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纪念碑与社会心理学分析

越战纪念碑与社会心理学分析
越战纪念碑与社会心理学分析

社会心理学

指导教师:李香会

设计艺术学(视传)

学号:11105040406097

姓名:李华

越战纪念碑

越战纪念碑,又称越南战争纪念碑、越战将士纪念碑、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越战墙等,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中心区,坐落在离林肯纪念堂几百米的宪法公园的小树林里。是由华裔设计师林璎设于1981年设计的一所标志性建筑。这座建筑在设计之后曾经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争议存在于多方面,当时代表美国建筑界和艺术届的八位德高望重的大师来作为评委经过两次最终表决,认定是林璎的作品为最佳作品。但是却遭到了来自越战老兵,还有修建纪念碑的赞助商等部分人群的反对,甚至最后闹到了美国国会。虽然艺术界与新闻界均对她的作品赞许有加,但退伍军人协会却表示不满越战士兵的雕像。一些越战老兵认为,纪念碑本该拔地而起,而不是陷入地下,与阿灵顿国家公墓里硫磺岛升旗雕塑那样反映传统军队形象不同,她的这份色调灰暗且朴实无华的设计方案是对战死者的不敬,还有人认为,阵亡者的名字应该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而不是按照他们战死的时间排列;甚至,由于她是华裔,受到种族主义分子和一些越战老兵的抵制。他们从政治上施加压力,要求评审委员会更改原设计。但是在重新组织评审团后,第二次评审结果她的设计仍然获得第一名。委员会为慎重起见,重新仔细审阅了林璎的作品,审阅之后觉得仍然是一个佳作,就拒绝了退伍军人的要求。当时,内政部长华特还曾经出面,下令暂停工程进度,并要求在V字型建筑的中间,放一座雕像并悬挂一面美国国旗。林璎面临种种压力仍不肯妥协,毅然要求撤回自己设计人的名字,因为,她觉得如此这般的要求和篡改,已经破坏了她的原设计精神,刻上她名字不但是个谎言,对她来说也是一种侮辱。在她的坚持下,插国旗之举取消,三位越战军人的雕像也被移往V型碑石的侧面。

林璎的作品之后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究竟是评委们是正确的还是那些反对者是正确的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首先是关于设计目标的确立,我们参照设计群体和它的需求层次来分析。设计目标是对于死亡战士的纪念。目的是警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到底建“越战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尤其是一座20世纪的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当宝贵的生命首先成为了战争的代价时,这些“人”无疑是第一个应该被记住的。因而这项设计的主体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只有当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接受了这种死亡的现实之后,才可能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越它们。就在你读到并触摸每个名字的瞬间,这种痛苦会立刻渗透出来。而我的确希望人们会为之哭泣,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假如你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就永远无法从中解脱出来。所以一座纪念碑应该是“真实”的写照。首先要接受和承认痛苦已经存在,然后才有机会去愈合那些伤口。”按照林璎自己的解释,好像是地球被(战争)砍了一刀,留下了这个不能愈合的伤痕。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的花岗岩墙体,两墙相交的中轴最深,约有3米,逐渐向两端浮升,直到地面消失。V型的碑体向两个方向各伸出200英尺,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通过借景让人们时时感受到纪念碑与这两座象征国家的纪念建筑之间密切的联系。后者在天空的映衬下显得高耸而又端庄,前者则伸入大地之中绵延而哀伤,场所的寓意贴切、深刻。在林璎的设计中,设计师所参照的用户群体是设计师本身,而并非是一些受众群体,林英老师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从未改变,因为她以她的理解去读懂历史,她能够将自己的对于战争那种痛苦以自己独特的设计角度来做出判断,是尊重自己,也是对死去的人的尊重。需求的群体不同,所做的设计也不会相同。需求和设计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作用。需求和设计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作用。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

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林英女士对于她自己的设计,完全没有被屈服于部分人的压力,包括起初的那些美国大兵,还有主办方,甚至承建方。越战纪念碑是林璎要求社会对其的能力的认可和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当纪念碑开放日的时候到今天,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得到公众的认可,它已经成为了美国标志性建筑之一。最后的设计受众的群体对于这座纪念碑的认可也恰好反映了这种关系。

我们在从建筑设计方法来思考这个问题。由建筑的内与外的设计来说明,关于具体设计之前的思考.

在做设计之前,或者说无具象设计的状态下的时候,自己有没有思考过建筑本身的意义是什么‘?自己对设计又有怎样的追求呢?也就是说如何树立自己的建筑价值取向。这步至关重要,很多人拿了设计题目后就埋头苦干,集中精力在“做”上面,却没有在“想”上深花功夫。这样的设计只能说是没有错误的设计,但深度上有所欠缺,所以先建立自己的建筑价值观,定位一个努力的方向是做设计前应该思考的,有个目标后,自身常常会陷入一种自问自答的状态,伴随着越来越丰富的履历与理论的影响,自己该走的那条路也渐渐明晰起来。

在设计之前,设计师经常思考建筑为什么存在,除去功能和最基本的要求,建筑又应该体现什么呢?

我认为建筑最终体现的是一种对人文的关怀。我们现在看到的传统建筑形制是经人类世世代代发展与改进中形成的,然而这些形式上的特征只是表面的表达方式,这种形制的形成是由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与心理结构而决定的,形制风格的成熟表明这种建筑适应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心理结构,这就是为什么说建筑是哲学的末班车,永恒的建筑形制必将符合人类哲学理念,这也是隐藏在建筑背后却又是能让建筑散发永恒魅力的关键。

心理学家荣格在精神分析学上发展了弗洛伊德的学说,讲人的精神分为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处在心灵最深层的集体无意识,是人类演化过程中的精神剩余物,包含着远祖在内的过去所有世代积累起来的经验。这是一个抽象的事物,而建筑就是把这抽象的事物引导向实体发展,说白了,建筑就是一个载体,承载着像“根”一样植于人类心底的那份情感意识。好的艺术作品都具备同一点要素,都体现出了人类普遍共有的情感,建筑也不例外,要使建筑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就应该把目光转向历史,转向传统,用建筑来承载与续写文化的精髓。

确定了这个设计目标后,具体的步骤就可以展开了,我习惯于把设计过程分成“内”与“外”的两个部分

“内”的研究

“内”是指建筑生成的逻辑,要建造一个建筑就必须有场地,而个地方必定有自己的历史,这个历史对于建筑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建筑师,应该去了解场地,了解它的历史,它的根。在设计时,林璎研究了各个领域艺术和文化,了解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纪念物是如何纪念死者,还阅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关于战士的杂志。林璎曾利用假期自费到欧州考察,

走访了许多墓园,研究对死者悼念的形式,她觉得墓园设计也是一项专门的学问,两个星期以后,她做出了模型。

“外”的思考

“外”是指强调与重视场所对建筑的影响意义。记得拉菲尔·莫内欧讲过:“场址是一种有期待的实体,它总是等待着它所期待的建筑建于其上,通过这个建筑物来表现它隐藏着的特征。”的确,在我眼里,场所如同人类一般有着自己的感情与特征,作为建筑师必须静下心来去聆听场地的低声细语。

在我看来,每个场所都是独无二的,都有自己最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由场地内部与场地周边环境一同影响而生成的,如果不重视场地的话,做出来的设计就会显得与环境格格不入。正是因为场地间的相异性,才使得相同类型的建筑也可以展现出不同的形态,世界因此丰富与多彩。

越战纪念碑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中心区,坐落在离林肯纪念堂几百米的宪法公园的小树林里。建筑将设置在越战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之间的地。该纪念碑由用黑色花岗岩砌成的长500英尺的V字型碑体构成,用于纪念越战时期服役于越南期间战死的美国士兵和将官,闪闪生辉的黑色大理石墙上依每个人战死的日期为序,刻划着美军57000多名1959年至1975年间在越南战争中阵亡者的名字。这座有着特殊意义的纪念碑落成向公众开放,迎接每日像流水般朝它走来的人们,现在它已经成为了华盛顿特区游览者最喜欢的去处之一,也已是普通美国人展现现有的以及永久存在的悲痛和哀思的地方

这段黑色的墙揭示了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页,诉说着过往沉重的苦难,但是,它所体现出来的超越于政治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敢于直面历史的勇气,却让参观者对美国人民肃然起敬。这座看似简单的纪念碑无言地促使美国人正视越南战争的结局,开始了治疗战争创伤的漫长历程,特别在那些越战老兵的心中,这座纪念碑引发了他们无穷的思考,促使他们来到这里,怀念战死的人们,思索生活的意义。

林达:反省越战——写在越战结束二十五周年之际@

反省越战——写在越战结束二十五周年之际 丁林 彼得·彼得森是越南战争后的第一任美国驻越南大使。今年4月,当美越双方都在纪念越战结束25周年的时候,美国的公共电视网播出了他的故事。 对于美国人来说,越战的正式结束,是以美国放弃驻西贡大使馆为标志的。1975年4月美国放弃使馆时,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在楼顶上,用直升飞机仓促地撤走使馆人员,这是一场有电影记录的大溃逃,它象征美国延续了4任总统的越南政策以失败告终。这场溃逃对于美国人来说是一个无法磨灭的历史刻痕。前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在20年后重新与越南建交的时候,还特地要求把当年使馆屋顶上的铁梯运到美国,放在卡特博物馆内作为历史的纪念。 越战对美国人来说永远是一个痛苦的话题,正因为这个话题包含着痛苦和深刻的历史教训,它年年都被提起,美国人几乎每年都可以在电视上再次看到西贡大撤退时混乱而痛苦的景象,今年是第25年。经过25年的淘洗,越南战争的失误已经不再是国内政治争论的焦点内容,人们对越战期间国内政治的是非已经没有太大兴趣,但是,对战争本身却难以忘怀。早在80年代初,国会决定建造越战纪念碑而广招设计方案的时候,就明确规定,纪念碑对那场战争本身将不作评价。如今,美国人对越战的纪念和反思,更多地抵达一个新的层面——人道与和解的层面。彼得·彼得森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 1966年,31岁的彼得森是美国空军驾驶员,在被派往越南执行了六十几次任务后,他驾驶的F-4被击落,彼得森成了俘虏,被关押在大名鼎鼎的美军俘虏监狱———别号叫“河内希尔顿”的监狱。在3年半的监禁中,彼德森被单独囚禁3年,与外界完全隔绝,他的亲属对他的生死一无所知。可是,他还算幸运,成为第一批被释放回国的美军战俘之一。 美国任何一场战争的俘虏回国,都是被同胞当作英雄对待的,彼得森也一样。当他步出监狱上飞机时,还穿着囚犯的服装,而到达美国下飞机的时候,就又是一身戎装了。彼得森试图彻底抛开过去的记忆,他说,在满载被释战俘的飞机升空的一刹那,他就决心把越南彻底抛在身后了。 彼得森渐渐参与政治活动,1990年开始挑战美国国会竞选,并成功地当选为国会议员。可是,命中注定一般,他在众议院第一次投票表决的时候,议题就是战争。普通的一场表决,对于彼得森却是一次痛苦的经验,他发现自己的记忆并没有消失。最终,彼得森投了反对票。成功的政治生涯和国会议员的生活不能使彼得森忘却过去,他决定不再竞选第四次连任众议员,而要求白宫把他作为大使派往越南。1995年,彼得森终于成为越战后的第一任美国大使。 彼得森坚持“和解”的信念并不容易。“河内希尔顿”战俘监狱以用酷刑迫使战俘签署认罪书闻名于世。然而,和解是他30年心理历程的结果。作为美国大使,他带着和解的愿望几乎走遍了越南,参加各种会议、与各界人物会谈、帮助先期来越南投资却亏损连连的美国商人,最重要的,他要寻找越战期间美军失踪人员的下落。

美国东部线路自由行全攻略

美国东部线路自由行全攻略 第1天纽约市(法拉盛自由行) 抵达纽约,根据回酒店时间,前往一街之隔的天景豪苑(SKYVIEW),或是法拉盛中心点:在短暂的时间内感受到到极具特色的亚裔文化,畅游集购物、休闲、美食、文化、娱乐、生活一体的亚裔生活中心。 第2天纽约市区游览 上到纽约市地标-帝国大厦嘹望观景台,欣赏中央公园和纽约全景。乘坐观光环 岛游轮游览哈德逊河,与自由女神像和布鲁克林桥摄影留念。登上花费1.2亿 美元重新整修开放的国家历史文物-大无畏号航空母舰,并参观协和号超音速客 机和各种战机。漫步世界金融、证券交易中心华尔街,与三一教堂,象征牛市 的铜牛雕塑和纽约股票交易所合影留念。参观大都会博物馆,时代广场,杜莎 夫人蜡像馆与总统奥巴马等名人合影。途经第五大道,洛克菲勒中心,联合国 总部,世贸遗址…… 第3天费城–华盛顿特区 参观国家诞生地费城,漫步在独立公园,在想象中感受1776年在此宣读独立 宣言时的振奋心情。与华盛顿雕像,旧国会大厦和独立宫合影留念,参观自由 钟或者自由活动。华盛顿特区,参观林肯纪念堂和倒影湖,越战纪念碑,朝鲜 战争纪念碑,在航天航空博物馆了解人类征服太空的伟大历程和对未来的展望。并与美国总统府-白宫和最高权力机构-国会大厦分别合影留念,乘坐游船沿着 波多马克河和太斗湖饱览首都美景。如遇冬季首都游船关闭,可前往国际间谍 博物馆。该博物馆是美国独一无二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收集间谍相关装备及物品 的博物馆。这里有詹姆斯.邦德电影中最大的道具陈列和邦德的两辆座驾:捷豹 和阿斯顿.马丁。游览华盛顿期间还会途经杰弗逊总统纪念堂,华盛顿纪念碑, 二战纪念碑等。 华盛顿纪念碑 华盛顿纪念碑是为纪念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而建造的,它位于华盛顿市中心。在总统官邸白宫的正南方向,绿草成茵,华盛顿纪念碑拔地而起,高耸入云。它的金字塔式小尖顶,是华盛顿的制高点。 国会山庄 在这里可以了解到美国更多的历史文化。在地理上,国会山庄虽然位于华盛顿 偏东的位置,但却常常被看作为华盛顿特区的中心。国会大厦的身影,我们通 常会在电视的新闻里看到。它是一幢洁白的由由白砂石和大理石建成的皇冠形 圆顶式大楼,也是非常典型的新古典式建筑 白宫 美国的白宫是总统和政府办公的场所。由1800年建立,1812年英国和美国发 生战争,英国军队占领了华盛顿城后,放火烧了包括美国国会大厦和总统府之 类的建筑物。过后,为了掩盖被大火烧过的痕迹,1814年总统住宅棕红色的石 头墙被涂上了白色。1902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正式命名为"白宫"。 第4天华盛顿特区–尼亚加拉

越战纪念碑与社会心理学分析

社会心理学 指导教师:李香会 设计艺术学(视传) 学号:11105040406097 姓名:李华

越战纪念碑 越战纪念碑,又称越南战争纪念碑、越战将士纪念碑、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越战墙等,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中心区,坐落在离林肯纪念堂几百米的宪法公园的小树林里。是由华裔设计师林璎设于1981年设计的一所标志性建筑。这座建筑在设计之后曾经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争议存在于多方面,当时代表美国建筑界和艺术届的八位德高望重的大师来作为评委经过两次最终表决,认定是林璎的作品为最佳作品。但是却遭到了来自越战老兵,还有修建纪念碑的赞助商等部分人群的反对,甚至最后闹到了美国国会。虽然艺术界与新闻界均对她的作品赞许有加,但退伍军人协会却表示不满越战士兵的雕像。一些越战老兵认为,纪念碑本该拔地而起,而不是陷入地下,与阿灵顿国家公墓里硫磺岛升旗雕塑那样反映传统军队形象不同,她的这份色调灰暗且朴实无华的设计方案是对战死者的不敬,还有人认为,阵亡者的名字应该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而不是按照他们战死的时间排列;甚至,由于她是华裔,受到种族主义分子和一些越战老兵的抵制。他们从政治上施加压力,要求评审委员会更改原设计。但是在重新组织评审团后,第二次评审结果她的设计仍然获得第一名。委员会为慎重起见,重新仔细审阅了林璎的作品,审阅之后觉得仍然是一个佳作,就拒绝了退伍军人的要求。当时,内政部长华特还曾经出面,下令暂停工程进度,并要求在V字型建筑的中间,放一座雕像并悬挂一面美国国旗。林璎面临种种压力仍不肯妥协,毅然要求撤回自己设计人的名字,因为,她觉得如此这般的要求和篡改,已经破坏了她的原设计精神,刻上她名字不但是个谎言,对她来说也是一种侮辱。在她的坚持下,插国旗之举取消,三位越战军人的雕像也被移往V型碑石的侧面。 林璎的作品之后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究竟是评委们是正确的还是那些反对者是正确的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首先是关于设计目标的确立,我们参照设计群体和它的需求层次来分析。设计目标是对于死亡战士的纪念。目的是警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到底建“越战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尤其是一座20世纪的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当宝贵的生命首先成为了战争的代价时,这些“人”无疑是第一个应该被记住的。因而这项设计的主体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只有当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接受了这种死亡的现实之后,才可能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越它们。就在你读到并触摸每个名字的瞬间,这种痛苦会立刻渗透出来。而我的确希望人们会为之哭泣,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假如你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就永远无法从中解脱出来。所以一座纪念碑应该是“真实”的写照。首先要接受和承认痛苦已经存在,然后才有机会去愈合那些伤口。”按照林璎自己的解释,好像是地球被(战争)砍了一刀,留下了这个不能愈合的伤痕。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的花岗岩墙体,两墙相交的中轴最深,约有3米,逐渐向两端浮升,直到地面消失。V型的碑体向两个方向各伸出200英尺,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通过借景让人们时时感受到纪念碑与这两座象征国家的纪念建筑之间密切的联系。后者在天空的映衬下显得高耸而又端庄,前者则伸入大地之中绵延而哀伤,场所的寓意贴切、深刻。在林璎的设计中,设计师所参照的用户群体是设计师本身,而并非是一些受众群体,林英老师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从未改变,因为她以她的理解去读懂历史,她能够将自己的对于战争那种痛苦以自己独特的设计角度来做出判断,是尊重自己,也是对死去的人的尊重。需求的群体不同,所做的设计也不会相同。需求和设计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作用。需求和设计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作用。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

纪念碑景观环境设计的儒道思想初探_以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与美国越战纪念碑为例

95

96 设计成一种政府的政治标志或是政治勋章,而是希望它能与周 边的环境浑然一体,使其成为能供孩子们玩耍的华盛顿广场中 的一个自然的组成部分。她形容这座纪念碑是刻在地面上的一 道伤疤,向人们,尤其是政府的决策者们,述说战争带来的悲 痛和苦难。她的设计异常简单而朴实:两面简单平滑的黑色花 岗岩石墙,以一定角度相连,石墙上刻着5万8千多名在越南 战争中牺牲的美国将士的名字。两面石墙各长246.75英尺,整 座纪念碑总长度为493.5英寸。每段墙由70块板块组成。最大 的板块上刻有137行人名,最小的板块上只有一行。每行各有 五个人名。在两面墙连接处的顶点高10.1英尺。墙面向两端逐 渐变薄,末端只有8英寸厚。修建越南战争纪念碑是在1981被 提出的。从林璎提交她的设计到纪念碑完成历时五年,不仅因 为其规模宏大,还因为她的设计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在 一些越战老兵团体的坚持下,纪念碑的设计增加了一座现实主 义的战士雕像,不过为了使雕像和石墙保持各自的整体感,雕 像的位置离石墙有一段距离。浏览死者姓名的参观者们,能看 到自己映在墙面上的面孔,许多人把这种效果比作生者与死者 的见面,在游人心中掀起无限情感的波澜。另外,参观者还可 以用铅笔把他们阵亡的亲人的名字做成拓印。 二、关于两个作者——梁思成与林璎 梁思成出生于广东省新会,1923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他 于1927年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并于1947 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28年他回到中国 时创立了东北大学的建筑系。1931年,他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 一个研究古代中国建筑的学术组织。自20世纪30年代起,“他 指导并参与了对2000余座古建筑样本的调查研究,收集了大量 的宝贵资料,并系统而彻底地研究了中国古建筑与古代艺术的 发展、特征和成就”。1949年后,他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 员会副主任,热心地参与北京城镇建设工程。他建议把北京变 成新的首都。北京,这座古建筑云集的城市,是建设一个景致 迷人、植被丰富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理想地点,就如美国 的华盛顿特区那样。梁思成和他的妻子做了大量工作,包括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北京市内10多座宏伟 建筑的设计。1946年,他创立了清华大学的建筑系,曾任人才 辈出的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院长。并在清华执教达26年之久。 林璎,美籍华人,1959年出生于俄亥俄州雅典城(Athens, Ohio)的一个艺术家庭,家庭成员都很有素养。她的父亲曾任 俄亥俄大学的艺术学院院长,而母亲则是同一所大学的文学教 授。林璎被培训成为艺术家和建筑师,她设计的雕塑、庭园、纪 念碑、建筑工程都本着一个原则:在自然景观中为个体创造一 个空间。她从广泛多样的文化中汲取设计雕塑与建筑作品的灵 感,其中包括日本的禅寺园林、俄亥俄州侯普维尔(Hopewell),原 住民在公元前800年所建造的土墩图腾、及美国20世纪60~70 年代的土方工程艺术家们的作品。为了确定将建在华盛顿广场 上的越南战争纪念碑的外形,政府向全国征集样式设计,当时 还是耶鲁大学大三学生的林璎提交的作品脱颖而出,使她成为 了公众关注的焦点。林璎以她认可度最高的作品,越南战争纪 念碑,让战斗中阵亡的将士的姓名成为了他们的代言人,把在 异乡的土地上发生的一场悲剧和托起纪念碑的美国首都的土壤 联结了起来。 尽管林璎和梁思成生于同一个家族,也拥有相似的教育背 景,他们的风格和想法却迥然不同。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一 生经历了帝制中国的最后40年以及中华民国的头20年,从1894 年开始,他便扮演改革运动者与传播者的角色,提倡迎接现代 西方社会的挑战,主张采纳西方技术与政体。1898年改革失败, 梁启超逃逸到日本。满清政府被推翻后,他回到中国,并曾出 任民国的司法总长。 梁启超的显赫声名、观念想法以及他所关注的事物,影响 着梁思成的一生。同时梁启超还是一个严肃的儒家学者。对于 一个儒生来说,对国家和政府无条件的忠诚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这又可以称为“忠”,即坚信自己的国家与人民,努力为国家与 人民效力。 与梁思成不同,林璎在现代美国的一个移民家庭中长大。 她的父母都极少谈及中国。她和她的弟弟都不懂得说汉语。对 于自己的亲戚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一事,她也毫不知情。在 她内心中,并没有被灌输一种“漂泊他乡的感觉”。她所感受到 的要更微妙些,将她养育成人的是漂泊他乡的父母,而他们显 然决定林璎和她的弟弟都不应该再有那样的感受。 三、两种设计的思路对比——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 在中国,与其他现代化建设中的国家不同的是,中国人始 1 2 3 4 5 6 7

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和朝鲜战争纪念碑

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和朝鲜战争纪念碑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是一个相当出名的设计作品。今天的建筑系学生,在学到当代纪念碑设计的时候,恐怕都会接触到这个设计范例。在中国,有不少介绍美国的文章,都提到过青草坪上,刻满了阵亡者姓名的这个黑色花岗岩墙。一方面,人们当然是被它别具一格的设计思想和表现手法所吸引;另一方面,人们也好奇地注意到,纪念碑的设计者林璎是当时刚二十出头的一个华裔女孩,她当时还是建筑系的大学生。更何况,她和中国似乎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追根溯源,她原来是中国著名建筑师梁思成的夫人林徽音的一个远亲。这样,就有了一点传奇色彩。也使美国越战纪念碑在中国的知名度,远远超出了建筑系大学生的范围。可是,在中国很少有人知道,就在这个著名的越战纪念碑近旁,还有一座与中国关系更为密切的战争纪念碑,那就是美国的朝鲜战争纪念碑。 这实际上不止是一个纪念碑,而是一个小小的纪念园区。 走进这个园区,首先相遇的,是19个与真人尺度相仿的美国军人雕塑群。这些不锈钢雕塑是写实的。大家都知道,以写实的战士塑像作为战争纪念碑的组成部份,这已经是一个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设计手法,似乎了无新意。可是,这个纪念碑以最传统的设计方法入手,却能够赋予参观者一种特殊的感受。作为对一个设计作品的分析来说,它的突破点在哪里呢?朝鲜战争纪念碑的设计者,并没有按照通常的做法,把这些雕塑集中在一起,而是将他们一个个拉成散兵线,撒开在一片长满青草的开阔地上,“搜索前进”。他们头戴钢盔,持枪驱前,表情显得非常紧张。它和一般纪念碑设计另一个不同之处是,这些塑像都没有高台底座。他们不是高耸的英雄,而是普通士兵。他们的脚就结结实实地踏在这片开阔地上。这么一来,士兵脚下的这块土地就自然地融入,成了雕塑群的一部份,战场也就因此而被生生地移进了这个纪念园。当烈日炎炎,当狂风扫过,当暴雨倾注,当皑皑冬雪覆盖在这片开阔地和士兵们的身上,这时,设计者甚至将整个气候和环境都引了进来,成了这个雕塑群最真切的背景和注释。于是,战场的严酷和士兵危在旦夕的生命,作为一个战争片断,整体地走进了纪念园。传统的写实群雕就这样被新颖的设计思路所突破,产生了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感受。按照建筑界的行话,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作品。南面是一座黑色的花岗岩纪念墙。在这座墙上,还隐现着浅浅蚀刻的许多士兵的脸部,这些形象不仅是写实的,甚至可以说是真实的。因为所有这些脸部,都是根据朝鲜战争新闻照片中美军各个兵种的无名士兵的真实记录,临摹刻摹的。纪念墙的花岗岩是磨光的,开阔地的塑像群因此而映射在墙上。随着我们的脚步移动,两组形象便流动地,互为背景地融合在一起。战场的引入,新闻照片的应用,都表明着设计者在刻意寻求一个历史真实的感觉。而正是设计者的这个追求,让走入纪念碑园区的我们,不无困惑。

华盛顿旅游3日攻略

华盛顿旅游3日攻略 华盛顿是美国的首都,但是很多人觉得纽约是首都,不过,你错了。因为这里有美国白宫,也是国家政治中心。想要玩遍这里,跟着华盛顿旅游三日攻略,探访华盛顿迷人的生活。 如果你可以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Washington D.C.)停留3 天,那么热门旅游景点都不会错过了,还能悠闲地去当地最受欢迎的社区和市场转载,感受政治中心之外不一样的首都。 Day 1必踩点的国家广场与白宫 (1)国家广场:要深入了解华盛顿,一定要去国家广场(National Mall)看看。进入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美丽静谧的潮汐湖畔,那里你将看到著名的杰斐逊纪念堂(Jefferson Memorial)、罗斯福纪念堂(Franklin D. Roosevelt Memorial)和马丁路德金纪念堂(Martin Luther King, Jr. Memorial)。 (2)杰斐逊纪念堂:推荐在这里游览2 小时左右,春天或夏天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届时可以租船在绽放的樱桃树下游览一番。

(3)二战纪念碑:向北走到广场中心,你将看到二战纪念碑(World War II Memorial)和华盛顿纪念碑(Washington Monument)。 (4)林肯纪念堂:继续向西,穿过宪法公园(Constitution Gardens),不久就会看到越战纪念碑(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的黑色墙壁、圆柱设计的林肯纪念堂(Lincoln Memorial),还有庄严肃穆的朝鲜战争纪念碑(Korean War Memorial)。 (5)Old Ebbitt Grill酒馆:这时,你的肚子可能已经咕咕叫了,不妨从广场向北步行几个街区,前往历史悠久的牡蛎酒馆Old Ebbitt Grill吃顿午餐,顺便休息一会儿。 (6)白宫:之后,可步行参观著名的白宫(White House)。你可以通过大使馆预约参观美国总统府邸的行程。 (7)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从白宫出来之后,下一站要去的是博物馆!华盛顿的史密森尼博物馆(Smithsonian Institution)下属19座博物馆全部免费对外开放,博物馆内藏品丰富,从现代艺术到美洲原住民文化,应有尽有,让你充分了解美国的各个方面。当然,要想在一天甚至一周内逛完这些博物馆,几乎是不可能的。 (8)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

华盛顿旅游攻略 史上最全华盛顿免费景点汇总

https://www.360docs.net/doc/5d10062450.html, 华盛顿不仅是美国的政治中心,还是美国的文化中心,这里拥有着为数众多的博物馆与文化史迹,而华盛顿的大多数博物馆和旅游景点都是免费的。下面就让我趣小编带着你到华盛顿那些免费景点游览一番吧。 1.美国国会大厦United States Capitol 地址:一号街,国会东大道的游客中心 要参观参议院、众议院的房间以及欣赏大厦的圆顶和它的艺术收藏,你至少要在这里花上一个小时。要是你想现场会感受一次国会议会,你最好在游览之前联系参议员或者是国会议员,咨询看看是否能够参加。国会大厦游览的开放时间是周一至周六的8:30至16:30,当然你最好在去之前提前预定。

https://www.360docs.net/doc/5d10062450.html, 2.华盛顿纪念碑Washington Monument 地址:国家广场 2011年的地震使华盛顿纪念碑受损,预计到今年5月14日才能再次对外开放。如果纪念碑的开放时间和进入要求都不变,那么你就可以早上8:30在大厅里领取免费的门票,先到先得。 3.国家艺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 地址:宪法大道第六街区

https://www.360docs.net/doc/5d10062450.html, 国家艺廊1937年开放,紧邻国会大厦和华盛顿纪念碑。这里收藏了大量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作、印象派画家作品以及20世纪早期的画作等,非常值得一游。千万不要错过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吉尼芙拉·德班茜肖像》、约翰尼斯.维米尔的《写信女子》、保罗·高更的《自画像》,其中《吉尼芙拉·德班茜肖像》是整个美国唯一的一幅达芬奇的作品。 4.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The 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indians 地址:独立大道第四街区

华盛顿风俗习惯

华盛顿风俗习惯 美国首都华盛顿,全称“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是为纪念美国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和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而命名的。华盛顿在行政上由联邦政府直辖,不属于任何一个州。下面是整理的华盛顿风俗习惯,欢迎大家阅读! 美国首都华盛顿,全称“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是为纪念美国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和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而命名的。华盛顿在行政上由联邦政府直辖,不属于任何一个州。其位于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之间的波托马克河与阿纳卡斯蒂亚河汇流处。华盛顿原是一片灌木丛生之地,只有一些村舍散落其间。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正式成立,乔治华盛顿当选为首任总统。当国会在纽约召开第一次会议时,建都选址问题引起激烈争吵,南北两方的议员都想把首都设在本方境内。国会最后达成妥协,由总统华盛顿选定南北方的天然分界线;;波托马克河畔长宽各为16公里的地区作为首都地址,并请法国工程师皮埃尔夏尔朗方主持首都的总体规划和设计。 最具权势的城市 华盛顿是美国的政治中心,白宫、国会、最高法院以及绝大多数政府机构均设在这里。国会大厦建在被称为“国会山”的全城最高点上,它是华盛顿的象征。这座乳白色的建筑有一个圆顶主搂和相互连接的东、西两翼大楼,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都在国会大楼里办公。白宫

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圆形建筑,是华盛顿之后美国届总统办公和居住的地方。椭圆形的美国总统办公室设在白宫西厢房内,南窗外边是着名的“玫瑰园”。白宫正楼南面的南草坪是”总统花园”,美国总统常在这里举行欢迎贵宾的仪式。国会大厦和白宫之间有“联邦叁角”建筑群,其中包括联邦政府机构以及国家美术馆、国家档案馆、泛美联盟、史密森国家博物馆和联邦储备大厦等。华盛顿面积最大的建筑是位于波托马克河河畔的美国国防部所在地五角大楼。200多年来,这里是美国政治的晴雨表,是美国行为的策源地,也是全球最有权势的城市。 优雅大气的国都。 当飞机降落在华盛顿的时候已是夜晚。这个城市没有霓虹灯,街道建筑大多平实低调,但依然隐约地散发着城市大气的魅力。当黎明到来,阳光洒进城市,再次发现城中林荫大道,绿意盎然,庞大的草坪、大大小小的公园,碧山黛河,风景秀丽。由于没有污染性重工业,几乎没有摩天大楼,山也不高,全城最高点便是市中心的国会大厦,而全市的建筑物不超过10层,因而全城的天际线开阔无比,随处可见的白色大理石建筑配衬着满眼的青葱翠绿,华盛顿显得随和而优美。华盛顿的热闹在上下班两个高峰期,上班时大批的车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城市中,然后隐秘在楼群中,不见踪影。下班时车流又准时从楼群中拥挤而出,然后流向四面八方。马路上虽然长长的车流静卧,但街道两侧的人行道上几乎没有多少行人。从绿树,草坪和低矮的楼宇之间总能看到宽阔的蓝天和白云,人大约有了辽阔的视觉空间。就会心境清明而少有急躁。联邦调查局、联邦官方机构等美国乃至全球

林达:美国朝鲜战争纪念碑前的思考

美国朝鲜战争纪念碑前的思考 丁林 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是一个相当出名的设计作品。今天的建筑系学生,在学到当代纪念碑设计的时候,恐怕都会接触到这个设计范例。在中国,有不少介绍美国的文章,都提过到青草坪上,刻满了阵亡者姓名的这个黑色花岗岩墙。一方面,人们当然是被它别具一格的设计思想和表现手法所吸引;另一方面,人们也好奇地注意到,纪念碑的设计者林璎是当时刚二十出头的一个华裔女孩,她当时还是建筑系的大学生。更何况,她和中国似乎有著丝丝缕缕的关系,追根溯源,她原来是中国著名建筑师梁思成的夫人林徽音的一个远亲。这样,就有了一点传奇色彩。也使美国越战纪念碑的在中国的知名度,远远超出了建筑系大学生的范围。 可是,在中国很少有人知道,就在这个著名的越战纪念碑近旁,还有一座与中国关系更为密切的战争纪念碑,那就是美国的朝鲜战争纪念碑。 不锈钢的散兵线 这实际上不止是一个纪念碑,而是一个小小的纪念园区。走进这个园区,首先相遇的,是19个与真人尺度相仿的美国军人雕塑群。这些不锈钢雕塑是写实的。大家都知道,以写实的战士塑像作为战争纪念碑的组成部分,这已经是一个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设计手法,似乎了无新意。可是,这个纪念碑以最传统的设计方法入手,却能够赋予参观者一种特殊的感受。作为对一个设计作品的分析来说,它的突破点在哪里呢? 朝鲜战争纪念碑的设计者,并没有按照通常的做法,把这些雕塑集中在一起,而是将他们一个个拉成散兵线,撒开在一片长满青草的开阔地上,“搜索前进”。他们头戴钢盔,持枪驱前,表情显得非常紧张。它和一般纪念碑设计另一个不同之处是,这些塑像都没有高台底座。他们不是高耸的英雄,而是普通士兵。他们的脚就结结实实地踏在这片开阔地上。这么一来,士兵脚下的这块土地就自然地融入,成了雕塑群的一部分,战场也就因此而被生生地移进了这个纪念园。当烈日炎炎,当狂风扫过,当暴雨倾注,当皑皑冬雪覆盖在这片开阔地和士兵们的身上,这时,设计者甚至将整个气候和环境都引了进来,成了这个雕塑群最真切的背景和注释。于是,战场的严酷和士兵危在旦夕的生命,作为一个战争片断,整体地走进了纪念园。传统的写实群雕就这样被新颖的设计思路所突破,产生了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感受。按照建筑界的行话,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作品。 南面是一座黑色的花岗岩纪念墙。在这座墙上,还隐现著浅浅蚀刻的许多士兵的脸部,这些形象不仅是写实的,甚至可以说是真实的。因为所有这些脸部,都是根据朝鲜战争新闻照片中美军各个兵种的无名士兵的真实记录,临摹刻摹的。纪念墙的花岗岩是磨光的,开阔地的塑像群因此而映射在墙上。随著我们的脚步移动,两组形象便流动地,互为背景地融合在一起。战场的引入,新闻照片的应用,都表明著设计者在刻意寻求一个历史真实的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