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鉴定方法总结-2015.6.26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总结-2015.6.26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总结-2015.6.26

目录

1 微生物鉴定技术—传统方法 (1)

1.1 细菌微菌落技术 (1)

1.2 生理生化反应特征 (1)

1.3 生态学特征 (2)

1.4 血清学反应 (2)

1.5 选择、鉴定用培养基法 (3)

1.6 微量多项实验鉴定系统 (3)

2 微生物鉴别方法—新技术新方法 (3)

2.1 细胞壁组分分析 (3)

2.2 红外光谱IR (3)

2.3 气相色谱GC (4)

2.4 高效液相色谱HPLC (4)

2.5 质谱分析MS (4)

3 微生物鉴别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 (4)

3.1分子生物学技术 (4)

3.2 PCR技术 (4)

3.3 基因探针技术 (4)

3.4 16SrDNA基因同源性分析 (5)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1 微生物鉴定技术—传统方法

在传统的分类鉴定中,微生物分类鉴定的主要依据是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反应特征、生态学特征以及血清学反应、对噬菌体的敏感性等。在鉴定时,我们把这些依据作为鉴定项目,进行一系列的观察和鉴定工作。

1.1 细菌微菌落技术

细菌的形态、大小、颜色及其它特征与细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如代谢类型、分裂方式、繁殖速度等有密切关系。肉眼所见菌落,即大菌落是由大量的菌体紧密堆积而成,有不少生物学特性不能辨别;微菌落则是指细菌生长繁殖早期在固相载体上形成的只能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的细菌集落。与大菌落相比,微菌落边缘及中央有明显不同的表形特征。可据此对微生物的种类进行鉴定。缺点:受操作人员主观性影响大。

(1)细胞形态

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外形大小、形状、排列等,细胞构造,革兰氏染色反应,能否运动、鞭毛着生部位和数目,有无芽孢和荚膜、芽孢的大小和位置,放线菌和真菌的繁殖器官的形状、构造,孢子的数目、形状、大小、颜色和表面特征等。(2)群体形态

群体形态通常是指以下情况的特征:在一定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特征,包括外形、大小、光泽、黏稠度、透明度、边缘、隆起情况、正反面颜色、质地、气味、是否分泌水溶性色素等;在一定的斜面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苔特征,包括生长程度、形状、边缘、隆起、颜色等;在半固体培养基上经穿刺接种后的生长情况;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情况,包括是否产生菌膜,均匀浑浊还是发生沉淀,有无气泡,培养基的颜色等。如是酵母菌,还要注意是成醭状、环状还是岛状。

1.2 生理生化反应特征

(1)利用物质的能力

包括对各种碳源利用的能力(能否以CO2为唯一碳源、各种糖类的利用情况等)、对各种氮源的利用能力(能否固氮、硝酸盐和铵盐利用情况等)、能源的要求(光能还是化能、氧化无机物还是氧化有机物等)、对生长因子的要求(是否需要生长因子以及需要什么生长因子等)。

(2)代谢产物的特殊性

这方面的鉴定项目非常多,如是否产生H2S、吲哚、CO2、醇、有机酸,能否还原硝酸盐,能否使牛奶凝固、冻化等。

(3)与温度和氧气的关系

测出适合某种微生物生长的温度范围以及它的最适生长温度、最低生长温度和最高生长温度。对氧气的关系,看它是好氧、微量好氧、兼性好氧、耐氧还是专性厌氧。

1.3 生态学特征

生态学特征主要包括它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寄生还是共生,寄主范围以及致病的情况)。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pH情况、水分程度等)、渗透压情况(是否耐高渗、是否有嗜盐性等)。

1.4 血清学反应

很多细菌有十分相似的外表结构(如鞭毛)或有作用相同的酶(如乳酸杆菌属内各种细菌都有乳酸脱氢酶)。虽然它们的蛋白质分子结构各异,但在普通技术下(如电子显微镜或生化反应),仍无法分辨它们。然而利用抗原与抗体的高度敏感特异性反应,就可用来鉴别相似的菌种,或对同种微生物分型。

用已知菌种、型或菌株制成的抗血清,与待鉴定的对象是否发生特异性的血清学反应来鉴定未知菌种、型或菌株。

该法常用于肠道菌、噬菌体和病毒的分类鉴定。利用此法,已将伤寒杆菌、肺炎链球菌等菌分成数十种菌型。

1.5 选择、鉴定用培养基法

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异性的生化反应底物、抗体、荧光反应底物、酶反应底物等,可使目标培养物的选择、分离、鉴定一次性完成。如生物一梅里埃公司的BP+RPF(兔血浆+纤维蛋白原)培养基,可在24h内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

1.6 微量多项实验鉴定系统

该系统的原理是根据微生物生理生化特征鉴定的结果,所进行的数码分类鉴定。它是针对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配制各种底物、培养基、试剂等,分别微量加入各个分隔室中,冷冻干燥脱水或不干燥脱水,各分室在同一塑料条或板上构成检测卡。在未知菌加入其中检测后,通过查检索表或直接输入计算机得到鉴定结果。最短甚至能在2-4h出结果。

微生物多项鉴定技术优点突出,能快速、敏感、准确、重复性好的鉴定微生物,缺点是各系统差异较大,有的价格昂贵,有的个别反应不准。但毫无疑问,它是微生物鉴定技术向快速、简易和自动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 微生物鉴别方法—新技术新方法

2.1 细胞壁组分分析

细胞壁组分分析首先应用于放线菌分类中,把它作为区分“属”的依据之一。它比单纯用形态进行分类更全面。近年来,有人对18个属的放线菌的细胞壁进行了分析,根据细胞壁的氨基酸组成,将其分为6个细胞壁类型,又根据细胞壁的糖的组成分成4个糖类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形态特征提出了相应的科属检索表。

2.2 红外光谱IR

一般认为,每种物质的化学结构都有特定的红外光谱。若两个样品的吸收光谱完全相同,可以初步认为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因此,红外光谱技术被应用到微生物的分类中。它先后对芽孢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酵母菌进行分类,近年来又应用于放线菌分类中。

根据有关学者的试验表明,这种方法简便快速,样品少,结果较好,不仅可

以初步了解各属菌的细胞成分的化学性质,同时也有助于微生物间系统发育关系的探索。但是它也有不足之处,借助于红外线光谱区分属内的种和菌株是困难的,但可以作为“属”的分类特征。

2.3 气相色谱GC

2.4 高效液相色谱HPLC

2.5 质谱分析MS

3 微生物鉴别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

3.1分子生物学技术

以上几种都是应用细菌的表现特性(包括形态、生理、生化、血清等)进行鉴定。虽然这种方法很成功,但对十分相似的细菌却难以区别。进二十年来,核酸技术应用于分类鉴定已成为发展趋势。

3.2 PCR技术

PCR技术采用体外酶促反应合成特异性DNA片段,再通过扩增产物来识别细菌。由于PCR灵敏度高,理论上可以检出一个拷贝的基因,因此在细菌的检测中只需短时间增菌甚至不增菌,即可通过PCR进行筛选,节约了大量时问,但PCR 技术缺点:增菌培养基成分和其他微生物DNA对Taq酶具有作用,可能导致检验结果假阴性;微量的外源性DNA进入PCR后可以引起无限大产生假阳性结果;扩增过程中有一定的装配误差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3.3 基因探针技术

基因探针技术利用具有同源性序列的核酸单链在适当条件下互补形成稳定的DNA RNA或DNA DNA链的原理,采用高度特异性基因片段制备基因探针来识别细菌。基因探针的优点是减少了基因片段长度多态性所需要分析的条带数。如法国生物一梅里埃公司的基因探针检测系统,30min完成微生物的确证试验,基因探针的缺点是不能鉴定目标菌以外的其他菌。

3.4 16SrDNA基因同源性分析

16S rDNA基因同源性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子鉴定方法,16SrDNA基因的扩增需要细菌染色体DNA作为模板。目前建立了1种新的快速高效的细菌染色体DNA提取方法,整个提取过程仅耗时2min,从而使得细菌的快速鉴定成为可能。

当前制药企业中应有较多的是表型鉴定的一些系统,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微生物鉴定正经历由表现型向基因型鉴定转变的过程。近年来兴起的基因探针技术及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将从根本上改变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陈艳.微生物鉴定方法的比较[J]-中国水产.2005(1).

[2]夏菠,周传云,张庆芬等.开菲尔中菌种分离与鉴定方法初探[C].2005.

[3]苏德模,马绪荣.药品微生物学检验技术.2007.01(1).

[4]吴清平,周艳红,蔡芷荷.卫生微生物特异性显色培养基的研究与应用[J].中

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15(1).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难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 第1章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名词解释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用于鉴别细菌。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电镜可见。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简答题 1.简述微生物的种类。 细胞类型特点种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在 活细胞内增殖 病毒 原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细胞的核、 缺乏完整细胞器 细菌、放线菌、衣原 体、支原体、立克次 体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完整上的核、有完 整的细胞器 真菌 2.简述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 1μm = 1/1000mm 球菌:直径1μm 杆菌:长2~3μm 宽0.3~0.5μm 螺形菌:2~3μm 或3~6μm 形态:球形、杆形、螺形,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3.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细菌细胞壁构造比较 G+菌G-菌 粘肽组成 聚糖骨架 四肽侧链 五肽交联桥 同左 同左 无 特点三维立体框架结构,强 度高 二维单层平面网络,强度 差 含量多,50层少,1~2层 其他成分磷壁酸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 脂多糖 医学意义: 1、染色性:G染色紫色(G+)红色(G-) 2、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 3、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 4、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 4.简述L型菌的特性。 1、法国Lister研究院首先发现命名。 2、高度多形性,不易着色,革兰阴性。 3、高渗低琼脂血清培养基2-7天荷包蛋样、颗粒、丝状菌落。 4、具致病性,常在应用某些抗生素(青霉素、头孢)治疗中发生,且易复发。 5、临床症状明显但常规细菌培养(-),予以考虑L型菌感染 5.分析溶菌酶、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的杀菌机制。 溶菌酶:裂解 -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 青霉素:竞争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的连接。 以上两者主要是抑制G+菌。 链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红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6.为什么G-菌的L型菌比G+菌的L型菌更能抵抗低渗环境? G+菌细胞壁缺陷形成的原生质体,由于菌体内渗透压很高,可达20—25个大气压,故在普通培养基中很容易胀裂死亡,必须保存在高渗环境中。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较少,菌体内的渗透压(5—6个大气压)亦比G+菌低,细胞壁缺陷形成的原生质球在低渗环境中仍有一定的抵抗力。 7.叙述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荚膜:a、抗吞噬作用——为重要毒力因子 b、黏附作用——形成生物膜 c、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鞭毛:a、细菌的运动器官 b、鉴别细菌(有无鞭毛、数目、位置) c、抗原性——H抗原,细菌分型 d、与致病性有关(粘附、运动趋向性) 菌毛:普通菌毛:粘附结构,可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性菌毛:a、传递遗传物质,为遗传物质的传递通道。 b、作为噬菌体的受体 芽胞:a、鉴别细菌(有无芽胞、位置、大小、形状) b、灭菌指标(指导灭菌,以杀灭芽胞为标准) 8.分析细菌芽胞抵抗力强的原因。 1、含水量少(约40%)—繁殖体则占80% 2、含大量的DPA(吡啶二羧酸) 3、多层致密膜结构 第2章细菌的生理 名词解释 热原质: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菌落: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分为三型: 1.光滑型菌落 2.粗糙型菌落

微生物常规鉴定技术

微生物常规鉴定技术 一、形态结构和培养特性观察 1、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观察主要是通过染色,在显微镜下对其形状、大小、排列方式、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鞭毛、芽孢等)及染色特性进行观察,直观地了解细菌在形态结构上特性,根据不同微生物在形态结构上的不同达到区别、鉴定微生物的目的。 2、细菌细胞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的细胞群体叫菌落(colony)。不同微生物在某种培养基中生长繁殖,所形成的菌落特征有很大差异,而同一种的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培养特征却有一定稳定性。,以此可以对不同微生物加以区别鉴定。因此,微生物培养特性的观察也是微生物检验鉴别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细菌的培养特征包括以下内容:在固体培养基上,观察菌落大小、形态、颜色(色素是水溶性还是脂溶性)、光泽度、透明度、质地、隆起形状、边缘特征及迁移性等。在液体培养中的表面生长情况(菌膜、环)混浊度及沉淀等。半固体培养基穿刺接种观察运动、扩散情况。 2)霉菌酵母菌的培养特征:大多数酵母菌没有丝状体,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和细菌的很相似,只是比细菌菌落大且厚。液体培养也和细菌相似,有均匀生长、沉淀或在液面形成菌膜。霉菌有分支的丝状体,菌丝粗长,在条件适宜的培养基里,菌丝无限伸长沿培养基表面蔓延。霉菌的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都常带有不同颜色,因而菌落边缘和中心,正面和背面颜色常常不同,如青霉菌:孢子青绿色,气生菌丝无色,基内菌丝褐色。霉菌在固体培养表面形成絮状、绒毛状和蜘蛛网状菌落。

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 该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蕃红复染后就成红色。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步骤: (1)涂片:涂片方法与简单染色涂片相同。 (2)晾干:与简单染色法相同。 (3)固定,与简单染色法相同 (4)结晶紫色染色:将玻片置于废液缸玻片搁架上,加适量(以盖满细菌涂面)的结晶紫染色液染色1分钟。 (5)水洗:倾去染色液,用水小心地冲洗。 (6)媒染:滴加卢哥氏碘液,媒染1min。 (7)水洗:用水洗去碘液。 (8)脱色:将玻片倾斜,连续滴加95%乙醇脱色20—25s至流出液无色,立即水洗。 (9)复染:滴加蕃红复染5min。 (10)水洗:用水洗去涂片上的蕃红染色液。 (11)晾干:将染好的涂片放空气中晾干或者用吸水纸吸干。 (12)镜检:镜检时先用低倍,再用高倍,最后用油镜观察,并判断菌体的革兰氏染色反应性。 (13)实验完毕后的处理: ①将浸过油的镜头按下述方法擦拭干净,a.先用擦镜纸将油镜头上的油擦 去。b.用擦镜纸沾少许二甲苯将镜头擦2—3次。c.再用干净的擦镜纸将 镜头擦2—3次。注意擦镜头时向一个方向擦拭。 ②看后的染色玻片用废纸将香柏油擦干

新版GMP与快速微生物检测鉴定技术

A B C D 高鹃 新版GMP 与快速微生物检测鉴定技术新版GMP 与 快速微生物检测鉴定技术 3.快速鉴定技术 4.法规与药典要求 第一部分引言无菌药品生产要求的大幅度提高 新版GMP 无菌药品附录 以上各级别空气悬浮粒子的标准规定如下表: 洁净度级别 悬浮粒子最大允许数静态 ≥0.5μm ≥5.0μm A 级(1) 352020B 级352029C 级3520002900D 级 3520000 29000 洁净级别 浮游菌cfu/m 3 沉降菌(φ90mm )cfu /4小时 表面微生物 接触cfu /碟(φ55m m ) 5指手套cfu /手套A 级<1<1<1<1B 级10555C 级1005025 - D 级 200 100 50- 洁净区微生物监测的动态标准 工业工程技术要求隔离装置隔离器Rabs RTP 公用工程 水系统空调系统氮气压缩 空气真空传送系统动态环境监测系统粒子监测沉降菌浮游菌

动态环境监测带来的新课题 1、大量数据的管理和分析 2、面对细菌培养阳性结果发生争执 是生产管理方面的问题? 是QC 的OOS ?3、细菌培养阳性结果的后续处理明确what where who how 革兰氏染色无法判定 无菌药品生产要求的大幅度提高 未污染 ? 无菌药品生产要求的大幅度提高 无菌药品附录: 产品的无菌或其它质量特性绝不能只依赖 于任何形式的最终处理或成品检验(包括无菌检查)。 微生物检测技术的飞跃发展 快速检测技术(不需进行培养PAT )快速鉴定技术(属种株)为无菌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提供了先进技术手段及时发现污染,追溯污染源 案例: 爱吃桔子的员工 一直难以去除的革兰氏阳性短棒状菌燃烧麦秸杆与无菌药品生产车间

医学微生物学笔记总结得真的很好

医学微生物学 总结得跟教材一样的哦 真的省了不少力气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瞧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 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第一篇 细菌学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 细胞壁结构 革兰阳性菌 G+ 革兰阴性菌 G- 肽聚糖组成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 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 可达50层 仅1~2层 肽聚糖含量 占胞壁干重50~80% 仅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 有 无 外膜 无 有 4、G-菌的外膜 {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 脂多糖(LPS ):即G-菌的内毒素。LPS 就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 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微生物检验常规鉴定技术

第一章微生物检验常规鉴定技术 课堂教学计划(1学时) 第一章微生物检验基本知识 包括显微镜、染色技术、培养基制备技术、接种、分离纯化和培养技术等。 接种、分离纯化和培养技术

一、接种 将微生物接到适于它生长繁殖的人工培养基上或活的生物体内的过程叫做接种。 1、接种工具和方法 接种和分离工具 1.接种针 2.接种环 3.接种钩 4.5.玻璃涂棒 6.接种圈 7.接种锄 8.小解剖刀 常用的接种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划线接种这是最常用的接种方法。即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作来回直线形的移动,就可达到接种的作用。常用的接种工具有接种环,接种针等。在斜面接种和平板划线中就常用此法。 2)三点接种在研究霉菌形态时常用此法。此法即把少量的微生物接种在平板表面上,成等边三角形的三点,让它各自独立形成菌落后,来观察、研究它们的形态。除三点外,也有一点或多点进行接种的。 3)穿刺接种在保藏厌氧菌种或研究微生物的动力时常采用此法。做穿刺接种时,用的接种工具是接种针。用的培养基一般是半固体培养基。它的做法是:用接种针蘸取少量的菌种,沿半固体培养基中心向管底作直线穿刺,如某细菌具有鞭毛而能运动,则在穿刺线周围能够生长。 4)浇混接种该法是将待接的微生物先放入培养皿中,然后再倒入冷却至45°C 左右的固体培养基,迅速轻轻摇匀,这样菌液就达到稀释的目的。待平板凝固之后,置合适温度下培养,就可长出单个的微生物菌落。 5)涂布接种与浇混接种略有不同,就是先倒好平板,让其凝固,然后再将菌液倒入平板上面,迅速用涂布棒在表面作来回左右的涂布,让菌液均匀分布,就可长出单个的微生物的菌落。 6)液体接种从固体培养基中将菌洗下,倒入液体培养基中,或者从液体培养物中,用移液管将菌液接至液体培养基中,或从液体培养物中将菌液移至

岩石矿物的分类及鉴别特征[详细]

岩石矿物的分类及鉴别特征 概述:岩石(rock)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者岩屑组成的集合体.按照岩石的成因,分为三大类: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 沉积岩:是由各种外力地质作力形成的沉积物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按成因又可分为四大类: 表2-1 沉积岩分类简表 砾状结构>2米米、砂状结构2~0.05米米、粉砂状结构0.05~0.005米米、粒径>100米米粒径2~100米米粒径65%强烈过饱和游离石英>20% 造岩元素含量的变化:Fe 米g Cu → Fe 米g Cu Al → Fe Ca Al Na → Ca Na K Al + SiO2 岩石颜色的变化:深(绿黑)→暗(绿灰)→中色(灰色)→浅色(肉红、灰白). 矿物组合变化、橄榄石、辉石(无石英)辉石、富钙斜长石、角闪石(基本无石英) 钙钠中等的斜长石、角闪石(少石英、黑云母) 富钠斜长石、正长石,石英大量出现 . 变质岩(米eta米orphic rock)是地壳中已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等)在高温、高压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使原来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等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岩浆岩变质形成的变质岩称正变质岩; 沉积岩变质形成的岩石称副变质岩. 三大类岩石的分布及产状 岩石类型主要分布位置重量百分比地表分布面积产出状态陆地海洋

沉积岩地表或近地表 5% 75% 少量层状 岩浆岩地下深处 89% 25% 占大多数块状或脉状 变质岩构造运动剧烈地带或岩体周围 6% 几乎没有介于二者之间 第一节常见矿物的肉眼鉴定 目的:1、学会常见矿物的肉眼鉴定方法; 2、加深对地壳的物质组成的认识. 一、矿物的形态 矿物的形态有单体形态和集合体形态之分. (一)单体形态 由于矿物具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形成具一定外形的几何多面体,称为晶体(crystal).完好晶体的自然表面称晶面(crystal face),它相当于结晶格架上质点较密集或联结力较强的网面.晶体的形态称为晶形(crystal for米).各种矿物都有其独特的晶形,它是鉴别矿物的重要依据之一.尽管矿物的晶形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矿物单体晶形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向延长型呈柱状或针状,如石英、辉锑矿、角闪石等; 二向延长型呈片状或板状,如石膏和云母等; 三向等长型呈粒状,如黄铁矿等. 矿物的晶体大小与生长环境有关,在适宜条件下某些晶体可生长成巨大的个体,例如,曾发现巨大的白云母晶体,其晶面可达7米2,但有些矿物的晶体极小,如高岭石的晶体仅为10~n×10μ米,需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同一种岩石中不同矿物的结晶顺序也有先后,先结晶的矿物晶形较完好,后结晶的则受先结晶的矿物限制,常形成扇形不甚规则的“他形”晶. (二)集合体形态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提纲

医学微生物学 病原微生物部分 备注:可直接作为复习资料使用,也可作为见习简易参考资料-107cly 概述 二、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1、正常菌群(名解1):在人体的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寄居着不同种类、数量的微生物,一般情 况下,它们对人体无害而有益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1)生物拮抗作用 2)营养作用:例如大肠埃希菌产生VB VK 3)免疫作用:例如双歧杆菌诱导产生SIgA 4)抗衰老作用:例如双歧杆菌 2、条件致病菌(名解2):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一定条件影响下而引起疾病的细菌 临床上由条件致病菌引起的感染成为机会性感染/内源性感染(填空) 1)菌群失调是指正常菌群中各菌种的比例失调。 2)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3)定位转移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细菌的形态 2、形态 1)球菌:球形、近球形;排列方式:双球菌(奈瑟菌)、链球菌、葡萄球菌 2)杆菌 3)螺形菌:弧菌、螺菌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重点) 1、细胞壁: 2)作用:(1)参与胞内外物质交换;(2)承受胞内渗透压;(3)维持细菌一定形态 (4)与细菌抗原性、致病性、药敏性有关 能性,为荷包蛋样 2、细胞膜 5)中介体:多见于G+菌,增大细胞膜面积,具有拟线粒体之称 3、细胞质: 1)核糖体 (3)作用: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4)常是抗菌药物选择作用的部位: 2)胞质颗粒 (1)作用:暂时储存的营养物质 (2)染色为异染颗粒,多见于白喉杆菌(异染颗粒在两端,有鉴别意义) 3)质粒:是细菌核质外的环状DNA双链 (1)作用:控制非细菌所必需的性状,如耐药性、毒素、性菌毛 (2)特点:①自我复制 4、核质: 2)作用: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三、细菌的特殊结构:仅在某些种类的细菌才出现的结构

梅里埃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参数

设备名称: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 一、具体用途:对食品,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快速,全自动的鉴定及药物敏感性测试。 二、技术参数与性能要求: 1. 系统可同时处理》30个标本,系统具有扩容功能,至少可以两台联机; 2. 分析组件可对环境中和食品中的细菌进行全自动鉴定,种类包括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 球菌、革兰氏阳性杆菌、酵母样真菌、假丝酵母类真菌、苛养菌、厌氧菌及棒状杆菌等的 鉴定; 3. ★分析组件可对芽孢杆菌进行全自动鉴定; 4. ★大于500种可鉴定细菌,鉴定结果通过美国FDA认证,细菌鉴定采用GB推荐生化鉴定 显色法,药敏检测采用比浊法,并且鉴定方法原理可在GB4789中查询(提供具体细菌库); 5. ^分析组件可自动进行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酵母样真菌、肺炎链球菌等药敏试验, 以上所有药敏试验均得到美国FDA批准用于临床应用(提供FDA证明资料); 6. ★在对标本的鉴定及药敏试验过程中,无需添加任何额外附加试剂; 7. 快速全自动对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实时检测系统,系统每隔15分钟对试剂卡 进行一次扫描读数,一旦确认结果,可马上出报告; & ★细菌最快鉴定时间V 4个小时,平均鉴定时间不超过5小时; 9?最快药敏实验时间5小时,平均药敏实验时间不大于6小时; 10. ★系统可同时进行鉴定和药敏实验,并且可同时上机的鉴定试剂卡种类不少于4种,可 同时上机的药敏试剂卡的种类不少于6种; 11. ★系统自动填充悬浮液至试剂卡,自动密封拭卡,并自动将拭卡装载于设备内置读数系 统/孵育系统,测试结束时可自动丢弃拭卡,操作都在仪器内部自动进行,不需要额外设 备; 12. 卡片填充菌液后为封闭式卡片,不会造成污染; 13. ★鉴定卡和药敏卡必须独立包装; 14. 鉴定卡应至少提供3种不同试剂的SFDA注册证; 15. 药敏卡应至少提供5种不同试剂的SFDA注册证; 16. 测试完成后,经分析软件分析后得出结果并可自动打印报告,并保存结果; 17. 具备中文报告软件系统; 18?双向联网软件,可传输报告结果;

常见矿物鉴定方法

常见非金属矿物有:石英、长石族、角闪石、辉石、云母族、方解石、萤石、重晶石、橄榄石等 常见金属矿物有: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钼矿、辉锑矿、毒砂、磁黄铁矿、磁铁矿、镜铁矿、白钨矿、孔雀石、蓝铜矿 石英族: 自然界中已发现有八个同质多象变体:α- 石英、β- 石英、α- 鳞石英、β- 方石英、斯石英、柯石英。此外,还常见的SiO2胶凝体,通称蛋白石。 石英常呈无色、乳白色,玻璃光泽,断口油脂光泽。无解理。贝壳状断口。硬度 7 。石英是地壳中分布最广的矿物之一,仅次于长石,是许多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主要造岩矿物。 长石族矿物: 广泛产出于各种类型的岩石中,是重要的造岩矿物。从化学观点看,大多数长石都包含在 KSi3O8—NaAlSi3O8—CaAl2Si2O8的三元体系中,即相当于由钾长石(Or) 、钠长石(Ab)和钙长石(An)三种简单的长石端员分子组合而成。钾长石与钠长石的组合称为钾钠长石系列或碱性长石,它们在高温时能以任意比例相混溶,组成完全的类质同像系列。随着温度的降低,钾长石和钠长石的混溶性逐渐减小,并溶离成钾长石和钠长石,构成条纹长石。钠长石和钙长石分子的组合称为斜长石或钙长石系列。钾长石和钙长石几乎在任何温度下都不混溶。长石族矿物按化学组成不同分为钾长石、斜长石、钡长石三个亚族。 钾长石亚族(或称正长石亚族、钾钠长石族):主要矿物有透长石、正长石、微斜长石、歪长石。晶体呈短柱状或厚板状,经常为无色透明。玻璃光泽。条痕无色或白色。解理平行{001} 、{010} 完全,解理交角 90°。硬度 6.5 。 透长石是一种高温相的钾长石。一般产于喷出岩、熔岩中。透长石与石英的区别:前者为板状,后者常呈粒状或柱状;前者有两组完全直交解理,后者解理不发育。前者常具卡式双晶,后者否。透长石与正长石的区别在于前者表面光滑,产于喷出岩及浅成岩中;后者表面多呈浑浊状。透长石、正长石常为肉红色,褐黄或浅黄色,无色透明的称为冰长石,有时也呈带浅黄的灰色或浅绿色。透明。晶体常呈短柱状或平行{010} 的厚板状。玻璃光泽。硬度 6-6.5 。常见卡式双晶。解理{001 } 、{010} 中等,两组解理直交。 正长石为酸性及中性火成岩以及碱性岩的主要要造岩矿物之一。产于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二长岩、正长岩以及与它们相当的喷出岩(包括凝灰岩)和脉岩中。在伟晶岩中,粗大的正长石和微斜长石、白云母一起是伟晶岩的主要组成。某些碎屑岩(如长石砂岩)往往含有相当数量的正长石;而在石英砂岩中正长石出现较少。正长石受到风化或热液蚀变最易变化为高岭石,其次是绢云母。正长石以其表面易风化呈混浊(不干净),有两组解理、晶形和双晶等特征与石英区别。石英表面常较清洁,无解理和双晶。正长石和斜长石的区别,一般根据双晶特点,正长石不具有聚片双晶。斜长石分解产物常出现密集的绢云母细小鳞片。 微斜长石:颜色为白色、灰色、多数呈肉红色,绿色变种天河石。透明。玻璃光泽。硬度6-6. 5 。晶形与正长石相似,呈短柱状或板状。微斜长石很少不具双晶。除卡式双晶外,还常见由两组聚片双晶相交而成的格子双晶。在微斜长石的晶粒中,经常发现有固溶体离熔而成的钠长石条片嵌晶,形成“条纹长石”。在伟晶岩中可以见到富有特征的一种结构,称为“文象结构”,它是由石英和微斜长石(或正长石)所组成的规则连生体。条纹长石是长石中的一种,它是由两种成分不一样的长石(钠长石和正长石或微斜长石)紧密生长在一起而形成的。在炽热的熔融状态时含钠的长石和含钾的长石均匀地混在一起,当冷却时,两种结晶则显出明显不同形成条纹。 斜长石是长石矿物中的一个系列,包括钠长石、奥长石、中长石、拉长石、培长石和钙长石。斜长石中的大多数品种会在表面产生细而平行的条纹,有的还会有蓝或绿色的晕彩

微生物自动化鉴定系统的工作原理

微生物自动化鉴定系统的工作原理 微生物鉴定的自动化技术近十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数码分类技术集数学、计算机、信息及自动化分析为一体,采用商品化和标准化的配 套鉴定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卡或条板,可快速准确地对临床数百种常见分离菌进行自动分析鉴定和药敏试验。目前自动化微生物鉴定和药 敏分析系统已在世界范围内临床实验室中广泛应用。 一、微生物数码鉴定法 早在七十年代中期,一些国外公司就研究出借助生物信息编码鉴定细菌的新方法。这些技术的应用,为医学微生物检验工作 提供了一个简便、科学的细菌鉴定程序,大大提高了细菌鉴定的准确性。目前,微生物编码鉴定技术已经得到普遍应用,并早已商品化和 形成独特的不同细菌鉴定系统。如、、、和等系统。这种鉴定系统是自动化鉴定系统的基础。 ( 一)数码鉴定法基本原理 数码鉴定是指通过数学的编码技术将细菌的生化反应模式转换成数学模式,给每种细菌的反应模式赋予一组数码,建立数据库或编成检索 本。通过对未知菌进行有关生化试验并将生化反应结果转换成数字(编码),查阅检索本或数据库,得到细菌名称。其基本原理是计算并 比较数据库内每个细菌条目对系统中每个生化反应出现的频率总和。随着电脑技术的进步,这一过程已变得非常容易。 1.简要介绍计算步骤: (1)出现频率(概率)的计算:将记录成阳性或阴性结果转换成出现频率:①对阳性特征,则除以100即得。②对阴性特征,除以1

00的商被1减去即可。③说明:对“0”和“100”,因这2个数太超量,为了使结果不出现过小或过大,而用相似值0.01或0 .99值代替。 (2)在每一个分类单位中,将所有测定项目的出现频率相乘,得出总出现频率。 (3)在每个分类菌群中的所有菌的总出现频率相加,除以一个分类单位的总出现频率,乘100,即得鉴定%() (4)在每个菌群中,再按值大小顺序重新排列。将未知菌单次总发生频率除以最典型反应模式单次总发生频率,得到模式频率T 值,代表个体与总体的近似值。T值越接近1,个体与总体越接近,鉴定价值越大。按大小排序,将相邻两项的之比为R, 代表着首选条目与次选条目的差距,差距越大,价值越大。如果≥80,参考T及R值可作出鉴定。 2.在编码检索本中检索数据谱得出的结果有以下几种形式(以鉴定系统为例)。 (1)有此数码谱:①有一个或几个菌名条目及相应的鉴定值(和T值)。②对鉴定结果好坏的评价,最佳……等。 ③用小括号列出关键的生化结果及阳性百分率。④有时,鉴定结果不佳或有多条菌名条目,需进一步补充试验项目才能得出良好的鉴定结 果。⑤指出某些注意要点,需用“推测性鉴定”,并将此菌送至参考实验室;需用“血清学鉴定”,作进一步的证实等。 (2)无此数码谱:可能有以下原因:①此生化谱太不典型。②不能接受,鉴定值低(<80.0)。③可疑。需进一步确认是否 纯培养,重新鉴定,可与供应商技术服务部联系。 3. 结果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第七版重点知识

医学微生物学 绪论 1.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的分类: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汤飞凡 6.诺贝尔奖

第一篇细菌学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染色法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两类细菌细胞壁共有组分为肽聚糖,为原核生物所特有。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交替排列,经β-1,4糖苷键联结而成。 3、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有组分为磷壁酸(膜磷壁酸和壁磷壁酸) 磷壁酸的功能:①维持菌体内离子平衡,稳定细胞壁 ②抗原性强,是阳性菌表面特有抗原 ③与细菌的粘附作用有关 4、G-菌特有组分……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 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意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在G-菌的细胞膜与外膜的脂质双层之间有一空隙称为周浆间隙 5. 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G+革兰阴性菌G- 肽聚糖组成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 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 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 肽聚糖含量占胞壁干重50~80% 仅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6、细胞壁的功能:①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②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③参与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④有多种抗原决定簇,决定了菌体的抗原性 7、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原生质体:G+菌细胞壁缺失后,原生质层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不易成为细菌L型 原生质球:G-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易成为细菌L型 细菌L型的形态:①高度多样性,大小不一,有球形、杆状和丝状等 ②无论其为G﹢菌或Gˉ菌,形成细菌L型大多染成革兰阴性 ③具有可滤过性,能通过滤菌器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常规鉴定技术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常 规鉴定技术

微生物常规鉴定技术 壹、形态结构和培养特性观察 1、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观察主要是通过染色,在显微镜下对其形状、大小、排列方式、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鞭毛、芽孢等)及染色特性进行观察,直观地了解细菌在形态结构上特性,根据不同微生物在形态结构上的不同达到区别、鉴定微生物的目的。 2、细菌细胞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的细胞群体叫菌落(colony)。不同微生物在某种培养基中生长繁殖,所形成的菌落特征有很大差异,而同壹种的细菌在壹定条件下,培养特征却有壹定稳定性。,以此能够对不同微生物加以区别鉴定。因此,微生物培养特性的观察也是微生物检验鉴别中的壹项重要内容。 1)细菌的培养特征包括以下内容:在固体培养基上,观察菌落大小、形态、颜色(色素是水溶性仍是脂溶性)、光泽度、透明度、质地、隆起形状、边缘特征及迁移性等。在液体培养中的表面生长情况(菌膜、环)混浊度及沉淀等。半固体培养基穿刺接种观察运动、扩散情况。 2)霉菌酵母菌的培养特征:大多数酵母菌没有丝状体,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和细菌的很相似,只是比细菌菌落大且厚。液体培养也和细菌相似,有均匀生长、沉淀或在液面形成菌膜。霉菌有分支的丝状体,菌丝粗长,在条件适宜的培养基里,菌丝无限伸长沿培养基表面蔓延。霉菌的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都常带有不同颜色,因而菌落边缘和中心,正面和背面颜色常常不同,如

青霉菌:孢子青绿色,气生菌丝无色,基内菌丝褐色。霉菌在固体培养表面形成絮状、绒毛状和蜘蛛网状菌落。 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俩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 该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俩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蕃红复染后就成红色。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步骤: (1)涂片:涂片方法和简单染色涂片相同。 (2)晾干:和简单染色法相同。 (3)固定,和简单染色法相同 (4)结晶紫色染色:将玻片置于废液缸玻片搁架上,加适量(以盖满细菌涂面)的结晶紫染色液染色1分钟。 (5)水洗:倾去染色液,用水小心地冲洗。 (6)媒染:滴加卢哥氏碘液,媒染1min。 (7)水洗:用水洗去碘液。

地质-鉴别矿物有哪些方法

1.鉴别矿物有哪些方法? 1.形态 1.单体形态 矿物单体在一定外界条件下常趋于形成某种习惯性的形态,称为晶体的习性。 矿物晶形可用肉眼或放大镜分辨出单体时,单个矿物的结晶习性根据其在三维 空间的发育程度不同分为三种类型: 一向伸长:单体在空间上沿一个方向最为发育,其它两个方向不发育,晶体细 长针状:阳起石、石棉 柱状:角闪石、石英、绿柱石、电气石 棒状或短柱状:电气石 二向伸长:单体在空间上沿两个方向发育,另一方向不太发育片状:云母、石 墨 板状:长石、黑钨矿、石膏 三向等长:单体在空间的三个方向基本均匀发育,称等轴状,根据矿物的单体 形态常见的有:立方体:方铅矿、黄铁矿;菱面体:方解石;菱形十二面体: 石榴子石;八面体:磁铁矿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四角三八面体:石榴子石不 规则粒状:石英。 注:一种矿物常以某一种结晶习性为主。描述矿物单体形态时,要结合结晶习 性描述晶形,如黄铁矿常呈带有晶面条纹的立方体;磁铁矿常呈八面体;方解 石常呈菱面体。 2.集合体形态 (1)显晶矿物集合体形态: 一向延长纤维状:石棉、石膏针状、柱状:辉锑矿、电气石放射状:阳起石、 符山石晶簇状:石英、石膏、方解石 二向延长片状、鳞片状:云母、石墨板状集合体:重晶石、石膏 三向延长粒状集合体:橄榄石、石榴子石、磁铁矿 (2)隐晶质、胶体矿物集合体形状: 分泌体结核状鲕状豆状肾状钟乳状皮壳状葡萄状树枝状 玛瑙硬锰矿赤铁矿赤铁矿硬锰矿孔雀石菱锌矿铜、氧化锰 此外,按其紧密程度可分为:致密块状集合体:黄铜矿、黄铁矿、磁铁矿、蛇 纹石、石英;松散土状集合体:高岭土。 (3)晶面花纹 晶面花纹对有些矿物是固定的,可作鉴定标志。 如:石英柱面上的横纹;电气石、黄玉、辉锑矿晶面上的纵纹;黄铁矿立方体 晶面上三组互相垂直的条纹。 矿物形态可作为某些形态相对固定的矿物的重要鉴定特征,如石榴子石、石棉、 绿柱石等,即根据其形态命名的;但矿物的形态多变者居多,往往是一矿多态。 故观察时要注意:一种矿物单体和集合体的形态、显晶质和隐品质或胶体的形 态的不同,如石英有水晶单体、石英晶簇、块状石英、燧石、分泌体状的玛淄 等多种形状。 2.颜色(光学性质)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总结

第一二章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 1、微生物:(P1)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 助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呗,才能观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2、微生物学:(P2)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 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他们的一门科学 3、医学微生物学:(P3)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症 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的目的的一门科学 4、代时: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5、细胞壁: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6、肽聚糖或粘肽: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聚糖骨架、 四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键间交联桥构成 7、脂多糖:(P13)LPS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内 毒素。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3个部分组成 8、$ 9、质粒:(P15)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双链闭合环状DNA结构,带 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可使细菌或的某些特定形状,如耐药、毒力等 10、荚膜:(P16)某些细菌能分泌粘液状物质包围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 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 其主要功能是抗吞噬,并有抗原性 11、鞭毛:(P16)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 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12、菌毛:(P17)是存在于细菌表面,由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 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那个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13、芽孢:(P18)那个环境条件下,某些革兰阳性菌能在菌体内形成一个折 光性很强的不易着色小题,成为内生孢子,简称芽孢 14、细菌L型:(P14)即细菌缺陷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 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 15、磷壁酸:(P12)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多 聚物。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有两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16、细菌素:(P25)是某些细菌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或蛋 白质与脂多糖的复合物 17、/ 18、专性需氧菌:(P 23)此类细菌具有较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 为受氢体,只能在有氧的情况下生长繁殖。 19、热原质:(P25)是细菌产生的一种脂多糖,将它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可 引起发热反应 20、专性厌氧菌:(P23)此类细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只能在无氧条件 下生长繁殖 21、抗生素:(P25)为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

常见矿物鉴定方法

常见矿物鉴定方法 手标本上常见矿物特征 一、手标本上观察矿物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矿物的形态 (1)矿物单体形态 一向伸长型——呈针状、柱状晶形 二向延长型——呈片状、板状晶形 三向等长型——呈粒状或等轴状晶形 (2)矿物集合体形态 一向伸长型——晶簇状、纤维状、放射状、束状、毛发状、柱状 二向延长型——片状、鳞片状、板状 三向等长形——粒状 2、矿物的物理性质 (1)颜色:就是矿物吸收可见光后所呈现的色调。 (2)条痕:就是指矿物粉末的颜色。 (3)光泽:矿物表面反射光波的能力。 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金刚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树脂光泽、丝绢光泽、珍珠光泽、土状光泽等。 (4)透明度:指矿物可以透过可见光的程度。 透明半透明不透明 (5)硬度:就是指矿物抵抗外力刻划的能力。

摩氏硬度计: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 石 指甲 2、5 铜针 3 钢针 5、5 玻璃5-5、5在野外工作及室内实习中,常用小刀(硬度5、5)、指甲(硬度2、5)代替硬度计,将硬度大致分为三级:低(小于2、5)中等(2、5-5、 5)高(大于5、5) (6)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 解理可分为五级: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极不完全解理 (7)断口:矿物受敲击后沿任意方向裂开成凹凸不平的断面。 二、常见矿物鉴定特征 1、萤石(Fluorite)又称氟石CaF2 【晶体结构】等轴晶系; 【形态】晶体常呈立方体,其次为八面体,少数有菱形十二面体。集合体呈晶粒状、块状、球粒状,偶尔见土状块体。 【物理性质】颜色多样,有无色、白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紫黑色及黑色,加热时,可退色;玻璃光泽。解理完全。硬度4。 2、石榴石(Garnet) 【晶体结构】等轴晶系。 【形态】常呈完好晶形,菱形十二面体晶面上常有平行四边形长对角线的聚形纹。集合体常为致密粒状或致密块状。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重点归纳整理

呼吸道病毒

冠状病毒: ①非分节段的单正链RNA ②普通感冒和咽喉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③无疫苗 肠道病毒 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这些病毒分别属于不同病毒科,性状显著不同,但均以肝细胞为唯一复制

一、基因结构、功能 HBV的DNA为不完全双链环状DNA 短链——正链(S+) 长链——负链(L-): 【负链为模板,编码病毒蛋白,至少含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ORF)】 ■S区:S基因、PreS1、PreS2基因 →HBsAg、Pre-S1 Ag、Pre-S2 Ag ■C区:前C、C基因 C基因→核心蛋白HBcAg Pre-C与C基因→Pre-C蛋白 Pre-C蛋白经切割加工后形成HBeAg ,入血。 HBeAg为非结构蛋白,一般不出现HBV颗粒 ■P区:→DNA多聚酶。最长。有RNA酶H和逆转录酶活性 ■X区:→HBxAg,可反式激活细胞内的原癌基因及HBV基因, 与肝癌的发生有关。 二、HBV的复制P272 虫媒病毒 虫媒病毒出血热病毒逆转录病毒P306 备注指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叮咬易感的脊椎动物而 传播疾病的病毒。 ①病毒能在节肢动物体内增殖,并可经卵传 代。因此节肢动物既是病毒的传播媒介,又 是储存宿主。 ②大多数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人畜共患 病。 ③明显的地方性和季节性。 出血热:是一大类疾病的 统称。具有“3H”症状 ①高热(hyperpyrexia) ②出血(hemorrhage) ③低血压(hypotension) 休克及不同脏器的损 害。 含有逆转录酶的RNA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汉坦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生物学性状单正链RNA,20面体,有包膜。单负链RNA,分L、M、S 三个片段。分别编码RNA 聚合酶、包膜糖蛋白G1、 G2和核壳蛋白NP ■刺突 →gp120:病毒的表面糖蛋 白,与病毒吸附有关,有 中和抗原位位点,能刺激 机体产生中和抗体,易发 生变异,有利于病毒逃避 免疫清除。 →gp41:为跨膜蛋白,介 导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 的融合。 传染源主要是带毒的家畜和鸟类,如猪、牛、马等。幼 猪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和中间宿主。新生的幼猪缺 乏免疫力,具有高感染率和高滴度的病毒血症。 蝙蝠亦可。病人血中病毒滴度不高,不是主要传 染源。 多宿主性,主要为啮齿动 物。我国主要是黑线姬鼠 和褐家鼠 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 传播三节吻库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乳鼠是最易感动物。 我国是乙脑主要流行区。流行季节与蚊子密度的 高峰期一致。 尚未完全明确①性传播:是HIV的主要 传播方式。 ②血液传播:静脉毒品成 瘾者是高危人群。 ③母婴传播:胎儿经胎盘 感染最多见。

岩石鉴定方法

一、鉴定内容和方法:超基性岩:橄榄岩、辉石岩、角闪岩、金伯利岩 基性岩: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 中性岩:闪长岩、安山岩、正长岩、粗面岩 酸性岩:花岗岩、流纹岩 脉岩:煌斑岩、细晶岩 对照所列岩浆岩的主要鉴定特征,在肉眼下借助于放大镜、小刀等观察不同岩石类型的主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 二、岩浆岩肉限鉴别方法和步骤 对岩浆岩手标本的观察,—般是观察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岩石名称。 1)颜色:主要描述岩石新鲜面的颜色,也要注意风化后的颜色。 直接描述岩石的总体颜色,如紫、绿、红、褐、灰等色。有的颜色介于两者之间,则用复合名称,如灰白色、黄绿色、紫红色等。 岩浆岩的颜色反映在暗色矿物和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上。一船暗色矿物含量>60%称暗色岩;在60—30%的称中色岩;<30%则称浅色岩。 2)结构: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玻璃质等结构。 岩浆岩结构的描述内容和方法: 全晶质显晶质 粗粒:>5mm;中粒:1~5mm;细粒:<lmm; 描述总体矿物及各不同矿物的颗粒大小,形态及在岩石中的含量 不等粒:描述最大、最小及中间大小颗粒的大小及含量 似斑状结构:大的为斑晶,小的为基质。描述斑晶基质的相对含量,成分、形状,大小 隐晶质描述颜色、断口特点 半晶质斑状结构(玻璃质+结晶质):描述斑晶成分、形状、颗较大小及含量;基质部分的含量,颜色、断口特点 玻璃质描述颜色、断口特点 3)构造:侵入岩常为块状构造,岩石中的矿物无定向排列;喷出岩常具气孔状、杏仁状和流纹状构造。要注意描述气孔的大小、形状、杏仁的充填物及气孔、杏仁有无定向排列。 4)矿物成分: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是岩浆岩定名的重要依据。岩石中凡能用肉眼识别的矿物均要进行描述。首先要描述主要矿物的成分、形状、大小、物理性质及其相对含量,其次对次要矿物也要作简单描述。 5)次生变化:岩浆岩固结后,受到岩浆期后热液作用和地表风化作用,往往使岩石中的矿物全部或部分受到次生变化,若变化较强,就应描述它蚀变成何种矿物。如橄揽石、辉石易成蛇纹石,角闪石、黑云母常变成绿泥石,而长石则变成绢云母、高岭石等。 6)岩石定名:在肉限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定出岩石名称。 颜色+结构+岩石基本名称,如浅灰色粗粒花岗岩;灰黑色中粒辉长岩 岩浆岩的分类定名,初学的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 观颜色、初定类:岩石的颜色反映了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是岩石分类命名的直观依据。但需指出,在估计暗色矿物含量时,易产生肉眼视觉上的误差。浅色矿物覆于暗色矿物之上时,由于它的透明性,易把它看成暗色矿物,故对暗色矿物含量的估计,往往偏高。另尚要注意次生变化的颜色的影响。(2) 辩矿物定大类:在据颜色分成三大部分基础上,再根据矿物种类、含量和共生组合特征把岩石分成(1)超基性岩,(2)基性岩,(3)中性(钙碱性)岩,(4)酸性岩,(5)碱性岩等五类,即可确定岩石属哪一大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