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流行病学》学习要点解读

《临床流行病学》学习要点解读
《临床流行病学》学习要点解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流行病学定义

1、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已经由研究传染病扩展到非传染病;又从“疾病”扩展、延伸到“健康”以及与健康有关的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vents);研究的内容既包括了描述疾病的人群“分布”、探索疾病的“流行因素(决定因素risk factors,determinants),还包括研究、提出、评价预防与控制疾病,促进健康的对策与措施。

2、临床流行病学(clinical epidemiology):是将现代流行病学及生物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融入临床医学领域,研究患病群体的疾病自然史(natural history of disease ),通过周密设计(design)、准确的测量(measurement),对临床的诊断(diagnosis)方法、治疗效果(therapeutic efficacy)及预后(prognosis)进行综合评价(evaluation)的一门学科。

英文解释:Clinical Epidemiology:The application of the logical and quantitative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epidemiology to problems (diagnostic, prognostic, therapeutic, and preventive) encountered in the clinical delivery of care to individual patients. The population aspect of epidemiology is present because these individual patients are members of conceptual populations. "A basic science for clinical medicine".

3、临床流行病学的目的是建立和发展能够减少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和随机误差(random error)造成误导的临床观察方法,从而得出符合真实情况的结论。

4、最初,临床流行病学强调在临床研究进行严格的设计、测量与评价(design,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n clinical research, DME)。

5、在20世纪90年代初,INCLEN(国际临床流行病学网络)进入了总体计划的第二期项目,提出其宗旨为:“在最可靠的临床依据和有效使用卫生资源的基础上,促进临床医学实践,从而改善人民健康。为达此目的,本工作网内各国临床医师、统计师及社会学家须共同奋斗,以建立和维持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最佳的和可靠水平的能力。”

第二节、流行病学特性

一、流行病学特点:研究的手段是采用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的对象是临床的病人;研究的任务是解决临床上的各种医学问题。

二、流行病学研究内容:

1、疾病诊断(Diagnosis of Disease)

2、疗效评价(Evaluation of Therapeutic Efficiency)

3、探讨病因(Causal Inference)

4、临床决策分析(Clinical Decision Making and Evaluation)

5、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 EMB)循证医学提供给病人的医疗是建立在目前所能提供的医学证据的基础上,要求临床医生运用新的技术方法,包括进行有效的文献检索、运用评价临床文献的正规方法,以获得最真实可靠的信息,然后依据这些证据,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做出决策,对疾病的预后进行判断。

6、卫生经济学评价(Health economics evaluation)卫生经济学评价可以应用于预防保健领域,选择最为经济的预防保健措施或者最需要实施预防保健措施的人群,从而使用相同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收益。从产出衡量的角度,卫生经济学评价分为如下三大类:①成本效果分析(cost effectiveness analysis)②成本效益分析(cost benefit analysis)③成本效用分析(cost utility analysis)

7、其它方面(The Others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内容还包括可影响临床观察结果的偏倚(bias)、机遇(chance)等干扰因素以及临床不一致性(clinical disagreement)和临床依从性(clinical compliance)等。

第三节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Study Methods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

一、原则(Principle)

1、临床流行病学的宗旨就是面对临床医学实践中的复杂情况,应用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bio-statistics)的原理和方法学,提供可靠的科学方法,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建立临床科研设计、测量与评价的临床科研方法学,应用于复杂的临床医学研究实践。

二、设计(Design)

临床科研设计的内容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一)研究目的和科研假设的确定(Objective and Hypothesis of Study)

(二)确定设计方案 (Plain of Design)

(三)确定研究因素(Risk Factors )

一般说来,按研究因素的自然属性分类,主要包括生物性因素(biological factors)、化学性因素(chemical factors)、物理性因素(physical factors)以及人口学特征(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遗传因素(genetic factor)、心理因素(psychological factor)、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lifestyle)等。按研究因素的特征分类,主要包括宿主因素host factors(遗传特征、心理因素、及宿主特征、行为因素、生活习惯living habit、生活方式等)、病原因素agent factors(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等)、环境因素environment factors(自然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社会心理因素social psychic factor)等。要注意研究因素的测量要准确,尽可能采用计量(定量)资料(measurement data),少采用计数(定性)资料(numeration data)。

(四)确定研究对象 (Participants(Objects)of Study)

进行设计时首选要确定在不同层次上选择研究对象,根据来源和作用,将研究对象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目标人群(target population);

第二层是源人群(source population);

第三层是合格人群(eligible population);

第四层是研究对象(study participants)。

在上述四层水平上选定研究对象之后,应该确定选择研究对象的标准,包括诊断标准(diagnostic criteria)、纳入标准(include criteria)和排除标准(exclude criteria)。(五)确定效应指标 Evaluation standard

(六)研究设计的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 QC )

根据临床流行病学设计的三大原则,即:设置对照 to set up the control 、随机分组randomized control 、盲法 blinding trial。对临床研究的设计、资料收集和分析中可能出现的影响结果真实性的三大偏倚,即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信息偏倚(information bias)和混杂偏倚(confounding bias)进行分析和控制,同时应用统计学原理计算机遇带来的误差,并通过提供足够的样本量减少随机误差,以利于获得具有高度真实性和可靠性的临床研究结果。

三、测量 Measurement

流行病学的描述指标,主要包括发病率和患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等;流行病学的分析指标,主要包括绝对效应(absolute effect)(率差)相对效应(relative effect)(率比)和归因(防治)比例(attributable proportion)等。

四、评价 Evaluation

第二章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Chapter Two Measures of Disease Frequency

一、常用的测量指标(Measures of Disease Frequency)

(一)比例,构成比(Proportion):指事物内部其一组成部分与该事物各个组成部分总数之比,通常以百分数表示,故常称百分比(Percentage)。计算公式为:构成比= A /(A +B+C ……)×100%

Proportion =A certain part of a whole ×100%

The total part of a whole

构成比中分子包含于分母的分数,取值范围0~1,或0~100%。只能说明某一事物内部各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或分布,不能说明事物存在的概率或强度(率)指标,常用构成比来描述疾病或死因构成比,某事件实际发生或现存状态的概率。

(二)比或相对比 ratio, relative ratio

表示两个有关指标之比,说明两者的相对水平,常用倍数或百分数表示。两个指标可能性质不同或性质相同。相对比=甲指标/乙指标(或×100%)相对比是指分子不包含于分母的分数。

Ratio = One quantity

Another of the same kind

(三)率 rate

表示某现象实际发生数与可能发生某现象的总数之比。用以说明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在流行病学实际应用中常用。

率=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k (k =100%;1000‰;10 000/万;100 000/10万)

可以发生该现象的总数

Rate = Number of cases /Population of the area in a specific time period ×k 二、测量指标的应用类型(Usage of Disease Frequency)

(一)表示频率的测量指标(Measures of disease frequency)

常用流行病学描述性指标(descriptive indicatrix) ,分为发病频率测量指标和疾病死亡频率指标。疾病发病频率指标指发病率(incidence rate),患病率(prevalence rate)等,疾病死亡频率指标包括某病死亡率(death rate)和病死率(fatality rate)。(二)表示效应的测量指标(Measures of effect)

常用流行病学的分析性指标(analytical indicatrix),用以表示因果关联的强度或比重,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绝对效应absolute effect(率差 rate difference)、相对效应relative effect(率比 rate ratio )和归因比率attributable ratio(防治效果)。疾病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是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和基础。

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1)它是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和探索疾病病因的基础。(2)通过对疾病分布的描述,可帮助我们认识疾病流行的基本特征,是临床诊断很有价值的一个重要信息。(3)对疾病分布规律和决定因素(determinative factor)的分析有助于为合理地制订疾病的防治、保健对策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节、发病率与患病率(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Rate)

一、发病率的分类(Category of incidence rate )

广义的发病率包括发病率外,还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发生率、感染发生率、并发症发病率等。从统计学角度可将发病率分为风险(危险概率)incidence risk 和真率(发病密度)incidence density

(一)风险或危险概率(Incidence risk)观察的人群中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某现象的概率。

(范围0~1)

累计发病率特点是:分子必须是该人群在随访的全部病例。分母应是该人群随访开始时的总人数。每个被观察的对象在研究开始前必须是未患该病,但有可能患此病。

观察期通常以周、旬或月为单位,也可以某病的一次流行期计算。多用以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如食物中毒、化学性中毒、传染病的流行等。累积发病率的高低取决于随访期的长短,随访期越长,累积发病率越大,所以报导某病的累积发病率时,必须要说明是观察了多长时间的累积发病率,否则,所报导的累积发病率多少并无意义。

发病密度=观察期间内人群某病新发病例数×k(观察的时间长,观察的人数多,失访率较高时,用ID计算发病率。)

被观察的总人数×观察的时间

(二)真率或密度(Incidence density)理论值范围0 ~∝。

五、患病率的分类和估计(Category of Prevalence Rate)

患病率(Prevalence rate,)也称现患率,是指某时间内,某些人群中某病的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一定时间内人群某病新旧病例数/平均人口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

(一)时点患病率 Point prevalence rate

时点患病率=某时点特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该时点人口数(被观察人数)×k

Pt = Ct / Nt(P: prevalence; t: time; C: case; N: number)时间上不超过一个月,Ct 包括曾患病现已痊愈者。

(二)期间患病率 Period prevalence rate

期间患病率=某观察期间特定人群中某病的新旧病例数/同期的平均人口数(被观察的人数)×k

平均人口数计算:①6月30日或7月1日零时前人口数②(年初+年终人口数)/2

PP(t0, t)= C(t0, t)/N =(C0 + I )/ N

C0 = Ct0 ; I =Ct ; Ct0:随访初期现患病例数;Ct:随访期新病例;N:随访期全部人群数;I:新病例。

期间患病率的时间范围是指特定的一段时间,通常多超过一个月。

六、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关系(Relationship between Prevalence and Incidence Rate)患病率受发病率和病程的影响,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患病率P=发病率× 平均病程(T)【这里患病率是时点患病率,发病率是指发病密度ID】P = I(ID)× T ,因而患病率和发病率来计算平均病能由下列推导:∴ P = I(ID)× T ∵ T = P/ID

平均病程的(〒)计算:〒=P/[ID(1-P)] (由原始公式:患病率P=(发病密度IDx平均病程〒)/(发病密度IDx平均病程〒+1)推导)

七、发病率与患病率区别

表. 发病率与患病率区别

区别患病率发病率

1. 分子组成某病新旧病例数暴露人群中新病例数

2. 调查方法横断面调查发病报告

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

4. 疾病现象衡量疾病的存在衡量疾病的出现

疾病的流行情况疾病的新发

5. 疾病种类病程长的慢性病病程短的急性病

第三节、死亡与生存频率指标Frequency Measures of Death or Survive

一、死亡频率分类(描述疾病死亡频率) Measures of Death frequency

随访期(t0, t)发生死亡事件可分为以下相互排斥的三种情况:

① Dx:直接死于研究疾病x;疾病x为根本死亡,或贡献死因;② Dxy:研究疾病x的病例直接死于其他原因y(非x);

③ Dy:未患疾病x的人死于其他原因y。

根据死亡事件情况,死亡频率(密度)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某病死亡率(mortality rate)

死亡率=某人群某年患某病的总死亡人数×k【死亡率的分子包括直接因疾病x的死亡人数(Dx)或有疾病x的死亡(Dx +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 Dxy)。】

(二)病死率(fatality rate)

病死率=一定期间内因患某病死亡人数×k

同期确诊的患某病病例数

病死率的分子x = Dx + Dxy,但分子是指患该病的病例数,而不是总人群数。

(三)总死亡率(Crude death rate, CDR; Total death rate)

(总死亡数x = DX + DXy + DY。DY指死

于其他原因y而未患。疾病x的人。)

二、死亡频率的估计 Measures (Evaluation) of Death Frequency 观察期超过1年,用死亡密度表示

(一)死亡密度 mortality density, MD,

PT = persons (观察人数)× time (时间)

① MDx(t0, t)= Dx/PT 随访期该人群直接由于患疾病x的死亡密度。

② MD(t0, t)=(Dx + Dxy)/PT= MDx + MDxy

(二)病死密度 Fatality density, FD

病死密度=随访期间死于研究疾病的例数×k FD =Dx+Dxy= D/PT

所观察的新、老病例数×时间 PT

三、生存频率的估计 Measures (Evaluation) of Survival Rate

存活率(Survival rate)指患某种疾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的某病病人)经过 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n年存活率=随访满n年患某病存活的病例数×100%

随访满n年患该病的病例数

第四节、疾病频率间关系小结 Summary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Disease Frequency

1.稳态条件表示水平面高度(患病率)不变,这意味着流入量(发病率)与流出水量(终止率)保持平衡(忽略迁出)。

2.患者在疾病池停留的时间越长,表示疾病的病程越长,终止率越小(病程与终止率互为例数),对于出生~死亡(流入~流出水量)而言,期望寿命与总死亡率互为倒数(总死亡率越高,期望寿命愈短)。

3.当流入水量(发病率)大于流出水量(终止率),水池的水平面(患病率)升高;反之则降低。

4.当流入水量(发病率)不变,流出水量(终止率)增大,可使水平面(患病率)下降;而流出量(终止率)减小,可使水平面(患病率)上升。

二、影响疾病频率因素

影响疾病频率因素包括①危险因素(Risk Factors of Disease)—影响发病率;②预后因素(Prognostic Factors);

③医疗保健因素(Medical Care Factors)—影响发病以后的频率—存活率、死亡率、病死率;④检出因素(Detection Factors) —影响疾病出现的观察,如疾病漏检、疾病诊断标准的改变、抽样误差的存在等因素等。

第六节、效应测量 Section Six Effect Measurement

效应测量指标分三种类型:( 1)绝对效应(Absolute Effect);( 2 )相对效应(Relative Effect);(3)归因比例(Attributable Proportion)

一、绝对效应 Absolute Effect

反映发病、患病或死亡时,差值为正表示危险效应,差值为负表示保护效应;反映防治效果时,差值为正表示有效,差值为负表示无效。

(一)发病差值 Incidence Difference

发病差值包括发病密度差值(incidence density difference, IDD)和发病概率差值(incidence rate difference,RD)。

IDD = ID 暴露(处理)- ID 对照

RD = R 暴露(处理)- R对照

(二)患病差值 Prevalence difference,PD

指时点患病率的差值 PD = P暴露- P 对照

(三)死亡差值 Mortality difference,MD

死亡密度差值 Mortality density difference,MDD MDD = MD暴露-MD对照

(四)功效差值 Efficacy difference,ED

功效(efficacy)代表防治效果的指标,表示有效率,缓解率或预期效果率等。 ED = E 防治组- E对照组

功效差值(ED)也基本上类似发病差值。

二、相对效应 Relative Effect 相对效应是指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结照组)频率测量之比,又称比值测量,也称率比(ratio measure,rate ratio)。比值>1表示危险效应(因素),比值<表示保护效应(因素)。

(一)发病比较 Incidence Comparison

1.发病密度比 Incidence density ratio,IDR

IDR = ID(暴露)/ ID(非暴露)

={ i1/[ N1(△t)] }/{ i0/[N0(△t)]}=(i1/N1)/(i0/N0)=(i1/i0)/(N1/N0)

= EOR(exposed odds ratio)暴露优势比

i1 代表暴露组发病人数;暴露发病无病

I0 代表非暴露组发病人数;+ i1 N1

N1代表暴露组观察开始无病人数;— i0 N0

N0 代表对照组观察开始无病人数;合计 I N

△t 代表平均随访期。

上式IDR ≈ EOR

在进行队列研究时,随访期长,人群变动较大,发病率较低,病程较长(慢性病)时,适合于计算IDR。如果是病例对照研究,病例是现患病例(书中有错),对照不能代表对照的人群,可以用EOR来表示IDR。IDR 用于队列研究,EOR(暴露优势比)用于病例对照研究。

2. 发病频率比 Incidence frequency ratio

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 相对危险度 RR = Ie/I0

暴露组发病率/非暴露组发病率,表示暴露组的发病频率是对照组的倍数,队例研究中用,但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用 OR(odds ratio)比值比,优势比。★ RR = OR EOR POR= ROR (risk odds ratio)危险优势比 RR = R 暴露/ R 未暴露= CIR = CI 暴露/CI 对照(CI累积发病率;CIR cumulative incidence ratio累积发病率比)

当队列研究人群数目较小,随访期短,发病率较高,病程较短(急性病)可计算RR值。由于RR≈EOR,所以病例对照研究中可用EOR估计RR值。由于ROR (risk odds ratio危险

优势比)= EOR,当发病率较低时,RR=ROR,故ROR=IDR

病例对照研究不能计算RR,因为RR =R 暴露/R 未暴露 OR为比值比≈RR,推导如下

暴露组的患病率比为a / b;非暴露组的患病率比为c / d;两组的患病率比为(a / b)/(c /d)= ad/bc病例组的暴露率比为a / c;对照组的暴露率比为b / d;两组的暴露率比为(a / c)/(b /d)= ad/bc所以,无论是两组的患病率比还是两组的暴露率比,其比值均为ad/bc。OR = ad/bc ≈ RR

Table. Fourfold Table in Case-Control Study

Exposed Cases Controls Total

Yes a b n1

No c d n0

Total m1 m0 N

(二)患病比较 Prevalence Comparison

1.患病比 Prevalence ratio,PR 表示暴露组与对照组时点患病率之比。PR = P暴露/P 非暴露= IDR(发病密度比)

IDR与患病优势比(POR)的关系是:IDR= ID 暴露/ID 非暴露 POR=PR 暴露/PR 非暴露,故 POR = EOR = IDR POR=患病率(暴)/患病率(对)

2.相对危险度,比值比 Relative risk, Risk ratio,RR RR= PR =POR(患病优势比)(三)死亡比较 Mortality comparison 死亡密度比,mortality density ratio,MDR MDR=MD暴露/MD非暴露MDR≈IDR

三、归因比例 Attributable Proportion

(一)归因危险比例 attributable risk proportion

归因比例 attributable proportion 是指绝对效应与暴露(处理)组人群或人群频率之比,该值反映危险因素或保护因素分布改变的预期效应比例。归因比例的取值范围为0~1,通常表达为百分比,又称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ttributable risk percent,AR%。

1.归因危险比例 Attributable risk proportion

(1)归因危险度 attributable risk,AR AR =( Ie-I0)= I0(RR-1)

也称超额危险度(excess risk)表示暴露组人群发病(死亡)与非暴露组的绝对差值,两组发病或死亡相差的绝对值,反映发病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2)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attributable risk percent,AR% AR%=(Ie-I0)/Ie×100% =(RR-1)/RR×100%

是指,暴露者中的因于暴露所致的发病(死亡)率占暴露者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也称病因分值(etiological fraction)。当AR% >75% 时,即可认为找到了主要的原因。

(3)人群归因危险度 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PAR PAR = It - I0 (It:人群某病发病率;I0:非暴露组发病率)

PAR表示在全人群中由于暴露于某因素所致的发病(死亡率)增加了多少。 PAR =Pe ? AR Pe:人群暴露率。

(4)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percent,PARP,PAR% PAR%=(It - I0)/ It ×100%,

也称人群病因分数= [Pe(RR-1)]/[Pe(RR-1)+1 ] ×100%。 PAR%表示全人群中由于暴露因素所致发病(死亡)率占全部人群发病(死亡)率的百分数。

(1)和(2)表示暴露因素的病因学意义的大小,表示由于暴露因素所致疾病频率的大小;(3)和(4)表示人群暴露的公共卫生意义的大小。

如果暴露的病因效应(AR,AR% 及 RR)值大,而人群暴露率(Pe)低,则暴露的公共卫生效应(PAR或PAR%)就较小。一个病因学效应较小,但人群暴露较普遍的危险因素,它的公

共卫生效应就会较大。所以临床上分析患者的可能病因(危险因素)时,不仅要考虑病因学效应的因素,而且更应当考虑暴露率高的因素。

例题:利用Framingham高血压人群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资料,计算以下指标。

表收缩压分组观察18年冠心病发生结果

收缩压观察冠心病冠心病发病率 RR

mmHg 人数发生未发生 (%)

≥165 296 95 201 32.09 1.98

<165 1 067 173 894 16.21 1.00

合计 1 363 268 1 095 19.66

根据上述资料,计算归因指标如下:Ie=95/296=0.321 =32.09%;I0=173/1 067=0.162 =16.21%;It=268/1 363=0.197 =19.66%;Pe=296/1 363×100% =21.72

① RR=Ie/I0=0.321/0.162=1.98 说明:高收缩压组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为非高收缩压组的2倍。

②AR=Ie-I0=0.321-0.162=0.159 AR= 32.09%-16.21%= 15.88% 说明:高收缩压组中由于高血压所致的冠心病

的发病率为15.88%。或:如果去除高血压的因素可使冠心病的发病率下降15.88%。

③AR%=(Ie-I0)/Ie×100%=15.88%/32.09%×100%=49.49%或=(RR-1)/RR=(1.98-1)/1.98=49.49%

说明:高血压者中有49%的冠心病发病是由于患高血压所致。或:高血压者中由于患高血压所致的冠心病发病率占高血压者发病的49%。

④PAR= It-I。=19.66%-16.21%=3.45% PAR=Pe ? AR=0.22×0.16=0.035×100%=

3.5%

说明:人群中由于患高血压所致的冠心病的发病率为3.45%。

⑤PAR%=(19.66%-16.21%)/19.66×100%= 17.55%

说明:人群中由于患高血压引起的冠心病的发病在所有冠心病发病者中所占的百分比为17.55%。或:人群中发生冠心病者有17.55%是由于患高血压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RR表示的是比;AR%和PAR%表示的是构成比,式中出现的频率为率。(二)归因预防比例 Attributable prevented proportion

如果暴露组的发病率小于非暴露组,归因危险的比例就成了负值,在这种情况下,RR值<1称此因素为保护性因素,应计算归因预防比(attributable prevented proportion),也称预防分数(prevented fraction,PF),该值反映归因于暴露(处理)的潜在病例实际预防(保护)的比例,或发病频率实际下降的比率。常用的比率为:

针对暴露(处理)组归因于预防的比率

1.预防差值(Prevented difference,PD ) PD= I。-Ie= I。(1- RR)表示处理(预防)组某病的发生实际下降的比例。

2.预防分数 Prevented Fraction,PF PF =(I。-Ie)/I0×100% =1-RR 表示处理(预防)组疾病预防(保护)所占的比例。

3.人群预防差值(Population prevented difference,PPD) PPD=I。-It =Pe?PR 表示: 人群中未经预防(处理)与经处理组的危险差值。

4.人群预防分数(Population prevented fraction,PPF ) PPF=(I。-It)/I0×100% =Pe(1-RR)表示:人群中未经预防(处理)与经处理组的危险差值所占的比例。

要说明的是:计算发病率(累积发病率、发病密度),病程短的急性病,发病比用RR;计算患病率(患病密度),病程长的慢性病,表示患病变化用OR。

第三章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的原

第三节临床流行病学实验性研究的基本要素

临床试验设计的三大原则是:随机分组(randomization)、设置对照(to contrast)和盲法试验(blind trial)。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要素(组成部分)包括研究因素(study factors)、研究对象(study participants)、效应指标(effect frequency)。

一、研究因素 Study Factors

(一)性质 Properties of study factors

1.按组成分类

(1)环境因素environment factors ① 生物性因素(biological factors):有致病微生物、有毒动、植物② 化学性因素(chemical factors):有机物、无机物、金属元素、药物。③ 物理性因素(physical factors):高温、噪声、辐射等。

(2)宿主因素 host factors 人体内环境各种有害健康因素:年龄、性别、职业、种族、遗传因素、心理因素、以及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药瘾、毒瘾等。如:成年男女人群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的差别,性别是研究因素;研究不同年龄组妇女口服避孕药与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关系,年龄是研究因素。

2.按设计分类

在设计临床科研究时,必须要明确研究因素和研究的目的。第一类研究因素是临床医生给予研究对象的各种治疗和预防等干预措施。也就是人为因素,如药物、疫苗、治疗措施、物理疗法等。第二类研究因素是影响疾病疗效和预后的因素,如病情、体质、营养状态等。第三类研究因素是自然存在的影响发病的危险因素和病因因素。如环境污染、吸烟、病毒等。(二)强度 Strength of study factors 研究因素的强度指临床试验所使用的药物或措施的总量、次数、每次的剂量、疗程的数量等。

(三)单因素、多因素及不同水平 Single or multiple variables of study factors 1.单因素设计每次临床研究只观察一个研究因素的效应,称单因素设计single factor design。优点是目的单一明确,易于执行,条件易于控制,但缺点是由于每次被研究的因素单一,并导致对照组浪费。如果将观察的一种药物分成不同剂量,再观察受试不同人群的疗效,即研究的因素虽是单一的,但可分成不同水平或等级,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每个水平的疗效应设计一个单独试验组。

2.多因素设计 multiple factor design 在一次实验中同时观察多种因素的效应,称多因素设计。

(四)实施方法 Enforcement of methods 在开展临床试验之前,要开展预试验(preliminary experiment),以观察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并进行充分处理,然后制定出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操作的方法,在正式试验中,不充许变动,称作标准化。标准化的目的是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采用研究因素的条件始终保持一致,所获得的资料才有可比性,有利于分析研究因素与疗效之间的关联。

二、研究对象 Study Participants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Selection of study participants

1.目标人群target population 理论上合格的人群。2.源人群 source population即能产生合格对象的人群。3.合格人群 eligible population 即进入医疗单位,按定义和计算纳入的研究合格的对象,需要排除因死亡、不合作、自发无应答而不能纳入研究的对象。4.研究对象 study participants 即为研究提供资料且研究结果唯一直接适用的一部分个体。(二)选择研究对象的标准 Selective standard of study participants

1.诊断标准 standard of diagnosis 应以公认的国际疾病分类标准或理论上所规定的诊断标准作为标准化尺度来选择研究对象。自拟标准时应尽量采用客观指标,如病理学、组织

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射线、内镜所见等指标。为了解其标准的真实性(validity)和可靠性(reliability), 研究者要进行专门的研究,设计出检验灵敏度(sensitivity)、特异度(specificity)和一致性(即重复性)(consistency)的诊断试验。2.纳入标准 include criteria 3.排除标准 exclude criteria

(三)选择研究对象的原则 Selective principle of study participants 1.研究对象能从临床试验中受益;2.研究对象应具有代表性;3.研究的疾病发病率要高;4.研究对象的依从性;5.志愿者的选择。

(四)研究对象的样本量 Sampling size of study participants

估计样本量有以下决定因素:

1.研究因素的有效率 Efficiency of study factors有效率越高,即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有效数值差异越大,样本量就可以越小,反之就要越大。

2.研究结局或疾病的发生率 Occurrence of study disease预期结局出现的结局或疾病的发生率越高,样本量就可以越小,反之就要越大。

3.显著性水平 significant levels of association, false positive rate 即假设检验的第Ⅰ类错误α,α为假阳性false positive错误出现的概率。通常α取0.05或0.01。α越小,所需要的样本量越大。

4.检验效能 power, false negative rate又称把握度,为1-β,β为假设检验的第Ⅱ类错误,即假阴性false negative错误出现的概率。检验效能即避免假阴性的能力,通常β取0.10或0.20。β越小,检验效能越高,则所需要的样本量越大。

5.双侧检验与单侧检验 single or double test在采用统计学显著性检验时,当研究结果高于和低于效应指标的界值均有意义时,应该选择双侧检验;而当研究结果仅高于或低于效应指标的界值有意义时,应该选择单侧检验,采用双侧检验比单侧检验需要的样本量大。三、效应指标 Effect Measurement

(一)临床研究反映效应的指标

1.描述发病频率:发病率、罹患率、发病密度、累积发病率、患病率、时点患病率、期间患病率。

2.描述死亡频率:死亡率、病死率、总死亡率、死亡密度、病死密度、生存率。

3.效应测量:绝对效应(率差)、相对效应(率比)和归因比例。临床试验:常用的频率包括治愈率、缓解率、复发率、毒副作用等。

(二)选择效应指标原则 1.关联性 association 2.特异性 specificity 3.客观性objectivity客观指标从性质上可分为2类,即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客观指标(计量指标)是指那些不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并能客观地记录的指标。如心电图。

主观指标(计数指标)是靠研究者询问,研究对象回答,或靠研究者自行判断而不能客观检查记录的指标,如研究对象陈述的症状(倦怠、疼痛)。4.真实性和可靠性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考查效应指标真实性的方法是灵敏度 sensitivity 、特异度 specificity。考查效应指标可靠性的方法是符合率concordance rate、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及Kappa检验和相关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

(三)指标的分类 Category of data

1.计数(资料)指标 enumeration data将观察单位按属性或类别分组,然后清点各组观察单位的个数所得的资料称为计数资料(enumeration data)如性别、血型、民族、性格等。2.计量(资料)指标 measurement data对每个观察单位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的大小,所得的资料称为计量资料(measurement data),一般有度量的单位。计量资料又分为连续型(身高、血糖、体重)和离散型(RBC记数、牙齿个数)两种。

3.等级指标 ranked data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组,然后清点各组包含的观

察单位的个数所得的资料称为等级资料(ranked data)。如疗效可分为无效、好转、显效和治愈4级

第四节、临床流行病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临床流行病学试验研究设计必须要遵守的三项基本原则包括:设置对照 To set up controls、随机分组randomization、盲法试验blind trial。

(一)影响临床试验结果的因素Influence factors on clinical outcome:1.不能预知的结局 unpredictable outcome ;2.霍桑效应 Hawthorne effect 是指临床病人(研究对象)成了研究中特别被感兴趣或被关注的目标而改变了其自身的行为,是患者渴望取悦于他们的医师,使医师感到其治疗活动是成功的,是患者的一种心理、生理效应,对治疗效果将会产生正向效应(positive effect)。当然,有时会因厌恶某医生或不信任某医生而产生效果的负向效应(negative effect)。3.安慰剂效应 placebo effect 某些疾病患者由于依赖医药而表现的一种正向心理效应。4.向均数回归 regression to the mean 这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现象,即一些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有向均数接近的现象。5.潜在性未知因素的影响。

(二)设置对照的意义:1.科学地评价药物疗效或措施效果;2.排除非研究因素对疗效的影响:为了排除非研究因素对疗效的影响,一定要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可比性(comparability),两组的均衡性越好,则越能显示出研究因素的作用。3.确定治疗的毒副作用。

(三)对照的类型

1.按照对照选择的方法分类:(1)随机对照 randomized control(2)非随机对照

2.按照对照性质的分类:(1)有效对照 effectiveness control又称标准疗法对照(standard therapy control)(2)安慰剂对照 placebo control (3)空白对照 blank control 3.按研究设计分类:

(1)自身对照 self control

(2)交叉设计对照:将整个设计分为两个阶段,先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注意:洗脱

交叉设计结照必须有一个严格的前提,即进入第二阶段时,两组研究对象的病情和一般状况均应与进入第一个阶段起点时相同,这对许多临床试验来说是难以做到的。

(3)历史性对照 historical control

二、随机分组 Randomized Allocation

(二)随机分组的方法 Common methods in random allocation

1.简单随机化Simple randomization 也称完全随机化,该随机分组适用于研究的样本量不大,几百人的样本。

2.区组随机化 Block randomization 3.系统抽样 Systematic sampling该随机分组适用于研究对象的来源较大,从众多的样本人群中的抽样方法,该随机分组同样适用于研究的样本量不大,几百人的样本。4.分层随机抽样。5.整群随机抽样:按社区或团体分配,如:讲一个医院所有成员当做研究对象。

三、盲法试验 Blinding Trial,Masking

(一)采用盲法的意义

临床试验的目的是为了正确的评价一项治疗措施,用于指导临床实践,但在试验中,如果研究对象知道自己的治疗情况,研究者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情况,就会由于主观因素的作用而产生信息偏倚,所以要采用盲法。

1.单盲Single blind;2.双盲Double blind双盲实验设计是指研究对象和观察检查者均不知道患者分组情况;3.三盲 Triple blind三盲试验设计是研究对象、观察检查者不了

解分组的情况,而且负责资料收集和分析的人员也不了解分组和临床处理的情况,而是由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控制全部试验。4.开放试验Open trial 也称非盲法试验。

第四章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类型

一、观察性研究或非实验性研究

(一)横断面研究 Cross-sectional study 根据暴露和疾病情况将人群同时分类是横断面研究方法的本质。

(二)比例死亡比研究 Proportional mortality ratio study, PMR 该方法的研究对象只包括死亡的对象,将已有一项或多项特殊死亡原因的研究对象的死亡比例,与相应未暴露的研究对象的死亡比例做比较。

PMR =研究人群中观察死亡例数(O)

标准人口预期死亡数(E)

(三)生态学研究Ecological study 如果进行一项研究,分析单位不是个人而是一组人。又叫相关性研究(correlation study)。

四、三种常见的观察性研究间的联系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和队列研究(cohort study)

第一节个案报导和病例分析 Case Report and Case Analysis

个案报告Case Report:针对临床上,一些稀有疾病或难得的疾病进行报告,对临床上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特殊病例或个别现象进行探讨,是对个别的罕见病例或少见病例的病情、诊断及治疗中的特殊情况或经验教训进行的报道。

(三)个案报告的条件个案报告指在临床研究中仅研究1个或2个,最多不超过5个病例研究。

第三节病例对照研究 Case Control Study

第一节、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

病例对照研究亦称回顾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是将研究的对象按疾病的有无分组,选择一组患所研究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组,再选择一组未患该病的对象作为对照组,回顾调查两组人群过去某个(些)因素的暴露情况。比较两组人群中在疾病发生之前有关可疑危险因素的暴露差异,比如暴露率和暴露水平的差异,以研究该疾病与研究因素的关系。第二节、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步骤 The Steps of Study

(一)提出假设(二)制定研究计划(三)培训调查员与预调查(四)实施调查(五)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六)提出研究报告

二、病例与对照的选择病例与对照选择的基本原则有两个,一个为代表性(representability);二为可比性(comparability)另外,还要注意两组的均衡性。

病例的选择病例的种类(1)新发病例,也称发病病例(2)现患病例也称老病例(3)死亡病例

(二)对照的选择 Selection of controls

(1)成组比较法 group comparison按照与病例组的可比性原则以及样本的大小,匹配一定数量的对照。对照与病例的数量不一定呈严格的比例关系,但对照的数量应多

(2)匹配法 matching 匹配法包括成组匹配和个体匹配。

①成组匹配 category matching ,也称频数匹配 frequency matching, 在选择对照时,使所要求匹配的因素在所占比例上,与病例中的一致于病例。

②个体匹配 individual matching

每对病例与对照的比例一般为1:1罕见的病例也可以是1:M个对照,但不能超过1:4。1:1匹配对又称配对(pair matching),最常用的匹配方式是1:1配对形式。

三、样本含量的估计 Estimation of Sample size

(一)影响病例对照研究的样本因素

1.病例组估计的暴露率p1;2.对照级估计的暴露率p0;病例组与对照组暴露率之差d = p1-p0,d 越小,所需要的样本量越大,反之则小。3.估计的相对危险度(暴露比)OR:OR 值越大,所需样本越小。4.显著性水平,α:第Ⅰ类错误,即假阳性率,将α值定义为0.05,即估计的错误,概率≤5%,错误率越低,样本越大。5.第Ⅱ类错误,β:把握度(power)即检验的效率,把握度=1-β,如把握度=0.9(β=0.1)则有90%把握发现暴露与疾病的联系。把握度越高,样本含量越高。

(二)样本含量计算公式如下

1.成组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样本含量

或近似公式

P =(p1 +p0 )/2; Q=1-P;q0=1-p0; q1=1-p1

p1 可根据p0与OR推算,其公式为:

例1.为研究某地区人群吸烟与肺癌的关系,欲进行一次病例对照研究。已知该地区一般人群中吸烟率为30%,估计的OR为5.0,α定为0.05,把握度定为90%(0.9),问此次研究各需要病例和对照为多少例?

P。=0.3;p1=5×0.3/(1-0.3+5×0.3)=0.68;P=(0.3+0.68)/2=0.49;q。=0.7;q1=0.32;Q=0.51;Zβ(0.10) =1.282; Zα(0.05) =1.96代入公式n =34.25 各需34人

2. 1:1个体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样本含量

m 为病例和对照不一致的对子数。

p’ = OR/(1+OR)

例2.为研究某地妇女口服某种药物与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关系,欲进行一次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已知该地妇女服此药的比率为30%,估计的OR为2.0,α定为0.05,把握度定为90%。问此次研究共需要多少对研究对象?

P。=0.3, q。=0.7,p1=(2×0.3)/(1 - 0.3+2×0.3)=0.46;q1 = 0.54,p’ = 2/(1+2) = 2/3

代入公式m=90.36 N=185.95对

由此可见,估计的OR值越高所需样本越小。

六、资料的整理与结果分析Sorting of Date and Analysis of Results

(一)均衡性检验 Harmonious test检验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除研究因素以外的各种特征是否齐同或近似,目的是考查组间的可比性。通常应用统计学的t检验和卡方检验,以确定组间的差异是否有显著性。

(二)成组比较法资料分析 (包括配比和非配比资料)

1. 整理成四格表 sorting of fourfold table 按两组危险因素的有无及疾病的有无用2×2四格表的形式表达

2. 联系的显著性检验

查卡方界值表,P值的范围

3. 联系的强度检验 strength of association

RR=Ie/I0 病例对照研究不能计算发病

比值比 odds ratio表示某事物发生的可能性与不发生的可能性之比

OR=ad/bc 意义同RR,推导如下: 暴露率(病例组)= a/c 暴露率(对照组)= b/

d

暴露率比值(两组)= ad/bc 患病率(暴露组)= a/b 患病率(对照组)= c/d 患病率比值(两组)= ad/bc OR=ad/bc

4. OR95%可信区间 confidence interval, CI 所计算的OR值是关联程度的一个点估计值,由于有抽样误差的存在,要估计总体OR的范围,即OR的可信区间,其上下限的值为可信限。— Miettnen 法

可信区间不包含1,即可认为该OR值有显著性联系;当OR值的下限小于1时,说明通过多次研究,其OR值有一定比例小于1。— Woof 法

例1:一项关于妇女口服避孕药(OC)与心肌梗塞(MI)的病例对照研究的结果表明,病例153人,其中39人口服避孕药;对照178人,其中24人口服避孕药,请检验口服避孕药与心肌梗塞有无联系。

1. 四格表整理 fourfold table

表 2 OC与MI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OC MI Controls Total

+ 39 24 63

- 114 154 268

合计 153 178 331

2. 联系的显著性检验 chi-square test

0.01=6.63,χ 2 = 7.70 > 6.63 , 则P <0.01χ由于结论:妇女口服避孕药与心肌梗塞有联系

3. 联系的强度检验 strength of association OR=2.20 结论:妇女口服避孕药发生心肌梗塞的危险性是未服药者的2.20倍,妇女口服避孕药是发生心肌梗塞的危险因素。

4. OR95%可信区间CI

可信区间不包含1,即可认为该OR值有显著性联系

(三)病例对照研究分级资料分析能将暴露分成若干个暴露水平(等级),可分析疾病和暴露的剂量反应关系

1. 四格表整理 Table 3 Fourfold Table of Linked Data

2. 联系的显著性检验

n1 = a0+a1+ b0+b1 n2 = a0+a2+ b0+b2

3. 联系的强度检验

4. OR95%可信区间 confidence interval, CI

(四) 病例对照研究1:1配对资料分析

1. 四格表整理 Table 5 Fourfold Table of Pair Matching

Case

Controls Exposed No Exposed Total

Exposed a b a+b

No Exposed c d c+d

2. 联系的显著性检验 X2=(b-c)2/(b+c) 2=(∣b-c∣-1)2/(b+c) 或

3. 联系的强度检验 OR= c/b

4. OR 95%可信区间 OR 95%CI =OR(1± 1.96/√ χ2 )

(五) 混杂因素作用的估计与分层分析分析方法类似上述

第五章、队列研究 Cohort Study

一、基本概念 Basic principle

所谓队列是指具有共同经历,共同暴露于某一种因素或共同具有某一特征的人群。队列研究是将特定的人群按其暴露于某因素的有无,或按暴露水平的不同分为几个群组或队列,追踪观察其将来两组人群某病的结局(发病或死亡),比较两组或各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暴露因素于某病有无因果联系及联系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进入队列之前未患所研究疾病的人群

(二)队列研究的特点:1.研究的方向属于前瞻性研究;2.研究的方法属于观察性研究;(三)队列研究的类型根据研究对象进入队列的时间及其观察的顺序不同,可分为下列3种:1.前瞻性队列研究;2.历史性队列研究,也称回顾性队列研究;3.双向性性队列研究

(四)队列研究的应用范围:1.验证病因假设;2.考核疾病的防治效果;3.观察暴露因素与多种疾病的相关关系;4.揭示疾病的自然史及其规律。

二、研究实例:英国的内科医生Doll和Hill自1948年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研究吸烟与肺癌的关系,结果发现肺癌者中吸烟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吸烟可能是肺癌的一个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他们从1951年开始又进行了队列研究,以证实此病因假设。他们选择了英国的开业医生作为研究的对象,发函调查了59 600名医生的一般状况与吸烟的情况,来自40 701名医生的调查资料可供分析。按照吸烟的有无分成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然后进行随访,详细记录肺癌的发病与死亡的情况,研究持续了几十年。

第二节、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三、研究对象的选择

(一)暴露人群的选择:1.特殊暴露人群或职业人群(也称高危人群);2.某地区的全部人群,有三种情况适用于某地区的全部人群作为观察对象-(1)研究的因素与疾病是人群中常见的;(2)所观察的是一般人的发病情况,并非是特殊的人群;

(3)观察环境因素与疾病的关系。3.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二)对照组的选择

1.内对照 Internal controls选择一个对象人群,将其中暴露于所研究因素的对象分出,组成为暴露组,其余即为非暴露组,作为对照。

2.外对照 External controls职业人群及特殊暴露人群为研究群组时,往往需要在该人群以外去选择一个人群作为对照组,这样的对照称外对照。

3.与全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作比较:就是将暴露人群测量的结果与一般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进行比较。一般采用标准死亡比(standard mortality ratio, SMR)或标准化发病比(standard incidence ratio, SIR)进行比较。

SMR=暴露人群中某病的死亡数(O) SIR=暴露人群中某病的发病数(I)

该地区标准人口该病预期死亡数(E)该地区标准人口该病预期发病数(E)

4.双重对照Twofold controls 同时既采用内对照,又选择外对照

四、样本含量的估计队列研究所需要的样本量往往比病例对照研究的样本量大得多。(一)影响队列研究样本的因素

1.P0:对照组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发病率越接近50%,所需要研究的人数越少。2.P1:暴露组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 D=P 1-P0 D越大,所需观察人数越少。

3.RR:相对危险度 RR值越大,所需观察人数越少。

4.显著性水平α:第Ⅰ类错误,即假阳性率,将α值定义为0.05,即估计的错误,概率≤5%,错误率越低,样本越大。

5.β:第Ⅱ类错误,把握度(power)即检验的效率,把握度=1-β,如把握度=0.9(β=0.1)则有90%把握发现暴露与疾病的联系。把握度越高,样本含量越高。

(二)样本量估计方法

P=(p1 +p0 )/2; Q=1-P;q0=1-p0; q1=1-p1

队列研究的基本数据可按四格表的形式进行归纳。 Table 5-2 Fourfold Table of Cohort Study

Group Cases Normal Total

Exposed a b a+b=n1

Unexposed c d c+d=n0

Total a+c=m1 m0 N

第三节、队列研究的资料分析

一、率的计算

(一)累积发病率CI 当观察的时间相对较短,观察的人群相对稳定时,资料比较齐全时,宜计算CI

CI=D/N×k D:观察期内发病例数 N:随访期开始的总人数

Group Cases Normal Total CI

Exposed a b a+b=n1 Ie=a/n1

Unexposed c d c+d=n0 I0 =c/n0

Total a+c=m1 m0 N D/N

(二)发病密度ID ID = D/PT D:观察期内发病例数 PT:观察人数×随访年限person years, PY

Group Cases PY Incidence density (ID)

Exposed a PY1 a/PY1

Unexposed c PY0 c/PY0

Total a+c=D PY D/PY

当观察的时间较长,观察的人群流动相对较大,资料不整齐时,宜计算ID。

(三)标化比如果所调查的特殊暴露人数较少时,无法获取发病率或死亡率资料,或发病率(死亡率)很低时,可以计算标化死亡比(standard mortality ration,SMR)。SMR是在研究的人群中所观察到的死亡数与标准人口死亡率计算的预期死亡数之比。

SMR =研究人群中观察死亡例数(O)

标准人口预期死亡数(E)

SMR =研究人群某病实际死亡数/(暴露人口数×全人口死亡率)

SMR<1说明实际死亡人数(暴露人群)少于期望死亡人数;

SMR>1说明实际死亡人数(暴露人群)多于期望死亡人数。

SMR的95%可信限公式为 SMRL,U = (O±1.96×√O)/E

二、计算暴露与发病的联系强度

(一)相对危险度 relative risk,RR 估计两组人群疾病或死亡的联系强度(相对效应) RR =Ie/I0 =(a/n1)/(c/n0)其值的意义为:RR>1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有“正”的联系,是危险因素;RR=1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无关联;RR<1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有“负”

的联系,是保护性因素。表5~3显示, RR值在1.5~2.9之间表示中等联系,RR值在3.0~9.0之间表示有较强的联系。可以求RR值95%可信限,但意义不大。

2.归因危险度 AR,也称率差表示暴露组的发病率(死亡率)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死亡率)之差,说明由于暴露因素使疾病频率增加或减少了多少。AR =Ie-I0=I0(RR-1)例3:吸烟者肺癌年死亡率(Ie)=0.96‰;非吸烟者肺癌年死亡率(I0)=0.07‰;全人群中肺癌死亡率为0.56(It)。

RR=0.96‰/0.07‰=13.7说明:吸烟者发生肺癌死亡的危险性是不吸烟的13.7倍。AR=0.96‰-0.07‰=0.89‰.

说明:吸烟者中,由于吸烟所致的肺癌死亡率为0.89‰。如果去除吸烟的因素,则可使肺癌的死亡率减少0.89‰。

3.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AR% AR%=(Ie-I0)/Ie×100%=RR-1/RR

AR%=92.70%说明:吸烟的人群中,92.7%的肺癌死亡是由于吸烟所引起的。吸烟的人群中,由于吸烟所致的肺癌死亡在所有肺癌死亡中占的百分比为92.70%。

4.人群归因危险度 PAR PAR = It-I0 ,PAR =Pe×AR= 0.56‰-0.07‰=0.49‰说明:人群中由于吸烟所致的肺癌死亡率为0.49‰。如果去除吸烟的因素,则可使全人群中肺癌的死亡率减少0.49‰。

5.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PAR%或PARP PARP=(It-I0)/It×100% =[Pe(RR-1)]/[Pe(RR-1)+1]

第四节、队列研究的偏倚及其控制

队列研究常见的有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信息偏倚(information bias)和混杂偏倚(confounding bias)。但在队列研究中,最常见和应注意的偏倚是“失访”偏倚(lost to follow-up bias)。为了减少失访,应选择比较稳定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当失访率>5%时,对结果分析应慎重。

第五节、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一、优点 1.在疾病发生前按暴露的有无分组,无回忆偏倚。2.可计算发病率,能测量特异危险度和相对危险度,可以充分而直接地分析病因的作用。3.可调查一种暴露与多种疾病的关系,并能了解疾病自然史。4.暴露因素的作用分成等级,可进行剂量反应关系分析。

二、缺点1.观察的时间长、浪费人力、花费高,所需样本量大。2.准备工作较繁重,设计的科学性要求高,实施难度大。

3.暴露的人年计算复杂。4.不适于罕见病研究。

小结: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比较

顺序区别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

1 对象来源医院或社区社区人群

2 对象性质病人或健康者健康者

3 对象分组病例和对照组暴露和非暴露组

4 研究方向回顾性前瞻性

5 样本量相对较少相对较大

6 花费相对较少相对较多

7 推理方向从果溯因从因推果

8 常见偏倚回忆偏倚失访偏倚

9 疾病自然史不能观察能观察

10 研究疾病罕见病常见病

11 分析指标患病率、OR 发病率、RR

12 因素与疾病一种疾病与多种因素一种因素与多种疾病

13 因果关联相对较差可靠,有说服力

(完整版)《行政组织学》综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行政组织学》综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功利性组织(教材P6):这种类型的组织是以金钱、物质利益诱导作为权威基础,即以功利或物质报偿的方式作为管理和控制部属的主要手段。 2.棱柱模式理论(教材P36) :里格斯创立了所谓的“棱柱模式理论”,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 3.内部环境(教材P43):内部环境指的是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4.权力性影响力(教材P128):权力性影响力又称为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习惯和武力等等。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它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挥其作用。 5.单向沟通(教材P190):单向沟通指在沟通时,一方只发送信息,另一方只接受信息,双方无论在语言和情感上都不要信息的反馈。 6.主文化(教材P228):它体现的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它为组织中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共享,在组织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7.单环学习(教材P212):单环学习是将组织动作的结果与组织的策略和行为联系起来,并对策略和行为进行修正,以使组织绩效保持在组织规范与目标规定的范围内。而组织规范与目标本身则保持不变。 8.敏感性训练(教材P281):敏感性训练,又称敏感度训练或“T组训练”,是一种在实验室进行的训练方式。所谓的敏感性训练就是通过群体间相互作用的体验,提高受训者的社会敏感性和行为的灵活性,帮助提高受训者对自己、他人、群体和组织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技能。 第二部分:选择题 1、行政组织是追求(A) A、公共利益的组织 B、利润最大化的组织 C、公共价值的组织 D、行政权力的组织 2、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D) A、罗森茨韦克 B、卡斯特 C、孔茨 D、帕森斯 3、学者(A)将影响一切组织的一般环境特征划分为文化特征、技术特征、教育特征、政治特征、法制特征、自然资源特征、人口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等几个方面。 A、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 B、罗森布鲁姆和法约尔 C、帕森斯和里格斯 D、斯蒂格利茨和巴纳德 4、上世纪六十年代,钱德勒出版了一本专著,提出了组织结构的设计要跟随战略变化的观点,此本书名为(A) A、《战略与组织结构》 B、《组织管理战略》 C、《战略管理》 D、《组织与战略》 5、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B)、和自治县三级 A、自治乡 B、自治州 C、自治市 D、自治地方 6、个体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D)两方面的内容。

经济学问题

希望大家帮一下,回答一下下列问题,谢谢了!~~ 1.1 为什么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 2.1 影响需求的因素主要有那些? 2.2 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那些? 2.3 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什么? 3..1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2 价格变化,对不同弹性的商品销售收益有何影响? 4.1 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别? 4.2 消费者均衡的经济含义是什么? 5.1 在一种要素可变时,产量如何随该要素使用量变化而变化? 5.2 在两种要素可变时,如何使用两种要素使效率最佳? 6.1 短期成本有哪几种?它们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有哪些? 6.2 长期成本有哪几种?它们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有哪些? 1.1人类的欲望是无穷的。 2.满足欲望与需求需要资源。 3.资源可分为两个层次:潜在资源与现实资源。 4.一定时期内资源是有限的,欲望是无穷的。 5.以有限的资源创造无限的财富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6.必须由市场来对有限的资源进行配置 2.1影响需求的因素主要有那些? 1商品本身的价格2相关商品的价格3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4家庭收入5消费者偏好6人口数量与人口结构7政府的消费政策除上述因素之外$民族风俗*文化习惯*社会风尚*经济开放程度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需求 2.2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那些? 厂商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也是由许多因素综合作用决定的其中主要的因素有该商品自身的价格.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生产成本.其他商品的价格.厂商对未来商品价格的预期.政府的经济政策等除上述因素外,还有时间.气候.厂商数目.经济开放程度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供给 2.3 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什么? 价格调节着需求与供给,需求与供给反过来又影响着价格. 市场引导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人、物. 市场竞争提高经济效率. 市场体系是一个高度分散的决策体系,但又整合着千千万万市场参与者的行为. 市场价格是一种相对价格。 3.1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商品的可替代性2.商品用途的广泛性3.商品对消费者的重要程度 4.商品消费的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5.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 3.2价格变化,对不同弹性的商品销售收益有何影响?1.对于ed>1富有弹性的商品,减低价格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相反,提高价格会减少厂商的销售收入,即厂商的销售收入与商品的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2.对于ed<1的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减少,相反,提高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增加,即销售收入与商品的价格成同方向变动。3.对于ed=1的单位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或提高价格对厂商的销售收入都没有影响。 4.1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别?相同点:。两者都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后者是前者的补充和完善,两者用的方法也不相同,前者用边际效用分析法,后者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不同点用论用的诞生时间比序数效用论要早序数效用论是在技术效用论解释的基础上而发展形成的基数效用论分析者把效用看成是可以相加,相互计算的基数衡量序数效用论分析者认为效用是不可以按照基数进行加,计算的,只有次序的比

教什么:文本的教学解读 王荣生

教什么:文本的教学解读 ──在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研讨会上的讲话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 认识语文教学的问题,应该树立这样一个原则: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集团性的问题乃至错误,一定不是教师个体的素质问题,一定是语文课程研制、语文教材编制上的问题乃至错误。换句话说,一定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在专业知识上出现了某种偏差或失误。改善语文教学,关键是语文课程的改革、语文教材的变革、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 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不适当、教学方法不对路等问题,症结在以“教”的活动为基点。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常规的思路是“我就是要教这个”,“我就是要这样教”。一切都从“教”的角度考虑,而忽视了“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怎么学才好”。从“教”转移到“学”,把备课的基点转移到“学”的活动,这是新课程的本质性标志。 改善语文教学,重点在教学内容。就阅读教学来说,合适的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师的文本解读。文本的教学解读,一要依据体式,二要根据学情,这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 一、文本的教学解读:依据体式“从稍微狭窄一点的意义上来说,阅读意味着它是对某一特定文本进行解码和解释的具体而自愿的行为。”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具体的文本,有不同的体式。不同体式的文本,意味着阅读方法的不同,意味着所需要的阅读能力的不同。 比如:“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人们一般是按实用的取向,按便条获取信息的方法来理解。同样的文字,现在改为不同的排列:“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很显然,人们自然会按诗歌的阅读方法,从中读出诗的味道。 阅读能力,大致可分为“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这两个方面。阅读取向,是指哪一种阅读──什么样的阅读姿态?抱着什么阅读目的?怎样看待文本?阅读方法,可以理解为这种体式的文章要看什么地方?从文章的这些地方读出什么东西来? 依据文本体式,是文本解读的基本通则。 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文本解读,即依据体式的文本解读。钱理群教授最近(《语文建设》2009年第4期)发表了一篇解读《走向虫子》的文章:《说什么“理”,如何“说理”》。文章开宗明义:“要读懂并讲清这篇文章,关键在要弄清其文体:这是一篇说理的散文,而不是描写、纪实的散文,更不是抒情的散文。”因此,《走向虫子》的文本解读,就应该从“说什么‘理’,如何‘说理’”来展开。 不那么好的阅读教学,其原因往往是不顾文本体式,采用了莫名其妙的解读方式、阅读方法。孙绍振教授(《直谏中学语文教学》第14页,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曾批评某高考卷中的一道“诗歌鉴赏”题:该题要求学生指出对一首诗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标准答案”是:“‘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以前。”孙教授指出:“显然,这是超越了时间和场景的具体性的,确定时间根本没有意义,暴露出命题者对诗歌理念上的外行:抒情诗与散文不同之处,就是它是高度概括的,超越具体时间的确定性,有利于它的深邃概括。”这里所说的“诗歌理念”,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诗歌的阅读取向、阅读方法。 语文老师之所以大规模地、集团性地出现文本解读方面的问题,往往是因为“语文教师备课的习惯”采取了不适当的阅读取向,采用了不对路的阅读方法。比如有位老师教《哦,香雪》,重点是探讨这篇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是A──虚荣心,还是B──向往文明?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寻找细节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其实,在阅读小说的时候,人们不是先确立某一个观点(即对小说主题的认识),然后再看有哪些细节可以支撑这一观点。而应该倒过来,先读作品中的某些细节,看这些细节有哪些理解,再从这些细节中去探寻作品的主题。换句话说,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立足点不是用材料(作品中的细节)来论证观点(我对小

玩出名堂来 研学旅行课程项目设计修改

玩出名堂来 ——研学旅行课程项目的开发与实施 沈旎 2014年在商小屏梁彤秀编著《法国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作业实例评价》一书中读到由法国各市政府教育经费支持的法国学生户外活动,每学年一次,由学校各班级的老师自行组织,市政府会派二到三名实习的大学生协助,书中用实例说明法国学生的户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历程中,难见对“行万里路”关注,只能徒生羡慕。 2016年底,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要求建设研学基地,开发研学旅行课程和线路。我国学生研学旅行提上了议事日程,“行万里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终于有了政策保障“在社会和大自然的课堂里学习”(顾明远语)成为可能。 一时间,研学旅行的经费、安全等问题成了热议的话题,各地研学旅行的营地建设也如火如荼,这些因素确实是落实研学旅行的重要保障。但笔者认为,“旅行”真正起到“研学”的作用,最为关键的可能是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方式的研究和探索。 收集到一些类似研学课程(方案)设计,有的类似于旅行社提供的日程安排,主要呈现旅行的时间、行程、注意事项和主要的景点;有的方案除列举了行程和景点,还附有景点的介绍,以及围绕景点提出的几个简单的问题;部分研学活动为学生设计了研学手册,由旅行行程以及大量研学日记白页组成,这无形给轻松的研学带来了繁重的纸笔作业压力。 如果将“研学旅行”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当前的研学设计要么课程要素的缺失,或是仅仅停留在“走一走、看一看”的浅表体验层面,或仅以景点的了解为主要学习内容,难以达成研学作为实践性学习方式的意义和价值,或者简单地重复学校的知识学习方式,只不过将学科知识换成了景点知识而已,不顾及孩子的学习兴趣。 如何让研学旅行“玩出名堂来”?如何优化当前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呢?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回答了研学旅行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即“玩什么”“怎么玩”“玩得怎么样”,它使得研学旅行区别于普通意义上的旅行,更具“研学”的意味,它是研学旅行基地(营地)建设的重点,也是各部门明确分工形成合力,共同落实研学旅行的重要纽带。 一、研学旅行课程的内容与目标——从单一到多元 一说到旅行,人们往往会想到远处的风景名胜区和旅游景点,在研学旅行设计中,也多关注景点和风景名胜区相关知识,常常以自然风景、乡土乡情以及文化特色的了解为研学旅行的目标,毋庸置疑这些是研学旅行学习内容和目标的一部分,但倘仅有这样单一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往往会忽略旅行过程中的意义,消解了学生的深度参与与体验。 “风景在路上”研学不仅只在到达景点和基地才开展,研学旅行过程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学习机会。比如,行前,统筹行程安排,预先做好行前攻略,做知识及行装的准备过程,能有效地培育学生的规划能力;在行程中,观察自然植被、人居建筑,结识旅行同伴,与不同的人接触相处,是促进学生社会理解与参与能力提升,唤醒学生检审生活意识的契机。 浙江一所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有到日本手拉手学校进行毕业研学旅行的机会,这所学校为孩子们设计了丰富而有趣的研学旅行过程学习项目:

行政组织学章节答案

行政组织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行政组织学导论 1、组织:组织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要素组成的,为了达成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并随着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 2、行政组织:行政组织就是指为推行国家公共行政事务而依法建立起来的各种行政机关的统称。 3、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4、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 5、团体意识: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在思想上、认识上、感情上和行为上拥有共同一致的价值观。团体意识是维系组织存在与发展的灵魂。第二章组织理论的发展 1、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梅奥、罗斯利斯伯格。他们的学说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的,因而得名霍桑试验。霍桑试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历时8年,经过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群体行为、员工态度、工作士气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并证明,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仅取决于人的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的因素,而且更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2、“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创立的。他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对人的行为和动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人的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这些需要按照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可以划分为5个基本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满足了人低层次的需求后,人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在管理中,应从满足员工不同的需求入手,以激励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3、帕森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帕森斯对社会生活中的组织现象有其独特的研究,他认为,所有社会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系统,每个大的社会系统下面又分有若干小的社会系统,整个社会则是一个最大的社会系统。社会系统在本质上是由组织成员的行为或行为关系所构成,因此,在研究组织时,应重点研究这些行为活动及角色关系。帕森斯认为,各种社会组织都面临适应、目标达成、内部整合和模式维持等四个基本的问题,组织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可通过决策阶层、管理阶层和技术阶层去完成。

《文学文本解读》复习要点

wxwbjd@https://www.360docs.net/doc/5a9099218.html, 密码:ks999999 电话:移动小号69999 段圣玉 《文学文本解读》复习要点 1、文学文本的解读 (1) 2、文学文本的解读步骤 (3) 3、解读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4) 4、试表述罗兰?巴特所说的文本与作品的差别 (5) 5、诗歌的含义 (6) 6、诗歌的特征 (7) 7、诗歌的意境 (12) 8、意象 (14) 9、意象迭加 (14) 10、语境 (15) 11、用典 (16) 12、电影艺术的特点 (17) 13、电影文学文本的特点 (19) 14、电影镜头的类别 (20) 15、电影拍摄的角度 (21) 1、文学文本的解读 文学文本的解读活动也就是文学接受或文学鉴赏活动,是一个反映、实现、改变、丰富文本的过程,也是一个融会了解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想像,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机制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过程。 解读者通过语言的阅读,准确把握这个语言组合体各要素之间的

关系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文本语言符号的提示下,调动自己的艺术感受能力去感知文本形象,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去进行形象的再造,从而尽可能完整、清晰地将作品形象、意境“复现”在自己的意识屏幕上,并对文本意义、意味做出解读。这也就是一个文本的反映和实现过程。 从读者的解读过程来看,读者对于文本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一定是融会了自我生活经验、情感经验、欣赏经验的,读者的感受能力、艺术趣味以及已经具有的对于社会生活、对于人生以及对于艺术本身的认识,读者已经具备的关于文学文本的相关知识,都将被运用于他对某个文学文本的解读之中,从自己的理解出发对文本进行“补充”甚至“改造”,从而也会丰富文本的内涵。 而从文学文本本身来看,它也要求必须有读者的补充和丰富。法国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罗兰?巴尔特将文学文本区分为“可读的”和“可写的”两类,其实,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可写”性,即总是能够同时也需要调动读者的想像去加以补充、丰富。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像,才能够领会它。”其实,文本中没有说出来的部分,常常反而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如果没有解读者的想像去加以补充、丰富,文本事实上无法在解读者那里获得真正的反映和实现。 美学的重要理论家伊塞尔认为,正是文本中那些需要读者“以揣度加以填充的地方”,把读者“牵涉到事件中,以提供未言部分的意

2018暑假研学旅行致家长一封信

暑假研学旅行组委会 致家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各位家长: 你们好! 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教育正向新的方向转化,随之而来的就是教育方式、教育途径、教育内容的变革。2018年是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一年,教育部专门下发了《研学旅行实施细则》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常规课程中去!使学生在旅行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增长见识、体验不同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提高学习兴趣,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这是教育的重大改革,其根本目的是让每个学生身体健康、品德高尚、学习快乐、生活谐幸福。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为让同学们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学校与专业的xxxxxxxxx 团队联合向你推荐暑期研学旅行系列课程。 暑假的研学旅行课程,是常规性“社会实践”课程,是一次有意义的“暑假作业”因而采取统一组织与家长同意的方式进行。时间定于xxxx年XX月XX日至XX月XX日之间,研学课程分别为:xxxxxxxxxxxx 等,有关具体事宜如下: 一、参加研学旅行的意义: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 全面发展的一项实践举措,是让学生在与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拓展视野、增长见识,学习探究有效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和集体观念,增进学生对自我、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主题: 三、研学课程: 1、研学课程一 2、研学课程二 3、研学课程三 4、研学课程四 5、研学课程五 四、组织严谨,确保安全 本期研学旅行由XXXXXXXXX课题组提供学术支持,由XXXXXXXXXXX研学旅行部负责组织。该公司有 多次组织中小学生参加研学、游学体验的成功经验,获得各界较高的评价。研学旅行期间,主办方为每个班级标配1名辅导师、1名专业引导师、学校配多名随队老师,出行有专业队医跟随,确保行程安全。营地实行封闭化管理。营员食宿均在营地,专业食堂确保食品安全卫生;住宿干净整洁,确保营员们在营地生活舒适。 五、选课方式: 1家长用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⑴进入微信公众平台,浏览研学旅行课程简介,选择你需要的课程,然后填写报课回执单。 2扫描你所选择项的二维码缴费注册即可(凡报课的家长要将报课回执单填好交给老师)。 3传统报名方式:个人报名可以现场报名 六、服务热线: 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 2018年6月

行政组织学名词解释形成性作业2答案

形成性作业2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功利组织:功利性组织是以金钱、物质、利益诱导作为权威基础,即以功利或物质报偿的方式作为管理和控制部属的主要手段。 2、棱柱模式理论:所谓“棱柱子模式理论”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 3、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指的是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4、权力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又称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习惯和武力等、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它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挥其作用的。 形成性作业4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单向沟通 P190 单向沟通是指在沟通时,一方只发送信息,另一方只接受信息,双方无论在语言和情感上都不要信息的反馈。如作报告、发指示、下命令等都属于单向沟通。 2.主文化 P228 主文化是行政组织中上层管理人员或者领导人员所主导和支持的,与组织中正式的规章制度、组织战略和政策有较为紧密的联系的文化。它体现的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它为组织中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共享,在组织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组织中的主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代表,通常展现了一个组织特有的精神气质和风格心态. 3.单环学习 P212 单环学习是将组织动作的结果与组织的策略和行为联系起来,并对策略和行为进行修正,以使组织绩效保持在组织规范与目标规定的范围内。而组织规范与目标本身则保持不变。显然,单环学习只有单一的反馈环,它是在当前的系统和文化框架下提高组织能力,完成已确定的目标或任务。这种学习的目标是适应环境,取得最大效率,学会如何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完成组织任务。 4.敏感性训练 P281 敏感性训练,又称敏感度训练或“T组训练”(T-group training),是一种在实验室进行的训练方式。所谓的敏感性训练就是通过群体间相互作用的体验,提高受训者的社会敏感性和行为的灵活性,帮助提高受训者对自己、他人、群体和组织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技能。

从文本解读入手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从文本解读入手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深入研读语篇,把握教学的核心内容。在过去十几年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发现,教师 在很大程度上会忽略语篇的内涵和具体内容。大家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比如怎么培养读的策略?怎么培养听的策略?怎么在上下文中猜生词?这些都是形式上的教学,没有关注语篇学习的内在意义和价值。而且在教学中,已经出现了模式化和程式化的现象。由此可见,要实施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研读语篇,把握好教学的核心内容, 如果丢了教学的核心内容,就丢掉了学科育人的平台,放弃了学科育人的途径,也就无法落实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所以在这条建议里,我们强调语篇是英语教学的基础资源,语篇赋予语言学习以主题、情境和内容,并以其特有的内在的逻辑结构、文体特征和语言形式组织和呈现。 信息服务于主题意义的表达,所以任何一个好的语篇内部,都是有明确的主题语境和 具体的主题内容的,并且内容与内容之间都含有紧密的逻辑关联。每个语篇都有自己的文体 特征和语言形式,作者通过这些修辞方式来组织和呈现信息,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主题意 义的表达。因此,开展好教学的前提是要研读好语篇。 一、什么是文本解读? 那么语篇研读是指什么?它具体指读者对语篇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 作者观点等做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我们建议老师们在做文本解读时,主要回答三个具体问题。第一个要回答的问题是 wh at ,回答语篇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第二个要回答的问题是 how ,即语篇具有什么样的文体特征和内容结构,语篇的编排、段落之间有什么关联,以及具有什么样的语言特点?进而 分析语篇的文体特征、内容结构以及语言特点是如何为主题呈现服务的。也就是说,作者为了有效并恰当地表达这样一个主题意义,选择了什么样的文体形式,语篇结构和修辞手段?第三个要回答的问题是 why ,即语篇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语篇所承载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或者说分析一下作者或说话人(不论是口语听力语篇还是书面语篇)传递了什么样的意图、 情感态度或者价值取向?

研学旅行心得体会通用范文

研学旅行心得体会通用范文 【篇一】研学旅行心得体会通用范文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生活又不止诗和远方,还有田野和家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课堂在路上,为了开拓我们的学习视野,经教育局批准,在学校领导、老师的精心组织下,我们初二年级到了韶山、长沙等地开展了一次有意义的研学旅行。 我们第一站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韶山,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韶山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韶山是一个出伟人的地方;韶山是一个人人都景仰的地方。一代伟人毛泽东生于斯,长于斯。在韶山,我们重温了峥嵘的历史,观看了众多文物,收获甚多。之后我们又来到了毛泽东铜像广场,全体师生伫立于毛主席铜像前,久久地凝望着气宇非凡的毛主席,他仿佛微笑起来,一种追怀和敬慕油然而生。 下午我们又去到了靖港古镇,用主持人汪涵的话来说,靖港古镇固执地在邻居都市的地方保持了自己的时间感。没有外界的干扰,即便有来往旅客,古镇也保持着接近完美的模样。“湘江河里的风蓬,洞庭湖里的网,靖港的小吃有得讲”。这是长沙一带称赞靖港古镇的民谣。说的就是特色小吃——臭豆腐,香干...... 傍晚时分,我们又去到了千龙湖度假村,在去千龙湖的路上,畅通无阻,一路上都是水泥路,沿途可以看很多乡村美景。千龙湖的环境也很好,湖面非常清澈,小桥流水,湖心亭醉。晚上,一位教官给我们开展了一场激情四溢的演讲,

讲述的是关于感恩的故事,周围的同学都被感动得眼泪直流。我也明白了,父母为我们付出那么那么多,我们又怎么能因为放不下面子而不感恩?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更爱爸爸妈妈,做他们为之骄傲的女儿。 夜晚,丰富多彩的篝火晚会在漫天星空之下开始了。那天晚上我们所有同学和老师都汇聚在体育馆外,正中间有一个火炉,燃烧着火焰,好像在给我们的晚会助兴。晚会的开场舞由我们的康校长出演,点燃全场。每一个节目,我们都跟着节奏一起打拍子,低声的合唱,然后大声的叫好,气氛真是嗨翻天了。 篝火晚会后,我们来到住宿的地方,很好看,是一幢小房子,我们住在水云轩,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周围的环境也是格外诗意。 第二天下午我们去到了雷锋纪念馆,看了许多关于雷锋叔叔的故事。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雷锋叔叔做好事,为人民服务,绝不是靠一时的热血和冲动,而是始终如一,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这次研学旅行到这里便也结束了,非常的丰富多彩,为我们紧张的学习生活增添了丝丝活力。【篇二】研学旅行心得体会通用范文 前几天,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研学旅行的活动。这是我们第一次离开家去外面锻炼的机会,我踏着轻松的步伐,闻着春天的花香,感受着春天的气息,坐上了大巴车。在车上,我们有的唱歌,有的吃零食,一路上说说笑笑。不一会儿就

行政组织学作业答案

《行政组织学》第一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为_____D______。 A.非正式组织 B.企业组织 C.行政组织 D.正式组织 2、行政组织是追求_______A________。 A.公共利益的组织 B.利润最大化的组织 C. 公共价值的组织 D. 行政权力的组织 3、行政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____B_____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 A.泰勒 B.法约尔 C.卡斯特 D.梅奥 4、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诸要素为_____C___。 A.组织气候 D.组织文化 C.组织环境 D.组织战略 5、领导机关或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属人员或单位的数目称之为_______A________。 A.管理幅度 B.管理层次 C. 管理级别 D.管理范围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两个和两个以上正确答案) 1、按组织内部是否有正式的分工关系,人们把组织分为___BD____。 A.营利组织 B.正式组织 C.非营利组织 D.非正式组织 2、韦伯对行政组织理论的建构是从权力分析开始的,认为存在着三种纯粹形态的合法权力,它们是____BCD_____。 A.行政的权力 B. 理性——法律的权力 C.传统的权力 D.超凡的权力 3、行政组织环境的基本特点为_____ABCD_____。 A. 环境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B. 环境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动性 C. 行政组织环境的差异性 D. 行政组织环境的相互作用性 4、组织的环境大致可以分为___A___和____B___,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对组织的管理带来影响。 A.一般环境 B.社会环境 C.政治环境 D.工作环境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麦当劳折扣券 另一种解释是:麦当劳想借此进行价格歧视——把顾客分开。要获取麦当劳的优惠券,总是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的,而不是随手可得——上麦当劳的网站浏览寻找优惠券,打印优惠券,或者阅读麦当劳的宣传报纸,或者到路边索取,都是需要花费少许成本,主要是时间成本。通常是什么人才愿意花费这些成本呢?是时间成本比较便宜的人。能上麦当劳的人中,什么人时间比较便宜呢?显然是一些收入偏低的人——工薪阶层。另外,优惠券能够购买的通常是某种指定的商品组合,而不是随意购买。也就是说,使用优惠券的顾客,是要付出代价——不能随意挑选商品的代价。这也是一种成本。总而言之,使用优惠券,是要付出代价的——代价者成本也。 通过上述种种方式,麦当劳成功地把麦当劳的顾客中的富人和穷人分开,然后,对于富人——不持有优惠券的人,麦当劳供给他们的商品就比较贵(没有优惠),而对于穷人——持有优惠券的人,麦当劳给他们打折。时间地点商品相同但价格不同,这就是典型的价格歧视。通过价格歧视,麦当劳向消费者榨取了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增加了利润。 关于大学生占座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占座”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时有发生,在大学校园里更是司空见惯。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当我们假设所有的人都是理性人时,理性人就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制度本身不涉及道德问题,一项制度的制定如果能够满足理性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体现了普遍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它就是一项合理的制度。下面将运用经济学原理对占座行为的合理性予以分析。 (1)占座——理性人的选择.“占座”意味着你可以拥有令你满意的座位,当你和你的同学同样用心时,你比他们更容易集中精神,获得更好的听课效果,最终得到更优异的成绩。 当然,你需要为占座付出一定的低价,即你为占座付出的机会成本。这里的关键在于机会成本与收益比较孰轻孰重。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取得好成绩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占座的机会成本,当你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它们时完全可以被压缩到很小,甚至为负值——早起有益于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而把时间浪费在早饭上是没有必要的。这么看来,你为占座付出的机会成本是很小的,而得到的收益却大得多,因此占座无疑是理性人的最佳选择。 (2)替他人占座——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如果你已经前赶到了教室,多占个座儿对你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因为你为此付出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但这一行为的边际收益则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你的室友可能会认为你很体贴,并因此提高对你的评价;其次,即便是你所服务的人不认为这是美德的表现,而将之视为一项投资,那么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在适当的场合时,他也必定会为之付出某种方式的回报。这种情况,通俗地讲叫做“顺水人情”,本小利大,何乐而不为呢?

小学生研学旅行作文5篇集锦

小学生研学旅行作文5篇集锦 今天,是我最开心的一天,因为我们二年级十个班一起去天童森林公园春游。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小学生研学旅行作文5篇集锦,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生研学旅行作文1 终于周四啦,我们要去天童森林公园春游了,那天,阳光明媚,我们的大部队出发咯! 这次研学有五个模块,五个小组,我们还要评选出优胜组。五个模块分别是庇护所,水净化,担架,自救包扎,评比优胜组。 我觉得最好玩的是庇护所和担架。庇护所是用绳子,三根竹竿,防雨布搭的。我们组先把二根竹竿用绳子绑起来,再架上第三根竹竿,再绑起来,形就完成了,现在盖上防雨布,然后把防雨布也绑好,一个简易的庇护所就完成啦! 接下来是担架。我们用一块帆布和两根竹竿就可以了,先把帆布摊开,然后放上竹竿,折上布,完成!我还上去躺了呢? 还有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模块。我们组在优胜组的评比中胜出,真是荣幸啊! 研学真好玩,期待下一次的活动! 小学生研学旅行作文2 今天,是我最开心的一天,因为我们二年级十个班一起去天童森林公园春游。 我们先上了大巴车,然后等十个班都上车了,就一起出发。 我们坐了一个小时的大巴车,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我们下了车,教官在前面整队,整完队我们就开始我们的活动啦。 首先,教官带着我们来到一块草坪上,草坪上有一个教官,那个教官是教我们怎么搭建庇护所的方法。然后我们开始练习了。练习完了,我们又去了第二块草坪,这块草坪上又有一个教官是教我们水过滤的地方。他讲了很多很多,不过我们都听进去了。然后我们又开始操作练习了。操作好了,我们就开始吃午餐了。 吃好午餐,我们又玩了很多项目,这一天,我玩得非常开心。 小学生研学旅行作文3 研学的前一日,放学后我和妈妈一起准备了好多美味的食物,准备活动分享给同学们和老师们吃,我兴奋的一夜都没有睡好。

行政组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论述完整版

1、组织: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要素组成的,为了达成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并随着内部要素和处部环境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 2、行政组织:就是指为推行国家公共行政事务而依法建立起来各种行政机关的统称。 3、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4、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 5、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在思想上、认识上、感情上和行为上拥有共同一致的价值观。团体意识是维系组织存在与发展的灵魂。 6、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梅奥、罗斯利斯伯格。他们的学说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的,因而得名霍桑试验。霍桑试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历时8年,经过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群体行为、员工态度、工作士气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并证明,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仅取决于人的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的因素,而且更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7、“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创立的。他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对人的行为和动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人的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这些需要按照人的自下而上和发展的重要性可以划分为5个基本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满足了人低层次的需求后,人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在管理中,应从满足员工不同的需求入,以激励和调动员工工作 的积极性。 8、帕森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 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帕 森斯对社会生活中的组织现象有 其独特的研究,他认为,所有社 会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系统, 每个大的社会系统下面又分有若 干小的社会系统 9、“成熟—不成熟理论”:阿吉里 斯创立的。他在《个性与组织》 一书中指出,组织中的人性是发 展的,它们会经历一个从不成熟 到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从 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从 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但是,这 一过程仅仅靠正式的组织是难以 完成的,这就需要管理者吸收工 人参与,采取以工人为中心的管 理方式,使工人具有多种工作经 历,进行角色体验,强化工人的 责任,依靠工人的自我管理。 10、棱柱模式理论:美国当代著 名的行政学家里格斯创立的。“棱 柱模式理论”是将社会形态划分 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 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 比较各自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 行政制度的影响。里格斯说的农 业社会相似于传统社会,工业社 会相当于现代社会,棱柱社会则 为过渡社会。棱柱社会概念的提 出,既是里格斯的重要贡献,也 是里格斯的理论特色。 11、组织环境:是指存在于组织边 界之外,可能对组织的总体或局 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所有要 素。 12、内部环境:指的是组织界限 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 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13、外部环境:是指组织界限之 外与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 自然和社会因素。 14、行政组织的环境分析:就是 组织管理者对组织的环境进行研 究,感知和了解环境及其变化, 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适应环境 的变化,乃至最终有效地创造有 利于组织发展的环境的过程。 15、行政组织结构:就是行政组 织内部各构成部分或各个部分之 间所确定的关系模式。 16、行政组织结构的层级化:就 是将行政组织系统纵向划分为若 干个层级,每一层级的职能目标 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辖范围和 管理权限从高到低逐级缩小。 17、行政组织结构的分部化:就 是将行政组织按照不同的功能、 活动范围横向划分为若干个职能 部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性质不 同,但行政地位、管辖范围和权 限是平等和相同的。 18、组织的“显结构”:是指构成 组织结构的外在因素的集合。 19、组织的“潜结构”:我们把组 织当中人的目标价值、观念、态 度、气质、情感等方面的相互关 系称之为组织的“潜结构”或“潜 结构”因素。 20、管理层次:为组织系统中纵 向划分的管理层级的数额。 21、管理幅度:为一领导机关或 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 控制下属人员或单位的数目。 22、集权式组织结构:就是指在 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机关的事 权由本机关自行负责处理,不设 置或授权下级或派出机关的组织 结构体系;或者上级机关或单位 完全掌握组织的决策权和控制 权,下级或派出机关处理事务须 完全秉承上级或中枢机关的意志 的组织结构体系。 23、分权式组织结构:是指在一 个组织结构体系之中,为了完成 一定的任务或使命,将设置不同 的上下层级机关,使其在各自职 权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处理事务; 或者为适应各地区的需要,分别 在各地设立有独立法人地位、有 处理其事务的全权,并不受上级 机关指挥与监督的组织结构体 系。 24、组织结构设计:是指组织管 理者根据组织内外环境因素,规 划、选择、建立一种适合本组织 自身特点、结构优良、功能齐全、 运转灵活的组织结构的过程或活 动。 25、总理负责制:是指总理对国 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具有最后 决策权,并对这些决定以及其所 领导的全部工作负全面责任。 26、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 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 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 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 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 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8、群体:是指介于组织和个人 之间的,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关 系而集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 的人们的集合体。 29、群体归属意识:是个体自觉 地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 感。有了这种情感,个体就会以 这个群体规范为准则而活动,自 觉地维护这个群体的利益,并与 群体内的其他成员在情感上产生 共鸣,表现出相同的情感、一致 的行为以及所属群体的特点和准 则。 30、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 员的吸引程度和群体成员之间关 系的紧密程度。 31、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所确定 的行为标准。群体规范主要有风 俗、文化、语言、舆论、公约、 时尚等行为规范及各种不同的价 值标准。 32、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人、 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 标的行动过程。 33、行政组织领导:就是指行政 组织中的领导者依法运用国家公 共权力,通过决策、指挥、组织、 协调、监督、控制等方式,引导 和影响所属成员达成公共目标的 活动过程。 34、领导影响力:就是领导者在 领导过程中,有效改变和影响他 人心理和行为的一种能力或力 量。 35、权力性影响力:又称强制性 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 习惯和武力等等。权力性影响力 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 拒性,它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 挥其作用。

2020研学旅行心得体会3篇

2020研学旅行心得体会3篇 【篇一】研学旅行心得体会通用范文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生活又不止诗和远方,还有田野和家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课堂在路上,为了开拓我们的学习视野,经教育局批准,在学校领导、老师的精心组织下,我们初二年级到了韶山、长沙等地开展了一次有意义的研学旅行。 我们第一站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韶山,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韶山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韶山是一个出伟人的地方;韶山是一个人人都景仰的地方。一代伟人毛泽东生于斯,长于斯。在韶山,我们重温了峥嵘的历史,观看了众多文物,收获甚多。之后我们又来到了毛泽东铜像广场,全体师生伫立于毛主席铜像前,久久地凝望着气宇非凡的毛主席,他仿佛微笑起来,一种追怀和敬慕油然而生。 下午我们又去到了靖港古镇,用主持人汪涵的话来说,靖港古镇固执地在邻居都市的地方保持了自己的时间感。没有外界的干扰,即便有来往旅客,古镇也保持着接近完美的模样。“湘江河里的风蓬,洞庭湖里的网,靖港的小吃有得讲”。这是长沙一带称赞靖港古镇的民谣。说的就是特色小吃——臭豆腐,香干...... 傍晚时分,我们又去到了千龙湖度假村,在去千龙湖的路上,畅通无阻,一路上都是水泥路,沿途可以看很多乡村美景。千龙湖的环境也很好,湖面非常清澈,小桥流水,湖心亭醉。晚上,一位教官给我们开展了一场激情四溢的演讲,讲述的是关于感恩的故事,周围的同学都被感动得眼泪直流。我也明白了,父母为我们付出那么那么多,我们又怎么能因为放不下面子而不感恩?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更爱爸爸妈妈,做他们为之骄傲的女儿。 夜晚,丰富多彩的篝火晚会在漫天星空之下开始了。那天晚上我们所有同学和老师都汇聚在体育馆外,正中间有一个火炉,燃烧着火焰,好像在给我们的晚会助兴。晚会的开场舞由我们的康校长出演,点燃全场。每一个节目,我们都跟着节奏一起打拍子,低声的合唱,然后大声的叫好,气氛真是嗨翻天了。 篝火晚会后,我们来到住宿的地方,很好看,是一幢小房子,我们住在水云轩,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周围的环境也是格外诗意。

行政组织学1-7章名词解释

第一章行政组织学导论 1、组织 组织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要素组成的,为了达成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并随着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 2、行政组织 行政组织就是指为推行国家公共行政事务而依法建立起来的各种行政机关的统称。 3、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4、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 5、团体意识 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在思想上、认识上、感情上和行为上拥有共同一致的价值观。团体意识是维系组织存在与发展的灵魂。 第二章组织理论的发展 1、霍桑实验 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梅奥、罗斯利斯伯格。他们的学说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的,因而得名霍桑试验。霍桑试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历时8年,经过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群体行为、员工态度、工作士气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并证明,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仅取决于人的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的因素,而且更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2、“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创立的。他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对人的行为和动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人的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这些需要按照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可以划分为5个基本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满足了人低层次的需求后,人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在管理中,应从满足员工不同的需求入手,以激励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3、帕森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