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讲义:郭沫若与惠特曼

比较文学讲义:郭沫若与惠特曼
比较文学讲义:郭沫若与惠特曼

追崇美国“草叶”诗人——惠特曼

石燕京

课程:中外文学比较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郭沫若与惠特曼关系的来龙去脉;认识有岛武郎对于郭沫若接受惠特曼的关键作用;理解郭沫若接受惠特曼诗风影响的必然性。

重点和难点:1、惠特曼、有岛武郎、郭沫若三者关系

2、惠特曼诗风对于郭沫若创作的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过程:

一、惠特曼简介

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 ,1819-1892),

美国19世纪著名浪漫主义诗人。1855年自费出版了

《草叶集》第1版,仅收诗12首。后经八次修订,不

断充实,到1892年他逝世前,已出到第9版,共收

诗401首,其中最长的一首《自己之歌》共1,336行。

这首诗的内容几乎包括了作者毕生的主要思想,是作

者最重要的诗歌之一。《草叶集》初版时倍受冷落,

遭到美国评论界尖刻的批评,甚至谩骂,除了爱默生

外,几乎没有人认可他。直到1868年《草叶集》才

因《林肯总统纪念集》中的四首诗而受到美国文坛的

重视。

《草叶集》是惠特曼唯一的一部诗集,作者摒弃了传统诗歌的格律,创造了“自由诗体”。

诗人用草叶的形象来象征生机勃勃的年轻美国,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顶峰时期的精品,被公

认为美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一部诗歌经典。

二、郭沫若、有岛武郎、惠特曼三者接受关系分析

如果说受泰戈尔与海涅清新冲淡诗风的感染,令郭沫若诗情、诗心觉醒,在新诗的尝试之路上留下了星星点点美丽小花的话;那么,惠特曼的狂放粗暴诗风则给予了郭沫若强烈刺激,使他向新诗文坛、“五四”星空放射了一枚枚灿烂夺目的“礼花”。如果说,泰戈尔、海涅诱发郭沫若低吟轻唱,谱写出了一曲曲隽

永婉约的抒情“咏叹调”的话;那么,惠特曼则激励郭沫若放声高歌,呐喊出了一首首振聋发聩的时代“交响曲”。美国19世纪杰出的“草叶”诗人、民主诗人——惠特曼,是使郭沫若一跃而成中国20世纪诗坛巨星的“重量级”人物,他的《草叶集》“暴风般地煽动”了郭沫若的“诗欲”、诗兴,为郭沫若的《女神》诞生提供了全方位的思想启迪,以及多重的精神营养。《凤凰涅槃》、《晨安》、《地球,我的母亲!》、《匪徒颂》、《天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梅花树下的醉歌》、《我是一个偶像崇拜者》等一串串诗歌,与19世纪西方《草叶集》的主旋律应和着,雷鸣电闪般震撼了20世纪初的中国文坛。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郭沫若由倾心迷恋泰戈尔、海涅式的恬静、冲淡、清新;而180度大转弯地去激情追崇雄浑、粗犷、奔放的惠特曼了呢?

(一)、日本“惠特曼热”的感染

1919年5 月31 日,日本为美国诗人惠特曼举行了热烈的100 周年诞辰纪念活动, 由于“白桦派”①的推波助澜,日本掀起了一股“惠特曼热”。早在1882年由于夏目漱石的介绍,就有不少日本学者关注这位美国的“诗歌之父”。之后陆续有不少关于惠特曼的作品翻译与评论文章出现在日本学界,特别是留美归国的“白桦派”代表作家有岛武郎的大力推崇与介绍,如《草之叶——关于惠特曼的考察》、《华尔特·惠特曼的一个断面》、《女性憧憬的美国诗圣——纪念惠特曼诞辰一百周年》等一系列论文,及若干惠特曼诗歌的翻译与介绍。不仅吸引了不少日本文学爱好者的眼球(包括中国留日青年),同时也引起了日本文坛高度的重视。1918年日本成立了专事惠特曼研究的“草叶会”;1919年惠特曼百年诞辰纪念日后,加藤一夫、川路柳虹、富田碎花、白鸟省吾发起了“惠特曼纪念会”;《白桦》、《早稻田文学》、《抒情文学》、《劳动文学》等杂志同时推出了“惠特曼专号”;大钉阁、新潮社等也争相出版了日译本的惠特曼诗集与《草叶集》,以及《惠特曼著作书目、传记和参考书目》等。于是在“泰戈尔热”余波未尽之时,“惠特曼热潮”又弥漫了整个日本文学界。

此时在日留学的郭沫若也受其感染开始接触惠特曼;他那时还正倘徉在泰戈①白桦派:日本近代文学中一大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柳宗悦夫妇、有武者小路实笃、志贺直哉、有岛武郎

等,他们是一群出身贵族学院,生活优裕,以艺术为天职,专事文学创作的青年。白桦运动开始于1910年创办的《白桦》杂志。

尔、海涅等人的诗风、诗情里,感受着新诗创作的惬意:

“在大学二年,正当我开始向《学灯》投稿的时候,我无心地买了一本有岛武郎的《叛逆者》。所介绍的三位艺术家,是法国的雕刻家罗丹(Rodin)、画家米勒(Millet)、美国的诗人惠特曼(Whitman)。因此又使我和惠特曼的《草叶集》接近了。他那豪放的自由诗使我开了闸的作诗欲又受了一阵暴风般的煽动。我的《凤凰涅槃》、《晨安》、《地球,我的母亲!》、《匪徒颂》等,便是在他的影响下做成的。”①

(二)、有岛武郎的“津梁”作用

有岛武郎是郭沫若很在意的一位日本近代作家,在郭沫若对惠特曼的接受史中,有岛武郎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津梁”人物。从《三叶集》里我们可以读到郭沫若对于有岛的创作与思想的详尽评论,在给田汉的一封长信中他谈到:

“我昨天买了一部有岛武郎氏底《三部曲》(注:剧本三

部曲《大洪水之前》、《萨姆松和丹丽拉》、《圣餐》)。我最喜欢

他那‘Somson与Delilah’底一篇——我昨晚写至此处,我又

把有岛氏底原作来细细地读了一遍。我看他这确是一篇象征剧。

他……我写着再瞑目想象时,我眼前有无数比电子还纤细的粒

子激荡旒回着,画出了无数底‘???……’来。我想我读后

的印象是否有岛氏创作时真实的心理,那倒该当得打出无数个问号的了……描写的是灵肉底激战,诚伪底角力,Idea与Reality底冲突,他把Somson作为灵底世界底表象,Delilah作为肉底世界底表象。”②

郭沫若在这封信中向寿昌兄大谈特谈有岛武郎的“Somson与Delilah”的剧情,并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点评,可见其对有岛武郎的关注程度。因此所谓“无心地”买了他的《叛逆者》之说,应该这么理解:由于对有岛武郎的关注,所以发现他的作品就会买下,而《叛逆者·草之叶》正好是介绍惠特曼的。至于惠特曼,由于日本的“惠特曼热”郭沫若也应该早有耳闻,于是无意间通过有岛,这位惠特曼的崇拜者,郭沫若才真正了解了惠特曼,并与之结下不解之缘。也可以这么说,郭沫若认识的惠特曼已经印上了有岛武郎的影子。所以要弄清郭沫若接受惠特曼的来龙去脉,就先得说说有岛武郎其人,以及有岛对惠特曼的接受。

①郭沫若:《创造十年》,第58-59页。《学生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3月。

②《郭沫若致田汉》,《郭沫若全集·文学编·15》,第10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7月。

前面已经提到,有岛武郎(Takeo Arishima 1878.3.4 - 1923.6.9)是大正年间日本“白桦派”的代表作家。出生于东京贵族官僚家庭,幼年时代曾同时接受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教育,东方儒家思想与日本武士的舍己奉上精神,与在美国所受的欧美式教育中的个人主义至上的思想,形成两种矛盾的价值取向:灵与肉、理想与现实、神与人对立的价值观同植于他身上,一度令少年有岛十分困惑。这在他后来的创作中有很明显的反映。1896年18岁时他曾就读于北海道札幌的农业学校,在那里受宗教熏染,成为虔诚的基督教徒。1903年入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历史和经济学,开始接触美国诗人惠特曼、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等人的著作,有了文学倾向;由于对唯物主义学说发生兴趣,放弃了宗教信仰。归国后任札幌农业大学预科英语和伦理学教师。1906年发表处女作《硬壳虫》。1910年与武者小路实笃、志贺直哉等共同创办的《白桦》杂志。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给幼小者》(1918)、《该隐的后裔》等;中篇小说《宣言》(1915)、《迷路》(1916)等;剧本三部曲《大洪水之前》、《萨姆松和丹丽拉》、《圣餐》,《死的前后》、《友又的死》等;剧本论文集《艺术与生活》、《有岛武郎全集》10卷等等。长篇小说《一个女人》(1911年),是有岛武郎的毕生大作,被誉为日本近代“真正具有小说结构”的现实主义杰作,曾被多次搬上银幕,深受欢迎。著名评论———《爱是毫不吝惜的索取》(又译为《爱是恣意夺取的》)被认为是有岛思想的顶巅之作,是他一生自我探求的结晶。

1923年6月9日,有岛武郎与情人波多野秋子双双在北海道的轻井泽自杀。

日本著名评论家小泉基郎曾说“从文学生涯的起点到终点的过程中,始终主要贯通着一个外国文学家影响的现象,实属罕见。毫不夸张地说,无论作为一个普通人还是作为一个作家,有岛一切活动的背后都潜隐着惠特曼的身影。”①与美国诗人惠特曼的接触是有岛武郎生平、思想与创作中一件大事,非常值得我们重点介绍与分析。1906年,在美国勤工俭学的有岛,经人介绍搬进了律师皮勃德家。皮勃德非常喜欢惠特曼的诗,常常在晚饭后、夜灯下,用饱满和伤感的语调给有岛朗读惠特曼的诗篇;并向他系统地介绍了这位美国稀有的诗人。自此有岛才真正开始了与惠特曼的神交,为了寻找惠特曼的《草叶集》,他曾奔走于波士顿街头巷尾……;《Leaves of Grass》(《草叶集》)中所表现的爱,肉体,

①小泉基郎:《有岛武郎与惠特曼》,转引自刘立善《惠特曼影响下的有岛武郎》,日本研究,1992/1,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

自然,宇宙,令有岛受到空前的震撼;并与这位蔑视一切权威和习俗,让生命的火焰自由迸发的体现者,产生了强烈的与共鸣。从那以后,有岛便开始了与这位“自由人”、“叛逆者”精神会话的漫长旅程,并成就了一番文学事业。有岛后来成为日本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其作品和论著中无不闪烁着惠特曼思想的智慧之光。正如日本著名评论家指出得那样:“有岛倘若不曾邂逅惠特曼,那他决不会成为如此的作家。”①

有趣的是,由于有岛武郎的搭桥引路,郭沫若也在惠特曼的刺激下而聊发了一阵子诗狂,创作出了他文学生涯中的颠峰之作。《女神》中那些狂放不羁、粗暴宏朗的诗作便是“惠特曼式”的硕果。如果我们套用以上论述说:“郭沫若倘若不曾(通过有岛武郎)而邂逅惠特曼,也决不会成为如此作家”是否也可以成立呢?我个人认为:虽然这么说有些绝对,但从特定的意义上讲,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无论是郭沫若的自我分析,还是学术界多年来的研究公论,都充分肯定了惠特曼对于成就郭沫若文学创作的辉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下面我们不妨先回溯一下郭沫若追崇惠特曼的那段重要的心路历程。

(三)、追崇惠特曼的心路

“我那时侯不知从几时起又和美国的惠特曼的《草叶集》,德国的华格纳的歌剧接近了,两人也都是有点泛神论的色彩的,而尤其是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在他的影响之下,应着白华的鞭策,我便做出了《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天狗》、《心灯》、《炉中煤》、《巨炮之教训》等那些男性的粗暴的诗来。这些都由白华在《学灯》栏上替我发表了,尤其是《凤凰涅槃》把《学灯》的篇幅整整占了两天,要算是辟出了一个新记录。”②

“当我接近惠特曼的《草叶集》的时候,正是“五四”运动发动的那一年,个人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民七民八之交(应为民八民九之交,即1919年至1920年之交),将近三四个月的期间差不多每天都有诗兴来猛袭,我抓着也就把他们写在纸上。当时宗白华在主编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

①安定川男编:《作品论·有岛武郎》,双文社1981年版,第322页。

②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郭沫若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6月,第204页。

他,每篇都替我发表,给予了我很大的鼓励,因而我有最初的一本诗集《女神》的集成。”①在《三叶集》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1920年3月郭沫若与远道来访的田汉同游太宰府。那时正值他诗兴勃发,在火车上做着自己的立体诗,嘴里念着“飞!飞!飞!飞!”一不小心车票飞了出去,郭沫若也随着车票从窗口“飞”了出去。等他拾到车票时,火车已经开走了。于是他只好沿着铁道线步行(幸好离他们要去的二日市只有五英里路程)。徒步行走在春光明媚的田野上,“望着才青的麦苗,涓涓的溪流”,突然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了惠特曼《大路之歌》的意境,情不自禁地放声朗诵起来:

Afoot and light-hearted,I take to the open road,

Healthy, free, the word before me,

The long brown path before me, leading wherever I choose.

徒步开怀,我走上这坦坦大道,

健全的世界,自由的世界,在我面前,

棕色的长路在我面前,引导着我,任我要到何方去。

Henceforth I ask not good fortune—I myself am good forture;

Henceforth I whimper no more, postpone no more, need nothing,

Strong and content, I travel the open road.

从今后我不希求好运——我自己便是好运底化身;

从今后我再不欷歔,再不踌躇,无所需要,

雄赳地,满足地,我走着这坦坦大道。②

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郭沫若一边念着惠特曼的诗,一边驰骋着丰富的想象:“我想永远在这健康的道路上,自由自在地走着,走到我死日为止。海涅的诗丽而不雄,惠特曼的诗雄而不丽。两者我都喜欢。两者都还不足令我满足。”③

可以想见,郭沫若那时已经对惠特曼是何等的了解、何等的陶醉了!无独有偶,有岛武郎也非常欣赏惠特曼的《大路之歌》,在《论惠特曼》的讲演中,他曾特别引用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内心冲破桎梏“夺回个性”的强烈渴望。

多少年后,郭沫若还强调地指出:

①郭沫若:《序我的诗》,《郭沫若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6月,第212页。

②引自惠特曼《大路之歌》,郭沫若译为《坦道行》,《郭沫若全集·文学编·15》,第12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7月。

③《郭沫若致宗白华》,《郭沫若全集·文学编·15》,第12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7月。

“尤其不能不读的是惠特曼,他的东西充满‘德谟克拉西加上印度思想’的思想,和我们时代虽有距离,但他的气魄的雄浑,自由,爽直,是我们所宜学的长诗。《The Song of Open Road》(康庄大道之歌)①便在《草叶集》(Teaves of Crass——一八五五)里面,我觉得很好,从前并且翻译过,寄给了宗白华,恐怕已经被他扔掉了。”②

沿着郭沫若接受惠特曼的心路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惠特曼带给郭沫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这些影响多多少少都投射着有岛的影子。诸如雄浑、豪放的诗风;“德谟克拉西加上印度思想”,即民主思想与泛神论思想;自我解放、个性张扬的狂放作派;冲破一切旧套束缚的自由诗体;与自然合一、宇宙一体的宏大气派……。这些都已得到学术界的公认,亦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有关研究文章可详见本书《回眸篇》。1979年以来,有近20篇郭沫若与惠特曼的专题论文围绕以上几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阐释。通观这些文章,研究者大都把眼光集中在《女神》与《草叶集》的异同比较上,极少有人关注郭沫若在接受惠特曼时有岛武郎所起的关键的转扭作用与深沉启迪。唯陈永志先生有一篇《郭沫若与有岛武郎》(2002/03)的专文有所论及。事实上,我们要想真正弄清郭沫若与惠特曼的精神联系,如果撇开了有岛武郎这一枢纽人物,无论如何都是一种重大的研究缺失。

(四)、东西方文化冲撞中的共同选择

有岛武郎与郭沫若接受惠特曼是东西方文化冲撞中的共同选择,是一种必然。有岛武郎与郭沫若一样,都是在东西方文化的双重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作家。他们20岁以前都深受东方文化的濡染,只不过一个是日本式的,一个是中国式的。有岛武郎出生在日本的贵族官僚家庭,从幼年起就同时接受了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培养。不仅从小就受过严格的儒家教育和日本武士精神的熏陶(1887年9岁时在贵族学习院学习);而且他从5岁时就开始每天到一个美国牧师那里学习英文,接着又入“横滨英和学校”接受了欧美式教育;1896年到弥漫欧美文化气氛的北海道札幌农校读书,更是受那里的师生影响,一度成为虔诚的基督教徒。东方文化中儒家的中庸思想与日本武士的舍己奉上精神,与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至上的思想,两种矛盾的价值取向,很早就同时植根于少年有岛的身心。灵与肉、理想与现实、神与人对立的价值观,一直困绕着有岛武郎的内心世界。

①《康庄大道之歌》即《坦道行》,又译《大路之歌》。引者注。

②《郭沫若诗作谈》,1936年4月4日,载《现世界》1936年8月创刊号。

这些思想矛盾充分地反映在他后来的创作中。

郭沫若22岁到日本,在此之前他接受的文化熏陶主要是东方式的,儒家思想等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地植根于他的身上;然而,郭沫若到日本时,正赶上日本经济、文化之全盘西化的变革时期。在日本郭沫若学的是日语、德语、英语、拉丁语,读的几乎都是西洋书——文学的、哲学的、医学的……,广泛地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冲突也在郭沫若思想上与创作中有强烈的体现。正如蔡震所言:“当郭沫若开始置身于文化活动(包括他的文学创作、文化思想史方面的著述),进行文化思考时,他是在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日本文化相互交错、冲突、融合的三维空间中进行的。”①可以这么认为,彼时的郭沫若与有岛武郎有着十分相似的“接受屏幕”,因此上,惠特曼便成为了他们共同的热爱。

然而,更重要的是,惠特曼的诗歌中本来就具备的多元文化因素。读《草叶集》,你会同时吮吸到东西方文化的精华之气。你不仅会呼吸到美国本土文化强烈的“草根”气息、西方文化的“海洋”气息;同时你也会深切地感受到蕴涵其中的东方文化风采。惠特曼很早就表明过自己对东方文化的兴趣。在他的回忆散文《回首走过的历程》(1889)中,就曾提到自己早就读过古印度诗歌。1875年,他的英国朋友托马斯·狄克逊曾把一本印度诗集作为圣诞节礼物赠送给他。在《向世界致敬!》一节中,他写到:“我听到印度人在向他的得意门生讲授三千年前诗人们所写并珍传至今的战争,格言和恋爱罗曼司。”在《向印度航行》中他吟唱到:

Passage O soul to India!

Eclaircise the myths Asiatic,the primirive fable.

啊,灵魂,向印度航行!

解开亚洲的神话,原始的寓言之谜。

Not you alone, proud truths of the world!

Nor you alone, ye facts of modern science!

But myths and fables of eld—Asia’s, Africa’s fables!

The far-darting beams of the spirit!—the unloos’d dreams!

The deep diving bibles and legends;

The daring plots of the poets—the elder religions;

不只是你,世界上值得夸耀的真理,

①蔡震:《文化越境的行旅——郭沫若在日本二十年》,第50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3月。

也不只是你,现代科学的事实,

而是古代的神话和寓言,亚洲的,非洲的寓言,

那些照耀遥远的精神光芒,那些摆脱了束缚的梦想,

那些潜得很深的圣典和传说,

诗人们的大胆情节,古老的宗教。

—O you temples fairer than lilies, pour’d over by the rising sun!

O you fables, spurning the known, eluding the hold of the known, mounting to heaven! You lofty and dazzling towers, pinnacled, red as roses, burnish’d with gold! Towers of fables immortal, fashion’d from mortal dreams!

You too I welcome, and fully, the same as the rest;

You too with joy I sing.

啊,你们这些比在初升的太阳中沐浴的

百合花还要美丽的寺院!

啊,你们这些摒弃了已知,

逃脱了已知的掌控而升上天去的寓言!

你们高耸的、闪着耀眼光芒的塔楼,

像玫瑰般鲜红,像金子般灿烂,

由凡人的梦想塑造而成的寓言的高塔!

我像欢迎其他一切那样欢迎你!

我也同样欢喜地歌唱你们。①

在这里我们看到诗人眺望遥远的东方,以及对东方文化的向往。在他的《草叶集》中,我们能读到东方文化的“天人合一”感受。如《胚芽》(Germs):FORMS, qualities, lives, humanity, language, thoughts,

The ones known, and the ones unknown—the ones on the stars,

The stars themselves, some shaped, others unshaped,

Wonders as of those countries—the soil, trees,

cities, inhabitants, whatever they may be,

Splendid suns, the moons and rings,

the countless combinations and effects;

Such-like, and as good as such-like,

visible here or anywhere, stand provided for in a handful of space,

which I extend my arm and half enclose with my hand;

That contains the start of each and all—the virtue, the germs of all.

①见林志豪译《草叶集》,第102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外形,品质,生命,博爱,语言,思想,

已知的,未知的,星辰上的事物,

星辰本身,有些已经定型,有些还是混沌之初,

像那些国家所有的非凡之物,

土壤、树木、城邦、居民,诸如此类,

不计其数的结合与因果,

这些,还有彼此相近的事物,

在这里看得见的或是在其他任何地方,

占据一席之地,只要我伸出双臂就足以用手抓住它,

那包含着世间万物的起源,所有的美德和胚芽。①

惠特曼的好些诗歌里所表达的思想,与东方宗教尤其是佛教的教义很一致。他相信真理存在于每一个宗教中,他相信有上百位、上千位的救世主、引路者和圣经,并自己声明说:“我属于每一种类型、等级、阶层与宗教。”②他诗歌中的“泛神论”思想也糅合着东西方文化的精萃。

如此,我们便不难理解有着东西方双重文化积淀的有岛武郎与郭沫若何以会如此热情地张开双臂拥抱惠特曼了。有岛武郎衷心赞叹,“惠特曼是自己翘首遥望的沙漠中的绿洲”,③把他看作自己的精神导师;郭沫若则无限感怀惠特曼“暴风般地煽动”了自己“开了闸的诗欲”,“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因而找到了“喷火口”,创作出了《凤凰涅槃》、《晨安》、《地球,我的母亲!》、《匪徒颂》等优秀诗篇。

另外,在有岛武郎与郭沫若的作品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惠特曼的多重影响,诸如“惠特曼式”的自我意识,也即一种生生不息地追求灵肉一致的意识;惠特曼的生命意识、宇宙意识;惠特曼诗的民主精神、平民意识,以及男女平等意识等等。而且,惠特曼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意识也是郭沫若和有岛武郎共同赞赏、崇拜和效仿的。惠特曼、有岛武郎与惠特曼之间的精神联系,艺术传承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对于研究比较文学、异质文化沟通来说无疑具有很好的典范意义和价值。

①见林志豪译《草叶集》,第45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②见楚图南、李野光译《草叶集》,第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③〔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第58页。

思考与练习:1、梳理惠特曼、有岛武郎与郭沫若三者的关系;

2、由泰戈尔、海涅到惠特曼,西方文化给予郭沫若怎样的多重影响?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孙丹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5分×3、填空2分×12、简答7分×3、材料分析10分×1、论述15分×2 1.真正最早使Comparative Literature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 1886,他以此为书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p5) 2.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p10) 3.教堂山会议:1958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教堂山举行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 第二届年会,(会上韦勒克宣读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以韦勒克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学者对法国学派的“定义”发起了大胆的挑战。韦勒克指出“‘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间的人为界限应当废除,‘比较’文学已经成为一个确认的术语,指的是超越国别文学局限的文学研究。”(p12) 4.有人认为,是美国学派提出了比较文学的“比较”——平行研究。(p10) 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特色是跨文明研究。(p20) 6.苏联学者日尔蒙斯基提出了历史类型学的观点与方法。(p27) 7.中国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p27) 8.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 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p30)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p31-p32) (一)同源性,在法国学派的理论体系里,影响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着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其理论支柱是媒介学、流传学和渊源学。它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清理“影响”得以发生的“经过路线”,寻找两种或多种文学间的同源性关系,同源性成为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体系可比性的基础。在线路的清理中,其源头是相同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就是同源性。 (二)变异性,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鱼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了“他国化” 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变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三)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

2016年秋《比较文学原理》考前辅导(精品文档)_共19页

2016年秋《比较文学原理》考前辅导 出题范围:教材及课件上的知识点 重要考点: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文学性、可比性 定义之争,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学科相关的定义(民族文学、世界文学、总体文学) 第二章 中西比较文学发展史、学科建立的标志,教堂山会议、比较文学的危机 第三章 定义:影响研究(平行研究、接受研究、阐发研究),能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平行研究(具体判断哪些研究是平行研究) 阐发研究(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方法,案例) 接受研究(接受理论,接受研究与渊源学的区别) 第四章 定义:主题学、文类学、形象学、媒介学(译介学)、比较诗学 主题与母题、题材、人物与主题 文类的划分及其标准(中西方文类划分情况) 缺类现象中国是否有史诗?中国是否有悲剧? 形象学研究的对象:异国异族的形象(他者) 辨析: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研究是否就是形象学研究的对象? 媒介学、译介学翻译史上重要的译者、翻译思想,翻译中的文化现象 比较诗学(名词)诗学概念的含义、中西诗学是否可比?

题型:单选、多选、判断、名词解释、问答 一、单选题(出25题,每题1分) 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开幕词中说“比较文学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一门‘显学’”的学者是 A A、季羡林 B、钱钟书 C、朱光潜 D、胡适 比较文学的安身立命之本是 B A、可比性 B、文学性 C、宏观性 D、开放性 1827年,提出“世界文学的时代即将来临”的是C A、伏尔泰 B、斯达尔夫人 C、歌德 D、雨果 日尔蒙斯基将比较文学称作 C A、比较文学 B、比较诗学 C、历史比较文艺学 D、文学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整理

1、比较文学的定义: ①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②研究对象: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 ③研究理论和方法:具有比较自觉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④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2、比较文学三派及其观点、代表人物代表作 在20世纪50年代,法美两派论战 法国学派:主影响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国际间、跨民族、跨语言、跨国界的作家与作品间相互影响的文体史实。 (就是探求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影响,寻找一种文学现象的渊源和亲缘 关系。) ③强调事实联系的实据考证的方法。 ④观点不足: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研究视域较小 ⑤法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巴尔登斯伯格: 法国派第一位代表人物,作品《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 《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向》; b梵第根:法国第一个系统、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的观点,作品《比较文学论》 (1937戴望舒中译本) c卡雷和基亚:继承和发展梵第根的理论并确立法国学派体系, 卡雷代表作《歌德在英国》 基亚代表作《比较文学》 ⑥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2)严谨的定 义,材料的确凿,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 密的方法体系。3)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美国学派:主平行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②研究围是超一国围之的,多国的 ③采用大规模结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 ④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与法 最大不同:跨学科) ⑤美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韦勒克《文学理论》(与沃伦合著)、《比较文学的概念》、《比较文学的名称 和实质》,教堂山会议上宣读了一篇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论文,揭开两个学 派论战,被看做美国学派的宣言。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b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 c列文对“主题学”的界定和实践 ⑥缺点:1)美国学派的理论不够严密,容易产生牵强附会的比附。2)跨学科比 较有可能使思想史、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也成为比较文学,最终使比较文学的 独立性消亡。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双向阐发研究。最先由我国学者提出,包括用外来的(本民族的)文学理论来阐发本民族的(外来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相互阐发和别的学科及理论来对文学进行阐发、解释文学现象。是一种双向的、相互的阐发,通过具体的、细微的研究来说明基本道理。

比较文学资料整理

比较文学资料整理: 1.比较文学的兴起与代表人物: 1816年在法国首次出现比较文学一词,1827-1830年法国学者维尔曼 (A.Villeman)在巴黎大学开设第一个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十八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后出版《比较文学研究》一书。被尊为“比较文学之父”。 19世纪30年代安贝尔、基内等人在巴黎大学、里昂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讲座。60年代作为术语被广泛接受。 学科正式确立的标志: 第一本理论专著出现,186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比较文学》; 第一份学术杂志出现,1877年德国学者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 第一个常设讲座(体制化)出现,1897年法国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 比较文学杰出著作,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六卷本《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于1872至1890年出版。 2.中国的比较文学: 中国的比较文学:1917年,吴宓留学哈佛,获比较文学硕士,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1921年回国被聘东南大学,1924年开设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中西诗之比较”,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 3.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一词是十九世纪英国诗人马修?阿诺德根据法语仿造。 定义: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杨乃乔 两种(或多种)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之间的交互客体或平行客体,或阐发关系,研究视域与语境的双向度与二元性,没有总体文学共时性的限定。 五个学科概念的区分(首师大杨乃乔): 民族文学:研究客体、视域与语境的单向度一元性 国别文学:同上 总体文学(一般文学):波及多民族多国家的思潮流派等共时性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两种(或多种)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之间的交互客体或平行客体,或阐发关系,研究视域与语境的双向度与二元性,没有总体文学共时性的限定世界文学:总量上的,或欧洲中心的(如我们的外国文学史),或作为世界名著的世界文学,或歌德的理想的共融的世界文学(关于后三者的关系众说纷纭,交叉关系为主). 美国学派代表亨利·雷马克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例如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之间的关系。质言之,比较文学史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2018春华师比较文学原理在线作业

1.第1题 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一文中说哪篇文章是“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相互参证” A.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B.钱钟书的《通感》 C.钱钟书的《诗可以怨》 D.朱光潜的《诗论》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2.第2题 比较文学的故乡是 A.法国 B.美国 C.俄国 D.中国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3.第3题 《论德国》的作者是 A.歌德 B.施莱格尔兄弟 C.斯达尔夫人 D.伏尔泰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

4.第4题 《拉奥孔——论绘画和诗歌的界限》的作者是 A.拉辛 B.歌德 C.席勒 D.莱辛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5.第5题 《伯恩海默报告》发表于哪一年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6.第6题 1978年,撰文明确提出“阐发法”这一概念的学者是 A.古添洪 B.陈鹏飞 C.余国藩 D.李达三 您的答案:A

此题得分: 7.第11题 渊源学和接受研究都是从()的角度出发展开研究 A.放送者 B.媒介 C.传递者 D.接受者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8.第26题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实现”,这是()的观点 A.接受理论 B.形式主义批评 C.存在主义批评 D.马克思主义批评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9.第27题 《论俗语》对照研究了南意大利、普罗旺斯和西班牙俗语,是比较文学史前史时代的重要成果,它的作者是

A.但丁 B.斯达尔夫人 C.施莱格尔兄弟 D.伏尔泰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10.第28题 《<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中国》的作者是 A.范存忠 B.钱钟书 C.朱光潜 D.方平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11.第29题 法国学派第一位代表人物 A.巴尔登斯伯格 B.卡雷 C.基亚 D.梵·第根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孙丹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法国文学对日耳曼文学的影响”等。 2、学科发展历程:早期,法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伽列,注重影响研究。 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IA)诞生。 1955年第一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威尼斯召开。 1958年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美国教堂山召开。标志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耶鲁大学教授雷纳·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指出未明确课题与方法。 (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美)勃洛克《比较文学的新动向》,强调“人文主义”。 (美)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1961),确立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 (荷)佛克马《比较文学和新范式》(1981),反驳雷马克,强调方法论。 ()韦斯坦因《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哪里去?》 (美)伯恩海默《跨世纪的比较文学》:一是放弃欧洲中心论,二是研究重心由文学转向其他话语形式。 (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中国之欧洲》。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及问答

一、名词解释 卡雷“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卡雷在基亚《比较文学》一书的序言中,阐释了比较文学的归属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和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研究方法是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这一定义确定了比较文学的特殊研究领域,超越了以往文学研究只限于民族(国家)文学的范围,确定了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和价值。 歌德“世界文学”:洞悉到“跨文化交流”的趋势,歌德于《歌德谈话录》中最早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世界文学是超越民族文学的文学研究,更多指涉本国文学之外的世界其他民族文学。歌德广泛的学术阅读、文本翻译了解世界上各种文化的观点,倡导宽容地对待、平静接受或忽略这些观点,强调研究需具有世界主义和平等主义视角。 教堂山会议: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大会。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美国学派”以此为标志成立。论文对“法国学派”提出全面尖锐的批判,指出比较文学应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或研究模式,研究文学的本质即文学性,探讨文学的文学性特征。《比较文学的危机》被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引起两派长达十年的论战。 套话:主要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以描绘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是注视者对他者定义的载体,是陈述一个集体想象的他者形象的最小单位。套话背后往往凝聚着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蕴以及历史根源,往往还与一个民族对另一民族的陈见、偏见甚至误识有关,是形象学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问答题 1、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观点的差异。 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①归属:“国际文学关系”,是“文学史的一支”,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对象与范围: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和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研究方法: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 在实证主义哲学的渗透下,他们往往从渊源借代、模仿、改编等方面去考察作家、作品的联系,并力图用实际材料证明这种关系是确实存在的事实联系。 ④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2)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 ⑤局限性:1)研究视阈小:研究范围局限在欧洲文学内部: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被排除在学者们的考察范围之外。2)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有时会陷入繁琐考证的泥淖。 二、美国学派——影响研究 ①归属: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②研究对象与范围: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与法最大不同:跨学科) ③研究方法:用大规模综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 ④优点:开启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先河,强调的是没有明确的渊源关系的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得以诞生。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2.比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 ●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最早使比较文学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主持比较文学的讲座。 ●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 ●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 ●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和理性发起挑战。 ●1937年,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在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巴斯奈特是宣判比较文学夭折的第一人。 ●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 3. 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 4.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5.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6.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 7.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8.美国学派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典型代表——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10.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11.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 12.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平行研究主要有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 13. 渊源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式: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笔述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14.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 15.翻译领域的常见现象有直译、转译;常见形式有直译、意译。 16.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 17.译介学的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 18.平行研究的种类: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 19.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 20.用西方文论阐发中国文学的做法被台湾学者总结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阐发研究”。

比较文学讲义

比较文学讲义 性相近,习相远。 ――孔子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钱钟书《谈艺录·序》 参考文献: 1、《比较文学学》曹顺庆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2、《比较文学》陈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中国比较文学》(期刊)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办;

4、罗素《西方哲学史》(下),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6月版; 5、Charles E. Bressler, Literary Criticism: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Pearson Education Asia Limited and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4 反智左倾(Leftism)对现存社会的不满和批判立场叛逆草根意识 李泽厚双重奏启蒙救亡、 外延内包(内涵)道在溲橠神圣世俗 佛教自我解构 叶舒宪文学人类学 选择责任本质化物化被规定客体化汉娜·阿伦特《集权主义的崛起》别尔嘉耶夫(自由哲学)海德格尔胡塞尔

人类起源一元说爱德华·泰勒(人类学之父)Bushman 布须曼人基因图可变性最大干细胞 索绪尔人类的语言存在高度的相似性 主谓宾相同的人的精神结构 多元说 第一章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一、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影响研究。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法国学派。代表人物:戴克斯特、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学术风格:历史实证主义。 曹禺《雷雨》封闭的空间人之间高密度叙事

刘姥姥拉斯提列平行 贾宝玉哈姆雷特 前在此在 集体无意识文化偏见主体性 福柯《规训与惩戒》《疯癫与文明》社会边缘现象微观权力结构 学校和监狱减刑制度 马克思国家政治权力统治权力意识形态资本义人的商品化物化宏观权力结构 年鉴学派 介于实证和形而上之间 纪事本末体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题

判断题 1.总体文学就是比较文学。(X ) 错误。总体文学虽然与比较文学有密切的联系,但比较文学不等同总体文学。比较文学是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同时还研究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的联系。而总体文学是将文学作为一个整体的角度去追溯文学的发生和演进,如从世界的角度来研究戏剧和小说的发展,以寻找规律性的现象。 2.当文学被封闭在某一个别民族文化体系之中时,它就不可能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来接受新鲜事物。只有认识了他人,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这就是比较文学的“互证”功能。 (X)错误。这种说法将比较文学的“互识”和“互证”功能混淆了。题中所说的是比较文学的“互识”功能,而比较文学的“互证”功能是指以不同的文学为例证,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或不同的应和,以达到进一步的共识。 3.在具体的某部(篇)文学作品中,题旨可以随着作者的意愿而千变万化。(X ) 错误。题旨是题材中所蕴含的旨意。在一部作品中,它是局部的、有限的、相对稳定的,不象主题那样覆盖全局,也不象主题那样随着作者的意愿而千变万化。 4.“在远东国家中,迄今为止还没有按照类属对文学现象进行过系统的分类!”(X )答:这种说法不够确切的。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成书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已经对诗歌进行了风、雅、颂的分类,后来,班固、曹丕、陆机、挚虞等都进行过分类。特别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以“功能”为标准,建立了三十四种文类的系统,同时,他在这个系统之外,创造性的提出了“体性”的新的研究层面。因此上述说法是不确切的。 5.哲学思想可以离开文学而存在,文学却不可能完全离开哲学思想而独立。(V )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文学家是人,是思考着的人,他必然受到某一时代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他也必然对遭遇的一切进行思考。好的作品必然在某些方面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6.比较文学研究的价值在于不同文化体系之间文化的互识、互证、互补。(V) 7.中西方比较文学,应避免将西方理论当做“解牛之刀”,把中国文学文本视为“被解之牛”,因为这种做法是西方中心论的单向阐释。(V ?)正确。因为这种西方中心论的单向阐释,是用西方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中国文学,但是并不真正构成比较的基础,所以要在中西文学比较中避免。 8.文学翻译与一般文字翻译不同,不只是文字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观念的传递,翻译涉及译者的个性因素,更涉及译者的文化心理积淀,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创造性叛逆”。 (??V) 正确。因为时翻译文学不可能脱离译者的文学再创造而存在,翻译家的责任不仅是有创造性地再现原意,而且在两种语言相切的地方,吸取外来语言的优长,发展本土新的语言,形成新的文字因素,所以正确。 9.比较文学人类学缺类研究发现,汉传统文学以致汉文学影响的传统东亚文学都没有史诗这类文学作品,而这恰恰是西方文学传统中的精品。(?V ?) 正确。西方文学传统中有许多优秀的史诗,例如《荷马史诗》等,而汉传统文学以致汉文学影响的传统东亚文学都没有史诗这类文学作品(虽然在少数民族文学中存在),所以正确。 1 0.中国传统诗歌主要是抒情,西方传统诗歌则有大量叙事。(?V) 正确。在中国,诗歌传统是以抒情为主,那些作品传承着中国诗歌以抒情为主的文化传统;在西方,古代诗歌最初以史诗的面貌叙说人间英雄和天上英雄,讲述各种冒险故事。因此上述说法是正确的。

《比较文学原理》在线作业92分

作业 1.第1题 日尔蒙斯基将比较文学称作 A.文学的比较研究 B.比较文艺学 C.历史比较文艺学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比较诗学的名著《中国的文学理论》的作者是()。 A.叶维廉 B.刘若愚 C.古添洪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3.第3题 ()国学者奠定了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基础 A.法国 B.美国 C.中国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4.第4题 中国两岸三地建立比较文学学科最晚的是 A.大陆 B.香港 C.台湾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5.第5题 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是 A.宏观性 B.可比性 C.开放性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6.第6题 法国的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建立于 A.巴黎大学 B.斯特拉斯堡大学 C.里昂大学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7.第7题 比较文学”这一术语源于()

A.欧洲 B.美洲 C.亚洲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8.第8题 比较文学中的形象学脱胎于()。 A.影响研究 B.平行研究 C.接受研究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9.第9题 《摩罗诗力说》的作者是()。 A.梁启超 B.严复 C.鲁迅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10.第10题 比较诗学的名著《中国的文学理论》的作者是()。

A.叶维廉 B.刘若愚 C.古添洪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11.第21题 比较文学中最具中国特色的类型是()。 A.影响研究 B.平行研究 C.阐发研究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12.第22题 在比较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法美两个学派的大论战发生于()。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13.第23题 在发生学上与宗教关系较远的文类是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c

第三章平行研究 第一节类型学 本节常见问题 1.请谈谈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特色与局限。 查看答案: 俄国比较文艺学之父、“历史诗学”奠基人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认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生活方式、社会模式和文化心理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着结构相似性,文学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应当运用历史的比较的观点去研究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发展过程中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维谢洛夫斯基的这种历史诗学理论对日后以日尔蒙斯基、康拉德、赫拉普钦科等为代表的独树一帜的俄苏比较文学历史类型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关于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康拉德做出了全面和细致的说明,认为其大体可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由某种历史共同性的因素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如十九世纪法国、英国、俄国、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亚洲某些国家的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类型学相似;2、各国文学在没有任何历史共同性甚至产生于不同历史时代、彼此缺乏任何联系的条件下所产生的相似性现象。俄苏学派的历史类型学研究旗帜鲜明地反对“欧洲中心论”,重视东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认为真正的总体文学必须把整个人类文明的文学全都纳入研究的轨道,其学术视野远比美国学派弘通。俄苏学派在联系中国、日本、波斯等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不过,以维谢洛夫斯基、日尔蒙斯基等为代表的俄苏学者一般都将东西方文学比较研究的重心放在了类型学的相似上面,而相对忽略了对于其内在差异性的考察。 2.跨文明语境下的类型学研究遇到了哪些新问题、产生了哪些新变化?请举例说明。 查看答案: 随着比较文学研究发展进程中欧洲中心论的步步失势和瓦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意识到突破单一欧洲文化体系局限的重要性,在打通类型学相似的前提下强调研究对象的“异质性”——这是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新特色。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认识并处理中西文学中的异质性问题,就很可能使异质性相互遮蔽,而最终导致其中一种异质性的失落。这种“异质性的失落”的危机在中国的东西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中大致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一度颇为流行的被称为“X+Y式”的东西方文学的浅度比附,把西方文学思潮流派或文学理论中一些特定的类型学术语牵强生硬地套用来阐发中国文

比较文学期末 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填空 1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学科的建立,有些事件值得一提,如: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的专著《比较文学》问世,1887年德国学者科赫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1897年法国学者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1900年巴黎召开的国际性文学会议把“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列入议题。同年,贝茨编定了《比较文学书目》 2 第一个系统全面地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是梵-第根,他的《比较文学论》 3 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韦勒克列文雷马克韦斯坦因 4 林纾对中国比较文学的萌芽有特殊贡献。 5 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有影响研究平行阐发接受研究四种。 6 中国比较文学萌生于西晋时期,当时佛教界产生的一种“格义”研究法,是渊源 7 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篇》前四册问世,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 8响研究还可以从影响的放送、接受、传播途径三方面研究。 名词解释: ?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基本、最主要的类型之一。由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最早提出,是法国学派的基本特质。它是一种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具体包括四个方面:影响的超越国界存在说,影响的事实联系论;影响的历史意识论;影响即对创作活动的理解论。它的研究步骤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影响存在的提出;材料的搜求和考订;假设的证明;影响的深入研究。影响研究一直受到各方面的挑战,但是其贡献和作用是巨大的。 ?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两大支柱之一,是继影响研究之后出现的另一种比较文学研究类型,是比较文学学者新开拓的一个领域。是美国学派基于对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批评而创立的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异同,并导出有益结论。 它提出了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和文学类型、文学史上的时期、潮流、运动的比较、作家、作品的比较。平行研究是注重文学性的一种研究。 ?比较诗学:比较诗学是比较文学中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它是近20年来比较文学发展过程中新提出的名称,专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 它与一般的文艺理论研究不同,它要求研究者有更加广阔的视野,有国际的角度,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关键是要脱离本民族文化体系的“模子”,站在更高层次上来探索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其中最重要的是中西诗学的比较。比较诗学的领域极其广阔,是十分具有生命力的研究课题。 ?文类学:文类,是指文学作品的体裁样式。比较文学的文类学,指的是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对于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研究者发现,有些文类在一个民族文学中产生之后,流传演化的历史轨迹往往可以在不同的民族文学中找到;不同民族文学的类型也有许多是相似的。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文学类型的设想变成了现实,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这就是“文类学”。 ?形象学:形象学是比较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门类,它的研究对象是某国某民族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它脱胎于影响研究,诞生于法国。它关注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释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族,但并不要求从史实或现实求证像不像,拒绝将形象看成是对文本之外的异国异族的原样复制。它的任务,就是探索异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讲: 1、比较文学的英语名称是Comparative Literature。最早使用这一术语的英国批评家是马修·阿诺德。真正最早使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以此为书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 2、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1827)的是德国学者、著名作家歌德,他被公认为是推动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3、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 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 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 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4、比较文学的学派: ★①法国学派(French School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形成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实证主义色彩、寻找和证实两种或多种文学中存在的事实联系、精细和准确的考证。主要研究为影响研究。 ②美国学派:倡导“平行研究”(Parallel Study)与“跨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Study),将没有实际接触和影响的两国或多国文学、文学与其他学科或艺术门类加以比较研究。美国学派的出现,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给比较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出现了新的生机。但他们对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一下子拓展得过宽,使学科身份很难定位。 ③中国学派:1840年鸦片战争后黄遵宪、梁启超、严复、林纾、苏曼殊、王国维 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吴宓、陈寅恪、季羡林、钱钟书、朱光潜、范存忠、许地山 重要年份书籍:从30年代末期开始,较少注意比较文学这样一种纯学术的学科 1970年初英文刊物《淡江评论》 1978年,华东师范大学在国内第一个开办比较文学讲座 1979年钱钟书《管锥编》出版 1981年,北京大学成立比较文学研究会 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 第二讲:影响研究 1、影响研究:影响研究就是要用充分的可靠的材料来阐明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事实, 探讨其中的规律,获取文学交流中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影响研究包括四种类别:流传 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 2、流传学:法国学者梵.第根指出,在影响这个领域中,每一项研究都要走过“放送者——传递者— —接受者”这样一条路线,并且都要沿着这条路线去追根溯源。在这条路线上,从“放送 者”的立场出发,研究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一个思潮、一种文学现象或一个

比较文学

2013年秋期开放教育(本科) 《比较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指导 第一部分课程考核说明 1、考核目的 通过本次考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基本内容和重、难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中外文学比较的问题,提高文学现象分析的能力。 2、考核方式 本课程期末考试为开卷笔试,考试时间90分钟。 3、适用范围、教材 本复习指导适用于重庆电大开放教育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程。 本课程考试命题依据的教材采用乐黛云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比较文学简明教程》(2003年8月第1版)。 4、命题依据 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比较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 考试主要是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能力层次上,从了解、掌握、重点掌握3个角度来要求。主要考核学生对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理解和熟记,并能运用文学理论对中外文学进行比较研究。 6、试题类型及结构 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填空题(20%);判断说明(20%);简答(40%);论述(20%)。 第二部分期末复习的范围与要求 第一章文学研究的新途径—比较文学 一、重点掌握 1、比较文学的学科范围 二、一般掌握 1、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2、比较文学概念,国别文学、总体文学的内涵,比较文学的互识、互证、互补功能。 3、比较文学的起源,比较文学产生的心理基础。 第二章为什么要学习比较文学 一、重点掌握 1、为什么要学习比较文学。 2、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 二、一般掌握 1、文化发展中的“认同”和“离异”作用,全球化与一体化的关系。 2、20世纪后半叶的“文化转型”的原因;互动认识思维方式的意义;文化中心论的弊端。 3、比较文学在发展多元文化,展开不同文化对话中的作用。 4、互动认识思维方式的意义。 第三章比较文学的历史 一、重点掌握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中的主要观点。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多选: 比较文学学科形成标志:(1)名称提出;(2)讲座、课程开设;(3)创办杂志;(4)出版专著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成员:代表人物(三位奠基人:维尔曼“比较文学之父”、安培“创建比较文学史”、圣伯夫“理论上的肯定”);三个第一(第一位比文化成因较文学教授(戴克斯特)、第一本比较文学刊物(梅茨尔)、第一本理论专著(波斯奈特));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媒介学的个体媒介包括方面:作家、学者、翻译家、外交人员、文化使者等。 文类学:文体学、 单选 影响郭沫若的美国诗人:朗费洛 比较文学的作用: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和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法国学派的特点:比较文学是国际关系史,不主张比较“影响研究”。 文类学研究的问题:文类的历时研究和文类的共时比较、缺类研究 文化翻译中文化意义增加的情况: 宗教对文化的影响:加速了各文明之间的文化融合和发展 中国的第一部比较文学著作卢康华、孙景尧《比较文学导论》 钱钟书的比较文学著作《谈艺录》 中国的狄更斯:老舍 对卡夫卡产生影响的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 鲁迅的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是比较文学的重要论文 每一篇艺术作品都有主题,但都不一定纳入母题之中。 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征,加强文学的相互了解和相互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译介学:是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的种种变异现象,探讨产生这种变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根源。它不是语言研究,而是文学或文化研究,关心的是原文在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删、扩伸等问题,是翻译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形象学:是作家及集体对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民族是想象物。形象学是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一国文学中对异国形象的塑造通常并不是异国现实的客观呈现,而是具有乌托邦或意识形态色彩。 文类学:是专门研究文学类型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历史和理论的分支学科。在比较文学未涉足文类这一领域之前,文类研究主要限于一国文学范围内。通常的做法是按一定的标准对本国文学加以分类,或从历史的角度梳理某种文学类型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前者如按语言的韵散区分诗和文,后者如对中国小说、诗歌历史的编年研究。 渊源学:就是以文学接受为出发点,去探寻放松者的影响,也就是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形象、情节、风格、语言、物品等的外来因素。 操控学:比利时学者勒菲弗尔的翻译操控理论:谁决定什么文本将被翻译?谁翻译?为什么翻译?怎样翻译?勒认为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话语体系、翻译与语言教育、翻译策

(完整word版)比较文学期末复习题.doc

判断题 1. 总体文学就是比较文学。(╳) 错误。总体文学虽然与比较文学有密切的联系,但比较文学不等同总体文学。比较文学是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同时还研究文学与艺术、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的联系。而总体文学是将文学作为一个整体的角度去追溯文 学的发生和演进,如从世界的角度来研究戏剧和小说的发展,以寻找规律性的现象。 2.当文学被封闭在某一个别民族文化体系之中时,它就不可能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来接 受新鲜事物。只有认识了他人,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这就是比较文学的“互证”功能。 (╳) 错误。这种说法将比较文学的“互识”和“互证”功能混淆了。题中所说的是比较文学的“互识”功能,而比较文学的“互证”功能是指以不同的文学为例证,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 同或不同的应和,以达到进一步的共识。 3. 在具体的某部(篇)文学作品中,题旨可以随着作者的意愿而千变万化。(╳) 错误。题旨是题材中所蕴含的旨意。在一部作品中,它是局部的、有限的、相对稳定的,不 象主题那样覆盖全局,也不象主题那样随着作者的意愿而千变万化。 4.“在远东国家中,迄今为止还没有按照类属对文学现象进行过系统的分类!”(╳)答:这种说法不够确切的。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成书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已经对诗歌进行了风、雅、颂的分类,后来,班固、曹丕、陆机、挚虞等都进行过分类。特 别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以“功能”为标准,建立了三十四种文类的系统,同时,他在 这个系统之外,创造性的提出了“体性”的新的研究层面。因此上述说法是不确切的。 5. 哲学思想可以离开文学而存在,文学却不可能完全离开哲学思想而独立。(∨)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文学家是人,是思考着的人,他必然受到某一时代的哲学思想的影响, 他也必然对遭遇的一切进行思考。好的作品必然在某些方面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 6.比较文学研究的价值在于不同文化体系之间文化的互识、互证、互补。(∨)7.中西方比较文学,应避免将西方理论当做“解牛之刀”,把中国文学文本视为“被解之 牛”,因为这种做法是西方中心论的单向阐释。(∨) 正确。因为这种西方中心论的单向阐释,是用西方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中国文学,但是并 不真正构成比较的基础,所以要在中西文学比较中避免。 8.文学翻译与一般文字翻译不同,不只是文字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观念的传递,翻译涉 及译者的个性因素,更涉及译者的文化心理积淀,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创造性叛逆”。 (∨) 正确。因为时翻译文学不可能脱离译者的文学再创造而存在,翻译家的责任不仅是有创造性 地再现原意,而且在两种语言相切的地方,吸取外来语言的优长,发展本土新的语言,形成 新的文字因素,所以正确。 9.比较文学人类学缺类研究发现,汉传统文学以致汉文学影响的传统东亚文学都没有史诗 这类文学作品,而这恰恰是西方文学传统中的精品。(∨) 正确。西方文学传统中有许多优秀的史诗,例如《荷马史诗》等,而汉传统文学以致汉文学 影响的传统东亚文学都没有史诗这类文学作品(虽然在少数民族文学中存在),所以正确。10.中国传统诗歌主要是抒情,西方传统诗歌则有大量叙事。(∨) 正确。在中国,诗歌传统是以抒情为主,那些作品传承着中国诗歌以抒情为主的文化传统; 在西方,古代诗歌最初以史诗的面貌叙说人间英雄和天上英雄,讲述各种冒险故事。因此上述说法是正确的。 名词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