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猪口蹄疫的流行情况和防控

目前猪口蹄疫的流行情况和防控
目前猪口蹄疫的流行情况和防控

猪口蹄疫的治疗方案

猪口蹄疫的治疗方案 口蹄疫,俗称“5号病”,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偶蹄动物引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口腔粘膜、蹄部、乳房、皮肤出现水疱,传播速度极快,且有多种血清型,每一种血清型内又有亚型,亚型内又有许多抗原差异显著的毒株,各型之间不能相互免疫保护,所以预防和扑灭口蹄疫的难度很大,属于我国重点严格控制的一类传染病。 口蹄疫在夏天高温季节发病少,即使偶有发生也很少出现长距离空气传播;低温季节,在环境相对湿度大于60%,且风速适宜时,可通过空气传播100公里甚至更远。同时,也易发生流动性传播。口蹄疫病毒可通过猪场工作人员、工具设备和运输车辆发生扩散。 本病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7天,潜伏期长的可达14天。出现症状24小时后即排毒,前期排毒量大,传染性强,5-7天后排毒量下降,10天后基本不排毒,甚至不会引起同栏感染,但淋巴结及骨髓可带毒一个月以上。 口蹄疫病毒特性: 不耐热:在37℃环境下仅可保持传染性2小时以上,60℃即灭活;在4℃环境中可存活数周。 不耐干燥:相对湿度60%以上,病毒相当稳定,相对湿度40%以下,病毒迅速崩解。 不耐酸碱:酸性环境;达到灭活90%条件,在PH=6.5环境下时,需要14小时;在PH=5.5环境下时,仅需要1分钟;而在PH=3时,病毒瞬间灭活。碱性环境:PH>9.0上,迅速灭活,1%-2%氢氧化钠或者4%碳酸钠环境下1分钟即可灭活。 控制口蹄疫,应以预防为重: 1. 在防疫期间,猪场实行封场管理,外部工作人员不能进入猪栏,人员进出需进行登记和消毒。 2. 进入生产区一律消毒,洗澡,更换工作服及工作鞋。 3. 场区大门消毒池灌注2%-3%烧碱,及时更换,保证药物有效浓度。场外道路,猪场周围,饲料间,亦须使用生石灰进行消毒。 4. 入场车辆需要进行整车消毒,包括底盘、车轮,使用喷雾消毒比水枪冲洗效果要好。 5. 销售人员及外场工作人员不得进入生产区。销售区和饲养区不得有人员交叉,交易完毕立即冲洗,再进行消毒。交易款应该及时送去银行,避免在场内存放。 6. 禁止在外购买肉制品,自行宰杀解决,生活用品统一采购,消毒后方可进场。生产区人员不能随意外出。 防疫期间,要对猪舍进行带猪消毒。参照口蹄疫病毒对酸非常敏感的特性,应该选用酸性消毒剂,配置消毒剂时,要保证最终PH小于3。 但消毒同时会增加湿度,而湿度过高也有利于病毒的传播,为防止口蹄疫病毒形成的气溶胶在潮湿环境下扩散,所以应注意选择在天气较好的中午时间进行消毒。消毒之后,撒一些酸化后的饲料在栏舍中,有助于保持栏舍地面干燥。 同时,合理的免疫程序,可以使猪对口蹄疫病毒产生免疫力,建议每3个月就对猪群进行一次免疫,种猪初免后1个月加强免疫一次,仔猪50日龄首免,80日龄再次免疫,肥育猪在出栏前15日再次进行免疫。 最佳治方案: 适用时机: 出现口蹄疫症状,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口炎、心肌炎、心脏功能衰退、口疮、蹄部水泡及腐蹄病等引起高烧不退,继而蹄冠、蹄叉、趾间、蹄踵皮肤水泡和烂斑,口腔的唇、舌、齿、鼻盘和哺乳母畜的乳头上有水泡、溃疡和烂斑,裸露的无毛部位出现水泡、溃烂,严重者出现

口蹄疫的流行概况及防控策略_周锦萍

2009年第4期畜牧兽医科技信息专论与综述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口蹄疫)首次发现于1514年,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类动物多发的一种急性、热性和传播极为迅速的接触性传染病。本病易感动物种类多、传播途径广、病原变异性强,感染性和致病力特别强,潜伏期短、 发病急,一旦发病可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也给本病的预防和控制带来很大的难度,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将该病规定为A 类烈性动物传染病,我国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以前的教科书上均把口蹄疫列为人畜共患病,但近年来发现其对人的危害很低,故2009年农业部1149号令没有将口蹄疫列入人畜共患病名录。1 口蹄疫的基本特点 1.1口蹄疫病原血清型复杂、易变异 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形性、易变性的特点。口蹄疫病毒现有7个血清型即O 、A 、C 型(最早在欧洲发现)、SAT1、SAT2、SAT3型(最早在南非发现)和Asia Ⅰ型(1954年在巴基斯坦发现)。根据核酸同源性大小7个血清型可分为两群,O 、A 、C 和Asia Ⅰ为第1群,SAT1、SAT2、SAT3为第2群。群内各型同源性达60%~70%,但两群之间同源性仅为25%~40%。所以,各型之间虽在临诊表现方面没有什么不同,但彼此均无交叉免疫性。同时,各亚型内又存在众多抗原差异显著的毒株。病毒的这种特性, 给本病的防控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免疫防治等于面对7种不同的传染病,而且每出现一次新毒株,疫情就会出现一次新高潮,如2001年造成世界流行的O 型泛亚株。 1.2口蹄疫病毒自然条件下抵抗力强 口蹄疫病毒虽然对酸、碱、热特别敏感,但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耐干燥。在污染畜舍干燥的垃圾内可存活14d ,在潮湿的垃圾内存活8d ;在污水中17℃~21℃存活21d ,4℃~13℃存活103d ;尿中存活39d ;在土壤表面,秋天可存活28d ,夏天可存活3d ;在牛毛上可存活24d ;在含毒组织和污染的饲料、饲草、皮毛等可保持传染性达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久;水疱皮内的病毒在-30℃~-70℃可保存12年之久;在50%甘油生理盐水中5℃能存活1年以上。所以,容易造成病原扩散和远距离运输传播。 但高温和直射阳光(紫外线)对病毒有杀灭作用,而且利用其对酸、 碱十分敏感的特性,可用2%~4%氢氧化钠、3%~5%福尔马林溶液、0.2%~0.5%过氧乙酸、1%强力消毒灵(主要成份为二氯异氰脲酸钠)或5%次氯酸钠、5%氨水等消毒剂进行消毒。 1.3口蹄疫的易感动物种类繁多 口蹄疫感染对象是猪、牛、羊等主要经济畜种及其他家养和野生偶蹄动物,易感动物多达70多种,家畜以牛易感(黄牛、奶牛、牦牛、犏牛最易感,水牛次之),其次是猪,再次为绵羊、 山羊和骆驼。野生动物包括长颈鹿、扁角鹿、野牛、瘤牛、黄羊、鹿、麝、羚羊、非洲大象、印度大象、豪猪、野猪、黑斑羚、刺鼠、巨水鼠、袋鼠等。重要经济畜种猪、牛、羊都易感,所以一旦发生疫情,一方面对畜牧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因这些动物价值高,扑杀病畜时阻力较大,补偿费用也很贵,对欠发达地区口蹄疫防治政策的推进带来难度。 1.4口蹄疫病毒的感染性强,病畜的排毒量大、带毒时间长 口蹄疫病毒的感染性和致病力极强,10个感染单位就可使一头牛发病。病畜的水疱皮内和淋巴液中含毒量最高。在发热期间血液内含毒量最多,奶、尿、口涎、泪和粪便中都含有FM DV 。病畜破溃的水疱皮排毒量最多,其次为粪、乳、尿和呼出的气体,染疫公畜精液也能使受精的母畜感染发病,饲养染疫动物的圈舍、草场、饮水源以及屠宰染疫动物的场所、 工具和排放的污水等均是传染源。一头病猪每天仅从呼吸道排毒就有108个感染单位,其每天总的排毒量约能使1000万头牛发病。 康复动物能较长时间带毒,如牛的咽腔带毒可达6~24个月,绵羊和山羊4~6个月,猪带毒1个月左右。隐性带毒者主要为牛、羊及野生偶蹄动物。据试验报道,非洲野生水牛群体带毒期可长达24年,个体牛可带毒5年。而在有口蹄疫抗体存在时,可引起病毒演化,发生病毒持续性感染。病毒在持续感染动物体内局部可长期存活。 1.5口蹄疫有多种传播方式和感染途径 可以通过病畜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各种媒介物而间接接触传播。牲畜的流动、畜产品的运输,被病畜的分泌物、 口蹄疫的流行概况及防控策略 周锦萍,葛 杰,鞠龚讷 (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201103) 5

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

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 农医发[2007]12号 农业部关于印发《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等14个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的通 知 2007年4月9日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FMD)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偶蹄动物为主的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传染病,我国规定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扑灭口蹄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规范。 1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口蹄疫疫情确认、疫情处置、疫情监测、免疫、检疫监督的操作程序、技术标准及保障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口蹄疫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2.1 诊断指标 2.1.1 流行病学特点 2.1.1.1 偶蹄动物,包括牛科动物(牛、瘤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猪及所有野生反刍和猪科动物均易感,驼科动物(骆驼、单峰骆驼、美洲驼、美洲骆马)易感性较低。 2.1.1.2 传染源主要为潜伏期感染及临床发病动物。感染动物呼出物、唾液、粪便、尿液、乳、精液及肉和副产品均可带毒。康复期动物可带毒。 2.1.1.3 易感动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和伤口感染病毒,通常以直接或间接接触(飞沫等)方式传播,或通过人或犬、蝇、蜱、鸟等动物媒介,或经车辆、器具等被污染物传播。如果环境气候适宜,病毒可随风远距离传播。 2.1.2 临床症状 2.1.2.1 牛呆立流涎,猪卧地不起,羊跛行; 2.1.2.2 唇部、舌面、齿龈、鼻镜、蹄踵、蹄叉、乳房等部位出现水泡; 2.1.2.3 发病后期,水泡破溃、结痂,严重者蹄壳脱落,恢复期可见瘢痕、新生蹄甲; 2.1.2.4 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成年动物死亡率低,幼畜常突然死亡且死亡率高,仔猪常成窝死亡。 2.1.3 病理变化 2.1. 3.1消化道可见水泡、溃疡; 2.1. 3.2幼畜可见骨骼肌、心肌表面出现灰白色条纹,形色酷似虎斑。 2.1.4 病原学检测 2.1.4.1 间接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阳性(ELISA OIE 标准方法附件一); 2.1.4.2 RT-PCR试验,检测阳性(采用国家确认的方法); 2.1.4.3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IHA),检测阳性(附件二); 2.1.4.4 病毒分离,鉴定阳性。 2.1.5 血清学检测 2.1.5.1中和试验,抗体阳性; 2.1.5.2液相阻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阳性;

口蹄疫防控技术

猪口蹄疫防控技术 口蹄疫(FMD)是严重危害偶蹄动物的烈性传染病,位居动物A类疾病之首,尤其对猪的危害甚为严重。口蹄疫已被国家列为一类重大人畜共患病。做好口蹄疫的防制,对确保畜牧业发展、人类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口蹄疫以传播快,发病率高,破坏力大为特征。今年口蹄疫又一次大流行,给养猪业带来了重大损失,所以必须及时有效的做好各项防控工作,保证养猪业健康发展。 一、我地口蹄疫为什么会连年发生 1、猪口蹄疫病毒古典O型毒株发生了变异 世界上口蹄疫病毒共有A、O、C、亚洲1型、和南非1、2、3型等7个主型与100多个血清亚型。各主型口蹄疫病毒之间无免疫交叉反应,同型口蹄疫病毒的不同亚型毒株之间,抗原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相互之间免疫交叉保护力很低。口蹄疫病毒的核苷酸变异频率很高,具有高度变异的特性。近几年来,发现猪群中的古典O型口蹄疫病毒株发生变异,新变异的毒株毒力增强,致病力增高,给防控工作增大了难度。当前我省各地猪群中流行的口蹄疫仍以O型口蹄疫为主,O型口蹄疫中有10个血清亚型毒株,在省内外各地广为流行。 2、高致病性变异毒株缅甸98谱系毒株特性 当前据测定分析,我省猪群中流行的O型口蹄疫病毒10个毒株中主要有5个不同的致病毒株,一是O型口蹄疫古典毒株、二是O型口蹄疫变异毒株、三是泛亚毒株、四是亚洲1型口蹄疫毒株、五是O型口蹄疫缅甸98谱系毒株。但以缅甸98谱系毒株为主要的流行毒株。1999年传入我国的泛亚毒株最初主要是感染牛,现在变为既感染牛也感染猪。临床上常见多个亚型毒株在猪群中混合感染或并发感染,使病情复杂化,发病率与死亡率高。其中流行的优势毒株,缅甸98系谱毒株毒力最强、致病力最高、流行广、传播快,哺乳仔猪100%发病,死亡率高达80%以上;保育猪发病率也很高,死亡率可达30%-50%;育肥猪发病死亡率可达20%左右;妊娠母猪发病引起流产,少数可发病死亡。 3、口蹄疫病毒呈现持续性感染

猪口蹄疫的最佳防治方法

猪口蹄疫的最佳防治方法 当前猪口蹄疫发病率逐步上升,威胁正在加大,如何正确防范口蹄疫,找出正确的防治措施,是养猪户亟待面对的问题。 口蹄疫,过去也叫“五号病”‘口疮’是由O型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是国际社会上需要通报的一类传染病,所有偶蹄动物和人都可感染。 一、病原特点: 口蹄疫的病原是口蹄疫病毒,该病毒有7个主型,分别是A、O、C、亚洲I型,非洲I型、非洲Ⅱ型和非洲Ш型。尤其是A型和O型分布最广。在亚型中有65个亚型,而且不同类型的口蹄疫病毒的抗原性不同,也就是在同一血清型的病毒,同时在其不同分离株的抗原性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口蹄疫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单股DNA病毒。口蹄疫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十分强,在饲料

和粪便中,生活时间特别长。口蹄疫病猪成为最危险的传染源,其次就是奶、尿、唾液及粪便等传染源。而且该病潜伏期一般是2~4天。 二、流行特点: 口蹄疫病毒通过接触、空气、食物等各种途径进入易感畜损伤的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而引起病发症。主要易感对象是猪、牛等大型偶蹄兽类,鼠和家兔也是高发种群。口蹄疫病猪发热期,它们的粪尿、奶、眼泪、唾液和呼出气体都带有病毒,后期,该病毒主要存在于水疱和淋巴液中。新鲜水疱液经500倍至50万倍稀释接种易感动物仍可致其发病。对于猪病尸体消毒后深埋,杜绝食用,猪的粪便,垫土必须经过密封发酵后方可施用。口蹄疫病毒毒力很强,即使是病愈康复的动物可长时间携带病毒。口蹄疫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强,耐干燥、寒冷;但是这类病毒的致命点是怕酸、碱、热,在加热85℃以上100min就可以杀灭。寒冷环境易于病毒传播,主要一秋冬季节多发,目前一年四季都有发生。 三、猪口蹄疫病的临床症状 猪患此病后以蹄部水泡为主要特征,有些病猪未见任何症状突然死亡,特征表现是蹄冠、蹄踵、副趾及蹄中沟等出现病变。个别猪出现惊厥、相互嘶咬,病初体温升至40.3~42.0 ℃时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者是废绝,站立行走难,四肢蹄痛疼,并且全身发抖,口腔出现水泡流延,不敢吃食;病猪鼻盘、蹄冠和母猪的乳头处有水疱产生,而经过1~2 d后水疱破溃,带透明流出或微黄色液体,破溃处转为烂斑。有些猪出现急性胃肠炎。哺乳仔猪出现的症状是急性胃肠炎、急性心肌炎或者是四肢麻痹,衰弱死亡,其病死率可达80%以上。剖检表现出典型的“虎斑心”,在心肌外,出现黄色条纹斑,心外膜带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怀孕母猪易发生流产、死胎等症状。 四、猪口蹄疫病的防治方法 免疫接种时预防口蹄疫的一项有效措施,接种口蹄疫灭疫苗2周则产生免疫力,一般种猪每隔3个月免疫接种一次,仔猪40-50日龄首免,100-105日

口蹄疫流行现状及防制措施

【关键词】口蹄疫流行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FMD)作为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在国际贸易日趋繁荣、物资交流和旅游活动日益便捷的情况下,许多国家都有可能再度遭到口蹄疫的侵袭。口蹄疫严重危害畜牧业的发展,给牧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也可使对外贸易和旅游业遭受惨重损失。全世界每年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数百亿美元,口蹄疫的暴发已经影响到国际关系、国家声誉和经济发展,在某些流行过程中病毒还可发生变异,也给防控和消灭口蹄疫带来困难。进一步了解其病毒的本质和流行规律、病源及传播方式、临床表现及防制措施等对该病的控制有着现实意义。本文对其国内外的研究做一综述,为口蹄疫的防治工作提供基础依据。 1 口蹄疫流行状况口蹄疫俗称口疮、蹄溃、鹅口疮。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国际兽疫局(OIE)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国际动物卫生法典中将其列为18种A类家畜传染病之首。该病以病毒为载体,传播速度快,途径广,易感畜几乎100%发病,死亡率虽然只有2%~3%,但除动物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外,患病期间和患病后其肉、奶产量下降及种用价值丧失也可造成较大损失。口蹄疫于1514年首次在意大利发现,之后时有暴发流行,且多在冬春季节,夏季很少。最近几年,口蹄疫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甚广,欧、亚、非和南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成为口蹄疫的重灾区〔1〕。1999年全世界有近40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口蹄疫。2000年韩、俄、蒙、日、南非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均发生口蹄疫。2001年,口蹄疫在英国卷土重来,并在欧洲广泛蔓延,给英国造成约90亿英镑的经济损失。我国是口蹄疫的老疫区,建国前的半个世纪口蹄疫总的流行情况是农区少发,牧区多发,没有停止过,有时是大流行。建国后口蹄疫曾发生4次大流行。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口蹄疫暴发流行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 2 病原和传播方式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该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单股DNA病毒,等面体对称,无包囊,是最早发现的引起人和动物发病的病毒。分为7个主型:O、A、C、南非1型、南非2型、南非3型和亚洲1型。其中以O型和A型分布最广,危害最大。各型产生相似的症状,仅仅在实验室能够将其区分。型间不能交互免疫,即便是同一血清型的病毒,其不同分离株的抗原性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各型内又可分为多个亚型,目前已鉴定的亚型有65个〔2〕。病畜发热期,其粪尿、奶、眼泪、唾液和呼出气体均带有病毒,以后病毒主要存在于水疱和淋巴液中。病愈康复的动物可长时间携带病毒。口蹄疫病毒毒力很强,新鲜水疱液经500倍至50万倍稀释接种易感动物仍可致其发病。对外界抵抗力较强,耐干燥、寒冷;但怕酸、碱、热,加热85?℃以上100?min即可杀灭。口蹄疫病毒可通过接触、空气、食物等途径进入易感畜损伤的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而引起发病。主要易感对象是猪、牛等大型偶蹄兽类,鼠和家兔也是高发种群。人因接触口蹄疫病畜及其污染的毛皮或误食病畜的奶、肉也可感染,但很少见到典型病例,且目前从人身上分离得到的病毒株多为O型,其次是C型。此外,人可把病毒传染给畜类,而人与人之间极少相互传染。这一点不同于猪水疱病(SVD),猪水疱病对人有较强的传染性〔3〕。[!--empirenews.page--] 3 临床表现3 1 动物猪、牛等感染口蹄疫后,其典型症状是发热和在口腔粘膜、乳房以及蹄部皮肤上出现水疱。病程可呈良性、恶性或并发症性经过。新生幼畜则表现为无鹅口疮性的急性和亚急性心肌炎经过,通常以死亡结局〔4〕。口蹄疫的急性过程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和临床期。潜伏期为几天至半个月不等,通常为2~7?d。潜伏期是口蹄疫病毒在侵入部位及体内扩增的阶段。前驱期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和奶产量减少。临床期出现典型的水泡,并逐渐融合破溃,呈鲜红色的糜烂面。此时体温升高,步态紧凑或者跛行,脉搏和呼吸次数剧增,产奶量下降、动物体质变差〔5〕。恶性口蹄疫最重要的是心脏活动遭受破坏,往往最后因心肌衰竭而迅速死亡。口蹄疫的并发症主要是在患部组织上出现细菌性的化脓-坏死过程。病期延长者可出现心脏病、内分泌病(胰腺、肾上腺等疾患)和不育症。3 2 人体临床表现人体感染口蹄疫后,经过2~18?d的潜伏期,表现为突然发病,初期症状类似流感〔6〕。2~3?d后,口、咽及指、趾部可

猪口蹄疫的防控技术毕业论文

猪口蹄疫的症状及防控措施 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班级:动检1201班 :岳鹏斐 学号:

猪口蹄疫的症状及防控措施 摘要: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 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以患病动物的 口、蹄部出现水疱性病症为特征的传染性疫病。口蹄疫的特点是起病急、传播极为迅速。 除通过感染动物污染的固性物传播外,还能以气溶胶的形式通过空气长距离传播。发病率 可达100%,仔猪常不见症状而猝死,严重时死亡率可达100%。该病一旦发生,如延误了 早期扑灭,疫情常迅速扩大,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并且很难根除。控制和扑灭猪口蹄疫 的有效措施是扑杀病猪和怀疑染毒猪,限制动物移动和肉品上市,因此造成严重的经济损 失。口蹄疫发生后,不但疫区和非疫区间的活畜和畜产品交易受到严格限制,更为严重的 是畜产品国际贸易会立即断绝,从而使有口蹄疫的国家或地区外贸收入和经济发展遭受重 大损失。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将该病列在15个A类动物疫病之首,我国政府也将其排 在一类动物传染病的第一位。 Abstract :Foot and mouth disease (which disea se, FMD) is caused by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FMDV) to sick animals, hoof appear vesicular disea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ectious disease.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s characterized by rapid onset and rapid spread of the disease. In addition to the spread of infection animal solid pollution, but also in the form of aerosol spread through long distance air. The incidence rate was 100%, and the death rate was 100% when the piglets were often without symptoms and sudden death. The disease once occurred, such as delays in the fight early, outbreaks often rapidly expand, cause irremediable complexion, and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eradicate. Control and eradication of swine foot-and-mouth disease effective measures is culling pigs and suspected infected pigs, limit animal movement and meat market, resulting in serious economic losses.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foot and mouth disease, not only the epidemic area and non epidemic interval of live animals and animal products trading by strict limits, more serious is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f animal products will immediately cut off, so that the foot and mouth disease (FMD) national or regional foreign trade incom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uffered heavy losses. 关键词:传染病高发病率多传染途径免疫预防 一、病原体 口蹄疫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口疮病毒属(aphthovirus),有7个血清型 (O、A、C、 A sia1(亚洲1)、SAT1(南非1)、SAT2(南非2)和SAT3(南非3)),型间无交

口蹄疫防治措施【综述口蹄疫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口蹄疫防治措施【综述口蹄疫的诊断和防治 措施】 动物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综述口蹄疫的诊断和防治措施专业: 动物医学作者: 颜祥龙学号: 16082236 班级: 16-822 指导教师: 加春生评阅人: 20xx 年 6月28日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综述口蹄疫的诊断和防治措施摘要口蹄疫是人畜共患病,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口蹄疫病毒发病急,传播速度快,常在短时间内造成较大规模流行,给养殖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危害人类身体健康。该病一经发生,往往会导致大范围流行,不易控制和消灭,并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世界卫生组织(IE)将该病列为A类动物疫病名单之首,我国政府也将口蹄疫排在14个一类动物传染病的第一位。 关键词:口蹄疫; 流行; 防治; 诊断 1流行特点口蹄疫病毒感染偶蹄兽类,侵染的对象主要包括

牛、羊、猪、驼、鹿、大象等家养和野生偶蹄动物。牛最易感,猪次之,羊再次之,牛是“报警器",绵羊是“储存器",对于猪,则是“放大器”,因为猪的排毒量最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口蹄疫的潜伏期短,发病急,动物感染病毒的最快十几个小时就可以发病排毒。 2发病特点 2.1血清学多口蹄疫有七个血清型,目前在我国流行的有四种,分别是 0、亚洲I、A、c型,尤其以0型和亚洲I型最为常见,各血清型号之间没有交叉保护性,同型号内不同各亚型之间交叉免疫变化幅度较大,亚型内各毒株之间也有明显的抗原差异,免疫防治等于面对七种不同的传染病,而新毒株又不断出现,每出现一次新的毒株,疫情就会出现一次高潮[1] 2.2传染性强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所致,而口蹄疫的传播途径又有多种,有:直接接触传播,间接传播,气源传播,水源传播。牛只要吸人10个感染单位就可以发病,猪更少,而且猪的排毒量又特别大,如一头100kg左右的病猪每天仅从呼吸道排出的病毒如全被牛吸人,可以使1000万头牛发病,所以口蹄疫病毒在偶蹄类动物传染性极强。 3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近几年来,有一些乡村兽医人员和养殖场畜主经常以类似口蹄疫的几种病,当作是人畜共患的口蹄疫,他们都把类似病误诊了。那就是:羊的口疮、蹄癀、动物的水疱病和口炎、牛的趾间皮炎、蹄皮炎、蹄叶炎、腐蹄病等。 3.1临床特点和发病症状口蹄疫病对于不同动物发病的临床症状基本相似,患病动物一般体温升高到40 ℃一41 ℃,食欲不振或

口蹄疫的防治措施

内部技术资料,仅供参考 猪口蹄疫病的有效防治措施 日照市畜牧站地址:云海路43号 日照市兽医药械站(0633)8225551 2216795 口蹄疫在每年不同地区均有发病,现在又到了猪口蹄疫的高发期,由于去年冬季气温较低,南方阴冷潮湿造成猪口蹄疫发病较严重,为此,向广大养殖户在这个病上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供大家使用参考。 口蹄疫(属一类传染病)俗名“口疮”,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其临诊特征为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 口蹄疫病毒属小RNA病毒科,口蹄病病毒属,单股RNA,无囊膜。病毒呈球形,直径20~25纳米,有7个血清型,即O、A、C、南非1型、南非2型、南非3型以及亚洲l型。我国分布的口蹄疫的病毒型为O、A型和亚洲I型。本病毒在1%火碱溶液中1分钟内,可被杀死,畜舍的消毒常应用2%火碱溶液,30%草本灰水或0.2%~0.5%过氧乙酸等。 二、流行病学 1、主要感染猪等偶蹄动物,带毒和发病的动物为主要传染源。尤以发病初期的病畜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其次为尿、粪、被污染的圈舍、饲养设施,成为间接传染源。 2、传播途径:本病毒主要以空气传播为主,传染性极强,能在一昼夜随风传播到100公里以外,流行特点多发于冬春、秋季,气候比较寒冷时。口蹄疫病毒是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易感动物呼吸道、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粘膜都可以是感染门户。动物产品如肉、奶、毛皮可带毒;病猪的分泌物、排泄物、血、内脏,甚至呼出的气体都带毒,故运输车船、工具、水源、牧场、饲料、人员和非敏感动物都是重要的传染媒介。 3、易感畜群:不同年龄的猪易感程度有差别,以初生仔猪和哺乳仔猪发病最严重,死亡率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秋两季易流行。另外,易感畜群的口蹄疫有周期性暴发流行的趋向。 三、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病初发烧41℃,口流涎1—2天后,在蹄冠、蹄叉、鼻镜、齿龈、舌面、口、乳房的乳头等毛少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发热,吃食减少,2-3天后水泡破裂,形成边缘整齐的红色糜烂面,如继发细菌感染,即发生溃疡。在口腔发生水泡的同时,趾间和蹄冠皮肤红、肿,

猪口蹄疫的防控技术

猪口蹄疫的防控技术 2010第6期养猪SWINEPRODUCTION57 猪口蹄疫的防控技术 万遂如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吉林长春130062) 中图分类号:$858.285.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957(2010)06-0057—02 口蹄疫是偶蹄兽发生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 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在蹄部和口鼻部皮肤,口 腔黏膜及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严重者可造成 死亡.我国将本病归为一类传染病. 1病原体 口蹄疫病毒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 毒属,为无囊膜的RNA病毒,其核苷酸变异频率很 高,导致病毒表层蛋白质具有高度变异的特性.目 前口蹄疫病毒已有A,O,C,亚洲1型和南非1,2,3 型等7个主型及100多种亚型,各主型病毒之问无 免疫学交叉反应,同型的不同毒株之间,抗原性也有 不同程度的差异.我国发生的主要是0,A与亚洲1 型口蹄疫.

口蹄疫病毒在低温(一70℃)下十分稳定,可保 存几年;37℃下,48小时内可灭活:80oC~100℃下, 病毒立即死亡.病毒在污染的干草中于室温下可存活20周,在猪舍内干燥分泌物中可存活1个月,冬季可存活2个月,在冻肉中可存活很长时问.但高温和阳光直射对病毒有杀灭作用.病毒对酸和碱十分敏感. 2流行特点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经呼吸道,消 化道及损伤的黏膜和皮肤而感染.各种野生动物, 鸟类,啮齿类,猫,犬,吸血昆虫等也可传播本病.人 和空气是本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猪发病主要是由O型口蹄疫引发的,由于在猪 群中长期反复发生流行,病毒对猪的毒力增强,幼仔猪可100%发病,病死率可达80%以上,成年猪病死率也很高,妊娠母猪发病可引起流产,部分死亡.有的猪群存在0型口蹄疫与亚洲1型口蹄疫混合感染,仅病情复杂化,增大了发病率与病死率.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见于冬,春寒冷的季节,特别是春节前后,夏,秋季节发病较少. 猪群流动大,饲养集中,密度过大,以及各种应 激因素的存在,易诱发本病的流行.

牛口蹄疫诊断与防控

牛口蹄疫诊断与防控 作者:尖参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20年第33期 牛口蹄疫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病毒性传染性疾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疫情传播速度较快,潜伏期较短,但造成的死亡率相对较低。由于牛口蹄疫属于一类重特大传染性疾病和人畜共患病,再加上该种疾病没有特效药物,发生之后往往不需要治疗,直接进行扑杀,无害化处理。为了避免此类传染性疾病造成的危害,就需要我们提高重视程度,构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切实做好牛口蹄疫的诊断和防控工作。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牛口蹄疫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的防范该种疾病传播流行有一定帮助。 一、流行特点 从口蹄疫病毒的类型角度分析,该种病毒属于微核酸病毒科。病毒主要寄生在患病动物的皮内或者淋巴组织液当中,随着血液循环会达到各个脏器组织、器官当中,威胁到牛群的正常生长发育。牛出现临床症状之后,排泄物和体液当中往往会夹杂有大量的病毒,此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较强的毒性,很容易出现变异。临床上该种病毒的血清型较多,其中对牛养殖产业威胁较为严重的主要是O型和A型口蹄疫病毒,不同血清型病毒之前不存在抗原,无法实现相互免疫,因此在进行疫苗免疫接种之前,应该进行严格的流行病学调查,掌握牧场口蹄疫病毒的具体血清型,选择针对性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这样才能够提高免疫效果。通常情况下牧场的患病牛和带毒牛是该种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动物屠宰之后,如果没有进行严格的卫生消毒,皮肉和脏器器官当中也携带有大量的病毒,很容易造成病毒的传播流行。牛口蹄疫病毒,不仅具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而且具有较多的传播途径,可以经空气进行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进行传播,病毒可以经空气进行消化道呼吸道传播,也可以通过外伤进行侵染,在人工操作过程中受精不合理,精液当中存在病毒也会造成病情的传播流行。 二、临床症状 通常情况下,牛口蹄疫病毒的潜伏期通常在2~4天,最短潜伏期在一天左右,患病牛一旦感染口蹄疫病毒就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发病初期患病牛的体温升高到40度,最高升高到41度,同时还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采食欲望下降,当患病牛出现临床症状,两天之后,在口腔黏膜,舌头齿阴,嘴唇内侧都会出现大量的水疱,水疱破裂之后从中流出淡黄色的液体形成溃疡面,同时患病牛的口腔当中还会流出大量白色泡沫状的内容物,垂在嘴边。随着病情不断加重,水疱位置逐渐向着乳房体表组织和蹄部进行蔓延。破裂之后患病牛的体温下降到正常状态。 三、病理学变化

猪病口蹄疫

猪病口蹄疫 2014年秋冬季口蹄疫防控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口蹄疫的流行形势又发生了变化 以缅甸98毒株(O/Mya98)(耿马97(GM)与缅甸98(Mya98)二者属于同一遗传谱系,但属于不同的进化分支,国际上称其为Mya98毒株。)为主的O 型口蹄疫的流行还未减弱,又从境外传入了东南亚97毒株(A/Sea-97/G2)A型口蹄疫的流行,同时也有泛亚O型口蹄疫发病的报道。缅甸98毒株的O型口蹄疫是继1999年之后,时隔10余年,我国再次向OIE报告疫情。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称为亚洲5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大流行。影响力大,猪、牛、羊多种动物发病。 O型口蹄疫缅甸98(MYA)谱系病毒致病性:异常凶猛。病例:2010年5月,某地发生猪O型口蹄疫疫情,起因于一餐厅老板购进猪苗发病,该猪以前只免疫过一次疫苗(不是缅甸98(MYA)谱系病毒苗),起初只是右后肢跛行,未能确诊是口蹄疫,3~4 d后,同群3~4头猪发病,并引发当地发病,结果导致当地50%母猪死亡,2月龄以内仔猪死亡率100%,3月龄以上猪死亡率10%;流行特点表现为:发病急,死亡大,症状明显,3 d以上多以死亡告终;猪的蹄部肿的很厉害,有的似牛蹄大,水疱的直径很大。 东南亚97毒株(A/Sea-97/G2)A型口蹄疫在2012—2013年就在中亚和东亚流行。2012年10在泰国有确诊2013年2月28日,广东茂名市,猪感染。2013年3月1日,俄罗斯东南近中国边界,牛感染。2014 年6月30日,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猪感染。基因分析资料显示,正在快速扩散,对欧洲形成威胁。 全世界A型口蹄疫的流行范围和毒株复杂程度仅次于O型口蹄疫,而其致病性和抗原变异性则普遍强于O型。从遗传关系分类,全世界A型口蹄疫病毒可以分为3个大的遗传拓扑型,即Eu-SA型(欧洲-南美型)、Asial型(亚洲型)和Afri型(非洲型),每个型又包含有多个遗传谱系的毒株。 (二)病毒出现了跨种间传播 与以往不同,在自然流行过程中,A型口蹄疫病毒主要引起牛、羊感染和发病,猪的病例极少;然而本次流行的A/Sea-97/G2毒株对牛、猪都有致病性,并都有临床发病的报道,且猪有发病增多的趋势,在牛上,毒力高于2009年湖北武汉A型流行毒(A/Sea-97/G1株)约10倍之多。 (三)存在政策、技术盲区 第一,我国目前还没有正式批准可以准许使用于猪的A型口蹄疫的疫苗,以及还没有正式许可猪可以使用A型口蹄疫疫苗。第二,关于猪使用A型疫苗的技术储备明显不足。国外对猪口蹄疫的研究明显少于国内,而国内对猪A 型的研究也很有限。第三,免疫效果评价标准有待完善。疫苗有没有效果最直接的依据就是被免疫动物说了算,不能仅仅依据抗体高低和PD50高低来评判。疫苗的成品检验所用毒株能否适应疫病的变化,缺乏有效凭证,有些疫苗在免疫以后有发病的情况出现。第四,疫苗采购数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在现在疫情流行强度下,畜群一年免疫两次明显不够。第五,对疫苗应用领域的科研和投入不足。免疫程序混乱,疫苗保存、运输、使用不当、设备器械配置不完善等问题屡见不鲜。第六,孤军奋战。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置不到位,检疫检验环节把关不严,环境污染严重。第七,疫苗生产厂家负担加重,疫苗标准提高了,价格没有提高;疫苗生产厂家成了“唐僧肉”,谁都想借机找茬。突出的反应在不良反应方面,

当前A型口蹄疫流行特点及防控

当前A型口蹄疫流行特 点及防控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当前A型口蹄疫流行概况及免疫预防 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何虎成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共患的烈性传染病。在家畜中猪、牛、羊主要经济动物都可感染发病,一旦发生疫情损失惨重。由于口蹄疫病毒共有7个血清型,各型之间互不交叉保护,防范口蹄疫相当于防范7种不同的传染病,加之其宿主范围大易感动物种类多,使其危害性与防控难度位居众多动物传染病之首,目前使用口蹄疫灭活疫苗免仍是全球防控口蹄疫的主要手段。 1、口蹄疫流行概况 1.1全球流行情况 口蹄疫自1514年在欧洲的意大利首次发现距今已有500年的发病历史,时至19世纪20年代前后在全球各地都有发生,到目前为止从未发生过口蹄疫的国家只有新西兰。曾经一些历史上宣布消灭了口蹄疫的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也陆续发生了口蹄疫(如日本、韩国、英国等国家自2000至2010年也发生了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口蹄疫流行的毒株曾有O型、A型、亚洲I型、南非1、2、3和C型共7个型,其中A型和O型流行地域最广波及全球各地、危害最大。C型于2004年以后再未发生(消失原因不明)。目前全球流行的优势毒株仍是A型和O型,其中A型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均有流行。 我国流行情况 口蹄疫在我国流行已久,据资料记载1893-1915年先后在云南西双版纳、甘肃酒泉和新疆奇台发生流行。1915-1933年流行范围扩大到江苏、安徽与河北等地。1935年初在江苏与安徽两省沿京浦与户宁铁路沿线发生,当时组织兽医人员进行了防治,同年6月扑灭,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防制口蹄疫。1935-1948年在云南、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和

防治口蹄疫应急实施方案

防治口蹄疫应急实施方案 Emergency implementation plan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foot and mouth disease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防治口蹄疫应急实施方案 前言:公务文书是法定机关与组织在公务活动中,按照特定的体式、经过一定的处理程序形成和使用的书面材料,又称公务文件。本文档根据公文写作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疫情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牲畜口蹄疫等情况,应及时向所在乡镇畜牧兽医站或市动物防疫站报告。市动物防疫站接到报告或了解上述情况后,立即派员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怀疑是牲畜口蹄疫疫情,应在2小时内将疫情逐级报告到省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经确认后,立即报市政府。 二、疫情确认 牲畜口蹄疫疫情认定程序: (一)现场临床诊断。市动物防疫站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派出两名以上专家到现场进行临床诊断,符合牲畜口蹄疫典型症状的可确认为疑似病例。 (二)对疑似病例或症状不够典型的病例,市动物防疫站应当及时采集病料送省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验室进行检测,如确认牲畜口蹄疫疫情,依照有关办法予以公布。

三、应急指挥系统和部门分工 (一)成立河东市防治牲畜口蹄疫指挥部 总指挥:尤泽军市政府副市长 副总指挥:黄连渤市政府副秘书长 孙凤德市农发局局长 成员单位:发展计划局、财政局、公安局、卫生局、交 通局、外经贸局、商业局、工商局、农发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驻河东部队。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农发局。各乡镇都要成立相应的应急指挥系统。 (二)部门分工 牲畜口蹄疫应急工作由市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分工 负责。 1.市农发局负责制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的处理方案,负责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源追踪,对发病动物及同群动物的扑杀进行技术指导,组织实施检疫、消毒、无害化处理和紧急免疫接种。 2.发展计划、财政、经贸、卫生、公安、交通、商业、 工商、出入境检验检疫等有关部门以及各乡镇,要在各自的职

猪口蹄疫诱发心肌炎的防治

猪口蹄疫诱发心肌炎的防治 在辽宁省鞍山市的腾鳌镇出现仔猪,育肥猪口蹄疫诱发心肌炎死亡病例。再次作为经典案例做了以下分析,希望帮助更多养殖朋友。更多的养猪技术交流李技术员,猪口蹄疫诱发心肌炎的防治。 解剖: 1仔猪:以变质性心肌炎、脂肪变性为表现形式.这两种心肌炎,其病理变化就是我们听说过的“虎斑心.脂肪变性,会造成心外膜下、心室乳头肌和肉柱的静脉血管周围有灰黄色条纹或斑纹,分布于色彩正常的心肌之间,呈红黄相间的虎斑样花纹,这个肉眼看得见的。 2 育肥猪:变质性心肌炎,会造成心肌颜色成灰暗色,就像煮熟的肉一样,质地松弛,局部呈灰黄或灰白色斑块或条纹,分布在黄红色背景上,沿心冠横切时,灰黄色条纹在心肌内呈环状分布,也像老虎皮样的花纹,也是‘虎斑心’。也就是说这两种情况,都能造成虎斑心。更多的养猪技术交流李技术员151-3627---4850,一种是从心肌外膜可以看见,一种是横切以后可以看见.这两种情况的出现,可以断定,就是口蹄疫病,所以,我们不要只关注口蹄溃疡,烂蹄壳, 如果在口蹄疫的高发期,仔猪出现快速死亡(有的很快,你看见它还在吃食,等你点根烟再看,它可能就在挣扎了 所以,发现仔猪这种死亡,建议解剖一下,看有没有虎斑心 对于口蹄疫病,其死亡不外乎这几种: 1,心肌炎 2,继发呼吸道疾病 3,痛死的 4,饿死的 要减轻发病猪群的死亡,除对症治疗外,一定要压住心肌炎和呼吸道病心肌炎对头孢噻呋钠敏感。 所以,在猪场发病时,对所有没有发病的仔猪,包括哺乳仔猪,1注射黄芪注射液+金头孢,贯众散拌料。2用中药黄芪,党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煮水灌服可以有效地降低仔猪发病死亡! 贯众散 【主要成份】贯众、山豆根、黄连、赤芍、桔梗等 【性状】本品为棕色粉末;气香,味甘。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清肝利胆。 主要适用于:口炎、蹄叶炎、痘疹等混和感染引起的食欲不振,反复高热等症,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疾病痊愈。 1、用于预防和治疗口蹄炎、腐蹄溃烂、蹄生水泡、蹄壳脱落、口舌生疮、疮疹、脓疮乳房(主要是哺乳母畜)等出现的水疱和烂斑等; 2.对猪、牛等严重的口蹄炎症引起的心肌炎、猝死、传染性肠胃炎、流行性感冒、妊娠母畜感染后流产等也有很好的疗效。 3、治疗家畜由各种疾病感染引起的体质虚弱,精神沉郁,光吃不长、黄疸、消瘦,母畜出现咳嗽、产褥热、无名高热等。 4、可以提高幼畜(仔猪、犊牛、羔羊)的自身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力,改善体弱多病的幼畜群体质。

猪五号病病最有效治疗

猪五号病病最有效治疗 五号病俗称“口疮”、“蹄癀”,是由五号病病毒感染引起的偶蹄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猪等偶蹄动物对本病敏感,该病传染性很强,呈蔓延或跳跃式传播,一般2~5年周期性大流行。虽如此,但猪得了五号病不可怕,治疗有方法。新民养殖公司邱老师给您支招: 一、认识五号病症状 猪五号病主要症状表现在蹄冠、蹄踵、蹄叉、副蹄和吻突皮肤、口腔胯部、颊部以及舌面粘膜等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和溃疡,水泡也会出现于母猪的乳头、乳房等部位。病猪还有精神不振、体温升高、厌食等症状,当病毒侵害蹄部时,蹄温增高,跛行明显,常导致蹄壳变形或脱落,病猪卧地不能站立。猪五号病的临床特征与猪水泡病、猪水泡性口炎、猪水泡疹极其相似,故应让养殖场兽医(专家)仔细诊断。 二、了解五号病的传播途径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直接传染源,尤以在发病初期的病畜最危险。病猪的一个豆粒大水泡内的病毒量足以致使10万头猪发病。另外,病猪的尿、粪、乳、呼的气、唾液、肉、毛、内脏、精液等以及污染的猪舍、饲料、水、用具都可有病毒存活,成为间接传染源。康复猪带毒1个月左右。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损伤的皮肤粘膜进行直接性和间接性传播;鸟类、鼠类、昆虫等野生动物也能机械性地传播本病。据报道病猪经呼吸排至空气中的病毒量约为20×104~5感染单位,而且病毒能随风传播50~100公里以外的地方,所以气源性传播在本病流行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病猪及其制品、泔水、被病毒污染的饲养管理用具和运输工具等都是十分危险的传播途径。屠宰场的活猪仓库、城郊以及交通密集的铁路、公路沿线的猪场容易感染。 三、做好综合防治。 1、常规性防治措施 (1)免疫接种。种猪每年在二月和十月底接种五号苗,最好注射浓缩型疫苗,每次每头2~3毫升;仔猪在60日龄或70日龄接种2~3毫升五号苗,即可获得较强的免疫能力。如果育肥期较长,建议在100日龄强化免疫一次。 (2)严格消毒。坚持每周带猪消毒2~3次,常用消毒药有0.15 %过氧乙酸、1~2%甲醛溶液、1:300强力消毒灵等。此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不怕干燥,在自然条件下,含病毒的组织与污染的饲料、饲草、皮毛及土壤等保持传染性达数月之久;粪便中的病毒,在温暖的季节可存活29~33天,即使在冻结条件下也可以越冬;但对酸和碱十分敏感,易被碱性或酸性消毒药杀死。消毒前要彻底清扫粪尿和周围环境,猪舍水泥地面冲洗干净,自然晾干后喷雾或喷洒消毒药。对垃圾、垫料、污物等要及时焚烧。 (3)加强防疫。严禁从疫区(场)买猪及其肉制品,不得用未经煮开的洗肉水、泔水喂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