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景与情的关系

诗歌鉴赏:景与情的关系

CL2015-12-3

教学目标

1. 了解高考此类题型考查比例、考查方式,并进行针对性解题指导。

2. 从诗歌的结构形式上区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和以景结情”三种景与情的关系。

3. 从“乐”与“哀”的内在联系上区分“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乐”四种景与情的关系。

一、高考风向标

1、全国17套高考诗歌鉴赏题目中一共有14套考查了“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或“景与情的关系”。

2、其中江西卷与福建卷直接考查了“景与情的关系”。

3、高考试题凝聚着众多高考命题专家的智慧和心血。其中古诗鉴赏题,就景与情设置问题显得特别突出,因此应予以高度重视。

4、景情关系提问的方式有:

(1)这首诗(这句诗)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这句诗)的特点。

(3)这首诗(这句诗)写景(或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5、答题方法:

(1)具体景物+景物特征+思想感情

(2)景情类别(表现手法)+具体景物+景物特征+情感内容

(3)表现手法+具体景物+景物(情感)特征

二、景与情的关系

“一切景语皆情语”(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明·胡应麟《诗薮》)

“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清·李渔《窥词管风》)

分类:

结构形式: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

(好诗不论是先写景后抒情,还是先抒情后写景,或是边写景边抒情,都能心与物融,情与景合。) 内在联系: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乐

(所谓乐景,指容易使一般人赏心悦目的景物,如和风丽日,啼莺舞蝶等;所谓哀景,是指容易使一般人情绪感伤的景物,如残阳凄风,颓垣落叶等。景与情,或相辅相成——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或相反相成——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愈见其乐;以哀景写哀情,愈见其哀;“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上))

三、解题指导

(一)三种结构形式

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2、寓情于景(融情入景)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一字未说离情别绪,而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别绪如长江不尽,离情如碧空无涯。情含景中,神传象外,具有无穷艺术魅力。

3、以景结情如(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首联点出告别的地点,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接下去两联写离别的深情。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感情真挚。最后以“萧萧班马鸣”作结,以景结情,用两匹马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烘托出诗人的缱绻情谊。

4、这三种关系怎么区分?

①“借景抒情”者,抒情的一种方法。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②融情于景就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又可叫作“移情入景”。这样的诗篇,明写景,即字面都是景语;但是,必须暗含情,即所有景语皆情语也。

二者的共同点是:以抒情为中心。不同点是:前者写景、抒情都是明写,只是景为由、情为根而已;后者表面写景,实质写情。

请看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里的开头两句是“借景抒情”,诗人借故都长安的残破景象,抒发了无限悲痛的心情:昔日的繁荣荡然无存,此乃安史叛军之罪。这里体现了“景为由、情为根”的理念。第三四句是“融情于景”,灾难中的春花感于时事,露水化眼泪;被战乱吓破胆的春鸟,闻声而心惊。这里明写“花”与“鸟”,但是,一个“感”、一个“恨”字,却道破了句句在表现“人”即作者的情怀:此处的“景语”,都是“情语”。前两联诗句,重点都在抒情,而所用方法却明显不同,可见杜甫的笔法是非常高明的。

③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

小结:借景抒情(先景后情、有景有情)

融情于景(情含景中)

以景结情(先情后景)

5、针对训练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借景抒情)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之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麽黯淡,氛围是那麽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彩。

(2)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借景抒情)前两联写景,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撼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飞动,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后两联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诗人面对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无舟船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

(3)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春行即兴》李华)

(融情于景)(05全国1)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4)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以景结情)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这是一种怎样孤寂凄哀的情景啊,念及此情此景的词人亦不免肝肠寸断。

(5)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

(融情于景)(08福建)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6)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以景结情)此诗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来抒情的,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二)四种内在联系

从乐与哀角度来说,情和景之间有以下几种情况:

1、"乐"景正衬"乐"情。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抒发对钱塘湖春行所见美景的喜悦欣赏之情,这可由尾联可见。中间两联写春天鸟和花草的情趣和生机,即是为了抒发后文"最爱"之情所作的铺垫,这里,美好景物和喜悦情感是和谐统一的。

2、"哀"景正衬"哀"情。凄凉之景也可以用来烘托凄凉的气氛,而且更为常见。例如李白的《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全诗集中表达的是对朋友杜甫的思念之苦,为此,第二句的"高卧"即是孤独的诗人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不得已之举;第四句的"秋声"更是明显地渲染了凄苦的心情。

3、"乐"景反衬"哀"情。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看杜甫的一首《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前两句的景是美好的春景,可是后两句的情又是伤感的怀乡之情。前面的美景就是为反衬后面的伤感

之情服务的。

4、"哀"景反衬"乐"情。李白的这首《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5、针对训练

(1)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乐景乐情)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

(2)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哀景哀情)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会为一的。

(3)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行宫》元稹)

(乐景哀情)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

(4)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哀景乐情)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

四、迁移训练

(1)江行[宋]严羽(09福建)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2)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07全国1)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问: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这首词因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思乡之情。

五、总结

总之,诗歌无外乎景情,因此高考试题对景与情方面的设题很多,我们掌握了这方面得知识,才能在高考中应对自如,立于不败之地。

诗歌鉴赏之景情关系

诗歌鉴赏之景情关系 诗歌鉴赏之景情关系 教学目标 1. 在原有古诗知识的基础上,区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和以景结情三种景情关系 2. 掌握景情关系的四种内在: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乐 3. 了解此类题型问法,并准确答题,以练促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准确区分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 2. 掌握此类题型的答题方法,准确答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幻灯片,并配音乐,让学生入境)。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历代诗人所追求的,也只有达到情景交融的作品,才是诗歌中的上乘之作。讲到诗歌,特别是写景诗,弄清了景和情,也就把握了诗歌的主题,做诗歌鉴赏题也就成功了一半了。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景和情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想一想 (1)(问题)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景情关系有哪些?(提示:哪些情景交融的情况)学生回答,可能比较零碎。 (总结)分三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 四种内在: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乐写乐,以哀写哀 (2)举例辨析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寓情于景(融情入景)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一字未说离情别绪,而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别绪如长江不尽,离情如碧空无涯。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 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作一比较分析。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 1、触景生情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 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 何事入罗帏? 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本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本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全诗深刻地表达了各种复杂的感情,描写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又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是触景生情式。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在景的触动下引发情思构成意境,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韵味无穷。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如辛弃疾在路过赣州的造口时,面对赣江流水,追思国家旧耻,抚念国事艰难,写下了《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就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进而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愤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忧虑国事实在难为。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

2019-2020年高三语文高考复习《万水千山总是情——诗歌鉴赏专题之景情关系》三课时优秀说课教案

2019-2020年高三语文高考复习《万水千山总是情——诗歌鉴 赏专题之景情关系》三课时优秀说课教案 一、背景分析: 我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不学诗,无以言”。好的诗歌,都是语言凝练、韵 律和谐、意境优美的,在净化情感、启迪思想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诗歌鉴 赏成为高考中固定考项。但由于这些古典诗歌离我们时代久远,作者的生平遭遇、 思想状态我们知之不多,这便给鉴赏增加了不少难度。所以每年高考考生在这一板 块上失分相当严重。尽管各种教材、资料对诗歌鉴赏方法归纳很系统,但或过于理 性,或过于详尽,过多头绪化,我认为,诗歌鉴赏指导必须具有典型性和切入点集 中,作到抛砖引玉,“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在实践体验中让学生掌握一个方法,来鉴赏诗歌。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寄于的情在于山水之间也, 从高考来看2004年《赤壁》、2007年《阮郞归·初夏》都是景情关系进行鉴赏的。因 而我选择从景情关系进行诗歌鉴赏指导,我认为是具有典型性和有效性。实践操作 过程中分三个课时来鉴赏诗歌的景情关系:命名分别为第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第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二、教学目标设置与分析 这是高三专题复习课,根据复习内容特点和复习设置的意图,设置以下教学目 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诗歌鉴赏的考试要求 了解《考试说明》有关诗歌鉴赏的规定,让学生明确高考的命题方向与考试要 求,使学生的复习工作有章可寻,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2、把握景物对象的特征 诗人笔下的一山一水,都富含有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因此需要从作者写景的 角度,色彩,动静去品出诗中之画。 3、学会景情关系的鉴赏方法 从典型性诗歌中体会景情关系的几种方式,从而学会景情关系的鉴赏方法。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全版)教材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 学了不少诗词,也做了不少诗词鉴赏题,请认真思考,自己阅读诗词的习惯性步骤是怎样的?常常想到的表达技巧有哪些? 五看:1看标题明确所写的对象,推想大致题材 2看作者知人论世熟悉的作者,想其一贯的主旨与风格(当然也有特殊的时候) 3看题注(背景)特别是要注意朝代的开始与末尾,中间转折的也要留意 4看情词概括人物情感心态的词是最佳提示 5看意象(物象或人象)一般以情景居多,要注意描写对象有什么特点(一两个词概括), 寓含了什么情感(情意) 三想:题材——山水田园(南朝谢灵运、晋代陶渊明、唐代王孟);惜别送别(酒、杨柳、长短亭、南浦);思乡怀远(山高水阔、战乱频仍、久戍边关、宦游难归); 边塞诗;咏史怀古;咏物言志 主旨——归隐田园钟情山水厌弃官场闲适淡泊情怀;感伤离愁(也有旷达之别);羁旅思亲闺怨;主战反战;怀古伤今,昔盛今衰,壮志难酬,忧国伤时; 技巧——借景抒情,白描,动静声色多角度;--------触景伤情、托物传情、因梦寄情(从己方、从对方等角度入笔);;运用典故、借古讽今;象征、比拟、托物言志不管是哪类诗词,情景往往是其中的两个要素,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的诗篇,不管是全篇写 景而情寓景中,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与景交互出现,其“情”与“景”的关系不外 乎有正衬和反衬两大类: 景、情正衬------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正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快乐愉悦的心情, 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内心的悲苦之情; 景、情反衬------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反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内心的悲苦之情, 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和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 命题人常常会选取情景交融的诗篇作为测试材料,让考生赏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这实际上是要求考生懂得诗歌意境究竟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情景交融的诗篇,或全篇写景而情寓景中,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与景交互出现而自成意境。 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作品,须注意赏析的思路:一般是先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样的景(景的特点),然后分析这样的景又生发出什么样的情(情的特点),情景交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意境的特点)。 情与景的关系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结构关系”或“内在关系” (一)结构关系:①触景生情:又称“即景抒情”、“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后有情。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情感。

诗歌鉴赏景与情(学生版)

与“情景关系”有关的专业术语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 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衬哀情) 答题模式:关系+内容+氛围+情感 步骤:手法+描写了……,营造了……,表达了…….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方法指导: 思考方向:1、本诗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何特点。 2、本诗抒发什么情,情感基调是什么。 答案模式: 1、景—本诗通过写()描绘了一幅()图景或画面。意象 总体特征、四字短语 诗歌意境的词 恬静优美、清远含蓄、清新明丽、雄浑壮阔、孤寂冷清、萧瑟凄凉、孤独凄凉等 2、情 3、景情关系的专业术语 绝句·江碧鸟逾白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这首诗的景和情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 春江晚景 江林多秀发⑴,云日复相鲜⑵。 征路那逢此⑶,春心益渺然⑷。 兴来只自得⑸,佳处莫能传⑹。 薄暮津亭下⑺,余花满客船⑻。[1] 1.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和“客船”。(1分)2.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阮郎归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释】 ①番腾:同“翻腾”。 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1. 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诗歌中的景与情的关系》教学设计

诗歌中的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景与情的结构顺序及关系。 2、提高解答诗歌鉴赏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诗歌写景抒情的一般方法 2、探究此类题的答题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较低,而第一单元教学意象与情感的关系,学生学习后做题困难,本课旨在让学生知道怎么考,怎么做题,切入角度。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诗更是文学艺术的瑰宝。经常阅读古诗不但可以让我们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 二、典型剖析,探究规律 1、了解景与情的结构顺序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首联和颔联以登高临望起兴,勾勒了有声有色的画面般的境界,属于写景;颈联与尾联即景道情,内蕴于前面景物中的悲凉情绪便滚滚而出。登临而感慨,诗人完成了一个由景及情的心理历程。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黄昏时旅人又增加了新愁。原野空旷,远处的天空好像比近处的树还低,江水清澈,映照得月亮仿佛与人更亲近。 这首诗开篇点出了诗人羁旅在外,黄昏泊船,蓦然而生思乡之愁,接着描写景物,由情及情,浑然一体会。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诗人的感情完全融于此景中。 总结:刚才,我们从形式上探讨了诗歌中的景与情的结构顺序,诗歌可以由景及情,也可以缘情写景,还可以情寓景中,讨论中我们也初步感知了王国维的评论:一切景语皆情语。下面我们来具体探讨诗歌中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分析景与情的和谐与反差 (1)、景与情的和谐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描绘了哪几幅山村晚景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后几幅图画。(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画面总合 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日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 小结:同是写秋,张继写得清冷,王维写得恬静,也有写得热烈的“霜叶红

(完整word版)古典诗词景情关系

古典诗词景情关系 一、鉴赏思路 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作品,须注意赏析的思路:一般是先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样的景(景的特点),然后分析这样的景又生发出什么样的情(情的特点),情景交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意境的特点)。 情与景的关系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结构关系”或“内在关系” 1、结构关系: ①触景生情:又称“即景抒情”、“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后有情。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情感。 ②借景抒情:又称“缘情及景”、“由情及景”,是先有情后有景。 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见景不见情,但景中含情。 ④以景结情:诗前面抒情或议论,最后以写景结束。 注:一般而言,这四种关系往往难以区分,尤其是前面三种;在诗歌中也不是严格区分地使用,同学们注意灵活处理。 2、内在关系:⑤以乐景写哀情⑥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出现较多) ⑦以乐景写乐情⑧以哀景写哀情(正衬) 3、怎样写景:①从多种感觉写;②动静(有声无声)搭配写;③总分结合写; ④借助修辞方法写;⑤借助联想想象写 答题 本质:情与景的关系这一题型,本质上和意境题一样。 思路:关系 + 景象 + 氛围 + 情感 例题精析古意王融① 霜气下孟津,秋风度函谷。

念君凄已寒,当轩卷罗縠②。 纤手废裁缝,曲鬓罢膏沐。 千里不相闻,寸心郁纷蕴。 况复飞萤夜,木叶乱纷纷。 注:①王融(467~493):字元长,南齐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②罗縠(hú):一种丝织品。 1、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具体分析。 1、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具体分析。 诗歌的开头因景生情,引起下文,霜气、秋风从北而来,风霜的凄寒引起女主人公对远行人的挂念。 结尾以景结情,秋夜漫漫,思绪万端,流萤飞动,白光点点,秋风萧瑟,木叶纷纷,这凄寒的夜景进一步烘托出思妇纷乱苦痛的心境。 二、鉴赏练习 就景与情的关系看,任何借景抒情古诗,最终要达到的效果,一言以蔽之,即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景交融不是一种手法,而是一种效果,今天我们要分析的是情与景究竟是如何交融的,即景与情以什么关系形成交融。 1.想一想,理一理 (问题)的情况有哪几种? (总结)分三种: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寓情于景),以景结情。 2.试一试 指出下面诗歌的情景交融的表现形式。 ①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古典诗歌鉴赏:情景关系解析

古典诗歌鉴赏:情景关系解析 此情此景,让我忍俊不禁。 此情此景,让人潸然泪下。 看到这种情景,心潮澎湃。 这种情景,让人浮想联翩。 …… 上述情景,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情、景二字,如胶似漆,形影不离,密不可分! 情、景是诗歌内容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情景交融”。因此,情景关系常成为诗歌考查的重点。本文拟从3大角度10个方面对古典诗歌的情景关系做一探讨,以飨莘莘学子。 一、从抒情方式角度看,可分为三种方式: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 1.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本诗凭吊屈原。用沅湘长流不尽的江水比喻屈原千年不尽的怨恨,表达了对他的极大同情。后两句借景抒情,通过日暮秋风吹落无边落叶的萧瑟之景,进一步烘托了屈子的哀怨,寄托了作者的同情。 2.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春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首诗从首联“野兴长”到尾联“忽惆怅”,反映了诗人喜悦到悲伤的情感变化。诗人兴味十足,骑马观赏秋天景色,却触景生情,看到了好似自己家乡的桥和树,由此思念起家乡来。 3.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诗歌鉴赏景与情的关系

诗歌鉴赏:景与情的关系 CL2015-12-3 教学目标 1. 了解高考此类题型考查比例、考查方式,并进行针对性解题指导。 2. 从诗歌的结构形式上区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和以景结情”三种景与情的关系。 3. 从“乐”与“哀”的内在联系上区分“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乐”四种景与情的关系。 一、高考风向标 1、全国17套高考诗歌鉴赏题目中一共有14套考查了“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或“景与情的关系”。 2、其中江西卷与福建卷直接考查了“景与情的关系”。 3、高考试题凝聚着众多高考命题专家的智慧和心血。其中古诗鉴赏题,就景与情设置问题显得特别突出,因此应予以高度重视。 4、景情关系提问的方式有: (1)这首诗(这句诗)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这句诗)的特点。 (3)这首诗(这句诗)写景(或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5、答题方法: (1)具体景物+景物特征+思想感情 (2)景情类别(表现手法)+具体景物+景物特征+情感内容 (3)表现手法+具体景物+景物(情感)特征 二、景与情的关系 “一切景语皆情语”(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明·胡应麟《诗薮》) “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清·李渔《窥词管风》) 分类: 结构形式: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 (好诗不论是先写景后抒情,还是先抒情后写景,或是边写景边抒情,都能心与物融,情与景合。) 内在联系: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乐 (所谓乐景,指容易使一般人赏心悦目的景物,如和风丽日,啼莺舞蝶等;所谓哀景,是指容易使一般人情绪感伤的景物,如残阳凄风,颓垣落叶等。景与情,或相辅相成——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或相反相成——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愈见其乐;以哀景写哀情,愈见其哀;“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上)) 三、解题指导 (一)三种结构形式 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2、寓情于景(融情入景)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歌鉴赏情景关系诗歌鉴赏题

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答题技巧 1、“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①②夔姜次石湖书扇韵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答: 【答案】⑴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前两句中描写了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分别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等景物。 ①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答: 【答案】(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

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试题规律总结 可以运用总分或分总的方式来解答这类问题。①描绘了一幅××(时间)××(地点)××××(意境特征)的画面(图景)”的方式加以总结。②用散文化的句子描绘一下题干要求的诗句,即把凝炼的诗句“泡开用。” 2、“从情与景的角度进行分析”、“写出了怎样的情与景”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分)4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 【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雪已残,雁声断了,新月初升,潮水汹涌,蓝天照到水面,好象天已到尽头。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 【答案】本诗的后四句融情于景,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试题规律总结 此类试题可分三步,第一步是点明手法,即融(寓)情于景;第二步是答“景”,可以用“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此类答题的方式来答;第三步写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即可。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通用)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 陈志新 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作一比较分析。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 1、触景生情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本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本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全诗深刻地表达了各种复杂的感情,描写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又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是触景生情式。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在景的触动下引发情思构成意境,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韵味无穷。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如辛弃疾在路过赣州的造口时,面对赣江流水,追思国家旧耻,抚念国事艰难,写下了《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鉴赏诗歌中的景与情教案

鉴赏诗歌中的景与情教 案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万水千山总是情 ——“鉴赏古诗中的景与情”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理解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提高解答诗歌鉴赏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通过阅读、合作讨论,探寻高考中诗歌鉴赏的“景与情”考查方式及应对策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歌、热爱母语的审美情怀。 [教学重点] 探讨高考中诗歌鉴赏的景与情考查方式及应对策略。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写景的文字分析出隐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代胡应麟《诗薮》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宋代范希文 《对床夜话》中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化景物为情思。”而王国维则更在《人间词话》中明确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PPT 再现几张图片,让学生思考景与情的关系,并归纳出答案) 二、概述景与情的关系: 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正衬 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反衬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 三、牛刀小试: 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旅夜抒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本诗首联和颔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 答:(1)、意象: 首联:细草、微风、危墙、独舟——渺小脆弱(写出诗人的“孤独”形象)——哀景衬哀情 颔联“星、平野、月、大江——雄浑浩大(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乐景衬哀情 ·运用衬托手法。 (2)、艺术效果:产生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使更加感觉“危墙、独舟”的渺小脆弱,意在表现独舟上的诗人更加渺小孤苦。 2、本诗属于“按处理情与景的方式”中的哪一类

古诗鉴赏之景与情的关系

写景抒情诗赏析 ——古诗鉴赏之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目标 1. 了解写景抒情诗中写景时常用的方法与技巧; 2. 区分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和以景结情三种景情关系; 3. 理解景情关系的四种内在联系: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乐; 4.了解写景抒情诗的常见问法并规范答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准确区分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 2. 进一步学会对以乐写哀和以哀写哀两种景情内在联系的分析; 3.学会规范答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媒介 计算机多媒体。 教学方法 总结法、讲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云:“诗言志。”即是说,无论什么诗,都是用来抒发感情和表达志向的。从表情达意的途径上来讲,不外乎两种,一是不借助外物,直接来表达,即直抒胸臆类;另一种是借助外物,间接地来表达,即间接抒情类。 从诗歌创作的实际来看,第二种即借助外物来间接地表达感情在诗歌中占有多数。因为,诗是含蓄的,诗人总要借助外物来表现内心的情感,或物、或景、或事、或古迹,所以,根据诗人借助的外物的不同,我们又可把借助外物来间接地表达感情的诗歌分为“借物、借景、借事、借古迹”4类。今天我们重点通过对写景的方法及景与情的关系的分析来赏析借景抒情类诗歌。 二、要点复习 (一)写景常用的方法技巧 1.想一想,理一理 (问题)写景抒情诗中,写景时常用的方法和技巧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①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远、近;听觉、视觉、触觉即绘形、绘声、绘色等的变化。 ②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想象联想、对比反衬、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等。 ③语言运用方面,主要指修辞手法的运用和精巧的用词。 2.辨一辨 指出下列黑体字诗句所用的写景方法。

鉴赏诗歌中的景与情教案

万水千山总是情 ——“鉴赏古诗中的景与情”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理解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提高解答诗歌鉴赏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通过阅读、合作讨论,探寻高考中诗歌鉴赏的“景与情”考查方式及应对策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歌、热爱母语的审美情怀。 [教学重点] 探讨高考中诗歌鉴赏的景与情考查方式及应对策略。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写景的文字分析出隐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代胡应麟《诗薮》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宋代范希文《对 床夜话》中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化景物为情思。”而王国维则更在《人间词话》中明确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PPT再现几张图片,让学生思考景与情的关系,并归纳出答案) 二、概述景与情的关系: 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正衬 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反衬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 三、牛刀小试: 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旅夜抒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本诗首联和颔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 答:(1)、意象: 首联:细草、微风、危墙、独舟——渺小脆弱(写出诗人的“孤独” 形象)——哀景衬哀情 颔联“星、平野、月、大江——雄浑浩大(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乐景衬哀情 ·运用衬托手法。 (2)、艺术效果:产生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使更加感觉“危墙、独舟”的渺小脆弱,意在表现独舟上的诗人更加渺小孤苦。 2、本诗属于“按处理情与景的方式”中的哪一类? 答:触景生情。 3、师提示情景类诗歌解题步骤?学生按此步骤小结本诗? (1)解题步骤:明确手法(情和景的关系)——列举景物(意象)— —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的氛围(气氛、意境)——抒发了作者…… 的情感。 (2)、本诗运用了衬托手法,通过“细草、微风、危墙、独舟。星、平野、月、大江”等富有典型性的意象共同营造了凄凉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旅途漂泊的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 4、延伸拓展:是举出初、高中所学的诗文中“哀景衬哀情”、“乐景衬哀 情”的句子? 提示:(1)、哀景衬哀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 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乐景衬哀情: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柳永《雨霖铃》结尾 处“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虽说是“虚设”,但终究是美景,但诗人心中却蕴涵着难以排解的愁 苦) 四、课堂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① 司空曙

高考真题之诗歌鉴赏的景与情

高考真题之诗歌鉴赏的景与情 高考诗歌备考,如果能够懂景赏景悟情,高考诗歌得高分就难度不大。2019年高考全 国卷与地方卷客观选择题侧重于逐句解读,鉴赏写景手法,分析景与情的关系,主观题常规题与创新题都侧重于用诗歌情感分析意象、名句、语言。诗歌赏析,抓住了景,找全了情,就抓住了诗歌赏析的牛鼻子。 高考真题实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2019年全国1卷)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答案C 名师解读 A项侧重于整体概括,说明景情关系以及语言特征。 B项景物赏析,本诗与一般写景诗歌不同,是题画诗,诗中之景实为画中之景。此选择项准确解读了“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的景物的空间特征。

C解读诗人赏析画的视角与画面给人的艺术冲击。本诗是题画诗,诗歌内容应该是描写画面内容,评价画面内容,然而C项解读主观想象透过小窗远距离欣赏,全诗没有任何这方面信息提示,也不符合一位文人拿到画卷,赏析画卷的生活习惯。 D项解读“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景物特点,以及作者赏析画面的主观感受情感。 命题规律:整体概括与逐句解读相结合,侧重于赏析诗歌的景物内容以及特征,侧重分于析客观景物所蕴含的作者主观情感。 方法提醒 诗歌赏析注意分清类别,本首诗歌题画诗,就用题画诗的写作方法与艺术特征赏析诗歌;诗歌赏析注意思维运用,以创作者的视角融入诗歌内容,思考为什么写,写了什么,写的怎么样,要跳出考生读诗歌的思维角度,不然容易陷入命题人陷阱。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名师解读 主观命题与2018年高考全国一卷习题设置相似,又有所创新。(2018全国Ⅰ卷)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2019年高考习题总计两问,所以答案组织应该是两类。答案逻辑是内嵌关键词尾联含义与对这幅画评价。这样答案有针对性,更有条理。评价画面,先评价画面特征,接着解读主观情感。 命题规律:从今两年高考命题看,高考主观题重视句子含义理解,重视诗歌情感把握。 方法提醒 整体把握,局部赏析。有全局观念,以整首诗歌的情感与写景特征赏析局部诗句或意象;局部赏析,注意内嵌问题关键词,从景物特征与主观情感两个角度赏析句子,注意答案的内在逻辑,分条作答,条分缕析。 总之,鉴赏诗歌注意运用分类思维,弄清是哪一类写景的诗歌;鉴赏诗歌注意运用换位思考,从作者创作角度入手分析,不要主观臆断断;诗歌赏析要注意宏观把握景物特征与情感,局部赏析景物特征及作用;组织答案要注意内嵌问题关键词,分条作答。

诗歌鉴赏之景情关系

诗歌鉴赏之景情关系 教学目标 1. 在原有古诗知识的基础上,区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和以景结情三种景情关系 2. 掌握景情关系的四种内在联系: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乐 3. 了解此类题型问法,并准确答题,以练促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准确区分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 2. 掌握此类题型的答题方法,准确答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幻灯片,并配音乐,让学生入境)。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历代诗人所追求的,也只有达到情景交融的作品,才是诗歌中的上乘之作。讲到诗歌,特别是写景诗,弄清了景和情,也就把握了诗歌的主题,做诗歌鉴赏题也就成功了一半了。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景和情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想一想 (1)(问题)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景情关系有哪些?(提示:哪些情景交融的情况) 学生回答,可能比较零碎。 (总结)分三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

四种内在联系: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乐写乐,以哀写哀 (2)举例辨析 ①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一字未说离情别绪,而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别绪如长江不尽,离情如碧空无涯。情含景中,神传象外,具有无穷艺术魅力。 ③以景结情如(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首联点出告别的地点,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接下去两联写离别的深情。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感情真挚。最后以“萧萧班马鸣”作结,以景结情, 用两匹马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烘托出诗人的缱绻情谊。 (3)(问题)这三种关系怎么区分? 学生回答 (总结)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

古代诗歌鉴赏之景与情

古代诗歌鉴赏之景与情 授课人覃兆品 一导入:“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明代胡应麟《诗薮》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 二教学目标: 掌握诗歌中情与景的四种内在关系,学会如何规范有条理的答题 三课堂新授: 1投影高考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4分) 2投影学生答案答1:描写了城、草、水、树、山、鸟,表现出一种对大自然的感慨,怀才不遇。 答2:写了自己看到的景色,春天的景物,作者借景抒情。把情感通过草、水、花、鸟表现。 答3:这里抒发了一种感伤之情。通过作者春天看到的景物来表现的,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烘托、反衬。 3 存在问题缺少文化积淀,没有一定的诗歌鉴赏术语储备,答题“踩”不到点上。 脑中有一点诗歌鉴赏术语,但不能准确、规范的运用诗歌鉴赏术语,答题思路很混乱,不易得分。 4.投影参考答案(1)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四句诗一句一景,句句含情,通过写城下的茂盛的野草,随意流淌的泉水,无人欣赏落花和鸟鸣,营造出寂静、空旷、荒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伤春、惜春的凄凉之情。 5 学生回顾古诗抒情方式有哪些?( 1)直接抒情(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 6常见的诗歌情感: 学生读书p188<,<优化探究>> 7 提问方式:(1)、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情景,或从景情角度赏析诗歌等。 (2)、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 (3)、请简要描述诗中写到的主要景物。它们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4)、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8 借景抒情类诗歌鉴赏题解题步骤: (1)、明确手法(情和景的关系) (2)、列举景物(意象) (3)、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的氛围(气氛、意境) (4)、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9高考试题引路 (1)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高中诗歌鉴赏教案景情关系

高中诗歌鉴赏教案:景情关系(4) 高中诗歌鉴赏教案:景情关系(4)文章来自: 诗歌鉴赏之景情关系 教学目标 1.在原有古诗知识的基础上,区分借景抒情,融情 于景和以景结情三种景情关系 2.掌握景情关系的四种内在联系:以乐写哀,以哀 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乐 3.了解此类题型问法,并准确答题,以练促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准确区分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 2.掌握此类题型的答题方法,准确答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幻灯片,并配音乐,让学生入境)。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历代诗人所追求的,也只 有达到情景交融的作品,才是诗歌中的上乘之作。讲到

诗歌,特别是写景诗,弄清了景和情,也就把握了诗歌 的主题,做诗歌鉴赏题也就成功了一半了。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景和情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想一想 (1)(问题)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景情关系有哪些?(提示:哪些情景交融的情况) 学生回答,可能比较零碎。 (总结)分三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 四种内在联系: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乐写乐, 以哀写哀 (2)举例辨析 ①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 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