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训练及答案教学内容

《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训练及答案教学内容
《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训练及答案教学内容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③湮于沙上()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河中石兽》同步测试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代)人。(3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

棹曳湮啮溯臆

3、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

在,是因为。(6分)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12分)

阅:棹:曳:

湮:啮: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6分)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4分)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之”指代

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

D、石必倒掷坎穴中)。(6分)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一寺临河干.(河床)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4分)

道理:

句子:

答案:1、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经过划船埋没颠,通“癫”,疯狂

3、(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4、“湮于沙下,渐沉渐深”“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求之于上流”

5、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

答案

19、B (3分)20、BD(4分)21、①刘羽冲自认为可以使千里荒野变成肥沃的良田。(2分)②拘泥于古法,不思变通的人愚钝,怎么竟愚钝到这样的地步啊?(2分)22、没有,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他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只会死搬书本,所以失败了。对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应该辨证地看待,不应将它看得毫无用处,也不能为它束缚。正确的态度是:既要继承它,又要发展它。(4分)

《河中石兽》答案

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

2、略

3、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

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意近即可)

4、经历船桨,这里意为划、摇拖着

埋没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只,仅仅

5、被认为成为

6、B

7、翻译

(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深层原因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地推断吗?

8、(1)指讲学家所说的话(2)代石兽

9、C B

10、C

11、D

12、

道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

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同步习题(含答案)

《河中石兽》同步习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分) 1. 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 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 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 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2.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山门圮于河(pǐ)僧募金重修(mù) B. 一寺临河干(gān)棹数小舟(zhào) C. 是非木杮(fèi)湮于沙上(yān) D. 如是再啮(chǐ)遂反溯流逆上矣(sù)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分) 3.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曳:)⑶湮于沙上(湮:)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4. 本文选自,作者是人。 5. 重点词语理解 (1) 河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设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尔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物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木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失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坎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年级下册课内阅读 答案版

(一)鲧禹治水(节选)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人们重新返回家园,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人们非常感谢、敬仰大禹,便一致推荐他为治理天下的君王。 1、最后一句有两处用词不当,请在原句上修改。(敬仰—敬佩)(推荐—推举) 2、填空。 说明水灾的地域广的词语有:由南到北、由西到东 说明治理洪水十分艰辛的短语:十三年的苦战 3、回忆课文,大禹为天下百姓而无暇顾及家庭被传为千古佳话的事是:“三过家门而不入” 4、大禹的精神品质是:无私奉献、造福人类 (二)鲧禹治水(片断) 大禹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夏天,烈日当空,山石被晒得滚烫,大禹汗流浃背,仍然不停地干着;到了晚上,还要对付毒虫猛兽的袭击。冬天,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大禹一镐一镐地挖着冻得坚硬的土地,手都磨出了血泡,可他毫不在乎,稍稍休息一下,又干了起来。为了治水,大禹还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人们都被感动了,在大禹的带领下,齐心协力地干着。 1、联系上下文解释: 汗流浃背:形容汗出得很多。 毫不在乎:一点也不在乎。 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2、这段的主要内容:大禹带领人们开凿龙门。 3、用波浪线画出中心句。 4、大禹付出了哪些艰辛与努力?夏天,大禹汗流浃背仍不停地干着;冬天,大禹挖着冻得坚硬的土地,手都磨出了血泡,而且还“三过家门而不入”。 5、人们被大禹的什么精神感动了?不畏艰险,公而忘私,无私奉献。 (三)大卫(片断) 歌利亚一步一步向大卫走来,大卫也一步一步迎了上去,两人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突然,大卫飞快地拿出弹(tán dàn )弓和鹅卵石,迅速瞄准,只听见嘭的一声,鹅卵石正打在歌利亚的额头上。歌利亚哇地惨叫一声,直挺挺地倒 (dǎo dào )在地上死了。 1、用“╲”划去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 2、用“”画出描写大卫动作的句子。从中可以看出大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大卫是个机智勇敢的的少年。

24河中石兽 【一等奖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24河中石兽 1.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把握文本内容,体会作者对寺僧、讲学家的批评态度,发展和提升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古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齐读,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文言文,它同样强调了实践的重要。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文学常识及背景介绍。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做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 3.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抄写词语。 圮.(pǐ)募.(mù)棹.(zhào)杮.(fèi)湮.(yān)啮.沙(niè) 溯.流(sù) 欤.(yú) 曳.(yè) 铁钯.(pá) 臆.断(yì)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合作研讨 1.朗读课文。个别学生读或者集体读。 2.看课文注释,试译课文。疏通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古今异义 阅.十余岁(古义:经过,经历;今义:阅读) 盖.石性坚重(古义:因为,原因是;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河中石兽》阅读附答案.

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小题1】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如其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是非木杮日中不至,则是无信C.湮于沙上果得于数里外D.僧募金重修乃石性坚重D 【小题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阅十余岁阅: 不亦颠乎颠: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尔辈不能究物理。 翻译: 众服为确论。 翻译: 【小题4】下列四图,最接近老河兵对河中石兽原因分析的是()(2分) 答案 【小题1】 C(2分) 【小题2】阅:经过,过了。(1分)颠:通癫,疯狂。(1分) 【小题3】(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2分)(2)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2分) 【小题4】 A(2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都可以。了解文言常用字词多个义项,可直接判断,可用反选排除法。C项中的于都是在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素材 新人教版

《河中石兽》 课文《河中石兽》是纪昀的一篇文章,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被其文言文的句式难住了,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给大家带来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一起来学习一下。 《河中石兽》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错乱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错乱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错乱了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注释:

六年级下册课内阅读

第一二单元 《夸父逐日》 1 夸父与日( ),( ) .渴,(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未至,道渴而死。(),()。 2 本文选自《》,夸父是神话传说中()的巨人,夸父逐日表现了夸父()的精神,寄托了古人()的愿望。 积少成多 1默写《春夜喜雨》 2 有令即行,()。 3 (),文明规范贵坚持。 4 (),方配做泱泱大国公民。 5 修身治国生死无惧,()。 6 (),绿灯行红灯止才成方圆。 7 崇尚文明充实精神生活,()。 第三四单元 1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问其故。一儿曰:“我以(),而()。”一儿以(),而()。一儿曰:“日初出(),及日中(),此不为()?”一儿曰:“日初出(),及其日中如(),此不为()?”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 2 永远不要(),也许新的发现就在()。 3 名人名言: 人的天职在()。波兰(哥白尼) 探索真理比()更为可贵。美国(爱因斯坦) 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给那些()的人,给那些()的人,而不会给()。 4《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6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7 《赠汪伦》唐李白 8 ()和()都不是青花的(),完美的青花,应该在()。青花瓷一向被誉为“()”,居景德镇

()传统名瓷之首。 理解句子 (1)“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2)“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3)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 第五六单元 1、故宫建筑(),形体壮丽,(),(),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和()。 2、故宫丰富多彩的()和陈列于室内的(),构成了一座()的()。 3、我也终于()了当初父亲故意打破那尊青花的心机:一向被誉为“()”,居()传统名瓷之首。 4、张大千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与另一著名画家()有“()之誉。”张大千对()()()样样精通。他开创了() 山水流派,推动了现代()的发展,影响深远。 5、他的腿自然不便于(),但他却决不肯失去()的快乐。他总是自己(),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 6 、这情景使我()。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对生活有着()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又该怎样呢? 7、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风筝。那些风筝将()我的心,永远在()。 8、《校园交响诗》中把校园的五个场景比喻成()、()、()、()、()。 9、一生最好是(),一年最好是(),一朝最好是()。——李大钊 10、青春是(),智慧是(),趁()青春,去学习()。——【苏联】高尔基 11、寻常的()还会再开,而我们的()却()。——【苏联】王尔德 12、青春是(),一()就是犯罪。——【英国】萧伯纳 13、陆羽()精通茶艺,()博学多才。他的志向是(),撰写()。他历时二十六年完成了巨著《》,茶和茶文化()在中国绵延发展,()传到()的日本,形成了著名的(),因此,陆羽被后人尊称为“()”。 阅读十一:陆羽和《茶经》 ①陆羽不仅精通茶艺,而且博学多才。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他都毫不犹豫 .)写《茶经》。当时,人们都以求取功名利禄.()为荣,不屑于写这样的“闲书”而陆羽却毫不动摇。

部编版《河中石兽》课内语段阅读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 阅读《河中石兽》,回答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①山门圮.于河圮倒塌 ②湮.于沙上湮埋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①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于介词,在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之代词,指代二石兽 (3)用现代汉语翻译“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一句。 译: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写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回答)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分析】译文参考: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

河中石兽练习题答案

河中石兽练习题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一、(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乙)生而眇[1]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2]烛而得其形;他日揣[3]龠[4],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注:[1]眇(miǎo):瞎眼,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2] 扪(mén):用手摸。 [3]揣:摸。[4]龠(yuè):古代一种竹制管乐器。 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认为发出声音的钟是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知道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è),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è)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⑵山门圮.于河() ⑶扣.盘而得其声;() ⑷而人之未达.也,() 2.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4、甲、乙两文共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分) 5.用“|”给下边句子短句(断三处)(3分)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5分)11、A B C 击打、敲 D洞晓 12、(1)但凡河中有沉石一定要在上游中寻找 (2)既然这样那么 (3)即使有巧妙地譬喻,好的诱导,也不超过盘和烛的比喻 13、D 14、甲乙两文告诉我们,判断失误不能拘泥于一般的道理或道听途说,要真正了解事物,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训练及答案

《河中石兽》课内外拓展阅读练习(2015.12.10)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③湮于沙上()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刘羽冲偶得兵书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②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④隐。次日伺之,复然。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干:求见。③沟恤:沟渠。④歘(xū):火光一现的样子。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自谓可将.十万(率领、带领)B.会.有土寇(聚会、会合) C.人几.为鱼(几乎)D.沟洫甫.成(刚刚)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自练乡兵与之.角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几为.所擒士卒多为.用者 C.使试于.一村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D.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非独贤者有是.心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②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22.古人欺骗刘羽冲了吗?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文后所引何文勤的“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的议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4分) 《梦溪笔谈》二则(苏教版) (一)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以虫治虫》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浙江钱塘人,________代作家。2.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狗蝎()②其喙有钳() 3.解释字词。 ①蔽()②悉()③旬日()④穰() 4.翻译加粗句。 ①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练习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练习 ★第一单元课内阅读训练——《学弈》 弈秋,通国 ..()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文中带点字、词的意思,并写在相应的括号里。 2.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奕秋学下围棋,一人,一人,结果。这个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 3.联系课文,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第一单元课内阅读训练——《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解释文中带点字、词的意思,并写在相应的括号里。 2.联系课文,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②孰为汝多知乎? 3.从文中一句可见两小儿所辩问题的复杂性。在辩论过程中,两小儿表现得都很。孔子对待这个问题则表现出了的态度。 4.写出两句你所知道的孔子的一句名言。 ① ★第一单元课内阅读训练——《匆匆》(1)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它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它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1.读文中画“﹏﹏”的句子。在作者反复的追问中,可以感受到他的心情。 2.仿照画“—”的句子的写法,发挥想象,写一句话。

河中石兽练习及答案

出处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 [1]《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年间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纪晓岚)以笔记型式所编写成的。在时间上,主要搜辑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之流传的乡野怪谈,或则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1] 2作者 作者:纪(jǐ)昀(yún) (1724~1805),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清代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著有《四库全书》。晚年自号石云,乾隆年间进士。他的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他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1] 3文章正文 河中石兽 作者: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①,山门圮(pǐ)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作者纪昀 阅③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a)铁钯(p 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④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ai)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⑥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a)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⑦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4注释 河干(h? gān):河岸。干,水边。 山门:寺门。圮(pǐ读第三声):崩塌。 阅:经历。 设帐:讲学,教书。 木柿:木片,木屑。 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固:固然。 颠(diān读第一声):通“癫”,疯狂。 欤(yú读第二声):呢,语气词。 啮(nia读四声):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5文章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新修建寺庙,并在河中寻找石兽,到底还是没有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漂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往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任何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应该是这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头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疯狂的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巡河的老士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大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石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转来转去不停止,于是石兽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的吗?”僧人们依照老士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吗?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 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 (5)不更颠乎() 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 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 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遂反溯流逆上矣。 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17、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河中石兽》检测 一、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选自《》作者是,

六年级下册课内阅读答案版

(一)鲧禹治水(节选) 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人们重新返回家园,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人们非常感谢、敬仰大禹,便一致推荐他为治理天下的君王。 1、最后一句有两处用词不当,请在原句上修改。(敬仰—敬佩)(推荐—推举) 2、填空。 说明水灾的地域广的词语有:由南到北、由西到东 说明治理洪水十分艰辛的短语:十三年的苦战 3、回忆课文,大禹为天下百姓而无暇顾及家庭被传为千古佳话的事是:“三过家门而不入” 4、大禹的精神品质是:无私奉献、造福人类 (二)鲧禹治水(片断) 大禹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夏天,烈日当空,山石被晒得滚烫,大禹汗流浃背,仍然不停地干着;到了晚上,还要对付毒虫猛兽的袭击。冬天,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大禹一镐一镐地挖着冻得坚硬的土地,手都磨出了血泡,可他毫不在乎,稍稍休息一下,又干了起来。为了治水,大禹还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人们都被感动了,在大禹的带领下,齐心协力地干着。 1、联系上下文解释: 汗流浃背:形容汗出得很多。 毫不在乎:一点也不在乎。 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2、这段的主要内容:大禹带领人们开凿龙门。 3、用波浪线画出中心句。 4、大禹付出了哪些艰辛与努力?夏天,大禹汗流浃背仍不停地干着;冬天,大禹挖着冻得坚硬的土地,手都磨出了血泡,而且还“三过家门而不入”。 5、人们被大禹的什么精神感动了?不畏艰险,公而忘私,无私奉献。 (三)大卫(片断) 歌利亚一步一步向大卫走来,大卫也一步一步迎了上去,两人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突然,大卫飞快地拿出弹(tán dàn )弓和鹅卵石,迅速瞄准,只听见嘭的一声,鹅

【试题】24 河中石兽 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24河中石兽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纪昀.(yún)圮.于河(pǐ) 棹.数小舟(zhào) 曳.(yè) 铁钯.(pá) 木杮.(fèi) 湮.于沙上(yān) 啮.沙(niè) 溯.流逆上(sù) 臆.断欤(yì)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寺临.河干(靠近) (2)山门圮.于河(倒塌) (3)阅.十余岁(经过,经历) (4)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5)竟.不可得(终了,最后) (6)曳.铁钯(拖) (7)尔辈不能究.物理(研究、探究) (8)众服为确论 ..(正确的言论) (9)然则 ..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10)可据理臆断 ..欤(主观地判断) 3.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D) 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 (解析:前三项均为代词,最后一项为助词“的”。) 4.下面句中括号内所补充的省略的内容有误的一项是(C) A.石必倒掷(于)坎穴中 B.(僧人)求石兽于水中 C.一讲学家设帐(之)寺中 D.(石兽)湮于沙上 5.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各划两处)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2)果/得于/数里外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吗? 7.综合性学习。 为了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走进科学”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在本次活动中,班主任让你负责策划一期以“普及科学”为主题的手抄小报,请拟写两个栏目名称。

六年级下册课内阅读及答案

六年级下册课内阅读及答 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学弈》阅读练习六年级 一、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二、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 三、仔细阅读课文后填空。 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一个(),告诉我们()的道理。答案:一、1、的2、弈秋的教导;鸿鹄3、他,指前一个人 二、因为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专心。(或者一人专心致志,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三、专心致志心不在焉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两小儿辩日》一、一词多义: ⑴为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孰为汝多知乎 ⑵其①问其故②及其日中如探汤 二,古今异义(彩色):⑴日中如探汤.⑵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三,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⑵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四,文学常识填空。《两小儿辩日》中,两个__角度出发,一个从___、____道理,表五,课文内容:(1)两小(2)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示。 (3)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4)两小儿能对这个复杂答案:1.⑴①为:是②2.⑴汤:古义:热水;今义:离;今义:为从所在3.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⒍(1)视觉触觉知识4.(1)因为判断太阳远( 1) (2)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3)孔子不能决也 (4)表现了古人认识自然神。 《匆匆》阅读练习六年级 一、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 1、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

2、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3、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二、仿写句子: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2、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三、说说下面句中破折号的用法。 1、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 2、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1、《匆匆》是一篇(体裁),作者是现代作家。文章紧紧围绕“”二字,细腻地刻画了。表达了作者对感到和。揭示 了,但又的复杂心情。 答案:一,(1)比喻(2)拟人(3)反问二,略 三,(1):解释说明(2)列举 四,(1)体裁:散文作者:朱自清围绕:匆匆刻画: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流逝的时间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不能白白走一遭又:对已逝的日子深深地留恋 《桃花心木》阅读练习一、读课文,把种树人回例:问:到底应该什么时确定。 1、问:桃花心木为什么无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假如你天天来浇水 二、填空并答题。 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定中生活的人,能((),努力生长。上述一段话是作者跟种树(),蕴含了深刻三、读了《桃花心木》这答案:一,1、在不确定的 2、定时定量浇水会养浇水就会枯萎,幸存的树人 《北京的春节》阅读练习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展览会。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 案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文言文阅读(12分)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 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 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 臆断欤?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 于河( ) ⑶阅.十余岁( ) ⑷但. 知其一( ) 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 ⑴如是. 再啮 古义:( ) 今义:( ) ⑵尔辈不能究. 物理 古义:( ) 今义:( ) 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 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 力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 (二)12.⑴靠近 ⑵倒塌 ⑶经历 ⑷只 13.⑴这样 判断动词 ⑵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练习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练习 1. 我会读短文,按要求答题。 太阳和彩虹 ①刚下过雨,太阳出来了,天上出现了一道七色彩虹,人们都赞美彩虹美丽。彩虹听见了,就骄傲起来,说自己比太阳还美丽。 ②太阳对彩虹说:“你美丽,这是真的。不过,要是没有我,也没有你。”彩虹不相信,反而更加骄傲了。 ③太阳摇摇头,躲进云里去了,彩虹立刻消失了。 (1)短文共有______个自然段,第①自然段有______句话。 (2)“你美丽,这是真的。不过,要是没有我,也没有你。”这句话中的“你”指的是______,“我”指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太阳②云③彩虹④雨 (3)彩虹不见了,是因为______(填序号) ①彩虹到别的地方去了。 ②人们都赞美彩虹。 ③太阳躲进云里去了。 2. 春季里,春风______, 花开草长蝴蝶飞。 麦苗儿多嫩,桑叶儿正肥。 (1)把原文补充完整。 (2)作者描写了春季里的哪些景物? 3. 我能认真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1)我能找出文中的两组近义词。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明了______。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一)文言阅读(15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③湮.于沙上()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17、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答案: 1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4、经过划船埋没颠,通“癫”,疯狂 15、略 16、“湮于沙下,渐沉渐深”“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求之于上流” 17、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