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化”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趋势

“地方化”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趋势
“地方化”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趋势

地方化”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趋势

【摘要】“地方化”是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特色发展的应然之举。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实现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努力成为区域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给地;通过调整完善学科、专业建设,全面对接和服务地方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未来发展;开展应用型科研,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争取成为地方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主体;引领区域文化,促成内外共生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地方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09(2016)19-0026-03

【作者简介】1.关雯文,金陵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0001 )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2.吴学松,金

陵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0001 )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英国学者阿什比认为,大学“像动物和植物一样地向前进化。所以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1] 大

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所处的环境。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所在地多为地级市,由当地政府主管或共建,生源多以当地为主辐射全省,相当数量的学生毕业后留在本地就业,这就决

定了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与所在区域的天然联系

引导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顺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潮流,“地方化”是其转型发展的应有之义。转型后的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将深植于区域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的整体脉络中,并与区域之内的其他领域的变革紧密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与区域共生共荣。

一、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地方化”的主要意义

(一)“地方化”是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依托平台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到来,我国加快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加快培育发展的新动力,实现依靠创新驱动和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我国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 “中国制造2025” “互联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一带一路”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高校作为当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源,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引擎,理应在国家的这一系列发展战略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主要问题是“接地气” ,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在“应用”上做文章,踏踏实实地为地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从国家到省、市的层层落实,亟须各级各类高校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其“创新极”作用。对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地方化”是贯彻落实一系列国

家重大战略的最好的依托平台。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抓住这一历

史机遇,主动融入地方,努力成为地方政府的“思想库”“智力源”和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地。以“地方化”

为生存之本和发展之源,积极参与到国家重大战略在地方的具体落实工作中去。

(二)“地方化”是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的基本坐标

高等教育在向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矛盾及矛盾的解决,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近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凸显,这实际上暴露了高等教育体系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科技进步的响应过于迟滞的问题。为解决高等教育诸要素之间的不协调问题,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国家的引导下,我国高等教育正进行一场以调整教育结构为主题的深刻变革。

扎实稳步推进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需要与之相匹配

的高等教育结构,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就成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中的关键一环。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多脱胎于因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建立的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等,其本身就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因此,以“地方化”为坐标,深刻把握自身产生的社会根源,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在与地方互动中为自己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是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本次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过程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地方化”是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发展的应然之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指出:“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一所大学水平的高低与否,不在于占地之广、规模之大、学科之全,而在于其鲜明的特色。特色不是自我标榜的宣传标签,而是一所大学内化于行的理性价值特征,也是决定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关键因素。

走特色发展之路,是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做出的战略选择。对新兴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特色”的打造不是空穴来风,首先需要对自身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做出客观的判断,提炼出具有可继承性和发展性的要素,并以此为据,凝练特色。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诞生起,就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且经历了一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后,其办学实践也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区域社会的认可。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认识到,“地方化”既是该类学校的立校之本,也是该类学校的核心特征和凝练特色的根本依据。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在整合长远理想和当前任务的过程中,在融入地方、依

托地

方、服务地方的进程中凸显特色

二、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地方化”的应对策略要促进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发展,学校应在高度重视

“地方化”的基础上,增强自身服务区域社会的能力,提高区域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真正做到以贡献求发展。

(一)打响“地方战略” ,实现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

美国“相互作用大学”的形成过程有五个标志:确立大学的基本结构、大学与社区相结合、大学获得社区的尊重、社区的尊重对大学的挑战、以他方为中心的积极态度。[2] 我国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虽缘起于地方,但服务地方的潜能还远没有充分释放,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地方院校提档升格蔚然成风,盲目追求高层次、大而全,结果是不仅脱离了地方,其自身发展也陷入了“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境地。因此,在新一轮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中,从“自我中心”走向“他者中心” ,牢固树立“以他者为中心”的理念,和地方建立积极的战略伙伴关系,应成为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发展的新策略。“以他者为中心”需要观念的彻底转变,这要求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将服务面向的核心聚焦到区域,实现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实现从学校本位向学校与社会共生的转变,全面提升学校对地方经济社会转型

发展的贡献度。(二)对人才培养流程进行再造,成为区域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给地

地方经济的转型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本供应,这就涉及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实质性转型的问题。在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是学校牵一发而动

全身的工作,也是最基础的转型。当前,培养学生以能力为中心的时代已然来临,这就要求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建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要围绕产业链来办专业,面向需求来育人才。[3]人才培养的“地方化”要求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坚持区域性、行业性的服务面向定位基础上,以人才培养目标、类型、层次、规格要求四个维度为考量,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对原来的人才培养流程进行根本性再造,提高当地政府、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参与度,真正培养出大批适用于区域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调整完善学科、专业建设,全面对接和服务地方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一流的大学必定有一流的学科。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活动,往往是以学科专业为基本平台展开的,学科专业是建构大学学术文化的基本细胞和核心要素。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意味着其学科专业也要进行相应的转型,因为新常态下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动态性和复合型特征,这就要求本次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科专业调整必须以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为根本依据,在学科专业设置、调整及运行的过程中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调整完善学科、专业建设是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地方化”的有效途径。

目前,很多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地方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的调研做得还远远不够,只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

上,使学科、专业全面对接地方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未来发展,并吸引当地企业及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到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中来,才能充分释放学科专业本身的创造价值、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开展应用型科研,成为地方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主体

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找准自己的生态位,把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作为科研的主战场,充分体现应用型科研“轻骑兵”的后发优势。不同于基础性科研,应用性科研更注重科技成果的后期转化。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就是指为促进生产力的高效发展,对具有一定潜在开发价值的新生科技成果进行后期的试验、开发,进而推向市场,形成产业化。[4] 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加强对产学研合作资源的利用,积极探索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平台、技术开发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实习实践基地等多种有效的合作模式,努力多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以高质量的科研应用成果服务社会、提升地方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努力成为地方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主体。

(五)引领区域文化,促成内外共生、健康蓬勃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文化活动,其重要功能之一即文化传承与创新。加强地方文化建设,引领地方文化发展,不仅是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职能,也是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有学者认为,地方高校的存在意味着一种与众不同的区域文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 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

目录 引言 (1) 一、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 (一)办学定位趋同,盲目按照惯性思维发展 (3) (二)学科专业无特色,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 (3) (三)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3) (四)科学研究“重科学、轻技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低 (4) (五)师资队伍“重学历、轻能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低 (4) (六)办学经费短缺,实践教学硬件条件明显不足 (4) (七)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深入,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缺乏必要保障 (5) (八)新建本科院校及独立学院问题更加突出 (5) 二、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及结构调整的启示 (5) (一)欧美经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及其特征 (6) (二)欧洲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经验---应用技术大学的兴起 (6) (三)应用技术大学在欧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8) 三、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16)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要求 (16)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必然 (17) (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加强院校内涵建设的内在驱动力量 (17) (四)地方本科学校转型发展方向——应用技术大学 (17) 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19) (一)确立应用技术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19) (二)加强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引导和宏观指导 (20)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分类评估制度 (20) (四)加大对应用技术大学的经费投入 (20) (五)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20) (六)各级政府为行业企业参与合作育人提供法律、法规和机制保障 (21) (七)在国家框架下开展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合作 (21) (八)加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 (21)

应用型本科转型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第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与教学型本科院校的比较分析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传统本科院校发展特征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这种教育要求既具备高等教育的共性特征,又区别于一般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及高职高专。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强调能力培养,突出“应用性和实际性”,注重体现服务地方性经济;与高职高专相比,它不仅有技术的操作训练,同时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积淀,培养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与传统研究型、教学型高等院校相比较,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如下特征。 1、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功能 大学的三大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不同类型和水平的高等院校在建设目标和投入上可以且应该有所区分和侧重。重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属于精英教育,通过学科建设、科学研究进行知识创造,引领科学知识传播和前沿发展,服务社会高层次需求。重点高校具备这种发展模式的资金、人才方面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应用型本科院校包括传统地方转型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以实施应用技术教育为特征,在师资和投入的条件限制下,不可能过多注重学术水平和知识创新,应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实用新技术的创新并直接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目标应主要定位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科学研究的职能定位在应用技术水平和新技术开发、推广和投产。 2、服务区域经济为主要使命 重点研究型高校因其自身功能定位和学生来源的差异在社会服务方面具有更强的辐射性和较广的涵盖范围。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应用技术教育模式下主要服务与区域或行业经济,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为了凸显服务功能,专业设置不能再以学科理论为主要依据,而应以学科建设为支撑,强化专业的服务和应用功能。交叉学科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应用性等多方面特征,新建本科院校更具开放性,在学校组织架构、体制机制方面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更易于捕捉新的发展机遇。依据新建本科院校肩负的历史使命、办学定位和办学资源等客观条件将交叉学科

高校转型发展方案与意义

高校转型发展方案与意义 当前,新一轮工业革命加速发展,我国进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刻,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迫切要求加快培育发展新动力,实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迫切需要加快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就是要更好地促进这些高校直接面向地方和行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更好地提升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就业质量、创业能力并奠定其长期职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使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和学习者发展创造更大价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撑。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并向普及化发展,但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一些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上脱离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设置、课程教材、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模式同产业发展实际、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办学封闭化倾向突出,有些甚至出现了就业难、招生难并存的现象。要破解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实行高等教育分类改革,解决部分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问题,引导这些高校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融合发展之路,推动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和质量提升,全面增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记者:引导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答: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指导意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系统总结了近年来高校改革发展实践、吸收借鉴了发达国家先进经验。转型发展的思路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明确政策导向。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基本要义是已有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是办学思路、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的调整,不是“挂牌”、更名或升格。文件牢牢把握这一政策导向,引导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形成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重视制度建设。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关键是要着力解决转型发展过程中“束缚过多、动力不足”的问题,通过体制改革激发地方和高校改革创新的积极性,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推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沟通衔接。文件既立足于在学校层面引导试点、形成示范,也立足于在制度层面通过试点推进整体性的体制机制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 三是加强省级统筹。转型的主体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的责任在各省级政府。《指导意见》强调加强省级政府在转型发展改革中的统筹作用,引导各地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整体布局结构出发,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面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定位、优化布局、调整结构上,从各地各校实际出发,积极稳妥推进转型发展改革,不搞一阵风,不搞一刀切。 四是坚持试点先行。充分发挥试点高校改革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加强对试点高校的指导和推动,形成示范效应。哪些高校需要转型,不是简单以本科院校的设置时间划线,主要是根据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并结合高校的条件和意愿来确定。

向应用型专业转型的地方高校工科专业教学模式研究

向应用型专业转型的地方高校工科专业教学模式研究 精确定位地方高校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地方资源和就业需求,重构工科专业人才的能力组成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应用型人才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建立工科专业转型的教学模式体系,旨在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通过分层的人才培养目标,已逐步缓解我国人才结构的根本矛盾。 标签:应用型;专业转型;工科专业;教学模式 一、工科专业转型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型发展。落实国家的高等院校“转型发展”的教育方针,调整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对推动地方本科高校的专业转型进程,平衡我国现阶段就业结构性矛盾意义重大。工科是我国第一大学科,工科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首先应明确工科的工程实践特色,了解就业市场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通过定位—借鉴—改革—实践四大步骤,推动工科应用型转型。 二、工科专业的教育现状及问题 1.缺少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些地方院校工科专业转型没有范本,为求效率,往往照搬名校的培养模式,导致地方性院校的应用型人才需求与名校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雷同。人才培养目标的同质化,無法满足市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工科实践类课程的形式化 在第三届国际工程教育大会上,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教授指出,工程教育存在重“学”轻“术”的倾向,学生缺乏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普遍存在教学虚拟题目陈旧单一、企业实践阶段流于形式等问题。当前各地方高校开始反思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注重实践环节。 3. 教师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匮乏 教师多是侧重理论研究的硕博研究生,缺乏工程实践经验。高校对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育和政策支持不足,教师提高实践能力有其局限性。 三、工科专业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

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现就开展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提高地方高等教育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2、基本原则 ——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确定一批试点高校和专业(集群)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全面提升地方本科高校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坚持需求导向、分类推进。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高等教育实行分类管理,科学定位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类型、科学研究任务、主要服务面向、质量标准要求和国家、社会责任。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扩大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办学自主权,提高学校适应人力资源市场变化的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能力、为区域发展创造人才红利的能力。 ——坚持顶层设计、综合发展。系统总结近年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充分发挥省级政府在改革中的主体作用,扩大省级政府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的统筹权,促进区域内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3、总体目标 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以下目标: ——建成一批地方本科转型示范学校。引导试点高校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直接融入区域发展、产业振兴和技术进步,深度融合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发展道路。 ——试点高校就业质量显著提高。试点高校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更好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毕业生技术应用能力达到本行业先进水平,创业人才培养有重大突破,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毕业生起薪水平、就业稳定性高于怀层次其他高校。 ——服务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显著增强。围绕国家和区域重点产业建成一批高质量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成一批校企联动的产业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充分发挥其对产业链价值的贡献力和产业群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人才培养立交桥初步形成。充分发挥试点高校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应用技术本科与中高职有机衔接,拓宽中高职毕业生和在职技术技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 个基本问题 陈小虎杨祥 一、引言 从20 世纪末到21 世纪初,随着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飞跃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大幅度增加,接受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利益主体的多元性、生产目的和消费需求的多层多类性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多类型、多层次的需求。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必须紧密跟进,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专门人才”。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强国以及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需要,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提供了土壤和历史机遇。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规模和质量需求、优化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自1999 年开始,高等教育较快速地展开了扩招,同时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应时而生。截止2012 年,我国新建(或新升格)本科院校已达325所、独立学院303 所,在校本科生人数达全国本科在校生人数的一半以上(含独立学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生力量。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到2020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的目标,高等教育还要新增650 万以上的学生,新增规模的主体要由新建本科院校以及今后新建的本科院校来承担。由于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纲要》提出的毛入学率40%只是一个最低标准,多数省市都会超出这个比率。北京、上海、天津毛入学率2005 年已经超过50%,达到普及化标准了,有一批省份在2015 年毛入学率也会超过或达到50%。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序幕已经拉开了。普及化的到来迫切需要一大批新建本科院校承担,也可以说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的主力军。 新建本科院校分布范围广,从中心城市到少数县级城市,其中60%以上在地市级城市。生源大部分来自地方,管理上以省市为主,有一部分为民办新建本科院校。特殊的发展历程决定了这些学校的办学使命是以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根本宗旨(或主体任务)。因此,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在实践高校四大职能、办应用型本科教育上应有很多不同特征或更加鲜明的目标特征指向。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数据看,与老本科院校相比,整体上毕业生的质量指标没有一项指标比老本科院校好,少数新建本科院校比较好。这整体上说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尚未能办出特色,没有真正办出应用型本科应有的质量水平或特色指向。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还不成熟,类型不明显,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到实践还有较大距离。尽管个别学校比较成功,有了自己的特色,但整体上还未成为一个类型,尚不成型。 因而,《纲要》第22 条、第31 条非常明确地提出,要引导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出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树立多样化人才观,系统化人才观,大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等。这是方向性指引,为新建本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解析

2015年11月16日 17:52教育部网站 日前,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主要从四个层面提出了转型发展改革的十四项主要任务。以下为权威图解和全文大放送!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务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以下简称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转型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 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必须采取有力举措破解转型发展改革中顶层设计不够、改革动力不足、体制束缚太多等突出问题。特别是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浅析独立院校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

浅析独立院校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发展得有声有色,重点大学在自身已有的优势下向着“有特色高水平”的道路迈进,而依托母体学校发展的独立院校显得毫无办学特色和优势,传统理论已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独立院校面临着向“多元化”和“应用型”转型和发展。本文从独立院校的现状分析,初步探索独立学院从学术性向应用型转型的具体措施。 一、独立院校的教学特点 首先,教师数量不足,普遍存在超负荷工作的现象。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授课任务繁重。为了达到基本工作量,专业课老师既承担了学院的专业课,又需担任公共课,备课压力大。其次,教师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是独立学院的主干力量,他们学历高、专业理论强,学术水平高。再次,教育观念落后。受大众化教学的影响,独立院校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没从传统理念中转变出来,大部分教师还停留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 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理论课学习兴趣不大,学习的自律性差,学习成绩总体不如一本、二本院校。相反,相比课堂学习,学生更倾向于参与校外实践和校园活动。学生综合素养好,极具创新精神,可塑性强。在各类学科竞赛中,他们表现优异,不差于其他类型的本科院校。在校园活动中,尤其是在团社活动和大型活动中,学生表现出色,从组织策划到活动中的任务执行,表现出色。 总体上来说,一方面,学生有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实际动手能力强,有较好的实践能力。但另一方面,由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热情不高,没有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也使得实践和研究流于表面。 二、独立院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师理论性强,但缺乏实际能力,缺乏实践性和应用性。独立院校教师普遍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能够很好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理论水平高。但由于多年来的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操作,造成教师专业基础知识强硬,但缺乏实践教学经验。 其次,独立院校学生理论学习热情不高,但注重积累社会经验,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类活动。独立院校招收的学生成绩较低于其他高等院校,所以学生理论知识不牢固,知识零散、不成体系。 由此可见,教师所教授的理论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以及个人的发展,传统理论知识已经面临残酷的淘汰。高等教育已不再只是培养满足国家需求的少数精英人才,而是转向了培养满足社会和个人需求的各类应用型专门人才。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 策研究报告 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

目录 引言 (1) 一、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 (一)办学定位趋同,盲目按照惯性思维发展 (4) (二)学科专业无特色,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 (5) (三)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6) (四)科学研究“重科学、轻技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低6 (五)师资队伍“重学历、轻能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低 (7) (六)办学经费短缺,实践教学硬件条件明显不足 (7) (七)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深入,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缺乏必要保障 (7) (八)新建本科院校及独立学院问题更加突出 (8) 二、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及结构调整的启示 (9) (一)欧美经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及其特征 (10) (二)欧洲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经验---应用技术大学的兴起 (10) (三)应用技术大学在欧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3) 三、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24)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要求25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必然25 (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加强院校内涵建设的内在驱动力量 (26) (四)地方本科学校转型发展方向——应用技术大学 (26) 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30) (一)确立应用技术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30) (二)加强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引导和宏观指导 . 30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分类评估制度 (31) (四)加大对应用技术大学的经费投入 (31) (五)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32) (六)各级政府为行业企业参与合作育人提供法律、法规和机制保障 (33) (七)在国家框架下开展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合作 (33) (八)加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 (33)

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势在必行

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势在必行8月31日上午,在2013年暑期我校工作研讨会上,福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吴仁华应邀莅校作题为《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势在必行》的专题报告。 吴仁华书记在报告中,分析了推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类院校转型的紧迫性,阐述了地方高校转型需要明确的四个基本观念,以及工程学院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校党委书记潘玉腾指出,吴仁华书记的报告既是一场高端的政策解读,也是一次深入的实践指导,对我们进一步了解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了解国家政策,推动学校转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将报告内容摘选如下: 2013年6月28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正式启动了“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 一、推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类院校转型的紧迫性 1、产业升级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迫切要求 伴随技术革命对生产力格局和生产方式变革的急速推动,我国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许多企业开始经历从低端制造到中高端制造

的转型,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比如在石油、电力行业,数字化、自动化装备的引进和使用,使得生产操作一线对技能型基础工种的需求量激增;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一带,机器人“入侵”制造业,很多企业面临机器人生产研发、维修等工程人员的难求之苦。 因此,适应产业升级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 2、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人才供求关系的逆转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人才供求态势发生逆转,2011年至2020年,大学每年毕业700万人,进入白领岗位的比例继续降至55%左右,也就是说,比例接近一半的大学毕业生需到“灰领”、“蓝领”岗位就业。据教育部对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排名的结果是,第一“985”高校,第二高职院校,第三“211”大学,第四独立学院,第五科研院所,第六地方普通高校。 为什么会出现结构性失业? 社会进步需要越来越多具有实用技能的高技术人才和熟练专业人才,需要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做知识技能型的工人、农民和第三产业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的转型发展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的转型发展[摘要]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结构及多 元化构成。面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中的高层次体育人才培养范围狭窄、高层次体育人才匮乏,体育师资队伍的评价机制不尽合理,技术技能实践型体育教师缺乏的瓶颈,提出以现代职业教育为导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优先考虑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同时兼顾科研能力;引培并举,加强高层次体育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导,推动青年体育教师的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师资转型发展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求 1999年以来高等教育快速扩招,到2012年,我国新建(新升格)本科院校达325所,独立学院303所,在校本科生人数占全国本科生在校人数的50%以上,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新建本科院校60%以上集中在地市级城市,管理上以省市共管为主,生源大部分来自地方,特殊的发展历程决定了这批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由于其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高度契合性及鲜明的发展指向,这批高校被称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历经十余年的探索实践,从合并组建、稳步发展逐步走向凝练特色、快速发展,初步得到社会认可。然而,麦可思研究院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数据显示,①与老本科院校相比,整体毕业生的质量指标没有一项比老本科院校好。②表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并没有真正办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有的质量水平和特色,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01—2020年)》第二十二条明确提出:要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促进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出特色。这为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和动力。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时,特别提及“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014年3月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得到确认,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型、职业教育类型转,而现在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③地方本科院校改革的序幕正式拉开,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 发展应用技术型院校是大势所趋,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结构及多元化构成。狭义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指教师既要具备教师资格,又要具备职业资格,但学术型体系下发展而来的教师构成多样,有科研型、教学型、教学科研型、技能型等,一刀切要求所有教师均为双师型、“通”“专”结合不太现实;但可对优秀的学术带头人等提出此类要求,而其他教师则兼顾多元,以个人特色在专业团队平台上发挥个人优势。师资队伍的多元化构成包含两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015955937.html,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研究 作者:陈静 来源:《教育与职业(下)》2017年第07期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的动因:转型发展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转型发展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必然结果,转型发展是地方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然后指出了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地方高校办学定位不准确,师资队伍结构与转型发展不匹配,校企合作办学存在很多问题,管理体制行政化倾向明显。最后阐述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的策略:明确办学定位,转变办学思路;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加强校企合作。 [关键词]地方高校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 [作者简介]陈静(1983- ),女,河南三门峡人,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讲师,硕 士。(河南郑州 451110) [基金项目]本文系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2017年度教改基金资助项目“河南省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的专业集群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JGYB6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7)14-0042-03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指出,“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 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可见,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已成为迫切需要,且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一、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的动因 (一)转型发展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劳动力优势参与国际竞争,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是现在劳动力成本优势在逐渐减少,企业劳动力成本上涨较快,导致生产经营压力加大,经营效益下降。新时期区域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呈现出“三高”特征,即高知识含量、高技能和高附加值。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报告,预计截止到2020年,中国市场对高新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高达1.5 亿人,技术型人才供应缺口可能高达2400万人。地方高校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转型发展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必然结果

一所地方高校的转型突围-合肥学院应用大学之路

一所地方高校的转型突围 ——合肥学院十年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 德国马格德堡应用科学大学教授辛里希迈耶来合肥学院指导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做项目设计。(资料图片) 从2003年提出“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合肥学院砥砺十年,在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道路上,成功转型突围。 ■本报记者周飞储召生俞路石俞水 曾经,安徽省一些大企业的董事会做出过决议,合肥联合大学(合肥学院的前身)的学生一概不要,这是合肥学院人心中永远的痛。如今,国家级骨干软件企业科大讯飞,点名要合肥学院的学生,近几年累计录用了100多名毕业生。学校的学生还没毕业,就被全国著名建筑装饰企业录用。 曾经,合肥学院的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能拿个省级奖项已属不易。如今,与一流大学的学生同台竞技,他们照样摘金夺银: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一等奖、电子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化工设计大赛一等奖、工业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一等奖、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特等奖……近3年,该校学生获国家级奖项239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以上奖项就有40项。 是什么让合肥学院这样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从2003年提出“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合肥学院砥砺十年,在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道路上,成功转型突围。

瞄准德国经验找准办学定位 应用型大学建设必须系统设计 在合肥学院的发展道路上,一直有一个模仿、学习乃至追赶的目标——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 早在1985年,中德两国决定开展政府间合作,按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办学模式在中国开展应用型大学建设。或许是因为白纸上更容易作画,合肥联合大学这所1980年才由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杨承宗先生创建的学校,居然被德国人选中,成为安徽省和德国下萨克森州协议共建的对象,与德国5所应用科学大学开展合作。一穷二白的合肥学院,就此踏上了应用技术型大学办学之旅。 共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德国下萨克森州无偿援助学校400 万马克,帮学校建立了10个工程类专业实验室。更重要的是,学校先后派出近百位教师赴德国学习进修,近距离感受德式教育。他们成为后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中坚力量。 但是,影响远不止于此。 2002年,以合肥联大为主体,合肥教育学院、合肥师范学校与合肥联大合并组建合肥学院。新学校、新起点,如何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这成为学校上下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 “那个时候,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都面临办学趋同化的问题。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都向重点大学看齐,抓重点学科建设,办研究生教育。我们就想,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合作这么多年,能不能借鉴他们的办学经验,办出自己的特色?我们开始思考、总结。”合肥学院党委书记蔡敬民说。思考的结果,2003年学校提出了“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 “我们发现,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主要服务周边200公里以内的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这和我们的理念显然不同。我们把它叫作地方性。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路径显著区别于普通院校,强调理论与实用维度,有系统和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真题真做,到一线就能干,我们把它叫作应用型。至于国际化,不仅仅指交流规模,更重要的是研究、提炼国际上一些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关键要素为我所用。”蔡敬民如此解释。 新的办学定位在学校内外引起不小争议。有人讲,大家都放眼全

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反思与对策

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反思与对策 [摘要]文章分析了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对策:转变理念,立足就业市场,依据市场配置课程资源和调节课程内容,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走特色专业建设之路。 [关键词]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 随着高校扩招,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数量急剧增加,地方办学已构成了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群中的主体部分,制约着我国教育技术人才的总体质量以及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与速度。我国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提出了国民信息技能教育培训计划、网络媒体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计划和缩小数字鸿沟计划。要完成这三项宏伟计划,需要大量的既懂教育理论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工作者,这无疑为教育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就业前景。教育技术专业能否把握发展的机遇,培养适合我国信息化教育和信息产业需要的人才,有效地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一、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办学理念的反思 高等院校正式开办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专业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1978年,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首先开设了电化教育专业,1983年,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专业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本科专业。1985~1998年,有35所大学建立了教育技术学专业①,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层次的办学主体部分是国家高等院校。专业教学按照普通高等院校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培养的方向是为中等师范学校、中小学和各级电教馆(站)培养电化教育工作者。由于毕业生人数少,社会需求量大,教育技术学专业成为热门专业,出现了用人单位到学校抢毕业生的现象。1999~2003年期间,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出现了迅速增长期,许多地方院校相继开办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地方院校逐步成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办学主体部分,专业教学在模仿已有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借鉴各自学校的办学经验进行,培养的主要目标仍然是为中等师范学校、中小学校和各级电教馆(站)培养电化教育工作者。由于受高等院校自身专业发展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影响,教师需求量大于毕业生的数量,教育技术学专业仍然是热门专业。2004开始,高等教育本科生扩招,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出现了膨胀期,学生就业出现了危机。面对危机,有人提出限制专业发展规模的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学分制的实施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学分制的实施 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中存在着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匹配、培养的人才专业技能较低、学术人才培养的倾向严重等等问题,如何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就是转型发展中的关键,学分制更能适应人才市场发展的灵活性,突破传统观念的制约,合理适应市场机制,改进学校人才培养机制。 一、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困境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中的规定,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分为3类:学术研究型、知识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2021年我国提出要加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部在2021年度工作要点中指出,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 国务院2021年5月颁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職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目标任务:到2021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向创新型、高质量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就是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等学校转型是其必然的要求,转型的重点是如何将培养学术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学术型人才的培养重点强调理论视野和研究能力,培养路径相对方向十分明确;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相对更为复杂,应用型人才特别强调创新型,而技术创新发展是很复杂的。技术的创新发展要时刻把握市场动向,为经济社会向前发展提供创新动力,这就使得市场所需要的人才要具备更为全面的能力素质,应用型人才应该是复合型人才,因此学校人才培养也要随着市场需求不断转型发展。 我们传统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机制和模式上,都带有学术型人才培养的痕迹,即使教育部提出高校转型发展,短时间也无法改变

2.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时间:2015-11-17 来源:教育部 教发[2015]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务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以下简称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转型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 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必须采取有力举措破解转型发展改革中顶层设计不够、改革动力不足、体制束缚太多等突出问题。特别是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坚持试点引领、示范推动,转变发展理念,增强改革动力,强化评价引导,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2.基本思路 ——坚持顶层设计、综合改革。系统总结近年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不断完善促进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院校设置、招生计划、拨款制度、学校治理结构、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招生

(征求意见稿)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高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现就开展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提高地方高等教育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2、基本原则 ——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确定一批试点高校和专业(集群)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全面提升地方本科高校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坚持需求导向、分类推进。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高等教育实行分类管理,科学定位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类型、科学研究任务、主要服务面向、质量标准要求和国家、社会责任。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扩大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办学自主权,提高学校适应人才资源市场变化的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能力、为区域发展创造人才红利的能力。

“地方化”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趋势

地方化”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趋势 【摘要】“地方化”是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特色发展的应然之举。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实现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努力成为区域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给地;通过调整完善学科、专业建设,全面对接和服务地方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未来发展;开展应用型科研,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争取成为地方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主体;引领区域文化,促成内外共生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地方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09(2016)19-0026-03 【作者简介】1.关雯文,金陵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0001 )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2.吴学松,金 陵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0001 )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英国学者阿什比认为,大学“像动物和植物一样地向前进化。所以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1] 大 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所处的环境。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所在地多为地级市,由当地政府主管或共建,生源多以当地为主辐射全省,相当数量的学生毕业后留在本地就业,这就决

定了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与所在区域的天然联系 引导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顺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潮流,“地方化”是其转型发展的应有之义。转型后的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将深植于区域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的整体脉络中,并与区域之内的其他领域的变革紧密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与区域共生共荣。 一、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地方化”的主要意义 (一)“地方化”是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依托平台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到来,我国加快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加快培育发展的新动力,实现依靠创新驱动和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我国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 “中国制造2025” “互联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一带一路”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高校作为当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源,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引擎,理应在国家的这一系列发展战略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主要问题是“接地气” ,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在“应用”上做文章,踏踏实实地为地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从国家到省、市的层层落实,亟须各级各类高校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其“创新极”作用。对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地方化”是贯彻落实一系列国 家重大战略的最好的依托平台。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抓住这一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