲包等。向堪把:差不多可以用手握住,可以采摘了。向:临近,将近。堪:能够,可以。把:握。“家住”二句:家住水东水西的女子,月夜三三两两地出来,在白石滩前洗纱。浣(huàn):洗。浣(huàn)纱:用西施浣纱的典故,暗示浣纱女的明丽。 赏析 这诗是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描写白石滩月夜景色,清新可喜,颇堪玩味。 白石滩,辋水边上由一片白石形成的浅滩,是著名的辋川二十景之一。王维的山水诗很注意表现景物的光线和色彩,这首诗就是用暗示的手法写月夜的光线。它通过刻画沉浸在月色中的景物,暗示出月光的皎洁、明亮。如头两句“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写滩上的水、水底的石和水中的蒲草,清晰如画。夜色之中,能看得如此分明,这正暗示月光的明亮。唯其月明,照彻滩水,水才能见其“清”,滩才能显其“浅”,而水底之石也才能现其“白”。不仅如此,从那铺满白石的水底,到那清澈透明的水面,还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生长其中的绿蒲,

二十四诗品

二十四诗品 晚唐司空图 1、雄浑 【原文】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译文】 华美的文辞涌现在外,真切的内容充实其中。返回虚静,才能达到浑然之境,蓄积正气,笔力方可显出豪雄。雄浑的诗包罗万物的气势,高高横贯浩渺的太空。像苍茫滚动的飞云,如浩荡翻腾的长风。超越生活的表面描写,掌握作品的核心内容。追求雄浑,不可勉强拼凑,自然得来,就会意味无穷。 2、冲淡 【原文】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译文】

作家平时保持着沉静的思考,就会体会到冲淡的微妙。诗歌饱含着自然的气势,像伴随幽独的白鹤一起高飞。这境界像和煦的春风,轻轻抚摸着你的素衣,又好像响动的翠竹,柔声呼唤你同归故里。偶然达到冲淡,并不困难,勉强追求,就会很少如意。作品如果停留在表面描写,那就会和冲淡风格远离。 3、纤穠 【原文】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陰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译文】 闪动的流水鲜明耀眼,无边的陽春繁花烂漫。在幽静的山谷里,又有美人出现,碧桃的花满树争艳,随着和风摇曳在水边。柳荫掩映,小路弯弯,群莺软语,接连不断。作品越是深入这样的纤秾情景,就越能写得真切自然。适时探究,永不停步,就会和历代佳作同样新鲜。 4.沉著 【原文】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译文】

二十四诗品

一、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华美的文辞涌现在外,真切的内容充实其中。返回虚静,才能达到浑然之境,蓄积正气,笔力方可显出豪雄。雄浑的诗包罗万物的气势,高高横贯浩渺的太空。像苍茫滚动的飞云,如浩荡翻腾的长

风。超越生活的表面描写,掌握作品的核心内容。追求雄浑,不可勉强拼凑,自然得来,就会意味无穷。 二、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作家平时保持着沉静的思考,就会体会到冲淡的微妙。诗歌饱含着自然的气势,像伴随幽独的白鹤一起高飞。这境界像和煦的春风,轻轻抚摸着你的素衣,又好像响动的翠竹,柔声呼唤你同归故里。偶然达到冲淡,并不困难,勉强追求,就会很少如意。作品如果停留在表面描写,那就会和冲淡风格远离。 三、纤穠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闪动的流水鲜明耀眼,无边的阳春繁花烂漫。在幽静的山谷里,又有美人出现,碧桃的花满树争艳,随着和风摇曳在水边。柳荫掩映,小路弯弯,群莺软语,接连不断。作品越是深入这样的纤秾情景,就越能写得真切自然。适时探究,永不停步,就会和历代佳作同样新鲜。

四、沉著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绿林中深藏着朴陋的小屋,一抹斜晖余照更显得天朗气清。诗人脱去头巾潇洒独步,时时听到鸟的鸣声。书信不来,亲人远行。我想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二十四诗品》美出二十四种境界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二十四诗品》美出二十四种境界 《二十四诗品》,又名《诗品二十四则》,诗论专著,唐司空图撰,成书年代不详。《二十四诗品》以自然淡远为审美基础,囊括了诸多汉族诗歌艺术风格和美学意境,并将其分类生发出二十四种美学境界。本书文字不多,妙语连珠,琅琅上口,将其本身当作诗作,也不为过。 作者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虞乡人。黄巢起义后,隐居山中,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唐哀宗李祝被弑后,绝食而亡。 1、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华美的文辞涌现在外,真切的内容充实其中。返回虚静,才能达到浑然之境,蓄积正气,笔力方可显出豪雄。雄浑的诗包罗万物的气势,高高横贯浩渺的太空。像苍茫滚动的飞云,如浩荡翻腾的长风。超越生活的表面描写,掌握作品的核心内容。追求雄浑,不可勉强拼凑,自然得来,就会意味无穷。 2、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作家平时保持着沉静的思考,就会体会到冲淡的微妙。诗歌饱含着自然的气势,像伴随幽独的白鹤一起高飞。这境界像和煦的春风,轻轻抚摸着你的素衣,又好像响动的翠竹,柔声呼唤你同归故里。偶然达到冲淡,并不困难,勉强追求,就会很少如意。作品如果停留在表面描写,那就会和冲淡风格远离。 3、纤秾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闪动的流水鲜明耀眼,无边的阳春繁花烂漫。在幽静的山谷里,又有美人出现,碧桃的花满树争艳,随着和风摇曳在水边。柳荫掩映,小路弯弯,群莺软语,接连不断。作品越是深入这样的纤秾情景,就越能写得真切自然。适时探究,永不停步,就会和历代佳作同样新鲜。 4.沉着

司空图的美学思想

《二十四诗品》的美学思想 司空图凭借一部《二十四诗品》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这本著作单从文学角度来解读是远远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二十四诗品》不能简单的划分为一部诗歌理论著作,它所涵盖的古典美学思想同样是值得我们去解读的。 二十四诗品的美学思想是多个层次的。包括以阴阳为基础的精细而凝练的诗歌风格理论阐释;以老庄思想为哲学基础的冲淡美学的情趣追求;以自我修养为背景的思想与艺术的高度融合。当我们领悟到其真谛,那么便可用下面一句话概括:得其意象,可与窥天地,可与论古今;掇其词华,可以润枯肠,医俗气。 《二十四诗品》的开篇《雄浑》、《冲淡》二品代表《周易》中的阴阳二气,正是借用“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的庄子思想,即万物皆是对立与统一的,是周而复始的规律化运动。阴与阳的融合催化出了多姿多彩的诗歌风格,而这种精神是贯穿于整个诗歌世界的。《雄浑》中大用即是无用之用,腓乃变化之意,言浩大之用改变于外,真实之体充满于内,阐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虚,浑则是指两种相对立的自然状态,和阴阳理论的转化是不谋而合的。如老子所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雄浑》代表的是一种阳刚之美,是古代对广阔、包容、无限的一种褒扬,这种美感是对最接近自然本体的一种推崇,也是诗歌创作的最理想的境界。《冲淡》一品看似相对,实则为《雄浑》之补充。无欲为素,道法自然。“冲淡”是道家所推崇的至柔至美的审美境界。冲淡之美,在表层之中,和柔明朗,轻逸灵动,洋溢着诗人脱俗而不超尘的对现实和艺术的执着的审美精神;在深层之中,包蕴着由恬淡平和的个体人格之美与淡和的大自然之美有机融合而生出的醇厚无尽之美。《冲淡》虽具有阴柔之美但却优游不迫,其中王维的《终南山》中写到: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此诗中这种柔中带刚的写作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 《雄浑》、《冲淡》二品看似对立,实则交融,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兼济。与《周易》中的阴阳转化、阴阳互根、阴阳消长的思想是保持一致的。这种相对又统一的诗歌风格理论创造出一种意境之美。这种美是超越事物实体之外的无言之美,引起我们虚无、无物的共鸣,但是这种共鸣又不脱离事物本身。如诗所言: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司空图的精神境界是老庄的任其自然、置身物外、冲淡恬静的淡泊思想。《庄子》中的人生理想,是追求无待、无累,无患的精神绝对自由,而庄子认为也只有在个人的精神生活中,通过某种精神修养才能获得这种自由,所以庄子最基本的人生实践就是个人的精神修养,这对司空图的思想影响也极为深远。第五品《高古》首句“畸人乘真,手把芙蓉”可以透露出这种淡泊思想。所谓“畸人”,《庄子?大宗师》云:“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畸人,就是道家心目中的理想的人物,是既无“机心”在胸、又无“机事”缠身的超尘拔俗之人,与世俗追逐名利之人有天壤之别。而后第六品中又言:“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说明“佳士”内心极其淡泊,既无“机心”亦无“机事”。心无凡俗事,追求典雅之美也是水到渠成之事。追求淡泊之美的典型例子是陶渊明的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种淡泊美的情趣追求是不受世俗纷扰的,原因在于作者精神境界之强大,虽在现实社会精神却已超脱现实。 司空图强调个人修养与文学、艺术需要高度融合,《二十四诗品》虽有二十四种不同艺术风格之意境,但是它们体现了共同的思想感情和人格精神。司空图

莫砺锋唐宋文学讲义第1讲

第1讲功底与眼光 一、功底 1.语言文字 1955年吴代芳考取程先生研究生,即奉命写三篇自传。1982年后仍如此。 文言/ 古汉语 断句,解读,《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 郑玄:离经,断句绝也。 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趣乡也。/ 写作(诗词) 外语/ 参考文献/ 神女之探寻/ 文化输出 白话文/ 表达 2.文献 校雠学/ 目录、版本、校勘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目答问》 全/ 缺;真/ 伪;常见书/ 善本、珍本 《全唐诗》卷457牟融69首,张籍、朱庆余/ 陶敏《全唐诗牟融集证伪》/ 东汉人,理惑论 3.史学、哲学、其它相关学科 黄侃,八部书(毛诗、左传、周礼、说文、广韵、史记、汉书、文选)、二十五部书(十三经、大戴礼记、国语,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典、庄、荀、说文、广韵、文选,文心雕龙)、金陵大学开课:樊南四六评、新唐书列传评文 论孟、老庄、左传史记、诗、骚、文选、文心雕龙 4.记诵 《朱子语类》8:今语学问,正如煮物相似。须爇猛火先煮,方用微火慢煮。 10:譬之煎药,须是以大火煮滚,然后以慢火养之。 《秦妇吟》:内府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孙光宪《北梦琐言》 二、眼光 1.怀疑/ 问题 《朱子语类》104:某寻常看文字都曾疑来。/ 79:书中可疑诸篇,若一齐不信,恐倒了六经。/ 78:孔壁所出尚书,……皆平易。伏生所传皆难读。如何伏生偏记得难底? 至于易底全记不得?此不可晓。/ 125:尚书序不似孔安国作,其文软弱,不似西汉文,西汉文粗豪。……他文是大段弱,读来却宛顺,是做孔丛子一手做。// 魏·王肃 二十四诗品 2.选题的学术价值 敏锐/ 饮中八仙歌/ 春江花月夜/ 夺胎换骨说 3.选题的逻辑起点 避免重复/ 陈植锷,王禹偁/ 《朱子新学案》/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村上哲见4.解决问题 《鹤林玉露》7 / 宗杲:譬如人载一车兵器,弄了一件,又取出了件来弄,便不是杀人手段。我则只有寸铁,便可以杀人。 《朱子语类》115:因举禅语云:寸铁可杀人。无杀人手段,则载一车枪刀,逐件弄过,毕竟无益。 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陈寅恪,以小见大 闻一多,民俗学、神话学王国维,文字学、考古学 新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古诗送魏十六还苏州翻译赏析

古诗送魏十六还苏州翻译赏析 《送魏十六还苏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皇甫冉。其古诗全文如下: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前言】《送魏十六还苏州》是唐代诗人皇甫冉的诗作。诗中一、二句实写,写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三、四句虚写,写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以虚写实、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全诗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感伤,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注释】1、苏州:隋开皇九年(589)改吴州为苏州,以姑苏山得名。大业初复为吴州,又改吴郡,唐武德四年(621)又改苏州。2、沉沉:形容夜色浓重。3、阴虫:秋季鸣虫,指蟋蟀。4、切切:形容虫的鸣声凄切。5、毗陵: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曾改常州为毗陵郡。 6、姑苏:苏州的别称。 7、白云:意为友人去后只剩下一片空虚感觉。【翻译】秋天沉沉的夜色下送君归去,蟋蟀鸣声切切不堪入耳。明日你将乘船回毗陵,到那时,回首姑苏,所见将唯有一片白云。【鉴赏】这首送别短章,写得明白晓畅而又感情深挚,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伤感,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这两句写诗人在秋夜沉沉的晚上,听着蟋蟀(即“阴虫”。南朝宋颜延年《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诗》:“夜蝉当夏急,阴

虫先秋闻。”)切切的鸣叫声,想到自己明天就要与友人分别,心情异常沉重。在写法上,这两句真切地写出了送别时那种黯然神伤的环境,通过环境的烘染,把即将离别的愁绪表达得婉转有致。“秋夜”,点出送别的时间。秋天气氛肃杀,特别是在秋天的晚上,本来就容易勾起对朋友的思念,而偏偏在此时,自己却要送好友离去。“此送君”三字,字字透出送别时的凄苦之情。“沉沉”二字,一方面从视觉着笔,写在船上看见四野茫茫,黑夜深深,无边无际,什么也看不清;另一方面写出了作者的心情相当沉重,可谓一箭双雕。同时,作者又从听觉着笔,写两岸草丛中蟋蟀的鸣叫,“切切”的叫声似在相互倾诉,又似在低低饮泣,这悲伤的秋声,使即将离别的人不忍卒闻。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选取了最能代表秋夜伤怀的景物,交叉描写,虽没有明说送别的愁苦,然而经过环境的渲染,这种愁苦具体形象,伸手可触,真正做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这两句作者以想象中的明天,与此时的秋夜作对比,进一步表达了离情别绪。作者想:今夜,虽然有离别的愁苦,但毕竟还没有分手,还可以在一起倾心叙谈。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到明天,当我再在这只船中回望你所在的苏州时,那就见不到你了,唯见到满天的白云。到那时,凄然孤独之情,一定比今晚更深更浓。这两句看似在写明日的白天,其实仍是在写今晚的秋夜,通过这样别出心裁的安排,更为深刻地表达出秋夜送别的难分难舍。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

《二十四诗品》之“雄浑”教学设计

《二十四诗品》之“雄浑”教学设计 《二十四诗品》之“雄浑”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背诵《二十四诗品》经典原文, 理解句子大意。 2、在国学经典的诵读中,引导生感受国学经典作品的美 感。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背诵《二十四诗品》经典原文, 理解句子大意。 2、在国学经典的诵读中,引导生感受国学经典作品的美 感。教学设计:一、理解作品题目 1.《二十四诗品》来历。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原本也 叫《诗品》,人们为了将之于钟嵘的《诗品》加以区分,于是 按照其内容特点,取名《二十四诗品》。《二十四诗品》专谈 诗的风格问题,“风格”多称为“体”。司空图在刘勰等前人 探讨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提升,将诗的风格细分为二十四种,即: 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 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 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二十四诗品》是一 部文学批评著作,本身也是批评的文学作品——一组美丽的写 景四言诗,用种种形象来比拟、烘托不同的诗格风格,颇得神 貌,并在诗歌批评中建立了一种特殊的体裁。二、了解作者及 时代背景。相传作者为晚唐司空图,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虞乡人(今山西永济)。少有俊才,生活在唐末大动 荡的时代,其“平生之志”,不在“文墨之伎”,意欲济世安 民,为李唐王朝尽犬马之劳。唐懿宗咸通中登进士第,之后随 恩师王凝而为幕僚。唐僖宗广明元年为礼部员外郎,后迁礼部

郎中。黄巢起义后,司空图扈从不及,流落于乱兵之中,后逃归中条山王官谷的祖传别墅。光启元年,唐僖宗返回凤翔,召司空图为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寻又遭乱,重回王官谷隐居。唐昭宗继位后,又曾多次召他为官,都称病谢辞。他两度经历战乱,看到“朝廷微弱,纪纲大坏”,李唐王朝颓势已成,不可挽回,于是只好隐居避祸,以诗酒自娱,与道士名僧四处云游。后知道唐哀帝被害的消息后,司空图不食而死。司空图长期隐居,过着“一局棋,一炉药,天意时情可料度,白日偏催快活人,黄金难买堪骑鹤”的生活。但是,他不能忘情于李唐王朝,隐居是迫不得已的。他的心情是凄苦的,只好到佛老思想中去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是由感伤、悲观、绝望而转向任其自然、置身物外、冲淡恬静的道家精神的,又幻想着从佛教的空寂中寻求人生的解脱。尤其到了晚年,日与名僧高士咏游,于“泉石林亭”中与野老同席。佛道思想也从他的诗歌创作与评论活动中表现出来。三、导入新 1.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二十四诗品》中的“雄浑”篇,“大用⑴外腓⑵,真体⑶内充。反虚⑷入浑⑸,积健⑹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⑺。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2.解“雄浑”雄者,宏达威武,强有力也。浑者,浑厚博大,浑然一体也。前者重在广度、力度;后者重在厚度、深度。雄浑一词用来形容一种境界、一种具体景物形象,也可以用来表现一种情志、气势,一种抽象的精神现象。雄浑”和“雄健”是很不同的,而其背后是因为有不同的思想基础。前者是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的,而后者则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的。四、交流展示 (一)朗读指导

二十四诗品赏析

二十四诗品 唐〃司空图 一、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二、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三、纤穠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四、沉著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

大河前横。 五、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六、典雅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七、洗炼 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八、劲健 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

九、绮丽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淡者屡深。雾余水畔,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尊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十、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采蘋。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十一、含蓄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满绿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十二、豪放 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反气,虚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十三、精神

二十四诗品

二十四诗品 晚唐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它不仅形象地概括和描绘出各种诗歌风格的特点,而且从创作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各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对诗歌创作、评论与欣赏等方面有相当大的贡献。这就使它既为当时的诗坛所重视,也给后来以极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 1.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2.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3.纤秾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4.沉着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 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5.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 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6.典雅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7.洗炼 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 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8.劲健

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 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 9.绮丽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淡者屡深。雾馀水畔,红杏在林。 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尊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10. 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 真与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采苹。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11. 含蓄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渌满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12. 豪放 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反气,处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 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13. 精神 欲返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青春鹦鹉,杨柳楼台。 碧山人来,清酒深杯。生气远出,不着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14. 缜密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水流花开,清露未晞。 要路愈远,幽行为迟。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15. 疏野 惟性所宅,真取不羁。控物自富,与率为期。筑室松下,脱帽看诗。 但知旦暮,不辨何时。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16. 清奇 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屟寻幽。 载瞻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17. 委曲 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杳霭流玉,悠悠花香。力之于时,声之于羌。 似往已回,如幽匪藏。水理漩洑,鹏风翱翔。道不自器,与之圆方。 18. 实境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清涧之曲,碧松之阴。

古诗赋得释迦钵赠慧古明上人翻译赏析

古诗赋得释迦钵赠慧古明上人翻译赏析《赋得释迦钵赠慧古明上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徐贲。其古诗全文如下:圣凡同有体,饮食必藉器。如来制石钵,匪特传法嗣。偶因受余光,相承成旧事。遂令后代争,纷纷起嗔戾。我愿过量人,要识拈花意。【前言】《赋得释迦钵赠慧古明上人》是明初画家、诗人徐贲所作的一首题咏诗。该诗是作者就释迦钵而赋诗,以赠给友人慧古明上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之情。【注释】①赋得:古人诗题中的常用语,即为某物或某事而作诗的意思。②圣凡同有体,饮食必藉器。如来制石钵,匪特传法嗣:不管是圣人还是凡人,都有躯体,都要吃饭喝水,因而也就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器物。所以,如来以钵为食器,并不是为了传法嗣的。据《金刚经》云,如来到了吃饭的时间,曾持钵到舍卫大城乞食,即诗中“制石钵”之意。“传法嗣”之事,是说东土禅宗传法,往往以衣钵为信物。宋僧契嵩《传法正宗记》卷六记载弘忍传法惠能时之言道:“昔达摩以来自异域,虽传法于二祖,恐世未信其所师承,故以衣钵为验。今我宗天下闻之,莫不信之,则此衣钵可止于汝。”③偶因受余光,相承成旧事。遂令后代争,纷纷起嗔戾:以衣钵相验,在东土禅宗只是一件偶然的事,岂料竟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世代相传下去,致使后人为了获得正统地位,纷纷抢夺衣钵,引起无数争端。如六祖惠能得到五祖弘忍所传衣钵后,南行途中,就曾被人追杀。 ④过量人:器识深远的人。⑤拈花意:即世尊拈花,迦叶微笑

之意。【鉴赏】北宋欧阳修、苏轼曾创为禁体诗。欧阳修的作品题为《雪》,序中写道:“时在颍州作。玉、月、梨、梅、练、絮、白、舞、鹅、鹤、银等事皆请勿用。”苏轼的一篇作品题为《江上值雪,效欧公体,限不以盐、玉、鹅、鹭、絮、蝶、飞、舞之类为比,仍不使皓、白、洁、素等字,次子由韵》。由此可知,禁体所禁,一 是直接形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词;二是比喻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词;三是比喻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动作的词;四是直陈客观事物动作的词。用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话,就是“离形得似”。实际上, 这正是禅宗的精神。即如这首诗中所说,衣钵相传,皆是形迹,怎能作为得道的证明。是否得道,重在顿悟,重在明心见性,而不体现在衣钵一类外物上。所以,这首诗一方面对禅宗史作了简单的回顾,指出前期传法的某些方法已经脱离了禅宗本来的精神;另一方面,强调了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表示对一切偶像的冲击。联系明末狂禅的出现,该诗可谓开其先河。这首诗,对僧钵授法的历史作了简单的回顾,然后提出了自己参道悟法的观点,既勉人又自励,诗可分三个层次来理解。开头四句为第一层次,说无论圣人或凡人,都有一个躯体,饮食的时候必然都是需要借助于食器的,因此,“如来制石钵”,其原意并不是专门用来“传法嗣”的。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次, 因为以钵作为传法的信物,是从中国禅宗开始的,从此,钵便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所以说“偶因受余光”。钵作为信物,从禅宗初祖一 直传到六祖,世代相传,影响深广,这就是“相承成旧事”一句的事实背景。由于钵取得了传法的重要作用,谁取得了钵,就意味着谁取

司空图:诗品

司空图 837~908 中国唐代诗论家,诗人。字表圣,自号耐辱居士,知非子。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咸通十年(869)进士,官至知制诰、中书舍人。唐末政局混乱他归居中条山王宫谷别墅中,游吟于泉石林亭间。曾作《休休亭记》以示放达。朱全忠灭唐,召他为礼部尚书,不就。朱杀哀帝,他不食而卒。 司空图有文集和诗集。他的诗论代表作是《二十四诗品》。其中把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意境分为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24品类,每品用12句四言韵语来加以描述,也涉及作者的思想修养和写作手法。 司空图论诗的名著是《诗品》。这是讲诗作的风格的,分为二十四种,是:雄浑,冲淡,纤秾,沈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风格是由内容、表达以及作者的学识为人甚至一时情趣等诸多条件所形成,虽然有特色,却很难说明。不得已,只好用象征的手法,举韵味相近的事物来旁敲侧击。如“雄浑”是: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每一种都用四言诗体十二句来说明,其中有的用语也有韵外之致,富于禅意。如这里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就是。其他各种风格的说明,用语也有不少富于禅意。如: 冲淡——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纤秾——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沈著——所思不远,若为平生。 高古——泛彼浩劫,窅然空踪。……虚伫神素,脱然畦封。 典雅——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洗炼——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 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精神——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缜密——是有真迹,如不可知。 疏野——但知旦暮,不辨何时。 委曲——似往已回,如幽匪藏。 形容——俱似大道,妙契同尘。 超诣——远引若至,临之已非。 飘逸——如不可执,如将有闻。 其中尤其“超以象外”,“不著一字”,是更明显地用禅意说明诗意,因为作诗是不能离象,更不能离开文字的。 ——《禅外说禅·第十三章禅的影响(上)·13.3.1 司空图诗品》作者:张中行 与钟嵘《诗品》以品评作家作品源流等的内容不同。《二十四诗品》收于《全唐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十四诗品

二十四诗品 划时代意义:由过去的诗歌语言风格研究转入了诗歌意境风格的研究 一、雄浑篇 原文:大用⑴外腓⑵,真体⑶内充。反虚⑷入浑⑸,积健⑹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⑺。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注释: ⑴、“大用”之说亦见庄子,《人间世》篇记载那棵可以为数千头牛遮荫的大栎树托梦给对它不屑一顾的木匠说:“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所谓“大用”即“无用之用”也。“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⑵、腓,原是指小腿肚,善于屈伸变化,此指宇宙本体所呈现的变化无穷之姿态。 ⑶、真体,即是得道之体,合乎自然之道之体。《庄子?渔父》篇中说:“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於俗。” ⑷、“虚”,是自然之道的特征,《庄子?人间世》云:“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⑸、“浑”是指自然之道的状态,《老子》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⑹、“健”是《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意,唐代孔颖达《正义》云:“天行健者,谓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 ⑺、“环中”之说源于《庄子》,《齐物论》云:“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蒋锡昌《庄子哲学?齐物论校释》云:“…环?者乃门上下两横槛之洞;所以承受枢之旋转者也。枢一得环中,便可旋转自如,而应无穷。此谓今如以无对待之道为枢,使入天下之环,以对一切是非,则其应亦元穷也。”又《则阳》篇云:“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郭象注云:“居空以随物,物自成。”也就是说,一切任乎自然则能无为而无不为。 意义分析: 雄壮、浑厚 首四句讲的是“雄浑”美的哲学思想基础和具体解释。“大用外腓”是由于“真体内充”,讲的就是道家和玄学的体用、本末观。如无名氏所说:“言浩大之用改变于外,由真实之体充满于内也”;“返虚人浑,积健为雄”,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具体解释了“雄浑”。虚,故能包含万物,高于万物,因此只有达到“虚”,方能进入“浑”的境界。此句之意谓像宇宙本体那样不停地运动,周而复始,日积月累,因内在自然之健,而有一股雄浑之气。 中四句是进一步发挥前四句的思想内涵:雄浑之体得自然之道,故包容万物,笼罩一切,有如大鹏之逍遥,横贯太空,莫与抗衡。宇宙本体原为浑然一体,运行不息的一团元气,因为它有充沛的自然积累,所以才会体现出雄浑之体貌。所谓“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讲的是自由自在,飘忽不定,浑然而生,浑然而灭,气势磅礴,绝无形迹,自然生化而毫无人迹也正是自然之道的体现。这里所运用的是一种意象批评的方法之运用,也是《二十四诗品》的基本批评方法。 后四句则是对雄浑诗境创作特点的概括。“超以象外”为虚,“得其环中” 为浑,此二句就是“返虚入浑”,此云“雄浑”境界的获得,必须超乎言象之外,而能得其环中之妙。说明此种雄浑境界之获得必须随顺自然,而决不可强力为之,故云:“持之匪强,来之无穷。”这实

解读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文学作品1

从苏教版必修二第二专题导入 ——解读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文学作品 宁波惠贞书院许娜芳 摘要: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读者语言运用能力、交流信息能力。因此,读者在掌握语言的同时,还要了解该语言的民族文化背景,隐含的民族文化语义,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得体地活用语言于交际中。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已是成功解读外国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哲学、科学、体制、跨文化比较、心理学等方式宏观地去理解中西方文艺思潮,特别是鉴尝文学作品的原著,能从比较高的角度上把握其深度和广度,既有利于深化中文系教学内容的改革,又能推动文学批评水准的提高。 阅读研究表明,理解文章的关键在于正确地使用背景知识填补文中非连续事实空白,找出上下文联系,使读者能在更深的程度上来理解文化,理解另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信仰。可见,文化背景知识对成功解读外国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掌握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直接影响文章的理解。在阅读外文文学作品时,读者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还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主要人物作本质性的分析。读者应该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认识所学国的社会历史、价值观念等。 新课程改革之后,我们的语文教材来了个大变脸。虽然一部分没有深入领悟新课程改革精髓的老师还是拿上人教版的方式来上我们苏教版的语文课,而且也不见得他所教的学生语文成绩怎样。当然,我们现在衡量学生评价学生的标准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语文成绩,还更应该注重学生语文素养。但是我们的老师如果单纯拿原来的那套方式再来教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如果还只是一条教鞭、一本教参、一支粉笔来传授我们的知识,如果还只是半桶水,估计迟早水要干涸。 必修二语文教材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这个专题就设置了遭遇战争这个环节。挑选了两篇曾分别被评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代表作《一个人的遭遇》以及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代表作《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两位作家在这两篇小说中从不同角度和视野来给我们讲述那场已经逝去了60多年的残酷战争。

《二十四诗品》

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中国诗学上的不朽篇章,其中的《典雅》章更是千古传颂的绝唱。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是典雅章的文眼,也是唐人所推崇和追求的境界和品格。第一次看到这句话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它。它给我的感觉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它既奔涌升腾,又宁静致远。我一直觉得,那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和追求。 二十四诗品 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苒苒在衣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纤秾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沉著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 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波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 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典雅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洗炼 犹镰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淄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 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劲健 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 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 绮丽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溃者屡深雾余山青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樽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予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水采苹薄言情晤悠悠天钧 含蓄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绿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豪放 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返气处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精神 欲返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青春鹦鹉杨柳池台碧山人来清酒满怀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缜密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水流花开清露未晞要路愈远幽行为迟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疏野 惟性所宅真取弗羁拾物自富与率为期筑屋松下脱帽看诗但知旦暮不辨何时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清奇 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汀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履寻幽载行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委曲 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杳霭流玉悠悠花香力之于时声之于羌似往已回如幽匪藏水埋漩洑鹏风翱翔道不自器与之圆方 实境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晴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冷然希音 悲慨 大风卷水林木为摧意苦若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往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晚唐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它不仅形象地概括地描绘出各种诗歌风格的特点,而且从创作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各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对诗歌创作、评论与欣赏等方面有相当大的贡献。这就使它既为当时的诗坛所重视,也给后来以极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 司空图在刘勰等前人探讨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提升,将诗的风格细分为二十四种,即:雄浑、冲淡、纤穰、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每种都以十二句四-言诗加以说明形式整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之为“诸体毕备,不主一格”。《二十四诗品》论风格的最大特点,便是着眼于各种风格的意境,而不注重:它们形成的要素与方法。作者用诗的语言,为各种风格描绘出一幅幅意境,对这种风格的创造方法则在行文中略加点拨。有的通篇是感性的形象画面,,而毫不作理性的逻辑分析。如“清奇”:“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汀,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屟寻幽。载瞻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澹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只是给出了一种“清奇”的意境而全不说破,让读者.自己去咀嚼、体悟、把握,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大部分篇章虽有几句对表现方法与特点的理性点拨,却也尽量保持形象性与诗意,与整篇的意境相一致,相融会。如论“纤铱”:“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诗中所描绘的幽远、静谧、明丽的春日景象,便是所谓“纤称”风格。“乘之愈往,识之愈真”等句,可以视为对此风格的理论分析,即愈是深人体验观察这自然风光,便愈能认识它、把握它,在表现上也愈会避免与古人陈陈相因而新意无穷。这无疑是说客观世界是诗的源泉。但“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又可视为诗中那位,主人公在深入探胜寻幽,而与前面的诗句仍保持着形象上的一致。 《二十四诗品》虽被称为“诸体毕备,不主一格”,其实全都打上作者世界观的烙印,体现着作者作为一名希心释道、笃好虚淡、落落寡合、内心悲凉的隐者的倾向与情绪。他以意境说明风格,其中的“意”往往是“幽”、“独”、“淡”、“默”,其中的“境”则往往是荒旷,是虚寂,是月夜,是夕照。即使那些“雄浑”、“豪放”、“劲健”、“旷达”的风格,也缺乏鼓舞人向上的精神力量。而在哲学层次上统摄这些意境的,则是“道”、“真”、“素”、“虚”等庄老和玄学的概念术语。所以严格说来,它并非“不主一格”,在总体上均倾向于冲淡。 “诗品”的“品”可作“品类”解,即二十四类;也可作“品味”解,即对各种风格加以玩味。司空图好以“味”论诗。他在《与李生论诗》中说:“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他要求诗应有“味外之味”。所谓“味外之味”,便是“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也就是具体的艺术形象所引发出的联想、想象、美感的无限性。《二十四诗品》论风格也贯穿着这种艺术好尚。如“雄浑”中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含蓄”中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形容”中的“离形得似,庶几其人”,等等。由于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要求诗自然而不做作,真纯而不虚矫,随兴而不勉强。这些贯穿全书的思想,也是对诗艺的贡献。 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