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学与中国人口环境

生态经济学与中国人口环境
生态经济学与中国人口环境

《生态经济学与中国人口环境》

教学大纲

杨帆编写

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800 目录

前言 (1804)

第一章国际环保理论 (1805)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1805)

一、问题的提出 (1805)

二、可持续发展观逐步确立 (1805)

三、可持续性发展六种定义 (1806)

四、可持续发展的一般定义 (1806)

第二节核算体系 (1806)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EEA)中的生态国民生产净值(ENP) (1806)

二、国家财富与弱可持续性 (1806)

三、人类发展指数(HDI) (1807)

四、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807)

第三节绿色GDP (1807)

一、定义 (1807)

二、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核算方法 (1807)

三、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估价 (1809)

四、联合国统计署推荐的估价方法 (1809)

五、对策 (1809)

核心概念 (1809)

复习与思考题 (1810)

课堂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1810)

参考文献目录 (1810)

资料来源 (1810)

第二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二十一世纪议程 (1811)

第一节社会和经济方面 (1811)

一、消除贫穷 (1811)

二、改变消费形态 (1811)

三、鼓励无害环境的技术; (1811)

四、处理越来越多的废料 (1812)

五、促进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1812)

六、将环境与发展问题纳入决策过程 (1812)

第二节保存和管理资源以促进发展 (1812)

一、保护大气,土地与森林 (1812)

二、脆弱生态系统的管理: (1812)

三、养护生物多样性 (1812)

四、有毒物质的管理 (1813)

第三节管理与实施 (1813)

一、加强各主要群组的作用 (1813)

生态经济学与中国人口环境

二、实施手段 (1813)

核心概念 (1813)

复习与思考题 (1813)

课堂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1814)

参考文献目录 (1814)

第三章中国环保思想与环境问题 (1815)

第一节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 (1815)

一、西方世界环境危机 (1815)

二、生态社会主义 (1815)

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1815)

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1816)

一、人口,增长与就业 (1816)

二、不发达地区 (1816)

三、中国不发达地区 (1816)

第三节中国环境损失估计 (1817)

一、总环境成本 (1817)

二、中国环境总量计算 (1817)

三、单项计算 (1817)

四、总体评价 (1818)

五、国土承载力到达极限 (1818)

核心概念 (1818)

复习与思考题 (1818)

课堂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1819)

参考文献目录 (1819)

第四章中国环境损失 (1820)

第一节森林与国土 (1820)

一、森林之毁绝 (1820)

二、水土流失的怪圈 (1820)

三、荒漠化势不可当 (1820)

四、地质灾变 (1821)

五、耕地流失与超载 (1821)

第二节水循环与水资源 (1821)

一、世界水资源状况 (1821)

二、中国水资源的枯竭 (1821)

三、江河湖库乾涸 (1821)

四、治水的思路 (1821)

五、水污染 (1822)

第三节气候灾害 (1822)

一、世界气候问题 (1822)

二、中国气候灾害 (1822)

三、大气污染之癌 (1822)

第四节其他环境问题 (1822)

1801

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802 一、垃圾围城的窘境 (1822)

二、近海之死 (1823)

三、物种灭绝 (1823)

四、疾病与瘟疫 (1823)

关键词 (1823)

复习与思考题 (1823)

课堂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1823)

参考文献目录 (1824)

第五章水资源与水循环 (1825)

第一节世界的水危机 (1825)

一、世界性的水资源短缺 (1825)

二、水的私有化 (1825)

三、水的商业化 (1826)

第二节中国的水危机 (1826)

一、基本数字 (1826)

二、水资源危机导致的危害 (1826)

第三节以水循环为中心的资源环境治理 (1827)

一、古代治水思路 (1827)

二、排水与蓄水 (1827)

三、建设节水型社会 (1827)

核心概念 (1828)

复习与思考题 (1828)

课堂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1828)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828)

参考文献目录 (1828)

第六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消耗 (1830)

第一节谁来养活美国? (1830)

一、美国的经济规模与消耗 (1830)

二、美国的资源存量水平 (1830)

三、能值消耗 (1830)

第二节中国经济模式转换 (1831)

一、先行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模式 (1831)

二、中国经济重型化与转型 (1831)

三、中国重化工业化对资源能源需求 (1831)

第三节中国资源能源供给 (1832)

一、资源基本供给 (1832)

二、能源供给 (1832)

第四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国策 (1832)

一、基本目标 (1832)

二、节能措施与局限 (1833)

三、能源资源战略 (1833)

核心概念 (1833)

生态经济学与中国人口环境

复习与思考题 (1834)

课堂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1834)

参考文献目录 (1834)

第七章石油与国家经济安全战略 (1835)

第一节国际石油危机 (1835)

一、石油的性质 (1835)

二、石油供给与地缘政治 (1835)

三、国际石油价格 (1835)

第二节中国石油问题 (1836)

一、中国石化产业 (1836)

二、中国石油进口 (1836)

第三节中国石油与能源安全战略 (1836)

一、2020年能源发展基本思路 (1836)

二、能源战略与对策 (1837)

核心概念 (1837)

复习与思考题 (1837)

课堂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1837)

参考文献目录 (1837)

第八章循环经济 (1838)

第一节循环经济综述 (1838)

一、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1838)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 (1838)

第二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 (1839)

一、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近期目标 (1839)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和重点 (1839)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1839)

第三节西方国家循环经济的几种运行模式 (1840)

一、以杜邦化学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内部模式 (1840)

二、以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为代表的园区模式 (1840)

三、以德国双元系统模式为代表的社会模式 (1840)

核心概念 (1841)

复习与思考题 (1841)

课堂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1841)

参考文献目录 (1841)

总参考资料 (1842)

1803

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804

前言

课程的性质

这是一门由杨帆教授独立创立的选修课,在全校本科生范围内选修。从2003年开始,已讲3

次左右,学生反应热烈,虽不是必修,也不考试,但是学生报名者非常之多,一般都在200—300人。特别是第一次讲课,是在SARS时期,杨帆老师自愿到昌平操场的露天讲堂上为在校本科生讲授此课,在当时的情况下受到热烈欢迎,无论是从政治思想上,还是从学问上,都给大学生以很大教育。2997年杨帆老师在外地讲学时,遇到几个政法大学毕业生,还特地谈到自己在操场上听过杨老师讲的这门课,非常受教育。

本课程的创始人杨帆教授,长期关注环境保护工作,是中国环境保护促进会常务理事,主持了国家环保局的《绿色DNP研究》,和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的《企业环保会计的应用研究》。主持过《中国抉择——中国人的生存环境》一书的出版,发表过许多关于环境与资源的文章。他所讲授的课程,系统地揭露了中国环境破坏的情况,计算了环境的损失,预测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对于能源与资源的需求,对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加社会责任感,关心人类文明等方面,不仅有智育的意义,也有德育的意义。

作为一般选修课,是经济学必修课的辅助,同时也是必修课所不可缺少的补充。对于学生,如何把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拿来分析具体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是十分生疏的。特别长期的死背书,背死书,应付考试,使20多岁的大学生,思想非常幼稚,非常缺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甚至完全没有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许多学生对于中国近代史还知道一些,但是他们甚至连80年代和90年代发生的许多事情,许多人物都不知道,因为没有这方面的教材。许多学生思想浅薄,缺乏理想与信念的追求,不关心实际情况和国家的前途,不关心社会疾苦等。因此必须在教学中间,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加强世界观的改造,真正培养品德兼优的人才,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这样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对于大学生非常重要,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转折,就是从分别的学科学习,到各种学科的融会贯通,经济学之间的融会贯通,经济学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由系统的书本知识,向理论与实际结合转变。练习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理论出发,来思考问题,对他们准备毕业论文有直接帮助,对他们继续上研究生是必经之途,对他们直接参加工作也是一个锻炼。

课程简介

本课程集中国内外近年以来关于环境与资源的资料,结合自己撒按年以来讲课而成。分为八章:首先介绍国际上关于环境保护的思想与核算体系,然后介绍中国国内关于环境资源问题的理论与指标。然后讲环境保护问题,从总的评估,到林,土,地,气,其他各项,最后突出讲水的循环。然后再讲资源问题,从世界资源问题,到中国重化工业化时期,对于资源与能源的需求,突出到石油问题。最后,以循环经济为主题,叙述中国未来环境与资源战略。

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课件教学为主,也有大量讲授和举例,边提问边讲授。布置课外看书,课堂提问,记录分数,鼓励同学回答问题,平时多做答题,形式灵活,抓紧考勤。以平时分数为主,最后写一篇文章,不做闭卷考试。

教学总进程课时安排(18课时)

生态经济学与中国人口环境

第一章国际环保理论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从思想和理论角度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过程,其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主要概念和指标体系。了解人类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与人类思想家的反应,和人类做做出的巨大努力,以及以后非常艰巨的任务。

学习的难点和重点:

人类追求现代化的过程已经遭到了严重的挑战,其基本价值取向,技术路径,生产社会结构,基本生活方式,都面临着资源紧张与环境破坏的基本问题。自由放任经济学所依据的理论前提:资源与环境无限,已经不复存在。因此必须彻底改弦更张。

搞清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理论概念和指标体系。

学时分配:3学时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很快,经济学家和政府对经济增长的前景非常乐观。但是60年末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了大量失业和通货膨胀,同时还存在着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因此在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了反对经济增长和拥护经济增长的大论战。这场论战广泛涉及到人口、资源、能源、粮食与环境等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1.《增长的极限》 1972年零增长论。他们认为,如果世界在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以及资源利用等方面按照当时的增长率继续增长,100年内经济增长达到极限,环境保护第一主义、人类返回到大自然里去

2.乐观派:经济发展决定论,市场价格机制和技术进步对资源稀缺性具有缓冲作用

3.生态发展概念:197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经济发展应以生态规律为限度,

超过这一限度,自然资源的再生增殖能力和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受到破坏

4 1981年,罗马俱乐部:经济和生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生态遭到破坏的世界里不可能有福利和财富

二、可持续发展观逐步确立

1.1980年2月,联合国环境政策宣言:经济发展和社会目标应力求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2.南北问题、裁军与安全、环境与发展三大挑战,第38届联合国大会“共同的危机”、“共同的安全”、“共同的未来”,持续发展是21世纪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确处理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

3.1987年,国际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系统阐述持续发展战略。

定义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4.1992年6月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人类应享有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并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得实现发展的权利”

1805

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806 5.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确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共同构成可持续发

展的三大支柱

三、可持续性发展六种定义

(1)在可持续状态时,效用或消费是不随时间而下降的;

(2)自然资源得到管理以维持未来生产机会;

(3)自然资本存量不随时间而下降;

(4)对自然资源加以管理以维持资源服务的可持续产量;

(5)可持续状态是满足生态系统在时间上的稳定和弹性的最小条件;

(6)可持续发展是能力和共识的构建

四、可持续发展的一般定义

1.未来子孙后代的境况与前代人一样好,可持续发展意味着整体生产能力不会下降,而生产能力与资源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2.三个条件,环境国民生产净值(ENP)才能成为衡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尺度。必须依据目前的经济形势对环境国民生产净值(NNP)中所有的成分进行正确估价;其次,这些价格反映了未来稀缺性;第三,自然资本同样允许折旧。

3.现在人类拥有的有关经济与环境相互作用方式的知识不够

第二节核算体系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EEA)中的生态国民生产净值(ENP)

1.SEEA的基本观点是核算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行为的“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被定义为环境资产存量的期末价值与期初价值的差额。

2.生态国内生产净值的调整为:生态国内生产净值(EDP)=国内生产总值(GDP)-固定资产消耗-非生产自然资产的使用.

非生产自然资产

3.经济资产:矿藏、采伐、水土流失、酸雨

4.非经济资产:捕捞野生鱼群,采伐原始森林,猎取野生动物,废弃物排出

二、国家财富与弱可持续性

1.国家财富是指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资产、自然资产、人力资源、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指促使整个社会以有效方式运用上述资源的社会体制和文化基础,是联系生产资产、自然资产和人力资源的纽带。

2.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和考虑环境因素的国民经济核算重视的是当期的流量,即当期生产的财富,国家财富则重视存量。发展的即期成果是现实福利水平的提高;长期成果体现在进一步谋求福利提高的能力维护。代际关系。

3.可持续发展就是创造、保持、管理财富的过程,在特定阶段上,一国可持续发展就应表现为其国家财富的非负增长。

4.提高当期福利水平构成了追求经济增长和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的最强有力的动机;维护未来谋求福利提高的能力则是限制即期行为的最重要的约束条件。

生态经济学与中国人口环境

5.许多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不可恢复不可替换,建立在资产可替换思想上的可持续发展仅体现弱可持续性。

三、人类发展指数(HDI)

1.反映发展中问题:人均国民收入、寿命和教育.

2.低成本的指标

3.生态服务指标体系(ESI)1997年,测算全球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服务的价值,17种类型,计算出年“生态服务”价值33亿美元。

四、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人口(人口的成长、人口得分布);

2.家庭(户数及组合趋势,生活安排)

3.住宅(数量及设施,住宅需要趋势);

4.卫生营养(死亡,残疾,其他卫生指标,营养);

5.其他安全(犯罪,社会反映);

6.教育与训练(登记入学与上学的情况,教育成就,成人教育与训练);

7.工作(失业,工作条件与品质);

8.收入、财富与支出(收入水平,财富的衡量,贫穷的衡量,支出的衡量);

9.文化、闲暇时间的使用(时间的利用,娱乐,休息与文化);

10.社会流动与参与

11.社会安全和福利;

12.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5项社会指标:寿命,生活健康,教育设施的利用,文化程度,就业机会,工作生活质量,时间利用,收入,财富,住房条件,服务设施,环境公害,社会现象,危险事故,受到的威胁。

第三节绿色GDP

一、定义

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2.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物质和能量,如土、水、气、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等。

3.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环境条件

生物群落是由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构成,环境条件由水热光土空气及生物等因子构成的。环境条件只是指物理条件

4.绿色GDP:把自然资源和污染的破坏成本扣除

5.真实储蓄:考虑人力资本投资,生产资产损耗,环境损耗和破坏以后,得出的真正储蓄

二、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核算方法

1.实物核算方法

2.价值核算方法

1807

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3.福利方法及其他类似方法1808

生态经济学与中国人口环境

三、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估价

1.环境价值的构成

2.分析综合法

3.租金法或预期收益资本化法是把某一资源的租金或预期的收益按照一定的

贴现率折算成现值。这里的贴现率既要考虑时间价值又要考虑稀缺性

4.边际机会成本法

5.自然资源产品即原料价格等于它的边际机会成本。

6.边际机会成本包括资源边际生产成本、资源环境的数量减少和质量损失(边

际使用成本)、未被内部化的边际环境成本(边际外部成本)

7.效益和补偿费用进行间接评价

8.环境质量的效益评价方法

四、联合国统计署推荐的估价方法

1.环境和经济综合核算附属体系

2.在SEEA中,市场价是中心估价方法

3.耗减方面。净租金法。

4.资产量。用户费用法

5.维持费估价和或有估价

6.支付意愿原则

7.环境资本折旧

8.野生生物种的消失及自然景观的破坏

9.环境损害预防支出

10.非优化利用资源引起超额计算部分。

11.可持续收入/绿色GNP=GNP

五、对策

1.利用市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如征收污染费

2.确定政府职能:调控,监督,执法

3.使社区和市民社会参与环境管理

4.扩大国际合作范围

5.环境恶化是市场失灵,政策失灵,信息失灵复杂格局的结果

核心概念

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三大挑战六种定义

环境国民生产净值(ENP)自然资本折旧环境成本

非生产自然资产国家财富与弱可持续性维护未来谋求福利提高的能力

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不可恢复不可替换人类发展指数(HDI)

自然环境价值文化闲暇时间社会流动与参与绿色GDP

真实储蓄效益和补偿费用如征收污染费

社区和市民社会参与环境管理

扩大国际合作范围

1809

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810 环境恶化是市场失灵,政策失灵,信息失灵复杂格局的结果

复习与思考题

1.概述人类关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脉络

2.人类的经济增长真的有极限吗?

3.自然资源的价值是如何定义与计算的?

4.绿色 GDP 与一般GDP 的区别是什么?

5.如何理解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指标的关系?

课堂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使用绿色GDP指标重新估计中国的基本国力,经济增长率和真实储蓄

考察本地区的环境保护指标

参考文献目录

1.《联合国环境政策宣言》1980年2月

2.《第38届联合国大会》宣言

3.《国际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年

4.《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000年

5.《21世纪议程》2000年

6.《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00年

7.〈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2002年

资料来源

1.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1980年出版

2.《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二十一世纪议程》,联合国新闻部信息技术科 2000.4.18.

生态经济学与中国人口环境第二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二十一世纪议程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了解联合国《21世纪议程》的背景,意义和目标。这是一个指导全人类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战略性文件,而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内容就是保护环境与资源。

了解紧迫问题,为21世纪的挑战作好准备。鼓励最广大的公众参与,鼓励非政府组织和其他团体积极参加工作,大家要有责任感。

学习的难点和重点:

人类站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我们面对国家之间和各国内部长期存在的悬殊现象,贫困、饥锇、病痛和文盲有增无已,我们福祉所赖的生态系统持续恶化。特别注意转型期经济所面对的特殊情况,面临史无前例的经济改革挑战,局势相当紧张,了解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应对措施。

学时分配:2学时

第一节社会和经济方面

一、消除贫穷

1.长期战略,援助处境最不利的群组:妇女儿童青年和难民。贫穷小农、牧民、工匠、渔民、无地户、原住民社区、移居者和城市中的非正规阶层。

2.让妇女充分参与决策

3.尊重原住民及其社区的文化完整和各种权利;

4.社区之间分享有关经验和知识,参与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

5.创造就业机会

6.发展基础设施、销售系统、技术系统、信贷系统

7.建立一套人人享受的初级保健和产妇保健制度

8.制定土地所有权和佃户保护法律

9.修复退化的资源

10.向穷人提供淡水和卫生设备,初级教育,数据、资料和评价

二、改变消费形态

1.人口动态与可持续能力

2.提高生产过程的效率和减少无谓消费

3.鼓励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形态的价值观

4.转让无害环境的技术给发展中国家

5.鼓励提高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效率

三、鼓励无害环境的技术;

1.促进研究和发展无害环境的技术;

2.鼓励以无害环境方式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3.尽量减少废物的产生

1811

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812 四、处理越来越多的废料

1.鼓励在工业过程和消费者一级进行回收利用;

2.减少造成浪费的产品包装;

3.鼓励造出较为无害环境的产品

4.协助个人和家庭作出无害环境的购买决定

五、促进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1.向所有人提供适当住房;

2.改善人类住区管理;

3.促进可持续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

4.促进综合提供环境基础设施:水、卫生、排水和固体废物管理;

5.促进人类住区可持续的能源和运输系统;

6.促进灾害易发地区的人类住区规划和管理;

7.促进可持续的建筑业活动;

8.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以促进人类住区发展。

六、将环境与发展问题纳入决策过程

1.将环境与发展问题纳入政策、规划和管理各级进程;

2.制订有效的法律和条例构架;

3.有效利用经济工具以及市场和其他奖励措施;

4.建立综合环境和经济会计制度。

第二节保存和管理资源以促进发展

一、保护大气,土地与森林

1.保护大气层

2.统筹规划和管理陆地资源的方法

3.制止砍伐森林

二、脆弱生态系统的管理:

1.防沙治旱

2.管理脆弱的生态系统: 可持续的山区发展

3.促进可持续的农业和农村发展

三、养护生物多样性

1.对生物技术的无害环境管理

2.保护大洋和各种海洋,包括封闭和半封闭海以及沿海区,并保护、合理利用和开发其生物

资源

3.保护淡水资源的质量和供应:

4.对水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利用

生态经济学与中国人口环境四、有毒物质的管理

1.化学品的无害环境管理

2.防止在国际上非法贩运有毒危险产品

3.对危险废料实行无害环境管理,防止在国际上非法贩运危险废料

4.固体废物的无害环境管理以及同污水有关的问题

5.对放射性废料实行安全和无害环境管理

第三节管理与实施

一、加强各主要群组的作用

1.为妇女采取全球性行动以谋求可持续的公平的发展

2.儿童和青年参与持续发展

3.确认和加强土著人民及共社区的作用

4.加强非政府组织作为可持续发展合作者的作用

5.支持《21世纪议程》的地方当局的倡议

6.加强工人和工会的作用

7.加强商业和工业的作用

8.科学和技术界

9.加强农民的作用

二、实施手段

1.财政资源和机制

2.转让无害环境技术、合作和能力建议

3.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

4.促进教育、公众认识和培训

5.促进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议的国家机制和国际合作

6.国际体制安排

7.国际法律文书和机制

8.决策资料

核心概念

消除贫穷最不利的群组非正规阶层妇女参与决策

初级保健和产妇保健制度土地所有权和佃户保护

改变消费形态减少无谓消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脆弱生态系统的管理:

养护生物多样性主要群组的作用非政府组织

复习与思考题

1.人类贫穷状态,如何消除贫穷?

2.目前人类变消费形态有什么问题?如何改变?

1813

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814 3.促进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4.什么叫做脆弱生态系统的管理:?

5.如何养护生物多样性?

课堂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假期回乡考察贫困与社区状况

讨论扶贫措施

参考文献目录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二十一世纪议程》,联合国新闻部信息技术科 2000.4.18.

生态经济学与中国人口环境第三章中国环保思想与环境问题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学习和理解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理念和理论概念,了解中华文化,社会主义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关系。了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和环境破坏的情况。

学习的难点和重点:

关于三个文明之间的关系

关于生态成本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学时分配:2学时

第一节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

传统社会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与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他们之间的融合,必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促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必促成社会主义真正代替资本主义,必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对此,中国责无旁贷。

一、西方世界环境危机

1.西方世界生态危机

2.触发绿色生态运动

3.绿色运动变成左翼政治流派中的主力

4.西方主要政党绿化或与绿党联合

5.经济增长、社会公正、环境保护三结合

二、生态社会主义

1.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无限追求利润的生产方式内在包含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全球化加快生态危机扩散,生态殖民主义,让发展中国家为他们的资源环境买单,生态危机成为转移经济危机的新手段,不断制造公众消费新需求来达到自我维持。

2.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社会公平,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生态经济的根本保证,变革力量的选择。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为主体的“中间阶层”,生态运动、女权运动、民权运动与工人运动结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提升到与整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基本矛盾

4.生态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有何不同,核心是可持续发展,对资本主义本质批判,社会公正。

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1.人类把自然生态纳入到可改造范围,形成了文明。生态文明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追求的文化伦理形态。

2.伦理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转变。构造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

1815

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3.中华文明与生态文明

4.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

5.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与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相互借鉴。

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增长与就业

1.三大人口高峰:2010年14亿,高峰在2035年至2040年

2.16亿后开始下降。登记在册的失业率为3%,下岗3%。60岁以上10%,进入老龄社会。

3.经济高速增长持续70年,关键是技术进步

4.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瓶径

5.北京城市建设

二、不发达地区

1.穷:人均年收入300美圆以下

2.识字率低1/4

3.平均寿命是发达国家的2/3

4.二元经济结构,大部分劳动力在农村70---90%,有绝对过剩人口,减少农业就业人口不减少农业产出水平。1994年低收入国家农业占GDP 29%,就业69%

5.人均资本量低,机器马力是北美的1/6

6.科技落后,耕作方法原始

7.大部分居民储蓄额为零,储蓄率低并来自地主,对工商业很少帮助

8.恩格尔系数高

9.人均收入低,生活仅能维持

10.出口粮食和原料

11.住宅简陋

12.经济对外依附性高

13.两极分化严重,基尼系数0。4以上

14.农产品蛋白食物少,因为转化成本高

三、中国不发达地区

1.发达地区:东部11 辽,京,津,冀,鲁,苏,沪,浙,闽,粤,琼

欠发达地区:中部8,黑,吉,晋,豫,鄂,湘,皖,赣

不发达地区:西部12,蒙,陕,甘,宁,青,新,藏,川,黔,滇,桂,渝

2.自然环境恶劣,资源开发难度大:条件严酷——植被减少——水土流失—

土地沙化质量下降——加快开垦砍伐——贫穷落后——干旱缺水——灾害频繁——产出率减少

3.生产力水平低下:总量,人均值,结构水平,城市化程度,差距发展趋势。1994年市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东部26%,中部21.7%,西部16.2%,缺少大中等城市

1816

生态经济学与中国人口环境

开发投入少——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商品经济不发达——经济实力不强——启动资金少——低生产率——低平均收入——缺乏自我积累能力——投资引诱不足

4.产业结构低级无序,聚合质量差 1995年GDP

经济结构二元性,西部经济的封闭性,离散性,僵化性

5.市场发育程度低:残缺性,无要素资本市场;封闭性,自给自足;网络手段差;垄断性,混乱性

6.经济关系上的依附性

7.财政不能自给

第三节中国环境损失估计

一、总环境成本

1.地球生态系统每年所提供的各种服务,33万亿美元。

2.海洋生态系统包括公海、海湾、海岸、海草海藻、珊瑚礁、大陆架;陆地生态系统包括热带森林、温带森林、草原牧场、近岸红树林、沼泽湿地、洪泛平原、湖泊江河等。海洋约占七成,陆地约占三成。

3.生态价值总量公海第一,草原牧场,温带森林、大陆架、热带森林、湿地、海草海藻、湖泊河流、海湾、洪泛平原、红树林、珊瑚礁。

二、中国环境总量计算

1.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人均资源1/2;矿产资源与能源消耗量3倍;单位产值废物排放量约为数倍,每百美元工业产值固体废物高出10倍。单位面积国土污水负荷量16.5倍2.工人劳动效率是英国工人的1/30,美国的1/36,日本的1/40,德国的1/45

3.物耗价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

4.97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7.48万亿元,未计入成本的资源环境浪费:森林资源:4.76万亿;淡水资源:3.81万亿;土地资源:3.73万亿;草原资源1.54万亿;自然灾害:2.24万亿;环境污染:5.46万亿。合计;21.54万亿

5.2000年中国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差距:以中等发达国家为1。中国的指标是:人口0.55;经济0.25;社会0.4;生活质量0.59;教育发展0.29;科技发展0.25;信息化发展0.04;生态化发展0.49。平均为40.4%

三、单项计算

1.空气恶化损失年329亿美圆

2.酸雨对农作物和森林的影响年50亿美圆。

3.水源等环境损失占GNP8%。

4.沙尘暴,沙漠化,盐碱化,泥石流。噪音,污水,恶臭

5.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中国有八个:贵阳、重庆、太原、兰州、米兰、淄博、北京、广州、墨西哥城、济南

1817

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818 四、总体评价

1.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3倍(国土超载);

2.人均自然资源是世界1/2(自然资源极度匮乏);

3.单位产值之矿产资源与能源消耗量约为世界平均值的3倍(矿产资源超高投入);

4.资源投入在经济增长所占比例高居世界前列(资源浪费型经济);

5.单位产值废物排放量约为世界平均值的数倍;

6.单位产值所产生的固体废物比发达国家平均高出10倍甚至几十倍,单位面积国土污水负荷

量约为为世界平均数16.5倍(环境容量资源浪费性经济);

7.污染总量增长率为总产值增长率之数倍(污染超速增长);

8.劳动效率极低,中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是英国工人的1/30,美国的1/36,

日本的1/40,德国的1/45(经济效益低);

9.经济波动系数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以上(经济稳定性差);

10.世界经济体系基本上有盈余的正常经济活动,中国经济是资源环境成本超过产值的严重亏损的经济活动

五、国土承载力到达极限

1.2000年中国土地资源生产力25亿吨乾物质,包括9200亿斤粮食

2.合理承载人口11.6亿,超载1.4亿人;

3.土地资源潜在自然生产力:年生物生产量72.6亿吨乾物质,最大承载人口15~16亿

4.2030年人口达到资源承载极限,除非大规模地输入农副产品,别无他途

5.7亿人口是生态平衡点,9.5亿是不计生态代价的粮食安全点,16亿是生态容量耗尽引发总崩溃的临界点

6.中华民族已越过国土正常承载力,向生命支持系统的总崩溃逼进;

7.距离中国生死界线还有20年;生态环境各子系统全面告急,可能因一环断裂引发总体崩溃

核心概念

绿色生态运动经济增长、社会公正、环境保护三结合

生态社会主义生态殖民主义中华文明与生态文明

环境友好型社会三大人口高峰总环境成本

生态系统人口密度矿产资源与能源消耗量国土超载

自然资源极度匮乏矿产资源超高投入资源浪费型经济

单位产值废物排放量环境容量资源浪费性经济污染超速增长

资源环境成本超过产值的严重亏损的经济活动国土承载力到达极限

生命支持系统的总崩溃逼进

复习与思考题

1.西方绿色运动与成翼政治的关系,其宗旨是什么?

2.生态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华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3.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殖民主义的关系

4.了解中国环境破坏的程度

生态经济学复习要点的整理

生态经济学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共20分) 1. 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和解决生态经济问题、探究生态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的经济科学,旨在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和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 2.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经济系统是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人类的经济活动要受到生态系统的容量的限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所构成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如果两个系统彼此时应,那么就能达到生态经济平衡的结果,如果两个系统彼此冲突,那么就可能出现生态经济失衡的状态;人类社会有可能通过认识生态经济系统,是自身的经济活动水平保持一个适当的“度”,以实现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 3. 生态产业: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 4.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 5. 生态林业: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则为指导,遵循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规律,运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施林业综合集约经营,以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实现资源永续利用,提高林业的综合生产力,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

会效益同步发挥,生态经济效益最高的生态经济型林业。 6. 生态工业:生态工业是指仿照自然界生态过程物质和能量循环的方式,高效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变工业排泄物为原料、实现循环生产、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工业生产体系,是一种新型的工业模式。 7. 生态需求:所谓的生态需要,就是人类为了获得包括维持可持续生存和满足发展需要等方面内容在内的最大福利而产生的对生态产品的需要。 8. 生态旅游: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用友好方式,开展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9. 生态系统服务: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 10. 生态价值:是指哲学上“价值一般”的特殊体现,包括人类主体在对生态环境客体满足其需要和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判断、人类在处理与生态环境主客体关系上的伦理判断,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独立于人类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系统功能判断。 11. 生态产品:所谓生态产品,就是有利于(至少无害于)生态环境和身心健康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的总称。

市场经济管理学论文(选修课)

市场经济管理学选修课论文 指导老师:赵雨 班级:21116X 学号:10 姓名:高闪

观光农业园的绿色营销策略 摘要 关于市场经济管理学,写论文的时候,我推敲了好久,觉得写一篇关于农业园绿色营销方面的课题,当今绿色营销成为营销主流,绿色营销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以保持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的高度和谐的营销方式。环境、资源等问题现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树立绿色观点,制定绿色计划,开发绿色产品及制定绿色营销组合策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都市观光农业园需要实施绿色营销策略,进而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此,需要对都市观光农业园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其实际制定有效的绿色营销策略,推动都市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哲学思想,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策略。企业在整个营销过程中充分体现环保意识和社会意识,向消费者提供科学的、无污染的、有利于节约资源使用和符合良好社会道德准则的商品和服务,并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产和销售方式,引导并满足消费者有利于环境保护及身心健康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优化人类的生存空间。 当今世界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绿色营销将成为21世纪的营销主流。众多企业为适应时代要求,开始从传统营销向绿色营销转变。都市观光农业开发绿色产品,其顾客素质较高,有绿色营销的市场基础。但由于都市观光农业园大多资金投入少,项目较分散,尚未形成规模化经营和知名品牌,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市场竞争力不强。因此,还要进行绿色营销的研究,扩大市场效应,树立产品的绿色形象,以保证都市观光农业园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观光农业园;绿色消费;绿色营销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初稿格式

初投稿格式模板 特请注意: 1.为便于匿名外审,仅首页出现作者姓名、单位、基金信息。 2.请严格按照本模板格式化后投稿,字体字号方便阅读即可。 中国煤炭产业效率及其规制效应分析 李××1, 2王××1成××2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矿产资源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074) 摘要由于煤炭资源开发的外部性和能源安全保障需求,政府通过合理的政策规制以提升煤炭产业的效率水平,应该成为煤炭产业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政府试图对煤炭产业实施再规制的当下,科学考察我国煤炭产业的效率水平,并评价现有主要政策对煤炭产业效率的规制效应,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采用中国煤炭企业100强2007-2012年的数据,构建Malmquist指数测算我国煤炭产业的效率水平,并基于SFA方法检验技术水平、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规制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产生的冲击效应。结果显示:①样本期内,煤炭产业平均全要素生产率相对稳定,但技术效率却出现了恶化趋势;②规模较大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都高于规模较小企业,而特大型企业的规模效率却不一定高;③技术水平规制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的正向效应明显,而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规制的负向效应明显。这意味着,要想规制不伤害煤炭产业效率,就要短期内鼓励煤炭企业加大R&D投入以提升效率水平,而中长期要引导煤炭企业循序渐进加大安全投入以避免“暴饮暴食”和“消化不良”,并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支持煤炭企业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和努力构建现代煤炭产业体系。同时,应在目前资源整合政策效应已显现的基础上,继续“抓大放小”,扶持适度规模的中大型煤炭企业和关停并转小煤矿,以促进整个煤炭产业效率水平提升。 关键词煤炭产业;效率;规制效应;中国 收稿日期:2015-05-14 作者简介:李××,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政策创新与公共治理;王××,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成××,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 通讯作者:成××,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批准号:××××××),“我国煤炭资源清洁化×××××××××”(批准号:××××××);国土资源部法律评价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批准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批准号:××××××)。

生态经济学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的关系

《生态经济学》课程作业 学号: 311405040226 姓名:袁程 专业班级:自环1402 作业得分 批阅人签字 批阅意见:

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一、生态经济 1、定义 生态经济简称ECO,“ECO”取自“经济的(economic)”和“生态的(ecological)”两个英文单词的词头,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 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 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 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 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 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 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 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 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2、特征 时间性 指资源利用在时间维上的持续性。在人类社会再生产的漫长过程中,后代人对自然资源应该拥有同等或更美好的享用权和生存权,当 代人不应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换取自己的舒适,应该主动采取“财富 转移”的政策,为后代人留下宽松的生存空间,让他们同我们一样拥 有均等的发展机会。 空间性 指资源利用在空间维上的持续性。区域的资源开发利用和区域发展不应损害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并要求区域间农业资源环境 共享和共建。 效率性 指资源利用在效率维上的高效性。即“低耗、高效”的资源利用方式,它以技术进步为支撑,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 产出的资源消耗量和环境代价,来不断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和社会经 济的支撑能力,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的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 3、计量 运用数学方法,对生态经济系统内物质与能量的各种运动进行的计算。内容包括: 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据保护资源所允许的最大费用标准与开发资源

第四章 生态经济系统与生态经济学基本原理

第四章生态经济系统与生态经济学基本原理 第一节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物质能量和功能关系 1.物质关系 (1)自然物流主要有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小循环和地球化学循环。前者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周期性循环,主要通过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存留和归还来实现。一般来说,这种循环的范围小,流速快,周期短。后者范围大,周期长,影响面广。 (2)经济物流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消费过程中的物流。 (3)自然物流与经济物流的相互转化最初主要是在农业和采掘业的生产过程中,自然物流与劳动的结合使其开始转化为经济物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终了,全部经济物流又先后不断地转化为自然物流。两种物流相互贯通,成为同一线性转化过程的不同环节,且这些环节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以维持和促进人类社会经济秩序的完善和发展(如图)。 自然物流是经济物流的基础,表现为自然物流是经济物流的来源和归宿。经济物流又可反馈作用于自然物流以促进其高速转化和物质积累。 (4)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物质平衡关系 A≡W;A≡B+W1+r1-R;B≡C+W2+r2;C≡W3+r3 2.能量关系 (1)自然能流 包括太阳能(以及与太阳能流有关的生物能、矿物能、水能、风能等)、地热能、潮汐能等。 食物链、食物网是生命系统能量的主要通道;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活动等则是非生命系统自然能流的主要表现形式。 (2)经济能流 生态食物链、生产链、流通链等是经济能流的主要通道。 (3)自然能流和经济能流的相互转化 a.自然能流向经济能流的转化 太阳能:农林牧渔业是自然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过程的接口,是自然能流向经济能流转化的生物渠道。采掘业开采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电力行业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发电,是自然能流向经济能流转化的工业渠道。 其他:地球内能如核能、地热能等的利用;引力能如潮汐能的利用。 b.经济能流向自然能流的转化经济能流大部分以热耗散的形式退出经济活动,向自然能流转化。 经济能流也可以反馈能的方式“转化”为自然能流(如煤炭开采、作物种植等)。 (4)生态经济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的,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逐渐降阶,且很少有能量多级利用的情况。

关于价值内核的生态经济论文

关于价值内核的生态经济论文 一、何为自然资本:基于文献分析的视角 “自然资本”一词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Pearce和Turenr 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中将经济学生产函数中的资本称为人造资本,进而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自然资本,从此开启了学术界对于自然资本的研究。1993年英国伦敦大学环境经济学家Pearce在他的著作《世界无末日》中提出用自然资本和另外两种资本来估算可持续发展能力,Turner也提出了将自然资本作为可持续性评价标准的观点。1994年世界银行出版了《扩展衡量财富的手段》的研究报告,将资本划分为4个部分:人造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提出一个国家的财富应该包括自然资本,并将土地、森林、湿地等作为自然资本的组成部分,对世界各个国家的自然资本的经济价值进行了评估。2000年,保尔?霍根等出版了题为《自然资本论:关于下一次工业革命》的论著,自然资本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世界上知名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并逐渐为大多数专家、学者和管理者所接受。2011年联合国《迈向绿色经济》报告中认可了自然资本的价值,认为自然资本是人类福祉的贡献者,是贫困家庭生计提供者,是全新体面工作的来源①。然而到底何为自然资本?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知,学者们的表述也不尽相同,包括自然资本(产)、生态资本(产)、环境资本等,但本质却基本接近,他们对于自然资本的论述大致从三个角度进行。 1.将自然资本直接等同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世界银行副行长伊斯梅尔?萨拉丁认为自然资本指一切自然资源。EISerafy(1989,1991)指出生态环境提供环境产品和服务就是自然资本,把自然资本分为可再生的自然资本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本。刘思华(1997)认为生态资本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总量(可更新的和不可更新的)和环境的自净能力、生态潜力、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使用价值②。Hawken(2000)指出自然资本可以被看做支持生命的生态系统的总和③。王健民等(2002)认为,生态资产从广义来说是一切生态资源的价值形式;从狭义来说是国家拥有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并能带来直接、间接或潜在经济利益的生态经济资源从生态资产价值的角度,指出生态资产的构成包括生物资产、基因资产、生态功能资产和生境资产(以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适宜度来度量其价值)四大方面④。 2.将自然资本界定为一种有用的资源和环境存量。 Constanza等(1997)认为“资本”是在一个时间点上存在的物资或信息的存量,每一种资本存量形式自主地或与其他资本存量一起产生一种服务流,这种服务流可以增进人类的福利⑤。Daily(2000)认为自然资本是指能够在现在或未来提供有用的产品流或服务流的自然资源及环境资本的存量⑥。黄兴文等(1999)将生态资产定义为“所有者对其实施生态所有权并且所有者可以从中获得经济利益的生态景观实体”⑦。董捷(2003)指出所谓生态资本是指产出自然资源流的存量,也就是能为未来产生有用商品和服务流的自然资源存量⑧。 3.将自然资本范围扩大到纯自然资本和人造自然资本。

生态经济与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与生态经济学* 周立华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知识创新项目(2003110)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资助(G2000048705) 关键词 生态经济学 概念 内涵 通过回顾生态经济概念的提出过程,论述了生态经济的内涵与意义,提出生态经济是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后所必然要选择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同时,总结了国内外生态经济学的研究进展,将国外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提出了国内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三个突出特点.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1974年,美国著名思想家莱斯特 R 布朗,开始创办世界观察研究所,主要针对世界环境问题进行 观察 ,并出版了一系列 环境警示丛书 ,掀起了全球环境运动的高潮.21世纪伊始,布朗又开始对全球经济问题进行 观察 ,他于2001年5月创办了全球政策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同年11月,出版了 Eco-e conomy:Building an Economy f or t he Earth , 其宗旨是提供环境上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生态经济的构想,提供从目前经济模式转向生态经济的途径,并且不断地对我们是否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进行评估 [1],这标志着世界范围内以生态经济为主旋律的全球经济运动已经开始. 一、生态经济概念的提出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经济增长又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断进行技术变革和创新,不断积累资本的经济增长过程.正如布朗所说, 尽管我们许多人居住在高技术的城市化社会,我们仍然像我们的以狩猎和采集食物维生的祖先那样依赖于地球的自然系统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全球的人口数量急剧增长、自然资源被大量开发、自然环境被不断改变,整个地球的负荷在不断加重 . 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中叶,工业化国家相继出现的 八大公害事件 ,让世人开始认识到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到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不断恶化的环境污染问题,开始激起世界范围内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质疑与批判.进入70年代以后,人口的急剧增长、资源需求的增加和过度开采,导致能源危机、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退化,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并开始出现了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的不协调现象.全球性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温室气体增加、全球气温升高、自然灾害增多及人口增长过快等等[2]. 很明显,传统的经济学和生态学已经很难解释这些问题,这就促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生态学家和其他一些关心这些问题的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发展模式,并试图寻找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出路,生态经济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因此,生态经济学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发展实践中生态与经济矛盾运动推动的结果[3,4].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Kennet h Boulding在他的一篇论文 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 中正式提出了 生态经济学 的概念.从此,关于生态经济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展开,并与可持续发展一起成为时代的声音. 二、生态经济的内涵与意义 近20年来,生态经济逐渐得到各国政府和公众的认可,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生态经济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 生态经济 这个术语也频繁出现在各种媒体、政府报告、研究论著、宣传标语甚至一些企业的宣传画册中.多数生态经济学家认为,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结合形成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中最权威的是著名生态经济学家R obert Costanza给出的定义[5,6]:生态经济学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阐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也正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许多最紧迫的问题(包括:可持续发展、酸雨、全球变暖、物种灭绝、财富分布),但目前的任何学科都没有 238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通过章教授的自然辨证法课程,我对自然辨证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自然辨证法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方法训练,对提高能力和开 阔视野有很大的帮助.我大体明白了自然辩证法所研究和揭示的内容: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辨证法;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辨证法.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自然辩证法可 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同时自然辩证法不可能也不应该以自己的哲学研究来代替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 关于自然辨证法,虽然通过学习我收获很多,但是,我更为感兴趣的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探索.要想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这么一个信息,即人类是自然选择的 产物.这不仅是达尔文关于物种起源思想的最好解释,同时也是当今 科学界的共识.其次,在确定上个观点后我们就要从源头来了解自然 和人类的起源.关于这个方面,美国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斯塔夫里阿 若斯教授在其著作《全球通史》中给了我们很好的解释.他认为,在 地球的发展进程中,与生命有关的大的事件有三个.第一是生命在地 球中的出现,第二是人类的出现.在第一个大转折点中,生命从非生命物质转化过来,所有的生物种类都是通过适应其生存环境,以基因突 变和自然选择的方式进化而来.也就是说,生物的基因能够适应环境 的变化.在人类出现以后,这个方式改变了.人类通过改变环境来使环境适应自己的基因,也就是说,不再改变自己的基因来适应环境.今天,随着人类关于基因结构和功能的知识不断增加与深入,人类能够很快既改变自己的基因,又改变其所处的环境,这样,地球发展进程中的第三个划时代的转折点也就即将到来了. 了解了上述三个转折点,我们知道了人类而且只有人类能够创造一个自己想要的环境.由于我们拥有独有的变革环境的能力,人类不

从生态经济学到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对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几个基本理论的探索

从生态经济学到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对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几个基本理论的探索 马传栋 (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既对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提出了挑战,又呼唤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诞生。而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范畴和理论体系,首先要弄清楚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埘象,要依此规范该学科的研究内容,研究该学科的学科地位。 一、可持续发展实践需要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指导 由于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解决环境与发展这一矛盾的过程中取得辩证的统一后所形成的富有哲理的伟大思想成果,所以它不但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中获得了与会的国际组织和各国首脑的一致认可:而且也极大地推动了全世界各相关学科的学者对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的研究和各国政府对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的制定工作。 从全世界学术界对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研究的角度看,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口开以来,各个世界组织和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生态学、地学、环境科学、人口学、资源学、城市规划学、农学、林学、海洋科学等方面的学术团体、学者都从各自的角度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理论及其与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关的对策。截至1996年2月,仅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就多达近百种。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争相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世界银行与亚洲银行也成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委员会,各国和一些著名大学都相应的成立了~些官方的和民间的科研机构,如瑞典皇家科学院就成立了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我国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使学术研究活动空前活跃。 从各国政府实施(21世纪议程》的角度看,各国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举措。其中中国政府走在世界前列,于1994年3月通过了由国家科委、国家计委牵头,52个部门与机构参与制定的世界首部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中国21世纪议程》,并成立中国2l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负责该议程的实施工作。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正是顺应上述政府和学术界研究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伟大实践而被提出研究的。我国最早提出开展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是见著于上述的《中国2l世纪议程》之中,该议程在“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一章中的第“4.4l”条就是专论“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和培训活动”的。文中指出:“(a)鼓励高等教育机构重新考虑其课程设置,加强关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口学的研究;(b)鼓励在这些领域拥有专门知识的区域性和国际经济组织以及研究机构为政府官员提供培训和研讨;(c)鼓 48

2020智慧树,知到《生态经济学》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生态经济学》章节测 试【完整答案】 第一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 上世纪70年代,发生了两次世界性的()。 选项: A:淡水危机 B:石油危机 C:核危机 D:经济危机 答案: 【石油危机】 2、单选题: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 选项: A: 《人类环境宣言》 B: 《增长的极限》 C: 《21世纪议程》 D: 《里约宣言》 答案: 【《人类环境宣言》】 3、多选题: 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深藏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与对立,包括

()。 选项: A: 公民与公民之间 B: 地区与地区之间 C: 国家与国家之间 D: 当代与后代之间 答案: 【公民与公民之间; 地区与地区之间; 国家与国家之间; 当代与后代之间】 4、多选题: 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在于?( ) 选项: A: 人类传统文明的危机 B: 人类传统生产力的危机 C: 人类传统价值观的危机 D: 人类传统文化的危机 答案: 【人类传统文明的危机; 人类传统生产力的危机; 人类传统价值观的危机; 人类传统文化的危机】 5、多选题: 《我们共同的未来》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关于人类未来的报告。这份报告鲜明地提出了三个观点()。 选项: A: 必须全球共同行动应对资源危机

B: 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发展危机不能分割 C:地球的资源和能源远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 D: 必须为当代人和下代人的利益改变发展模式 答案: 【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发展危机不能分割;地球的资源和能源远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 ; 必须为当代人和下代人的利益改变发展模式】 6、多选题: 绿色经济强调()之间的关系,推进了相关政策法规、市场规律与体制机制的系统化。 选项: A: 提高人类福利 B: 降低生态稀缺性 C: 提高社会公平 D:降低环境风险 答案: 【提高人类福利; 降低生态稀缺性; 提高社会公平;降低环境风险】 7、多选题: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启动。新议程范围广泛且雄心勃勃,涉及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层面()。 选项: A: 社会 B:人口

智慧树知到《生态经济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生态经济学》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IMPACTED框架中的P是指环境污染。 A:对 B:错 答案: 错 2、广义的生态文明,是从横向的文明结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的。 A:对 B:错 答案: 错 3、狭义的生态文明,其核心特征是“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人、自然与社会的全面和谐” 。 A:对 B:错 答案: 错 4、狭义的生态文明,是继“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全新的文明形态。 A:对 B:错 答案: 错 5、有关IMPACTED框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M表示经济活动与自然条件的时空匹配 B:C代表消费

C:T代表技术 D:E代表效率,即单位GDP的资源消耗或环境影响 答案: M表示经济活动与自然条件的时空匹配 ,C代表消费 ,E代表效率,即单位GDP的资源消耗或环境影响 6、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关系的基调依次为:A:依赖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B:改造自然、依赖自然、征服自然 C: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依赖自然 D:依赖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答案: 依赖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7、生态经济矛盾全面激化的文明阶段是 A:采猎文明 B:农业文明 C:工业文明 D:生态文明 答案: 工业文明 8、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植被与土地的破坏的文明阶段是 A:采猎文明 B:农业文明 C:工业文明 D:生态文明

答案: 农业文明 9、从横向的文明结构视角看,当代文明可以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等五个侧面。 A:对 B:错 答案: 错 10、基于IPAT方程,要控制CO2排放量,在T这个因子上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A:控制人口 B:控制经济增长 C:使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替代化石能源 D:调整产业结构 答案: 使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替代化石能源,调整产业结构 第一章 1、导致复活节岛的文明衰落的原因,最准确的说法是: A:人口过多 B:造神运动 C:部族争斗 D:人口和经济超越了资源承载力 答案: 人口和经济超越了资源承载力 2、环境承载力也称环境容量,指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排放污染物的阈值。 A:对 B:错 答案: 对

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精)

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人口过多、素质偏低和老龄化加快成为制约中国人口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人口过多导致环境问题,其实质是人类索取超过资源本身、排污超过环境自净能力、自然资源耗竭超过极限便不可逆转。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社会结构范式。对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从解放前的四亿人口激增到目前的13亿人口,联合国2004年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为14.46亿;国家人口发展战 略研究报告(2007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3年,为15亿左右。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和变革,都伴随着人类对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利用的革命性变化。同时对资源的索取也伴随着对 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国家应努力寻求人口与环境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发展战略,实现人口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一、中国人口趋势 1、中国人口总量趋势 联合国2004年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为14.46亿;国家人口发 展战略研究报告(2007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3年,为15亿左右。另据邓艳预测21世纪我国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20年前后,峰值不超过14亿;若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变,鉴于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一经济”发展之间呈现出的显著负 相关性规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口生育水平还将在现在的基础上继续降低,因此人口总量在高峰值过后的急速下降将是必然趋势。 2、中国人口结构趋势

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马恩选集》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智慧结晶,也是无产阶级革命和获得解放的指导思想。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的一员有必要认真研读《马恩选集》,一方面以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指导我们更好地生活。《自然辩证法》是《马恩选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恩格斯思想智慧的代表。《自然辩证法》一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对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该书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理论上,更重要的是它的实践意义。而我从中受益最多的也是一种从理论提升出方法论的思想,这种务实的精神、实践的品格将使我受益终身。 结合文本和相关资料,联系大二上学期我们班去杨柳青庄园的学习交流感想,我的收获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意图探讨、文本回顾、理论意义、实践感想,最后一部分是行文重点。 一:意图探讨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之后,俄共中央派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院长梁赞诺夫前往柏林组织马克思和恩格斯遗稿的照相复制工作,在德国社会民主党档案里,梁赞诺夫发现了恩格斯一部分由四束手稿组成的未完成著作,内容是关于自然界、自然科学的哲学论述,没有总标题,写作年代大致在1873至1883年间,这部《1873—1883年自然哲学手稿》就是日后广为人知的《自然辩证法》。由于恩格斯《1873—1883年自然哲学手稿》的未完成性质,这部著作的理论目的向来引起争论,并且因此导致不同编辑者为手稿选取了不同的名称。 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然辩证法》目的在于表述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种则认为在于根据自然科学理论阐明作为自然社会和思维普遍规律的辩证法。 凯德洛夫在他的《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恩格斯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自然辩证法》设想为对他那个时代的全部自然科学成果的一种总结,”我认为,这正是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主题意图。在《反杜林论》序言里,恩格斯实际上已经非常明确地阐述了他写作《自然辩证法》一书的意图,即“系统地并且在每个领域中都来完成”。从自然界中找出辩证法的规律

谈人口、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浅谈人口、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中国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国家。经济增长,实际上就是财富的增长,而财富要用资源生产出来,还要有创造财富的环境条件。未来的下一个30年中,我们如果不转变发展模式和生活消费模式,7%—9%的经济高速增长,要满足13.33到15.5亿人口水平日益提高的生活需要,还包括他们就业手段和场所的投资和建设,中国目前现有,甚至是全球的资源和环境条件能满足吗?通过下面的分析,可以确定地说,显然是支撑不住的。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相当严峻。 人口规模太大与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两难 人口超过适度规模太多。按照主流人口和经济学家们的测算,中国国土的人口承载容量在6 .5—10亿之间,适度人口规模应当在这个范围内。2009年底中国人口规模已达13 .34亿人,2040年保守估计可能会达到15 .5亿。目前,中国人均耕地排在世界倒数第6位,农业劳动力劳均耕地排在孟加拉和越南之后,为倒数第3位。中国供生活和发展的优良国土比例不大,从云南腾冲到黑龙江黑河划一条直线,只有5%的人口生活在西部64%的国土上,而95%的人口生活在东部36%的优良国土上。如果仅按东部人口密度计算,每平方公里364人,排在孟加拉(1102人)和印度(393)之后,为全球第三位! 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两难选择。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面推行计划生育,1982年定为基本国策,200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至今少生育了3—4亿人口,为平衡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未来是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还是对其进行适当调整,看来存在着两难选择:一方面,如果改变政策,放开生育,2040年人口规模可能达到16 .5亿,甚至更多,从而形成就业、资源、环境等方面更大的压力,国力将不堪重负;另一方面,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在城市中长时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未来也会存在人口年轻的红利下降,养老成本上升的问题。 水土不堪重负与生态环境不佳 有限的国土不堪巨额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中国有全球近20%的人口生活在全球6.44%的陆地面积上,而且人口承载的压力集中在东部。中国沙化土地面积已经达到174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还有30余万平方公里潜在沙化土地,影响着4亿人口的生存和发展。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耕地质量等级总体偏低,生产能力大于1000公斤/亩的耕地,只占6.09%。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 .92万平方公里,受污水、固体垃圾和重金属污染的耕地占全部耕地的1/10以上,草原沙化和荒漠化面积为13 .5亿亩。与许多国家相比,中国大陆耕地质量不高并被严重污染,沙化面积大,森林覆盖率低,草原退化严重,村庄分散性密集占用耕地过多,国土灰黄不堪。 目前的淡水资源供给相当紧张,并且水资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越来越多地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缺水在300—500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在正常年份中,缺口达60亿立方米,经济损失2000亿元以上;667个城市中420个缺水,共计105亿立方米。从2008年对21个省级行政区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进行的不完全调查看,共有漏斗81个,总面积达7万平方公里。并且其趋势是,下沉越来越深,面积越来越大。而且水资源受到严重的污染。对200条干支流的409个断面检测,Ⅳ类和Ⅳ以下水质断面占到45%,28个国控重点湖Ⅳ类和Ⅳ以下水质的占78.6%。 农村水污染越来越严重,并且由于村庄分散不成规模,管网和污水厂投资太大,在经济上几乎无治理的可行性。由于农村产业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农业化肥农药面临污染,工业废水污染,污水灌溉耕地,农业养殖粪便污染,加上村庄生活及废弃物污染,导致农村的水污染越来越严重。7亿农村人口饮用水源不合格,约有1.9亿人的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

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田雪原 自从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以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引起理论界关注。具有较多共识的是:以人为本是总的思想纲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和当前和谐社会中的一个阶段,剩下来最重要的是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我以为,可持续发展侧重的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和谐社会侧重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二者之间又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核心是公平问题,不仅是分配上的公平,更重要的是资源占有上的公平;制度是关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和健全对资源占有和分配的公平制度;重点是向弱势群体倾钭,保证各阶层群体享有同等的权利和发展的条件;前提是经济发展,只有经济的不断发展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物质保障。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不打好这个基础,和谐社会就建立不起来或者建立起来也不能巩固。因此,可持续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一脉相承、相辅相成,坚持并切实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总体框架结构 迄今为止,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五个领域。这五者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立足于环境,主张“生态核心论”者有之;强调人口因素的作用,主张“人口中心论”者有之;认为经济是包括可持续发展在内的一切发展的基础,主张“经济决定论”者有之,等等。我们以为,这五个方面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基本关系,可如下图1所示: 图1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位置和关系 上图1中,实线“——”表示要素之间直接作用关系,虚线“……”表示要素之间间接作用关系。宏观上可概括为: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人口是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终点和目标,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则是宏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调节器。 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从资源角度审视发展,包括可持续发展在内的一切发展,都可归结为资源的物质变换:自然资源的物质变换,社会资源的物质变换,更多的是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结合的物质变换。因而没有资源的物质变换便谈不上发展,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 人口——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没有人类参与的自然资源进行的物质变换,是自然进化;只有人类参与并且按照人的目的进行的物质变换,才称上我们所说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按照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会员在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的解释,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代际关系上定义可持续发展取得较多共识,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宗旨。发展是可持续还是不可持续,紧紧同人口变动,包括人口数量、质量、结构联系在一起。通过人口的生产活动和社

生态经济学论文

摘要 观光农业是一种新型的交叉产业,以农业项目如农产品、农业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等为开发素材,以市场为导向,能够满足大中城市居民及一些农村居民进行观光、品尝、休闲、娱乐、参与、体验、购物、学习等活动的旅游形式。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观光农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契机。一方面,新农村建设为观光农业发展提供平台;另一方面,观光农业发展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本文由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两部分组成。论文先提出了观光农业研究的支撑理论,接着探究观光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发展模式,最后从大众垸观光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着手进行布局优化研究,提出大众垸观光农业发展的系统调控对策。 本文通过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观光农业发展的系统研究,有助于拓展观光农业的含义和功能,探索一条新农村建设与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观光农业;布局优化;大众垸 第一章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选题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同多数国家一样,我国通过发展高物耗、高污染的产业以获得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与城镇取得的显著发展相比,我国农村的发展却呈现出: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发展模式不健全、农民收入低下等特点。城乡差距和社会矛盾逐步加剧。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实施工作重心战略转移,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同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已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以湖南省为例,湖南省建设厅、长沙市人民政府、望城县人

从生态学视角研究经济问题_中国需要生态经济学

从生态学视角研究经济问题 中国需要生态经济学 郝文波 (邢台学院法政历史系,河北邢台 054054) 摘 要:经济高速增长中,人类过度征服自然而造成灾难性生态危机,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和惩罚,业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人类需要站在新的视角,从生态学角度解决经济问题,进而建立生态经济学。 关键词:生态学;经济学;经济问题;生态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JL 01-0264(2006)03-0014-04 To Research the Economic Problem from the View of Ecology We Need Ecological Economics in China H AO Wen-bo (Xi ngtai Universi ty,Law &History Department,Xi ngtai,H ebei 054054) Abstract :As economy developing rapidly,human beings !convert conquering to nature caused catas trophic ecocrisis and nature !s retaliations and punishments to human being has become one of foci all around the w orld.We human being need to stand by humanitarianism,to research and solve economic problem,then to establish Ecological Economics. Key Words :Ecolog y;Econom ics;Economic problem;Ecological Economics 二十世纪以来,由于科技主义的极端化,使人类过度征服自然而造成灾难性生态危机,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和惩罚,业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生态经济学因此产生。全世界都在关注着中国的生态状况,未来几十年中国生态状况的好坏,直接对全世界的生态状况发生重大影响。 一 将经济学与生态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和研究,无疑已十分迫切和必要。众所周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加快,解决生态问题日益成为全人类(包括我国人民在内)健康生存和持 续发展的头等重要、极端紧迫的大事。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我们面临的生态危机并不比发达国家轻,而且在21世纪的未来发展中,其影响也许比发达国家更大。且引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2002年6月27日两篇文章中的话为证:?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的挑战,是艰巨而且复杂的。过去2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已经加剧了这个国家的农业用地的广泛破坏: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森林遭毁、水土流失、土地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中国目前有将近7亿人得不到清洁用水,这是引起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而且日趋增加的用水需求正在使有限的水资源承受巨大压力。另外,只有不到10%的城镇污水得到了处理。随着 收稿日期:2006-04-28 作者简介:郝文波(1964-),男,河北赵县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学。 2006年7月第2卷 第3期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综合版) Shijiazhuang V ocational College of Law and Commerce Teaching and Research July. 2006V ol 2N o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