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诗词三首

21 古诗词三首
21 古诗词三首

《21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21古诗词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三学段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作品情感。要体现“淡化诗意,重在诵读”的教学理念。本课由两首古诗和一首词组成,皆为写景诗词,但是每首诗词所描述的景色与诗人抒发的情感截然不同。由此,教学中,以体裁分类,先学习前两首古诗:整体采用“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思路,教学第一首古诗后,总结学习方法,再运用到第二首古诗中,全课以诵读为主要策略,引领学生层层深入,想象诗境,理解诗情。再学习第三首词,紧紧围绕“诵读”,遵循读准音、读节奏、读画面、读情感的教学流程,步步直入主题,品析词句,陶冶情操,悟情悟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古诗词朗读动漫。 学生准备:搜集诗人、词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诗人,引入古诗 1.(板书:王维)激趣:你了解这位诗人吗? 2.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王维:字摩诘,擅长写山水诗,其诗特点是“诗中有画”。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3.(板书“山居秋暝”)揭题:研读古诗题目可以帮助我们整体把握古诗内容,通过这首诗的题目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可以看出时间是傍晚,季节是秋天,地点是山里。) (1)巧借注释认识并理解“暝”。

(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 (3)想象画面读题目。 设计意图:从了解诗人入手,把握古诗特点;从题目开始,整体感知古诗内容;巧借注释与研读课题培养学生研读古诗的能力,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从诗人和诗题两方面入手整体把握古诗内容的方法,在习得知识的同时,积累学习方法。 二、诵读古诗,感悟画面 1.播放古诗朗读动漫,引导学生听、读、看,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的古诗。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按照节奏提示读好停顿,突出韵律。 3.自由描绘诗中画面,想象画面,再读古诗。 预设: (1)仿佛看到雨后山林里皎洁的月光斜射入林间,无比祥和。(读出陶醉) (2)仿佛看到清澈的小溪从石头上流过,好清澈、好有诗意。(读出美妙) (3)仿佛听见溪流声与浣女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真是快乐。(读出开心) 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内容,将画面叙述充实丰满。注意运用“诗句扩充”法来说说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圈出诗中的景物,想一想: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山、雨、月、泉、女、莲”为诗中景物,“山”是“空山”,“雨”是“新雨”,“月”是“明月”,“泉”是“清泉”,“女”是“浣女”,“莲”是“动”的,一幅幽静又不乏动感的画面呈现于眼前。(教师相机板书:空山、新雨、明月、清泉、浣女、莲动) (3)突出景物特点,再读古诗,尝试扩充诗句说说诗意。 (4)师生梳理语言,边说诗意边诵读。 5.解读层次,把握写法。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第一单元 单元提示 本单元以“乡村生活”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四篇课文。《古诗词三首》分别描绘了儿童戏蝶、初夏田园和农家安居的宋代乡村和谐画卷;《乡下人家》以诗一样的语言描绘了农家小院门前屋后在不同时节中呈现的独特景致;《天窗》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乡下儿童放飞心灵的生活片段;《三月桃花水》是略读课文,描绘了三月春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的美丽景色。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多姿多彩的乡村生活画卷,作者们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在字时行间尽情跳动。 “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它既提示了学生阅读课文体会情感的方法,也明确了学生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其中“初步体会”则指出了教师教学时应把握的度,引导学生学习要循序渐进。该要素安排在第一单元,是对四年级上册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的衔接与提升。抓住关键语句边读边思,比四上的要求更加具体、更加聚焦,可以促进学生在阅读中逐步丰富个性化感受,增进理解,从而提升阅读的综合能力。为了把语文要素落到实处,本单元在选文上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能力培养上又注重了梯度。《古诗词三首》书后习题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画面强的诗句,在想象画面中感受乡村生活的情趣;《乡下人家》在文末借助泡泡图直接提示抓关键句来理解课文要表达的情感;《天窗》除了书后习题点明需理解结尾的关键词句外,还借助泡泡图提示还需关注藏在课文中间的关键语句;略读课文《三月桃花水》利用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在自读中迁移运用前面学到的抓关键词句体会情感的阅读方法。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整体上梳理了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提示学生学会在文章不同位置抓关键词句理解作者想法,体会作者情感;在“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中,通过城乡生活比较、看图仿写和自然风光的名联积累,都指向了让学生从“内在体会词句情感”向“运用词句表达感受”的语言内化过程。 “写自己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是单元表达目标,安排了习作《我的乐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身边的乐趣,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这与单元语文要素互相呼应,前面的课文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利于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习惯,同时也给学生习作中自由表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词三首(教案)

第七单元 本单元以“景物”为主题,包含《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4 篇课文,以及“习作:______即景”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本单元所选的4篇课文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抒发了作者由衷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通过读书,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本单元的习作“______即景”,属于半命题作文,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描写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生动。“语文园地”可以通过朗读、想象、背诵等多种形式交流,就自己喜欢的段落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内容课时内容简说教学要点 古诗词三首3《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 时分山间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 朴风尚。 《枫桥夜泊》写的是一位游子夜间停 泊枫桥的所见所闻。 《长相思》描写的是行军中的将士们 在风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而不能入眠。 1.会写25个生字,会认18个生字,读 准3个多音字的字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 解课文内容。 3.学习描写景物变化的写作方法。 4.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四季之美 2 文章描写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自不同的独特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鸟的天堂 2 文章主要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们两次游历“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美丽的大榕树和群鸟欢闹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

21 古诗词三首 1.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读准“更”这个多音字,理解诗句中“暝”“歇”“聒”“王孙”等生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枫桥夜泊》。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词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重点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词。 ●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交流介绍古诗的写作背景,帮助理解古诗。 2.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用自学的方式,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注重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感受诗歌语言的不同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1.预习提纲 (1)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搜集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资料。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注释或其他方法弄懂词语意思。 (3)再读课文,了解三首古诗词的大意。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3 古诗词三首(教案)

3 古诗词三首 1.会写“德、鹊、蝉”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建德江、惊鹊、鸣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重点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诗词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词。 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字词教学 本课有3个生字,字音上,要注意“蝉”是翘舌音;字形上,强调“德”字右边中间不要少写一短横。本课出现了三个多音字,要在初读时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熟读时体会它们的意思。本课的多音字有:“移舟泊烟渚”中的“泊”读“bó”;“卷地风来忽吹散”中的“卷”读“juǎn”,“散”读“sàn”。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句子中去,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 2.阅读理解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在教学本课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古诗词所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如《宿建德江》,为了让学生感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蕴含的深意,引导他们想象诗人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时的情景,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火炉边,把酒言欢,多么惬意!”有的学生也许会说:“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好不乐哉!”还有的学生或许会

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理解诗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山居秋暝》。 3.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学生对作品的赏析,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4.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自主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 5.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6.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7.引导学生以乐观的心态走出忧愁困境。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教学难点】 1.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

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出示课题:山居秋暝 二、讲授新课 (一)初读感知 1.走进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2.写作背景 这一首五言律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后期作品。当时,王维已归隐山林。诗中描绘的,便是诗人归隐在辋川别墅时所见到的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诗人笔下的秋景,清新而富有生气,一洗前人诗文中常见的悲凉感伤的情调和低沉灰暗的色彩。 3.山水田园诗 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晋陶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而宁愿隐身山林,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4.解题 山居秋暝 “山居”:山中的居所。点明了地点。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古诗词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选取了王维,张继及纳兰性德各一首诗词。《山居秋暝》描绘了秋天傍晚雨后山中的美景。《枫桥夜泊》写了作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体现了将士们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作者羁旅怀乡之情。 三首诗词讲完,感觉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现将个人的一点思考总结如下: 1、课文中的诗词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所以学起来相对容易。我在教学时,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并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的盲点,适当点拨,使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教学本课时,我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有导有放。采取了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导入,从而引导学生用自学、汇报的方式进行学习。本课无论是在导入新课的创设情境,感受意象时的画面想象方面,还是在领悟与升华诗情,激发阅读与积累方面,都进行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力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3、学习三首古诗词时,我都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想象诗句 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诗无达诂”,如果我们一字一字地解释诗句,诗意就没有了,诗只剩下枯燥的文字。因此,我在古诗教学中努力挖掘诗的薏蕴。比

如教学《枫桥夜泊》时,我紧紧地抓住了诗人张继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 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从而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此时的孤独、凄凉、寂寞。 4、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带领学生在诗中“走个来回”,从语言文字中来,再到语言文字中去。 5、让学生不仅学习、积累、感悟诗句,还学习诗人的写作及表达方法。虽然学习的是三首诗词,在教学时我联系到了学生们过去所学的很多首古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的《绝句》,白居易的《忆江南》等,尤其是将很多通过“明月”来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归纳整理,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每首诗表达方法的异同,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了中华古典诗词的伟大魅力。 总之,我觉得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在本堂课中,我将朗读教学贯穿于课堂的始终,由读通读顺,到读出感情,再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学生们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次充分朗读诗文,层层深入了解诗意,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尤其是多次配乐朗读,能更好的引领学生融进诗歌的意境中去。

21、古诗词三首

21、古诗词三首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积累了一些“思乡怀亲”主题的古诗,掌握了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读通读顺,读出节奏,借助注释、工具书抓住关键词句初步理解诗意等。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只在学生理解肤浅处,理解困难处加以提点,从而加深学生理解,促进感情朗读。《长相思》词这一样式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词的韵味,理解词所表达的情感,初步感知学词的方法。因此在课时分配上,《长相思》单独占用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三首诗词,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泊船瓜洲》作者王安石借春风明月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秋思》则寓情于事,借助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长相思》这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则写景叙事相结合,表达对故园的思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懂得《泊船瓜洲》《秋思》意思,体会情感,并能有感情朗读。 2、初步掌握一些读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抓住关键词体会诗所表达的情感。 一、读诗导入 1、同学们,你积累了哪些思乡怀亲的古诗?生交流题目,全体学生齐背《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古诗。 2、背得很熟练,如果能背出节奏,抑扬顿挫,那一定是种享受。想再来吗?齐背《静夜思》。 3、小结过渡:皎洁的明月、特定的佳节,这些物象,是诗人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源泉。今天我们再学两首古诗,读题目“泊船瓜洲”“秋思” 师提要求:学诗首先要把诗读通顺,琅琅上口,有诗的味道,自己读读吧。(两首同时呈现) 二、初步交流,引发情感 1、谁来读,尽量读出诗的韵味来。 师生相机互动: (1)给“间”字正音,反复朗读过程中一要肯定学生读得抑扬顿挫,字正腔圆,读出了诗的味道;二要相机在黑板上画图,把三个地点和长江画出来,告诉学生像这样分开,隔开就读间,间断,间隔。 (2)“意万重”,“重”字读间和它意思有关,什么意思?对啊,表示很多时读重,我们说心事重重,山重水复,轻舟已过万重山。谁也来读读第二首。(注意有否读对重) 2、以你喜欢的方式,再去读一读,看看注释和插图,相互说说诗词的大概意思。 3、交流诗词意思 预设一:题目不要忘了,“泊”什么意思?停,那飞机那说泊吗?火车进站能说泊吗?准确点。(专指船儿停下靠岸) 预设二:钟山和王安石有什么关系?看黑板图说。(师适时补充:王安石的父亲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描述的是纯真、难忘的童年岁月。教材安排了相关童年的古今诗词,也有名人名家对儿时情怀的追忆,讲述的都是亲自所为,亲眼所见,而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安排都是针对童年话题的说说写写。《古诗词三首》是本组教材的开篇,天真烂漫的童年情怀,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共鸣,也特别能激发对童年的向往,用古诗词的语言描述的童年情景,更是活泼跳跃,意境长远。《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 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教学目标 1. 会认4个新字,通过看图比较等方式,记住篙”、棹”的音形义。会写7个生字。 2. 读准诗词,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有感情诵读三首古诗词 3. 通过画面想象,图文结合,查看注解、关键词比较等方法,品词潜句,体会牧童的悠闲无 虑,使风儿童的顽皮可爱,以及溪畔农家生活的和美、恬淡、惬意。 4. 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能够将自己喜欢的一首改编成一段话。 教学重点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增强诵读,从中体悟诗词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抓重点词,感受诗词独特情韵。 教学时间:2课时 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牧童》、《舟过安仁》。 一、话题导入: 1 .板书童年。齐读。有人说童年是一首首动听的歌,有人说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你说 童年是什么?七彩斑斓令人难忘的童年,让古今中外所有的人都怀念着,留恋着,让你们这些小小的孩子珍惜着,童年还是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2 .出示两首诗,自读。 二、学习《牧童》 1. 只显示一首《牧童》看屏幕自读。问会读了吗?这首《牧童》让我想起了清朝诗人袁枚

5。古诗词三首

第二单元 5 古诗词三首 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 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 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

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 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二.整体感 知. 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 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 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三.赏析诗句. 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 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 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 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 “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 3.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4.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具准备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 2.作者介绍(出示课件3)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出示课件5)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诗中有画 (一)题解(出示课件6) 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21、古诗词三首 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 1.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2.进一步学习阅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设想: 本诗短小精悍,自然清新,诗人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让人神往的艺术境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审美感受为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联想、想象,去揣摩语言,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介绍写作背景:王维,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箸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积。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二、初读诗歌,把握大意。(写什么) 1.解题辅助理解 “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 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电子教学设计教案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等

第七单元 21.古诗词三首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2~93内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 1.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体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言绝句。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二、课文分析 1.简单了解诗人:王维,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2.总体把握诗歌的情景。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

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的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3.把握诗歌的意境。 王维在这里把“空山”的秋暝写得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 【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自然美:山、雨——空旷、清新 月、松——明净、清幽远离尘俗,继续归隐 泉水——清澈、欢快 人美:少女——纯真、开朗 第2课时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唐代著名诗人张继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时,被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了,让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七言绝句。自从张继的《枫桥夜泊》问世后,寒山寺因此就名扬天下,成为千古的旅游胜地,这首诗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有什么问题,朗读后可提出来。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读音)

古诗词三首意思

《独坐敬亭山》诗意 1、2句,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到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3、4句,我看着山,山也看着我,互相都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就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诗意 1、2句,湖光秋月辉映,多么和谐。湖面平静,没有风,如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 3、4句,月下洞庭湖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忆江南》词意 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是多么熟悉,多么了解。 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春回大地,江水更显得碧绿。 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独坐敬亭山》诗意 1、2句,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到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3、4句,我看着山,山也看着我,互相都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就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诗意 1、2句,湖光秋月辉映,多么和谐。湖面平静,没有风,如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 3、4句,月下洞庭湖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忆江南》词意 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是多么熟悉,多么了解。 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春回大地,江水更显得碧绿。 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独坐敬亭山》诗意 1、2句,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到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3、4句,我看着山,山也看着我,互相都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就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诗意 1、2句,湖光秋月辉映,多么和谐。湖面平静,没有风,如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 3、4句,月下洞庭湖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忆江南》词意 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是多么熟悉,多么了解。 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春回大地,江水更显得碧绿。 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独坐敬亭山》诗意 1、2句,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到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3、4句,我看着山,山也看着我,互相都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就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诗意 1、2句,湖光秋月辉映,多么和谐。湖面平静,没有风,如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 3、4句,月下洞庭湖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忆江南》词意 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是多么熟悉,多么了解。 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春回大地,江水更显得碧绿。 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教案与教学反思新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教案与教 学反思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味道 2、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3、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枫桥夜泊》。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基本上可以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初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也有一定的热情。而且已积累了一些不同内容的古诗,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重点难点】 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愁眠”的心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教学《枫桥夜泊》的有关课件、插图。 【教学流程】 一、揭示背景,导入新课。 孩子们,一千二百年前,有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最终却名落孙山。时至今日,当年的状元现在已无人知晓,可落榜学子张继的一首诗却流传至今。那么这首诗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枫桥夜泊》。(板书)解题。(生说)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夜晚,走近张继的内心,去深刻地感受一下吧。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出示要求)请你来给大家读,提醒一下大家。明白了吗? 3.(出示诗歌)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第24页,自读诗歌,注意要声音响亮,读准字音。 4.学习生字。 (出示霜、愁、眠、苏、寺)孩子们,这里面有一个字特别有意思,我们一起来看看。

这是什么字啊?(出示愁)谁能用它来组个词呢?(发愁、愁眉不展、忧愁)从我们组的这些词中,可以看出这里的愁是什么意思呢?(愁,人的一种正常情绪,是人们遇到不好解决问题时的一种心理状态。)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说道:愁,忧心忡忡。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秋”作声旁。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由繁盛而萧瑟、令人感伤惆怅的季节。愁,篆文(秋,草木凋零的季节)(心,感伤)。 我们怎么样才能写好愁字呢?我们来看看,愁是什么结构的字?(上下结构)上下结构的字要写得紧凑一些,扁平一些。请同学们做个小老师,仔细观察愁的写法,指导老师来写好这个愁字。 好了,孩子们,赶紧拿起笔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两遍吧,看谁能够写得既工整又美观。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写。 老师给出了评价字的三个标准,作业整洁给一星,书写正确给两星,占位准确给三星。(大家评价生写) 下面请同桌互相检查,给你的同桌评价一下。 5.读古诗。 师:孩子们,刚才老师看了,好多同学都得了三颗星呢,看来大家都努力认真去写了。现在咱们再把愁字送进这首诗里来读读吧。 师:孩子们,你们的声音可真响亮,但读诗不仅要读得流利,还要读出诗的节奏、停顿和韵味。(出示诗节奏) 下面请同学们看着老师标的节奏来读。(生读) 看到你们绘声绘色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可以吗? 老师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老师读1、3句,大家读2、4句。 下面男女生合作来读,男生读1、3句,女生读2、4句。 同桌两个相互合作来读,一个读1、3句,一个读2、4句,然后再换过来读。 三、看图说话,领悟全诗。 (1)初读诗句,整体感悟 孩子们,有句古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相信读了这么多遍以后,大家肯定会有所感悟。如果老师让你用一个字来表达一下你此刻的感受,你想到的是什么呢?生:愁(板书:愁) (2)理解诗意,体会忧愁 师:当我们在读“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时候,你感觉到忧愁了吗?当我们听

21古诗词三首教案要点

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主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两翼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回乡偶 书》 2、能够理解古诗的大意,并且体会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静夜思》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泊船瓜洲》,能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渴望归家的 真挚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境,未成曲调先有情。 1、配乐诵读。 (1)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思乡是古诗中常见的题材,你们都读过或学过哪些思乡诗呢? (2)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诵读思乡诗。 2、引入诗题。 是啊,故乡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字眼,可没有哪一个词能比它浸透着更多的爱,饱含着更多的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泊船瓜洲》(出示诗题) 二、初读,巧设铺垫显真情。 (一)读题解题。 引导学生齐读诗题,并说说从诗题中读懂了什么。 (二)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已收集的诗人及这首诗的相关历史背景的信息。 2、教师梳理、补充资料。 王安石是北宋临川人,小时候,王安石随父亲来到南京,他视南京为第二故乡;年轻时,王安石就中了进士,长期在外为官,公务繁忙,因而多年回家;宋神宗熙宁七年的春天,王安石第二次出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精品教案

21《古诗词三首》精品教案 文本分析: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展现了山居村民的淳朴,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诗人是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流水声、浣女归来的喧笑声,以及渔船穿过荷花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枫桥夜泊》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长相思》描写了将士们在边塞军旅途中因风雪声大而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全词于写景叙事之中体现了浓烈的羁旅怀乡之情。此外,全词纯用自然真切、简朴清爽的白描语句,写得浑然天成,毫无雕琢之处,却格外真切感人。 古诗词的教学,首先要注重朗读、想象和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词的韵味和意境。其次,要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字词、诗意的方法。学生通过感悟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榆、畔、更、聒”4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孙、泊、愁”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美景。默写《枫桥夜泊》。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感知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4.赏析诗词语言,体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的意思,感悟诗词表达的情感;比较三首诗词在写景抒情等方面的异同。

21古诗词三首

20古诗词三首 《山居秋暝》《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会写“孙、泊、愁、寺”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景物的动态美,静态美。 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山水田园诗,结合《山居秋暝》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体会动静结合的写法,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原诗,并配以图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内容,初步感受一下这两首诗。 2.教师板书“山居秋暝”四字,引导学生理解诗题。 明确:“山居”,即诗人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这样组合在一起,我们就明白了诗题的意思是:诗人于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介绍作者。老师进行补充,介绍近体诗的相关知识。 王维 近体诗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时间分界为唐代,唐以后的诗称为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等,在字数上有五言、七言两种。近体诗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2.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明确节奏。 (1)指生读古诗,强调读音易错词语,解释重点词语。教师相机纠正。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尝试划分节奏,指生读,齐读。 3.图文结合,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各学习小组利用工具书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查阅,并尝试直译,试讲诗意。 (师补充注释:[新]刚刚。[喧]喧哗。[春芳]春天的花草。[自]自当。) (2)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试讲诗意,并在班级交流,然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译文。(出示诗歌翻译并配图。) 【设计意图】从读准确到读出节奏,再到读懂意思,层层深入。并且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老师适时补充引导。 4.赏析诗句,领会意境。(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指导解疑。) (1)王维诗歌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从这首诗里,你能找到几幅图画?小组讨论,分别用几句话来描述画面。 (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教师后展示多媒体课件。) 【预设】诗中有五幅清新秀丽的秋山晚景图。 第一幅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是“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是“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缎闪闪发光。 第四幅是“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她们正在竹林里嬉戏追逐,嬉笑声传到了竹林外。 第五幅是“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惊扰了荷塘月色。 【设计意图】王维诗歌的特点是“诗中有画”,引导学生找出诗中描绘的画面,在想象画面基础上体会意境。 (2)颔联和颈联的四幅画面中哪些为静景?哪些为动景?分别从什么角度着笔? 【预设】“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均为动景。“明月松间照”是从视觉的角度着笔,“清泉石上流”是从听觉的角度着笔,“竹喧归浣女”是写所闻,“莲动下渔舟”是写所见。动静结合,视听互见,充分展现了山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教案 古诗词三首

第一单元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 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春晓》《咏柳》……) 2.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接下来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读写“宿”字。“宿”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适当提醒。) 3.解释诗题:根据诗题,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点拨: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开的店。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再齐读诗题。 4.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你想知道这是怎样有趣的一首诗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自主交流: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学习。在相应的字下面做上记号(加点),朗读时注意。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4.自主练习:这次你一定能更有节奏地朗读好这首诗了,赶紧自己试试吧。 5.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指名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集体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画面,让我也来读一读,好吗?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