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信息系统

环境信息系统
环境信息系统

第一章:环境信息系统

信息:用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像等介质来表示事件、事物、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征,从而向人们(或系统)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和知识,作为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分析和决策的依据。

信息的特点:信息的客观性—与客观事物紧密相联系的;

信息的适用性—信息对决策是十分重要;

信息的传输性—信息可以在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传输,既包括系统把有用信息送至终端设备(包括远程终端),和以一定形式提供给有关用户,也包括信息在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传输和交换。

信息的共享性—信息与实物不同,它可以传输给多个户,为多个用户共享,而其本身并无损失。

数据:是一组可识别的符合、包括字母、数字、图像、声音或其他符号。

在计算机化的环境信息系统中,数据的格式往往和具体的计算机系统有关,随载荷它的物理设备的形式而改变。

数据的特点:(1)数据只有对实体行为产生影响时才成为信息。(2)环境信息系统的建立,首先是收集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处理,即对数据进行运算、排序、转换、分类、增强等,其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数据中包含的信息。对同一数据每个人的解释可能不同,因而获得信息量的多少与人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有关。(3)信息与数据是不可分离的,即信息是数据的内涵,而数据是信息的表达。也就是说数据是信息的载体。

系统:一系列相互作用以完成某个目标的元素或组成部分的集合。系统也可以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相互依存的若干单元所组成的,具有一个共同目标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特点:目的性,关联性,结构性(层次性),整体性。

信息系统:指输入数据,经过加工处理,输出信息的系统。

信息系统的构成:对象的处理模型,信息处理模型,系统实现的物质基础。

环境信息系统:将一切用于环境管理、环境科学研究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信息系统。

环境信息系统的功能:(1)从功能上:环境信息系统指一个获得、存取、编辑、处理、分析和显示环境数据的系统。(2)从内容上:环境信息系统指一个包含了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环境数据和专业人员

的系统。

环境信息系统的特点:(1)内容上的跨学科、方法上的高新技术集成;(2)数据量大,数据种类复杂,且具有严格的时空意义;(3)数据精度要求高;用户界面要求高。

EIS的基本功能:输入;查询;编辑;分析;输出。

环境信息系统的应用:(1)人们应用EIS对地球表层环境状况和自然资源等多种信息进行管理和分析,以掌握城乡和区域的自然环境状况和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联系和空间过程的演变规律,使它成为国家宏观决策和区域多目标开发及环境综合治理的依据,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2)环境虚拟与模拟;环境状况调查与管理;环境规划;环境监测;环境保护;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影响评价;宏观决策支持。

第二章:环境空间数据库

数据库系统:由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组成的系统,它实现了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关联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

数据库的特点:(1)有效地组织数据,即对数据进行合理设计,以便计算机存取;(2)方便地将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根据用户的要求将数据从计算机中抽取出来。

数据库的组成:用户——数据库管理系统——储存设备上的数据——计算机硬件。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A、数据共享性:所有用户可以同时存取数据;数据库不仅可以为当前的用户服务,也可以为将来的用户服务;可以使用多种语言完成与数据库的接口。B、数据独立性:物理数据独立;逻辑数据独立。C、减少数据冗余度。D、数据的一致性。

空间数据库:是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物理存储介质存储的与应用相关的地理空间数据的总合,以一系列特定结构的文件形式组织后存储在介质上。

空间数据库(系统)组成:包括3部分:(1)空间数据库:是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物理存储介质存储的与应用相关的地理空间数据的总合,一般是以一系列特定结构的文件形式组织后存储在介质上。(2)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指能够对物理介质上存储的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语义和逻辑上的定义,提供必需的空间数据查询检索和存取功能,以及能够对空间数据进行有效的维护和更新的一套软件(3)数据库应用系统:应用模块。

常规数据库管理系统扩展:直接对常规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扩展,

加入一定数量的空间数据存储与管理功能。

空间数据库引擎:在常规数据库管理系统上加一层空间数据库引擎,实现空间数据的存储与管理。

空间数据库的设计过程:①人类对客体的认识、抽象,建立概念模型。②将概念模型转换为计算机能够接受的形式,即数据模型。

地理空间是一个三维空间,有四个基本实体:点实体;线实体;面实体;体实体

地理空间实体间的联系:(1)空间联系: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形态、空间相关等

空间信息反映了空间分析所能揭示的信息,彼此互有联系(2)时间联系:通过实体变化过程来反映。(3)属性联系:实体间的属性主要体现为属性多级分类体系中的从属关系、聚类关系和相关关系。

数据库的模型:实体模型: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数据模型:客观事物在计算机系统中的描述

实体:客观事物在信息世界中称为实体。

实体集:性质相同的同类实体的集合称为实体集。

属性:实体有许多特性,每一特性在信息世界中都称为属性。

实体联系: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

数据模型:实体模型的数据化。

字段:对应实体的属性,也称数据项。

记录:字段的有序集合称为记录,它用来描述一个实体,是相应于这一实体的数据

表:同一类记录的集合

关键字:能唯一标识表中每一个记录的一个或多个字段的最小组合称为关键字。

常见数据模型:层次模型——层次数据库;网状模型——网状数据库;关系模型——关系数据库。

层次数据库模型:将数据组织成一对多(或双亲与子女)关系的结构。特点为:(1)有且仅有一个结点无双亲,这个结点即树的根;(2)其它结点有且仅有一个双亲。

层次模型的优点:层次和关系清楚,检索路线明确。层次模型的缺点:不能表示多对多的联系。在GIS中若采用这种层次模型将难以顾及公共点、线数据共享和实体元素间的拓朴关系,导致数据冗余度增加,而且给拓朴查询带来困难。

关系模型:二维表格中每一列中的元素是类型相同的数据;行和列的

顺序可以任意

表中元素是不可再分的最小数据项;表中任意两行的记录不能完全相同,表中不允许有表。

关系模型中应遵循以下条件:(1)二维表中同一列的属性是相同的;(2)赋予表中各列不同名字(属性名);(3)二维表中各列的次序是无关紧要的;(4)没有相同内容的元组,即无重复元组;(5)元组在二维表中的次序是无关紧要的。

关系模型的优点:(1)结构灵活,可满足所有用布尔逻辑运算和数字运算规则形成的询问要求;(2)能搜索、组合和比较不同类型的数据;(3)加入和删除数据方便;(4)适宜地理属性数据的模型。关系模型的缺点:许多操作都要求在文件中顺序查找满足特定关系的数据,若数据库很大的话,这一查找过程要花很多时间。

在网络模型中,各记录类型间可具有任意多连接的联系(见示例)。一个子结点可有多个父结点;可有一个以上的结点无父结点;父结点与某个子结点记录之间可以有多种联系(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网络模型的优点:可以描述实体间复杂的关系。网络模型的缺点:表示数据间联系的指针数据项会大大增加数据量;会增加数据库建立和维护的复杂性。

DBMS功能:数据库定义功能;数据库管理功能;数据库建立和维护功能;通信功能。

DBMS组成:(1)数据定义语言DDL及其翻译程序(2)数据操纵语言DML及其编译(或解释)程序(3)数据库管理例行程序:系统运行控制程序、语言翻译处理程序和DBMS的公用程序

关系模型的三种关系操作:(1)选择:挑选出满足指定条件或指定范围的记录(2)投影:从数据库文件中将指定的字段挑选出来(3)连接:按照某个条件将两个数据库文件连接生成一个新的数据库文件

标准DBMS存储空间数据的局限性:空间数据记录是变长的(如点数的可变性),而一般的数据库都只允许把记录的长度设定为固定;在存储和维护环境空间数据拓扑关系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一般都难以实现对环境空间数据的关联、连通、包含、叠加等基本操作;不能支持复杂的图形功能;单个环境地理实体的表达需要多个文件、多条记录,一般的DBMS也难以支持;难以保证具有高度内部联系的GIS数据记录需要的复杂的安全维护

对象:是对客观世界实体的抽象描述,由信息(数据)和对数据的操

作组合而成。

类:是对多个相似对象共同特性的描述。

消息:是对象之间通信的手段,用来指示对象的操作。分公有消息和私有消息。

方法:是对象接收到消息后应采取的动作序列的描述。

实例:是由一特定类描述的具体对象。

元类:是相似的类的共同属性的抽象,元类的实例是类,类的实例是对象。

对象具有封装性和继承性,涉及到分类、概括、聚集、联合、继承和传播等概念。

协议:是一个对象对外服务的说明,它告知一个对象可以为外界。

封装:是将某件实物包围起来,使外界不必知道其实际内容。

继承:从某类对象得到另一类对象的特征和能力。如饭店子类从建筑物类继承地址、建筑日期等属性。引入类的继承,就出现了类的层次结构,也就有了超类(基类)、子类(派生类)的概念。

概括:是把一组具有相同特征和操作的对象归纳在一个更一般的超类中。

联合:是相似对象的抽象组合,可看作是更高层次的集合对象。

聚集:是类似于联合的抽象化概念,不强调整个对象的具体细节

传播:作为联合和聚集的一种工具,通过一种强制性的手段将子对象的属性信息传递给复杂对象。

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的实现方式:一方面,它巧妙地容纳了EGIS 中拓扑数据结构的思想,能有效地表达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另一方面,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在表达和处理属性数据时,又具有许多独特的优越性。

第三章:地理信息系统

数据:客观事物的属性、数量、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等的抽象表示,随载荷它的物理设备的形式而改变。

信息:向人们或机器提供关于现实世界各种事实的知识,是数据、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它不随载体的物理形式的改变而改变。

信息的特点:(1)信息的客观性(2)信息的适用性(3)信息的传输性(4)信息的共享性

数据与信息的关系:信息与数据是不可分离的,数据是信息的表达,信息是数据的内涵。数据本身并没有意义数据只有对实体行为产生

影响时才成为信息。

地理信息:表示地理环境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字、文字、图象和图形等的总称。

地图:将地理环境诸要素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运用符号系统并经过制图综合缩绘于平面上的图形,以传递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数量与质量的空间分布和联系以及随时间的发展变化。

地理信息的结构与特征:构成(S, T, A)S: 空间要素;T: 时间要素;A: 属性要素

特征:(1)属于空间信息;(2)具有多维结构的特征;(3)时序特征十分明显

地图与地理信息的关系:1. 地图是地理信息载体;2.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传统数据源;3. 地图是GIS的查询与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地理系统:一个多层次的巨系统,它具有多层次的结构和泛目标的功能,需要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多种形式技术体系的支持。地理系统是认识地理圈的事物、现象和发生发展过程,理解物质迁移与能量转换内外循环的规律,认识地理规律、掌握地理信息,以调控资源与环境为目的的逻辑思维过程。

地理信息系统: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以提供管理、决策等所需信息的技术系统。

简单的说,地理信息系统就是综合处理和分析地理空间数据的一种技术系统。

地理系统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科学依据;地理信息系统是研究地理系统的科学技术保证。

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1、公共的地理定位基础;2、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3、系统以分析模型驱动,具有极强的空间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能力,并能产生高层次的地理信息;

4、以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为目的,是一个人机交互式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数据输入、存贮和编辑;操作运算;数据查询和检索;应用分析;图形显示和结果输出;数据更新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1. 统计与量算;2. 规划与管理;3. 预测与监测;4. 辅助决策

地理空间:指物质、能量、信息的形式与形态、结构过程、功能关系上的分布方式和格局及其在时间上的延续。

地理信息:一个时空过程,它存在于一定物质、能量载体,并能从一种载体向另一种载体进行转移,从而形成所谓的信息流。按照认知关系可将地理信息载体化分为地理主体和地理对象两种。

平面直角坐标系(X,Y)建立了对地理空间良好的视觉感,并易于进行距离、方向、面积等空间参数的量算,以及进一步的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地理空间,指经过投影变换后放在笛卡儿坐标中的地球表层特征空间,它的理论基础在于旋转椭球体和地图投影变换。

空间对象一般按地形维数进行归类划分:点:零维;线:一维;面:二维;体:三维

时间通常以第四维表达,但目前GIS还很难处理时间属性。

空间对象的维数与比例尺是相关的。

点实体:有位置,无宽度和长度;抽象的点

线实体:有长度,但无宽度和高度;用来描述线状实体,通常在网络分析中使用较多;度量实体距离。

面实体:具有长和宽的目标;通常用来表示自然或人工的封闭多边形;一般分为连续面和不连续面。

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1)空间特征:表示实体的空间位置或现在所处的地理位置。空间特征又称定位特征或几何特征,一般用坐标数据表示(2)属性特征:表示实体的特征。如名称、分类、质量特征和数量特征等。(3)时间特征:描述实体随时间的变化,其变化的周期有超短周期的、短期的、中期的和长期的。

地理数据的来源:(1)地图数据:地图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地理信息系统最重要得信息源(2)遥感数据:各种遥感数据及其制成的图像资料(航片、卫片)包含着及其丰富的地理内容,尤其是先进的卫星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能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源源不断的、现势性很强的数据(3)统计数据、实测数据及各种文字报告:各种地理要素的统计数据、实验和各种观测数据、研究报告等

地理空间数据的类型:1. 类型数据:居民点、交通线、土地类型分布等。2. 面域数据:多边形中心点、行政区域界限和行政单元3. 网络数据:道路交叉点、街道和街区等。4. 样本数据:气象站、航线和野外样方的分布区等。5. 曲面数据:高程点、等高线和等值区域。6. 文本数据:如地名、河流名和区域名称。7. 符号数据:点状符号、线状符号和面状符号

拓扑关系:能够从质的方面和整体的概念上反映空间实体的空间结构

关系。

拓扑学是研究图形在保持连续状态下变形时的那些不变的性质,也成为“橡皮板几何学”。

拓扑属性:在拓扑变化下能够保持不变的集合属性。

独立点:若地图平面上反映一定意义的零维图形的附近没有其它图形与之联系,则称这个零维图形为独立点。

结点:若在某个有一定意义的零维图形附近还存在另外有意义的零维图形与之联系,则称这个零维图形为结点。

弧段:地图平面上连接两结点的有一定意义的一维图形称为边(Edge),也叫弧段

面:由一些边围成的有一定意义的闭合区域称为面

线──节点式拓扑结构的四原则:方向性(线必定从起结点开始到终结点结束)

连接性(线和线的连接处必定是结点)

围合性(面必定是由线围合而成)

相邻性(线必定有左多边形、右多边形)

地理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拓扑邻接:同类元素之间的拓扑关系。

拓扑关联:不同类元素之间的拓扑关系。

拓扑包含:同类不同级元素之间的拓扑关系。

地理空间数据拓扑关系应用价值:(1)确定地理实体间的相对空间位置,无需坐标和距离(2)利于空间要素查询(3)重建地理实体,例如利用弧段构建多边形,最佳路径的选择的等

地理空间信息的方向关系:方向关系:地理事物在空间中的相互方位和排列顺序。

描述空间实体的方向关系,对于点状空间实体只要计算两点之间的连线与某一基准方向的夹角即可,该夹角称为连线的方位角。

基准方向通常有真子午线方向、磁子午线方向和坐标纵线方向三种。

计算点状和线状空间实体、点状和面状空间实体时,只需将线状和面状空间实体视为由它们的中心所形成的点状实体,然后按点状实体来求解方向关系即可。

地理空间信息的度量关系:度量空间关系主要是指空间对象之间的距离关系。

这种距离关系可以定量地描述为特定空间中的某种距离,如A实体距离B实体100m。也可以应用与距离概念相关的术语,如远近等进行定

性的描述。

隐式表示:

由一系列定义了始点和终点的线及某种连接关系来描述,线的始点和终点坐标定义为一条表示椅子形式的矢量,线之间的指示字,告诉计算机怎样把这些矢量连接在一起形成椅子,隐式表示的数据为:椅子的属性——一系列矢量——连接关系

显式表示:就是栅格中的一系列像元(点),为使计算机认识这些像元描述的是某一物体而不是其它物体。

矢量数据结构:矢量结构是通过记录坐标的方式来表示点、线、面等地理实体。

特点:定位明显,属性隐含。

获取方法:(1) 手工数字化法;(2) 手扶跟踪数字化法;(3) 数据结构转换法。

栅格数据结构:栅格结构是以规则的阵列来表示空间地物或现象分布的数据组织,组织中的每个数据表示地理要素的非几何属性特征。特点:属性明显,定位隐含。

获取方法:(1) 手工网格法;(2) 扫描数字化法;(3) 分类影像输入法(4) 数据结构转换法。

遥感数据:(1)手工方式:可在专题地图上均匀地划分网格,每一单位格子覆盖部分的属性数据成为各点的值,形成栅格地图文件;(2)矢量数据转换:数字化仪跟踪,得到矢量数据,再转为栅格数据;(3)图片扫描数据:扫描数字化方法,逐步扫描专题地图,将扫描数据重新采样和再编码得到栅格数据文件。

栅格数据:栅格数据结构实际就是像元阵列,每个像元由行列确定它的位置。由于栅格结构是按一定的规则排列的,所表示的实体位置很容易隐含在网络文件的存储结构中,且行列坐标可以很容易地转为其它坐标系下的坐标。在网络文件中每个代码本身明确地代表了实体的属性或属性的编码。

栅格数据结构就是像元阵列,每个像元的行列号确定位置,用像元值表示空间对象的类型、等级等特征。每个栅格单元只能存在一个值。直接编码:将栅格数据看作一个数据矩阵,逐行(或逐列)逐个记录代码,可以每行从左到右逐像元记录,也可奇数行从左到右而偶数行由右向左记录,为了特定的目的还可采用其他特殊的顺序。

链码:由起点位置和一系列在基本方向的单位矢量给出每个后续点相对其前继点的可能的8个基本方向之一表示。8个基本方向自0°开始按逆时针方向代码分别为0,1,2,3,4,5,6,7。单位矢量的长度默认为

一个栅格单元。

块码:采用方形区域作为记录单元,数据编码由初始位置行列号加上半径,再加上记录单元的代码组成。

四叉树编码:是根据栅格数据二维空间分布的特点,将空间区域按照4个象限进行递归分割(2n×2 n,且n>1),直到子象限的数值单调为止,最后得到一棵四分叉的倒向树。四叉树分解,各子象限大小不完全一样,但都是同代码栅格单元组成的子块,其中最上面的一个结点叫做根结点,它对应于整个图形。不能再分的结点称为叶子结点,可能落在不同的层上,该结点代表子象限单一的代码,所有叶子结点所代表的方形区域覆盖了整个图形。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为叶子结点编号,最下面的一排数字表示各子区的代码。

为了保证四叉树分解能不断的进行下去,要求图形必须为2n×2 n的栅格阵列。n 为极限分割次数,n+1是四叉树最大层数或最大高度

各种编码的优点:

直接栅格编码:简单直观,是压缩编码方法的逻辑原型(栅格文件);链码:压缩效率较高,以接近矢量结构,对边界的运算比较方便,但不具有区域性质,区域运算较难;

游程长度编码:在很大程度上压缩数据,又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始栅格结构,编码解码十分容易,十分适合于微机地理信息系统采用;

块码和四叉树编码:具有区域性质,又具有可变的分辨率,有较高的压缩效率,四叉树编码可以直接进行大量图形图象运算,效率较高,是很有前途的编码方法。

矢量数据结构向栅格数据结构的转换:

矢量数据转换成栅格数据后,图形的几何精度必然要降低,所以选择栅格尺寸的大小要尽量满足精度要求,使之不过多地损失地理信息。为了提高精度,栅格需要细化,但栅格细化,数据量将以平方指数递增,因此,精度和数据量是确定栅格大小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栅格尺寸确定①计算若干个小图斑的面积S(i=1,2,…,n);②求小图斑面积平均值=;③求栅格尺寸L=()1/2。

栅格数据结构向矢量数据结构的转换:多边形边界提取;边界线追踪;拓扑关系生成;

去除多余点及曲线圆滑

边界线追踪:边界线跟踪的目的就是将写入数据文件的细化处理后的栅格数据,整理为从结点出发的线段或闭合的线条,并以矢量形式存储于特征栅格点中心的坐标

拓扑关系生成:对于矢量表示的边界弧段,判断其与原图上各多边形空

间关系,形成完整的拓扑结构,并建立与属性数据的联系。

去除多余点及曲线圆滑:由于搜索是逐个栅格进行的,必须去除由此造成的多余点记录,以减少冗余。

MapInfo Professional是一套强大的基于Windows平台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MapInfo Professional,商业分析专家和GIS专家可以方便的将数据和地理信息的关系直观的展现。MapInfo Professional 6.5版为新老用户提供了在数据维护、可视化、数据展现、输出和可用性方面的增强。MapInfo公司将MapInfo的市场定位总结为一个等式:

MapInfo的基本功能:①测量分析②缓冲区分析③地图代数④多边形操作⑤数字高程模型分析⑥其它功能

MapInfo的特色功能:(1) 属性数据(2) 因特网(3)统计图表(4)图层套迭(5)拖曳功能(6) 影像功能(7) 连接GPS (8)主题图及其样板(9)数据格式转换10)连接数据库(11) SQL查询语言

MapInfo的特点:①多平台运作环境,支援桌面系统、内联网及互联网。②全面支援Java技术。③拥有多种信息可视化模式及多变化的图形设定。④快速数据查询,高速屏幕刷新,使得用户界面具有良好的图形显示效果。⑤数据可视化和数据分析能力较强,可以直接访问多种数据库的数据⑥易于与其他应用软件集成,能够根据数据的地理属性分析信息的应用开发工具,是功能强大的地图数据组织和显示软件包。⑦具备功能完整及高效率的二次开发工具,同时支持16/32位的应用开发,适用于多种计算机操作系统,如Windows 9x/NT/2000/XP,OS/2等。⑧完善的图形无缝连接技术。⑨全面支援CRM(客户关系管理)及LBS(无线定位服务)技术。⑩国内外有大量成功案例可作参考。

第四章:遥感

遥感: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各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综合技术。遥感技术的特点:(1)宏观性、综合性:覆盖范围大、信息丰富。一景TM影像为185×185平方公里;影像包含各种地表景观信息,有可见的,也有潜在的。(2)多波段性:波段的延长使对地球的观测走向了全天候。(3)多时相性:重复探测,有利于进行动态分析

遥感的分类:1、按照遥感的工作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2、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等。3、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等4、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

像方式5、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遥感技术系统: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直至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传输处理到分析判读、应用的完整技术系统。

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1)遥感试验:对电磁波特性、信息获取、传输和处理技术的试验(2)遥感信息获取:中心工作。遥感平台和传感(3)遥感信息处理:处理的(3)遥感信息应用

当前遥感发展主要特点与展望:1、多国发射卫星的局面已经形成2、高分辨率小型商业卫星发展迅速3、雷达卫星遥感日益受到青睐,星载主动式遥感的发展,是探测手段更趋多样化。4、高光谱分辨率传感器是未来空间遥感发展的核心内容。高光光谱分辨率传感器是指既能对目标物成像又可以测量目标物波谱特性的光学传感器。5、遥感应用不断深化6、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支持是遥感发展的又一进展和动向。GIS的发展;遥感手段获得的丰富信息GIS的科学管理;遥感应用有赖于GIS提供多种信息源进行信息复合及其综合分析。

GIS是遥感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成为遥感发展的一个新动向。遥感的应用:遥感应用从内容上可以概括为资源调查与应用、环境监测评价、区域分析规划及全球宏观研究四大领域。

一、遥感在资源调查方面的应用;1、在农业、林业方面的应用:农、林土地资源调查、病虫害、土壤干旱、盐化沙化的调查及监测。土地利用类型调查;精细农业;作物估产;“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2、遥感在地质矿产方面的应用:客观真实地反映各种地质现象,形象地反映区域地质构造,地质找矿工程地质、地震地质、水文地质和灾害地质3、在水文、水资源方面的应用水资源调查、流域规划、水土流失调查、海洋调查等;青藏高原水资源调查;夏威夷群岛淡水资源;二、遥感在环境监测评价等方面的应用:1、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污染物位置、性质、动态变化及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制图;长江三峡库区环境本底调查、环境演变分析、动态监测等2、在对抗自然灾害中的应用: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旱情、洪水、滑坡、泥石流和病虫害;森林火灾

3、在区域分析及建设规划方面的应用:1、区域性是地理学的重要特点2、腾冲、长春、三北防护林等都是遥感区域分析的典范。3、城市化和城市遥感的兴起:城市土地利用、环境监测、道路交通分析、环境地质、城市规划等

四、遥感在全球性宏观研究中的应用:1、全球性问题与全球性研究(Global Study)2、人口问题、资源危机、环境恶化等3、利用GPS 监测和研究板快的运移;深大断裂活动;全球性气候研究和灾情预报;

世界冰川的进退。

五、遥感在其它方面的应用:1、在测绘制图方面的应用:卫星遥感可以覆盖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不再有资料的空白区;重复探测,为动态制图和利用地图进行动态分析提供了信息保障;可以缩短成图周期,降低制图成本;数字卫星遥感信息可直接进入计算机进行处理,省去了图像扫描数字化的过程;改变了传统的从大比例尺逐级缩编小比例尺地图的逻辑程序

2、在历史遗迹、考古调查方面的应用

3、在军事上的应用

波的概念:波是振动在空间的传播。

机械波:声波、水波和地震波

电磁波: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气中传播

电磁辐射:这种电磁能量的传递过程(包括辐射、吸收、反射和透射)称为电磁辐射。

电磁波的特性:1、电磁波是横波2、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3、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波动性;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主要表现为粒子性,这就是电磁波的波粒二象性。波动性:电磁波是以波动的形式在空间传播的,因此具有波动性;粒子性:它是由密集的光子微粒组成的,电磁辐射的实质是光子微粒的有规律的运动。电磁波的粒子性,使得电磁辐射的能量具有统计性。

波粒二象性的程度与电磁波的波长有关:波长愈短,辐射的粒子性愈明显;波长愈长,辐射的波动特性愈明显。

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在电磁波谱中,波长最长的是无线电波,其按波长可分为长波、中波、短波和微波。波长最短的是γ射线。电磁波的波长不同,是因为产生它的波源不同。

遥感常用的电磁波波段的特性:

(1)紫外线(UV):0.01-0.4μm;碳酸盐岩分布、水面油污染,高空遥感不宜采用(探测高度2000m以下

(2)可见光:0.4-0.76 μm;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采用光学摄影方式接收和记录地物对可见光的反射特征。也可扫描方式

(3)红外线:0.76-1000 μm。近红外0.76-3.0 μm,中红外3.0-6.0 μm;远红外6.0-15.0 μm;超远红外15-1000 μm。红外遥感是采用热感应方式探测地物本身的辐射(热污染、火山、森林火灾),全天时遥感。(4)微波:1mm-1m。由于微波的波长比可见光、红外线要长,能穿

透云雾而不受天气影响,全天候遥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具有穿透能力,能直接透过植被、冰雪、土壤覆盖物,发展潜力大。

电磁辐射源:1、自然辐射源:(1)太阳辐射:是可见光和近红外的主要辐射源;常用5900的黑体辐射来模拟;其辐射波长范围极大;辐射能量集中-短波辐射。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2)地球的电磁辐射:小于3 μm的波长主要是太阳辐射的能量;大于6 μm的波长,主要是地物本身的热辐射;3-6 μm之间,太阳和地球的热辐射都要考虑。2、人工辐射:主动式遥感的辐射源。雷达探测:分为微波雷达和激光雷达;微波辐射源:0.8-30cm;激光辐射源:激光雷达—测定卫星的位置、高度、速度、测量地形等。

对于某波段反射率高的地物,其吸收率就低,即为弱辐射体;反之,吸收率高的地物,其反射率就低。

反射光谱的特性:地物的反射率(反射系数或亮度系数):地物对某一波段的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之比。反射率随入射波长而变化。影响地物反射率大小的因素:入射电磁波的波长;入射角的大小;地表颜色与粗糙度。

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的规律。

地物反射光谱曲线:根据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而绘成的曲线。地物电磁波光谱特征的差异是遥感识别地物性质的基本原理。

地物的光谱特性具有时间特性和空间。

透射光谱的特性:透射率:入射光透射过地物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百分比。

透射率随着电磁波的波长和地物的性质而不同。

遥感图像解译分为两种:

影像解译,也称判读或判视,指从图像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即根据各专业(部门)的要求,运用解译标志和实践经验与知识,从遥感影像上识别目标,定性、定量地提取出目标的分布、结构、功能等有关信息,并把它们表示在地理底图上的过程。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指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判读仪器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

遥感图像计算机解译:以计算机系统为支撑环境,利用模式识别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根据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的各种影像特征,结合专家知识库中目标地物的解译经验和成像规律等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实现对遥感图像的理解,完成对遥感图像的解译。

目标地物的特征:色:指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颜色,包括色调、颜色和阴影。

形:指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形状,包括形状、纹理、大小、图形等。

位:指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空间位置,包括目标地物分布的空间位置、相关布局等。

目标地物识别特征:色调:全色遥感图像中从白到黑的密度比例叫色调(也叫灰度)

颜色:是彩色图像中目标地物识别的基本标志。

阴影:是图像上光束被地物遮挡而产生的地物的影子。据此可判读物体性质或高度。

形状:目标地物在遥感图像上呈现的外部轮廓。

纹理:也叫内部结构,指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内部色调有规则变化造成的影像结构。

大小:指遥感图像上目标物的形状、面积与体积的度量。

位置:指目标地物分布的地点。

图形:目标地物有规律的排列而成的图形结构。

相关布局:多个目标地物之间的空间配置关系。

心理特点对遥感图像解译的影响:(1)同一时刻,只有一种地物是目标地物,图像的其余部分以目标地物的背景出现,此时判读者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目标地物上.

(2)判读者的知识和经验对目标地物的确认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不同的解译者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3)心理惯性对目标地物的识别有一定的影响.4)观察的时效性.正确辨认目标地物,需要一个最低限度的时间才能完成.

目视解译方法:直接判读法:使用的直接判读标志有色调、色彩、大小、形状、阴影、纹理、图案等。

对比分析法:同类地物对比分析、空间对比分析、时相动态对比法。

信息复合法:利用透明专题图或透明地形图与遥感图像复合,根据专题图或者地形图提供的多种辅助信息,识别遥感图像上目标地物的方法。综合推理法:综合考虑遥感图像多种解译特征,结合生活常识,分析、推断某种目标地物的方法。

地理相关分析法:根据地理环境中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借助专业知识,分析推断某种地理要素性质、类型、状况与分布的方法。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步骤:1、目视解译准备工作阶段:明确解译任务与要求;收集与分析有关资料;选择合适波段与恰当时相的遥感影像。2、初步解译与判读区的野外考察初步解译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解译

区域特点,确立典型解译样区,建立目视解译标志,探索解译方法,为全面解译奠定基础。野外考察:填写各种地物的判度标志登记表,以作为建立地区性的判度标志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影像判度的专题分类系统,建立遥感影像解译标志。

3、室内详细判度:统筹规划、分区判度,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去伪存真、静心解译。

4、野外验证与补判:包括:检验专题解译中图斑的内容是否正确;检验解译标志.;疑难问题的补判:对室内判读中遗留的疑难问题的再次解译

5、目视解译成果的转绘与制图:一种是手工转绘成图;一种是在精确几何基础的地理地图上采用转绘仪进行转绘成图。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环境保护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 总体设计方案 - 1 -

目录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引言------------------------------------------------------------------------------------------------ - 5 - 1.1设计思想 -------------------------------------------------------------------------------------5- 1.2设计背景 -------------------------------------------------------------------------------------5- 1.3参考文献 -------------------------------------------------------------------------------------6- 2 系统概述 ----------------------------------------------------------------------------------------- - 6 - 2.1系统设计原则 -------------------------------------------------------------------------------6- 2.2系统目标与运行环境 ---------------------------------------------------------------------7- 2.3需求分析 -------------------------------------------------------------------------------------8- 3 系统总体设计---------------------------------------------------------------------------------- - 10 - 3.1 系统物理结构 ------------------------------------------------------------------------------- - 11 - 3.1.1 系统流程图 -------------------------------------------------------------------------------- - 11 - 3.1.2 技术要求 ---------------------------------------------------------------------------- - 13 - 3.1.3 系统体系结构---------------------------------------------------------------------- - 14 - 3.2子系统功能描述及实现---------------------------------------------------------------- -14- 3.2.1 系统总体结构---------------------------------------------------------------------- - 14 - 3.2.2 子系统结构 ------------------------------------------------------------------------- - 14 - 3.3各子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 -21- 3.3.1信息输入模块 ---------------------------------------------------------------------- - 21 - 3.3.2 信息修改模块---------------------------------------------------------------------- - 21 - 3.3.3 信息查询功能---------------------------------------------------------------------- - 21 - 3.3.4 信息分析功能---------------------------------------------------------------------- - 22 - 3.3.5 信息输出功能---------------------------------------------------------------------- - 22 - 3.3.6 其它功能 ---------------------------------------------------------------------------- - 22 - 3.4软件结构图 ----------------------------------------------------------------------------------- - 24 - 3.4.1应用软件的设计思想 -------------------------------------------------------------- - 24 - 3.4.2软件系统总体架构 ---------------------------------------------------------------- - 25 - 4 开发过程--------------------------------------------------------------------------------------- - 26 - 4.1系统开发环境----------------------------------------------------------------------------- -26- 4.2总体进度计划 ----------------------------------------------------------------------------- -26- 4.3经费预算 ----------------------------------------------------------------------------------- -27- 5 软件设计标准 -------------------------------------------------------------------------------- - 27 - 5.1 用户界面-------------------------------------------------------------------------------------- - 27 - 5.2 硬件接口-------------------------------------------------------------------------------------- - 28 -

环境自动监测及信息管理系统_运维管理操作手册

省环境自动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运维管理模块 操 作 手 册 省环境保护局监测信息处 省环境保护局信息中心 2011年7月

目录 1.前言 (1) 1.1目的 (1) 1.2围 (1) 1.3运行环境 (1) 1.4如使用本手册 (2) 2.概述 (2) 3.操作手册 (2) 3.1系统登录 (2) 3.2在线监控 (4) 3.2.1首页 (4) 3.2.2实时信息 (5) 3.3运维管理 (8) 3.3.1 运维单管理 (8) 3.3.2日常运维 (13) 3.3.3比对数据 (19) 3.3.4汇总查询 (21) 3.3.5消息转发 (24)

1.前言 1.1目的 省环境自动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是对全省污染源在线监控进行统一管理的系统操作平台,实现了省、市、县(区)三级联动,数据整合交换,为环境执法人员及管理者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支撑与管理平台,提高了操作人员及管理者的工作效率,为改善全省环境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本操作手册详细介绍了《省环境自动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各种服务程序、应用功能、具体操作法及相关问题解答,为使用人员实际操作提供指导。 1.2围 本手册的编写对象:《省环境自动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等。 1.3运行环境 本系统运行环境要求如下 系统使用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操作系统 浏览器版本:IE7.0、IE8.0 系统安装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 server2003操作系统(含:.netframework2.0,IIS6.0)数据库:oracle10g 发布平台:tomcat5.5

1.4如使用本手册 1)按顺序阅读每一章。 2)根据目录中的索引词条选择性阅读。 3)建议您完整阅读本手册,以便整体把握与操作。 2.概述 《省环境自动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是原在线监控系统的升级改造版本,解决了之前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系统缺陷,操作不便及人工耗时等问题,并针对新的用户需求进行研发,如:环境质量和数据统计的信息化处理,有效性数据审核等。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办公效率,加强了省、市、县(区)三级部门的信息联动,为管理者的有效考核与管理提供了支撑。 3.操作手册 3.1系统登录 (1)在浏览器中输入相应的网址,启动系统时,显示登录页面如图3.1.1。

管理信息系统 (3)

管理信息系统 一、填空题(20’) 选择题(20’) 判断题(20’) 1、信息、数据、两者关系P12 (1)什么是信息? 信息:指已被转化为对人有意义和有用的数据。 (2)什么是数据? 数据:是指尚未被整理成被人们理解和使用的形式之前的表示,是指发生于组织或组织所处环境中的原始事实和符号串。 (3)信息与数据的关系 信息是经过加工以后,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数据。(信息是对人有用、能够影响人们行为的数据) 判断:信息是对数据的解释,信息是对数据加工处理后的结果。(T)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T) 信息是任何一个系统的组织性、复杂性程度的度量,是有序化程度的标志。(T) 数据是人们记录下来的、可以识别的、反映客观事物状态特征的符号。(T) 2、文化、外联网、内联网、互联网、万维网P15 (1)什么是文化? ①信息系统文化:从系统的技术、管理和组织维度来理解信息系统。 ②企业文化:即企业假设、价值观和做事方式的基本合集。 (2)什么是外联网? 企业内联网延伸到组织外部授权用户的专用网络称为外联网。公司利用外联网可以来协调与其他公司的业务活动,如采购、设计协作及其他跨组织的业务工作。 (3)什么内联网? 把公司内部不同的系统和网络连接起来,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企业内部网络称为内联网。 (4)什么是互联网? 互联网是全球范围的“网中网”,通过采用统一的标准把数以百万计的不同网络和全世界超过230个国家的近23亿用户连接起来。互联网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统一”技术平台,基于这个平台可创建新产品、新服务、新战略和商业模式。 (5)什么是万维网?

万维网是基于互联网的一项服务业务,使用公认的存储、检索、格式化,以及以网页方式显示互联网信息的标准。网页包含文字、图形、动画、声音、视频,并和其他网页链接。 3、信息系统定义、包含部分、软件硬件系统作用、维度、维度内容及作用P12 (1)信息系统的定义 从技术角度定义为由若干相互连接的部件组成的,收集(或检索)处理、存储和发布组织中的信息的系统,用以支持组织制定决策和管理控制。除了决策支持、协调和控制外,信息系统还可以协助管理者和员工分析问题、进行复杂对象的可视化和创造新的产品。 (2)系统包含的部分 包含组织内或组织所处环境中的重要人员、地点和事情的信息。 (3)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作用 计算机软件:在信息系统中控制和协调计算机硬件设备的一系列精细复杂的、预先编写的指令。 计算机硬件:在信息系统中输入、处理和输出的物理设备,包括各种尺寸和外形的计算机(包括移动手持终端),各类输入、输出和存储设备,以及连接计算机的通信设备。 (4)信息系统的维度有哪些? 组织、管理、信息技术。 (5)每个维度的内容和作用。 组织维度:包括人员、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 作用:组织是有结构的,由不同层次和专业任务组成,体现了清晰的劳动分工部门。通过其管理层级和业务流程来协调工作。 管理维度:领导层、战略及管理行为 作用:分析理解组织所面临的各种情境、做出决策并制定行动方案去解决问题,同时也应该创造新产品和服务,再造组织。 信息技术维度: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管理技术以及网络和通信技术 作用:帮助管理者设计新产品和服务、提供新产品和服务、对组织的再定位和再设计方面,信息技术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环境信息系统试卷B

第 1 页 (共 2 页) 兰州城市学院2010——2011年第一学期 环境科学(本科)专业 《环境信息系统》课程试卷(B )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统分人 复核人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 1、系统 2、信息系统 3、数据流程图 4、软件测试 5、环境信息系统总体规划 6、数据库 7、环境信息系统 8、模块 9、数据字典 10、系统 二、选项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以下A 、B 、C 、D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从认识论的层次看,环境信息是 ( ) A .环境数据的内在含义 B .认识环境问题和现象的识别信号 C .环境因素彼此作用的表征 D .环境信息客观存在的标志 2、大气中的二氧化硫转化成后,可同时污染农作物、土壤、地面水等,这反映的是环境信息的 ( ) A .随机性 B .动态性 C .综合多样性 D .相关性 3、“九五”阶段我国建设的环境信息系统网络分为几级 ( ) A .4 B .5 C .6 D .7 4、系统特征不包括 ( ) A .有序性 B .层次性 C .动态性 D .整体性 5、英文缩写“MSN”指的是 ( )A .局域网 B .广域网 C .增值网 D .城域网 6、从计算机的角度出发环境信息不包括 ( ) A .文档信息 B .多媒体信息 C .数值信息 D .空间信息 7、在数据库研究中,过去20年里最常用的数据模型是 ( ) A .面向对象型 B .关系型 C .网状型 D .层次型 8、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创始人分别是 ( ) A .维纳、申农、贝塔朗菲 B .申农、维纳、贝塔朗菲 C .申农、贝塔朗菲、维纳 D .贝塔朗菲、维纳、申农 9、JSEIS 采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是 ( ) 得分 评卷教师 得分 评卷教师 院 系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试 卷 密 封 线 密 封 线 请 不 要 答 题 试 卷 装 订 线

工业园区VOC在线监测管理系统

工业园区VOC在线监测管理系统 深圳市圣凯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背景介绍 1、项目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污染源的种类日益增多,特别是化工区、工业集中区及周边环境,污染方式与生态破坏类型日趋复杂,环境污染负荷逐渐增加,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同时,随着公众环境意识逐渐增强,各类环境污染投诉纠纷日益频繁,因此对环境监测的种类、要求越来越高。 在“十二五”期间,政府着力打造以空气环境监测,水质监测,污染源监测为主体的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形成了我国环境监测的基本框架。“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已经明确“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从目前环保部力推的“气,水,土三大战役”的初步效果来看,下一步对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则是对于现有治理设施和治理手段的检验。而对于三个领域治理效果的检验,依赖于全面有效的环境监测网络。 国务院印发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提出建设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根据调研大部分企业具备简单治理技术,即将生产车间内生产工艺所产生的VOCs污染物通过管道集气罩收集后通过活性炭吸附装置处理以后进行排放,但园区内存在着有组织排放超标和无组织排放的问题,为督促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和治理装置,减少无组织排放,建议园区部署网格化区域监控系统。 系统部署可提高各工业工园区污染源准确定位能力,同时快速直观的分析出污染源周边的相关信息,通过整合各类地理信息资源和环境保护业务资源,建立统一的环境信息资源数据库,将空间数据与动态监测数据、动态监管数据、政策法规数据等业务数据进行无缝衔接。为管理者提供直观、高效、便捷的管理手段,提高环保业务管理能力,综合管理与分析的决策能力。同时根据业务应用的不同,对数据进行横向的层次划分,通过应用人员层次的不同,对数据进行纵向的层次划分,明晰信息的脉络,方便数据的管理。 2、建设依据 2.1相关政策、规划和工作意见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1〕42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 《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环发〔2013〕61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应急体系重点项目建设的实施意见》(国办函〔2013〕3号) 《关于印发<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环发〔2013〕20号) 《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环发〔2011〕112号) 《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纲要(2010-2020)>的通知》(环 〔2009〕156号) 《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化工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环发〔2012〕54号) 《关于印发<全国环保部门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的通知》(环发〔2010〕146号) 《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环发〔2009〕130号) 《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2013年全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环办〔2013〕10号) 《中央财政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7〕67号) 《中央财政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07〕67号) 2.2相关技术标准规范 《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2/524-2014)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总局公告2007年第4号)

物联网智能化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传感器与物联网技 术》 综合报告 题目:智能环境与物联网技术 专业: 学号: 姓名: 提交日期:二О一六年六月 摘要

环境与所有人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而物联网技术也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开始被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本文主要针对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环境监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智能环境利用各种传感器技术,移动计算,信息融合等技术对空气环境,海洋环境,河,湖水质,生态环境,城市环境质量进行全面有效地监控,通过构建全国各地环境质量的检测实现对全国范围内的环境进行实时在线监控和综合分析,建立全国性的污染源信息综合管理系统,为采取环境治理措施和污染预警提供更客观,有效的依据。 关键字:智能环境物联网技术传感器

目录 1引言 (4) 1.1 物联网简介 (4) 1.2智能环境研究的目的和背景 (4) 2需求分析 (4) 2.1智能环境功能需求分析 (5) 2.2各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2.1大气污染监测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2.2海洋污染监测子需求分析 (5) 2.2.3水质监测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2.4生态环境检测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2.5城市环境检测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3其他非功能需求分析 (6) 2.3.1可靠性需求 (6) 2.3.2开放性需求 (6) 2.3.3可扩展性需求 (6) 2.3.4安全性需求 (6) 2.3.5应用环境需求 (6) 3详细设计 (6) 3.1各环境监测子系统解决方案 (6) 3.2智能环境监测系统结构图 (5) 3.2.1各子系统环境监测拓扑结构图 (6) 4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环境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封面) (晋煤集团科技开发计划申报项目) 本项目承担者(科、队)签章:本报告撰写人: 电话:电话:单位技术负责人(签章): 二○○年月日 晋煤集团科技开发计划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提纲 项目名称:晋煤集团环境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 申报单位:晋煤集团环保处、晋煤集团通信分公司 项目负责人: 联系电话: 起止年限: 20 年月至20 年月 一、项目提出背景(现状及存在问题) 加强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当今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高环保部门的工作效率,促进机关作风的转变。国内外就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国家环保总局对环境管理信息化工作非常重视,要求我国环境信息化建设要在环境信息归口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系统网络建设、信息规范化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初具规模的国家环境信息化体系。国家级、省级以及重点城市的市级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开发已完成,而对于区县级、国有企业级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尚未有统一的规划,缺少相应的应用软件。 目前,晋煤集团环保处关于环境信息管理工作涉及10对生产矿井、4家化工企业,6家多经板块子分公司。环境信息数据包括5类数据:1.矿井、化工企业、子分公司按照固定数据模板上报的数据;2.当地环保部门出具的一些报告;3.下矿检查记录;4.环保处辖内污染源的监测数据;5.国家级、省级、市级环保部门下发的法律法规文件及管理办法。目前,管理这些数据的方式主要依靠人工整理word文档、excel表格、纸质报表方式。 随着近年来环保要求力度的不断加大,环境信息数据要求更加全面化

和细致化。现有的数据管理方式无法满足要求,存在以下问题: 1.数据填报和采集的工作量大,效率较低; 2.数据分类整理的工作量大,由于是手工进行分类整理,存在较高的 误差和安全风险; 3.数据查阅不便,由于靠手工建立文件夹进行数据整理,查阅过程较 为繁琐,效率较低; 4.主要指标数据缺少系统性分析和多样化展示,如柱状对比图、曲线 趋势图等数据分析展示方式; 5.数据缺少宏观直观展示,如电子地图标注监测点等方式。 二、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及市场需求分析 国家环保总局对环境管理信息化工作非常重视,对环境信息的规范化管理,高效性管理提出了高要求。晋煤集团的环保工作主要由环保处牵头进行,环保处目前主要依靠人工管理数据,首先,随着对环境信息数据的要求更加全面和细致,管理数据的工作量不断加大,现有的数据管理方式显得效率低下。其次,关键数据的价值不能充分利用,缺少对现有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直观展示。另外,由于缺乏电子地图展示功能,主要监测点的位置设定和监测情况无法做到有效共享。最后,环境信息数据仅靠业务人员存储于个人电脑磁盘中,数据无法保证安全性。 三、相关领域国内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及国内现有工作基础 国内外就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国家环保总局对环境管理信息化工作非常重视,要求我国环境信息化建设要在环境信息归口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系统网络建设、信息规范化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初具规模的国家环境信息化体系。国家

《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及答案[1]

一、KN公司的产品覆盖了塑料模具制品的大部分领域,模具主要用来制作各种不同的产品如:电动车,园艺工具,和儿童玩具。由于多样性,这里有6个不同的销售部,1个生产部和一个订货部。另外有1个单独的IT服务部为所有部门提供IT服务。 公司已经在每个单独的部门建立了IT系统。每个部门有自己独立的的计算机化的数据库和记录。KN公司的IT服务部前几年在实施IT系统方面非常成功,为其他的部门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 KN公司现在希望建立一个可以被各个部门应用的中心销售数据库。数据库包括货物的信息,客户和负债人分析。这就意味着每个部门的单独的数据库需要整合成一个中心数据库。 要求回答: 1、公司处于诺兰模型的哪一个阶段? 2、说明KN公司把部门单独的数据和信息集成到中心数据库的优点有哪些? 3、说明在IT部门在把公司数据整合到一个中心数据库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一、答题要点: (1)根据诺兰模型,分析KN公司目前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该公司正处在从控制阶段向集成阶段的发展过程中。 (2)优点:一旦KN公司把部门单独的数据和信息集成到中心数据库,其一,保证了系统数据的实时性、一致性和正确性,大大提高数据的利用率; 其二,可以实现系统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反馈,利于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保证全公司业务的顺利开展;其三,可以有效地提供跨部门的综合性信 息,作为KN公司的管理者随时可得到全局的实时的信息,为管理者的 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由于公司的每个部门分别建立了自己的IT系统和独立的数据库,因此在集成到中心数据库时,必须解决公司统一信息化规划的问题,即结合公司实际情况,进行信息化的统一规划,确定统一的系统运行环境、数据库系统,规定公司信息集成模式、接口标准和规范。之后重新理顺公司的数据流,即解决由于缺乏全局规划,各个部门的IT系统分散林立,造成公司的数据流混乱。最后建立公司的统一数据平台和集成标准。解决由于各部门运行环境、数据库系统、信息编码规则、业务流程定义等方面执行不同的标准,造成各子系统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和集成的问题。 二、某省国家税务局对前期该地区税务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回顾,认为该省的信息化建设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模拟手工操作的税收电子化初始起步阶段;第二阶段:支撑税收管理的税收信息化拓展、控制增长阶段;第三阶段:适应新一轮征管改革的税收信息化集成、数据集中管理启动阶段。目前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缺乏全局规划,系统分散林立,各单项应用软件之间互不协调,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并不统一,投资效益与预期相比常有偏差,上下信息不对称,数据利用率低。分析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对照诺兰模型,该省税务局深刻认识到:必须运用系统的方法,从总体出发,充分考虑在统一标准和规范业务基础上进行系统整合、数据集中管理。提出了税务信息大集中,即:数据集中、系统整合。“大集中”贯穿着业务再造、机构重组和信息化建设三大主题。“大集中”的战略目标是构建一个税务现代化的业务及管理体系,以技术创新带动制度创新,以机构重组和业务再造为中心,形成信息化时代的业务平台和管理平台,进

水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项目建议书

水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项目建议书 文章出处:北京安恒测试技术有限公司 作者:万众华 引言 水环境是对应于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地质环境而言的陆地水域环境,是河流、湖泊、水库、河口湾和天然地下水体的总称,水资源是水环境的主体,管理、配置和保护水资源,必须放眼于宏观水环境。 我国目前面临的水环境恶化的情形十分严重,甚至已经威胁了人类的生存、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河流枯萎、河口淤积、水土流失、水体污染、水质型缺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海水入侵等等水环境问题,大多是人类违反自然水循环规律的活动,长期处于失控状态而造成的。 水利部门作为国家水行政的主管部门,一方面要继续执行传统的水利任务:防汛、抗旱、水利水电建设与运行、河道整治、水资源配置等与自然水旱灾害作斗争,兴水利,避水害;另一方面,更要勇于进取、与时俱进,研究、关注、解决人为因素造成的诸多水环境问题,这是国家赋予水利部门负责统一管理和保护水资源的职能。 为依法行政、监督、管理水资源、保护水环境、预防水旱灾害,水利水文部门必须执行统一规范、质量控制、计量认证等程序在严格的技术质量管理条件下收集、掌握水资源基本信息,主要包括: 1.水量:水位、流速、流量 2.降水:降雨量、蒸发量 3.泥沙:底质、悬浮质、输沙量 4.水质:地表水、地下水、降水水质,沉降物、水生物、主要排污口的水质、入河口的水质 在诸多的水环境状况的要素中,首先就要客观、科学、公正地监测、评价水资源质量这个首要表征,同时做到水质水量同步监测、资料配套,水文部门要为国家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快速、准确地提供水质动态信息,提出保护和改善的建设意见,其次,根据社会需要,采用多样方式面向社会展开全方位服务。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水文部门作为国家水信息的收集、分析、管理的主管机构,制定了全国水质监测规划、完成了水环境监测中心的国家计量认证、监测能力建设不断加强,监测手段优先提高水质监测系统的机动、快速反应和自动测报能力,在站网布局上加强了省界水体、入河排污口、大型引水工程、重要供水水源地的水质监测,基本形成了历史长久、样本代表性典型、系统完整、水量水质配套、数据准确可靠、资料可比的水环境监测信息体系,为国家、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实施监督管理、做好水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目前,水利部门已经建立了以251个水环境监测中心为核心、3240个水质站为基础、覆盖全国江、河、湖、库的水环境水质监测网络体系:(见附表1) 如何将现有条件下的水环境水质监测系统得到的实时、巨量的监测数据及时、有效地采集、存储、分析、报告、预测、公布,真正使之成为为国家、水行政主管部门决策的考量、执法的依据、管理的标准,这就成为了水文部门的当务之急。

环保管理系统

目录 重点污染源监控基础数据库系统 (1) 排污申报管理系统 (3) 环境监察现场执法管理系统 (7)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11) 环境应急管理系统 (13) 排污费征收管理系统 (14) 环保移动执法系统 (17) 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 (24) 污染源总量控制系统 (28) 环境综合数据库系统 (32) 环境信息运维管理系统 (34) 重点污染源监控基础数据库系统 1.系统概述 系统主要完成重点污染源基本信息录入与维护,完成重点污染源排污申报。为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国控重点企业公众监督与现场执法管理系统、排污收费系统等相关污染源业务系统提供基础数据同时接收其他相关子系统的业务数据。 2.系统目标 ①使污染源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排污申报。 ②完成重点污染源基本信息录入与维护,完成重点污染排污申报数据的录入与维护。 ③为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现场执法等相关污染业务系统提供基础数据。 同时接收自动监控系统的业务数据向外部系统提供数据共享。 3.系统业务图

4.系统主要功能

(1)实现对污染源基本信息、排污申报相关基础数据、审核污染源信息,核定相关的排污收费数据。 (2)支持数据导出备份、元数据管理、数据查询及日志管理等常规功能。 (3)实现报表管理、对基础数据库系统中各类系统综合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 (4)搭建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显示和分析功能,充分直观的掌握重点污染源的情况,最大限度满足环境管理需要,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5.系统界面 排污申报管理系统 1、系统概述 由于排污申报管理系统具有业务涉及面广、计算复杂、变化性强等特点,使得工作人员在排污费申报工作中感觉难度较大并且容易出错。通过排污申报管理系统切实可行的实施和推广,对各个环保部门的排污收费申报工作发挥重要的作用。 随着系统升级和电子开单等业务的实施部署,排污申报管理系统将通过完备的四级监察系统,为工作人员进行排污数据申报业务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管理信息系统

第一章:信息的概念、特征、度量、和数据的联系及区别。 系统的概念、特征 1.信息的概念:信息是反映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特征和变化,可以通信的知 识 2.信息的特征: 事实性:事实是信息的中心价值,不符合事实的信息不仅没有价值,而且可能价值为负。这是信息的最基本属性。 时效性,信息的时效性是指从信息产生到利用的时间间隔。 不完全性,客观事实的信息很难全部得到 等级性,管理是分等级的。不同等级的管理者职责不同、决策不同、使用的信息也不同。 变换性,信息的变换性表现为同一信息可以按照使用者的要求用不同的载体来载荷、表达、相互转换。 价值性,管理信息是经过加工并对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数据,是一种资源,因而是有价值的。 3.信息的度量:信息内容消除人们的不确定程度。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信息内 容消除人们认识的不确定程度,消除的不确定程度大,则发出的信息量就大; 消除的不确定程度小,则发出的信息量就小;如果事先就确切地知道消息的呢,那么消息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就等于零。 4.和数据的区别及联系:信息是对数据的解释,数据经过处理和解释后才能成 为信息,信息是经过加工后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数据。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它对接收者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它对接收者的决策具有价值。 数据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信息是数据的含义,信息与载体选择性质无关,而数据的具体形式却取决于载体。数据:是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符号和数字,是指客观实体属性的值。 数据转化为信息的两个条件:一是要经过加工处理;二是对某种活动产生影响

5.系统的概念及特征:系统(system)指由处于一定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 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并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 (1)系统的整体性 从系统的含义中可以看出,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 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组成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简单地集合在一起,而是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每个部分都要服从整体,追求整体最优,而不 是局部最优。这就是所谓全局的观点。 (2)系统的目的性 任何一个子系统都是为了完成一特定目标而构造的。系统最重要的特性是它的目的性。不能实现系统既定目标的系统没有存在的必要。 (3)系统的相关性 由于系统是由内部各个互相依存的组成部分按照某种规则组合在一起的,各个组成部分尽管功能上相对独立,但彼此之间是有联系的,即具有相关性。 这种相关性往往表现为系统与环境、子系统与子系统、模块与模块之间的接口。了解构成系统的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整体上和宏观上予以把握。 (4)系统的环境适应性(开放性) 任何一个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于社会环境之中的,它与社会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求系统具有开放性,既能做到系统自身不断地升级和优化,也能为其他系统提供接口,从而与更多的系统互连。 (5)系统的层次性 一个系统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组成部分,如果将这些组成部分看成是一个个的子系统的话,还可以进一步将这些子系统划分成一些子模块,可以将一个系统逐层分解。 (6)稳定性: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在外界作用下的开放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稳定能力,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自我调节,从而使系统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和抗冲击能力 (7)相似性:系统的相似性是指系统具有同构和同态的性质,体现在系统结构、存在方式和演化过程具有共同性

环保管理系统

目录 重点污染源监控基础数据库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排污申报管理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环境监察现场执法管理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环境应急管理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排污费征收管理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环保移动执法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污染源总量控制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环境综合数据库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环境信息运维管理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重点污染源监控基础数据库系统 1.系统概述 系统主要完成重点污染源基本信息录入与维护,完成重点污染源排污申报。为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国控重点企业公众监督与现场执法管理系统、排污收费系统等相关污染源业务系统提供基础数据同时接收其他相关子系统的业务数据。 2.系统目标 ①使污染源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排污申报。 ②完成重点污染源基本信息录入与维护,完成重点污染排污申报数据的录入与维护。 ③为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现场执法等相关污染业务系统提供基础数据。 同时接收自动监控系统的业务数据向外部系统提供数据共享。 3.系统业务图

管理信息系统练习题及答案(总结版)

第一章信息系统和管理 1.信息( C ) a.是形成知识的基础b是数据的基础c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d.具有完全性 3.管理信息是( A )。a.加工后反映和控制管理活动的数据b.客观世界的实际记录c.数据处理的基础d.管理者的指令 4.信息化( A )。 A、是推动工业化的动力 B、是工业化的基础 C、代替工业化 D、向工业化发展9.数据资料中含信息量的大小,是由( C )。 a.数据资料中数据的多少来确定的b.数据资料的多少来确定的 c.消除不确定程度来确定的d.数据资料的可靠程度来确定的 10.信息( C )。a.不是商品b.是数据c.是一种资源d.是消息11.计算机输入的是( C )。 a.数据,输出的还是数据b.信息,输出的还是信息 c.数据,输出的是信息d.信息,输出的是数据 13.信息流是物质流的( C )。A定义B运动结果C表现和描述D假设14.管理信息系统科学的三要素是( C )。 a.计算机技术、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b.管理方法、运筹学和计算机工具c.系统的观点、数学方法和计算机应用d.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管理工具15.按照不同级别管理者对管理信息的需要,通常把管理信息分为(D)三级a.公司级、工厂级、车间级b.工厂级、车间级、工段级 c.厂级、处级、科级d.战略级、策略级、作业级 第二章管理信息系统概论 2.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 D )。 a.网络系统b计算机系统c操作系统d.人机系统 4.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和条件,环境具体指的是( C )。a.组织所处的自然环境b.组织所处的社会环境 c.组织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d.组织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 5.从管理决策问题的性质来看,在业务操作层上的决策大多属于( A )的问题。a.结构化b.半结构化c.非结构化d.以上都有 该题可以改成:决策支持系统解决的问题是(BC) 7.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综合,我们可以了解到,管理信息系统是由多个功能子系统组成的,这些功能子系统又可以分为业务处理、运行控制、管理控制和( D )几个主要的信息处理部分。 a.财务管理b.信息管理c.人力资源管理d.战略管理 8.( A )是管理信息系统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决定着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目标和规模。 a.组织规模b.管理的规范化程度c.生产过程的特征d.组织的系统性10.管理信息系统的最大难点在于( D )难以获得。 a.系统数据b.系统信息c.系统人才d.系统需求 该题可以改成:耗时最长的阶段是(系统分析) 14.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好坏主要是看它( B )。 a.硬件先进、软件齐全b.是否适合组织的目标 c.是否投资力量最省d.是否使用计算机网络 17.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是( C )。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目录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 1 - 1 引言------------------------------------------------------------------------------------------------ - 1 - 1.1设计思想 -------------------------------------------------------------------------------------1- 1.2设计背景 -------------------------------------------------------------------------------------1- 1.3参考文献 -------------------------------------------------------------------------------------2- 2 系统概述 ----------------------------------------------------------------------------------------- - 2 - 2.1系统设计原则 -------------------------------------------------------------------------------2- 2.2系统目标与运行环境 ---------------------------------------------------------------------3- 2.3需求分析 -------------------------------------------------------------------------------------4- 3 系统总体设计----------------------------------------------------------------------------------- - 6 - 3.1 系统物理结构 -------------------------------------------------------------------------------- - 7 - 3.1.1 系统流程图 --------------------------------------------------------------------------------- - 7 - 3.1.2 技术要求 ----------------------------------------------------------------------------- - 9 - 3.1.3 系统体系结构---------------------------------------------------------------------- - 10 - 3.2子系统功能描述及实现---------------------------------------------------------------- -10- 3.2.1 系统总体结构---------------------------------------------------------------------- - 10 - 3.2.2 子系统结构 ------------------------------------------------------------------------- - 10 - 3.3各子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 -17- 3.3.1信息输入模块 ---------------------------------------------------------------------- - 17 - 3.3.2 信息修改模块---------------------------------------------------------------------- - 17 - 3.3.3 信息查询功能---------------------------------------------------------------------- - 18 - 3.3.4 信息分析功能---------------------------------------------------------------------- - 18 - 3.3.5 信息输出功能---------------------------------------------------------------------- - 18 - 3.3.6 其它功能 ---------------------------------------------------------------------------- - 19 - 3.4软件结构图 ----------------------------------------------------------------------------------- - 20 - 3.4.1应用软件的设计思想 -------------------------------------------------------------- - 20 - 3.4.2软件系统总体架构 ---------------------------------------------------------------- - 21 - 4 开发过程--------------------------------------------------------------------------------------- - 22 - 4.1系统开发环境----------------------------------------------------------------------------- -22- 4.2总体进度计划 ----------------------------------------------------------------------------- -22- 4.3经费预算 ----------------------------------------------------------------------------------- -23- 5 软件设计标准 -------------------------------------------------------------------------------- - 23 - 5.1 用户界面-------------------------------------------------------------------------------------- - 23 - 5.2 硬件接口-------------------------------------------------------------------------------------- - 24 - 5.3系统架构 ----------------------------------------------------------------------------------- -24- 5.3.1 B/S/D架构的优势 ---------------------------------------------------------------- - 2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