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德鲁克读后感

彼得德鲁克读后感
彼得德鲁克读后感

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想

在彼得德鲁克的众多著作中,《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彼得德鲁克被尊为“现代管理学之父”,是这个时代最出色的管理学者,他的著作广为人知,也影响了数代追求创新管理实践的学者和企业家。创新是彼得德鲁克思想的重要方面,这本《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更是经得起时间考验,值得一读在读,常读常新。在当今社会,也许人人都知道创新的重要性,激烈的市场竞争,瞬息万变的科学技术,让人们相信只有创新才是企业发展持久的推动力。然而关键问题在于,企业应该如何创新呢?彼得德鲁克首次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视为所有企业和机构有组织、有目的、系统化、科学化的工作,基于理论又适用于生产实践,将创新理论转化为行动与结果,帮读者理清思路,找到历史渊源,发掘创新的本质。

一、什么是创新

彼得德鲁克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特有的工具,他们总是视变化为商业和服务的契机。创新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的能力,在没有创新之前,地球应该是一片荒芜,资源没有被赋予经济价值而变得毫无意义。同样,无论是什么改变了现有资源的财富创造潜力也可以称之为创新,它不需要新的科技发明,只是改变现有资源的使用方式,而为人类创造更多的价值。他认为创新不需要是一个“实物”,只需要是一个创意,一个认知,不局限于科技创新,但也包含了社会创新和市场创新。他认为创新不仅适用于现有的企业,也适用于公益服务组织,甚至适用于白手起家的家庭作坊。他强调创新是有目的性的,是可以学习,可以加以训练的并付出实践的,这也是彼得德鲁克一直推崇的,将创新理论付诸实践,而不是停留在书本上。

对于当今社会,人类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已然步入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中。对于中国经济而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已然成为当前中国市场经济的主要任务之一。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生存环境和企业管理特质在当前知识经济转型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一系列全新的挑战,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创新成为企业盈利和发展的持续动力与根本属性。企业全面管理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将对企业的发展产生致命性的影响,企业的创新管理能力也成为企业最受关注的能力之一。因此,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重点

逐渐从聚焦于生产转向聚焦于创新,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突破企业创新的新思路。

二、创新的源泉

为了让创新的理论更好地付诸实践,彼得德鲁克还具体分析了企业应该从哪里创新,共有七项企业创新的来源。前四个来自于企业机构内部,后三个来自于企业外部。分别是出乎意料的情况;不一致;程序需要;产业或市场变化;人口变化;认识的变化;新知识。德鲁克说:“成功的企业家不会等待着缪斯亲吻以给予他们新想法的命运垂青,他们靠的是实实在在的努力。那些每日只想着一夜致富,期待自己的创新可以带来新一次的产业革命的企业家们注定会失败。而那些具有谦虚智慧主张的企业,最后才会成为一个高盈利的企业巨人。”下面我将针对彼得德鲁克提出的几点创新源泉,提出我的一些看法。

(一)产业和市场的变化

德鲁克认为产业和市场的突然改变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发展的契机。随着中国网络电子商务的发展,支付宝抓住了市场变化的先机,以超常规快速发展的神话发展至今。截止到今日,依然是国内最大的独立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的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商业模式创新,也对我国的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支付宝的创新发展模式,正说明了德鲁克的思想,它抓住了国内电子商务这一新兴产业,是网络经济、信用经济、服务经济的有机结合。

(二)人口变迁

中共五中全会公报决议“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是十三五规划最受关注的一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口红利,而当前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人口红利也逐渐消失。全面二胎政策中长期对老龄化问题的冲击仍需时间检验,但是直接关联产业将会从婴儿潮中受益。这次人口结构的变化将为相关食品、玩具、母婴、儿童服饰、教育培训等行业带来全新的契机,如何抓住创新机遇,是每个企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认识的变化

“杯子半满”和“杯子半空”是解释同一现象的两种说法,但是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改变管理者对于杯子从半满到半空的看法,意味着巨大的创新机遇。这让我想到了海尔冰箱的海外营销案例。上世纪么,国内家电市场竞争环境恶劣,需求疲软,海尔大力推行国际化战略,进军美国市场。当别人都在引进技术搞贴牌的时候,海尔便开始了自主品牌出口,目标高端市场。海尔在市场调研中发现小型冰箱在美国的家庭中日益受到欢迎,因此海尔摸准窍门,夹缝中改变思路,集中优势,寻求市场细分的差异化战略,获得了美国新生代的认可,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海尔的案例正向我们展示了,创新需要改变思路,而不需要颠覆技术,当企业可以从认识上寻求差异,大胆转变时,就可以获得市场创新的巨大份额。

(四)新知识

这里的新知识包括科技和非科技的知识。对于创新,管理者经常犯的错误是把创新单纯的理解为技术的创新。但是在彼得德鲁克看来,科技创新只是创新来源的其中一点。而且德鲁克还强调没有科技含量的创新,不但更容易发现机会,而且创新风险低,成功率高,效益更大,而基于高科技创新,时间跨度大,风险高,成功率低,还需要形成产业配套。

三、创新的原则

对于创新的原则,德鲁克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系统性创新来自于对新机遇的来源的分析,这些来源可能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重要性。正是因为创新是观念和认识上的产物,因此企业家必须走出去,多观察,多询问,多倾听,寻找潜在用户,研究他们的期望,他们的价值和他们的需求。为了更有效,一项创新必须是简单可行的,而且创新需要专注。成功地创新要从小的方面开始,让别人看到之后,觉得“这多明显啊,为什么我没有想到呢?”事实上,没有人能够预测一项创新是否会造出一家大的企业,还是只是成绩平平。但是尽管成绩平平,一个成功地创新有助于企业从一开始就变成标准的确立者,决定新技术或者新产业的方向。最重要的是,创新需要艰苦的工作。创新需要知识,需要智慧和天才,也需要专注,但是如果没有勤奋,锲而不舍和全身心的投入,任何才能和知识都会变得毫无用处。

四、关于创新的进一步思考

对于当今的中国企业,创新是适应科技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其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不断的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越来越需要现代企业适时的做出创新以抓住市场的机遇,迎接变革的挑战,不断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鼓励企业创新,也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证。随着市场经济的竞争日益白热化,企业要想在优胜劣汰的市场格局中站稳脚跟,创新是唯一的出路,只有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够保证和促进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德鲁克认为创新有七大动力源泉,分别来自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市场实际,我认为在中国市场,政策驱动是企业不可小觑的创新外部动力。以新能源汽车为例,由于政策利好的助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发展,短时间内占据市场重要份额。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原本处于“概念”状态,市场表现不佳。然而,随着空气质量的危机和汽车尾气的排放的问题日益突出,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性扶持一夜之间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创造了百年不遇的契机。自政策出台以来,多家国内汽车企业革新技术,加大投入,推动了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作为中国企业,要开拓视野,前瞻性的看到市场的机遇和需求,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适时瞄准政策的风向标,也会为企业的创新带来极大的动力。

企业的创新包含多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观念上的创新,只有思想上拥抱和接纳了创新,才能做到获得更多的创新机会。其次是组织和制度上的创新。企业家要特别注重组织和制度创新在企业创新中的积极意义。任何企业机构,只有在科学有效地管理环境下,才能最大的发挥效能。再者是战略创新。企业要重新定位自己的经营目标,要深入的进行战略研究、战略选择、战略创新,找到自己在行业发展中的定位。最后是技术创新。虽然德鲁克一再强调技术创新不是企业创新的关键,但是不能忽略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的优势。科学技术对于企业来讲,意味着核心竞争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必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威胁。

《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读后感_心得体会

《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读后感 黄水利 《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中的价值观和基本原则不胜枚举,每一个原则都可以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联想。但是诚如德鲁克所言:“因为管理涉及人们在共同事业中的整合问题,所以它是被深深植根于文化之中。管理者所做的工作内容在联邦德国、英国、美国、日本或巴西都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他们的工作方式却是千差万别。”因此,本文只结合自身工作且最触及个人思想的几个点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必须要做到卓有成效【P158】。智力、想象力,还有知识,是知识工作者个体最重要的资源。但是在企业中,个人的才能,只有通过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才有可能产生效益。组织是能使个人才干得以增值的工具。知识工作者本身并不生产有形的产品,他的产出是知识、创意和信息,这样的产品本身并无用途,它必须转化为有形的产品才具有实际意义。再伟大的智慧,如果不能应用的行动上,也只是毫无意义的资源。有的很有才华的人终其一生碌碌无为,是因为他把追求才华的本身作为目的,只重视知道什么,而忽视了把他的才华用于社会实践。对企业而言,“效”就是产品,它看得见、摸得着、能说明一切。做好产品,应该作为我们的宗教信仰。好产品是修炼出来的,容不得半点忽悠。 二、管理必须根据需要与机会的变化而变化,以此促使企业及其成员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P8】。一成不变的管理是不存在的,在企业管理的不同阶段,管理的重点是不同的。在管理的某个阶段,管理的重点也有所侧重。如同孙子云“良将用兵若良医用药,病万变,药亦万变”。管理应根据具体的运行而调整,管理者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工作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比如,我理解目前凝华的主要矛盾在于:高涨的销售势头和滞后的生产效率;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快速交付的要求与落后的质量保证(含设计、生产、材料等)。那么,针对当前的主要矛盾,凝华就需要及时调整管理工作,调配资源,使其能够“根据需要与机会的变化而变化,以此促使企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后感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后感 这本书有很多新颖的观念。 “在一个现代的组织里,如果一位知识工作者能够凭借其职位和知识,对该组织负有贡献的责任,因而能实质的影响该组织的经营能力及达成的成果,那么他就是一位管理者”。首先,彼得·德鲁克关于管理者的定义就颠覆了我的看法。我一直的观点就是:管理者永远是那个在办公室里冥思苦想,制定公司战略、把控公司发展方向的人。其余的人员,就是将管理者的宏观想法落实下来,保障公司能够沿着管理者制定的战略脉络延续发展。在我眼里,管理者就是老总及各部门的领导,其余都是执行者。 但是,在德鲁克的观念里,用心的执行者,也是公司的管理者。确实非常有道理。就像项目一直传承的理念一样,公司战略是大项目,但是落实到每位执行者那里就是小项目,不能说日常工作没有项目。同样的,“位高权重”的公司负责人是领导,对于那些对公司发展有责任感的员工来说,在执行过程中,同样要对自己的工作方向进行把控。在这个意义上,每位负责任的员工也是“管理者”。 身为管理者,就要保证自己的有效性。“知识成果不能用数量来衡量,也不能用成本来衡量。衡量知识工作主要应看其结果。”想要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工作中就需要以结果为导向。书中讲到这里的时候,又有一个发人深省的实例。 (管理顾问问:你在贵公司服务,自认为你应该做些什么呢?通常对方的回答不外是“我主持本公司的会计业务。”而不是“我的任务是,向我们的经历提供他所需的资料,使他能够做正确的决策。”) 此前别人问我做什么,我的回答就是具体业务。但是从未有意识将自己的工作与公司的发展结合起来。反思一下,我从未意识到自己工作表象下所附有的意义。只是尽心的将本职工作做好,仅此而已。德鲁克对这样的思想评价为:他们重视勤奋,但忽略成果。一个重视贡献的人,才能够对整个机构的经营绩效负责。 因此,通过阅读本部分,我觉得,对于有“如何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样的疑问的人,首先最重要的不是找方法,而是锻炼意识。“有效的管理者一定注重贡献,并懂得将自己的工作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在这样的意识指导下来找方法,才不会本末倒置。 有了这样的意识后,才是找方法的时刻。 德鲁克说,如果想要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那么一开始着手工作时,应该先从时间安排上入手。即要先记录时间,然后根据工作实际管理时间,统一安排时间。减少非生产性工作占用的时间。对于重要的工作,需要划分出整块的时间去处理。他提出的关于时间管理的原则:一次只做好一件工作,恰恰就是加快工作速度的最佳方法。越能集中我们的时间、努力和资源,我们所能完成的工作也就越多。 除了时间管理以外,管理者还要面对现实。管理者的失败,很多源于他本人在出任一项新职务时,不能或不愿为适应新职位的需要而改变。尤其是那些在某方面有突出才能的人,更容易固步自封。在工作中,与学员联系时,也发现这种现象,从技术转型为管理的人员,更多的面临这种困境。以往对技术的娴熟在进入到新的职位后,因为不愿意改变,不直面现实,越是这样在管理中越会遇到更多的挫折。于是将更多的执着放在技术中,最终导致转型的失败。 凡是失败的人,虽然一个个工作的很辛苦,却终因为他们不肯向自己提出新的挑战,不能看到改变努力方向的需要而失败了。所以在工作中也要敢于直面困难。 这本书是针对广大管理者的讲解,我在这本书中又针对自己的情况进行了个案分析。对我个人来说,这本书还告诉我,成为卓越的管理者,应具备的另一个性——自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即使是最有成效的管理者也是如此。每当面临困境的时候,要思索是因为自己的局限,还是因为没有勇气面对。如果是勇气欠缺的问题,客服心理恐惧就可以了。在工作中不必纠结于自己的不足、自己的弱点,这些只是发挥长处和力求有效性的限制而已。“这个人能够做什么,才是组织器重他的原因。而他不能做什么,则仅是他的限制,仅此而已。”只需记得将自己的所长淋漓发挥即可。万一,真的踏入了自己的雷区,那也是因为工作不适合你,别无其它,自己所能做的和该做的事情其实还有很多。 读完了这本书,我深知要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除了具体的提升方法外,还需要常常反躬自问:

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读书心得

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读书笔记 管理,在我眼里,过去一直认为都是权力的象征,是领导的事。直到我读了德鲁克管理思想以后,我对管理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管理是一种方法论,可活用于我们各项工作中来提高工作效率取得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看看我们身边大大小小的企业里,有多少管理者,因为对管理的误解,而造成组织信誉低下,人员涣散,工人工作没有激情,对公司没有信心,最后导致人员流失,企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退化破产。 我们都知道,人性都是不喜欢被管。只要有人管,就会不舒服,有一种被束缚的感觉。那么我们作为管理者,如果看到下属犯错,又不得不去纠正,因为这是管理者的职责。所以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既能维护公司的形象,又能保证工作效率和人际关系。 比如,从前我一直视管理的主要内容为督促和纠正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进程和纠正工作中的违规违纪行为。成天去挑他们的毛病,试图使他们变得更加优秀,虽然我的目的是好的,可是让人难于接受,并不益于单位组织的发展。这样只会使他们和我的关系对立紧张,工作效率越来越低下,越来越不自信罢了。读了德鲁克以后,我意识到我的管理方式大错特错。我需要给他们的是空间,给他们树立目标,让他

们自主、自觉的去改善自己,在工作中去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再站出来,问他们是否需要我的帮助,如何改进工作方式,提高效率,而不是一味的去高压强求。 德鲁克告诉我们:一个有效的管理者,不会把时间浪费在自己做不了的事情上,更不会大把时间用在对付自己的短处上,他们往往善于把握有利的形势,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我们说,一个高水平的管理者往往是用人的高手。在管理实践中,我们要做到求贤若渴善用人才。管理者很重要的一个职能就是识人、用人,在使用人才上不能求全责备,要善于发现人的长处,用人之长。一个管理者水平的高低完全可以通过用人的能力来衡量,如果一个管理者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可以将有限的人力资源整合到一起形成合力和战斗力,他就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反之,他就不是一名合格优秀的管理者。 当前受**用人机制制约,多数多元公司不能按工作需要引进人员的条件下,就更需要管理人员根据现有工作人员情况知人善用,因材施教,用人之长,避其之短。我认为可以将现有工作人员按四类划分进行有效管理使用:第一类是才能卓越又愿为企业做出贡献的,应给予发挥平台予以重用,大力支持并给予肯定和奖励;第二类是愿为企业贡献但才能不足的,应提供专业培训和不断的鼓励,逐步提高他们为组

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

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彼得德鲁克先生1966年出版的一部作品,主要讲述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方面,脑力劳动者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多,如何衡量和提升脑力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作为一名“管理者”,如何更好的管理自 己的时间,如何更好的为组织提供更多的成果,如何知人善任,如何做出卓有成效的决策。 这本书很薄,只有170多页,但是内容非常充实,用“字字珠玑”来形容也不为过,其中不仅包括了德鲁克先生睿智的理论,而且包含了大量翔实的实例, 信手拈来尽量大师本色。 下面按照章节顺序,记录书中一些让我深受启发的观点。 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一个人的有效性,与他的智力、想象力或知识之间,几乎没有太大的关联。 有才能的人往往最为无效。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才能本身并不是成果,一个人的才能,只有通过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才有可能产生效益 对于“体力工作者”而言,我们所重视的只是“效率”,所谓效率,可以说是“把事情做对(to do things right)”的能力,而不是“做对的事情(to get the right things done)”的能力。体力劳动的成果,通常可以用数量和质量 来衡量,但是对于“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而言,他们的劳动成果很难用数量和质量来衡量。 我们无法对知识工作者进行严密和细致的督导,我们只能协助他们。知识工作者本人必须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完成任务,自觉地做出贡献,自觉地追求工作效益。 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动力,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效性,以及他在工作中是否能有所成就。如果他的工作缺少有效性,那么他对做好工作和做出贡献的热情很快 就会消退,从而成为朝九晚五在办公室里磨时间的人。 知识工作者并不生产本身具有效用的产品,他不生产有形的产品,他生产的是知识、创意和信息,只有通过另一位知识工作者,将他的产品当做投入,并转 化成另一种产出,它们才具有实际的意义。再伟大的智慧,如果不能应用在行动上,也将只是毫无意义的资料。 组织是能使个人才干得以增值的一种工具。 什么是“管理者”,我们将其定位成:知识工作者、经理人员和专业人员, 由于其职位和知识,他们必须在工作中作影响整体绩效和成果的决策。

读彼得.德鲁克心得

最近拜读了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先生《德鲁克日志》、《德鲁克看中国与日本》这两本著作。其中《德鲁克日志》是汇集了德鲁克先生几十年来从事管理学工作所获心得的一本书,包含了德鲁克先生在管理学方面的主要思想。全书以日期相串联而《德鲁克看中国与日本》又是以德鲁克先生和日本企编辑。 业家中内功先生之间书信交流的方式展现出来的,所以内容间的相关性相对较差些。故而所读所悟都是些德 鲁克先生零碎的思想,所幸自己也是个间或会有想法的人,所以便拜领了德鲁克先生的大智慧并融入自己的一些想法形成这样一篇读书笔记。 这篇读书笔记的内容我打算分三层内容来讲述,依次为:社会组织的功能界定、商业企业运作理论、个人发展探索。当然,由于笔者自身知识储备极为有限以及篇幅限制文章在思想内容上可能平庸乏味、漏洞百出或与读者的原有思想观念相悖,还望读者不吝指教多多评点哈。 社会组织的功能界定。 社会中的主流组织大体可以分作这样三类:政府、非营利组织以及商业企业。各个组织有着各自独特的结构与功能同时在社会中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发挥着各自的作用。然而,这三类组织受自身固有性质的制约,在实现各自功能的过程中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运作机制与处理方式。这样的一种性质导致了三类组织在处理不同事物时必将面对高效、低效和无效三种境况。因而,为了能够更充分的利用资源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必须对三类组织的功能、任务作科学合理的划分界定。 财政学告诉我们那些外部效益明显的公共产品的提供应该由政府承担。在这个领域里,由于外部成本与外部收益的存在难以从提供的产品中有效的归置成本与收益而商业企业由于其自身固有的营利性自当知趣的离开。而对非营利组织来说,外部效益似乎并不影响其日常工作的开展。那么非营利组织和政府部门的功能任务当如何划分和界定呢?让我们回到这两个组织自身的性质上来考虑。非营利组织大多被人们与志愿者之类的字眼相联系,它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上的捐助而它提供的服务通常也是无偿的。而政府的资金则主要来源于税收以及国有产业的收益可谓资金实力雄厚。资金的来源很明显的决定了两个组织在提供产品、服务能力方面的天壤之别。但不可忽视的一个事实是,非营利组织的一大特色也是优势便在于它在人们眼中是与高尚和奉献相联系的,更多的具备一些超物质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要知道,人类发展的极致并非止于物质人类极乐在于精神。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能力范围之类非营利组织的工作效率要远远高于政府也更得群众所爱。同时,要指出的是,有承担某个任务的能力只意味着可能有效更并非意味着高效。政府是最大的一个机制,而一个机制超出了一定的规模便会变得低效显得臃肿,用经济学上的规模报酬递减来描述倒也显得合适哦。因此,在这个领域里我主张政府可以更多的放钱,扩充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的途径增强其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能力。当然,一个新的问题必将显现,那就是如何保持非营利组织的纯洁性,包括它的非官方非官僚性、高尚奉献性、热情高效性&& 在可估算成本和收益的领域里,政府应当承担那些投资回报期限长、成本资金巨大但却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工程。因为这样的领域私营企业往往不大乐意涉足或无力涉足。但随着私有资本的快速集聚,私营企业的经济实力有了极大的提高,那些以前无力涉足的领域便会重新获得它们的青睐。这个时候政府便应当考虑退居二线规范市场服务新贤了。 哈哈,似乎一直都在企图弱化政府的职能,其实这确实是出于效率考虑的需要。一方面政府由于机构庞大,低效在所难免。另一方面,政府是一个可以轻易影响规则的组织,让这样的组织登台竞技必然要将精彩破坏的无影无踪了。那么政府的职责何在呢?关于价值创造有两个环节,一是生产二是分配。资本主义验证了经济自利动机的有效性,但自由市场只能实现经济公平却没办法造就社会公平。这个无情的家伙无法完成的事情恰恰是政府的长处所在。

德鲁克管理思想读后感

德鲁克管理思想读后感 导读: 德鲁克管理思想读后感(一) 在读德鲁克的著作的时候,对其管理思想的哲学内涵不好,经常性的会陷入矛盾和困惑的境地。其实困惑与解惑仅仅在于对事物的角度认知。与许多朋友谈论时,大家的问题主要3个,我谈谈的一点拙见。 学习来管理能力的提升,对高昂的MBA的学习费用也在所不惜,德鲁克管理能力是可以系统训练的思想,MBA教育的教育应该是条捷径,但德鲁克MBA教育几乎完全抛弃了他所理解的管理学精髓,沦为一门综合技能培训。创新精神、长远的前瞻能力、难以应付突发事件、历史感淡漠,这是70%左右的MBA学生通病。MBA仅仅是个品牌效应,名声在外。 经常性的会陷入迷惑之中,管理知识的可知论将会把人看作理性的动物,是可以一系列的训练来的管理者,但人性是非理性的话,将会把管理试为神秘的,靠个人之所的灵感的产物,的不同的假设将会对企业界在理解德鲁克的管理思想的时候的。这所有悖论的最基础的问题。人都相信管理:任何于企业管理中唯一不变的法则,一切都在的过程中以现实环境的需求。 管理的本质是实践,思想在企业界有很深的市场,企业奉为至理名言的一句话,也对企业界的实践产生了性的,是在华人地区,管理的认识的肤浅,又加上财富的来源与管理的脱节,使得企业界对的

经验性的东西深信不疑,在说服性的理论之前,大多数的老板们会信奉的那一套,而所谓的管理学问真正的在企业家们的眼中并无实质性的市场。 不可知论,是无视管理规律的,那么在德鲁克的实践论之后,就看到的企业家在对管理规律和理论的轻视。但事实上,德鲁克本人对的理解是不认同的,在他的《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一书中,德鲁克就做了的有价值的分析,并有的管理者是可以一系列的训练来管理能力的。 能够看到的是,50年中的世界最大的企业,或多或少都在现下的环境中遇到了麻烦,而麻烦的根源就在于以为在的经验中总结的管理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真正的真理却是:要地在竞争中,就策略而进步。 德鲁克六十年的管理工作经历,从精心挑选的10部作品中取其精华编写成此书。它是对德鲁克管理思想的总结,也了关于管理学连贯易懂的入门介绍。全世界的管理者都应该感谢彼得德鲁克,他用了毕生的精力,来理清社会中人的角色和组织机构的角色。 德鲁克管理思想读后感(二) 我阅读了王总推荐的《德鲁克管理思想》一书,发现瑞洁公司领军人王总在公司推行的正是德鲁克管理思想。这个发现让我兴奋不已,我看到一个物业私企能从上至下学习推动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能从下至上认真践行公司各项管理策略,为打造“有温度的百年企业”不断努力。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后感

有幸拜读了德鲁克先生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让我受益匪浅。 彼得.德鲁克真是位令人敬佩的大师,将管理之事写得如此透彻且易懂,他说“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初次看这句话时,觉得有点片面,要做到卓有成效,你骨子里的管理者气息和才干应该也需要纳入其中才行,所以有些,即使学也是不可能学得来的。但拜读之后,我的这一想法彻底得到推翻,大师说得对,卓有成效,的确可以学会,关键在与对于管理二字你是否理解得当,且方法得当。 其实开篇的《序》对我的吸引还是蛮大的,从张瑞敏到赵曙明博士再到德鲁克研究所,以及詹文明先生,他们都是大家,是我眼中的伟人,从他们的眼光足以看出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从哲人的研读成果中,我们也能看出许多精华。 张瑞敏先生看过书后的体会是:首先,企业的管理必须有效,否则企业无法生存;其次,没有组织和个人在管理上相辅相成的有效性,就难以应对信息化的时代挑战;最后,管理者都应该学会有效性,这是成为一名有效管理者的必经之路。在学习有效性上其体会则是:创新---求是----创新,在学习提高有效性的目的下去创新,再将创新的成果以求是的态度去探索其规律的性的东西,并在这个规律的指导下,向更高层次的创新冲刺,以求在不断学习有效性的过程中成为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赵曙明博士说,这本书的独到之处不仅仅是对管理者的概念进行重新界定,而且奠定了从行为角度研究管理者的现代领导学的学科基础。德鲁克研究会认为“这本书是关于管理者如何管理自己的书”......... 我读完此书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离我们并不远,虽然此刻我还只是不起眼的平凡人,但如能按照德鲁克先生所说的方法去进行自我管理,那么,我相信,我也能学做成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全书的中心思想可以总结为两点:1、管理者的工作必须卓有成效;2、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围绕这两点,作者从七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下面我就从每一章浅谈一下自己的读后感以及小见解。 第一章: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可以学会的 这一章为我们解答了为什么需要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谁是管理者、管理者必须面对的现实、卓有成效能否实现等问题。作者认为:智力、想象力及知识,都是我们重要的资源,但是,资源本身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只有通过管理者卓有成效的工作,才能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成果。因此,要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的习惯:掌握自己的时间、我能贡献什么、如何发挥人的长处、

(读后感)《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读后感

《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读后感 黄水利 《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中的价值观和基本原则不胜枚举,每一个原则都可以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联想。但是诚如德鲁克所言:“因为管理涉及人们在共同事业中的整合问题,所以它是被深深植根于文化之中。管理者所做的工作内容在联邦德国、英国、美国、日本或巴西都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他们的工作方式却是千差万别。”因此,本文只结合自身工作且最触及个人思想的几个点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必须要做到卓有成效【P158】。智力、想象力,还有知识,是知识工作者个体最重要的资源。但是在企业中,个人的才能,只有通过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才有可能产生效益。 组织是能使个人才干得以增值的工具。知识工作者本身并不生产有形的产品,他的产出是知识、创意和信息,这样的产品本身并无用途,它必须转化为有形的产品才具有实际意义。再伟大的智慧,如果不能应用的行动上,也只是毫无意义的资源。有的很有才华的人终其一生碌碌无为,是因为他把追求才华的本身作为目的,只重视知道什么,而忽视了把他的才华用于社会实践。对企业而言,“效” 就是产品,它看得见、摸得着、能说明一切。做好产品,应该作为我们的宗教信仰。好产品是修炼出来的,容不得半点忽悠。 ?二、管理必须根据需要与机会的变化而变化,以此促使企业及其成员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P8】。一成不变的管理是不存在的,在企业管理的不同阶段,管理的重点是不同的。在管理的某个阶段,管理的重点也有所侧重。如同孙子云“良将用兵若良医用药,病万变,药亦万变”。管理应根据具体的运行而调整,管理者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工作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比如,我理解目前凝华的主要矛盾在于:高涨的销售势头和滞后的生产效率;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快速交付的要求与落后的质量保证(含设计、生产、材料等)。那么,针对当前的主要矛盾,凝华就需要及时调整管理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6篇(优秀版)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一):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前一段时间读了《管理的实践》一书,让我对管理有了与以往不同的理解。书中作者指出,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管理作为企业的器官,具有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和管理员工及工作的功能。 初次接触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就被他书中阐述的管理思想所吸引。德鲁克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强调人的理想性、价值观及决定力,构成了组织绩效表现的关键资源。他指出,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能动、动态的器官。我最欣赏他的一句话: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惟一权威就是成就。他的管理思想深深的影响了我整个管理学的思想基础,能够说他的思想已经扎根在我的思想中。他在管理的各个方面阐述了他独特的观点,构成了一整套的思想体系,从而建立了管理这门学科。 《管理的实践》中将管理的资料描述为三部分,即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三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管理企业从企业需要的组织架构上思考,全面诠释了职能分权制和联邦分权制,而且指出在条件可能的状况下,联邦分权制为最优构架,也是责权利同位,最有用心性及效果的架构。管理管理者从人才的引进、培训、安排、提升等程序中,道明了企业员工的管理目的:尽一切可能使每一位员工都成为管理者,也道明只能当每个员工都成为管理者时,企业人才才能正常接替,员工绩效才能最大发挥;管理员工和工作指明了决策的过程和分析决策工具的重要,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工具来为管理员工和工作做好的决策向导。 管理的每一个动作和行为都要同时涉及到管理的三个部分,因此在决策每一个行为时,都要思考对每一个方面的影响,找最影响小、最涉及面窄、最有绩效的角度来进行。 企业是社会的公民,服务于并丰富了社会的各种功能,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创造顾客。(以前经常听到推销员上非洲卖鞋的故事,而故事中那个看到当地居民光脚行走而大呼鞋可卖的才具有经营企业的战略眼光)企业的两项基本职能:营销和创新。透过他们产生经济成果,而企业其他的一切活动都在成本的范畴内。

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

主题: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名言桑全军 发表于:2009-11-06 10:21:26 河南星翰贸易有限公司Promotion Manager 查看档案彼得·德鲁克简介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 对世人有卓越贡献及深远影响,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以他建立于广泛实践基础之上的30余部著作,奠定了其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1909年11月19日,彼得·德鲁克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维也纳,祖籍荷兰。其家族在17世纪时就从事书籍出版工作。父亲是奥国负责文化事务的官员,曾创办萨尔斯堡音乐节;他的母亲是奥国率先学习医科的妇女之一。彼得·德鲁克从小生长在富于文化的环境之中。彼得·德鲁克先后在奥地利和德国受教育,1929年后在伦敦任新闻记者和国际银行的经济学家。于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法学博士。1937年移民美国,曾在一些银行、保险公司和跨国公司任经济学家与管理顾问,1943年加入美国籍。彼得·德鲁克曾在贝宁顿学院任哲学教授和政治学教授,并在纽约大学研究生院担任了20多年的管理学教授。尽管被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但彼得·德鲁克一直认为自己首先是一名作家和老师。1942年,受聘为当时世界最大企业——通用汽车公司的顾问,对公司的内部管理结构进行研究。1946年,将心得写成《公司概念》,“讲述拥有不同技能和知识的人在一个大型组织里怎样分工合作“”。该书的重要贡献还在于,彼得·德鲁克首次提出“组织“”的概念,并且奠定了组织学的基础。1954年,出版《管理实践》,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目标管理。从此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从而奠定管理大师的地位。1966年,出版《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告知读者:不是只有管理别人的人才称得上是管理者,在当今知识社会中,知识工作者即为管理者,管理者的工作必须卓有成效。成为高级管理者必读的经典之作。1973年,出版巨著《管理:任务,责任,实践》,是一本给企业经营者的系统化管理手册,为学习管理学的学生提供的系统化教科书,告诉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是管理学而不是经济学,不是计量方法,不是行为科学。该世书被誉为“管理学“”的“圣经“”。1982年,出版《巨变时代的管理》,探讨了有关管理者的一些问题,管理者角色内涵的变化,他们的任务和使命,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以及他们的发展趋势。1985年,出版《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被誉为《管理的实践》推出后德鲁克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全书强调目前的经济已由“管理的经济“”转变为“创新的经济“”。1999年,出版《21世纪的管理挑战》,彼得·德鲁克将“新经济“”的挑战清楚地定义为:提高知识工作的生产力。在欧洲经历了二战的残酷,并目睹了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彼得·德鲁克感到那些优秀的领导者才是那个世纪的英雄。德鲁克在他那本发人深省的自传《旁观者的冒险》中写道:“我和其他维也纳的小孩一样,都是胡佛总统救活的。他推动成立的救济组织,提供学校每天一顿午餐。这顿午餐的菜式,清一色是麦片粥与可可粉冲泡的饮料,直到今天我仍然对这两样东西倒胃口。不过整个欧洲大陆,当然也包括我在内的数百万饥饿孩童的性命,都是这个组织救活的。“”一个“组织“”居然能发挥这么大的功用!从德鲁克活生生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德鲁克强调“透过组织这种工具,尽量发挥人类创造力“”观念的根源。此外,彼得·德鲁克在预测商业和经济的变化趋势方面显示出了惊人的天赋。例如,早在1969年彼得·德鲁克就预言将有一种新的类型的劳动者出现———知识员工,他们的职业将由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决定,不再依靠出卖体力来养家糊口。1987年10月,美国股市大崩盘。仅10月19日一天,美国全国损失股票市值5000亿美元。对此,彼得·德鲁克说,他早就预料到了,“不是因为经济上的原因,而是基于审美和道德。“”彼得·德鲁克将当时的华尔街股票经纪人称为“完全不具有生产力的一群,但又能很轻易地大把捞钱。“”作为第一个提出“管理学“”概念的人,当今世界,很难找到一个比彼得·德鲁克更能引领时代的思考者:1950年代初,指出计算机终将彻底改变商业;1961年,提醒美国应关注日本工业的崛起;20年后,又是他首先警告这个东亚国家可能陷入经济滞胀;1990年代,率先对“知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一) 《管理的实践》是彼得。德鲁克先生于1954年出版的一本管理学著作,用他自己在序言中所介绍的,他认为“这是第一本真正的‘管理著作’,是第一本视管理为整体,率先说明管理是企业的特殊功能、管理者肩负了明确责任的管理书籍”。并认为“这是那些准备只读一本管理书籍人士的最佳选择”。 德鲁克先生在本书中,首先介绍了管理的本质,之后针对企业、管理者、员工和工作这三个企业管理的内容重点介绍了管理的结构,最终归结到“当一名管理者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德鲁克先生在书中强调了“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企业的主要功能是营销和创新”这样一个观点,这同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认为的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利润比较起来,的确大相径庭。德鲁克先生认为,“利润只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约束条件,远远不构成企业存在的目的“。但他同时承认“企业必须有足够的利润才能经营,这是企业最重要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对自己和员工的首要义务”。虽然我还不能充分理解他这一观点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但是我很喜欢他的这一说法,因为这让我感受到企业的存在具有了蓬勃的朝气和精神层面的追求,而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和经济价值。 彼得。德鲁克先生在本书中阐述的另外一个与我日常工作切实相

关的内容是企业对员工和工作的管理。他认为“人类在精神和心理方面都需要工作,如果不工作,大多数人都会面临精神和身体的崩溃瓦解。因此管理层的任务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和参与感,唤起他们的工作欲望”。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企业需要的绝不仅仅是还过得去的绩效,企业需要员工充分发挥潜能,达成最佳绩效。员工需要的也不仅仅是能有所表现的职务,他需要的工作必须能为他的能力和才华提供最大的发挥空间,给予他最大的机会持续成长和表现卓越”。因此,他主张“员工能做的规划越多,就能为自己的工作承担越大的责任,因此生产力也就会越高。如果员工总是听命行事,那么只会对工作造成伤害”。 彼得。德鲁克先生通过这种角度说明了企业通过这种管理方式,即让员工在工作中具有更多发挥自己主观能力的机会,并且让员工可以看得到自己的工作与企业发展的目标之间产生实际的联系,实现企业和员工以及员工的工作之间在工作目标和切身利益上的统一,最终就可以实现企业管理的目的。也就是说,如果员工在自己的工作中可以发挥的自由空间越大,员工对工作的热情也就越大,因而工作能给员工带来的成就感也就越强。由此我想到在团队工作中,作为中层管理者,在指明工作目标和工作程序之后,我也应该有意识的为自己的团队成员留出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团队成员能够有机会和余地规划自己的工作进程,并以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努力达成工作成果,进而获得工作中的成就感和个人专业技能的提高。就像彼得。德鲁克先生说的“员工对企业的要求,在基本的经济报酬之外,就是自我实现。

我对彼得.德鲁克的理解

我对彼得·德鲁克的理解 伟大人物似乎都是一个使命在身的人。德鲁克毕生的使命,是要建立一个和谐的新社会,是要帮助世人去理解如何组织一个工业社会。德鲁克是幸运的,他的思想最终为世人所接受,使人们理解了工业社会的本质,理解了工业社会的内在结构和运行机理,以及理解了工业社会的基本单元即企业及其管理全貌。德鲁克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一位社会学家,一个现代组织理论的奠基者,最后还是管理学的一代宗师。 我们称德鲁克为大师,并不表明德鲁克的思想源于某种莫名的启示。他的思想以及庞大的思维规模,源于独特的思维结构,很可能受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思·韦伯的影响,这只是猜测,德鲁克本人没有提及过。德鲁克分析“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的思维框架、概念体系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与这两位思想伟人极为相似。韦伯曾经说过,现代西方学者以及他们所体会到的精神世界,深受马克思的影响。 与思维结构相对应的是价值立场。德鲁克早年深受詹姆斯的心理学影响,使他的基本价值立场倾向于保守或中庸,自称是“自由保守派”;对待社会的前途和命运,既不悲观又不激进,主张有限理性,强调人的尊严;强调在社会成员共识的基础上形成公正,以此为基础来推动社会进步。德鲁克与历史上的伟人一样,终其一生所建立起来的思想成就,是可以“还原”的,可以还原到他的基本价值立场上。德鲁克庞大的思想和等身的著作,有着内在的统一性,统一于他的基本价值立场,统一于对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主张。 德鲁克自称是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人,能非常准确地解析和叙述一个复杂的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他的著作很直白,少有歧义,不必揣摩,也没有必要用心去悟;与巴纳德,乃至西蒙深邃而周延的“现代组织和管理”理论不同,这也许是德鲁克难以融入学术界或被边缘化的主要原因。德鲁克的思想是由普通人的经验和良知支撑着的,加上他“人本主义”的基本价值立场,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这也许是他的思想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德鲁克在其6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共写了29本书,大约发行了600万册。 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管理要面对的是一个社会、一个人性的世界;管理要应对的是一个“社会群体心理”的组织过程。管理面对的不是物理世界,管理要应对的不是技术经济的组织过程。他始终不认为管理是一门科学或一门艺术,充其量只是临床应用医学;管理强调的是有效性,需要实践的检验,而不是自我检验。企业是很实际的,关心“结果”胜于“理论”,在乎“实效”胜于“真理”。企业的成就或经济成果,是靠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干出来的。德鲁克把自己的第一本管理著作,取名为《管理的实践》,而不是“管理学原理”,这让很多人至今感到莫名其妙,尤其是让那些崇尚“从客观事物中发现绝对理性法则”的西方人备感困惑。 尽管德鲁克具有驾驭思想和文字的天赋,可他并不擅长也不打算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包括把概念、原理和方法结构化,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在他看来只要思想和观念合乎社会的需要,合乎人们的基本道德准则和直觉即可。而且他不喜欢咬文嚼字,四平八稳,做秀才文章;他追求思想上的完整性,讲究表达上的准确性,这导致他的作品思维跨度大,叙述上的附加成分多。解读德鲁克的著作,必须学学他把握问题的方式,即弄清楚这是一件什么事情,弄清楚德鲁克在说一件什么事情。否则,我们很难跟上他的思想主线,容易迷失在他那随心所欲的语言丛林之中。 德鲁克强调实践,始终把各个学科当做一种专业知识的来源,或当做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工具,为自己“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服务。他习惯于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借用他的概念就是“使现实变得具有未来意义”。加上他涉猎广泛,尤其擅长从实践中提炼概念,终其一生不断强化自己的思维规模,不断演绎发展自己的思想体系,可谓与时俱进。要想领略彼得·德鲁克的精神力量,必须从他的思想源头开始,从他早期的四本著作开始,即《经济人的终结》(1939年)、《工业人的未来》(1942年)、《公司的概念》(1946年)和《新社会》(1950年)。否则,难以把握他不断涌动的思想潮流,就像我们难以把握韦伯活的思想灵魂一样,只能窥其片断,不能与之神游。 《经济人的终结》是德鲁克移居美国大约两年之后写成的,那年他30岁。该书第一次展现了德鲁克的精神力量,即站在思想伟人的肩上,站在“历史过程和逻辑过程”两者统一的高度,从普遍联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演变的内在动因,进而综合应用各类知识于现实,形成自己的概念和见解。尽管《经济人的终结》中形成的思想还很年轻,然而却有着毋庸置疑的洞察力,宣告着“经济人时代”的结束,认为人类将面临着时代的转变,令人震惊。而且,事实证明德鲁克是正确的。

彼得德鲁克读后感

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想 在彼得德鲁克的众多著作中,《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彼得德鲁克被尊为“现代管理学之父”,是这个时代最出色的管理学者,他的著作广为人知,也影响了数代追求创新管理实践的学者和企业家。创新是彼得德鲁克思想的重要方面,这本《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更是经得起时间考验,值得一读在读,常读常新。在当今社会,也许人人都知道创新的重要性,激烈的市场竞争,瞬息万变的科学技术,让人们相信只有创新才是企业发展持久的推动力。然而关键问题在于,企业应该如何创新呢?彼得德鲁克首次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视为所有企业和机构有组织、有目的、系统化、科学化的工作,基于理论又适用于生产实践,将创新理论转化为行动与结果,帮读者理清思路,找到历史渊源,发掘创新的本质。 一、什么是创新 彼得德鲁克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特有的工具,他们总是视变化为商业和服务的契机。创新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的能力,在没有创新之前,地球应该是一片荒芜,资源没有被赋予经济价值而变得毫无意义。同样,无论是什么改变了现有资源的财富创造潜力也可以称之为创新,它不需要新的科技发明,只是改变现有资源的使用方式,而为人类创造更多的价值。他认为创新不需要是一个“实物”,只需要是一个创意,一个认知,不局限于科技创新,但也包含了社会创新和市场创新。他认为创新不仅适用于现有的企业,也适用于公益服务组织,甚至适用于白手起家的家庭作坊。他强调创新是有目的性的,是可以学习,可以加以训练的并付出实践的,这也是彼得德鲁克一直推崇的,将创新理论付诸实践,而不是停留在书本上。 对于当今社会,人类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已然步入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中。对于中国经济而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已然成为当前中国市场经济的主要任务之一。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生存环境和企业管理特质在当前知识经济转型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一系列全新的挑战,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创新成为企业盈利和发展的持续动力与根本属性。企业全面管理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将对企业的发展产生致命性的影响,企业的创新管理能力也成为企业最受关注的能力之一。因此,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重点

彼得德鲁克著作年表

彼得"F"德鲁克著作年表 1. 《经济人的末日》(The End of Economic Man )- 1939 2. 《工业人的未来》(The Future of Industrial Man)- 1942 3. 《公司的概念》(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 1946 4. 《新社会》(The New Society)- 1950 5. 《管理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1954 6. 《美国的下一个20年》(America's Next Twenty Years)- 1957 7. 《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 of Tomorrow)- 1957 8. 《成果管理》(Managing for Results )- 1964 9.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 1966 10. 《断层时代》(The Age of Discontinuity)- 1968 11. 《技术、管理与社会》(Technology,Management and Society)- 1970 12. 《人、思想与社会》(Men,Ideas and Politics)- 1971 13. 《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anagement: Tasks,Responsibilities,Practices)- 1973 14. 《看不见的革命》(The Unseen Revolution)- 1976 (1996年以《退休基金革命》(The Pension Fund Revolution)重版) 15. 《人与绩效:德鲁克论管理精华》(People and Performance: The Best of Peter Drucker on Management )- 1977 16. 《管理导论》(An Introductory View of Management)- 1977 17. 《旁观者》(Adventures of a Bystander)- 1978 (autobiography) 18. 《毛笔之歌:日本绘画》(Song of the Brush: Japanese Painting from the Sanso Collection)- 1979 19. 《动荡时代中的管理》(Managing in Turbulent Times)- 1980 20. 《迈向经济新纪元及其他论文》(Toward the Next Economics and Other Essays)- 1981 21. 《变动中的管理界》(The Changing World of the Executive)- 1982 22. 《最后可能出现的世界》(小说,The Last of All Possible Worlds)- 1982 23. 《行善的诱惑》(小说,The Temptation to Do Good )- 1984 24.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1985 25. 《管理的前沿》(Frontiers of Management)- 1986 26. 《新现实:政府与政治、经济与企业、社会与世界》(The New Realities: in Government and Politics,in Economics and Business,in Society and World View)- 1989 27. 《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原理与实践》(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1990 28. 《管理未来》(Managing for the Future)- 1992 29. 《生态远景》(The Ecological Vision)- 1993 30. 《后资本主义社会》(Post-Capitalist Society)- 1993

《德鲁克论管理》读后感

《德鲁克论管理》读后感 花了4个多月时间,这本书算是读完了。这本书收录了德鲁 克近多年中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篇文章。它分为两个部分:一、经理人的责任,探讨的是经理人所从事的最基本的管理工作,也就是围绕着实现长期的经济绩效,管理者需要做什么。这包括:事业理论:经营假说;有效决策,如何做人事决策;小构想,大作用;创新的原则;以及企业经营绩效的管理。二、执行者的世界, 包括管理者真正需要的信息,新型组织的到来,组织化的新社会,企业可以向非营利组织学习什么,新生产力的挑战,管理与这个 世界的课题,以及后资本主义时代的经理人:德鲁克专访。 我一看到这本书,就立刻开始读它,是因为它所谈的正是今 天的企业管理者们最需要关注的问题。虽然这些文章发表的年代 不同,但是我们今天来读,却发现他所说的正是今天大多数企业 必须面对的问题,或者因为没有面对而陷入困境的问题。德鲁克 为这本书写了“已经发生的未来”这篇序。几十年前他敏锐观察 到的“已经发生的未来”今天正在逐步变成事实。所以,这本书 值得今天的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放在手边随时阅读、随时 参考。 管理的目的从来都没有改变,但是所管理的资源却改变了: 从工业时代的三大要素:资本、土地和劳动力,转变为“知识”。在今天,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社会资本,也是企业生存必须依赖的

核心竞争力。但是它不同于任何其他资源,因此,要管理知识, 发挥知识生产力,管理必须随之改变。 为什么学习和实践这些管理原则这么重要?结合读《工业人的 未来》,使我对目前所处时代有一个新认识。直到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才真正颠覆了前一个功能社会,也就是重商社会。这个 社会持续了多年,商业和贸易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为了实 现通过贸易发展经济,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引发移民潮;世界 列强为了瓜分自然资源和市场而争夺殖民地;就是封建王朝的倒塌,比如法国大革命,也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结构。工业刚刚 兴起,开始出现大型企业,但是工业的威力还没有显现,企业主 还没有社会地位,工人更是被看作是最底层的劳动力。同时它还 造成不可调和的阶级冲突。 世纪末到世纪初,产生了大批新型工业,包括能源、汽车、 电力、化工等今天的主要行业,才使工业所创造的财富远超过商业,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它也彻底颠覆了社会生态,把 执掌企业命运的人推到社会的领导阶层。然而,与此同时,拥有 企业所有权的企业主却逐渐退到后台,企业的管理者成为真正执 掌企业命运的人,是真正决定如何创造社会财富的人,也成为社 会的领导阶层。 管理诞生于世纪初,正是因为工业的大发展和创新,使得经 营企业成为一个专业职业,需要专业经理人来管理。从泰勒的科 学管理、福特的生产流水线,到斯隆的分权制,这些都是推动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