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重点建设100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2009重点建设100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2009重点建设100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2009重点建设100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地方经济要实现转型升级,需要千千万万具有工程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科技学院院长杜卫提出,要培养大批兼具学识素养和应用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程技术类应用型人才,以更加符合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

杜卫委员分析,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实际工程技术能力的大学毕业生。而从国家教育政策的角度看,目前比较强调高职学生要具有高技能,但对于大量本科学生却没有明确的应用型人才定位,大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然偏重理论型,对动手和实践能力培养投入不够。这造成了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部分脱节,满足不了企业对大量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需求,一定程度上也导致相当数量的本科毕业生由于不能适应企业实际需要而就业难。

“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应与高职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有所区别。” 杜卫委员认为,高职类院校主要培养的是以岗位技能适合度为标准的应用型人才,而本科层次是培养能对先进技术进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行业工程技术人才,工程技术类应用型人才要具有较为扎实的通识教育基础,兼具学识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

杜卫委员建议,应从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层面,把应用型院校作为高校的一个类型,加强对应用型院校的“分类指导”,实施“分类

投入”,鼓励办出特色和水平。国家可以重点资助建设100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分5年建成,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本报北京3月9日电)

有关机械专业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的思考

摘要针对国内机械专业课程教学现状,我校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建立了立体化系列教材群,走“工学结合”的道路,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的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教材建设 Reflec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eaching Material for Applied Undergraduate//Li Xiaohui,Luo Weiping Abstract For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s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mechanics education,this paper have disc-ussed many aspects such as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stereoscopic teaching material,taking a road to combine work with study to cultivate talented persons with high-quality application-oriented mechanical techniques. Key words applied;curriculum system;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 Author's address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11169,Nanjing,Jiangsu, China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机械专业将致力于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全面、富有创业创新精神”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针对国内机械专业课程教学现状,经过反复调研、论证,一致认为,机械设计类课程体系以及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远远不能适应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和培养21世纪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陈旧,教材注意求全求严,忽视了现场应用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手段落后,计算机和多媒体的运用不够,未能体现现代教育的教学理念。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从培养适应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出发,以加快培养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人才为指导,我们提出了对机械专业设计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理念,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了全方位大力度的创造性改革,改革的成果以教材的形式固化。 1课程体系改革 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及国内外普通高校本科教育的现况,我们得出结论是: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以工程应用为主线,课程改革也必须从核心专业课开始。按照知识能力模块构造课程体系,打破了过 去按学科系统性、完整性的“老三门”构建教学体系的旧框框,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重组、整合,使课程理论教学体系和课程结构得到了优化,增加了新技术内容,注重了知识应用性。如设计类课程中,将传统课程中“机床概论、切削原理及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等内容构建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将“夹具、刀具、常用机构、专机设计”等内容组建成“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二门课合并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1];同时,根据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每门课程都设置相应的课程设计环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反映应用性人才培养要求的全新设计类课程体系。 2立体化系列教材群建设 根据新的课程体系,我们组成机械专业设计类课程系列教材编写组,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高质量的系列化、多层次的立体化教材群,大致涵盖了机械专业设计类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 (1)出版了《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以及《机械制造装备设计》三本骨干课程的教科书。这套系列教材作为教育科学“十五”国家级规划课题的研究成果,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并为许多兄弟院校选用。新教材在教材内容上注意处理好了以下两个方面:1)围绕着应用来进行教材内容的取舍。2)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应用能力是指在理论指导下,解决实际工作中新的问题的能力,而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应用能力,通俗地说,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后劲”和本钱。该套系列教材定位准确,能够满足新形势下我校及兄弟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2)教材以立体化的形式呈现,包括学习指南、习题题解、电子教案及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画面活泼生动,紧紧抓住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活跃,积极性大增,整个教学过程张弛有度、趣味盎然;充分解放了教师,减轻了板书的负担,可以使教师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讲解上,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目前《机械设计基础多媒体教学系统》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配合教材出版,另两门课程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也即将完成等待出版。 (3)与教材配套的课程设计指导丛书——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机械装备设计课程设计》是对教材的进一步深化和巩固,起到了强化实践设计能力的培养、实践与理论充分结合的作用。 3教材的创新点 (1)对机械专业设计类课程体系整体结构进行了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1)01-0052-0252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涵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涵 摘要: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 转型发展体现了学校内涵建设和生存发展需要的价值取向,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转型”,即 办学定位“转”为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人才培养类型定位“转”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培养目标“转”为提升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为主,培养方式“转”为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为主,以此找到走出转型中的困境和缓解矛盾的应然举措,促进学校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地方;本科;转型 发展应用型技术本科是我国当前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作为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其建设顺应了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正值“十三五”发展规划谋篇布局的重要时期,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是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转型过程中存在着亟 需解决的困境与矛盾,所以明确“转型”的内涵,是促进 学校早日实现转型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办学定位“转”为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 办学定位决定着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方向。办学定位的

制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认清的位置困惑是关键,既不可能像传统本科高校那样突出高、精、尖,抢占学科发展前沿,又不可能在原有基础上停滞不前,所以会出现简单模仿和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要化解该矛盾新建本科院校一定要走新路。首先,要遵循本科规律和与时俱进的关系,明确指出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背景下,本科教育不是在专科教育基础上简单增加一年学习,增加一些课程的教育,应是以“学术”为纽带,围绕着学生上大学后实际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而开展的教育。这样,教学与科研,学科与专业都是本科教育的基本元素。其次,要清楚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需求?是否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些是我们在定位和路径选 择之前必须要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传承中创新,在融合中发展,在创新和发展中立足。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坚定服务地方的理念。紧扣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扎根临沧、立足滇西,服务云南、辐射周边,以培养培训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办学条件优良、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学校。 二、人才培养类型定位“转”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类型应转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首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依托学校的定位,

应用型本科转型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第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与教学型本科院校的比较分析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传统本科院校发展特征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这种教育要求既具备高等教育的共性特征,又区别于一般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及高职高专。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强调能力培养,突出“应用性和实际性”,注重体现服务地方性经济;与高职高专相比,它不仅有技术的操作训练,同时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积淀,培养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与传统研究型、教学型高等院校相比较,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如下特征。 1、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功能 大学的三大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不同类型和水平的高等院校在建设目标和投入上可以且应该有所区分和侧重。重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属于精英教育,通过学科建设、科学研究进行知识创造,引领科学知识传播和前沿发展,服务社会高层次需求。重点高校具备这种发展模式的资金、人才方面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应用型本科院校包括传统地方转型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以实施应用技术教育为特征,在师资和投入的条件限制下,不可能过多注重学术水平和知识创新,应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实用新技术的创新并直接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目标应主要定位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科学研究的职能定位在应用技术水平和新技术开发、推广和投产。 2、服务区域经济为主要使命 重点研究型高校因其自身功能定位和学生来源的差异在社会服务方面具有更强的辐射性和较广的涵盖范围。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应用技术教育模式下主要服务与区域或行业经济,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为了凸显服务功能,专业设置不能再以学科理论为主要依据,而应以学科建设为支撑,强化专业的服务和应用功能。交叉学科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应用性等多方面特征,新建本科院校更具开放性,在学校组织架构、体制机制方面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更易于捕捉新的发展机遇。依据新建本科院校肩负的历史使命、办学定位和办学资源等客观条件将交叉学科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 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

目录 引言 (1) 一、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 (一)办学定位趋同,盲目按照惯性思维发展 (3) (二)学科专业无特色,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 (3) (三)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3) (四)科学研究“重科学、轻技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低 (4) (五)师资队伍“重学历、轻能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低 (4) (六)办学经费短缺,实践教学硬件条件明显不足 (4) (七)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深入,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缺乏必要保障 (5) (八)新建本科院校及独立学院问题更加突出 (5) 二、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及结构调整的启示 (5) (一)欧美经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及其特征 (6) (二)欧洲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经验---应用技术大学的兴起 (6) (三)应用技术大学在欧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8) 三、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16)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要求 (16)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必然 (17) (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加强院校内涵建设的内在驱动力量 (17) (四)地方本科学校转型发展方向——应用技术大学 (17) 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19) (一)确立应用技术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19) (二)加强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引导和宏观指导 (20)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分类评估制度 (20) (四)加大对应用技术大学的经费投入 (20) (五)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20) (六)各级政府为行业企业参与合作育人提供法律、法规和机制保障 (21) (七)在国家框架下开展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合作 (21) (八)加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 (21)

地方本科高校的目标定位及发展策略(一)

地方本科高校的目标定位及发展策略(一) 一、地方本科高校代写论文的办学目标定位 1.办学目标定位的依据 地方本科高校指市级地方政府举办的本科高等学校。它们一般不具有悠久的历史、雄厚的实力和省、部属大学的优越感,在竞争中只有靠质量和特色取胜,而对其办学目标准确定位则是提高质量和形成特色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明确办学目标定位并以此作为学校长远发展的基本依据,对地方本科院校来说意义尤其重大。 (1)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近年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加大,而地方本身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工科类、管理类和有实践经验的高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因此,形势迫使地方本科高校必须立足地方实际,准确定位,明确服务方向。地方本科高校专业设置要着眼于地方,人才培养重在实用,生源来于本土,就业面向基层,与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老牌本科高校相比更容易实现与地方社会经济的沟通。 (2)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核心竞争力”是使一个单位或区域名列前茅的关键因素。核心竞争力只有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提高。地方本科高校要科学分析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科学确定学校在整个高教系统中的位置,合理地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确定发展目标,从而形成一个独特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

(3)地方本科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地方本科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办成什么样的学校”和“怎么样办学”这个基本命题。有了明确的办学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够形成办学的“品牌”效应。定位是确定发展的目标,特色则是发展的支撑点和生长点。只有依据定位和特色的发展,地方本科高校才能够做到内涵和外延的有机统一,才能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办学目标定位的内容 (1)学校类型定位 地方本科高校在确定学校办学层次上,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定位。地方本科高校无论在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和学科专业方面,还是科研水平、服务功能和教育资源方面,都与省部级本科高校存在较大差距,一般比较恰当的定位应该是“教学型”。 (2)学校特色定位 一是地方特色。即依托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经济社会资源,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等对办学目标定位。二是学科专业特色。既要坚持和发展原有的特色和优势,又要发掘新的优势学科和专业特色。三是人才培养特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一般性要求,建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四是办学特色。学校经长时间的探索与积淀形成特有的办学理念、校风学风和校园文化等等。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 个基本问题 陈小虎杨祥 一、引言 从20 世纪末到21 世纪初,随着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飞跃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大幅度增加,接受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利益主体的多元性、生产目的和消费需求的多层多类性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多类型、多层次的需求。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必须紧密跟进,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专门人才”。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强国以及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需要,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提供了土壤和历史机遇。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规模和质量需求、优化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自1999 年开始,高等教育较快速地展开了扩招,同时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应时而生。截止2012 年,我国新建(或新升格)本科院校已达325所、独立学院303 所,在校本科生人数达全国本科在校生人数的一半以上(含独立学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生力量。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到2020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的目标,高等教育还要新增650 万以上的学生,新增规模的主体要由新建本科院校以及今后新建的本科院校来承担。由于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纲要》提出的毛入学率40%只是一个最低标准,多数省市都会超出这个比率。北京、上海、天津毛入学率2005 年已经超过50%,达到普及化标准了,有一批省份在2015 年毛入学率也会超过或达到50%。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序幕已经拉开了。普及化的到来迫切需要一大批新建本科院校承担,也可以说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的主力军。 新建本科院校分布范围广,从中心城市到少数县级城市,其中60%以上在地市级城市。生源大部分来自地方,管理上以省市为主,有一部分为民办新建本科院校。特殊的发展历程决定了这些学校的办学使命是以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根本宗旨(或主体任务)。因此,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在实践高校四大职能、办应用型本科教育上应有很多不同特征或更加鲜明的目标特征指向。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数据看,与老本科院校相比,整体上毕业生的质量指标没有一项指标比老本科院校好,少数新建本科院校比较好。这整体上说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尚未能办出特色,没有真正办出应用型本科应有的质量水平或特色指向。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还不成熟,类型不明显,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到实践还有较大距离。尽管个别学校比较成功,有了自己的特色,但整体上还未成为一个类型,尚不成型。 因而,《纲要》第22 条、第31 条非常明确地提出,要引导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出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树立多样化人才观,系统化人才观,大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等。这是方向性指引,为新建本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1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1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 2013年11月 课题组成员:孙诚、卢彩晨、杜云英、赵晶晶、张智、尹玉辉 目录: 一(转型发展的背景 二(转型发展的优势 三(转型发展的难度 四(欧洲发展的经验 五(转型发展的建议 一、转型发展的背景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中国技能人才状况、高等教育发展特点、世界职教发展规律 ,一,世界经济发展背景 趋势一:经济重心回归实体经济 1、欧美的“再工业化” 20实际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经历了个“去工业化”过程~劳动力迅速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和占世界制造业比重持续降低~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过度依赖以金融业、房地产业的虚拟经济的国家在金融危机中受到沉重打击~市场大幅萎缩。重归实体经济~推进“再工业化”战略被发达国家提到产业结构调整的议事日程上来。”再工业化”着重发展高端制造

业~谋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2、东南亚国家占低端制造业市场 越南、印尼、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制造业要素中~土地成本、人力成本远低于中国~2011年吸引外资直接投资达1170亿美元。服装鞋帽等低端制造业正加快向东南亚国家转移。 案例:耐克工厂从中国“转战”越南~1980年时耐克公司把它在韩国、中国台湾省的工厂移至中国大陆。2000年中国生产了全世界40%的耐克鞋~居全球首位。2010年~越南取代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耐克鞋生产国。 趋势二:经济格局变动催生新的产业革命 未来20年~是世界范围内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成长、发育期~是国际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世界地缘格局重组关键期~也是改变国际竞争规则与产业重新洗牌的重要时期。

地方本科院校新的使命:引领地方文化

地方本科院校新的使命:引领地方文化 内容提要:文章通过对地方本科院校引领地方文化的意义和可能性的分析,探讨了地方本科院校如何通过自身的建设来创造引领的条件,并通过现代大学的三大功能发挥的途径,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引领地方文化的命题和做法。 作者夏跃平,浙江嘉兴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嘉兴 314001) 以往的大学以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为自己的使命,而“引领文化”显然是一个新的使命。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大学入学规模日益扩大;二是一批地方高校异军突起。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量涌现,在全国701 所本科院校中,新建本科院校有198 所,占本科院校近1/3,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大都是地方本科院校。像浙江、江苏等高教发达省份,几乎每一个地市都有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在我国创新文化和文化发展中,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在办学过程中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并在此间得到自身的良好发展,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笔者的思考是:一个国家的高教系统,是社会这个大系统的子系统,如果一个国家的高教系统是一个良好的系统,那么,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它至少应具备开放性和层次性。所谓开放性,也就是能与社会这个大系统的发展进步相一致,并能很好地为它服务,这是大学存在的理由之一;所谓

层次性,也就是每一所大学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社会的要求,合理地明确自身的位置及所处的层次。因为,对一个系统而言,结构决定功能,良好的结构才可能有良好的功能。同理,大学在引领文化这个问题上,同样应具有层次性。具体地说,世界一流大学引领世界文化,中国一流大学引领中国文化,地方高校引领地方文化。如果浙江省的地方本科院校都能在引领地方文化中发挥作用,不仅能提升当地的文化建设水平,推动经济的发展,而且也能更好地办好学校,真正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从而实现区域社会进步与高校自身发展的良性互动。当然,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是相对于国家直属本科院校而言的,办学条件、自身文化积淀都相对薄弱,要引领地方文化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这并不是说不可能。关键是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加强自身的文化积淀,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以及引领地方文化的阶段推进和引领的途径选择。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探索,以求教于同行和专家们。 一、引领地方文化的意义及可能性1.意义。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地方本科院校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些本科院校中大都是新建本科院校,而且大多数是建在省政府所在地以外,比如浙江省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通过合并、调整、升格,已实现了每个地市一所本科院校的高教格局。这些本科院校与地方政府、当地企事业单位有密切的关系。当地政府对学校每年都有几千万元的资金投入。一个值 得思考的问题是,地方政府为什么要出资建设大学?实际上,地

浅析应用型本科院校适用性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浅析应用型本科院校适用性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发表时间:2019-05-21T10:00:10.577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3期作者:韩明玉张超 [导读] 专业课教材的“适用性”问题是制约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 哈尔滨剑桥学院哈尔滨 150000 摘要:专业课教材的“适用性”问题是制约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明确应用型本科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从办学定位、专业特色、企业需求及学生认知能力等多个角度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材“适用性”规范,确保应用型本科院校健康发展。 关键词:本科院校应用型适用性教材建设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并且受西方先进高等教育思潮的启发,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新型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新型本科院校,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新问题,其中专业课教材的适用性问题是制约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就很难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其“应用型”的特色就难免流于形式,最终必将陷入发展困境。 2.我国大学“金字塔”式的分类模式 (1)研究型、学术型大学 研究型、学术型大学处于“金字塔”的塔尖。主要指一本院校(985、211),占我国高等院校的3%~5%。其提供全面的学士学位计划,致力于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承担国家基础性、原创性和前瞻性的科学研究,培养理论型、学术型和创新型的研究型人才。 “研究”二字体现了人才培养的高层次。研究性大学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的研究性人才,拥有卓越的师资队伍,产出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担负起培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杰出人才。 (2)应用型本科院校 应用型本科院校处于“金字塔”的塔身。主要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一般指二本和三本院校。 “应用”二字,体现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高职、高专院校 高职、高专院校处于金字塔的塔基。主要指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培养面向具体行业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教学和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传统“精英”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学术型人才培养,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的误区。地方型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大力学习和模仿985高校及211大学的“成熟”办学经验和教学模式,在教材选择上易与这些研究型和学术型大学的所选用的“经典”教材一致,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重理论教育而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国内教材中存在部分教材的内容陈旧滞后于科技进步,缺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匹配性和地方适用性,缺乏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教材的“适用性”评价标准。学校政策导向及教师晋升渠道的限制导致教材建设不受重视,教材数量急剧增长,教材内容千篇一律,质量普遍下降;学校教材管理不完善导致教材选择无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匹配。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学习这类“经典”权威教材吃力,无法真正领会其中理论精髓,使学生的厌听、厌学情绪加重。同时,由于缺乏与应用型培养相一致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无法真正掌握实际应用技能,导致应用型高校的学生学术性欠缺、技能性不强的局面,无法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 4.专业教材适用性建设 专业课教材的“适用性”问题是制约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通过第三部分的剖析,专业课教材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不相适应主要体现在专业课教材的编写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材的选用两个方面。因此,需从这两个方向入手,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教材适用性评价规范。 加强教材编写队伍建设。“经典”教材大多由985或211高校的知名教授或学者编写,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大多模仿编写,且编写原则仍沿用这些研究性大学的教学方法和理论层次,未能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培养方案编写教材,导致教材无法更好地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因此,应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教材编写团队建设,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的特色编写应用型教材。 建立专业教材选用和监控制度。在教材选用过程中,教材管理部门应对教材的质量和选用严格把关。每门专业教材的选用,需二级学院教材使用团队或教师进行调研、申请,由二级学院审核把关监控,并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信息反馈,不断跟踪和优化教材的适用性,使其切合办学定位与专业特色。 市场导向,优化教材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课教材要适合区域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因此,需要通过市场调节和优化教材建设,使其与地方经济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相适应。 5.结语 专业课教材的“适用性”。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其“应用型”的特色就难免流于形式。应确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分类层次,明确应用型本科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从办学定位、专业特色、企业需求及学生认知能力等多个角度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材“适用性”规范。 参考文献: [1]郑殷钰.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教材的适用性问题研究――教学管理的视角:以TZ学院材料物理专业为个案[D].2012:1-99.

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现就开展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提高地方高等教育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2、基本原则 ——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确定一批试点高校和专业(集群)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全面提升地方本科高校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坚持需求导向、分类推进。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高等教育实行分类管理,科学定位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类型、科学研究任务、主要服务面向、质量标准要求和国家、社会责任。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扩大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办学自主权,提高学校适应人力资源市场变化的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能力、为区域发展创造人才红利的能力。 ——坚持顶层设计、综合发展。系统总结近年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充分发挥省级政府在改革中的主体作用,扩大省级政府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的统筹权,促进区域内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3、总体目标 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以下目标: ——建成一批地方本科转型示范学校。引导试点高校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直接融入区域发展、产业振兴和技术进步,深度融合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发展道路。 ——试点高校就业质量显著提高。试点高校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更好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毕业生技术应用能力达到本行业先进水平,创业人才培养有重大突破,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毕业生起薪水平、就业稳定性高于怀层次其他高校。 ——服务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显著增强。围绕国家和区域重点产业建成一批高质量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成一批校企联动的产业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充分发挥其对产业链价值的贡献力和产业群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人才培养立交桥初步形成。充分发挥试点高校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应用技术本科与中高职有机衔接,拓宽中高职毕业生和在职技术技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的转型发展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的转型发展[摘要]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结构及多 元化构成。面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中的高层次体育人才培养范围狭窄、高层次体育人才匮乏,体育师资队伍的评价机制不尽合理,技术技能实践型体育教师缺乏的瓶颈,提出以现代职业教育为导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优先考虑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同时兼顾科研能力;引培并举,加强高层次体育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导,推动青年体育教师的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师资转型发展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求 1999年以来高等教育快速扩招,到2012年,我国新建(新升格)本科院校达325所,独立学院303所,在校本科生人数占全国本科生在校人数的50%以上,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新建本科院校60%以上集中在地市级城市,管理上以省市共管为主,生源大部分来自地方,特殊的发展历程决定了这批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由于其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高度契合性及鲜明的发展指向,这批高校被称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历经十余年的探索实践,从合并组建、稳步发展逐步走向凝练特色、快速发展,初步得到社会认可。然而,麦可思研究院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数据显示,①与老本科院校相比,整体毕业生的质量指标没有一项比老本科院校好。②表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并没有真正办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有的质量水平和特色,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01—2020年)》第二十二条明确提出:要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促进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出特色。这为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和动力。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时,特别提及“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014年3月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得到确认,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型、职业教育类型转,而现在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③地方本科院校改革的序幕正式拉开,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 发展应用技术型院校是大势所趋,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结构及多元化构成。狭义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指教师既要具备教师资格,又要具备职业资格,但学术型体系下发展而来的教师构成多样,有科研型、教学型、教学科研型、技能型等,一刀切要求所有教师均为双师型、“通”“专”结合不太现实;但可对优秀的学术带头人等提出此类要求,而其他教师则兼顾多元,以个人特色在专业团队平台上发挥个人优势。师资队伍的多元化构成包含两

应用型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调研报告

应用型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调研报告 纺织服装学院专题调研组 一、调研的目的 随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按照学院“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部署,切实做好学科专业建设工作我院安排了纺织工程系与服装系开展大规模调研。本着向兄弟院校虚心学习,取彼之长,补己之短的态度,着重就新专业设置、专业方向优化、学科建设、实验室管理等开展调研。此外,通过调研与兄弟院校建立广泛的信息沟通、教学、科研合作渠道,为更快、更好地将纺织服装学院做强、做大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调研的基本情况 这次调研主要考察了五所不同层次的纺织服装院校,四川大学、北京服装学院、西安工程大学、五邑大学和嘉兴学院。其中四川大学是全国一流的重点大学,2000年开始招收纺织工程专业,2009年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五;北京服装学院和西安工程大学都是以纺织服装为主的、在相应行业有较大影响的特色明显的院校;而五邑大学、嘉兴学院是地方性的综合院校,与我们学院的有许多相同之处。同时还考察了广州国际轻纺城和广东西樵轻纺城,北京市的相关市场。 1.四川大学为国内知名大学,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都市区,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纺织工程系隶属于轻纺与食品学院。纺织工程专业自200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经过短短几年的建设,纺织工程与科学一级学科在2009年全国排名已升至第五位。正是这个原因,我们慕名前往四川大学虚心学习他们学科和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 2.北京服装学院是全国唯一以服装命名,艺工为主,艺、工、经、管、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主动出击,争取资金和人力资源等的投入据此打开局面,取得长足发展。同时深刻认识到科研课题的申报需要联合各学科的力量,重视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建设,综合提升整个学院的教学科研实力,成果显著。 3.西安工程大学办学历史悠久,是一所学科设置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以工为主,纺织服装为特色,工、理、文、管、经、法、教等多学科、多层次、综合实力较强的多科性大学。目前,学校下设15个学院,2个教学部:纺织与材料学院、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艺术工程学院(艺术设计采用“3+1”教学模式)、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理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中澳国际学院、广东服装学院和福州服装学院,研究生部和体育部。 西安工程大学艺术工程学院“3+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艺术设计专业本科4年中,安排3个学年的课堂理论教学,1个学年的实践教学。1个学年的实践教学分为两个学期,1个学期(第6学期)集中到公司、企业参加专业实践,另一个学期是分散的立体的安排。“3+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一项大型的教学改革课题,荣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在此基础上,学院进一步完善运作机制和配套措施,尤其是实践中一 1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 策研究报告 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

目录 引言 (1) 一、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 (一)办学定位趋同,盲目按照惯性思维发展 (4) (二)学科专业无特色,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 (5) (三)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6) (四)科学研究“重科学、轻技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低6 (五)师资队伍“重学历、轻能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低 (7) (六)办学经费短缺,实践教学硬件条件明显不足 (7) (七)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深入,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缺乏必要保障 (7) (八)新建本科院校及独立学院问题更加突出 (8) 二、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及结构调整的启示 (9) (一)欧美经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及其特征 (10) (二)欧洲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经验---应用技术大学的兴起 (10) (三)应用技术大学在欧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3) 三、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24)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要求25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必然25 (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加强院校内涵建设的内在驱动力量 (26) (四)地方本科学校转型发展方向——应用技术大学 (26) 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30) (一)确立应用技术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30) (二)加强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引导和宏观指导 . 30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分类评估制度 (31) (四)加大对应用技术大学的经费投入 (31) (五)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32) (六)各级政府为行业企业参与合作育人提供法律、法规和机制保障 (33) (七)在国家框架下开展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合作 (33) (八)加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 (33)

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的基本依据和价值取向

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的基本依据和价值取向 摘要:本文以经济管理类教材为例,分析了目前教材建设的主要问题,提出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应以生源状况和目标定位为基本依据,以务实求真、学以致用为价值取向,建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材。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 本文立足于教学型大学,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例,对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的基本依据、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持的价值取向进行探讨。 一、教材建设的基本依据:生源状况和目标定位 如果我们把普通本科学校划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三个类型,从人才培养的主体观察,“应用型”的本科生主要由教学型大学培养。与研究型大学相比,教学型大学应该以培养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人才为中心,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和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如果把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比喻为一个“金字塔”,并且把这个“金字塔”划分为五个由低到高的层次,那么,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于金字塔的第四个层次,即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竞争激烈化的今天,本科毕业生应具备“学创”融合的思想素质、务实求真的科学素质、雅俗优选的文化素质、“忍辱负重”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在业务能力方面,应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体系由梯度上升的三种能力,即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或称一般能力)、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或称专业能力)和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或称创新能力)构成。在这个体系中,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由知识获取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微机应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所构成;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由经济核算能力、信息选择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经营策划能力所构成;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是在规范化专业能力基础之上的拓展,由管理方法创新和管理技术创新能力所构成。这些素质和能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教材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教材建设的目标应决定于人才培养的目标、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材建设,就应该围绕上述人才培养目标而进行。教材建设要在“三个有利于”上下功夫,即要有利于开阔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提高经济管理类学生的素质,有利于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能力。

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控机制的构建

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控机制的构建 李建宇,洪林 (盐城工学院高教研究所,江苏盐城224051) 【摘要】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应以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目录为导向,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建立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有优势学科专业支撑的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这对我国高等教育尤其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动态调控;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18(2013)01-0063-03 【作者简介】李建宇(1958—),男,江苏盐城人,原盐城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授;洪林(1961—),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高教研究所所长、学报编辑部主任、研究员。 专业是高等学校实现其办学功能的重要载体,专业设置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它对高校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专业设置日益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已成为制约高校提升办学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特殊瓶颈。如何打造紧密结合并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特色,实现教学模式由单纯注重知识传授向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教学资源建设由传统的分散单一型向集约型、立体化、网络化、共享型转变,教学管理机制由过于强调规范向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和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转变,做强应用型专业,发展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提高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建立起切实可行的专业自我调控机制,已成为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中十分迫切的任务。 一、现状:专业广泛、布点失衡、供需失调 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大多是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由专科学校合并升格而成,多年以来,这类高校不断向老高校看齐,期望尽早跨入综合高校行列。于是专业数量和专业布点量不断扩张,以致出现专业设置广泛、区域布点失衡、人才供需失调的严重现象。本文仅对江苏2009年高校专业设置情况作一简要分析。 1.专业设置广泛 2009年,江苏普通高校共设置本科一级学科70种,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设置数的96%;设置本科专业289个,专业布点2761个,在校生92.1万人。其中,工学专业布点996个,占专业总布点数的36.38%;文科主要集中在管理学,有469个专业点,占总数的17.13%。随着服务外包和软件、新能源、新材料、空间、海洋、地球探索资源开发利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又新增设专业点288个。一些高校特别是一些地方本科院校,不顾自身原有学科专业基础和办学力量,也不考虑专业设置良性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自身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外在要求,盲目追求“大”而“全”,不经过合理论证就盲目上马一些在研究型大学已经开始被理性淘汰,对于学生而言几乎无业可就,对高校自身发展而言也无竞争力的专业。不少教学型的地方本科院校成了研究型大学的复制品,缺乏专业特色已成为当今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发展中一个不争的事实(宋争辉,2011)。 2.专业布点失衡 在全省2761个本科专业布点中,有47个专业的布点数超过20个,其中英语、计算机科学与应用专业布点达61个,而药物化学、物业管理、投资学、天文学、体育产业管理等84个专业布点仅各有1个。在校生数也向理工类专业严重倾斜,其中电子信息类规模达到14.6万在校生;其他在校生人数较多的一级学科有工商管理类、机械类、经济学类、艺术类、外国语言文学类等;有19个专业在校生人数超过万人,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校生人数3.69万人,英语专业在校生人数3.36万人,同时,有54种专业在校生人数不足百人[1]。有些高校为了获取经济效益,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不去考虑社会需求,重复设置专业。从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不少高校的本科专业表现出严重的趋同性。 3.人才供需失调 江苏高校本科各专业在校生在现有20个行业 36 高教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