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阅读报告

论文阅读报告
论文阅读报告

论文阅读报告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无线移动网络中增强TCP性能的技术综述》论文阅读报告

姓名:李晨阳

一、论文基本信息

作者:刘海鹏,张根度,李明

出版源:《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2, 39(6):641-648

关键词:无线移动网络 / TCP / 比特差错 / 移动切换 / 移动IP / 微移动管理

摘要:TCP是因特网上的主要传输协议,在数据包丢失主要是由拥塞引起的传统网络上,TCP 可以充分发挥其性能,但是在无线移动网络中,TCP将无线信道比特差错和移动切换引起的数据包丢失误归于网络发生拥塞而采取拥塞控制措施.不必要地降低了端到端的吞吐率,导致自身性能的下降.首先简述了当前无线移动网络的发展状况和TCP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综述和评价了各种增强TCP性能的技术方案.最后,结合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最新进展,分析和探讨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二、论文详细内容

文章就无线移动网络中增强TcP性能的最新进展进行分析和综述。其中第2节和第3节分别介绍当前无线移动网络的发展状况和TcP面临的问题.第4节详细分析和比较各种技术方案的特点、长处和不足.最后一节结合当前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分析和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第二节一开始介绍了无线广域网和无线局域网。紧接着分别介绍了基于移动IP 的无线蜂窝网络、基于Diameter的移动IP应用。

作者注意到了无线移动网络中的移动切换的层次性,介绍了GPRS体系结构中的移动切换层次。最后作者介绍到增强的无线链路传输技术,阐述了在目前形成的第3代移动通信三大标准:WCDMA.CDMA2000和TD—SCDMA;

第三节的标题是TCP面临的问题,首先是对TCP的简述,随后介绍了了比特差错和移动切换对TCP性能的影响;

第四节,作者针对增强TCP性能的技术评价,文中介绍了链路层技术、分段连接(spljt connection)技术、端到端技术和混合技术,并比较了这几种技术。

但是由于增强TcP性能的技术方案不仅在OsI参考模型中作用的层次不同,而且方案的假设前提、实验环境、测试数据传输方向、物理链路带宽等差异也很大,作者列出表格对各种技术方案的实验环境、假设前提等主要因素进行了总结.考虑到这些情况,本文未对各种技术方案对TcP性能提高的量度进行分析和评价。

最后作者对上述技术分析和比较做出总结,主要体现在两点:①链路层技术是解决TcP面临高比特差错率的有效手段;②无论是M—TcP,FTcP或是EBsN,都是由移动终端或基站首先检测切换信号.然后通过某种机制通知TcP发送端,从而使TCP能采取不同措施,来对付切换时的数据包丢失.这些研究表明,如何使TcP区分数据包丢失的原因,是提高TcP在移动切换,特别是长切换时延时性能的有效方法.研究也暗示快速和无缝的移动切换管理对TCP性能的重要性。

论文最后一节分析和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1.指出了了微移动管理的不成熟之处:尽管微移动管理被认为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但是微移动管理面临的问题,如与移动IP的无缝结合、微移动管理中的鉴别、授权和计费实现、微移动管理中的密钥分配等尚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2.移动上下文传递,如何设计移动上下文传递协议,该坍议是否应基于Diameter基础协议,采用uDP还是TcP或scTP作为传输层承载协议等,都需要研究和解决。3.链路重传机制,由于链路层和TcP均有独立的超时重传计时器.二者的同时触发会导致不必要的冗余数据发送,引起性能下降“。链路层重传的触发机制以及如何设置超时重传计时器值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同时,如果链路层的重传次数设置较大或者干脆提供类似TcP的可靠服务,就会造成大的往返时延和R丁71偏差.这种情况的直接结果是发送端TcP的超时重传计时器值变得很大,在出现拥塞丢包的情况下,包丢失恢复缓慢.例如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1s一95网络中重传机制会引入l~2 s的时延““,链路层重传次数的优化设置,值得进一步研究。4.评测指标在对TcP的性能进行测试和评估时,多数学者假设网络拥塞造成的丢包率为零,但是实际情况是广域网中拥塞丢包不但存在,有时会非常严重.忽略此项因素,使得所提方案对TcP性能的增强程度受到质疑.同时.在具体对无线移动网络中TcP 及改进后性能进行测评时,还有一些其它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三、论文和书中章节的关系

TCP技术的简述和TCP面临的问题部分和书中第7章有关;移动IP技术、无线蜂窝网络部分和书中第6章有关;文中对不同设备、链路的网络缩进行的分类性研究和第10章异构网络互连的设备与技术有关。

四、心得体会

通过我们无线移动网络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因特网提供的万维网信息浏览、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等主要服务均建立在传输与控制协议TcP之上。然而,我们总是停留在如何去学习了解现有的网络技术,没有自己的思考,通过这篇论文的阅读,我回顾了很多已经学到的知识,如各种TCP技术,同时,在作者由浅入深的带领下,我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以前只知道TcP将数据包丢失认为是网络发生拥塞或意外时延的信号,从而启动拥塞控制机制。一方面通过重传丢失的数据包以提供可靠的端到端连接;另一方面通过降低发送速率来保证网络的稳定性.但是却不曾去想过数据包丢失的原因,通过本文的阅读,我了解到在无线移动网络中,数据包丢失主要由于无线信道高的比特差错率BER(bit errorrate)和移动切换引起TCP将这种数据包丢失误归于网络发生拥塞而采取拥塞控制措施.不必要地降低了端到端的吞吐率.导致自身性能的下降.同时,我意识到了研究和提高无线网络中TcP的性能的重要性:不仅可以创造一个无处不在的分布式计算环境,而且能进一步促进无线因特网的发展和部署.无线移动网络中增强TcP性能的研究,一方面促进了TcP自身的改进和优化,另一方面极大影响了无线蜂窝网络相关技术的发展和提高。

阅读学术论文的心得体会!

我们搞科研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文献的阅读!关于如何阅读文献?读什么,怎么读?结合我自己的体会,我想这里的关键在于要让我们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学会看懂作者的思想、思路和科学方法,从中学习论文作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篇学术论文,大致可以分成如下八个部分: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与单位,论文中英文摘要,论文引言或引论,正文:可以是一节或几节,结论与致谢,参考文献,附录。 一篇学术论文在手,怎么去阅读呢?一般可以有下面几个步骤: (1)看论文题目 看论文是否属于你要研究的领域、方向,该论文与你要从事的研究工作的相关程度怎样?题目一般能说明一切。另外该文是属于哪一类的论文也要有所判别,它是新理论阐述、还是新方法的提出、还是解决了一个新问题等等。 (2)看作者姓名与单位 主要看论文作者是否是该领域的权威或知名人士,或者看作者所在的单位在该研究领域内是否处于领先地位,等等。 (3)看论文的摘要 在这里,论文作者基本上将该文所做的工作摘要的形式做了总结与阐述。因此论文摘要是论文全文的核心部分之一。了解了摘要,你基本上可以初步掌握了该论文的全貌。 (4)看论文引言或引论 引言部分一般是作者交待问题的地方。在这个部分,作者会将其要研究的问题的来龙去脉做一简要的阐述,并且还会将该文要做的工作做一个简要阐述。因此从这里,你可以了解问题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以及作者是怎么思考该问题的,作者想做什么,想要解决什么问题等等。 (5)跳过正文,看结论与致谢 论文的结论也是全文的关键之一。你要在这里看看论文是否达到了作者在引言中所预期的研究目标,问题是否已获得解决?还遗留什么问题或困难等没有解决?以及问题被解决得怎么样?等等。 (6)看参考文献 从中可以看到作者引用了哪些前人的工作,引用了哪些年份发表的前人的工作。从中你可以发现: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基础和程度上开展研究工作的。如果文献被用得多,年份又比较近,则一般说明作者掌握了该领域比较全面的研究行情,从一定的侧面反映了作者的研究工作可能是解决了前人没有解决过的问题、方法与困难等等。 (7)看附录 它一般是对论文有关内容的补充,是一种论文内容的扩展。例如,论文中有些数学推导的详细过程,有些试验的补充结果和补充说明等等。这部分只有当你需要对该文进一步了解或补充时才会用到,一般可以不予理会。 此外,对于一般的学术论文,你走完了以上几个步骤,则基本上可以算完成了对文章的阅读。也许你会问:怎么最关键部分——正文没有看呢?其实问题就出在这儿,初看论文时,往往就是被这卡住的,总是迈不过去。对于正文,我们要区分这篇文章与你所要进行的研究工作方向的关联程度如何。若关联程度不大,大可不必在这里纠缠,耗费时日。 其实各人有各人的学习与研究方法,希望各位虫友学习与研究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以悟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来。

论文阅读报告1

论文阅读报告 ——《基于平衡记分卡的员工绩效管理研究》 人力1342班梁盼 130705404242 研究目的: 随着平衡计分卡这种实用管理方法在国外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我国许多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也在研究讨论平衡计分卡的推广与应用的问题。目前我国运用平衡计分卡的企业也有很多,但成功的案例却只有小部分。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我国企业设定的目标和关键绩效指标不协调、我国企业管理者分析能力缺乏深度和细节、缺乏适当的信息系统的支持、不能系统化设计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系统等原因。而失败的原因不是在工具上,而是在实施和执行方面。 平衡计分卡是一个可以有效地将企业战略目标与个人行为结合在一起的工具。企业可以将平衡计分卡适当的进行分解,最终将平衡计分卡目标与指标落实到组织中的个人,并根据完成情况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管理,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举,充分地调动员工积极性,建立和谐的工作氛围,相信随着公司战略思想的不断深入和战略管理实践的不断发展,这种能较好地弥补传统的绩效评估系统诸多不足的战略绩效管理新方法,会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所接受。因此研究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员工绩效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 研究方法: 本文以规范研究为主,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了比较研究法和图表法。 (1)文献综述法: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本文的具体研究方向; (2)通过对比分析,展示了平衡计分卡这种先进的战略性的业绩评价系统相对于传统的以财务指标为主的业绩评价系统的优越性; (3)通过大量图表的应用,直观、清晰地反映了研究的内容。 研究思路: (1)第一章导论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 (2)第二章理论回顾,在对绩效管理理论和平衡计分卡理论回顾的基础上,总结出研究员

论文阅读报告

论文阅读报告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无线移动网络中增强TCP性能的技术综述》论文阅读报告 姓名:李晨阳 一、论文基本信息 作者:刘海鹏,张根度,李明 出版源:《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2, 39(6):641-648 关键词:无线移动网络 / TCP / 比特差错 / 移动切换 / 移动IP / 微移动管理 摘要:TCP是因特网上的主要传输协议,在数据包丢失主要是由拥塞引起的传统网络上,TCP 可以充分发挥其性能,但是在无线移动网络中,TCP将无线信道比特差错和移动切换引起的数据包丢失误归于网络发生拥塞而采取拥塞控制措施.不必要地降低了端到端的吞吐率,导致自身性能的下降.首先简述了当前无线移动网络的发展状况和TCP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综述和评价了各种增强TCP性能的技术方案.最后,结合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最新进展,分析和探讨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二、论文详细内容 文章就无线移动网络中增强TcP性能的最新进展进行分析和综述。其中第2节和第3节分别介绍当前无线移动网络的发展状况和TcP面临的问题.第4节详细分析和比较各种技术方案的特点、长处和不足.最后一节结合当前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分析和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第二节一开始介绍了无线广域网和无线局域网。紧接着分别介绍了基于移动IP 的无线蜂窝网络、基于Diameter的移动IP应用。 作者注意到了无线移动网络中的移动切换的层次性,介绍了GPRS体系结构中的移动切换层次。最后作者介绍到增强的无线链路传输技术,阐述了在目前形成的第3代移动通信三大标准:WCDMA.CDMA2000和TD—SCDMA; 第三节的标题是TCP面临的问题,首先是对TCP的简述,随后介绍了了比特差错和移动切换对TCP性能的影响; 第四节,作者针对增强TCP性能的技术评价,文中介绍了链路层技术、分段连接(spljt connection)技术、端到端技术和混合技术,并比较了这几种技术。 但是由于增强TcP性能的技术方案不仅在OsI参考模型中作用的层次不同,而且方案的假设前提、实验环境、测试数据传输方向、物理链路带宽等差异也很大,作者列出表格对各种技术方案的实验环境、假设前提等主要因素进行了总结.考虑到这些情况,本文未对各种技术方案对TcP性能提高的量度进行分析和评价。

专业文献阅读报告写法

专业文献阅读报告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阅读报告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阅读报告,至少有以下好处: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 ;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 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 科研能力的提高; 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对于毕业设计的课题综述, 则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书写。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 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 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 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 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 、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 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 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算法、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可以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述。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 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阅读报告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

论文阅读报告要求及范例

科技论文阅读报告要求: 1. 撰写科技论文阅读报告是对阅读的一个归纳和提炼,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 中文撰写,1-3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论文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该问题为什么重要?(Introduction和Motivation章节)(2)论文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案,效果如何?(Introduction,Design和Conclusion章节)(3)论文提出该解决方案的动机是什么?(Introduction和Motivation章节*重要)(4)论文提出的解决方案有何不足之处?(Design和Performance及自己的见解*重要)(5)以前解决该问题有哪些方法,有何不足之处?(Related Work章节) (6)针对该问题你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案?(自己的见解*重要) 其中第(4)点和第(6)点是论文阅读报告的重点,需要通过阅读论文和分析提出自己对于该问题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3.每个人阅读的论文不同,根据需要还可以参考阅读其他相关论文,相互之间可以讨论,但论文阅读报告的撰写必须个人独立完成,最后需要同时提交电子版和打印版。 4. 附录是一个论文阅读报告的范例,供大家参考。附件中另两篇论文介绍了如何有效地阅读一篇科技论文。 近三年的FAST会议论文可以从以下链接找到: FAST’09: https://www.360docs.net/doc/5b12117457.html,/events/fast09/tech/ FAST’10: https://www.360docs.net/doc/5b12117457.html,/events/fast10/tech/ FAST’11: https://www.360docs.net/doc/5b12117457.html,/events/fast11/tech/ 或者:ftp://218.193.53.74,用户名:stuwsz(密码为空) 注意: 每个人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一篇论文下载并阅读,然后完成阅读报告。为了保证所有人的题目各不相同,大家确定文章后及时发邮件(suzhen@https://www.360docs.net/doc/5b12117457.html,)通知我,务必在邮件中写清楚姓名、学号以及文章题目,我会在FTP上将你的姓名标注在该文章上,其他人不得再选。如有多人选择同一篇文章,则根据邮件的先后顺序取舍。

论文读书报告模板

读书报告模板 使用本模板撰写时请按照蓝色提示,定稿后请删掉蓝色提示。 大标题,字体14号宋体,居中,加粗;标题应准确、清楚、简洁地概括全文,25个字以内,标题内不应出现缩写字 张三(作者姓名,宋体,10.5号,居中) (学号:12345678 专业:工科试验班)(字体:宋体,10.5号,居中) 摘要:至少5~6个整句。摘要应以第三人称撰写,避免使用“本文”、“作者”等词汇。应写成报道性文摘,并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全文的主要信息(特别注意所述内容均应包含在正文中,且数据一致)。不要重复题目,给出文中的主要信息、关键步骤或数据,以便于检索;篇幅:600字左右,缩写词首次出现时请给出全称。(字体:宋体,10.5号,单倍行距) 关键词:列出3~5个关键词(字体:宋体,10.5号)。关键词之间用分号相隔,结束处不用标点符号;缩写词请给出全称。 (正文2000字左右,宋体10.5号字体,单倍行距;请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0 引言 引言部分的内容可包括目的、意义、方法、范围和背景等,应以第三人称撰写,避免使用“本文”、“作者”等词汇。应开门见山,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或成为摘要的注释,避免一般性的方法介绍。(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10.5号,不列入编号,首行缩进两个字符)。 1 一级标题,12号,宋体加粗,英文和数字用“Times New Roman”,左起顶格,单倍行距,段前段后间距0.5行 (标题不得排在页末。模板中的各级层次标题为建议名称,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论文内容做相应的修改。) 1.1 二级标题,10.5号,黑体加粗,英文和数字用“Times New Roman”,左起顶格,单倍行距,段前段后间距0.5行 正文部分(宋体,英文和数字用“Times New Roman”,10.5号,首行缩进两个字符)。 1.2 1.2.1三级标题,10.5号,宋体,英文和数字用“Times New Roman”,左起顶格,单倍行距 正文部分(宋体,英文和数字用“Times New Roman”,10.5号,首行缩进两个字符)。 1.2.2 1.3 …….

如何做文献阅读汇报

1 我感觉文献汇报的难点不在于汇报,在于对文献的认识。文献的认识包括两个层面。第一,文献到底是干什么?第二,这篇文献到底是干什么的? 2 从题主的这个问题描述中可以看出,题主是一个已经具备一定科研素养的研究生了。首先分类了大类,比如题主所讲的实证类,教育类。以及说明了重点:国外,研究过程。所以对于第一个问题应该不需要多说。只是补充一点,不管是教育医学类、生物化学材料类、数学物理类、电子电气计算机类等。文献都可以分为:案例类(个案与大量统计)分析;方法、材料、元件、算法、模型设计类;机理、现象、规律、理论解析类。在这个分类基础上,我们常说的文献作用——共享知识,贡献知识的宏观愿景可以细分为:侧重于数据的分析,挖掘内在的机理与规律; 侧重于方法的创新,提供更高效的工具和材料; 侧重于机理的探索,发现新的现象与理论。 那么题主的问题可以归纳到第一点。而这也就解决了我们的第一个问题。 3对于第二个问题,手上的这三五篇文献到底讲什么?其实也就几个问题,小学写作常常问道的问题。 (1)什么时候——文献的时代范围,什么时候发表。 (2)谁——文献的作者是谁?有哪些背景?文献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3)干了什么——做了什么样的研究,怎么做的,结果是什么?

可能题主是想问这个吧,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Introduction部分,以及看看分段。对于不同类型的期刊,有不同类型的文献。IEEE系列的Introduction 部分最后,往往都有一个自然段讲。而采用结构性摘要的文献中,摘要就一目了然。 (4)结果怎么样?——就是有什么结论。比如:发现了一个新特点、规律;有一个新的方法等。 当然,文献肯定还是不同于一般写作。需要思辨。那就是两点: (5)为什么要这么干——关系到研究的背景和研究的动力。(关键问题,因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研究) (6)文献是否有不足,又有什么优点。(这些案例是否能够证明结论) (7)我能利用该文献做些什么?(这种方法是否能够推广到其他对象) 4 最后,关于汇报 实际上汇报的框架已经给出了。就是上面的7点。只不过换个顺序:(5)(1)—(7)然后就截图引言就行了。当然,如果侧重于某一方面,比如研究过程。那么可以弱化这几个点的一些,突出重点。另外,PPT汇报的制作、表达等问题所涉及的太多技术细节,没必要展开。个人也认为没必要系统学习那些技术,就一页一页地做,一个图一句话地调整,就行了。只是多过几次。 Ps: 汇报与写作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内容上讲,写作应该是汇报的高级形式。用一篇论文来做一个PPT应该很快,但是用一个PPT去形成一个论文则很难。同样,当把论文换成产品也有同样规律。

文献的读书报告格式

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文献阅读报告 论文题目: 姓名:学号:专业:研究方向:指导教师: 填表日期:(讨论稿) (签字)年月日 填写说明 1.《文献阅读报告》即“文献综述”,是针对研究课题所涉及到的知识领域,在搜集、 整理相关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后,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和 思考。其中的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填写,要保证与毕业论文相一致。 2.根据培养标准,参考文献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低于20篇,在此报告中应该 有恰当的引用。 3.要求一律用a4纸打印,左侧用两个书钉装订。 4.开题前请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后再上交。 报告提纲 目录 报告正文: 参考文献:(详细列出) 篇二:文献阅读报告格式 文献阅读报告 作者: 专业:农药学 学号: 题目(中文) 正文部分: 1.研究背景 2.主要实验方法 3.结果与讨论

4.个人看法和体会 参考阅读文献: ziping wei, jinhua feng, hung-yu lin,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 single tryptophan residue as critical for binding activity in a humanized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anal. chem. 2007, 79, 2797-2805篇三:文献阅读书面报告格式和要求 上海大学2009~2010学年春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试 文献阅读报告 课程名称:《光通信技术》课程编号: 0 题目: 研究生姓名: 学号: 论文评语: 成绩: 任课教师: 宋英雄 评阅日期: 题目三号粗体居中,段前空1行,段后空行 学号,姓名(小四粗体居中,段前后各行) 日期(五号居中,段前行,段后1行) 摘要:这是文献报告写作要求。排版格式要求包括用纸,页面设置、字体、行距等。基本要求中强调独立撰写,不可简单剪贴现成资料。对文献的数量和质量作出规定,提供文献清单实例,指出一些通病,并给出评分依据。关键词:3-5个 english title uses the same format as the chinese title abstract: an english abstract must be included, which should be 400~500 words in length. this will be a part of the basis for the assessment of your technical english proficiency. you must write it in your own words, rather than just copy from a reference. mind you that anyone who simply copies from materials written by others will not pass the examination. key words: 1.引言

论文阅读报告

论文阅读报告 撰写人:张胜时间:10月9号 一、标题 Parallel Spectral Clustering in Distributed Systems 二、出处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三、摘要 Spectral clustering algorithms have been shown to be more effective in finding clusters than some traditional algorithms, such as k-means. However, spectral clustering suffers from a scalability problem in both memory use and computational time when the size of a data set is large. To perform clustering on large data sets, we investigate two representative ways of approximating the dense similarity matrix. We compare one approach by sparsifying the matrix with another by the Nystrom method. We then pick the strategy of sparsifying the matrix via retaining nearest neighbors and investigate its parallelization. We parallelize both memory use and computation on distributed computers. Through an empirical study on a document data set of 193,844 instances and a photo data set。 四、研究的问题 五、研究的目标

阅读学术论文的心得体会

阅读学术论文的心得体会! ★★★★★★★ seafun(金币+7):好文章! Quote: 我们搞科研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文献的阅读!关于如何阅读文献?读什么,怎么读?结合我自己的体会,我想这里的关键在于要让我们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学会看懂作者的思想、思路和科学方法,从中学习论文作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篇学术论文,大致可以分成如下八个部分: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与单位,论文中英文摘要,论文引言或引论,正文:可以是一节或几节,结论与致谢,参考文献,附录。 一篇学术论文在手,怎么去阅读呢?一般可以有下面几个步骤: (1)看论文题目 Quote: 看论文是否属于你要研究的领域、方向,该论文与你要从事的研究工作的相关程度怎样?题目一般能说明一切。另外该文是属于哪一类的论文也要有所判别,它是新理论阐述、还是新方法的提出、还是解决了一个新问题等等。 (2)看作者姓名与单位 Quote: 主要看论文作者是否是该领域的权威或知名人士,或者看作者所在的单位在该研究领域内是否处于领先地位,等等。 (3)看论文的摘要 Quote: 在这里,论文作者基本上将该文所做的工作摘要的形式做了总结与阐述。因此论文摘要是论文全文的核心部分之一。了解了摘要,你基本上可以初步掌握了该论文的全貌。

(4)看论文引言或引论 Quote: 引言部分一般是作者交待问题的地方。在这个部分,作者会将其要研究的问题的来龙去脉做一简要的阐述,并且还会将该文要做的工作做一个简要阐述。因此从这里,你可以了解问题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以及作者是怎么思考该问题的,作者想做什么,想要解决什么问题等等。 (5)跳过正文,看结论与致谢 Quote: 论文的结论也是全文的关键之一。你要在这里看看论文是否达到了作者在引言中所预期的研究目标,问题是否已获得解决?还遗留什么问题或困难等没有解决?以及问题被解决得怎么样?等等。 (6)看参考文献 Quote: 从中可以看到作者引用了哪些前人的工作,引用了哪些年份发表的前人的工作。从中你可以发现: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基础和程度上开展研究工作的。如果文献被用得多,年份又比较近,则一般说明作者掌握了该领域比较全面的研究行情,从一定的侧面反映了作者的研究工作可能是解决了前人没有解决过的问题、方法与困难等 等。 (7)看附录 Quote: 它一般是对论文有关内容的补充,是一种论文内容的扩展。例如,论文中有些数学推导的详细过程,有些试验的补充结果和补充说明等等。这部分只有当你需要对该文进一步了解或补充时才会用到,一般可以不予理会。

阅读学术论文的心得体会!

阅读学术论文的心得体会! 做学问首先一般得知道了解该领域内别人研究过什么、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即最好首先写一篇综述性的文章,但是综述性文章写作的最佳时期是当你阅读了该领域大量的论文以后,并且有了自己的一些见解之后,此时你在综述中不仅能够把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分门别类进行梳理,而且也的确能够提出一些真知灼见了。 写综述,首先得学会阅读学术论文,学会总结别人的观点,但是综述中仅仅罗列别人的观点还不行,还要有自己对该研究内容的思考,这样才能用一根思想之线把已有的珍珠一颗颗串起来。根据我自己的经验,遇到有价值的论文,一般我会在一个记事本中写一些总结,主要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刊物、主要内容以及阅读此篇论文时候的感受,尤其是阅读该论文时我的想法,会纪录比较详细,比如论文的写作思路、用词值得借鉴啊。 还有比如文中想法有创意,但是感觉还不够完善,似乎可以改进,结合自己以前的研究经历和经验,特别容易产生新的想法,尤其是交叉领域,所以说要经常多关心一下相邻领域的专家最近都在干什么.总之,阅读论文的时候,你的思维一定要活跃,不要一片空白,否则你还不如出去好好放松一下自己。阅读时最好脑中有些没有解决、令你迷惑的问题,此时你就好比一个有准备的头脑,看到这篇论文,说

不定吧唧一下,问题在灵光之中得到解决.这种善于发现问题的人,一般是很有学术研究潜力的人,只要坚持不懈,必有大成! 这样阅读学术论文有几个优点: (1)产生新的想法,获得idea; (2)以后学术论文的引言写作也用得着,反过来看自己曾经看过的论文,不会感觉似曾相识那么陌生; (3)养成良好的思维总结习惯,这些笔记将来说不定是一辈子的财富;

毕业设计文献阅读报告概要

通信工程学院 毕业设计文献阅读报告题目:LTE系统的峰均比研究 专业:通信工程 学号:20111723 学生姓名:陈婉迪 指导教师姓名:迟学芬 指导教师职称:教授 日期:2015年 1 月12 日

通过阅读36.211协议,我对LTE上行物理信道有的新的理解与认识。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1 LTE系统帧结构 LTE系统上、下行链路都以无线帧结构进行传输,每帧长度为10ms,共包含20个时隙即10个子帧,每一个时隙为0.5ms。因为LTE在数据传输延时方面要求很高,要求单向延时小于5ms,所以LTE系统必须采用很小的的子帧长度(TTI)。TS36.211协议标准规定了一个TTI为1ms。 目前LTE物理层共有两种类型的帧结构(Type1和Type2),其中Type1类型的帧结构如图1.1所示,主要适用于频分双工(FDD)。在FDD中,10个子帧既可以用于下行传输也可以用于上行传输,上、下行传输是按频域进行隔离的。对于Type2类型的帧结构如图1.2所示,仅适用于时分双工(TDD)传输模式,其主要是由常规子帧和特殊子帧组成的。LTE TDD支持5ms和10ms的上、下行切换周期。如果LTE系统采用5ms为上、下行链路周期转换点时,那么每帧的第一子帧和第六子帧仅用于下行传输,其他子帧既可以作为下行子帧进行传输也可以作为上行子帧进行传输,而特殊子帧则会存在前后两个半帧中。如果上、下行链路的周期转换点采用10ms,那么特殊子帧就仅存在于第一帧的前半帧中。本文接下来的分析,只针对第一种类型的帧结构。 One slot ……………… #0#1#2#3#18#19 One subframe 图1.1 基于FDD的LT E帧结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