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曲线总结

溶解度曲线总结
溶解度曲线总结

溶解度曲线专题

1、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⑴t3℃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________。

⑵温度由t3℃降至t2℃,溶解度减少最显著的是__________。

⑶t3℃时使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最佳方法分别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

⑷N点表示__________。

2、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试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t1℃时,100g水中溶解20g甲,溶液刚好饱和,那么,50g水中溶

解g乙,溶液达到饱和。

(2)t2℃时,比较两物质的溶解度大

小:。

(3) t1℃时,若要将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可采用的方法是(写出一种即可)。

(4)若要从甲中含有少量乙的混合溶液中提纯甲,可用的方法

是。

3、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据图回答:

(1) 5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g。(2) 3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3)要使接近饱和的丙物质溶液变为饱和,可采取的一种措施

(4) 5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10℃时,

析出晶体最多的是,所得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4、(1)如图9 - 56所示为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该图可知:在T3℃时,a物质的溶解度

是 g;在℃时,a和b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50%的葡萄糖溶液可作为注射营养液.若用10 g葡萄糖配制10%的葡萄糖溶液,加入水 g.

5、运用溶解度表与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⑴B是的溶解度曲线。

⑵60℃时,100g水中加入100g硝酸钾,所得溶液是(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当60℃的该溶液降温到30℃时,析出晶体的质量

为g。

6、巳知氯化钾、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时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两物质溶解度相同的点是___________ ;B点时两者的饱和溶液降温到A点温度时,始终有晶体析出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填化学式)。

(2)90℃的硫酸钠饱和溶液降温最低到______℃时,其质量分数一直保持不变。

7、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意义是。

(2)t2℃时,将60g 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g。

(3)将接近饱和的A物质的水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答出一种即可)。

8、X、Y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曲线X和Y交点的意义:;(2)由X、Y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判断:60℃时,把45g的X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该温度下X的水溶液是(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将60℃时等质量的饱和的X、Y溶液分别降温到20℃,析出晶体多的是。

(3)从Y的饱和溶液中提取Y,应采用的方法是(填“冷却结晶”或“蒸发溶剂”)。

9、如右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⑴交点n的含义为。

⑵比较a和b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当温度在t1和t2之间时,溶解度a b。

⑶要增大c物质的溶解度,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

⑷使a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常用的方法有;

要将a、b、c三种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均可采用的方法是

10、右图所示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________。

(2)在t2℃时,将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________(填“大”或“小”)。

11、小明同学绘制了如右图所示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液度曲线:

(1)当温度为℃时,A物质与B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若将B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宜采用的方法是。

(3)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中溶有大量的NaCl和Na2CO3,那里的人们

“冬天捞碱,夏天晒盐。”据此你认为图中(填“A”或“B”)物质

溶解度曲线与纯碱的相似。

12、有关A、B两物质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据图回答:

(1)t1℃时,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为a b.

(填“>”或“<”或“=”)

(2)t2℃时,A、B形成的两中溶液均不饱和,通过方法“①”或“②”填空:

A溶液采用方法;B溶液采用方法。

方法①:由t2降温至t1方法②:由t2升温至t3

13、右图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请回答

(1) ℃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20℃时,A物质的溶懈度B物质的溶解度(填“>”、“<”

或“=”)。

(3)40℃时,将A、B各15 g分别加到均盛有50 g水的两只小

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物质有剩余(填“A”或“B”)。

(4)现有50℃时A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在不减少溶剂的情况下,欲使其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措施肯定不能实现的是(填序号)。①降低温度②升高温度③加人A物质

14、请根据图7中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l)在____℃时,A、B两种物质溶解度相同。

(2) t2℃时,100g水中溶解_ gA物质恰好达到饱和,该饱和溶液

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 ___,若要把该饱和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10%的溶

液,应加水 g。

(3)将t2℃时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其它条件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的是___ _。

15、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

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

是。

(2)t2℃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g溶液

吗? (填写“能”或“不能”)。

(3)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填写物质序号)。

(4)将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

是(填写选项序号)

A.c>a=b B.a=b>c C.a>b>c D.b>a>c

16、一木块漂浮于50 ℃的KNO3饱和溶液中,当温度改变时(不考虑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的体积变化),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随时间(t)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由此推断出温度的改变方式是____________(填“升温”或“降温”),同时观察到烧杯底部KNO3晶体____________(填“增多”或“减少”)。

17、下图是甲、乙两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据此我能回答下列问题:

⑴甲乙的溶解度曲线相交点的含义

是:。40℃时,甲物质溶解度为。

⑵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比较大的物质是。要从该物质溶液中得到该物质,通常采

用的方法

⑶ 30℃时,向100g水中加入30g乙物质,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4)由上图还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18、下图甲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1)甲图中,t2℃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2)t℃时,将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乙图所示,20℃时,把试管放入盛有X的饱和溶液的烧杯中,在试管中加入几小段镁条,再加入5mL稀盐酸,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同时烧杯中出现浑浊,则X可能为A、B、C三种固体物质中的哪一

种?。

19、右图是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3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g。

(2)50℃时,将40g该物质加入到l00g水中,搅拌后得到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将该溶液降温到20℃时可析出晶体 g

20、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在______℃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在40℃,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当温度降低到20℃时,

析出晶休较多的是_______________(填甲或乙)

21、运用溶解度表与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⑴B是的溶解度曲线。

⑵60℃时,100g水中加入100g硝酸钾,所得溶液是(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当60℃的该溶液降温到30℃时,析出晶体的质量为g。

22、右图是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3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g。

(2)50℃时,将40g该物质加入到l00g水中,搅拌后得到的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将该溶液降温到20℃时可析出晶体 g

23、右图是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绘制的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请你根据图示

回答问题:

(1)t1℃时,a物质的溶解度 b 物质的溶解度

(填“>”、“<”或“=”)。

(2)将t2℃时a、b两种物质相同质量的饱和溶液,分别冷却到t1℃,析出晶

体最多的是物质。

(3)溶解度曲线图中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溶液的一种特定状态。图中A、B两个状态中,溶液属于不饱和状态的是,状态最不稳定的是。

24、20℃时,分别向盛有10g水的的两支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使其充分溶解,可观察到如右图所示的现象。

(1)20℃时,(填“A”或“B”)试管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2)右图2中表示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是(填“a”或“b”),要使A试管中剩余的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25、右图表示A、B两种物质溶解度(s)随温度(r)的变化,请回答:

①在t1℃时,S(A)S(B);在t2℃时,S(A)S(B)

(以上两空均填写“>”、“<”或“=”)。

②从B的饱和溶液中提取B,应采用的方法是(填写编号)。I.冷却结晶 II.蒸发溶剂 III.过滤

③t3℃时,要完全溶解40gA得到饱和溶液,需要水 g。

26、根据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

(1)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是

(2)t2℃时,溶解度相等的是

(3)t2℃时,100g水中加入20ga物质,溶液不饱和,

为使其饱和,可再加入a物质 g,或使

其温度降到℃

27、氯化钾和硝酸钾晶体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1) 30℃时KNO3的溶解度为;

(2)若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此时所对应的温度范围在之间;

(3)右图中能表示KCl溶解度曲线的是。

28、右图为K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X、Y两点分别表示K物质的

两种溶液(溶剂质量都是100g)。据图分析:Y点表示K物质的溶液(填“饱和”,“不饱和”),要使Y溶液变为X,应采取的措施为

29、【2009?兰州】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

(2)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任填一条);

(3)分析t1℃时,将10g乙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

解后所得的溶液是(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欲使

t2℃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

(任填一种方法)。30、【2009?河南】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1)30℃时,50 g水可以溶解 g甲物质;

(2)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

方法是(只填一种);

(3)将20℃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

度升高到30℃时,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31、20℃时,分别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加入到盛有10g水的两支试管中,充分溶解后,可观察到如图1所示的现象。20℃时_____(填“甲”或“乙”)物质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图2表示的是甲、乙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要使甲试管中的剩余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有、。

32、小明绘制的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欲使t1℃时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________温度(填“升高”或“降低”);(2)我国有许多盐碱湖中溶有大量的NaCl和Na2CO3,那里的人们冬天捞碱,夏天晒盐。据此我认为图中(填字母) 曲线与纯碱的溶解度曲线相似;

(3)由图还可获得的信息

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D

3、C

4、B

二、填空题

5、⑴A>B>C;⑵A;⑶降温结晶法,蒸发溶剂法,升温结晶法;⑷t1℃时A、B的溶解度相等。

6、7、

8、

9、(1)60;T2 (2)90[提示:做第(1)小题时,要会从溶解度曲线中得到所需的数据,即清楚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溶液的质量;10 g÷10%=100 g,则加入水的质量:100g一10 g=90 g.本题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等知识点]

10、⑴氯化钠或NaCl;⑵不饱和;54.2

11、(1)A、B KCl (2)31

12、(1)t2℃时,A.B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或t2℃时,A、B的溶解度相等)

(2)150

(3)降低温度(增加溶质A或蒸发溶剂)

13、(1)400C时,X、Y溶解度相等都为40g

(2)饱和;X

(3)蒸发溶剂

14、(1)温度为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

(3)降温

(4)加水升温;蒸发水加溶质

15、(1)减小(2)小

16、(1)40 (2)加热蒸发 (3)A

17、(1)< (2)①②

18、答案:(1)30℃(2)<(3)B(4).

19、(1)t1(2)25 20%125 (3)B

20、(1)t1℃时,a、b的溶解度都是20g,(2)不能(3)cba (4)D

21、解析:本题是物理和化学综合的试题,考查对浮力与溶液密度及溶解度的关系。V排越大,说明浮力越小,则溶液的密度越小,也就是说溶液中的溶质减少。

答案:降温增多

22、⑴在30℃时,甲与乙的溶解度相等 35g

(2)甲,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

(3)饱和,20%

(4)当温度小于3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当温度大于3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甲、乙两种物质均为易溶于水的物质;30℃时甲,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25:100:125;……(答案具有开放性,其他答案只要合理均可)

23、(1)A(2)降低温度、加入B或蒸发溶剂(3C

24、(1)40 (2)不饱和 10

25、(1)40;(2)甲

26、⑴氯化钠或NaCl;⑵不饱和;54.2

27、答案:13.(1)40 (2)不饱和 10

28、(1)< (2)a (3)B A

29、(1)A;(2)b,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

30、(7)< (8)= (9)II (10)50

31、(1)a、b (2)b、c (3)60

32、(1) 45.8g (2) 20~30℃ (3)b

33、不饱和向Y溶液中加入(m2—m1)g固体K 34、30g 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凡合理答案均可得分)不饱和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答出一种就可)

35、(1)12.5 (2)升温(3)甲大于乙

36、甲增加溶剂降低温度

37、降低;A ;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改变不大或t2℃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相同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其应用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其应用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与应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 来分析。 1.点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 解度。即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对应有相应的温度和溶解度。温度在横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在纵坐标上可以 找到。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根据已知温度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 (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出对应的温度; (3)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2.线 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 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 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溶解度曲线也有三个方面的应用: (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2)根据溶解 度曲线,比较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物质的溶解度大小。(3)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 3.面 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

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如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 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一定量的溶剂。4.交点 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 溶解度相同,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 相同。 例题(98年广西区)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见右图。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分别将X、Y、Z的饱和溶液的温度从t ℃降低到t ℃,只有Z无晶体析出 (B) t℃时,用l00克水配制相同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X、Y、Z的溶液,所需溶质质量最多不超过S (C)当X中含有少量Y时,可用结晶法提纯X (D) t℃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XYZ 解析这是一道难度较大的综合选择题,它综合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蒸发结晶、物质的提纯及质量分数与 溶解度的换算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看懂溶解度曲线图 并明确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专题解析

1. A. 10℃时,等质量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2. B. 30℃时,甲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60% 3. C. 20℃时,将1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得到60g溶液 4. D. 从混有少量乙的甲物质中提取较纯净的甲,最适宜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 答案 B 解析 分析:A、某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据此计算解答; B、根据饱和时质量分数的计算式×100%分析解答; C、据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分析解答; D、据甲、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情况分析提纯甲的方法. 解答:A、10℃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所以等质量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正确; B、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60g,所以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60%,故错误; C、2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20g,所以将1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可完全溶解,得到60g不饱和溶液,正确; D、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此混有少量乙的甲中提取交纯净的甲,适宜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溶解度概念、溶解度曲线知识的运用,能较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 A. 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2. B. 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 C.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4. D. 20℃时,把30g甲物质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 答案 C 解析 分析:A、根据某一温度时物质溶解度的比较方法考虑;B、根据曲线中交点的含义考虑;C、根据溶解度曲线观察即可;D、根据20℃时甲的溶解度进行计算即可.解答:A、从40℃向上做垂线,与曲线的交点在上面的溶解度就大,所以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故A说法正确; B、曲线中交点表示该温度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B说法正确; C、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C说法错误; D、20℃时甲的溶解度是25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25g甲物质,所以20℃时,把30g甲物质加入100g水中,只能溶剂25g,所以溶液是饱和溶液,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含义,知道溶解度大小的比较方法,知道物质溶于水所得溶液质量需要根据溶解度进行分析.

溶液、溶解度知识点

初三化学:溶液、溶解度知识点梳理 要点梳理: 一、溶液 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征 (1)均一性:是制溶液各部分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2)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等),溶剂的量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气体。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概念: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溶解某种绒织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意义在于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且可以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以及溶解度曲线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解里的溶解度。 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1)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 (2)温度

3.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在该温度下,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④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溶质。 (2)溶解度曲线变化的规律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一般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比较“平缓”,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下降,如熟石灰。 四、结晶的方法: (1)蒸发结晶(蒸发溶剂法):将固体溶质的溶液加热(或日晒,或在风力的作用下)使溶剂蒸发,使溶液又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再继续蒸发溶剂,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2)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冷却热的饱和溶液,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如氯酸钾。

溶液及溶解度学习知识点情况总结

中考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考点1】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一、溶液的概念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组成:溶液是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水是最常见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 二、溶液的基本特征 ①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如溶液中部分的浓度、密度和颜色完全一样。 ②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是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③是混合物。 【规律】溶液的判别 (1)澄清透明不代表是无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举例】硬水、空气、纯净水属于溶液;泥水,油水,蒸馏水不是溶液。 【技巧】溶质、溶剂的判定 ①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②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剂,液体做溶剂。 ③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④当物质溶解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要正确判断溶质。 ⑤溶质和溶剂是溶液所特有的概念,悬浊液和乳浊液不存在溶质和溶剂。 ⑥溶质质量是指溶液中已溶解溶质的质量。

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 1、相似相容,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相似,溶解能力越强。如:氯化钠易溶于水,难溶于油,碘易溶于汽油,那溶于水。 1、大部分物质稳定越高,溶解能力越强。 对于气体,压强越大溶解能力越强。 【考点2】溶液和浊液 1、浊液:包括乳浊液和悬浊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悬浊液:固体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3、溶液和浊液的区别

中考化学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专题复习

中考化学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专题复习 1. X 、Y 、Z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将t2℃ 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 温至t1℃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第1题图 A.X>Y>Z B.Y>Z>X C.Z>Y>X D.X=Y>Z 【答案】B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常将草木灰(主要成分K2CO3和生石灰在水中混合,用上层清 液漂白丝帛。清液的主要成分及溶解度如图所示。 (1)t1 ℃时3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2)20 ℃时,向4个盛有50 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钾并充 分溶解。4组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序号 A B C D 加入氢氧化钾的质量 7 14 56 70 /g

溶液质量/g 57 64 106 106 第2题图 由上述实验数据可知: ① 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的是(填序号); ②20℃时,将C继续恒温蒸发25 g水,过滤,得到质量为 g的固体。 【答案】(1)Ca(OH2 KOH K2CO3 (2 ①AB ② 28 3.下表是Ca(OH2 和NaOH的溶解度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Ca(OH2 0.19 0.17 0.14 0.12 0.09 0.08 NaOH 31 91 111 129 313 336

(1)依据上表数据,绘制Ca(OH2 和NaOH的溶解度曲线,下图中能表示NaOH溶 解度曲线的是(填“A”或“B”)。 第3题图 (2)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Ca(OH2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措施有(填序 号)。 ① 蒸发水② 升高温度③ 降低温度④ 加入水⑤ 加入氢氧化钙 (3)现有60 ℃时含有Ca(OH2 和NaOH两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若要得到较纯净的NaOH晶体,应采取的物理方法是。 (4)现有20 ℃时Ca(OH2的饱和溶液(甲溶液),向其中加入一定量CaO后恢复20 ℃,得到乙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为甲乙(填“>”、“<”或“=”)。 【答案】(1) A ( 2 ①②⑤ (3)冷却热饱和溶液(4) = 4.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意义,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物质的溶解和结晶,做了如下所述过程的实验:

溶解度曲线题专题(学习资料)

溶解度曲线题专题 一.选择题 1.如图为晶体M(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a、b两点分别表示M物质的溶液。下列有关说法 或a、b间的转化方法错误的是() A.t2℃时,a是饱和溶液,b是不饱和溶液 B.将两份溶液温度降到t1℃时,a、b中都有晶体析出 C.从a→b:先将a降温到t1℃,过滤后将滤液升温到t2℃ D.从b→a:在b中加入M至刚好饱和 2.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将t2℃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甲溶液仍饱和 B.两溶液仍饱和 C.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D.溶液质量:甲=乙 3.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1℃时,50g甲的饱和溶液中有15g甲 C.t2℃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变为不饱和溶液 D.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4.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大的是A B.t1℃时,将25克物质放入100克水中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A C.将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升高温度 D.从B溶液中结晶出B的最好方法是冷却 5.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乙>甲=丙 B.t2℃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可将饱和的丙物质溶液变成不饱和 6.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此可知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初中化学考溶解度曲线练习及答案

专题五溶解度曲线 1.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t1℃时b的饱和溶液加水可变为不饱和溶液 B.将t2℃时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液质量不变 C.t2℃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a>b D.将t2℃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2.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分别将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则所得的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 数大小关系是乙>甲>丙 D.t1℃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3.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2℃时的饱和溶液 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正确的是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丙>甲=乙 4.(多选)甲、乙两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0g B.t1℃时,30g甲加入到50g水中最多可得70g溶液 C.t2℃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变成不饱和溶液 D.t2℃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 系是:甲<乙 5.(多选)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20℃时,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实验过程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A溶液和C溶液 C.实验过程中,只有B溶液和D溶液属于饱和溶液 D.实验过程中,B溶液与E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6.(多选)甲、乙、丙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 的是 A.t2℃时将50g甲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100g甲溶液 B.t2℃时配制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甲所需要的水最少 C.分别将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 系是乙>甲>丙 D.分别将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甲溶液中析出的晶体最多丙溶液中无 晶体析出 7.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 (1)5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 g; (2)3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3)要使接近饱和的丙物质溶液变为饱和,可采取的一种措施是; (4)当溶液的浓度都用溶质的质量分数(m)表示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

化学溶解度曲线习题汇总——含答案

溶解度曲线习题汇总 1、图1分别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按下列各小题要求,把适当的答案填入各空格内。 图1 (1)A、B、C三种物质中,属于可溶性物质的是_A_,属于微溶性物质的是__B__,属于难溶性物质的是_____C___; (2)在上述三种物质中,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的物质有____AC____;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的物质有__B______; (3)A物质在35℃时的溶解度为_____15g___,B物质在0℃时的溶解度为__2g______。 2、右图是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当它们的溶液接近 饱和时,分别采用增加溶质、蒸发溶剂、升高温度三种方法,均可 以变成饱和溶液的是(C ) A.X溶液B.Y溶液C.Z溶液 D.X、Y溶液 3、右图是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中表示不饱和溶液的点是(C ) A.a点 B.b点C.c点 D.无 4、现有a、b两种物质在t1℃的饱和溶液,将它们的温度分别升高到t2℃,a溶液有晶体析出而b溶液还可以继续溶解一些b晶体。则能表示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

线是( B ) 5、图5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____t1____℃时,A和B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在 t℃时,A物质的溶解度比B物质的溶解度____大____ 2 (填“大”或“小”); (2)当A物质的溶液接近饱和时,采用__降温 __、__ 蒸发溶剂___、__加溶质__三种方法均可使其变为饱和溶液。 6、根据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 (1)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是____ab____. (2)t2℃时,溶解度相等的是___bc_____. (3)t2℃时,100 g水中加入20 g a物质,溶液不饱和,为使其饱和,可再加入a物质____60____g,或使其温度降到__t1______℃. 7、右图是 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当温度是t2 ℃,a、b两种物质的 溶解度相等; (2)t3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溶液 溶解度知识点总结

溶液溶解度知识点总结 一、溶液选择题 1.下表是NaCl、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102030405060 NaCl35.836.036.336.637.037.3 溶解度/g KNO320.931.645.863.985.5110 据此数据,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在20℃—30℃温度范围内会相交 B.在60℃时,KNO3的饱和溶液105g加入95g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7.5%C.在20℃时,NaCl和KNO3固体各35g分别加入两只各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均不能形成饱和溶液 D.从含有少量NaCl的KNO3饱和溶液中得到较多的KNO3晶体,通常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答案】C 【解析】 A、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发现,在20℃~30℃温度范围内硝酸钾和氯化钠存在溶解度相同的数值,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在20℃~30℃温度范围内会相交,错误; B、在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则105g的KNO3饱和溶液,含有硝酸钾55g,加入95g 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27.5%,错误;C、在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NaCl 和KNO3固体各35g分别加入两只各盛有100g 水的烧杯中,氯化钠不能形成饱和溶液,硝酸钾形成饱和溶液,正确;D、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化很大,含有少量NaCl的KNO3饱和溶液中得到较多的KNO3晶体,通常采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错误。故选C。 点睛:掌握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特点以及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晶体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实验室用KClO3制氧气并回收MnO2和KCl,下列操作不规范的是( ) A.用装置甲收集氧气 B.用装置乙溶解完全反应后的固体

初三化学中考专题(5)溶解度曲线练习及答案

初三化学中考专题(5)溶解度曲线练习及答案 1.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t1℃时b的饱和溶液加水可变为不饱和溶液 B.将t2℃时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液质量不变 C.t2℃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a>b D.将t2℃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2.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分别将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则所得的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乙>甲>丙 D.t1℃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3.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2℃时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正确的是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丙>甲=乙 4.(多选)甲、乙两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0g B.t1℃时,30g甲加入到50g水中最多可得70g溶液 C.t2℃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变成不饱和溶液 D.t2℃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甲<乙 5.(多选)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20℃时,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实验过程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A溶液和C溶液 C.实验过程中,只有B溶液和D溶液属于饱和溶液 D.实验过程中,B溶液与E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6.(多选)甲、乙、丙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2℃时将50g甲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100g甲溶液 B.t2℃时配制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甲所需要的水最少 C.分别将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乙>甲> 丙 D.分别将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甲溶液中析出的晶体最多丙溶液中无晶体析出 7.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 (1)5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 g; (2)3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3)要使接近饱和的丙物质溶液变为饱和,可采取的一种措施是; (4)当溶液的浓度都用溶质的质量分数(m)表示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 是(选填序号)。 A.t1℃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两种溶液浓度也相等 B.t2℃时,甲、乙、丙三种溶液的浓度可能相等 C.将t2℃的甲、乙、丙三种饱和溶液的温度为降至t1℃时,甲溶液中析出的晶体最多 D.将t2℃的甲、乙、丙三种饱和溶液的温度分别降至t1℃时,所得溶液浓度的大小顺序为m(乙)> m(甲)=m(丙) E.将t1℃的甲、乙、丙三种溶液分别升温,其浓度可能都不发生变化 F.将t2℃的甲、乙、丙三种溶液分别降温,其浓度都可能发生变化

高中化学 溶解度知识点总结

\ 1 / 第2讲溶解度应用及溶质质量分数 溶液的溶解度 1、 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符号 为S ,单位为g )。 溶解度含义:“20℃时NaCl 的溶解度为36g”的含义:在20℃时,NaCl 在100g 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g 。 2、四要素: ?温度——必须指明具体的温度,溶解度才有意义。?溶剂的质量是100g 。 ?固体溶解在溶剂中,必须达到饱和状态。? 溶解度的单位通常是g 。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内因)溶质性质、溶剂性质;(外因)温度。 4、溶解度与溶解性 在20℃下,溶解度小于0.01g ,被称为难溶(或不溶);溶解度介于0.01~1g 之间,被称为微溶;溶解度介于1~10g 之间,被称为可溶;溶解度大于10g ,被称为易溶。 5、溶解度曲线的常见试题(右图) ?t 3℃时A 的溶解度为 80g 。 ?P 点的的含义是: 在t 2℃时,A 和C 的溶解度相同 。? N 点为 t 3℃时A 的不饱和溶液 ,可通过加入A 物质,降温或者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曲线上的点代表对应温度的饱和溶液,曲线以下的点代表该物质对应温度的不饱和溶液。 加溶质相当于把点向正上方移动(但是点不能被移动到图线上方),加溶剂相当于向下竖直移动,降温相当于向左水平移动,升温相当于向右水平移动。 ?t 1℃时A 、B 、C 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B >C > A 。?从A 溶液中获取A 晶体可用 降温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从B 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 蒸发结晶 (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获取晶体。? t 2℃ 时A 、B 、C 的饱和溶液各W 克,降温到t 1℃会析出晶体的有 A 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 <C <B 。? 除去A 中的泥沙用 过滤 法;A 中混有少量的B ,提纯A 用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B 中混有少量的A ,提纯B 用蒸发结晶。 80 · · t 2 3N t /℃ S/g P A B C 难溶

2018中考溶解度曲线的专题

2018年中考复习溶解度曲线的专题 中考溶解度曲线的常见题型: 1、根据溶解度曲线找出某一温度时,某物质的溶解度; 练习:t1时A 物质的溶解度为 。 2、 利用溶解度,求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练习:t1时A 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t3时B 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t3时A 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3、根据溶解度曲线找出溶解度,结合溶解度的意义进行判断和计算 练习:t1 时,25g 水中加入20g 的A 物质,充分搅拌后,是否完全溶解,是否达到饱和,溶质 g,溶剂 g,溶液 g ,溶质质量分数为 。若A 物质完全溶解还至少需要加入 g 的水。 4、说出交点的具体意义;(某温度时,某物质与另一某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练习:交点M 的意义为: 。 可变形为:某温度时,某物质与另一某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练习:请判断下列说法正误:t2时,A 物质与C 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 t2时,A 物质与C 物质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 (1)氯化钠与氯化铵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 ℃ 之间。 (2)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氯化铵和氯化钠在某一温度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x ,则x 的 取值范围是 g 。 (3) 由上表可推出氯化铵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是 。 5、比较某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注意要求是:由大至小或由小至大), 练习:t1时A 、B 、C 物质的溶解度由小至大为 。 t2时A 、B 、C 物质的溶解度由大至小为 。 t3时A 、B 、C 物质的溶解度由小至大为 。 可变形为:某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 练习:t1时,A 、B 、C 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 t2时,A 、B 、C 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 t3时,A 、B 、C 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 判断正误: t3时,A 、B 、C 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A >B >C 。( ) 6、根据溶解度曲线说出不同物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练习:A 的不饱和溶液转化饱和溶液可采用哪些方法: 。 A 的饱和溶液转化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哪些方法: 。 C 的不饱和溶液转化饱和溶液可采用哪些方法: 。 C 的饱和溶液转化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哪些方法: 。 7、饱和溶液经过升温或降温引起溶解度变化导致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 (1)饱和溶液中不含末溶物质时,升温或降温的变化 练习:t1时A 的饱和溶液升高到t3,溶解度 ,溶液的中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t1时C 的饱和溶液升高到t3,溶解度 ,溶液的中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2)饱和溶液中含末溶物质时,升温或降温的变化 练习:右图,t1时A 的饱和溶液中仍有末溶解的A ,C 的饱和 溶液中仍有末溶解的C ,均升温至t3:A 中溶解度 ,固体 溶液的中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C 中溶解度 ,固体 溶液的中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3)比较析出结晶的多少 练习1:t3时,等质量的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其中析出晶体的是 ,没有析出晶体的是 。 练习2:t 3℃时,将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 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8、根据溶解度曲线说出不同物质的结晶方法: 蒸发溶剂结晶:适用所有溶液的结晶 冷却热饱和溶液(冷却结晶、降温结晶):只适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较大的物质从溶液中结晶。 练习:(1)氯化钠溶液中析出氯化钠晶体 。(2)硝酸钾溶液中析出硝酸钾晶体 。 *若溶液中有两种溶质。采用什么方法结晶,这要根据所得晶体的溶解度特点决定。 例如:(1)从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溶液中得到硝酸钾。采用的方法是: 蒸发浓缩→降温结晶→过滤 (2)从混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氯化钠。采用的方法是: 蒸发结晶(不能蒸干)→趁热过滤 练习:1.现有操作步骤:①溶解;②过滤;③降温结晶;④加热浓缩。若A 固体中含有少量B ,则提纯A 的操作步骤是 .(填字母序号)

化学溶解度曲线习题汇总

溶解度曲线习题 1、图1分别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按下列各小题要求,把适当的答案填入各空格内。 图1 (1)A、B、C三种物质中,属于可溶性物质的是_A_,属于微溶性物质的是__B__,属于难溶性物质的是_____C___; (2)在上述三种物质中,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的物质有____AC____;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的物质有__B______; (3)A物质在35℃时的溶解度为_____15g___,B物质在0℃时的溶解度为__2g______。 2、右图是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当它们的溶液接近饱和时, 分别采用增加溶质、蒸发溶剂、升高温度三种方法,均可以变成饱和溶液的是 () A.X溶液B.Y溶液C.Z溶液D.X、Y溶液 3、右图是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中表示不饱和溶液的点是() A.a点B.b点C.c点D.无 4、现有a、b两种物质在t1℃的饱和溶液,将它们的温度分别升高到t2℃,a溶液有晶体析出而b 溶液还可以继续溶解一些b晶体。则能表示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是()

5、图5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____t1____℃时,A和B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在 t℃时, 2 A物质的溶解度比B物质的溶解度____大____(填“大”或“小”); (2)当A物质的溶液接近饱和时,采用__降温__、__蒸发溶 剂___、__加溶质__三种方法均可使其变为饱和溶液。 6、根据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 (1)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是____ ____. (2)t2℃时,溶解度相等的是___ _____. (3)t2℃时,100 g水中加入20 g a物质,溶液不饱和,为使其饱和,可再加入a物质________g,或使其温度降到__ ______℃. 7、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当温度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3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8、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在一个大烧杯中装着含有甲和乙的两种饱和溶液,而且杯中还有少量甲和乙的固体存在。现将温度由80℃降到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杯中固体甲和固体乙都减少 B.杯中固体甲减少、固体乙增多 C.溶液中甲、乙溶液都减少 D.溶液中溶质甲减少、溶质乙增多 9、右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试回答下列问题: (1)温度为t1℃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溶解度曲线知识点及习题

溶解度/g t/℃ 21m m m m 溶解度曲线知识点 一、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 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 点 ① 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下图中a 表示 A 物质在t 1℃时溶解度为m 1g 。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 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如:图中b 表示在t 1℃时,A 的饱和溶液中有 (m 2-m 1)g 未溶解的溶质。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 图中C 表示在t 1℃时,A 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 1-m 3)gA 物质才达到饱和。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如图中d 表示在t 2℃,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 4g 。 2、线 如图中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 曲线为“陡升型”。 如KNO 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 图中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 曲线为“缓升型”, 如NaCl 等少数固体物质。 图中C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 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二、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 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法。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平缓”,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蒸发溶剂法。 4. 从溶解度曲线上的交点,可以判断哪些物质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5.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的质量。 溶解度曲线专题练习 1.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溶解度/g 度

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1)汇总

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 1.溶解度曲线上每一点表示该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不同的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上的任意一点表示在该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是多少克。 3.不同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处,表示不同物质在相对应的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4.溶解度曲线上方的一点,表示在指定温度下,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已超过该物质的溶解度,溶液是过饱和的;溶解度曲线下方的一点,表示在指定温度下,溶液中溶质质量还没有达到溶解度的量,溶液是不饱和的。 5.溶解度曲线的特征是: (1)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左低右高,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较平缓,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如食盐;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是左高右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如熟石灰。 6.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l)由已知温度查某物质对应的溶解度; (2)由物质的溶解度查该物质所处的温度; (3)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 (4)设计混合物分离或提纯的方法,例如提纯NaCl可用蒸发溶剂法,分离NaCl 和NaNO3可用降温结晶法。 下面举一例来说明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图中曲线a、b、c分别表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试回答: (1)t1℃时,a、b、c溶解度大小的顺序是______。 (2)m点表示在t3℃下,a溶液是______溶液,b溶液是______溶液,c溶液是______ 溶液。 (3)n点表示在t2℃时,______和______物质的______相同。 (4)在t3℃时,a、b、c分别在50g水里达到饱和,冷却到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______。 (5)从a的热饱和溶液中提取a最好的方法是______;要从c溶液中提取c最好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6)为了从混有少量的c物质的a物质的溶液中提取纯净的a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溶解度练习题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溶液为蓝色FeSO4溶液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

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专项突破(版习题)(最新整理)

D. 50 ℃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 g 4. (2019孝感)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4题图 A. 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t2℃时,乙的饱和溶液升温或降温均会析出晶体 C. 乙溶液从t3℃降温到t1℃,乙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发生改变 D. t3℃时,50 g水中加入40 g的甲物质充分溶解可得到90 g甲的饱和溶液 5. (2019无锡)根据如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5题图 A. 50 ℃时,分别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铵溶于适量的水恰好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前者比后者大 B. 60 ℃时,把40 g硝酸钾和40 g氯化钾分别加入到50 g水中,充分搅拌,降温至10℃,剩余晶体的质量氯化钾多 C. 70 ℃时,50 g硝酸钠饱和溶液与100 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所含溶剂质量之比为1∶2 D. 80 ℃时,向100 g氯化钾饱和溶液中加入150 g硝酸钠,充分搅拌后,最终得到250 g溶液 6. 如图所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6题图 (1)温度为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 (2)在t3℃时,75 g水最多能溶解乙物质____g。 (3)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由t1℃升温到t3℃时,一定有晶体析出的是______,且甲溶液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4)甲中含有少量的乙,若要提纯甲可使用______________方法。可使甲的不饱

和溶液一定变饱和溶液的方法________(填一种即可)。 7. (2019淮安)如图所示是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7题图 (1)在60 ℃时,四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____。 (2)将40 ℃时氯化钾的不饱和溶液,保持溶液温度不变,制成饱和溶液,可行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1例)。 (3)在t℃时,将30 g氯化铵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质量分数为____(精确到0.1%)。 (4)向饱和食盐水中加入足量的碳酸氢铵固体,会有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晶体析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Cl+NH4HCO3=== NaHCO3↓+NH4Cl,请根据以上信息和图中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简述以硫酸铵固体为原料制取较纯硫酸钾晶体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向3 综合型 8. (2019重庆A)两个烧杯中分别盛装X、Y的饱和溶液,两支试管中分别装有NaOH和NH4NO3固体,向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适量水,现象如图1所示,结合图2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8题图 A. Y的溶解度曲线为b曲线 B. 降温可使X的饱和溶液变浑浊 C. X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D. t3℃时,X、Y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则溶剂质量X>Y 9. (2019枣庄)图表法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结合所给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氢氧化钠、碳酸钠分别在水、酒精中的 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完整)初中化学溶解度知识点,推荐文档

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例: (4)溶解度曲线 (1)t3℃时A的溶解度为80g (2)P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3)N点为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 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 晶体。 (6)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7)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8)除去A中的泥沙用过滤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结晶法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 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 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 蒸发结晶(蒸发溶剂法):将固体溶质的溶液加热(或日晒,或在风力的作用下)使溶剂蒸发,使溶液由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再继续蒸发溶剂,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冷却热的饱和溶液,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如氯酸钾。

溶解度曲线专项练习

溶解度曲线专项练习 1.(2014?昆明)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0℃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B.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乙大 C.20℃时,将25g甲加入50g水中,可形成75g溶液 D.将30℃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10℃,有晶体析出 2.(2015?昆明)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40℃和85℃时,该物质的溶解度均为40g B.该物质在60℃时的溶解度比40℃时的溶解度大 C.40℃时该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D.将85℃时该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60℃,此过程中不会析出晶体 3.(2016?昆明)甲物质的溶解度(S)随温度(t)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时,甲易溶于水 B.60℃时,甲的溶解度约为0.6 C.将80℃时甲的溶液降温至40℃,一定析出甲晶体 D.90℃时,在50g水中加入0.7g甲,充分搅拌后得到饱和溶液

4.(2017?昆明)如图是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 B.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将甲溶液从t2℃降温至t1℃,一定有晶体析出 D.t1℃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5.如图是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2℃时,把30g甲溶解到50g水中,得到80g的饱和溶液 C.分别将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6.右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 ...的是() A.t1℃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40g B.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B﹥C C.要将C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降温的方法 D.要使A从其浓溶液中析出,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7.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30 ℃时,50 g水可以溶解25 g甲物质 B.升温能使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C.20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D.30 ℃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比甲物质的溶解度大 8.右图是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NaCl的溶解度不受温度的影响 B.t1℃时,100gKNO3饱和溶液中含有20gKNO3 C.t2℃时,NaCl饱和溶液与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 D.温度高于t2℃时,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