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多普勒超声常规检查指南

经颅多普勒超声常规检查指南
经颅多普勒超声常规检查指南

经颅多普勒超声常规检查指南

一、目的

经颅多普勒(transeranial Doppler, TCD )检查是利用人类颅骨自然薄弱的部位作为检测声窗(如颞骨嶙部、枕骨大孔、眼眶),采用低频率( 1.6?2.0MHz )的脉冲波探

头对颅内动脉病变所产生的颅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提供客观的评价信息。同时通过

4.0MHz连续波或2.0MHz脉冲波多普勒探头检测颈总动脉( common carotid artery,CCA )、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ECA) 及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 颅外段全程获得相关的血流动力学信息。

1、通过检测深度、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血流音频评估脑血管功能及病变。

2、通过血流方向的变化判断颅内外动脉侧支循环的开放。

二、适应证

1、脑动脉狭窄和闭塞。

2、颈动脉狭窄和闭塞。

3、脑血管痉挛。

4、脑血管畸形。

5、颅内压增高。

6、脑死亡。

7、脑血流微栓子监测。

8、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监测。

9、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监测。

三、禁忌证和局限性

TCD常规检测通常无禁忌证。但是在经眼眶探测时必须减低探头发射功率(采用功率

5%?10% ),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患者意识不清晰,不配合。

2、检测声窗穿透不良,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

四、仪器设备

1、超声仪:TCD检查采用的超声仪应配备1.6 MHz 或2 MHz脉冲波探头,具有多

普勒频谱分析功能。

2、检查床:普通诊查床,头部枕依患者舒适要求调整。

五、检查前准备

TCD检查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但要告知受检者(上午检查者)应注意正常进餐适量饮水,以减少血液黏度升高导致脑血流速度减低,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超声检查前应简略询问相关病史及危险因素。

相关信息:①既往是否接受过同类检查及结果。②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

或戒烟等病史或相关危险因素的时间及用药类型。③脑缺血病变的相关症状及体征。④与脑

血管病变相关的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如CT、CTA、MRI、MRA、DSA等影像图片资料。

⑤是否进行过脑动脉介入治疗及治疗后时间和相关用药、影像资料。

仪器的调整:调整好检测的角度(仪器预设置多普勒角度< 30° )、深度、取样容积的

大小、多普勒频谱信号噪音比、滤波的大小、音频信号的强度、血流速度的量程等。

六、检查技术

1 、检测部位及检测动脉

(1 )颞窗:分前、中、后三个声窗,通常后窗是检测大脑半球动脉的最佳选择,易于声波穿

透颅骨及多普勒探头检测角度的调整,通过颞窗分别检测大脑中动脉(MCA )、前动脉

(ACA )、后动脉(PCA )和颈内动脉末段(TICA ),并可通过压迫颈总动脉判断前交通动脉(AcoA )和后交通动脉(PcoA )。

(2 )眼窗:探头置于闭合的眼睑上,声波发射功率降至5%?10% ;通过眼窗可以

检测眼动脉(OA)、颈内动脉虹吸部(CS )各段:海绵窦段(C4 段)、膝段(C3 段)和床

突上段(C2 )。在颞窗透声不良时可通过眼窗检测对侧ACA、MCA和TICA。

(3)枕窗:探头置于枕骨粗隆下方,发际上1cm 左右,枕骨大孔中央或旁枕骨大孔, 通过枕窗检测双侧椎动脉(VA)、小脑后下动脉(PICA)和基底动脉(BA)。

2 、动脉检测鉴别

MCA :经颞窗检测,取样容积深度为30?65 mm,主干位于40?60 mm,血流方向朝向探头,正向频谱。压迫同侧CCA,血流速度明显减低但血流信号不消失。对于MCA 的检测要求在主干信号的基础上逐渐减低深度连续探测到30?40mm 的MCA 远端M2 分

支水平,要注意血流信号的连续性。

TICA :沿MCA 主干连续加深检测深度在60 ?70mm 范围,调整声束角度使负向血流信号ACA 接近消失;获得单纯的正向血流频谱为TICA 。压迫同侧的CCA 时TICA 血流消失并出现短暂

尖小的负向血流信号即可确定TICA。当进一步向下调整探查角度时,可以

获得颈内动脉虹吸部的血流频谱,经同侧CCA 压迫试验与同侧的PCA 相鉴别。

ACA :在TICA水平深度在60?75 mm 的负向血流频谱即为ACA。深度在75?85mm ,可以检测到对侧半球的ACA(正向血流频谱)。当AcoA 发育正常时,同侧CCA 压迫试验,ACA

血流频谱从负向逆转为正向,对侧ACA 血流速度明显升高。

当颞窗透声不良时,可经眼窗检测,声束向内上方倾斜,与正中矢状面的夹角为15°?

30 °,深度为60 ?75 mm ,通过CCA 压迫试验鉴别。眼窗探测到对侧ACA 为正向血流频谱,MCA 为负向血流频谱。

PCA :经颞窗检测深度为55?70 mm ,以MCA/ACA 为参考血流信号,将探头向枕部、下颌

方向调整,当MCA/ACA 血流信号消失,随后出现的相对低流速、音频低于同侧半球其他脑动脉的正向血流频谱为PCA的交通前段(P1段),探头方向进一步向后外侧调

整,可检测到负向血流频谱,PCA 交通后段(P2 段)。当PCA 血流来自BA,PCoA 发育正常时,压迫同侧CCA 可使P1 、P2 段血流速度增加。若PCA 血供来自ICA ,无P1 段血流信号,仅获得负向的P2 段血流频谱,压迫同侧CCA 时,P2 段血流下降。

OA :经眼窗探头发射功率5%?10% ,声束基本与眼球轴线垂直或稍向内倾斜10。?15°,检测深度为40?50 mm ,血流频谱为正向,PI 值大于1.10 。压迫同侧CCA 时,OA 血流速度减低或消失。

CS:经眼窗探测首先获得0A血流信号后增加取样容积深度为55?75 mm,声束向

内下或内上,海绵窦段(C4 段)血流为正向,膝部为双向血流频谱(C3 段),床突上段(C2 段)为负向血流频谱。

VA、PICA和BA :取坐位或侧卧位均可,探头放置在枕骨大孔中央或旁枕骨大孔,选择深度为55 ?90 mm ,通过调整检测角度,分别获得左右侧椎动脉负向血流频谱及小脑后下动脉正向血流频谱。检查者应以不间断的椎动脉血流信号为基准,逐渐增加检测深度,在90 ?120 mm 可以获得负向、相对VA 升高的基底动脉血流频谱。

3、正常脑动脉功能的评价

TCD 对脑动脉功能检测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完成。

( 1 )取样深度:双侧半球同名动脉检测取样深度基本对称。

( 2 )血流速度: 通常血流速度的计量单位是cm/s ,包括峰值流速(peak velocity 或systolic velocity, Vp 或Vs )、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 Vm )、舒张末期流速(end of diastolic velocity, Vd )。血流速度参考标准见表1 、表2 。

(3)血流方向:朝向探头血流为正向,频谱位于基线上方;血流背离探头为负向,频谱位于基线下方;当多普勒取样容积位于血管的分支处或血管走向弯曲时,可以检测到双向

血流频谱。

(4 )血管搏动指数(PI )和血管阻力指数(RI ): PI和RI是评价颅内动脉弹性和血

管阻力及脑血流灌注状态高低的指标,PI=Vp —Vd/Vm , RI= Vp —Vd/Vp ;常规TCD检

测结果分析以PI 指数更为准确,正常颅内动脉的 PI 值为0.65?1.10 。

(5 )颈动脉压迫试验:压迫颈动脉的位置,应在锁骨上窝水平颈总动脉的近段,不要

在甲状软骨水平,避免压迫颈动脉球部, 引起不良反应。通过颈动脉压迫试验鉴别所检查的

动脉和颅内动脉侧支循环功能状态。

(6 )血流频谱形态分析:TCD 正常血流频谱周边显示为明亮色彩

中间接近基线水平为相对低流速状态, 显示为蓝绿色或相对周边色减低形成

频窗”特征。正

常TCD 频谱特征为收缩期 S1峰(心脏收缩后形成收缩峰)、S2峰(血液进入大动脉后出现 的血管搏动波)及心脏舒张早期形成的波峰

D 峰(图1 ),表1、2。

表1 颅内动脉TCD 检测正常值(Aaslid 1982 )

表2 颅内动脉血流速正常值(cm/s )(国内参照标准)

(如红色或粉黄色)

4 .注意事项

(1 )注意患者头部位置,根据患者的头围大小不断调整检测深度、声束方向。(2 )检测动脉血流信号的连续性是观察血流动力学正常与否的重要因素。

(3 )注意颅内动脉的解剖位置关系。

(4 )注意动脉血流频谱方向的改变。

(5 )比较双侧半球颅内同名动脉血流速度和血管搏动指数的对称性。

(6 )正确利用颈动脉压迫试验,分析鉴别TCD检测结果。

(7 )注意不同生理因素对脑血流速度的影响,见表3。

表3 常见生理因素对脑血流速度的影响

CBF:脑血流量

七、检查报告

TCD检查报告包括临床诊断、超声描述和超声诊断三部分,后两者为必须内容。

1、超声描述:

①首先对所有被检测颅内动脉的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PI)进行两两比较是否对称;若存在不对称性改变,应指出何者为异常;并列出异常动脉的Vs/Vd。

②血流频谱形态、血流音频的描述。

③血流方向的评价。

④实施CCA压迫试验结果分析,提出侧支循环建立与检测依据。

2、超声诊断:

检查结论应包括解剖结构名称(如大脑中动脉、前动脉、椎动脉等)和血流动力学异

常诊断,如血管狭窄和闭塞、血管痉挛、颅内压升高等。

经颅多普勒超声操作实用标准

经颅多普勒超声操作流程 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TCD自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发明以来,这项技术在临床的使用不断扩展。但检查程序、需要检测的血管数量、常规使用的深度范围以及报告形式各有不同。鉴于血管检查的重要性,有必要制定标准化的检查程序和诊断标准。 1 完整的诊断性TCD检查技术 TCD是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查手段,Rune Aaslid报导了利用单通道频谱TCD评价脑血流动力学的方法,操作过程中使用了颞窗、眼窗、枕窗及下颌下窗(图1A、B)。完整的TCD检查不仅要评价双侧脑血管,还要利用上述4窗分别探查前循环和后循环的血流情况。 颞窗通常是用来探查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颈内动脉(ICA)终末段或颈内动脉C1段的血流信号。眼窗用于眼动脉(OA)和颈内动脉虹吸部检查。枕窗则通过枕骨大孔来观察椎动脉(VA)远端和基底动脉(BA)。 脑血流动力学应该被视为一个内部相互依赖的系统。尽管每段血管都有自己的特定深度范围,但是应该意识到它们的形态学表现、血流速度以及搏动情况会因解剖变异不同,因Willis环或其它部位的血管出现疾患而受到影响发生变化。 无论是脑缺血还是存在卒中风险,以及在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或有痴呆等慢性病的患者,在施行完整的诊断性TCD时,均应检查双侧的脑动脉,包括:大脑中动脉M2段(深度30~40 mm),M1段(40~65 mm),大脑前动脉A1段(60~

75 mm),颈内动脉C1段(60~70 mm),大脑后动脉P1~P2段(55~75 mm),前交通动脉(AComA)(70~80 mm),后交通动脉(PComA)(58~65 mm),眼动脉(40~50 mm),颈内动脉虹吸部(55~65 mm),椎动脉(40~75 mm),基底动脉近段(75~80 mm)、中段(80~90 mm)、远段(90~110 mm)。尽管没有额外要求一定要对血管分支进行检查,例如大脑中动脉的M2段,但只要诊断需要就应该实施完整的TCD检查。由于头颅大小不同及存在个体差异,上述各段血管的检测深度彼此之间会有重叠,或者位置比叙述的更深,例如BA 近端深度可能达到85 mm等。 为了缩短使用频谱TCD寻找声窗和判定各个血管节段的时间,经颞窗及枕窗检查开始时可将功率调至最大并采用较大的取样容积(例如,输出功率100%,但不要超过720 mW,取样容积10~15 mm)。尽管这种方法表面上违反了最小剂量原则(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ALARA),但这样做可以缩短寻找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声窗的时间,缩短整个检查所需的时间,降低患者总体接受的超声曝光量。超声操作者可能更愿意开始时使用M-模(motion mode)多深度展示或5~10 mm的较小取样容积,这有助于血管的识别,找不到声窗时再加大取样容积。如果在输出功率100%时颞窗血流信号很容易采集而且信号强度高,就应减小输出功率和取样容积使患者的超声曝光量降低到最小。经眼窗或囟门检查时应使用低输出功率(10%)。 诊断性TCD检查通常使用3~5 s的快速屏幕扫描以显示波形及频谱的细节,从而提供更多的信息用于分析,基线放置在屏幕的中间以便显示双侧信号。如果血流速度高,就需要增加纵坐标血流速度刻度比例尺,降低基线以避免频谱的收缩峰翻转至基线下方产生重叠(倒挂现象)。增益的调节应使频谱清晰显示的同时背景噪声保持在最小。如果由于声窗窄(例如颞骨较厚)导致信号衰减,

经颅多普勒超声常规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常规 1. 目的 通过检测深度、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血流音频评估脑血管功能及病变;通过血流方向的变化判断颅内外动脉侧支循环的开放。 2. 适应证 动脉狭窄和闭塞、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畸形、颅内压增高、脑死亡、脑血流微栓子监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监测、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监测。 3. 禁忌证和局限性 TCD 常规检测通常无禁忌证。但是在经眼眶探测时必须减低探头发射功率(采用功率 5%-10%,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患者意识不清晰,不配合;检测声窗穿透不良,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 4. 仪器设备 超声仪:TCD佥查采用的超声仪应配备1.6 MHz或2 MHz脉冲波探头,具有多普勒频谱分析功能。 检查床:普通诊查床。 5. 检查前准备 TCD检查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但要告知受检者(上午检查者)应注意正常进餐,适量饮水, 以减少血液黏度升高导致的脑血流速度的减低,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超声检查前应简略询问相关病史及危险因素。 相关信息:①既往是否接受过同类检查及结果。②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或戒烟等病史或相关危险因素的时间及用药类型。③脑缺血病变的相关症状及体征。④与脑血管病变相关的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如CT CTA MR、MRA DSA等影像图片资料。⑤是否进行过脑动脉介入治疗和相关用药及治疗后时间、影像资料。 仪器的调整:调整好检测的角度(仪器预设置多普勒角度w 30°)、深度、取样容积的大小、多普勒频谱信号噪音比、滤波的大小、音频信号的强度、血流速度的量程等。 6. 检查技术 (1)检测部位及检测动脉

①颞窗:分前、中、后三个声窗,通常后窗是检测大脑半球动脉的最佳选择,易于声波穿透 颅骨及多普勒探头检测角度的调整。通过颞窗分别检测大脑中动脉(MCA、前动脉(ACA、 后动脉(PCA)。 ②眼窗:探头置于闭合的眼睑上,声波发射功率降至5%-10%通过眼窗可以检测眼动脉(0A)、颈内动脉虹吸部(CS各段:海绵窦段(C4段)、膝段(C3段)和床突上段(C2)。在颞窗透声不良时可通过眼窗检测对侧ACA、MCA。 ③枕窗:探头置于枕骨粗隆下方发际上1cm左右,枕骨大孔中央或旁枕骨大孔,通过枕窗检测双侧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 (2)动脉检测鉴别 MCA经颞窗检测,取样容积深度为30?65 mm,主干位于40?60 mm血流方向朝向探头,正向频谱。压迫同侧颈总动脉(CCA,血流速度明显减低但血流信号不消失。对于MCA 的检测,要求在主干信号的基础上逐渐减低深度,连续探测到30?40mm勺MCA远端M2分支水平,要注意血流信号的连续性。 ACA:在TICA水平深度在60?75 mm的负向血流频谱即为ACA深度在75?85mm可以检测到对侧半球的ACA正向血流频谱)。当AcoA发育正常时,同侧CCA压迫试验,ACA血流频谱从负向逆转为正向,对侧ACA血流速度明显升高。 当颞窗透声不良时,可经眼窗检测,声束向内上方倾斜,与正中矢状面的夹角为15°?30°,深度为60?75 mm通过CCA压迫试验鉴别。眼窗探测到对侧ACM正向血流频谱,MCA 为负向血流频谱。 PCA:经颞窗检测深度为55?70 mm以MCA/AC为参考血流信号,将探头向枕部、下颌方向调整,当MCA/AC血流信号消失,随后出现的相对低流速、音频低于同侧半球其他脑动脉的正向血流频谱为PCA的交通前段(P1段),探头方向进一步向后外侧调整,可检测到负向血流频谱,PCA交通后段(P2段)。当PCA血流来自BA PCoA发育正常时,压迫同侧CCA 可使P1、P2段血流速度增加。若PCA 血供来自ICA,无P1段血流信号,仅获得负向的P2段血流频谱,压迫同侧CCA时,P2段血流下降。 VA、和BA取坐位或侧卧位均可。探头放置在枕骨大孔中央或旁枕骨大孔,选择深度为55?90 mm通过调整检测角度,分别获得左右侧椎动脉负向血流频谱及小脑后下动脉正向血流频谱。检查者应以不间断的椎动脉血流信号为基准,逐渐增加检测深度,在90?120 mm 可以获得负向、相对VA升高的基底动脉血流频谱。 (3)正常脑动脉功能的评价 TCD对脑动脉功能检测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完成。 取样深度:双侧半球同名动脉检测取样深度基本对称。

超声检查规范

心脏血管超声检查规范 心脏 【检查内容】 房室大小:左房、左室、右房、右室 血管内径:主动脉、肺动脉 室壁厚度:右室前壁、左室前壁、室间隔 心功能:EF、FS、E/A 血流速度:主动脉、肺动脉 压力差:主肺动脉、肺动脉压力 心脏结构:连续性、心室与心房的识别 室壁运动:幅度大小、协调性 心内分流:房室间隔、A导管、其它 瓣膜分流:二、三尖瓣,主、肺动脉瓣 【检查方法】 心脏超声基本切面与测量 1.左心长轴切面:室间隔平直,二尖瓣开放不上翘,同时显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左房测量在心脏收缩期测量,左房最大径(正常值<30mm),左室测量在心室舒张期腱索水平测量室间隔内膜面至左室后壁的垂直距离。 左房:在心脏收缩期测量左房最大径 室壁:在心脏舒张末期腱索水平测量 左室流出道:在心脏收缩期测量 主动脉测量:在心脏舒张末期分别测量主动脉瓣环、主动脉窦部和主动脉根部前后壁的垂直距离 2.大血管短轴切面:主动脉呈圆圈状 3.四腔心切面:室间隔与房间隔呈一直线,两组房室瓣几乎在同一水平开放与关闭 右房:心脏收缩期测量右房最大径 右室:心脏舒张期腱索水平测量室间隔内膜面与左室后壁的距离 4.剑下四腔心切面 [注意事项] 1、心脏正常值有种族差异

2、心脏正常值有区域差异 3、心脏正常值测量方法差异 4、心脏正常值个体差异 5、注意测量切面的非标准化、左室假腱索和右室调节束的影响 [心脏超声测量正常参考与标准] 男左房<30mm 右房<30mm 左室<55mm 右室<35mm 女左房<30mm 右房<30mm 左室<50mm 右室<35mm 左室后壁<12mm 室间隔<12mm 右室前壁<5 mm 主动脉内径<30mm 肺动脉内径<30,当主动脉内径正常时,肺动脉内径小于主动脉内径 下腔静脉内径16—20mm 腹部超声检查规范 肝脏 【检查内容】 1.肝脏的形态大小、边缘、包膜,膈顶部、肝叶边角部位。 2.肝实质内回声的均匀程度 3.肝内占位的部位、大小形态、数量、回声性质、有无包膜、内部液化、声晕、后方增强或衰减。 4.肝内管系分布、走向;有无扩张、扭曲、狭窄、移位、闭塞等;病灶内、

第一章 经颅多普勒超声常规检查指南

第一章经颅多普勒超声常规检查指南 一、目的 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TCD)检查是利用人类颅骨自然薄弱的部位作为检测声窗(如颞骨嶙部、枕骨大孔、眼眶),采用低频率(1.6~2.0MHz)的脉冲波探头对颅内动脉病变所产生的颅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提供客观的评价信息。同时通过 4.0MHz连续波或2.0MHz脉冲波多普勒探头检测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ECA)及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颅外段全程获得相关的血流动力学信息。 1、通过检测深度、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血流音频评估脑血管功能及病变。 2、通过血流方向的变化判断颅内外动脉侧支循环的开放。 二、适应证 1、脑动脉狭窄和闭塞。 2、颈动脉狭窄和闭塞。 3、脑血管痉挛。 4、脑血管畸形。 5、颅内压增高。 6、脑死亡。 7、脑血流微栓子监测。 8、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监测。 9、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监测。

三、禁忌证和局限性 TCD常规检测通常无禁忌证。但是在经眼眶探测时必须减低探头发射功率(采用功率5%~10%),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患者意识不清晰,不配合。 2、检测声窗穿透不良,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 四、仪器设备 1、超声仪:TCD检查采用的超声仪应配备1.6 MHz或2 MHz脉冲波探头,具有多普勒频谱分析功能。 2、检查床:普通诊查床,头部枕依患者舒适要求调整。 五、检查前准备 TCD检查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但要告知受检者(上午检查者)应注意正常进餐适量饮水,以减少血液黏度升高导致脑血流速度减低,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超声检查前应简略询问相关病史及危险因素。 相关信息:①既往是否接受过同类检查及结果。②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或戒烟等病史或相关危险因素的时间及用药类型。③脑缺血病变的相关症状及体征。④与脑血管病变相关的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如CT、CTA、MRI、MRA、DSA等影像图片资料。 ⑤是否进行过脑动脉介入治疗及治疗后时间和相关用药、影像资料。 仪器的调整:调整好检测的角度(仪器预设置多普勒角度≤30°)、深度、取样容积的大小、多普勒频谱信号噪音比、滤波的大小、音频信号的强度、血流速度的量程等。 六、检查技术

超声诊断质量控制规范及考评标准

武隆县人民医院 超声科 超 声 诊 断 质 量 控 制 规 范 及 考 评 标 准 超声诊断质量控制规范及考评标准

目录 超声诊断质量控制基本要求 (4) 心脏血管超声检查规范 (8) 腹部超声检查规范 (11) 妇产科超声检查规范 (28) 浅表器官超声检查技术规范 (42) 介入性超声技术临床操作规范 (48) 介入超声检查预约单 (53) 超声介入前列腺预约单 (54)

介入超声手术同意书 (55) 关于胎儿超声检查的说明 (57) 超声科医师职责及工作制度 (58) 超声质量评估内容、标准与方法 (78)

超声诊断质量控制基本要求 一、医院要求 开展临床超声诊断的医疗机构应当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专业技术项目准入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1、拟开展超声诊断项目的申请报告; 2、《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3、开展该项技术项目的人员资质和技术条件; 4、开展该项技术相应的设备、设施配备情况。 二、专业技术人员要求 (一)独立从事临床超声诊断的医师应具备以下条件: 1、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 2、具有超声物理基础,超声解剖基础,熟悉超声设备并经过二甲以上医院正规培训,并考试、考核合格,获得超声医学继续教育学分和超声诊断上岗证。 3、从事介入超声医师应符合以下条件:

①具有主治或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②有3年以上临床诊疗工作经验; ③经2名具有临床介入超声技术资质、具有主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推荐; 4、承担中、晚期妊娠系统常规胎儿超声诊断的医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具有医师以上超声医学专业技术职称,接受过产前诊断的系统培训; ②在本岗位从事妇产科超声检查工作5年以上,接受过产前超声诊断的系统培训。 5、承担心血管超声诊断检查的医师应具有至少两年心血管超声工作经验。 三、仪器设备要求 1.实时超声诊断仪,并配有与检查项目有关的探头及软件。主机具有深度增益补偿(DGC)、放大器动态范围、前处理、后处理、总增益、帧平均、机内设置的不同脏器专用软件等,彩色超声诊断仪应具有彩色多普勒、能量图、脉冲及连续多普勒、彩色增益、彩标量程、彩色灵敏度、滤波等技术与参数。承担中、晚期妊娠系统胎儿超声检查的单位,应具有一台以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并配有较完整的产科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

经颅多普勒 经颅多普勒(TCD)是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来研究颅内大血管中血流动力学的一门新技术。国外于1982年由挪威Aaslid 等首推,国内于1988年陆续引进。 发展简史 1918发现超声波;50年代涉足医学领域 1965宫崎测定颈部血管的血流速度 1966拉什莫尔建立脉冲多普勒仪,可定位 1982挪威人Aaslid脉冲低频超声+适当颅窗,建立了经颅多普勒(TCD),如今已发展到第四代,可进行微栓子监测 1989国内引进 仪器优点 由于TCD能无创伤地穿透颅骨,其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可以对病人进行连续、长期的动态观察,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MRI、DSA PET SPECT等影像技 术所测不到的重要血液动力学资料。因此,它在评价脑血管疾患以及鉴别诊断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如今经颅多普勒超声的应用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受操作者技术的影响,如今尚缺乏对正常和异常频谱形态统一判定标准和命名, 尚未建立各参数统一的正常值,而且经颅多普勒超声的失败率为2.7%?5%其原因为老年人(尤其是妇女)颅骨增厚、动脉迂曲、动脉移位等。 但随着经验的逐步积累以及技术的发展和完善,经颅多普勒超声的应用会占有 更重要的地位。 功能 由于颅骨较厚,阻碍了超声波的穿透,过去的多普勒超声只能探测颅外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能穿透颅骨较薄处及自然孔道,获取颅底主要动脉的多普勒回声信号。它可探测到的血管主要有: ICA:颈内动脉颅内段

临床使用 CS:颈内动脉虹吸部 MCA大脑中动脉 ACA大脑前动脉 PCA大脑后动脉 ACOA前交通动脉 PCOA后交通动脉 OA眼动脉 VA椎动脉 BA基底动脉 PICA:小脑后下动脉 TCD技术摒弃了传统的脑血流图的不准确性和脑血管造影的有创伤性,同时为CT MRI等现代影像技术提供了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教,成为影像诊断的重要佐证,可为脑血管病的诊断、监测、治疗提供参考信息,并对能引起脑血液动力学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 编辑本段评价 血流速度 血流速度反映脑动脉管腔大小及血流量。血流量一定时血流速度与管腔大小成反比例,当管腔严重狭窄(90%或完全梗阻时,血流速度下降,个体间各值可有很大变异,但个体内差异很小,且左右基本对称,如两侧相差很大可认为异常。由于颅骨太厚,脑供血不足,血流本身信号弱及操作技术等原因,可有部分血管不能被探出,此类情况不能贸然诊为血管阻塞或发育不良。 脉冲指数 (PI) 反映脑血管外周阻力的大小,PI值越大,脑血管外周阻力越大,反之则阻力越小。 音频频谱 反映脑血管局部的血流状态。 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标准确定病态 (1)狭窄处局部血流速度加快或有较大侧差(>2S)。 (2)狭窄后区域内脉动减少。 (3)任何区域呐导致频谱增宽的异常血流。 (4)后交通动脉或前交通动脉局部血流速度加快提示有侧支循环。

超声操作规范(B超室)

超声操作规范〔B超室〕一:腹部超声腹部超声检查前患者的准备1.对于空腔脏器〔例如胃,膀胱〕,检查前通常需要使其充盈液体并排除内部气体。2.对胆囊和腹腔内实质性脏器检查时要求空腹,以减少胃肠内容物的干扰。3.对子宫,前列腺等盆腔深在脏器或痛变检查时,需使膀胱充盈,作为透声窗。4.对胆道系统检查时,需要先禁食,使胆囊充盈胆汁,以利暴露胆囊内病变。5.在需要评价胆囊功能或了解胆管有无梗阻时,则要准备脂餐。腹腔内实质性脏器检查方法:(1)消化系统(肝,胆,脾,胰)使用B型超声诊断仪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凸阵或线阵探头,频率 2.5~5.0MHZ。采取常规平卧位,或左,右侧卧位或坐位,平静均匀呼吸,必要时让患者做呼吸运动的配合。肝脏:扫查方法:①自右侧第五肋间隙开始,测量肝上界,沿肋间隙自右锁骨中线至腋中线依次向下至肝下缘,显示肝脏。胆囊,门静脉主干至门静脉右干和分支的长轴与下腔静脉。②肝右下缘至横膈间的肝区探测右肝静脉长轴,测量肝右叶最大斜径;腹部正中线两侧与其平行的矢状切面或斜切面,显示尾状叶,肝段下腔静脉;胆囊长轴,胆总管。③剑突下矢状切面腹主动脉前,测量肝左叶长度和厚度,探头位置于左肋缘下,声束朝向左肩,左季肋部方向,显示左外叶,左侧角。④剑突下横切或半横位切面,探头前后转动显示第一肝门,门静脉及其左干分支,肝圆韧带,静脉韧带,三支肝静脉。(2)第二肝门与部分下腔静脉:① 利用肝脏显示充盈的胆囊及肝外胆管,在患者深吸气屏气状态下,用探头加压推挤气体可提高胆管显示率。② 右上腹直肌外缘纵断切面,探头稍向左倾斜,显示胆囊,纵轴断面。③ 患者深吸气后屏气,探头从

肋缘下向膈肌斜切面扫查,显示胆囊位于右肾前方,向左上移动可见胆囊颈管部及肝外胆管截面位于下腔静脉横断面的前外侧,并可见门脉左右支及其腹侧拌行的左右肝胆管。④ 患者取由前斜位45°,探头置右上腹正中肋缘下纵切面下一段稍侧向右外侧扫查显示肝外胆管。脾脏:①左肋间斜切,声束朝向脾门,切面经脾脏长轴时测量,脾脏长径及厚径,声束转向头端,可观察脾上部膈下区,声束转向脾门下部,可观察胰尾与脾门的关系,在转向长轴可观察脾脏上极和下极,以及脾门处的脾血管。②左肋下斜切,脾肿大时,可观察脾肋缘下的厚度。胰腺:①在左第8~9肋间以脾脏为透声窗,在脾门脾静脉旁观察胰尾。 ②注意胰腺和周围脏器的关系。③肝外胆道扩张者须观察胰腺及胆道的全长。④对于较胖体形者,胰腺起声显像不理想者,可在患者饮水500~600ml后在生位或右侧卧位下检查。(2)泌尿系统(双肾,双侧输尿管,膀胱) 双肾:径腹壁法,凸阵或扇扫探头,频率为25~50MHZ ① 病人仰卧或侧卧位,探头置于腋后线,纵向扫查,使声束指内前方。以肝脏和脾脏为声窗,可分别获得右肾和左肾的最大冠状切面声像图,标准肾脏冠状切面呈外凸内凹的蚕豆形。② 病人取仰卧位或俯卧位,探头置于腰背部或季肋角部纵向扫查,并使声束向上倾斜,获得肾脏矢状切面图。③ 在冠状扫查的位置,旋转探头90°,可获得肾脏的横切面声像图,标准肾门部横切面似马蹄形。④ 利用冠状切面或横切面显示肾门部血管。膀胱:检查前大量饮水,使膀胱充分充盈,在耻骨上膀胱区由低向高横切,由中线向两侧纵切,进行系列检查。输尿管:①受检者侧卧位冠状

经颅多普勒超声常规检查指南

经颅多普勒超声常规检查指南 一、目的 经颅多普勒(transeranial Doppler, TCD )检查是利用人类颅骨自然薄弱的部位作为检测声窗(如颞骨嶙部、枕骨大孔、眼眶),采用低频率( 1.6?2.0MHz )的脉冲波探 头对颅内动脉病变所产生的颅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提供客观的评价信息。同时通过 4.0MHz连续波或2.0MHz脉冲波多普勒探头检测颈总动脉( common carotid artery,CCA )、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ECA) 及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 颅外段全程获得相关的血流动力学信息。 1、通过检测深度、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血流音频评估脑血管功能及病变。 2、通过血流方向的变化判断颅内外动脉侧支循环的开放。 二、适应证 1、脑动脉狭窄和闭塞。 2、颈动脉狭窄和闭塞。 3、脑血管痉挛。 4、脑血管畸形。 5、颅内压增高。 6、脑死亡。 7、脑血流微栓子监测。 8、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监测。 9、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监测。

三、禁忌证和局限性 TCD常规检测通常无禁忌证。但是在经眼眶探测时必须减低探头发射功率(采用功率 5%?10% ),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患者意识不清晰,不配合。 2、检测声窗穿透不良,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 四、仪器设备 1、超声仪:TCD检查采用的超声仪应配备1.6 MHz 或2 MHz脉冲波探头,具有多 普勒频谱分析功能。 2、检查床:普通诊查床,头部枕依患者舒适要求调整。 五、检查前准备 TCD检查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但要告知受检者(上午检查者)应注意正常进餐适量饮水,以减少血液黏度升高导致脑血流速度减低,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超声检查前应简略询问相关病史及危险因素。 相关信息:①既往是否接受过同类检查及结果。②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 或戒烟等病史或相关危险因素的时间及用药类型。③脑缺血病变的相关症状及体征。④与脑 血管病变相关的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如CT、CTA、MRI、MRA、DSA等影像图片资料。 ⑤是否进行过脑动脉介入治疗及治疗后时间和相关用药、影像资料。 仪器的调整:调整好检测的角度(仪器预设置多普勒角度< 30° )、深度、取样容积的 大小、多普勒频谱信号噪音比、滤波的大小、音频信号的强度、血流速度的量程等。 六、检查技术

经颅多普勒超声常规

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 )检查常规 1.目的 通过检测深度、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血流音频评估脑血管功能及病变;通过血流方向的变化判断颅内外动脉侧支循环的开放。 2.适应证动脉狭窄和闭塞、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畸形、颅内压增高、脑死亡、脑血流微栓子监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监测、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监测。 3.禁忌证和局限性 TCD 常规检测通常无禁忌证。但是在经眼眶探测时必须减低探头发射功率 (采用功率5%-10%,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患者意识不清晰,不配合;检测声窗穿透不良,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 4.仪器设备 超声仪:TCD佥查采用的超声仪应配备1.6 MHz或2 MHZ永冲波探头,具有多普勒频谱分析功能。 检查床:普通诊查床。 5.检查前准备 TCD检查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但要告知受检者(上午检查者)应注意正常进餐,适量饮水,以减少血液黏度升高导致的脑血流速度的减低,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超声检查前应简略询问相关病史及危险因素。 相关信息:①既往是否接受过同类检查及结果。②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或戒烟等病史或相关危险因素的时间及用药类型。③脑缺血病变的相关症状及体征。 ④与脑血管病变相关的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如CT、CTA、MRI、 MRA DSA等影像图片资料。⑤是否进行过脑动脉介入治疗和相关用药及治疗后时

间、影像资料。 仪器的调整:调整好检测的角度(仪器预设置多普勒角度w 30°)、深度、取样 容积的大小、多普勒频谱信号噪音比、滤波的大小、音频信号的强度、血流速度的量程等。 6.检查技术 (1)检测部位及检测动脉 ①颞窗:分前、中、后三个声窗,通常后窗是检测大脑半球动脉的最佳选择,易于声波穿透颅骨及多普勒探头检测角度的调整。通过颞窗分别检测大脑中动脉 (MCA、前动脉(ACA、后动脉(PCA。 ②眼窗:探头置于闭合的眼睑上,声波发射功率降至5%-10%通过眼窗可以检测眼动脉(OA)、颈内动脉虹吸部(CS各段:海绵窦段(C4段)、膝段(C3段)和床突上段(C2)。在颞窗透声不良时可通过眼窗检测对侧ACA MCA ③枕窗:探头置于枕骨粗隆下方发际上1cm左右,枕骨大孔中央或旁枕骨大孔,通过枕窗检测双侧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 (2)动脉检测鉴别 MCA经颞窗检测,取样容积深度为30?65 mm,主干位于40?60 mm 血流方向朝向探头,正向频谱。压迫同侧颈总动脉(CCA,血流速度明显减低但血流信号不消失。对于MCA勺检测,要求在主干信号的基础上逐渐减低深度,连续探测到30?40mm的MCA远端M2分支水平,要注意血流信号的连续性。 AC A:在TICA水平深度在60?75 mm的负向血流频谱即为ACA深度在75?85mm 可以检测到对侧半球的ACA正向血流频谱)。当AcoA发育正常时,同侧CCA压迫试验,ACA血流频谱从负向逆转为正向,对侧ACA血流速度明显升高。

腹部超声检查正常值

腹部超声检查正常值 1. 肝脏: 肝右叶最大斜径:9.97—14.33 cm 肝左叶上下径:4.02—8.3cm 前后径: 4.14—7.4cm 肝外胆管内径v 8mm ,<伴行静脉1/ 3. > 8mm为扩张,6—8mm可疑扩张,老年人60岁以上大于10mm 为扩张。 胆囊长径:v 10cm,横径v 3.5cm。空腹状态下v 3mm。 2. 脾脏: 脾厚径:男 3.0±0.6cm 女 2.8 ±0.5cm 脾长径:男:9.0 ± 1.1cm 女8.5 ± 1.0cm 3. 胰腺: 成人胰头前后径v 2.5cm 胰体和胰尾前后径v 1.5cm-1.7cm..主胰管v 2mm 4. 肾脏: 长径:9-12cm 宽径:4-5cm 厚径:3-4cm 。 肾实质厚 1.5—2.5cm 肾皮质厚:0.5---0.7cm 肾窦宽度约占肾横断面的1/2—1/3. 5. 输尿管: 成人输尿管全长20---34cm,内径5—7mm,狭窄部内径约2mm。 6. 前列腺: 厚径:2cm, 长径:3cm 横径:4cm..体积为20cm3 重量20g. 精囊腺长4---5cm 宽1.5---2cm 。 7. 胃肠: 长轴断面上贲门外径一般不大于15mm。管壁不大于6mm。 正常胃壁厚度v 5.0mm(3.7 ± 0.5) 幽门厚度v 6.0mm,新生儿及婴儿v 4.0mm. 十二指肠肠壁厚度:充盈一般为 2.5— 3.5mm,肠腔内径:充盈时十二指肠内径v 3cm,其余小肠内径v 2cm,大肠内径v 4cm。阑尾极少清晰显示,一旦梗阻发炎可显示。一般最大 直径大于7mm 可作为阑尾肿大标准。 8. 妇产科: a.子宫:生育期:纵径5.0—7.0cm 前后径:3.0—4.0cm 横径:4.0---5.0cm. 经产妇各径线值比正常值大 1.0—2.0cm ,青春期前和绝经后各径线值比正常值小 1.0---2.0cm.宫颈:长径 2.5— 3.0cm,前后径v 3.0cm.青春期和婴儿期为:1:2 绝经后为1:1. 子宫内膜:月经期:1—4mm, 增殖期:5—7mm 排卵期:11mm 分泌期7---16mm, 绝经 后不超过0.5cm. b 卵巢 成年卵巢长x宽x厚4.0x3.0x1.0cm,容积 < 6ml。 卵巢动脉多普勒血流 值: 卵巢动脉RI 卵巢动脉PI子宫动脉PI 卵泡期0.65—0.7 1.8---2.2 1.67± 0.22 排卵期0.55 —0.6 1.0 —1.3 1.89 ± 0.40 黄体期0.60---0.65 1.3 —1.8 2.23 ± 0.67 绝经期0.60---1.0 1.3---4.0 1.8---3.8 c. 宫内节育器 正常位置节育器位于宫腔中上部, 其上缘靠近宫底部内膜, 在子宫纵切面上节育器上缘到宫底外缘的距离为1.1 — 1.7cm。大于2.0cm或节育器达宫颈区为下移。 d. 产科: 孕囊:一般5-6 周可见,阴超4-4.5 周可见,妊囊壁完整,厚度基本均匀,回声强度接近一

第二章 经颅多普勒超声原理和参数

第二章经颅多普勒超声原理和参数 TCD原理中主要包括超声波特性、多普勒效应、快速傅里叶转换和脉冲波多普勒,了解略显枯燥乏味原理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理解我们将要学习的东西。在TCD操作和频谱分析中涉及到诸多参数,作者把这些参数分成两部分介绍,一部分参数是在频谱分析中占据非常重要地位的,即参与频谱分析参数,包括:检测深度、血流方向、血流速度、搏动指数和频谱形态等。另一部分是在检查过程可以并需要调整的,这些参数包括深度、包络线、增益、基线、纵坐标血流速度刻度尺的比例、取样容积、屏幕扫描速度、发射超声的功率等。本篇内容中包含了上述参数的产生原理、临床意义或调节方法。 第一节经颅多普勒超声原理 一、超声波的特性 经颅多普勒超声和B超一样应用物理原理为基础,以发生声波的装置为能源的一种Doppler检查方法。通常我们人耳所能够听到的声波范围为40~15000Hz,超过这一范围以上的声波称超声波。 由于超声波具有良好的穿透能力,超声速在同一种均匀的媒体中传播没有方向性变化,在遇到不同媒体表面时超声束会发生部分反射,其余部分继续传播,在媒体表面不规则,并且障碍物直径小于入射波的波长时,则超声束会发生散射现象,接收探头能在任何角度接收到散射波。血流中主要是大量的红细胞,红细胞直径与超声波波长相比很小,超声波遇到红细胞后将产生散射,因此,红细胞被看作散射体,反射回来的散射波是多普勒频移信号的主要组成部分。 自从1880年发现“压电效应”以来,这一现象已得到广泛应用。压电效应是指当提供一个电压时材料的形状或厚度会发生变化的现象,这种材料称压电材料。石英晶体或某一种特定陶瓷这些特殊压电材料在提供的电压发生变化时,由于材料厚度的变化产生机械振动,这种振动形成的能量波--声波会沿着一定方向传播,这样电能变成了声能。声能的频率与材料的类型及厚度密不可分。当这种材料受到声波能的作用时,其又可将声能转换为电能,根据这种特性,用它做成超声波的发生及接收装置,也就是超声探头部分。 超声波具有一定的物理特性,周期(T)指振动质点完成一个完整循环(一个完整的正弦波)所需的时间,以秒(S)或毫秒(ms)来计量。频率(F)指每秒钟内质点所完成正弦波的数量,F=1/T。波长(入)指一个完整的正弦或余弦波所经过的距离。入=媒体中传播速度(m/s)×周期(s)。传播速度指某一媒体内声束的传播速度,这一速度与媒体的硬

经颅多普勒的诊断分析及临床意义

经颅多普勒的诊断分析及临床意义 经颅多普勒(简称TCD)是利用超声多普勒效应来检测颅内脑底动脉环上的各个主要动脉血流动力学及各血流生理参数的一项无创伤性脑血管疾病检查方法。 一、参与频谱分析的重要参数及其临床意义 1、深度(depth):是指被检血管与探头之间的距离。对于识别颅内血管非常重要。 2、血流方向(direction):是指被检测到血管血流相对于探头的方向。是识别正常颅内血管和病理性异常通道的重要参数。 3、血流速度(velocity):是指红细胞在血管中的流动速度。是TCD 频谱中判断病理情况存在的最重要参数;管径大小、远端阻力或近端流入压力的改变均会造成血流速度变化。血流速度又包括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和平均血流速度(Vm)。 4、搏动指数(PI)和阻抗指数(RI):搏动指数和阻抗指数是描述频谱形态的两个参数。PI计算公式:PI=(Vs - Vd)/ Vm;RI计算公式:RI=(Vs - Vd)/ Vs。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搏动指数主要受收缩和舒张期血流速度差的影响,差值越大PI越大,差值越小PI越小。如正常情况下由于颅内血管远端阻力小,因此颅内血管血流频谱的PI小于颅外和外周血管。舒张期末血流速度是舒张期残存的血流速度,反映远端血管床阻抗。舒张期末血流速度越接近收缩期血流速度时,说明远端血管床阻抗越小,搏动指数也就越小,称之?quot;低阻力频谱"。当舒张期末血流速度与收缩期血流速度相差越大时,说明远端血管床阻抗越大,搏动指数也就越大,称之为"高阻力频谱"。病理情况下,低阻力频谱可见于动静脉畸形供血动脉和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后远端血管,而高阻力频谱则常见于如颅内压增高和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近端血管。 5、血流频谱形态(pattern of waveform):是反映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状态。正常情况下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呈规律的层流状态,处于血管中央的红细胞流动最快,向周边逐渐减慢,所以正常TCD频谱表现为红色集

经颅多普勒检查什么

经颅多普勒检查什么?经颅多普勒多普勒(TCD)是把探头置头部检查,只显示血流的脉冲波型彩色编码多普勒频谱。三维经颅多普勒(3D-TCD)检查用固定架固定头部,固定架两侧连接两个2.0MHz单探头,单探头与连接臂及位置感知器连接,探头方向的改变及取样深度变化,通过计算机计算,可从水平、冠状、矢状三个平面对血流进行定位,得出随探头方向、检查深度而变的血流走行的轨迹图及与TCD相同的多普勒频谱图。 (1)探头检查位置(声窗):①颞窗:颧弓上从眼眶外缘到耳郭前缘,包括耳郭上缘处,从前向后又分为前、中、后颞窗,中颞窗最常用。探头置颞窗上,取样深度从30-40mm起始,调节超声束方向(向前、向上、向后)顺序检查大脑中动脉(M1、M2),大脑前动脉交通前段(A1)、大脑后动脉(P1、P2)、颈内动脉(ICA)颅内末端。②枕窗:枕骨粗隆下,超声束向上经枕骨大孔入颅,起始取样深度50-55mm,循序检查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 ③眼窗:探头置闭眼后的眼睑上,超声束稍向内并指向眶上裂,起始取样深度40-55mm,顺序检查眼动脉、颈内动脉虹吸部床突上段、海绵窦段、膝段。 (2)颈总动脉(CCA)压迫试验:用以鉴别脑动脉。压迫同侧颈总动脉时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明显下降,大脑前动脉血流方向翻转,使大脑后动脉(P1段)流速稍增快,如大脑后动脉血供来自颈内动脉,则流速下降。 (3)检测深度:检查大脑中动脉的深度从颞窗约30-55mm,主干约在50mm处,正向频谱。大脑前动脉从颞窗检测深度为65-75mm,负向频谱。颈内动脉终末从颞窗检测深度约60-67mm,双向频谱。大脑后动脉从颞窗检测深度约55-70mm,P1为负向、P2为正向频谱。椎动脉、基底动脉从枕窗检测深度为55-70mm及70-100mm,均为负向频谱。 经颅多普勒检查什么: 观察内容:血流频谱多普勒形状有无异常,如S1下降,S2与S1合并、圆钝,有无涡流、湍流频谱。测量Vs(收缩期峰值流速)、Vd(舒张末流速)、Vm(平均流速),计算PI、RI、Vs / Vd比值。 本文来自民众体检中心出处:https://www.360docs.net/doc/5a5831516.html,/jiankangzhuanti/tijianxiangmu/duopule/39268.html

数字化经颅多普勒超声系统技术参数精

数字化经颅多普勒超声系统技术参数 一.计算机配置 1. 品牌主机(HP、IBM或DELL 2. CPU:双核2.8GHZ处理器;硬盘:500G以上;2G或以上内存 3. WINDOWS XP 操作系统 4. 19 英寸高分辨率彩色液晶显示器 5. 外接彩色高速喷墨打印机 6. 光电多功能遥控器,具备鼠标功能 7. 国际标准的网卡接口 二.Doppler 专用主机 1. 数字化多普勒主机 ★ 2. 数字化网线传输多普勒信号(千兆传输速度 三.软件配置 1. 中文多普勒操作软件 2. 自动双向血流分析(同时计算。 ★ 3.实时的血流计算(Vmax 、Vmin 、Vmean 、PI 、RI 、S/D, D/S,TIC, TIS , TIB, HR , IWM 等参数 4. 血流频谱的手动测量(冻结后可从病历库中调出 5. 多谱勒声音及频谱同时的回放 6. 检查程序预定义

7. 探头能量限制 ★ 8. 角度校正功能, 有助于得到准确血流值 ★ 9. 秒表计时功能 10. 包络线有无不影响参数计算 ★ 11. 数字化连续400 门深M- 波,一平面显示多条血管,点击不同点显示相应的频谱。 12. 60秒频谱预存功能,冻结后可回放预存图谱,重新选择保存 13. 多种语言操作系统(包括中文操作系统 14. 模板式中文报告、图谱报告:PDF、ASC U数字格式,网页格式报告,共14种报告模版,并可导出数据的图片与音频 四.探头配置: 2、4MHZ 脉冲手持探头各一个 五.技术参数 ★ 1. 检测范围:1-30KHZ, 2-700cm/s 2. 可调节过滤范围:10-800HZ 3. 增益:6%-1 00% ★ 4.标尺调节范围:1,2,4,8MHZ:1-32KHZ,16MHZ:10-32KHZ 5. 取样容积调节范围(脉冲波:1,2,4,8MHZ:1-30mm;16MHZ:0.35-1.1mm 6. 取样容积调节步长:1,2,4,8MHZ:1mm;16MHZ:0.1mm 7. 穿透深度调节范围(脉冲波:1,2,4,8MHZ: > 15Omm;16MHZ:0筒mm 8. 深度调节步长:1,2,4,8MHZ:1-5mm;16MHZ:0.1-0.5mm 9. 可兼容1M 与16M 探头

超声正常值

超声正常值 儿童! 1)心界 年龄左界右界 <1岁, 左锁骨中线外1~2cm , 沿右胸骨旁线 2-5岁, 左锁骨中线外1cm , 右胸骨旁线与右胸骨线之间 5-12岁, 左锁骨中线上或线内0.5~1cm , 接近右胸骨线 >12岁, 左锁骨中线内0.5~1cm , 右胸骨线 心胸比率<1岁:<0.6、1~6岁:<0.55、>6岁:<0.5 (2)肝脏大小: 正常:<1岁:肋下2cm内,1~4岁:肋下1cm内,>7岁:肋下不能扪及 轻度肿大:肝脏下缘在剑突与脐连线中点水平线以上 中度肿大:肝脏下缘在剑突与脐连线中点水平线以下,但未超过脐平 重度肿大:肝脏下缘超过脐平 (3)脾大分度: 正常:一般肋下不能扪及(10%的1岁以内小儿肋下恰及) 轻度:深吸气时,脾缘不超过肋下2cm 中度:深吸气时,脾缘超过肋下2cm至脐水平线内 重度:深吸气时,脾缘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 (4)头围出生:34cm、6月:43cm、1岁:46cm、2岁:48cm、5岁:50cm (5)胸围出生:32cm、1岁:=头围、>1岁:=头围+岁数—1 腹围<2岁:=胸围、>2岁:<胸围 (7)身长出生:50cm、3月:60-61cm、1岁:75cm、2-12岁:=岁数×7+70cm 体重1~6月=出生体重+月龄×0.7、7~12月=6+月龄×0.25、≥2岁:岁数×2+7(或8) (9)前囟1.5岁前闭合、后囟6-8周前闭合、骨缝3-4月前闭合 (10)腕部骨化中心数1~9岁=年龄+1 (11)体表面积<30公斤小儿体表面积(平方米)=公斤体重×0.035+0.1 >30公斤小儿体表面积(平方米)=(公斤体重—30)×0.02+1.05 成人各器官正常测量切面及测量值: 第一节肝脏和脾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 一.肝脏右叶最大斜径 1.测量标准切面:以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右肋缘下肝脏斜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12-14cm。 二.肝脏左叶厚度和长度经线 1.测量标准切面:以通过腹主动脉的肝左叶矢状纵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向上尽可能显示隔肌。 2.测量位置:左叶厚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前后缘最宽处的肝包膜(包括尾状叶),测量其最大前后距离,左时长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的上下缘包膜处

经颅多普勒超声常规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常规 1.目的 通过检测深度、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血流音频评估脑血管功能及病变;通过血流方向的变化判断颅内外动脉侧支循环的开放。 2.适应证 动脉狭窄和闭塞、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畸形、颅内压增高、脑死亡、脑血流微栓子监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监测、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监测。 3.禁忌证和局限性 TCD常规检测通常无禁忌证。但是在经眼眶探测时必须减低探头发射功率(采用功率5%~10%),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患者意识不清晰,不配合;检测声窗穿透不良,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 4.仪器设备 超声仪:TCD检查采用的超声仪应配备1.6 MHz或2 MHz脉冲波探头,具有多普勒频谱分析功能。 检查床:普通诊查床。 5.检查前准备 TCD检查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但要告知受检者(上午检查者)应注意正常进餐,适量饮水,以减少血液黏度升高导致的脑血流速度的减低,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超声检查前应简略询问相关病史及危险因素。 相关信息:①既往是否接受过同类检查及结果。②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或戒烟等病史或相关危险因素的时间及用药类型。③脑缺血病变的相关症状及体征。④与脑血管病变相关的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如CT、CTA、MRI、MRA、DSA等影像图片资料。⑤是否进行过脑动脉介入治疗和相关用药及治疗后时间、影像资料。 仪器的调整:调整好检测的角度(仪器预设置多普勒角度≤30°)、深度、取样容积的大小、多普勒频谱信号噪音比、滤波的大小、音频信号的强度、血流速度的量程等。 6.检查技术 (1)检测部位及检测动脉

①颞窗:分前、中、后三个声窗,通常后窗是检测大脑半球动脉的最佳选择,易于声波穿透颅骨及多普勒探头检测角度的调整。通过颞窗分别检测大脑中动脉(MCA)、前动脉(ACA)、后动脉(PCA)。 ②眼窗:探头置于闭合的眼睑上,声波发射功率降至5%~10%。通过眼窗可以检测眼动脉(OA)、颈内动脉虹吸部(CS)各段:海绵窦段(C4段)、膝段(C3段)和床突上段(C2)。在颞窗透声不良时可通过眼窗检测对侧ACA、MCA。 ③枕窗:探头置于枕骨粗隆下方发际上1cm左右,枕骨大孔中央或旁枕骨大孔,通过枕窗检测双侧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 (2)动脉检测鉴别 MCA:经颞窗检测,取样容积深度为30~65 mm,主干位于40~60 mm,血流方向朝向探头,正向频谱。压迫同侧颈总动脉(CCA),血流速度明显减低但血流信号不消失。对于MCA 的检测,要求在主干信号的基础上逐渐减低深度,连续探测到30~40mm的MCA远端M2分支水平,要注意血流信号的连续性。 ACA:在TICA水平深度在60~75 mm的负向血流频谱即为ACA。深度在75~85mm,可以检测到对侧半球的ACA(正向血流频谱)。当AcoA发育正常时,同侧CCA压迫试验,ACA血流频谱从负向逆转为正向,对侧ACA血流速度明显升高。 当颞窗透声不良时,可经眼窗检测,声束向内上方倾斜,与正中矢状面的夹角为15°~30°,深度为60~75 mm,通过CCA压迫试验鉴别。眼窗探测到对侧ACA为正向血流频谱,MCA 为负向血流频谱。 PCA:经颞窗检测深度为55~70 mm,以MCA/ACA为参考血流信号,将探头向枕部、下颌方向调整,当MCA/ACA血流信号消失,随后出现的相对低流速、音频低于同侧半球其他脑动脉的正向血流频谱为PCA的交通前段(P1段),探头方向进一步向后外侧调整,可检测到负向血流频谱,PCA交通后段(P2段)。当PCA血流来自BA,PCoA发育正常时,压迫同侧CCA 可使P1、P2段血流速度增加。若PCA血供来自ICA,无P1段血流信号,仅获得负向的P2段血流频谱,压迫同侧CCA时,P2段血流下降。 VA、和BA:取坐位或侧卧位均可。探头放置在枕骨大孔中央或旁枕骨大孔,选择深度为55~90 mm,通过调整检测角度,分别获得左右侧椎动脉负向血流频谱及小脑后下动脉正向血流频谱。检查者应以不间断的椎动脉血流信号为基准,逐渐增加检测深度,在90~120 mm 可以获得负向、相对VA升高的基底动脉血流频谱。 (3)正常脑动脉功能的评价 TCD对脑动脉功能检测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