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透水砖及铺装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透水砖及铺装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透水砖及铺装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透水砖及铺装设计

摘要:海绵城市"理念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建设规划的重要手段在国外兴起,

因其良好的调节作用,后续不断发展壮大,送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在这样的一个生态环保的理念下,我们研究相关的理论。得出城市的大面积硬质

化地面铺装也是影响整个城市未来生态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采用先进的科

学的新型的透水性路面设计来取代往的不太环保的硬质化地面,从而促进城市生

态平衡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透水砖;铺装设计

1 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在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前提之下,一旦出现洪涝灾害

的情况,可以快速的吸纳雨水,进行排水的工作。就像海绵体一样,这是城市建

设的新理念和发展趋势。尤其是县城的规划建设,更应该依据海绵城市的理念进

行规划,这是因为大多数县城管网的排水能力差,借助海绵城市的理念,可以加

强县城对雨水的储存,净化,排除以及再利用。这样既能解决雨水过大给县城带

来的压力问题,又能净化雨水,还能够解决新城缺水的问题,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同时也对我国城市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知道意义和作用。因此,海绵城市理念

应该运用到城市建设之中。

2透水砖设计的要素

2.1倒角

绝大多数砖体块具有倒角边缘,实心的90度直角的砖体实际上是整个砖块

内的弱点。如果两个相邻的块与以二者之间的界面为中心的载荷一起被压缩,则

力由该上翼缘承受。施加在块内的压力不再完全是压缩力;部分力变成拉伸力,

虽然混凝土是压缩中的优良材料,但是张力非常弱,导致砖体外观被破坏。小倒

角的添加可有效消除拉伸力,从而增加砖体的抗压强度。

2.2肋条

砖块有各种各样的规格,但业界基本采用了一种通用的方式一一肋条,其通

过砖体与肋条之间的间隔创建一个空隙,让水通过。在一些砖体上,肋条的间隔

距离是比较大的,并且以一种偏移图案的方式以产生大约6mm宽度的接头。也

有制造商选择“标准”3mm间隔肋条,但是它们布置在块上,使得肋条对肋条,从

而创建6~宽的接头。还有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的块:与补充的笔尖一起偏移的笔尖。

2.3尺度

尺度是指相对于人体空间物体大小的体现,是各种铺装设计中的一种重要度

量方法。尺度设置非常重要,其关系到铺装设计的成败。用作路面铺设的透水砖

块材的厚度不宜大于50毫米,同时砖块的长与厚的比值不能大于4。

3透水砖铺装设计的原则

3.1材料与生产的生态设计原则

实践表明,对污染进行末端治理已不能满足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要

从根本解决工业生产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必须从源头开始对可能出现的污染

进行预防。产品设计能有效从源头解决污染预防。生态设计原则及是保证产品在

原材料加工、生产制造、运输、使用及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环境影

响最小。这样既可以从源头上做到污染预防,又能在末端省却许多清理污染的过

市政道路海绵城市设计方式

道路硬化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15~20%;通过城市道路改造,选用优质环保路面材料,减少地表水污染,建设地表水调蓄系统,最大程度地把雨水保留下来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 一、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 海绵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哪有,能把雨水留住,让水循环利用起来。即指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同时丰富城市景观,增强城市生态功能,让城市更加宜居。 海绵城市遵循“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紧密结合,统筹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海绵城市建设既要实现生态目标,也要满足城市功能。因此,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必须要以建筑与小区、绿地与广场、城市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作为载体,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及工程管理等各部门、各专业统筹配合,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件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2 城市道路建设在低影响开发中的重要性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大量的硬化地面减弱了雨水的渗透,雨季降雨量大时容易形成洪峰,导致城市部分区域积水;导致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加剧,极端气象条件和极端水文条件增多。 城市道路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道路面积不断增加,道路硬化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15~20%。道路路基范围收集到的雨水量非常可观,而目前这些资源都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如果能在现有雨水直接利用与间接利用的研究基础上,针对绿化带用水特点,研究新型路面材料、雨水就地渗蓄、利用方式,就近收集道路径流作为地下水、路边绿化带的补充水源,对推动低影响开发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 低影响开发城市道路建设设计方式 3.1 城市道路实施现状 目前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以满足城市道路功能为目的,在雨水控制和利用思路上主要体现“排”上,忽略了对生态的保护和环境的影响;这种以“路面横坡收集-雨水口-市政管网”为主的道路雨水排放方式,主要缺陷有:①道路雨水经市政排水管网直接进入河道,道路绿地不能有效地滞蓄雨水,不能对地下水进行补充;②绿化带不能有效蓄留雨水,因经常性的浇灌绿化成为道路用水大户,每年都消耗大量自来水,加剧了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 ③雨季地表径流量大幅增加,造成洪涝灾害;④雨季地表水排水不畅,路面积水严重,面层湿滑,引发交通事故。 3.2 城市道路路面材料的选择 城市道路路面传统做法一般采用水泥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为城市建设需要、改善生态

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 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一、遵循原则生态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优先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渗透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海绵城市建设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减负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统性,协调给水、性。. 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时

间表已经明确且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确定的目标核心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围绕这一目标确定的时间表是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区达到这个要求。如果一个城市建成区有100平方公里的话,至少有20平方公里在2020年要达到这个要求。到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区要达到这个要求。 二、设计理念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 雨水花园、下 措施来组织沉式绿地等绿色源头分和排水,以慢排缓释散控制为主 要规划设计理念。 北京近山松海绵透水铺 配套设施 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说明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说明,平面图,透视图等 关键词:设计说明;广场景观;城市景观;景观设计 一、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说明 本方案的景观设计概念一反“常规内向的”购物商业设计思路。我们的设计思路和概念断然将城市商业村落迁到了公园里。我们相信这种朝向自然景观的商业街最适合当地人的思维及喜好,这是一种可以同时交流享用的街道、漫步路,水道、广场和公共绿色空间等区域,人们可以在这里用餐、娱乐、购物、工作、休闲放松。我们坚持利用自然,反对一切人造的,粗劣的东西,相信人们会愿意感受自然的光线、新鲜的空气,地域的情调、优美的建筑和材质。自然的商业感受将更有趣、更艺术化。一切能发挥人们想像的景观元素将呈现在公共空间里。 二、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策略 多层次的体验:设计了丰富的景观层次,把不同的景观元素穿插利用到院落空间、广场、街道和水岸线。 生动的水岸线:独特的水景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无论是散步、逛街,还是表演,都有不同的景观节点,丰富的水岸线设计为行人提供了不同的感受。 公共领域:在这个大的区域里,合理的配置了不同主题的公共空间:购物、餐饮、娱乐、消遣、休闲、健身以丰富购物的感受。例如,配合主力店入口的景观设计可以置一个室外卖花空间,或者在餐馆的外部公共空间可以设置一个卖食品的空间。这种室内外配合的设计能吸引更多的客人。 蛇行的和梯形的通道:像孩子的游戏,景观领域像蜿蜒的人行的蛇行路。例如弯曲的水岸线散步路和东西向的弧形步行路联系了未来的娱乐中心、主力店和公园的主入口。一系列的节梯或桥体被运用到整个项目,每个设计思路都有它的特别情趣性。 景观介入:许多的漫步路都非常长,为避免其单调性,我们介入了许多景观元素、不同的材料和铺装图案。在商业街建筑北部,以引进的水体刻意的打破了过长的漫步路。放射形铺装的运用和水边的平台都打破了其单调性。 漫步路和街道景观:东西向的曲线路把人们导入北面沿湖景观及中心公园,放松的步行路联系着不同的景点。岸线前的步行路无论白天还是夜间都是很活跃的。这里的夜生活也很丰富,因为这里分布了水景、公共艺术和雕塑和室外街具小品。各种动态的和好玩的水景观像珍珠一样被串在沿湖建筑主轴线上。每个水景被清楚的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平静的水池、戏剧性的喷泉等。

海绵城市概念及做法

海绵城市概念和做法 城市就是水泥森林那可不一定,一点巧思,一点改变就可以让城市与自然联结,在城市里也可以遇见自然!那么究竟什么是海绵城市呢目前我国的海绵城市从理论到实践都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目前处于什么阶段 从这两年的总体发展来看,当前我国的海绵城市研究和建设案例,对于城市和房地产开发而言,其指导意义非常有限。海绵城市的初衷立意在于减少投资,但造个大公园不管怎么说都是很贵的。从开发商研发的角度,现在基本都在观望,嘴上时髦一下罢了。 发展中暴露的问题 问题1 拿来主义 海绵城市借鉴自日本、北美和西欧的相关思想和经验。但是,这些地方地下排水设施本来就修的不错,人家似乎没有把零食当正餐吃的习惯。另外,具体的气候差异也比较大。

例如西雅图,很多学者喜欢拿这个城市作为案例,说明海绵城市的有效合理性,并作为将其引入我国的论据。然而比较尴尬的是西雅图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都是绵绵细雨,我国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大家有兴趣可以查一下西雅图的降水记录,看那里一个月的降雨量,是不是赶得上武汉夏季一场典型大暴雨的降雨量。 问题2 定量 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其实是一个复杂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大工程。需要定量的分析报告才能去执行,这包括但不仅仅包括: 1.各个精细地块的设计最大降雨量、流向、特点。 2.当前软硬质地表对应的雨水阻滞能力,对比对应的各种”海绵城市“策略下的单位地块的雨水阻滞能力,实施的可行性。 3.针对现有设施和降水记录的调研与数据报告。 4.基于以上数据的降雨滞——排数学模型。 5.在数学模型指导下的规划设计策论。 以上几点,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人做出来。然而在缺乏数据理论研究的情况下,有些人却言之凿凿,大谈其研究成果有多么成熟。 问题3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也没有太武断,先搞试点。 可是学术问题没有研究透彻之前,也怪不得资金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大。 做好海绵城市可以从以下几个基础设计层面着手: 绿色基础设计

广州公布《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

广州公布《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 2030)》 近日,《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正式公布,其中提出广州要新建、改造51个海绵公园,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新建25处人工湿地和128处植被缓冲带,集中净化建成区的黑臭河涌水体……规划中还特别提出,公共绿地中至少应有50%作为用于滞留雨水的下沉式绿地,绿地应低于周围地面50毫米。 《专项规划》中提出的总体建设目标是:打造高密度建设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典范,建设山水共生的岭南生态城市和宜居都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用“净、蓄、滞、渗、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规划中提出,以市政设施为基础,构建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管控的分散型海绵系统。新城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以目标为导向,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保护河湖水系等自然生态本底,高标准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控制率。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城市更新改造,重点解决城市内涝、黑臭水体治理、雨水收集利用等,改善修复水生态环境。 规划中特别提出,城市建成区要建设自然“蓄水”系统。首先,要新建海绵公园与湿地公园73个,结合现有的水库、人工湖等,减轻相关排水分区的排水防涝压力,提升排水防涝标准,弹性适应洪潮与海平面上升。其中海绵公园51个,包括现有公园的海绵化改造和新建公园。例如,海珠区就要建设广州大道海绵绿地,白云区要建设高埔工业区绿地,而荔湾区的文化公园和越秀区的流花湖公园等都要进行海绵化改造等。 此外,拟生态整治和修复97条综合效益较高的河涌,以重建河涌水生态系统,恢复河流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目标,模拟河流的自然形态与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利

海绵城市设计理论及应用

一、海绵城市概念概述 海绵城市是新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它主要指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在应对环境变化及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在国际中的通用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这一雨水系统能够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等,在需要的时候又将储存的雨水释放出来再加以利用。 1.1海绵城市理论的发展背景 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我国自本世纪初开始进入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现已经全面进入“城市时代”。 然而,快速城镇化的同时,城市发展也面临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因此,城市建设的方式应当从传统的单一城市外拓转变为系统思考城市内涵,促进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共存。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如北京、上海、武汉等雨洪灾害频发,生命财产损失严重,全国城乡年均受灾人口在1亿人左右。另一方面,在城市雨洪灾害频发的同时,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却日益严重,普遍存在用水不足的问题。当我国人口增至16亿时,人均水资源将下降到1750m3,接近国际公认的水资源紧张标准(图1.1)。 图1.1 世界与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对比图 图片来源:根据相关材料绘制 内涝灾害与水资源短缺并存的矛盾局面不仅使城市居民的生存安全受到严峻威胁。在城市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合理解决城市水安全问题、协调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矛盾的新型城市发展路径,是新时期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 1.2海绵城市理论的现实意义 城市雨洪灾害频发,究其原因,是由于老化的城市雨水管网无法承受自然短期强降雨的巨大压力。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快速城镇化导致城市地面不透水面积大幅增加,自然环境中“降雨——下渗——径流——滞蓄——蒸发”的水

浅谈中国城市广场设计

浅谈中国城市广场设计 摘要:现在城市广场设计中,尤其是中国的城市广场设计中,大多数是以看,而不是用,一味的模仿国外设计而忽略了民族地域性文化的发扬与继承,我们怎么样才能更好的把两者融合是现当代中国城市广场发展的重点。 关键字:城市广场,民族地域性文化 一、广场的发展 广场作为当代城市形象的代表,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或许是由于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或许是对于中国在国际城市环境下发展所受的影响,也发生这巨大的变化。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长聊的话题。但对于广场这个多变的空间体,其实谁也不知道,它存在的任何意义。也许有人会说,广场就是早上锻锻炼,唱唱歌的地方,也有人会说,广场就是大家在一起搞搞活动,说说事的地方。这只是对于中国老百姓的一种简单的认识。而对于广场这种空间出现的形式已经存在了千年。古希腊时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广场,由于古希腊温和的气候条件和浓郁的政治气氛,人们喜欢在户外活动,不太注重室内空间,促成了室外社区交往空间的产生。同时,人们把自己对空间的体验感受和审美情趣反馈到广场的规划设计中。在漫长的发展中广场的功能越来越综合多样,有司法、行政、商业、生产、宗教、文娱、社交,等等,形式也由杂乱、不规则逐渐趋于统一完整,成为城市中最重要、最富有活力的因素。在中国,最早的广场要追溯到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这个时期的广场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院落空间发展而成的广场。这类广场平面布局手法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类型注重对称轴线的特征,以住宅院落扩大到大型宫殿及宇宙建筑群,还扩大到整个城市布局。各种城市广场又是这种建筑组群的封闭式大空间,也可以说是庭院的扩大,如清代天安门广场等。 二、中国的城市广场设计 在城市广场设计中,手法也是多种多样,从古至今像行政、社交之类的广场多数会以轴对称的设计形式来设计,而对于文娱,健身之类的广场,则设计手法趋向于中式园林的造景手法,打造成具有中国古典园林的广场。有时随着不同的需要,这两种形式的广场融合成为新的一种新形式的广场,这种形式的广场就天是我们所说的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场。如何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中,把我们的城市之信广场建设的更好,也值得我们深思。 刚开始觉得这样的广场好像不伦不类,但这也是在中国城市发展中所要经历的过程。说到这,我们就可以用一个词“地域性”来说明问题。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它的历史文化,名族文化都很悠长。先从历史文化来说,中国的历史也有上下5000年,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迁,其中拿最鼎盛的几个朝代秦、唐、明、清来说。秦、唐、明不用说就是现在的西安十三朝古都.它们对于这座古城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现在的西安也是正在建设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但对于城市形象的建设也是在最大的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其中城市广场的需求也就占有很大的部分,既要符合国际化的趋势也要体现西安的地域特色,这时我们就要考虑民族文化与世界接轨,两者达到更好的融合,更好的站在世界的浪潮之上发扬民族文化。但可能现在两者做的都不是很好,就像一些广场,看似很有唐代之类的风格,但只是把一些构筑物和一些具有唐代风格的构建放在了现代风格的广场上,这样以来也就有一定的历史感与民族特色。但真正所要包含的意思却只是浮在表面,没有很好的融入其中。在这里我们可以说一下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个人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无论是它的元素提取,还是整个广场的设计理念都恰到好处,从空间的设计理念来看,再从现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说起,大多数人可能看到了,整个喷泉的地势由北向南逐步抬高,总体分为九级台阶,在这九级台阶上有划分了五级小台阶,这里就寓意就是,皇城西安,帝王之气,九五之尊的含义,很简单的寓意,但通过与其设计理念的融入就变的活灵活现,即体现了国际化的都市广场,又能体现唐代的韵味。不单单是这一项,还有很多,比如像有些道路的设计中,可以看出,它的园路都是正南正北的,路网形状像格子一样。这里也是在路网设计上,运用唐代皇城九宫格的路网形式来设计的。即能体现地域特色,又能很好的融入现代城市中。 三、中国的城市广场发展、继承与发扬

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XX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016-2030)方案公示 1 、海绵城市解读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来调节城市微气候,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两个最明显的作用:通过调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十大新城拓展范围。总规划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886平方公里。

3 、规划目标 实现“四水三自”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四水”即:实现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良好、水资源节约;“三自”即: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4、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系统协调 “安全、资源、环保”目标三位一体,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2)多规融合、全面统一

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全面协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3)生态优先、保障安全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以“一江两岸、六港入湘、湖泊多姿、山谷相间”的生态空间格局为骨架,创建具有株洲特色宜居山水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以人为本,适度开发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确保生态廊道连续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将游憩体闲、文化展示、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注入生态廊道,建设优质人居环境。 (6)合理分期,操作性强 在保证远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协调系统性和城市建设的时序性,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构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和低影响开发系统。并考虑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浙江金华的燕尾洲公园,实践了一个“海绵城市”的概念

浙江金华的燕尾洲公园,实践了一个“海绵城市”的概念 今年 11 月,一年一度的世界建筑节大奖(WorldArchitecture Festival)在新加坡公布,在此前的文章里,我们介绍了 OMA 和 Buro OleScheeren 设计的新加坡住宅“交错”(Interlace),它获得了“年度最佳已建成建筑奖”。除了这个奖项,WAF 还评选出了“最佳景观建筑奖”和“最佳未来建筑奖”,其中,景观建筑奖(Landscape of the Year)由浙江金华的三江燕尾洲获得,它从 8 个入围项目中脱颖而出,也是今年中国唯一获得这奖项的项目。 燕尾洲公园位于浙江金华

燕尾洲公园使用了大量的透水混凝土瓷砖,还有下凹绿地、人工湿地等

燕尾洲公园来自“土人设计”,这是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创立的设计品牌。在他们的官方网站上,他们这样介绍燕尾洲公园:这个项目 是 2014 年 5 月建成的,占地 26 公顷,它的设计倡导了“与洪水为友”,公园内有不少富有弹性的生态防洪堤,保护了河漫滩的湿地。 它经历过一次洪水的考验,成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典型案例。所谓的海绵城市,是说城市像海绵一样,在应对自然灾害时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现在的燕尾洲公园,每天有近 4 万人使用。 洪水淹没时的景观 洪水退去后的景观

弹性的生态防洪堤 生态防洪堤 除了生态防洪堤,燕尾洲公园同时还有一个景观桥,这座桥是从“板凳龙”的传统舞龙习俗中获得的灵感,扮演了将两座城市连为一体的角色。

设计者从“板凳龙”等舞龙习俗中获得了设计灵感 步行桥与河流曲线相适应 题图来源:dezeen

现代城市广场设计

; 中文摘要; 伴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数量和质量越发感到不尽如人意,渴望能生活在更加美好的城市环境之中,这成为城市广场建设热潮出现的社会、经济背景。我国城市广场的规划建设至今缺少相应的技术支撑,没有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城市规划学科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这使得城市广场建设在城市整体设计层面上缺少理性的指导。。论文从城市整体环境出发,建立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正确理念和框架,满足居民对城市公共空间日益增长的需要,并以此带动城市环境向高品质的方向发展。论文的主要从世界城市广场的产生,发展及广场的概念出发,阐述其类型划分,基本特点,设计原则,并结合有关实例,阐明进行广场空间设计和绿地规划设计的一般理论. 中文关键词; 城市广场规划与设计;广场空间行为模式; 广场是城市空间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不但可以满足城市空间构图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能为市民提供一个交往、娱乐、休闲和集会等活动的公共场所。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广场能为市民献上一分宁静与恬暇;在拥挤的都市水泥森林中,广场能为市民守住一片绿洲与舒朗。而且,城市广场及其代表的文化是城市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它作为城市的客厅,可以集中体现城市的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并能增强城市本身的内聚力和对外吸引力,进而可以促进城市的各方面建设,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广场发展 1古希腊时期:城市广场发展已有千年的历史.从西方看最早出现真正意义的城市广场是古希腊时期,主要是由于当地温和的气候条件和浓郁的政治民主气氛,人们喜欢在户外活动,不太注重室内空间,促成了室外社区交往实间产生.同时,人们把自己对空间的体验感受和审美情趣反馈到广场的规划设计中2中世纪: .到中世纪,中世纪的意大利城市广场已经成为意大利城市空间中的”心脏”.几乎每一座意大利城市都有匀称得体,充满魅力的广场。有学者认为”如果离开了广场,意大利城市就不复存在了”.从功能上讲,意大利广场主要分为市政,商业,宗教以及综合性等类型.中世纪城市具有一种高度密实的城市空间特征,随着教堂,修道院落和市政厅的建设,人们逐渐感受到应有某种开放空间与其功能相匹配,这种局部拓展的空间区域就成为广场的雏形,市民们在此参与城市的社会,政治,文化和商业活动.从规划设计角度看,中世纪城市广场大多具有较好的围合特性,规模尺度适合于所在的城市社区,地点多位于城市中心,周边建筑物一般具有良好的视觉,空间和尺度的连续性,从而创造出一种所谓”如画的”城市景观,著名实例有锡耶纳,西的圣弗朗西斯科广场等。 3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广场的主要特点是,力图在城市建设和对现存的中世纪广场改造中体现人文主义的价值,追求人的视觉秩序和庄严雄伟的艺术效果.科学性,理性化程度明显得到加强,并运用了透视原理,比例法则和美学原理.世界闻名遐尔的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就是在这一期基本完成的.总之,文艺复兴的城市广场在具体规划设计方面建立了一种至今仍有效的广场空间设计美学规范。 4 中国古代:然而中国古代真正意义的城市广场相对比较缺乏。中国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 远早于欧洲,封建时期长达2000佘年,这个时期的广场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院落空间发展而成的广场。此类广场的特征是利用广场空间的变化衬托主体建筑的庄严神圣,至高无上的气势。除了有维护封建礼制和等级秩序的功能外,还有运气,吉凶等十分玄妙的象征意义,还是西方广场所没有的。另一类是结合交通,贸易,宗教活动功能的传统城镇空地。中国传统广场尽管在结合地形,空间围合以及象征意义等方面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也有成功的城市空间设计,但就城市公共生活空间的核心——广场而言,与西方相比,中国的广场文化和思想观念是相对滞后的。西方传统城市广场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发表时间:2019-11-13T14:12:12.197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19期作者:王栓平 [导读] 城市景观的设计关系到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休闲娱乐,是解决民生工程的重大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不断加速,城市面积不断向郊区甚至乡村扩张,河流改道、湖泊和绿地重新规划等,这些天然的海绵体占地面积不断较小,被大量不透水的材料替代,城市的自然水循环和水系统遭到破坏。城市景观的设计关系到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休闲娱乐,是解决民生工程的重大问题。将海绵城市理念运用于城市景观设计中,保证城市在满足市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基础上缓解城市化带来的水循环问题,这是城市规划可持续性发展中必不可缺的改造实施方案。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工业化发展迅猛,城市化发展加速都导致水资源的紧张,城市土地在开发中循环系统遭到破坏。例如,城市公园是城市景观中市民休闲娱乐的最重要场所,其对于雨洪的管理调控应当平衡城市扩张改造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作为调节城市温度缓解热岛效应的重要支持。本文先介绍了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景观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分析景观的结构和理念的技术实施,提出对于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和原则;其次针对上节的理论基础,提出不同城市景观中系统设计的具体改造办法;最后分析城市中不同场所的设计方案,总结出城市景观设计的具体改造方法。 1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使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形成较完备的管理体系。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构建“渗、滞、蓄、净、用、排”技术体系,在确保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目前我国对雨洪管理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我国大部分城市仍简单地以“排”为主,将雨水当作“废水”完全排放出,有悖于建設节约型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理念。并且随着城市的发展,更多不透水材料建设阻挡了雨水渗入地下,进一步造成径流污染、洪涝灾害等一些列突出问题。 2海景城市理念下城市景观设计的相关技术设施 2.1滞留渗透系统的设计 海绵城市理念的重要思想就是通过自然和人工的力量将城市设计成一个完整的水循环生态系统,净水、储水、吸水都如同海绵一样的城市。城市景觀设计涉及的相关技术主要有三个,首先是滞留渗透系统,其中生物滞留设施主要包括土壤层和浅表植被,这些生物在水循环过程中可以清除净化雨水中的悬浮固体、碳氢化合物等污染,增加水的渗透率,流经地表的水被植物带入土壤中后进入循环系统。春季雨水较多,水位高,生物滞留设施因季节性的因素底部排水系统设计不同。植被土壤层设施是为植被生长提供生长的养分,吸收空气和水土中的污染物,因此具有一定坡度的土壤层设置可以让更多的水分流入植被中,同时避免将植被设置在景观中心,导致植被一直处于被淹没的状态。土壤层下方是起过度作用的砂土层,厚度设置要足够大,达到土壤层渗透率两倍以上。生物滞留层在景观中位置的设置要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在此基础上考虑景观审美效果。此外,透水路面相较于传统水泥柏油路透水性更强,雨水能够及时渗入下层土壤中,减小地表积水补充地下水,透水路面铺设讲究材料和方法,多孔铺设和透水铺设根据材料来区分铺设方式,储存式铺设和非存储式铺设更具存储层的需求有无来区分,存储层不仅蓄水还可以过滤进化地表水。 2.2传输进化系统 传输系统也有很多部分,草洼地就是用于雨水的传输和处理,覆盖在草坪下的草洼地可以将雨水边传输边过滤到下游。雨洪进入草洼地的径流途径有两种,可以从单点进入,也可以沿着草洼地线形分散进入,后者应用更为广泛,植被的设置不仅美观而且增加了绿色占地面积。线型草洼地的设计长度、深度、雨洪流速等都需要结合当地的环境结构和地形,设计出适合环境的合理配比。草洼地的位置设计有所讲究,需要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保证植物正常生长,还要进行定期修剪,保证其传输功能的正常运作。植物层过滤带也是传输进化的一种,植物层设置的坡度小,带状稳定,用于清除雨水流过后沉淀在表面的污染物。植物的截留和土壤的下渗作用使得过滤带可以起到减缓流速和延缓流经汇流的作用,避免出现洪峰或者缓和洪峰对土壤的压力。 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景观设计方法 3.1水体景观的海绵化设计 海绵城市理念的核心就是处理好水循环与景观设计之间的协调问题,运用好海绵城市理念就需要处理好雨水景观改造设计中的水循环难题,通过地面、土壤、建筑、生态环境各因素调整,形成一个集视觉艺术与蓄水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景观设计。水体景观的设计首先要根据水的形态,尽量保护和维持原有水态的平衡,其次根据海绵城市理念,一句水的特点充分发挥其可能性,动静结合营造多样性的水体景观,带来视觉艺术的审美享受。然而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水污染问题依然严重,工业、生活废水污染排放超标,水质下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健康。通过对城市水体景观的修复和改造,重新培育被严重破坏的动植物资源,保护和维护现有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通过水体景观的改造提升城市整体的生态景观。对水体进行设计首先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尊重生物生存现状和生存空间,最大程度维持其生物链的循环平衡。注重水域和陆域还有空域之间的连贯性,保护水体周边环境的完整性。 3.2道路的海绵设计 “海绵城市”理念下,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做好自然保护工作,保证对自然环境和城市生态系统的最小限度干预,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在马路表面设计透水式人行道,雨水直接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达到快速排水效果,防止城市道路内涝的情况,并具备一定的吸水性,缓解排水管道压力;在道路两旁设计树池,通过树池提供树木水分,选择吸水性和排水性较好的沙石土壤和过滤性好的土层,路缘石拓展带为软质土壤。在进行生态林荫道景观设计中,以中央绿化带为主要形式,保证雨水处理性能。但就现在而言,为了提高城市交通的便利性,一般主干道设计较宽,大面积使用不渗透地面,使得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形成城市内涝问题。 3.3园建小品的海绵化设计 城市景观中的建筑和景观小品是城市中集点缀装饰和功能于一体,是空间的焦点和人流量最大的地方。联系本文强调的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店铺、茶室等建筑物上绿色屋顶的设计可以保护建筑,丰富景观层次,同时和周围的动植物相互映衬,提供给飞禽类动物栖息地。此外绿色屋顶可以减少雨水径流合理建筑,缓和热岛效应。对于市民居住区域或者公园内的建筑,进行简单的改造,将落雨管与市政管道的连接转变为将建筑屋顶收集到的雨水排至建筑物脚下的雨水花园中,在优化水循环系统的同时,丰富了景观审美的空间性。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016-2030)方案公示 1 、海绵城市解读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来调节城市微气候,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两个最明显的作用:通过调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十大新城拓展范围。总规划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886平方公里。

3 、规划目标 实现“四水三自”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四水”即:实现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良好、水资源节约;“三自”即: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4、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系统协调 “安全、资源、环保”目标三位一体,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2)多规融合、全面统一

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全面协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3)生态优先、保障安全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以“一江两岸、六港入湘、湖泊多姿、山谷相间”的生态空间格局为骨架,创建具有株洲特色宜居山水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以人为本,适度开发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确保生态廊道连续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将游憩体闲、文化展示、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注入生态廊道,建设优质人居环境。 (6)合理分期,操作性强 在保证远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协调系统性和城市建设的时序性,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构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和低影响开发系统。并考虑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公园绿地海绵城市的应用设计分析

城市公园绿地海绵城市的应用设计分析 本文基于对城市公园绿地海绵城市的应用设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分析了海绵城市的重要性,并重点阐述了城市公园绿地海绵城市的具体设计,从而为海绵城市的应用实践提供一些基础依据。 标签:城市公园绿地;海绵城市;应用设计;分析 1、城市园林绿地海绵城市的内涵及重要性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面对自然灾害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过程中,能够具有像海绵一样的“弹性”,即对雨水实现蓄水、净水、吸水以及渗水等,促使市政给排水系统的排水压力能够有效的降低,并在人们需要水时将蓄积的雨水再重新”释放”出来,供人们利用。在城市公园绿地海绵城市应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按照生态优先的设计原则,将人工途径与自然措施有效的结合起来,并在保证城市防涝排水体系基础上,使城市区域中的雨水能够最大程度的实现净化、积存和渗透,从而达到高效利用与水资源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海绵城市的内涵框架如图1所示。 城市公园绿地是服务生态的、非常重要的功能用地,在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响应国家建设“海绵城市”的相关政策,如自然净化、积存以及渗透等,这样才能有效的节约自然资源、水资源,以及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城市园林绿地海绵城市应用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收集雨水的系统,它能有效的减轻市政给排水系统排放雨水的压力,并使雨水实现高效的循环利用,因此是海绵城市应用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措施。城市园林绿地海绵城市应用设计示意图如图2所示: 2、城市园林绿地海绵城市的应用设计 2.1雨水采集系統 2.1 1系统布局 城市园林绿地海绵城市应用设计中,雨水采集系统主要采用的是绿地的下凹结构、公园水系景观以及生态滞留体系来构建一套健全的雨水循环系统。在城市公园绿地中,雨水一般通过自流地形,利用生态滞留体系,经过层层设施的过滤、净化和渗透,最后将雨水排入城市公园绿地的水系中。而对于未能进行自排的雨水部分,就通过排水组织进行排放,即可以通过雨水明沟、硬质场地、水立管、水井建筑雨水收集屋面、净化池以及旱溪排入等滞留设施来传输雨水,最后传输到园林的水系景观中去。而这一水系必须连通城市的外部河道,从而形成一个流动循环系统。 2.1.2下凹绿地

城市广场设计说明

字号:大中小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而且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故城市广场,特别城市中心广场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的名片。一个城市要令人可爱,让人留恋,它必须要有独具魅力的广场。广场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空间,改善了生活环境质量。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 城市广场设计说明 前言 一、广场所处地理位置 二、方案设计基本要求 (一)、主体思想 (二)、总体风格 第一章、立意与设计思想 一、设计理念 二、方案立意 三、总体布局 1、平面构图 2、竖向地形设计 四、表现手法 (一)艺术与思想表现的设计 (二)环境绿化设计 (三)广场小品设计 第二章、广场分区与景点简介 一、广场分区 二、主要景点 (一)、“世纪大道” (二)、“长安史话” (三)、“天圆” (四)、“地方” (五)、“古磐” 三、植物配置

四、灯光照明 五、物业管理设施 第三章、结束语 前言 一、广场所处地理位置: 长安世纪广场位于长安县城西区友谊路北侧,地处长安县经济开发西区,广场南侧为友谊路,东侧为县邮政大楼,西侧为金堆城小区,北侧是规划待建的住宅小区。该广场规划占面积(含代征道路)约68亩(约45300平方米),广场东西平均长度300米,南北平均宽度150米,地形为四边形。广场面积39520平方米,其中广场净面积35248平方米,东、西、南三侧8米宽人行道占面4272平方米。 二、方案设计基本要求: 在设计招标会上,建设方提出的基本设计要求如下: (一)、主体思想: 1、作为政府广场,首先要体现集会功能;其次要有一定的观赏性和休闲性。 2、要充分体现长安博广精深的历史文化特色; 3、要有“西部大开发”恢宏的时代气息。 (二)、总体风格: 1、整体上:开放的、大气的时代风格; 2、布局上:对称的、和谐的民族风格; 3、细节上:深邃的、优雅的文化风格; 4、局部上:精粹的、兼容的通俗风格。 根据业主的总体要求,结合现场考察、对长安当代社会人文背景的学习及长安历史文化的学习与挖掘,我们提出了本设计方案,现向业主汇报如下。 第一章、立意与设计思想一、设计理念:广场做为现代都市人们生活的一个活动空间,有其公共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等诸多属性,但它区别于公园设计,所以更多的应是以简练、概括为主,同时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广场设计有三大基本因素,形象(景观)、功能(实用)、环境,这三大要素组成了人们休闲、集会、学习交流和了解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各层面,同时更体现了一个地区的文明与进步发展程度,它必须充满现代气息和时代感,广场体现的是一个时代主题。 二、方案立意:长安作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古都,具有精粹的历史文化内涵。今天的长安人民更是迎着西部大开发的号角,步伐一致、斗志昂扬地进行着新世纪的新发展,长安广场的主题“西部大开发、长安大发展”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 1、以西部大开发,长安大发展为时代主题。 2、以长安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为背景。 3、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4、满足广场建设的目的。

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案

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案 发表时间:2018-11-05T19:01:53.59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9期作者:王振华[导读]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主要是针对包括城市排水防洪、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城市水环境问题的解决。 苏州市吴中区水利局江苏苏州 215100 摘要: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主要是针对包括城市排水防洪、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城市水环境问题的解决。规划方法主要涉及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海绵城市理论是指城市建设在尊重自然、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下,通过绿色与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确保城市水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进而促进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建设打破了传统以“快排”、“末端控制”为单一控制模式,构建了以“源头”、“分散式”、“生态化”、“多目标”为指导思想的新型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实现了对城市雨水从源头到终端的全流程控制和利用,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新型城市规划方案 一、背景技术 在城市内涝频发、径流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等城市水环境问题尤其突出。了解以城市规划中所遇到的城市水环境问题,将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和要求有效落实到城市规划设计中,是有效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关键。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现有城市规划体系对海绵城市建设内容的支撑作用体现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定量分析不足、用地规划和各种专项规划的脱节,城市竖向规划不够重视等。因此,了解以上城市规划问题,将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和要求有效落实到城市规划设计中,是有效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关键。 二、技术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从城市规划的源头着手,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各层级规划中,涉及到规划、园林、水利、市政、道路等多部门、多专业之间的相互协调运作。 在开展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依据自然现状条件,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明确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主要职能和性质,确定城市规划范围等。依据对城市的定位,确定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原则、策略和要求,明确城市雨水总体控制目标等。通过城市道路、绿地、水系、竖向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协调,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划定城市蓝线、绿线,确定海绵城市建设区域,指导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空间布局、控制目标的制定等。最后,确定城市用地布局和规划结构等,以水系或绿道为构架组织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明确城市的用地性质和重大设施的布局,同时对海绵城市的规划管控、建设时序等做出要求。城市的总体规划还应统筹流域综合开发和治理,处理好城市小排水系统和河流大排水系统、城市点源污染和流域面源污染的关系,确保城市水安全,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上下游洪涝、污染问题。尊重自然规律,修复城市原有湿地、河流、绿地等生态系统,渗、滞、蓄、排结合,进而实现城市的生态排水。 三、具体实施方式 规划方法主要涉及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三方面的内容。 1、在总体规划层面,首先做好在规划前期对各种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结合现状调研,开展对城市各要素的专题研究。如对城市水环境、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的专题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的专题研究;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等的专题研究。在开展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依据自然现状条件,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明确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主要职能和性质,确定城市规划范围等。依据对城市的定位,确定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原则、策略和要求,明确城市雨水总体控制目标等。 2、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应根据地块的地质地貌、用地性质、竖向条件及给排水管网等划分汇水分区。通过对地块的开发强度评估,确定地块低影响开发策略、原则等,优化用地布局,细分用地性质,为地块配置市政、公共设施等。然后以汇水分区为单元确定地块的雨水控制目标和具体指标,确定地块的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率、下沉式绿地率等。根据雨水控制要求确定地块的建设控制指标,如地块的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以及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总体布局。最终提出地块的城市设计引导,对地块内的建筑体量、建筑围合空间及其附属硬化面积等做出相关规定。 3、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通过对场地的土壤特性、竖向高程、水系、绿化及工程建设情况等的分析评估,通过模型分析评估场地开发前后地表产汇流情况。确定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空间布局等,并合理利用场地内的坑塘水系,根据场地现状选择合适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组合。最后应综合分析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可行性、经济性等。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通过对场地的土壤特性、竖向高程、水系、绿化及工程建设情况等的分析评估,通过模型分析评估场地开发前后地表产汇流情况。确定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空间布局等,并合理利用场地内的坑塘水系,根据场地现状选择合适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组合。最后应综合分析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可行性、经济性等。 四、有益效果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尊重自然、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能够将绿色与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使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进而促进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建设打破了传统以“快排”、“末端控制”为单一控制模式,构建了以“源头”、“分散式”、“生态化”、“多目标”为指导思想的新型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实现了对城市雨水从源头到终端的全流程控制和利用,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