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茶文化现状和茶产业发展

第十四章茶文化现状和茶产业发展
第十四章茶文化现状和茶产业发展

第十四章茶文化现状和茶产业发展

茶文化活动、学术研究、职业培训、茶叶经济产业。

了解目前我国茶文化和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为有志于从事茶文化、茶产业的学

生提供信息。

第一节茶文化现状

全国和各地纷纷成立了茶文化组织,有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华茶人联谊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道专业委员会等全国性组织,一些省市有茶文化研究会,天津也有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业协会茶艺专业委员会、范增平茶艺文化发展中心等组织;

茶文化报刊有多种,有《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茶世界》、《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海峡茶道》、《茶艺》等公开或内部发行;

茶文化网站纷纷建立,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中国茶文化网:

中国茶叶网:

三醉斋茶网

陆羽网站:

中华茶文化学会网站

天津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网站:

茶文化的书也出版了很多种,据不完全统计有600多部,是现存中国古代茶书总数的10倍。仅名为《中国茶文化》的书就有好几本,陈文华、范增平、余悦、于观亭、陈香白、林治等茶文化专家都在著书立说;

《茶经述评》吴觉农主编,农业出版社1987年

《中国古代饮茶艺术》刘昭瑞,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中国茶文化》姚国坤等编著,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年

《中国茶经》陈宗懋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

《日本茶道文化概论》滕军著,东方出版社1992年

《中国茶文化》王玲著,中国书店1992年

《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黄桂枢主编,云南科技出版社1994年

《中国唐宋茶道》梁子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中国古代的饮茶与茶馆》刘修明著,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5年

《研书》余悦著,浙江摄影出版社1995年

《中国茶文化基础知识》陈文华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

陈文华先生还著有《长江流域茶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茶文化复兴以后,比较早的茶文化书大概就是陈先生的《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了,可以说它是茶文化的启蒙书,也是初中级茶艺师培训班讲授茶文化基础知识的主要参考书。陈先生新出版了《长江流域茶文化》一书,该书是季羡林主编的长江文化研究文库之一,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的抗鼎之作”正如季羡林先生“中国的历史将会越来越长”的论断,茶文化的历史也会越来

越长,陈先生认为茶文化萌生于旧石器时代早、中期是完全有可能的。

《中国茶文化经典》陈彬藩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

《中国茶文化丛书》(10册)余悦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

《大唐茶文化》丁文著,东方出版社1997年

《茶乘》丁文著,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

《茶文化学》刘勤晋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舒玉杰,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年

《茶与中国文化》王国安,要英编著,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0年

《中华茶文化》黄志根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

《生活茶艺》童启庆,寿英姿编著,金盾出版社2000年

《影象中国茶道》童启庆主编,浙江摄影出版社2002年

《中华茶艺学》范增平台海出版社2000年

《生活茶艺馆》范增平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中华茶人采访录》(台湾卷、港澳卷、大陆卷1-4)

还有《台湾茶艺观》、《生活茶叶学》等,总共有十余本范先生的茶文化著作。向范先生学习茶艺,决不是只学“三段十八步”泡茶法,更重要的是通过读范先生这些书来学习他的茶艺思想,学习他热爱茶文化、几十年如一日追求探索、著书立说的精神。

余悦先生的《中国茶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包括《茶文化博览丛书(《中国茶韵》等》5册)》余悦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还有他的《问俗》、《研书》(浙江摄影出版社)、《家庭茶知识手册》(中国人口出版社)等以及他参与编撰的《中国茶文化经典》(光明日报出版社)、《中国茶叶艺文丛书》(5册)余悦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出版。

他也是知名的茶文化专家,主编和参与编过多部茶文化方面的书籍和教材。曾有人赋诗赞曰:著书立说知几许,一千八百万雄文。

寇丹先生的《鉴壶》(浙江摄影出版社,1995年12月)、《陆羽研究》等。寇先生的茶文化造诣很深,虽为满族人却长期生活在陆羽的第二故乡湖州,自然对陆羽身世颇有研究,他提出的“陆羽李冶不相恋”等观点,引起学术界的争议,“诚恳各抒己见者有之,谩骂挖苦者有之,综合他人之文搓揉变为自己名下之文也有之......”,但寇先生心态平和,泰然处之,认为能作为一个问题参与争鸣的都是好事,一概欢迎。

沈冬梅女士与人合编的《中国古代茶叶全书》(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年1月)。沈博士是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年轻的茶史专家。她擅长研究陆羽生平和国内外不同版本的《茶经》。

陆尧先生的《茶艺实践指南》(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1月)。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在《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茶话新说”栏目经常发表关于茶馆经营管理方面的文章。

马嘉善(守仁)先生的《冷香斋煎茶日记》(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11月)。该书以日记体裁记载作者烹茶的时间、地点、茶品、水品,茶具及“煎法”,并有品评和附文,是作者在长安古城“人生有真味,趺坐淪茶汤”的生活写照,内容丰富有趣。马先生还经常在《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上发表文章介绍他如何煎茶煮茶的秘诀,甚至教人们茶梗的煮法,一副难得的古道热肠。

江万绪先生的《图说中国茶艺》(浙江摄影出版社,2005年5月)。江先生是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书记,这本书是他们馆茶艺表演节目的集锦,江先生是副主编,还是策划和撰稿者之一。他还负责着杭州的华韵职业培训学校,培养出不少茶艺人才。

舒曼先生的《吃茶去》(新世纪出版社,2003年5月)。陈文华、余悦两位学者作序。

河北省茶文化研究会的秘书长。

郑春英女士主编的《茶艺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郑春英是北京外事职业高中茶艺班的教师。她是范老师的弟子。《茶艺概论》随书附带一张茶艺光盘,详细演示了盖碗泡法、小壶泡法等,郑春英老师还参与了由陈文华、余悦主编的全国茶艺师职业技能培训教材的编写。她还主编了现代旅游业岗位培训用书《茶艺服务》,这本小册子是教育部成人教育司的推荐教材。

刘菂小姐的《普洱茶艺》(北京出版社,2004年9月)。这位来自云南昆明的茶艺技师是陈云君先生的弟子。陈先生为她的这本书写了热情洋溢的序言,还题写了许多咏普洱茶的诗。

罗文华先生的《紫砂茗壶最风流》(蓝天出版社,2003年4月)

还有《罗文华说紫砂壶》和《趣谈中国茶具》。

罗先生是《天津日报》“收藏”版的编辑,也是茶具收藏家,他嗜茶多年,由爱喝茶而爱用茶具,进而收藏、养护、玩赏和研究茶具。

马明博先生编选的茶散文集《茶文化丛书》(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这套书共三册:《一壶天地小如瓜》、《天心月在杯中圆》、《品出五湖烟月味》。马先生本身就是位青年散文作家,他的几篇茶散文也收录其中。

还有他与肖瑶选编的茶散文集《清香四溢的柔软时光》和《煎茶日记》,前者是文化名家话茶缘,后者是爱茶人以笔墨传茶香。

《中国茶文化》陈香白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中国古代茶具》姚国坤,胡小军遍著,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

《中国古代茶叶全书》阮浩耕、沈冬梅、于良子点教释注,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年《茶史初探》朱自振著,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

于观亭先生的《茶文化漫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3月)。于先生是茶叶专家,曾任全国茶叶产销集团董事长,目前在好几个全国性的茶叶社团组织担任重要职务。

乔木森先生的《茶席设计》(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11月)。他组织过乔氏茶道表演团,精心编创了多种茶艺茶道表演节目,现又推出了这部新书。

林治先生的《中国茶艺》(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年11月)。陈文华先生在为该书作序时称它是我国第一部将茶艺作为独立研究对象进行理论探讨的学术著作,它对中国茶文化理论建设无疑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林先生出的书还有《中国茶道》、《中国茶情》、《神州问茶》、《中国茶艺集锦》、《茶道养生》等。

侯军先生的艺术论文集《东方既白》(天津杨柳青画社,1993年6月)。其中第四缉《茶诗风韵》有《自古诗家多茶客》等29篇茶诗话。这些最早于1991年夏天开始在天津日报副刊连载。引起远在江西的著名茶文化专家陈文华先生的关注,将它们全部刊登在《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上。侯军先生是天津老乡,担任过天津日报政教部主任,首倡“学者型记者”。后来到深圳发展,现在已是深圳报业集团的负责人。他的新书《林泉高致》、《品茶悟道》等。

王旭峰女士的茶文化随笔集《瑞草之国》(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她的长篇小说《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筑草之城》(茶人三部曲)和茶散文集《爱茶者说》、《旭峰茶话》、传记文学《茶者圣——吴觉农传》。她还是电视系列片《话说茶文化》的撰稿人,她现在又担任了浙江林学院新设立的茶文化学院的教授,与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联合开办了茶文化学方向的四年制本科专业,首次招收了三十名学生,可以预言,他们将是未来茶文化界的精英。

徐金华先生的《徐公茶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这本书是在北京马连道茶城买到的,意外发现有徐金华先生的签名。徐先生生活在四川新津,古时属于“武阳买

茶”之地。他是自家窨制的茉莉花茶“碧潭飘雪”的创造者,该茶成为享誉中华的“徐公茶”。

《中国茶文化大辞典》朱世英、王镇恒、詹罗主编,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2年

《茶与中国文化》关剑平,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白云流霞》王琼,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

《茶道》周文棠,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

《茶馆》周文棠,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

《茶史》董尚胜、王建荣,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

《茶具》胡晓军,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

《茶品》汤一,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

《名泉名水泡好茶》詹罗九,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茶与旅游》刘勤晋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年

《茶禅一味》靳飞,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

《茶与中国文化》关剑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茶文化概论》姚国坤,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年1月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藤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石昆牧先生的《经典普洱名词释义》(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8月)。

这本书是他的专著《经典普洱》出版之后的补充资料。石昆牧是我国台湾普茶庄负责人,著名的普洱茶专家。因热心研究、宣传普洱茶而被评为首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在天津新文化茶城德暄阁茶苑,石先生一边讲授普洱茶知识,一边冲泡各种口味不同的普洱茶。他对普洱茶的感觉非常灵敏,据说同一种茶他能泡出几十种不同的口味,甚至左右手泡出来的茶都不一样。

安徽农业大学丁以寿副教授主编的茶文化系列教材:

《中华茶艺》

《中华茶道》

《中华茶史》

台湾无我茶会创始人、天福茶文化培训中心总经理蔡荣章:

《茶道入门》

涌现出一批新的茶文化专家学者。继老一辈的茶人吴觉农(已故当代茶圣)、庄晚芳(已故茶学大师)、张天福(茶界泰斗)等之后,有陈文华、范增平、寇丹、阮浩耕、凯亚(已故)、陈云君、陈香白、林治等领军人物,茶坛上还出现了诸如“十大茶人”、“四大天王”、“茶界五君子”、“南袁北王”之类的称谓,也是茶人队伍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当代茶人中比较有影响的人物还有滕军、乔木森、丁以寿、舒曼、马守仁、袁勤迹(已故)等人。

全国性的和地方的茶文化节每年都有举办,一些茶叶博览会也有茶文化的内容,如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川、云南、江西、湖南等产茶区,比较重要的是每两年一届的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举办了十多届,可以说是茶人的盛会,还有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河北省的金秋茶会、茶禅文化节等;

茶文化成为一门学科,有的地区成立了专门的茶文化学校、学院,“中国茶文化”已经作为一门课程列入大学教材,有些高等学院开设了茶艺专业(大专班),如安徽农业大学、浙江农业大学等都设有茶文化专业或茶艺专业。最近浙江林学院新成立了“茶文化学院”,与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联合开办“茶文化学方向”本科专业。著名作家王旭峰担任主讲教授。王旭峰著有长篇小说《南方有嘉木》等(茶人三部曲)和《瑞草之国》、《爱茶者说》等多种茶文化随笔集茶散文集。有一些高等院校(主要是各地农业大学)设置了茶文化硕士和博士研究方向, 培养出一批茶文化高学历的人才。更多的还有以茶艺师培训为主的各类职业培训学校,江西女子职业学校、浙江华韵职业培训学校、天津的海雅职业培训学校等等。2006

年国家高自考也批准设置了中国茶艺专业,以江西南昌女子职业学校为全国唯一考点。

为普及和推广茶文化,满足茶行业专业人才和茶文化爱好者的迫切需求,全国1+N职业培训茶课程发展中心在国内首次开展了茶道师、茶叶品评师培训课程。通过培训并考核合格者,可获得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颁发的CETTIC《职业培训证书》。培训毕业后可以在茶行业从事专业茶文化培训及品评工作或在茶庄及其高级商务会所等场所从事茶文化推广

工作。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中的“言语理解和表达”第2题是:

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

学习茶艺、茶文化的人越来越多,可以说是出现了“茶文化热”,主要是因为:

一、茶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一部分,茶文化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是群众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茶对人体身心健康有极好的功能,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生活方式的不断丰富,饮茶文化已滲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种层次,人们对茶文化的热情会越来越高涨。琴棋书画诗酒茶,品茶是高雅的行为,有利于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的文化品位。茶艺之道在于一个“和”字,它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人与茶、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弘扬茶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茶文化具有发展潜力。它与茶科技、茶贸易的研究相比,是年轻的学科,涉及的学科广泛,包括农林和植物学、哲学、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化艺术学等等,其中文化艺术学是茶文化学的主体。

三、茶文化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随着茶文化事业综合利用开发的进展,有愈来愈多的行业参与茶文化活动,茶文化除了直接对茶产业起到很大促进作用,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印刷出版业、旅游业、陶瓷业、建筑装饰业等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茶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四、茶文化知识范围广泛。包括茶树和茶叶饮用方式的起源、演变、发展和传播;茶叶的品饮技艺的形成和发展;茶具的产生、演变和发展;茶道与哲学、宗教之间的关系;各地区、各民族的饮茶风俗习惯;历代茶书的著述情况;茶与文学艺术;茶与旅游等等,所以能够吸引众多的人从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侧面对茶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第二节茶产业发展

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茶叶经济活动中若没有茶文化的参与,茶叶仅只是一种农产品,一种嗜好性的饮料而已,不会像今天这样有高的经济价值;有了茶文化的参与茶叶经济活动,茶叶的经济价值即成倍数以上的增加。

“茶叶”,就物质方面来说,饮茶有保健的作用,能生津解渴,对身体的益处早已被世人所肯定。因此,茶叶才能和咖啡、可可成为世界上的三大饮料。然而,这世界三大饮料之中,唯独茶叶深具有较丰富的文化底蕴。所以饮茶的意义不仅在它生津、解渴、有益健康的物质功能,更因为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散发出来的精神价值,在饮茶过程中所带来的平和心境、愉悦心情和充实的精神滋养。因此,喝茶不只是喝它的香、甘、韵味,还要喝它的文化内涵,享受它的精神文明。于是,在茶叶的活动中发展出“茶技”、“茶艺”、“茶道”,而陶融成“茶文化”。这是顺理成章的事,也是相得益彰的结果。

今天,一个成功的茶叶经营者,不能只是拥有经营理论,认真做茶叶的买卖就可以,他还必须要有茶叶的知识、茶具的概念、茶艺文化的涵养,举凡“选茗艺茶”、“鉴泉评水”、“烹茶技术”、“茶具搭配”、“环境营造”、“茶艺体统”等等相关的知识,都需要俱备有专业的修养。因此,成功的“茶叶”经营者,不是“茶叶”的经营者,而应该是“茶业”的经营者。

茶业的经营范围,包含着两大内容,一是茶叶经济;二是茶艺文化。因此,完整的茶业必须是茶叶和茶艺文化同时经营才能成就事业。只有茶业才能带动茶叶经济的价值,也就是说把茶叶赋予文化的诠释,才是茶业经营的茶叶的价值,茶叶高贵的经济价值也只有在茶业的经营中才能彰显出来。所以,茶叶经济的发展是茶叶的生产销售和茶艺文化的推广,两方一起进行的结果,这也才是茶业发展的方向。

第三节茶艺馆

茶艺馆是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继承传统茶馆的基础上兴起的现代新型茶馆。按照国家商务部2007年12月份公布的《茶馆业企业经营规范》(征求意见稿),目前茶馆分为演艺茶馆、茶艺馆、餐茶馆三类。

一、提升茶艺馆经营管理的水平

茶艺馆是文化含量非常高的企业,每个经营者都会有自己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我只是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侧重以下三个方面。

(一)科学化管理

科学化管理范围很大,包括市场定位、成本控制、运营机制等所有人财物的管理,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茶艺馆的各项社会功能。管理不能是粗放型的,要细心,细致,例如注意对客户的资料搜集和保存,记载要尽可能地详细。

细节决定成败。茶艺馆经营要注意细节的管理,争取让客人挑不出任何缺欠,不仅自茶叶、茶具和泡茶用水的质量要保障,包括店堂的窗明几净,洗手间的卫生,茶具的清洁,服务人员的整洁、清爽。茶具要齐全,泡什么茶用什么样的茶具,一样也不能少,现在茶艺知识比较普及了,不少客人是内行。残破的茶具一定不能给客人用,对客人要体现出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些都是从小见大,从细微处入手,整体面貌就会让客人感到舒适。

茶艺馆实行会员优惠制(发放会员卡)为好。这也是促进消费的一种方式,满足客人的优越感,没有会员卡的要坚决不打折或少打折,待遇上一定要有所区分。

(二)人性化管理

对人的管理,除了严格用制度约束以外还要关心茶艺服务员的生活。

1、安排好员工的生活,包括食宿,按时发放工资等。还要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例如组织搞一些茶产地的旅游,增加员工对茶的了解和热爱。

2、提供学习机会,鼓励学员考级。如考茶艺师,先由个人垫付学费,然后茶艺馆每月补助,一两年之内补完,也利于她们稳定,鼓励学习,报销学费路费,使她们感到企业的温暖,从事茶艺工作的前途。

3、解决后顾之忧,茶艺馆的服务工作是受年龄限制的,年龄太大就不再适合。为了让她们安心工作,最好要在她们最好的年龄段期间学到一门以后谋生的技艺,当然,有的茶艺师可以考到茶艺技师、高级茶艺技师,可以从事茶艺馆管理或茶艺师培训工作,以此为长期的职业,但大多数服务员还是干到二十五、六岁就要离开茶艺服务的岗位。所以要让她们除了茶艺服务之外最好顺便再学会一门技能,如茶叶评审、企业管理、电脑操作、乐器演奏等等。

(三)艺术化管理

要提升茶艺馆的文化品味,艺术品位,最好把茶艺馆办成“特色茶艺馆”、“主题茶艺馆”,如棋类茶艺馆、奇石茶艺馆、集邮茶艺馆、瓷器茶艺馆、花鸟鱼虫茶艺馆等。还可以专开养生茶馆,引导患者科学饮茶;培养茶疗师,让茶叶从更多的渠道为大家带来健康。为了茶馆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拓宽思路。

二、提升茶艺师素质,发挥茶艺师作用

在茶艺馆中要特别突出茶艺师的地位和作用。大型的茶艺馆还应该设有茶艺总监或首席茶艺师。《茶馆业企业经营规范》(征求意见稿)中将我国茶馆分为一、二、三级,茶艺师和从业人员的比例分别是1:3、1:5和1:7。茶艺馆可以委托社会办学机构培训茶艺师,也可以自行培训甚至为社会培训,还要培养出知名茶艺师,参加大赛获奖、进行广告宣传。就像大饭店由名厨主理一样。茶艺馆老板本身就是茶艺师的,也可以推出自己为品牌,如老舍茶馆的尹智君,五福茶艺馆的谭波,和静园茶艺馆的王琼, 等等。我市目前还缺少在全国茶文化界知名度高的茶艺馆和知名经营者。知名度高的茶艺馆并非经营面积都很大。

茶艺师是茶文化的直接传播者,作为茶艺师必须首先要有基本的茶叶知识,现在一般只重视茶叶知识和冲泡知识,对茶文化基础知识只是考试时应付过去就完了,不深入学习。对于茶艺师要求要有文化底蕴,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学特别是茶方面的历史和文学知识尤其要了解。陆羽的《茶经》,宋微宗的《大观茶论》,皎然的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还有苏轼、白居易、陆游等等茶诗要多读多背,年轻人记忆力好,应多背一些。茶史掌故要熟悉一些,最起码的典故如“王煲僮约”、“水厄酩奴”、“以茶代酒”、“以茶养廉”等等要知道。对其他技艺要掌握一两种。如已故的浙江的茶艺表演艺术家袁勤迹擅长插花、弹琴,沈阳的王琼擅长写作散文。这就是所谓“功夫在茶外”,艺术是相通相融的,互相促进的。掌握了其他艺术,对提高茶艺本身也有很大的好处。茶艺师最好是琴、棋、书、画会一两种。

当然茶艺师的思想素质也很重要。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服务态度。具有了这些因素,这个人的整体素质提升了,气质就出来了,茶艺师重要的是有气质,谈吐举止,文雅大方。有茶文化专家说茶艺馆是培养淑女的摇篮,的确是这样,在茶艺馆工作过的,出来就应该与众不同,所以说学茶艺是终生受用不尽的。

三、茶艺馆的发展和创新

茶艺馆经营者不仅要懂茶,还要了解茶文化。因为茶艺馆是茶文化的窗口,要掌握茶艺馆经营发展的动态。所以茶艺馆要购买一些茶文化书籍和报刊杂志,以便及时了解目前茶文化动态、信息。要积级参加活动,像全国百佳茶艺馆评选、茶馆经理论坛、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等一些全国性的活动,要积极报名参加,提高知名度,将自己熔入茶文化的大圈子里去。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华合作时报社联合主办的全国百佳茶馆评选活动在全国有很大影响,每两年举办一届。

茶艺馆要提高知名度需要经常面向社会举办活动,每一两个月有一次主题活动,如“茶与健康”、“紫砂壶鉴赏”、“新茶品尝”等。通过搞活动广结茶缘,逐渐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客户消费群体。

茶艺馆还要突出“艺”字,把品茶活动上升到艺术境界。茶艺馆要有幽雅的环境,现在基本上都注意了。还要用好的茶具,例如紫砂壶,许多高档茶艺馆给客人用的是中低档的紫砂壶。工艺师、高级工艺师的壶只是在橱窗摆设,并不使用。其实大可不必,高档消费要有高档享受,其中包括茶具精美艺术的享受。日本茶道,主人就是拿出最珍贵的古董茶具来让客人欣赏、使用, 那都是价值连城的茶具。已故的上海书画家、茶人唐云先生,收藏有八只清代陈曼生的壶,客人来了,他就用这些珍藏的壶为客人泡茶,说是如果摔了,那么就是缘分已尽,壶毕竟是身外之物。要在好的环境里,喝到好的茶叶用到好的茶具,享受到美的茶艺服务。既然称为茶艺馆,就应该重视“茶艺”,不仅仅是生活型茶艺、实用型茶艺,表演型茶艺也不能忽视。在茶艺表演形式的创新方面,需要茶文化专家、茶艺馆经营者和茶艺师携手合作,编创出多种形式的茶艺节目,不但能丰富茶艺馆的经营项目,吸引各层次顾客,还可以为社会提供茶艺表演服务,满足市场需求。总之,茶艺馆的经营要从单一提供茶水服务向多元化复合型发展。

茶文化发展历程

茶文化发展历程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 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 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 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宋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 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 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 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 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 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 干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 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 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 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

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 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年产的7500四吨发展到1998 年的60余万吨。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 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 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华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抗州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西湖乡正式开放。 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 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 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 经济贸易发展。 “饮茶’与“饮早茶” “喝茶”在粤语方言里称作“饮茶”,毛泽东有“饮茶粤海未能忘”诗句。广州人爱“饮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在广州,民间以茶相待已成为一种礼节,如有客到,第一件事 便是奉上一杯“靓茶”,第一句话是“请饮茶”,以此表示主人的 热情、友好和礼貌。由于岭南自古具有“重商”的价值取向,“饮茶”也从家庭走向市场,使广州的茶文化具有较浓的商品经济的特色。广州较早出现人们聚集饮茶的居所,如茶室、茶馆、茶寮、茶居、茶楼等,名目繁多,形式各异。至清代,广州的茶市渐趋兴旺,出现一批颇具特色的茶楼。民国时期,广州茶市的兴旺势头有增无减,经久不衰。 “饮早茶”是广州茶文化最具特色的重要内容。早茶习惯,遍于各阶层,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车夫“苦力”;饮茶去处遍布城市乡镇,广州茶楼之多可为全国之最。

茶文化对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影响

海南大学2011——2012年第二学期 《跨文化交际》课程论文 题目:茶文化对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影响姓名:黄卫和 学号:20092506310014 学院:旅游学院 班级:09级市场营销一班 老师:杨红老师 成绩: 2012年06月18日

【摘要】 本文先是从中国茶种、茶文化的起源、发展说起,接着结合当前世界各地人民饮茶的现状,分析中国茶文化和饮茶的习惯,以及茶种的对外传播,对世界各地的文化、经济、政治的影响。 【关键词】茶文化茶道交流

目录 Contents 引言 (1) 1.茶的起源 (1) 1.1饮茶的起源 (1) 1.2 饮茶的起因 (2) 1.3 茶树的发源地 (2) 2.茶的对外传播 (2) 2.1茶马古道 (2) 2.2中国茶的外传史 (3) 3世界各国的茶文化 (4) 3.1亚洲国家 (4) 3.1.1日本 (4) 3.1.3其他亚洲国家 (5) 3.2欧美国家 (5) 3.2.1英国下午茶 (6) 3.2.2美国茶文化 (6) 4总结 (6)

茶文化对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影响 引言 “公元·二六七年,蒸青绿茶东渡日本;贞观十五年,红茶经茶马古道传往西域;十七世纪,中国乌龙风行英伦;传统的中国茶,神奇的东方树叶。”这是一则农夫山泉出品的东方树叶茶饮品广告。从短短不足百字的广告词中,我们就可以得知在很早之前,中国的茶文化就向世界各地传播了。而当今,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其中有30个国家能稳定地输出茶叶,而进口茶叶的国家遍及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钟情于茶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茶叶的年消费量一直稳定在250万吨左右,人均年饮茶0.5公斤,日均消费茶近4亿杯。茶已经成为了世界性饮料。为此,对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推广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茶的精髓和内涵,并且从中得知茶对我们的生活文化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作用。 1.茶的起源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如今已成为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的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过去的。 1.1饮茶的起源 据唐代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氏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氏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音上加以附会,说神农有一个水晶的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胃肠洗涤的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而成为茶的起源。

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历史 (一)茶叶的起源 水是万物不可缺少的。远古高智商人类开始对人体补充能量需水解渴,水质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不断在调口味,在水中补充各种添加物,喝之口感更有味,达到心旷神怡之感觉。古先民生活区周边各 种灌木叶成为添加物对象,茶叶应是这样诞生的。 (二)古陶器皿中寻茶文化 考古新石器时期,陶制品使用的杯、壶、豆等饮用水器具中,可以汲取到古代先民已有饮茶水或用“酒”信息。早在7000年河姆渡时,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及陶器皿中都可以发现。用 作蒸、煮功能陶器皿,可煮“茶”煮“米饭”与唐代煮茶器三足釜 相似。他们已在水中添加各种植物类“叶、草药水”或经过粮食发 酵煮成酒水。从八千年跨湖桥文化陶罐中曾有煎烧草药残留实物依据,可理解为’’茶”水中添加物之一。先民在喝水过程中试用不 同的树、草叶作调口味,从数千年饮食生话实践中积累起到健身、 解百毒作用,对人体有益补充。多树叶品种被逐步淘汰掉,逐步细 化分离出,如茶水、药水、酒水等;当今名茶是古人数千年来大浪淘 沙中被人们认同细化后的精华。 (三)茶的记载 最早期记载可能由战争、天灾损坏遗失无从考证。文的记载依据是较滞缓,至汉代时发现才有饮茶的记载,盛唐时古越瓷、绸、茶 是已大量出口、古越先民创造海上“瓷绸之路”同时也是传播茶文 化的传人。宋代文人墨客斗茶成为时尚,各式饮茶用名盏风菲一时。 (四)茶的传人 在现代的二十一世纪台湾九份地区还保持早期茶文化。营模式到烧煮工艺方式,各种茶叶制作品种丰富多彩、包括茶盏器皿用具等 是中华民族“茶文化”历史见证。

(五)从新石器时期至唐宋时使用(茶)、(酒)、(水)各种类饮具文化,丰富多彩,其中可汲取她的起源和兴衰。 ⑴茶入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在四世纪至七世纪中叶,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时代,据传六世纪中叶,已有植茶,其茶种是由华严宗智异禅师 在朝鲜建华严寺时传入至7世纪初饮茶之风已扁及全朝鲜。后来, 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逐渐统一了全国。 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中国与济、新罗的往来比较频繁,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关系也比较密切。特别是新罗,在唐朝有通使往来一百 二十次以上,是与唐通使来往最多的邻国之一。新罗人在唐朝主要 学习佛典、佛法,研究唐代的典章,有的人还在唐朝做官。因而, 唐代的饮茶习俗对他来说应是很亲近的。 新罗的使节大廉,在唐文宗太和后期,将茶籽带回国内,种于智异山下的华岩寺周围,朝鲜的种茶历史由此开始。朝鲜《三国本纪》卷十,《新罗本纪》兴德王三年云:"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子来,王 使植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时有之,至于此盛焉"。 至宋代时,新罗人也学习宋代的烹茶技艺。新罗在参考吸取中国茶文化的同时,还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茶礼。这套茶礼包括 一、吉礼时敬茶; 二、齿礼时敬茶; 三、宾礼时敬茶; 四、嘉时敬茶。 其中宾礼时敬茶最为典型。高丽时代迎接使臣的宾礼仪式共有五种。迎接宋、辽、金、元的使臣,其地点在乾德殿阁里举行,国王 在东朝南,使臣在西朝东接茶,或国王在东朝西,使臣在西朝东接茶,有时,由国王亲自敬茶。 高丽时代,新罗茶礼的程度和内容,与宋代的宫廷茶宴茶礼有不少相通之处。

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摘要]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茶作为饮品出现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茶文化经历了三国前的启蒙,南北朝的萌芽,唐代的形成期,宋代的兴盛期,明清的普及期,以及现代的发展期,几经沧桑,风雨历程,折射出不同时代中国茶文化的审美情趣和价值理念。本问通过对茶文化发展的梳理,茶文化内容的挖掘,揭示出中华民族对茶文化深厚的审美文化意蕴。 [关键词] 茶文化唐宋时期明清时期 当今,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饮用茶,而最早发现茶、饮用茶的是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包括它本身的物质产品,还包括人们对其所赋予的精神文化。凭借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使自然原生的茶发展成为能从中得到启发并且 萌生出精神内涵的文化,从茶由开始的解渴药用功能发展到具有审美意味的饮品,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在广大国民心目中广泛存在。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茶文化从“茶之味”到“人生之味”再到“宇宙之味”,其中蕴含的精神境界不断提升,茶文化既是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遗存,又是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文化事项。如今,茶文化正在传统和现代的文化交融下影响着人们,为人们发展科技改造世界观提供精神动力。自然而又灵性的茶以平凡而又高雅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不同阶层和各个领域,折射出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修养。因此,中国茶文化是体现中国人精神风貌和修养境界

的一面镜子。研究茶文化、了解它曾经的辉煌是很必要地。但更要在当今科技发展的时代下探讨它,这样才更有现实意义。 一、唐宋时期茶文化的研究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的历程。早在商周时期我国的巴蜀地区已经开始种茶、饮茶,《华阳国志.巴志》是关于茶叶的很早记载。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开始盛行,这一时期的饮茶活动才开始和文化相联系。西汉辞赋家王褒的《僮约》,两晋时期杜育所作的《荈赋》都是早期中国有关饮茶方面的著作。三国两晋时期一方面饮茶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另一方面文人雅士崇尚啜茗清淡,辨析明理,坐而论道。茶从此与高雅的文学艺术联系到一起,同时,在社会风俗领域也出现了茶的踪迹,如祭祀、婚俗中茶的出现。客来敬茶、以茶会友在当时已开始成为一种社交礼仪。隋朝统一全国之后,南北经济文化空前交融,饮茶风尚传播到了北方,隋文帝为了治疗头疼加持饮茶以至于“天下始知饮茶”。 对茶的研究开始于唐朝,初唐文献中,探讨涉及茶和差事的不是很多。唐中期以后饮茶之风才从社会上层、文人雅士阶层普及到了社会各个阶层。关于茶的记载,对茶的吟诵多了起来。在唐朝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下,茶文化也逐渐由粗放的饮用方式发展上升到了精神层次,中国的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在这一时期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注---《茶经》问世,它是由陆羽所著。该书的内容十分丰富,记载了唐代以前的有关茶的神话、史籍、诗赋、传记、地理等,

茶文化兴趣活动总结范文(4篇)

茶文化兴趣活动总结第一篇 应学校的提议和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我和另外的五名同学共同参加了一次为期三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时间虽然不长,但我们在实践当中确实学到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以下就是我个人对这次实践的一点小结。 暑期社会实践,是我们学生充分利用暑期时间,以各种方式深入社会中展开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我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自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实践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活动开始之前,我们为这次时间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确保了活动的顺利开展。从活动的策划到队员的挑选,从行程的安排到活动内容的策划,每一项准备工作我们都努力认真做好。经过多次开会,做好充足准备后,我们终于在20xx年7月15号踏上了前往福安的路程,开始了我们的福安茶文化调研之旅。 一下火车,踏上福安的土地上,我们立刻马不停蹄地又坐车前往了我们这次调研的目的地――福安市穆阳镇,这里是当地的一个有名的采茶制茶的地方。第一天下午,我们就直奔当地的茶园,进行现场的观察。在田地里,我们却仅看到了为数不多的几位茶农在做着农活,后来才了解到,原来是因为刚下过雨,茶农们都回去休息了。接着,我们又来到了当地的一家制茶工厂,见识了制茶的一步步

繁琐的工序,还向工厂里的工作人员作了问卷调查,我们还亲手参加了做茶的一小部分工序,觉得十分有趣。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前往著名的“海峡茶都”,这是一个专门售卖各种茶叶的地方,里面的店铺非常多,而且出售的茶叶也多种多样。不过由于是白天去的,所以有部分茶点都没开门。在一家名为“船说”的茶店里,老板听说我们是来这边进行社会实践的,就十分客气地邀请我们在那泡茶休息了一会,并向我们讲述了当地茶文化的发展史。下午,我们又前往当地的一些种植区参观,途中出了点小插曲,就是突然下起了暴雨,我们一行人暴雨中步履艰难,多亏了一个好心的农民伯伯,让我们在他的农舍中暂时避雨,这也让我们明白了提前注意天气情况的重要性。第三天,我们对当地的一些人做了问卷调查。 经过这次社会实践,我清楚地明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不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学生要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要转化为真正的能力,是需要依靠实践的经验和锻炼的。而且,实践当中,我们学到了要善于与人交流,而且要有不怕吃苦的决心,能苦中作乐。总之,这次事件让我学到了很多,也是受益终身的。 茶文化兴趣活动总结第二篇 茶的意境 茶文化,最早的“茶道”两字因茶的意境而来在爱茶人心中是值得敬仰的一片天地。它先出自诗僧和茶僧美称的皎然之诗作《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的开

茶文化培训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毕业论文 题目茶文化培训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茶文化贸易)班级121班 姓名邱威黎 指导教师朱红缨(教授) 所在学院现代服务业学院 完成时间:2016年5月

承诺书 我谨此郑重承诺: 本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凡涉及他人观点和材料,均依据著作规范作了注释。如有抄袭或其它违反知识产权的情况,本人愿接受学校处分。 承诺人(签名): 年月日

茶文化培训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现代服务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茶文化贸易)邱威黎 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文化产业得到了迅猛的扩展,茶文化产业是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茶文化培训也作为茶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对茶文化的传播,茶文化人才的培养,甚至茶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近年来茶文化培训业的发展十分快速,尤其是作为“茶都”的杭州,各种茶文化培训举办的如火如荼。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遇到的问题和机遇,本文通过对杭州茶文化培训机构的调研和学员对茶文化培训满意度的调研,分析茶文化培训的现状,提出建议。 关键字:文化产业;茶文化产业;茶文化培训;培训机构

Tea Culture Training Countermeasures Qiu Wei Li,Major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Business (Tea Culture Trade), Institute Of Modern Service Abstract:In the 21st century,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government's support,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has been rapid expansion of tea culture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it contains a great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Training as part of tea culture tea culture industry, the spread of tea culture, tea culture, personnel training, and even the development of tea culture industry plays a huge role.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tea culture and training industry is very fast, especially as "tea" of Hangzhou, a variety of tea culture organized training in full swing.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ere are problems and opportunities encountered Based on the Tea Culture in training institutions for research and training institutions trainees satisfaction research, analysis Tea Culture training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cultural industries; tea culture industry; tea cultural training; training institutions

茶文化的传承历史有什么

茶文化的传承历史有什么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 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 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 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 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 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 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 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 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 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 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 经义。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 玄远的清淡。东晋、喃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 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 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 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

细说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细说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汉宣帝年间(公元前57年-54年)蜀人王褒所著<<僮约>>,内有" 武阳实茶"及"烹茶器具"之句,武阳即今四川省彭山县,说明在秦汉时期,四川产茶已初具规模,制茶方面也有改进,茶叶具有色.香.味的特色,并被用于多种用途,如药用,丧用,祭祀用,食用,或为上层社会的 奢侈品;像武阳那样的茶叶集散市已经形成了。 春秋战国后期及西汉初年,我国历史上曾发生几次大规模战争,人口大迁徙,特别在秦统一四川后,促进了四川和其它各地的货物交换 和经济交流,四川的茶树栽培,制作技术及饮用习俗,开始向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陜西.河南等地传播,陜西.河南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北方茶区之一.其后沿长江逐渐向长江中.下游推移,再次传播到南方各省.据史料载,汉王至江苏宜兴茗岭"课童艺茶"汉羡实茶",汉朝名 士葛玄在浙江天山设"植茶之圃",说明汉代四川的茶树已传播到江苏.浙江一带了。江南初次饮茶的纪录始于三国,在<<吴志.曜传>>中,曾叙述孙皓以茶代酒客的故事。 两晋.南北朝(265-587年),茶产渐多,郑羽饮茶的记载也多见于 史册.及至晋后,茶叶的商品化已到了相当程度,茶叶产量也有增加, 部再视为珍贵的奢侈品了.茶叶成为商品以后,为求得高价出售,乃从事精工采制,以提高质量.南北朝初期,以上等茶作为贡品,再南朝宋 山谦之所著的<<吴兴记>>中,载有:"浙江乌程县(即今吴兴县)西二十里,有温山,所产之茶,转作进贡支用."汉代,佛教自西域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时更为盛行.佛教提倡座禅,饮茶可以镇定精神,夜里饮茶可以驱睡,茶叶又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之声誉,逐驰名于世.因此 一些名山大川僧道寺院所在山地和封建庄园都开始种植茶树.我国许多名茶,相当一部份是佛教和道教胜地最初种植的,如四川蒙顶.庐山云雾.黄山毛峰.以及天台华顶.雁荡毛峰.天日云雾.天目云雾.天目 青顶.径山茶.龙井茶等,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寺院附近出产,从这方面看,佛教和道教信徒们对茶的栽种,采制.传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南

茶文化未来发展方向

茶文化未来发展方向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茶文化兴于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 1.茶叶与旅游业的结合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富有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更趋向于追求文化和休闲的消费。我国拥有一批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茶俗旅游资源。中国的茶园大多被优美的自然环境所环抱,将这一资源优势与相关的文化有机结合,可迎合现代人追求自然美感和文化体验的需要。参加茶都民俗风情游,旅游者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还能形成对生活和人生价值的体味,达到文化旅游的高层境界。让游客参与到茶文化旅游项目中,如体验茶风俗、欣赏茶艺表演、猜茶谜、唱茶歌、听茶戏、吃茶宴等,加深旅游者对茶文化的体验。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游客需求设专项的茶文化旅游,。可针对青少年推出以山水生态游为主题的茶乡夏令营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讲授有关茶文化知识,如茶艺、茶礼等,并让他们到茶场亲身体验采茶、制茶的过程;对中老年旅游者,则应以休闲度假保健为主,在休闲、放松的旅游过程中,细细品味茶的文化、内涵,体味茶的风俗、礼仪,并可让他们品尝名茶和学习制作调配方法。 2,发展茶文化产业园 随着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发展,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以企业开发为主的茶产业园以及茶文化产业园建设进程加快,建设一批以体现产业、产品特色,以旅游为载体的茶文化产业园区。在产业的宣传定位上,有“茶叶大县”、“茶叶经济大市”、“魅力茶乡”、“中国名茶茶乡”等;在茶文化活动的内涵赋予上,组织“茶产业发展论坛”、“名优茶发展研讨”、“茶文化艺术节”、“斗茶大赛”等。 3.发展以茶艺表演为代表的茶文化活动 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所谓“茶艺”,就是通过艺术加工,展示茶的冲、泡、饮等技艺。茶艺是茶道精神的物质载体,游人不仅可以观看技艺精湛的茶艺表演,还可以体会到其所包含的茶道精神和茶文化内涵,同时在物质和精神上获得美的享受。在推广茶艺,发挥其在产业、产品宣传的作用上,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随着茶艺培训、普及茶艺力度的加大,茶艺在产品推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茶艺不仅直接提升了企业、产品的形象,而且加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沟通、培养顾客的忠诚度; 4.发展茶文化教育与培训 在部分高校开办了从事专门的茶文化教学的专业,开设茶文化、茶艺等课程,组建了以茶艺表演为主的高校群团组织,以高校为依托建立起茶艺培训机构,通过短期培训以及技能鉴定,培养大批茶文化专业性人才。组织茶文化宣传和茶艺表演,增强广大爱茶人的茶文化意识;组织各种民间组织和组织间的学术研讨

茶文化心得体会带你去看不一样的茶文化

茶文化心得体会带你去看不一样的茶文化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包含和体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下是由关于茶文化心得体会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经过这几次关于中国茶文化的学习,我对茶的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也大大的提升了 __茶的浓厚兴趣,了解到中国茶的文化的历史是非常的悠久的和很有历史意义的,知道其中所包含的知识和文化不是我们一时就可以了解的,所以需要以后更加深入的学习的探索,通过这次的听课,也 __茶的分类,地域的分布,还有一些简单的识别,以及泡茶所需要的用具有了一些浅层的了解。还欣赏了茶艺的表演。 虽然中国茶叶的分类尚无统一的方法,但比较科学的分类是依据制造方法和品质上的差异来划分的,特别是根据各种茶制近中茶多酚的氧化聚合程度由浅入深而将各种茶叶归纳为六大类,即是绿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和红茶。绿茶多酚氧化最轻,红茶氧化最重。这六大茶类被称为基本茶类。其代表性的分别是绿茶:龙井、碧螺春白茶:安吉白茶、白牡丹,红茶:金骏眉、丘山小种黑茶:普洱,青茶:铁观音、冻顶乌龙黄茶:湖南省岳阳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银针”茶,安徽的霍山黄大茶、广东的大叶青等。

茶的地域分布也是非常的广泛的,不同的区域有其各有的特色。近代,吴觉农等根据茶区的自然条件、茶农的经济情况、茶区的分布面积大小及茶叶产品的不同种类,在1935年提出,将全国划分为外销茶、内销茶二大类,13个产茶区,即外销红茶5个茶区(祁门红茶区、宁州红茶区、湖南红茶区、温州红茶区、宜昌红茶区)、外销绿茶2个茶区(屯溪绿茶区、平水绿茶区)、外销乌龙茶1个茶区(福建乌龙茶区)和内销茶5个茶区(六安绿茶区、龙井茶区、四川茶区、云南普洱茶区和其它茶区)。这一划分是根据各种条件综合提出的,所以对近代茶叶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不同地区,生长着不同类型和不同品种的茶树,从而决定着茶叶的品质和适应性,形成了一定的茶类结构。影响茶的不同的原因还有受栽培历史、劳力、 __、技术力量、交通运或、饮茶习俗、生活水平等影响。 说道喝茶就不得不提起喝茶用的茶具,主要的茶具种类如下: 1、陶土茶具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紫砂壶其里外都不敷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抟制焙烧而成。 2、瓷器茶具

浅谈对茶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浅谈对茶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摘要: 茶文化起源与中国,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又赋予了中国茶文化与众不同的特点和内涵。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在民众生活中可谓是一种奇特的文化景观,无论是产茶区还是非产茶区,茶文化的创造与传承都经久不衰。茶文化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贯穿在中国老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里,它的足迹伴随着中国的成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而茶道更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名族之国粹。 关键字: 茶,茶文化,历史,发展,感悟,茶道,茶与健康 引言: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涵茶业专著、茶业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茶与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 正文:1.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人们对茶道和茶艺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仍然是见仁见智并无统一而明确的定义。但人们都承认一个事实,深奥的茶文化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思想和精华,与儒、道、佛的理念是息息相关的,儒家之礼,佛家之养,道家之闲,在茶的氛围中都体现的淋漓尽致。茶道的环境也一定要清雅幽静,亭台楼阁,松间竹下,茶室庭院,使人陶醉其中。人们通过品尝茶和欣赏茶艺的过程,感受和体验茶所带来的美妙意境,从而使修身养性,身心开阔,达到强身健体,净化心灵,预防疾病的作用。有学者说:“茶道是东方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精粹,是古老的中华文明贡献给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中国历史上有众多名人对茶都有特殊的偏爱,乾隆嗜茶成癖,曾风趣地说出戏语:“君不可一日无茶”;孙中山以茶代酒,他对祖国茶叶评价颇高;鲁迅饮茶着迷,他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而如今社会的飞速发展更是赋予了茶文化更多的意义。茶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更走向了世界。它代表着中国历史的沉淀,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文化,体现了中国如茶般浓郁的人文精神。 2. 茶文化之美 (1)儒释道合一。中国的茶文化可以说是儒释道三家所共同造就的,它同时融汇儒释道三家的基本原则,茶具有清新、雅逸的自然天性,能使人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中国人提倡的“清静、恬淡”的哲学思想相吻合,也符合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追求的“内省修行”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玲教授认为,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是以道家的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思想来提携;以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为指导;以佛家“普渡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中国茶文化是浓缩了中国传统思想精华的一个文化体系。

中国茶道发展历程

中国茶道发展历程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古史传说中认为" 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 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 荼而解之。"两说虽均不能尽信,但一灵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荼"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注重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这反映的是一种洪荒时代的传佚之事。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然而,由一般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 的的因素,即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巴蜀地区,向为疾 疫多发的"烟瘴"之地。"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清·周蔼联 《竺国游记》卷二)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正是这种地域自然条件和由此决定的人们的饮食习俗,使得巴 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 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秦人入巴蜀时,见到的可能就是 这种作为日常饮料的饮茶习俗。 茶由药用转化为习常饮料,严格意义的"茶"便随之产生了,其典型标志便是"茶"(cha)音的出现。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 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可见,汉时"荼"字已有特指饮料"茶"的读 音了,"茶"由"荼"分离出来,并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但"茶"字 的出现则是伴随茶事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直到中唐以后 的事,也正符合新符号的产生后于人们的社会生活这样一种文字变 化的规律。 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当比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 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三国以前茶文化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 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晋代茶文化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 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 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 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 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 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 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 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 经义。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 玄远的清淡。东晋、南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 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 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 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 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

学习茶文化的感想文章-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学习茶文化的感想文章| 茶文化是数千年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是东方传统文化的精华。那么我们学习茶文化后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学习茶文化的感想文章,一起来看看。 学习茶文化的感想文章1 茶文化学习心得 9月20日,在这个秋色宜人、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秋实家人们欢聚一堂,向张、孟两位老师共同学习探讨中华茶文化对我们精神的熏陶和内心的升华。

静静的倾听,茶的起源和流传有着它的历史和故事,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人们生活当中离不开茶,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被赋予了借茶相聚、精神升华等等丰富的内涵。让这小小的树叶,蕴含了丰富多彩的寓意。 我们专注的学习有关于茶文化的所有知识,我们不仅仅了解到了茶历史的悠久和厚重,更是体会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学习茶文化的感想文章2 参加茶艺班总结 通过上个月的茶艺学习,我突然悟出了两个加快学习力的方法。 我的亲身经历:参加为期5个晚上的茶艺学习班,全部近60个学员(都是成年人)的情况下,我在非常短的时间里,

第一个掌握了“紫砂壶泡法”。在一个晚上三次笔试模拟考试中,直接从第一次不及格59分提升到第三次模拟考83分。 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思考为什么我学东西的速度会比其他人快?班里也有不少比我年轻的人,但是他们的学习进度非常的缓慢,是什么原因呢? 我分析了与同事一起参加笔试模拟考(11月21日-25日学习,29日模拟考)的情景:首先起点是一样,我和他都没有接触过茶艺,也没有看过老师下发的复习资料。但是在考试的过程中,我和他的速度是完全不同的。他比我早到考场10分钟,我在做第一道选择题的时候,他在做第12道选择题;当我做到第20道题的时候,他也刚好在做20道题;当我做到50道题的时候,他还在第30道题目那里徘徊;当我把100道题全部做完的时候,他还在做选择题。实际就等于我做五道题目是他做一道题目的时间。这样的情况导致他的理解力远远跟不上我。第一次模拟,我59分,他50分;第二次模拟,我76分,他56分;第三次模拟,我83分,他50分。

中国茶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茶,在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有着颇具魅力的神奇功效,为世人所喜爱;它使人们感到清爽,令神经活跃,得到喜爱。茶作为一种饮品,发起于神农氏时期,重闻于周公旦,发扬于宋唐时期,推广于明清,它的地位出一种生活实用食物进化为人们拿它品赏并体会意境,到现在为止,有三千年的历史。茶及茶文化的开启与兴盛是中华文明的一项载体,它不但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而且对世界文明史的发展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植根于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在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由物质文化上升到精神文化的范畴。 茶文化的弘扬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现代茶文化方兴未艾。近20年来,中国茶文化在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中获得了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若干方面: 1. 茶文化历史文物古迹不断发现而得到保护 近20年来各地的考古调查发现、挖掘出土的有关茶的文物、古迹不断有报道,例如:在陕西法门寺出土了一套唐代宫廷御用的金银茶具,在浙江长兴顾渚山,发现了唐代贡茶院遗址、金沙泉遗址和一些茶事摩崖石刻。在福建建瓯,发现并考证了记载宋代“北苑贡茶”摩崖石刻80字全文。在河北宣化出土的古墓中发现有辽代的古茶具和不少有关煮茶、奉茶、饮茶的壁画。在云南镇沅千家寨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了大片的野生茶树群落,这些考古发现,对研究茶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茶文化组织、社团、展馆纷纷建立 这些茶文化组织、社团、展馆的建立,为弘扬中华茶文化、普及茶文化知识,开展国内外茶文化学术交流与研讨,推动茶文化事业的发展等,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 各种茶文化活动形式多样、频繁开展 1989年9月,在北京举办了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1990年在杭州联

中国茶文化起源和发展

中国茶文化起源和发展 中国茶文化起源和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栽培茶树,使用茶叶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茶的利用最初是在原始野生采集活动 之中的。陆羽最先在他的《茶经》中探讨茶的起源,他认为据《神 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及“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事应当开始于神农,而这种说法目前存在着 较大的争议。学界比较认同的是茶叶生产始于四川。东晋常璩在 《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了巴蜀地区在汉时就大量种植茶树,甚至 把茶作为贡品向西汉都长安进贡,秦汉以后茶叶开始向外传播。 对于茶文化的起源问题,各家说法不一。陆羽有关茶起源问题的这种说法虽然存在着争议,但其中一丝微弱的信息却表明:在原始 社会,人们在“茶”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注重的是它的某些治愈疾 病的“药”用之性,而没有产生文化。有学者认为把茶作为一种文 化而不是单纯的饮用真正有历史记载的应该从西汉算起。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充分证明了西汉时茶 叶市场的存在和饮茶风俗的形成。《集古录》则提出茶文化起于魏晋,魏晋名仕以饮茶于山水来怡情养性,,形成了一种茶的名仕文化。同时随着文人饮红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 已经脱离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对于茶文化的具体起源时间目前尚有待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是极为悠久的。 目前有历史记载的茶文化发展情况始于魏晋。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已经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 都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 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南齐 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

茶文化兴趣活动总结(4篇)

茶文化兴趣活动总结(4篇) :意境茶叶知识茶经茶文化茶道茶道精神茶事饮茶礼仪尔雅茶文化兴趣活动总结第一篇: 应学校的提议和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我和另外的五名同学共同参加了一次为期三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时间虽然不长,但我们在实践当中确实学到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以下就是我个人对这次实践的一点小结。 暑期社会实践,是我们学生充分利用暑期时间,以各种方式深入社会中展开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我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自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实践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活动开始之前,我们为这次时间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确保了活动的顺利开展。从活动的策划到队员的挑选,从行程的安排到活动内容的策划,每一项准备工作我们都努力认真做好。经过多次开会,做好充足准备后,我们终于在20xx年7月15号踏上了前往福安的路程,开始了我们的福安茶文化调研之旅。 一下火车,踏上福安的土地上,我们立刻马不停蹄地又坐车前往了我们这次调研的目的地――福安市穆阳镇,这里是当地的一个有名的采茶制茶的地方。第一天下午,我们就直奔当地的茶园,进行现场的观察。在田地里,我们却仅看到了为数不多的几位茶农在做着农活,后来才了解到,原来是因为刚下过雨,茶农们都回去休息了。接着,我们又来到了当地的一家制茶工厂,见识了制茶的一步步繁琐的工序,还向工厂里的工作人员作了问卷调查,我们还亲手参加了做茶的一小部分工序,觉得十分有趣。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前往著名的”海峡茶都”,这是一个专门售卖各种茶叶的地方,里面的店铺非常多,而且出售的茶叶也多种多样。不过由于是白天去的,所以有部分茶点都没开门。在一家名为”船说”的茶店里,老板听说我们是来这边进行社会实践的,就十分客气地邀请我们在那泡茶休息了一会,并向我们讲述了当地茶文化的发展史。下午,我们又前往当地的一些种植区参观,途中出了点小插曲,就是突然下起了暴雨,我们一行人暴雨中步履艰难,多亏了一个好心的农民伯伯,让我们在他的农舍中暂时避雨,这也让我们明白了提前注意天气情况的重要性。第三天,我们对当地的一些人做了问卷

茶文化研究综述

论文题目: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摘要:茶文化旅游在现今社会已不足为奇,本文主要通过对茶文化在不同时期发展现状和茶文化旅游在不同地域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从不同角度全面了解茶文化,跟随时代脚步探索新型茶文化旅游模式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发展 引言: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茶文化始于汉,盛于唐。历经千年茶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并与时俱进。文章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以“茶文化”为题名进行检索,搜索到相关文献752篇;以“茶文化旅游”为题名搜索到相关文献46篇;以“茶文化旅游发展”为题名搜索到8篇。通过剔除重复的文献和关联性不大的文献,对剩下关于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研究的文献重点抽样选取作为样本,进行了分析。 一、茶文化的形成的研究 (一)茶文化整体概况研究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1翻开中华民族辉煌的茶文化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历史时期茶俗的运行轨迹。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出自唐代,源自唐代。宋元明清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它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相继出现了煎茶、点茶、斗茶、泡茶等不同特点、风格各异的饮茶习俗。2它的发展反映我国社会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古代劳动人民探索 1姜天喜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2伍国强试论中国古代茶与茶文化的研究(九江职业大学)

自然,解自然界,征服自然的伟大的创举。茶文化也是中国灿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份,茶的利用经历过食用、祭祀、药用、宫廷贵族专用及广大劳动人民饮用的发展过程,从茶到茶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社会文明的结晶。道、佛、儒教在茶文化发展中也起到极其重要有传承作用。 (二)茶文化的根源研究 近年来,关于茶文化的研究是一个热点,研究成果不断推陈出新,其中陈文华先生在茶文化方面研究着力最多,影响最大,他的《长江流域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学》等代表性成果,是茶文化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学术界也有不少的相关论文发表,可谓成果丰硕。然而,对于秦汉茶文化问题,虽有相关成果发表3,但仍有讨论之余地。以往论者通常认为古代饮茶始于西汉,开始由食用转向饮用。其实不然。因此,4作者温乐平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就饮茶起源问题进行再探讨。 关于饮茶的起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茶叶功用上看,有“饮用起源说”、“食用起源说”、“药用起源说”等诸说法;从饮茶时间上看,有战国说、西汉说、三国说、魏晋说等诸说。茶起源于中国,早已被中外专家学者所公认。我国史料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四川一带饮茶、种茶便很普遍,茶已成为当时的一种重要商品。因此西汉说最具影响。虽然神农 氏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只是传说,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我国唐代却是不争的事实。二、茶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研究 (一)不同时期茶文化的发展 茶文化经历几千年的传承延续,在不同时期有其不同特点和文化含义。5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正是出自唐代,源自唐代。与此同时,早在隋唐时期,我国的茶文化就已远渡重洋, 3前人成果,主要有:王玲《中国茶文化》,中国书店 1998 年第 5 版;朱自振《茶史初探》,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陈文华《长江流域茶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 2O04 年,《中国茶文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O6年;傅荣珂的(秦汉茶饮之初探)(会议论文);徐晓村、王伟<中国茶文化的萌芽——饮茶在 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 4温乐平周秦汉茶文化再探讨(江西师范大学) 5姜天喜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