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社会的非营利组织

当代西方社会的非营利组织
当代西方社会的非营利组织

当代西方社会的非营利组织

——美国、加拿大非营利组织考察报告

李培林/徐崇温/李林

2012-10-22 15:26:23 来源:《河北学刊》(石家庄)2006年2期第71~80页【作者简介】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100732/徐崇温,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李林,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北京100720

李培林(1955—),男,山东省济南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发展研究;

徐崇温(1930—),男,江苏省无锡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李林(1955—),男,山东省招远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法理学研究。

【内容提要】非营利组织是指政府部门和企业之外,以非营利为目的、从事公益事业的一切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具有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分配性、自治性和志愿性等五大特征。在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西方社会非营利组织开始呈蓬勃增长之势,目前已覆盖了社会服务、医疗健康、公共安全、教育和研究、环境与

动物保护、文化艺术、体育竞赛、扶贫和弱势群体保护、宗教事务等非常广泛的社会领域。西方非营利组织建立在慈善、博爱和志愿等西方文化传统基础上,这一社会的“第三部门”,已成为政府处理社会问题的伙伴、公平分配资源的手段、公民民主参与的形式,并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非营利组织在西方社会的成功发展启示我们: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会不断推动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非营利组织实行的那种有别于政府和市场的运行规则,已使其成为支撑现代社会健康运行的三大支柱之一。中国的“事业单位”应改称为非营利组织,同时依靠健全的法律和“管办分离、分类管理、目标约束、购买服务”的管理方式推动其健康发展,在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中国的社会主义非营利组织体系。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慈善意识/志愿精神/事业单位/公共服务

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在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强调要“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会、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就是说,要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

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形成对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在提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时指出,要“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救助活动”。

这些都清楚地说明,在党的领导和推动下,中国正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现代公益建设还处于发育阶段。据国家民政部估计,中国每年有6000万以上的灾民需要救济,2200万城市低收入者享受低保,7500万农村贫困和低收入户需要救助,6000万残疾人和1.4亿68岁以上的老人需要社会帮助。而据2002年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中国人均捐款仅0.92元,共计10多个亿,约占GDP的万分之一;在中国1000万家注册的公司中,只有1%的公司曾经捐助过慈善事业。相比之下,2003年美国人均捐款828.7美元,捐款总计占其GDP的2.19%。2005年10—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的课题组赴美国和加拿大考察了两国的非营利组织情况,形成的这个考察报告有望为中国现代公益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非营利组织:界定、历史和理论

(一)非营利组织的界定

所谓非营利组织(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是指在政府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即市场部门)之外的,以非营利为目的、从事公益事业的一切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这里所说的非营利目的,包括宗教、慈善、科学、公共安全实验、文学、教育、促进国家或国际间业余体育竞赛和防止虐待儿童或动物等。所以,非营利组织涵盖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艺术、扶贫、环保、弱势群体保护等许多方面,其中,慈善组织占相当大的部分。例如,加拿大有16.2万个非营利组织,而慈善组织就占了一半。

自美国学者沃尔夫(Thomas Wolf)在1990年发表《经营一个非营利组织》一书以来,一般都认为非营利组织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一是组织性,即这种组织有内部的规章制度,有负责人,有经常性活动,而不是非正规的、临时聚集在一起的团体,它应该具有根据法律进行注册的合法身份;二是民间性,即这种组织不是政府的组成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能接受政府的资金支持;三是非营利分配性,即这种组织可以赢利,但必须将其所得用于完成组织的使命,而不得在组织成员中间进行分配;四是自治性,即这种组织能够控制自己的活动,有不受外界控制的内部管理程序;五是志愿性,即在这种组织实际开展的活动中和管理组织的事务中,都有显着程度的志愿参与,尤其要形成由志愿者组成的董事会,并广泛使用志愿工作人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非营利组织又被称作是志愿组织或志愿部门。

在英、美的普通法中,非营利的慈善组织的收入无须纳税,而且捐助者也由于其捐款给慈善组织而获得税收减免。例如,根据美国《国内税收条令》501(C)(3)的规定,凡满足以下六个方面要求的慈善组织即可获得免税资格:一是必须以非营利为目的;二是其

成立完全出于非营利目的;三是其经营主要为达到规定的非营利目的;四是不得为个人谋取利益,即不给控制该慈善组织或能对该组织施加实质性影响的人提供任何不适当的利益;五是不得参与竞选,即不支持或反对任何公共职位候选人;六是不得参与实质性游说活动,即不对立法进行实质性的支持或反对。

由于非营利组织是指在政府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即市场部门之外的组织,因此,又被称作与政府部门、市场部门一起构成为现代社会三大支柱之一的“第三部门”,即政府部门和市场部门之外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一切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等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或部门。一般认为,这种“第三部门”具有六个基本特征,即正规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和公益性。

与非营利组织相关联乃至相重叠的另一个组织称谓是“非政府组织”

(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非政府组织最初是指得到联合国承认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后来,发达国家中以促进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为目的的组织、发展中国家中以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己任的组织也被包括进去。为此,世界银行曾把非政府组织界定为“从事解救苦难、促进穷人利益、保护环境、提供基本社会服务或承担社区发展任务等活动的私人组织”。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谈到影响世界发展的十个因素时,将非政府组织排在第五位。

在美国和加拿大,非营利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没有太大的区别,但人们一般习惯于把从事全球活动的非营利组织称为非政府组织。根据法律,非营利组织应当是非政治性、非政党性的组织,但在现实中,许多从事国际活动的非政府组织都具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性,而且情况相当复杂。例如,有的持有“无政府主义”倾向,有的则主张向所谓“非民主国家”“输出民主”。多伦多大学国际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加拿大国际贸易部前副部长奥斯垂(S.Ostry)与我们座谈时认为,西方政府对跨国非政府组织也心怀戒心,因为有些跨国非政府组织从事反战和反资本主义活动,甚至与恐怖主义有牵连。非政府组织曾举行过反达沃斯会议活动和反全球化的抗议,它们既反资本主义,也反共产主义,要求自治和民主参与,但未来究竟会发展到什么方向,目前尚不清楚。

(二)非营利组织的历史

非营利组织,特别是其中从事慈善事业的基金会这种公益组织形式,源于西方,它们同基督教的“感恩”、“回馈”社会的观念有密切关系。基督教神学中的“恩宠论”认为,在上帝赐人的恩宠中,实效的恩宠启发人的悟性,感动其心愿,帮助人行善拒恶,以得永生;而习惯的恩宠则是受宠爱者灵魂的生命,它使人养成行善的习惯,成为上帝的子女和圣灵的居所,帮助人们为获得永生而积累善功。因此,信徒们得“感恩”、得“回馈”社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西方社会设有“感恩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北京清华大学发表讲演时,曾谈到这种基督教神学的恩宠论和感恩思想,是如何通过学校教育而逐渐成为公民的公益意识的。他说,美国人从小受的教育,就有这种感恩的观念和回馈社会的思想。因此,差不多全体美国人都会主动拿出一部分时间来做义工、做志愿者。也正是在这种思

想的影响下,西方的许多富翁,宁愿把自己积累的财富捐赠给社会,用于公益事业,而不把它们留给子女。例如,拥有数百亿美元财富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最近几年来给慈善事业的捐款多达235亿美元,并在其50岁生日时宣布:他还将向社会捐出数百亿美元个人财产,而不会将它作为遗产留给子孙。20世纪美国工业巨头安德鲁·卡内基在1889年发表的《财富的福音》一书中说,“拥巨富而死者以耻辱终”,只有将自己的剩余财富用于造福社会公众的事业,才是最为明智的安排。

非营利组织中从事慈善事业的基金会,最初是作为某一笔公益信托财产的受托人而存在的,它并不向公众募捐,是典型的非公募基金会。例如,创始于1936年,并在1950年以后发展成全国性和国际性基金会的福特基金会,其资金最初来源于一项遗产信托——亨利和爱德瑟尔·福特作为赠与和遗产而提供的福特汽车公司股票,后通过经营多种多样的投资组合而发展起来的。与此相比较,主要靠公众募捐而建立起来的公募基金会则一般规模较小。

虽然从事慈善事业的基金会萌生于基督教神学的恩宠论和感恩思想,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发展节律,却同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特别是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动紧密联系着。以20世纪为例,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前,占主导地位的自由放任主义经济理论认为,通过市场机制,市场供求关系会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不必要的。时任美国总统的胡佛就极力反对向救济事业发放贷款,反对联邦政府对失业工人实施救济,而主张仅由地方机构、私人团体进行救济。在发生经济危机,社会出现剧烈动荡紧急关头就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及时改弦更张,不仅提供财政援助救济失业者,

还出台了公共工程和保护自然资源法,社会安全和社会保障法,等等,适当缩小社会财富分配差距,以维持社会稳定。然而,从那时开始,直到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盛行期间,政府越来越成为社会福利事业的主体,政府拨款也成为数量巨大、类型众多、以提供某种形式的社会服务为主要目标的公共非营利机构的主要财政来源,私人捐赠的绝对数量虽然也有所增长,但在整个公益事业的捐赠中所占比例却日益缩小。与此相适应,在1950年时,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大约只有5万个。

20世纪80年代前后,在一场“全球性的社团革命”中,非营利组织迅猛地发展起来。仍以美国为例,在1975—1995年间,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在数量上大幅跃升,达120万个,总资产高达1.9万亿美元,收入近8990亿美元。在此期间,非营利组织312%的资产增长率和380%的收入增长率,远远高于同期美国全国GDP74%的增长率。1995年以后,美国的非营利组织仍以同样惊人的速度增长着。例如,在21世纪初的几年里,美国人向非营利组织的捐款每年都在2400亿美元左右,非营利组织的数量现在已达到180万个。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甚至把非营利组织说成是“一种将要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式”。与此同时,非营利组织在结构与功能上也发生明显变化,表现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日益增长。

(三)有关的理论

在西方国家,使非营利部门获得如此巨大而迅猛发展的理论支撑,又是什么呢?

1.慈善意识、志愿精神

中国历史上曾经涌现过许多以个人名义施善的义举,也有许多以个人资产资助贫困和孤病的民间慈善家,其中的代表人物从春秋战国的范蠡,到清代的林则徐,历代络绎不绝。但与一些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现代公益事业还刚刚开始,而且起点很低。有些研究者认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文化中虽有助人为乐、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但却缺少现代公益的基因。具体地说来,中国传统伦理社会中形成的具体人伦道德及引申五伦,几乎都是与己有一对一具体关系的人的道德承担;而植根于西方文化中的志愿道德,却主要是与己无直接关联的他人的利他贡献,是普世主义和抽象的博爱原则。这就是说,中国的慈善观是由血缘人伦向外推及的慈善,它使人难以产生对素不相识的人、被认为对他没有行为道德责任的人的关怀;而西方的慈善却是在“众生平等”的底线原则上给人的生命的一种关怀,它超越了由血缘形成的亲属关系和由实质价值形成的善恶分际,其核心理念是普遍的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而寻求和实现生命意义的内在必然性,则是点燃志愿精神的不竭的能源。志愿行为的维系和坚持,在于在志愿工作中人的生命价值得到充分肯定:被人尊重、被人需要、被人喜爱和感激,又反过来激发人对自我生命的愉悦、欣赏与肯定。

2.政府处理社会问题的伙伴

虽然由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志愿部门、第三部门等等所构成的公民社会,同政府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既可以是公民社会制衡、对抗政府的关系,也可以是公民社会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或同政府合作互补、共生共强,成为政府处理社会问题的伙伴。当代西方国家大多争取使非营利组织成为其处理社会问题的伙伴,或者至少使之向这方面发展。它们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原因在于,在现代社会,与市场原教旨主义认为市场之手无所不能的观点相反,在社会公共物品和一些特殊服务的提供上(主要是公益性质),会出现市场本身的疲软、“市场失灵”。在社会主体日益分化和多样化的情况下,政府不可能使所有人的所有需求都得到满足,总有一部分人对公共物品的过度需求得不到满足,出现“政府失灵”的现象。正是在这里,非营利组织可以去填补由市场与政府遗留下来的空白地带,使整个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得到有效的满足,多元性的文化得到保留和发展。非营利组织来自民间、扎根社区,能够更敏感地回应来自民间和弱势群体的需求。

1998年,英国发表了政府同资源部门之间的契约,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随后,在经过长期酝酿和准备,加拿大政府与资源部门在2001年12月签订了《协议》;在2003年12月,又签订了《良好实践准则》,来规范双方的行动。《协议》列举的相互关联、共同改善和提高加拿大人的生活气氛等六条价值是:民主、积极的公民性、平等、多样性、包容和社会正义;签订《协议》的指导原则是独立、相互依存、对话、合作与协作以及对加拿大人负责。而《良好实践准则》则在一个较为实际的层面上,提供如何把《协议》带进生活,使之成为各部门协调工作的方式。制定《良好实践准则》的指导原则是:志愿部门由于其同社区的联系而把特殊的观点带到其行动中去的价值、相互尊重、包含性、可理解性、慈善性、透明性、责任和可说明性。

3.使资源分配更趋公平的“第三次分配”

通常认为,在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里,分配社会财富的层次是:第一次分配讲效率,它是通过市场,按照竞争性原则来进行的,结果就会出现贫富差距,乃至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于是,就得进行寻求公平的第二次分配,它通过政府,按强制性原则,以税收和社会政策进行调节来缩小贫富差距。但在事实上,为了使社会资源分配趋于公平,仅有这两次分配还是不够的,还得进行第三次分配,即通过社会按照志愿性原则进行公益捐赠,实行“富帮穷”。实际上,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一些个人和集团,使用窃据的部分权力贪污腐败,没有掌握权力的人则通过偷盗抢掠,用非法手段谋取不义之财。一个健康社会的良好的分配机制应该是:采取措施激励第一次分配,协调第二次分配,推动第三次分配,遏制第四次分配。

4.公民民主参与的重要形式

早期的非营利组织主要由传统的慈善组织所构成,在后来的发展进程中,它的结构、形态越来越复杂,经费来源日益多样化。20世纪60年代末,非营利组织表现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日益明显;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营利组织更致力于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它们积极参加社区建设、地方自治、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等公共管理过程。这样,非营利组织就逐渐具有了积极参与政策过程的基本功能。

致力于非营利组织研究的美国阿斯平研究所认为,非营利组织参加政策的制定,可以提高社会应对多样性声音的质量,还可以使政府利用非营利组织的特殊见识和能力,因为它们卷入到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中,并且与不同的社会集团(其中包括可能被排除在公共事物之外的许多集团)保持着广泛联系。阿斯平研究所归纳出由此而出现的六个方面好处:一是使公共的注意力集中到关键社会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上面去;二是增进形成健全、革新的政策所据以形成的知识的基础;三是为新的、未曾听到过的声音开放通道;四是培育政府对公民的负责任性;五是促进诸如言论自由、多元主义以及由对公益的建设所形成的自我牺牲等民主价值;六是给予公民以作为民主进程中的角色对效能的个人感觉,并增进其隶属于社会的感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国着名的城市研究所主席弗莱希曼说,他“长期以来都认为非营利部门是美国对民主所作出的最大贡献之一”。

5.一个创造大量机会的领域

非营利组织还是一个充满就业机会的领域。以美国马里兰州为例,1999年,该州共有202635人在非营利部门工作,占该州总就业人口的85%,高于美国全国的平均水平。而在这一年,马里兰州非营利部门的就业增长率为37%,企业等营利部门的就业增长率为30%,政府部门的就业增长率为20%。当然,美国其他各州的情况不尽相同,有的州非营利部门的就业率和就业增长率高一些,有的则低一些。再从1990—1995年世界上八个主要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这些国家的非营利组织吸纳就业人员的速度为244%,年均增速4%多,相比之下,其全部经济部门吸纳就业人员的速度为81%,年均增速不足2%。

二、非营利组织:角色和作用

(一)非营利组织的角色和地位

在美国和加拿大,接受我们访问的政府官员和学者们一般认为,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并不是一切都按照市场机制运行,但在经济生活中,市场是最基础的运行规则。社会运行的三大支点是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政府靠科层权力体系的机制运行,企业靠市场机制运行,而非营利组织则靠社会参与和利益协调的机制运行。从理论上说,私人部门提供私人物品和服务,公共部门(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而第三部门(即非营利组织)通过社会参与和民间行动来提供政府不能做、不愿做或不便做的公共服务。加拿大国际开发署(CIDA)合作伙伴部部长德路因(Robert Derouin)介绍说,加拿大社会是由政府、私人和第三部门组成,这三部分哪一方权力太大都会失去平衡,合作伙伴部的主要职责就是代表政府向非营利组织购买社会服务,把本来应当由政府办的事交给非营利组织去做。通过非营利组织的参与,可以节约运行成本,提高公共社会服务效益,加强政府与边缘群体的联系。

据加拿大社会发展部的官员介绍,加拿大的16万非营利组织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2003年,加拿大非营利组织的产出占全国GDP的6.8%,还创造了200多万个就业机会,有650多万志愿者做了200多万个小时的志愿工作。虽然非营利部门不是一种产业,它的活动分散在多种产业中,但它比一些传统的重要产业具有更大的经济贡献。

例如,在加拿大,非营利组织对GDP 的贡献是机动车制造业的11倍,是农业的4倍多,是矿、油、气开采业的2倍以上,是商品零售业的1倍半。在非营利部门的产出中,医疗教育占绝大部分份额,占到63%。另据加拿大卡尔顿大学(Carleton University)社区创新中心主任杰克逊(Edward Jackson)介绍说,第三部门服务的经济意义越来越大,以至于人们创造了“社会经济”、“社区经济”这样的新名词来概括非营利组织的经济活动。

为了区别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非营利组织一般被称为第三部门。在加拿大,第三部门一般被称为“非营利组织和志愿组织”(Nonprofit and Voluntary Organization);而在美国,人们更习惯于把第三部门称为“非营利组织和慈善部门”(Nonprofit and public charities)。非营利组织有其自身相对于政府和企业的比较优势:一是它们具有很大弹性,可以根据社会服务需要的变化很快做出调整,从而使服务更具有针对性;二是它们通常都很贴近社区和民众,对公众的需要有更深切的理解,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更有人情味;三是它们的运行成本比政府部门低,因为它们需要通过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来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四是它们要保证公益目标,不以谋利为目的,因为法律上不允许它们获得分红的利润;五是它们提供的服务更加丰富多样,可以满足多样性的需求和针对不同的特殊需求。

(二)非营利组织的结构和作用

在美国和加拿大,非营利组织覆盖了非常广泛的社会发展领域。根据美国城市研究所国家慈善组织统计中心提供的数据,2004年美国有139.73万个非营利机构,分成三大类:公共慈善机构(占59%)、私人基金会(占7%)、其他(占34%)。加拿大非营利组织的分类方式与美国有些不同。根据加拿大的调查统计,2003年加拿大共有16.12万个非营利组织,其中,体育娱乐占20.9%,宗教占19.0%,社会服务占11.8%,慈善促进占9.9%,艺术文化占8.5%,社区开发和住房服务占7.6%,教育和研究占5.4%,行业协会占5.3%,医疗健康占3.8%,环境保护占2.7%,法律和政治服务占2.3%,其他占2.8%。

在美国,公共慈善机构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所有那些经过注册具有慈善组织身份、能够开出慈善捐助免税票据、接受有关慈善法律监督的非营利机构。根据2003年对美国27.5万个公共慈善机构的调查,从事社会服务、教育和医疗健康是最主要的慈善机构。在所有的慈善机构中,社会服务机构占34%,教育占20%,医疗健康占13%,文化艺术占10%,宗教相关事务占5%,环境和动物保护占4%,其他占14%。但在这些公共慈善机构的经费支出中,医疗健康是最主要的部分,占了近50%,具体支出结构是,医疗健康占47%,教育占17%,社会服务占14%,文化艺术占2%,宗教相关事务以及环境和动物保护各占1%,其他占7%。

在加拿大所有的非营利组织中,注册为慈善组织的占56%,而非营利组织中的宗教、医疗、教育等组织,注册为慈善组织的比例就更高,大约有70%~90%都注册为慈善组织。

(三)非营利组织面临的挑战

1.非营利组织的服务仍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社会需求

美国是一个人均收入很高的国家,但也是一个收入分配不太平均的国家。2004年,美国家庭年平均收入为44382美元,高收入的县住户年中等收入可达88133美元,而较低的只有24778美元;城市住户年中等收入较高的市可达到71760美元,较低的只有24031美元。美国的贫困线大体在平均收入的一半以下,标准根据家庭人口和物价指数而有所变动。2004年,美国四口之家贫困线为年收入19307美元,三口之家贫困线为15067美元,两口之家贫困线为12334美元,无亲属的单身家庭贫困线是9645美元。由于贫富差距的扩大,随着经济的增长,贫困人口有增加之势。2004年与2003年相比,美国贫困人口从3590万增加到3700万,贫困家庭从760万个增加到790万个,贫困发生率从12.5%增加到12.7%。

尽管美国在社会管理方面实行的是小政府、大社会模式,各种社会中介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非营利组织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占全部社会服务的约50%,但仍然赶不上因相对贫困加剧而产生的社会需求。

2.非营利组织的官僚化和收入的不稳定

在美国和加拿大,非营利组织的绩效考核是一个越来越受到关注的问题。有些非营利组织由于长期受到政府资助,因而产生了官僚化趋向,工作效率有所降低。2003年,在所有非营利组织的经费收入中,政府资助占49%,出售物品和提供服务的收入占35%,私人捐助占13%,其他占3%。可见,非营利组织的最大资助者是政府。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来资助非营利组织,是由于非营利组织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和更多样性的服务满足社会需求,但非营利组织的官僚化趋向迫使政府一方面降低资助预算,另一方面加强对资助项目的绩效评估。

在美国,各种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构成中,大约50%来自于服务和经营收入,30%来自于政府资助,20%来自于各种捐款。即便是慈善机构,主要的收入来源其实也是经营和服务收入。

在美国公共慈善机构2003年的收入中,68.3%来自于出售物品和提供服务的收入,14.4%来自于私人捐助,11.5%来自于政府资助,其他收入占3.2%,投资收入占2.6%。

由于政府要削减不断增加的财政赤字,对非营利组织和公共慈善组织的资助也受到约束。近几年来,这种政府资助的比例在不断减少,如1997年美国公共慈善机构的收入有30%来自于政府资助,这一比例到2003年降至11.5%。美国非营利组织最大的经费支出是雇员的工资,约占总经费的57%,而且非营利组织的总劳务中,已经有1/4是由志愿者完成的。

3.非营利组织的市场化和不平等效应

与欧洲的福利国家相比,美国是一个非常私人化的国家,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网络非常庞大,而且非营利组织的私人化程度也很高。很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领域,也都依赖私人的投资和经营,如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甚至监狱。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私人的公益捐款可以免税,而这样的捐款多了也就意味着税收减少了。本来私人捐款应当集中用于救助穷人,消除不平等,但实际上,接受大量的私人捐款的私人医疗,虽然是非营利性的,但却相当昂贵。美国非营利组织对私人捐助的依赖和市场化经营取向,使它们的经营和服务的平等化效应大打折扣。

三、非营利组织:立法与政策

美国和加拿大在法律传统上都属于普通法系的国家,以英国普通法为渊源的关于慈善事业的法律和判例,特别是英国1601年颁布的《慈善法》,对美、加两国有关非营利组织的立法原则和政策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于国家政权、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而言,非营利组织的存在和活动是一柄双刃剑。因此,美国和加拿大的法律在赋予它们合法地位、法定权利的同时,也明确规定了对它们的规制条件,规定了它们不得为、不应为的领域,以及法定义务和法律责任,从而达到合理引导、趋利避害的目的。

(一)立法的促进与规制

美国的非营利组织从1950年的约5万个,发展到今天的100多万个,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联邦和州立法所发挥的促进及规制作用,以及相关政策所具有的规划和引导机制。迄今为止,美国联邦政府并没有一部专门规定非营利组织的法律,有关促进和规制非营利组织的各种法律条款,均散见于联邦和州的法律、法规之中。其中,最主要的是美国国会制定的联邦税法第501条款。美国国内税务局依据该条款,对美国具有免税资格的30余种非营利组织以列表形式做了具体规定。对这些非营利组织,就其具体性质而言,可分为慈善及其他公共福利性的非营利组织和互助性的非营利组织;就其税法地位而言,可分为获得免税资格的非营利组织和不具备免税资格的非营利组织。

美国纽约律师艾尔考特向我们介绍说,在美国,非营利组织是否获得免税资格,是美国税法对非营利组织进行促进及规制的重要法律和经济手段,也是非营利组织法律地位的重要特征。依据美国联邦税法第501条款的规定,某个非营利组织要想获得免税资格,必须符合肯定性和否定性的各三个要求。前者的法定要求是:第一,非营利组织必须以宗教、慈善、科学、公共安全试验、文学、教育、促进体育竞赛、防止虐待儿童或动物等为目的;第二,非营利组织的成立必须完全出于非营利目的;第三,非营利组织的经营主要为了达到规定的非营利目的。后者的法定要求是:第一,非营利组织不得为个人谋取利益;第二,非营利组织不得参与竞选;第三,非营利组织不得参与实质性游说活动。

美国税收法规通过向捐赠者提供税收减免的方式,积极鼓励个人和组织向非营利组织赠与财物,实现捐赠者、非营利组织和政府三赢的局面:一赢是,个人和组织因为向非营利组织捐赠财物而获得巨大的减免税的经济利益。个人捐赠者最高可以要求对其调整后总收入的50%进行税收减免,捐赠公司可以要求对其任意一年不超过10%的应缴税收人实行税收减征。二赢是,非营利组织能够得到足够的非政府的资金来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美国的非营利组织一向宣扬自己是“非政府、非营利、非政党”的组织,而资金来源于非政府的个人和组织,是其具有NGO性质的重要依据。三赢是,减免慈善捐赠税收比政府直接补贴更有效,它既避免了政府对第三部门过多的、不必要的介入,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较好地处理了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关系,又减轻了政府的负担,保证了捐赠在法律的规制下,在各种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和使用下,更加有效和高质量地用于公益事业。

美国法律(法治)主要采取以下一些方式规制非营利组织:

1.美国税法把慈善性非营利组织分为公共慈善组织和私人基金会,后者比前者要受到更多的法律规制。公共慈善组织包括教会、学校、医院和医学研究组织等,它们主要受美国联邦税法第501条款和《国内税收条例》第170条款的调整;私人基金会除了受上述法律的规范,还要遵守《国内税收条例实施细则》中规定的4940—4946技术性条款。

最新论非营利组织改革和发展资料

论非营利组织改革和发展 2014春行政管理 刘征东 非营利组织自发展以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加强政府和民众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合作管理,还能集约社会资金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运用。然而中国非营利组织由于自身发育不完善、自创性收入缺乏,而国家的财政补贴又有限,导致活动经费匮乏,近年来随着一些负面事件的影响,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下降,各种存在已久的问题凸显,面临着发展的困境。 悠久历史传统的公益事业在现代得到长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接纳市场经济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公民社会现出雏形,这为非营利组织提供了快速成长的土壤。但,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思想和社会的禁锢,加之市场化带来的人们思想和行为、心理的不利因素的影响,非营利组织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要使它健康成长,还需要政府、社会、公民个人在制度建设、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个人修养上为之付出努力。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并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这个政策导向为非营利组织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市场机制越来越成熟,政府职能逐渐被替换,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社会和经济领域发挥

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非营利组织的快速发展反映了我国当前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然而,从中华慈善总会发票事件到中国青基会中非希望工程事件,从“郭美美事件”到河南宋基金事件,无论是组织机构工作人员的违背基本公德的言行,还是一系列的令人费解的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孰是孰非的争论,对我国社会组织的慈善事业的长久发展都造成了极大的负面效果。这些都加重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危机。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是否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问题。 非营利组织的英文简称为NPO,是以从事公益事业(活动)为目的不分红的组织的统称。它不是法律概念,多义、复杂,是对从事各种不同的公共目标各种不同类型组织的代称。它由私人发起,各种活动不断起伏变动着各种机构松散的集合,是公民社会的个人组织,是民主社会合作网络的关键部分。 一、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1、组织性。 它必须是一个机构性实体,有自己的组织章程、组织的运行规则、工作人员和其他相对持久的指标。 2、独立性。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组织分离,有自己独立的决策权,不为政府所控制,自己监控自己的活动,有内部治理程序,不受制于政府也不受制于私营企业或其他非营利组织。在这个意义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及其作用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及其作用 (文法学院行政管理08-2班毕崇明 0801070901) 摘要: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在近几年已成为世界性话题。小到社区的邻里纠纷垃圾分类,大到各种国际纷争和区域冲突,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几乎都涉及到这些既不是政府也不是企业的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壮大,在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和影响也渗透到了千家万户。本文将在中国国情下探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其作用。 关键词:组织非营利发展作用 一、非营利组织的定义 非营利组织是英文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的中译,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非营利组织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1]。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非营利组织都并非是一个具有明确内涵和外延的术语,各个国家和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侧重,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较为流行的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莱斯特·萨拉蒙(Lester Salamon)教授提出的所谓五特征法,即将具有以下5个特征的组织界定为非营利组织:(1)组织性;(2)非政府性;(3)非营利性;(4)自治性;(5)志愿性。这一定义被用于萨拉蒙教授主持的对全球42个国家非营利组织开展的国际比较研究项目,后来常为人们所引用。在这一定义的5个特性中,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被公认为是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组织性被视为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定义中国非营利组织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具有正式的组织形式、属于非政府体系的社会组织,它们具有一定的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或互益性,但并非面面俱到,需要客观而动态地加以观察和理解。在当前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时期的历史条件下,较宽泛的界定标准将有利于更好地推动相关社会组织的发展。 二、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相比较于发达国家的还很不成熟,但是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也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有着自己的发展特点和特色。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 1、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 在这一阶段,由于中国社会力量复杂,出现了大量的民间非营利组织。诸如行业协会、各种互助与慈善组织、学术性组织、政治性组织、文艺性组织以及一些比较隐蔽的“会党”或者秘密结社,如洪帮青帮等。 这一时期,为了规范民间组织的管理,1932年10月,国民党曾公布过一部名为《修正民众团体组织方案》的法规。这大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非营利组织的专门法规。 2、第二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 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后,根据社会主义原则对民间结社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和整顿。在整个过程中,有两方面的变化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一方面是一部分民间组织的政治化,另一方面是一部分民间组织被加以取缔,包括反动帮派和封建落后的组织等。经过这次整顿,中国的社会团体在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较为迅速的发展时期。据统计,1965年全国性社会团体由解放初期的44个增加到近100个;地方性社会团体发展到6000多个。 然而,“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中断了社会团体在法制基础上的健康发展。 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至今。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很快反映到民间组织的发

《政府与非最新营利组织会计》复习资料大全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综合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属于国家规定允许退库范围的退库事项,经审查批准后应开具的凭证是()。 A.支出通知书 B.退库申请书 C.收入退还书 D.退库通知书 2.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是()。 A .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B .反映内部管理情况 C .反映盈利能力 D .反映偿债能力 3.在财政周转金会计核算中,专门为处理呆账而设置的科目是()。 A.其他财政存款 B.暂存款 C.暂付款 D.待处理财政周转金 4.下列属于专用基金收入的是()。 A.社会保障基金 B.其他部门基金 C.粮食风险基金 D.文教部门基金 5.下列收入中,属于预算外资金收入的是()。 A.罚款收入 B.没收财物收入 C.企业上缴所得税 D.行政事业性收费 6. 与企业会计相比,我国政府会计特有的会计原则是()。 A .相关性原则 B .客观性原则 C .一贯性原则 D .专款专用原则 7. 政府在国库或国库指定的代理行开设账户,集中收纳和支付所有财政资金的制度是()。 A .政府采购制度 B.国库制度 C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D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 8. 属于往来结算中形成的暂付及应收款项是()。 A.债务 B.债权 C.应收款 D.应付款 9. 事业单位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所取得的收入应计入()。 A.其他收入 B.营业外收入 C.事业收入 D.经营收入 10. 应缴预算款属于()。 A.预算外资金 B.应缴财政专户资金 C.国家财政性资金 D.应付上级款项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年终结账包括()工作环节。 A.年终结算 B.年终转账 C.结清旧账 D.记入新账 2. 政府及非营利组织收入的主要特征是()。 A.等价交换 B.无偿性 C.非交换性 D.持续性 3. 与企业组织相比,政府会计应当遵循的特殊会计原则包括()。 A.相关性原则 B. 收付实现制原则 C.实际成本原则 D.专款专用原则 4. 各级财政的预拨款项包括()。 A.专项拨款 B.预拨经费 C.基建拨款 D.补助拨款 5. 我国预算调拨支出有()。 A.补助支出 B. 调入资金 C.专用基金支出 D.上解支出 6.财政总预算会计存款类账户包括()。 A .银行存款 B .国库存款 C .其他财政存款 D .其他货币资金 E .外币存款 三、判断题 1. 我国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是建立在预算会计的基础上,从预算会计发展而来的。( ) 2.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3. 事业单位会计不需要进行成本核算。() 4.我国的国有企业由政府投资举办,所以属于政府会计的范畴。() 5. 财政总预算会计不设置固定资产与现金账户。() 6.我国所有的学校、医院均属于非营利组织,均为非营利组织会计。() 7. “与上级往来”账户核算与上级财政往来待结算款项,只会发生贷方余额。() 8.非营利组织可以根据业务需在任意一个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开立账户及办理有关存款、取款和转账结算业务。() 9.上级补助收入是非营利组织从主管单位或上级单位取得的财政性经费补助。() 10. 非营利组织所属的独立核算的经营活动也应在经营支出中列支。() 四、简答题 1.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是与"企业会计"相并列的一大会计分支。由于"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财务资源具有特殊性,使得"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有着不同于"企业会计"的会

美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经验及启示

[内容提要] 本文就美国非营利组织的内涵、种类、运行方式和在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中扮演的角色及在公共服务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等方面作了深入的分析。本文认为,必须进一步转变我国各级政府职能,加快公益机构改革步伐。为此,需要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严格控制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总量,大力发展中介组织,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大力倡导社会主义价值观,增强公民“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关键词] 美国非营利组织 公益机构改革 启示 一、美国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运行方式 1.举办主体的社会化。美国的公益机构基本采取社会主办、政府少办、联邦不办的举办方式,因此,社会力量成为举办非营利机构的主力军。美国的大多数医院和学校都是社会创办的。如著名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是私人创办的;在全美5764医院中,企业法人和私人创办的非营利医院占3000家,企业法人创办的营利医院占790家。 2.发展方式的市场化。美国的非营利组织,一般都按照市场化办法运作。除少数有巨额资产的基金会无须筹集资金外,绝大多数非营利组织都没有足够支持全年开支的固定收入,都必须以良好的工作成效来争取社会的捐献和政府的项目资助,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如果他们的工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就筹不到足够的资金来维持组织的运转,就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困境,政府不会出手相救。 3.资金筹措的多元化和资金支出的自主化。美国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自主经营收入,二是社会捐赠和资助,三是政府的项目资助。据统计,目前在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中,有20%来自企业、个人捐赠及基金会赠款,50%来自自主经营收入,30%来自政府的项目资助。非营利组织的经费开支结构采取自主化的方式,即人头经费、宣传经费、项目经费等各占多少,由非营利组织自行确定,政府不作过多干预,政府只是采取合同管理的方式,在资助非营利组织的项目合同中,明确项目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4.内部管理的企业化。美国非营利组织法人治理结构采用企业管理制度,董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行政执行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监事会监督行政班子的工作。董事会通常由相关行业比较有影响的人物、客户代表及一些政府官员组成(政府官员不能主导非营利组织)。董事会成员的工作均为义务,没有报酬,但对组织中出现的问题要承担责任。与企业不同的是,非营利组织中没有股东,不设股东大会。由于美国的非营利组织跟企业一样,拥有高度的管人管事管财自主权,所以机制灵活,富有活力和主动性、创造性,工作效率高,社会效益好。 二、美国非营利组织在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中扮演的角色 非营利组织在美国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大多集中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福利、社会帮扶救助等公共服务领域,为公众提供的公益性服务十分丰富且又贴近普通大众需求,服务质量好,效率高,很受公众欢迎。 2.搭建了公众管理社会和参政议政的平台。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十分致力于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如青少年不良行为、公民道德教育等),他们积极参加社区建设、地方自治、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等公共管理过程,也勤于向政府反映公众的意见和需求,在普通大众与政府之间搭起了沟通的平台,因而,起到了社会安全阀作用,促进了社会的安定稳定。 3.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美国,非营利组织是一个充满就业机会的领域。如马里兰州,2006年该州非营利部门的就业增长率为37%,企业等营利部门的就业增长率为30%,政府部门的就业增长率为30%。 由于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在公共服务和管理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美国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比较省力,很少直接举办和管理社会福利、教育、科学文化、医疗卫 美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经验及启示 廖世铢 51 2008年第12期《发展研究》

社会企业概览

社会企业概览 近几年,社会企业被认为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剂良方而逐渐受到我国社会各界的重视,国内社会企业学术研究日益频繁,企业实践也日趋丰富,一批优秀的社会企业家正在崛起。同时由于社会企业发展较晚等原因,在什么是社会企业、哪些组织可以纳入社会企业范畴等关键性问题上,我国还没有较为统一的认识,导致部分机构乘机以社会企业为幌子从事非社会企业活动,扰乱了社会企业的发展环境。因此,明确社会企业的概念、特征及分类,厘清社会企业与企业社会责任等相关概念的区别,有利于使社会企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有利于政府对社会企业制定扶植政策和管理规范,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社会企业的定义 (一)社会企业的内涵 目前为止,社会企业还不存在被各国学者和政府普遍认可的定义。在学术界,社会企业可以指代一系列社会经济活动,人们对社会企业存在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社会企业是非营利组织对商业实践的应用,有人认为社会企业是一种将社会责任内生于商业模式中的商业企业,有人认为社会企业是一种介于非营利组织和商业企业之间的一种特殊机构,利用商业手段实现社会目的,也有人认为社会企业是社会企业家利用创新手段实现社会目标的一种手段和过程。 影响较大的社会企业的定义有两个。一是英国贸工部在2002年首先提出社会企业的官方定义:社会企业是具有某些社会目标的企业,按照组织的社会目标,盈利再投放到业务本身或所在社区,而不是为了股东和所有者赚取最大利润。这个定义概括了社会企业的三个特点:商业活动、社会目的、利润用于社会目标再投资1。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官方也使用英国的社会企业定义。还有一个是欧洲社会企业研究网络(EMES)提出的:社会企业是非营利性的私人组织,提供直接与其使社区受益明确目标相关的商品或服务,它们依赖于集体动力,治理机构中包括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方,高度重视自主权,承担与其活动相关的经济风险。这个定义和英国贸工部的定义有所区别,提出了社会企业的非营利性和民主治理两个特点。这一观点在欧洲影响甚广。 1王世强:《社会企业概念辨析》,载《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学科学版)》,2012(14)

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

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摘要:就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现状探讨其所面临的问题,深入分析我国非营利性组织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非营利性组织;现状;问题;改革 综合有关资料,非营利性组织可以界定为:具有法人资格以公共服务为使命,享有免税优待,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盈余不分配给内部成员,并具有民间独立性质的组织。非营利性组织有大家公认的非盈利性、中立性、自主性、使命感、多样性、专业性、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1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 非营利组织是介于政府和营利组织之间的中间部门,即“第三部门”。这也就意味着非营利组织超脱于政府和私营之外,因此非营利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可以弥补“政府失灵”。在我国,因各个方面改革的全面展开以及改革自身的风险性,致使我们处于一种日益变化的生活环境之中,灾害的不确定性和破坏性也威胁着我们的生存与发展。在应对发展中的问题时,如应对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问题时,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承担全部责任:我们在强调政府、个人、企业三者的作用时,不应该忽视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从我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保障的实践来看,由国际慈善组织、国际志愿组织、红十字会、中国抗灾救灾协会等非营利组织募捐形成的基金已成为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营利组织承担了以往应该由政府承担的部分责任,解决了公共财政资金对于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合理优化了资源配置,这有利于推进我国的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构建真正的公共财政体制。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弱势群体,如农民、进城务工者、下岗职工、失业者、退休人员、老弱病残等,他们不仅需要增加福利,更需要维护自身的权益,与此相伴的是贫困问题、失业问题、环境问题、流动人口问题、老年问题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有一些公益性的社会组织来承担一部分责任以弥补政府成本的不足,而非营利组织具有互助、互惠、利他的特点和公益精神,其恰好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进而必然会对增进社会容忍、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产生积极意义。另外,非营利组织的广泛发展会对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形成一种有效的制衡和监督,从而有利于政府规范和约束自身行为,避免出现权利寻租等腐败现象。 经济社会中,有必要形成非营利组织来维护分散的利益主体的利益。如分散的企业需要通过专业协会与外界交涉,以维护自身利益;农民为了使农产品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卖出好价钱,需要建立农产品协会等组织来维护自身利益;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需要依靠农民工自己的组织来解决。尤其是现在我国加入WTO,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贸易摩擦加剧,需要通过行业协会等非营利组织维护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整体利益。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近二十多年来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发展迅速,救助对象较广、涉及公众较多、影响较大。但其发展的制度环境却相当滞后,相关制度的缺陷和缺失已成为我国非营利组织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非营利组织管理读书报告

《非营利组织管理》读书报告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事务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仅仅依靠政府难以解决越来越多的社会事务。为了保证社会各项事务的有效运行,人们在政府组织之外成立了一大批不同于政府的的组织,这类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向社会提供类似于政府提供的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随着大量非营利组织的出现,很多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理论也随之产生。这方面的研究学者既包括管理学大师德鲁克,也包括萨拉蒙和后来的赫茨琳杰,当然很多国内的学者也致力于这方的研究。虽然我过对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是经过了这几年的发展还是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很多研究非营利组织的国内著作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我认为由黄波,吴乐珍和古小华主编,经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这本《非营利组织管理》是关于非营利组织管理的一本比较好的著作。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分别讲述了非营利组织的概念,理论基础,中外非营利组织的介绍,非营利组织的战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以及非营利组织的的营销和评估。同时作者认为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在内涵和外延上是一致的,只是非营利组织侧重的是与市场的区别,而非政府组织侧重的是与政府的区别。 一,非营利组织的概念、特征和出现的原因 (一)非营利组织的概念 对非营利组织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国际上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1,他们提出了当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观点,那就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森大学教授莱斯特.萨拉蒙的观点认为非营利组织是同时具有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自愿性五个特征的组织。 2,美国的彼得.德鲁克在《非营利组织的经营》一书中认为,非营利组织既非企业又非政府机关,其目的人与社会的变革,是向社会提供服务的部门。1 3,在欧洲国家非营利组织被定义为,包括合作社、互助会在内的社会经济组织。 4,日本学者重富真一认为非营利组织是同时符合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发性、持续性、利他性、慈善性六个条件的的社会组织。2 5,日本学者川口清史认为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以及提供服务的民间组织。3 而在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主体是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还包括其他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各种非营利性和非政府性的社会组织。在我国官方将非营利组织分为社团法人、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未登记转让的社会团体和事业单位。 纵观以上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作者在本书中提出自己的关于非营利组织的观点,非营利组织的设立和经营不以营利为目的,并且净盈余不得分配,由志愿人员组成,实行自我管理的,独立的,公共或民间性质的组织团体。 (二)非营利组织的特征 尽管上述的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自己关于非营利组织的观点和特征,但是本书 1[美]彼得.F.德鲁克:《非营利组织管理》,日本经济评论社,1997年版,第5页 2[日]重富真一:《日本的NGO(2000)》,明石书店,2001年版,第17-19页 3[日]川口清史:《非营利组织与合作社》,日本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37页

关于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形成战略联盟之探讨

关于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形成战略联盟之探讨 摘要:针对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建立的原因背景及现状。系统分析了现有的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战略联盟发展所必要的关键因素和存在的合作风险,阐述了建立战略联盟的可行性,论述了其建立的重要意义,并总结了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战略联盟的多种形式,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对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的战略联盟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战略联盟 1. 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的发展状况 1.1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 国外的公共事业组织有许多种不同的指称,包括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非营利机构(NPI)、第三部门、公益组织(PSO)、志愿者组织、公民社会、公益慈善团体等等。其中非营利组织(NPO)的概念在西方发达的国家是指那些“以推进科学、教育或慈善事业,不是以赚钱为目的的私人机构。” 它的原义,指的是由私人为实现自己的某种非经济性愿望或目标而发起的各种各样的社会机构或组织。不仅包括基金会、慈善筹款会等公益类中介组织,也包括社交联谊、互助合作、业主和专业协会等公益类组织,还包括私人创设的学校、医院、社会福利服务机构、艺术团体、博物馆、研究机构等服务类组织,。美国甚至把教堂也归入非营利组织。1973年,美国学者T 列维特(T.Levitt)首次使用第三部门(Third Sector)这个名词,用以统称这些处于政府和私营企业之间的社会组织。 [①]此后这个概念在美国被频繁使用,并且流传到全世界。 根据社会结构理论,现代的社会组织分为政府组织、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三大类型。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不以营利为自身活动目标的社会组织,它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70年代至80年代兴起的通讯革命,将全世界包括最偏僻的地方都连在一起,第三世界成人教育水平和识字率有了显著提高,这些因素都使得民众的组织和动员比以往容易多。过去的几十年间,非营利组织的数量、规模和范围与日俱增,他们并不局限于某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广泛存在于全球各地,并且在跨越全球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中越来越显示其重要的地位。根据国际社团年度报告, 在1997年,国际承认的这类组织的总数已经超过16000个 [③],

对非营利组织的认识和理解(作业一)

非营利组织作业 一、概念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非营利组织的运作并不是为了产生利益,这一点通常被视为这类组织的主要特性。某些专家认为将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区分开来的最主要差异是:非营利组织受到法律或道德约束,不能将盈余分配给拥有者或股东。非营利组织有时亦称为第三部门,与政府部门(第一部门)和企业界的私部门(第二部门),形成三种影响社会的主要力量。非营利组织还是必须产生收益,以提供其活动的资金。但是,其收入和支出都是受到限制的。非营利组织因此往往由公、私部门捐赠来获得经费,而且经常是免税的状态。私人对非营利组织的捐款有时还可以扣税。慈善团体是非营利组织的一种,而非政府组织(NGO)也可能同时是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称谓。1、非营利组织是美国广泛采用的概念,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其定义为:“符合以下特征的实体:①该实体从捐赠者处获得大量的资源,但捐赠者并不因此而要求得到同等或成比例的资金回报;②该实体经营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利润;③该实体不存在营利组织中的所有者权益问题”。2、在中国,非营利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在

正式文件中基本没有出现过。民间非营利组织应符合以下条件:①不以营利为目的;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因为出资而拥有非营利组织的所有权,收支结余不得向出资者分配;③非营利组织一旦进行清算,清算后的剩余财产应按规定继续用于社会公益事业。中国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这就与中国的事业单位区分开来。 分类:动员资源型、公益服务型、社会协调型、政策倡导型。 二、兴起的原因 非盈利组织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非盈利组织兴起的主要原因源于第一和第二部门职能和力量的欠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社会问题的多重性、复杂性是市场机制难以招架的,市场机制本身造成的贫富差距,增加了新的社会问题。政府不是万能的,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单独依靠政府力量已不能解决众多的社会问题。而非盈利组织的兴起,恰恰弥补了第一、二部门在解决社会问题上的不足。 二战后,一方面,人们对两次大战进行了反思,战争给社会造成了空前的灾难和巨大浪费;另一方面,民族间的、地区间的、国家间的差别和矛盾继续存在,并可能激化。人们发现,社会中的两大部门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活动与公共需求的平衡需要。于是,社会组织形态开始蛹化,逐渐出现了第三部门--非赢利性组织,也

社会保障学

1.灾难救助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选择一项: A.物质充沛 B.预防性 C.急迫性 D.非经常性 正确答案是:物质充沛 2.()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在遭遇各种自然灾害及其他特定灾害等袭击,并因此而陷入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一定的现金或实物援助,以帮助其度过特殊困难时期的一种社会救助。选择一项: A.慈善救助 B.经济救助 C.灾害救助 D.福利救助 正确答案是:灾害救助 3.社会养老保险的类型不包括:() 选择一项: A.国家保障型的养老保险制度 B.自保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C.自保公助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D.福利国家型的全民保险 正确答案是:自保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4.()是指从当年或近二、三年的角度考虑社会保险收支平衡问题,并据此确定费率,以支定收。 选择一项: A.完全积累式 B.现收现付式 C.现收后付式 D.部分积累式

正确答案是:现收现付式 5.()是指分阶段以收定支,强调略有节余,追求阶段平衡,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费率,体现的是现收现付式与完全积累式两种方式的结合。 选择一项: A.部分积累式 B.现收后付式 C.现收现付式 D.完全积累式 正确答案是:部分积累式 6.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积极作用不包括:() 选择一项: A.社会成员之间没有互济特征 B.这种公积金制度,本质是强调个人最多是家庭自助互济,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不会产生“惰性”。 C.该制度使新加坡不增加政府财政负担而人民有了老年、疾病、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切实保障 D.中央公积金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长期储蓄,公积金除了用于支付会员利息和正常提款外,积存部分大都用于投资,促进了经济发展,确保了累积基金的增值 正确答案是:社会成员之间没有互济特征 7.社会救助实现的根本手段是()主导的“收入再分配”。 选择一项: A. 政府 B.NGO组织 C. 社会 D. 人民 正确答案是:政府 8.实行个人储备积累型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主要有:() 选择一项: A.新加坡 B. 美国

公益项目中非盈利组织与企业合作关系研究

公益项目中非盈利组织与企业合作关系研究产业革命以后尤其是二战以来,“市场失灵”和“政府缺位”使得第一和第二部门难以满足和实现社会经济活动与公共需求的平衡,亟待第三方力量的弥补以缓解其在职能上和效能上的欠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作为一种独立于市场和政府的第三种影响社会的主要力量,因其自身具有的独特特性,非营利组织不但成为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一剂有效药,同时在构建良性社会和公民社会中越来越广泛的参与到各个领域的活动,承担起弥补或补足有限的政府供给与不断扩大的社会需求之间难以调和的落差。与此同时,随着“企业公民”理念的兴起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承担履行好经济责任的同时,也更加重视社会公益责任的承担。企业以更加活跃积极的姿态出现在社会公益活动领域,在推动社会建设、教育、医疗、环保等方面贡献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和力量。 随着在社会公益领域非营利组织与企业越来越频繁的交流合作以及“携手”,不但是跨部门合作的新尝试,与此同时也催生了众多富有创新精神的良好实践。在取得不错效果和反馈的同时,其间也有一些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更深一步发掘。本研究希望以Y基金为个案,配以佐证案例,揭示出非营利组织在实际发展中怎样通过和企业合作,共同搭建起公益项目平台,获取到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源。通过Y基金会与企业互动关系的建构过程,分析发现和探讨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剖析并从Y基金会建设管理角度给出相关对策,进一步思考非营利组织尚还存在的可待改善的空间。 期望可以通过对单个个案的剖析,为其他非营利组织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希望从实践上推动我国非营利组织自身建设,同时帮助促进和实现针对企业社会公益责任方式的探索。

浅谈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和企业会计异同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 课程考查论文 题目浅析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和企业会计异同 姓名 专业班级 学号 得分

浅析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和企业会计异同 摘要:一方面,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作为企业会计相对应的一个会计学分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得到不断完善,从事国家事务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人数以及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事业单位耗费的经济资源都在不断增长,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使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另一方面,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也在日渐壮大。企业会计的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完善,趋于完美。而现如今,由于中国企业会计的发展已日趋成熟,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推动者会计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筹建学校、医院等公益性组织,这使得企业的某些业务已明显具有非营利性,且民间非营利组织也在不断壮大之中。由此,正确认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和企业会计的异同,在日常工作中如果正确运用以及应注意哪些问题和如何解决变得尤为重要。 关键字:基本概念主要异同点问题及对策 一基本概念 (1)非营利组织的两种定义 (1)各级政府财政、行政部门及非营利组织核算和监督国家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 (2)各级政府部门及非营利组织确认、计量和报告财政收入、经费收支、业务收支活动及结果的会计。 适用范围:政府财政部门、行政单位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 政府财政部门,是指各级政府负责组织国家财政收支、办理国家预算决算的工作部门,它以各级政府为会计主体,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进行管理和核算。 行政单位,是指进行国家行政管理、组织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单位,主要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实行预算管理的其他单位、政党组织等。 非营利组织包括公办非营利组织和民间非营利组织。其中公办非营利组织也称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是指以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主要宗旨的一些公益性单位、非公益性职能部门等。民间非营利组织,是指依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登记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等。 (2)企业的定义 企业是指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具有经济法人资格的一种营利性的经济组织。简言之,企业就是指,依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商品的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的独立核算经济组织。 三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异同 政府和非盈利组织在我国使用预算会计。政府和非盈利组织会计信息主要用来处理政府和非盈利组织在运转经营过程中资金运动所产生的数据,按照预算会计制度,法规,规范方法和程序,形成有助于决策的财务信息和其他有用的经济信息。企业会计信息是企业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附注等形式向投资者、债权

第8章 非营利组织与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

第8章非营利组织与社会公共服务的提 供 英国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源地,改革的内容广泛而全面,改革的重大举措包括雷纳评审、下一步行动、公民宪章、竞争求质量运动和合作政府运动等。新公共管理运动开始以来,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不再由政府独揽,而是逐步市场化和合同化,非营利组织逐渐成为社会公共服务提供的主要力量。通过非营利组织的参与,提高了社会公共服务提供的质量和效率,扩大了公众享有公共服务的选择性,降低了社会公共服务提供的费用,创新了社会公共服务提供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8.1 历史上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社会公共服务是指在社会发展领域中的公共服务,主要指以满足公众基本需求为主要目的、以公益性为主要特征、以公共资源为主要支撑、以公共管理为主要手段的公共服务,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等内容。 英国是一个慈善传统悠久的国度,长期以来,非营利组织都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支柱。早在12、13世纪,英国就出现了500多家民间慈善机构。1601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慈善法,该法不仅划定了慈善机构的范围,强调了这类机构所具有的公益性、慈善性和民间性等特点,而且提出了政府鼓励和支持民间慈善事业的法律框架,制定了进行各种形式社会募捐以筹措公益资源的法律依据。该法对于英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8世纪以后,伴随英国工业化的进程,社会分化不断加剧,1834年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为救济那些没有钱的人或家庭提供了制度化的体系,也促进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英国最有历史名望的一些慈善组织都是在这段时期成立的,如:Barnado’s、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Children(国家防止虐童社团)、the Salvation Army (救世军)等。据说当时伦敦一地的慈善经费就超过许多欧洲国家的政府收入。19世纪后半期也被认为是英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 近半个世纪,英国的政府公共部门、私人企业部门和非营利组织的地位、关系一直在不断发展变化。二战以后,随着福利国家政策的推行,通过推行“国有化”,将原来由许多非营利机构提供的社会公益服务接管成为政府公共服务,非营利组织的功能被弱化。20世纪70年代上台的保守党撒切尔政府,针对政府公共部门低效率和机构臃肿等问题,又开始大力推行“私有化”政策,非营利组织重又得到很大发展。1997年工党重新上台,布莱尔政府推行公共部门“现代化”改革,重新定位政府公共部门、私人企业部门和非营利组织的关系,在改革中推行“政府与志愿及社区组织关系协定”(COMPACT)。这一措施极大地激励和促进了英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加强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

社会企业定义

1.社会企业的概念 社会企业的概念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蒂埃里·让泰在1998年提出[1],他认为社会企业不是以人们衡量资本主义经济的办法,即工资、收益等来衡量的,它的产出是把社会效果和间接的经济效益结合在一起。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社会企业已在各国得到一定的实践,但在学术界还未对社会企业形成统一的定义。社会企业,不是纯粹的企业,亦不是一般的社会服务,社会企业透过商业手法运作,赚取利润用以贡献社会。它们所得盈余用于扶助弱势社群、促进小区发展及社会企业本身的投资。它们重视社会价值,多于追求最大的企业盈利。而由于各地域文化及社会发展状况的不同,对社会企业的理解也因此不同。以下是本文列举的具有对社会企业理解的代表性的定义。 1.1欧洲对社会企业的定义 欧洲委员会认为社会企业是合作社(co-operatives)与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s)的交叉组织(crossroad),其中合作社包含劳动者合作社(workers’ co-ops)及使用者合作社(users’co-ops),而非营利组织包含生产型非营利组织(production oriented NPOs)及倡议型非营利组织(advocacy oriented NPOs),而社会企业偏向劳动者合作社与生产型非营利组织的混合体。同时,欧洲委员会下的社会企业网络(EMES),也设定有关“社会企业”的社会指标,它们是:由一群公民首创;以资本所有权为基础;牵涉到受活动影响的人们的参与;有限的利润分配;以及施惠于社区的清楚目标[2]。 英国政府将社会企业定义为“拥有基本的社会目标而不是以最大化股东和所有这的利益为动机的企业,所获得的利润都再投入到企业或社会之中。”英国社会企业的代表机构—英国社会企业联盟(The UK-based Social Enterprise Coalition)认为最简单的社会企业定义为“运用商业手段,实现社会目的”,这实际上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解释空间,同时在实际操作层和学者之间对于社会企业的准确定义也产生了更大范围的分歧。 1.2美国对社会企业的定义 美国学术界倾向于用“社会企业精神”(social entrepreneurship),来代替“社会经济”(social economy)这一概念[3]。 在美国可以确定的两个主要思想流派[4]:“赚取收入”流派(The "earned income" school of thought)和社会性创新”流派(The "social innovation" school of thought) 1.2.1“赚取收入”流派(The "earned income" school of thought) 为了区分之前的注重“非盈利”的“商业化非盈利方式”("commercial non-profit approach")的观点 ,这一流派以更广泛的视角,包含了更多的商业形式,称其为“社会性目的的经营方式”("social-purpose business approach")。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亦被包含其中。这也就是所谓的有研究说明,考虑到经济利益、社会责任的,具有“多重目标”的企业的效率,比单纯的营利导向的企业要来的高。 例如丹尼斯·杨(Dennis R Young)就认为。社会企业是指采取企业的方案及商业活动,它以促进社会进步(social cause)或对公共财政有所贡献为目标,若再迸一步从结构决策(8tmctumI decisions)的角度分析,社会企业包含两种界定方式,其一为营利的商业组织对于公共财政的贡献.其二为非营利组织透过商业化手段赚取盈收[5]。 狄兹(J.Grery Dees)指出,社会企业一词并非单纯为财政目标而存在,而是一种多元混合的综合体(Hybrid),他提出了著名的“社会企业光谱”概念[6]。 部分研究者提出“双重价值创造”(double value creation)的观点。这种理念的基本观点是,社会企业应该是一种混合性的组织(Hybrid),它同时兼具“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同时它由两种力量所驱动。其一,社会变革本身是受益于“创新理念”、“企业家精神”、“企业式解决方案”;其二,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样化的筹资模式,通常包括“可获得性收入”(earned income)。这种观点实际上缩小了这种学派和下面将要提到的第二种学派

中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中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背景资料 非营利组织在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社会福利等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对于缓解社会矛盾,改善公共服务质量,集中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有重要意义.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目前的发展空间和可用资源很有限,而且缺少相应的政策扶持,难以得到与事业单位同等的地位,从国外发展的经验来看,很多国家在公共服务的提供方面有广泛的非营利组织参与,而不是像我国这样以事业单位为单一的提供机制.通过比较,反映出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因此当前应该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充分发挥它们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和优势. 二、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存在问题及原因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弱质"主要表现在:无论在组织规模、活动能力,还是作为非营利组织基本属性的主要方面,都存在先天不足,同时非营利组织发展所需要的法律制度、社会支持、文化背景和经济基础等,相对来说还不健全。外在环境的政府、社会支持不够;内部因素的自身各方面存在不足。细化来看,当前具体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社会资源不足,公益产权基础薄弱。 根据对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1。7%的非营利组织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资金短缺问题居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之首,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很多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瓶颈. 1)慈善捐款吸纳能力弱.有些学者认为非营利组织作为志愿性组织,其主要经费来源是成员会费和社会捐赠。不过这个问题不仅在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上出现,国外的情况也并不太乐观。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目前非营利组织开展活动所需的经费和其所得的捐助相差甚远.美国私人捐助不到资源总量的1/5 ,瑞典非营利组织2/3经费来源于政府,政府财政支持也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但是政府资助有限,而且其支持重点可能随时转移.这是一个相当普遍和严峻问题,在一些调查资料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非营利组织处于严重资金不足状况,无法开展正常活动,其中有不少组织处于名存实亡“休眠状态”。也有一些组

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及对 策分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非营利组织,简称NPO,是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组织的总称。美国学者塞拉蒙认为非营利组织应具备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和公共性6个要素。目前在我国国内,对非营利组织的还没有严格统一的界定,存在“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公民组织”、“社会组织”等多种称呼。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主要兴起于改革开放后,由于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小政府、大社会”行政改革的提出,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非营利组织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各种社团、事业单位或者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形式,他们在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权益保护、社区服务、扶贫、慈善救济等领域为社会公益提供服务,他们在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决定性作用。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成为促进我国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之一。然而由于起步较晚,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建设方面的不完善,公民社会的发展更是刚刚起步,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费不足 非营利组织的经费来源主要有收费、公共部门的拨款、社会慈善捐赠等。其中收费包括会员费、服务收费、投资和出售产品、服务的所得。公共部门的拨款主要是指来自于政府部门和准政府机构的资金支持和补助。社会慈善捐赠主要包括个人捐赠、 私人基金会、企业等的捐赠。但是政府迫于财政压力,不愿在经费上给予非营利组织较大的支持,同时非营利组织本身不思进取,他们努力的方向在于争取更多的公共部门的拨款,而不是主动向社会提供更优质的的产品和服务,导致组织收入减少。同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