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学院十三五社会服务工作发展规划

哈尔滨学院“十三五”社会服务规划

社会服务是学校的重要职能,也是学校的生命线和兴校之源。为实现《哈尔滨学院改革与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强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社会服务情况

(一)依托应用性科技服务平台,推进产学研用有机结合

学校软件(服务)外包研发中心与哈尔滨奇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东软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先后承担省工信委、科技厅等多项专项资金项目,获科研资金140余万元,为合作企业提供30余项技术支持,获软件著作权9项;与企业共同研发医药行业的ERP、HIS、OA、CRM等系列产品,材料学、力学等学科通过研发市级重大项目,与企业协同创新,在油田管道清洗、农药喷洒等领域,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面向哈尔滨市地铁修建工程,联合哈尔滨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地下工程相关单位,成立哈尔滨学院寒区地下工程技术研究所,针对寒区地下工程的特点,选取哈尔滨地铁工程结构特点突出的典型标段进行结构设计方法分析、施工技术与安全等方面研究。

(二)依托地方发展决策服务平台,打造地方发展智库

学校启动益地项目研究,完成“哈尔滨市避暑旅游的发展研究”“校、县(区)共育师资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10余个项目研究,其中“哈尔滨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创新研究”“松花江黄金旅游带旅

游发展研究”等4个项目获得市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多项成果获得市领导批示。学校获准成立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基地,形成了黑龙江省基础教育的研究与咨询高地。学校积极参与哈尔滨市专顾委、哈尔滨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哈尔滨市科协等部门的各类调研项目,产生了一定社会影响。

(三)依托地方文化传承创新平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

学校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成立哈尔滨城市文化研究所,研究哈尔滨城市历史与文化。研究人员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多篇有关哈尔滨城市文化研究方面的论文。人文学院创立国学堂,积极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成立规范汉字书法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开展规范汉字研究与培训,中心被省语委确立为黑龙江省规范汉字书法教育研究基地。文化艺术创意研究所开展黑土文化、冰雪文化研究,创作出大量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的艺术品,多次参加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四)依托继续教育服务平台,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学校以继续教育服务平台——哈尔滨市民学习中心为依托,深入挖掘各种资源,通过百姓讲堂、名家讲坛、网络学堂、社区市民讲堂等途径,讲授广大市民喜爱的课程,五年来,有5万余名市民参加学习;举办5届哈尔滨市学习型家庭评选和3届哈尔滨市学习型社区评选活动,吸引9区9县近万个家庭和百余个社区参与,社会影响力和覆盖面持续扩大。学校连续五年完成“国培计划”,省内各市县188所农村小学、幼儿园400余名骨干教师接受培训,充分发挥了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作用。

(五)依托师生志愿服务平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学校以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依托,充分发挥各专业优势,积极为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等大型活动提供志愿服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参与哈尔滨心灵花园工作站的工作,定期到市儿童福利院为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和沙盘游戏治疗。法学专业师生在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广场等多个街区、社区组织了普法宣传和法律咨询活动,学生累计参加400余人次。哈尔滨学院市民网络法律诊所挂牌成立,把法律送到企业、学校、社区和家庭,免费为百姓提供法律服务。经管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被评为黑龙江省道德模范集体。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坚持把人才培养机制转到培养应用型人才上来,转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能力,为哈尔滨市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二)发展思路

深入落实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精神,立足哈尔滨,面向全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地合作共建,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增强学校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发挥高等学校的各种资源优势,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向社会开放力度,与社会共享资源,成为服务地方资源中心;以服务创新驱动

发展为宗旨,突出应用型办学特色,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三、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服务社会”的发展理念,以服务“黑哈地区”产业集群为目标,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社会服务功能,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地方服务为内核的特色发展之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

(二)主要任务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社会服务工作提供智力支撑

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与市人社、科技部门联系,参与市级高层次引进计划,引进符合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的,有科技创新研究能力的,具有博士学历(学位)的专门人才,同时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引进学术专家作为学校的特聘教授,以加强学校的科学研究和学术团队建设,培育若干个优秀的学术团队。

建设创新团队。以高层次人才引进为工作为统领,以学校的重点研究领域为基础,实施创新团队建设和培育工程,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校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十三五”期形成10个左右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研发能力的学科团队。

2.挖掘学校的资源优势,为地方文化教育等服务

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建设。积极培育和打造具有我校或地域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活动,提高活动质量,提升学生参与度和社会满意度;坚持以社区为主阵地,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深入群众,服务基层,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深入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专项行动和爱老敬老、扶弱助残、义务支教等领域的志愿服务活动,参与

社会公益事业,弘扬社会文明风尚;积极参与并做好我市重大赛事和会议的志愿服务工作,积极做好哈尔滨中俄经贸洽谈会志愿者服务工作。义务为来我省和我市旅游工作的外国专家、学生教授汉语等,助力哈尔滨省会城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开展市民培训工作。“十三五”期间,继续办好市民学习中心,服务市民、服务行业和企业需求。建立以高校为平台的市民培训机制,充分依托学校教育资源,以市民讲堂、名家讲坛、网络学堂、社区讲堂等多元化教学模式,为市民开设各类素质提升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满足市民的学习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公益活动以及发挥社区教育联盟作用,提高市民学习积极性,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助力全民终身学习活动,丰富哈尔滨市民终身教育体系;深入推广哈尔滨市民学习网公益网站,发挥网络在线学习阵地职能,支持并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构架,引领并弘扬“崇尚文化、倡导学习”的城市风尚,助力全民终身学习活动,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智力支持、资源保障,努力打造哈西地区乃至全市的市民教育培训基地,为哈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

开展汉字书法的规范普及教育和汉语的推广工作。继续开展中小学教师汉字书写培训、汉字听写大赛、书画作品展、公益讲座、书法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辐射作用,切实做好规范汉字的研究与培训工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贡献。加强与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省市政府外侨办的联系,增强开放办学的意识和力度,继续培养输送更多优秀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十三五”期间力争每年有50%以

上的国际汉语教育专业毕业生,通过“国家汉办”的选拔考试,赴国外任教。

3.成立湿地研究院,为湿地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服务

学校与黑龙江省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共建“哈尔滨湿地研究院”和“黑龙江湿地培训中心”。进一步打造强大的专家团队和研究团队,为黑龙江省湿地保护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为提升湿地保护管理专业技术人员水平提供保障,开展湿地培训及宣教工作,培训全省湿地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二百人次以上。服务本省省级以上湿地公园和湿地自然保护区,完成25项湿地资源本底调查、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项目。开展寒区湿地退耕还湿植被恢复机理研究,为省内退化湿地恢复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平台。在湿地生态旅游规划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研发大数据支持的黑龙江省典型湿地生态旅游APP系统。建设哈尔滨市与黑龙江省湿地植物标本馆,构建湿地植物数字信息平台。

4.加强与地方政府深度合作,积极构建校政育人新平台

加强哈尔滨市党风廉洁建设理论研究基地平台建设。与市纪委合作,组建哈尔滨市党风廉洁建设理论研究基地,围绕哈尔滨市党风廉政建设领域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申报高质量课题,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理论研究,不断推出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完成哈尔滨市纪委交办的理论研究任务,加强校政学术交流,努力构建全市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智库”。依托基地,参与市纪委组织的理论宣讲团,对哈尔滨市党员干部开展党纪党规理论培训。依托基地,结合学校为地方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

获得哈尔滨市纪委支持,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置监察培养方向,拓展学生实习实践教育基地,为地方培养特色应用型人才。

加强哈尔滨市民族宗教工作研究培训基地”平台建设。与市委统战部、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合作,组建“哈尔滨市民族宗教工作研究培训基地”。依托基地,围绕市委统战部、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提交的调研项目,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学术力量,深入基层调研,开展民族宗教领域相关课题研究,推动哈尔滨市民族宗教领域工作,为市委、市政府提供政策咨询和决策参考;依托基地,对哈尔滨市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党外干部等开展理论培训工作,提高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党外人士的综合素质;依托基地,围绕哈尔滨市民族宗教领域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专题探讨和理论研究,组织学术交流,提供政策咨询。

5.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深入拓展相关领域研究

以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为学校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将东北作家群研究、东北方言研究、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哈尔滨市城市文化研究、哈尔滨近代教育史研究、中东铁路问题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积极参政议政,积极承办市政协展览、继续参与黑龙江省统战志的编纂,完成口述历史《哈尔滨工业奠基》的采集工作,加强与省、市以及各区人大、法制办、法学会的联系,协同参与他们的各项活动,为地方法治建设建言献策。

利用专业资源和优势,积极参与申报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项目和哈尔滨市重点研究课题,“十三五”期间力争每年承接10

个地方研究项目,为开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百姓需求的社会调查,努力成为地方发展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6.建立完善社会服务机构,开展各项社会服务活动

市民法律诊所依托曾宪梓基金会支持的“以培养卓越法律人才为目标的诊所法律教育”项目,继续完善线上和线下两个法律服务途径。通过资金支持,加强网络法律诊所建设,改善网站的服务功能,提高网站的知名度。线下法律诊所除了继续为哈西社区居民及周边百姓提供现场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之外,将在已有3个定点服务社区的基础上,计划增加到10个服务社区。加强与法律援助机构、民政、工会、妇联等部门合作,开展专项法律服务活动,积极承办法律援助案件。

松鹤延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紧跟我省打造龙江特色养老服务产业的步伐,开展专业老年社工服务。积极探索高校与社区、养老机构、康复医院等多方合作的教育模式,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与海员爱心护理护养院、魅力花园养老社区达成合作意向,为其培养符合需要的老年社工。依托现有教师资源,为有需要的养老机构,康复机构提供人才培训、项目督导等社工服务。争取承接3-5项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为打造龙江幸福家庭,积极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支持保障作用。

大学生秘书事务实践中心面向社会开展公关礼仪、文书档案、会务服务、网络传播等秘书事务服务工作;加强已有校企合作单位的共建共赢,结合专业见习、实习、企业内教学等活动,协助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调研、档案管理、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等工作;进一步开发

在政府、小微商会、新闻出版机构等领域的校企(政)合作单位,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及秘书相关工作。

四、保障措施

1.强化目标管理,建立监督和约束机制。把社会服务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分解到年度、部门和责任人,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健全社会服务工作实施的中期评估和考核机制,开展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建立社会服务工作实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主动接受师生和社会的监督。

2.加强思想建设,形成“稳中求进、转型发展”共识。鼓励主要承担社会服务功能的教职工用新思维、新理论、新视角发现和剖析问题,创新办学思路,适应教育整体改革调整,通过改革创新,发挥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作用。

3.全面优化发展环境,不断提高服务社会水平。优化内部管理机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各部门管理效率和水平。面向社会不断开展校企合作调研,主动为行业、企业服务,吸收校企合作方面的典型经验,积极寻求新的合作企业,拓宽和企业的合作渠道与途径。广泛收集、系统整合校企合作相关资源,建立校企合作资源库,搭建现代化管理平台,实现校企合作的科学管理。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