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初中文言文常见字词及解释.doc

(完整)初中文言文常见字词及解释.doc
(完整)初中文言文常见字词及解释.doc

初中文言文常字及其解

文言文虚用法

一、代

1、人称代,作“他”、“她”、“他”①公与人乘,

于勺。(《曹》)② 佐之,并两尉。(《涉世家》)③

孔文子何以之“文”也?(《 < >十》)④醒侯故使之

之。(《扁蔡醒公》)

2、指示代,指代事物,作“它”、“它”或直事物名称。①学而之,不亦乎?(《 < >十》)②屠自后断其股,亦之。(《狼》)③子曰:默而之,学而不,人不倦。(《 < >十》)④鬼:“汝复?”定伯之。(《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

1、构助,作“的”

①君之病在胃,不治将益深。(《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狗盗之力哉?(《孟君》)

⑤叩石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构气助,放在主之,取消句子独立性。①医之好治不病

以功。(《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扁蔡桓公》)③ 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④日月

之行,若出其中。(《海》)⑤予独之出淤泥而不染。(《》)

3、气助,凑足音。

①公将鼓之。(《曹》)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 恨久之。(《涉世家》)④ 之,二十余四面集,步行弓矢从者百人。(《大椎》)

4、构助,提前的志。

①菊之,陶后有。(《》)

②何陋之有?(《陋室》)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

一、

1、表示并列关系的,可“又”“而且”“也”等,有也可不。①温故而知新,可以矣。(《 < >十》)②永州之野异蛇,黑而白章。(《捕蛇者》)③

中峨冠而多髯者坡,(《核舟》)

2、表示承接关系的,作“然后”“就”①学而之,

不亦乎?(《 < >十》)②扁望桓侯而走。(《扁蔡桓

公》)③尉挺,广起,而尉。(《涉世家》)

3、表示折关系的,作“但是”“然而”“却”“可是”。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十》)②予独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而不妖?? 可而不可玩焉。(《》)

③千里常有,而伯不常有。(《》)

4、表示关系的。作“而且”“并且”或不。①以三保勇而多,

推。(《婉》)② 少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

亭》)③敏而好学。(《 < >十》)

5、表示修关系,可“地”“着”或不。①河曲

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吾恂恂而

起,其缶。(《捕蛇者》)③睨之,久而不去。

(《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 泉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

②刘天下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其能而不能用他。(《治

通 .赤壁之》)

③非夫人之物而假焉,必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黄生借

》)

一、介

1、介作行生的,可“在”“从”等。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乘雪,?? 至于泰安。(《登泰山》)

2、介作行生的原因,可“因??”“由于??”。①不以物喜,不以

已悲。(《岳阳楼》)②世皆称孟君能得土,士以故之。(《孟君》)

③扶以数故,上使外将兵。(《涉世家》)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

蛇者》)

3、介作行所凭借的条件,可“凭、用、按照”等。①不用以之,每韵一帖,木格之。(《》)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二、

1、表目的相当于代里的“来”。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

陛下亦宜自,以咨善道。(《出表》)③故之,以俟夫人人者得焉。

(《捕蛇者》)④ 直开圣听,以光先帝德,恢弘志士之气。(《出表》)

2、表果,可作“以至”“因而”。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失,以塞忠

之路也。(《出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之。

三、:“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表》)

文言文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十》

2、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学而不,人不倦(教)(同上)

4、其善者而从之(;点)(同上)

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地)《扁蔡桓公》

6、醒侯故使人之(特意)(同上)

7、使人索扁(找)(同上)

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迫,攻)《狼》

10、野有麦(回看,看)《同上》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里指卸下)(同上)

12、蜀之鄙有二僧(境)《学》

13、吾欲之南海,何如(往,到)(同上)

14、富者曰:“子何持而往?”(凭借,依靠)(同上)

15、吾数年来欲舟而下,犹未能得(,尚且)(同上)

16、西蜀之去南海(距离)(同上)

17、人之立志,不如蜀鄙之僧哉(道)(同上)

18、旦辞娘去(早晨)《木》

19、但黄河流水(只)(水流的声音)(同上)

20、屋舍然(整的子)《桃花源》

21、阡陌交通(交相通)(同上)

22、率妻子邑人来此境(与世隔的地方)(同上)

23、后遂无津者(探)(同上)

24、芳草美(嫩美)(同上)

25、不足外人道也(不得)(同上)

26、会客大宴(适逢)《口技》

27、但屏障中尺一下(但)(同上)57、不戚戚于,不汲汲于富(愁的子)(心情急切的子)(同

28、儿乳(喂奶)(同上)上)

29、一(同一候)(同上)58、水尤清洌(清凉)《小潭石》

30、中力拉崩倒之声()(同上)59、怡然不(往的子)(同上)

31、客意少舒(稍稍)(同上)60、叔逝(忽然)(同上)

32、人有百手(即使)(同上)61、往来翕忽(快敏捷)(同上)

33、方七百里(面)(愚公移山)62、犬牙差互(互相交)(同上)

34、年且九十(将近)(同上)63、悄幽遂(深)(同上)

35、然相(成)(同上)64、不可久居(停留)(同上)

36、寒暑易(交)(同上)65、方其出海,如(当??)《潮》

37、我之死(即使)(同上)66、有“ 船” 火所焚,随波而逝(去、往)(同上)

38、惧其不已也(停止)(同上)67、溯迎而上,出没于波万仞中(急忽)(同上)

39、斯是陋室()《短文两篇 .陋室》68、起于(出,身)《公》

40、惟吾德馨(指品德高尚)69、不少而众,不可知

41、可者甚蕃(多)《短文篇 .》(持合宜的道德,情理)(明白事理)(同上)

42、亭亭植(立)(同上)70、然,公我云梯(是)(同上)

43、牡丹之,宜乎众矣(当)(同上)7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入侵)(同上)

44、乘奔御不以疾也(奔跑)《短文两篇 .三峡》72、罔不因象形,各具情(无不,都)《核舟》

45、良多趣味(真、在)(同上)73、其两膝相比者(挨着)(同上)

46、林寒(寂静)(同上)74、神情与,黄不属(相似)(同上)

47、遂至承天寺(于是)《短文两篇 .承天寺夜游》75、若蚊足,画了了(清清楚楚)(同上)

48、能目日,明察秋毫(明察秋毫:形容力好。秋毫:秋天身76、秦王色,跪而之日(道歉)《唐睢不辱使命》

上新的毛)《情趣》77、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

49、夏蚊成雷,私作群舞空(自己把它比作)(同上)(忙碌的子)(有)《短文两篇 .山市》

50、果如唳去端,怡然称快(愉悦)(同上)78、又令足广之次所旁祠中(去,往)《涉世家》

51、人三横,而尤(害)(更加害)《周》79、、吴广皆次当行(次)(同上)

52、而年已蹉跎()(同上)80、有千里之能(即使)《》

53、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体会上的意旨)《五柳先生》8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54、造尽,期在必醉(就)(同上)(策,用鞭子打)(依据,按照,着)

55、指然,不蔽日(冷清的子)(同上)(律,此指的性、特征)

56、箪屡空,晏如也(安然自若的子)(同上)82、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曾)《始得西山宴游》

83、蹙累(重叠)(同上)

84、游于是乎始(从此)(同上)

8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醉翁亭记》

86、云归而岩穴暝(昏暗)(同上)

87、至于负者歌于途(背着东西)(同上)

88、杂然而前陈者(摆列)(同上)

89、若脱笼之鹄(天鹅)《满井游记》

90、麦田浅寸许(曾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同上)

91、委而去之(放弃)(离开)《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2、或民不民封疆之界(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同上)

9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起用)(被举用)(同上)

9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验)(了解)(同上)

9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于是)(规模)《岳阳楼记》

9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同上)

97、是进亦忧,退亦忧

(在朝廷上做官)(不在朝廷上做官)(同上)

文言文(一词多义)

(按音序排列)

1.安: 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

也)2、养(衣食所安)

2.卑: 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备 :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

记》)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被: 1、影响(被于来世)2、

同“披”,穿(皆被绮绣)

5.鄙: 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毕: 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薄: 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

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 长: cháng 1 、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

(木兰无长兄 (《木兰诗》 )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陈涉世家》)

10.称: 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 /不能称前时之闻) 2 、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诚: 1、诚心(帝感其诚) 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惩: 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驰: 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出: 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辞: 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次: 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

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箪:1 、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

(一箪食,一豆羹)

18.当: 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 、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锐不可当”)

19.道: 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得: 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等: 1、同(等死,死国可乎 /且欲与常等不可得) 2、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1、攻(恐前后受其《狼》) 2、人(盖以《狼》)

23.吊: 1、凭吊(我吊望君之墓) 2、慰(人皆吊之)

24.度: 1、 dúo 估、推(孤不度德量力) 2、渡、越(关山度若)

25.端: 1、画幅的右端(左手卷端) 2、正、端正(其人端容寂)

26.: 1、怎么(能无) 2、(所有甚于死者)

27.: 1、行、(四夷之所惮以不敢) 2、射(其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于畎之) 4、征(左适戍阳

九百人) 5、开放(野芳而幽香)6、出(一,众妙)7、

fā,(黄垂髫并怡然自)

28.凡: 1、凡是(凡数州之土壤) 2、共(凡三往)

29.方: 1、方(方七百里) 2、方形(方以) 3、当??候(方羲之之不可以仕)

30.分: f ē 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表》) 2、分配,分。(必以分人《曹》) 3、度位。(八分有奇《核舟》)

4、 f èn,分,本分。(忠陛下之分也《出表》)

31.奉:1、通“俸”侍奉(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之)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否: 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坏(陟臧否)

33.夫: 1、那(予夫巴陵状) 2、f ú,句首(夫而攻之 /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齁声起 /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扶: 1、沿,着(便扶向路《桃花源》) 2、扶(出郭向扶将《木》)

35.拂 1、背、阻碍(行拂乱其所) 2、同“弼”,佐(入无法家拂士) 3、擦(以手拂之)

36.福: 1、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福乎)

37.富: 1、富(与府城池苑囿之富且大) 2、富有、充足,有多(家富良)38.更: 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而(醉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 4、再、又(更上一楼) 5、更加(杯愁愁更愁)

39.苟: 1、如果(苟富 /苟慕仁) 2、苟且(故不苟得 /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表希望(苟无渴)

40.固:1、本来(固众人《仲永》)2、固、固(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 5、安守,固守(君子固??)

41.故: 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 /两狼之并如故) 2、特意(桓侯谷使人之 /

余故道学之以告之) 3、原因,故(公其故) 4、所以,因此(故余愚)

42.:1、回看(野有麦《狼》元方入而不《世新》) 2、道(不如蜀鄙之僧哉《学》) 3、看望,拜(三臣于草之中)

43.: 1、看(予夫巴陵状) 2、景色 ,景象(此岳阳楼之大)

44.冠: 1、居第一位(以才略居第一位) 2、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坡) 3、男

子成人礼(既加冠)

45.光: 1、光大(以光先帝德) 2、光(仿佛若有光)

46.: 1、依(微斯人,吾与) 2、回家(太守而游人从)

47.: 1、(秦之故都《上枢密太尉》) 2、到(及阳《学》) 3、犯失(人

恒) 4、超,(况才之于余者乎)

48.好: 1、美(秦氏有好女 /好相) 2、喜(好梁父吟 /好,不求甚解) 3、以便、能(好收吾骨瘴江)

49.号: háo 1、大叫,呼。(阴怒号《岳阳楼》) 2、hào,号。(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 3、hào,国号。(号楚《涉世家》) 4、hào,号召。(号令召三老??)

50.: 1、回家(以与妻《羊子妻》) 2、 xuán,同“旋”,回、掉(走《扁蔡桓公》)

51.患: 1、担、(又患无名人与游 /且人患志之不立) 2、患(无之患) 3、当作害、??是害(人所患)

52.惠: 1、恩惠(大王加惠) 2、同“慧”,明(汝之不惠)

53.或: 1、有(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王命急宣) 2、有的人(或蛟/或以死或以亡) 3、或(或异二者之)

54.极: 1、尽、尽(此何极) 2、尽、到(南极湘) 3、尽,(极方) 4、非常、最(初极狭)

55.寂: 1、平静(端容寂) 2、寂静(寂寥无人)

56.加: 1、更加(而山不加增) 2、好(万于我何加焉) 3、虚夸,以少多(弗敢

加也)

57.: 1、(中如拉崩倒之声) 2、一会儿(立有) 3、参与(又何焉) 4、中(傅于版筑之) 5、期(奉命于危之)

6、量(万都做了土)

7、隔,隔开(遂与外人隔)

8、暗暗地(又令吴广之次所旁)

58.:1、同“ ”(路溪忽) 2、引(胡不我于王) 3、召,接(于是公 /曹) 4、拜(子墨子王 /乃入) 5、知道(往事耳) 6、看(人而之)

59.将: 1、将,名(命一上将) 2、率(命一上将将州之) 3、将要(公将) 4、扶(出郭相扶将) 5、无(使将惜不得)

60.角: 1、吹奏的器(角振) 2、吹号角(且角且走)

61.借: 1、借(每假借于人) 2、依靠(愿借子之) 3、即使(借第令毋)

62.尽: 1、没有了(担中肉尽 /林尽水源) 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 3 、尽量,尽可能(尽忠言)

63.就: 1、接近、向(此人可就,不可屈致 /然就醉) 2、完成,达到 3、即使

64.居: 1、了(居十日) 2、停留(不可久居)

65.: 1、(死即大名耳) 2、(大亦死) 3、被用(管夷吾于市) 4、参加(董生士) 5、全(国 /世无双)

66.具: 1、同“俱”,全、都(具答之) 2、具有(各具情)

67.决: 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 2 、分(意决舍) 3、断然(故决然舍去)

68.: 1、隔 2、极点(以妙《口技》) 3、停止,消失(群响《口技》) 4、极高

的,陡峭的

69.开: 1、散开(日出而林霏开) 2、放晴(月不开) 3、打开(旁开小窗)70.可: 1、大(高可二黍 /潭中可百) 2、可以(珠可数

也)

71.苦: 1、苦于(苦秦久矣) 2、使??苦(苦其心志) 3、愁(何苦而不平)

72.:1、以??(太守之其) 2、使??快(鼓之) 3、趣(而不知人之) 4、、快(游人去而禽也)

73.: 1、似(弥勒) 2、同(不与培塿 /臣以王吏之攻宋与此同)

74.利: 1、有利的(天不如地利) 2、利(兵革非不利 /抱利器)3、??有利可(父利其然) 4、物(利尽南海

初中文言文几个常的解

而、之、焉

只要初中要求掌握的就好

最佳答案

1.用作。可接、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有可 "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学》)

(二)表示关系。可 "并且 "或 "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 "就""接着 ",或不。如:余方心欲,而大声于水上。(《石山》)

(四)表示折关系。可 "但是 ""却"。青,取之于,而青于。(《学》)

(五)表示假关系。可 "如果 ""假如 "。如:君而有意,瞻予首可也。(《婉》)

(六)表示修关系,即接状。可不。如:吾日而思矣??(《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

2.用作代。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 "你的 ";偶也作主,4、定后置的志(不),如《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

"你"。例如:骨之”,两个“之”都作定后置的志,“之”字前是中心,“之”字后是定

而翁,迁我京,汝朝夕侍母。(《王忠公事》)。此句可“蚯蚓(然)没有利的爪牙,健的筋骨”。

3.复音虚 "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气助,相当于 "了 "。例如:5、用在主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如《去来兮辞》中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尺而已。(《口技》)的“善万物之得,感吾生之行休”,里两个“之”用在主之,表示

道有先后,有攻,如是而已。(《》)一不能独成句。此句可“(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的

其,感自己的年行将束。”

之6、用在主和介构之,表示它已成一个整体,、

突出个介构的意。(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之于

“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助、用,其作用各不相同。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寡人”与介构“于国”之,

一、作代“于国”的意,此句可“我于治理国家,可算是尽了心的了。”

1、代人,如《脊志》中的“先妣之甚厚”,“之”可作“她”,代7、音助(不),用在表示的或某些的后面,凑足

老。一个音,它没有意,只是起着音的作用。如《学》中的

2、代物,如《之武退秦》中的“若不秦,将焉取之”,“之”代“土“不如臾之所学也”,“之”嵌在“ 臾”的后面,音,作,

地”。此句作“比不上片刻学到的西多”。《逐客》中的“由此之”,里

3、代事,如《忌王》中的“与坐,之客曰”,“之”代“与的“之”接在“ ”后面,音,无,此句可作“从看来”

徐公孰美件事”。8、嵌在姓名中,无。如“佚之狐言于伯曰”、“若使之武

4、指示代,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秦君”、“介之推不言禄”、“ 之奇假道”中的“佚之狐”、“ 之武”、“介之推”、可作“ ,”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安君之甚”《触“ 之奇”。

太后》 , “之” 作“那”。9、嵌在用名之,无。如《病梅》中的“辟病梅之以

二、作助之”。前一个“之”用在“病梅” 个用名中,不。

1、定的志,如《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役哉”,里三、作

的“之” 名性定“百司”和中心“ 役”,可作“的”,表示限制的偏用在所句前,可作“到、往、去”。如《宴》中的“ 伯乃夜

正关系。此句可“代管百官的事呢?”。《秦》中的“ 割膏腴之之沛公”,“之”用在所名“沛公”前,作。

地,北收要害之郡”两个“之”分形容性定“膏腴”、“要害”和中心

“地”、“郡”,表示修的偏正关系。

2、的志。如《捕蛇者》中的“未若复吾不幸之甚也”,“之”焉

在里作的志,可作“得”,表示中心“不幸”和“甚”。

3、前置的志(不)。如《之武退秦》中的“夫晋,何兼

之有”,里“何”是“有”的,提前了。此句可“晋国(的欲望),兼有介“于”和指示代“是(此)”的意思,通常用于或构之

有什么足的(可能)呢?”后,介关涉到的人、事、物、所等。例如:

(1)王无罪,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於国也》)

(2)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郑伯克段于鄢》)

指示代词

通常用在及物动词之后充当宾语,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等。例如:(1)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论毅力》)―― 尝焉:试着做这件事。

(2)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种树郭橐驼传》)―― 怜焉:爱护百姓。

疑问代词

通常用于动词或动词性结构之前表示疑问,可译为“哪里”、“怎么”等。例如: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2)焉足以知是且非邪?(《答李翊书》)

(3)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

语气词

作为语气词,“焉”可用于句中或句末,表示不同的语气。

表陈述语气,可译为“了”,或不译。例如: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

达也。(《论毅力》)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如:

(1)君何患焉?(《郑伯克段于鄢》)

(2)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报刘一丈书》)

(3)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答李翊书》)

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解释资料讲解

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 解释

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解释 常见的有: 安、卑、备、被,鄙、毕、薄、踣、步、察、策.长.尝、朝、彻、称.诚.惩、驰、出.辞.次,从、错、达、旦、箪,当、道、得、等,敌,吊,度,端,定、毒、恶、发,凡,伐、犯、方、分,菲、奉、否,夫,扶.拂,福,富,负、赋、覆、更、苟,故、顾、固、观、光,归、好、号、还、惠、及、极、疾、计、加、假、间、简、见、节、竭、津、尽、进、居、举、具、聚、苦、劳、类、良、临、虑、论、漫、靡、灭、名、明、命、没、谋、难、平、期、戚、奇、强、窃、清、请、穷、秋、求、取、去、全、任、容、入、塞、上、少、舍、身、生、胜、师、实、食、使、事、是、时、属、说、素、汤、通、痛、亡、望、为、谓、闻、徙、牺、鲜、向、效、信、兴、行、形、修、徐、许、寻、业、遗、异、易、诣、益、阴、应、盈、游、余、语、喻、缘、远、阅、责、章、知、止、治、致、众、专、走、足、作、坐 部分列举:(按音序排列)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得广厦千万间)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被坚执锐)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 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 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初中文言文实词释义及翻译方法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常用实词及翻译方法 一.常用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1.安 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从 (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

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4.得 (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 5.道 (1)(正确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初中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

初中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复习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岳阳楼记》谪守()越明年( ) 百废具兴( ) 属予作文( ) 胜状( ) 衔远山( ) 横无际涯( ) 朝晖夕阴( ) 大观也()南极潇湘()迁客骚人( ) 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 浊浪排空( ) 日星隐曜( ) 山岳潜形( ) 薄暮冥冥( )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春和景明( ) 长烟一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 把酒临风( ) 古仁人之心( ) 不以物喜( ) 是进亦忧()微斯人( ) ( ) 吾谁与归( ) 《醉翁亭记》 名之者谁()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野芳发而幽香()临溪而渔()非丝非竹()( ) 树林阴翳()林壑尤美() .蔚然而深秀()佳木秀而繁阴()饮少辄醉()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岩穴暝()伛偻提携() 泉香而酒冽()宴酣之乐()弈者胜() 觥筹交错()颓然乎其间者()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陈涉世家》 尝与人佣耕()()辍耕之陇上() 怅恨久之()苟富贵()安知()適戍渔阳() 屯大泽乡()皆次当行()会天大雨()度已失期() 今亡亦死()等死()以数谏故()楚人怜之()为天下唱()卜者知其指意()然足下卜之鬼乎()念鬼()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固以怪之矣()()间令()往往语() 指目陈胜()()吴广素爱人()忿恚尉()尉果笞广()陈胜佐之()并杀两尉()藉第()宁有种乎()徇蕲以东() 比至陈()被坚执锐()刑其长吏()《出师表》 中道崩殂()益州疲弊()盖追先帝之殊遇()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宜开张圣听()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陟罚臧否()()()以昭陛下()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悉以咨之()()必能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亲贤臣,远小人()() 计日而待()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深入不毛()叹息痛恨()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斟酌损益()以彰其咎()()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临表涕零()()往来二十有一年矣() 《曹刿论战》 齐师伐我()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何以战()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小惠未徧()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公将鼓之()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既克() 一鼓作气()再而衰()难测也() 望其旗靡()故逐之()() 《唐雎不辱使命》 易安陵()大王加惠()其许寡人()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故不错意也() 请广于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岂直五百里哉()怫然怒()以头抢地() 休祲降于天()天下缟素()色挠()

2021年初中文言文常用字解释

*欧阳光明*创编2021.03.07 初中文言文常用字解释 欧阳光明(2021.03.07) 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相当于“而且”,“又”。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学而时习之”。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之】 1.用作代词: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文常用字词解释

文言文常用字词翻译 文言文虚词用法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初中语文文言文字词解释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3、将要。(今当远离)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4、征发(发闾左?m戍渔阳九百人)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2、总共(凡三往)

(完整)初中文言文常用字及注释

常用字注释 安:①安宁,安定;②稳定,稳固;③安逸,安乐;④安心;⑤安放,设置;⑥疑问代词。 什么,什么地方;⑦怎么,哪里 比:①并列,挨着;②副词。接连地;③勾结;④及,等到;(①~④旧读bì)⑤顺从,和顺;⑥比较。⑦比喻 鄙:①周代基层行政区划,五百户为鄙;②边疆,边缘的地方;③庸俗,浅陋;④看不起,轻视;⑤谦词。谦称自己。 兵:①兵器,武器;②军事,战争;③军队 并:①合并,吞并;②一起,一并;(除③外,其余念bìng)③bǐng。通“屏”(摒)。抛 弃;④古地名,在今山西太原一带。⑤并行,并列;⑥一起,一齐;⑦bàng(棒)。依傍,沿着;⑧合并,兼并; 策:①竹制的马鞭子;②竹杖,拐杖;③成编的竹简;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的文书;⑤策问。⑥计策,计谋;⑦古代占卜用的蓍草。; 诚:①真心,不虚伪;②确实,的确;③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果真”; 乘:①驾车,驱马拉车;②登,升;③趁着,凭借;④压服,欺压;⑤追逐;⑥计量,计算;⑦shèng(剩)。春秋时晋国史书叫做“乘”;⑧shèng(剩)。量词; 从:①跟随;②顺从,听从;③参与;④由,自;⑤堂房亲属;⑥副,与“正”相对;⑦ zòng(纵)。南北方向。⑧zòng(纵)。放纵,纵容;⑨【从容】1.不慌不忙,2.怂恿,鼓动人做坏事; 殆:①危险;②近于;③副词。大概,恐怕;④通“怠”。懒惰; 道:①路;②规律,道理;③指道家,道教;④主张,思想,学说;⑤从,由;⑥说,讲; ⑦dǎo(导)。引导;⑧dǎo。通,疏导;(⑦、⑧后写作“导”)⑨量词;⑩古代行政区域名;堵:①古代建筑墙的单位 而:①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②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词或词组之间的并列、转折、相 承等关系。③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④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如果”或“却”的意思;⑤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⑥如,像; 凡:①凡是,表示概括;②总共,一共;③平凡,平常; 方:①方;②古代代称面积的用于,“方十里”即纵横十里;③方向,方位;④地的代称;

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解释.

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解释 常见的有: 安、卑、备、被,鄙、毕、薄、踣、步、察、策.长.尝、朝、彻、称.诚.惩、驰、出.辞.次,从、错、达、旦、箪,当、道、得、等,敌,吊,度,端,定、毒、恶、发,凡,伐、犯、方、分,菲、奉、否,夫,扶.拂,福,富,负、赋、覆、更、苟,故、顾、固、观、光,归、好、号、还、惠、及、极、疾、计、加、假、间、简、见、节、竭、津、尽、进、居、举、具、聚、苦、劳、类、良、临、虑、论、漫、靡、灭、名、明、命、没、谋、难、平、期、戚、奇、强、窃、清、请、穷、秋、求、取、去、全、任、容、入、塞、上、少、舍、身、生、胜、师、实、食、使、事、是、时、属、说、素、汤、通、痛、亡、望、为、谓、闻、徙、牺、鲜、向、效、信、兴、行、形、修、徐、许、寻、业、遗、异、易、诣、益、阴、应、盈、游、余、语、喻、缘、远、阅、责、章、知、止、治、致、众、专、走、足、作、坐 部分列举:(按音序排列)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得广厦千万间)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被坚执锐)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 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 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完整)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整理 一、之 (一)代词 (1)作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3)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 可译为“到”、“往”。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二、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 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文言文常用字解释

初中文言文常用字解释?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相当于“而且”,“又”。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学而时习之”。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温故而知新。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曲肱而枕之 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之】 1.用作代词: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六年级小升初常用文言文字词解释

将:统帅、指挥、统领何:怎么、为什么、怎么办、多少尝:曾经、常常、尝试、品尝故:所以、死亡、老朋友、原因、缘故以为:认为自是:从此乃:就、于是此:这遂:就、于是俄而、少顷、须臾:一会儿方:正、刚、方圆耳:罢了诸:各位举:推荐迁:调任且:而且道经:路过颦:皱眉归:回还:回去所以:......的原因皆、咸、俱:都比期年:到了第二年期:满一年昔:从前悦:高兴胡:为什么已:停止患:祸患、灾难向:从前素:白色退:回去释:放下破:漏水下沉安:怎么于是:在这时伐:攻打旦:天亮时、早晨虽:即使可以:可以凭借克:战胜逐:追赶靡:倒下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复:又测:估计伏:埋伏纳:接受修:长、高、有、又服:穿戴窥:偷偷地看、照复:又一次谋:商量杂然:纷纷许:赞同置:安放苦:愁特:只不过诲:教导惟、但:只思:想援:取若:好像扬其目:瞪着眼蒙昧:用袖子遮住眼谏:劝诫亡:逃跑、死了、丢失使:派、让毕:完数:几遽:急忙、马上可:大约辍然:中途停止引:拿少:小时候攫:抢衣冠:穿戴衣帽腰:腰上缠着雨:下雨徒:白白的竞:走佣作:做雇工辛勤劳作资:借偿:报酬邑人:同乡食:吃粮食愿:希望逮:达到操:拿度:量至:到莫:不,没有初:刚开始讴:歌若:假如,如果穷:尽辞:告别余:我啖:吃嗜:喜欢孺子:年轻人学问:好学善问侍:在旁陪着敝:破旧契:刻惑:糊涂笈:书籍亟:急于:在盍:何不狩:打猎轻:轻视蹉跎:光阴虚度黯然:沮丧的样子沃面:洗面孤:失去父亲、孤儿诟:骂示:给......看岁:年苟:如果泊:停赦:免除坐卧:坐立、躺下屏居:隐居即:就尔:你子:您谨之:慎重对待他贻:赠送毋:不虑:担心匮:缺乏无恙:安好吏:公差伺:侦察等候经日:经过一天许:左右、上下云儿:罢了横渡渡到河中央鞭笞:受鞭打俯首:低着头报予:回报我

七年级上下册文言文字词解释训练

七年级文言文字词解释训练 《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 ?????????? 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 。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 陈太丘与友期 )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2、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 子曰:“温故( )而( )知新( ),可以( )为师矣。” (《为政》) 5、 子曰:“学而 ( )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 (《为 政》)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 子曰: 知之( )者不如好.( )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雍也》 &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 )我如浮云?”《述 而》 改之。”(《述而》) )也。《兑命》曰:“学 ( )学半”。其( )此之谓乎? 河中石兽 纪旳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山门圮.( )于河,二石兽并.( )沉焉。 阅( )十 余岁,僧募金重修,求.( )石兽于水中,竟.( )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 d o )数小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择其善者( )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 10、子在川上曰:"逝( )者如斯( 夫,不舍( 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 )可夺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也." 《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 )志,切 )问而近思,仁 )在其中矣 .”《子张》 虽有佳肴 《礼记》 虽( )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 )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 ( )学然 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 ) 也。故曰:教学相长 (

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表 字 更新

文言文常用词语表(138字) 1、安 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②养衣食所安.。(《曹刿论战》) ③安逸:而死于安乐也 2、比 ①等到比.至陈。(《陈涉世家》) ②类比每自比.于管仲。 (《隆中对》) ③靠近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 3、鄙 ①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②见识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4、兵 ①兵士行收兵.。(《陈涉世家》) ②兵器,武器兵.甲已足。 (《出师表》)

①一起,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②都:并怡然自乐 ③一齐:并杀两尉 6、策 ①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③记录策.勋十二转 (《木兰诗》) 7、诚 ①果真诚.如是。(《隆中对》) 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③诚心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 8、乘 ①[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 ②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③驾(坐):乘坐御风

①跟随从.先人还家。 (《伤仲永》) 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②由,自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 ③顺从,听从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④堂房亲属赠从.弟。 (《赠从弟》) 10、殆 ①有害死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则》) ②大概此殆.天之所以资将军。 (《隆中对》) 11、道 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 (《陈涉世家》) ②道义伐无道.。 (《陈涉世家》) 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④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12、堵 墙环堵.萧然。 (《五柳先生传》)

高考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

高考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 高考文言文选段的题例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内容为史传散文。这些史传散文大都出自“二十四史”。对历年来选文体例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找出其中的规律以指导我们的复习。“二十四史”指清代乾隆时“钦定”为“正史”的从《史记》到《明史》等二十四部史书。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教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因为。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

文言文常用实词解释

文言文常用实词解释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1 比①并列,靠近②比较,相比 2 鄙鄙陋,目光短浅 3 兵①兵器,武器②兵士,军队 4 病①疾病,生病②疲劳,困苦不堪 5 察观察,明察,识别 6 彻穿透 7 乘①坐,驾(战车) ②趁着,引申为“冒着” 8 从①跟从,跟随②顺从,听从 9 当①对着,面对②在,正在③当前④占着,把着⑤应当⑥(dàng)相抵,当作10道①路,途②思想,道理,主张③说,谈论 11得①得到,获得,找到 (知道,了解)(看到) ②得当,合适③能够,可以 12定①安定,稳定②平定 13伐①砍伐②进攻,征伐 14犯①侵犯②触犯,冒犯③冒着 15方①方形②方圆,周围③地域,区域 16负背,以背载物 17赋①征收,敛取②赋税 18覆①覆盖②颠覆,灭亡 19更更换 20故①缘故,原因②故意,特意 21顾①看望,拜访②回头看 22观①看,观赏②观察,考察 23归①返回,归来②归还 24好(hào)喜欢,喜好 25号①(háo)大叫,呼啸②(háo)大声哭 26还①返回②同“旋”,回转,掉转 27惠恩惠,给人以好处 28及①赶得上②至,到③趁着,等到……时 29极极点,尽头 30计①计算,计量②统计,汇总 31加超过,虚夸,以少报多 32假借,借来 33间①间隙,中间,期间②(jiàn)隔开,间断③(jiàn)参与 34简挑选,选择 35见①看见②往见,拜见,参见 36节气节 37竭①竭尽,尽力做某事②枯竭,完 38尽完,没有了 (过完) (毫无保留) 39进①向前,前进,上进②进献,献上 40居①居住②处于③停留④在时间词前,过了⑤相处 41举①提拔,举荐②发动③全 42具①具备,具有②详细 43俱在一起,一起 44聚征集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精选.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初中各篇文言文单字解释大全

初中各篇文言文单字解释大全 一、七年级 1、《世说新语》两则 ①《咏雪》 [1]差:大致、差不多。 [2]拟:相比。 [3]因:凭借。 ②《陈太丘与友期》 [1]期.行:约定。 [2]舍去.:离开。 [3]乃.至:才。 [4]在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5] 相委.:丢下,舍弃。 [6]引:拉。 [7]顾:回头看。 2、《虽有嘉肴》 [1] 嘉:好、美。 [2]肴:用鱼、肉做的菜。 [3]旨:甘美。 [4]至.道:达到极点。 [5]困:不通, 理解不了。 [6]自强.:勉励。 [7]学.(xiào)学半:教。 [8]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 3、《河中石兽》 [1]圮(pǐ):倒塌。 [2]并:一起。 [3]阅:经过,过了。 [4]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5]竟:终 于、到底。 [6]棹(zhào)划船。 [7]究.物理:推究。 [8]是.非木杮:这。 [9]湮:埋没。 [10]耳:语气词,表示“罢了”。 [11]颠:通“癫”,疯狂。 [12]啮:侵蚀、冲刷。 [13]遂:于是。 [14]但:只。 4、《伤仲永》 [1]世隶.耕:属于。 [2]尝:曾经。 [3]收.族:聚、团结。 [4]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5]扳:通“攀”,牵、引。 [6]称:相当。 [7]众人矣.:语气词。 [8]受.之天:承受。 [9]贤.于材 人:胜过、超过。 5、《孙权劝学》 [1]辞:推托。 [2]务:事务。 [3]邪:通“耶”,语气词。 [4]见.往事:了解。 [5]乃:于是。 [6] 及:到了……的时候。 [7]过:到。 [8]更:重新。 6、《口技》 [1]会:适逢,正赶上。 [2]施:设置、安放。 [3]但.闻:只。 [4]满坐.:通“座”。 [5]抚:抚摸, 安慰。 [6]乳:喂奶。 [7]是:这。 [8]毕.备:全、都。 [9]少:稍微。 [10]舒:伸展、松弛。 [11]曳:拉。 [12]虽:即使。 [13]名:说出。 [14]奋.袖:扬起、举起。 [15]股:大腿。 [16]几:几乎。 7、《短文两篇》

(完整)初中文言文常见字词及解释.doc

初中文言文常字及其解 文言文虚用法 之 一、代 1、人称代,作“他”、“她”、“他”①公与人乘, 于勺。(《曹》)② 佐之,并两尉。(《涉世家》)③ 孔文子何以之“文”也?(《 < >十》)④醒侯故使之 之。(《扁蔡醒公》) 2、指示代,指代事物,作“它”、“它”或直事物名称。①学而之,不亦乎?(《 < >十》)②屠自后断其股,亦之。(《狼》)③子曰:默而之,学而不,人不倦。(《 < >十》)④鬼:“汝复?”定伯之。(《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 1、构助,作“的” ①君之病在胃,不治将益深。(《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狗盗之力哉?(《孟君》) ⑤叩石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构气助,放在主之,取消句子独立性。①医之好治不病 以功。(《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扁蔡桓公》)③ 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④日月 之行,若出其中。(《海》)⑤予独之出淤泥而不染。(《》) 3、气助,凑足音。 ①公将鼓之。(《曹》)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 恨久之。(《涉世家》)④ 之,二十余四面集,步行弓矢从者百人。(《大椎》) 4、构助,提前的志。 ①菊之,陶后有。(《》) ②何陋之有?(《陋室》)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 而 一、 1、表示并列关系的,可“又”“而且”“也”等,有也可不。①温故而知新,可以矣。(《 < >十》)②永州之野异蛇,黑而白章。(《捕蛇者》)③ 中峨冠而多髯者坡,(《核舟》) 2、表示承接关系的,作“然后”“就”①学而之, 不亦乎?(《 < >十》)②扁望桓侯而走。(《扁蔡桓 公》)③尉挺,广起,而尉。(《涉世家》) 3、表示折关系的,作“但是”“然而”“却”“可是”。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十》)②予独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而不妖?? 可而不可玩焉。(《》) ③千里常有,而伯不常有。(《》) 4、表示关系的。作“而且”“并且”或不。①以三保勇而多, 推。(《婉》)② 少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 亭》)③敏而好学。(《 < >十》) 5、表示修关系,可“地”“着”或不。①河曲 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吾恂恂而 起,其缶。(《捕蛇者》)③睨之,久而不去。 (《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 泉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

初中文言文常用实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常用实词整理 (按音序排列)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3、将要。(今当远离)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2、敌人(盖以诱敌《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