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

最新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
最新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1、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2、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4、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2、过程的不可逆性:3、规模的全球性:

5、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1、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2、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3、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

4、重金属污染:各种重金属污染物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水俣病)

5、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

(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

(2)、污染物:氮磷等营养元素

(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5)、湖泊沼泽化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人类活动(水体富营养化与围湖造田)加快了这一进程

6、海洋石油污染

(1)、污染源: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

(2)、危害:

直接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海底栖息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

间接危害:石油在氧化分解过程中,因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会间接地对生物造成危害

(3)、常发区域:世界的主要港湾、主要航线附近、海上油井周围

(4)、怎样清除石油

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

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

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静水环境

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

7、固体废弃物(通常称为垃圾)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8、固体废弃物的危害:

①污染大气②污染水体③污染土壤④占用耕地⑤影响环境卫生⑥危害人体健康

9、影响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

⑴污染物排放量大小:若排放量小,则易扩散

⑵气象条件:风速、风向、气温、湿度、云况、辐射等

凡是有利于增大风速、增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出现逆温天气,大气层异常稳定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⑶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10、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与危害

主要污染物主要来源危害碳氧化合物,主要

指CO

50%来自汽车尾气有毒

氮氧化合物,NO 和NO2 汽车尾气

造成酸雨(硝酸型

酸雨)

碳氢化合物汽车尾气与氮氧化物形成光化学烟雾

氯氟烃化合物制冷剂,发泡剂破坏臭氧层,形成臭氧空洞

颗粒物矿物燃料的燃烧,汽车尾气,采矿,建材,

冶金等工业企业和人类的农耕活动

影响城市空气质量

的主要污染物

硫氧化物(SO2)含硫煤的燃烧造成酸雨(硫酸型酸雨)

11、可吸入颗粒物污染

(1)、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小于10微米

(2)、空气污染指数(API):空气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各种污染物中危害最大的污染物的污染程度。例如北方绝大多数城市的首要污染物均为可吸入颗粒物

(3)、可吸入颗粒物的利弊:

利:刺激并锻炼人的免疫机能

弊:①如果颗粒物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

②颗粒物中如果含有较多病菌和病毒时,可能引发传染病

③长期过量吸入颗粒物,积聚在肺部,可能使人患“尘肺病”

④有些颗粒物沉积在肺部,还可能引起恶性病变

12、为什么北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以北京为例)?

①北方降水少,天气干燥,多大风,有些地区荒漠化严重,导致自然降尘多

②燃煤③机动车尾气④建筑工地扬尘

13、怎样治理可吸入颗粒物污染?

①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燃煤②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达标排放③扩大绿化面积。建筑工地控制扬尘④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达标排放。

14、酸雨:

(1)、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PH值小于4.5的为重酸雨

(2)、污染源:工矿企业、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酸性气体有色冶金工业排放酸性气体

(3)、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危害水生生物②使土壤酸化,危害土壤生态,农作物减产③腐蚀树叶,毁坏森林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损坏我国酸雨类型以硫酸型酸雨为主(原因是燃烧高硫煤),汽车尾气造成硝酸型酸雨

15、南方酸雨比北方严重的原因:

①南方有色冶金工业发达,排放大量酸性气体②南方土壤为酸性,大气中尘埃为酸性③南方大城市燃烧高含硫量的煤④南方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风速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⑤南方阴雨天气多

16、我国怎样防治酸雨:①建立酸雨控制区和SO2污染控制区②限制高硫煤的开采③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④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⑤加强废气中SO2的回收与利用

第三章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一、淡水资源短缺:

1、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水资源的多少的指标----------多年平均径流量

自然原因:①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总量有限。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湖泊,浅层地下水②淡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③淡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④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增长快,人类对水的需求可分为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生产用水主要包括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农业部门用水量最大,占世界用水量的2/3以上。

2、新加坡是热带雨林气候,但新加坡是缺水国家,试分析其原因

①陆地面积小,地表径流少②经济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3、地下水超采的后果:地面沉降,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恶化

广泛应用的“水土流失”一词是指在水力作用下,土壤表层及其母质被剥蚀、冲刷搬运而流失的过程。

二、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㈠化石燃料的分布

1、煤的分布:北半球多于南半球

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其中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区的储量最多,南方除贵州外,均严重缺煤。

▲2、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

主要油田分布区

世界东半球

从地中海地区经中东到

印尼

中东,北非蕴藏量最丰富。

中东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出

口地区

西半球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美国西部、

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到哥伦比亚

中国东部

大庆、辽河、大港、中

原、胜利等油田和沿海

大陆架

西部塔里木、柴达木、准噶尔三大盆地及吐鲁番----哈密盆地

㈡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以煤炭为例

过程影响

开采

破坏地表,如露天开采会引发滑坡、崩塌,井下采煤会导致采空区地面塌陷;煤炭堆放要占地,废渣可能会自燃;矿山排水造成水土环境污染;

运输与存放运输过程可能会污染空气、水与土壤;煤炭的堆放要占地,可能破坏景观,造成污染。

利用会产生大量的CO、粉尘以及多种芳烃化合物,污染空气;释放大量的CO2,造成全球增温;释放SO2和氮氧化物,导致酸雨的形成,进而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并可能改变土壤性状,危害农作物与森林生态系统。

二、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

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生物能,地热能的分布与优缺点

㈠太阳能-------最重要的一种可再生能源

1、太阳能的优缺点

优点:①能量巨大②清洁无污染③可再生,用之不尽

缺点:①能量分散,密度低,利用困难②受天气影响大,只能在晴天使用

2、太阳能的利用方式:①光热转换②光电转换

3、影响太阳能分布的因素:①纬度: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纬度高,太阳辐射弱②天气:晴天多,获得的太阳辐射多;阴天多,则少③地势:地势高,大气稀薄;地势低,大气层厚④大气透明度: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透明度差,则弱

4、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①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洁净,透明度好,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②晴天多,日照时间长③纬度低,太阳辐射强

台湾、海南岛西南部太阳能丰富的原因:地处夏季风的背风坡,晴天多

㈡风能

1、风能的优缺点:

优点:①可再生②清洁无污染③风力发电,成本较低

缺点:①能量密度低②受季节限制,风速不稳定③储存、输送困难

2、我国风能分布规律:

空间:北方>南方;从海边向内地迅速减弱,内陆又增强

时间:冬春>夏秋

3、风力发电站选址:年平均风速高,风力较稳定地区

㈢水能-------------使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

1、水电的优缺点:

优点:①可再生②清洁,无污染③发电成本低④水电站建成后,兼有多种效益

缺点:①建站周期长②搬迁居民③发电量受水量季节变化影响④可能给库区及周围地区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㈤生物能

新的利用方式-------沼气(主要成分为甲烷),为新能源,制取受温度限制。南

方利用时间长,北方利用时间短

3、沼气是农村比较理想的能源的原因

①原料丰富,可分散制取,就地使用

②解决农村生活用能不足问题

③缓解燃料同饲料、肥料间的矛盾

④实现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增产

⑤促进封山育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㈥地热能

1、优缺点:

优点:①成本低廉②可再生

缺点:①开发技术难度较大,所需费用较高②可供开发的地点不多③更新速度慢④含有有毒物质,注意环保

2、分布:板块交界处地热能丰富

第四章态环境保护

1、我国森林的分布:①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②西南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和喜马拉雅山南坡③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

2、草地退化表现:草群变得稀疏低矮,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

3、治理措施

①实行禁牧、轮牧制度②变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为牲畜舍饲、半舍饲方式

③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④建立饲草料基地⑤优化畜群结构,合理放牧⑥退耕还草,严禁滥牧,滥垦,滥挖

4、湿地减少的产生的影响:将使湖泊调节气候(调温,增湿)、调蓄水量(减少洪水)、美化环境(旅游圣地)、动植物的栖息地等功能丧失。湖泊面积缩减、水面缩小还往往导致湖水矿化度增加。

5、样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

①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②迁地保护,建动物园,植物园③离体保护,建基因库,种子库

6、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分布区域 自然背景 主要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林区 中温带、亚热带边远山区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属半干旱干旱草原区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湿地萎缩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属湿润低平原湖泊海洋边缘地区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生物多样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物种资源丰富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土壤侵蚀(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半湿润湿润丘陵地区

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荒漠化 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属半干旱内陆或春旱严重地区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 第五章 境管理及公众参与

1.环境管理的对象:个人、企业、政府

2.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国家和政府

3、环境管理的手段

(1)主要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2)其他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

(3)个人保护环境的行为准则:

a) 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b) 绿色消费,环保选购

c) 重复使用,多次利用

d) 分类回收,循环再生

e) 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于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应进一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不断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下大气力抓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近年来,我国在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既讲求经济效益,也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试题

【志鸿优化设计】2015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单元突破训 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第1~2题。 1 1650~1780年该区域()。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B、经历了移民开垦 C、农业结构复杂 D、注重生态保护 2、进入20世纪该区域( ). A、气候持续干旱 B、大力发展畜牧业 C、种植业产值降低 D、实施了退耕还林 解析:第1题,对照图中该时间段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可知,原始林地比重锐减,耕地比重迅速增加,因此可判断出该区域经历了大规模垦殖的过程。第2题,1900年之后,耕地比重下降,草地比重相对恒定,次生林地比重渐增,说明该地正在实施退耕还林的措施。 答案:1、B 2、D 3、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A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图中B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 )。 A、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 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 C、农业由耕种向畜牧转变 D、人类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对植被的破坏 解析:第3题,主要考查对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土壤盐碱化知识的再现能力。这里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如果经常大水漫灌,易导致土壤盐碱化。第4题,B处为毛乌素沙地,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对植被的破坏. 答案:3、C 4、D 5、下图示意我国南、北农牧交错带的位置。读图,完成第5~6题。 5制约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因素是( )。 A、降水 B、温度 C、地形 D、光照 6、北方农牧交错带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A、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B、水土流失严重 C、土地荒漠化严重 D、湿地大面积消失 解析:第5题,读图分析可知,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降水。第6题,由于北方农牧交错带降水较少,加上人类大规模的垦殖活动,导致土地荒漠化严重。 答案:5、A 6、C 7、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云南的大山包、拉市海、纳帕海和碧塔海(如图)是我国新增的4处重要湿地。20世纪80年代初,纳帕海周围山上的原始森林已被砍伐殆尽,为开垦田地、扩大耕地,人们设法排干湖水、降低水位,致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当年勘察人员仅调查到残存的7公顷沼泽地、数十只黑颈鹤。读图,完成第7~8题.

选修六-环境保护测试题

选修六环境保护测试题 一、单选题: 下图是我国能源保障分布区示意图, 完成1~3题。 1.我国能源保障水平的分布特征是 ①沿海高,内陆低②西部高,东部低 ③北部高,南部低④东部高,中西低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2.影响我国能源保障水平分布的主要 因素是 ①地区能源生产总量 ②地区能源消费总量 ③地区国民生产总量 ④地区国民人口总量 A.①②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M地区能源保障水平高,主要是因为 ①煤炭资源丰富②石油资源丰富③天然气资源丰富④水能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D.③④ 4.造成我国大部分地区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是 ①工业废水②生活污水③农业退水④家庭炉灶⑤水土流失⑥酸雨 A.①②⑥ B.①②③ C.②④⑥D.④⑤⑥ 下表为“部分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及每万元GDP 耗水量表”,回答5~7 题。 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世界平均人均水资源拥有量(m3)2200 8952 18245 3357 8900 每万元GDP耗水量(m3)5045 514 387 288 1344 5、由表分析可以看出 A、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和水资源总量均低于法国 B、我国每万元GDP 耗水量约是美国的10倍 C、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 D、澳大利亚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是因为水资源特别丰富 6、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发达,耗水量大 B、技术水平低和节水意识淡薄 C、人口众多,生活用水量大 D、水污染严重 7、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措施是 A、加大水利建设投入 B、控制城市规模 C、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D、优先发展工业 8、读下面相关示意图,指出其中符合自然资源的图例是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题目与答案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 考试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 1 .在借鉴发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时,我们应该()。 ?A. 照搬照抄 ?B. 对自己完全的否定 ?C. 有针对性筛选 ?D. 自我探索,完全抛弃外国经验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2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以()为目标。 ?A.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 环境承载力 ?C. 遵循自然规律 ?D. 绿色科技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3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写入党章,强化了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A.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B. 生态文明 ?C. 生态环境保护 ?D. 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4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 ?A. 生态公正 ?B. 经济发展 ?C. 生态安全 ?D. 新能源革命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5 .什么是生态文明的厚重之本? ?A. 发展红色 ?B. 发展褐色 ?C. 发展黑色 ?D. 发展绿色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6 .“生态文明要求转变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提倡清洁生产”属于下面哪个层次??A. 生产方式层次 ?B. 物质层次 ?C. 生活方式层次 ?D. 以上都不是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7 .()是解决环境问题不可替代的力量。 ?A. 政府监督 ?B. 企业守法 ?C. 公众参与 ?D.

环保部门执法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8 .低碳经济的本质是()。 ?A. 可持续发展经济 ?B. 低能耗 ?C. 低排放 ?D. 低技术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9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A. 质量有所降低,环境整治效果不明显 ?B. 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 ?C. 明显好转,整治效果突出 ?D. 质量有所好转,趋势稳定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10 .()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 ?A. 草原 ?B. 海洋 ?C. 森林 ?D. 湖泊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11 .以下哪项不属于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 ?A. 艰巨性 ?B.

第46讲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

第46讲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学生用书P268] 1.淡水资源短缺原因及解决措施 2.我国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 (1)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2)土地退化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1.(2017·高考全国卷Ⅲ)人们受经济利益驱动,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观测发现,在一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内湿度明显低于雨林。 分析这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比雨林湿度低的原因。 解析:人为砍伐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经济作物之后,植被种群密度下降,树种单一,涵养水源功能和蒸腾作用减弱,所以湿度下降。

答案:(天然林层次丰富,林冠密度高,)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层次单一,林冠密度较低,截留的降水量较少。地表(缺乏草本、灌木等的保护,)水分易散失。土壤裸露,土壤蓄水能力较低。 2.(高考全国卷Ⅰ)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如图为切沟景观。 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材料中指出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说明切沟会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减少;图示切沟景观显示了切沟不断分割耕地,因此其不但破坏耕地,还会妨碍耕作。切沟的防治要从耕作方式调整、工程措施填埋等方面考虑,切沟一旦形成,如果不采取治理措施会导致切沟不断加宽加深,修建排水沟和拦水坝等能有效防御切沟的形成。 答案: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 3.(2018·衡水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据长江水产研究所确认,2013年葛洲坝附近唯一的自然产卵场中的中华鲟没有繁殖产卵。葛洲坝建成后的几年里,中华鲟野生种群的数量从70年代的1万余尾减少到目前的57尾。下图为中华鲟产卵区分布变化示意图。

人教版 选修6 环境保护 第二章练习(含答案)

第二部分环境污染与防治 1.下列关于水体自净能力的理解,正确的是 A.指水体对人类破坏活动的抗御能力,人类的破坏力越大,水体的自净能力就越强 B.由于水体具有自净能力,因此不会产生水体污染现象 C.当人类向水体中过量排放污染物时,水体会永久性地丧失自净能力而发生水污染现象 D.水体具有自净能力,当其对废弃物的容纳和消除能力小于排放数量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2.下列水体类型中,自净能力最强的是 A.河流水 B.淡水湖泊水 C.地下水 D.咸水湖泊水 3.海洋石油污染中,危害最严重的是 A.近海石油开采造成的石油泄漏 B.石油加工过程中造成的石油流失 C.偶发的油轮泄漏事故 D.工业含油废水的大量排放 4.处理污水时,要不要除去化合态磷,有以下几种意见,你认为正确的是 A.磷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不必除去 B.含磷废液是很好的肥料,处理掉太浪费,不必处理 C.含磷污水排入自然水体中,能引起藻类繁殖,使水质变坏,应当除去 D.磷对生物无毒,除去与否都无关紧要 5.有学者将水体污染造成的水资源短缺称为水质型缺水;降水量小,水循环不活跃造成的水资源短缺称为水源型缺水。下列城市中,水源型缺水严重的是 A.青岛 B.杭州 C.广州 D.喀什 2004年12月7日21时35分,两艘外籍万吨级集装箱船在珠江口担杆岛东北约8海里处发生碰撞,溢出燃油约450吨,造成我国最大的船舶碰撞溢油事故。交通部牵头全力组织清污,采用围油栏截污、向海上洒消油剂和吸油毡等来清除油污。据此回答第6~7题。 6.若泄油区内的鱼类迅速死亡,则有关鱼类死亡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油膜覆盖海面,水中异常黑暗,鱼类缺少必要的光照②油膜覆盖水面,海水中缺氧,鱼类窒息 ③海水严重污染,鱼类中毒④石油比较黏稠,鱼类难以游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7.下列对油污的处理方案中,对海洋环境影响最小的是 A.喷洒强效洗涤剂,使油污迅速分散 B.利用吸油毡、麦秆等物质吸收,集中处理 C.直接用燃烧法清除 D.播撒粉状石灰,使油污分散 下图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第8~10题。 8.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A.a表示污水处理,b表示污水收集 B.a表示污水排放,b表示污水处理 C.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 D.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处理 9.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增大供水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A.减少区内水体蒸发量 B.增加区内降水量 C.提高区内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D.增加地下水储量

03-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中国生态经济网来源:南宁市环保局网站 前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南宁市生态环境,是改善投资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是我市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要确保这一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完成,需要有一个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并能广泛动员和依靠全社会力量实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为此,我们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广西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广西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指导下,制定本规划,并纳入南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这对于作为广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首府南宁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通知》精神,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南宁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制定。 本规划确定规划期为30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从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实际出发,本规划对全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一些重要方面进行规划,主要包括: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石漠化,防治酸雨,机动车尾气治理,噪声达标区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土地、天然林、珍稀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保护,矿山生态恢复与建设,水资源保护等。 一、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概况 南宁市地处南亚热带,广西南部偏西,在东经107°45′~108°51′,北纬22°12′~23°32′之间,属南亚季风气候区,年均降雨量约1246毫米,常年平均气温21度左右。全市面积10029平方公里,辖兴宁、新城、永新、城北、江南五个城区以及郊区、邕宁县、武鸣县。1999年全市总人口281万,壮族占63%,市区人口为128万。

必修2.选修6人教版《环境保护》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环境保护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含必修2)规范就是分数! 1.环境问题的表现有哪三类? ①环境污染: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声、废热、放射性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等; ②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变暖和臭氧的破坏等; ③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 2.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有哪些? (按必修2教材:理论+具体实际) 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②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人口压力; ④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⑤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按选修6教材) ①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原因) ②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③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④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3.当代环境问题具有哪些特点? ①危害的不可预见性: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 ②过程的不可逆性:如地面下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已经灭绝的物种等等。 ③规模的全球性: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问题等。 4.为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国唯一必然的选择? 我国面临着: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严重的资源短缺、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5.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基本思想、原则和实施途径分别是什么?

【概念】既满足当代人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内涵】包括三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①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②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③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全面进步。 【原则】①公平性原则;②共同性原则;③持续性原则。 【途径】发展循环经济。 6. 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原则和实施途径分别是什么? 【概念】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注意:物质而非能量!) 【内涵】①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②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③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原则】①资源输入减量化原则;②资源再利用原则;③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原则。 【途径】工业——清洁生产;农业——生态农业。 7.发展清洁生产的好处有哪些?(清洁生产的核心是从源头削减污染以及对生产和服务的全过程实施控制)【环境效益】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大部分污染,可以大大减少末端治理的污染负荷,节省大量环保投入,提高企业防治污染的效果。 【经济效益】能改善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通过循环或重复利用,使原材料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 【社会效益】可以改善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促使企业不断改进工艺和设备,改进操作技术和管理方式,改善员工的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 8.农村修建沼气池有哪些好处?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_18

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地球物种数量与分布. 2.了解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整体性思维,理解生物物种资源(多样性)对地理环境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逐步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2.通过对周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的实例,知道政府和个人能做的合理科学的生物保护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与统一的关系.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明确区域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维护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认识生物多样性保护对地理环境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或重要性,有一个基本的理性化的认知,形成一些观念,知道一些我们能够做的合理科学的保护途径. 难点: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认识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与统一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视频、图片、学案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自问引思: 我国最珍贵濒危的十大动物,你知道吗?

学生讨论,思考然后回答(分组讨论) 幻灯片展示我国十种珍稀野生动物,学生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加以解说.了解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事实. 再以长江刀鱼为情景案例佐证上述事实.提出---- 【概念】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而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 互问明思: 提问1:你赞同生物灭绝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与过程?还是认为是偶然不幸事件? 提示:阅读课本P66最后两自然段,利用数字论证,从数量、分布、寿命三个方面进行对比. 点拨:物种灭绝不是偶然事件,而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物种和它的个体一样,也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6阅读《地球历史上5次物种大灭绝事件》和图4.12 指出:2.45亿年前,几乎是整个动物王国,95%灰飞烟灭;6500万年恐龙灭绝 提问2:物种灭绝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呢? 点拨:物种大规模灭绝的自然原因可能是火山爆发、地壳运动、陨石撞击地球、气候变化. 提问3:现今世界动植物物种灭绝速率令人担心——人类活动引起第六次大灭绝 科学家警告:地球上的生物的灭绝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自然》杂志称,50年后100多万种陆地生物将从地球上消失.人口急速增长、全球气温变暖和自然环境恶化,使地球上的生物正在经历有史以来第六次大灭绝. 点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物种灭绝数量也不断增加→世界人口增加和物种灭绝数量是正相关. 点拨: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寻找证据:读课本P68页:案例4——北美候鸽的灭绝史 提问4:人类的哪些行为导致了生物多样性减少? 学生讨论,利用所学知识例证分析. 乱砍乱伐、滥捕滥捞;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生物入侵现象. 追问深思: 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高中地理_选修六_环境保护全套教案[教案]说课讲解

环境保护全套教案选修6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λ 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λ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λ 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λ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λ 2、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λ 3、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λ 4、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λ 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某种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3、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5、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四、环境污染与防治 λ 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环境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 五、环境管理 λ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λ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3、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本讲重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本讲难点: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3.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我们周围的环境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 (二)人类与环境 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经典例题1]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议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议为积极响应我国的建设生态文明目标,本文将在思想观念、行为、政策、管理等方面提出对策,以促进全体人们携手保护环境,推进生态建设,促使人们的美好生活。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议,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转变,为适应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现状,首要工作就是加快生态建设发展。为此,需建立林业发展的建设规划,从而加快林业发展,以实现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在林业环境的建设下受众多因素影响,例如森林资源、法律法规等。 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问题,并提出具体建议,以加强建设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 为积极响应我国的建设生态文明目标,本文将在思想观念、行为、政策、管理等方面提出对策,以促进全体人们携手保护环境,推进生态建设,促使人们的美好生活。 1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意义 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维护自然资源,保护地球的重要举措。林业资源是地球重要的生态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社会长期发展的保障,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更加关注精神文

明,热衷于地球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工作。人类破坏自然而导致自然生态的恶化,例如:人们的乱砍乱伐、开山采矿、工厂排污流入河流、汽车尾气等,人类的各种索取、活动都直接加重了大自然的负担。所以,只有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珍爱环境,才能实现共赢,长久地生活发展下去。 2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具体建议 明确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基本观念 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基本观念。(1)以人为本。加强资源供给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林区职工争取福利,以发展林业的生产和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继而保障林区职工的生活经济状况。 在林业发展中,妥善处理好生产林业经营者的投资关系,切实维护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使林业建设的开展。(2)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树立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生命,尽快做好林木恢复,以发展林业建设。(3)良好道德品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节约资源从我做起,在林业资源建设上努力维护,树立良好的保护环境思想品德,共同携手为人类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自然资源的枯竭是大自然对人们不节制的惩罚,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专题复习试题

选修6 环境保护 [考纲原文] 1.环境与环境问题。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4.环境污染与防治。5.环境管理。 高考题组一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1.(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下图为切沟景观。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答案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 解析材料中指出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说明切沟会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减少;图示切沟景观显示了切沟不断分割耕地,因此其不但破坏耕地,还会妨碍耕作。切沟的防治要从耕作方式调整、工程措施填埋等方面考虑。切沟一旦形成,如果不采取治理措施会导致切沟不断加宽加深,修建排水沟和拦水坝等能有效防治切沟的形成。 2.(2014·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植被浅沟常布置在城市道路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边和大面积绿地内等处,可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其表面一般种草进行覆盖。下图为植被浅沟示意图。 指出植被浅沟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答案收集雨水(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补充地下水(增加下渗);净化雨水;减轻城市内涝;调节小气候(美化环境)。 解析城市内涝是当今社会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加强排水系

统建设等是解决城市内涝的主要方法。建设“植被浅沟”可以收集地表水,通过滤网来提高地下水的水质,同时可以通过增加地表植被改善局地小气候。 高考题组二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3.(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Ⅱ)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球只有1 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余只,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答案可能原因:迁徙路线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等。 保护对策: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 解析中华秋沙鸭属于候鸟,繁殖地主要在我国东北的长白山区,而越冬地则位于我国南方的赣东北,每年的长途迁徙导致中华秋沙鸭的数量减少。中华秋沙鸭数量在迁徙途中不断减少的具体原因可从其栖息地(即湿地)减少、误食受到农药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三方面分析回答。保护中华秋沙鸭的措施要针对其减少原因制定,如在中华秋沙鸭迁徙路线上恢复湿地数量,尽可能多地增加栖息地;治理水污染,避免中华秋沙鸭误食中毒的鱼虾;健全法规,严禁捕杀中华秋沙鸭等。 4.(2013·江苏地理)2013年3月8~9日,沙尘天气横扫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局部地区出现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天气。下图是此次沙尘天气影响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次沙尘天气过程,a地与b、c两地相比,a地沙尘更强的自然原因有_________。 (2)沙尘天气对b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减轻沙尘危害的可行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 A.建防风林削弱近地面风力 B.发展灌溉增加地面湿度

高中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知识梳理

高中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知识梳理 一、生态破坏问题 1、水土流失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云贵高原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土质疏松;④地形破碎,坡度大。 (2)人为原因(主要的):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采樵,过度砍伐等造成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不合理的工矿、交通等工程建设破坏表土和植被。 【水土流失的危害】:①土壤肥力下降;②生态环境恶化;③淤积江、河、湖、库,水旱灾害增加。 【治理的措施】:①小流域综合治理,生物措施(种树种草)与工程措施(修筑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梯田)相结合,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退耕还林、还草)。 2、荒漠化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甘肃、宁夏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干旱多风;全球变暖,蒸发旺盛;河水泛滥、鼠害、蝗害等。 (2)人为原因(主要的):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等工程建设不当。 【荒漠化的危害】:①风蚀作用使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粮食、牧草减产;②生态环境恶化 【治理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们环保观念;②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③通过控制载畜量,推广轮牧、圈养,禁止滥采滥挖,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等手段恢复和建设生态;④合理分配和使用水资源;⑤利用生物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注意:我国南方的石漠化是水蚀引起的,其产生原因跟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植被有关;治理办法主要是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 3、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华北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蒸发强烈。 (2)人为原因(主要的):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三门峡水库)【治理措施】:①工程措施:华北地区的鱼塘—台田模式;引淡淋盐;井排井灌;②生物措施:使用生物改良,增施有机肥,深翻深耕;③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④化学方法改良土壤 4、森林减少 【有关森林的基本概况】: (1)森林是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是物种的宝库。目前世界森林覆盖率只有31.7%。 (2)世界森林主要集中分布在:南美洲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热带雨林);北美洲(加拿大)、欧洲和亚洲(俄罗斯)(亚寒带针叶林)。 【我国主要分布区】:东北林区(大小兴安岭地区)、西南林区(横断山区) 【产生原因】:①过度砍伐;②毁林开荒;③过度樵采;④大规模放牧、开矿毁坏林木;⑤酸雨使森林严重退化 【森林减少的危害】:①破坏生态系统,自然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②气候失调(全球变暖),自然灾害(水灾、旱灾、泥石流、滑坡等)增加;③物种锐减,动植物资源减少;④大气成分发生变化。 【治理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强化人类生存环境意识;②健全法制,加强管理,禁止乱砍滥伐、保护森林资源; ③采育结合,大力植树造林;④控制环境污染;⑤加强国际合作 【森林的功能】: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保持生物多样性等

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学案

铭选中学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学案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类过度索取资源造成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其成因、地区分布及危害具 环境 问题 成因分布危害 荒漠化自然:气候变干,降水量 减少 人为:滥伐、滥垦、滥牧, 植被破坏 干旱、半干旱地区;我 国西北、华北、东北西 部 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 草地退化且面积减少 沙化季风区的边缘地带 沙尘暴自然:干旱、大风、气流 上升、冷锋 人为:植被破坏 西北、华北 降低大气能见度,危害人体健 康、交通、湖泊、水库、农业 生产、村庄、城市 次生盐渍化自然:干旱 人为:不合理灌溉 西北、华北、东北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水土流失自然:暴雨、土质疏松 人为:滥垦、滥伐,植被 破坏 降水量较大的山地丘陵 区,我国黄土高原 使山区成为荒漠,高原表面沟 壑纵横,淤积湖泊、河床,加 剧洪涝灾害 臭氧减少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剂、杀 虫剂等,使空气中氟氯烃 增多 南极臭氧层空洞,北极 臭氧层变薄,青藏高原 上空臭氧层变薄 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损害人 的免疫力,使人易患皮肤癌; 危及海洋生物,导致全球变暖 森林锐减焚耕开垦、开辟农牧场、 商业性木材采伐、不合理 的生物资源利用等 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 流域、东南亚等地,以 巴西最严重 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影响全 球气候 草原退 化 牧场超载非洲、南美洲、亚洲影响畜牧业,生物多样性减少 湿地减 少自然:全球变暖 人为:围垦、水土流失、 污染、水利工程建设 大陆性增强、旱涝加剧、污染 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多样性减 少自然灾害;人类对野生动 植物资源的掠夺式利用; 环境污染等 遍及全球,尤以热带雨 林最突出 影响全球食物供给;破坏生物 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 资源、能源短缺人类无计划、不合理地大 规模开采;资源、能源数 量有限;浪费现象严重 资源、能源分布比较少 或经济发达,资源、能 源需求量大的地区突出 阻碍经济发展,影响人民生活 质量的提高 (1)根本原因 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另一方面是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2)主要表现:环境问题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原因更为重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对矛盾的冲突。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考试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 1 o我国环境问题得社会性原因就是()。 A. 资源低价 B. 环境廉价 C ? 违法成本低 D . 公众环境诉求表达不畅 我得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2。党得十九大报告中指岀,()就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得千年大计。 A . 生态环境保护 Bo 建设美丽中国 C . 建设生态文明 D. 人与自然与谐 我得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3。生态农业就是农、林、木、副、渔各业综合起来得大农业,又就是()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得现代农业。 Ao 农业生产、流通、运输 B. 农业生产、分配、消费 C. 农业生产、加工、销售 D . 农业流通、交换、销售 我得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4.什么就是生态文明得厚重之本? Ao 发展红色 B .

发展褐色 C. 发展黑色 Do 发展绿色 我得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5?生活中,使用哪种电池更环保 A . 可充电电池 B. 課镉电池 C? 干电池 Do 锂电池我得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6。防腐剂过量属于食品污染得哪一种 A. 原料污染 B. 保鲜生产得污染 C. 制作过程中得污染 D. 生物性污染 我得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爲壽孑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鋤},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A? 2 025 年 Bo 2030 年 C. 2035 年 Do 2O5O 年 我得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8.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其她领域得改革就是()得。 A . —脉相承 Bo 融为一体 C ? 不可分割 Do 相辅相成 我得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9.下列不属于国家公园基本特征得就是()。 A . 原生态 B。 无污染 C. 国家名义 D . 伴有参观旅游 我得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10.在党在十八届()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得总体布局 A. B ? C ? 四 D . 五 我得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11 o作为当代乃至我们长期追求得目标,受到全世界不同制度国家得普遍关注,成为时代潮流 A . 生态文明 B. 生态文化 Co

全面强化自然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

全面强化自然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 发表时间:2019-07-17T11:15:13.8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作者:梁汉华 [导读] 摘要: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及绿色GDP的发展理念的环境之下,中国共产党十七大第一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众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发展的关键方向,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再次提到台面。 广西桂平市蒙圩镇国土规建环保安监站 537200 摘要: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及绿色GDP的发展理念的环境之下,中国共产党十七大第一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众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发展的关键方向,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再次提到台面。我国现今的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的总量和其资源再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总方针中自然资源管理占着重要的地位。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应该分析现有的自然资源管理中的问题,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在自然资源管理的基础原则之下,建设生态文明理念。 关键词: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强化 引言 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是我国经济发展之必须,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污染,会极大阻碍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和为了子孙后代的发展空间,所以,我国在发展经济的提升需要全面强化自然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使得我国经济生活发展具有可持续性。本文就将从自然资源管理的思想转化,自然资源的开发性保护,自然资源的修复空间的保留和循环利用方面进行阐述,来表明如何进行自然资源的管理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传统自然资源管理思想的转变 很长一段时间,对人们的宣传大多都是“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自然资源存量位居世界前列”,而对我国自然资源的深层分析不够,对我国自然资源的人均存量低的问题没有重视,也对自然资源缺乏紧迫感。因为这样的宣传,导致相关的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和社会生产行业对自然资源的认识不正确,有一种自然资源可以随意进行开发获取的思想等行为在中国社会观念中长时间的占主要地位。 这些长期形成的思想造成了以下的问题:第一,不合理的过度开发自然生态资源。大多数的人们认为自然资源储量无限,无价之宝,当然可以允许人们自由的占有,所以出现了盲目、非理性使用自然资源的现象。因此,有效的自然资源使用不当,严重的浪费和生态破坏所会使生态环境破坏,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造成阻碍。第二,自然资源管理的法律规范在实际中运用较难。自然资源管理的法律规范建立了几十年并不断完善,但是成效并不理想。因为受到长时间以来的自然资源的认识限制,使得自然资源法律规范没有创新与切实可行的办法、没有实际性、可实施性不足。一些资源法律法规顾及到一些相关部门的利益、某些单位的利益,缺乏统筹考虑,缺乏统筹协调,甚至存在法律相互冲突的情况,违法所付出的代价较小,实施起来相当困难。我国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就先要有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存量的事实上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正确认识,而污染物质的排放远远高于世界污染物排放量的平均值的实际情况,进而去改变传统观念,持续完善自然资源管理,加快建设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发展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观念。 二、自然资源开发性保护 自然资源管理的提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是封闭所有的自然资源,而是使用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一方面,要保证自然资源能够合理开发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自然资源不会过度的剥削和滥用,从而影响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危害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总之,自然资源的切实可行管理办法,来平衡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 (一)保持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存量的平衡 土地、山川等不仅仅是自然资源,也对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生态运行资本都十分重要[1]。要严格规划和实施养护,保证自然资源的范围、结构体系、生态功能和生态环境的质量不受工业化、城镇化的变迁和发展的影响。其中河流、山川等资源众多关键因素,是释放氧气和净化温室气体的主要资源。这些自然资源没有再生产能力,保证这些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最终存储量不低于初始存储量,是自然资源管理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 (二)建成优先保护和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制度 不管是哪一类型自然资源的开发,都将会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和破坏,但是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对自然资源进行开采,所以对自然资源进行管理的含义在于对自然资源的开采过程的管理加上保护和合理的开发。谁要对自然资源进行开采,谁就对开采的自然资源地进行保护。由于资源过度开发和严重违反自然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学规律,所以对自然资源开发的市场的准许进入市场的规定和财务税收进行改革,进一步对采矿权、水权和土地使用权进行一体化的制度改革,来提升自然资源的使用率和循环效率。 三、保留生态环境恢复的余地 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必定会产生破坏,但是,自然资源管理就要对其进行管理和限制,为已经改变或破坏生态环境预留出可恢复的地步,使生态环境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恢复到以前未开采的状态,是自然资源管理要做的新工作[2]。 建立建成生态文明环境,强化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是现在加紧努力的方向,以弥补经济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社会发展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增加了环境容量的压力。山川、湖泊等自然资源的快速减少,削弱了其生态保护功能。下游的土壤侵蚀与污染是由于中上游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使用,从而影响了整条水域的生态调节能力。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补偿机制的建设,能够降低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而且能够给生态环境足够的自我修复空间。根据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污染的补偿规则,对于每一个从事自然资源开发和其他生态活动,进行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和生态监测,在决策结果的基础上选定项目、实现税收抵免等办法,来保证生态修复和补偿措施得以实施。 四、加强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 自然资源管理的最佳途径就是循环经济的发展和提高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回收。循环经济的含义在于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互相成的发展方式,是企业清洁生产和废物循环利用生产相结合的模式,总的来说,是自然资源的开发使用的循环使用是生态经济的核心理念。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日本、美国、德国等经济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推出很多关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从这些国家的实践中得出的经验中得出,循环经济的发布和实施需要很高的科技水平和社会参与性极大的环境工程,国家需要从各方面,如技术、市场和政策等层面使用切实可行的措施。第一,在循环经济产业政策的发展的实际基础上制定政策,从而进行产业生产系统的调整,循环发展方式的实施列入我国生态文明经济发展当中去。第二,大力扶持和发展绿色产业和技术型产业的发展,对自然资源消耗过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