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知识点图文稿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图文稿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图文稿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教育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工作能力。

教育需求:是指人们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是获得教育服务的愿望与对教育的支付能力的统一。

个人教育需求:是指个人为了增进知识技能,并在未来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获得较高收入的意愿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教育供给:是一定社会为满足教育需求,通过教育投资组织人、财、物等因素举办的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教育机会和为社会各行业提供教育产品。

教育资源:指的是全社会的经济资源需要并可能用于教育事业的那部分人力、财力和物力。

教育投资:就是为了培养不同熟练程度的劳动力和提高现有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不同教育投资主体将其经济资源中可能用于教育事业的那部分资源以货币形式投放到教育领域。

教育的间接成本:指社会与受教育者个人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

个人间接成本: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学生因上学而未就业可能放弃的就业收入,即机会成本。

生均教育成本:是教育成本的综合指标之一,指平均每名在校生所分担的教育费用。

教育的经济效益:是指通过教育培养出的各类人才投入到生产领域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在生产部门中取得的国民收入增长额,抵偿了全部教育投入之后的余额。

教育收益率:是指教育收益总额与教育成本总额的比较,这是衡量教育经济效益的一个较有效的指标

二、简答

1、教育需求具有哪些明显的特点:1、教育需求主体具有多元性和重合性;

2、教育需求对象的双重性;

3、教育需求的预期满足与过程满足的融合。

2、政府调节的主要手段包括:1、为教育供求双方提供信息2、制定和调整教育规划

3、对教育机构的财政拨款

4、必要的行政手段。

3、社会间接成本主要包括:达到法定劳动年龄段的学生如不上学而就业时国家可能获得的税收;教育所使用的土地、建筑物、设备、如不用于教育而用于其它方面可能获得的利息、租金收入;用于教育的土地、建筑物、设备免除或可能课征的税收。

4、影响教育经济效率的因素:1、无关费用所占的比重2、学校人员的构成3、学校的领导管理水平4、学校物质设备条件

5、合格工作量在总工作量的比重。

5、教育经济效率和教育经济效益有什么不同:

1、阶段不同(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教育资源的投入而培养出一定的人才。

第二阶段是所培养的人才投入到生产过程中,与生产资料结合,在创造社火产品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2、范围不同

教育经济效率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研究教育资源的消耗如何转化为教育的产出,它属于教育的内部经济活动。

教育经济效益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教育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它属于教育的外部经济活动。

3、计算方法不同

教育经济效率的计算是产出除以投入,用除法,其公式为:

教育经济效率=教育成果教育成本

教育经济效益的计算是产出减去投入,用减法,其公式为:

教育经济效益=教育收益—教育成本

4、研究意义不同

研究教育经济效率是为了降低人才培养成本

研究教育经济效益是通过对教育经济价值的正确评价,提高人们对教育经济功能的认识,使教育能够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服务。

6、教师劳动的性质:1、教师劳动是间接的生产性劳动2、教师劳动是专业劳动

7、教师劳动的特点:1、迟效性与长效性的统一2、个体性与协作性的统一3、复杂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8、所谓“耦合差”表现的方面:1、教师劳动价值的多效性和市场调节的唯功能性的“耦合差”2、教师劳动价值的模糊性与市场调节的等值互

三、材料分析

教育、年龄和收入三者之间关系的特点262

1、教育与收入正相关,在任何年龄上都是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所挣的收入就越多

2、不管受教育水平高低,所有人的收入都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直到某一年龄达到最大,尔后曲线变平或者开始下降

3、与受教育水平较低者相比,受教育水平较高者的年龄——收入曲线更陡

4、受教育水平较高者达到最高收入能力的年龄要比受教育水平较低者晚,而且他们到退休时的收入水平也比较高

5、由于三者之间的关系图是就一国或地区的平均水平而言的,其性状会因国家或地区而异,即使在同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的时期,其性状也会不同,这说明教育作用力的发挥要受到其它许多条件,比如发展水平、经济体制、文化传统等的制约。

四、论述题(仅供参考)

1、结合实际情况谈一谈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投入情况。151

答:教育投资来源渠道多样化,负担主体多元化,其中政府仍是主要的投资者;义务教育由地方政府投资为主,但是并未做到免费,学费收入所占比例在某些年份甚至高于高等教育;企业的教育投资虽然占有一定的比例,但从其负担的形式看却不甚合理;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上,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比重大于中央政府负担的比重。

2、教育与经济的基本关系49

答:1、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基本作用(对参与生产活动的劳动力的培养;为经济发展创新和扩散科学技术)2、经济对教育发展的影响(1)经济发展决定了教育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和条件(2)经济发展决定了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手段(3)经济发展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了一个国家受教育的人口的数量、决定了人们受教育的平均年

限、决定了教育发展的速度、经济发展的目标对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影响)(4)经济结构影响教育结构(产业结构对教育专业结构和类别结构的制约性;劳动技术结构对教育类别结构、程度的制约;地区经济结构对教育的布局结构的制约)

3、教育收益率的演变规律及其启示274

答:1、所有的教育收益都为正。教育收益之所以较高,原因有二。一是教育投资最终沉淀于人身上,内化为较高的胜利和心里素质,而人是具有能动性的,特别是受过较多教育的人具有较高的配置能力,他们不仅能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还能优化物力资源的配置。二是决定于教育的特性,私人投资教育能享受到各种补贴,而非人力资本投资则是个人与机构的权益与责任分明,各级政府机构一般是不会贴钱给个人进行非人力资本投资的。2、私人收益率高于社会收益率,而且,经济越落后,教育层级越高,二者之间的差距就越大。3、无论是私人收益率还是社会收益率,都是发展中国家比中等发达国家高。4、就私人收益率而言,在三级教育中,小学教育的收益率最高,大学教育的收益率次之,中学教育的收益率最低。5、竞争部门就业者的教育收益率高于非竞争部门就业者的教育收益率。6、教育收益率的长期演变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

教育经济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科学发展: ◆萌芽:(苏联)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写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 ◆行成:(美国)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学科奠基人 (美国)丹尼森,提出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的区别 ◆发展:20世纪70年代被公认为独立学科 ◆引入中国:1979年下半年开始,报纸杂志先后发表文章介绍 1980年舒尔茨第一次访问中国并作学术报告 ◆最早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的人: 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 ◆劳动价值学说:其核心是:社会物质财富是由劳动者劳动创造的,劳动创造价值。 1、教育费用是劳动力价值的构成部分 2、复杂劳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3、教育劳动将影响社会经济价值的形成 ◆教育劳动的性质:1、教育劳动是一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这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可以为社会提供特殊的使用价值。 2、从扩大了的生产劳动概念角度来看,教育具有间接的生产性质。 3、教育劳动对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生产和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生产性质。 总之教育劳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生产性质,在某种情况下又表现为非生产性质 ◆复杂劳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理论观点: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简述或论述) 观点:1、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 2、人力资本投资与物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 3、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具体表现为:1)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 2)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是教育投资;3)教育投资比物力投资更有利,会带来更多的利润。 4、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 5、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可以测量的。(其基本公式为:收益÷成本=收益率) 评价: 合理性:1、人力资本理论在经济理论上改变了以物质资本投资为主导的理论格局,为经济学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2、人力资本理论中“全资本”的概念指出了人的作用胜过物的作用,对人投资超过对物投资的观点也是可取的。 3、人力资本理论十分重视劳动力质量的提高,这对于探讨人口问题、劳动力结构性就业和人才质量问题是有意义的。 4、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投资作为人力资本的核心观点是合理的。 局限性:1、从人性和道德角度分析,它把一切都资本化了,把人等同于资本,贬低了人的价值,因此具有阶级局限性的一面。它用人力资本这一概念,掩盖了资产阶级剥削的实质。人力资本理论抹杀了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事实,重复了资本创造价值的老调,因此具有理论上的不彻底性。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2020年10月整理).pdf

宏观经济学重点 1、萨伊法则:是一种产品的供给产生了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有多大供给就有多大的需求,整个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必相等。因此,普遍的生产过剩是不可能的。 2、 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经济学从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的思想束缚,拓宽了经济学的视角,运用一些新的概念、理论等分析工具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进行了重新的解释,得出了一切与传统经济学对立的政策结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现代经济学的面貌。表现:①经济学研究中心转变②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常态③政府的作用 3、宏观经济的目标:①持续的经济增长②充分就业③价格稳定④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学:是把整个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其经济活动的现象和规律,从而产生许多经济理论。联系:①相辅相成,构成整体②微观是宏观的基础。 区别:微观经济宏观经济 研究对象单个经济单位整个经济 解决问题资源配置资源利用 中心理论价格理论国民收入理论 研究方法个量分析总量分析 代表人物马歇尔1890《经济学原理》凯恩斯1936《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4、公共产品:是政府向社会和私人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 特征:①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争夺性”②具有“排他性”,不具有“争夺性”。 5、私人产品:是指一般生产要素供给者通过市场经济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它由私人或厂商所提供。 特征:①具有“排他性”②具有“争夺性”。 6、政府的经济作用:①政府直接控制②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社会消费③政府通过稳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和失业率④政府从事生产⑤政府提供社会福利保障 7、市场失灵:市场经济由于其纯理论所假定的前提无法实现,使得市场经济并非万能,不可能发挥其理论上的经济效率。 8、转移支付:是指从整个国家的利益出发对某些人进行的无偿支付。 9、洛伦茨曲线:是反映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看图 OI表示国民收入百分比,OP表示人口百分比,连接两对角线OY的是绝对平均曲线。对角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总人口中每一定百分比的人口所拥有的收入,在总收入中也占相同的百分比。OPY是绝对不平均线,表示社会的全部收入都被一人所占有,其余的人的收入都是零。OY弧线为实际收入分配线即洛伦茨曲线,每一点都表明:占总人口的一定百分比的人口拥有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从曲线的形状可看出:实际收入分配线越靠近对角线,则表示社会收入分配越接近平均;反之,实际收入分配线越远离对角线,则表示社会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10、基尼系数(洛伦茨系数):根据洛伦茨曲线图找出了判断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A/(A+B) A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平均曲线之间的面积;B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不平均曲线之间的面对。如果A=0,基尼系数=0,则表示收入绝对平均;如果B=0,基尼系数=1,收入绝对不平均。事实上基尼系数在0和1之间,基尼系数数值越小,越接近于收入平均;基尼系数数值越大,则收入越不平均。对于收入分配高度不均的国家基尼系数在0.5-0.7之间,对于收入分配相对平等的国家,在0.2-0.35之间。 11、税金转嫁:纳税人可以把税金转嫁给他人负担。分为两种:①向前转嫁,即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在产品或服务销售之前,卖方通过加价的方式把税收负担转嫁给买方;②向后转嫁,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使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国家税收的增加,从而导致个人、企业和国家储蓄的增长,国家资本的形成能力的增强。国家资本形成能力的增强,又能进一步带动投资的增加,增加投资又会导致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会推动教育投资的增加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此反复影响,就会形成这样的局面,没有教育的发展,国家资本形成能力就难以增强,投资也就难以增加,经济增长就难以实现,而没有经济增长,国家资本的形成又会受到影响,教育投资的继续增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就缺乏保证。因此,高等教育与经济必然要求相互适应,这种适应是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 一、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制于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果 (一)经济增长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指通过人力投资的基本形式——教育投资所形成的,按计划培养和训练劳动能力的活动。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的投资和经营可以看作是一个产业的一种投入产出过程。从负担的主体角度看,教育成本可以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两部分。高等教育的扩展需要增加相关的投入。教育协调发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证长期和持续的教育投入,但这必须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 (二)经济增长对教育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还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和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从根本上说,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既决定着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也决定着教育投资的供给量。这必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与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数量上相协调。 二、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一)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智力资源。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高科技含量已高达80%,日本为75%。在我国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如经济特区,科技含量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可以占到60%左右,但在一些落后的省份,自然型的农业经济和粗放型的工业经济还占很大的比重,高科技含量还不到15%。乐观地估计,全国经济发展中高科技贡献的平均水平大概在30%左右。很明显,我国要在21世纪追赶世界先进水平,除了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兴起已经向人类昭示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在未来社会的生产中,劳动者的知识与技术水平将取代资本和自然资源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高科技将为人类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资源、新天地。 高科技的发展有赖于高水平人才的创新活动,而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则需要高等教育的精心培养。大学阶段的教育,类似制造一件产品的成型阶段,培养出来的人将直接进人社会的生产活动过程。个体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形成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要在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发展为专门的应用能力,包括发展为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因此高等教育是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水平,从而决定其可待续发展的能力。 (二)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知识、技术、产品是现实的力量。工具、工艺、方法与管理的水平直接决定着生产的效率。高等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它还通过科研活动直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种知识、技术和产品等支持,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高等学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既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又要提供知识贡献。由于高等学校具有多学科并存以及注重系统知识传授的特点,所以它在总结、整理人类已有知识成果以及开展基础研究方面往往占有一定的优势,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往往就是人类知识的一座宝库。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随着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强调,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和推广工作,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经济学 1、学科概念:P6 ①教育投资:又称教育投入、教育资本、教育经济条件、教育资源等,是指 一个国家、地区、单位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像教育领域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及其货币表现。 ②教育成本: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 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总和。 ③教育经济效率:又称教育经济效力、教育机构内部效能、教育资源利用效 率、教育投资效率等,是指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比,即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 ④教育经济效益:教育经济效益也叫教育社会经济效益、教育社会经济价值、 教育经济收益、教育经济收效等,是指教育领域内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 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或者通俗地将,把社会向教育的投资和依赖这种投资所得到的国民收入加以比较,所得的国民收入抵偿教育投资的余额。 ⑤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 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达的一门边缘学科。 2、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萌芽时期、初步形成时期和发展时期三 个阶段。 (一)萌芽时期: 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是斯特鲁米林1924年写 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是世 界上最早运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用数量化、定量化的语言专门阐述教 育的国民经济意义。沃尔什1935年写的《人力的资本观》,被西方认 为是有关教育经济学的第一篇论文,它采用了现值折算法。到1960 年,教育经济论文达到53篇。这一时期的特点:①有了教育经济学方 面的论文及专著;②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从观察在业劳动者身上 论述与充分调动教育的经济意义和价值。 (二)形成时期:20世纪60年代涌现大批教育经济学学者,使这门学科在研究对象、内容、范围和体系上基本上确立起来。形成标志:①1963年国际经济学会召开讨论教育经济学国际学术会议,出版了《教育经济学选集》,这一选集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形成的标志;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导读:本文是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希望能帮助到您!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日益紧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更加显著。 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的含义。教育就是旨在满足学习需要的各种有意识的、系统的活动,是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和持续的交流。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则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层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层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经济理论即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的主要基础理论。上个世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对人力资本做了完整的理论阐述,即人力资本就是对人的投资形成的资本,是“在一国居民的教育与技术上的投资”。舒尔茨认为处于现代经济生产活动中的人力资本,其作用远比物质资本重要得多。运用这一思想可以得出结论:贫穷国家的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质资本的短缺,而在于人力资本的匮乏,因此变成经济增长的约束因素。人力资本理论揭示出作为人力资本主要

因素的教育对于经济增长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将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增强而日趋增强。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般而言是正相关的,即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具体来说,经济发展以教育为基础,教育水平提高,又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和综合性的,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及各种专门人才。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人力资本的形成状况,从而决定该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 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教育比较分析 两国的教育概况。肯尼亚和坦桑尼亚都是位于非洲东部的发展中国家,其殖民经历、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相似。上世纪60年代两国独立后,都试图为自己国家所有孩子提供7年的初等教育,但随着初等学校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及对中等学校教育的需求的扩大,同时受经济发展限制,政府提供的教育经费出现不足,公立学校不得不采取一定的政策,对入学人数加以限制。两国相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教育情况出现不同的结果,人口相对较少的肯尼亚,其中等毕业生远远超过坦桑尼亚。2002年肯尼亚中学生为30.288万,2003年坦桑尼亚中学在校生才20.072万。2002年肯尼亚有著名高等学府6所,另有30个职业培训学校,3所技校和12所私立大学,而坦桑尼亚只有3所大学。

自考教育经济学知识点

教育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2.集合生产函数分析:把生产的增长,看作为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即:土地、人力、资本增长的集合表现。 3.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4.筛选假设理论:把教育看作一个信息,着重研究在劳动力市场内雇主是怎样挑选工人工作的,从雇主在劳动力市场上研究挑选工人的过程,说明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 教育的社会需求: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国家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6.教育的个人需求:指个人出于对未来知识、技能、收入、社会地位的预期在各种需求中进行选择,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7.教育供给:指在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给受教育者的机会。 8.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指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率。9.教育资源分配:指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间合理有效地分配。 10.教育级别结构:“教育程度结构”:指各级教育程度在校学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学生数的比例一般分四级:初等、中等、高等、研究生教育。 11.教育类别结构:“教育专业结构”:指各类教育在校学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总人数的比例,以及各类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之间的比例关系。 12客观经济结构:“部门经济结构” 13.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总系统中各子系统,各部分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具体说是指国民经济的个种成份,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构成比例关系和相互关系。 14.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结构:指科学变为物质生产技术的程度和物质生产部门科技人员的比例关系。 15.劳动力结构就业则是由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从而不断出现新的产业,新的行业和新的经济活动领域。 16.教育投资:“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17.测推法:根据已经确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去推测实现目标所需要的人才数量和质量,从而测推出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进而预测出教育投资总量和增长比例。 18.教育成本: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 19.边际成本:单位产出增量所增加的成本及增加一个单位产出量所支出的成本。 20.教育个人成本:“个人教育成本”、“私人教育成本”:是指学生家庭和个人受教育所支付的全部费用,以及因上学而失去就业机会必须“放弃的收入”的部分。 21.教育个人直接成本:指学生家庭和学生个人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S=R+D+H+B S:教育个人直接成本 R:为学杂费 D:生活差距费 H;交通费 B:书籍文具费 22.教育间接成本:社会个人为教育而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 23大小口经:指教育投资实际包括的范围大小不同。 24.教育经济效率:“教育投资内部效益”、“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过程经济功能”、“教育投资利用效率”: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客观上)。指某教育单位或者学校其教育事业经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的利用效率。“教育投资使用效率”、每一定量的教育投资所能培养学生的数量(微观上)。25.教育投资人力资源利用指标:指一定的教育人员在一定时间培养人才的多少。 26.机会成本:指经营决策中以未选择方案所丧失的利益为尺度来评价被选择方案的一种假定性的成本。 27.国民生产总值:指一国的国民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以市场价格表示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总价值。 28.教育纯效益:指由于投资教育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的总和。 29.教育收益率:指教育收益总额与教育成本总额的比较。 30.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方法:由美国F·丹尼森计算教育经济效益方法,被西方称这为教育经济效益计算最细致、最深入的一种方法。 31.现值折算法;美国J·R·沃尔什教育收益计算法,其基本思路是用个人教育费用(成本)和预期收入相比计算教育收益。 32.师资优化组合:是教师劳动力要素达到最优化组合和使用,即在合理的定员,定额和教师劳动效率指标基础上的确定教师劳动的需要量 33.义务教育投资外部结构:指义务教育投资在教育投资分配中的地位和作用。 34.教师劳动的效率:指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在一定时间内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在其他相同的条件下,教师劳动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水平。 二、知识点: 1.教育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范围,因为它是介于教育学与经济学两门社会学科之间的新兴交叉学科(从整体上看)选/判多数学者认为:应该把他隶属于经济科学体系,属于部门经济学性质的学科(从具体上看)(实际情况和发展趋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建文)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因此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是显著的。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两个主体入手研究经济对教育的作用。这里我计划通过经济发展使教育产生的变化来阐述这种影响力。 首先,从教师群体出发,我们可以从教师待遇、素质以及教师所教授课程的种类三个角度来观察。 (一)工资待遇 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以赚钱为追求,但是,教师待遇的提高是有效激励其工作热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我国,自“文革”恢复高考以来,教师的社会地位及其待遇都有了显著提高。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教师即是贫困的代名词,很多人都不选择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让我们来看一段那个时候一名教师的自述: “刚参加工作时,生活的坚韧是难以想象的,那时几年都不买一件新衣服,整年也吃不上一顿肉,一家人挤在三间土屋里,晴天还好些,可一下雨便没了落脚的地方。生活的贫困还可以克服,但精神的折磨却让人难以忍受,天天开批斗会,那时候真是度日如年。 改革开放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的关心,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教师的政治地位提高了,生活待遇提高了,我们被称为人类灵魂的施工全过程管理人员。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大,消除了危房,更换了课桌、板凳,添置了电脑等现代化的设备,现在学生上学连学费也不用交了。 我们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现在教师的衣着很新潮,而且还用上了各种现代化的工具,有的还买了小汽车。我家也早已盖上了楼房,一家人其乐融融。如今,教师成了 人们羡慕的职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是提高教师待遇的前提和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教育的发展。 (二)教师素质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师的素质也在逐步提高。现在,中小学教师基本上都是大学毕业。各个学校在招聘教师时,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我们从教师岗位的激烈竞争中,可以感觉到,只有真正的高素质人才才能真正胜任这一工作。经济的发展使得教育得到普及,而教育的普及必然惠及教师的培养。 现在,每个教师虽然只教授一门课程,但是,对与其所教课程相关的知识,他必定也会很熟悉。现代社会中,知识的关联性正在不断加强,这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在这种大环境的作用下,教师的素质也在不断得到提升。教师不再只是一个领域的专家,而是正向着博学的方向发展。 (三)课程的多样化 经济的发展,使得知识不断得到细化。就拿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来

微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版)

微观经济学重点概念 1. 经济人 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2. 需求 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3. 需求函数 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 4.供给 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5.供给函数 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6. 均衡价格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7. 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8. 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9. 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内生变量指一个经济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 10.静态分析 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 11.比较静态分析 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 12. 动态分析 需要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研究不同时间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3. 弹性 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动时,由它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 14. 弧弹性 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15. 点弹性 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6. 需求的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西方经济学考研重点整理(微观部分为主)

西方经济学考研复习材料 西方经济学:研究在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在有限资源的各种可供利用组合中,进行选择的科学 第一章 导 言 重点掌握内容: 一、经济学产生的根源: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它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特点。 相对性:是指相对于人类无穷欲望而言,资源是稀缺的。 绝对性:是指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由于存在着资源稀缺的同时,又存在着资源的浪费,因此产生了经济学。 生产可能线是指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生产两种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结合形成的线。 机会成本: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最大利益。 ◆ 为什么生产的大炮与黄油是有限的?----资源稀缺 ? 生产的大炮与黄油该怎么组合?------资源配置 ? 有时生产的大炮与黄油只能在G 点上?---资源没得到充分利用,既稀缺又浪费 ? 如何使生产的大炮与黄油达到H 点上?---经济制度(市场和计划) 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的核心是研究给定条件下的最大化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的配置和资源的利用。 其中资源配置又称为选择。选择就是如何利用既定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具体地说,选择包括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样三个问题。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家庭和单个市场等微观供求行为与价格之间关系的经济科学。 关于定义的内容: ① 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 ②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③中心理论为价格理论; ④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基本内容: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微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科学。 关于定义的内容: ①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 ②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③中心理论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④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基本内容: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 二者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二者都是实证分析 四、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所谓价值判断就是指对经济事物社会价值的判断,即对某一经济事物是好是坏的判断。 两者区别: 1.是否以价值判断为基础。前者不以价值判断为基础,而后者是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 2.解决的问题不同。前者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而后者解决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3.实证经济学具有客观性,而规范经济学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两者联系:规范经济学以实证经济学为基础,越是具体的问题,实证的成分越多,而越是高层次带有决策性的问题,越具 大炮 黄油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 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的未来和国家的繁荣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教育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对于个人而言,教育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学到在社会中生存的基本技能,能否享受到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能否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因此,通过分析教育与经济的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有利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教育经济发展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一张关于国民生产总值与教育投入的关系。 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因素是人,而人的素质提高要依靠教育。从这

个层面讲,教育是经济的发动机,是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动力和支点。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它必然与社会经济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地发展变化。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主动,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教育也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教育和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教育和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和发展对教育的制约来阐述教育与经济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和意见。 一、教育是人力资本和物资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 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是发展经济不可或缺的两类生产性投资。人力资本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也是给个人和社会带来财富的源泉。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对人力资本投入的收益要高于对物质资本投入的收益,而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而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前创造有利于经济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条件和人力资本,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后进者赶超先行者的普遍经验。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社会支持环境。教育领域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基础,兼顾社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教育制度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往往导致人力资本稀缺或过剩,而社会人才使用机制的缺陷又极有可能导致人

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高考知识点总结 (1)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2)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商品价值的大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部门的分配;②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③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最终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4)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从根本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地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5)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是由生产力水平、所有制结构决定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6)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7)国家的宏观调控: ①原因:由于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且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因此需要国家的宏观调; ②主要目标: ③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8)企业的作用、公司类型: (9)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含义: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重要性:企业经济效益是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增强综合国力 途径:①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②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③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坚持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

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P428 2.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P446 3.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P462 4.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P463 5.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P486 6.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P487 7.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P495 8.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曲线。P500 9.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P517 10.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P518 11.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P523 12.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P546 13.经济滞胀: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P572—576 14.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以较高幅度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P612—616 15.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短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短期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长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直的曲线,表示在长期里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一种独立的关系。P625—632 16.自发消费:与收入变动无关的消费。即使收入为0,也需要的消费。 17.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一国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扩大。表现为GDP 或者人均GDP的增长。 18.中间产品:指购买后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用于转卖或进一步加工的商品和劳务。 19.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超过资本广化或人均储蓄在与补充原有资本折旧和配备新工人后)而导致人均资本上升的情况。 1.消费的决定:家庭的消费支出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 答:主要由家庭的当年收入决定。某个家庭当年收入越高,其消费支出就会越大。这主要从消费函数c=a+by中可以看出。 其他影响因素还有:1、家庭财富拥有量,财富越多则当年的消费就越高。2、家庭成员一生中的总收入,一生中的总收入越大则任何一年的消费量都会增大。3、周围人群的消费水平,周围人群消费水平越高,则本家庭受影响越大,看齐的心理使得本家庭的当年消费越大。 2.平衡预算乘数在哪些情况下等于1? 答:平衡预算指政府预算收入等于预算支出。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平衡预算指政府支出G 来自于等量的税收T(即G=T)。政府支出G和税收T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作用可以通过乘数来反映。 在四部门经济中,

经济学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

经济学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 经济学作为一个大的专业学科,下面还有很多的分支,像西方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数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一直都是每年考研学子关注的重点。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经济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产业经济学: 就业前景 产业经济学实用急需,就业前景较好。产业经济学在当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大背景下即便走向世界也有说服力。它主要通过讲述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组织及产业政策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的经济指标、基本方法,具有用基本理论分析现实中的某些经济现象和问题的能力,因此就业面相对来说比较广。 就业方向 毕业后在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公司、企业等从事经营管理,经济管理,经济分析、预测和规划,政策分析等工作;还可进一步报考相关学科门类的博士研究生,继续求学深造。

国民经济学 就业前景 国民经济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未来的职业主要集中在经济政治 和经济规划领域,不过也可能进入职业教育规划、地区和组织规 划领域,会计和财政领域,统计部门,或者执行其他的管理职能。除了大型工商业企业外,国民经济学毕业生通常也可以进入国家 和国际性的政府机构和协会工作。当然进入银行及联邦和各州政 府机构工作也不无可能。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适宜从事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研究工作;在政府 有关业务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从事经济监管工作;在大中型企业、 各类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以及人力资源管 理工作;在高等院校、科学研究单位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政治经济学 就业前景 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水平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这种 领先地位近年来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自1996年以来,本学科点的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工作能力。 教育需求:是指人们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是获得教育服务的愿望与对教育的支付能力的统一。 个人教育需求:是指个人为了增进知识技能,并在未来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获得较高收入的意愿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教育供给:是一定社会为满足教育需求,通过教育投资组织人、财、物等因素举办的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教育机会和为社会各行业提供教育产品。 教育资源:指的是全社会的经济资源需要并可能用于教育事业的那部分人力、财力和物力。教育投资:就是为了培养不同熟练程度的劳动力和提高现有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不同教育投资主体将其经济资源中可能用于教育事业的那部分资源以货币形式投放到教育领域。 ? 教育的间接成本:指社会与受教育者个人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 个人间接成本: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学生因上学而未就业可能放弃的就业收入,即机会成本。 生均教育成本:是教育成本的综合指标之一,指平均每名在校生所分担的教育费用。 教育的经济效益:是指通过教育培养出的各类人才投入到生产领域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在生产部门中取得的国民收入增长额,抵偿了全部教育投入之后的余额。 教育收益率:是指教育收益总额与教育成本总额的比较,这是衡量教育经济效益的一个较有效的指标 二、简答 1、教育需求具有哪些明显的特点:1、教育需求主体具有多元性和重合性; 2、教育需求对象的双重性; 3、教育需求的预期满足与过程满足的融合。 \ 2、政府调节的主要手段包括:1、为教育供求双方提供信息2、制定和调整教育规划 3、对教育机构的财政拨款 4、必要的行政手段。 3、社会间接成本主要包括:达到法定劳动年龄段的学生如不上学而就业时国家可能获得的税收;教育所使用的土地、建筑物、设备、如不用于教育而用于其它方面可能获得的利息、租金收入;用于教育的土地、建筑物、设备免除或可能课征的税收。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要点总结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要点总结第1章绪论 教育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学科性质为部门经济学或教育部门经济学。学科研究的对象为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及其规律。学 科研究的核心内容为教育投资、教育经济效率、教育经济效益。学科体系结构主要由六个部 分组成: (1)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以及发展历史; (2)学科的理论基础; (3)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4)学科的具体概念、范畴、定律、原则、规律以及计量模型和数据指标; (5)教育人力资源配置、组合以及劳动报酬; (6)教育事业发展规模、速度以及发展战略。 第2章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中有着十分丰富的教育经济思想。教育劳动有一部分属于生产劳动 的范畴,教育劳动是一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教育劳动直接生产劳动者的能力和科学技 术生产力;教育劳动在劳动力再生产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 再生产科学技术生产力;教育劳动可以创造价值,劳动价值学说是计量教育经济效益的理论

基础。 第3章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人力资本的内容包括教育资本、知识与技 术资本、健康资本、劳动力的迁移和流动资本以及培训资本等。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教育是人力资本投 资的核心,教育投资收益率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可以计量的。人 力资本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有了新发展,出现了筛选假设理论、社会化理论和劳动力市场 划分理论等。 第4章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需求和供给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述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多层 面、多方位的,有宏观层面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经济对教育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教育对 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具有先导性、 基础性、全局性的战略地位。教育过程与物质生产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5章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是教育与经济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有着密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_课本知识点_重点_(考试必备)

第二章需求与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最优决策问题;第二个层次是研究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决定问题;第三个层次是研究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同时决定问题前两个层次的问题可以借助经济循环流动图来加以说明 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经济人”假设;完全信息假设 第二节需求曲线 1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它包括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两层含义。少其中一项就不能算做需求 2需求函数:是用来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公式Qd=f(P)(P:商品的价格;Qd:商品的需求量) 当需求函数为线性函数时Qd=α-β?P(α、β为常数),该函数所对应的需求曲线为一直线需求曲线特征:向右下方倾斜,即斜率为负值,他们都表示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吉芬物品除外) 3需求定理:指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互为反方向的变化关系。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需求曲线的形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第三节供给曲线 1供给: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它包括供给意愿和供给能力两层含义,少其中一项就不能算做供给。 2供给函数:是用来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和影响该供给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公式Qs=f(P)(P:商品的价格;Qs:商品的供给量) 当供给函数为线性函数时Qs=-δ+γ?P(δ、γ常数),该函数所对应的供给曲线为一直线供给曲线特征:向右上方倾斜,即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值。他们都表示商品的供给量和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 3供给定理:指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互为同方向的变化关系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曲线的形状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与价格为正向关系。 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得到反映价格与供给之间正向关系的供给曲线,即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这就是供给定理 第四节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 1均衡价格:指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均衡数量: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 均衡点: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交点 市场出清的状态: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 需求量的变动: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指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指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供求定理: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的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即需求增加,使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使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供给增加,使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使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第六节弹性理论 1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其公式为: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率/价格变动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