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变态和回归:魏晋南北朝政治历程.docx

03-变态和回归:魏晋南北朝政治历程.docx
03-变态和回归:魏晋南北朝政治历程.docx

变态与回归: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历程

阎步克

研究角度:制度史观

阎步克老师首先表明,随后所要讲的,等于是他的《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一书的一个概述。此书观察魏晋南北朝史的基本角度,可以说是“制度史观”,意即,偏重政治体制、政治形态的特点及变迁。

具体说来有三点:第一是政治制度变化,如官制、法制和人事制度;第二是政治势力,即各种政治势力、集团、阶级或群体的相互关系、何种势力占据支配。第三是政治文化,它构成了一个体制的运作基础。同一制度在不同的政治文化中的运作,可能截然不同。从制度、势力和文化这三个方面,比较魏晋南北朝与其他时代,可以让某些历史轨迹更为凸显。

变态的发生:士族门阀的兴起

周代实行分封制,诸侯各自建国,卿大夫则拥有大片采邑。周天子虽然号称天下共主,其实他根本管不到天下每一个农民,因为他不可能到各诸侯国去征稅, 只能以王畿为生。列国国君也不会到卿大夫的私人领地上去征稅。这跟与中世纪西欧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在那里,“The king sha I I I i ve of his own"。

周代又实行贵族政治,采用世卿、世禄和世官之制。大贵族世代为卿执政, 贵族子弟都有爵有禄,某些官职还可能由某家族世代把持,形成世官。世官往往需要专门技能,占卜之官、史官往往是世官。因世代做某官,那官名往往变成其家族氏姓了。如某家族世代占卜,后来便以卜为氏;某家族世代为史,后来便以史为氏;世代负责屠宰,后来就以屠为氏;世代制作毛皮衣服,后来便以裘为氏,等等。这叫“以官为氏”。

自秦以降,情况大变。秦始皇凭借郡县、乡里、什伍和户籍制,能让天下四千万农民都向其交稅、为其服役。清人赵翼称秦汉间是“天地一大变局”。一个布衣领着一群亡命无赖,几年后便成为天下之主,这都是此前历史从未有过的。一个流动化、功绩制的社会降临。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语,项羽“彼可取而代之”之鋅、刘邦“大丈夫当如是也”之言,都显示了此时社会的高度流动性,激发了底层的政治期望。进入汉代,先秦那些古老贵族彻底沦落,不可能靠旧贵族身份在政治舞台上展示自己了。

然而,“世家”在经历了巨大断裂后,两汉四百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积累。相关的世家可分三类,分别滋生于官场、乡里和士林。

第一种是官僚世家。秦汉选贤任能,但也有任子等制度为官僚提供了入仕特 权。一些家族因世代居官,逐渐建立了族望。他们可称官族。第二种是豪强世家。 汉初年小农队伍可能是比较庞大的。文景之后土地自由买卖普遍化,少数人占据 大量土地,拥有大批奴婢、佃客,形成了豪强世家。第三是文化世家。在先秦诸 子时代,学术家传的现象并不明显。汉代有所变化。有人做过统计,两汉师传和 家传的比例其实差不多。但东汉儒生数量庞大,所以家传经学的“学门”数量, 肯定大大增加了。经学家族、名士家族也逐渐建立了族望。

这三种世家围绕着“族”这一轴心,形成了一种“三位一体”的循环。乡里 豪族凭借着经济优势,令子弟读书、成为士人;士人由明经入仕获得了政治权力, 反过来又强化了其家族的乡里势力。士族就是在这种三位一体的封闭循环中形成 的。所谓士族,就是官族、学门、豪强的三位一体。东汉末年的弘农杨氏、汝南 袁氏,世代传经、世代三公,就被认为是东汉士族的典型代表。

面对这个官族、豪族、学门“三位一体”的模式,要关注如下几条线索。一 是就“官族”而言,这里有个官僚与贵族的关系问题:中古士族在多大程度上是 贵族,又在多大程度上是官僚?二是就“学门”而言,这里有个文士与式人的关 系问题。魏晋士族有一个文化来源,可以说是中国士人的一个特殊发展阶段;而 在晋宋间,是军人势力而非文化世族振兴了皇权,刘宋开创者刘裕系北府将领; 北朝振兴皇权的力量主要是鲜卑军功贵族与国人武装,汉族文化士族在这里是被 统治者。三是就“豪强”而言,这里存在着一个“士族地主”的问题。较早一些 学者,习惯性地把“士族”与“地主”联系起来,强调士族是地主阶级的一种类 型,他们的社会基础是“古老的农村结构”。因读者也会读到那些著述,所以这 里要做一提示:在这样的论述中,“官场”和“士林”这两个更高级的活动空间, 多少被忽略了。

士族政治波及到了制度层面,还造成了一定的“制度变态”。例如恰好出现 了一种九品中正制,与魏晋南北朝共始终,构成了时代特色,被认为保障了士族 特权。这种选官办法,是在朝官之中选拔若干德高望重者,业余兼任中正,负责 品评人才,根据德行才能之高下,把士人评为“上上”到“下下”九品,吏部便 根据士人的中正品之高下授其官职。粗看这些规定,似乎没怎么优待士族。但对 一个制度,不能只看其法律上、书面上如何规定,制度必须在投入运作之后,其 全部意义才会充分表现出来。中正通常由士族头面人物担任。尽管最初有些中正 还能恪尽职守,依据德才品评,但西晋后基本上就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了,谁家门第高、父祖官大,其子弟就给上品。所以说九品中正制很特别,它在 形式上仍是“选贤任能”的,在运作中则被扭曲了,面目全非。

士族门阀?是官僚家族

.

士人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号称“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周代选官是世卿世禄制,而到了魏晋南北朝,“卿门有卿”的现象卷土重来了。魏晋南北朝的士族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周代贵族政治的死灰复燃。从政治体制上看,这一段历史走回头路了。南朝沈约曾评述说:“周汉之道,以智役愚”,而“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辨”。

从文化上看,中古士族是由先秦士人、汉代儒生、汉末名士一脉相承发展而来的,是“士人的贵族化”。他们有一个悠久的文化渊源。所以进入魏晋,从“正始名士”、“竹林七贤”、“中朝名士”一直到“江左八达”,“名士”现象非常夺目。

西汉的创业集团是一群布衣、“亡命无赖”。西汉社会的流动性相当之大,进太学没有任何的身份限制,寒门子弟也可以明经入仕。东汉创业功臣则“多近儒”,显示了时代变迁。魏晋创业者及其子弟,既是最大的权贵,头是当代名士,思想界的前卫,以玄学清谈为特色。汉代经学是开放的社会教育,魏晋玄学则是封闭的贵族沙龙式的学术。汉人习经是为了做官,魏晋玄学名士谈玄,更多出自纯粹的文化兴趣。名士崇尚自然,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超越了儒家礼法, 放达不羁成了名士风尚。

变态的幅度

对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殊性,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处理。

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者曾有“四大名旦”之说,其中除了周一良先生,其余三位即王仲荤、唐长孺与何兹全先生,都持“魏晋封建论”。以王仲荤为例:“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态,是世家大地主占有了大量土地和不完全占有土地上的耕作者依附农民——部曲、佃客。”根据唯物史观,他们认为战国秦汉是奴隶社会,魏晋南北朝的部曲佃客、豪强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庄园经济等,决定了此期进入封建社会。这是从阶级结构和生产关系,来阐释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的。

日本内藤湖南参考西欧史的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三阶段,反观中国史,把中国史也分为三个阶段:东汉以前是第一阶段,相当于西方的古代社会;六朝隋唐算是中国的中世

纪,其特点是贵族政治;宋以后是“东洋的近世”。这样的分期,凸显了魏晋南北朝的士

族门阀,把它视为贵族现象。内藤湖南论述说,六朝到唐中叶是贵族政治最盛的时代,这

个时期的贵族制度并不是天子赐予人民领土,而是由地方有名望的家族长期自然相续,从

这种关系中产生世家。在这时候,君主成了贵族的共有物。周朝的政体支柱,是贵族制和“授民授疆土”的封建制,内藤湖南说魏晋没有周朝那样的封建,只有类似周代那样的贵

族制,所以魏晋南北朝不是封建社会。宫崎市定、谷川道雄对此也都有明确阐释。他们把

六朝隋唐视为“非封建的中世”。这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史的观照。大家马上看到,内

藤等认为六朝隋唐不是封建,而中国的“魏晋封建论”恰好相反,以“封建”为这个时代冠名——当然,他们各自的“封建”内涵大不相同。

吕振羽、侯外庐等很重视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从土地国有、中央集权、共同体形态等方面认识中国史,这样政治体制在决定社会形态上的作用,就得到了更大强调。而在“二战”之后,若干日本学者也从马克思的“亚细亚国家”概念出发观察中国史。滨口重国认为自耕农构成了秦汉专制君权的基础。西嶋定生申说“皇帝的个别人身支配”,倾向于把社会政治结构作为生产关系来把握。在魏晋南北朝史领域,矢野主稅提出了“寄生官

僚”的论点,认为中古贵族因国家权力的存在才得以成立,门阀只是国家政权的“寄生官僚” O这样,前面曾加提示的那个问题,即中古士族在多大程度上是“自律贵族”,又在多大程度上是“寄生官僚”的问题,就凸显了。比较之下,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中国学者主要是把士族看成“士族地主”的,所以对这个“官僚VS.贵族”的问题并不关心,而且至今仍然很不敏感。

不过早在20世纪初,梁启超已正面触及这一论题了。1902年,不到30岁的梁启超发表了《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一文。这篇文章运用了很多政治学原理,例如相关的各种政体理论,例如贵族政治和君主专制此消彼长的规律,等等。以此为基础,梁启超对历代政治体制变迁,提供了一个通贯的阐述,为从制度史观理解中国史,确立了很多基本认识。他确认周代政治体制是贵族制和封建制;战国至秦用客卿,贵族政治遂受裁抑;汉统治集团出自草泽,不带一毫贵族性质,为专制政体又一进化。至于魏晋南北朝,梁启超认为“可谓之有贵族,而不可谓之有贵族政治。其于专制政体之进化,毫无损也” O

梁启超的这一看法,与日本学者的六朝贵族论相当不同,却跟田余庆先生的看法非常接近。田余庆先生认为,魏晋南北朝总体上仍是皇权占据主导,这一时期虽出现了门阀现象,但门阀政治仅是“皇权政治的变态”。可以说百年以来,只有梁启超、田余庆强调了汉唐间历史的连续性。沿田余庆先生的思路继续推论的话,阎步克老师认为,中古士族也可说只是“官僚的变态”。从“官僚vs.贵族”的角度看,士族门阀一度扭曲了官僚政治,令其出现了“变态”;但其扭曲的幅度,没有达到整体上转型为贵族体制的程度。魏晋南北朝使中国历史发展的另一些可能性展现出来了,但是最终,它又回归于中国史进化的中轴线,即皇帝专制、中央集权与官僚政治。

回归的动力

田余庆先生曾指出,东晋末刘裕以北府将领的身份终结了门阀政治,南朝皇权得以振兴,“严格意义的门阀政治是确定不移地一去不返了”。刘裕的身份是次等士族——次等士族是沿用了陈寅恪的用语,我们也可以说是军人势力——而非文化士族,文化士族出不了皇帝,军人中崛起了又一代皇帝。刘裕的赫赫式功几百年来除了曹操无人与之匹敌。这再次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皇权的军事来源。南朝皇帝“主威独运,空置百司,权不外假”,恢复了对各个行政机构的支配,随后还采用了武将执兵柄、寒门掌机要、皇子镇要藩等措施。

北朝政治复兴的势头更为强劲。十六国以来,“五胡”君主就拥有重大的军事专制权威。也就是说,在东晋皇权陷入谷底之时,十六国皇权却呈截然相反的变化。尽管在这里也经常出现民族冲突和各种动乱,然而各政权也随即开启了汉化进程,如采用汉式官制、编制户籍、振兴官学、建设法制等。孝文帝时迎来了一个汉化高峰,政治体制有了重犬进步,甚至还出现了若干制度创新。可以说, 自孝文帝以来,北朝的行政水准就已决定性地超越了南朝。编户齐民体制全面重建,官员考课经常化了。周齐两朝的制度建设,斐然有成。陈寅恪评价魏律、齐律“取精用弘,成此伟业”。唐律这个重大制度成就,是源于北朝的。科举制也是唐代制度史上的一座丰碑。若以考试选官说,北朝曾有八百余人、甚至三千人的公职考试,这个规模不仅远过南朝,甚至超迈秦汉。考课、监察、官阶、学校等制度有重大发展。唐代六学体制,就是上承北朝的。通过均田制和三长制,编户齐民体制完善了。北朝多次大规模括户,往往一次就把几十万人纳入户籍,显示了强大的国家能力。相比之下,南朝国家能力就是较弱的,有学者估计,南朝最多只能控制实际人口的四五分之一。

从政治文化看,南朝尚清谈文学,北朝尚武功吏治。南朝学术深染玄风,而北朝恪守汉代经学。钱穆便认为,北朝的复兴来自以儒家经学(例如北周用《周礼》)治国。若依此说,则从儒家政治精神说,北朝反而是沟通汉、唐的。

从政治势力的结构看,南朝士族虽已屈居皇权之下,却依然高居于其他各阶层之上,压制着寒人、武将,使他们无法发展为新兴政治力量。但北朝不同,其政权主干是鲜卑皇权、军功贵族和国人式装,因同族原因他们高度凝聚,带动了整个政权的振作,并给予了皇权重大支持。(梁启超的前揭文曾触及了这样一个规律:异族政权中的贵族反而是强化专制的。)南朝最有权势的势力是文化士族,北朝最有权势的势力是军功贵族。就此而言,南北朝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南朝文化士族同北朝军功贵族的竞争史。

最终,北朝成为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出口,历史是由齐、周、隋,走向隋唐盛世的。隋唐中华民族复兴的动力,来自南北朝的民族融合;隋唐专制官僚制的复兴动力,来自北朝的民族压迫。

北朝政治复兴的动力,可视为“部族式力的体制化”。王朝崩溃后的战乱, 某种意义上也是王朝循环的自我更新,其时军事活动、军事组织、军人集团吸收了各地涌现出来的暴力,使之体制化了,由此恢复了秩序,一个新的集权体制得以重建。所以王朝初年往往都会出现专制强化。异族征服能够制造出更多的暴力,而且游牧民族把主奴关系带入了新体制,所以中国历史的几次北方族群的入主,都强化专制集权。又如北宋政治开明宽松,出现了“士大夫政治”,还有学者认为出现了“皇权的象征化”。假设继续下去,中国政治制度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无论怎样,辽金元等异族政权扭转了这一趋势,使之回归于历史中轴线了。北方族群对中国史的影响,不仅是造成了民族问题、国防问题,也在制度史上留下了深刻影响。

总结:历史连续性

从制度史观来看,中国是两千年一贯制。虽然魏晋南北朝出现了门阀士族一—北朝还有军功贵族,但总的说来,其政治体制的变态幅度,并没有达到形成一种全新体制的程

度。以前的部分论述可能含有一个偏颇:只看“人”,低估了“制”。

“人”就是政治势力,士族门阀势力吸引了众多视线,显得非常權眼;但如果从“制”的方面看,此期秦汉留下的专制集权体制虽有锈蚀扭曲,但依然健在,甚至依然在进化之

中,宛如“冰层下的潜流”,并且成为唐制的先声。唐律、科举和三省六部这三大制度成就,都是以魏晋南北朝的相关发展为基础的。尽管从“人” 的方面看,唐代士族还有一定

政治社会影响,然而去看体制:统一帝国再现,以上述三座制度丰碑为代表的制度发展,

都标志着专制官僚制登上了一个新台阶。如果魏晋南北朝的“变态”幅度,并不如“六朝

贵族论”所夸张的那么大,则“唐宋变革论”所谓唐宋间发生了贵族政治向君主独裁制度

的重大转型的论点,便应予修正。因此,阎老师并不采用“六朝贵族论”的认识,因为从

制度史观来看,唐不应该与魏晋南北朝,而是应该与两宋划入同一历史阶段。

田余庆先生认为,"中国古史中始终是皇权至上,皇权专制制度是运转历史的枢纽。尽管朝代变了,制度的外观有异,甚至后来皇帝居位制度也被推倒了,但皇权统治思想和某

些机制实际上是保存在社会躯体的骨髓里面,可以说形成历史的遗传基因” o这就是由

“制度史观”视角所看到的历史景象。制度史观强调中国史的连续性。强调政治体制的

“二千年一贯制”。王国时代、帝国时代和近现代,分别构成中国国家体制的1.0版、2.0

版,及正在升级换代之中的3.0版。之所以使用1.0版、2.0版、3.0版版本的措辞,就是刻意表明中国史有自己的逻辑、规律、节奏和道路,是同一事物连续发展、升级换代。

Linux进程间通信(2)实验报告

实验六:Linux进程间通信(2)(4课时) 实验目的: 理解进程通信原理;掌握进程中信号量、共享内存、消息队列相关的函数的使用。实验原理: Linux下进程通信相关函数除上次实验所用的几个还有: 信号量 信号量又称为信号灯,它是用来协调不同进程间的数据对象的,而最主要的应用是前一节的共享内存方式的进程间通信。要调用的第一个函数是semget,用以获得一个信号量ID。 int semget(key_t key, int nsems, int flag); key是IPC结构的关键字,flag将来决定是创建新的信号量集合,还是引用一个现有的信号量集合。nsems是该集合中的信号量数。如果是创建新集合(一般在服务器中),则必须指定nsems;如果是引用一个现有的信号量集合(一般在客户机中)则将nsems指定为0。 semctl函数用来对信号量进行操作。 int semctl(int semid, int semnum, int cmd, union semun arg); 不同的操作是通过cmd参数来实现的,在头文件sem.h中定义了7种不同的操作,实际编程时可以参照使用。 semop函数自动执行信号量集合上的操作数组。 int semop(int semid, struct sembuf semoparray[], size_t nops); semoparray是一个指针,它指向一个信号量操作数组。nops规定该数组中操作的数量。 ftok原型如下: key_t ftok( char * fname, int id ) fname就是指定的文件名(该文件必须是存在而且可以访问的),id是子序号,虽然为int,但是只有8个比特被使用(0-255)。 当成功执行的时候,一个key_t值将会被返回,否则-1 被返回。 共享内存 共享内存是运行在同一台机器上的进程间通信最快的方式,因为数据不需要在不同的进程间复制。通常由一个进程创建一块共享内存区,其余进程对这块内存区进行读写。首先要用的函数是shmget,它获得一个共享存储标识符。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t shmget(key_t key, int size, int flag); 当共享内存创建后,其余进程可以调用shmat()将其连接到自身的地址空间中。 void *shmat(int shmid, void *addr, int flag); shmid为shmget函数返回的共享存储标识符,addr和flag参数决定了以什么方式来确定连接的地址,函数的返回值即是该进程数据段所连接的实际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doc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 魏晋之际,道法的结合逐渐趋于破裂,以道家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思潮开始扬弃魏晋早期的名法思想,转而批评儒法之士,那么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有哪些呢?下面是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欢迎参阅。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 政治方面:国家长期分裂,战争频繁。或诸侯争霸称雄,或三国鼎立、南北对峙;发生了重大变革。如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使秦国确立封建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封建化过程。各民族交往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经济方面:社会变革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如:战国时期经济实力最强的秦国灭掉了六国,完成了统一;南北朝南北经济的发展为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文化方面:科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如: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的进步;南北朝时期的数学成就和《齐民要术》。文学艺术取得重大成就。如:春秋的《诗经》,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和青铜艺术的进步;东晋的书法绘画成就,著名诗人陶潜,南北朝的佛教石窟艺术等。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相对于文学创作异常地繁荣,(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锺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孝武本纪》:而上向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这里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宋)范晔《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等并立,都是重要的标志。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这代表了一般的认识。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篇》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的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汎渭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至于《东观汉纪》以及蔡邕的《独断》、刘熙的《释名》等反映了早期的文体辨析的意识。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就现存佚文看来,论及12种文体,对各种文体追溯其起源,考察其演变,并举出一些作品加以讨论,比曹丕和陆机又进了一步。(东晋)李充《翰林论》联系风格来辨析文体,是对文体风格的进一步探讨。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了,(梁)任昉的《文章缘起》分为84题,虽不免琐碎,但由此可见文体辨析的细致程度。至于《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既系统,对文体的讨论也很深入。《文心雕龙》的上篇主要的篇幅就是讨论文体,共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技、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技、思想时教案总第19课时 课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技、思想 教学目标(目的) 识记魏晋南北朝科技、思想概况;分析其历史背景和历 史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南北朝科技的主要成就。难点: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备注 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 教 学 过 程 及 板 书 要 点 新课引入:在社会动荡与局部统一的大背景下,南北朝

的文化成就别具地域与民族特色。 教学过程: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技:科学技术的进步1.数学:刘徽、祖冲之与圆周率。刘 徽(魏晋)——计算圆周率方法“割圆术”。祖冲之(南朝)——精确推算圆周率;著《缀术》(领先近1000年)。祖冲之取得数学成就的条件(江南经济发展,前人研究成果,祖冲之个人才华)。2.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 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的问世反映什么现象(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民族融合加强)。3.地理学: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裴秀(西晋)——著《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图原则(杰出地图学家)。郦道元(北魏)——著《水经注》(地理名著与文学作品)。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 在天文学方面,祖冲之创制了中国历法史上著名的 新历——《大明历》,他首次引用了岁差,是我国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在数学上,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的 真值应该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在机械制造上,曾制造了铜铸指南车、利用 水力舂米磨面的水碓磨、能日行百里的“千里船”和计

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养生思想 姓名郑晴 院系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专业历史学 班级 1202班 学号 1213010246

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思想 一、魏晋南北朝养生思想发展的背景 魏晋南北朝的三百余年间,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战争频繁、政权更迭的动乱时期。战乱和灾祸接踵而至的现实生活,极大地损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使得当时人的寿命十分短暂。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出于一种生命本能的需要,极力推崇养生之道;在道德修养方面,他们崇尚老庄之学,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在具体的养生实践上,则由重视导引吐纳转向炼丹服食,进而形成了一系列颇具道学色彩的养生方法。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学的代表人物 1、嵇康(224~263年),字叔夜,三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音乐家,魏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县)人。嵇康出生在儒学世家,曾做过曹魏的郎中、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由于不满司马氏政权而退隐。嵇康深受老庄思想影响,其诗文之中多见老庄典故,老庄思想也是其养生学思想的主要来源,养生著作是《养生论》。 2、葛洪(283~363年,一说卒于343年),字稚川,号抱朴子,晋代著名的思想家、医药学家,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葛氏自幼好学,精通医药,崇推神仙导引之术,晚年精研炼丹,一生著述繁富,最能反映其养生思想的代表作是《抱朴子·内篇》。他主张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 3、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居隐,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士、医药学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陶弘景为上清经之重要传人,并开创了对后世道教发展有深远影响的茅山宗,著有《养性延命录》,分为上下两卷,卷各三篇:第一为教诫篇,以精、气、神为核心,从理论上论述了养生之道;第二为食诫篇,从饮食角度论述养生祛病之理;第三为杂诫忌禳害祈善篇,论及生活起居,言行善恶,并及存想静养;第四为服气疗病篇;第五为导引按摩篇;第六为御女损益篇。《养性延命录》是陶弘景系统总结归纳前人养生理论和方法的一部重要道教养生著作。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思想的特点 1、修身养性,性命双修。 所谓养性,指的是人生观,思想观,性格等方面的修养,属于养生范畴的一个具体内容。养生不但要注重外在形体的修养,更要注意内在精神等方面的修养。《养生论》列举出“修性”达到的最高境界应是:“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泊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养性延命录·教诫篇》中总结出“十二少”与“十二多”的养性宜忌,指出:“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性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志,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妄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憔煎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陶弘景指出的十二个方面,较全面地包括了养性的内容,对养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静以养神,形神共养。 形与神的关系密切,形是神的载体,神是形的主宰。这一时期的养生家认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 一、朝代概述 魏晋南北朝,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在此期间,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发生过频繁激烈的战争。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二、地方行政体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体制为州、郡、县三级制。县以下,三国两晋南北朝沿袭汉制为乡、里、亭;北朝自北魏孝文帝改制后,实行党、里、领三长制。在少数民族地区,往往置都护等军事机构进行治理;而各国对不巩固的统治地区,则设置镇、戍,派军将以行军事管制。·各朝代州郡县数目一览表朝代西汉周州数郡数县数 13 13 13 2 5 19 22 23 23 42 103 97 211 238 395 350 109 519 160 508 1109 1179 1474 1025 秦汉三国东汉

两晋 南北朝 东晋 宋齐梁陈北魏 后齐 北 魏蜀吴西晋 40 103 105 65 22 43 156 1314 1180 438 352 365 1024 一说48 道32国341 道及国在县内 一说20州疆域不 备注 定 三、侨州郡县 定义:东晋南北朝时期因战争频繁,人民流徙,为安置流民而在流民聚居地所设的州郡县的地方行政区划。于它是寄治在别的州郡境内﹐仍沿用其旧壤州、郡、县之名,故称侨置。其后经过土断﹐许多寄治州郡获得实土。但因本是外地迁来﹐故继续称为侨州﹑侨郡﹑侨县。

土断: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 侨州郡县设置的作用及其弊病:这样一方面照顾了各大家族的利益,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也使其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成为合法;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但侨州郡县与原州郡县并置一处,也造成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混乱。四、双头州郡 双头州郡指东晋南北朝时期,在所设立的州郡当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即两州为同一刺史,并且两州同治一地,或两郡为同一太守,并且两郡合治一地。在当时,双头州的设立较少,双头郡的建置则较多。 双头州郡大多设立于东晋南朝的北部边地,北朝沿袭的是南朝的旧制。从地理分布上来看,从今天的四川中部、陕西南部,一直到淮水南北及山东西部,都可以找到双头州郡的踪迹。据学者们的研究统计,在东晋南朝一共出现过双头州9个,双头郡70多个。它们中的大多数变化十分频繁,如有的双头州郡的治所时 常发生迁徙,而有的两州或两郡又会发生分开或者合并的现象。等到隋朝统一全国,将侨州郡县全部撤除,双头州郡也就随之不再存在了。双头州郡的分类 1、实土郡——实土郡

进程间通信实验报告

进程间通信实验报告 班级:10网工三班学生姓名:谢昊天学号:1215134046 实验目的和要求: Linux系统的进程通信机构 (IPC) 允许在任意进程间大批量地交换数据。本实验的目的是了解和熟悉Linux支持的消息通讯机制及信息量机制。 实验内容与分析设计: (1)消息的创建,发送和接收。 ①使用系统调用msgget (), msgsnd (), msgrev (), 及msgctl () 编制一长度为1k 的消息的发送和接收程序。 ②观察上面的程序,说明控制消息队列系统调用msgctl () 在此起什么作用? (2)共享存储区的创建、附接和段接。 使用系统调用shmget(),shmat(),sgmdt(),shmctl(),编制一个与上述功能相同的程序。(3)比较上述(1),(2)两种消息通信机制中数据传输的时间。 实验步骤与调试过程: 1.消息的创建,发送和接收: (1)先后通过fork( )两个子进程,SERVER和CLIENT进行通信。 (2)在SERVER端建立一个Key为75的消息队列,等待其他进程发来的消息。当遇到类型为1的消息,则作为结束信号,取消该队列,并退出SERVER 。SERVER每接收到一个消息后显示一句“(server)received”。 (3)CLIENT端使用Key为75的消息队列,先后发送类型从10到1的消息,然后退出。最后的一个消息,既是 SERVER端需要的结束信号。CLIENT每发送一条消息后显示一句“(client)sent”。 (4)父进程在 SERVER和 CLIENT均退出后结束。 2.共享存储区的创建,附接和断接: (1)先后通过fork( )两个子进程,SERVER和CLIENT进行通信。 (2)SERVER端建立一个KEY为75的共享区,并将第一个字节置为-1。作为数据空的标志.等待其他进程发来的消息.当该字节的值发生变化时,表示收到了该消息,进行处理.然后再次把它的值设为-1.如果遇到的值为0,则视为结束信号,取消该队列,并退出SERVER.SERVER 每接收到一次数据后显示”(server)received”. (3)CLIENT端建立一个为75的共享区,当共享取得第一个字节为-1时, Server端空闲,可发送请求. CLIENT 随即填入9到0.期间等待Server端再次空闲.进行完这些操作后, CLIENT退出. CLIENT每发送一次数据后显示”(client)sent”. (4)父进程在SERVER和CLIENT均退出后结束。 实验结果: 1.消息的创建,发送和接收: 由 Client 发送两条消息,然后Server接收一条消息。此后Client Server交替发送和接收消息。最后一次接收两条消息。Client 和Server 分别发送和接收了10条消息。message 的传送和控制并不保证完全同步,当一个程序不再激活状态的时候,它完全可能继续睡眠,造成上面现象。在多次send message 后才 receive message.这一点有助于理解消息转送的实现机理。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4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化

课后限时集训(四)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 化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有学者指出,西汉时期,儒学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唯一的正统思想。据《汉书》记载,汉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体现了( ) A.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 B.汉宣帝对儒家治国理念的无情抨击 C.西汉时法家思想开始得到重视 D.汉代统治者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 A[“霸道”即法家思想,“王道”即儒家思想,汉家制度“霸王道杂之”体现了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故A项正确;汉宣帝强调“霸王道杂之”,这并非在抨击儒家治国理念,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兼采百家之长,故D项错误。] 2.(2019·郑州一模)下表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 汉代集议所引理据考 A.民间迷信思想的盛行 B.“天人感应”观念普遍流行 C.皇权政治的神秘色彩 D.政事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C[祥瑞、灾异往往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认为它们是天命的象征,是上天对人君施政的肯定或谴告,其主要政治功能在于为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与权威性服务,故选C项;材料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无法反映民间迷信思想问题,故排除A项;灾异、祥瑞是“天人感应”的反映,但看不出“普遍”流行,故排除B 项;自然环境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为皇权服务,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环境,故排除D项。] 3.(2019·乌鲁木齐一模)为了强调和倡导忠君,汉代经学提出了“家国同构”理论,也

进程同步实验报告

实验三进程的同步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进程同步和互斥的概念及实现方法; 2、更深一步的了解fork()的系统调用方式。 二、实验内容 1、预习操作系统进程同步的概念及实现方法。 2、编写一段源程序,用系统调用fork()创建两个子进程,当此程序运行时,在系统中有一个父进程和两个子进程活动。让每一个进程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字符:父进程显示字符“a”;子进程分别显示字符“b”和字符“c”。程序的输出是什么?分析原因。 3、阅读模拟火车站售票系统和实现进程的管道通信源代码,查阅有关进程创建、进程互斥、进程同步的系统功能调用或API,简要解释例程中用到的系统功能或API的用法,并编辑、编译、运行程序,记录程序的运行结果,尝试给出合理的解释。 4、(选做)修改问题2的代码,使得父子按顺序显示字符“a”;“b”、“c”编辑、编译、运行。记录程序运行结果。 三、设计思想 1、程序框架 (1)创建两个子进程:(2)售票系统:

(3)管道通信: 先创建子进程,然后对内容加锁,将输出语句存入缓存,并让子进程自己进入睡眠,等待别的进程将其唤醒,最后解锁;第二个子进程也执行这样的过程。父进程等待子进程后读内容并输出。 (4)修改程序(1):在子进程的输出语句前加上sleep()语句,即等待父进程执行完以后再输出。 2、用到的文件系统调用函数 (1)创建两个子进程:fork() (2)售票系统:DWORD WINAPI Fun1Proc(LPVOID lpPartameter); CreateThread(NULL,0,Fun1Proc,NULL,0,NULL); CloseHandle(hThread1); (HANDLE)CreateMutex(NULL,FALSE,NULL); Sleep(4000)(sleep调用进程进入睡眠状态(封锁), 直到被唤醒); WaitForSingleObject(hMutex,INFINITE); ReleaseMutex(hMutex); (3)管道通信:pipe(fd),fd: int fd[2],其中: fd[0] 、fd[1]文件描述符(读、写); lockf( fd,function,byte)(fd: 文件描述符;function: 1: 锁定 0:解锁;byte: 锁定的字节数,0: 从当前位置到文件尾); write(fd,buf,byte)、read(fd,buf,byte) (fd: 文件描述符;buf : 信息传送的源(目标)地址;byte: 传送的字节数); sleep(5); exit(0); read(fd[0],s,50) (4)修改程序(1):fork(); sleep(); 四、调试过程 1、测试数据设计 (1)创建两个子进程:

操作系统进程创建及通信实验报告

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Ⅰ]

一、实验目的 创建进程,实现进程消息通信和共享内存通信,了解进程的创建、退出和获取进程信。了解什么是映像文件、管道通信及其作用,掌握通过内存映像文件和管道技术实现进程通信。 二、实验内容 本例用三种方法实现进程通信,仅用于示例目的,没有进行功能优化。 1、创建进程A和B后,在进程A中输入一些字符,点“利用 SendMessage发送消息”按钮可将消息发到进程B。 2、在进程A中输入一些字符,点“写数据到内存映像文件”按钮, 然后在进程B中点“从内存映像文件读数据”按钮可收到消息。其中在点“写数据到内存映像文件”时,要求创建映像文件,B进程在印象文件中读取数据。 3、先在进程B中点“创建管道并接收数据”按钮,然后在进程A 中输入一些字符,点“写数据到管道文件”按钮可将消息发到进程B。管道是连接读/写进程使他们进行通信的一个共享文件,目的是更好地实现进程间的通信。 三、实验思想 这次试验最主要的内容和核心思想就是学会创建进程并实现进程间的简单通信、创建映像文件和创建管道文件来通信,后两者是实现进程通信的高级通信机制中的两种。. 创建一个程序A和程序B,其中程序A和B各有一个主窗体,A主窗体上要求可以实现创建进程B(即调用函数B)、结束进程B、关闭进程A、向进程B发送数据、创建映像文件、创建管道文件等功能,进程B要求有从映像文件读取数据、创建管道并接收数据、结束进程B功能。最终让A、B进程相互通信。

四、设计分析: 首先设得设计A、B两个程序的操作界面,然后编写各个功能模块。对于A 程序窗体,在“利用SendMessage发送消息”按钮的消息响应函数中,主要是利用Windows API函数CWnd::FindWindow来找到接收消息的窗体,即进程B,找到进程B后,利用这个函数返回的窗体指针的SendMessage函数来发送消息。在“写数据到内存印象文件”按钮的消息响应函数中,主要是利用函数CreateFileMapping来创建一个印象文件,这个函数返回的是这个印象文件的句柄,然后将这个句柄和要发送的消息字符串传递到函数sprintf中,就可以所要发送的消息写入印象文件,在B程序窗体中有个“从内存印象文件读数据”按钮,在这个按钮的消息响应函数中读取父进程所创建的印象文件中的数据就可以实现通信了。在B程序窗体按钮“写数据到管道文件”的消息响应函数中,不能直接将要发送的消息发送到管道文件,因为管道必须先由子进程通过函数CreateNamedPipe创建,只有待子进程创建好管道后父进程才能根据管道创建管道文件,将消息写入管道文件并及时发送给子进程。而且这个管道只能使用一次,即每次发送完消息后那个管道不能在使用了,必须再由子进程创建一个管道,A 进程才能再次创建管道文件并向其中写入消息。这个程序也不一定要MFC实现,还可以用其他的技术和语言实现,比如说Java、VB等,外表构架可以不一样,但核心技术都是一样的,只是不同的调用形式和调用方法,比如说在VB中,实现进程间的一般通信就是使用动态数据交换DDE,实现起来就比较简单,但是要创建映像文件和管道文件就比较繁琐,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语言。 五、程序部分源代码: 1.“利用SendMessage发送消息”按钮中的主要代码 //找到接收消息的窗口(窗口名为Receiver) CString str="进程B"; CWnd *pWnd=CWnd::FindWindow(NULL,str); if(pWnd) { COPYDATASTRUCT buf; char * s=new char[m_Msg1.GetLength()]; //m_Msg1为CString类型的变量 s=m_Msg1.GetBuffer(0);

进程控制与进程间通信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工程大学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课程名称:操作系统 实验成绩:指导教师:蔡敦波 实验名称:进程控制与进程间通信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进程的概念,明确进程和程序的区别。 2、认识和了解并发执行的实质。 3、了解什么是信号。 4、熟悉LINUX系统中进程之间软中断通信的基本原理。 二、实验内容: 1、进程的创建(必做题) 编写一段程序,使用系统调用fork( )创建两个子进程,在系统中有一个父进程和两个子进程活动。让每个进程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字符;父进程显示字符“a”,子进程分别显示字符“b”和“c”。试观察记录屏幕上的显示结果,并分析原因。 <参考程序>

运行的结果是bca. 首先创建进程p1,向子进程返回0,输出b.又创建进程p2,向子进程返回0,输出c,同时向父进程返回子进程的pid,输出a 2、修改已编写的程序,将每个进程的输出由单个字符改为一句话,再观察程序执行时屏幕上出现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必做题) <参考程序> # include int main() { int p1, p2, i; while((p1=fork())= = -1); if(p1= =0) for(i=0;i<500;i++) printf(“child%d\n”,i); else { while((p2=fork())= =-1); If(p2= =0) for(i=0;i<500;i++) printf(“son%d\n”,i); else for(i=0;i<500;i++) printf(“daughter%d\n”,i); } }

运行的结果是如上图所示. 首先创建进程p1,向子进程返回0,并for语句循环输出child +i字符串.又创建进程p2,向子进程返回0,输出字符串son+i,同时向父进程返回子进程的pid,输出字符串duaghter +i ,各打印5次。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政治思想文档

第七章、秦汉至魏晋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秦汉魏晋时期的社会状况 一、封建政治制度的建立: 1、郡县制和官僚制等封建社会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2、职官设置的日趋完备:秦汉时期中央政府设置三公九卿,此后,随着皇帝集权的逐渐加强,相权日衰,中央各部门的分工日细,监察制度日益完备。 3、人才选拔制度日趋完备 4、门阀士族势力的兴衰 二、社会经济状况 1、经济重心从北方向南方发展,为南方取代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奠定了基础; 2、赋役制度的调整:赋役负担由租、赋变为租、调 三、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第二节秦始皇的政治思想 1、秦朝皇权专制思想——皇帝至上理论的极度发展 A、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皇和帝的称谓连起来称皇帝的帝王,反映了其帝王观念的实现。 B、“功盖一切”是秦始皇皇帝至上理论的基础 “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宁”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C、皇帝的权力还表现在“为民主极”上 “普施明法,经纬天地,永为仪则。大矣哉!宇县之中,承顺圣意。” 2、重罚主义 (1)权力欲:表现为他对天下土地的占有和所有事务的控制与独裁上; (2)穷奢极欲。至高无上的权力加上极欲,导致了秦朝的重罚主义,这也是秦亡的重要原因。 “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积成市。杀人众者为忠臣。” 3、中央集权思想 皇帝下设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地方设置郡县,每郡设郡守,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辖。 4、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秦始皇将韩非的思想文化专制主义的主张付诸实行,将全国的思想文化统一到法家思想上,对先秦以来的百家之学实行全面禁绝;同时要求大家以吏为师,真正实现思想文化的一体化。 “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秦始皇父子在思路上是信奉法家的,但是他们的个人专断使严肃的法家也失去了再思考的余地。秦朝的速亡为法家招来了骂名,但法家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设计理论并没有随秦朝的灭亡而被抛弃。汉承秦制的事实,说明法家的政治理论在实际上仍然是有效的。 第三节汉朝道家的政治思想 一、汉初道家的政治思想——黄老政治 (1)汉初政治思想的格局: 一方面,统治者明倡黄老,辅以儒教,暗用法家,另一方面,道、儒、法之间又相互攻讦和斗争; (2)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 黄老政治:战国中期至汉初,道家中逐渐形成了黄老学派。此派假托黄帝的名义而改造老子的“无为”、“虚静”等思想,又密切关注现实政治,积极主治。黄老学派在治国方略上兼采诸家之长,杂用礼法,以无为为本,行有为之政,同时,它发展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将它运用到社会治理当中,“清静无为”成为汉初黄老学派的政治口号,为汉初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奠定了政治理论基础。黄老政治的推行符合了汉初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稳定统治起到了一定作用。 A、汉初实行黄老政治的原因 鉴于秦亡的教训,要改革治国策略; 在农民战争的冲击下,汉初统治者面临着国弱民贫的统治困境,统治基础极其薄弱,统治者必须寻求新的治国方略,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秦的暴政为法家招致骂名,政治思想界需要一种新的政治学说。 B、黄老政治的主要内容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罚不患薄,约法省刑 轻徭薄赋,以农为本

实验报告三进程管理及进程通信

实验三进程管理及进程通信 实验环境: Linux操作系统 实验目的: (1)利用Linux提供的系统调用设计程序,加深对进程概念的理解。 (2)体会系统进程调度的方法和效果。 (3)了解进程之间的通信方式以及各种通信方式的使用。 实验方法: 用vi 编写c 程序(假定程序文件名为prog1.c)编 译程序 $ gcc -o prog1.o prog1.c 或 $ cc -o prog1.o prog1.c 运行 $./prog1.o 实验内容及步骤: 实验1 编写程序。显示进程的有关标识(进程标识、组标识、用户标识等)。经过5 秒钟后,执行另一个程序,最后按用户指示(如:Y/N)结束操作。 编程截图:

运行结果: 实验2 参考例程1,编写程序。实现父进程创建一个子进程。体会子进程与父进程分 别获得不同返回值,进而执行不同的程序段的方法。 例程1:利用fork()创建子进程 /* 用fork()系统调用创建子进程的例子*/ main() { int i; if (fork()) /*父进程执行的程序段*/ i=wait(); /* 等待子进程结束*/{ printf("It is parent process.\n"); printf("The child process,ID number %d, is finished.\n",i); } else{

Printf(“It is child process.\n”); Sleep(10); Exit(); } } 运行结果: 思考: 子进程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结束的?子进程被创建后它的运行环境是怎样建立的? 答:是由父进程用fock()函数创建形成的,通过exit()函数自我结束,子进程被创建后核心 将其分配一个进程表项和进程标识符,检查同时运行的进程数目,并且拷贝进程表项的数据,由子进程继承父进程所有文件。 实验3 参考例程2,编写程序。父进程通过循环语句创建若干子进程。探讨进程的家族树 以及子进程继承父进程的资源的关系。 例程2:循环调用fork()创建多个子进程。 /*建立进程树*/ #include main() { int i; printf(“My pid is %d, my father’s pid is %d\n”,getpid() ,getppid()); for(i=0; i<3; i++) if(fork()==0) printf(“%d pid=%d ppid=%d\n”, i,getpid(),getppid()); else { j=wait(0); Printf(“%d:The chile %d is finished.\n”,getpid(),j);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第三单元第二、三课课时)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主要特征和表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的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佛教的传播和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南北朝时期的民歌《采桑度》、《敕勒歌》和《木兰辞》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绘画、书法、雕刻等方面的成就。 2.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魏晋南北朝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文化发展所产生的作用。(2)通过魏晋南北朝佛教兴盛对经济的破坏作用,使学生认识宗教的双重作用。(3)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分析,认识当时我国的一些科学家在勤奋钻研的基础上,取得了领先于世界的成就。从而树立努力勤奋刻苦学习的信念。 3.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本节的教育与教学,培养学生对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理解能力。 (2)培养与提高学生紧扣时代特征,抓住历史现象的关键,对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概括的综合能力。 (3)提高学生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与文化素质。 重点难点 1.重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数学、农学和地理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道教、佛教及其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民歌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书法、绘画和雕刻等。 2.难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和特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空前兴盛的原因和危害。 教学方法 1.归纳法;2.阅读指导法;3.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有哪些? 学生回答:(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2)庄园经济占居主要地位,寺院经济膨胀。(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文化也取得了一些成就,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呢? 学生思考,然后回答相关内容。结合前面我们分析文化发展的原因的基本模式:(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民族因素;(4)历史因素;(5)中外交流因素;(6)人民群众的因素等。然后分析出: (1)原因: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民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②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③外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它的文化的内涵。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重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代儒学一统天下,处于独尊地位的局面被打破,随着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并且盛行,儒学的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魏晋南北朝的儒家理论,却比较滞后。在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出现一位儒学大家。除了在无神论方面有所发展外,在哲学本体论上,却无多大进展。范缜虽提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的质用观,具有体用论的意义,但没有展开充分的论述。比之先秦两汉的哲学,并没有前进多少。比之佛道的本体论,落后了一大截。 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被打破独尊地位,处于衰落之中,但是儒学的传统并没有中断。正因为这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以及之后的隋唐儒学经过曲折的发展过程,成为上承两汉经学,下启宋明理学的重要发展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的学术地位 两汉经学流弊很多,形式繁琐,内容驳杂,及至魏晋,便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玄学。对于玄学,一般看作是道家思想的复兴,但并不排除儒家思想在玄学中的重要地位。玄学的发展借助于两汉经学,王弼注《周易》,释《论语》,何晏作《论语集解》等等,都是玄学家们为经学玄学化所作的努力。儒家的主要经典《周易》与《老子》、《庄子》被并称为三玄。玄学讨论的有无、本末问题,虽然来自老庄,但与《易传》思想关系密切。儒家思想在魏晋玄学时期有重要发展,它一扫两汉经学的繁琐芜杂,剔除了经学的天人感应说等神秘成分,使抽象思维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 魏晋南北朝隋唐虽是儒家文化处于低谷衰落的一个时期,但不代表具体在民族思想方面也毫无建树。相反,这一时期由于是我国各民族大迁徙和融合的时期,且经常处于群雄割据、汉族与少数民族所建政权鼎立并存的状态,因此,注定了儒家民族思想在这一时期有着巨大的飞跃与提升,值得我们认真的反思与研究。 一、江统及其《徙戎论》 江统,字应元,西晋末年人,是当时儒家的代表人物。时,匈奴、鲜卑、氐、羌等族不断内迁,并在归附的名义下,大批进入中原,与当地汉族杂居。由于文化习俗及民族利益诉求的差异,人居内地的少数民族时常与汉族政权发生冲突,如:公元294年,匈奴人郝散起兵攻上党:公元296年夏,其弟郝度元又起兵反晋;同年八月,氐族首领齐万年又率领氐、羌人民,进围泾阳,并威慑关中。为防患计,江统作《徙戎论》上奏给皇帝,要求将人居中原的少数民族迂回他们原来居住地。不使华夷混居。他的理由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1、“内诸夏而外夷狄”的历史传统。由于长期处于生产力发展的较高水平,华夏族一直居住在中原这块沃土上,少数民族则居住在周边偏远的地方,因此,很自然地就形成了华夏居中,戎、狄、蛮、夷居边的“五方格局”。这种居住格局至少确立于西周时期,甚至早在夏朝就已成型。根据这种历史传统,江统说:“夫夷蛮戎狄,谓之四夷,九服之制,地在要荒。《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或居绝域之外,山河之表,崎岖川谷阻险之地,与中国壤断土隔,不相侵涉,赋役不及,正朔不加,故曰:‘天子有道,守在四夷’。”自古以来,戎、狄、蛮、夷就居住在与“中国壤断土隔”的偏远地区,互不侵犯,所以,古代有道的天子只会防备“四夷”,而不会让他们进入中原与华夏混居。 2、夷狄与华夏的文化差异。伴随着居住地域不同而来的就是民族风俗习惯及其文化的差异,这是民族身份识别的根基。如江统说:“以其言语不通,贽币不同,法俗诡异,种类乖殊。”从不同的语言、货币、风俗制度就可以判断出华夏与夷狄完全是不同的族类。,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种民族差别在其来看完全代表着民族品格的差距。他认为:夷狄生性“贪婪,

北邮-大三-操作系统-进程管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进程管理 1.实验目的: (1)加深对进程概念的理解,明确进程和程序的区别; (2)进一步认识并发执行的实质; (3)分析进程争用资源的现象,学习解决进程互斥的方法; (4)了解Linux系统中进程通信的基本原理。 2.实验预备内容 (1)阅读Linux的源码文件,加深对进程管理概念的理解; (2)阅读Linux的fork()源码文件,分析进程的创建过程。 3.实验内容 (1)进程的创建: 编写一段程序,使用系统调用fork() 创建两个子进程。当此程序运行时,在系统中有一个父进程和两个子进程活动。让每一个进程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字符:父进程显示字符“a”,子进程分别显示字符“b”和“c”。试观察记录屏幕上的显示结果,并分析原因。 源代码如下: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 #include <> int main(int argc,char* argv[]) { pid_t pid1,pid2; pid1 = fork(); if(pid1<0){ fprintf(stderr,"childprocess1 failed"); exit(-1); } else if(pid1 == 0){

printf("b\n"); } else{ pid2 = fork(); if(pid2<0){ fprintf(stderr,"childprocess1 failed"); exit(-1); } else if(pid2 == 0){ printf("c\n"); } else{ printf("a\n"); sleep(2); exit(0); } } return 0; } 结果如下: 分析原因: pid=fork(); 操作系统创建一个新的进程(子进程),并且在进程表中相应为它建立一个新的表项。新进程和原有进程的可执行程序是同一个程序;上下文和数据,绝大部分就是原进程(父进程)的拷贝,但它们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进程!

03-变态和回归:魏晋南北朝政治历程.docx

变态与回归: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历程 阎步克 研究角度:制度史观 阎步克老师首先表明,随后所要讲的,等于是他的《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一书的一个概述。此书观察魏晋南北朝史的基本角度,可以说是“制度史观”,意即,偏重政治体制、政治形态的特点及变迁。 具体说来有三点:第一是政治制度变化,如官制、法制和人事制度;第二是政治势力,即各种政治势力、集团、阶级或群体的相互关系、何种势力占据支配。第三是政治文化,它构成了一个体制的运作基础。同一制度在不同的政治文化中的运作,可能截然不同。从制度、势力和文化这三个方面,比较魏晋南北朝与其他时代,可以让某些历史轨迹更为凸显。 变态的发生:士族门阀的兴起 周代实行分封制,诸侯各自建国,卿大夫则拥有大片采邑。周天子虽然号称天下共主,其实他根本管不到天下每一个农民,因为他不可能到各诸侯国去征稅, 只能以王畿为生。列国国君也不会到卿大夫的私人领地上去征稅。这跟与中世纪西欧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在那里,“The king sha I I I i ve of his own"。 周代又实行贵族政治,采用世卿、世禄和世官之制。大贵族世代为卿执政, 贵族子弟都有爵有禄,某些官职还可能由某家族世代把持,形成世官。世官往往需要专门技能,占卜之官、史官往往是世官。因世代做某官,那官名往往变成其家族氏姓了。如某家族世代占卜,后来便以卜为氏;某家族世代为史,后来便以史为氏;世代负责屠宰,后来就以屠为氏;世代制作毛皮衣服,后来便以裘为氏,等等。这叫“以官为氏”。 自秦以降,情况大变。秦始皇凭借郡县、乡里、什伍和户籍制,能让天下四千万农民都向其交稅、为其服役。清人赵翼称秦汉间是“天地一大变局”。一个布衣领着一群亡命无赖,几年后便成为天下之主,这都是此前历史从未有过的。一个流动化、功绩制的社会降临。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语,项羽“彼可取而代之”之鋅、刘邦“大丈夫当如是也”之言,都显示了此时社会的高度流动性,激发了底层的政治期望。进入汉代,先秦那些古老贵族彻底沦落,不可能靠旧贵族身份在政治舞台上展示自己了。 然而,“世家”在经历了巨大断裂后,两汉四百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积累。相关的世家可分三类,分别滋生于官场、乡里和士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