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后肠麻痹的

腹部手术后肠麻痹的
腹部手术后肠麻痹的

腹部手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的诊断和处理

秦新裕教授

在每个腹部外科手术后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动力紊乱,甚至在其它部位的手术后(如骨科、妇产科、胸外科等)也可发生。虽然在19世纪外科医师就已观察到手术后肠麻痹,但是迄今我们对其发病原因、病理生理以及预防治疗方面并不完全明确。美国的统计数据表明,每年因术后肠麻痹而导致的费用大约在7.5-10亿美元。在腹部手术后,术后肠麻痹已经成为延长住院时间最主要的原因。

虽然腹部手术后肠麻痹似乎不可避免,但通常不引起严重的机体紊乱,只有在麻痹性肠梗阻会引起很多不良的后果(表1)。因此,无论从患者、医师和医疗保险机构的角度,了解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的发生机理、缩短其持续时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术后肠麻痹的临床表现

术后肠麻痹(postoperative ileus)在腹部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2-3天可自行缓解,如果持续时间超过3天,可认为存在麻痹性肠梗阻。目前认为肠麻痹和麻痹性肠梗阻只是术后胃肠动力紊乱的不同阶段,一般认为术后肠麻痹持续超过3日,即考虑为麻痹性肠梗阻。两者在发病机制和临床处理上均无明显差别。胃肠不同部位的动力在腹部手术后恢复时间并不相同,一般小肠在数小时即可恢复,胃约需24-48小时,结肠最慢,需要3-5天。因此,术后肠麻痹并不是胃肠动力完全缺失,而仅仅是胃肠不同部位的动力之间缺乏协调。

患者的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患者多无明显不适,部分患者会主诉、腹痛和恶心。偶尔有患者会出现腹胀和呕吐,呕吐物内含有胆汁。大多数患者会有厌食,肠道蠕动和排气基本消失。

体格检查可以发现,患者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胀。压痛多为非特异性,主要与手术切口和潜在的其它疾病有关,而与肠麻痹本身并无相关。

至今仍没有什么检查方法可以确定或除外术后肠麻痹的诊断。虽然腹平片能够提示小肠或大肠有充气扩张的肠袢,但是这一现象为非特异性,并且也不具有诊断价值。CT或消化道对比造影对于排除机械性梗阻有一定的价值。例如手术后5-6天肠麻痹仍没有缓解迹象,则必须考虑到有无致病因素,如吻合口瘘、腹腔脓肿,并除外由粘连、套叠等引起术后早期肠梗阻。

传统观点强调肠鸣音消失,认为其是术后肠麻痹必需且特异性的表现;肠鸣音的恢复则预示着肠道功能的恢复和肠麻痹的缓解。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结肠胃肠道中最后恢复的部分,一般约在3-5天后才能恢复。虽然术后等待排气或肠道蠕动可以保证胃肠道全程恢复蠕动,但是并没有证据支持在此后才可以允许患者

进食。实际上,最近的研究表明这些标准使得绝大多数患者被迫推迟其进食的时间,因为最近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患者能够在肠道动力恢复前就能够很好的耐受经口摄食。对于那些术后出现便秘的患者来说(多见于全身麻醉后、腹部手术后和术后镇痛),则前述标准的准确性就更差了。

二、发病机制

早在19世纪末期,医师就观察到术后肠蠕动会减少的现象。虽然对此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但是其发生机理仍然不确定。目前的研究认为术后肠麻痹是由多因素引起,包括抑制性神经反射,炎症因子,麻醉药物和术后镇痛等(表2)。

表2 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的可能机制

1、抑制性神经反射: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SNS)、副交感神经系统(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PNS)共同调节胃肠动力,其中交感神经主要起抑制胃肠动力作用,而PNS主要为兴奋作用。研究证实,手术后交感神经兴奋增加,起主导作用,因而胃肠蠕动被抑制。抑制性神经反射可起源于切口的躯体感觉,也可以来源于胃肠道的内脏感觉。抑制性神经反射可能存在多条通路,但各种抑制性反射通路均需交感神经输出纤维作为最终的效应器。研究表明切开皮肤、腹膜和手术探查即可对胃肠道动力有非常短暂的抑制,该抑制为肾上腺能通路,其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切断内脏神经或脊髓背根纤维,或脊髓麻醉后,该反射弧即中断。动物实验中将内脏神经去除或者用辣椒碱封闭椎前神经节,则术后肠麻痹可以部分缓解。

对胃肠道进行手术操作后胃肠道动力会进一步被抑制。该反射通路的阈值较高,其反射中枢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孤束核,室旁核和视上核。脑室腔内注入促肾上腺皮质激素(corticotrophin releasing factor, CRF)阻断剂后可缓解术后肠麻痹,表明CRF可能是该通路的关键因素。推测CRF通过兴奋视上核神经元,后者再刺激脊髓,包括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所在的中间背侧柱,形成抑制反射。

2、神经递质、激素:很多神经递质、激素和局部因子都与术后肠麻痹的发生有关,虽然目前尚未证实任何一种因素与术后肠麻痹的发生有着因果关系。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VIP)可以增加对胃胆碱能神经元的抑制性信号输入,降低幽门和贲门的活动。P物质(Substance P)作为神经递质,也参与了术后肠麻痹的发生。

目前认为,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是胃肠道中最为重要的非胆碱能、非肾上腺素能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在胃肠道中,NO是通过胃肠道神经元内的一氧化氮合成酶(NO synthase, NOs)来发挥作用。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gene-related peptide, CGRP)作为胃肠道内脏感觉元的神经递质,手术操作引起其释放,从而抑制胃肠蠕动。采用CGRP受体阻断剂或CGRP的单抗中和CGRP后,可以部分缓解术后肠麻痹。

2、炎症因子:生理情况下,胃肠道肌层内存在着大量的白细胞。手术操作会激活肌层内的单核细胞,使单核细胞内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 COX-2)的mRNA和蛋白水平增加,从而使腹腔内和循环中的前列腺素水平增加。后者会抑制离体的空肠环形肌的收缩,且该现象可为COX-2选择性抑制剂所缓解。

3、麻醉及术后镇痛:阿片类药物对于胃肠动力有明显的抑制,术后肠麻痹持续的时间与围手术期使用的阿片类药物剂量直接相关。胃肠道内有三种不同类型的阿片类受体:δ型、κ型和μ型受体。其中μ型受体主要与胃肠道动力相关,因此已有相关受体阻断剂应用于临床。

4、其它:很多胃肠激素如胃动素(motilin)、加压素(vasopressin)、生长抑素(somastastin)都对胃肠动力有影响。此外手术操作引起肠粘膜通透性增加,导致内源性细菌毒素进入肠壁,与炎症因子协同作用,抑制胃肠动力。

三、预防与治疗

(一)传统方法

对于术后肠麻痹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就是肠道休息和鼻胃管减压。这些方法主要是几代外科医生的经验积累,认为可以促进术后肠麻痹的恢复和减少并发症(如感染和吻合口裂开)的发生。但是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发现,这些观念都是错误的,但是仍有很多外科医生继续采用这些方法。

1、肠道休息以往认为肠道休息可以缩短肠麻痹恢复的时间,其依据主要是某些进食“过早”的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因而认为进食会加重术后肠麻痹。此外,肠道扩张可能会导致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有肠吻合的情况下。虽然术后立即进食量较多的情况下,会加重术后的腹胀和恶心,但是现在的研究证实术后少量进食可以促进胃肠道,缩短术后肠麻痹的恢复时间。进一步的研究也表明,肠道休息并不能减少并发生的发生率。

2、鼻胃管减压很长时间以来,鼻胃管减压一直是术后肠麻痹的推荐治疗,其依据和肠道休息基本相同:减少扩张肠道内的气体和胃肠道分泌液可以充分保证胃肠道休息。因此,鼻胃管一般会保留数日,多至患者排气或肠鸣音恢复。这段时间一般持续3-5天或者更长,取决于手术的性质和其它因素。现在发现鼻胃管并不能促进术后肠麻痹的恢复。对于某些患者而言,鼻胃管可以防止严重的腹胀和呕吐,因而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但是,对于95%的患者,鼻胃管并非必须。此外,鼻胃管的常规应用会增加误吸和肺炎的危险。除了某些特定的手术(如胃和十二指肠)和某些术后腹胀明显或顽固性呕吐的患者,目前在腹部手术后已经不推荐鼻胃管的常规应用。

传统观点强调严格卧床会降低胃肠动力,早期活动可以刺激胃肠动力,促进术后肠麻痹的恢复。虽然术后早期活动的优点很多,并已经得到公认。但是早期活动是否可以缩短术后肠麻痹的时间并没有被证实。近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术后早期活动可以降低术后整体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是对于术后肠麻痹来说,过度下床行走并没有确定的治疗效果。

总之,传统的术后处理——强调肠道休息和鼻胃管减压,对于术后肠麻痹的治疗来说,并没有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并且会延长住院时间和患者的痊愈。此外,与传统观点相反,并没有证据显示这些方法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如感染和吻合口裂开。当然,这也不代表可以如术后肠麻痹不存在一样的治疗患者,或者在胃肠道手术后早期即可以允许患者恢复正常饮食。我们应该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强调患者的舒适性,采取新的治疗方法。

(二)新的治疗方法

1、早期肠内营养:临床研究发现,患者咀嚼口香糖可以缩短腹腔镜结肠术后肠麻痹的恢复时间。其它的研究也表明术后早期大多数患者可以耐受肠内营养,并且可以缩短术后第一次排气和痊愈时间。研究也发现对于创伤患者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可以减少感染性并发症和缩短康复时间。因此,习惯上对于腹部大手术患者给予严格胃肠道休息,会不必要的延长胃肠道功能的恢复;而以往认为危险的术后早期进食反而可能是有益的。

2、术后硬膜外镇痛:通过腔导管将局麻药物注入胸段硬膜外可以减轻术后肠麻痹。其机制可能为阻断由腹部切口和内脏传入的抑制性信号,减少交感神经信号传入,增加胃肠道血流,以及局麻药物的系统性抗炎症反应作用。在腰段则观察不到该作用,改用阿片类药物也无该作用。一般认为,作用范围在胸段中部(T6-8)的效果较好,一般应持续至术后48-72小时。有的医师在腹部手术后常规在胸段硬膜外腔应用布比卡因(bupivicaine),发现可以显著缩短术后肠麻痹和住院时间。麻醉方法上,目前建议将硬膜外麻醉作为全麻的补充,术中即开始在硬膜外腔用局麻药物可以显著缩短术后肠麻痹时间,其作用机制可能为:①便于术后镇痛,利于患者早期活动;②阻断由切口及内脏神经传入的抑制性反射通路;③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

3、炎症反应:腹膜和胃肠道组织的炎症反应对术后肠麻痹的发生也有

一定的作用,因此也有人尝试应用抗炎症反应的药物来阻断该反应。应用非甾体类抗炎症反应(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药物(如酮咯酸,ketorolac)可以缩短术后肠麻痹的时间,其机制一部分是可以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一部分是可以减轻手术后炎症反应。术中给予单次的地塞米松可以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也是通过相似的机制发挥作用。此外,术后采用COX-2抑制剂镇痛,可以将阿片类药物的量减少20-30%,从而减轻术后肠麻痹。COX-2抑制剂为选择性强,副作用更小。

减轻术后炎症反应最好的方法可能只有尽可能减轻手术创伤,如采用腹腔镜等微创手术。如果确需剖腹探查,切口尽量小,手术操作轻柔是非常重要的。最近的一项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表明,如果采用快通道手术方案(fast track recovery),开腹和腹腔镜结肠手术组,在住院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没有显著差异。

4、长期以来,临床上一直非常强调术后维持正常的水电解质平衡。但是也有人提出过量补水和继发的肠壁水肿会加重术后肠麻痹。二次手术的患者中,也经常可以在术中发现过度补水的患者肠壁水肿明显,但是其是否会加重肠麻痹仍然没有定论。有研究将结肠癌根治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正常补液组和限制水钠入量组,结果表明限制水钠组胃排空时间、首次排气和肠道蠕动恢复时间较正常补液组明显缩短,住院时间缩短了3天。除此之外,术后过量补液还有很多其它危害,如肺水肿和心力衰竭等。因此,应避免术后给予过多的补液量。

很早就认识阿片类药物会延缓胃肠动力,其应用与术后肠麻痹的发生有关。酮咯酸类药物可以减少麻醉性镇痛药的剂量,因此已经被很多机构推荐作为减轻术后肠麻痹方案的组成部分。但是并没有发现阿片类受体拮抗剂如纳洛酮(naloxone)可以减轻术后肠麻痹。因此,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阿片类受体的不同亚型及其生理作用。如阿片类μ型受体的脂溶性拮抗剂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因此可以选择性对抗阿片类药物对胃肠道的作用。在最近的三期临床试验显示,Adolor公司的选择性阿片类μ型受体拮抗剂爱维莫潘(Alvimopan)在469例肠切除或子宫切除后的患者中,可以显著缩短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时间。

对于促胃肠动力的药物,很自然也是治疗术后肠麻痹的方法选择。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尽管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并没有发现某一药物对术后肠麻痹有特别突出的作用。胃复安(metoclopramide)是多巴胺D2受体阻断剂和胆碱能受体激动剂广泛用于术后肠麻痹的治疗,但是多个对照研究并没有发现其对术后肠麻痹有明显的效果。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斯的明,虽然其在术后结肠假性肠梗阻中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肠麻痹的效果并不明显。胃动素(motilin)受体激动剂—红霉素,虽然其对胃动力有促进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的多个研究并没有发现其可以有效缩短术后肠麻痹。而对于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西沙比利的研究结果不一致:有些研究表明其可以缩短术后肠麻痹,而有些研究表明其对术后肠麻痹并无效果。由于西沙比利可以引起致死性的心律失常,因此国外已经退市了,临床应用应慎重。目前还没有同类药物上市来替代西沙比利。

也有部分机构仍采用缓泄剂和直肠栓剂来治疗术后肠麻痹,但是并没有进行过相关的临床研究以支持。在一项研究中,对20例子宫切除术的妇女给予每日口服镁剂两次和比沙可啶(Bisacogyl)栓剂1次,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50%。也有研究将缓泄剂作为术后肠麻痹的多方法的治疗方案中,但是缓泄剂本身的效果很难评价。缓泄剂本身可能对术后肠麻痹有一定效果,但是它可能引起腹痛、腹胀。术后常规应用直肠栓剂可能可以缩短术后首次肠道蠕动的时间,而后者可以促进肠道正常功能的恢复。

腹部手术后肠麻痹的[1]..

腹部手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的诊断和处理 秦新裕教授 在每个腹部外科手术后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动力紊乱,甚至在其它部位的手术后(如骨科、妇产科、胸外科等)也可发生。虽然在19世纪外科医师就已观察到手术后肠麻痹,但是迄今我们对其发病原因、病理生理以及预防治疗方面并不完全明确。美国的统计数据表明,每年因术后肠麻痹而导致的费用大约在7.5-10亿美元。在腹部手术后,术后肠麻痹已经成为延长住院时间最主要的原因。 虽然腹部手术后肠麻痹似乎不可避免,但通常不引起严重的机体紊乱,只有在麻痹性肠梗阻会引起很多不良的后果(表1)。因此,无论从患者、医师和医疗保险机构的角度,了解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的发生机理、缩短其持续时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术后肠麻痹的临床表现 术后肠麻痹(postoperative ileus)在腹部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2-3天可自行缓解,如果持续时间超过3天,可认为存在麻痹性肠梗阻。目前认为肠麻痹和麻痹性肠梗阻只是术后胃肠动力紊乱的不同阶段,一般认为术后肠麻痹持续超过3日,即考虑为麻痹性肠梗阻。两者在发病机制和临床处理上均无明显差别。胃肠不同部位的动力在腹部手术后恢复时间并不相同,一般小肠在数小时即可恢复,胃约需24-48小时,结肠最慢,需要3-5天。因此,术后肠麻痹并不是胃肠动力完全缺失,而仅仅是胃肠不同部位的动力之间缺乏协调。 患者的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患者多无明显不适,部分患者会主诉、腹痛和恶心。偶尔有患者会出现腹胀和呕吐,呕吐物内含有胆汁。大多数患者会有厌食,肠道蠕动和排气基本消失。 体格检查可以发现,患者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胀。压痛多为非特异性,主要与手术切口和潜在的其它疾病有关,而与肠麻痹本身并无相关。 至今仍没有什么检查方法可以确定或除外术后肠麻痹的诊断。虽然腹平片能够提示小肠或大肠有充气扩张的肠袢,但是这一现象为非特异性,并且也不具有诊断价值。CT或消化道对比造影对于排除机械性梗阻有一定的价值。例如手术后5-6天肠麻痹仍没有缓解迹象,则必须考虑到有无致病因素,如吻合口瘘、腹腔脓肿,并除外由粘连、套叠等引起术后早期肠梗阻。 传统观点强调肠鸣音消失,认为其是术后肠麻痹必需且特异性的表现;肠鸣音的恢复则预示着肠道功能的恢复和肠麻痹的缓解。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结肠胃肠道中最后恢复的部分,一般约在3-5天后才能恢复。虽然术后等待排气或肠道蠕动可以保证胃肠道全程恢复蠕动,但是并没有证据支持在此后才可以允许患者

腹腔镜手术的麻醉

腹腔镜手术的麻醉 【腹腔镜术的病理生理学】腹腔镜所需的气腹和患者体位导致的病理生理改变,使麻醉管理复杂化。在一些腹腔镜手术中,难以确定的内脏损伤和较难估计的失血量,是腹腔镜麻醉中高危险因素。 麻醉医生对于操作过程中的腹内压增高的病理生理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必须有意识地避免,或当不可能避免时,需要对这类改变有足够的反应,并且在术前对此现象有一定的评估和准备。 一、腹腔镜通气和呼吸功能的 目前腹腔镜气腹的常规方法是向腹腔内充入CO2。这会影响通气呼吸功能的改变最终导致四项主要的呼吸并发症:CO2皮下气肿,气胸,支气管内插管和气栓。 1、通气改变 气腹减少了胸肺顺应性。在健康,肥胖和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Ⅲ-Ⅳ级的患者中,顺应性减少30%-50%;但是压力容量环并没有形状上的改变。一旦气腹建立并保持稳定,该顺应性及不随患者的体位倾斜改变,也不会因为为避免术中高碳酸血症而增大的分钟通气量改变。 2、PaCO2的增高 在妇产科腹腔镜手术Trendelenburg位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头高位的平稳的CO2气腹过程中,CO2充气后15-20分钟机械通气的患者PaCO2升高到一定程度。因此,在此期间以后任何PaCO2的显著升高需要考虑是否与CO2气腹有关,如CO2皮下气肿。PaCO2的升高与腹内压相关。局麻下的腹腔镜手术中,PaCO2维持不变,但分钟通气量显著增加。通过增加通气频率而非潮气量的增加,可以达到过度通气的目的。然而,在存在自主呼吸的全身麻醉中,代偿性的过度通气由于麻醉导致的呼吸抑制和胸肺顺应性的下降使呼吸功增加,因而不足以避免高碳酸血症。由于PaCO2达到高峰需要15-30分钟的时间,因此保留自主呼吸的麻醉时间应当限制在低腹内压的短时间操作。 如果没有术中阻碍,在健康患者中使用二氧化碳探测仪和脉氧监测,可以有效的监测PaCO2和动脉氧饱和度。。在一些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特别是存在CO2排泄功能障碍,或者是存在有急性心肺疾病的原本健康的

腹部手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中医治疗方法

腹部手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中医治疗方法 阐述胃肠功能紊乱的相关因素,综合评述通过中药内服、中药外用、针刺、穴位按摩、耳穴疗法、艾灸6项促进胃肠蠕动的中医技术。 标签:胃肠功能;腹部手术;中医方法 腹部术后患者常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排气排便困难等一系列胃肠动力紊乱的症状。胃肠动力紊乱将影响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削弱其肠道屏障能力,严重者会导致肠粘连、肠梗阻、吻合口瘘、腹壁切口裂开等并发症[1]。怎样安全有效地促进肠蠕动功能的恢复,促使肛门及早排气,使患者尽早恢复正常的饮食,是患者康复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机体功能康复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医技术具有器械简单、操作方便、经济灵验的特点,一些学者已尝试用于解决此类问题,现综合报道如下。 1中药内服法 药物治疗是治疗疾病最常用的方法,综观近年文献,关于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用药护理多见于中医中药运用的报道。朱天垣等[2]对38例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予术后12 h口服大承气汤(柴胡12 g,木香12 g,厚朴15 g,莱菔子15 g,枳壳10 g,青皮6 g,陈皮12 g,番泻叶10 g,甘草6 g,大黄焦三仙各10 g),100 mL/次,2次/d,连服2 d,可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平均通气、通便时间较对照组提前近1倍,且术后24 h内明显促进患者肛门排气,48 h内显著促进患者排便。大承气汤是中医学泻下法的代表方,具有行气导滞、攻里泻下、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功。四磨汤源于宋代严用和《济生方》,是由人参、槟榔、沉香、乌药4味药组成,沉香降气平喘,槟榔行气破滞,乌药调肝顺气,人参补气扶正。陈其城等[3]认为四磨汤有调理肠胃机能,排除肠胃积滞,促进胃肠生理功能恢复,促进肠蠕动的作用,早期应用四磨汤可以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快速康复。 2中药外用 2.1中药外敷神阙穴与全身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肌肉筋膜等均有密切联系,有调节脏腑气血生理功能的作用。沈展涛等[4]予41例肝脏部分切除术患者吴茱萸加粗盐热敷腹部,取吴茱萸250 g和粗盐250 g混合加热,以吴茱萸呈咖啡色,外壳略张开,并散发出芳香药气为度。当药物温度降至60℃~70℃时,以神阙为中心区域,进行热敷治疗30 min,2次/d,共7 d,对照组仅以粗盐热敷,研究结果显示,吴茱萸热敷腹部可促进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加快排便,同时促进术后胃动素分泌,促进胃肠运动。吴茱萸辛散,性热燥烈,长于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吴茱萸热敷,是将药物加热后利用温热之力将药性通过体表毛窍透入经络、血脉、从而达到温经通络、行气通腑等作用。有利于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及胃肠道积气排出。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治疗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治疗 发表时间:2010-10-29T10:02:14.077Z 来源:《心理医生》2010年第7期供稿作者:刘典勋刘泉[导读] 胃瘫确诊后可行保守治愈,必要时行空肠造瘘解决营养问题。 刘典勋刘泉 (湖北省公安县中医院普外科 434300) 【中图分类号】R65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0)07-033-02 【摘要】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998年8月~2010年1月胃大部切除术后9例患者出现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论胃瘫确诊后可行保守治愈,必要时行空肠造瘘解决营养问题。【关键词】胃大部切除术胃瘫 自1998年8月以来,我院进行胃大部切除术240例,其中术后9例发生了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症状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即胃瘫,行保守治疗,症状缓解,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9例中,男6例,女3例,年龄50~81(平均63岁)。其中胃癌5例,胃溃疡3例,十二指肠溃疡坏死1例,均行胃大部切除术。毕Ⅰ式胃大部切除术2例,毕Ⅱ式7例。发生的平均时间为术后4~12天,均符合胃瘫诊断标准:①经单项或多项检查,提示无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②胃引流量>800ml/d;③无引起胃瘫的基础疾病;④未应用影响平滑肌收缩的药物。表现为病人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呕吐物多含有胆汁,吐后症状缓解,插胃管后可抽出胃内容物1000~3000ml,经胃肠减压后症状缓解,停止胃肠减压,排空障碍症状又重新出现。查体可见上腹膨隆,有振水音,但肠鸣音可正常。 2 方法及结果 9例均先行保守治疗,包括禁食、持续胃肠减压,3%温盐水洗胃,减轻胃粘膜水肿,促进胃张力及蠕动波恢复。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加强支持治疗。全组患者首选胃复安加西沙比利,2例用药无效再加用大剂是红霉素500mg/d静滴,同时辅助针灸,中药治疗,均缓解。全组7例行保守治愈,2例分别于胃瘫后15~20天行空肠造瘘术,均于术后1周恢复。 3 讨论 (1)胃瘫形成原因:主要原因有:a、胃大部切除术后胃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抑制平滑肌细胞收缩;b、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张力低下,丧失了对食糜的研磨功能;c、迷走神经损伤使胃蠕动减弱;d、胆汁返流引起急性返流性胃炎,吻合口水肿糜烂;e、电解质紊乱。 (2)治疗:胃瘫一旦发生,首先要排除机械性梗阻。对于功能性排空障碍的治疗,通过综合治疗措施促使胃动力逐渐恢复,休养残胃,避免不必要的刺激。 (3)预防:①术前消除病人对手术的恐惧;②术中注意手术技巧,加做空肠侧侧吻合可使胆汁返流明显减少,吻合口水肿轻;③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禁食期间应用,胃动力药;④常规应用营养神经药物。 参考文献 [1]王吉甫.胃肠外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63. [2]秦新裕.红霉素对14例人胃肠动力的影响,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7,24(2):27.

中药敷脐促进腹部手术后早期肠功能恢复

中药敷脐促进腹部手术后早期肠功能恢复【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敷脐疗法对腹部手术后早期肠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163例患者按入院时间随机分成对照组73例和治疗组9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术后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术后lh内加用中药外敷脐部,无效者次日再敷1剂。结果治疗组24 h内肛门排气56例,占62.2%,其中12 h内7例,48 h以上仅3例,占3.3%;对照组24h内肛门排气20例,占27.4%,48 h以上9例,占12.3%,其中72 h以上5例。治疗组术后肛门平均排气时间与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敷脐促进腹部手术后早期肠功能恢复,减少肠黏连发生,减少患者住院时间。 【关键词】中药;敷脐;肠功能恢复 腹部手术后肠麻痹是外科临床较常见的并发症,可直接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甚至可产生严重后果,故尽早恢复肠功能对术后恢复和并发症的预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自2008年5月以来,采用中药敷脐疗法促进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早期肠功能恢复,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63例患者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治疗组(含中药

敷脐疗法)90例和对照组(单纯西医治疗)73例。治疗组阑尾炎、腹膜炎术后69例,胆囊及胆道术后3例,胃大部切除、胃肠修补术后4例,肠黏连松解术后3例,盆腔术后11例;对照组阑尾炎、腹膜炎术后59例,胆囊及胆道术后2例,胃大部切除、胃肠修补术后2例,肠黏连松解术后2例,盆腔术后8例。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西医术后常规处理即抗感染及对症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支持治疗及鼓励患者早下床活动等。 1.2.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手术后1 h内加用中药吴茱萸40 g,小茴香30 g,碾粉;葱白20 g切碎,香醋适量调和以纱布包里,外敷脐部,无效者次日再敷1剂。 2 结果 治疗组,24 h内肛门排气56例,占62.2%,其中12 h内7例48 h 以上仅3例,占3.3%;对照组,24 h内肛门排气20例,占27.4%,48 h以上9例,占12.33%,其中72 h以上5例。两组术后肛门平均排气时间和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表1 两组患者术后肛门平均排气时间和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注:与对照组相比较,△P<0.01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相关原因及治疗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相关原因及治疗 发表时间:2017-08-04T13:59:31.5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21期作者:徐建[导读] 对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对应治疗措施。 (江苏省沭阳县南关医院江苏宿迁 223600)【摘要】目的:对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对应治疗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38例,将其中14例术后胃瘫患者作为A组,将另外24例患者作为B组,对A、B组患者相关临床治疗进行比较,并进行治疗。结果:术后出现胃瘫与患者年龄、手术因素、基础疾病、心理状态、术后不良饮食等明显相关(P<0.05),和患者性别、病因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在进行胃大部切除手术后,患者发生胃瘫受患者年龄、伴随疾病、心理应激因素、术后不良饮食习惯等影响,需要相应的护理治疗。 【关键词】胃大部切除术;胃瘫;相关因素【中图分类号】R65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1-0255-02 胃瘫(gastroparesis)主要是在患者进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的常见并发症,是在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因素引起的主要为胃排空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胃动力紊乱综合症,该症状可以维持数周甚至是更长时间,由于胃瘫的影响因素较多,所以治疗困难[1-3]。本文选取了38例行胃大部切除术患者对导致胃瘫的相关原因进行分析,讨论护理治疗措施,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近20年在我院进行胃大部切除术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当中在术后出现胃瘫的14例患者为A组,其他24例为B组。其中,男性26例,女性12例;年龄46~71岁,平均年龄(58.2±13.7)岁;伴随疾病:28例有恶性肿瘤,10例是良性疾病;采用BillrothⅠ吻合术的有22例,BillrothⅡ吻合术的有16例。 1.2 分析方法 对A组和B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对比两组患者在性别、病因、年龄、手术方法及时间、合并疾病、心理应激反应、术后不良饮食习惯间等的差异,进行分析。 1.3 治疗方法 (1)常规治疗,禁食、禁饮,进行胃肠减压治疗,以3%的温生理盐水来洗胃,从而减轻患者胃粘膜、肠道等水肿,恢复胃肠蠕动。(2)药物治疗:以促胃肠动力药物治疗为主,如多巴胺受体拮抗剂、5-HT受体激动剂和红霉素、抗胆碱酯酶药等,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来调整剂量。及时放置深静脉置管,有效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在置入胃管进行胃减压治疗时,及时为患者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对其血糖值水平进行调节。(3)心理辅助治疗:由于患者胃瘫发生与心理应激因素有关,因此心理辅助治疗很有必要。在治疗时,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对患者要足够耐心,给予必要的关爱,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缓解患者担忧、恐惧等心理,帮助患者尽快康复[4-5]。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两组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的相关临床数据以SPSS19.0统计软件来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分别采用户χ2检验法和t检验法对两组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单位用百分比、(x-±s)进行表示,(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胃瘫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分析可知,术后发生胃瘫主要与年龄大小、手术方法和时间、基础疾病、心理应激因素、术后不良饮食等显著关联(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病因无显著相关性(P>0.05)。如表1。 表1 行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有关因素分析

腹部手术后促进肠功能恢复的治疗及护理体会

腹部手术后促进肠功能恢复的治疗及护理体会 腹部手术后常因手术损伤、麻醉、牵拉、镇痛泵的应用,以及切口痛疼等原因,常有胃肠功能紊乱,主要是短暂的肠麻痹,在临床上表现为胃肠蠕动减弱或消失,临床上出现腹胀、肛门不排便不排气,严重的腹胀可使膈肌上移,影响心肺功能,并且手术后并发症如肠粘连、切口裂开等发生率增高。因此,腹部手术后如何尽快的恢复胃肠道功能,促进肛门排便排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医疗护理工作者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现就此问题谈谈我的治疗及护理体会。 1 药物治疗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1.1 口服药物(1)西沙必利和莫沙必利,这些新型的胃肠动力药,通过增加肠肌层神经节后乙酰胆碱的释放,而促进胃肠蠕动功能,文献报道[1]腹部手术后12小时开始服用西沙必利,每日三次、每次5mg,能使肛门排气时间早11小时,我们采纳了上述治疗方法,术后12小时开始服用莫沙比利,每次2片,每日3次,结果显示:服药组较自然恢复组,肛门排气提前12-24小时,无其他不良反应。 1.2 静脉滴注红霉素,能直接作用胃肠平滑肌,产生收缩作用。另有研究表明,腹部手术后静脉注射红霉素3-5mg/kg/日,可加快胃肠蠕动,价格低廉。我们对胆囊切除或胆总管取石术后38例病人进行上述药物治疗,结果术后36小时-48小时肠功能恢复开始进少量流食。 1.3 联合用药在腹部手术后静脉注射普鲁卡因1g加入5%葡萄糖内,同时口服西沙比利10mg,每日3次,或加用新斯的明及维生素B1100mg肌肉注射,结果用药组较对照组肛门排气提前24-36小时。但应作普鲁卡因药敏实验。应用新斯的明1mg肌注后,可出现短暂的恶心、出冷汗,约持续1-2小时,上述不良反应消失。 1.4 应用中药口服或灌肠,常见的中药有复方小承气汤(主要含黄芪、小茴香、木香、青陈皮、大黄等)或复方大承气汤(加用芒硝等),煎汤约250ml口服,对于有粘连性肠梗阻可能的病人,使肛门排气的时间提前24-36小时,化脓性阑尾炎术后服用小承气汤能使肛门排气明显提前12-24小时,也可将中药保留灌肠。 2 针灸、穴位注射及按摩 针灸足三里及内关[2]可调理胃肠气机,调和气血。不但能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还可防治术后胃肠痉挛性痛疼,而将新斯的明、维生素B1或加参脉足三里封闭,效果及佳。能将针刺、营养、代谢融为一体,既能增加脏腑的血流量,提高神经的敏感性,又能使脏腑代谢加强,促进肠蠕动,术后2小时开始按摩足三里,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显著提前。

泌尿外科手术的麻醉

泌尿外科手术的麻醉 一、经尿道手术(TUR)的麻醉 经尿道手术包括经尿道膀胱镜检查、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经尿道膀胱肿瘤电灼 术9TURBT)等。 (一)经尿道手术的特点和要求 1、病人:高龄,合并高血压、心血管病。 2、手术:膀胱内大量灌洗,失血量较难估计,灌洗液有进入血循环的可能。 3、体位:截石位对呼吸、循环的影响。 (二)术中并发症 1、血流动力方面: (1)阻滞平面过高(超T10)时,会引起低血压。 (2)截石位时,下肢抬高和可因膀胱灌洗液的吸收,使回心血量增加,虽有手术失血,但 未必即时反映于血压的改变。 (3)截石位改为平卧位,回心血突然减少,血压(显著)下降。 (4)防止血压下降:手术结束前补足血容量;放平下肢时动作应轻巧;必要时加快输液。 给小量血管活性药。 2、低血钠症及水中毒: (1)原因:手术(易于)损伤后尿道而致静脉窦开放,或因手术(电灼)损伤,创面血管 开放以致大量(低渗)灌洗液被吸收。 (2)病理:循环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细胞外液被稀释;低渗而致溶血、凝血障碍。 (3)临床表现: ①血压升高、脉压增宽、心率减缓。 ②水中毒:意识障碍、烦躁不安、昏沉、恶心、昏迷、惊厥、休克。 (4)预防:避免使用低渗液灌洗(可使用3%-5%甘露醇或1.2%-1.5%的甘氨酸); 灌洗液瓶的高度不应超过手术台1m(距病人60cm);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5)处理:快速利尿;利尿药(如速尿等)作用不明显时,可人以高渗(3%)的氯化钠 灌注。 3、膀胱穿孔:偶见于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时(膀胱颈部损伤),灌洗液进入腹腔。 (1)临床表现:血压骤降、出汗、腹部膨胀、腹壁僵硬、休克。 (2)处理:立即引流。 (三)麻醉 1、硬膜外阻滞上:L1-2穿刺,向头置管,平面达T10即可。 2、蛛网膜下腔阻滞:轻比0.125千瓦时%或(0.2%)丁哌卡因8-10ml(或4-5ml); 重比重丁哌卡因10-15mg. 3、全麻:病人要求或禁忌阻滞麻醉时采用。 二、肾切除术的麻醉 (一)体位 侧卧折刀式(宜用轻比重蛛网膜下腔阻滞)。 (二)麻醉方法 1、蛛网膜下腔阻滞:适用于粘连不多、手术较简单、时间不长的手术。 2、硬膜外阻滞:适用于时间较长的手术(于T9-10或T10-11穿刺)。 3、全麻:适用于半肾切除术及其它较复杂的手术。 (三)麻醉管理 1、辅助药:阻滞麻醉时,探查及牵拉肾脏前10-15min给予。 2、血压下降:易发生于阻滞麻醉时,可适量静脉注射血管活性药。 3、粘连严重者有发生撕破胸膜的危险。术中及时发现者,用面罩加压辅助呼吸,待撕破胸膜缝好,无漏气后,再停止辅助呼吸。高平面阻滞或全麻时,术中不易发现手术气胸,宜术后加强观察,如有术后呼吸困难者,应及时摄胸片。 4、输血输液:宜开放上肢静脉,以免手术意外损伤腔静脉时输血困难。 三、回肠膀胱成型术的麻醉

各种腹腔镜手术记录大全

阑尾切除术 术中所见:阑尾明显充血,轻度水肿,阑尾腔内张力高,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长约8cm,直径约0.8cm,探查其他脏器未见异常 1. 麻醉满意后,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单。 2?戳孔选择:第1戳孔于脐旁左侧纵行切开皮肤约 1.0cm,形成气腹15mmHg后置入10mm 套管,放入腹腔镜,探查见戳口无出血、腹内脏器未见损伤,在腹腔镜直视下在左髂前上棘内侧 2cm 处做5mm 戳孔为主操作孔;在耻骨联合上2.0cm 处做5mm 戳孔为副操作孔。 3. 病人取头低足高位左侧倾斜位,用无齿抓钳将回肠推向左中上腹部,充分显露阑尾,可见阑尾表面明显充血,轻度水肿,阑尾腔内张力高,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探查其他脏器未见异常,术中 证实原诊断。 4.用电凝钩凝切部分阑尾系膜,于根部系膜无血管区戳孔,生物夹钳夹后,剪断系膜,距盲肠0.5cm 及1.0cm 处各用生物夹及钛夹钳夹阑尾,在两夹间剪断阑尾,残端粘膜烧灼后碘伏消毒不做包埋,将阑尾减压抽出脓液后移出腹腔。 5沾拭腹腔,见无明显出血点及渗液,拔出Trocar,缝合各戳孔,术毕。 6. 术中病人麻醉满意,操作顺利,术后标本送病理,安返病室。 二.LC 术 手术经过: 1、平卧,气管全麻,消毒铺巾。 2、于脐上做弧形小切口,以气腹针穿刺入腹腔,充入二氧化碳气体成15mmHg 气腹。 3、拔出气腹针,以10mm套管针(Trocar)穿刺腹腔,拔出内芯,插入腹腔镜,探查腹腔,戳口无出血、腹内脏器未见损伤,如术中所见。 4、腹腔镜明视下再作三个套管针(Trocar)穿刺,右侧二个置抓钳,分别抓住胆囊底及胆囊哈德曼斯袋,剑突下置各种器械操作。 5、术中所见:与周围组织轻度粘连,胆囊大小约4cmx8cm ,壁厚约 0.5cm,充血水肿,腔内张力较高,胆囊三角清晰,胆总管未见增粗,其他正常 6、改头高脚底左侧卧位,把胆囊底牵向右上方,显露胆囊三角,钝性解剖胆囊三角,胆囊管近端上1 个可吸收夹,其远端近胆囊颈以钛夹夹闭,切断胆囊管。 7、游离胆囊动脉,近端用可吸收夹夹闭,远端钛夹夹闭后切断。用电凝钩自颈部向底部剥离胆囊, 在完全剥离前冲洗胆囊床并止血。取出胆囊,缝合切口。 8、手术过程顺利,出血量约10 ml ,术中病人生命体征稳定,麻醉效果满意,病人送回病房,胆囊做病理检查,结石送交病人家属。 八.腹腔镜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 1. 气管插管全麻后,病人平卧位,头高足低15°。 2. 于脐下缘放置10mm套管作为观察孔,并充气腹腔压力成15mmHg,置入腹腔镜,戳口未见出血、腹内脏器未见损伤,直视下左腋前线肋缘下1cm 放置5mm 套管为主操作孔,左锁骨中线平脐处放置5mm 套管作为副操作孔,两孔间距约为10cm。 3. 探查腹腔全腹盆腔,可见十二指肠周围大网膜及右肝叶轻度粘连,附着脓苔,右侧膈下、肝下、 右结肠旁沟及盆腔可见黄色浑浊液,其中混有食物残渣,显露十二指肠,可见球部前壁穿孔,直径约0.5cm,周边明显炎性水肿,呈鸡眼状瘢痕组织,术中证实为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决定行腹腔镜穿孔修补术。 4. 吸除右侧膈下、肝下、右结肠旁沟及盆腔积液,将2-0 可吸收线放入腹腔,在穿孔小弯侧 距穿孔边缘3mm 处进针,全层间断缝合2~3 针,力度适宜,以免切割选择张力松弛血运丰富大网膜覆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诊治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诊治 【摘要】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手术后发生胃瘫的原因、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来胃大部切除术后手术后发生胃瘫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胃镜检查及胃肠造影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胃瘫多出现在胃大部切除术后的3~12 d,经综合保守治疗后,胃肠动力可在术后2~8周内恢复正常。结论综合保守治疗是治疗胃瘫的有效方法,应避免再次手术。 【关键词】胃大部切除术;胃瘫 胃瘫又称功能性胃排空障碍(functional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FDGE),是指在手术后出现的一种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特征的功能性疾病,其特征为胃排空迟缓。本病多发生于上腹部手术后。现回顾分析我科近5年胃大部切除术后手术后发生胃瘫的14例临床资料,探讨其发生原因及诊治措施。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5例;年龄24~78岁,平均48岁。原发疾病为胃十二指肠溃疡6例,胃癌8例。均行胃大部切除术。胃肠重建方式Billroth I式9例,Billroth lI式5例。6例均在术后3~16 d已排气、排便后停止胃肠减压,拔除胃管恢复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后,出现上腹饱胀,呕吐大量胃内容物伴胆汁,吐后腹胀减轻,但数小时后再次发作。其中腹胀、呕吐14例,腹部隐痛4例,上腹部压痛5例,肠鸣音减弱4例,胃部振水声阳性11例。胃肠造影(口服泛影葡胺12例)提示残胃扩张,胃蠕动减弱或消失,造影剂排空延迟,且有滞留现象,无吻合口狭窄。胃镜检查(7例)提示残胃扩张,无收缩及蠕动,黏膜及吻合口水肿,胃镜头可顺利通过吻合口及输出袢肠段。胃引流量>800 ml/d,无明显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 2 结果 首先消除患者心理因素,具体方法:①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用3%温盐水洗胃,每日2次;②给予全胃肠外营养(TPN),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补充足够的热量、白蛋白、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纠正负氮平衡;③胃复安10 mg,2次/d肌内注射,胃肠动力药物多潘立酮20 mg或西沙必利10 mg经胃管注入,3次/d;④红霉素0.3 g,2次/d;⑤中药及针灸治疗。14例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后2~8 周恢复胃动力,其中6例采取经胃镜放入空肠营养管行EN,均未再次手术。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目前对术后胃瘫的机制尚不清楚,预防和及时诊治术后胃瘫有重要临床意义[1]。其发病机理有多种解释。一、由于手术后改变了正常神经激素和肌源性因素对胃排空的调控,导致胃动力紊乱,由于胃肠交感神经活动增

腹部手术后促进肠蠕动的方法

腹部手术后促进肠蠕动的方法 肠的正常收缩力取决于神经和体液两个因素 , 胆碱能受体的兴奋可增加肠的活动 , 起自α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冲动则起抑制作用。腹部手术病人因麻醉、手术创伤、牵拉等刺激及肠管暴露或纱布、敷料长时间覆盖、接触使浆膜损伤或腹膜撕裂破损 , 加上腹腔开放使热量散发及放置腹腔引流管等因素 , 引起自主神经反射 , 导致肠壁肌肉舒缩功能紊乱。而直接影响病人的预后。缩短术后排气时间,尽早恢复饮食,是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的重要环节。 一、影响胃肠蠕动的各相关因素如下: 1 手术种类:有研究显示各科病人肠蠕动的恢复以普通外科最慢 , 妇产科第二 , 骨科最快 , 手术种类是影响肠蠕动恢复快慢的一个重要因素。剖腹手术后肠麻痹主要由结肠活动能力降低引起。一般认为腹部手术后 1~ 2 天为肠麻痹期 , 2~ 3 天为不规则蠕动期 , 3~ 4 天为恢复正常蠕动期。有研究表明术后麻痹仅限于胃和结肠 , 小肠蠕动和吸收一直存在 , 且几小时后恢复正常 , 胃麻痹在 1~2 天后恢复 , 结肠麻痹在 3~ 5 天后恢复。 2 血清钾 : 血钾水平是影响术后肠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 ,低钾会导致胃肠肌肉张力降 低 , 使胃肠道蠕动减慢。血钾浓度低于 3.5 mmol/L 的病人肠蠕动较血钾高于3.5mmol/ L 的病人恢复慢。 3 麻醉方式 : 普通外科病人均在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施行手术 , 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 了术后肠蠕动的恢复。术中接受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阻滞的结肠切除病人 , 其术后肠麻痹发生率比全身麻醉下施行手术的人低。 4 术后镇痛 : 阿片类药对肠功能的抑制作用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吗啡可作用于脊髓和中 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PAG)的阿片受体 , 直接通过外周神经作用于小肠 , 抑制肠蠕动。但良好的术后镇痛不仅可有效抑制儿茶酚胺浓度的增高 , 降低术后应激反应 , 而且可减少因应激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 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 二、促进肠蠕动的治疗方法: 1、术后早期补钾 , 使血钾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 是术后肠蠕动早日恢复的关键。新一代促 胃肠蠕动药西沙比利作用于肠壁肌间神经丛 , 可使节后神经末梢生理性释放乙酰胆碱增加 , 增强胃、十二指肠的收缩 , 加速肠蠕动并增强小肠和大肠的转运功能 , 且无多巴胺受体阻滞作用 , 临床上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妇科与产科手术后以促进肠蠕动。有报道在妇科手术后用新斯的明注射足三里对缩短肛门排气时间有一定疗效。另我们据文献报道关腹前均匀地涂布美蓝于手术创面、炎症明显的部位和手术切口 , 证明可以明显缩短术后肠鸣音的恢复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 , 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 预防和减少腹部手术后腹膜粘连。 2、中药制剂方面 , 番泻叶浸剂自胃管内灌注与肛注开塞露联用可以直接刺激直肠黏膜,并刺激小肠黏膜 , 促进结肠、直肠收缩 , 引起排便反射 , 使排气时间提前。陶连德等报道清胰汤经胃管注入与保留灌肠可有效促进急性胰腺炎病人胃肠蠕动功能的早期恢复。运用中药外敷疗法如用炙甘遂、生大黄、丁香、小茴香、砂仁、蜂蜜、大蒜素等中药敷脐 , 药物渗透、吸收快 , 并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消除 , 而直接作用于胃肠道 , 可有效促进肠蠕动。另有文献表明用鲜嫩桔叶敷脐有相同功效。 此外 , 合理有效的术后镇痛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有研究认为用吗啡、芬太尼分别与低浓度布比卡因复合行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 在获得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的同时 , 也能缩短

手术麻醉分级标准

【六】附录 八、手术分级标准 妇科 一级手术 1.扩宫和刮宫术 2.输卵管通气、通液术 3.后穹窿穿刺 4.外阴、宫颈活体组织采取术 5.外阴良性肿物切除、前庭大腺囊肿手术 6.经阴道有蒂子宫肌瘤摘除术 7.宫颈息肉摘除术、宫颈赘生物电切术 8.宫颈电灼术、冷冻术及激光治疗术 二级手术 1. 子宫切除术、子宫及附件切除术 2. 腹腔镜下附件手术 3. 经腹子宫肌瘤剜出术 4. 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 5.简单尿瘘修补术 6.后穹隆切开术 7.附件切除术 8.异位妊娠手术 三级手术 1. 尿瘘、粪瘘修补术 2. 一般宫腔镜手术 3. 阔韧带肌瘤、囊肿切除术 4. 单纯外阴切除术 5. 子宫脱垂悬吊术或经阴道修补术 6. 盆腔脓肿清除引流术 7. 子宫扩大、广泛、次广泛切除术 8. 外阴广泛性切除及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 9. 复杂子宫内膜异位症10.宫颈肌瘤切除术 四级手术 1. 盆腔清扫术 2. 联合盆腔脏器切除术 3. 新技术新项目手术 4. 复杂卵巢癌、绒癌根治术 5. 外阴阴道成形术 6. 外阴重建术 7. 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产科 一级手术 1. 会阴侧切及会阴侧切缝合术 2. 会阴Ⅰ、Ⅱ度裂伤修补术 3. 古典式剖宫产术 4. 引产术 5. 胎头吸引术 6. 常规助产 二级手术 1. 子宫裂伤修补术 2. 臀位牵引术 3. 人工胎盘剥离术 4. 臀位助产术 5.低颈剖宫产术 6.古典剖宫产术 三级手术 1. 腹膜外剖宫产 2. 剖宫产子宫切除术 3. 晚期妊娠子宫破裂手术 4. 毁胎术 5.产钳术 6.剖宫产子宫肌瘤核除术 7.妊娠合并卵巢蒂扭转 8.附件切除术、肿瘤切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原因与诊治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原因与诊治 目前,胃瘫综合征(PGS)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其病生理发生机制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①胃壁完整性缺失;②切除胃电起搏点后造成胃cajal细胞数量的减少;③手术治疗过程影响了胃的正常功能;④治疗过程中损伤胃迷走神经;⑤阿片类药物在麻醉使用过程中影响胃排空作用. 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病因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点:①近端胃切除时,迷走神经被切断,位于胃大弯中上1 / 3 的胃蠕动的“起搏点”被切除,使胃的正常蠕动和排空受到抑制。②远端胃切除时,切除了分泌胃泌素、胃动素等兴奋性激素的部位,残胃排空功能减退。③胃肠道重建使胃的正常生理解剖结构破坏,可诱发PGS 。④迷走神经损伤、手术应激、精神紧张、糖尿病等可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一方面可抑制胃肠神经丛,另一方面由于儿茶酚胺的释放,可抑制平滑肌收缩,使胃排空延迟。⑤手术时间过长,脏器暴露过久,胃壁组织挫伤,吻合技术欠佳,缝合线反应等均可引起胃壁及腹膜炎症、水肿、粘连等,从而影响其动力。⑥手术前后情绪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均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胃排空障碍。PGS 发生后,会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很大的痛苦、焦虑和经济负担,但最终预后尚好。对术前已经具有高龄、糖尿病、幽门梗阻等高危因素的患者,术中或术后应尽量避免再添加其他危险因素。术中尽量采用毕I 式胃肠吻合;尽可能缩短手术及麻醉时间;术后避免使用自控性镇痛泵;围手术期积极纠正低蛋白血症和电解质紊乱,控制血糖;术前做好心理辅导,消除紧张焦虑及恐惧心理;术后限制补液,积极营养支持,注意补充胶体,避免胃肠道水肿等。以期减少PGS 的发生。 那么术后胃瘫的诊断并不困难.一般符合下列特点即可做出诊断。①症状多发生在术后第6 - 12 天。②上腹部饱胀,呕吐胃内容物,呕吐后暂时缓解,但稍后又发生呕吐。③呕吐但不伴腹痛,肠鸣音减弱。④再次胃肠减压后,症状消失,但停止胃肠减压后症状又出现。胃瘫属于动力性梗阻,需要与机械性胃排空障碍进行鉴别,两者鉴别要点如下。①机械性梗阻症状较重,胃液引流量多且不含胆汁;动力性梗阻症状较轻,胃液引流量略少,可含有胆汁。②钡餐检查,若梗阻部位不在幽门或胃肠吻合口处,则基本可以断定为机械性梗阻;若梗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病人的护理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病人的护理 【摘要】目的:对14例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病人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方法:对我院自2004年1月~2010年12月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不同程度胃瘫的14例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分析整理。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一对一地对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患者进行细致完备的护理,具体的护理措施包括:术前心理疏导、术后及时止吐、持续胃肠减压、洗胃、营养支持、观察不良反应等。结果:14例患者经住院治疗全部康复出院,其中住院时间最长的43d,最短的22d。结论:做好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病人的护理工作对于保证术后临床疗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护理 胃瘫是指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是直接影响术后疗效的早期并发症之一,存在0.2%~6.0%的发病率。我院自2004年1月~2010年12月行胃大部切除术310例,术后发生不同程度胃瘫14例,发病率为4.5%。通过对这14例患者护理资料的分析整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所选取的14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3例,年龄43~77岁。原发疾病:消化性溃疡出血2例,溃疡穿孔1例,胃癌11例。手术方式:胃大部切除术毕Ⅰ式吻合术4例,毕Ⅱ式吻合术11例。 1.1.1 诊断标准(1)患者拔除胃管后频繁的呕吐恶心,经多项检查提示排除机械性梗阻因素;(2)患者每日胃液引流量大于800ml,持续10d以上;(3)患者无较为明显的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失衡;(4)无其他可导致胃瘫的疾病;(5)未应用抑制胃肠平滑肌收缩类药物。 1.1.2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是上腹部胀满不舒、恶心、呕吐,呕吐物大部分为混杂胆汁的胃液,肛门无排便及排气。查体可及上腹部胀满,胃脘部振振有水声,肠鸣音减弱甚至消失。 1.2 护理禁食、洗胃、持续胃肠减压、促进胃动力药物的应用、中医疗法及营养支持。 1.2.1心理疏导在经历了自身疾病的困扰和手术病痛的折磨之后,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经降至最低点,加之不能进食、频繁呕吐、胃管重置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患者的心理负担进一步加重,共同的心理表现为:焦躁、多虑、易怒、逆反等。护理人员应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一对一地对胃瘫患者进行完备的护理。每位病人配备一名其信赖的护理人员,通过每日与患者进行倾听、交流、安慰及鼓励等行为方式,着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并且在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对患者较为通俗地讲解该病的发生原因、发展规律、治疗方式及预后等,帮助患者树立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危险因素 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及市中心医院近年来行胃大部切除术后PGS及无PGS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年龄65岁以上,术前合并焦虑症、糖尿病、低蛋白血症,术前存在幽门梗阻,毕Ⅱ式胃肠吻合,手术时间>4h,术后使用自控型镇痛泵,日补液量>3500ml的患者PGS发生率较高。[结论]上述因素可能是胃大部切除术后PGS发生的高危因素,在围手术期纠正或避免这些高危因素对防止PGS发生有意义。 【关键词】术后胃瘫综合征; 胃大部切除术; 回顾性研究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ossible clinical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PGS after subtotal gastrectomy.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from cases of PGS and non PGS after subtotal gastrectomy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high morbility of PGS was found in the cases whose ages were over 65,combining anxiety disorder or diabetes mellitus or low albuminemia in perioperative period, having pyloric obstruction in preoperative period,taking Billroth Ⅱgastroenterostomy,with operation time over 4 hours,using 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injecting liquid per day over 3500ml. [Conclusion]The clinical factors referred to

腹部外科手术麻醉常规

第二十一篇腹部外科手术麻醉常规 一、腹部外科麻醉的特点 1.腹部外科手术需要良好的肌肉松弛,尤其在腹腔探查、关腹等 操作时所需肌松要求最高; 2.腹腔脏器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内脏牵拉反应与 内脏的神经支配有关。因此腹部外科手术中常需要追加麻醉性镇痛药抑制内脏牵拉痛,追加阿托品抑制内脏牵拉所造成的心动过缓; 3.择期腹部外科手术的病人常有胃肠道梗阻或功能紊乱,造成呕 吐、腹泻或液体转移至第三间隙,导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上述病理生理改变一般已在术前得到纠正,但麻醉医生仍应保持高度警惕; 4.消化道肿瘤、溃疡病人可继发消化道出血和贫血,同时伴有营 养不良,应在术前加以纠正; 5.胆道疾病常伴有感染、阻塞性黄疸;门脉高压症病人则发生于 肝硬化基础,两者都可以引起肝功能损害和出凝血功能异常,术中应注意保护肝功能,改善凝血功能; 6.腹部外科急诊病人多,常见的有感染、创伤、穿孔、梗阻和栓 塞等,病情差异大,严重的病人常伴有血容量不足、休克、内环境紊乱和饱胃等。术前应争取时间访视病人,对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做一些必要的术前准备,使病情有所改善,并有时间制订合理和安全的麻醉方案。

二、腹部外科手术的麻醉选择 (一)全身麻醉 1. 优点 (1)适合于各种手术和各类病人,无禁忌证; (2)确保呼吸道通畅和控制呼吸; (3)诱导快速,麻醉深度调节灵活、方便。 2.缺点 (1)术中及麻醉苏醒阶段有反流、误吸的可能。 (2)全身麻醉可能引起较剧烈的血流动力学波动 (二)蛛网膜下腔阻滞(脊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仅适用于下腹 部以下,手术时间2~3小时之内的手术,如斜疝修补、肛门、会阴区手术等,效果确切可靠。 (三)联合麻醉 即硬膜外阻滞加浅全麻,具有硬膜外阻滞和全麻的优、缺点。目前已经成为上腹部大手术(如肝叶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全胃切除术和门体分流术等)的首选麻醉方法。 1. 优点 (1)病人术中意识丧失,苏醒迅速、舒适; (2)联合麻醉使局麻药和全麻药量都下降,因此减少了麻醉药物的不良反应; (3)术后止痛完善,有利于维持循环稳定。对呼吸功能的维护和康复也有帮助。

外科手术麻醉知多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c7490013.html, 外科手术麻醉知多少 作者:贾运华 来源:《保健与生活》2006年第07期 随着科技的发展,外科手术技术越来越成熟,手术中生命体征的监测越来越完善,手术中病人的安全系数也越来越高。 外科手术可简单分为大、中、小三类。大手术要求的条件比较高,要等级较高的医院才能完成;对设备要求较高,要有资历的熟练的主任医生来完成。中手术一般由主治医生和住院医生来完成。小手术一般由住院医生来完成。 任何手术都要在麻醉下进行,大中手术的麻醉都要由麻醉医师来完成,小手术的麻醉大多数是手术医生来做。麻醉的方法有多种,包括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又称硬膜外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局部麻醉、表面麻醉等。麻醉药物也同其他药品一样发展很快,常用的是局麻药,主要用于椎管内麻醉和各种神经阻滞麻醉、局部麻醉、表面麻醉等。麻醉药使用的量不一样,作用的时间也不一样,医生会根据手术的大小、时间的长短给相应剂量的药物。局部麻药主要作用于相应的神经支配的区域,阻滞神经的传人起到暂时麻醉的作用,麻醉药时间一过,痛疼就会产生。全身麻醉需使用多种药物,包括镇静药、镇痛药、肌松药、吸入麻醉药等,这些药物会使病人短时间内失去知觉和痛觉,肌肉松弛,有利于手术医生操作。等手术结束,麻醉药停止使用,病人会慢慢地清醒。一般病人对术中的任何事都没有印象,术中也没有任何疼痛感。在实施麻醉时需要建立一条静脉通道,所有的药物都由静脉注射。麻醉药必须由麻醉医师使用,有严格的剂量限制,如果超剂量使用会带来生命危险。 麻醉医师在进行麻醉后还要全程监测术中病人的生命体征。主要包括血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尿量等。特殊的病人还有特殊的监测项目,例如心脏病手术的病人要做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监测,以便及时进行各种特殊情况的治疗和处理。麻醉医师是手术病人的保护神,麻醉医师的各种治疗都和病人的生命有直接的关系。一个好的麻醉医师不仅能及时发现问题,还能及时的处理各种问题,以让病人处在最佳的手术操作状态和最小生理干扰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