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纤维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_丁长坤

导电纤维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_丁长坤
导电纤维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_丁长坤

322006年第3期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

导电纤维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丁长坤,程博闻,任元林,康卫民,张金树

(天津工业大学,天津300160)

[摘要] 综述了导电纤维的分类和制造方法,介绍了导电纤维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用途,预测了导电纤维的市场前景。

[关键词] 导电纤维;制造方法;研究进展;应用

[中图分类号]TS102.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08(2006)03-0032-09

1 引 言

人类对静电现象自古就有所观察和研究,但直至20世纪中期,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因静电造成的事故日益增多,静电的作用和危害才引起各国研究机构和学术组织的重视。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电信、微波炉等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人类生活、工作环境中的电磁辐射日渐严重,因而产生的电磁波干扰对电子仪器设备的正常工作及人类的生理健康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为了防止静电干扰和电磁波干扰,从20世纪中期至今,人们已开发出各种抗静电产品和电磁屏蔽材料。近几十年,研究的重点又更多地转向了导电纤维。由于导电纤维的抗静电效果显著而持久,且不受环境湿度的影响,当导电层达到一定厚度或导电成份达到一定比例后,就具有优良的电磁屏蔽功能,因此导电纤维的研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导电纤维是通过电子传导和电晕放电而消除静电的功能性纤维。通常是指在标准状态下(20℃、65%相对湿度)、比电阻在107Ψ·c m以下的纤维。导电性能优良的纤维,其比电阻在102~105Ψ·c m,甚至小于10Ψ·cm,而此时涤纶的比电阻大约为1014Ψ·cm,腈纶为1013Ψ·cm,丙纶为6.5×1015Ψ·cm。由于导电纤维的比电阻值远低于普通纤维,同时电荷半衰期很短,因此导电纤维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消除静电。另外,用导电纤维制成的导电织物,还具有优异的导电、导热、屏蔽、吸收电磁波等功能,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力行业的导电网、导电工作服;医疗行业的电热服、电面、电热绷带;航空、航天、精密电子行业的电磁屏蔽罩等方面[1]。

2 导电纤维的分类和制造方法

2.1 金属系导电纤维

这类纤维是利用金属的导电性能而制得的。主要方法有直接拉丝法,即将金属线反复通过模具进行拉伸,制成直径4~16μm的纤维。主要的金属种类有不锈钢、铜和铝等。其他类似的方法还有切削法,即将金属直接切削成纤维状的细丝。金属纤维一般不单独使用,而与普通纤维混纺制成导电性织物。

[收稿日期]2006-08-28;[修订日期]2006-09-06

另一种方法是金属喷涂法。它是将普通纤维先进行表面处理,再用真空喷涂或化学电涂法将金属沉降在纤维表面,使纤维具有金属一样的导电性。

金属系导电纤维的导电性能接近于纯金属,是导电性能最好的一种纤维,其体积比电阻只有10-4~10-5Ψ·c m ,用但纤维的手感比较差,抱合困难,纤维的混纺不能匀化,因而限制了它的进一步推广和使用。另外,喷涂法和沉降法制得的导电纤维牢度一般,目前民用的导电纤维生产大都不采用这两种方法。

2.2 碳黑系导电纤维

利用碳黑的导电性能来制造导电纤维,这是一种比较古老而普遍的方法。该方法可分为以下三类:

(1)掺杂法

将碳黑与成纤物质混合后纺丝,碳黑在纤维中成连续相结构,赋予纤维导电性能。这种方法一般采用皮芯复合纺丝法,既不影响纤维原有的物理性能,又使纤维具有了导电性。

(2)涂层法

涂层法是在普通纤维表面涂上碳黑。涂层方法可以采用粘合剂将碳黑粘合在纤维表面,或者直接将纤维表面快速软化、并与碳黑粘合。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碳黑容易脱落,手感亦不好,碳黑在纤维表面不易均匀分布。

(3)纤维炭化处理

有些纤维,如聚丙烯腈纤维、纤维素纤维、沥青系纤维等,经炭化处理后,纤维的主链主要为碳原子,从而使纤维具有导电能力。采用较多的方法,还是丙烯腈系纤维的低温炭化处理法。

2.3 导电高分子型纤维

高分子材料通常被认为是绝缘体,而上世纪70年代聚乙炔导电材料的研制成功却打破了这种传统观念。之后,又相继诞生了聚苯胺、聚吡咯、聚噻吩等高分子导电物质,人们对高分子材料导电性能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

利用导电高聚物制备导电纤维,主要方法有以下两种:

(1)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直接纺丝法

直接纺丝法一般采用湿法纺丝,如将聚苯胺配成浓溶液,在一定的凝固浴中拉伸纺丝。这里聚苯胺的制备,是苯胺在酸性介质下,用氧化剂(如过硫酸胺)氧化聚合的。采用的溶剂有N -甲基-2-吡咯烷酮(NMP )、LiCl NMP 、N ,N ′-二甲基丙脲(DMPU )或浓H 2SO 4,日本已有这种产品。

聚苯胺的合成机理比较复杂,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且聚苯胺的导电性能与其他物质的掺杂很有关系,如中性的聚苯胺是绝缘体,掺杂质子酸后即能导电,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仍在进展中。由于聚苯胺纺丝的溶剂都是非常用的有机溶剂,目前已有专门的研究,以解决普通溶剂的可溶性问题,采用的办法有:①质子酸掺杂;②结构修饰;③聚苯胺复合衍生物;④聚苯胺胶体微粒。

(2)后处理法

后处理法主要是在普通纤维表面进行化学反应,使导电性高分子吸附在纤维表面,从而使普通纤维具有导电性能,这里以聚苯胺为例介绍合成方法。如前所述,聚苯胺的聚合机理十分复杂,其导电性与掺杂剂很有关系。杭州蓝孔雀化学纤维股份有限公司王雪亮[2]

曾对表面反应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发现当使用掺杂剂不同、介质不同,甚至当使用纤维的品种不同时,得到的结果经常是大相径庭。一般而言,聚苯胺较易沉积在极性纤维的表面,首先为PAN 纤维,其次为PA 纤维;而PET 纤维必须进行预处理,在增强表面极性的基础上才能使聚苯胺沉淀在表面。令人费解的是,纤维素纤维表面无法沉积上聚苯胺。有文献解释为:含氮元素物质的存在有利于聚苯胺的沉积,同时含氮物33《纺织科学研究》

342006年第3期

质也是很好的掺杂剂。这类导电纤维的制备方法,是先将普通纤维在苯胺酸性介质中浸渍,为了使苯胺往纤维内部渗透,可加热或加入纤维的溶胀剂,并加入含铜离子的催化剂;经浸渍后的纤维,再浸入到氧化剂溶液中,纤维表面的苯胺能快速聚合,纤维的颜色立即由褐色变成浅绿色,进而变成墨绿色,导电性能亦以墨绿色纤维为最好。如果苯胺中不加酸性物质,纤维表面经氧化处理后,颜色为褐色或古铜色,导电能力较差,甚至无导电能力。

后处理方法的另一种类似方法是蒸气法。利用苯胺的挥发性,先将纤维或织物在含铜离子溶液中浸泡,然后在苯胺蒸气和浓HCl气氛中放置,纤维表面能吸附上苯胺并发生聚合之后,形成导电层。由于苯胺的蒸气毒性较大,这种方法(相对前面一种方法)的使用前景较差。

目前已有文献报道,用苯胺衍生物代替苯胺,以便将各类纤维或织物,特别是致密结构或极性较小的纤维制成导电纤维。虽然这类导电纤维的手感很好,但其导电能力与环境的影响因素很有关系,且导电能力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缓慢衰退,这可能亦与掺杂剂与聚苯胺的分离有关。

2.4 金属化合物型导电纤维

许多金属化合物都具有很好的导电性能,利用它们来生产导电纤维目前已成为一种时尚。这些金属化合物一般都含有铜、银、镍和铬的硫化物或碘化物,而使用最多的是铜的硫化物和碘化物。硫化铜、硫化亚铜和碘化亚铜都是很好的导电性物质,利用这类导电化合物制备导电纤维时,共有三种方法。

(1)混合纺丝法

这种方法与前述的碳黑方法一样,是将导电性物质与成纤高聚物混合,再纺丝成皮芯层结构。这种方法适合用于加工各类合成纤维,如可将CuI、表面涂有TiO2的SnO2等导电性物质,与改性PE T混合作为“芯层纺丝”。

(2)吸附法

这里的吸附法有两种机理,一种是常规吸附,与前述的碳黑吸附类似,可以通过粘合剂将导电化合物与纤维表面粘合。纤维可以是强极性的,也可以是弱极性的,或是致密结构的,如PE T。另一种是通过金属离子与纤维络合吸附,特别是含氮的纤维,如PAN。被吸附的化合物有CuS、CuI 等,具体处理方法有高温煮染法,如将含氮的纤维在高压、110℃蒸气处理后,再涂上CuS,得到的纤维体积比电阻达到1×101Ψ·cm;或者将纤维直接在CuS溶液中高温高压共煮,由于CuS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必须加入纤维的溶胀剂、掺杂剂,这样就能得到导电性能较好的导电纤维。由于导电性物质与纤维之间以络合形式结合,故导电层的牢度较好。

(3)化学反应法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化学处理,即通过反应液的浸渍,在纤维表面产生吸附,然后通过化学反应使金属化合物覆盖在纤维表面。在目前的文献中,这种方法使用的较多。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就研制成这类导电纤维。有人还专门对导电成分及导电机理进行了研究,如日本研制的Cu9S5导电腈纶,是先将腈纶在含铜离子溶液中处理,然后在还原剂中处理,纤维上的Cu2+变成Cu+与—C N 络合,进一步形成Cu9S5的导电性物质,体积比电阻达到8.2×10-1Ψ·cm。由于这些导电物质在纤维结构上形成了网络,故导电性能很好。

PAN纤维上的—C N基能与Cu+产生络合,使纤维具有导电性;而对于无—CN基的其他纤维,导电物质就无法与纤维发生络合,因此影响了纤维对金属化合物的吸附和吸附牢度,故无法制得导电性能优良的纤维。目前已有文献报道,用PET、PA制得的导电纤维,其比电阻也能达到PAN导电纤维的水平,其关键是提高铜的硫化物在纤维表面上的吸附。

3 导电纤维的研究进展

导电纤维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日本帝人公司、德国B ASF 公司等率先开发了表面涂敷碳黑的有机导电纤维。此后,以普通合成纤维为基体,通过物理、机械、化学等途径,在纤维表面涂敷固着金属、碳、导电高分子等导电物质的方法出现过许多种。此类导电纤维可获得较低的电阻率,导电成分都分布在纤维表面,放电效果良好,但缺点是在反复摩擦和洗涤之后,皮层导电物质较易剥落。目前应用较广的碳黑涂敷型有机导电纤维,电阻通常在103

Ψ·cm 。

1975年,美国Du Pont 公司采用复合纺丝技术,制成含有碳黑导电芯的复合导电纤维Antron Ⅲ。从此,各大化纤公司纷纷开始对碳黑为导电成分的复合纤维进行研究与开发。孟山都公司制成并列型Utron 导电纤维;钟纺公司开发了Belltron 锦纶导电纤维;尤尼吉卡公司开发了Megana 导电纤维;可乐丽公司开发了Kuracarbo ;东洋纺公司开发了KE -9导电纤维。这一时期,碳黑复合型导电纤维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日本碳黑复合型导电纤维的年产量达到了200t 。其复合结构有皮芯结构、单点或多点内切圆结构、三明治式夹心结构、共混结构等。由于碳黑或金属化合物在复合结构中受到保护,故有良好的耐久性,也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结构形式。其差别在于,对碳黑复合纺丝导电纤维有较低的电阻率,对金属化合物复合纺丝导电纤维有较好的品种适应性,但是,由于碳黑复合型导电纤维是以碳黑为导电成分的,因此纤维通常为灰黑色,使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自1977年美国科学家A .F .Heeger 发现聚乙炔经掺杂后有明显导电能力以来,聚乙炔、聚苯胺、聚吡咯、聚噻吩等导电聚合物都有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加碘聚乙炔的导电能力已达到室温下金属铜的水平(10-4Ψ·c m ),但导电聚合物目前尚难应用于纺织品,其原因在于主链中的共轭结构使分子链僵直,不溶、不熔,难以纺丝加工;某些导电聚合物中的氧原子对水极不稳定;某些导电聚合物的单体有毒且被怀疑是致癌物质,某些掺杂剂多有毒性;复杂的合成工艺,也使其制造成本昂贵。只有聚苯胺可以使用N -甲基-2-吡咯烷酮(NMP )、二甲基丙烯脲(D MPU )、浓硫酸等溶剂,采用湿法纺丝或干湿法纺丝直接加工成导电纤维,但因NMP 价格昂贵,浓硫酸的腐蚀性又对设备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聚苯胺在导电态是不能熔融的,目前正在研究聚苯胺塑化后熔融纺丝的方法。

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了导电纤维的“白色化”研究。白色导电纤维是以金属或半导体为导电物质、与高聚物进行复合纺丝的,所得纤维的颜色比黑色导电纤维浅,故而得名“白色导电纤维”。如Rhonepoulence 公司利用化学反应制成CuS 导电层的Rhodiastat 导电纤维;钟纺公司制成SnO 2导电的Belltron632、Belltr on638;尤尼吉卡公司开发了Megana 。帝人公司以碘化亚铜为导电体,开发了T -25白色导电涤纶纤维。东洋纺公司运用复合纺丝技术,生产了“E mina -W ”。该纤维是以100%金属为芯,以涤纶为皮,据称为首次使用具有不同粘度的金属与涤纶丝进行复合纺,也是第一种用涤纶包100%金属芯的长丝产品。“E mina -W ”主要用于工作服,另外还用于外套、运动服、座垫、床单、窗帘等服装和装饰织物。“E mina -W ”纤维具有“自我修复”功能,因金属为低熔点合金,如在加工过程中断线,在以后的热处理过程受热,就会熔融连接。虽然在现阶段,以金属化合物或氧化物为导电物质的白色导电纤维的导电性能较碳黑复合型导电纤维差,但其应用不受颜色的影响。

1989年,美国的R .V .Gregory [3]以锦纶或涤纶为基质,采用“现场”吸附聚合法,使苯胺在基质纤

维表面发生氧化聚合反应,聚苯胺均匀地沉积在基质纤维表面,并能有效地渗入到纤维内部,使纤维导电性能持久良好。“现场”聚合法制备导电纤维,既可赋予纤维耐久的导电性,又可较好地保持基体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是目前制备导电纤维常用的一种方法。

在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的各公司(如钟纺、帝人、东丽、可乐丽等)都进行了导电纤维系列研究。东丽公司开发出高白度导电复合纤维;可乐丽公司开发出由碳黑和热塑性弹性体组成的具有35《纺织科学研究》

362006年第3期

永久导电性能的合成共扼纤维,还开发了用于军装和工作服的白色抗静电聚酯长丝纱。用此纱制成的织物,不仅具有优良的抗静电性能,还具有和普通衣料一样优良的手感,并具有优良的染色性、强度、抗洗涤性和耐化学性。ICI公司的聚酯纤维Epitropic,采用皮芯结构,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为皮,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和间苯二酸酯的共聚物为芯,皮层的熔点比芯层低35℃,通过适当的热处理,在不使芯材熔融的条件下使皮层变软,将碳粒子嵌入其中,使碳粒子成为纤维结构的一部分。Epitropic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广泛用于制作过滤织物,尤其用于干过滤。钟纺公司开发了夹心结构导电聚酯纤维Belltron,以碳为芯,外边两层基质可以是涤纶和尼龙。这种纤维的导电性好,有优良的耐洗性、耐磨性。在制织地毯等织物时,只要混入少量B elltron纤维,织物就具有优良的抗静电性能。

法国纤维制造商R-Start公司有20多年生产纺织品的经验,专门开发生产出一种多功能导电纤维[4]。这些产品由尼龙或聚酯组成,它们被涂上一薄层硫化铜,从而能导电和抗菌。根据产品的种类,其电导率可分别达到102~105S cm,并且铜还能阻止细菌生长。这些纤维和纱线可应用于地毯、飞机用毡、工业用非织造布、过滤介质和防护服等场合。为了提供全范围的织物静电控制,公司已设计了一种新的超细不锈钢导电纤维(8~12或22μm)。它结合了短纤、条子或细纱(1Ψcm~102Ψcm),具有较高的耐热性(600℃以上)、良好的耐化学处理或腐蚀性、以及良好的耐磨性。

Milliken研究公司用聚苯胺或吡咯溶液处理聚酯织物,所得纤维手感硬,颜色黑灰,抗静电性不耐久。为此他们进一步改进了技术,将聚酯置于苯胺的酸性溶液中,以钒化合物作催化剂,有效地控制聚合速度,只让织物表面的苯胺发生聚合,并被织物吸收,防止苯胺单体在溶液中大量聚合并沉淀到织物上。因为这些沉淀聚合物不仅对抗静电性没有贡献,反而会破坏织物的手感。这种方法处理后的聚酯织物为淡绿色,导电性良好、耐久。日本专利报道了一种方法,利用等离子体对聚酯纤维进行辐照后,再用不饱和羧酸或酰胺与聚酯接枝聚合,所得纤维具有良好的吸湿性和抗静电性。用紫外线对聚酯织物进行表面改性,再与非离子型、阳离子型或阴离子型等水溶性物质进行接枝共聚,聚酯的抗静电性有明显改善,织物的手感没有变化。将聚酯纤维用小于300nm波长的紫外光辐射,使纤维表面产生羧基,进而将纤维与Ti或Zr化合物键合,所得聚酯纤维的抗静电性好,耐磨、耐水洗。

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进行抗静电纤维的开发研究,在80年代初,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和江苏省纺织研究所双双取得抗静电锦纶、抗静电涤纶等的小试成果,并通过了纺织部的技术鉴定。之后,江苏省纺织研究所又开发成功了含碳黑导电纤维,并进行了小规模工业化生产,而且最终嵌织制成织物,在无尘衣领域推广应用。中国纺织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单位研究了添加型抗静电腈纶,山西榆次化纤厂曾批量生产;中国纺大还用导入金属盐和聚吡咯的方法制得了导电腈纶。浙江大学、浙江省冶金研究所与杭州蓝孔雀化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一种镀复合导电涤纶。它用普通PET作为基体,在其表面镀上一层聚丙烯腈,再在聚丙烯腈上镀复导电的Cu2S,制得具有与普通PE T基本相同物理性能的导电纤维。该纤维的导电性能持久,由其纺成的38支纱的比电阻可小于100Ψ·c m;北京服装学院在上世纪80年代初已经开发成功并已形成一定生产规模,山东合纤所与华南理工大学采用共混技术,成功研制了抗静电丙纶[5]。近几年,东华大学[6]采用聚苯胺为导电剂,使之与尼龙11共混纺丝制得导电尼龙;杭州蓝孔雀化学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则采用后处理方法,制造导电锦纶[7]。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等也进行了抗静电涤纶的研究和开发,但未形成规模化生产。

目前,国产导电纤维的研究仍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在全国共有三家单位在生产经销含碳黑导电纤维(包括锦、涤纶短纤和长丝)。它们分别是:a.深圳新纶公司(原属中国化纤总公司);b.无锡江

苏省纺织研究所,自80年代沿续生产至今,规模扩大不多;c .苏州工业园区新纶公司(原属中国化纤总公司)。这3个单位年生产能力约10t ,销售价格约1000~2000元 kg 。据有关专家分析,我国目前导电纤维年需求量约50t ,故每年尚需进口30~40t 。根据批量供货能力和意愿,现在我国进口

导电纤维主要来自三家公司[8]:a .德国B ASF (巴斯夫)公司的碳黑涂覆型导电锦纶;b .美国Solutia

(首诺)公司的碳黑复合型导电锦纶66;c .日本钟纺公司碳黑复合型导电锦纶“Belltron ”、金属化合物复合型白色导电涤纶或导电锦纶。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有人已经研究出纳米导电纤维[9]。它是由纳米铜粒子催化乙炔聚合产物,经真空相变后制得的一种微观形态为纤维状的产物,其直径为200~400nm ,且具有较高的导电性。

导电纤维虽然制造成本高,但因其在织物中的混用比例少,导电效果明显,在民用与产业用上都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当前我国差别化纤维的研究开发中理应占据重要地位。

4 导电纤维的用途及市场前景

合成纤维在使用过程中易产生静电,对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会带来危害。随着高科技的发展,静电危害所造成的后果已不仅仅限于安全问题。静电放电造成的频谱干扰危害,是在电子、通信、航空、航天以及一切应用现代电子设备、仪器的场合,导致设备运转故障、信号丢失、误码的直接原因之一。在石油、化工、精密机械、煤矿、食品、医药等行业,均对静电防护有特殊的要求。因此,采用抗静电导电性织物、薄膜、薄板等复合材料,或者导电性塑料填料屏蔽电磁波,防止静电带电、静电效应等,将有利于减少静电危害。导电纤维广泛应用于纺织品、通用工程、耐热工程塑料、汽车制造、运动器材、航空及宇航等方面。

在大规模集成电路等一些现代工业的研究和生产过程中,往往由于操作人员服装上带有静电荷而沾上尘埃,造成集成电路短路、元件击穿、精密仪器误动作甚至失灵等情况,大大降低了集成电路的制成率,使得集成块的集成度难以提高。因此,随着一些尖端电子工业的发展,如何消除静电就显得更为重要。

随着微电子、精密加工、生化制药技术的突飞猛进,对无尘、净洁车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高质量的无尘、无菌服异军突起。无尘服、无菌服对面料的要求很高,一般采用涤纶长丝与导电丝交织而成。这类织物中,导电丝根据要求可采用0.5c m 间距经向条状织入,或经纬向0.5cm ×0.5cm 方格状织入。该类织物的密度较高,电荷密度一般要求小于4μC cm 2

,摩擦电压小于1000V 。用这类面料做成的服装,在使用过程中本身不产生尘埃,同时还要起到将屏蔽内衣中的微尘散发到外界环境中去的作用。无尘服的种类较多,一般可分为10级、100级、1000级及10000级,数值越小,档次越高。

导电纤维可用于电磁波屏蔽和吸附材料。日本用表面敷铜的导电纤维“桑达纶SS -N ”混纺或做成非织造布,现已大量用于抗静电及电磁波屏蔽和吸收材料,如用作轮船的电磁波吸收罩等,可防止雷达信号产生叠影。利用导电纤维对电磁波的屏蔽性,可用作精密电子元件、电子仪器、高频焊接机等电磁波屏蔽罩,作为特殊要求房屋的吸收无线电波的贴墙布,或航空、航天部门的电磁波屏蔽材料。用化学镀或电镀法制得的导电布,有较强的屏蔽微波作用,或者再复合一层电磁波吸收层,即可用于从事雷达、通讯、电视转播、医疗等工作人员的有效防微波工作服。此外,若将3%~8%的碳纤维、金属铜纤维或混有镍纤维的玻璃纤维,均匀地分散在聚苯乙烯或其它热固性塑料中,可制成有很好屏蔽电磁波性能的薄膜,并可改善薄膜的导电性能和机械性能。当消防服中含有导电纤维时,这些导电纤维可将电信号从输入装置传送到适当的输出装置。37《纺织科学研究》

382006年第3期

当消防人员在集中精力对付面前的火焰、但身后又面临着增大的火焰威胁时,一个埋在服装后背的导电纤维传感器会及时提醒他,使其避免灾难。

由于尼龙BCF地毯的染色性能好,回弹性优良,因此主要用于高级宾馆、高级轿车及高档办公室内作铺设材料。但尼龙地毯经摩擦后,很容易起静电,特别是在低湿度情况下(如空调房内)更易产生静电。如果人体携带静电后,触摸金属手把,则会感受到强烈的电击作用。另外,人体所带的静电会对办公室自动化仪器造成干扰,使计算机等出错或损坏,因此国外大部分在尼龙地毯中加入了导电纤维。在尼龙BCT地毯中加入导电丝时,可采用全条混或13条混,导电丝可采用网络、加捻等混入方法。这样制得的尼龙B CT地毯,其人体电位一般可控制在3kV以下。

有机复合导电纤维不仅已用于产业用化纤材料之中,同时在民用服装中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例如鄂尔多斯羊绒集团与日、德、意、美等国科研设计大师合作,运用有机复合导电纤维和高科技纳米技术,成功地研制出永久性防静电羊绒可机洗系列制品,取得了服装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导电聚合物的快速发展为传感器的技术进步奠定了基础。目前,已经实现导电聚合物单独或与光纤传感器结合,用于温度、压力、电磁辐射、化学物质种类和浓度的检测。近年来,由英国Durha m大学研制出的导电聚苯胺纤维具有半导体的特性,电导率高达1900S c m,可以作为传感器使用。由美国Milliken研究公司发明的聚吡咯涂层纤维技术,通过气相沉积或溶液聚合的方法,将导电的聚吡咯涂层在纤维表面制成织物传感器。意大利Pisa大学的De Rossi[10]将聚吡咯涂层在莱卡纤维表面制成智能手套,当手指弯曲或伸展时,莱卡纤维产生应变,从而使聚吡咯的导电性能产生变化;通过记录和分析电信号的变化,可探测出手指的运动情况。欧盟Electr o Textiles公司于1999年利用导电纤维技术开发了压力敏感织物,这种织物可以准确地探测出受压力的部位。

美国研制的变色军服是在织物中加入导电纤维,通过控制温度使“热变色油墨”发生变化的,从而使军服颜色根据外界环境色作相应变化,成为一种环境反应性伪装色[11]。我国在2000年为全军装备的99式新一代衬衣,采用了有机导电纤维作为抗静电材料,其使用效果良好。

现今,许多导电纤维都已被用于制造织物传感器,如金属(不锈钢)纤维、碳纤维、导电聚合物纤维、导电聚合物涂层纤维等。日本太阳工业公司用碳纤维开发了检测最大应变的传感器,可用于建筑物、道路、工厂、飞机、烟囱、索道等结构安全的诊断[12]。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用不锈钢纤维在织物上刺绣出不同的电路,可以织成织物软键盘[13];通过将导电纤维和绝缘纤维纱线的交替编织,制成可测压力的织物。这种织物由三层组成,上下两层是电阻率为10Ψcm的金银线与普通纱线的交织织物,中间是起隔离上下两层织物作用的、较为稀疏的尼龙网。当在织物上施加压力时,上下两层织物通过尼龙网的空隙实现接触,由此引起电信号的变化。

近年来,有关智能服装的研究非常活跃,如导电纤维就是智能服装的重要原材料之一,而Philip 公司已经开发出了音乐夹克、音乐键盘和运动夹克等系列产品,并通过将移动电话与服装相连接,实现服装的电子化和数字化。其中,运动夹克利用织物受拉伸后导电纤维导电性能的变化,来探测手臂的运动情况,研究人员估计这种服装在姿态矫正方面也会有市场。近年来开发的类似产品,还有芬兰的智能服装(Smart Clothing),原型具有通讯、导航、使用者监测环境以及电加热四项功能,其第一代夏季产品已在2001年夏天推出;比利时Starlab的智能服装(I-WE AR)由多层构成,其中之一是传感器;德国FAC服装设计公司推出的智能服装中,集成了手机、录音机、MP3和GPS系统的功能[14]。

由美国Biokey公司开发的智能绷带,将多种传感器植入织物中,可以探测细菌数量、湿度和氧气浓度等,并记录在电脑中,为治疗方案的改进提供依据。由塑料光纤和导电纤维编织而成的“智

能T恤”,可以协助医务人员监测病人心跳、体温、血压、呼吸等生理指标,也可由监测人员了解和掌握运动员、宇航员、飞行员等的身体情况;还可制成婴儿睡衣监测婴儿呼吸,防止婴儿在睡眠时因窒息而死亡[15]。

目前,对高度刺激能产生智能响应的纤维和纺织品的研究和开发,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一些专家将智能纺织品(smart textiles)看作是纺织服装工业的未来。智能纤维就是能够感知所处环境的变化(如机械、热、化学、光、温度、电磁等),并随之做出敏锐响应(发生突越性变化)的纤维。目前智能纤维中的光导纤维、导电纤维、变色纤维、形状记忆纤维、调温纤维及选择性抗菌纤维等,都已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碳纳米纤维(C NF)的纤维状碳的长度直径比超过100,直径在0.5~100nm范围内,其模量比普通碳纤维高10倍,有比铜更强的导电和导热能力,其用途包括燃料电池的电极、各种放电器件、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探头、复合材料等,目前已成功地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电极,可延长放电周期[16]。特别是帝人公司开发的索富特雷格(商品名SOLLUTERE TUGU),用途广,现在正部分取代镍丝(电阻率10-5Ψ·c m)和碳帘子(电阻率10-1Ψ·cm)的市场。索富特雷格的电阻率为10-4Ψ·cm,接近于镍丝的电阻率。由于其结构好,同样可纺织成导电性织物。此外,还可制成赛车手手套、熔雪面罩、玻璃热处理用袋子和保温材料等。

近年来,导电纤维的研究和应用已逐渐趋于成熟阶段。导电纤维不仅可以用来消除静电、吸收电磁波,而且还是探测技术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目前研究和开发的智能导电纺织品,还基本上处于“消极态”材料的阶段,即仅仅能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能调节自身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导电纺织品的问世,还需科技工作者做出巨大的努力。

由于导电纤维的加工成本较高,工艺亦较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导电纤维的生产,也限制了使用和普及,因此目前导电纤维主要应用于高科技领域,而应用于民用的品种还较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自身健康保护意识的增强,民用导电纤维的推广使用必然成为趋势,因此导电纤维的加工应向工艺简单、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对于服用导电性织物而言,在赋予织物导电性能的前提下,还应进一步优化工艺,以保持纺织品的原有风格,如色泽、手感、悬垂性等,以符合服用要求。有些导电纤维在生产过程中污染问题严重,而且金属化纤维中含有重金属成份,这些都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导电纤维的加工工艺尚需改善,应努力使导电纤维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物的处理都符合生态环保要求。

目前导电纤维的市场价格很高,但由于导电纤维的细度很细,单位织物面积所应添加的导电纤维的量并不大,故添加导电纤维所需的成本并不很高,而具有永久性抗静电和导电功能的织物又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其经济效益非常显著。因此,从技术和经济角度考虑,加快我国导电纤维产业的发展步伐和导电纤维的应用开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彬,赵志强.导电纤维[J].济南纺织化纤科技,2001(1):17.

[2] 王雪亮.导电纤维的合成[J].合成纤维,1998,27(2):43~46.

[3] Gregory R V,Kinbrell W C,Kuhn H H.Conductive Textiles[J].Synthetic Metals,1989,28:823~826.

[4] 沈云.新型导电纤维[J].国际纺织导报,2001,(4):57.

[5] 陈文波.聚丙烯纤维技术的最新发展[J].国外纺织技术,1999,(7)1~2.

[6] 张清华,金慧芬.聚苯胺PA11共混导电纤维的研制[J].合成纤维,2001,30(3):22~24.

[7] 王雪亮.导电纤维的合成[J].合成纤维,1998,27(2):43~46.

[8] 李建新,金立国.导电纤维的发展和应用[J].针织工业,2004,(4):72~73.(下转第25页)

与盐酸掺杂聚苯胺的谱图相比,LAS-HCl掺杂后的聚苯胺,在2800~3000cm-1存在明显的长链烷基中C—H伸缩振动的特征峰以及在1032c m-1和1004c m-1处出现的标志SO32-集团的特征吸收峰,且其在低波数的峰形更加明显。这些结果也说明,经LAS-HCl掺杂后的聚苯胺,在结构上应该产生了一些变化,这种结构上的变化可能是影响其热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经LAS-HCl 掺杂后的聚苯胺,与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掺杂的聚苯胺的峰形峰位相符[6],达到了DB SA掺杂聚苯胺的效果。

4 结 论

4.1 从原料易得、反应产率、产物的导电性能等因素综合考虑,用本文方法合成聚苯胺的最佳条件是:L AS与An的摩尔比为1∶1,APS与An的摩尔比约为1.07,反应温度在20℃左右,反应时间6h 最为合适。

4.2 将本文合成的掺杂态聚苯胺与盐酸掺杂的聚苯胺对比,其热稳定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其热分解起始温度提高到200℃左右;其在250℃的热失重是2.9%,而在281℃时的质量损失仅为5%。另外,在250℃下真空处理30min,其电导率仅下降了一个数量级,这为聚苯胺的熔融复合纺丝提供了加工的可能。

4.3 由红外谱图分析,经LAS-HCl掺杂的聚苯胺,达到了DBSA掺杂聚苯胺的效果;与盐酸单独掺杂的聚苯胺相比,其结构上应该产生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可能影响到了其热稳定性能。

[参考文献]

[1] 刘丹丹,宁平,夏林.导电聚苯胺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开发前景[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04,33(3):43~47.

[2] 曾幸荣.新型导电聚合物聚苯胺[J].化工进展,1988,(1):42~46.

[3] 马利,汤琪.导电高分子材料聚苯胺的研究进展[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2):124~127.

[4] Tang Jinsong,Jin g Xiabin,Wang Baochen,et al.Infrared Spectra of Soluble Polyaniline[J].Synth.Met.,1988,24(3):231

~238.

[5] 黄忠良,杨春明.掺杂功能磺酸的导电聚苯胺的合成及其红外光谱研究[J].光谱实验室,2000,17(2):143~

146.

[6] Wan Meixiang,Li Ming,Li Junchao,et al.Structure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The Oriented Polyaniline Films[J].J.Appl.

Polym.Sci.,1994,53(2):131~139.

(上接第39页)

[9] 陈克正,张志琨,崔作林,等.物理化学学报.1997,13(4):311.

[10] Rossi D De,Della Santa A,Mazzodi A.Dress wear.Wearable Hardwear[J].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1999,C7:

31~35.

[11] 锡环.电子纺织品新成果[J].国内外信息,2003,(1):48.

[12] 沈新元,沈云.智能纤维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合成纤维工业,2001,24(1):1~5.

[13] Post E R,Orth M.Proceedin 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earable Computers[J].Cambrige,1997,167~168.

[14] Leitch P,Tassinari T H.Interactive Textiles:New Materials in the New Millenniu m[J].Journal of Industrial Textiles,2000,

29(3):173~191.

[15] Vigo T L.Intelligent Fibrous Materials[J].Journal of the textile Institute,1999,90(3):1~13.

[16] 锡环.江苏丝绸.2004,(6):50.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及进展的研究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及进展的研究 摘要:纤维素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生物体中,本文论述了纤维素酶的性质,重点介绍了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应用及其研究进展,并对其研究前景做了展望。关键词:纤维素酶;纤维素;作用机理; 0引言 纤维素酶在饲料、酒精、纺织和食品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已被国内外业内人士看好,将是继糖化酶、淀粉酶和蛋白酶之后的第四大工业酶种,甚至在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第一大酶种,因此纤维素酶是酶制剂工业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纤维素占植物干重的35%-50%[1],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含量最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对人类而言,它又是自然界中最大的可再生物质。纤维素的利用和转化对于解决目前世界能源危机、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1 纤维素酶的性质 纤维素酶是一种重要的酶产品,是一种复合酶,主要由外切β-葡聚糖酶、内切β-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等组成,还有很高活力的木聚糖酶活力。纤维素酶是四级结构,,产生纤维素酶的菌种容易退化,导致产酶能力降低。由于纤维素酶难以提纯,实际应用时一般还含有半纤维素酶和其他相关的酶,如淀粉酶(amylase)、蛋白酶(Protease)等。 纤维素酶的断键机制与溶菌酶一样,遵循双置换机制。纤维素与酶相互作用中,是酶被底物分子所吸附,然后进行酶解催化,酶的活性较低,仅为淀粉酶的1/100[3] 纤维素酶对底物分子的分解,必须先发生吸附作用。纤维素酶的吸附不仅与自身性质有关,也与底物密切相关,但纤维素酶的吸附机制总体并未弄清,仍需进一步研究[4]。 2 纤维素酶的作用原理 (1)、纤维素酶在提高纤维素、半纤维素分解的同时,可促进植物细胞壁的溶解使更多的植物细胞内溶物溶解出来并能将不易消化的大分子多糖、蛋白质和脂类降解成小分子物质有利于动物胃肠道的消化吸收。 (2)、纤维素酶制剂可激活内源酶的分泌,补充内源酶的不足,并对内源酶进行调整,保证动物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起到防病,促生长的作用。 (3)、消除抗营养因子,促进生物健康生长。半纤维素和果胶部分溶于水后会产生粘性溶液,增加消化物的粘度,对内源酶造成障碍,而添加纤维素酶可降低粘度,增加内源酶的扩散,提高酶与养分接触面积,促进饲料的良好消化。 (4)、纤维素酶制剂本身是一种由蛋白酶、淀粉酶、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等组成的多酶复合物,在这种多酶复合体系中一种酶的产物可以成为另一种酶的底物,从而使消化道内的消化作用得以顺利进行。也就是说纤维素酶除直接降解纤维素,促进其分解为易被动物所消化吸收的低分子化合物外,还和其他酶共同作用提高奶牛对饲料营养物质的分解和消化。

暖通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邱林微

暖通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邱林微 发表时间:2017-10-16T11:04:24.63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4期作者:邱林微 [导读] 随着建筑业的大力发展下,也带动着空调迅猛发展。只有发展环保,健康,节能的空调系统,才是暖通技术持续发展的必行之路。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在不断提升,其中建筑工程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工程在建设和使用的过程中室内空气的质量、温度多由暖通进行调节,因此空调在现代建筑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暖通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能,同时能够提升建筑使用的舒适性,更好地实现建筑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暖通技术;现状;发展前 引言 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因为压缩式制冷机的发展,暖通技术也在大范围地使用,开始大量运用于商业建筑和公用建筑中,并且是为了保证建筑内环境舒适为前提,所以这个技术在国内外都在快速使用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都在使用这种技术。暖通技术的发展保证了产品的质量,提高了企业管理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提高。 1暖通技术发展的现状 1.1国内暖通空调设计投入少 暖通空调技术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整体的设计投入少,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暖通空调技术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人事,在暖通空调与建筑设计结合方面的投入很少。这就导致暖通空调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不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影响到建筑的舒适性和暖通空调技术的发展。 1.2暖通技术缺乏一定的科学评价方案 在暖通技术的发展中,暖通技术的设计方案可谓是“百花齐放”,所以怎样从众多的设计方案中选择做最合适的,成本最低利用率最大的方案,就成为了一个待于解决的问题。从调查中可以发现,暖通是能源消耗的最大“凶手”,所以暖通很依赖国家的能源。关于如何减轻污染,减少能耗成为了暖通技术设计发展的关键之处。特别是随着节能减排的提出,对这些关键之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这就需要暖通技术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方案,用这些评价方案来指导暖通技术的设计方案更合理,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1.3暖通空调设计方案不受重视 在建筑的建造中,很多企业为了实现自己自身的最大利益化,所以他们往往注意的是建筑的设计而不是暖通的设计,很多的建筑管理者认为,建筑的设计才是决定着建筑成败的关键,而暖通的设计往往只是加分项目,不用受到很高的重视。还有个原因导致暖通空调设计方案不受重视是因为暖通的设计费用使用不合理。在暖通的现状中,暖通的资源使用和设计需要的优化与现状相差很远,在人员的使用不足和不受重视以及时间不够的情况下,暖通技术的方案自然是不能做好的。 2解决暖通技术问题的措施 2.1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 要想促进暖通技术的发展,政府应当加大对暖通发展的支持力度。政府应当发挥自身宏观调控的职能,对暖通行业的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应当引导暖通技术向节能性、可持续性方向发展。同时,政府应当规范招标和投标工作,为暖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针对于节能企业应当给予相应的补助,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更好地促进暖通空调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2.2培养暖通空调人才 要想促进暖通空调技术的发展,应当注重培养暖通空调技术冉才,相关的技术人员应当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节能意识,对于建筑设计和暖通空调设计技术都有所了解。同时应当注重对于空调人才的培养,使其能够更好地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深入了解节能技术的发展现状,更好地在暖通空调设计中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3暖通技术的发展前景 3.1蓄冷空调系统 蓄冷空调系统的介质主要由水和冰组成。它是指空调在夜晚电价比较低的时候,把水冻成冰块,把总能量储存起来,在白天用电高峰期时,把冰融化成水,将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从而降低用电成本,控制用电高峰期时能源的消耗。蓄冷空调技术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来的新技术,它可以有效地减少水泵容量和配管尺寸,提高空调的供回水温差。所以,冰蓄冷的技术运用很广泛,但是由于释冷和蓄冷都必须使用不冻液循环,这种技术很复杂,并且运行和投资的成本都比水蓄冷要高。而水蓄冷技术是发展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使用低温水蓄存能量。它的优点是技术要求低,维修费用低,投资少。对于大型的蓄冷工程,它的投资比常规的空调还要低很多,而且水蓄冷在冬天还可以蓄暖,在我国的葛洲坝水电站中,其系统就用的水蓄冷式的中央空调,可以在冬天供热夏天供冷,但是水蓄冷的缺点是保温性能差,占地面积广,损耗也很大。 3.2太阳能空调系统 太阳能是十分重要的清洁能源,空调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可以使用这种能源来发挥自身的作用。使用太阳能系统能够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能够节约国家能源。同时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能够达到相应的效果,保证建筑室内的空气质量和整体湿度。太阳能空调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同时能够减少对于大气的污染,能够降低使用成本,更好地提升空调设计建设的效率,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经济与社会价值。太阳能空调是空调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促进资源节约的重要方式。 3.3地源热泵空调系统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是一种高效节能的,环保的,可再生的能源空调系统。它在夏天可以向天然建筑释放它的能量,给建筑物提供冷的能量;在冬天它吸收地下水,土壤以及地表水等资源的能量,来给建筑物供暖。而地下水热泵系统也是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运用比较多的形式。地下水热泵系统分为闭式和开式两种。闭式是属于把地下水传送到板式换热器,需要第二次的换热。而开式是属于把地下水直接灌入

煤化工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煤化工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作者:————————————————————————————————日期: ?

本文由lion0891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煤化工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2010-01-31 23:34:06) 分类:股票财经 经过了2004 年、2005 年建设高潮之后,2006 年我国化工业仍然创造了“十一五”开局的建设热潮。不过, 2006 年中国煤化工发展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以及向理性的回归的预示: “环保风暴”唤醒了化工业对环保和安全等社会责任的重视;化石能源的紧缺,使节能降耗和替代能源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煤化工”紧急叫停、全面规划初露头角;《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一五”发展指南》,尤其是《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和《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将为煤化工行业发展描绘出广阔的发展蓝图。煤化工是我国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值此煤化工发展的新形势下,研究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研究煤化工对石油化工的替代性,深入探讨我国煤化工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确实是一件涉及煤化工发展全局的大事。本文将从宏观(世界、国家)、中观(行业)两个层面就产业特点、发展趋势等作出分析,以求对未来的产业投资、建设作出一些建议。一、宏观环境分析化学工业是国家基础行业,而石油、煤(天然气的比例较小)对化学工业具有两大功能: 燃料、化工原料。化学工业是能源大户,所以国家战略调整、能源结构调整等宏观环境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煤化工的发展进程。 1、行业现状、目前全球有117 家以大型煤化工能源一体化工厂, 共有 385座大型现代气化炉,总生产能力达到45000 兆瓦,地区分布是东亚和澳洲占22%,非洲和中东占34%,欧洲占 28%,北美占 15%。气化用原料49%为煤炭,36%为石油焦。产品比例,37%为各类化工产品,36%为间接法合成油,19%用与发电。以煤气化为核心的现代煤化工产能年增长率达5%,高于全球化工产能年均增长率3.6%的水平。国家厂家在近两年纷纷开始在国内物色合适的企业投资, 这主要是抓住项目建设资金大,国内企业运营经验不足的特点,而在国家开始管制之后,项目审查更为严格,这在一定意义上保护了我国煤化工行业在发展之初的规划较为完善,有效的避免了重复低效建设。2、我国能源格局、在“十一五”规划已经明确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战略:“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优化生产和消费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化工行业要追求资源效益最大化是煤化工的发展企契机,而国家经济战略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煤化工必然是在今后的长期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能源结构稳定性来看,我国煤炭、石油与天然气人均储量与欧美、OECD 发达国家等有相当大差距。而在储采比上,我国能源的可持续性也很差,如果在未来10 至 20 年中仍没有大 的油田被发现,石油资源瓶颈将危及国内能源安全。而煤炭资源情况与世界平均水平最为接近,具有相对比较优势,这决定了我国长期依赖煤炭的能源格局,在“十一五”期间,2006 年至 2020年,我国将斥资1万亿发展煤化工,其中装备费用占50%,技术费用占10%。煤制甲醇、二甲醚、煤烯烃和煤制油在今后 15 年将是投资的重点。方向由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 3、从经济稳定性来看,国际能源署(IEA)作出的研究报告表明,石油价格每上升10 美元会、从经济稳定性来看使得下年中国的真实 GDP 下降0.8 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上升 0.8个百分点。虽然我国石油能源比例不大, 但利用煤化工的替代性降低石油消耗和进口依赖度,是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4、环境污染、 2006 年,轰轰烈烈的“环保风暴”唤醒了企业对环保、安全的社会责任感。从环境保护来看, 使用清洁煤气化技术后, 煤化工能源一体化产业模式能有效解决常规发电厂的二氧化硫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生态平衡和环境容量是煤化工未来发展比较关键的考虑点, 煤制油从根本上说是将一种资源转化成另外一种资源。生产一吨油品需消耗约 4 吨

真菌与细菌纤维素酶研究进展_高凤菊 (1)

第27卷第2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3月 Vol. 27 No.2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r. 2005 ────────── 收稿日期:2004-10-20 作者简介:高凤菊(1978-),女,河北乐亭人,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 7 - 真菌与细菌纤维素酶研究进展 高凤菊1,李春香2 (1.四川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四川 雅安 625014;2.唐山师范学院 生物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对分解纤维素真菌及细菌的种类,纤维素酶的组成和分类,分子结构、作用机理,纤维素酶基因工程及研究展望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真菌;细菌;纤维素酶 中图分类号:Q55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2-0007-04 资源和环境问题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最主要的挑战。生物资源是可再生性资源,地球上每年光合作用的产物高达1.5×1011~2.0×1011t ,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来源。其中90%以上为木质纤维素类物质,[1]其中的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 的多糖物质, [2] 这类物质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也是地球上最丰富、最廉价的可再生资源。我国的纤维素资源极为丰富,每年农作物秸秆的产量 达5.7×108t , 约相当于我国北方草原年打草量的50倍。目前这部分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主要用于燃料,畜牧饲料与积肥,不仅利用率低,还 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3] 随着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粮食、矿产资源日渐枯竭,开发高效转化木质纤维素类可再生资源的微生物技术,利用工农业废弃物等发酵生产人类急需的燃料、饲料及化工产品,即化工原料的“绿色化”,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光明的发展前景。 在自然界中,许多霉菌[4]和细菌[5]都能产生纤维素酶,但有关细菌纤维素酶的报道很少。由细菌所产生的纤维素酶一般最适中性至偏碱性,因为这类酶制剂对天然纤维素的水解作用较弱,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近十几年来,随着中性纤维素酶和碱性纤维素酶在棉织品水洗整理工艺及洗涤剂工业中的成功应用,细菌纤维素酶制剂已显示出良好的使用性能和巨大的经济价值。[6][7][8] 1 纤维素分解微生物 1.1 纤维素分解性细菌 (cellulose decomposingbacteria ) 纤维素分解性细菌是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由于纤维素酶等的作用,纤维素可一直被分解到葡萄糖为止,有时在分解过程中会积累纤维二糖。这类 细菌多见于腐植土中。好氧性细菌如纤维单胞菌属(Cellulomonas )、纤维弧菌属(Cellvibrio )、噬胞菌属(Cytophaga )等能分解纤维素;但在好氧条件下土壤中纤维素的分解,主要是纤维素分解真菌在起作用。而在厌氧条件下纤维素的分解,一些厌氧性的芽孢梭菌属(Clostridium )的细菌具有重要作用。纤维素分解细菌亦可栖息于草食动物的消化道、特别是反刍动物的瘤胃中。它们在其中进行分解纤维素的活动,这些细菌是厌氧性细菌,例如产琥珀酸拟杆菌(Bacteroides succinogenes )、牛黄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flavefaciens )、白色瘤胃球菌(R.albus )、溶纤维丁酸弧菌(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 )(程光胜 译)等。细菌纤维素酶多数结合在细胞膜上,菌体细胞需吸附在纤维素上才能起作用,使用很不方便,酶的分离提取也较困难。但是细菌主要产生中性纤维素酶和碱性纤维素酶。碱性纤维素酶由于在洗涤剂工业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也成为研究热点,其产生菌主要集中在芽孢杆菌属[9]。由于酶的耐热性在生产中具有现实意义,所以耐热细菌也是研究的热点。 1.2 纤维素分解性真菌 真菌类有黑曲霉、血红栓菌、卧孔属、疣孢漆斑菌QM460、绳状青霉、变幻青霉、变色多空霉、乳齿耙菌、腐皮镰孢、绿色木霉、里氏木霉、康氏木霉、嗜热毛壳菌QM9381和嗜热子囊菌QM9383等[10];丝状真菌产生的纤维素酶一般在酸性或中性偏酸性条件下水解纤维素底物。真菌纤维素酶通常是胞外酶,酶被分泌到培养基中,用过滤和离心等方法就可较容易地得到无细胞酶制品。目前饲用纤

我国暖通空调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

我国暖通空调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 针对我国暖通空调这一基础设施近年来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阐述了该项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以及在发展道路上的挑战。根据当前国家发展的大形势下,提出了暖通空调的机遇及发展方向。 标签:暖通空调;发展现状;发展前景 doi:10.19311/https://www.360docs.net/doc/5c2159734.html,ki.1672-3198.2017.19.103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巨大提高,国民经济也上升迅速,为了寻求更加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大多工作、生活建筑采用中央空调来改善室内环境。在中央空调给人们带来舒适环境的同时,也大量消耗了能源。据统计,用于控制室内温湿度的暖通空调能耗占据整个建筑能耗的50%~60%,由此可知,暖通空调的能耗是实现色绿节能生活所面临的一大问题。所以,关于中央空调的设计、施工以及使用,我国颁布了很多相关制度。然而,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在健步如飞,中央空调的市场还在不断扩大,加上现有技术的制约,中央空调的能源消耗量还是居高不下。而制约我国暖通空调技术的具体原因有以下两点:(1)暖通空调负荷计算不准确。由于人们对暖通空调缺乏全面的认识,导致人们产生了比较片面的思想,多数人认为暖通空调的存在就是在夏天降低室内的温度,让人们享受舒适的室内环境,更有甚者认为暖通空调制冷越好,其设计越好的理念。从专业角度来解析空调,其实就是空气调节,在合理的负荷条件下调整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而现在许多建筑内安装的暖通空调的负荷都存在设计计算问题,远远高于建筑实际需要的负荷,浪费空调设备和投资,没有合理的选择适合建筑的暖通空调设备,增加了运行成本,缺乏空调自我控制方面的设计,只是使用者在进行简单的人为操作。(2)缺少暖通空调专业设计人员。暖通空调在我国是新兴的建筑设施,但是对于其广泛的应用率来说,暖通空调的设计人员是相对缺乏的,这就导致由较少的设计人员进行大量的暖通设计。为了满足市场要求,设计人员往往会缩短设计周期,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设计人员问题考虑不全面,设计计算不准确,从而造成严重的能源浪费。而由于开发商在暖通专业上的认识不足,也就无法对设计人员的设计进行校核和约束。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但是能源相对短缺,人均能源占有量更是远低于全球人均能源占有量。我国紧张的房源市场带来了大量的建筑开发,这就更加导致了设计人员设计得不合理,浪費了大量资源,污染环境,阻碍了国家经济发展,与国家倡导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念相背驰。 1 暖通空调技术行业现状分析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调高,人们对生活、工作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作为服务于人民的不可或缺的行业,暖通专业现下的重点应该是围绕节能展开工作与技术开发。然而,我国暖通行业对于新技术的研发相当滞缓,这主要受影响于暖通行业在技术开发上的能力不足以及过高的研发成本。而传统意义上减少能耗的技术也只是在空调自身变频技术上达到的智能调节。因此,暖通专业应该及时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以适应我国节能减排的环境保护方针和社会发展的节能要

国内外煤炭资源现状及煤化工技术进展和前景

国内外煤炭资源现状及煤化工技术进展和前景 摘要:本文就中国能源建设面临着结构的优化与调整,结合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石油及相关产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对国内外煤炭储量、产量及市场现状进行了较详尽的调研,对煤化工技术进展及前景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为我公司未来发展提前寻找了石油和天然气的最佳替代产品,指出了煤化工产业将是今后20年的重要发展方向,这对于我国减轻燃煤造成的环境污染、降低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均有着重大意义。可以预见,煤炭的清洁转化和高效利用,将是未来能源结构调整和保证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必由之路,现代煤化工在中国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长远的发展前景。 1 世界煤炭资源概况 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7》数据统计,2006年年底探明的煤炭可采储量全球总计9090.64亿吨,可采年限为147年。总体上看,世界煤炭资源的分布,北半球多于南半球,煤炭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北纬30°- 70°之间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聚煤带,占世界煤炭储量的70%以上。其中,以亚洲和北美洲最为丰富,分别占全球地质储量的58%和30%,欧洲仅占8%;南极洲数量很少。拥有煤炭资源的国家大约70个,其中储量较多的国家有中国、俄罗斯、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波兰和南非地区,它们的储量总和占世界的88%。世界煤炭可采储量的60%集中在美国(25%)、前苏联(23%)和中国(12%),此外,澳大利亚、印度、德国和南非4个国家共占29%。根据2006年全球煤炭探明储量,美国以2446亿吨储量稳坐头把席位,俄罗斯以1570亿吨储量排第二位,中国和印度分别为1145和924亿吨排第三、四位。澳大利亚、南非、乌克兰、哈萨克斯坦、波兰和巴西占据第五到第十位。

暖通空调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暖通空调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发表时间:2017-12-06T10:33:32.4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5期作者:李鑫[导读] 摘要:现如今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多的环境恶化问题,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控制建筑使用时的能源消耗的重要性。 中建七局第四建筑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00 摘要:现如今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多的环境恶化问题,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控制建筑使用时的能源消耗的重要性。因此我国必须加强对暖通空调技术的创新,充分贯彻绿色建筑理念,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推动我国建筑行业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暖通空调技术;现状;发展前景 引言 本文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对暖通空调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在暖通空调开展技术研究和开发的过程中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培养暖通空调人才、促进暖通空调企业的发展,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暖通空调技术的发展。暖通空调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呈现以下发展趋势:蓄冷空调系统的发展、太阳能空调系统的发展、低温地板辐射空调系统的发展,这些空调系统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呈现节能和可持续性,能够在我国未来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1暖通空调技术发展概述 暖通空调是兼具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这三大功能的空调器。因为暖通空调的主要功能为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因此对这三个功能进行综合得出简称,即为暖通空调。暖通空调的存在在节能、环保以及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有重要作用,符合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战略,充分贯彻了热冷计量政策。具体来说,暖通空调的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点:(1)供暖技术:实施分户热计量;改造供暖系统;新型供热器的应用;低温底板辐射供暖;区域热供、冷供、冷热电联供技术;(2)制冷技术:新型制冷型、含氟氯烃制冷剂替代物、天然制冷剂以及新型制冷循环;(3)通风技术:冬夏季住宅通风、医院疾病控制通风、医院空调洁净通风技术、地铁或商场公共场所通风等;(4)蓄能技术:低温送风技术、冰蓄冷空调、水蓄能技术、蓄热供暖等。具体来说,暖通空调技术的发展还受到两方面的限制:第一是围护结构作用。围护结构按照内外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外围护结构主要是外墙、屋面与窗户,而内围护结构主要是内隔墙、室内地面与天棚等。在北方,采暖建筑围护结构传热损失比例较大,因此要想促进暖通空调节能的发展,就必须要对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进行改善。第二是规划设计的作用。建筑规划设计能够为建筑节能设计提供指导,规划节能设计需要考虑建筑选址、功能分区、道路布局、建筑走向、主导风向、太阳辐射等,即对建筑物微气候环境进行优化,尽量应用主导风、地形地貌与太阳能的优势。节能规划设计要对环境小气候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如辐射方面、地理方面以及大气环境方面,在实际规划设计中变不利为有利,让微气候环境能够对节能带来便利。 2提高暖通空调技术水平的措施 2.1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 要想促进暖通空调技术的发展,政府应当加大对暖通空调发展的支持力度。政府应当发挥自身宏观调控的职能,对暖通空调行业的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应当引导暖通空调技术向节能性、可持续性方向发展。同时,政府应当规范招标和投标工作,为暖通空调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针对于节能企业应当给予相应的补助,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更好地促进暖通空调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2.2培养暖通空调人才 要想促进暖通空调技术的发展,应当注重培养暖通空调技术冉才,相关的技术人员应当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节能意识,对于建筑设计和暖通空调设计技术都有所了解。同时应当注重对于空调人才的培养,使其能够更好地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深入了解节能技术的发展现状,更好地在暖通空调设计中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2.3促进暖通空调企业的发展 暖通空调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和行业竞争力,在获取更多利润的同时,要注重树立自身良好的企业形象,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初次之外,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有较为长远的眼光,要抓住相应的发展机遇,不断壮大自身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政府应当对节能型企业进行相应的补贴,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来更好地促进暖通空调企业的发展,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3暖通空调技术的发展前景 3.1采用蓄冷系统 因为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所以存在着电负荷峰谷差很大的实际情况。表现在用电高峰期时电量供应明显不足,而在用电低谷期却存在着电量供应过剩的实际情况。针对电力峰谷电价地区可以在低电价时段应用冰蓄冷系统吧水制作成冰,以将冷量加以储存。而在高电价时段则可以释放出储存的冷量。充分应用蓄冷系统能够在移峰补谷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产生非常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3.2太阳能空调系统的发展 太阳能是十分重要的清洁能源,空调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可以使用这种能源来发挥自身的作用。使用太阳能系统能够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能够节约国家能源。同时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能够达到相应的效果,保证建筑室内的空气质量和整体湿度。太阳能空调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同时能够减少对于大气的污染,能够降低使用成本,更好地提升空调设计建设的效率,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经济与社会价值。太阳能空调是空调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促进资源节约的重要方式。 3.3低温地板辐射空调系统的发展 低温地板辐射空调系统是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空调系统,这种系统主要是以热水为主要材质,在建筑物的地板下面铺设热水管,这样就能够更好地促进地面升温,以达到加热室内空气的目的。但是这种技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整体的建设难度较大,需要进一步对相应的技术进行探究。 结束语 所谓建筑能耗,指的是建筑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能源消耗。建筑在使用时无论是采暖通风,还是热水供应以及居民在炊事或电器用电时都需要使用较多的能耗。其中能耗最高的部分为建筑的采暖与空调能耗。现如今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这就让我国建筑的能耗也越来越大,因此必须要加强对暖通空调技术的应用。

浅析暖通空调前景与现状

浅析暖通空调前景与现状 发表时间:2019-03-07T12:17:40.37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3期作者:张秋爽[导读] 现阶段,我国消耗的能源绝大部分由非可再生资源提供,而随着能源供应的日趋紧张,人们开始关注在满足自身需要的情况下,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应对暖通空调的方案进行优选设计,提高暖通空调的综合效益。张秋爽 哈尔滨金隆启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哈尔滨 150000 摘要:现阶段,我国消耗的能源绝大部分由非可再生资源提供,而随着能源供应的日趋紧张,人们开始关注在满足自身需要的情况下,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应对暖通空调的方案进行优选设计,提高暖通空调的综合效益。 关键词:暖通空调;现状;前景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城市供热事业也随之有了长足发展,全国范围内已经达到了86540万平米的供热面积。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张,供热新技术、供热新设备和供热新工艺等都得到了不断的推广应用。未来一段时间内,必须加快科技成果不断的转化和应用,使得供热系统的设计工艺和供热系统的施工管理等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将缩小与发达国家供热所存在的差距,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我国环境保护等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也期待国家暖通空调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美好。 二、暖通空调技术概述 随着人们对住宅质量要求的提高,传统的暖通空调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绿色节能建筑的需求,在这种条件下,暖通空调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推出新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节能的需要。暖通空调业发展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遵循暖通空调技术的原则。节能、能源环保、可持续发展、保证建筑环境的卫生与安全,是暖通空调技术应该遵循的原则。随着不同地域空调技术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建筑消耗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为了使能源结构得到合理化的调整,国家已经贯彻了热、冷计量政策,在政策的指引下,绿色建筑应运而生,空调技术得到了创新,节能建筑因此得到了发展。为了适应现代化的需求,建筑暖通空调系统应建立智能自控系统,将建筑内所有设备集成一个系统来实现信息共享,进行综合管理。在实践中还要综合分析各种材料和设计特点不断的改进结构设计,克服热桥的影响,使建筑物适当的采用温度分区来降低小型独立式住宅的耗能量。 三、暖通空调现状 1、方案设计是暖通空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暖通空调设计方案的问题往往是方向性的问题,造成的损失通常较大,而且修改困难、影响时间长,设计方案既关系到建筑的室内环境参数能否满足使用要求,又与建筑的工程投资、运行能耗和费用、安全性、系统可靠性、维护费用、操作方便性、调节性能、环境影响、人员舒适性、建筑层高、机房面积、建筑美观性等诸多指标参数有直接关系,因此方案设计是暖通空调设计工作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2、暖通空调方案设计容易被忽视 建筑设计方案关系工程设计投标中能否中标,关系到效益和生存,因此受到了各方的重视,但是对于暖通空调设计方案,有关方面往往重视不够,暖通空调设计人员对方案设计也往往重视不够,设计人员在方案设计上花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而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图纸绘制上。造成这一设计现状的原因主要是设计周期普遍偏短、建筑设计收费和分配体制不合理,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在暖通空调方案设计时,多方案的优化设计和技术创新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通常成倍增加、风险增大、设计周期大幅度增加,而限于偏短的设计周期,不可能在方案设计上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第二,目前的设计费按总投资的固定比例来收取,与设计质量和水平无关,而且与国外相比明显偏低。第三,目前各专业分配比例对暖通空调专业也很不利,这与目前实际的工作量比例不相称,从而大大挫伤了暖通空调设计人员进行设计方案优化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3、暖通空调方案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实际设计工作中确定暖通空调设计方案常用凭经验、采用甲方指定的方案、专家评审法、采用最节能的方案、采用最经济的方案等方法。其中凭经验确定设计方案的方法用得最多,大约占60%以上。尽管设计经验对暖通空调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完全依靠经验来确定设计方案的方法也难以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要求。专家评审法是目前在重要工程项目中常用的、被认为比较科学的方法,但要求专家在很短的时间里对一些复杂问题作出决断,往往也是勉为其难,加之其他一些技术性和非技术性的问题,这种方法有时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最经济的方案、最节能的方案也未必是最佳可行的方案,因此这些确定设计方案的方法均存在一些不足。由于设计人员在方案设计上投入精力和时间太少,加上设计方案评价方法的一些技术难题没有解决,方案设计成为目前暖通空调设计工作中比较薄弱、问题较多的一个环节,出现了一些简单化、主观性、片面性等问题。但由于评价手段的落后,人们往往对此难以察觉,更谈不上如何优化和改进。 四、暖通空调前景探讨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能源危机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意识到了能源的重要性,从那时起真正的注意到了节能环保的重要性,建筑业的节能环保开始兴盛起来。在能源危机前,建筑业暖通空调主要采用的是双风管、定风量系统,其能源的消耗量较大。能源危机后,人们更加注重节能和环保技术,暖空调的运行观念及设计理念发生的根本的性的改变。新的风量降到了最低,室内温度舒适感较强。虽然降低了能耗,但又使空气质量恶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出现,新型能源的使用,环保和节能的有机结合,暖通空调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在未来绿色建筑的发展中,暖通空调技术仍将紧随时代的步伐,不断的改进,并以新的姿态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五、结语 综上所述,暖通空调在当今社会的角色以非常重要。至于暖通空调专业做得是否理想,不需要有关标准的界定。而且还要从建筑行业中各专业的横向比较来看,这样你就会发现暖通空调在建筑节能领域走在了最前列,其发展前景可观,将来计算机会在暖通空调领域发挥着不可估计的作用。

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摘要 我国近年来在纤维素酶研究应用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纤维素酶是一组能够分解纤维素产生葡萄糖的酶的总称,按照功能可以分为内切葡糖聚酶,外切葡糖聚酶和β-葡聚糖苷酶。它在纺织,酿酒,食品与饲料行业的市场潜力是巨大,受到国内外业内人士的看重。本文综述了纤维素酶的组成,结构,分类,理化性质与作用机理,阐明了生产纤维素酶的微生物种类,纤维素酶的发酵工艺及高效分解菌。介绍了纤维素酶的特性,重要意义,在各领域的应用,并对其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纤维素酶研究应用 前言:因为资源枯竭、能源短缺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加剧,世界各国都在寻找开发新能源。纤维素类物质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泛、含量最丰富、生成量最高的有机化合物,也是自然界中数量最多的可再生类质。但这些纤维素大部分没有被开发,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近年来关于纤维素酶的基础研究获得了显著的进展,主要包括酶的组成部分和结构、发生降解的机理、基因的克隆和表达、酶的发酵和生产、应用等方面。由此可见生产纤维素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纤维素酶的来源和分类 纤维素酶的最主要来源是微生物,用其生产是最为有效和方便的。不同微生物合成的纤维素酶在组成上差异明显。对纤维素的降解能力也不尽相同。细菌与放线菌生产的纤维素酶产量均不高,在工业上很少应用。而真菌具有产酶的诸多优点:产酶能力强,产生的纤维素酶为胞外酶,便于酶的分离和提取,且产生纤维素酶的酶系结构较为合理;酶之间有强烈的协同作用,降解纤维素的效率高。纤维素酶是一类能够把纤维素降解为低聚葡萄糖、纤维二糖和葡萄糖的水解酶。根据纤维素酶的结构不同,可把纤维素酶分为两类:纤维素酶复合体和非复合体纤维素酶。纤维素酶复合体是一种超分子结构的多酶蛋白复合体,由多个亚基构成。由四个部分构成:脚手架蛋白、凝集蛋白和锚定蛋白结合体、底物结合区域和酶亚基。非复合体纤维素酶主要由好氧的丝状真菌产生,如子囊菌纲和担子菌纲等的一些种属。它是由不同的三种酶所构成的混合物,即内切葡聚糖酶、外切葡苷糖酶和B一葡萄糖苷酶。 2,纤维素酶的组成与结构 因为种类和来源的不同,纤维素酶的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但是通常均具有2

煤化工行业现状

中国煤化工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2007-12-24 14:58:31| 分类:化工|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经过了2004年、2005年建设高潮之后,2006年我国化工业仍然创造了“十一五”开局的建设热潮。不过,2006年中国煤化工发展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以及向理性的回归的预示:“环保风暴”唤醒了化工业对环保和安全等社会责任的重视;化石能源的紧缺,使节能降耗和替代能源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煤化工”紧急叫停、全面规划初露头角;《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一五”发展指南》,尤其是《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和《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将为煤化工行业发展描绘出广阔的发展蓝图。 煤化工是我国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值此煤化工发展的新形势下,研究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研究煤化工对石油化工的替代性,深入探讨我国煤化工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确实是一件涉及煤化工发展全局的大事。本文将从宏观(世界、国家)、中观(行业)两个层面就产业特点、发展趋势等作出分析,以求对未来的产业投资、建设作出一些建议。 一、宏观环境分析 化学工业是国家基础行业,而石油、煤(天然气的比例较小)对化学工业具有两大功能:燃料、化工原料。化学工业是能源大户,所以国家战略调整、能源结构调整等宏观环境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煤化工的发展进程。 1、行业现状 目前全球有117家以大型煤化工能源一体化工厂,共有385座大型现代气化炉,总生产能力达到45000兆瓦,地区分布是东亚和澳洲占22%,非洲和中东占34%,欧洲占28%,北美占15%。气化用原料49%为煤炭,36%为石油焦。产品比例,37%为各类化工产品,36%为间接法合成油,19%用与发电。以煤气化为核心的现代煤化工产能年增长率达5%,高于全球化工产能年均增长率3.6%的水平。国家厂家在近两年纷纷开始在国内物色合适的企业投资,这主要是抓住项目建设资金大,国内企业运营经验不足的特点,而在国家开始管制之后,项目审查更为严格,这在一定意义上保护了我国煤化工行业在发展之初的规划较为完善,有效的避免了重复低效建设。 2、我国能源格局 在“十一五”规划已经明确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战略:“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优化生产和消费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化工行业要追求资源效益最大化是煤化工的发展企契机,而国家经济战略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煤化工必然是在今后的长期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从能源结构稳定性来看,我国煤炭、石油与天然气人均储量与欧美、OECD发达国家等有相当大差距。而在储采比上,我国能源的可持续性也很差,如果在未来10至20年中仍没有大的油田被发现,石油资源瓶颈将危及国内能源安全。而煤炭资源情况与世界平均水平最为接近,具有相对比较优势,这决定了我国长期依赖煤炭的能源格局,在“十一五”期间,2006年至2020年,我国将斥资1万亿发展煤化工,其中装备费用占50%,技术费用占10%。煤制甲醇、二甲醚、煤烯烃和煤制油在今后15年将是投资的重点。方向由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 从经济稳定性来看,国际能源署(IEA)作出的研究报告表明,石油价格每上升10美元会使得下年中国的真实GDP下降0.8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上升0.8个百分点。虽然我国石油能源比例不大,但利用煤化工的替代性降低石油消耗和进口依赖度,是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3、环境污染 2006年,轰轰烈烈的“环保风暴”唤醒了企业对环保、安全的社会责任感。从环境保护来看,使用清洁煤气化技术后,煤化工能源一体化产业模式能有效解决常规发电厂的二氧化硫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生态平衡和环境容量是煤化工未来发展比较关键的考虑点,煤制油从根本上说是将一种资源转化成另外一种资

暖通空调发展前景

暖通空调发展前景 暖141郑若雪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人们对生活需求的提高,在未来,中央空调必然成为一种享受生活的必需品。当然,它的发展会随着一个国家国情的变化而变化,即便如此,它在未来一段时间之内必然是最受欢迎的家居绿色环保“天使”之一。 据了解,爆冷不过是中央空调在我国发展的必然,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绿色环保,从城市到社区,从社区到家庭,而中央空调无疑是居家绿色环保的必备之物。“十二五”期间称之为“绿色中国”,即:节能节排,还中国一片“绿”。据了解,我国有关部门正积极制定“建筑绿色行动”的相关方案。届时,中央空调很有可能迎来最佳发展时机。 暖通空调专业是目前比较热门的学科,随着近些年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我国雾霾天气的逐渐加重,暖通空调专业的发展越来越被重视。暖通空调专业,全名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又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是研究工业与民用建筑室内环境中的采暖,通风和空调的工程学科,主要方向是调节室内的环境条件达到一定要求,对温度、湿度进行调节,以及通过通风来使室内保持舒适的居住环境或工作生产条件,净化除尘,达到一定的洁净度要求,特殊场合还需要精密控制比如无尘实验室或车间,主干专业课为传热学,工程热力学和流体力学,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暖通专业越来越得到重视并快速发展,同时,能源的紧缺也使建筑节能成为热门,而暖通设备的节能又占了主要地位,所以未来发展方向在节能方面也是一个热门,暖通专业正快速发展。 就业前景 1.专业性强,国家重视,社会需求量大,高技术人才呈现供不应求状态。 暖通空调专业专业性是比较强的,近些年随着人类对于生存环境的不断重视,使得暖通空调专业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好。社会上的暖通、制冷、地源热泵、空调、净化类企业对这类人才是否需求旺盛;尤其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中高端人才,如:暖通设计师、空调设计师、通风工程师、净化工程师、热泵工程师、研发工程师、地暖工程师等更是供不应求。 2.时代的进步,暖通空调专业社会需求增加,要求有实现科技进步的专业人才。 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的发展需要很多暖通空调方面的支持。自从绿色建筑被广泛应用以来,暖通空调专业也获得了空前的重视,这种重视和发展会带动相关产业和技术的迅速发展,甚至会催生新的产业和技术领域。根据我国当前及未来发展的实际情况,暖通空调专业人才在多个行业领域的需求量的增加为此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 暖通空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比较广,主要就业行业包括:暖通工程公司、地暖公司、供热通风公司、采暖公司、空调设计及生产公司、环保公司、制冷公司、建筑节能公司、空调设备公司、热能设备公司、净化设备公司、机电设备公司、新能源公司等。 暖通是个新兴专业,现在的情况是,设备价格高,能耗高,但是暖通专业的重要性也在凸显,这种情况下,促进了弱电控制自动化和高能效比的发展。 另一方面,建筑专业的一意孤行,只考虑立面效果,玻璃幕墙的滥用,都在另一方面提高了空调能效。 由于房地产行业可预期的不景气,更多的开发商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减少成本上,而实际上,土建成本和空调设备的成本基本快要持平的前提下,开发商更乐意使用新型的技术,从这方面来说,民建五个专业里面,暖通的发展前景还是很好的。

简述煤化工及其发展前景论文

简述煤化工及其发展前景论文 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年级:化工09* 学号:0908***** 学生姓名: ********* 2012 年05月16日

简述煤化工及其发展前景 彭启亮 (贵州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091) 摘要:我国是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而石油和天然气相对短缺。大力发展煤化工行业是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主要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化工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在煤的洁净化、高效燃烧、联合循环发电、干熄焦、炼焦过程自动化、煤炭气化以及环保型洁净能源为主的煤化工能源技术等都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因此,发展新型煤化工对煤炭、冶金、城市建设和煤化工行业结构的调整及其综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字:煤化工化工工艺化工产品节能减排发展煤、石油、天燃气等既是化学工业的能源,又是化学工业的原料。该两项加起来占成品成本的25%--40%,在氮肥工业达70%-80%,因此广义化学工业是工业部门第一用能大户。这一特点使节能工作在化学工业中有及其重要意义,能源消费以煤为主,是我国化学工业不同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化学工业的一个特点。【1】近年来,部分发达国家及地区十分重视煤化工技术的开发, 相继推出、实施了一揽子洁净煤深加工计划。涉及通过煤炭液化技术生产石油、醇类等液体燃料, 通过煤炭气化技术合成天然气, 开发煤氢转化技术以及开发碳捕收技术等等【2-3】。“十一五”期间, 我国煤化工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规模不断扩大,产量大幅度提升, 传统煤化工产品焦炭、电石、煤制氮肥和煤制甲醇的产量产能稳居世界第一。总体上, 我国传统煤化工产能严重过剩,新型煤化工尚处于示范建设阶段【4】,煤化工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亟待国产化, 产业投资面临极大的风险。今后一段时间内,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重点是积极探索煤炭高效清洁转化和石化原料多元化发展的新途径【5】。 煤化工【6】是经化学方法将煤炭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产品和半产品,而后进一步加工成一系列化工产品的工业。从广义上讲,还包括以煤为原料的合成燃料工业,在煤的各种加工过程中,焦化是应用最早且至今仍然重要的方法,目的是制取焦炭同时副产煤气和煤焦油。电石化学是煤化工中一个重要的领域,用电石发生乙炔,生产一系列有机化工产品和炭黑。煤气化在煤化工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现在煤气化主要用于生产城市煤气和各种工业用燃料气,也用于生产合成气制取合成氨,甲醇等化工产品,通过煤的液化和气化成产各种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利用碳一化学技术合成各种化工产品,随着世界石油资源的不断减少,煤气化技术的改进,煤化工有具广阔的前景。 煤化工主要原料就是煤,而煤主要由碳、氢、氧、氮、硫和磷等元素组成,碳、氢、氧三者总和约占有机质的95%以上,是非常重要的能源,也是冶金、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有褐煤、烟煤、无烟煤、半无烟煤这几种分类。在煤化工工艺生产中,主要生产成品有煤气化、煤焦油、生产天然气、尿素、甲基萘等化工产品。 一、煤气化【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