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谱分析重要概念整理

波谱分析重要概念整理
波谱分析重要概念整理

紫外可见光谱

1、紫外可见光谱ultraviolet and visible spectra:是由分子吸收能量激发价电子或

外层电子跃迁而产生的电子光谱。

2、朗伯比尔定律Lamber and Beer's law:吸收光谱的基本定律,也是吸收光谱定量分析的理论基础。定律指出:被吸收的入射光的分数正比于光程中吸光物质的分子数目。A=lg(I0/I1)=lg(1/T)=εcl

3、吸光度absorbance:表示单色光通过试液时被吸收的程度,为入射光强度I0与透过光强度I1的比值的对数。

4、透光率transmittance:也称透射率,为透过光强度I1与入射光强度I0之比值。

5、摩尔消光系数molar extinction coefficient:它是浓度为1mol/L的溶液在1cm 的吸收池中,在一定的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

6、发(生)色团Chromophore:是指在一个分子中产生紫外吸收带的官能团,一般为带有π电子的基团。有机化合物中常见的发色团有:羰基、硝基、双键、叁键、芳环。

7、助色团Auxochrome:有些原子或原子团单独在分子中存在时,吸收波长小于200nm,而与一定的发色团相连时,可以使发色团所产生的吸收峰位置红移,吸收强度增加,具有这种功能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助色团。-OH、-OR、-NHR、-SH、-SR、-Cl、-Br、-I等(p-π共轭导致)

8、红移Red shift:也称向长波方向移动。当有机物的结构发生变化(或取代基的变更)或受到溶剂效应的影响时,其吸收带的最大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的效应。

9、兰移Blue shift:也称向短波方向移动。与红移相反的效应。

10、K-带K-band:当分子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双键共轭时,π→π*跃迁能量降低,吸收波长红移,共轭烯烃分子的这类吸收在光谱学上称为K带。

11、R-带R-band:n→π*跃迁是指分子中处于非键轨道上的n电子吸收能量后向π*反键轨道的跃迁。这种跃迁在光谱学上称为R带。

12、B-带B-band:芳香族化合物的π→π*跃迁,在光谱学上称为B带(苯型谱带)和E带(乙烯型谱带),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

13、E-带E-band:指在封闭的共轭体系中(如芳环),因π→π*跃迁所产生的较强或强的吸收谱带,E带又分为E1和E2带,两者的强度不同,E1带的摩尔消光系数大于104(lgε>4),吸收出现在184nm;而E2带的摩尔消光系数约为103,吸收峰在204nm。

红外光谱

1、infrared spectra(spectrum) 红外光谱:研究分子运动的吸收光谱,也称为分子光谱。红外吸收光谱是分子中基团的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产生的,被称作振-转光谱。

2、wavenumber 波数:中红外区的频率常用波数表示,波数的单位是cm-1,波数υ/ cm-1 =104 /( / μm )。

3、characteristic vibration frequency 特征振动频率:反映特定化学键的键长、键角变化以及基团的分子结构特征的频率称作该化学键或基团的特征吸收频率。

4、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属于干涉型红外光谱仪,主要由光源、迈克尔逊干涉仪、检测器和计算机组成。

5、vibration coupling振动偶合:含有同原子的两个键,如振动频率相同或相近,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振动偶合。

6、Fermi resonance 费米共振:一个化学键的基频和本身或与之相连的另一个化学键的振动的倍频或合频产生偶合称为费米(Fermi)共振。

7、functional group region官能团区:红外光谱中,在4000~1300cm-1范围内,每一红外吸收峰都和一定的官能团相对应,这个区域称为官能团区。

8、fingerprint region 指纹区:1300~650cm-1区域中虽然一些吸收也对应于一定的光能团,但大量的吸收峰并不与特定的官能团相对应,仅显示化合物的红外特征,犹如人的指纹,称为指纹区。结构上的细微变化都会引起指纹区的变化。

9、基频峰:υ0→υ1的跃迁成为本征跃迁。由此产生的吸收带称作本征吸收带或基频峰。

10、overtone band 倍频带:由基态到第二激发态的跃迁产生倍频峰。

11、combination band 合频带:基频峰之间相互作用形成频率等于两个基频峰之和或之差的吸收峰称作合频峰。

核磁共振

1、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a 核磁共振:在外磁场作用下,当用射频波照射磁核时,如果射频波的频率与该核的回旋频率相等,射频波的能量就会被该磁核吸收,核的自旋取向就会由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即发生核磁共振(NMR)。

2、nuclear spin 核自旋:原子核的核质量数和核电荷数之一为奇数则有自旋现象(自旋量子数不为零)。

3、resonance frequency共振频率:在外磁场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使用一个强而短的射频脉冲照射样品。这个射频脉冲包括所有不同化学环境的同类磁核的共振频率。

4、chemical shift化学位移:由于分子中各组氢核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在不同的磁场产生共振吸收的现象称为化学位移。

5、shielded effect屏蔽效应:在外磁场作用下,运动着的电子产生与外磁场方向相反的感应磁场,起到屏蔽作用,使氢核实际受到的外磁场作用减小:H=(1- )H0这种感应磁场对外磁场的屏蔽作用称作电子屏蔽效应(electronic shield effect)。

6、deshielded effect 去屏蔽效应:当一个原子与另一个原子的空间距离小于范德华半径之和时,核外电子云将相互排斥,导致去屏蔽效应,化学位移向低场位移。

7、anisotropy of chemical bonds 化学键的各向异性:化学键产生一个各向异性的磁场,某些位置为屏蔽区,δ值移向高场,另一些位置为去屏蔽区,δ值移向低场,这种现象称作各向异性效应。

8、spin-spin coupling 自旋-自旋偶合:引起共振峰分裂的分子中邻近磁性核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作自旋-自旋偶合。

9、spin-spin spliting 自旋-自旋裂分:由自旋-自旋偶合引起的谱峰分裂的现象称作自旋-自旋裂分。

10、chemical equivalent 化学等价:分子中化学位移严格相等的一组核,彼此称为化学等价。

11、magnetically equivalent磁等价:分子中的一组核对组外任何一个核都表现出相同大小的偶合作用,即只表现出一种偶合常数,称为这组核为彼此磁等价的核。

12、coupling constant 偶合常数:由自旋-自旋偶合引起的谱峰分裂程度的量度称作偶合常数,单位是赫兹(Hz)。偶合常数是固有属性,与核磁测定条件(外磁场强度)无关。偶合类型:同碳偶合(2J)、邻碳偶合(3J)和远程偶合(4J, 5J等)。

有机波谱分析知识点

有机波谱分析知识点

名词解析 发色团(chromophoric groups):分子结构中含有π电子的基团称为发色团,它们能产生π→π*和n→π*跃迁从而你呢个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吸收。 助色团(auxochrome):含有非成键n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本身不吸收辐射,但当它们与生色团或饱和烃相连时能使该生色团的吸收峰向长波长移动并增强其强度的基团,如羟基、胺基和卤素等。 红移(red shift):由于化合物结构发生改变,如发生共轭作用引入助色团及溶剂改变等,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蓝移(blue shift):化合物结构改变时,或受溶剂的影响使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 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使吸收强度增加的作用。 减色效应(hypochromic effect):使吸收强度减弱的作用。 吸收带:跃迁类型相同的吸收峰。 指纹区(fingerprint region):红外光谱上的低频区通常称指纹区。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的差异,并显示出分子特征,反映化合物结构上的细微结构差异。这种情况就像人的指纹一样,因此称为指纹区。指纹区对于指认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很有帮助,而且可以作为化合物存在某种基团的旁证。但该区中各种官能团的特征频率不具有鲜明的特征性。 共轭效应 (conjugated effect):又称离域效应,是指由于共轭π键的形成而引起分子性质的改变的效应。 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s):一些极性共价键,随着取代基电负性不同,电子云密度发生变化,引起键的振动谱带位移,称为诱导效应。 核磁共振: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只有当把原子核置于外加磁场中并满足一定外在条件时才能产生。 化学位移:将待测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与某基准物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进行比较,其相对距离称为化学位移。 弛豫:通过无辐射的释放能量的途径核由高能态向低能态的过程。 分子离子:有机质谱分析中,化合物分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的离子。 基峰:质谱图中表现为最高丰度离子的峰。 自旋偶合:是磁性核与邻近磁性核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成键电子间接传递的,不影响磁性核的化学位移。 麦氏重排(McLafferty rearrangement):具有不饱和官能团 C=X(X为O、S、N、C等)及其γ-H原子结构的化合物,γ-H原子可以通过六元环空间排列的过渡态,向缺电子(C=X+ )的部位转移,发生γ-H的断裂,同时伴随 C=X的β键断裂,这种断裂称为麦氏重排。 自旋偶合:是磁性核与邻近磁性核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成键电子间接传递的,不影响磁性核的化学位移。 自旋裂分:因自旋偶合而引起的谱线增多现象称为自旋裂分。 1.紫外光谱的应用 (1).主要用于判断结构中的共轭系统、结构骨架(如香豆素、黄酮等) (2).确定未知化合物是否含有与某一已知化合物相同的共轭体系。 (3).可以确定未知结构中的共轭结构单元。 (4).确定构型或构象 (5).测定互变异构现象 2.分析紫外光谱的几个经验规律 (1).在200~800nm区间无吸收峰,结构无共轭双键。

典型地物反射波谱测量与特征分析

典型地物反射波谱测量与特征分析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实验意义: (1)对光谱测量仪器的认识:ASD野外光谱分析仪FieldSpecPro是一种测量可见光到近红外波段地物波谱的有效工具,它能够快速扫描地物,光线探头在毫秒内得到地物的单一光谱。FieldSpec分光仪主要由附属手提电脑,观测仪器,手枪式把手,光线光学探头以及连接数据线组成。通过连接电脑,可实时持续显示测量光谱,使得测量者可以即时获取需要的测量数据。 (2)对课堂内容的认识:地物反射光谱是指某种物体的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到的曲线即为反射波谱特性曲线。影响地物波谱变化的因素:太阳位置(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不同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不同。时间、季节的变化。地物本身差异、土壤含水量、植被病虫害。 2.实验目的: (1)地物波谱数据获取需要使用地面光谱仪,通过该实验学会地面光谱仪的原理与使用方法。 (2)通过对地物光谱曲线分析,比较相异与相似地物反射光谱特征。认识并掌握典型地物反射光谱特征。

二、实验内容与方法 1.实验内容 (1)典型地物反射波谱测量 选择典型地物类型,使用地物光谱仪,开展地物光谱测量,获得典型地物可见光近红外波段(微米)的反射光谱曲线。 地物类型:植被(草地、灌丛),水体(不同水深,有无植被),土壤(裸土、有少量植被覆盖土壤),不透水地面(水泥地面、沥青路面、大理石地面)。 (2)地物波谱特征分析 a)标准波谱库浏览 b)波谱库创建 c)高光谱地物识别 从标准波谱库选择端元进行地物识别 自定义端元进行地物识别 2.实验方法 (1)ASD光谱仪简介 FieldSpec Pro型光谱仪是美国分析光谱设备(ASD)公司主要的野外用高光谱测量设备。整台仪器重量公斤,可以获取350~2500nm 波长范围内地物的光谱曲线,探测器包括一个用于350-1000nm的512像元NMOS 硅光电二极管阵列, 以及两个用于1000-2500nm的单独的热电制冷的铟-镓-砷光电探测器。便携式光谱仪是“我国典型地物标准波谱数据库”获取光谱数据的主要设备。 基本技术参数:

语义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作为语言学一个分支的语义学 语义学的建立以法国学者米歇尔·布勒阿尔1897年7月出版《语义学探索》为标记。 该书1900年翻译为英文“语义学:意义科学的研究(Semantics:Studies in the Science of Meaning)”。 这本专著材料丰富,生动有趣,重点在词义的历史发展方面,兼顾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全书共三编:1,讲词义变化的定律,介绍变异、扩散、类推等概念;2,讲如何确定词义,介绍释义、比喻、多义、命名等;3,讲词类、词序、组合规则等,涉及语法意义。 除了语言学的语义学,还有逻辑学的语义学,哲学的语义学,还有心理学家对语义的研究。 a,逻辑学的语义学是对逻辑形式系统中符号解释的研究,又称“纯语义学”,对象并非自然语言的语义。 b,哲学的语义学围绕语义的本质展开涉及世界观的讨论。“语义学”或“语义哲学”又是本世纪前半叶盛行于西方的至今仍有影响的一个哲学流派的名称。 c,心理学家研究语义,主要是想了解人们在信息的发出和接收中的心理过程。 d,语言学的语义学把语义作为语言(乃至言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它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其变异和发展,语义间的关系等等。 布勒阿尔的书给语义的发展以重要地位,声称研究语义的变化构成了语义学。同时它把语义限制在“词语”的意义上,主要是词义上。这两个特点一直贯穿在他以后半个多世纪的若干代表性著作里。 继布勒阿尔之后,一部有世界影响的语义学专著是两位英国学者奥格登和理查兹合写,1923年出版的《意义的意义》(The Meaning of Meaning)。这两位学者还曾共同创制了后来遭到各种非议的“基本英语”(Basic English).

波谱分析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生色基、助色基、红移现象、蓝移现象、增色效应、减色效应、官能团吸收峰、(n+1规则)、偶合常数、基频峰、亚稳离子、自旋—自旋偶合? 二、问答题: 1、有机化合物结构测定的经典方法? 2、有机分子电子跃迁有哪几种类型? 4、紫外谱图提供的结构信息有哪些? 5、产生红外光谱的必要条件? 6、影响IR谱峰位置变化的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之。 7、IR谱图解析的基本步骤? 8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之。 9、NMR谱图可以向我们提供关于有机分子结构的哪些信息? 10、NMR谱图解析的基本步骤? 11、波谱综合分析方法的基本步骤? 12、紫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13、影响离子断裂的因素有哪些? 14、解析红外谱图应注意哪些事项? 15、化学位移是如何产生的? 三、波谱解析: 1.分子式为C6H14,红外光谱如下,试推其结构。 2.分子式为C8H7N,红外光谱如下,试推其结构。

1.2 (三重峰 3H ) 3300, 3010,1500,1600,730,690cm-14.分子式为 C 10H 14S ,红外光谱如下,试推其结构。 5、C 3H 6O 2 IR 匕1 NMR 3000cm-1 11.3 (单峰 1H ) 1700cm-1 2.3 (四重峰 2H ) 6、C 7H 8O IR

NMR 7.2 (多重峰5H) 4.5 (单峰 2H) 3.7 (宽峰1H) 7、根据下列谱图决定化合物的结构,并解析谱图。 淒徳ecu 800 625 心71.T 尬 $;血瓶 KQ- 20QD 1^(10 W 14QQ D. 6 1-577^克洱左 loo ?Jb的野髯 乙靜中 20 腑loo m B7 L4Q J60 ISO W 左。240 i ]=4

语义学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 摘要:一词多义指一个词项具有多个相关义项的语言现象。新义项的产生不是随机的, 也不是盲目的, 而是人类认知参与下语言历时变化的结果, 因此认知角度的一词多义研究能够比较清楚地揭示一词多义的根源与本质。新义项以基本义项为核心, 按照辐射型或链接型方式排列, 构成一个词项意义的原型范畴。人们总是从基本义项出发, 主要利用隐喻和转喻思维等方式, 将新义项赋予现有词项, 从而使一词多义现象表现出明显的认知理据性。 关键词: 认知; 一词多义; 范畴化; 隐喻; 转喻 Abstract:Polysemy is the linguistic phenomenon in which a lexical item has more than one related meaning. It is the diachronic result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facilitated by human cognition. New meanings, centering on the basic meaning and arranged in a radiant or linear manner, form the prototypical category of a w ord. People tend to attach new meanings to a lexical item by w ay of categorization, metaphor and metonymy, which results in the striking motivational features of polysemy. Key words: cognition, polysemy, categorization, metonymy, metaphor 几乎所有的语言中都存在一个普遍现象, 即一个词可能会承载二种以上的意义, 语言学家将此语言现象称为一词多义现象。通过赋予同一词形以更多的词义来减少词的数量, 它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言,减轻了人们词汇记忆的负担,是人们进一步认知世界的简便、有效的途径,是优于造词、构词和借词的语言手段。因而,一词多义现象一直成为了语义学研究的热点。传统的理论对于一词多义现象做过众多的研究, 其中主要有: K atz 和Fo rdo r( 1963) 基于组词间的类似性提出的语义成分分析法(semantic feature analysis); 由德国学者J. Trier 提出的词在语义上是互相联系的完整的词汇系统语义场理论以及传统的真值语义分析。传统的语义学理论更多地将它归于历史的、社会的因素。这些固然是词义变化的重要因素, 但它们只是外部因素, 传统的语义学理论终究没有看清词义变化和一词多义的关系, 也未能充分地解释一词多义现象形成的缘由。本文试图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运用范畴化的型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方式,发展模式以及认知手段进行研究。 1.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观 认知语言观承认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及对语言形成的本源作用, 但更强调人的认知的参与作用, 认为语言不能直接反映客观世界, 而是由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作用之。所谓“心生而言立” , 其认知模式是: 客观世界—认知加工一概念生成一语言符号(赵艳芳,20 0 1 : 3 5 )。Lakof与Jo h n s o n (1 9 8 0 : 1 9 5 : 1 9 9 9 ) 以及L a k o f (19 8 7 )根据他们提出的体验哲学认为: 人类的认知、概念、意义、推理和语言等均源于对客观外界的感知和经验, “体验哲学和C L (cognitive linguistics ) 认为认知来源于实践, 语言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 (王寅, 2 0 0 5 : 1 6 )。认知是和语言不可分的, 认知是语言的基础和发端。语言是由客观世界, 人的认知体验, 社会、文化历时与共时价值观及其语用因素促动形成的、具有动态演绎、延异性质和形态的象征符号系统和精

有机波谱分析知识点

名词解析 发色团(chromophoric groups):分子结构中含有π电子的基团称为发色团,它们能产生π→π*和n→π*跃迁从而你呢个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吸收。 助色团(auxochrome):含有非成键n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本身不吸收辐射,但当它们与生色团或饱和烃相连时能使该生色团的吸收峰向长波长移动并增强其强度的基团,如羟基、胺基和卤素等。 红移(red shift):由于化合物结构发生改变,如发生共轭作用引入助色团及溶剂改变等,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蓝移(blue shift):化合物结构改变时,或受溶剂的影响使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 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使吸收强度增加的作用。 减色效应(hypochromic effect):使吸收强度减弱的作用。 吸收带:跃迁类型相同的吸收峰。 指纹区(fingerprint region):红外光谱上的低频区通常称指纹区。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的差异,并显示出分子特征,反映化合物结构上的细微结构差异。这种情况就像人的指纹一样,因此称为指纹区。指纹区对于指认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很有帮助,而且可以作为化合物存在某种基团的旁证。但该区中各种官能团的特征频率不具有鲜明的特征性。 共轭效应 (conjugated effect):又称离域效应,是指由于共轭π键的形成而引起分子性质的改变的效应。 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s):一些极性共价键,随着取代基电负性不同,电子云密度发生变化,引起键的振动谱带位移,称为诱导效应。 核磁共振: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只有当把原子核置于外加磁场中并满足一定外在条件时才能产生。 化学位移:将待测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与某基准物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进行比较,其相对距离称为化学位移。 弛豫:通过无辐射的释放能量的途径核由高能态向低能态的过程。 分子离子:有机质谱分析中,化合物分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的离子。 基峰:质谱图中表现为最高丰度离子的峰。 自旋偶合:是磁性核与邻近磁性核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成键电子间接传递的,不影响磁性核的化学位移。 麦氏重排(McLafferty rearrangement):具有不饱和官能团 C=X(X为O、S、N、C 等)及其γ-H原子结构的化合物,γ-H原子可以通过六元环空间排列的过渡态,向缺电子(C=X+ )的部位转移,发生γ-H的断裂,同时伴随 C=X的β键断裂,这种断裂称为麦氏重排。 自旋偶合:是磁性核与邻近磁性核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成键电子间接传递的,不影响磁性核的化学位移。 自旋裂分:因自旋偶合而引起的谱线增多现象称为自旋裂分。 1.紫外光谱的应用 (1).主要用于判断结构中的共轭系统、结构骨架(如香豆素、黄酮等) (2).确定未知化合物是否含有与某一已知化合物相同的共轭体系。 (3).可以确定未知结构中的共轭结构单元。 (4).确定构型或构象 (5).测定互变异构现象 2.分析紫外光谱的几个经验规律 (1).在200~800nm区间无吸收峰,结构无共轭双键。 (2).220~250nm,强吸收(εmax在104~2?104之间),有共轭不饱和键(共轭二烯,α,β-不饱和醛、酮)

语言学重要概念梳理(中英文对照版)

第一节语言的本质 一、语言的普遍特征(Design Features) 1.任意性 Arbitratriness:shu 和Tree都能表示“树”这一概念;同样的 声音,各国不同的表达方式 2.双层结构Duality:语言由声音结构和意义结构组成(the structure of sounds and meaning) 3.多产性productive: 语言可以理解并创造无限数量的新句子,是由双层 结构造成的结果(Understand and create unlimited number with sentences) 4.移位性 Displacemennt:可以表达许多不在场的东西,如过去的经历、将 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或者表达根本不存在的东西等 5.文化传播性 Cultural Transmission:语言需要后天在特定文化环境中 掌握 二、语言的功能(Functions of Language) 1.传达信息功能 Informative:最主要功能The main function 2.人际功能 Interpersonal:人类在社会中建立并维持各自地位的功能 establish and maintain their identity 3.行事功能 performative:现实应用——判刑、咒语、为船命名等Judge, naming,and curses 4.表情功能 Emotive Function:表达强烈情感的语言,如感叹词/句 exclamatory expressions 5.寒暄功能 Phatic Communion:应酬话phatic language,比如“吃了没?” “天儿真好啊!”等等 6.元语言功能 Metalingual Function:用语言来谈论、改变语言本身,如 book可以指现实中的书也可以用“book这个词来表达作为语言单位的 “书” 三、语言学的分支 1. 核心语言学 Core linguistic 1)语音学 Phonetics:关注语音的产生、传播和接受过程,着重考察人类语 言中的单音。Its main focus is on the articulation,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human sounds, especially isolated sounds 2)音位学Phonology: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对出现在某种特定语言中的语音及其 组合、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的语言学分支。The branch of linguistics which studies the sound patterns from function perspective. 3)形态学 Morphology:研究单词的内部构造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words 4)句法学 Syntax:研究组词造句的规则the rules governing the combination of words into sentences.

波谱解析

光谱分析基本定律——Lambert-Beer定律: 电磁波的波粒二象性——Planck方程: 电磁辐射按波长顺序排列称为电磁波谱(光波谱)。分区依次(短→长)为: γ射线区→X射线区→紫外光区(UV)→可见光区→红外光区(IR)→微波区→射频区(NMR)Franck-Condon原理:①电子跃迁时认为核间距r不变,发生垂直跃迁;②电子能级跃迁时必然同时伴有多种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变化,同理振动能级跃迁时必然同时伴有多种转动能级的变化。 有机波谱的三要素:谱峰的①位臵(定性指标)、②强度(定量指标)和③形状。 【提请注意】对《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波谱解析》(以下简称“教材”)P.5图1-8不理解的同学,应注意到轨道其中的“+”“-”表示的是波函数的位相,而不是电性!

E总=E0+E平+E转+E振+E电 电子跃迁类型: ①σ→σ*、②n→σ*、③π→π*、④n→π*,其中,后两者对紫外光谱有意义。此外,还包括主要存在于无机物的⑤电荷迁移跃迁和⑥配位场跃迁。 分子和原子与电磁波相互作用,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称为光谱选律。紫外光谱所遵循的选律包括:①自选旋律和②对称性选律。 影响紫外光谱最大吸收波长(λmax)的主要因素: ①电子跃迁类型; ②发色团(生色团)和助色团; ③π-π共轭、p-π共轭和σ-π超共轭(弱); ④溶剂和介质; 〃规律:溶剂极性增大,n→π*跃迁发生篮移(紫移),π→π*跃迁发生红移。 〃总结:溶剂的选择原则即紫外透明、溶解度好、化学惰性。 〃例子:甲醇、95%乙醇、环己烷、1,4-二氧六环。 【相关概念】等色点:同一化合物在不同pH条件下测得的紫外光谱曲线相交于一点,此即~。 ⑤顺反异构、空间位阻和跨环效应。 影响紫外光谱吸收强度(εmax)的主要因素: εmax=0.87×1020×P(跃迁几率)×α(发色团的靶面积) 【提请注意】严格地说,跃迁的强度最好是用吸收峰下的面积来测量(如果是以ε对ν作图)! 吸收带:跃迁类型相同的吸收峰称为~。包括:①R带(基团型谱带)、②K带(共轭型谱带)、③B带(苯型谱带)、④乙烯型谱带(E1带、E2带)。 【学习交流】不同文献对苯的吸收带命名不甚一致,有时也把E1带、E2带和B带分别叫做180带、200带和256带。为什么? 紫外光谱中计算λmax的四大经验规则: 基 ①Woodward-Fieser规则Ⅰ(适用于共轭二烯、共轭三烯和共轭四烯); ②Fieser-Kuhns规则(适用于共轭多烯); λmax=114+5M+n(48-1.7n)-16.5R endo-10R exo ③Woodward-Fieser规则Ⅱ(适用于α , 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

波谱分析知识点

波谱分析(spectra analysis) 波谱分析的内涵与外延: 定义:利用特定的仪器,测试化合物的多种特征波谱图,通过分析推断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特定的仪器:紫外,红外,核磁,质谱,(X-射线,圆二色谱等) 特征波谱图: 四大谱;X-射线单晶衍射,圆二色谱等 化合物:一般为纯的有机化合物 分子结构:分子中原子的连接顺序、位置;构象,空间结构 仪器分析(定量),波谱分析(定性) 综合性、交叉科学(化学、物理、数学、自动化、计算机) 作用:波谱解析理论原理是物理学,主要应用于化学领域(天然产物化学和中药化学、有机化学、药物化学等),在药物、化工,石油,食品及其它工业部门有着广泛的应用;分析的主要对象是有机化合物。 第一章紫外光谱(ultraviolet spectra,UV) 一、电磁波的基本性质和分类 1、波粒二象性光的三要素:波长(λ),速度(c),频率 (v) 电磁波的波动性电磁波的粒子性 光速 c:c=3.0×10^10 cm/s波长λ :电磁波相邻波峰间的距离。用nm,μm,cm,m 等表示频率v:v=c/ λ,用 Hz 表示。 光子具有能量,其能量大小由下式决定: E = hν =hc/λ (式中E为光子的能量,h为普朗克常数,其值为6.624× 10-34j.s ) 2、分子的能量组成(能级图) E 分子= E平+ E转+ E振+E电子 能量大小: E转< E振< E电子 X-射线衍 射 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 微波吸收 谱 核磁共振谱 内层电子 能级跃迁 外层电子分子振动与转动分子转动 电子 自旋 核自旋 X-射线 远紫外 近紫外 可 见 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微波无线电波0.1~1nm 4~200nm 200~400nm 400~800 nm 0.8~2.5 um 25~400um 0.04~25 cm 25~1000cm 紫外光谱 远紫外(4~200nm):又叫真空紫外区 近紫外(200~400nm):又叫石英紫外区,最为常用。 电子跃迁类型的影响 σ→σ*跃迁:150nm左右,真空紫外区 n→σ*跃迁:一般小于200nm 弱吸收,ε约100 π→π*跃迁:160~180nm(孤立双键),>200nm (共轭双键)强吸收,ε约104 n→π*跃迁:200~400nm 弱吸收,ε约100 2.3.表示方法和常用术语 发色团: 广义上讲,是分子中能吸收紫外光或可见光的结构系统。 狭义上讲,凡具有π电子的基团。 如:c=c, c=o,苯环等芳香族化合物。 助色团:基团本身不能吸收大于200nm的紫外光,但它与一定的发色团相连时,则可使发色团所产生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同时吸收强度也增加,这些基团称助色团,即有助于光波的吸收。 常见的助色团有-OH, -OR, -NHR, -SH, -Cl, -Br, -I等。 红移:由于取代作用或溶剂效应导致紫外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的现象。 蓝移:紫外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 1 / 29

语义学复习提纲

概念: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任意性:也叫绝对任意性 理据性:也叫相对任意性、可论证性、象似性 从语言发展阶段看:原生阶段具有任意性、派生、合成阶段具有理据性,句法组合具有象似性。从语言系统看:单纯词具有任意性。合成词和句子具有任意性。任意性和理据性都是语言符号的特点。 本义、 一般指词的原始意义或较早的意义,从字面上讲,也就是本来的意思。 引申、 引申大体上可以分成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 引申义 词语由本义引申而成的新义。 语义特征(义素)义素 对义位(义项)进行分解得到的语义区别性特征。 语义场、 语义场实际是以一个共同的意义成分为核心聚集起来的词义的聚合。这些词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意义上形成一个“场”。 语义场类型 (1)联想语义场: 上下位义场:同属于一个上位概念的下位概念构成联想语义场。颜色词和亲属词。 部分整体义场 顺序义场 2)反义义场 极性对立义场:非A一定B:大小 互补反义义场:非A即B类:死活 关系反义义场:夫妻 (3)同义义场 生日/诞辰父亲/爸爸 (4)多义义场 语义范畴、 语法范畴: 把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综合和概括所形成的语法意义的类别 论元(语义角色、语义格)、题元 跟动词发生语义关系的名词(代词)是题元(theme),根据名词和动词具体的语义关系,每一个题元便获得了一个题元角色(thematic role)。乔姆斯基提到的题元角色主要有以下一些:(1)施事(Agent)

(2)受事(Patient) (3)主事(Theme) (4)经事(Experiencer) (5)与事(Beneficiary) (6)工具(Instrument) (7)处所(Location) (8)目标(Goal) (9)来源(Source) 范畴、 大脑对客观世界进行认知加工,经过加工后的世界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认知加工过程就是对事物的分类过程即范畴化过程,结果形成认知范畴。 家族相似性 通常认为某一词类的全体成员一定共有某一分布特征,那么全体成员具有家族相似性。1.以运动会为例,各种比赛项目交叉相似。称为家族相似性。 二、原型 .原型是某类范畴中最好、最典型的成员。跟它最接近的成员最具原型性,反之为边缘成员有以下特点: ①决定范畴内涵的属性机器数目是不确定的。 ②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③成员的地位成员不平等④原型性更高的成员最大限度地区别于其他范畴的原型成员⑤原型是由完形感知形成的。 原型施事、 原型施事范畴中最好、最典型的成员。有5个特征,分别是:自主性、感知性、使动性、位移性和自立性。 原型受事、 原型受事范畴中最好、最典型的成员。有6个特征,分别是:受动、变化、自立、渐成、关涉、类属。 隐喻 借助具体事物谈较为抽象的事物。基本表达公式:A是B。 转喻 根据两个事物的相关性,以一个代替另一个的现象。也是人类普遍的思维方式。 框架: 为了理解语言中词的意义,首先要有一个概念结构,这个概念结构为词在语言及言语中的存在和使用提供背景和动因。这个概念结构就是语义框架。理解其中一个概念就要激活整个框架和框架内所有元素。 意象图式、

语义学汇总

一、语义学视角下语义的表现 (一)王寅教授的分析 (1)说话人意义(speaker?s meaning), 受话人的意义(hearer?s meaning)[语言交际过程中参与者的角色分析] (2)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unnatural meaning) (3)词素义(morpheme meaning), 词义(word meaning), 句义(sentence meaning), 话词义(utterance meaning), 语篇义(discourse meaning) (4)内涵义(intensional meaning )与外延义(extentional meaning)[从哲学和逻辑学角度] (5)概念意义和附加意义(conceptual meaning and added meaning) (二)、Leech 对意义的区分七种 Leech recognizes seven types of meaning in his Semantics 1)Conceptual meaning :logical, cognitive, or denotative content 2)Connotative meaning: What is communicated by virtue of what language refers to 3)Social meaning: What is communicated of the social circumstances of language use 4)Affective meaning: What is communicated of the feelings and attitudes of the speaker/writer 5)Reflected meaning : What is communicated through association with another sense of the same expression 6)Collocative meaning: What is communicated through association with words which tend to occur in the environment of another word 7)Thematic meaning: What is communicat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message is organized in terms of order and emphasis. 以下为对上述的解释 1、自然意义,非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 and non-natural meaning Natural meaning and nonnatural meaning is put forward by Grice in his famous article “Meaning”. As for natural meaning, there is the evid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 cause and its effect. An example of natural meaning is “Those spots mean measles.” “x means y” is related to “x shows that y,” “x is a symptom of y” and “x lawfully correlates with y”. Those spots on little Jimmy do not really mean measles in natural meaning, if Jimmy does not have measles, even if the spots typically correlate with measles. Nonnatural meaning pertains to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It means words and speakers. On nonnatural s ense, “x means y” is closer to “x says/asserts that y”, “x expresses y”. And when “x means y” is the case, it will usually be true that someone, or some group, means something by x. In nonnatural sense, it can be true that “x means y” even though x obtains when y is not the case. Thus our speaker might indeed have meant that you should bring more whisky, when in reality you should not: his meaning it, in nonnatural sense, does not make it so. In Grice?s opinion, nonnatural meaning is used to induce some bel ief in hearer. More than that, it is used to induce the belief by getting the addressee to recognize the intention to induce a belief: in meaning something, then speaker does not merely cause the hearer to have a belief, he/she overtly gives the speaker a reason to believe, the reason being that he/she wants the speaker to believe. Thus what a person means, in the nonnatural sense, comes down to his/her complex mental states, especially intentions. 2、关于听话人,说话人The Speaker and the Listener To ensure smooth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speaker and the listener, it is important to nail down the role of them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Some basic linguistics theory, such as Speech Act Theory,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atc. will help learners to well understand the role of the speaker and

认知语义学的六个基本特征

认知语义学的六个基本特征 摘要:本文综述概括了认知语义学的六个基本特征,以期更好地了解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内涵与理论效力,并运用到实际的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它们是:意义即概念化、意义的主要基础是感知、语义成分基于空间和拓扑物体、基本认知模型是意象图式模型、语义是句法的基础并且部分地决定句法、概念具有原型特征。 关键词:认知语义学;基本特征;理论效力 Abstract: The paper reviews the six basic tenets of cognitive semantics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what cognitive semantics is and what it can do in the research of language and cognition. The six tenets are: semantics is conceptualization, meaning is perceptively grounded, semantic elements are spatial or topological elements, cognitive models are primarily image-schematic, semantics is the basis for syntax which is at least determined by semantics, concepts show prototypical effects. Key words: cognitive semantics; basic tenets; theoretical power Title: The six basic tenets of cognitive semantics 1. 引言 语义学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个传统:客观途径和认知途径。客观途径认为,语言表达式的意义是客观外部世界中的某物,即句法结构向客观世界(包括可能世界)物体的映射,因而常用真值条件来定义。那么,语言的意义与语言使用者没有关系。而认知途径认为,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即心理实体,是语言构成成分向认知结构的映射。语义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次要的,而且只有在认知结构确定下来以后才能确定下来。那么,意义独立于真值。外部世界的作用只有在考察认知结构与它的关系时才被考虑进来。 根据Talmy(2000:5)的论述,认知语义学研究概念内容及其在语言中的组织方式。概念内容不但包括意念(ideational)内容,还包括情感、感知等体验内容。认知语义学作为认知语言学的最重要部分,它的一些基本主张也就是认知语言学的基本主张,可以概括为六个基本特征。下文将分别讨论。 2. 意义即(认知模型中的)概念化 这一命题标志着认知语义学同传统语义学的根本分歧。传统语义学的基本取向是客观主义。客观主义的认知观和语言观可以表述为(Lakoff 1987;163): 客观认知:思想是抽象符号的操作。符号的意义对应于外在世界的实体和范畴。因此,大脑可以表征外部世界,折射(mirror)自然。 客观概念:概念是表达下面两种关系的符号:1)符号与概念系统中的其他概念有关联;2)与客观现实世界或可能世界的实体和范畴相对应。 传统语义学认为,语言的意义总是与可能世界相联系,如命题是可能世界与真值的函数。 认知语义学认为,意义存在于脑海中,即语言的意义是语言表达式向认知或心理实体的映射。这一观点否定了真值条件在确定语言的意义中的首要地位。相反,由于真值是认知结构与世界的关系,那么,语言表达式的真值就是次要的了。 但是,意义即概念化的观点不同于Fodor的思维语理论,虽然他也是用心理实体来表征语言的信息。Fodor的思维语理论指的是,说话人根据一组内在的规则计算语言的推理并形成语言回应。构成思维语的心理实体形成语言,语言的句法结构由一组组递归性规则管辖。事

波谱中的重要概念

波谱中的重要概念 (1)紫外光谱 1生色基:能在某一段光波内产生吸收的基团称为这一段波长的生色基。紫外光谱的生色基是:碳碳共轭结构、含有杂原子的共轭结构、能进行n→π*跃迁的基团、能进行n→σ*跃迁并在近紫外区能吸收的原子或基团。 2红移:使最大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红移现象。 3伍德沃德和费塞尔规则:用来估算二烯烃,多烯烃及共轭烯酮类化合物的紫外吸收λmax位置的经验规则,一般计算值与实验值之间的误差约为±5nm。(参见表5-8)。 4助色基:非键电子与π电子的共轭即为p-π共轭,p-π共轭使电子活动范围增大,吸收向长波方向位移,并使颜色加深,这种效应称为助色效应,这种基团称为助色基,如—OH,—OR,—NH2,—NR2,—SR,卤素等均是助色基。 5减色效应:使ε值减弱的效应称为减色效应。 6紫外光谱图:紫外光谱图提供两个重要的数据:吸收峰的位置和吸收光谱的吸收强度。紫外光谱图以波长(nm)为横坐标,指示吸收峰的位置;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指示了吸收峰的吸收强度。在图中,化合物对电磁辐射的吸收性质是通过一条吸收曲线来描述的。 7紫外吸收光谱:由于分子中价电子的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光谱称为紫外吸收光谱。也可以称它为电子光谱。 8紫(蓝)移:最大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紫(蓝)移现象。 9增色效应:使ε值增加的效应称为增色效应。 (2)红外光谱 1红外光谱:原子和分子所具有的能量是量子化的,称之为原子或分子的能级,有平动能级、转动能级、振动能级和电子能级。基团从基态振动能级跃迁到上一个振动能级所吸收的辐射正好落在红外区,所以红外光谱是由于分子振动能级的跃迁而产生的。 2红外光谱图:红外光谱图的横坐标是红外光的波长(μm)或波数(cm—1),纵坐标是透过率T或吸光度A。A与T的关系是A=lg(1/T)。中间是一条吸收曲线。吸收曲线的吸收峰形状是各不相同的,一般分为宽峰、尖峰、肩峰,双峰等类型。 3泛频峰:ν1+ν2,2ν1+ν2…吸收峰称为合频峰,ν1—ν2,2ν1—ν2…吸收峰称为差频峰,合频峰与差频峰统称为泛频峰。 4伸缩振动:键长改变的振动。分为对称伸缩振动(νs)和反对称伸缩振动(νas)两种。 5官能团区和指纹区:从IR谱的整个范围来看,可分为4000~1350cm—1与1350~650cm—1两个区域。4000~1350cm—1区域是由伸缩振动产生的吸收带,光谱比较简单但具有很强的特征性,称为官能团区。官能团区的吸收带对于基团的鉴定十分有用,是红外光谱分析的主要依据。在1350~650cm—1区域,有C—O,C—X的伸缩振动和C —C的骨架振动,还有力常数较小的弯曲振动产生的吸收峰,因此光谱非常复杂。该区

电磁波谱和常见地物的波谱特征

1.何谓电磁波谱?试述其划分依据及其谱段的特性。 电磁波谱是指将各种电磁波按其波长的(频率)大小所依次排列成的图表。 电磁波谱的划分依据是不同波长电磁波的特性。按照这一划分依据可以把电磁波谱划分为:宇宙射线、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宇宙射线的波长<10-8 um,来自宇宙天体,其特性是具有很大的能量和贯穿能力,人工还无法能产生,目前遥感未能用得上这个波段;γ—射线的波长范围为10-8~10-6 um,是原子衰变裂解时放出的射线之一,也具有很高的能量和穿透性;X—射线的波长范围为10-6~10-2 um,高能但是穿透能力较γ—射线弱,被大气层全部吸收,不能用于遥感工作;紫外线的波长范围为0.01~0.38 um,穿透力很弱而且散射严重,易于被臭氧吸收,只有波长0.28~0.38 um的紫外线,能部分穿地大气层,但散射严重,只有部分投射到地面,并使感光材料所感应,可作为遥感工作波段,称为摄影紫外。现已开始用于监测气体污染及水体的油污染;可见光的波段范围为0.38~0.76um,可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在太阳辐射能中所占的的比例较高,信息量大,可用摄影、扫描等各种方式成像,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红外线的波长范围为0.76 — 1000um,红外线按其特性又可以分为近红外(0.76~3um)、中红外(3~6um)、远红外(6~15um)、超远红外(15~1000um),近红外是地表层反射太阳的红外辐射,其中的0.76~1.3um波段可以使胶片感光,常被成为摄影红外,中远红外是地表物体发射的红外线,一般用于热红外遥感;微波的波长为1mm~1m,其特性是具有很强的穿透云雾和一定厚度的植被、冰层和土壤的能力,可以用人工制造的仪器发射微波,因为在遥感使用上具有全天候的能力。 2.试述水体、植被和土壤的波谱特征。 水体的波谱特征: 清洁水体的反射率在各波段都很低(一般在3%左右),在可见光部分为4-5%,在0.6处降至2-3%,到0.75以后的近红外波段,水成了全吸收体。但是污水以及含沙量较高的水体的发射率比清洁水体要高出很多。 植被的波谱特征: 1)不同种类的植物均具有相似的反射波谱曲线 2)可见光区域,由于叶绿素的强烈吸收,植物的反射、透射率均低,仅在0.55附近有一10-20%的小反射峰而呈绿色。 3)近红外区域,在0.7—1.3之间形成45-60%的强反射峰,由于不同种植物的叶内细胞结构差异大,不同种植物的反射率在该波段具有最大的差值,故是区分植物种类的最低波段。 4)1.45、1.95、2.7为中心的三个吸收带为水吸收带,高斯曼发现,还三人吸收带之间的两个反射峰(1.65及2.2)上,各值与非多汁植物反射率差别非常明显。 土壤的波谱特征: 自然状态下土壤的反射率与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氧化含量和含水量及盐份等因素有关,土壤的反射光谱曲线由可见光到红外呈舒缓向上的缓倾延伸,没有明显的反射峰和吸收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