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夏金元时期教案

第五单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宋辽夏金元时期

(一)宏观掌控

总体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1、政治

(1)民族政权并立,并逐步趋向统一。(2)北宋实现了局部地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坚强中央集权。(3)元朝实现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完善。元建立行省制度对全国进行有效管辖,台湾、西藏等我国周边地区正式归辖于中央政权。

2、经济

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封建制生产方式进一步向边疆地区扩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格局。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民族间的经济交流频繁,促进边疆地区的发展。

3、民族关系

(1)汉族政权衰微,少数民族发展迅速。(2)民族间战争一度频繁,但通过议和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经济文化交流密切。(3)民族融合出现新高潮,形成新民族——回族。

4、文化

(1)古代科技发展出现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建筑技术、科技著作和天文历法成就突出。(2)理学产生和发展。(3)宋词和元曲成就突出,书院的兴起、宋词的繁荣、市民文学出现(新特点)。

(二)微观细嚼

1、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

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东京北宋

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措施,“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标志是北汉被灭

2、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原因:吸取五代十国的经验教训

措施:①集中军权,杯酒释兵权;将禁军统领一分为三,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枢密院与统领军队将帅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②集中行政权,在中央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地方上派文官做知州,设通判与知州互相牵制。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设转运使,司法人员由文官担任。④发展科举制度,考试分乡试、省试、殿试(成为定制);科目减少,进士科最重要;实行糊名法影响:积极,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基础被铲除,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有利于社会发展;消极,政府机构重叠,财政开支大,军队战斗力弱,导致“冗官”、“冗费”、“冗兵”,种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3、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1)土地兼并严重:“不抑兼并”政策,“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2)“三冗”出现,宋仁宗时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3)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

(4)辽、西夏的威胁

4、庆历新政(核心:整顿吏治(结果:触犯了保守派利益,改革被废止)

1043年,为摆脱统治危机,范仲淹

内容:严格官吏升迁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做官;加强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令

5、王安石变法(1069年)

目的:挽救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措施:①理财,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②军事,保甲法、将兵法;③教育,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意义: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许多荒地;军事实力有所增强

结果: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当政,新法被废除

原因: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主要);用人不当,新法危害百姓;

评价:地主阶级改革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但社会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王安石是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

6、两宋民族及其关系

(1)与契丹

兴起:辽河上游;唐末,汉族人躲避战乱,迁到长城以北,融合进步

契丹概况建国:916年耶律阿保机上京,耶律德光夺幽云十六州,改国号为辽

南北面官制:南面官为汉人和契丹人担任,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

战争:高梁河战役,宋败,后再次征辽,被歼;宋由进攻转为防御

宋辽和战和议:1005年,澶渊之盟,“岁币”;辽撤兵;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

影响:对峙形成,一个世纪保持和平局面,双方贸易兴旺,促进了民族融合

(2)与西夏

党项族是羌族一支,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

西夏概况1038年,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兴庆,“西夏”

效仿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行科举,创文字

战争:交战多年,损失严重,元昊请和

宋夏和战和议:1044年,元昊取消帝号,宋封其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岁币”;重开边境贸易

影响:此后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3)与女真

女真族(唐时的黑水靺鞨)完颜部统一各部

女真概况1114年,完颠阿骨打举兵抗辽,1115年,阿骨打称帝,都会宁

推行猛安谋克制:兵农合一制度

辽亡原因:金国力强,辽政治腐败;各族人民的反抗;金与北宋联合夹击

灭辽北宋1125年辽亡

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亡

1127年,赵构应天府称帝,建南宋,都临安

抗金:①北方义军,八字军等;②岳飞“联结河朔”,郾城大捷

南宋抗金绍兴和议:1141年,规定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归金朝统治;南宋皇帝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输纳岁币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双方政治、军事力量基本上处于平衡妆态

(4)与蒙古

蒙古概况: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建蒙古汗国;征战达到中亚、俄罗斯、印度河流域

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都燕京,称大都

统一全国:先后攻灭和征服西夏、金、吐蕃、大理,1276年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

文天样抗元

7、元朝统一的条件、意义

条件:(主观)①蒙古统治集团掌握着强大的武装。②战略战术运用正确地。(客观)③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④南宋等政权的腐朽没落

意义:①结束分裂局面,奠定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②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的开发;③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④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⑤促进了蒙古族的汉化及向封建社会转化

8、元朝制度

中央:健全官制,设①中书省,②枢密院,③宣政院

职权:①最高行政机构,行相权;②最高军事管理机关;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河北、山西、山东硅中书省直接管辖)

影响:深远,①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

辖的一个行政区;③把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9、元朝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

(1)汉族人民大量到边疆,开发了边疆经济

(2)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人,与汉族融合,元朝时被视为“汉人”

(3)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4)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设澎湖设巡检司,管辖琉球

10、科技成就

内容:(1)三大发明的完成和发展:①北宋毕升活宇印刷术(400年)②指南针宋代航海普遍使用③南宋出现管形火器(2)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十二气历”(3)元郭守敬《授时历》(300年)(4)李械《营造法式》特点:具有开放性、开创性特征,继续领先于世界

11、理学

含义:是指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代表:朱熹是集大成者。理学的。朱熹认为“理”是第一性,“气”是第二性;把天

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实质: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12、文学

(1)宋词

出现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繁荣,市民队伍壮大;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代表人物:五代的李煜,北宋的苏轼、柳永,两宋之交的李清照,南宋的辛弃疾

(2)诗:陆游

(3)话本:城市经济发展的要求

(4)元曲:元杂剧和散曲,关汉卿

(三)重点优化

2、对隋唐与北宋对宰相权力削弱的理解

(1)目的:强化中央集权。

(2)隋唐时期,宰相权力被分为三省六部。三省长官都为宰相;北宋时期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行政权归参知政事;枢密使管理军事,三司管理财政。

(3)宰相权力的削弱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3、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及内在联系

相同点:①背景相同。都是为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②性质相同。都是地主阶级的封建改革。③结果相同。都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

不同点:①中心内容不同。庆历新政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王安石变法是以理财为中心。

②改革程度不同。庆历新政是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是全面改革。

内在联系: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4、北宋时期,先后面临哪些主要社会问题?统治者为解决这些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怎样?

(1)北宋初期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国家分裂,南方割据政权的存在威胁着北宋的统治;第二,武将大权在手,拥兵自重,中央集权不巩固;第三,辽占据幽云等地。

解决的措施及结果:第一,宋太祖和其弟宋太宗用了十几年时间消灭了割据政权。结果,于979年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第二,宋太祖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等措施,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和节度使权力;分割宰相权,加君权;各州设知州和通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集中财政权和司法权,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结果:使五代以来重臣专权和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造成冗兵冗官现象,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第三,为了收回幽云地区,多次对辽用兵。结果:宋辽议和,达成了“澶渊之盟”。

(2)北宋中期的三大问题:第一,冗兵、冗官、冗费现象,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第二,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第三,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解决措施和结果:统治集团为了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进行了两次改革,即“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但最终都失败了。

(3)后期:政治腐败和面临金的进攻两大问题。

解决措施和结果:进行抗金,多次打退金兵进攻,1127年被金灭亡。

5、耶律阿保机和元臭的共同之处

①都是少数民族杰出首领②建立政权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④在位时期,创制文字。

6、契丹、党项封建化进程的相同点

(1)社会进程相同。兴起之初社会形态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过着游牧生活。(2)封建化的原因相同。都是由于受到汉族地区先进农耕文化的影响。(3)采取的措施相同。都建立政权,仿效中原王朝建立各项制度,仿照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4)政治制度的特点相同。都采取“蕃汉分治”的办法来分别管理不同民族地区。(5)和宋朝的关系相同。都曾和宋朝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后又都与宋朝议和,接受宋的“岁币”,议和后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友好局面。彼此间官方和民间经济文化往来频繁,进一步推动封建化进程。

7、两宋民族关系的特点、影响

特点:(1)民族政权并立,如辽、北宋、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并立。(2)两宋政权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多次用兵失败,对辽、夏、金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3)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夏、金等政权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4)民族融合是主流,北宋与辽、夏分别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人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差别逐渐缩小。南宋后

期许多蒙古人进人中原。

影响:这一时期频繁的民族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也使各族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形成民族融合的新高潮,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8、正确认识两宋时期宋政府与少数民族政权的三次“和议”

(1)宋政府与少数民族的三次和议活动为辽宋“澶渊之盟”,北宋和西夏和议,1141年南宋与金和议(即绍兴和议)。

(2)三次议和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宋政权政治腐败,皇帝无心抵抗,导致军事上即使处于有利的形势,也求和送岁币。皇帝苟且偷安,使中央政府内部投降派得势,力主屈辱议和,而不让内部主战派的主张得以实施。

(3)三次议和的结果与议和前的情况不相符合,议和前的史实都表明宋军能够打败掠夺者。澶渊之盟前,在寇准的督促下,宋军打退了辽军。东京保卫战以及岳飞抗金的战果都说明只要中央政府坚决抵抗,人民支持抗战,宋军能够取胜,不至于达成屈辱的和议。

(4)辩证看待三次议和的作用:澶渊之盟后,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双方开展了经济、文化交流。宋夏和议后,开展了边境贸易。但“岁币”的沉重负担,辽和西夏对北宋安全的威胁,却构成了北宋中期统治危机的重要因素。南宋与金和议后,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三次和议,客观上有利于和平局面的出现和民族间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9、辽金战争和宋金战争的性质

(1)辽金战争:金反辽战争符合全体女真人民的愿望,是反对辽贵族对女真人民压榨和凌辱的正义战争。但后来,金军屡败辽军,辽统治者已不再能对金进行奴役和掠夺或构成军事上的威胁,金军仍继续进攻,目的在于掠夺土地、人口和财物,战争性质就转为非正义的了。

(2)金宋战争:金灭辽后,为了掠夺中原地区的土地和财富,连续用兵北宋,严重破坏了中原地区人民的生活和生产,中原地区人民为反抗女真贵族的掠夺和破坏而进行的自卫战争,是正义的战争。

10、为什么说文天祥抗元是正义的? 文天祥抗元是正义的,元朝统一又是进步的,两者之间相互矛盾吗?

因为蒙古军队在灭南宋的过程中掠夺破坏,文天祥面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体现了坚贞不屈和不畏强暴的崇高民族气节,其斗争具有保护汉族社会生产、反对民族压迫的意义,因而是正义的。不矛盾。因为元朝统一的进步性是从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角度来评价的,文天祥抗元的正义性是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而言的,因此都应该肯定。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2016版)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册单元测试题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 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A.刘备B.元昊C.忽必烈 D.赵匡胤 2.“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反映了北宋建立后() A.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B.与辽长时间保持相对和平的局面C.加强了皇帝和中央的权力 D.与西夏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关系3.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的共同点是() ①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②都加重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负担 ③都有利于北宋边贸的发展 ④都是在北宋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前提下订立的。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4.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

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 C.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 5.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A. B. C. D. 6.宋与金的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A.南宋定都临安B.宋军收复建康C.宋金达成和议D.岳飞取得郾城

大捷 7.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岳飞书房的场景,其中错误的是() A.书柜中放有苏轼的词集 B.另一面墙上挂着宋金和议后的《金、南宋对峙形势图》 C.书桌上摆放着一本《资治通鉴》D.一面墙上挂有一柄宝剑 8.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 A.景德镇 B.邢窑C.哥窑D.越窑 9.“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南宋时()

辽宋夏金元时期

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计60分) 1. 毛泽东《沁园春﹒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其中“宋祖”和“一代天骄”分别是() A.赵匡胤和铁木真 B.赵匡胤和忽必烈 C.赵构和铁木真 D.赵构和忽必烈 2.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说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吗( ) A.靖康之变 B.陈桥驿兵变 C.玄武门之变 D.葵丘会盟 3.“(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融合加强 B.宋辽边境开设榷场C.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D.岳家军的抵抗4.“兴东北,建大金。占辽朝,灭北宋。战南宋,归元兵。”此三字经概括了下列哪一民族的兴起与建立政权的历史 ( )A.契丹 B.蒙古 C.党项 D.女真 5.金庸武侠小说著《射雕英雄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南宋时期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这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分别取名:郭靖和杨康。并各赠一剑。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根据所学推断当时的国耻是指() A.澶渊之盟 B.靖康之变 C.宋金和议 D.南宋灭亡 6.南宋著的抗金领,他所率的军队作战勇敢所向无敌,但他最后却遭臣诬,以莫须有的罪被杀害。后来,的冤狱得以平。在他墓门上一副联:青山有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就是() A.寇准 B.岳飞 C.文天祥 D.李自成 7.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A.B.C D. 8.“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天堂》这首歌曲深情表达了蒙古族歌手腾格尔对家乡的赞美。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C.努尔哈赤 D.阿保机 9.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 A.行省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10.“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是北宋王安石的诗句,它隐含的科技发明是() A.造纸术 B.指南针 C.印刷术 D.火药 11. 某同学选用如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4(宋辽夏金元)

中国古代是名词解释4(宋辽夏金元): 7、宋(辽、西夏、金)元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宋朝后,为了防止握有重兵的武将叛乱,危及自己的统治,与赵普商量,?决定削夺大将的兵权。961年初秋的一天,宋太祖召集石守信等大将宴饮,在酒席上用劝导的方式,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了诸大将的兵权。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杯酒释兵权”。 雍熙北伐 986年(雍熙三年),宋军再度分兵三路北伐。最初,宋中、西两路进军顺利,收复了不少地方。但随后宋东路军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市西南)被契丹主力打败。宋太宗急令宋军撤退,并命潘美、杨业统率的西路军护送百姓内迁。杨业孤军奋战,最后负伤被俘,绝食三日,壮烈牺牲。通过高梁河与岐沟关两次决战,契丹在军事上掌握了极大的优势。 庆历新政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政治改革。宋初以来,大地主兼并土地日益剧烈,景佑以后,宋夏战争爆发,加以契丹渝盟,军费与岁币增加,农民负担加重。庆历时,各地陆续发生农民起义。统治阶级部分人士为克服危机,相继提出改革意见。庆历三年(1043)八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九月,他们提出十项改革方案: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疏上,大部都被仁宗采纳,颁行全国,号称“新政”。但因新政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不久即罢。 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时的政治改革。北宋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阶级矛盾尖锐;政府开支浩大,财政十分困难;同时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为了摆脱面临的危机,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有: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新法推行几十年,使农业生产有所发展,政府收入增加,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变法最后遭到官僚大地主反对而失败。 元祐更化 北宋哲宗元祐年间废除熙宁、元丰时新法的事件。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子煦(哲宗)继位,年幼,祖母宣仁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陆续起用司马光、吕公著、范纯仁、吕大防等,废除神宗与王安石推行的大部分新法。贬黜熙拧、元丰时用事诸臣,停止使用王安石《三经新义》为科举考试的根据,修改熙宁、元丰时史官记录,重新编纂《神宗实录》。此外,还将神宗时所取米脂等四寨还给西夏。 澶渊之盟 1004年辽圣宗、萧太后率兵二十万大举南侵。北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等人的促使下亲临前线澶州(今河南濮阳),宋军士气大振;而辽初战不利,统帅萧挞览阵亡,又有后顾之忧,于是宋辽双方议和: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河沟为界。澶渊之盟的缔结,是宋辽双方力量均势下的产物,此后双方停止战争,和平往来100年之久,宋辽边境得以安定,双方生产都有恢复和发展。 宋夏和议 宋仁宗时期,北宋与西夏不断发生战争,长期的交战给双方都带来很大损失,于是在庆历四年(1044年),双方订立庆历和议。和议规定: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宋朝册封;宋方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三万斤;开放双方边境贸易等。从次,宋夏间战争减少,维持对峙局面。 靖康之变 宋代钦宗靖康年间金灭北宋的事件。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军南下,渡过黄河,直抵北宋东京开封城。宋钦宗派使者赴金营求和。金军提出:宋须交金500万两、银5000万两、牛马骡各1万头匹、驼1000头、杂色缎100万匹、绢帛100万匹;割让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州)、河间三镇(称三镇,即包括其所属州县);尊金帝为伯父;以宋亲王、宰相作人质,送金军北渡黄河,才许议和。金军攻城,宋守军多次击退金军。但宋钦宗仍继续与金议和,答应了金赔款和割地的要求。金撤军北归。同年八月,金军再次南侵。闰十一月初,东京城破。宋钦宗亲赴金营,献上降表。从十二月起,金军大肆搜刮宋廷的府库及官、民户的金银钱帛。次年四月,金军俘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北撤。宋朝皇室的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也被掠去。北宋灭亡。 开禧北伐 13世纪初,金朝北面蒙古人兴起并开始向南进逼,南宋权相韩见状想主动出兵,收复北方失地,建“盖世奇功”。他起用主战的辛弃疾等人,返封岳飞为鄂王,追论秦桧误国的罪。开禧二年(1206)北伐,史称“开禧北伐”。

辽宋夏金元时期提纲

辽宋夏金元时期【阶段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并逐步趋向统一②元朝实现大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速。 ②两宋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三次和议,岁币。③民族融合是主流,边民内迁,互市贸易。④元朝大一统,推动民族融合出现新高潮(民族迁移回族形成)。 古代科技发展出现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发明完成与外传)。 1.蒙古政权的建立: ①铁木真是_______族杰出首领。1206年,完成蒙古统一大业,被尊称为“___________”。 ②建立_________政权,实行__________的国家体制。创制了蒙古族通行的文字 2.元朝建立 ①1271年,_________(元世祖)建立元朝,后定都_______(今北京) ②1279年,元军消灭______,__________全国。 ③忽必烈改制 内容:a政治上:效仿中原王朝,建立______制度。中央设“_________”,作为全国的___________机构;地方设“_____________”,进行有效的统治,加强_____________。西藏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域(宣政院辖地)。 b经济上:推行_________政策,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____________”,编写《______________》。 意义:忽必烈改革有利于________和________,巩固和发展了我国_______国家。 ④民族上:a民族矛盾:原因:实行民族_________和_________政策; b民族融合:各族民族差异缩小,_________族出现。 原因:元朝________为中外交流和国内各民族联系交往密切。 ⑤文化上:接受______先进文化。提倡_______,中央教授______的国子学。 (1)辽、宋、西夏政权并立 1 北宋政权建立:_________年,后周大将________(宋太祖)建立宋朝,定都________,史称北宋。北宋建立后,统一了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广大地区。 2 辽政权建立:916年,__________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_____。 3 西夏政权建立:1038年,___________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政权,定都兴庆。 4 民族关系 ①宋辽战争: 北宋北伐失败后,实施_____________的消极防御政策。 辽对北宋南征,1004年,辽进攻北宋,在宰相________坚决抵抗下宋真宗亲自督战,重挫辽军。 ②宋辽和议:澶渊之盟:1005年,辽、宋订立和议,其主要内容是:双方撤军,各守疆界;________每年送给_____银、绢等钱物,称为“_____”。历史上称这次和议为“_______________”。 评价:它加重了________人民的负担,但是______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________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_________的局面。

中国古代史《第五单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宋辽夏金元时期》高考复习资料

第五单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宋辽夏金元时期 (一)宏观掌控 总体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1、政治 (1)民族政权并立,并逐步趋向统一。(2)北宋实现了局部地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坚强中央集权。(3)元朝实现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完善。元建立行省制度对全国进行有效管辖,台湾、西藏等我国周边地区正式归辖于中央政权。 2、经济 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封建制生产方式进一步向边疆地区扩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格局。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民族间的经济交流频繁,促进边疆地区的发展。 3、民族关系 (1)汉族政权衰微,少数民族发展迅速。(2)民族间战争一度频繁,但通过议和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经济文化交流密切。(3)民族融合出现新高潮,形成新民族——回族。 4、文化 (1)古代科技发展出现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建筑技术、科技著作和天文历法成就突出。(2)理学产生和发展。(3)宋词和元曲成就突出,书院的兴起、宋词的繁荣、市民文学出现(新特点)。 (二)微观细嚼 1、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 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东京北宋 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措施,“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标志是北汉被灭 2、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原因:吸取五代十国的经验教训 措施:①集中军权,杯酒释兵权;将禁军统领一分为三,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枢密院与统领军队将帅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②集中行政权,在中央把宰相的权力 一分为三;地方上派文官做知州,设通判与知州互相牵制。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设转运使,司法人员由文官担任。④发展科举制度,考试分乡试、省试、殿试(成 为定制);科目减少,进士科最重要;实行糊名法 影响:积极,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基础被铲除,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有利于社会发展;消极,政府机构重叠,财政开支大,军队战斗力弱,导致“冗官”、“冗 费”、“冗兵”,种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3、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1)土地兼并严重:“不抑兼并”政策,“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2)“三冗”出现,宋仁宗时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3)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 (4)辽、西夏的威胁 4、庆历新政(核心:整顿吏治(结果:触犯了保守派利益,改革被废止) 1043年,为摆脱统治危机,范仲淹 内容:严格官吏升迁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做官;加强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在经济上,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政治:本阶段的政治局面经历了封建国家的再度分裂——局部统一——民族政权的并立——全国重新统一的过程。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但在全国的版图上还存在着辽、大理等发展政权,后来更陆续出现了西夏和金。因此北宋只是局部统一的朝代,而区别于大一统的汉唐。北宋亡后,又出现了南宋与金的对峙。直至1279年,元政权凭借其强大的武力使全国重新归于统一。 本阶段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阶段。主要体现在北宋和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巩固统治,本着“强干弱枝”的指导思想,解除中央和地方大将的兵权,使地方行政权和财政权分开,又在中央组织强大的禁军。这些措施避免了地方分裂的再现,使北宋在政治上出现了稳定的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又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和军队数量的激增,造成北宋政权长期积贫积弱的局面。至北宋中期,已出现严重的财

政、政治和边防危机。为缓和矛盾,富国强兵,宋神宗任命王安石进行变法。他制定了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等措施,力图限制官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缓解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由于用人不当,特别是新法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削弱了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遭到特权阶层的反对,新法没有成功。 元朝统一全国后,为有效治理广阔的国土,实行行省制,初步奠定了后世省区的规模,并通过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等机构,有效地保证了中央对包括x藏、台湾在内的广大边疆地区的管辖,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经济:本阶段,在农业和手工业繁荣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显著发展。商业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已打破了唐朝“市”、“坊”的界限;货币种类繁多,尤其是北宋在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民族政权的边境上,还兴起了“榷场”贸易。 本阶段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南宋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的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地位。 本阶段中国古代纺织业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南宋时,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Cultural teaching design in Five Dynasties, Lia o, song, Xia, Jin and Yuan Dynasties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历史:5.8《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案(1)(旧人教版高三) [基础知识]三大发明完成建筑技术提高沈括《梦溪笔谈》元历法与郭守敬理学教育与史学成就书院兴盛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宋词李煜苏轼柳永辛弃疾李清照陆游市民文学元曲与关汉卿 [基本理论] 1.指出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2.指出这一时期我国科技成就为世界领先,培养学生致力科技文化振兴中华的情操; 3.介绍古代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其魅力,并指出这些文化由各民族共同或学习中分别创造。 [能力培养] 1.文化的发展是以经济政治的发展为前提的,通过分析文

化繁荣的原因,促使学生理解上述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 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讲述各项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史的影响,培养学生 中外史对比的能力和意识; 3.讨论分析这一时期文化的时代特征,提高学生概括和分 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理学;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其特点、历史地位。 [教具教法]资料,图片,学生结合语文课准备的资料,讲述,评价,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同学概述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教师归纳。 一是两宋时期的经济是在隋唐盛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起来的,南方超过了北方,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最高阶段,仍处于世界领先 地位,经济的高度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前提;二是北宋结束了五代 十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原和南方相对 安定;三是少数民族政权对立,民族融合加强,各地各民族间的 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是主流,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进步;四是我国先进文化传播世界各地,我国同时地吸收了外来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五是这一时期 的文化繁荣是建立在隋唐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的。 一.科学技术。 1.三大发明完成和发展。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复习提纲 (1)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宋朝经济发展原因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了宋代最后完成,江南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原因是什么?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南方自然条件的变化(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迁移上册江南地区的开发。),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1)岳飞:北上抗金,表现出为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不怕牺牲的精神。军纪严明,廉洁正直,不计较个人得失等。 (2)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顽强的毅力,勇敢的战斗精神,远大的抱负等等。(3)文天祥:拒绝降元,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 (4)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具有创新精神。 民族融合篇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中经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民族融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进而提问,分析元朝的民族融合表现在哪些方面?元朝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 表现: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汉族人民开发边疆;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合;回族开始形成。原因: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影响: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议和篇 第二单元涉及到的议和有哪些?有何影响?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研究后归纳 1.辽宋议和:宋军打退辽军后议和。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2.宋与西夏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西夏积

极吸取中原文化。3.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给金岁币,双方在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1、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是什么朝代:北宋。 2、采取重文轻武治国政策的是什么朝代:北宋。 3、与宋朝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辽、西夏、金等。 4、占据江南,与金形成南北对峙局面的是什么朝代;南宋。 5、元朝是哪个民族建立的:蒙古族。 1、“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赵匡胤。 2、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特点是:重文轻武。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3、北宋建立于何时,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开封。 4、赵匡胤是通过哪次兵变篡夺哪一政权建立北宋的:陈桥兵变、后周。 5、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出现什么趋势:统一趋势。 6、宋初统治者制定的统一方针是什么:先南后北。 7、结束了中原和南方分裂割据局面的宋朝皇帝是谁: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 8、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有何意义? 措施:(一)军事方面: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二)行政方面:(1)在中央: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2)在地方: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②频繁调动州县长官,知州三年一换,在各州府设通判;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④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意义: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9、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是什么: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对皇权构成威胁。 10、宋朝重文轻武政策表现在哪些方面:①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太宗时)。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11、宋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的措施有哪些:①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②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12、宋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有何长远影响:①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13、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中国历史知识线索之宋辽夏金元史

中国历史知识线索 宋辽夏金元史 从960年北宋建立到1368年元灭亡、明建立,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宋史(960——1276年) 一、北宋(960年,陈桥驿兵变——1127年靖康之变)的建立和统一之路 宋太祖、太宗两朝是北宋初期。 1、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国号宋,定都开封,年号建隆; ↓ 2、平定李筠、李重进(二人为后周大将)的叛乱; ↓ 3、963年,平定荆南(南平); ↓ 4、965年,消灭后蜀; ↓ 5、971年,后汉降宋; ↓ 6、975年,灭南唐; ↓ 7、978年,吴越献地,降。至此北宋消灭南方割据政权; ↓ 8、979年,太宗亲征,灭北汉,之后发动征辽战争。986年,高粱河之战、雍熙北伐 1、“杯酒释兵权”,把全国武装的最高统帅权收到皇帝手中; 2、撤销殿前都检点,设“三衙”,即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兵司和 殿前司统领禁军; 集军权 3、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将全国军队分为禁 军、厢军、乡兵、蕃兵四类; 4、确立养兵募兵制度; 集权措施 1、分割宰相权力,设参知政事为付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 院掌管军事以分割宰相军权,设户部、盐铁、度支三司分割 宰相财政权; 集行政权 2、削弱郡县长官权力,设通判监督知州; 3、官、职、差遣分离; 4、改革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序,选拔人才; 集财政权:中央“制钱谷”,各地设转运使把财政收入运到指定地点; 集司法权:设提点刑狱一职,主管地方司法; 评价:1、对于解除藩镇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并在客观上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随着时间推演,造成“三冗二积”的不良局面; 三、北宋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革【社会变革是重点】 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是北宋中期。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 6课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_960_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 _陈桥驿发动兵变(“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 ,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 ,以 _开封 _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 _ 宋太祖 _。 2、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 _兵权 , 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中央:宋太祖为防止 _宰相 _权力过大,采取 _分化事权 _的办法, 削弱相权。地方:派 _文臣 _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在各州府设置 _通判 _,以分知州的权力。 (3)经济上: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留部分用作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在地方设置 _转运使 _,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意义: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政策 1、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表现:宋太祖有意重用 _文臣 _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4、影响:积极: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弊端: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官吏冗多,人浮于事,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第 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辽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和: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教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教案 第10 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编制:孟老师日期:2019.8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材分析 教材的前半部分按时序描述辽、西夏、金、元政权的兴起和发展过程,后半部分介绍了元代的制度建立和民族关系,主要包括中书省、宣政院、行省制、四等人制以及蒙古民族和回族的形成等内容。与辽、西夏金政权相比,元建立了以蒙古族为主导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从元中央到地方的机构设置中,既能看到元代时唐宋时期中央机构的基本沿袭,也能发现对蒙古民族习俗的延续和地方管理制度的创新。元的建立,既是蒙古族军事力量胜利的成果也是各民族政权并立之下长期民族交融的结果。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如辽夏金元政权的政权更迭和制度建设,但缺少对上述史实的具体分析和深入理解,易把这一时期的南北对峙格局错误地理解成北方民族对汉族政权的“侵略”和“压迫”。 四、教学目标 1.通过绘制时间轴的形式让学生知道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族在政权建立前后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简述各民族政权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及其意义。 2.通过表格梳理和史料解读,能明确区分辽政权的南北面官制、西夏的汉藩二套制、金政权的猛安谋克制;结合地图和文字史料,概括元行省制、四等人制等基本内容。 3.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对辽、西夏、金统治区内“因俗而治”政策进行合理的师评价,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辽、西夏、金、元诸政权和汉民族相互交融,共同推动统一多民间南方经济族国家发展。 【教学难点】:理解辽、西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的建设。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主题 北方政权在巩固统治的过程中皆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政策,推动了边疆地区的民族交融,为元及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过程 导入 问是学生活动:观察《中国历史纪年表(隋至清)》,出本课的时间轴,概括这一时 其对此期的政权更迭与其他时期相比有怎样突出的特点。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提纲总结完整版999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 一、政权分立 二、北宋巩固政权措施: 政治措施:国策:重文轻武 中央:用分事化权办法,削弱相权 掌控军权:收兵权,控制军队,调换将领,定期换防 地方:文臣任地方官,知州与通判相互制约 设转运使,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 两宋经济发展: 农业 1、引进占城稻 2、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3、苏湖熟,天下足(苏州,湖州);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 4、棉花茶树等经济作物种植区扩大 5、复种技术得到推广 手工业 1、南方丝织业超过北方,海南岛拥有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2、制瓷业发达:瓷都景德镇,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中心 3、造船业世界领先,南宋配指南针 商业 国内贸易:1、商业城市繁荣坊市交错,出现早市夜市,娱乐场所“瓦子”,“勾栏”。 2、草市、市镇兴起 3、纸币出现(北宋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 4、经济重心唐中期开始南移,南宋完成南移。 海外贸易: 1、开设蕃坊、蕃市、蕃学 2、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3、广州、泉州成为世界大商港 4、外贸范围广 思想控制: 措施:改革发展科举制 表现:增加录取名额,授官从优从速 作用:形成读书风气,提高社会文化素养,造就宋文治局面 文化科技: 文化成果: 豪放派苏轼代表著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婉约派李清照代表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 辛弃疾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倾吐国家分裂悲痛之情

司马光《资治通鉴》是记录战国到五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科技成果: 活字印刷术: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沈括《梦溪笔谈》记载) 影响:促进知识传播和世界文明的发展 指南针:北宋指南针开始运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影响: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重要条件。 火药:唐末开始应用于军事,宋元广泛用于战争(突火枪),13、14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 影响:推动欧洲社会改革 民族关系: 战争:(战争性质:兄弟之争,民族战争) 澶州之战:宋打退辽军订立澶渊之盟 郾城大捷:岳飞抗金 议和: 1、辽宋 ----澶渊之盟 评价: 消极:①岁币增加百姓负担 积极:②保持和平局面,促进辽宋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宋夏和约 内容: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 作用: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3、宋金和议:南宋对金称臣,给金送岁币 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东至淮水,西至大散关) 元朝统治 一、蒙古和元朝建立(成吉思汗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 1、蒙古建立: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 2、元建立:1271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灭亡南宋实现全国统一 元朝地位: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是我国疆域最大王朝 二、元朝巩固统一措施: 政治措施: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掌管监察。 地方:内地:设行省制度,省下设路、府、州、县 边疆:西藏: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西域(新疆):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 东南: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台湾),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民族关系: 民族政策: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实行四等人制 民族融合表现:汉人外迁边疆,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杂居,回族形成 作用: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文化:元朝元曲代表人物关汉卿著作《窦娥冤》鞭挞社会黑暗势力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导学案(无答案)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目标素养】 1.掌握辽、夏、金、元的统治情况,认识到少数民族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了解蒙古的崛起、元朝的行省制度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等史实,认识到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学法指导】 1、学材准备:课本页、导学案、地图册、双色笔 2、学习流程

【学习目标】 基础目标:1、了解辽夏金元政权的建立、发展的史实。 2、掌握辽夏金元民族交融的原因、主要表现和影响。 提升目标:理解辽夏金元的制度建设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导学流程】 自主学习成果记录 仔细阅读课文部分,根据问题提示进行勾画、标注,严禁整段勾画,会的问题在后面的()画√;不会或不清楚的在()内画ⅹ 名词解释: 1、全面认识南、北面官的设置:(1)内容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2)原因:辽统治下的各民族发展水平和生活方式不同。(3)实质:这是一种民族分治制度,但本质上是阶级统治。(4)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双规管理。 2、四时捺钵:契丹语、是契丹国君主出行时的行宫。契丹皇帝一年四季巡幸于四捺钵之间,政务皆在捺钵中处理,其实际上是契丹国的政治中心。 3、“大定之治”:大定之治是指金朝在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期间出现的短暂稳定繁荣的局面。完颜雍在位期间对内励精图治,革除弊政;重用汉族知识分子,采用汉制,兴文学,积极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对外主动和宋朝议和。从此,宋金双方休战了约三十年,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金朝国库充盈,社会风气开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复习提纲与测试题(word版附答案)

七下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提纲与测试题 1、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控制军队的,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政治上: 在中央:削弱相权,采取的办法,设立多名宰相;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权。 在地方:派担任各州长官,并实施制,在各州府设置;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设置 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重文轻武政策:重用掌握军政大权,抬文抑武,文臣统兵,发展科举文教事业。 3、民族政权并立:建立辽、西夏和金的少数民族分别是;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 面的是 建立的。 4、宋辽和战:辽是民族政权,辽军大举攻宋时,宰相寇准力劝御驾亲征。澶渊之盟的内 容:辽军撤回,给岁币。此后,宋辽之间保持着局面。 5、宋夏议和:向称臣;给岁币;议和影响:兴旺。 6、宋金和议:1125年,辽被_____灭亡。年,金灭亡北宋。南宋初年金军南下,抗金名将在 郾城大败金军。宋金达成和议:①②③ 7、宋代经济: 农业:①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________稻,北宋推广到东南地区,宋朝时,______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 太湖流域的成为最重要的粮仓,谚语:“ ________,天下足”。 ②经济作物:南方普遍种植茶树,棉花种植由南向北推广。 手工业:北宋兴起的______,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造船业兴盛。 商业:南宋设立的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________;世界闻名的大商港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的名称:________;出现的时期: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_____________;完成是在:_______“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记载表明 8、元朝建立:成吉思汗(原名)最伟大的功绩是:____________;建立元朝后统一全国的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学案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了解辽、西夏的建立,认识辽、西夏 概述金的兴起及扩张,认识其政治、 概述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认 知识点一 辽与西夏 1.辽 (1)生活习俗:辽朝的建立者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 (2)建立政权: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改国号为辽。 (3)治国特点 ①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②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 【构图解史】 北宋与辽的关系 2.西夏 (1)生活区域: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 (2)建立政权: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3)政治统治: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特别提醒】 李元昊建国,以夏为国号,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

夏”。 【史料实证】辽、西夏时期北方民族的交往与融汇 史料一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史料二西羌之俗,岁时以耕稼为事,略与汉同。 ——以上史料均摘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研读] 史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契丹族和党项族向汉族学习的情况。 [思考] 阅读以上史料,说明在契丹族和党项族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提示学习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生产方式和文化。 辽和西夏政治统治的特点以及原因 (1)特点 ①都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内容,如辽和西夏都沿用唐代官制;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度。 ②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方式,如辽统治者采取“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政治制度。 (2)原因:辽、西夏统治的北方地区民族和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生活方式存在差异,为了适应这些地区的不同情况而采取因地制宜(或因俗而治)的管理方式。 知识点二金朝入主中原 1.金朝 建立政权: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会宁府也称上京。 2.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1)1125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2)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 3.金朝的统治 (1)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本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 (2)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总 结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北宋建立 1.时间:960年 2.人物:宋太祖赵匡胤 3.都城:开封(汴梁、汴京) 4.事件: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二、北宋的统一 1.方针:先南后北 2.结果:统一了南方和中原地区 3.实质:局部统一 三、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一)措施: 1.军事方面:目的: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2.政治方面: (1)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目的: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2)在地方:分散、削弱地方官的权利(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①派文臣担任知州,三年一换 ②各州府设置通判,分散知州的权力 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经济) ④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经济) (二)影响: 1.利:加强了中央集权与皇权 2.弊: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使北宋的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 四、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武将跋扈 2.措施: (1)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2)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3)逐渐形成文官统兵的格局 (4)注重发展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3.影响: (1)积极: 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②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为宋朝科技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消极: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 1.兴起:隋唐时期、北方、游牧 2.建立政权:10世纪初(916年),耶律阿保机,定都上京临潢府,称契丹或辽。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学设计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本节课讲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都体现了唯物史观,经济发展促进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的发展。 2、时空观念:儒学发展,宋词元曲、科技、少数民族文字,都体现时间、空间的变化及时代特点。 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阅读,加深对宋元儒学内容、影响的理解记忆。 4、历史解释:对宋词元曲概念、特点的理解。 5、家国情怀:理学对民族性格形成的影响,科技水平领先世界,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各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 点 重点:掌握二程、朱熹等人的理学思想,理解程朱理学对儒学发展的影响,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宋词元曲的发展,三大发明成就以及对世界的影响,沈括《梦溪笔谈》、郭守敬《授时历》,少数民族文字创制,认识各民族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难点:儒学复兴原因,影响,三大发明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教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思想、 文学艺术、科技等都得到发展。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有 哪些发展呢?导入新课。 教师:什么是文化?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屏幕显示:文化(culture) 是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简单来说文化就是 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即衣、冠、文、物、 食、住、行等。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读,人类也一直众 说不一。但东西方的辞书或百科中却有一个较为共同的 解释和理解: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 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 文化内容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 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 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 为人所特有的。 一、儒学的复兴 教师:思考儒学复兴的原因? 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 1、原因 (1)历史:儒学独尊地位动摇。“三教合一”潮流的 出现,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合一”。唐朝三教 并行政策:尊道、礼佛、崇儒。儒学吸收佛、道有效成 分,得到发展; (2)政治: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 和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的推动。宋 朝需要重建纲常伦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