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浣溪沙

部编六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词诵读9.浣溪沙(教案+反思)

9.浣溪沙 [教学目标] 1.了解与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江水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到《浣溪沙》中去寻找答案。 1.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2.介绍创作背景。(课件出示) 二、朗读课文 1.听朗读音频,注意听准节奏和重音,可以轻声跟读。听完后提问:从哪里看出这首词是游记?(点明小序的作用)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3.全班齐读。 三、翻译词句 1.参见课本注释,通读全词。师补充部分字词含义。(白发,代指老年。) 2.同桌为一组,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一个同学译上阕,一个同学译下阕) 3.学生合作交流。 4.指名说意思,其他同学点评。 5.师说全词意思 四、悟意境,体感悟 1.师: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相机引导。) 2.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朗读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鸟在啼叫;下阕转入抒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课件出示图片)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4.一个人在怎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平和宁静)

最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全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学习目标 通过诵读,品词明意,体会词的文学美,提高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设计意图:古诗词重点是背诵和默写,难点是赏析,而赏析必须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才能赏析,而理解诗意的基础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有助理解诗意,所以制定通过来理解诗意,进而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的学习目标。)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通过重点是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诗意,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也就是这节课朗读是基础,但是农村中学的学生比较害羞,朗读时会出现不好意思读的现象,在这方面要正面引导,只要有一个观众,也要做最好的自己。在品词明意这个环节,去年天气、旧亭台、徘徊等词中等生可能不能理解,所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 三、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词明意,体会词的文学美教学难点:有感情的朗读 四、知识网路 浣溪沙(晏殊)词牌名 节奏重音诗意感情赏析 五、教学过程 (一)流程一 1.诗词导入 2000多年前,孔子站在大河边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000多年前,李白面对黄河疾呼:“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现代,朱自清也曾急切地寻找答案,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面对时光流逝,“宰相词人”晏殊又有怎样的感慨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

习他的《浣溪沙》(板书题目和作者) (设计意图:以学过的名家惜时的诗句来导入,不仅是对旧知识的复习与整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很快带入情境。) 2.投影出示,作者简介 请同学结合课下注释谈谈作者。谁来说作者的字?朝代?家?做过什么官?他的成就?咱们把作者情况汇总一下。投影出示晏殊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抚州(今江西临川)人。景德初年,他刚十四岁,就以“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仁宗庆历中,晏殊曾多次担任参知政事,兼枢密使,这是相当于宰相的职位,为官清廉,秉直从政。他曾上书皇帝,主张严格选任州郡长官,量才录用地方知县,清除庸劣不称职者,这份万言书声震一时。 晏殊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长短句),尤擅小令。风格婉约,历有“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他的名作《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历来为脍炙人口的名句。欧阳修,范仲淹皆出于其门下。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说有关作者的知识,然后教师通过出示投影的方式进行汇总,既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3.学习目标(投影出示) 学生齐读:通过诵读,品词明意,体会词的文学美,提高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齐读,强化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来学习。) 4.解题: 关于这首词的相关资料,我请一名学生来读。(投影出示解题。)这首词选自《全宋词》。“浣溪沙”是词牌名。这首词写了晚春薄暮之时的景象,感叹光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对时光流逝的怅惘。 (设计意图:通过对题目的解释,使学生明白这首诗的主题。)很好,接下来我们将穿越时空,回到北宋,一起感受晏殊的留恋与怅惘。 (二)流程二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夜上受降城闻笛》 主备人:涟水县方渡中学张建军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2017年语文中考复习指南》指出:对于诗歌,尤其是古代诗词,常常将三个方面作为考查重点:①诗歌名句积累与运用;②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③具备初步欣赏诗歌的能力。 3?因为是课外诵读,所以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注重方法的点拨和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课前完成,当堂检查),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默写(当堂完成); 2?结合文旁注释和文下解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了解诗歌考察的形式(具体可查看《2017年语文中考复习指南》中“诗歌阅读指导”内容),结合试题,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默写。 教学难点:结合问题赏析诗歌,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学习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一)检查学生熟读、背诵情况;(齐读、点名背诵:建议中等生) (二)根据文旁注释和文下解读,结合课前预习情况,了解作者及写作景。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 1 / 2

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全诗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 意境清朗秀美,充分显示了青年李白的艺术天赋。 (三)围绕文旁注释和文下解读,回答问题。 1?试分析诗中所写的作者离乡的时间、地点以及描写的景物。 明确:秋天的夜晚,峨眉山,主要描写了山、月、江水。 2?诗中五个地名连用,试找出来,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青衣江)、清溪、三峡、渝州;作用: 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文下解读中说“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再读全诗,试分析作者的复杂情感。 明确:对未来的憧憬、对家乡的依恋、对友人的思念等。 (四)背诵、默写《峨眉山月歌》 1.齐背; 2.独立默写; 3.对照文本订正(用不同色笔自己订正或互批) 二、按以上流程分别学习《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建议:(一)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注重方法的点拨和目标的达成; (二)尽量围绕“文旁注释和文下解读”设计问题; 1?教师根据实际需要可适当拓宽; 2?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提出问题。 (三)默写内容,下课收齐,教师再批阅。(了解默写情况) 三、完成《巩固练习》。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浣溪沙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浣溪沙 八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学习啦为大家整理了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浣溪沙,欢迎大家阅读!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一作: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 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杜鹃,又叫杜宇、布谷、子规、望帝、蜀鸟等。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 (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 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

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 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 爽朗的心扉。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 吟出的。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 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这一 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 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 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 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 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 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杜甫也曾化用乐天诗,吟过“试呼自发感 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之句。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 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与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黄鸡并白发”,用意相同。应 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的性格。

浣溪沙古诗

浣溪沙古诗 1 浣溪沙 (一部韵) 文/白山黑水 冬雪光临气象隆, 碧空如洗抑清中。 人人早起鸟鸣丛。 拍手惊飞枝雪落, 鸣啼展翅影无踪。 悔之晚矣立山中。 2 浣溪沙(二部韵)·荷 文/白山黑水 夜雨袭来扫碧塘, 一池莲叶弄残妆。 只留娇艳腹中藏。 劫后余生争奋进, 难中依旧把头扬。 历经风雨更芬芳。 3 浣溪沙(八部韵)·雪 文/白山黑水 大雪潇潇洒洒飘, 儿童快乐笑声高。 空中“导弹”把球抛。 昨日阴沉天幕暗, 今晨降落六花娇。 冰车滑雪乐淘淘。 4 浣溪沙(十一部韵)·(垄中情) 文/白山黑水 乡下贫民最有情,

城中白领舞风鸣。 家家户户共丰盈。 朝起霜临迎我笑, 披星戴月战天明。 农村老汉垄台行。 5 完溪沙(第一部韵)· 题图:枫正红 枫叶翩翩秋正红,诱来驴友赏心浓。天南海北醉山容。 晚睡早来为眼福,余情未尽不归翁。盼思此景在家中。 6 浣溪沙`·悼靖宇烈士(二部韵) 文/白山黑水 雪海茫茫日寇狂,深山扫荡堵封忙。 英雄失助战豺狼。 奋战孤军几昼夜?粮无弹尽志顽强。 一生恨万古流芳。 7 浣溪沙·忆童年 文/白山黑水 遍地牛羊遍地花, 农村孩子早当家。 迎来采菜一群娃。 树上路边掏鸟蛋, 山边溪里捕鱼虾。 水田地里捉青蛙。 8 浣溪沙·桃花 文/白山黑水 一路盛开十里霞,春风得意绽红花。园中秀色更奇葩。 昔日曾经香艳丽,今年可是去年花?迷人景色客人夸。 9 浣溪沙过江有惑 文/白山黑水 大浪淘沙向海流。 一江春水载行舟。 鹏城泪别恨悠悠。 游子天涯难见面, 鸥鹏四海舞风流, 烟波渺渺更添愁,,

10 浣溪沙·游子吟
文/白山黑水 游子打拼入梦迟, 无时回复夜乡思。 孤灯月下泪涟漪。 日夜奔波春渐逝, 人生能有几多时。 如今把握莫延迟。 11-浣溪沙·贺飞师华诞 文/十期白山黑水 翰墨词林一醉翁, 痴心不改恋诗浓, 妙言信口乐无穷。 独钓江中来把盏, 满园桃李几千红。 古风汉赋最从容。 [浣溪沙古诗
]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详解(2)

知识点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一、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二、创作背景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三、理解诗义 【注释】 1.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2.强:勉强。 3.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4.怜:可怜。 5.傍:靠近、接近。 【译文】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四、作品赏析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

初中课外古诗词大全

七上 《龟虽寿》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白 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如梦令》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七下 《山中杂诗》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峨眉山月歌》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约客》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春早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逢入京使》作者: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南逢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送灵澈上人》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部编)人教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优质教案_3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习《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习课文中的几生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 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大家曾学过很多古诗,那就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背诵下来吧!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

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他二十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宝十载,回长安,与李白、杜甫、高适等游,深受启迪。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因为“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乾元二年(759年)改任起居舍人。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所以人称“岑嘉州”。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舍。享年56岁。 岑参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他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 岑参的诗歌,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这和高适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缺乏高适诗中那种对士卒的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浣溪沙》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后沽中学刘茂霞 教学目标: 1.了解晏殊及词牌名,理解词句含义,背诵全词。 2.深入理解名句,体会本词的意境,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词的能力。 3.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体会婉约派的艺术风格特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虽然接触过一些古诗词,有一定的学习体验,但是由于自身知识结构、人生阅历以及对生活认识的深度比较有限,在体会作者深邃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词中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个过程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七年级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他们也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诗词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这是一首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在教学中通过设计活动内容,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结合自身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进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获得不断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这首词的意境美。在反复的诵读中中感悟作者通过意象的描写,所传达的内在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含意,背诵全词,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所蕴含的深邃内涵,理解晏殊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赏析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预习,查阅了解词的形式特点以及晏殊的生平和作品,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北宋初期有一位词人以神童入朝,官至宰相,一生显贵,以“善知人”著称。他生活优裕,喜聚客宴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写景重其精神,赋予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成为千古名句。你可知道他是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晏殊的浣溪沙(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作者的经历和作品特色入手,意在引起学生对本词学习的兴趣。二、课件展示教学目标

2020新部编(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浣溪沙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注意读出节奏、情感) 3.范读,齐读。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帮助,然 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 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2)这几句话写出了清泉寺怎样的特点?(优美的风光和环境)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哀怨惆怅) 教师结语: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师:“谁道人生无再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2)“白发”“黄鸡”比喻什么?(时光流逝)

浣溪沙古诗带拼音版

浣溪沙古诗带拼音版 浣溪沙 ·蓼岸风多橘柚香古诗 带拼音版,此作的抒情特点,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写景之笔,来抒发炽热 的惜别留恋之情。一起学习一下浣溪沙·蓼岸风多橘柚香古诗带拼音版,浣溪 沙·蓼岸风多橘柚香古诗翻译,浣溪沙·蓼岸风多橘柚香古诗赏析。 1 古诗带 拼音版 huàn xī shā ·liǎo àn fēng duō jú y?u xiāng 浣溪沙·蓼岸风多橘柚香 sūn guāng xiàn 孙光宪 liǎo àn fēng duō jú y?u xiāng 。jiāng biān yī wàng chǔ tiān zhǎng 。 piàn fān yān jì shǎn gū guāng 。 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 mù s?ng zhēng h?ng fēi yǎo yǎo ,sī suí liú shuǐ qù máng máng 。lán h?ng bō bì yì xiāo xiāng 。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2 古诗翻译 长满蓼花的岸边,风里飘来橘袖浓浓的香,我伫立在江边远眺,楚天寥廓, 江水滔滔流向东方。那一片远去的孤帆,在水天交汇处泛起一点白光。我的目光 追随着飞去的鸿雁,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远方。思绪有如不尽的江水,随着茫茫 的江涛漂荡。秋的红兰,江的碧波,一定会让他怀念深情的潇湘。 3 古诗赏析 此作的抒情特点,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写景之笔,来抒发炽热的惜别留恋 之情。从词中描写的景象看,此是作者在荆南做官时所写。描绘的是我国长江两 岸深秋时节的景色,一种特定的典型环境。 首句是写主人公送别亲人时, 在江岸上看到的喜人景象。 第二句“一望”二 字,颇能传神,表现了主人公顷刻之间由喜悦变为忧愁的神态。第三句紧承第二 句,在写景上,与第二句构成不可或缺的完整画图。仅看“片帆烟际”四字,可 以说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配上“闪孤光”三字, 就突然改变了词句的感情色彩,

新人教部编版六下语文教学资料素材古诗词诵读 9浣溪沙

9.浣溪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人物生平 苏轼早年经历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苏轼进京应试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苏轼名动京师

浣溪沙诗词赏析

浣溪沙诗词赏析 【原词】: 浣溪沙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①,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③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释】: 本词是词人为悼念亡妻卢氏而作。 ①疏窗:刻有花纹的窗户。 ②被酒:中酒、酒醉。 ③赌书:此处为李清照 和赵明诚的典故。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云:“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 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 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 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翻译】: 秋风吹冷, 孤独的情怀有谁惦念?看片片黄叶飞舞遮掩了疏窗, 伫立夕阳下, 往事追忆茫茫。酒后小睡,春日好景正长,闺中赌赛,衣襟满带茶香,昔日平常 往事,已不能如愿以偿。 【简析】: 这是一首悼亡之作。上片由问句起,接以黄叶、疏窗、残阳之秋景的勾画, 由触着景物而勾起沉思,氛围已是孤寂凄清。下片写沉思中所忆起的寻常往事, 借用夫妻和美的生活为喻, 说明与亡妻往日的美满恩爱。 结句的“寻常”二字更 道出了今日的酸苦。 【赏析】: 纳兰性德此词,上阕是此时此地的沉思,下阕是对往时往事的回忆;上阕是

纳兰性德此时此地的孤独, 下阕是纳兰性德和妻子在曾经的短短三年之中那一些 短暂而无边的欢乐。 上阕写丧妻后的孤单凄凉。首句从季节变换的感受发端。西风渐紧,寒意侵 人。值此秋深之际,若在往日,卢氏便会催促作者添加衣裳,以免着凉生病。但 今年此时,卢氏已长眠黄土,阴阳阻隔,天壤之别,她再也不能来为作者铺床叠 被, 问寒问暖地关心他了。 “谁念西风独自凉?”这句反问的答案尽在不言之中, 混合了期待与失望的矛盾情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 语也。”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在西风吹冷、黄叶萧萧的 冬天日子里,作者紧闭着窗子,独自觉得特别寒冷,但有谁关心呢?词人明知已 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 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 心境。 次句“萧萧黄叶”是秋天的典型景象。 在秋风劲吹之下, 枯黄的树叶纷纷扬 扬地通过窗户飘进屋内,给作者心头更添一层秋意。于是,他便关上窗户,把那 触绪神伤的黄叶挡在窗外。窗户关上了,黄叶自然不会再来叨扰,但作者因此也 同外界完全隔绝,因而处境更加孤独。孤寂的感受使作者触景生情。他独立在空 荡荡的屋中,任夕阳斜照在身上,把身影拖得很长很长。这时,他的整个身心全 部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 次句平接, 面对萧萧黄叶, 又生无限感伤, “伤心人” 哪堪重负?纳兰性德或许只有一闭“疏窗”, 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平 静。“西风”、“黄”、“疏窗”、“残阳”、“沉思往事”的词人,到这里, 词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向了一个定格镜头,凄凉的景物衬托着作者凄凉的回忆, 长久地锲入读者的脑海,并为之深深感动。 下阕很自然地写出了词人对往事的追忆。 前两句回忆妻子在时的生活的两个 片断:前一句写妻子对自己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心,自己在春天里酒喝得多了, 睡梦沉沉,妻子怕扰了他的好梦,动作说话都轻轻的,不敢惊动;后一句写夫妻 风雅生活的乐趣,夫妻以茶赌书,互相指出某事出在某书某页某行,谁说得准就 举杯饮茶为乐,以至乐得茶泼了地,满室洋溢着茶香。这生活片断极似当年著名 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赌书的情景, 说明他们的生活充满着诗情和雅趣, 十分美满和幸福。纳兰性德以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比自己与卢氏,意在表明白己 对卢氏的深深爱恋以及丧失这么一位才情并茂的妻子的无限哀伤。 纳兰性德是个 痴情的人,已是“生死两茫茫”,阴阳相隔,而他仍割舍不下这份情感,性情中 人读来不禁潸然。 伤心的纳兰性德明知无法挽同一切, 只有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 化为最后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七个字更是字字皆血泪。卢氏生前,作者 沉浸在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中,但他却毫不觉察,只道理应如此,平平常常。言外 之意,蕴含了作者追悔之情。 全词情景相生。由西风、黄叶,生出自己孤单寂寞和思念亡妻之情;继由思 念亡妻之情,生出对亡妻在时的生活片断情景的回忆;最后则由两个生活片断, 产生出无穷的遗憾。景情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一层紧接一层,虽是平常之景之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公开课教案_12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在“知识加油站”环节中了解作者岑参及写作背景。 ②在读中赏析“想登高之景”、“入思乡之境”、“感忧国之情”。 ③在入情、悟情、升情过程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2.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学习学法后开展诗文积累活动,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大美家园的情感。 教学重点:读中赏析“想登高之景”、“入思乡之境”、“感忧国之情”。教学难点:情感迁移—联想家园之景、回忆温馨之境、设想未来之策。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情感染文之基调 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同学们,这节课先和老师一起看一段视频,共同感受一下古代诗人在远离故土后,凝结于心中的那份酸楚和苦涩。 (播放《品读》中乡愁的视频片段) 小结导入,生谈看到题目后的收获。

二、悟情体悟文之情韵 (一)知识加油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学生谈谈作者:岑参的人生经历 (2)教师通过希沃课件补充讲解。 (二)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结合教师出示的注解,生组内议一议,说一说诗文的大意。 (三)读文赏析——想登高之景 1.一气呵成自读文,把握重音和节奏。 2.想象诗人登高之后,会看到什么景色?他最想看到什么? 3.重阳节登高,首句为何说“强欲”? 4.酣畅淋漓齐读文,展开联想和想象。 5.“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饱含深情比读文,感受诗情和诗韵 (四)学法宝典库 学习诗文引用典故的写法,感受诗文衔接自如,明白如话的特点。(五)学海拾贝录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古诗,小组内或弹唱、或挥笔、或涂染,在黑板或讲台前展示活动成果。 三、升情担建家美园之责 1. 联想家园之景 2. 回忆温馨之境 3. 设想未来之策

八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浣溪沙6-10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自由吟读,读准字音 yànshūpái huái huàn

2、教师范读,读准节奏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3、视频朗读,注意重音

吟读感知音韵美 4、自由吟读,读出情感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 情,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 意。读出怀旧之感、伤今之情,惜时之意。

1、解释词语 一曲:新词:无可奈何:似曾相识:小园香径:独:徘徊:赏读探寻意境美 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 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不得已,没有办法。 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后用作成语。 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来回走。

公元85年,汉章帝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法,此纪年方法一直延续至今。 古文字“巨” 螃蟹肚皮上的纹路,公的和母的是不一样的。风水师在选址时注重藏风和避风,这里的避风是避开寒冷的风,营造一个小的温暖环境。由于这些理由,我觉得十二生肖顺序的情况还比较乐观,市场还处于一片蓝海的阶段。十二生肖顺序https://www.360docs.net/doc/5c11908771.html,/ 南干龙经过云南,进入湖南,其支龙为武夷山、衡山、庐山、天目山。是月也,以立夏。, 二十八星宿中,角宿、氐宿、亢宿合在一起,颇像一个天平的外形,是谓“天平座”

《浣溪沙》古诗词阅读训练

《浣溪沙》古诗词阅读训练 浣溪沙
周邦彦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1)词中能反映时序变化的两句是 (2 分) (2)赏析楼上晴天碧四垂一句中垂字的妙处。(3 分) (3)请结合芳草和杜鹃两个意象赏析本词所表达的感情。(5 分) 参考答案 (1)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2 分) (2)垂,准确地描绘出词人从楼上看四周,只见晴朗高旷的碧天,与四周 的旷野浑然一体,难以区分的情景。(2 分)着一垂字,一个广阔的立体空间尽 收眼底(构成人们自上而下的立体空间感),境界开阔。(1 分) (3)以无边无际的芳草,写家乡的遥远;(2 分)以杜鹃的悲啼,写思乡 的悲切(2 分)。全词抒发了作者客居异乡、欲归不能的羁旅思乡之情,词中渗 透着漂泊的疲倦感。(1 分) 4、这是一首即景抒怀之作。上片,前两句写远景,极尽空间寥廓之感,仿 佛作者也随着浩渺的碧空和接天的芳草心驰神往, 飞向远在天涯的故乡。 在这种 心情支配下,作者告诫自己:劝君莫上最高梯。这里没有多作说明,点到为止, 欲说还休,含而不露,有委婉蕴藉之妙。 下片, 答:前两句写近景,抒发时光流逝之慨,说明春天已近迟暮,春天的大好时 光已消磨殆尽,而客尚滞留,本已不胜惆怅,何况那声声杜鹃啼,更引起羁旅之 人无限乡思。忍听,实际上是岂忍听之意。全篇主旨于结尾处点明。 赏析: 这首小令是即景抒怀之作,从结句看,所抒写的当是乡情。 小令不比慢词,没有铺叙,作者复杂的感情,起伏变化的心态,都必须压缩 在不长的篇幅里。因此,语言必须凝炼集中而又深沉蕴藉,才具有感人的力量, 这首小令就有这个特点。 作者的立足点是楼上,从楼上看四周,一个广阔的立体空间尽收眼底。因为
1/6

1、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浣溪沙》教案

《浣溪沙》 晏殊 教学目标: 1、在自由诵读中感受本词的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课前温习内容) 2、体会词的意思,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3、理解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蕴含的深刻内涵。(重难点) 一、品读诗词:《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二、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临川人(今江西杭州)。景德初年,报刚十四岁,就以“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晏殊是一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长短句),尤擅小令。风格婉转,历有“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他的名作《浣溪沙》。 三、品词明意: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其含义是: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其含义是: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四、诗词赏析: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只身一人,新词“一曲”,清酒“一杯”,孤单冷寂,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新——唱新词,旧——唱词喝酒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惆怅情思。) 五、难点赏析 1、“夕阳西下几时回”,这句话的作用怎样? (既写景,又是对心情的反映,倾吐了满腔的沉郁,抒发不尽的幽思。)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体会重点词语:“花落”、“似曾相识”、“去”、“来”的含义?赏析这句诗的作用? (“花落”是伤春,“似曾相识”是伤别,“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再次形成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赏析: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抒发了青春易逝,伤别怀旧之情。 千古奇偶) 六、难点词赏识:“小园香径独徘徊。”这句词中的“独”字有什么作用? (一个“独”字写出了词人的落寞孤独。 七、诗词赏识: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思想感情:作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事情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无限惆怅。

浣溪沙古诗赏析

浣溪沙古诗赏析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赏析】 (1)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悼 惜。词的上片因今思昔,追忆难忘的欢聚,感叹时光的易逝;下片则描写落花、 归燕,抒发伤春怀人的感叹。 (2)''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 是眼前景。 但词人由 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 现的微茫的希望.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落、燕归 虽也是眼前景, 但一经与''无可奈何''、 ''似曾相识 ''相联系,它们的内 涵 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 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 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 法阻止其消逝, 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 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 一片虚无。 1、词人精心选择了西坠的夕阳,飘落的花瓣、重归的燕子以及徘徊于小园 的诗人, 构成一幅优美的画面, 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很自然地结合在一 起,表达了伤别怀旧的情怀,这是运用了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本文的体裁属于词,浣溪沙是词牌名。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已成为千古名 句,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 所以人是无可奈何的; 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 所 以 说 似 曾 相 识 这是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4、诗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夕阳落花和归燕等景物,描绘了一组 优美的画面。 5 、 '' 一曲新词酒一杯 '' 到 '' 去年天气旧亭台 '',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对美好景物与往事的流连,对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