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考生物总复习第一部分非选择题必考五大专题专题三生物与环境必考易错与加试特训三

精选-高考生物总复习第一部分非选择题必考五大专题专题三生物与环境必考易错与加试特训三
精选-高考生物总复习第一部分非选择题必考五大专题专题三生物与环境必考易错与加试特训三

必考易错与加试特训(三)

(时间:30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温室效应对我国环境的影响的是()

A.建筑物和历史古迹被腐蚀

B.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C.北方干燥地区进一步变干

D.有些树种的分布区发生变化

解析A选项是酸雨造成的影响。

答案A

2.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生物多样性包括细胞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是一些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C.每-种野生生物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基因库

D.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A

3.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生物益或害、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

B.第一次用大网眼渔网捕鱼并作标记,第二次用小网眼渔网重捕,估算结果与实际种群密度没有明显差异

C.年龄金字塔顶部代表最老的年龄组,宽度代表该年龄组的个体数

D.我国实施的二孩政策主要目的是调整年龄结构

解析第一次用大网眼渔网捕鱼并作标记,第二次用小网眼渔网重捕,会使调查结果偏大。答案B

4.甲和乙是两个种群的生物,它们侵入某相对稳定且气候没有剧烈变化的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下图显示的是它们在增长过程中Ⅰ、Ⅱ两个时期的自然增长率的值(a>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a的值小于或等于1

B.时期Ⅰ甲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于乙

C.时期Ⅱ甲种群增长的个体数大于乙种群

D.种群迁入后先经历时期Ⅱ再经历时期Ⅰ

解析甲乙两个种群侵入某相对稳定且气候没有剧烈变化的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开始往往呈指数增长,自然增长率a大于1;时期Ⅰ,甲、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相等,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此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一定等于乙;时期Ⅱ甲种群增长率大于乙种群,但是甲乙种群的数量不一定相同,故甲种群增长的个体数不一定大于乙种群;甲乙两个种群侵入某相对稳定且气候没有剧烈变化的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往往开始种群数量增长的快,随时间的延续,增长速率减慢,故种群迁入后先经历时期Ⅱ再经历时期Ⅰ。

答案D

5.如图表示北极旅鼠在1928年到1943年间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北极旅鼠种群数量每3~4年达到峰值,呈周期波动

B.A点时,雌鼠生殖能力下降是内源性调节因素的影响

C.B点时北极旅鼠的次级生产量仍可能大于零

D.A点到B点过程中,北极旅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解析北极旅鼠种群数量每3~4年达到峰值,呈周期性波动,A正确;A点时,雌鼠生殖能力下降是内源性调节因素的影响,B正确;B点时北极旅鼠的次级生产量仍可能大于零,C 正确;只要环境条件基本不变,环境对某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就不会明显改变,D错误。

答案D

6.关于群落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群落结构的形成与生物遗传特性无关

B.冻原只有水平结构,而没有垂直结构

C.森林垂直分层是空间异质性的一种表现

D.群落演替就是一些物种进化为另一些物种

解析群落结构的形成的内因是生物遗传特性;群落都有一定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群落演替不是一些物种进化为另一些物种,而是优势物种的替代。

答案C

7.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水平结构与种群分布、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特点有关

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C.自然群落一般是向物种多样化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沙丘造林、退耕还湖等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率

解析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亦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答案 B

8.下图为一个简单的食物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B.甲虫为一级消费者,雀鸟属于第二个营养级

C.若甲虫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则能呈现指数增长

D.若植物被农药污染则雀鸟是最重的受害者

解析该食物网不包括分解者,不能构成群落;雀鸟属于第二个或第三个营养级;自然环境中,甲虫受多种因素制约,不会呈现指数增长。

答案D

9.现有甲和乙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两个生态系统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相同。甲生态系统含有3个营养级,乙生态系统含有4个营养级。下表为甲生态系统第二、三个营养级的能量生产情况。

初中生物-主题3 练习题

主题三生物与环境(10%) 第一部分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A.光 B.水 C.温度 D.湿度 2.下列哪项不是影响小麦生长的非生物因素() A.阳光 B.水 C.害虫 D.温度 3.对一只生活在农田里的青蛙来说,影响它生活的生物因素有() A.蝗虫和水分 B.蛇和蝗虫 C.温度和蛇 D.空气和杂草 4.在珠穆朗玛峰上生物稀少。在那里,生物的生存主要受到()的制约。 A.温度 B.水 C.营养物质 D.阳光 5.小麦在山坡阳面比在山坡阴面生长的好,其主要的生态因素是() A.人 B.阳光 C.空气 D.温度 6.海南森林茂盛,但沙特阿拉伯与海南同纬度的地区却是荒漠,起决定作用的是() A.阳光 B.温度 C.水 D.土壤 7.下列现象中,属于温度变化相适应的现象是() A.蛾类夜间活动 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 C.候鸟的迁徙 D.鲤鱼能产生几十万粒卵8.寄居蟹寄居的贝壳上往往生长着五颜六色的海葵,你知道海葵与寄居蟹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A.捕食关系 B.竞争关系 C.共生关系 D.寄生关系 9.下列生物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A.水稻和杂草 B.猫和老鼠 C.蚂蚁和蚂蚱 D.牛和人 10.“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成语中所指的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A.捕食 B.合作 C.共生 D.寄生 11.蜜蜂用不同的舞蹈向同伴报告蜂源的位置,这反映了生物之间的() A.共生关系 B.合作关系 C.捕食关系 D.竞争关系 12.小刚得了蛔虫病,营养不良、体弱消瘦。从生物因素的角度考虑,蛔虫与小刚之间的关系属于() A.捕食关系 B.合作关系 C.共生关系 D.寄生关系 13.通过电视,我们看到非洲大草原上生活的狮子捕食羚羊等动物的血腥画面。狮子与被 捕食的羚羊之间的关系是() A.竞争关系 B.合作关系 C.捕食关系 D.共生关系 14.在神农架生长着一种野菊花,它能发出阵阵芳香,植物学家称为“神农香菊”,但这种菊花移栽到其他地方,就会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 A. 生物能适应环境 B. 环境能影响生物

《生物与环境》填空题专题1(含答案)

《生物与环境》选择题专题3(含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为防治荔枝蝽等植食性害虫,减少农药使用,果农在荔枝的植株之间种植山绿豆。 下图是荔枝单一种植园和复合种植园中各类昆虫所占百分比的柱形图。 (1)荔枝、山绿豆、杂草等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腐生性昆虫属于________。(2)复合种植园中植食性害虫明显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 2.假如你在宁波的某个森林中迷了路,怎样借助苔藓植物分辨方向呢? (1)苔藓植物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_____(选填“干燥”或“潮湿”); (2)大多数树干的哪些部位苔藓较多?_____(选填“背光面”或“向光面”); (3)树干上长苔藓较多的一面朝哪个方向?_____(选填“南”或“北”)。 3.位于我市中心城区北面的幸福湖城市绿肺区,占地面积8.4平方公里,定位为湿地 型休闲植物园,将作为一处大型城市生态生活休闲区,服务于广大市民生活。 (1)幸福湖湿地公园中细菌和真菌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流经这个生态系 统的能量终终来源是_______。 (2)小鱼、白鹭、浮游动物、浮游藻类构成一条食物链,请写出这条食物链_________;(3)湿地公园经过适度开发和建设,仍然具有生态系统正常功能,这是因为生态系统 具有一定的_________。 4.地球上的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表现出与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性: (1)仙人掌叶退化成刺,多汁的茎具有叶的功能,是对沙漠________环境的适应。(2)落叶阔叶树冬季落叶,是植物对冬季________的一种适应。 (3)鸟类的身体呈纺锤形,前肢变成________,是对空中飞翔生活的适应。 (4)比目鱼、孔鳐的身体扁平,眼长在身体头部的上方,是适应________环境表现。5.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一条含鼠的食物链内四种生物所占数量关 系如图乙所示,请据图分析:

2020年中考生物专题复习:三生物与环境

专题复习(三) 生物与环境 专题思维导图 1.[2019·江西]影响沙漠绿洲分布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2.[2016·江西]下列说法与环境保护理念不匹配的是( ) A.焚烧、深埋地沟油 B.植树造林 C.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 D.加大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惩治力度 3.[2018·江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突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垃圾分类回收 B.低碳绿色出行 C.沿河排放污染物 D.禁燃烟花爆竹 4.[2014·江西]图ZT3-1表示某生态系统生物部分各组成成分相互依存关系图,以下不合理的选项是( ) 图ZT3-1

A.甲是生产者 B.丙不是消费者 C.丁是分解者 D.根据吃与被吃的关系只有1条食物链 5.[2015·江西]以下各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 ) A.森林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6.[2014·江西]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说法错误的是( ) A.森林比草原的食物网复杂 B.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D.引入外来物种不会破坏当地生态系统 7.[2018·江西]下列关于生物学知识叙述错误的是( ) A.茎中的形成层和叶芽中的生长点均属于分生组织 B.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是寄生关系 C.排汗、呼气、排尿是人体排泄的三条途径 D.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不同在于它不断分裂,而不分化 8.[2017·江西]如图ZT3-2是一种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图ZT3-2 A.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水稻→昆虫→鸭 B.图中水稻和杂草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C.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主要来自水稻和杂草固定的太阳能 D.图中微生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分解鸭的粪便,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9.[2015·江西]某湖泊引进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湖泊中甲的数量逐年显著增加,而本地食草鱼类和水草的数量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湖泊中食草鱼类的主要食物是甲

生物与环境专题复习含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物与环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个2分共40分) 1.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 . 池塘中的水草 B. 池塘中的鱼 C.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D. 一个池塘 2.维持生态系统的存在,下列不是必需成分的是 (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阳光、水、空气等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蘑菇”通常属于:()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成分 4.下列食物链中错误的一项是() A.种子→鼠→蛇→鹰 B.种子→鼠→猫头鹰 C.草→马→马蛔虫 D.浮游植物→海螺→海豹 5.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防止鸟把草籽吃掉,用网把实验区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植被破坏 B.环境污染 C.缺水干旱 D.食物链被破坏 6.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远在南极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 A.DDT挥发性极强 B.这些南极动物可能是从施药地区迁去的[ C.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D.考察队把DDT带到南极 7.“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在落叶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阳光 8.从老鹰吃蛇,蛇吃青蛙,青蛙吃昆虫,昆虫吃植物,可以看出,老鹰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A. 光 B. 植物 C. 蛇 D. 昆虫 9.在食物链“藻类→水蚤→鲱鱼→人类”中,含能量最多的环节是() A、藻类 B、水蚤 C、鲱鱼 D、人类 10、通常肉类食物的价格要比粮食和蔬菜高。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 A、动物性食品营养价值高 B、饲养动物麻烦,花工多,投资大 C、食物链延长,能量流失多,动物性食品成本高 D、植物栽培比较容易 11.下列各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A.热带雨林 B.温带草原 C.温带落叶林 D.北方针叶林 12.假定在一个由草原、鹿、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会()A.缓慢上升B.仍保持相对稳定 C.迅速上升 D.先上升后下降 13.如果用一个图形来表示生态系统中兔、鹰、草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你认为正确的图是〔〕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阳光、温度、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2、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非生物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1、生物圈中的非生物因素包括:、、、、等。 2、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看课本P42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⑴实验装置中包含和两种实验环境,变量为。 ⑵黄粉虫幼虫选择什么样的个体?选择一条行吗?为什么?将幼虫放入实验装置中放入什么位置? ⑶根据实验需求,设计记录实验结果的表格 【延伸探究】制定探究方案——水分对黄粉虫幼虫的生活有影响吗?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得出结论: 3、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具体影响例子 ?水: ?温度: ?光照:

二、生物因素 1、生物因素是指。 同种生物之间: 不同种生物之间: 2、在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之间以相互作用,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各种生物之间 、,促进了生物界的共同发展。 课堂检测 1、对蛇、蜥蜴的冬眠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因素是()。 A、水分 B、温度 C、空气 D、阳光 2、热带雨林中植物繁多,而沙漠中植物却十分稀少,造成这种特点的环境因素主要是() A、阳光 B、水分 C、温度 D、空气 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春来江水绿如蓝 B、雨露滋润禾苗壮 C、草盛豆苗稀 4、在同一块菜地里同时栽培大蒜,若栽培在露天环境中,长出的叶片是绿色的;而在遮光条件下栽培,长出的叶片是黄色的。这说明影响叶绿素形成的非生物因素是() A、水分 B、空气 C、无机盐 D、光 5、影响一只蜜蜂生存的非生物因素不包括() A、阳光 B、空气 C、温度 D、其它蜜蜂 6、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是受哪种非生物因素的影() A、温度 B光照 C、水分 D、土壤 7、一块田地,影响小麦生活的生物因素是() A、温度 B、阳光 C、田间杂草 D、水分 8、柑橘在北方生长不好,影响柑橘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阳光 B、空气 C、水分 D、温度 9、同种生物之间( )。 A、有互助、有斗争 B、无互助、无斗争 C、只互助不斗争 D、只斗争不互助 10、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 )。 A、一种 B、二种 C、三种 D、多种

第一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概念分析 本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每种生物都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以及生态因素概念的理解,生物与环境关系中的基本观点的建立。探究实验活动中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要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化,抓住概念的本质,从感性经验、身边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环境,生态因素,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等概念,最终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 二、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并理解其在农工业方面的应用。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生态系统的

知识学生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知识单靠老师讲述,理解上是有困难的,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初中生物的第二节,学生对生物学还不甚了解,所以这节课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从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课程目标,力求设计多个探究性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有意识地渗透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教育,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本节课构想的主线是“生物与环境”,由多个学生活动构成。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活动是初中生物课中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学生没有科学探究的基础,所以老师要将探究的一般过程告诉大家,帮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体会实验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把重点放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上,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理解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有意识地点出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在感性上对科学探究有个认识,为后面上升到理性上的学习作好铺垫。在建立“生态因素的概念”、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时就要以实例让学生去感悟,并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这些内容。

2019届中考生物专题--生物与环境(附答案)

生物与环境 1.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实例中,哪一项描述与其他三项不同A.仙人掌叶特化为刺 B.骆驼刺有非常发达的根系 C.蚯蚓改良土壤 D.竹节虫与竹的枝叶相似 2.“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下列能体现出与此现象相同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是 A.南极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B.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 C.蚯蚓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D.秋冬季节,杨树落叶 3.(2018?遵义)下列实例中,生物与环境不相适应的是 A.竹节虫形似竹节 B.北极狐的体色接近白色 C.草蜥遇到敌害自动断尾 D.有些人初到高原出现高原反应 4.(2018?通辽)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列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荒漠中的植物——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B.雨露滋润禾苗壮 C.蚯蚓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D.南极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5.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探究环境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 B.在湿土和干土处分别放一只鼠妇 C.探究的问题是土壤的潮湿度对鼠妇生活有影响吗? D.该实验做一次就可得出正确结论

6.某组同学在探究光对蚯蚓影响的实验时,拟定了以下实验计划,不正确的是 A.提出问题: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 B.作出假设: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 C.设置变量:设置黑暗潮湿和明亮干燥两种环境 D.实验对象:10条大小相似的健康蚯蚓 7.前进中学某班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以下几组对照,符合他们实验要求的是A.阴暗潮湿与阴暗干燥 B.阴暗潮湿与明亮潮湿 C.阴暗潮湿与明亮干燥 D.明亮潮湿与明亮干燥 8.丁丁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生活在山洞深处无光条件下的蚜虫,个体大多无翅膀;生活在山洞浅处明暗交替的条件下的蚜虫,个体 大多有翅。那么,影响蚜虫生长发育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温度 B.阳光 C.空气 D.岩石 9.下列描述的情境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D.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0.下列不能说明生物是适应环境的是 A.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植株矮小,根系发达 B.生活在寒冷雪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达60毫米C.蚯蚓生活在土壤中,能够疏松土壤 D.竹节虫静止不动时非常像竹子 11.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南橘北枳”,反映了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专题一生物与环境

专题一 生物与环境 复习目标: 1.复习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分类、能量流、物质流以及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2.复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3.掌握人、动物、细菌真菌对生物圈的影响。 复习重点: 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流 复习过程: 【知识梳理,快速记忆】 一、生物的共同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除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二、生物圈 1.概念: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 2.范围:如果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度,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1)大气圈的底部:空气中由多种气体组成,该圈层生活着能飞翔的昆虫和鸟类,还有细菌等微小生物。(2)随全包括地球上的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面下150以内的水层中。(3)岩石圈是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3、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4 、生物的生存是依赖于一定环境的。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合作关系。 5、生物适应环境: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 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适应既具有普遍 性,又具有相对性。 (1)骆驼、骆驼刺、旗形树…. (2)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复习提纲25页 (3)鸟类适应飞行的特点:复习提纲26页 (4)家兔适应草食的特点:它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 盲肠;家兔的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其中门齿适于 切断食物,臼齿适于磨碎食物。 (5)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①用鳍游泳来获取食物 和防御敌害②用鳃呼吸 (鳃丝密布毛细血管,可吸 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6)昆虫适于陆地生活及运动的特点: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和腹三部分,运动器官—翅和足都着生在胸部。胸部有发达的肌肉,附着在外骨骼上。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表面的坚韧的外壳,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水

主题三 生物与环境考点分析+例题

主题三生物与环境考核内容 思维导图

考点一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Ⅰ) (1)环境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2)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3)生物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互助和斗争)和种间关系(捕食:吃与被吃;竞争:植物争夺水、光等,动物有共同食物;寄生:昆虫幼虫与寄主植物;共生:互惠互利等) 考点二生态系统的组成(Ⅱ) (1)生态系统是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 (3)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通过捕食与被捕食而形成的简单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链。 食物链的书写:起点为生产者;用“→”表示能量流动方向;食物链要完整,生产者到该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为止。 (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5)有害物质沿着食物链逐级积累,顶级消费者体内的有害物质积累最多。

考点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自我调节(Ⅰ) (1)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都是在生态系统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而且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2)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都需要能量,这些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光能。 (3)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换和输出的全过程,成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流动单向、逐级递减。 (4)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的数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持生态系统自身的稳定性。但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超过了一定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考点四人对生物圈的影响(Ⅰ) (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与所有生物共有的家园。 (2)人类活动会对生物圈产生影响。

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 专题三 生物与环境

必考易错与加试特训(三) (时间:30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温室效应对我国环境的影响的是() A.建筑物和历史古迹被腐蚀 B.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C.北方干燥地区进一步变干 D.有些树种的分布区发生变化 解析A选项是酸雨造成的影响。 答案 A 2.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生物多样性包括细胞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是一些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C.每-种野生生物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基因库 D.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 A 3.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生物益或害、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 B.第一次用大网眼渔网捕鱼并作标记,第二次用小网眼渔网重捕,估算结果与实际种群密度没有明显差异 C.年龄金字塔顶部代表最老的年龄组,宽度代表该年龄组的个体数 D.我国实施的二孩政策主要目的是调整年龄结构 解析第一次用大网眼渔网捕鱼并作标记,第二次用小网眼渔网重捕,会使调查结果偏大。 答案 B

4.甲和乙是两个种群的生物,它们侵入某相对稳定且气候没有剧烈变化的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下图显示的是它们在增长过程中Ⅰ、Ⅱ两个时期的自然增长率的值(a>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a的值小于或等于1 B.时期Ⅰ甲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于乙 C.时期Ⅱ甲种群增长的个体数大于乙种群 D.种群迁入后先经历时期Ⅱ再经历时期Ⅰ 解析甲乙两个种群侵入某相对稳定且气候没有剧烈变化的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开始往往呈指数增长,自然增长率a大于1;时期Ⅰ,甲、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相等,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此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一定等于乙;时期Ⅱ甲种群增长率大于乙种群,但是甲乙种群的数量不一定相同,故甲种群增长的个体数不一定大于乙种群;甲乙两个种群侵入某相对稳定且气候没有剧烈变化的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往往开始种群数量增长的快,随时间的延续,增长速率减慢,故种群迁入后先经历时期Ⅱ再经历时期Ⅰ。 答案 D 5.如图表示北极旅鼠在1928年到1943年间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北极旅鼠种群数量每3~4年达到峰值,呈周期波动 B.A点时,雌鼠生殖能力下降是内源性调节因素的影响

生物与环境专项测试题

生物与环境专项测试题 山东省张秀云 一、选择题(有35题,每题2分,共70分) 1.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①生物多样性是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③其恢复力 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⑥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⑧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 A.①③⑤⑥⑧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④⑤⑦D.①③④⑤⑧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 ..的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组成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量形式散发到大气中 C.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 3.甲是一种能生活在多种土壤中的小型昆虫,常被昆虫乙大量捕食,DDT和aldrin是用于控制这些生物的杀虫剂,aldrin对甲和乙毒性相同,但DDT对乙的毒性比对甲更强,现用DDT和aldrin 单独处理田块,如图所示中的哪两个图能分别代表DDT和aldrin单独作用时对害虫数量的影响() A.2和1 B.1和3 C.2和4 D.3和4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 ..的是()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的 B.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的能量越多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 5.下列有关氮循环中进行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叙述正确的是() A.全是分解者 B.只有分解者和生产者 C.只有分解者和消费者 D.既有生产者,又有消费者和分解者 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错误 ..的是()A.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 B.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以是无限的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长时期地保持动态平衡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初中生物中考专题复习《生物与环境

新人教版初中生物中考专题复习《生物与环境》 复习目标一: 1.会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2.理解生物圈的内涵。 3.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复习目标二: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描述食物链和食物网。 2.理解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及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复习目标一: 【知识回顾】 一、生物圈的内涵 生物圈的范围: 岩石圈 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非生物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 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捕食、竞争、共生、寄生等关系的生物。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连连看:非生物因素与生物的关系。 南橘北枳温度 仙人掌叶变成刺阳光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水分 不同深度的青岛海洋中分布着不同的藻类植物 【练习】 1.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A.生物都能快速运动 B.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 2. 生物圈的含义是() A. 地球上的全部生物 B. 地球上一切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C. 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 D. 大气圈下层、岩石圈表面和水圈 3. 东北某林区,山脚是落叶阔叶林,山腰是红松林,山顶是冷杉林,影响这种分布状况形成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 阳光 B. 温度 C. 水 D. 土壤 4. 今年年初湖南省遭受了罕见的冰冻灾害,造成某些地区的植物大面积死亡,这说明() A. 生物能适应环境 B. 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活 C. 生物能影响环境 D.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复习目标二: 【知识回顾】 三、生态系统 ----------- 生物部分动物 --------- ----------- 分解者 1.生态系统的组成 -------- 阳光、空气、水等 2.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_______与_________ 的关系, 3.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____ ___和___ ____总是维持在_____ ______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平衡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 _______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有一定的___________。 资料分析: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有人把人工种草的实验区用网子罩起来,过一段时间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了,而未加罩网的天然草场,牧草却生长良好,请你写出其中的食物链并解释其中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 1. 下列食物链符合生物学原理的是() A.阳光→草→鼠→鹰 B.草←野兔←狼 C.草→田鼠→狐 D.植物→蚜虫→瓢虫→细菌 2.从“狼吃羊,羊吃草”的食物链可以看出,狼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 A.阳光B.草 C.羊 D.狼 3.自然林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害,其主要原因是() 大气圈水圈

专题3 生物与环境

专题3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山”中植被丰富,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A) A. 生物影响环境 B. 生物适应环境 C. 环境影响生物 D. 环境适应生物 2. 枯叶蝶形态和颜色与周围落叶非常相似,这属于(B) A. 环境影响生物 B. 生物适应环境 C. 生物影响环境 D. 环境制约生物 3. “春有桃花迷人眼,夏有莲叶荷田田”,不同的花儿在不同季节绽放,主要是受了()的影响,所以在异地引进作物品种之前应充分考虑,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C) A. 温度、水分 B. 水分、日照 C. 日照、温度 D. 温度、土壤 4. 下列各项,构成生态系统的是(D) A. 草原中的全部植物 B. 树林中的全部昆虫及它们的食物 C. 农田中的全部庄稼 D. 一个池塘及池塘中的全部生物 5. 下列四个选项中,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D) A. 阳光→草→牛→虎 B. 草→鼠→鹰 C. 鹰→蛇→青蛙→昆虫 D. 草→兔→鹰 6. 下列实例中,能体现出生物适应环境的是(C) A. 植被丰富的山中空气清新 B. 初到高原的人出现高原反应 C. 浮水植物的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上表皮 D. 水葫芦作为“生物入侵者”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 7. 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鲫鱼适应水中生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C) A. 蚯蚓靠刚毛的收缩就能进行运动 B. 鲫鱼向前的动力来自尾鳍 C. 蚯蚓靠湿润的体表进行气体交换 D. 鲫鱼的身体呈流线型 8. 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诗词里蕴含着不少生物学现象。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 A.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影响这一现象的生态因素主要是水分 B.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枝条及其绿叶是由芽发育而来的 C. “地迥鹰犬疾,草深狐兔肥”,兔的牙齿有门齿和臼齿的分化与其植食性相适应 D.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蝉属于动物界的最大类群——节肢动物 9. 下列四个选项中,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B) A. 阳光→草→兔→狐 B. 草→兔→狐 C. 狐→兔→草→细菌 D. 狐→兔→草 10. 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是(C)

全国通用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检测七生物与环境

专题检测(七) 生物与环境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有专家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在以后几年将出现明显增长。下列有关(人口)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 B.自然增长率主要由出生率决定 C.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可以反映其人口密度 D.年龄结构稳定的人群保持零增长 解析:选C 有的种群没有雌雄性别之分,所以性别比例并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A错误;自然增长率主要由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决定,B错误;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可以反映其人口密度,C正确;年龄结构稳定并不等同于年龄结构为稳定型,所以年龄结构稳定的人群不一定保持零增长,D错误。 2.百山祖冷杉是世界最濒危的12种植物之一。某科研小组为保护该植物,在植物园中呈带状种植该植物,多年后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并根据年龄结构得知该种群较稳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园中百山祖冷杉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可能相等 B.调查植物园中百山祖冷杉的种群密度应采取五点取样法 C.对于百山祖冷杉的保护措施属于就地保护 D.自然分布区和植物园中的百山祖冷杉为同一种群 解析:选A 根据题意“多年后调查植物园中百山祖冷杉种群密度,得知该种群年龄结构较稳定”,说明该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可能相等,A正确;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采取样方法,B错误;建立植物园属于对百山祖冷杉的易地保护,C错误;自然分布区和植物园中的百山祖冷杉分别在不同的生长区域,应是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D错误。 3.下列关于生态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跳蝻种群密度的调查只能采用标志重捕法 B.夏季某月110只老鼠中有10只是新生的,这个月老鼠的出生率是10% C.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但生态系统也存在正反馈调节 D.近三年,我国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 解析:选C 跳蝻种群密度的调查只能采用样方法,A错误;夏季某月110只老鼠中有10只是新生的,这个月老鼠的出生率是10÷110≈9%,B错误;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但生态系统也存在正反馈调节,C正确;近三年,我国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D错误。 4.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甲所示(图中箭头所

主题三 生物与环境知识讲解

主题三生物与环境

主题三生物与环境 考点梳理: 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①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等。 ②生物因素:(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 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共生关系等) 2、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 3、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4、非生物部分:阳光、温度、水、空气 生态系统生产者——植物 生物部分消费者——动物和人 分解者——真菌、细菌 5、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草蝗虫食虫鸟蛇 6、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7、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8、生态系统多种多样----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向日葵从发芽到花盘盛开之前,其叶子和花盘在白天会追随太阳从东转向西.这个现象表明了环境中 的哪一种因素对生物有密切的影响() A.空气 B.温度 C.阳光 D.水丹 2.一场大雨过后,柔柔发现好多蚯蚓爬到地面上来,请你帮助她分析此时影响蚯蚓生活最主要的因素是( ) A.雨水 B.温度 C.空气 D.土凄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中反映的影响植物开花的因素是 () A.水分 B.温度 C.土壤 D.空气 4.下列哪些现象能反映出水这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重要影响() A.葵花朵朵向太阳 B.干旱使作物减产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春江水暖鸭先知 5.在一块农田里,影响小麦生长的生物因素是 ( ) A.田鼠和杂草 B.蚜虫和水分 C.温度和土壤 D.空气和杂草 6.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一句咏雪的千古名句,但它却道出了环境因素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这句诗中能反映影响植物开花的因素是 ()

专题一、生物与环境

( 生物中考专题复习系列——专题一《生物与环境》 一、 知识回顾 生物的特征: 概念:地球上有_____生存的圈层 生物圈 范围:________的下层、______的表面和________的上层 作用: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_____、_____、适宜的______、 稳定的________、空气和生存空间等基本条件 生 物 的 生 活 环 境 生物圈与 栖息地 环境对生物 的作用因素 栖息地:在 _____内,生物实际居住的场所。地球为生物提供了各 种各样的栖息地,栖息地的________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_____:包括阳光、温度、空气和水分等。 _____:生物间的互助、斗争,如:__ _、__ _、_ __等。 生 物 与 环 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生物既能_______环境,也能______环境。 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______与_____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 组成成分 ______: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 定义: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______ 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食物链和 食物链 生物富集:一些有害物质、重金属沿食物链在生物 体内不断 的现象 生态系统的 _____结构 生 态 系 统 食物网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 的类型 食物网:生态系统中各种__ __彼此交织在一起而形成。 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能量流动: 沿食物链逐级_______流动。 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_____从无 机环境开始,经回到无机环境 物质循环 特点:周而复始 自然生态系统 陆地: (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 水域: _____、_____)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如______、______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 自我调节: 具有一定的_______能力。 1

2020年中考生物复习主题二生物与环境课时训练03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课时训练(三)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限时:40分钟) |基础达标| 1.[2018·北京101中学月考]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成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能为生物提供能量和营养 B.生态系统中,能为生物提供能量和营养的只有生产者 C.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D.生态系统中,只有分解者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回归大自然 2.[2018·北京四中期中]如图K3-1表示某生态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积累的毒素最多 B.②与③是竞争关系 C.④是消费者 D.③的数量最少图K3-1 3.[2018·北京101中学月考]下列最能体现“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中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 的是( ) A.表示这是一个生态系统 B.表明这个生态系统中有三条食物链 C.表示了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中几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D.表示湖泊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上几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4.[2019·朝阳一模]园博园是利用砂石垃圾回填坑为场址,以再生水净化为核心的人工湿地生态公园。对以下 改造操作及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铺设减渗层,防止缺水干涸 B.回填富含有机物的土壤及砂石,利于底栖生物的生存 C.园区内应只种植芦苇,避免多种水生植物之间的竞争 D.引入鱼类等动物时,应考虑不同物种的数量及比例 5.[2019·房山二模]图K3-2为房山区某一小树林中部分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K3-2 A.若图中加入阳光、空气等非生物部分,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B.图中包含多条食物链,其中一条食物链是:植物→虫→鸟→细菌 C.构成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食物链的延长会使能量减少 D.图中的细菌、真菌都是原核生物,植物、虫、鸟都是真核生物 6.[2018·北京101中学月考]在下列食物链中,假设初级消费者从生产者处获得的能量数值相同,下列各食物链提供给猫头鹰的能量最多的是( ) A.绿色植物→鼠→猫头鹰 B.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 C.绿色植物→蚱蜢→青蛙→蛇→猫头鹰 D.绿色植物→蚱蜢→蜘蛛→蜥蜴→蛇→猫头鹰 7.[2018·北京101中学月考]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过程,散失主要是指( ) A.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 B.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的过程 C.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D.包括A、B、C三个过程 8.[2019·延庆一模]位于延庆区的松山自然保护区是北京市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种类丰富。不仅有野兔、狐狸,还有黑鹳、金雕等国家Ⅰ级保护鸟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保护区内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生态系统 B.保护区内野兔→狐狸→金雕构成一条食物链 C.黑鹳产卵行为不受外界因素影响 D.金雕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 9.[2019·怀柔一模]诗词歌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许多诗词中都蕴含着生物学知识。下列诗句能体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是( )

生物中考试题专题汇编生物与环境

2018 生物中考试题汇编——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共40 小题) 1.(2018?乐山)枯叶蝶形态和颜色与周围落叶非常相似,这属于() A. 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影响环境 D.环境制约生物 B【解答】枯叶蝶翅膀极像枯叶,与环境颜色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是对环境的适应。 2.(2018?海南)下列自然现象中具有生命特征的是() A. 日出日落 B.潮涨潮退 C.花开花谢 D.春去秋来 C【解答】:生物的生命现象包括: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应激性;遗传和变异。 ABD 中的自然现象都不具有生命特征,C 花开花谢具有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基本特征,属于生物。 3 . (2018?常德)在海洋深处,生存的植物种类非常少甚至没有,影响植物在此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 空气 B.阳光 C.温度 D.水 B【解答】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 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是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植物生存。 4.(2018?湘潭)当你仔细观察身边的树木,你会发现同一根枝条上相邻的叶片是互不遮挡的,每个叶片都能接收到阳光的照射,这种现象表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环境不影响生物 C.环境能适应生物 D.生物不影响环境 A【解答】下面的叶片就不能接受阳光的照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就会 减少,不利于樟树的生长。因此杨树上下相邻的叶片互不遮挡,能使每片叶都尽可能多地接受阳光的照射,体现了生物能适应环境。 5 .(2018?广东)“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前后适于播种和移栽植物,这说明()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环境适应生物 A【解答】谷雨前后,适于播种与移栽植物,这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分对生物的影响,即环境影响生物。 6. (2018?达州)下列关于生物和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飞蛾扑火是昆虫对光刺激作出的反应 B.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这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分解者 C. 州河里的所有动物、植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章节复习 苏科版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 一、生物与非生物:生物: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非生物:没有生命的物体叫做非生物 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能够影响生物的生存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⑴非生物因素:生物生存环境中的非生物部分,主要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⑵生物因素:生物生存环境中影响一个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同种生物之间的影响可以是互助也可以是斗争,不同种类生物之间的影响有竞争、互利共生、捕食、寄生等。 2、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3、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三、科学探究 ㈠显微镜 1、显微镜的作用:观察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微小生物体或者生物体中的微细结构。 2、显微镜的结构及各结构的功能:镜筒、镜臂、镜柱、镜座、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载物台(上有压片夹、通光孔)、遮光器、转换器、目镜、物镜、反光镜。(见课本17页) 3、显微镜的使用: ⑴__________:取镜时,用_______住镜臂,_______托住_____,将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 ___________的位置(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⑵______:转动_______,使_______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距载物台1厘米左右),把一个__________对准通光孔,___眼注视目镜内,___眼睁开。转动_______,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目镜内,直到目镜内出现___________的视野,则表示对好光了。 ⑶______:a.将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_______上,用______固定玻片标本,标本要正对 ________的_______;b.从_____看着_____,转动___________,使___________,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c. _眼睁开_眼向目镜内,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 ________________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___________,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⑷______:取下_______,用纱布将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如需擦拭目镜和物镜要用_______。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______,并将镜筒__________________,反光镜移动到______方向。最后按取镜时的拿法,将显微镜放回镜箱,送回原处。 ﹡注意:⑴显微镜的放大倍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低,观察范围越大,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多,视野越明亮;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高,观察范围越小,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⑶镜筒下降时,眼睛要注视______,以免镜头压迫玻片。(4)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_______,即旋转了180度,如,字母b在视野中看到的应是____。⑸将偏离视野中央的物像移到中央:物像在视野的哪个方向就向哪个方向移动玻片标本。(6)调节光线:光线暗时,可用凹面镜或_________;光线强时,用_________或小光圈。(7)视野中污点存在的位置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标本。判断方法:“动”。 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观察、发现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表达交流等方面。 ﹡注意:⑴要设置对照实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实验组为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⑵要控制实验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_______。一组实验只有_____变量,变量为要研究的问题。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