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中低端磁盘阵列的安装调试方法

常见中低端磁盘阵列的安装调试方法
常见中低端磁盘阵列的安装调试方法

常见中低端磁盘阵列的安装调试方法

在很多人眼里,磁盘阵列具有一定的技术神秘感。其实,磁盘阵列发展到现在,安装调试以及维护已经变得越来越简单了,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存储概念,另外对服务器系统稍微了解一些,就能够进行磁盘阵列的安装调试。

磁盘阵列安装调试思路

1.硬件安装在打开磁盘阵列外包装后,我们一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插上电源进行通电测试,打开电源开关,设备自身会进行自检,如果LCD上没有显示报警信息,部件模块也没有发出红灯或报警声,此时表示设备基本正常;接下来把硬盘安装在盘托上,插入硬盘插槽,然后根据硬件安装说明书,安装好机架导轨,把磁盘阵列装到机架上;再把SCS线(或FC跳线)一头接在磁盘阵列的SCSI或FC)通道上,一头接在服务器的HBA卡上(光纤交换机上),此时便完成了磁盘阵列硬件的安装。

一般来说,专业的磁盘阵列都有 3 种简单的安装调试方法:通过LCD液晶面板进行安装调试;通过RS232串口进行

安装调试;通过以太网端口进行安装调试。这三种方式实现的功能都差不多,只是界面不一样。

⑴LCD调试

LCD由于一次能够显示的内容有限,所以主要供对产品功能菜单非常熟悉的人使用,另外LCD对后期的维护更加方

便。所有厂商LCD面板上都有4个标准按钮,即“ESC、“ENT “UP”、“DOWN”。ESC用来进行退出、回到上一层目录、取消等操作,ENT用来进行确认、进入下一层子目录等操作,UP/DOWN 用来进行上下翻动等操作,输入数字和字母可以使用UP/DOWN键翻动数字和字母,使用ENT选择。

(2)RS232串口调试

RS232串口调试方式主要供存储工程师使用,它相对直观一些,有一定存储技术基础的工程师可采用这种方式,看看说明书就能进行安装调试。另外,升级Firmwire 、修改产品型号等特殊功能必须要通过RS232串口来进行。

(3)以太网调试通过以太网端口进行管理,主要供终端用户使

用,这种

方式最为直观、简便,比较适合最终用户的系统管理员使用。通过以太网来管理有两种情况,一种为管理工作站上安装一个Java 控件,通过GUI进行管理,其界面如图2;另外一种

是完全基于Web 的方式,这种方式更为简单,其界面如图3。

3.调试磁盘阵列的基本步骤在中低端市场,无论是哪个品牌的磁盘阵列,安装调试的思路都是差不多的,只要懂了原理,查看一下说明书,了解菜单栏的名词表达的是什么含意,就能进行安装调试了。下面我们先简单分析一下阵列调试的主要内容。

无论采用前面介绍的哪种方式进行调试,都需要按照说明书的介绍,一步一步进入到调试的管理界面。几乎每家公司的产品都有“快速安装(Quick Setup) ”这一项,此时你可以尝试选择快速安装,按照系统引导的步骤,选择RAID组

的硬盘、选择热备盘、选择RAID Leve、l 进行分区、选择分区绑定的通道等,然后磁盘阵列会自己进行初始化。初始化结束后,服务器就能够直接找到绑定的外置大硬盘,整个过程简单、快速,但是有很多设置都是不能选择的,只能按照厂商的默认值进行。笔者个人强烈建议,用户不要选择快速安装选项,因为这种设置不可能把磁盘阵列的性能发挥到最好的水平。

我们建议客户在调试阵列之前,先进行存储需求分析,明确哪些服务器要使用磁盘阵列上的磁盘空间,需要的空间有多大,需要RAID5、RAID 5+热备、RAID 6,还是RAID 6+热备的安全保障等,这些确定后就可以开始进行调试。

磁盘阵列的调试主要包括:创建RAID 组――选择多个

硬盘插槽中的硬盘作为一个RAID 组,可创建多个RAID 组;创建

热备盘(Hot Spare)――制定全局热备和局部热备,有些厂商只

有全局热备;对RAID 组进行分区――一个RAID 组我们可以看成是一个存储空间的集合,在阵列内部可以把整个空间划分为几个相互独立的子空间(不同厂商对分区的称呼不一样,有的使用Volume,有的使用Slice,有的使用Partition , 意义都一样);和通道进行绑定一一把分区和主机通道进行绑定,可以多个分区绑定一个主机通道,也可以两个通道绑定一个分区。

磁盘阵列调试举例

下面,我们以大恒的DS5400 系列产品为例,大致介绍一下整个系统的调试过程。

按照说明书介绍,在IE浏览器中输入阵列的默认IP地址,通过用户名和密码进入管理界面。首先,点击左边菜单栏的“ Create Raid Set(创建RAID组)”,在右边的内容栏选择RAID组硬盘,然后提交。如图4。

第二步,点击左边菜单栏的“ Create Hot Spare(创建热备盘)”,选择你想指定的全局热备盘,如图5。也可先创建热

备盘后,再增加RAID组。

第三步,点击左边菜单栏“Create Volume Set(分区)”,会先让你选择要在哪个RAID组上进行分区,选择了你想要

进行分区的RAID组后,进入到分区设置的界面,如图6。在此,有好几个参数要进行设置:RAID Level,即为你创建的分

区选择安全保护的级别,是采用RAID 5还是RAID 6等; Select Volume Capacity,设置要分区的空间大小;Greater Two TB Volume Support,如果分区超过2TB,按照你要绑定的主机是Windows 系统,还是Linux 或Unix 系统,选择For Windows 或64bit LBA;Strip Size,根据你将来要在此分区存储的单个数据大小,选择4KB, 8KB,16KB, 32KB, 64K或128KB,当你的数据是大文件数据,选择的值越大越好,如果将来读取时是无规律的数据库数据,则选择的值越小,越能体现整体的性能;SCSI Channe,l 把创建的分区和主机通道进行绑定,一般选择第一个选项,即绑定0 通道还是 1 通道,或者0+1 即可,后面的选项系统可自动设置。其他设置的选项,用户可设置,也可以按照默认进行。

如果还要划分其他的分区,重复以上步骤即可。经过磁盘阵列对硬盘进行初始化以后,阵列就可以使用了。

Raid教程:全程图解手把手教你做RAID磁盘阵列

Raid教程:全程图解手把手教你做RAID磁盘阵列 一、磁盘阵列实现方式 磁盘阵列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那就是“软件阵列”与“硬件阵列”。 软件阵列是指通过网络操作系统自身提供的磁盘管理功能将连接的普通SCSI卡上的多块硬盘配置成逻辑盘,组成阵列。如微软的Windows NT/2000 Server/Server 2003和NetVoll的NetWare两种操作系统都可以提供软件阵列功能,其中Windows NT/2000 Server/Server 2003可以提供RAID 0、RAID 1、RAID 5;NetWare操作系统可以实现RAID 1功能。软件阵列可以提供数据冗余功能,但是磁盘子系统的性能会有所降低,有的降代还比较大,达30%左右。 硬件阵列是使用专门的磁盘阵列卡来实现的,这就是本文要介绍的对象。现在的非入门级服务器几乎都提供磁盘阵列卡,不管是集成在主板上或非集成的都能轻松实现阵列功能。硬件阵列能够提供在线扩容、动态修改阵列级别、自动数据恢复、驱动器漫游、超高速缓冲等功能。它能提供性能、数据保护、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管理性的解决方案。磁盘阵列卡拥有一个专门的处理器,如Intel的I960芯片,HPT370A/372 、Silicon Image SIL3112A等,还拥有专门的存贮器,用于高速缓冲数据。这样一来,服务器对磁盘的操作就直接通过磁盘阵列卡来进行处理,因此不需要大量的CPU及系统内存资源,不会降低磁盘子系统的性能。阵列卡专用的处理单元来进行操作,它的性能要远远高于常规非阵列硬盘,并且更安全更稳定。 二、几种磁盘阵列技术 RAID技术是一种工业标准,各厂商对RAID级别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目前对RAID 级别的定义可以获得业界广泛认同的有4种,RAID 0、RAID 1、RAID 0+1和RAID 5。 RAID 0是无数据冗余的存储空间条带化,具有成本低、读写性能极高、存储空间利用率高等特点,适用于音、视频信号存储、临时文件的转储等对速度要求极其严格的特殊应用。但由于没有数据冗余,其安全性大大降低,构成阵列的任何一块硬盘的损坏都将带来灾难性的数据损失。这种方式其实没有冗余功能,没有安全保护,只是提高了磁盘读写性能和整个服务器的磁盘容量。一般只适用磁盘数较少、磁盘容易比较紧缺的应用环境中,如果在RAID 0中配置4块以上的硬盘,对于一般应用来说是不明智的。 RAID 1是两块硬盘数据完全镜像,安全性好,技术简单,管理方便,读写性能均好。因为它是一一对应的,所以它无法单块硬盘扩展,要扩展,必须同时对镜像的双方进行同容量的扩展。因为这种冗余方式为了安全起见,实际上只利用了一半的磁盘容量,数据空间浪费大。 RAID 0+1综合了RAID 0和RAID 1的特点,独立磁盘配置成RAID 0,两套完整

磁盘阵列(RAID)基础自测题

磁盘阵列(RAID)基础自测题 技术, 数据 本套自测集中考察主流的数据存储技术——RAID(独立冗余磁盘阵列)技术,内容包括RAID的种类、规范和应用特性等,供从事数据存储和数据安全的朋友们检测和巩固对RAID的掌握水平。 本套试题答案回复本帖子即可看到,希望你先把题做完在查看答案,这样才好查漏补缺。 第 1 题 下列RAID组中需要的最小硬盘数为3个的是:(选择两项) A. RAID 1 B. RAID 3 C. RAID 5 D. RAID 10 第 2 题 下列RAID技术中采用奇偶校验方式来提供数据保护的是:(选择两项) A. RAID 1 B. RAID 3 C. RAID 5 D. RAID 10 第 3 题 磁盘阵列的两大关键部件为(选择两项) A. 控制器 B. HBA卡 C. 磁盘柜 第 4 题 下列RAID技术中无法提高可靠性的是 A. RAID 0 B. RAID 1 C. RAID 10 D. RAID 0+1 第 5 题 下列RAID技术中可以允许两块硬盘同时出现故障而仍然保证数据有效的是 A. RAID 3 B. RAID 4 C. RAID 5 D. RAID 6 第 6 题 RAID技术可以提高读写性能,下面选项中,无法提高读写性能的是 A. RAID 0 B. RAID 1 C. RAID 3 D. RAID 5 第 7 题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选择两项)

A. 由几个硬盘组成的RAID称之为物理卷 B. 在物理卷的基础上可以按照指定容量创建一个或多个逻辑卷,通过LVN (Logic Volume Number)来标识 C. RAID 5能够提高读写速率,并提供一定程度的数据安全,但是当有单块硬盘故障时,读写性能会大幅度下降 D. RAID 6从广义上讲是指能够允许两个硬盘同时失效的RAID级别,狭义上讲,特指HP的ADG 技术 第 8 题 以下哪些属于IX1500的RAID特性?(选择三项) A. RAID级别转换 B. RAID容量扩展 C. RAID缓存掉电72小时保护 D. RAID6支持 第 9 题 下面哪种功能或特性是IX1500目前不具备 A. 自适应复制功能 B. 声音告警 C. RAID50 D. 空闲空间热备 第 10 题 以下哪些属于IX1500的RAID特性?(选择三项) A. RAID级别转换 B. RAID容量扩展 C. RAID缓存掉电72小时保护 D. RAID6支持 答案回复即可看到 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回复才可以浏览 第1题 B. RAID 3 C. RAID 5 第2题 B. RAID 3 C. RAID 5 第3题 A. 控制器C. 磁盘柜 第4题 A. RAID 0 第5题 D. RAID 6

安装Windows2K3+F6手动加载ServeRAID+MR10驱动步骤

安装Windows2K3 F6手动加载ServeRAID-MR10i,10il,10is,10k控制器驱动详细步骤本文适用与使用MR10i,10il,10is,10k控制器机型 1.到如下链接中下载控制器驱动. https://www.360docs.net/doc/5c2885316.html,/

2.驱动为.exe文件,下载到本地.双击运行,弹出如下窗口. 选择 Extract to Hard Driver 然后点击Next,继续,选择所要解压缩的路径.

成功解压缩后点击 Exit 退出 3.进入所解压缩的文件夹,目录结构如下. 根据Win2003版本选择相应文件夹.(32位版本选择win2k3-32;64位版本选择win2k3-64) 由于举例时使用windows 2003 32Bit 版本,所以选择win2k3-32文件夹.(64位win2003安装方法,见’几点注意 4’) 4.将该文件夹下所有文件,复制到空白的软盘根目录下.(注意:软盘必须是格式化好的空白盘)

至此,驱动软盘制作完成. 5.将USB 软驱接到服务器上.将服务器开启,插入Windows2003安装光盘进行引导. 进入蓝色引导安装界面时,注意屏幕最下方灰色提示条.出现F6提示时,立即按F6. 按后,暂时没有反映.等待大约1分钟,屏幕出现如下界面.

下方屏幕提示:按S加载额外驱动,按Enter不加载任何驱动继续. 此时,按S. 6.接下来屏幕提示如下. 将制做好的驱动软盘插入到软驱中. 按Enter 继续. 7.随后屏幕提示所读到的软盘中驱动信息如下:

选择 Server 2003 32-bit Enter 进行选择. 接下来出现如下提示:

服务器之磁盘阵列RAID——配置方法(图解)

磁盘阵列可以在安装系统之前或之后产生,系统会视之为一个(大型)硬盘,而它具有容错及冗余的功能。磁盘阵列不单只可以加入一个现成的系统,它更可以支持容量扩展,方法也很简单,只需要加入一个新的硬盘并执行一些简单的指令,系统便可以实时利用这新加的容量。 ·RAID 的种类及应用 IDE和SCSI是计算机的两种不同的接口,前者普遍用于PC机,后者一般用于服务器。基于这两种接口,RAID分为两种类型:基于IDE接口的RAID应用,称为IDE RAID;而基于SCSI接口的RAID应用则相应称为SCSI RAID。 基于不同的架构,RAID 又可以分为: ● 软件RAID (软件RAID) ● 硬件RAID (硬件RAID) ● 外置RAID (External RAID) ·软件RAID很多情况下已经包含在系统之中,并成为其中一个功能,如Windows、Netware及Linux。软件RAID中的所有操作皆由中央处理器负责,所以系统资源的利用率会很高,从而使系统性能降低。软件RAID是不需要另外添加任何硬件设备,因为它是靠你的系统——主要是中央处理器的功能——提供所有现成的资源。 ·硬件RAID通常是一张PCI卡,你会看到在这卡上会有处理器及内存。因为这卡上的处理器已经可以提供一切RAID所需要的资源,所以不会占用系统资源,从而令系统的表现可以大大提升。硬件RAID可以连接内置硬盘、热插拔背板或外置存储设备。无论连接何种硬盘,控制权都是在RAID卡上,亦即是由系统所操控。在系统里,硬件RAID PCI卡通常都需要安驱动程序,否则系统会拒绝支持。

·外置式RAID也是属于硬件RAID的一种,区别在于RAID卡不会安装在系统里,而是安装在外置的存储设备内。而这个外置的储存设备则会连接到系统的SCSI卡上。系统没有任何的RAID功能,因为它只有一张SCSI卡;所有的RAID功能将会移到这个外置存储里。好处是外置的存储往往可以连接更多的硬盘,不会受系统机箱的大小所影响。而一些高级的技术,如双机容错,是需要多个服务器外连到一个外置储存上,以提供容错能力。 ·配置RAID磁盘阵列 一、为什么要创建逻辑磁盘? 当硬盘连接到阵列卡(RAID)上时,操作系统将不能直接看到物理的硬盘,因此需要创建成一个一个的被设置为RAID0,1和5等的逻辑磁盘(也叫容器),这样系统才能够正确识别它。 逻辑磁盘(Logic Drive)、容器(Container)或虚拟磁盘(Virtual Drive)均表示一个意思,他们只是不同阵列卡产商的不同叫法。 二、创建逻辑磁盘的方式 使用阵列卡本身的配置工具,即阵列卡的BIOS。(一般用于重装系统或没有安装操作系统的情况下去创建容器(Adaptec阵列卡)/逻辑驱动器(AMI/LSI 阵列卡)。 使用第三方提供的配置工具软件去实现对阵列卡的管理。如Dell Array Manager。(这些软件用于服务器上已经安装有操作系统) 三、正确识别您的阵列卡的型号(本文以Dell为例,其实都大同小异) 识别您的磁盘阵列控制器(磁盘阵列控制器为可选项, 如果没有购买磁盘阵列控制器的话以该步骤可以省去) 如果您有一块Adaptec磁盘阵列控制器(PERC 2,PERC2/SI,PERC3/SI,PERC3/DI),在系统开机自检的时候您将看到以下信息: Dell PowerEdge Expandable RAID Controller 3/Di, BIOS V2.7-x [Build xxxx](c) 1998-2002 Adapte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Press CTRL+A for Configuration Utility! >>>

磁盘阵列卡详细步骤

一、为什么要创建逻辑磁盘? 当硬盘连接到磁盘阵列卡上时,操作系统将不能直接看到物理的硬盘,因此需要创建成一个一个的被设置为RAID0,1和5等的逻辑磁盘(也叫容器),这样系统才能够正确识别它。 逻辑磁盘(Logic Drive)、容器(Container)或虚拟磁盘(Virtual Drive)均表示一个意思,他们只是不同阵列卡产商的不同叫法。 二、创建逻辑磁盘的方式 使用磁盘阵列卡本身的配置工具,即磁盘阵列卡的BIOS。(一般用于重装系统或没有安装操作系统的情况下去创建容器(Adaptec阵列卡)/逻辑驱动器(AMI/LSI阵列卡)。 使用第三方提供的配置工具软件去实现对阵列卡的管理。如Dell Array Manager。(这些软件用于服务器上已经安装有操作系统) 三、正确识别您的阵列卡的型号 识别您的磁盘阵列控制器(磁盘阵列控制器为可选项, 如果没有购买磁盘阵列控制器的话以该步骤可以省去) 如果您有一块AMI/LSI磁盘阵列控制器(PERC2/SC,PERC2/DC,PERC3/SC,PERC3/DC, PERC4/DI, PERC4/DC), 在系统开机自检的时候您将看到以下信息: Dell PowerEdge Expandable RAID Controller BIOS X.XX Jun 26.2001 Copyright (C) AMERICAN MEGATRENDS INC. Press CTRL+M to Run Configuration Utility or Press CTRL+H for WebBios 或者 PowerEdge Expandable RAID Controller BIOS X.XX Feb 03,2003 Copyright (C) LSI Logic Corp. Press CTRL+M to Run Configuration Utility or Press CTRL+H for WebBios 此款磁盘阵列卡的配置方法请参考如下: 在AIM/LSI磁盘阵列控制器上创建Logical Drive (逻辑磁盘) --- PERC2/SC,PERC2/DC,PERC3/SC,PERC3/DC,PERC3/DCL --- PERC4 DI/DC (略有不同,请仔细阅读下列文档) *注意:请预先备份您服务器上的数据,配置磁盘阵列的过程将会删除您的硬盘上的所有数据! 1) 在自检过程中,当提示按Ctrl+M键,按下并进入RAID的配置界面。 2) 如果服务器在Cluster 模式下,下列信息将会显示\"按任意键继续\"。

软件磁盘阵列实现过程详解

软件磁盘阵列RAID0实现过程详解 很多朋友在升级时安装两块或多块硬盘,这时候用多块硬盘组成RAID性能将会有很大提升;但是几百元一块的RAID控制卡并非所有人都能够接受,再加上受硬盘容量大小必须相同的限制,于是Windows 2000/XP自带的软RAID功能就成为了大家的最爱。怎样实现软RAID 呢?下面笔者将给大家一步一步介绍。一、简单认识软RAID 软RAID不需要RAID控制卡,它通过软件进行控制。Windows 2000/XP支持该功能。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软RAID的基本知识。 在Windows2000/XP中,物理硬盘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基本磁盘,一种是动态磁盘。基本磁盘是包含主分区、扩展分区和逻辑驱动器的物理硬盘,可以被其他操作性访问;动态磁盘可通过Windows 2000/XP中的“磁盘管理”升级得到,只包含由“磁盘管理”创建的动态卷,并由“磁盘管理”程序管理,所以不能被其他操作系统访问。 软RAID被Windows 2000/XP称为卷。要在Windows 2000上使用软件RAID,必须把基本磁盘升级到动态磁盘,才能在动态磁盘上创建我们所需的带区卷(RAID0)。卷有多种格式,下面是我们组建软RAID 0涉及的几种。 1.简单卷:构成单个物理磁盘空间的卷。它可以由磁盘上的单个区域或同一磁盘上连接在一起的多个区域组成,可以在同一磁盘内扩展简单卷。安装操作系统的简单卷成为引导卷。 2.跨区卷:简单卷也可以扩展到其他的物理磁盘,这样由多个物理磁盘的空间组成的卷就称为跨区卷。简单卷和跨区卷都不属于RAID范畴。 3.带区卷:以带区形式在两个或多个物理磁盘上存储数据的卷。带区卷上的数据被交替、平均(以带区形式)地分配给这些磁盘,带区卷是所有Windows 2000/XP可用的卷中性能最佳的,但它不提供容错。如果带区卷上的任何一个磁盘数据损坏或磁盘故障,则整个卷上的数据都将丢失。带区卷可以看做硬件RAID中的RAID0。 二、建立带区卷(RAID0) 了解了有关知识后,让我们看看如何建立一个高性能的带区卷。下面已Windows 2000为例,给大家介绍。建立带区卷必须对硬盘重新格式化,数据将会丢失,所以建议将硬盘数据备份后,删除Windows 2000所在分区以外的所有分区。 接着以系统管理员身份登录Windows 2000,然后依次打开“我的电脑→控制面板→管理工具→计算机管理→存储→磁盘管理(本地)”(如图1)。在屏幕的上半部分显示的是分区或卷的详细情况,下半部分显示物理磁盘的状态,在这一部分的左边显示物理磁盘的两种类型。图中的磁盘0、1都是物理磁盘,并且现在都是基本磁盘,我们要把它们升级到动态磁盘并创建一个带区卷。 接着就是升级到动态磁盘。在磁盘0或磁盘1上点击鼠标右键,选择“升级到动态磁盘(U)”,出现对话框后在磁盘0和磁盘1前面打勾并确定,几秒钟后升级就完成了,此时在“磁盘管理”中磁盘0和磁盘1已经变成动态磁盘了,并且Windows 2000所在分区变成包含引导信息的简单卷,也就是引导卷。而其他空间则变成未指派空间。 然后创建带区卷。未指派空间可以创建简单卷或者带区卷,在磁盘0未指派空间上点右键并选择“创建卷”;点击“下一步”后选择“带区卷”,将磁盘0和磁盘1添加到右边的“选定的动态磁盘(S)”一栏中(如图2),按下一步后,Windows提示指派驱动器号(可以由Windows 指定也可手动分配,一般以系统默认即可),然后需要进行格式化.可以选择FAT32和NTFS 作为带区卷的文件系统,然后选择簇的大小和卷标,簇越大磁盘性能越高但造成的空间浪费

磁盘阵列RAID的建立和系统安装

前言 SATA和RAID在提升硬盘性能方面,确实给用户带来新的性能。目前Intel、VIA、NVIDIA 在各自的芯片组里都加入了SATA和RAID功能,但是采用的技术方法各不一样,设置也不相同,加上D版的OS五花八门,给用户的使用带来诸多不便。为此,我们设立这个主题,发表一些测试和实验报告,针对一些常见问题作一些说明、解释,有解决办法的告诉各位一些 解决办法。 一、Intel、VIA、NVIDIA的RAID异同点。 Intel的ICH5R、ICH6R集成有SATA-RAID控制器,仅支持SATA-RAID,不支持PATA-RAID。Intel采用的是桥接技术,就是把SATA-RAID控制器桥接到IDE控制器,因此可以通过BIOS 检测SATA硬盘,并且通过BIOS设置SATA-RAID。当连接SATA硬盘而又不做RAID时,是把SATA硬盘当作PATA硬盘处理的,安装OS时也不需要驱动软盘,在OS的设备管理器内也看不到SATA-RAID控制器,看到的是IDE ATAPI控制器,而且多了两个IDE通道(由两个SATA 通道桥接的)。只有连接两个SATA硬盘,且作SATA-RAID时才使用SATA-RAID控制器,安装OS时需要需要驱动软盘,在OS的设备管理器内可以看到SATA-RAID控制器。安装ICH5R、ICH6R的RAID IAA驱动后,可以通过IAA程序查看RAID盘的性能参数。 VIA的VT8237 SATA-RAID设计与Intel不同,它是把一个SATA-RAID控制器集成到8237南桥内,与南桥里的IDE控制器没有关系。当然这个SATA-RAID控制器也不见得是原生的SATA模式,因为传输速度也没有达到理想的SATA性能指标。BIOS不负责检测SATA硬盘,所以在BIOS里看不到SATA硬盘。SATA硬盘的检测和RAID设置需要通过SATA-RAID控制器自己BootROM(也可以叫SATA-RAID控制器的BIOS)。所以BIOS自检后会启动一个BootROM 检测SATA硬盘,检测到SATA硬盘后就显示出硬盘信息,此时按快捷键Tab就可以进入BootROM设置SATA-RAID。在VIA的VT8237南桥的主板上使用SATA硬盘,无论是否做RAID 安装OS时都需要驱动软盘,在OS的设备管理器内可以看到SATA-RAID控制器。 NVIDIA的nForce2/ nForce3/ nForce4芯片组 NVIDIA的SATA/IDE/RAID处理方式是集Intel和VIA的优点于一身。第一是把SATA/IDE/RAID 控制器桥接在一起,在不做RAID时,安装XP/2000也不需要任何驱动。第二是在BIOS里的SATA硬盘不像Intel那样需要特别设置,接上SATA硬盘BIOS就可以检测到。第三是不仅SATA硬盘可以组成RAID,PATA硬盘也可以组成RAID,PATA硬盘与SATA硬盘也可以组成RAID。这给需要RAID的用户带来极大的方便,Intel的ICH5R、ICH6R,VIA的VT8237都不支持PATA 的IDE RAID。 NVIDIA的SATA/ IDE/RAID控制器结构如下:

手把手教你如何做RAID磁盘阵列

手把手教你如何做RAID磁盘阵列 本文将以一款服务器的磁盘阵列配置实例向大家介绍磁盘阵列的具体配置方法。当然,不同的阵列控制器的具体配置方法可能不完全一样,但基本步骤绝大部分是相同的,完全可以参考。 说到磁盘阵列(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现在几乎成了网管员所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之一,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因为磁盘阵列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当前数据备份的主要方案之一。然而,许多网管员只是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相关的理论知识介绍,却并没有看到一些实际的磁盘阵列配置方法,所以仍只是一知半解,到自己真正配置时,却无从下手。 在本文中给出一些关键界面,使各位对磁盘阵列的配置有一个理性认识。当然为了使各位对磁盘阵列有一个较全面的介绍,还是先来简要回顾一下有关磁盘阵列的理论知识,这样可以为实际的配置找到理论依据。 一、磁盘阵列实现方式 磁盘阵列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那就是“软件阵列”与“硬件阵列”。 软件阵列是指通过网络操作系统自身提供的磁盘管理功能将连接的普通SCSI卡上的多块硬盘配置成逻辑盘,组成阵列。如微软的

Windows NT/2000 Server/Server 2003和NetVoll的NetWare两种操作系统都可以提供软件阵列功能,其中Windows NT/2000 Server/Server 2003可以提供RAID 0、RAID 1、RAID 5;NetWare操作系统可以实现RAID 1功能。软件阵列可以提供数据冗余功能,但是磁盘子系统的性能会有所降低,有的降代还比较大,达30%左右。 硬件阵列是使用专门的磁盘阵列卡来实现的,这就是本文要介绍的对象。现在的非入门级服务器几乎都提供磁盘阵列卡,不管是集成在主板上或非集成的都能轻松实现阵列功能。硬件阵列能够提供在线扩容、动态修改阵列级别、自动数据恢复、驱动器漫游、超高速缓冲等功能。它能提供性能、数据保护、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管理性的解决方案。 磁盘阵列卡拥有一个专门的处理器,如Intel的I960芯片,HPT370A/372 、Silicon Image SIL3112A等,还拥有专门的存贮器,用于高速缓冲数据。这样一来,服务器对磁盘的操作就直接通过磁盘阵列卡来进行处理,因此不需要大量的CPU及系统内存资源,不会降低磁盘子系统的性能。阵列卡专用的处理单元来进行操作,它的性能要远远高于常规非阵列硬盘,并且更安全更稳定。 二、几种磁盘阵列技术 RAID技术是一种工业标准,各厂商对RAID级别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目前对RAID级别的定义可以获得业界广泛认同的有4种,RAID 0、RAID 1、RAID 0+1和RAID 5。

Raid教程:全程图解手把手教你做RAID

Raid教程:全程图解手把手教你做RAID 说到磁盘阵列(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现在几乎成了网管员所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之一,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因为磁盘阵列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当前数据备份的主要方案之一。然而,许多网管员只是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相关的理论知识介绍,却并没有看到一些实际的磁盘阵列配置方法,所以仍只是一知半解,到自己真正配置时,却无从下手。本文要以一个具体的磁盘阵列配置方法为例向大家介绍磁盘阵列的一些基本配置方法,给出一些关键界面,使各位对磁盘阵列的配置有一个理性认识。当然为了使各位对磁盘阵列有一个较全面的介绍,还是先来简要回顾一下有关磁盘阵列的理论知识,这样可以为实际的配置找到理论依据。 一、磁盘阵列实现方式 磁盘阵列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那就是“软件阵列”与“硬件阵列”。 软件阵列是指通过网络操作系统自身提供的磁盘管理功能将连接的普通SCSI卡上的多块硬盘配置成逻辑盘,组成阵列。如微软的Windows NT/2000 Server/Server 2003和NetVoll的NetWare两种操作系统都可以提供软件阵列功能,其中Windows NT/2000 Server/Server 2003可以提供RAID 0、RAID 1、RAID 5;NetWare操作系统可以实现RAID 1功能。软件阵列可以提供数据冗余功能,但是磁盘子系统的性能会有所降低,有的降代还比较大,达30%左右。 硬件阵列是使用专门的磁盘阵列卡来实现的,这就是本文要介绍的对象。现在的非入门级服务器几乎都提供磁盘阵列卡,不管是集成在主板上或非集成的都能轻松实现阵列功能。硬件阵列能够提供在线扩容、动态修改阵列级别、自动数据恢复、驱动器漫游、超高速缓冲等功能。它能提供性能、数据保护、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管理性的解决方案。磁盘阵列卡拥有一个专门的处理器,如Intel 的I960芯片,HPT370A/372 、Silicon Image SIL3112A等,还拥有专门的存贮器,用于高速缓冲数据。这样一来,服务器对磁盘的操作就直接通过磁盘阵列卡来进行处理,因此不需要大量的CPU及系统内存资源,不会降低磁盘子系统的性能。阵列卡专用的处理单元来进行操作,它的性能要远远高于常规非阵列硬盘,并且更安全更稳定。 二、几种磁盘阵列技术 RAID技术是一种工业标准,各厂商对RAID级别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目前对RAID级别的定义可以获得业界广泛认同的有4种,RAID 0、RAID 1、RAID 0+1和RAID 5。 RAID 0是无数据冗余的存储空间条带化,具有成本低、读写性能极高、存储空间利用率高等特点,适用于音、视频信号存储、临时文件的转储等对速度要求极其严格的特殊应用。但由于没有数据冗余,其安全性大大降低,构成阵列的任何一块硬盘的损坏都将带来灾难性的数据损失。这种方式其实没有冗余功能,

RAID检测指令

C:\WINNT\Profiles\Administrator>vxdisk list -v Name MediaName Diskgroup DiskStyle Size(MB) FreeSpace(MB) Status Port Target Channel LUN Harddisk0 RAW 502 7 Uninitialized 0 0 0 0 Harddisk1 Disk1 DataDisk MBR 140270 0 Imported 2 0 0 0 Harddisk2 Disk2 DataDisk MBR 140270 140270 Imported 2 4 0 0 Harddisk3 BasicGroup MBR 70135 7 Uninitialized 2 7 0 0 检测出target id. vxdisk list Name MediaName Diskgroup DiskStyle Size(MB) FreeSpace(MB) Status Harddisk0 BasicGroup MBR 502 7 Uninitialized Harddisk1 Disk1 DataDisk RAW 140270 0 Imported Harddisk2 Disk2 DataDisk RAW 140270 0 Imported Harddisk3 BasicGroup MBR 70135 7 Uninitialized C:\>vxdisk diskinfo Harddisk1 Disk information Device Name : Harddisk1 Media Name : Disk1 Disk Group : DataDisk Disk Style : RAW Length : 147084424704 FreeSpace : 0 BusType : 4 Port : 2 Target : 0 Channel : 0 LUN : 0 Signature : 0 Status : Imported Comment : Subdisks : Disk1-01 Disk1-02 C:\>vxdisk diskinfo Harddisk1 Disk information Device Name : Harddisk1 Media Name : Disk1 Disk Group : DataDisk Disk Style : RAW Length : 147084424704 FreeSpace : 0 BusType : 4 Port : 2 Target : 0 Channel : 0 LUN : 0 Signature : 0 Status : Imported

几种常见的RAID形式

几种常见的RAID形式 提起RAID,这里面包括两个含义:A代表array,也就是阵列;I代表independent,也 就是说要有一块以上的硬盘才能够实现RAID功能,总体说来,RAID的意思就是磁盘阵列,根据磁盘和RAID卡之间不同的组合方式来实现不同的磁盘性能。 RAID 0 最基本的RAID方式就是RAID 0模式,这个模式的目的是提供最快的存储速度,并没有考虑到安全性问题,RAID 0模式的工作原理如下: RAID 0利用一定的运算法则将一个文件按照用户自定义的大小分割成若干小部分,当文件被分割之后,RAID 0模式当中的每一块一盘都会存储一定数目的文件碎块。举例来说,如果RAID 0模式当中有两块硬盘,用户自定义的切割文件大小为64K,此时如果RAID控制器接收到一个指令来存储一个大小为128K的文件,这样的话这个文件就会被分割成两个64K 大小的文件碎块,然后这两个碎块被同时分别存储在硬盘1和硬盘2当中,存储过程到此完成。在RAID 0模式下读取一个文件的操作也是如此,还是用上面的那个例子来说,由于文件被分割存储在各个硬盘上,读取的时候只需要从两个硬盘当中各读取64K大小的文件碎块便可以完成读取,所以,在这个RAID 0模式当中读取128K大小的文件所需要的时间和在普通硬盘上读取64K大小的文件所需要的时间相同。在这个RAID 0模式当中,由于存储数据的时候动用的是不仅仅是一个硬盘,所以大大减少了存储和读取数据所需要的时间,理论上来讲,RAID 0能够实现写入和读取文件的速度加倍。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所要存储的文件大小小于用户自定义的分割文件大小的时候,此时这个文件就不会被分割开来,当然也就不会被存储在RAID 0模式当中的每个硬盘之上,此时,存储(或者读取)这个文件所需要的时间比使用单个硬盘存储和读取这个文件所需要的时间并没有减少。 同样,如果用户将分割文件的大小设置的很小的话,将会使RAID 0工作效率变得十分低下,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来说,如果用户定义这个分割大小为1K的话,在存储(或者读取)一个大小为128K的文件的时候,那么每个硬盘都需要写入64次并且每次所写入的文件大小为1K,这就会造成一定的瓶颈效应。如果真的有人将分割文件大小设置的如此之小的话,还不如用一块硬盘存储数据好了。 在前面已经提到,RAID 0所能够提供的是快速的存储和读取的速度,并没有处于安全性考虑,实际上,如果RAID 0当中的一块硬盘损坏了,整体数据都会损坏,并且没有办法恢复数据。这使得RAID 0的安全性能非常的差,所以很多用户出于安全性能的考虑没有使用RAID 0模式。虽然如此,RAID 0毕竟是所有RAID方式当中速度最快的一种组合方式,如果RAID 0模式当中有两块硬盘的话,那么RAID 0的存储读取数据的速度会是单个硬盘的双倍,如果使用6快硬盘的话,那么理论速率就是单个硬盘的6倍。 如果在RAID 0模式当中使用不同的硬盘会造成两方面的问题,首先,RAID 0的有效硬盘容量会是最小的硬盘的容量乘上硬盘的个数,这是因为如果容量的最小的硬盘存满了之后,RAID 0依然会将文件平均分配到各个硬盘当中,此时便不能完成存储任务了;其次,如果RAID 0当中的硬盘速度不同,那么整体的速度会是速度最慢的硬盘的速度乘上硬盘的个数,这是因为RAID 0模式是需要将上一部的存储任务完成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进程,这样,其它的速度快的硬盘会停下来等待速度慢的硬盘完成存储或者读取任务,使得整体性能有所下降。所以,在这里建议使用RAID 0模式的用户最好选择容量和速度相同的硬盘,最好是同一品牌的同种产品。

正确安装磁盘阵列卡的办法

公布一个正确安装磁盘阵列卡的办法(转) 看到这里很多制作网吧的朋友对阵列卡的安装及使用存在很大困难,值钱的很多朋友也发表过相关的文章,但大多都是一些很理论很系统化的东西,实际应用不强。在这里我把正确的阵 列卡安装及调试方法告诉大家,也方便更多的爱好无盘的兄弟们去操作。 首先声明本文由本人独自完成,没有摘抄或下载网上的任何资料 我们创世纪正版代理和推广商一般采用台湾乔鼎的promise阵列卡,理由很简单,稳定好 ,速度快,效率高,联系工作时间长,不掉阵列!尤其是最后一个特点,彻底解决你因为频繁 掉阵列而痛苦的多次克隆硬盘的最大痛苦!!!!!! 在这里,我们以40-60台单服务器使用的promise fast track TX2000为例,这是一种使 用最多的阵列卡,价格不错,性能好,使用方法也同这里站长推荐的TX2。同时考虑到网上D版 大多为2000系统,加上篇幅有限,那么这里就仅以2000系统为例。 首先我们把创世纪系统第一个区克隆到C盘,这里的C盘是指你事先找一个普通的IDE硬盘连接在主板上,这个盘可以以后做系统和备份盘,也可以用来把系统克隆上阵列,这个在后面 提到。克隆好以后,关机。 我们把TX2卡插到靠近AGP槽的第2或者第4各pci上面,之所以这样,是为了尽可能避免与 网卡,尤其是千兆卡冲突,创世纪官方推荐网卡插在第1或者第3、5槽,就是单数槽。据说是 避免与软声卡之类的冲突;插好以后,千万不要连接硬盘,否则可能根本不能用。插好卡以后 我们进入2000系统,系统会提示发现新硬件,题诗安装驱动,选择下一步以后,提示输入驱动 的位置,我们插入PROMISE提供的安装软磁盘,在确定驱动位置的地址兰输入A:\WIN2000,选 择下一步,直到安装完成,然后重新启动,还是不要连接硬盘,在进入2000,看到设备管理器 的磁盘驱动器下面出现PROMISE DEVICE。这时候说明阵列卡安装成功了。 关机,插上硬盘,在这里强烈推荐使用4块40或60G硬盘,因为盘数越多速度越快!TX20 00有两个IDE接口,每条数据线带两块盘,主从跳线设置好,和普通的设置方法一样,特别说 明一下,如果你需要用3块盘,那么第3块一定要作为第1个IDE口上面的那个硬盘的从盘。接好

Raid教程:全程图解手把手教你做RAID

说到磁盘阵列(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现在几乎成了网管员所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之一,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因为磁盘阵列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当前数据备份的主要方案之一。然而,许多网管员只是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相关的理论知识介绍,却并没有看到一些实际的磁盘阵列配置方法,所以仍只是一知半解,到自己真正配置时,却无从下手。本文要以一个具体的磁盘阵列配置方法为例向大家介绍磁盘阵列的一些基本配置方法,给出一些关键界面,使各位对磁盘阵列的配置有一个理性认识。当然为了使各位对磁盘阵列有一个较全面的介绍,还是先来简要回顾一下有关磁盘阵列的理论知识,这样可以为实际的配置找到理论依据。 一、磁盘阵列实现方式 磁盘阵列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那就是“软件阵列”与“硬件阵列”。 软件阵列是指通过网络操作系统自身提供的磁盘管理功能将连接的普通SCSI卡上的多块硬盘配置成逻辑盘,组成阵列。如微软的Windows NT/2000 Server/Server 2003和NetVoll的NetWare两种操作系统都可以提供软件阵列功能,其中Windows NT/2000 Server/Server 2003可以提供RAID 0、RAID 1、RAID 5;NetWare操作系统可以实现RAID 1功能。软件阵列可以提供数据冗余功能,但是磁盘子系统的性能会有所降低,有的降代还比较大,达30%左右。 硬件阵列是使用专门的磁盘阵列卡来实现的,这就是本文要介绍的对象。现在的非入门级服务器几乎都提供磁盘阵列卡,不管是集成在主板上或非集成的都能轻松实现阵列功能。硬件阵列能够提供在线扩容、动态修改阵列级别、自动数据恢复、驱动器漫游、超高速缓冲等功能。它能提供性能、数据保护、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管理性的解决方案。磁盘阵列卡拥有一个专门的处理器,如Intel的I960芯片, HPT370A/372 、Silicon Image SIL3112A等,还拥有专门的存贮器,用于高速缓冲数据。这样一来,服务器对磁盘的操作就直接通过磁盘阵列卡来进行处理,因此不需要大量的CPU及系统内存资源,不会降低磁盘子系统的性能。阵列卡专用的处理单元来进行操作,它的性能要远远高于常规非阵列硬盘,并且更安全更稳定。 二、几种磁盘阵列技术 RAID技术是一种工业标准,各厂商对RAID级别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目前对RAID级别的定义可以获得业界广泛认同的有4种,RAID 0、RAID 1、RAID 0+1和RAID 5。

实战RAID5 手把手教你组磁盘阵列5

随着PC硬件的不断发展,以前多见于服务器等高端应用的RAID5技术也出现在PC机上。许多玩家开始接触到这种提升速同时也能确保数据安全性的良好的解决方案。 RAID 5 模式的入门知识 RAID 5 是一种存储性能、数据安全和存储成本兼顾的存储解决方案。它既能实现RAID 0的高速存储读取功能也能够实现RAID 1的数据恢复功能,可以说是RAID 0和RAID 1的折衷方案。 RAID 5为系统提供数据安全保障,但保障程度要比磁盘镜像低而磁盘空间利用率要比磁盘镜像高。同时RAID 5还具有和RAID 0相近似的数据读取速度,只是多了一个奇偶校验信息,而且存储成本相对较低。 RAID 5至少需要三块硬盘才能实现阵列,在阵列当中有三块硬盘时,RAID控制器将会把需要存储的数据按用户定义的分割大小把文件分成碎片再分别存储到其中的两块硬盘上,此时另一块硬盘不接收文件碎片,只用来存储其它两块硬盘的校验信息,这个校验信息是通过RAID控制器上的单独的芯片运算产生的,而且可以通过这个校验信息来恢复存储在两块硬盘上的数据。 另外,这三块硬盘的任务也是随机的,也就是说在这次存储当中可能是1号硬盘和2好硬盘用来存储分割后的文件碎片,那么在下次存储的时候可能就是2号硬盘和3号硬盘来完成这个任务了。可以说,在每次存储操作当中,每块硬盘的任务是不一样的,不过,不管任务怎么随机分配也是两块硬盘用来存储数据信息,另一块硬盘用来存储校验信息。 RAID 5可以利用三块硬盘同时实现RAID 0的加速功能也实现RAID 1的数据备份功能,并且当其中的一块硬盘损坏之后,加入一块新的硬盘也可以实现数据的还原。 RAID 5模式并不是完全没有缺点,如果阵列当中某块硬盘上的信息发生了改变的话,那么就需要重新计算文件分割碎片,并且,校验信息也需要重新计算,这时,三个硬盘都需要重新调用那么整个系统性能将会降下来。如果要做RAID 5阵列的话,最好使用相同容量相同速度的硬盘,RAID 5模式的有效容量是阵列中容量最小的硬盘容量乘上阵列中硬盘数减一后的数目,这是因为其中有一块硬盘用来存放校验信息。 RAID 5既能够实现速度上的加倍,同时也能够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所以在很多高端系统当中都使用这种RAID模式。 如何实现 RAID 5:

磁盘阵列初步图文教程

磁盘阵列初步图文教程 闲来无事,组了个raid 0,感觉还不错,速度有明显提高,加载游戏和启动程序速度有所改善先上对比图吧。 单碟速度下图: raid0 速度下图: 用的硬盘呢是这个,俩希捷500g单碟

步骤/方法 1. 1 下面说说步骤吧,因为板子不一样,进入和设置的方法有所区别,下面以我的P55A-UD3R为例,intel板子设置基本相同: 首先在电源开启后B I O S在进行P O S T时,按下键进入B I O S设置程序。若要制作R A I D,进入 「Integrated Peripherals」将「PCH SATA Control Mode」选项设为「RAID(XHD)」,退出BIOS程序设置并保存设置结果。 如下图 2. 2 然后需要进入RAID设置程序进行以下步骤设置: 步骤一: 在BIOS POST画面后,进入操作系统之前,会出现如下所示的画面,按+键进入 RAID设置程序。 步骤二: 按下+后会出现P55 RAID设置程序主画面。 建立磁盘阵列(Create RAID Volume) 在「Create RAID Volume」选项按键以制作RAID磁盘。 步骤三: 进入「CREATE VOLUME MENU」画面,可以在「Name」选项自定义磁盘阵列的名称,字数最 多可为16个字母,但不能有特殊字符,设置好后按键。选择要制作的R A I D模式(R A I D Level)。RAID模式选项有:RAID 0、RAID 1、Recovery、RAID 10及RAID 5 (可选择的RAID模 式视安装的硬盘总数而定)。选择好RAID模式后,按键继续执行后面的步骤。 步骤四: 在「D i s k s」选项选择要制作磁盘阵列的硬盘。若只安装了两块硬盘,则此两块硬盘将被自动设为磁盘阵列。 接下来请选择磁盘窗口大小(Strip Size) ,可调范围是从4 KB至128 KB。设置完成后,按键设置磁盘阵列容量(Capacity)。

各种RAID的工作原理

各种RAID的工作原理 通常称为:RAID 0, RAID1, RAID2, RAID3,RAID4, RAID5,RAID6。每一个RAID级别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 "奇偶校验"定义为用户数据的冗余信息, 当硬盘失效时,可以重新产生数据。R AID 0: RAID 0 并不是真正的RAID结构,没有数据冗余。R AID 0 连续地分割数据并并行地读/写于多个磁盘上。 因此具有很高的数据传输率。 但RAID 0在提高性能的同时,并没有提供数据可靠性,如果一个磁盘失效,将影响整个数据。因此RAID 0 不可应用于需要数据高可用性的关键应用。R AID1: RAID1通过数据镜像实现数据冗余,在两对分离的磁盘上产生互为备份的数据。R AID1可以提高读的性能, 当原始数据繁忙时,可直接从镜像拷贝中读取数据。RAID1是磁盘阵列中费用最高的, 但提供了最高的数据可用率。 当一个磁盘失效,系统可以自动地交换到镜像磁盘上, 而不需要重组失效的数据。R AID2: 从概念上讲, RAID2 同RAID3类似, 两者都是将数据条块化分布于不同的硬盘上, 条块单位为位或字节。然而RAID2 使用称为"加重平均纠错码"的编码技术来提供错误检查及恢复。这种编

码技术需要多个磁盘存放检查及恢复信息, 使得RAID2技术实施更复杂。因此,在商业环境中很少使用、 RAID3: 不同于RAID2, RAID3使用单块磁盘存放奇偶校验信息。 如果一块磁盘失效, 奇偶盘及其他数据盘可以重新产生数据。 如果奇偶盘失效,则不影响数据使用。RAID3对于大量的连续数据可提供很好的传输率, 但对于随机数据, 奇偶盘会成为写操作的瓶颈。R AID4: 同RAID2, RAID3一样, RAID4, RAID5也同样将数据条块化并分布于不同的磁盘上, 但条块单位为块或记录。R AID4使用一块磁盘作为奇偶校验盘, 每次写操作都需要访问奇偶盘, 成为写操作的瓶颈、在商业应用中很少使用。R AID5: RAID5没有单独指定的奇偶盘, 而是交叉地存取数据及奇偶校验信息于所有磁盘上。在RAID5 上, 读/写指针可同时对阵列设备进行操作, 提供了更高的数据流量。RAID5更适合于小数据块, 随机读写的数据、RAID3 与RAID5相比, 重要的区别在于RAID3每进行一次数据传输,需涉及到所有的阵列盘。而对于RAID5来说, 大部分数据传输只对一块磁盘操作, 可进行并行操作。在RAID5 中有"写损失", 即每一次写操作,将产生四个实际的读/写操作, 其中两次读旧的数据及奇偶信息, 两次写新的数据及奇偶信息。R AID6: RAID6 与RAID5相比,增加了第二个独立的奇偶校验信息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