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慢病毒感染的相关知识总结讲解

关于慢病毒感染的相关知识总结讲解
关于慢病毒感染的相关知识总结讲解

慢病毒使用操作手册

一、慢病毒的储存与稀释:

1. 病毒的储存:收到病毒液后在很短时间内即使用慢病毒进行实验,可以将病毒暂时放置于4 ℃保存;如需长期保存请放置于-80℃(病毒置于冻存管,并使用封口膜封口)

①病毒可以存放于-80℃6个月以上;但如果病毒储存时间超过6个月,建议在使用前需要重新滴定病毒滴度

②反复冻融会降低病毒滴度:每次冻融会降低病毒滴度10%;因此在病毒使用过程中应仅尽量避免反复冻融,为避免反复冻融,建议收到病毒后按照每次的使用量进行分装。

2. 病毒的稀释:如果需要稀释病毒,请将病毒取出置于冰浴融解后,使用培养目的细胞用PBS或无血清培养基(含血清或含双抗不影响病毒感染)。混匀分装后4℃保存(请尽量在三天内用完) 分装后使用。

二、慢病毒用于体外(In Vitro)实验:

感染培养原代细胞和建系细胞。慢病毒对各种细胞和组织的亲嗜性不同,在使用慢病毒之前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慢病毒对您的目的细胞的亲嗜性,感染复数(MOI 值)以及在体(In Vivo)注射所需要的病毒量。如果没有相关文献支持,可以通过感染预实验得到合适的感染复数(MOI 值)(使用24孔板检测病毒对目的细胞的亲嗜性)。

慢病毒感染目的细胞预实验

1. 慢病毒感染目的细胞预实验注意事项:

①测定慢病毒对目的细胞的亲嗜性时,需要同时设置对慢病毒亲嗜性较高的细胞(HEK293T,Hela)作为平行实验的对照细胞。

②在进行慢病毒感染实验时,可以用完全培养基(培养目的细胞用)稀释;理论上,含有血清,双抗或者其他营养因子的完全培养基不影响慢病毒的感染效率。

③一般慢病毒单位为TU/ml,即每毫升中含有具有生物活性的病毒颗粒数。如:病毒滴度为>1X108 TU/ml 即每毫升病毒液中至少含有1X108个具有生物活性的慢病毒颗粒。

2. 以24孔培养板为例,进行目的细胞和HEK293T 细胞的感染预实验实验前按照不同的MOI设置不同的感染孔,并根据MOI和细胞数量计算所需要的病毒量,如有必要可以使用PBS溶液或者无血清培养基稀释病毒原液。

第一天,准备细胞:在24孔培养板接种若干孔,每个孔内接种3~5X104个目的细胞,铺板时细胞的融合率为50%左右,每孔培养基体积为100 μl;进行病毒感染时细胞的融合度约为70%左右。

第二天,准备病毒:取出4℃保存的病毒,使用台式离心机离心20 秒(使病毒完全悬于离心管底部即可);如果是冻存在-80℃的病毒需要先在冰上融化后使用。亦可以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将按照MOI准确计算好的慢病毒稀释到培养基中,并尽可能保证所获得的含

有慢病毒的培养基的总体积为最小体积,以期获得最佳的感染效率。

第二天,感染目的细胞:病毒准备好之后,从培养箱中拿出细胞,首先察细胞生长状态,如细胞状态较好则开始实验。

a使用移液器吸取准确体积的病毒液加入准备好的培养基。

b吸去培养基的培养器皿中的培养基(如果细胞生长良好,密度适宜,则不用换液)。 c在目的细胞和对照细胞中分别加入计算好的病毒液。

d混匀后放于二氧化碳培养箱(37℃、5%CO2)孵育过夜。

注:感染前细胞的状态好坏对最终的感染效果高低影响很大,所以务必保证加病毒之前细胞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亦可以将预先准备好的培养基和慢病毒的混合液直接加入培养器皿中。慢病毒对目的细胞的感染效率较低,通过提高MOI 值可以提高病毒的感染效率,但是当MOI高于20时,我们建议在培养基中加入ploybrene(8 μg/ml左右)来提高病毒的感染效率。

第三天,更换培养液:一般在24小时候后将含有慢病毒的培养液更换成正常培养液;在感染后观察细胞状态,如果慢病毒对细胞有明显毒性作用而影响细胞生长状态,可以最短在加病毒4小时候更换新鲜培养液后继续培养(建议在8-12小时更换为宜)。第一次换液后,如果慢病毒对细胞没有明显毒性作用,按照正常培养条件培养换液。

第六天,感染效率检测: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估计慢病毒感染目的细胞的效率;如何由于目的基因较大而造成选择的载体不能携带Marker Gene的,可以通过Real-timeRT-PCR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来拍评估感染效率。

注意:

有些慢病毒载体上带有GFP 绿色荧光蛋白,使用者可以在病毒感染96小时后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GFP 绿色荧光,以观察病毒对目的细胞的感染情况。如果慢病毒载体携带其他Marker Gene如RFP\BFP可以用荧光显微镜在对应的激发光波长下观察荧光表达的情况。

慢病毒表达时间较慢,荧光表达所需时间较长,建议感染后96小时后观测荧光表达。

感染后的细胞可以连续培养一周,通过观察荧光的表达时间和表达强度来确定慢病毒对目的细胞的感染情况。感染期间请根据细胞生长的情况对细胞进行及时换液,以保证细胞良好的生长状态。

三、慢病毒使用安全使用规范

慢病毒中的毒性基因已经被剔除并被外源性目的基因所取代,属于假型病毒因此没有毒性作用。但该病毒仍然具有可能的潜在的生物学危险,不建议使用编码已知或可能会致癌的基因的假型病毒。除非已经完全公认某个基因肯定没有致癌性,否则均不建议采用假型病毒进行生物学实验。使用时请参照如下所示进行实验:

1.病毒操作时最好使用生物安全柜。如果使用普通超净工作台操作病毒,请不要打开排风机。

2.病毒操作时请穿实验服,带口罩和手套。

3.操作病毒时特别小心不要产生气雾或飞溅。如果操作时超净工作台有病毒污染,请立即用70%乙醇加1%的SDS 溶液擦拭干净。接触过病毒的枪头,离心管,培养板,培养液请于84 消毒液或1%SDS 中浸泡过夜后弃去。

4.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感染情况时应遵从以下步骤:拧紧培养瓶或盖紧培养板。用70%乙醇清理培养瓶外壁后到显微镜处观察拍照。离开显微镜实验台之前,用70%乙醇清理显微镜实验台。

5.如需要离心,应使用密封性好的离心管,或者用封口膜封口后离心,而且尽量使用组织培养室内的离心机。

6.脱掉手套后,用肥皂和水清洗双手。

四、悬浮细胞感染方法概要

1. 根据细胞的量将细胞在1.5ml 管中离心收集然后用100-200ul 的无血清培养液稀释细胞沉淀,以细胞完全浸没在培养基中为准。

2. 按照MOI 换算病毒颗粒数量,吸取病毒液加入细胞中,将1.5ml 管放在37℃度培养箱中孵育30 分钟。

3. 将管中混合溶液吸出加到培养皿中或孔里。

4. 加入足够量的新鲜培养液。

5. 12 小时后换液。

6. 96 小时后观察细胞阳性率。

五、相关专业术语:

MOI:病毒感染复数传统的MOI 概念起源于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研究。其含义是感染时噬菌体与细菌的数量比值,也就是平均每个细菌感染噬菌体的数量。噬菌体的数量单位为pfu。一般认为MOI 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其实其隐含的单位是pfu number/cell。后来MOI 被普遍用于病毒感染细胞的研究中,含义是感染时病毒与细胞数量的比值,本手册中提到的MOI都是沿用这个概念。然而,由于病毒的数量单位有不同的表示方式,从而使MOI 产生了不同的含义。能产生细胞裂解效应的病毒例如单纯疱疹病毒等习惯上仍用pfu 表示病毒数量,因此其MOI 的含义与传统的概念相同。

六、细胞培养器皿的相关参数

慢病毒

重组慢病毒简介

在转染遗传物质到细胞基因组中的工作中,重组慢病毒载体是一个强大和有效的工具。慢病毒能作用于细胞周期的G0/G1期,同时具有嗜核性,所以可以感染分裂期细胞和非分裂期细胞,感染包括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细胞、干细胞和原代培养的细胞。慢病毒载体具有携带基因片段容量大、转染效率高、可感染分裂细胞及非分裂细胞、目的基因可在宿主细胞中长时间稳定表达以及安全性好、免疫反应小等优点。所以获得了较广的应用范围。

慢病毒载体也是RNAi表达的主要手段,同化学合成和酶切形成的siRNA相比具有几个优点:其一,可以携带GFP或萤光素酶等报告基因共表达,便于跟踪、选择和富集转染的细胞;其二,可以根据需要表达不同类型的小RNA分子(siRNA、shRNA或miRNA);其三,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使基因沉默维持较长时间。

目前Pubmed中收录有关慢病毒载体用作实验的文章超过7万多篇,仅Nature,,Science,,Cell上便超过600篇。已成为国际上最通用的转染系统,广泛用于各类实验室。

慢病毒的安全操作规范

深圳百恩维提供的慢病毒均采用第三代系统的慢病毒载体。水泡性口炎病毒来源的VSV-G基因代替HIV-1的env基因,这既提高了慢病毒的安全性,又使其能够感染的细胞种类大大增加。

本系统的慢病毒颗粒是“自身失活型(SIV)”,整合入靶细胞后,不会产生完整长度的RNA,仅仅具有携带目的基因的功能,感染目的细胞后不再感染其他细胞,也不会利用宿主细胞产生新的病毒颗粒。

尽管如此,该病毒仍然具有潜在的生物学危险性,因此建议不要使用编码已知或可能会致癌的基因的假性病毒;并强烈建议将本系统生产的慢病毒视为二级生物安全水平的生物,而且严格遵守BSL-2或BSL-2+操作手册并进行相应的废弃物消毒。基本操作规范如下:

1、在实验室工作时,任何时候都必须穿着连体衣、隔离服或工作服;应戴上合适的手套和口罩。

2、病毒操作时最好使用生物安全柜。如果使用普通的超净工作台操作病毒,请不要打开风机。

3、所有的技术操作要按尽量减少气溶胶和微小液滴形成的方式来进行。如果出现病毒污染,请立即用70%的酒精加1%SDS溶液擦拭干净。

4、如需离心,应使用密封性好的离心管,可用Parafilm膜封口后离心,而且最好使用组织或细胞培养室内的离心机。

5、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感染情况时遵从以下步骤:拧紧培养瓶或盖紧培养板,并在使用70%乙醇清理所有受到污染的材料、标本和培养物在废弃或清洁再利用之前,必须清除污染。废弃的含病毒的培养基加入84消毒液(1:20左右),浸泡一天后丢弃。接触过病毒的枪头,离心管,培养板等其他物品可用84消毒液稀释液处理,也可以用煮沸处理半小时或高压湿热灭菌(121℃,30min)。

6、手套用完后,应先消毒再摘除,随后必须洗手。

详细操作规范请参阅卫生部发布的《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出版的《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生物安全(第五版)》和世界卫生组织出版《WHO生物安全手册》。操作慢病毒时请依照现有的使用指南。

包装细胞293T细胞

(下述流程来自深圳百恩维,如果使用不同公司系统请参考各公司提供的方案,本流程仅供参考)

293T细胞的冻存

1、随着传代的次数增加,293T细胞会出现生长状态下降,出现突变等,所以要在细胞购进时就进行备份。

2、在细胞对数生长期进行冻存,增加细胞复苏成活率。

3、倒去细胞上清液,加入D-Hank's液洗去残留的培养基。

4、加入0.25%的胰酶,消化10-20s后倒去。

5、镜下观察细胞变圆,细胞间间隙加大时,加入新鲜培养基吹打混匀。

6、细胞计数。

7、将细胞离心,1000rpm,2min。

8、根据计数结果加入细胞冻存液(70%完全培养基+20%FBS+10% DMSO)重悬细胞,密度为3×106个/ml。

10、第二天将细胞放入液氮灌,并记录。

293T细胞的传代

1、当细胞生长至汇合率达到80~90%需要对细胞进行传代操作,以扩大细胞数量,维持细胞良好的生长状态。

2、消化细胞,方法同上。

3、细胞离心结束后,加入完全培养基重悬。密度为3×105个/ml。

4、分到10cm培养皿中,10ml/皿。

293T细胞的复苏

1、当细胞传代次数过多(超过50代),细胞状态变差时或细胞出现污染事故时,需要丢弃并对开始冻存的细胞进行复苏。

2、打开水浴锅,设置温度为37℃。

3、查看细胞库记录,根据记录从液氮灌中取出冻存的细胞(需戴上棉手套,防止被冻伤),迅速丢入水浴锅中并快速晃动,在1~2 min内使细胞溶液完全溶解。

4、将1ml细胞溶液加入9 ml完全培养基中并混匀后转入10cm培养皿。

5、放回37℃、5%CO2和95%相对湿度的培养箱中培养。

6、第二天观察细胞存活率。倒掉旧的培养基,加入10ml新鲜培养基。

慢病毒的包装、浓缩和滴度测定

1、所用病毒检测引物为WPRE特异引物,序列如下

5'-CCTTTCCGGGACTTTCGCTTT-3' (forward primer),

5'-GCAGAATCCAGGTGGCAACA-3' (reverse primer) and

5'-FAM-ACTCATCGCCGCCTGCCTTGCC-TAMRA-3' (probe)

2、TaqMan Universal PCR Master Mix (Applied Biosystems, cat. no. 4304437)

3、TaqMan DNA Template Reagent Kit (Applied Biosystems, cat. no. 401970)

4、TaqMan RNaseP control reagent (Applied Biosystems, cat. no. 4316844)

用于包装的293T细胞(ATCC No. CRL-11268)必需选择处于生长旺盛期,细胞状态较佳,存活率90%以上,细胞边缘清晰,传代次数较低。任何时候细胞汇合率都不准达到100%。

慢病毒的包装

1、预先准备3个T150瓶的293T细胞,培养基为DMEM + 10% FBS,1% Glutamax ,1% 青霉素-链霉素。

2、将细胞分到12个T150瓶中,每瓶的细胞密度是8×106个。

3、第二天,镜下检查细胞。细胞融合度应大致为30-40%,分布均匀。

4、转染前1小时,取出细胞板,去除原有细胞培养基,加入20ml的Opti-MEM培养基,将细胞送回培养箱。

5、取两支无菌的50ml离心管,其中一支中加入252 μg pNL-EGFP/CMV/WPREDU3 载体质粒,168 μg pCD/NL-BH*DDD 包装质粒和84 μg pLTR-G质粒,用Opti-MEM培养基补齐到18ml。另一支中加入500 μl Trans-EZ溶液和17.5 ml Opti-MEM培养基,用电动移液器轻轻混匀。将Trans-EZ稀释液滴加到质粒管中,边加边轻轻晃匀。

关键步骤:推荐使用Qiagen质粒大抽试剂盒或相当的试剂盒所制备的质粒。

6、室温孵育20分钟,使DNA和Trans-EZ充分结合形成转染复合体。

7、取1支5ml的移液管,将得到的DNA-Trans-EZ复合体均匀滴加入到细胞培养板中,每板3ml。来回晃动培养板,混匀后放回到5%二氧化碳培养箱。每一皿细胞培养盘不要超过6盘。

8、6小时后,移去细胞上清,更换为17ml的DMEM完全培养基。

9、转染后一天观察细胞,所有的细胞应当都是健康的并且密度接近60-80%。如果所转染质粒带有GFP荧光,那么这时候可以看到大于95%的细胞都是带有荧光的。

10、将细胞送回培养箱继续培养2天(36-48小时)。在这个过程中,细胞会逐渐融合形成多核体,大多数的细胞依然贴壁。

11、收集所有的上清,分装到50ml离心管中。

12、4℃,500g离心10分钟,除去脱落的细胞和大的细胞碎片。

13、总的上清约为204 ml,用250-ml 0.45 μm PVDF过滤装置过滤。如果发现滤膜被堵住,表现为过滤速度变慢,更换新的滤器。

慢病毒的浓缩与纯化

方法一:超速离心沉淀法

1、取6个Ultra-clear SW28离心管,用70%乙醇消毒后,放在超净工作台中打开紫外灯继续消毒30分钟。

2、每个Ultra-clear SW28离心管中加入约32ml的预先处理的病毒上清液。

3、取一支10ml的移液管,吸取12 ml 20%的蔗糖溶液。将移液管一直插入到离心管的底部,缓慢将蔗糖溶液打出4 ml。同样地,将剩下8 ml的蔗糖溶液分别加入到另两个离心管中。另取一支干净的移液管,对剩下3管进行同样处理。

4、用PBS调整各管的重量,使对应的离心管之间的重量相差不超过0.1g。

5、按次序将所有6个离心管放入Beckman SW28 超速离心转头中。

6、小心将管子从转头中取出。倒掉上清,将离心管倒扣在纸巾上放置10分钟使剩余的上清流干。吸掉剩余的液滴。在管底应当有可见的沉淀。

7、每管中加入100ml 不含钙和镁的PBS洗下沉淀。

8、将SW28超速离心管插入到50ml锥底离心管中,盖上盖子。

9、在4℃溶解2小时,每隔20分钟轻轻震荡。

10、4℃,500g离心1分钟,使溶液集中于管底。

11、用200μl移液器轻柔吹打使沉淀重悬。避免产生泡沫。将所有管中的液体集中到一个SW28离心管中。

12、集中后的病毒悬液分装成50μl每份,保存在成品管中。用碎干冰速冻后储存在-80 ℃。

方法二 PEG-8000浓缩法

5X PEG8000+NaCl配制称取NaCl 8.766 g; PEG8000 50g溶解在200ml Milli-Q纯水中;121摄氏度 30min 湿热灭绝 30min;保存在4℃。

1、使用0.45μm滤头过滤慢病毒上清液;

2、每20~30min混合一次,共进行3-5次;

3、4度放置过夜;

4、4度,4000 g,离心 20min;

5、吸弃上清,静置管子1~2分钟,吸走残余液体;

6、加入适量的慢病毒溶解液溶解慢病毒沉淀;

7、集中后的病毒悬液分装成50 μl每份,保存在成品管中。用碎干冰速冻后储存在-80 ℃

病毒滴度的测定

稀释计数法

慢病毒在细胞水平的使用

什么是MOI?

“MOI”为”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的缩写,中文为“感染复数”或“复感染指数”,含义为感染时病毒和细胞数量的比值,即平均每个细胞感染的病毒活性单位数(TU number /cell)。在实验中将某种细胞感染达到80%时的MOI定义为这种细胞的MOI。

MOI与整合事件以及目的基因的表达相关。一定范围内,表达水平和MOI呈正相关。MOI取决于多种因素,如细胞状态,目的基因的大小与性质,细胞的感染效率等。所以,实验前需查阅相关文献,确定慢病毒对目的细胞的亲嗜性、MOI以及在体(in vivo)注射所需病毒量。若无文献支持,可以通过预实验得到合适的MOI。实际上,即使有文献支持,但由于所用细胞代数、细胞状态以及目的基因的差异,实际的MOI和文献报道也会不同,所以要安排预实验以确定所需MOI以及病毒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目的细胞感染预实验及实验体系的放大

实验目的:确定细胞感染所需的MOI,以及是否需要添加感染增强剂Polybrene。

实验材料:96孔板,1.5ml EP管,长势良好的目的细胞一瓶,已知滴度的慢病毒溶液,Polybrene (10mg/ml),目的细胞培养基等。

第一天:细胞准备

将长势良好的目的细胞接种到96板,消化好细胞(悬浮细胞不需要消化,直接离心收集细胞后加新鲜培养基重悬即可)后把浓度调为3×104~5×104个/ml,按90μl/孔加入。接种细胞数量因细胞的生长速度而略有不同,一般是保证第二天进行病毒感染时细胞汇合率介于30~50%之间。

第二天:病毒感染

感染实验分两组,一组直接添加病毒液,一组同时添加Polybrene。病毒稀释方法同病毒滴度测定时方法,10倍倍比稀释,共三个稀释度,MOI值依次为100,10和1(细胞经过一天的生长数量约为1×104个/孔,对应的病毒数量为1×106TU、1×105TU和1×104TU)。每个MOI值加两个孔,取出一组加入感染增强剂,比例为1:2000,终浓度为5μg/ml。

第二天:换液

感染实验同一天,8-12小时后,弃去上清液,更换为新鲜培养基,100μl/孔。

第五天:观察荧光表达情况

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估计慢病毒感染目的细胞的效率。对于生长缓慢的细胞,可以适当推迟观察的时间,中途可以传代和换液,以保持细胞良好的生长状态。通过细胞感染的效果,确认目的细胞的感染MOI以及是否需要添加Polybrene。

对于因目的基因较大,载体无法携带标志基因的,可以通过定量PCR来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来评估感染效率。

实验体系的放大

正式实验时,由于细胞数量较大,所需的病毒用量也需相应增大。放大的原则是保持细胞的密度不变,将培养基体积,病毒量按实际细胞数与预实验细胞数的比例放大。即使这样,正式实验时由于体系的改变,加上预实验的MOI值设置跨度较大,可进行对MOI的再次优化。MOI的设置值为预实验最佳值0.5倍,1倍和1.5倍或自己设置合理的数值。

医院质控工作总结

医院质控工作总结

医院质控工作总结 根据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布置及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卫生部今年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及活动方案,我院加强业务建设和质控管理,注重安全医疗,认真贯彻执行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强化医务人员质量意识,为病人创造了一个安全、有效、合理的诊疗环境,现将我院质控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1、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监督,注重安全医疗。 年初时进一步完善了十大质控标准,继续与各质控组织签定目标协议书,责任落实到人,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医院今年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并结合《医院管理评价指南》明确各大质控组织职能,任务落实、分工明确,并督促各组织定期开展活动,同时对照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医务人员业务素质量化考核管理制度、医疗质量管理目标方案等,加大对医疗质量和优质服务(行风)的检查力度。 (1)方式调整:采取重点科室重点内容抽查的形式,尤其是医疗文书的规范书写与院内感染防治方面作为重中之重,并直接与考核挂钩。在检查手段上,我们吸取原来反馈滞后的教训,将不规范的医疗文书通过数码相机拍摄,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对照存在问题进行培训,通过多媒体投影系统进行业务讲座,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诊疗质量、处方规范等对不合格的医疗文书进行剖析,对规范的文书进行现场展示,经过培训,我院的医疗文书规范书写有了明显的提高,医疗质量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权,落实告知制度,做好入院72小时谈话、术前、术中、术后谈话、特殊诊疗活动及麻醉谈话、输血谈话等,充分与病人沟通、相互配合,以提高医疗效果,减少医疗纠纷。 4、在护理质控方面:建立健全护理质量管理组织,分管院长、护理部、护士长分工明确,职责落实,分级管理。护理管理制度健全,认真开展护理行政查房、业务查房及夜查房工作。 规范病房管理和输液管理,按持续质量改进方法科学管理,并督察护士按护理程序实施。重视护理教学工作,护理部设专人负责,规定各级护理人员的教学目标。采取各种形式的在职教育和专业培训,并突出中医知识培训,及时更新知识,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三基”考试、技术操作考试和行为考核。 5、在院内感染方面:医院感染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医院领导加强了医院感染管理的力量,外送院感科管理人员培训。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卫生部修订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相关知识,全面贯彻和落实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要求。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院感检测项目、范围及内容。不定期组织检查医院重点科室的消毒隔离制度落实情况,加强了重点科室、重点人群的综合监测。 规范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管理,强化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开展了一些前瞻性的调查及医院感染耐药菌、易感人群、高危因素等方面的检测。每季向临床科室反馈。对各重点科室每月进行生物采样监测。开展各种形式不同人员的院感知识培训(勤工、护理、新上岗人员、

质控基础知识

质控基础知识 1、实验室质量控制(质量管理)的历史变迁。 1947年Belk和Sundeman首先对不同实验室的质量管理进行了调查,1950年Levey-Jenning首先将工业质量管理上的控制图引进到临床实验室,此后质量控制图和数理统计一直作为临床实验室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1953年,世界上出现了商品性的控制血清,1954年发展到国与国之间的质量控制调查,1974年在日本召开第一次国际性质量控制研讨会即第一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国际专题研讨会,在国际上,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临床生化学会(IFCC)领导和管理国际质控工作。我国从60年代开始进行实验室质量控制,主要在少数实验室内进行室内质量控制,真正大规模的室间质评到70年代末期才开始,在我国主要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各省、市或地区临床检验中心负责组织和开展全国性和地区性的质量控制工作。 2.什么是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 所谓质量保证,是指实验室为了保持测定结果的可靠性,而需要满足的条件和要求的行为。质量保证不仅包括实验室的室内质量管理,同时还包括周围相关单位可能引起误差的质量管理,如:标本、采集、运送、处理、资料整理、结果诊断等。3.何谓质量控制,其意义是什么? 质量控制又称质量管理,系指实验室为达到质量的要求,自行或由权威部门建立观察分析步骤的变异性,随时评估检测结果准确性的一系列相关制度。其意义是寻找和发现检测分析过程中的误差及产生误差的原因,控制与分析有关的各个环节,防止出现不可靠的结果,保持实验室检测结果准确性的稳定,这是达到质量保证的一种手段。 4.全面质量控制的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全面质量控制的内容包括预防性质量控制和回顾性质量控制。其中以预防性质量控制为主,回顾性质量控制为辅。回顾性质量控制又包括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控制两个方面。 5.何谓质控规则?常用的质控规则有哪些? 质控规则是解释质控数据和判断分析批控制状态的标准。以符号AL或A—L表示,其中A是测定质控标本数或超过控制限(L)的质控测定值的个数,L是控制界限。常用的质控规则有12s、12.5S、13S、R4S、22S 、、、41S、及10X。 6.何谓在控、失控、真失控、假失控、假在控及真在控? 在控指质控结果在控制范围之内;失控指质控结果在控制范围之外。真失控指控制方法对有误差分析批做出了失控判断。假失控指控制方法对无误差分析批做出了失

关于内存详细说明

1 在C语言代码(文本文件)形成可执行程序(二进制文件),需要经过 预处理---编译—汇编—链接。 编译过程是把C语言文本文件生成汇编程序, 汇编过程是把汇编程序形成二进制机器代码, 链接则是将各个源文件生成的二进制代码文件组合成一个文件。 2 C语言的程序经过编译--------链接后,将形成一个统一文件,它由几个部分组成。在程序运行时又会产生其他几个部分,各个部分代表了不同的存储区域。 3 说明:C语言程序分为映像和运行时两种状态。在编译-----链接后形成映像中,将只包含代码段(Text)、只读数据段(RO Data)和读写数据段(RW Data)。在程序运行之前,将动态生成未初始化数据段BSS。在程序的运行时还将动态生成堆Heap区域和栈Stack区域。 C语言在编译链接后,将生成代码段(Text)、只读数据段(RO Data)和读写数据段(RW Data)。在运行时,除了上述三个区域外,还包括未初始化数据段BSS区域和栈Stack区域。 代码段(Text) 只读数据段(RO Data) -----const定义的变量常量 Static修饰符的变量不管在函数内部或外部全在静态区 全局变量----静态区 读写数据段(RW Data) ---已初始化的全局变量 未初始化数据段BSS ---直接定义的全局变量 堆Heap区域----malloc 栈Stack区域----主要存储以下三种:函数内部的动态变量函数参数函数返回值

int main() char *p=”tiger”,系统在栈上开辟了四个字节存储p的数值。, tiger”在只读存储区,因此tiger”的内容不能改变,*p= tiger”,char *p = “tiger” ; 表示地址赋值。因此,p指向了只读存储区,因此改变p指向p[1+=’l’; 的内容会引起段错误。但是因为P在存放在栈上,因此p的数p++ ; 值是可以改变的,因此p++是正确的。 p rintf(“%s\n”,p); } typedef char *pStr ; ----经过编译提示错误为:error:increment of read-only variable ‘p2’ int main() 1>const使用的基本形式为const char m ; 限定m不可变 { 2>替换const char *pm ; 限定*pm不可变,pm是可变的,因此c har string*6+ = “tiger” ;p1++是对的。 const char *p1 = string ; 3>替换const newType m;限定m不可变,所以p2是不可变的。const pStr p2 = string ; p2++是错误的。 p1 ++ ; const (char *) pContent;//pContent是const,*pContent是可变 p2 ++ ; p rintf(“p1=%s\np2=%s\n”,p1,p2); }

医疗质控中心工作总结

医疗质控中心工作总结 医疗质控中心年度工作总结 一、药事管理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工作总结 1、2015年共召开**市药事管理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工作会议3次,建立**市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质量体系,设定质控指标60多项;建立**市静脉药物调配中心的质量控制体系;开展**市民营医疗机构的专项培训与督导检查。 2、组织开展**地区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规范化管理培训,对**地区医疗机构药学人员、管理人员培训500人次。 3、2015年4月16日-19日,举办了2015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全程质量控制规范化培训》暨全市医疗机构药房负责人及骨干药师培训班。全市73家市属医院、县区医院及民营医院的150多名医务人员参加了培训。培训完成后发放了学分和培训合格证。 4、2015年10月23日,举办了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药品风险管理与临床用药安全研讨》暨“汇聚药师爱的力量”安全用药科普骨干培训活动。全市20余家市属医院、县区医院及民营医院的100多名医务人员及骨干药师参加了本次培训,有效促进了我省药品风险管理,为建设一支稳定的具有较高水平的药学科普骨干队伍,以及我省各基层医疗机构能够开展常态化的安全用药药学服务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化基础。 5、2015年12月2日下午-12月4日,举办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等级医院评审—药事和药物使用管理与持续改进培训班》暨医院发展人才培养项目药事管理专业人才培训班,共有近30家市属医疗机构,120余名相关专业医、药、管理人员及其他从事药学工作的相关人员参加。 6、组织**地区优胜杯药师技能大赛参赛选手遴选工作,派出优秀青年药师参加省级、国家级竞赛工作。 7、组织专家对**地区静脉药物调配中心建设预评估、审核验收工作。2015年共完成5家医疗机构静脉药物调配中心建设预评估、审核验收工作,分别是:**市儿童医院、石林县人民医院、富民县人民医院、禄劝县中医院、**昆钢医院。 8、完成**市卫计委委派的指令性活动,组织专家参加等级医院评审指导工作,多名专家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专项培训和指导。 9、初步建立了**市静脉药物调配中心质量管理控制体系。 10、为更好的促进**地区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提升管理水平,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质控中心承担并完成**市科技计划项目《**市区域性药事管

元素周期表38个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38个知识点归纳1、元素定义:核电荷数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一种元素可能有多种形式的原子存在 形式,如:氢元素的几种形式:H、D(2 1H)、T(3 1 H)、H+、H-。 2、元素符号: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小格分四层,元素符号在第一层,黑色字体,用拉丁文大写字母表示,当大写字母相同时,加一个小写字母予以区别。 例如:H(氢)、He(氦);C(碳)、Cl(氯)、Ca(钙);N(氮)、Ne(氖)、Na (钠);Al(铝)、Ar(氩)。 3、元素名称: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小格分四层,元素名称在第二层,黑色字体,大多数元素的名称是由形声字构成,气态非金属的名称有气字头,固态非金属的名称有石头旁,液态非金属用三点水旁(溴),液态金属用水字底(汞),金属的名称都有金字旁,个别的元素的名称不是形声字,例如:氮不读“炎”音。 4、元素分类: (1)按元素所在的周期分类:同周期元素和不同周期元素 同周期元素共同点:电子层数相同,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行中,处于左右关系。 不同周期元素不同点:电子层数不相同,在元素周期表中不处于同一行中。 (2)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分类:前20号元素或第n号元素 (3)按元素所在的族分类:主族元素、副族元素、第VIII族元素、0族元素 (4)按元素周期表(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必修2)分类:金属、非金属、过渡元素 其中金属元素专指主族元素的金属元素,非金属包括主族非金属和稀有气体,过渡元素是指所有副族金属元素和Ⅷ族金属元素,。 5、元素的特有数值: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在核组成符号中处于元素符号的左下角位置,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小格内的第一层,位于元素符号的左下角,数字呈鲜红色。 (2)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是按照元素各核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的平均值(见课本P10),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小格内的第四层,通常保留有效数字4位,数字呈黑色。 6、元素周期表 (1)将化学元素依照某种特有数值从小到大顺序依次排成一行,并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依照某种特有数值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所形成的表格叫元素周期表。 (2)元素周期表中特有数值: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 (3)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依照的特有数值是相对原子质量,现行的元素周期表依照的特有数值是原子序数。 7、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由七行和十八列构成,其中每一行为一个周期,从左到右第8、9、10列合起来为VIII族,其余每一列为一族,所以元素周期表由7个周期和16个族构成。

内存硬件知识汇总

为了保证所保存的数据不丢失,DRAM必须定时进行刷新,DDR3也不例外。 为了最大的节省电力,DDR3采用了一种新型的自动自刷新设计(ASR,Automatic Self-Refresh)。当开始ASR之后,将通过一个内置于DRAM芯片的温度传感器来控制刷新的频率,因为刷新频率高的话,消电就大,温度也随之升高。而温度传感器则在保证数据不丢失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刷新频率,降低工作温度。不过DDR3的ASR是可选设计,并不见得市场上的DDR3内存都支持这一功能,因此还有一个附加的功能就是自刷新温度范围(SRT,Self-Refresh Temperature)。通过模式寄存器,可以选择两个温度范围,一个是普通的的温度范围(例如0℃至85℃),另一个是扩展温度范围,比如最高到95℃。对于DRAM内部设定的这两种温度范围,DRAM将以恒定的频率和电流进行刷新操作。 局部自刷新(RASR,Partial Array Self-Refresh)这是DDR3的一个可选项,通过这一功能,DDR3内存芯片可以只刷新部分逻辑Bank,而不是全部刷新,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因自刷新产生的电力消耗。这一点与移动型内存(Mobile DRAM)的设计很相似 FBD、XDR、XDR2内存概述 来自(https://www.360docs.net/doc/5b4951935.html,/) 2009-07-14 1.FBD内存 FBD即Fully-buffer DIMM(全缓存模组技术),它是一种串行传输技术,可以提升内存的容量和传输带宽.是Intel在DDR2、DDR3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型内存模组与互联架构,既可以搭配现在的DDR2内存芯片,也可以搭配未来的DDR3内存芯片。FB-DIMM可以极大地提升系统内存带宽并且极大地增加内存最大容量。 FB-DIMM与XDR相比较,虽然性能不及全新架构的XDR,但成本却比XDR要低廉得多。与现有的普通DDR2内存相比,FB-DIMM技术具有极大的优势:在内存频率相同的情况下目前能提供四倍于普通内存的带宽,并且能支持的最大内存容量也达到了普通内存的24倍,系统最大能支持192GB内存。FB-DIMM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已有的DDR2内存芯片(以后还将采用DDR3内存芯片),但它借助内存PCB上的一个缓冲芯片AMB(Advanced Memory Buffer,高级内存缓冲)将并行数据转换为串行数据流,并经由类似PCI Express 的点对点高速串行总线将数据传输给处理器。 与普通的DIMM模块技术相比,FB-DIMM与内存控制器之间的数据与命令传输不再是传统设计的并行线路,而采用了类似于PCI-Express的串行接口多路并联的设计,以串行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在这种新型架构中,每个DIMM上的缓冲区是互相串联的,之间是点对点的连接方式,数据会在经过第一个缓冲区后传向下一个缓冲区,这样,第一个缓冲区和内存控制器之间的连接阻抗就能始终保持稳定,从而有助于容量与频率的提升。 2.XDR内存 XDR就是“eXtreme Data Rate”的缩写,这是Rambus的黄石的最终名称。XDR将Rambus之前公布了一系列新技术集中到了一起,新技术不仅带来了新的内存控制器设计和DRAM模块设计,同时可以工作在相当高的频率,带来让人难以置信的带宽。 XDR内存比较有意思,这次架构同目前实际使用的DDR、DDR II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XDR却依旧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XDR在今年年内会有样品出现,明年中后期正式推广,同原来一样三星依旧是RAMBUS

医院质控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格式及要求表 1 2 3 4 5 篇二:医院质控2013年度(1-10月)工作总结 医院质控2013年度(1-10月)工作总结 院部各位领导: 质控科在这一年里质控科紧紧围绕医院“创建二级甲等医院和加强医院质量 管理”为工作为重点,着力持续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为核心开展工作, 建立与完善了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的文件、制度、方案、标准等系列资料的 制订、撰写、编辑、印制、辅导、落实、督查工作。 编制了我院首部指导书籍4部,工作手册1部,记录册3部,简报1份,实 施方案1部,评审任务分解书2部,组织框架图1幅。以及本年度完成的重点工 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水平,建立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结合医 院的实际情况,我科做了相关系列工作及编制书籍如下: 1、编制了《**人民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文件汇编》,该书共七章,372 页,39万余字。包括内容,涵盖了医疗、护理、感控各方面的质量管理组织制度 20项,质量控制的计划与方案15个,质量检查标准66项,附表30各等等。为 全院的各方面工作提供支持指导和保障作用。 2、编制了《**人民医院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汇编》,该书153页,23万9千字, 收集了卫生部相关的卫生法律法规26部,包括了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帮助医院人员懂法普法,为我院的各方面工作提供法律 依据。 3、编制了《**人民医院质量管理控制流程与流程图“上册、下 册(护理分册)”》两部,该书共九章,526页,500余幅图,2万5千余文字 说明。此书涵盖了医院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医院管理控制体系、医院行政医疗、 护理、门诊、院感染、中医、后勤、设备质量管理控制流程与流程图以及医院应 急预案流程与流程图。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简明扼要地描述了医院的流程控制。 4、《**人民医院科室质控与持续改进记录手册》,此手册要求各科室填写科室 简介、科室人员基本情况,1-12月科室日常医疗(护理)质量管理控制与持续改 进记录和医疗控制的工作总结等方面,用于评估各科室全年工作情况,是科室主 任的指导用书。 5、《**人民医院医技科室危急值报告登记本》和《**人民医院临床科室接危 急值报告登记本》,能够及时的报告和登记危急值。 6、《**人民医院质控科医疗质量控制调查记录本》 7、建立与编辑了《医院医疗质控简报》,对各业务部门工作进行总结分析, 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的部门提出改进意见,对整改效果进行评价,同时在医院相 关部门进行公示。 8、编制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体系框架图。 9、完成其他系列质控文件材料等工作。 (二)在创建等级医院方面,我科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

护理质控总结及分析

2014年度护理安全与质量控制总结及分析 按照2014年工作计划和护理质量检查“月重点、季覆盖”的原则,护理部组织护理质量与安全质控组、护理文书书写质控组、消毒隔离质控组、护理资料控制组,进行全院检查4次,专项检查12次,对每次检查发现的问题汇总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进行持续改进追踪,临床护理质量较前明显提升,具体情况汇总如下: 一、质控成效 1、护理质量与安全质控组: 本年度共检查住院病人1560人次,其中特、一级护理病人占80%,通过检查促进了临床护理质量的全面提升。 (1)、持续改进效果明显的方面: ①、全员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各种管道标识、警示标识使用意识增强。 ②、各科室的健康教育处方逐步规范,健康宣教覆盖率达到100%,大多数科室健康教育工作到位,病人熟知分管护士,掌握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知识掌握率达到99%。 ③、从分管护士填写掌握病人病请调查表情况看,第四季度合格率为95%,护士护理病人的能力有所提高,能针对性的找出重点的护理问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而不是机械的执行医嘱。 (2)、目前仍存在的问题: ①、各类危险因素评估细则掌握不全面,有的高危病人未筛查出来,科室需结合实际病例 加强培训。 ②、基础护理工作重视程度降低,未形成常态。 ③、吸氧、雾化病人管理不到位:吸氧、雾化患者不挂四防牌;吸氧患者氧流量不符。 2、护理文书书写质控组: 本年度共抽查归档病历630余份,运行病历1200份,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由最初的86.4%提高至98%。 (1)、持续改进效果明显的方面: ①提高体温图绘制正确率 结合临床工作实际情况,护理部制定无惩罚性三日内体温图修改规定,分两次进行专项培训,全员参加。质控组对各科室并进行专项检查,抽查195份体温单,合格率100%。 ②、危重护理记录单书写质量明显提高 a.、对ICU、NICU重点特殊科室危重护理记录单反复修改认证,即达到临床要求又减轻 护士重复记录的项目,检查、抽查120份,合格率99%。

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教学提纲

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 结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原子结构 1. 原子核的构成 核电荷数(Z)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 2、质量数 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Z )+ 中子数(N )==近似原子量 原子 A Z X 3、阳离子 aW m+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a -m 阴离子 b Y n-: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b +n 二、核素、同位素 1、定义 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3、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2、同位素的特点 ① 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②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其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即丰度)一般是不变的。 三、核外电子排布 1、电子云:我们只能指出它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的机会大小——几率 电子云密度大小反映电子在该区域(单位体积)出现的机会(几率)大小 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1.电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 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 2(n 代表电子层数); 3.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第一层,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等等。 4.最外层电子数则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

3、元素性质与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①稀有气体的不活泼性: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He为2)处于稳定结构,因此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②非金属性与金属性(一般规律) 电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元素性质 金属元素<4 易失金属性 非金属元素>4 易得非金属性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七个周期(1、2、3短周期;4、5、6长周期;7不完全周期) 2.族: 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或: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18个纵行(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8、9、10三个纵行)) 二、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 1、碱金属元素 (1) 在结构上: 结构异同:异:核电荷数:由小→大; 电子层数:由少→多; 同: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个。 最外层都有1个电子,化学性质相似;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的电子层数递增,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2) 碱金属元素在化学性质上的规律: ○1相似性:均能与氧气、与水反应,表现出金属性(还原性); 4Li + O2 ==== 2Li2O(白色、氧化锂) 2Na + O2 ==== Na2O2(淡黄色、过氧化钠) 2Na + 2H2O === 2NaOH + H2↑ 2K + 2H2O === 2KOH + H2↑ ○2递变性:与氧气、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有所不同;在同一族中,自上而下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增大; (3) 元素金属性判断标准

动态内存管理知识总结

1.标准链接库提供四个函数实现动态内存管理: (1)分配新的内存区域: void * malloc(size_t size); void *calloc(size_t count , size_t size); (2)调整以前分配的内存区域: void *realloc(void *ptr , size_t size); (3)释放以前分配的内存区域: void free(void *ptr); 2.void * malloc(size_t size); 该函数分配连续的内存空间,空间大小不小于size 个字节。但分配的空间中的内容是未知的。该函数空间分配失败则返回NULL。 3.void *calloc(size_t count , size_t size); 该函数也可以分配连续的内存空间,分配不少于count*size个字节的内存空间。即可以为一个数组分配空间,该数组有count个元素,每个元素占size个字节。而且该函数会将分配来的内存空间中的内容全部初始化为0 。该函数空间分配失败则返回NULL。 4. 以上两个分配内存空间的函数都返回void * (空类型指针或无类型指针)返回的指针值是“分配的内存区域中”第一个字节的地址。当存取分配的内存位置时,你所使用的指针类型决定如何翻译该位置的数据。以上两种分配内存空间的方法相比较,calloc()函数的效果更好。原因是它将分配得来的内存空间按位全部置0 。 5. 若使用上述两种分配内存的函数分配一个空间大小为0 的内存,函数会返回一个空指针或返回一个没有定义的不寻常指针。因此绝不可以使用“指向0 字节区域”的指针。 6. void *realloc(void *ptr , size_t size); 该函数释放ptr所指向的内存区域,并分配一个大小为size字节的内存区域,并返回该区域的地址。新的内存区域可以和旧的内存区域一样,开始于相同的地址。且此函数也会保留原始内存内容。如果新的内存区域没有从原始区域的地址开始,那么此函数会将原始的内容复制到新的内存区域。如果新的内存区域比较大,那么多出来部分的值是没有意义的。 7. 可以把空指针传给realloc()函数,这样的话此函数类似于malloc()函数,并得到一块内存空间。如果内存空间不足以满足内存区域分配的请求,那么realloc()函数返回一个空指针,这种情况下,不会释放原始的内存区域,也不会改变它的内容。 8. void free(void *ptr); 该函数释放动态分配的内存区域,开始地址是ptr,ptr的值可以是空指针。若在调用此函数时传入空指针,则此函数不起任何作用。 9. 传入free() 和realloc()函数的指针(若不为空指针时)必须是“尚未被释放的动态分配内存区域的起始地址”。否则函数的行为未定义。Realloc()函数也可以释放内存空间,例如:Char *Ptr = (char *)malloc(20); 如只需要10个字节的内存空间,且保留前十个字节的内容,则可以使用realloc()函数。 Ptr = Realloc(ptr,10); // 后十个字节的内存空间便被释放

质控部工作总结

质控部工作总结 篇一:XX年质控工作总结 XX年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总结 本年度是我院“二乙”创建的一年,成立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在主管院长及护理部主任的带领下,通过“二乙”评审为契机,以安全和管理为重点强化护理质量管理。明确了各层次护理管理岗位职责并实行考核,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二级质控体系,对护理工作实施了前沿质控、环节质控、终末质控。培养科室质控成员检查——记录——整改——追踪的质控理念,各质控小组每月有活动且有记录,每月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总结上报至质控委员会。护理部每月对全院护理质量和安全进行单项或全面检查,指导、检查、督促各护理单元护理质控小组的工作,正确、客观评价各护理单元的护理工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每季度召开一次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会议,对护理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次全面讨论、分析、总结,对存在的护理缺陷及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对改进措施的落实进行追踪检查,对改进效果进行评价。使PDCA循环理论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持续改进。为进一步落实《综合医院护理工作指南》,完善了护理质量评价工作。制定了护理质量评价制度,完善了质量检查标准,全面修订《护理常规》、《护理岗位管理规范》。各科室积极

开展优质护理工作,提升护理服务内涵。 为推进优质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完善了分级护理制度及相关考核标准,针对不同护理级别的病人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对各科室上报的不良事件每月进行分析讨论,互相借鉴,减少了同类缺陷的发生,并提出整改措施。及时追踪各科室的压疮、护理不良事件等报告资料,针对问题提出护理措施或改进意见,并逐项落实到位。 加强危重病人管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坚持护士长轮值全院护理查房,当科室遇到紧急情况如危重患者的抢救或其它疑难问题可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一步保证了护理安全。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建立护理人员考核评价机制。本年度共组织质控培训4次,内容分别为“护理质控工作流程”、“整体护理”、“重点病人的管理”、“护理质量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培训”、强化护理人员质量意识,从思想上重视护理质量与护理安全的落实和管理,提高了护理人员自我质量控制。每月质控检查都会轮流抽查科室护理人员专科护理常规、核心制度的掌握情况,合格率均在90%以上。 护理质量控制指标达标情况: 1、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95% 2、护士长管理能力考核合格率95%

医院质控总结

年度质控工作总结 一、取得的成绩 (一)圆满完成了质控任务 1、共抽查在架病历1416份,终末病历848份,门急诊病历212份,各类检查申请单210余张,复核死亡病历23份。全年向相关科室发出整改通知书7份,向个人发出病历修改通知书101份,当面或电话反馈医疗质量缺陷及医疗安全隐患80余次,警示谈话10次。组织合理用药考评5次,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专项检查3次。对新进轮科人员进行“医疗文书书写规范”小讲课10余人次。 2、已完成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规范及管理规定》的修订工作。 3、启动临床科室常见病与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目前各科室已形成常见病与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初稿15个,专家已进入专家审查阶段。 4、《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发布后,组织全院专题学习2次,认真组织各科室学习实施,深入病房指导。 (二)积极参加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 参与了中医药管理局的检查迎评工作,指导、协调各临床科室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并且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管理年检查,提高了医疗质量,促进了中医特色优势的发展。 (三)重点中医专科建设 作为重点专科建设的主要协调机构,指导与协助各重点专科完善了相关管理制度、完成了协作组诊疗方案临床验证工作,并通过了中期检查。

(四)干部保健工作 认真履行了干部保健对象门诊及住院的协调工作,为干部保健对象提供优质服务,及时上报干部保健对象诊疗情况。 二、采取的措施 1、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三级质控网络,以环节质控为切入点,加强重点部位、重点人员的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通过组织专家、质控员定期、不定期质控检查,业务查房、夜查房、技术审查、在架病历抽查等形式加强环节质控管理考核和评价,基础质控、环节质控与终末质控相结合,加强新进人员、质量缺陷较多人员的质量监控,认真落实医疗质量讲评与反馈制度,杜绝医疗安全隐患。 2、重新制定了干部保健对象医疗保健优质服务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干部保健对象在我院的医疗管理,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与卫生厅干部保健处的联系。 3、进一步加强与重点中医专科的沟通,督促各重点专科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优化了诊疗方案。 三、存在的问题 1、少数科室未将医院相关规章制度、管理规定落实到位,上级医师把关不力,科控流于形式。 2、少数医务人员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未从思想根源上认识到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及医疗文书的书写的重要性。 2、少数医务人员对病历书写规范不熟悉,存在书写不及时不规范现象。 3、在临床工作中,低年资的住院、进修、实习医师缺乏基本功训练,临床经验、理论知识面狭窄,医疗质量水平受到限制。

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原子结构 1. 原子核的构成 核电荷数(Z)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 2、质量数 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与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近似原子量 原子 A Z X 3、阳离子 aW m+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a -m 阴离子 b Y n-: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b +n 二、核素、同位素 1、定义 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与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3、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2、同位素的特点 ① 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②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不论就是游离态还就是化合态,其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即丰度)一般就是不变的。 三、核外电子排布 1、电子云:我们只能指出它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的机会大小——几率 电子云密度大小反映电子在该区域(单位体积)出现的机会(几率)大小 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1、电子就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 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 2(n 代表电子层数); 3、电子一般总就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第一层,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等等。 4.最外层电子数则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 3、元素性质与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①稀有气体的不活泼性: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He为2)处于稳定结构,因此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②非金属性与金属性(一般规律) 电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元素性质 金属元素<4 易失金属性 非金属元素>4 易得非金属性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七个周期(1、2、3短周期;4、5、6长周期;7不完全周期) 2、族: 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或: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18个纵行(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8、9、10三个纵行)) 二、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 1、碱金属元素 (1) 在结构上: 结构异同:异:核电荷数:由小→大; 电子层数:由少→多; 同: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个。 最外层都有1个电子,化学性质相似;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的电子层数递增,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2) 碱金属元素在化学性质上的规律: ○1相似性:均能与氧气、与水反应,表现出金属性(还原性); 4Li + O2 ==== 2Li2O(白色、氧化锂) 2Na + O2 ==== Na2O2(淡黄色、过氧化钠) 2Na + 2H2O === 2NaOH + H2↑ 2K + 2H2O === 2KOH + H2↑ ○2递变性:与氧气、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有所不同;在同一族中,自上而下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增大; (3) 元素金属性判断标准 ○1、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者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置换出氢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

电脑内存知识

本文详细介绍了虚拟内存的设置和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 内存在计算机中的作用很大,电脑中所有运行的程序都需要经过内存来执行,如果执行的程序很大或很多,就会导致内存消耗殆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Windows中运用了虚拟内存技术,即拿出一部分硬盘空间来充当内存使用,当内存占用完时,电脑就会自动调用硬盘来充当内存,以缓解内存的紧张。举一个例子来说,如果电脑只有128MB 物理内存的话,当读取一个容量为200MB的文件时,就必须要用到比较大的虚拟内存,文件被内存读取之后就会先储存到虚拟内存,等待内存把文件全部储存到虚拟内存之后,跟着就会把虚拟内里储存的文件释放到原来的安装目录里了。 当系统运行时,先要将所需的指令和数据从外部存储器(如硬盘、软盘、光盘等)调入内存中,CPU再从内存中读取指令或数据进行运算,并将运算结果存入内存中,内存所起的作用就像一个“二传手”的作用。当运行一个程序需要大量数据、占用大量内存时,内存这个仓库就会被“塞满”,而在这个“仓库”中总有一部分暂时不用的数据占据着有限的空间,所以要将这部分“惰性”的数据“请”出去,以腾出地方给“活性”数据使用。这时就需要新建另一个后备“仓库”去存放“惰性”数据。由于硬盘的空间很大,所以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就将后备“仓库”的地址选在硬盘上,这个后备“仓库”就是虚拟内存。在默认情况下,虚拟内存是以名为Pagefile.sys的交换文件

保存在硬盘的系统分区中。 手动设置虚拟内存 在默认状态下,是让系统管理虚拟内存的,但是系统默认设置的管理方式通常比较保守,在自动调节时会造成页面文件不连续,而降低读写效率,工作效率就显得不高,于是经常会出现“内存不足”这样的提示,下面就让我们自已动手来设置它吧。 ①用右键点击桌面上的“我的电脑”图标,在出现的右键菜单中选择“属性”选项打开“系统属性”窗口。在窗口中点击“高级”选项卡,出现高级设置的对话框. ②点击“性能”区域的“设置”按钮,在出现的“性能选项”窗口中选择“高级”选项卡,打开其对话框。 ③在该对话框中可看到关于虚拟内存的区域,点击“更改”按钮进入“虚拟内存”的设置窗口。选择一个有较大空闲容量的分区,勾选“自定义大小”前的复选框,将具体数值填入“初始大小”、“最大值”栏中,而后依次点击“设置→确定”按钮即可,最后重新启动计算机使虚拟内存设置生效。

2010年医院质控办工作总结

2010年医院质控办工作总结 2010年质控办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并围绕医院等级评审,大力推进医疗质量水平的提高,为全院医护人员创建了一个有序、规范的工作环境,为病人提供了一个更加温馨、舒适的诊疗环境。为医院两个效益做出了贡献,现将全年的工作总结如下:(一)医院管理方面: 1、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加强依法办院和科学办院。围绕“科学、人道、厚德、创新”的办院理念,按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对我院的各项规范进行了认真清理。在依法执业方面,对全体医务人员的执业资格进行了重新审核、登记,全院专业技术人员均有相应的执业资格。全院严格按照核准的诊疗科目执业,无任何一个科室超范围执业。 2、为了健全规章制度,医务科将2008年医院的工作制度中涉及医疗活动的制度和职责进行完善、修改,该工作已经完成大部分,有待于最后审定。 3、组织全院职工进行法律、法规学习。学习方式以自学与集体学习相结合,主要学习了《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全国医院工作条例》、《医院工作制度》、《护士管理办法》、《药品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并随机卷试抽考了部分职工。 4、根据医院人事变动,及时调整了医疗质量、安全、病案、药事等管理组织,定期开展各委员会活动,加强相应工作监督、指导、评价; 5、院领导十分重视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在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仍然投资建设电子病历系统,该系统十月份已在部分科室试运行。医务科对该系统的正常运转进行了大量的协调工作。 6、由业务院长、医务科牵头,对医疗技术操作规范进行修订,该项工作在进行中。(二)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性改进方面: 1、开展全面质量提升计划活动以来,我院创新了管理理念,经过探讨医疗质量形成的特点、规律以及影响质量的制约因素,我们结合医院的实际,对原有的质量管理组织重新进行了调整充实,建立了一个由院长负责领导、职能科室参与全面监控,科主任、护士长实施管理,全员个个参与的二级质量监控体系。为使这一监控体系发挥有效的作用,医院调整了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充实了业务骨干和管理专家;为了把医院管理年活动与创建“二级甲等医院”结合起来,我们按照二级甲等医院的有关标准,结合质量考核方案,对受检科室的工作质量标准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检查。如临床科室

2015年第1季度质控总结

放射科2015年三季度质控总结 本季度质控小组按照上季度工作计划执行,对上季度制空检查出现的问题已经做出整改,继续对图像质量、报告书写质量、技师对操作规范的掌握应用、机器设备的维护保养等进行检查和质控,CT及MR阳性率、诊断符合率统计分析。召开质控小组会议2次,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具体内容如下: 1、进行图像质量、报告质量检查,并分析原因。 2、检查设备维护和保养及运行情况; 3、召开科室质量管理与安全小组会议1次; 一、主要质控指标完成情况 1、设备运行完好率:100% 2、急救药品完好率:100% 3、检查结果及时率≥90% 4、CT检查阳性率:见阳性率及手术符合率统计表 5、CT检查诊断符合率:见阳性率及手术符合率统计表 6、MRI检查阳性率:见阳性率及手术符合率统计表 7、MRI检查诊断符合率:见阳性率及手术符合率统计表 二、质控指标完成情况分析(重点图像质量、阳性率、诊断符合率) (一)各项工作量完成情况 见阳性率及手术符合率统计表 图像及报告质量评价 一)、存在的问题 1)、图像质量问题:患者检查体位不规范;胶片打印时窗宽、窗位选择不当。 2) 、报告质量问题:影像描述不符合规范(病灶的位置、大小、毗邻关系未加以描述,如泌尿系结石患者,必须描述结石的位置及大

小)。 二)、原因分析 1)、上机人员缺乏诊断知识。 2)、后处理人员只求速度、完成任务,不注重图像质量。 3)、诊断医师为提高速度,引用模板后不仔细阅读。 4)、实习医师还不能完全规范化书写影像报告,签审报告的上级医师时有不仔细。 5)、疾病的不典型。 三)、改进措施: 1)、加强医师、技师责任心,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2)、做好实习、进修医师的教学、报告签审工作。 3)、尽量做好检查前准备。 4)、带教老师做好实行进修人员的带教工作。 (二)、诊断符合率评价 一)CT、MRI符合率与不符合对照 详见阳性率及手术后符合率统计表 二)、诊断不符合原因分析: CT、MRI检查诊断符合率分析:本季度共随访CT、MRI各90人次,每月各30人次,均为住院病人,其中CT不符合6例,MRI 不符合5例。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知识讲解_元素周期表(学生)

元素周期表 【要点梳理】 要点一、元素周期表的编排 1.门捷列夫制作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依据 (1)将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 (2)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 要点诠释: ①门捷列夫(1834—1907,俄国化学家)是元素周期表的创始人。它所制作的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②随着科学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门捷列夫给周期表中元素排序的依据存在缺陷,真正科学的依据是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 2.原子序数 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所编的序号为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中) 要点诠释: 存在上述关系的是原子而不是离子,因为离子是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而形成的,所以在离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加上或减去离子的电荷数。 3.现在的元素周期表的科学编排原则 (1)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称为周期; (2)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氦除外)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称为族。 要点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要点诠释: (1)周期: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也就是7个周期。前三周期叫短周期,后四个周期叫长周期。 (2)族:常见的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从左到右分别叫第1纵行、第2纵行……第18个纵行。把其中的第8、9、10三个纵行称为Ⅷ族,其余每一个纵行各称为一族,分为七个主族、七个副族和一个0族,共16个族。 族序数用罗马数字表示,主族用A、副族用B,并标在族序数的后边。如ⅠA、ⅡA、ⅢA……ⅠB、Ⅱ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