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

结直肠癌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
结直肠癌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

结直肠癌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

结直肠癌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结肠癌或直肠癌的患者,不能手术或手术后转移复发不适合化疗患者。

一、结直肠癌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结肠恶性肿瘤(ICD10编码为:C18.902)或直肠恶性肿瘤(ICD10编码为:C20xx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 NCCN结肠癌、直肠癌TNM分期。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结直癌诊疗方案”。

结直肠癌临床常见证候:

1.脾肾阳虚

2.肝肾阴虚

3.气血两亏

4.痰湿内停

5.瘀毒内结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结直肠癌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结肠癌或直肠癌。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肠癌或直肠癌结肠恶性肿瘤疾病(ICD10编码为:C18.902)或直肠恶性肿瘤疾病(ICD10编码为:C20xx01)的患者。

2.患者因病情、年龄、体质或个人意愿等缘故,不适宜或不愿接受肿瘤西医治疗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3.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能够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4)肿瘤标志物。

(5)胸、腹、盆部影像学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免疫功能检测、脑部影像学检查、骨扫描、肠镜、SPECT、基因检测等。

(八)治疗方案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阳健脾

(2)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阴补肝肾

(3)气血两亏证

治法:益气养血

(4)痰湿内停证

治法:化痰利湿

(5)瘀毒内结证

治法:化瘀软坚

2.选择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3.外治法:根据病情选择中药泡洗、中药灌肠、贴敷疗法、中药熏药治疗、艾灸、超声波治疗等外治法

4.针灸治疗:可根据不同病情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5.其它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泡洗、食疗、音疗、热疗等

6.内科基础治疗

7.护理:辨证施护

(九)随诊计划

住院建议:每隔1~3个月返院,一年4~6次住院治疗;

门诊建议:每2~4周返院;外地患者每3月电话随访一次。

(十)出院标准

1.腹痛、恶心、呕吐、乏力等主症至少一项减轻。

2.病情稳定。

3.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有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或合并症,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2.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结直肠癌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肠癌或直肠癌(TCD编码:BNA000内科癌病,ICD-10编码:C18.902或C20xx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岁职业: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时间: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21天实际住院:天辨证分型:

结直肠癌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结直肠癌分期的标准方案,参照NCCN结肠癌、直肠癌TNM分期。

(二)证候诊断

1、脾肾阳虚证:腹胀隐痛,久泻不止,大便夹血,血色黯淡,或腹部肿块,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或沉迟。

2、肝肾阴虚证:腹胀痛,大便形状细扁,或带粘液脓血或便干,腰膝酸软,失眠,口干咽燥,烦躁易怒,头昏耳鸣,口苦,肋胁胀痛,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少苔。

3、气血两亏证:体瘦腹满、面色苍白、肌肤甲错,食少乏力,神疲乏力,头昏心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4、痰湿内停证:里急后重,大便脓血,腹部阵痛、舌质红或紫暗,苔腻,脉滑。

5、瘀毒内结证:面色黯滞,腹痛固定不移,大便脓血,血色紫暗,口唇黯紫,或舌有瘀斑,或脉涩,或固定痛处。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阳健脾

推荐方药:四神丸或附子理中汤加减。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人参、白术、干姜、附子、甘草等。

2.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阴补肝肾

推荐方药:知柏地黄汤合清肠饮加减。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

泻、茯苓、丹皮、知母、黄柏、银花、当归、地榆等。

3.气血两亏证

治法:益气养血

推荐方药:八珍汤或归脾汤加减。当归、川芎、熟地、白芍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

4.痰湿内停证

治法:化痰利湿

推荐方药:二陈汤或葛根芩连汤加减。陈皮、半夏、茯苓、葛根、黄芩、黄连等。

(2)瘀毒内结证

治法:化瘀软坚

推荐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玄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五灵脂、炮山甲、乳香、没药等。

3.对症加减

恶心:加姜半夏、广陈皮、黄连,紫苏等。

乏力:加女贞子、旱莲草、生黄芪、当归、补骨脂、菟丝子、大枣等。

腹泻:党参、干姜、黄芩、黄连、半夏、大枣、甘草等。

便秘:加大黄(后下)、枳实、厚朴、麻子仁、瓜蒌仁、肉苁蓉、莱菔子等。

腹胀:加苡米、陈皮、鸡内金、炒麦芽、神曲、砂仁、扁豆等。

4.辨病用药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能够加用具有明确抗癌作用的中草药,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漏芦、藤梨根、红藤、蛇六谷、苦参、红豆杉、马齿苋、败酱草、白英、龙葵、土茯苓等。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

根据病情选择应用华蟾素片、复方斑蝥胶囊、安替可胶囊、西黄丸、西黄胶囊、平消胶囊、小金胶囊、康力新胶囊、贞芪扶正胶囊、健脾益肾颗粒等。

(三)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病情选择应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榄香烯乳注射液、华蟾素注射液、榄香烯注射液、鸦胆子油乳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艾迪注射液、康艾注射液等。

(四)外治法

根据病情选择中药泡洗、中药灌肠、贴敷疗法、中药熏药治疗等外治法。

1.肛滴法

适应症:消化道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梗阻;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伴有腹胀症状者;无法耐受口服中药者,增加用药途径。

禁忌症:门静脉癌栓,严重痔疮,痔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等。

推荐用药:生大黄9g、枳实15g、当归9g、天龙3条、柴胡9g、黄芪15g、槟榔9g、黄柏9g。

方法:中药保留灌肠技术标准为取胃、十二指肠引流管1根,经消毒后备用。疗程为一个月。取250m1洁净输液瓶1只,中药浓煎至150m1后至40℃放入输液瓶中备用。取输液皮条将输液瓶与胃、十二

指肠引流管连接后,以石蜡油将待插入管端润滑后,令患者侧卧取胸膝位,将该管自肛门口缓慢插人至少30cm,以输液控制阀控制滴速为60滴/分,以输液方式缓慢将中药滴入,并尽可能使中药在肠中保留时间延长(大于2小时)。

2. 保留灌肠疗法

适应症:直肠癌放疗后局部炎症、疼痛、肿胀者

推荐用药:生大黄20g、黄柏15g、山桅子15g、蒲公英30g、金银花20g、红花15g、苦参20g。

方法:将上方药物加水800毫升,煎至200毫升。从肛门插入导尿管约20~30厘米深,注药后保留1~2小时。每日1次,30天为一疗程。局部红肿热痛者可用上方适量加水给予坐盆。腹痛、脓血便或便血甚者,易山栀为山栀炭,加罂粟壳15g、五倍子15g收敛止血。高热、腹水者加白花蛇舌草30g、徐长卿30g、芒硝15g。

3. 四妙散外敷

适应症:腹水、不全肠梗阻、腹部肿块疼痛

推荐用药:甘遂1g、大戟1g、芫花1g、商陆1g、麝香0.25g(或冰片3g)

方法:取甘遂、大戟、芫花、商陆药物粉末各1袋(每袋1g)用米醋或蜂蜜调和成直径约3~4cm,厚度约0.3~0..5cm大小的药饼,将1/2瓶麝香(0.25g/瓶)夹置于药饼之中,正面贴于肚脐眼或关元穴(脐下三寸),用医用大贴膜1个(3M)固定,3天更换一次。

注意事项:用药期间如有局部皮肤溃破、皮疹、瘙痒、疼痛等不适反应,暂停用药,待症状缓解后酌情使用。

4.中药泡洗法

适应症:手足综合症或化疗导致手足麻木不仁

推荐用药:川草乌各10g、透骨草30g、艾叶30g、红花30g

方法:将上方药物煎取200ml,加入温水1000ml中,每日手足浸泡约20分钟,每日1次,每周5天。

(五)针灸治疗

根据病情及临床实际可选择应用体针、头针、电针、耳针、腕踝针、眼针、灸法、穴位埋线和拔罐等方法。

1. 结直肠癌肠梗阻治疗

取穴:内关、足三里、天枢、下巨虚、中脘

方法: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连续针3天。

2. 骨髓抑制治疗

取穴:主穴:足三里、三阴交、血海、膈俞;配穴:太冲、太溪

方法:行多补少泻手法,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6次为一疗程,一般治疗1~3疗程。

3. 耳穴按压疗法对化疗后胃肠道反应:

取穴:恶心呕吐:取内分泌、胃;食欲不振取胃、内分泌、交感;呃逆取食道、贲门。配穴:上述各症分别取肾、贲门、食道;脾俞、胃。

方法:用胶布将王不留行贴于穴上,每日按摩3~4次,每贴7日。

(六)其它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如食疗改进患者消化道反应,音疗、心理治疗

改进抑郁状态,腹腔给药治疗腹水等,可根据病情酌情选用适当的中医诊疗设备以提高疗效。

(七)内科基础治疗

主要包括疼痛、合并感染及发热等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参考《临床诊疗指南——肿瘤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拟订。

(八)护理

包括体位选择、饮食、口腔护理、呼吸道护理、中医辨证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

观察中医药治疗对患者临床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乏力、食欲不振等中医证候的改进情况。

评定指标:中医症状根据临床观察分为10级:参照疼痛10级分类法:(0)级:无症状。(1-3)级:轻度症状,能耐受。(4-6)级:中度症状,常难以耐受。(7-10)级:重度症状,不能耐受,需要对症治疗。此分级方法由患者本人进行评判。

评价方法:与肿瘤相关的主症变化:选择1~2项主要症状或体征变化,要求与肿瘤相关,并能反映患者的主要痛苦,如腹痛、恶心、呕吐、乏力等。

好转:主要症状或体征缓解,并维持4周以上。

稳定:主要症状或体征无明显变化,或患者无与肿瘤相关的主要症

状或体征。

恶化:主要症状或体征加重。

2.生存质量

观察中医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治疗前后行生活质量判定。

评定指标:卡氏评分,详见附件1,体重变化。

评价方法:治疗前后症评分情况比较

显效: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20分以上;

有效: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10分以上:

稳定: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不足10分或没有变化;

无效:治疗后比治疗前下降

体重变化:除外体腔积液、浮肿等因素引起的体重变化。

好转:体重增加>2Kg,并维持4周以上。

稳定:体重增加或减少≤2Kg。

恶化:体重减少>2Kg。

3.客观疗效

观察中医药治疗对患者的瘤体变化。

评定标准:

a.目标病灶的评价

CR完全缓解:所有目标病灶消失,至少维持4周。

PR部分缓解:基线病灶最大径之和至少减少30%,至少维持4周。

PD病变进展:基线病灶最大径之和至少增加20%或出现新病灶。

SD病变稳定(stable disease):基线病灶最大径之和有减少但未达

PR或有增加但未达PD。

b.非目标病灶的评价:

CR完全缓解:所有非目标病灶消失和肿瘤标志物恢复正常。

IR/SD未完全缓解(incomplete response)/病变稳定:一个或多个非目标病灶持续存在和/或肿瘤标志物高于正常。

PD病变进展:出现新病灶和/或非目标病灶明确进展。

(二)评价方法

对照患者入院前后的病情变化情况,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价:

1. 综合疗效评定指标:

a.中医证候

主要采用疾病相关主症评分变化评价。

b.生存质量

主要采用KPS评分评价,体重变化、ECOG评分等作为参考。详见附件1、2。

c.客观疗效

瘤体变化采用国际通用RECIST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详见附件3。

d.化验指标

血象、肝肾功能、肿瘤标记物、免疫功能的检测方法参照化验室的相关要求执行。

2. 近期综合疗效评定:

有效:瘤体变化、主症变化、KPS评分变化、体重变化,上述4项,在稳定的基础上,≥1项好转。

稳定:瘤体变化、主症变化、KPS评分变化、体重变化,上述4项

全部稳定。

恶化:瘤体变化、主症变化、KPS评分变化、体重变化,上述4项,≥1项恶化。

3. 远期疗效评定:以中位生存期为评定指标。

附件

1、1)KPS评分标准

1、2)ECOG评分标准

2、 RECIST评价标准

⑴肿瘤病灶的测量

①肿瘤病灶的定义:

a.可测量病灶:至少有一条能够精确测量的径线(记录为最大径),常规检测条件下病灶最大径≥20mm或螺旋CT检测最大径≥10mm。

b.不可测量病灶:小病灶(常规检测条件下直径<20mm或螺旋CT检测最大径 <10mm )和其它真正不可测量的病灶,包括骨病变、脑膜

病变、腹水、胸水、心包积液、炎性乳癌、皮肤/肺的癌性淋巴管炎、影像学不能确诊和随诊的腹部肿块、囊性病变等。

注:不再沿用“可评价病灶”概念。所有数据使用标尺或卡尺测量并记录,并以公制米制表示。所有基线测量应该尽可能在接近治疗开始前完成,至少要在治疗开始前4周内。

②测量方法:基线状态和随诊应用同样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病灶评估。如果影像学方法和临床查体检查同时用来评价疗效时,应以前者为主。

临床查体:可触及的表浅病灶如浅表淋巴结或皮肤结节,皮肤病灶应用标尺标记大小制成彩色照片存档。

a.X片胸片:肺实质内清晰明确的病灶可作为可测量病灶,但仍推荐CT扫描的方法。

b.CT和MRI:是当前最可靠、重复性最好的疗效评价方法。对于胸、腹和盆腔,常规CT和MRI用10mm或更薄的层厚连续扫描,螺旋CT用5mm层厚连续重建模式完成,而头颈部及特殊部位的扫描方案应个体化制定。

注:CT扫描原则上要求最小的病灶不应该小于2倍的扫描层厚。没有禁忌症的一般应给予静脉对比增强,以区别血管和软组织与邻近肿瘤组织。每次必须再相同的窗位进行病灶测量。建议使用螺旋CT扫描。

c.超声捡查:当试验研究的终点目标为客观肿瘤疗效时,超声波不能用来作为评价手段。仅可用于测量表浅可扪及的淋巴结、皮下结节和甲状腺结节,亦可用于确认临床查体后浅表病灶的完全消失。

d.内窥镜和腹腔镜:作为客观肿瘤疗效评价至今尚未广泛应用。但这种方法取得的活检标本可证实病理组织上的CR。

e.肿瘤标志物:不能单独用来评价疗效。但治疗前肿瘤标志物高于正常水平时,治疗后评价CR 时,所有的标志物需恢复正常。

⑵肿瘤治疗疗效评价

①基线状态评价:为了评价客观疗效,对基线状态的肿瘤总负荷进行评估,以便与治疗后的结果进行比较。对于临床药物研究来说,只有在基线状态有可测量病灶的患者才能进入研究。如果可测量病灶为孤立性病灶需要组织/细胞病理学证实。

a.目标病灶:应代表所有累及的器官,每个脏器最多选择5个可测量的病灶,全身病灶数最多10个,作为目标病灶在基线状态评价时测量并记录。目标病灶应根据可测量病灶最大径和可准确重复测量性来选择。所有目标病灶的长度总和称为基线状态的最大径之和。

b.非目标病灶:所有其它病灶(或病变部位)作为非目标病灶并在基线状态时记录,不需测量的病灶在随诊期间要注意其存在或消失。

②疗效评价标准

a.目标病灶的评价

CR完全缓解:所有目标病灶消失,至少维持4周。

PR部分缓解:基线病灶最大径之和至少减少30%,至少维持4周。

SD病变稳定(stable disease):基线病灶最大径之和有减少但未达PR或有增加但未达PD。

PD病变进展:基线病灶最大径之和至少增加20%或出现新病灶。

结直肠癌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

结直肠癌临床路径和诊疗 方案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结直肠癌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结肠癌或直肠癌的患者,不能手术或手术后转移复发不适合化疗患者。 一、结直肠癌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结肠恶性肿瘤(ICD10编码为:)或直肠恶性肿瘤(ICD10编码为: C20xx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2011年NCCN结肠癌、直肠癌TNM分期。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结直癌诊疗方案”。 结直肠癌临床常见证候: 1.脾肾阳虚 2.肝肾阴虚 3.气血两亏 4.痰湿内停 5.瘀毒内结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结直肠癌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结肠癌或直肠癌。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肠癌或直肠癌结肠恶性肿瘤疾病(ICD10编码为:)或直肠恶性肿瘤疾病(ICD10编码为:C20xx01)的患者。 2.患者因病情、年龄、体质或个人意愿等缘故,不适宜或不愿接受肿瘤西医治疗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4)肿瘤标志物。 (5)胸、腹、盆部影像学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免疫功能检测、脑部影像学检查、骨扫描、肠镜、SPECT、基因检测等。

诊疗方案与临床路径

目录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2013年诊疗方案 (1) 桡骨远端骨折2013年诊疗方案 (8) 锁骨骨折诊疗方案2013年诊疗方案 (17)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2013年诊疗方案 (22)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评价标准 (28)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2014年诊疗方案 (30)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2014年诊疗方案 (35) 桡骨远端骨折2014年诊疗方案 (42)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2014年诊疗方案 (51)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2015年诊疗方案 (59) 桡骨远端骨折2015年诊疗方案 (66)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2015年诊疗方案 (75)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2015年诊疗方案 (83)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2016年) (87) 桡骨远端骨折(2016年) (94)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2016年诊疗方案 (103)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2016年诊疗方案 (111)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115)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120)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2013年诊疗方案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诊断:单纯性胸腰椎骨折 西医诊断:单纯性胸腰椎骨折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朱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中胸腰椎骨折诊断标准。 (1)有明显外伤史。 (2)腰背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压痛、后凸畸形。 (3)X线片显示:椎体呈楔形改变。 (4)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5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和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孙传兴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年) (1)有明显外伤史。 (2)局部疼痛、肿胀,站立及翻身困难,可出现腹痛、腹胀甚至出现肠麻痹症状。 (3)X线片显示:椎体呈楔形改变。 (4)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二)病期诊断 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

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安徽省肾病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体例稿) 一、组织管理 (一)领导小组(病种协作组) 1.组成:安徽省中医院;六安市中医院;芜湖市中医院;太和县中医院; 组长:六安市中医院 副组长:芜湖市中医院;太和县中医院; 成员:安徽省中医院;六安市中医院;芜湖市中医院;太和县中医院;淮北市中医院。 2.职责:负责组织肾病病种的临床路径推广应用实施工作 (二)专家组(病种协作组) 1.组成:安徽省中医院;六安市中医院;芜湖市中医院; 太和县中医院;淮北市中医院。 2.职责:分别作为病种牵头单位组织相关病种的临床路 径实施推广工作 (三)试点单位 1.成员单位:安徽省中医院;六安市中医院;芜湖市中医院;蚌 埠市中医院;马鞍山市中医院;淮北市中医院;太和 县中医院;霍山县中医院;

2.职责:在组长及牵头单位的指导下参与肾病病种的临床路径实施推广工作。 二、实施计划 (一)试点启动阶段(2012年12月) 1.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制定本病种试点实施方案。 2.试点单位依据病种协作组实施方案制定本单位试点实施方案。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3年1月-2013年10月) 1.组织培训及各试点单位实施方案制定(2013年1月) (1)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组织临床路径及实施方案培训。 (2)讨论确定各试点单位实施方案。 2.临床实施(2013年2月-2013年10月) (1)各试点单位组织开展相应病种临床路径试点工作。 (2)各试点单位每月组织对于病种中医临床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估。 (3)2013年5月底向病种协助组牵头单位报送本单位相应病种试点工作情况及中期分析评估结果。 (4)2013年6月底病种牵头单位向专科组长单位报送本病种试点工作情况及中期分析评估结果。 3.分析评估(2013年10月-2013年11月) (1)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于2013年10月组织召开一次各试点单位工作会议,总结试点工作情况,交流研讨试点工作经验,评估试

晚期结直肠癌化疗方案

晚期结直肠癌化疗方案 FOLFOX mFOLFOX6 奥沙利铂85 mg/m2静脉输注2小时,第1天 LV* 400 mg/m2静脉输注2小时,第1天 5-FU 400 mg/m2静脉推注,第1天,然后1200 mg/m2/d×2天持续静脉输注 (总量2400 mg/m2,输注46~48小时),每2周重复 mFOLFOX6+贝伐单抗 奥沙利铂85 mg/m2静脉输注2小时,第1天 LV* 400 mg/m2静脉输注2小时,第1天 5-FU 400 mg/m2静脉推注,第1天,然后1200 mg/m2/d×2天持续静脉输注 (总量2400 mg/m2,输注46~48小时) 贝伐单抗5mg/kg IV,第一天;每2周重复 mFOLFOX6+帕尼单抗 奥沙利铂85 mg/m2静脉输注2小时,第1天 LV* 400 mg/m2静脉输注2小时,第1天 5-FU 400 mg/m2静脉推注,第1天,然后1200 mg/m2/d×2天持续静脉输注(总量2400 mg/m2,输注46~48小时) 帕尼单抗6mg/kg IV 大于60分钟,第一天;每2周重复

XELOX 奥沙利铂130 mg/m2 IV 大于2小时,第一天 卡培他滨850~1000?mg/m2,每天两次口服,第1~14天,随后休息7天,每3周重复 XELOX+贝伐单抗 奥沙利铂130 mg/m2 IV 大于2小时,第一天 卡培他滨850~1000 mg/m2,每天两次口服,第1~14天,随后休息7天 贝伐单抗7.5mg/kg IV,第一天,每3周重复 静脉推注或输注5-FU/LV Roswell-Park方案 LV 500 mg/m2静脉输注2小时,第1、8、15、22、29、36天 5-FU 500 mg/m2在LV输注开始1小时后静脉推注,第1、8、15、22、29、36天,每8周重复 简化的双周5-FU输注/LV方案(sLV5FU2) LV* 400 mg/m2静脉滴注2小时,第1天 随后5-FU 400 mg/m2静脉推注,然后1200 mg/m2/d×2天持续静脉输注 (总量2400 mg/m2,输注46~48小时),每2周重复 每周方案 LV 20 mg/m2静脉输注2小时,5-FU 500 mg/m2在LV输注开始1小时后静脉推注,每周重复

结直肠癌中医诊疗方案

结直肠癌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诊断:结直肠癌分期的标准方案,参照2011年NCCN结肠癌、直肠癌TNM 分期。 (二)证候诊断 1.脾肾阳虚证:腹胀隐痛,久泻不止,大便夹血,血色黯淡,或腹部肿块,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或沉迟。 2.肝肾阴虚证:腹胀痛,大便形状细扁,或带粘液脓血或便干,腰膝酸软,失眠,口干咽燥,烦躁易怒,头昏耳鸣,口苦,肋胁胀痛,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少苔。 3.气血两亏证:体瘦腹满、面色苍白、肌肤甲错,食少乏力,神疲乏力,头昏心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4.痰湿内停证:里急后重,大便脓血,腹部阵痛、舌质红或紫暗,苔腻,脉滑。 5.瘀毒内结证:面色黯滞,腹痛固定不移,大便脓血,血色紫暗,口唇黯紫,或舌有瘀斑,或脉涩,或固定痛处。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阳健脾。 推荐方药:四神丸或附子理中汤加减。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人参、白术、干姜、附子、甘草等。 2.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阴补肝肾。 推荐方药:知柏地黄汤合清肠饮加减。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知母、黄柏、银花、当归、地榆等。 3.气血两亏证 治法:益气养血。 推荐方药:八珍汤或归脾汤加减。当归、川芎、熟地、白芍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 4.痰湿内停证 治法:化痰利湿。

推荐方药:二陈汤或葛根芩连汤加减。陈皮、半夏、茯苓、葛根、黄芩、黄连等。 5.瘀毒内结证 治法:化瘀软坚。 推荐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玄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五灵脂、炮山甲、乳香、没药等。 对症加减: 恶心:加姜半夏、广陈皮、黄连,紫苏等。 乏力:加女贞子、旱莲草、生黄芪、当归、补骨脂、菟丝子、大枣等。 腹泻:党参、干姜、黄芩、黄连、半夏、大枣、甘草等。 便秘:加大黄(后下)、枳实、厚朴、麻子仁、瓜蒌仁、肉苁蓉、莱菔子等。 腹胀:加苡米、陈皮、鸡内金、炒麦芽、神曲、砂仁、扁豆等。 (二)辨病用药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以加用具有明确抗癌作用的中草药,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漏芦、藤梨根、红藤、蛇六谷、苦参、红豆杉、马齿苋、败酱草、白英、龙葵、土茯苓等。 (三)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 根据病情选择应用华蟾素片、复方斑蝥胶囊、安替可胶囊、西黄丸、西黄胶囊、平消胶囊、小金胶囊、康力新胶囊、贞芪扶正胶囊、健脾益肾颗粒等。 (四)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病情选择应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榄香烯乳注射液、华蟾素注射液、榄香烯注射液、鸦胆子油乳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艾迪注射液、康艾注射液等。 (五)外治法 根据病情选择中药泡洗、中药灌肠、贴敷疗法、中药熏药治疗等外治法。 1.肛滴法 适应症:消化道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梗阻;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伴有腹胀症状者;无法耐受口服中药者,增加用药途径。 禁忌症:门静脉癌栓,严重痔疮,痔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等。 推荐用药:生大黄9g、枳实15g、当归9g、天龙3条、柴胡9g、黄芪15g、槟榔9g、黄柏9g。 方法:中药保留灌肠技术标准为取胃、十二指肠引流管1根,经消毒后备用。疗程为一个月。取250m1洁净输液瓶1只,中药浓煎至150m1后至40℃放入输液瓶中备用。取输液皮条将输液瓶与胃、十二指肠引流管连接后,以石蜡油将待

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开始发送

2012年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病人为中心,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二、工作目标 在首批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范围内开展第二批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继续探索建立适合中医药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验并提供实践依据,对已颁布实施的中医临床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和进一步完善,使之能够更好地推广并为临床工作服务。 三、工作任务 (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负责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包括确定试点方案并组织实施,组织制定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确定试点单位和试点病种,并组织对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评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具体负责审定各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对各试点医院工作进行专业指导。

(二)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 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负责组织本辖区试点医院开展试点工作,对各试点医院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 (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病种协作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牵头单位负责本协作组内各病种协作组工作的总体协调、督促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各病种临床路径的具体试点工作,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要求制定各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对各试点单位进行培训,指导各试点单位开展试点工作,定期组织各试点单位进行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估与分析,分别于2012年4月底、7月底之前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报送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相关信息等。 (四)试点医院、试点科室 各试点医院应成立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任副组长,各试点专业科室、医务管理、护理管理、药学管理、信息统计、病案管理、经济管理等部门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制订本院具体试点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研究制定试点工作相关管理制度,完善试点工作机制,组织对相关试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并监督各试点科室开展工作。 各试点医院试点科室成立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小组,由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临床药学人员和相关科室的负责人任成员。实施小组具体负责本专业相关病种中医临床

2016市中医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

中医院2016年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 为落实《广东省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通知》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流程,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为人民群众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按照国家中医管理局下发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的规范,结合本院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病种开展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初步形成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方案,管理制度,各科室制定了病种具体实施路径,并取得一些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成立医院临床路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根据《广东省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通知》的精神,我院成立了《市中医院临床路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盘满华担任组长,副院长陈志明、冯旭、刘孝柏任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医务科、质控科、护理部、药剂科、信息科、财务科主任及开展临床工作的科室科主任为领导小组成员。同时成立临床路径试点指导及专家小组,由业务副院长陈志明任组长、有关专家任专家组成员,负责组织制定实施本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方案,对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与分析,向上级报告工作开展情况。 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的科室成立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科主任担任组长,医疗、护理人员为小组成员,负责本专业相关病种临床路径的实施和相关资料填写、收集、整理工作,并参与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与分析。 二、确立试点科室和病种 根据《广东省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我院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中,选择较有代表性16个病种,作为我院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的病种,具体如下:

结直肠癌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

结直肠癌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结肠癌或直肠癌的患者,不能手术或手术后转移复发不适合化疗患者。 一、结直肠癌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结肠恶性肿瘤(ICD10编码为:C18.902)或直肠恶性肿瘤(ICD10编码为:C20xx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2011年NCCN结肠癌、直肠癌TNM分期。 2.证候诊断 参照“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结直癌诊疗案”。 结直肠癌临床常见证候: 1.脾肾阳虚 2.肝肾阴虚 3.气血两亏 4.痰湿停 5.瘀毒结 (三)治疗案的选择 参照“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结直肠癌诊疗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结肠癌或直肠癌。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肠癌或直肠癌结肠恶性肿瘤疾病(ICD10编码为:C18.902)或直肠恶性肿瘤疾病(ICD10编码为:C20xx01)的患者。

2.患者因病情、年龄、体质或个人意愿等缘故,不适宜或不愿接受肿瘤西医治疗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4)肿瘤标志物。 (5)胸、腹、盆部影像学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免疫功能检测、脑部影像学检查、骨扫描、肠镜、SPECT、基因检测等。 (八)治疗案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阳健脾 (2)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阴补肝肾 (3)气血两亏证 治法:益气养血 (4)痰湿停证 治法:化痰利湿

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20930

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等文件精神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中医临床路径、中医诊疗方案及卫生部制定的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结合我院实际,制订本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病人为中心,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规范中医诊疗行为,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和临床疗效,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二、总体目标 通过1年时间,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件推行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和卫生部制定的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结合我院实际,确定个病种做为我院试行的中医临床路径病种,为我院推广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验和实践依据,对已颁布的临床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和进一步完善,使之能够更好地推广并为临床服务。 三、临床路径实施 (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我院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组织体系: 1、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 主任: 副主任:

成员: 办公室:设在医务科 2、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组长: 副组长: 成员: 3、临床路径实施小组(1)针灸推拿科: 组长: 成员:. (2)内一科: 组长: 成员: (3)外一科: 组长: 成员: (4)妇产科: 组长: 成员: (5)内三科: 组长: 成员:

工作职责: 1、领导小组职责: (1)制定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并负责组织协调各部门工作。 (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种与标准。 (4)组织人员培训。 (5)督查工作进展情况,实施临床路径的效益评价。 (6)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方法,促进医疗质量的全面提高。 2、指导评价小组职责: (1)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2)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3)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4)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3、实施小组职责: 小组职责: 所有成员对临床路径知识及相关内容进行认真学习,并在各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对科室病种临床路径标准进行修订,有计划地组织科室医护培训、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医生职责: (1)参与修订临床路径中与医疗相关的措施。 (2)决定病人是否进入或退出临床路径,并填写在临床路径记录本中注明。

-肿瘤科结直肠癌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结直肠癌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结肠癌或直肠癌,不能手术或手术后转移复发 不适合化疗的住院患者。 一、结直肠癌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结肠恶性肿瘤(ICD10编码为:C18.902)或直肠恶性肿瘤(ICD10编码 为: C20xx01)。 (二) 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参照2011年NCC 结肠癌、直肠癌TN 腕期。 2. 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结直肠癌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结直肠癌临床常见证候: 脾肾阳虚证 肝肾阴虚证 气血两亏证 痰湿内停证 瘀毒内阻证 (三) 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结直肠癌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结肠癌或直肠癌。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 标准住院日为W 21天。 (五) 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肠癌或直肠癌, 结肠恶性肿瘤疾病或直肠恶性肿瘤疾病的患 者。 2. 患者因病情、年龄、体质或个人意愿等缘故,不适宜或不愿接受肿瘤西医治疗, 适合并接 受中医治疗者。 3.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 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 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 路径流程 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 》。 》。

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 必 需的检查项目 (1) (2) (3) (4) (5)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免疫功能检测、脑部影像学检查、骨 扫描、肠 镜、 SPEC 、T 基因检测等。 (八)治疗方案 1.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 (2) (3) (4) (5) 2. 选择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3. 外治法:根据病情选择中药泡洗、 中药灌肠、贴敷疗法、中药熏药治疗等外治法。 4. 针灸治疗:可根据不同病情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5. 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泡洗、食疗、音疗、热疗等。 6. 内科基础治疗。 7. 护理:辨证施护。 (九)随诊计划 住院建议:每隔1?3个月返院,一年4?6次住院治疗; 门诊建议:每2?4周返院;外地患者每3月电话随访一次。 (十)出院标准 1. 腹痛、恶心、呕吐、乏力等主症至少一项减轻。 2. 病情稳定。 3. 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有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 治疗期间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或合并症,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2.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结直肠癌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心电 图; 肿瘤标志物; 胸、腹、盆部影像学检查。 脾肾阳虚证: 肝肾阴虚证: 气血两亏证: 痰湿内停证: 瘀毒内阻证: 温阳健脾。 滋补肝肾。 益气养血。 化痰利湿。 活血化瘀。

结直肠癌中医护理_方案

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脾肾阳虚证:腹胀隐痛,久泻不止,大便夹血,血色黯淡,或腹部肿块,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薄白。 (二)肝肾阴虚证:腹胀痛,大便形状细扁,或带粘液脓血或便干,腰膝酸软,失眠,口干咽燥,烦躁易怒,头昏耳鸣,口苦,肋胁胀痛,五心烦热。舌红少苔。 (三)气血两亏证:体瘦腹满、面色苍白、肌肤甲错,食少乏力、神疲乏力,头昏心悸。舌质淡,苔薄白。 (四)痰湿内停证:里急后重,大便脓血,腹部阵痛。舌质红或紫暗,苔腻。 (五)瘀毒内结证:面色黯滞,腹痛固定不移,大便脓血,血色紫暗,口唇黯紫,或舌有瘀斑,或固定痛处。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腹胀 1.观察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脾俞、大肠俞、肺俞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大肠、脾、胃、交感、皮质下等穴。 4.遵医嘱肛管排气或中药保留灌肠。 5.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取神阙、大肠俞、内关、脾俞、胃俞、肺俞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神阙、关元、足三里等穴。 (二)腹痛 1.评估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二便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如出现腹痛剧烈、痛处拒按、冷汗淋漓、四肢不温、呕吐不止等症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2.协助取舒适体位,避免体位突然改变。 3.遵医嘱穴位注射,取双侧足三里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大肠、小肠、交感等穴。 5.遵医嘱中药外敷。 (三)腹泻 1.观察排便次数、量、性质及有无里急后重感,有无诱发因素。 2.遵医嘱艾灸,取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内关、足三里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 (四)粘液血便 1.观察大便性质、出血程度、排便时间。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百会、足三里、三阴交、脾俞、梁门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肾上腺、皮质下、神门等穴。 4.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五)便秘

外科——瘿病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气瘿病中医临床路径 一、气瘿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及入组标准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气瘿病(气瘿病;TCD编码:BNG12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ICD10:E04. 902); 第一诊断:甲状腺肿瘤(ICD-10:C73/D09.302/D34/D44.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2)西医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制定的《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2008第一版)。 2.定义 气瘿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等因素引起的,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为基本病机,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瘿病一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瘿候》。在中医著作里,又有称为瘿、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等名称。 3.证候诊断 (1)气郁痰阻 症状:颈前正中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的波动常与情志因素有关,苔薄白,脉弦。 (2)痰结血瘀 症状:颈前出现肿块,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未消,胸闷,

纳差,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3)肝火炽盛 症状: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烦热,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4)肝阴虚 症状:瘿肿或大或小,质软,病起缓慢,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舌质红,舌体颤动。脉弦细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气瘿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3.结节性甲状腺肿行甲状腺(部分、次全、全)切除术及经皮实体肿瘤消融术(ICD9CM-3:06.2-06.5;ICD:50.2905); 甲状腺腺瘤行甲状腺腺瘤切除术及经皮实体肿瘤消融术 ICD-9-CM-3:06.2-06.4 ICD:50.2905) 。 (四)标准住院日为≤6天 (五)疗效评价标准 结节性甲状腺肿:1.治愈:甲状腺大部切除(包括所有结节)临床症状消失,无并发症或并发症已愈。2.好转:腺体切除,症状部分改善或留有并发症。 3.未愈:症状未改善。 甲状腺腺瘤:1.治愈:完整切除,切口愈合;2.好转:未完整

直肠癌术前放疗临床路径

直肠癌术前放疗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直肠癌术前放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直肠癌需行术前放疗 (二)诊断依据。 根据《肿瘤放射治疗学(第4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卫生部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年)临床症状:主要为大便习惯改变; 辅助检查:直肠指检、肠镜、CT或MRI提示; 病理:活检证实。 (三)进入路径标准。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直肠癌;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为35-45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凝血功能、血型; 消化道肿瘤指标 肝肾功能; 肠镜、盆腔MRI、胸部+上腹CT、心电图; CT放疗定位。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心脏彩超(老年人或既往相关病史者)、全身骨ECT(疑有骨转移者)、SPECT(疑有其余部位转移者)、PET-CT。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肿瘤放射治疗学(第4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卫生部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年)。 术前适形或调强放疗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发热、腹痛、腹泻明显患者建议立即进行病原微生物培养并使用抗菌药物。 (八)必要的升血、针对放射性消化和泌尿系统反应等的药物。 (九)放疗日。 开始时间为入院第5-11天 (十)术后恢复。 1.同步化疗:对可耐受患者可予以奥沙利铂、卡培他滨

等5-Fu类同步化疗。 2. 脏器功能损伤的相应防治:必要的升血、针对放射性消化和泌尿系统反应等的药物。 3. 感染防治:发热、腹痛、腹泻明显患者建议立即进行病原微生物培养并使用抗菌药物。 (十)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影响放疗的并发症或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并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2.发现有远处转移或无法耐受放疗,退出此临床路径。 3.术前放疗结束时复查、评估发现仍无法手术,需行根治性放疗,退出此临床路径。

皮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目录 一、诊疗方案 1、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 (2) 2、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 (8) 3、湿疮(湿疹)诊疗方案 (13) 二、临床路径 4、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临床路径 (18) 5、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临床路径 (22) 6、湿疮(湿疹)中医临床路径 (27)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1)皮损初为针尖至扁豆大的炎性红色丘疹,常呈点滴状分布,迅速增大,表面覆盖银白色多层性鳞屑,状如云母。鳞屑剥离后,可见薄膜现象及筛状出血,基底浸润,可有同形反应。陈旧皮疹可呈钱币状、盘状、地图状等。 (2)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以肘关节面多见,常泛发全身。 (3)部分病人可见指甲病变,轻者呈点状凹陷,重者甲板增厚,光泽消失。或可见于口腔、阴部粘膜。发于头皮者可见束状毛发。 (4)起病缓慢,易于复发。有明显季节性,一般冬重夏轻。 (5)可有家族史。 (6)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角层内有中性多形核白细胞堆积,棘层增厚。表皮突呈规则性向下延伸,真皮乳头水肿呈棒状,乳头内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多青壮年发病。部分发病或加重常由扁桃体炎或上呼吸道感染诱发。 (2)好发于头皮、躯干和四肢伸侧,常对称分布,亦有仅局限与某一部位者。 (3)典型皮疹为粟粒至绿豆大红色丘疹、斑丘疹或斑块,可融合成片,边界清楚,周围有炎性红晕,浸润显著,表面覆盖厚积的银白色鳞屑。轻轻刮除鳞屑,可见一层淡红色半透明薄膜(薄膜现象);刮除薄膜后出现点状出血(Auspitz 征)。白色鳞屑、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是本病的临床特征。皮疹形态多样,可为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蛎壳状等。 (4)发生于头皮者,发成束状。可有指(趾)甲受累,黏膜损害。 (5)临床分为三期:进行期、静止期、消退期。

面瘫病中医临床路径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阻络证 风热阻络证 风痰阻络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lyme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神经系统检查

结直肠癌常用化疗方案

结直肠癌常用化疗方案

结直肠癌常用化疗方案 全网发布:2011-06-23 20:31 发表者:李醒亚10266人已访问 (一) mFOLFOX6方案 适用于: 1. Ⅲ期结肠癌 2. I IB期结肠癌(T4N0) 3. ECOG的PSp≤2 4. 足够的骨髓储备(ANC≥1.5×109/L,血小板 >100×109/L) 5. 正常的肾功能(肌酐≤1.5×ULN)和肝功能 (胆红素≤26;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 ≤5×ULN) 6. 以下病人慎用:⑴有盆腔放疗史⑵近期心肌 梗塞病史⑶不可控制的心绞痛,高血压,心率失常,充血性心衰或其他严重的疾病 7. 每天基础排便>3次稀便的病人慎用(没有 结肠和回肠造漏术者) 8. 有症状的周围神经病患者慎用 实验室检查和监测:

亚叶酸钙* 400 mg/m2加入250 ml 5%GS持续静滴120分 钟 5-FU 400 mg/m2静冲,在亚叶酸钙后,然后 5-FU 2400 mg/m2加入92 ml的5%GS中以2 ml/h速 度持续46h 持续泵入。或加入普通 糖水或NS瓶中持续静滴46h 每14天重复1次,用12周期。如需要,可提前或推迟3天。 如果病人仅有2级或2级以下毒性,静注的5-FU 剂量可以在第3周期增加到3000mg/m2 *奥沙利铂和亚叶酸钙可以通过末端相连的Y型三通实现在两小时内同时输入。奥沙利铂和亚叶酸钙不能加在同一个输液瓶(袋)中,奥沙利铂与生理盐水不兼容,所以不能用生理盐水溶解、稀释或冲管 静脉置PICC管者应每周评估穿刺局部感染和静脉血栓形成情况 注意事项:

1. 铂类急性过敏反应能造成呼吸困难,支气管痉挛,瘙痒和缺氧.应给予吸氧,类固醇激素,肾上腺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血管升压药是必须的。 对于1或2级的急性过敏反应,不需调整奥沙利铂的剂量,在标准的超敏预防用药后,奥沙利铂可以继续应用。 奥沙利铂前45分钟: ?地塞米松 20 mg加入50ML生理盐水中静滴15分钟 奥沙利铂前30分钟: ?苯海拉明50 mg和雷尼替丁50 mg加入 50ML生理盐水中静滴20分钟(必须3小时内应用) 2. 咽喉感觉异常是以呼吸感觉缺失为特征的不常见的感觉异常,没有任何呼吸窘迫的客观证据(缺氧,喉痉挛或气管痉挛)。如暴露于冷空气中,上述症状会加重。如果发生在注射中,立即停止注射并密切观察。典型表现是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快速缓解。查氧饱和度,如果正常,可以给予抗焦虑药。医生慎重考虑后,仍可以缓慢再

直肠癌临床路径

直肠癌(高中位T1—T3N0M0)临床路径 一、直肠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直肠癌 行经腹前直肠癌根治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版》(卫生部编著) 1、临床表现: 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改变(变细、血便、黏液便等)。腹痛或腹部不适。腹部肿块。肠梗阻。贫血及全身症状:如消瘦、乏力、低热。 2、体格检查: 一般状况评价、全身浅表淋巴结情况。腹部视诊和触诊,检查有无肠型、肠蠕动波、腹部肿块。直肠指检:凡疑似结直肠癌者必须常规作肛门直肠指诊。了解肿瘤大小、质地、占肠壁周径的范围、基底部活动度、距肛缘的距离、肿瘤向肠外浸润状况、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等。指检时必须仔细触摸,避免漏诊;触摸轻柔,切忌挤压,观察是否指套血染。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了解有无贫血。尿常规:观察有无血尿,结合泌尿系影像学检查了解肿瘤是否侵犯泌尿系统。大便常规:检查应当注意有无红细胞、脓细胞。粪便隐血试验:针对消化道少量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4、内窥镜检查。 直肠镜和乙状结肠镜适用于病变位置较低的结直肠病变。所有疑似结直肠癌患者均推荐纤维结肠镜或电子结肠镜检查,但以下情况除外:一般状况不佳,难以耐受;急性腹膜炎、肠穿孔、腹腔内广泛粘连以及完全性肠梗阻;肛周或严重肠道感染、放射性肠炎;妇女妊娠期和月经期。内窥镜检查之前,必须做好准备,检查前进流质饮食,服用泻剂,或行清洁洗肠,使肠腔内粪便排净。内窥镜检查报告必须包括:进镜深度、肿物大小、距肛缘位置、形态、局部浸润的范围,结肠镜检时对可疑病变必须病理学活组织检查。由于结肠肠管在检查时可能出现皱缩,因此内窥镜所见肿物距离肛门距离可能存在误差,建议结合CT或钡剂灌肠明确病灶部位。 5、影像检查 结肠钡剂灌肠检查,特别是气钡双重造影检查是诊断结直肠癌的重要手段。但疑有肠梗阻的患者应当谨慎选择。B型超声:超声检查可了解患者有无复发转移,具有方便快捷的优越性。CT检查:CT检查的作用在于明确病变侵犯肠壁的深度,向壁外蔓延的范围和远处转移的部位。目前,结直肠病变的CT检查推荐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结直肠恶性肿瘤的分期; (2)发现复发肿瘤; (3)评价肿瘤对各种治疗的反应; (4)阐明钡剂灌肠或内窥镜发现的肠壁内和外在性压迫性病变的内部结构,明确其性质;

最新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pdf

胸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优势病种及临床 路径 ( 2012年)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的住院患者。 一、适应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病(TCD编码:BNX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一10编码:工20.805),且心绞痛分级为III 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诊断依据 (一)中医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学》第六版教材) 1、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疼痛常 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 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 真心痛表现。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 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亦有无明显 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及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西医诊断依据(《内科学》第六版) 1、临床表现: (1)症状: ①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②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 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③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 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典型 的心绞痛常在相似的条件下发生,但有时同样的劳力只在早晨而不在下午引起心绞痛,提示与晨间痛阈较低有关。

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太湖县中医院 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等文件精神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中医临床路径、中医诊疗方案及卫生部制定的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结合我院实际,制订本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病人为中心,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规范中医诊疗行为,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和临床疗效,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二、总体目标 通过1年时间,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件推行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和卫生部制定的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结合我院实际,确定4个病种做为我院试行的中医临床路径病种,2个病种做为西医临床路径病种,为我院推广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验和实践依据,对已颁布的临床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和进一步完善,使之能够更好地推广并为临床服务。 三、临床路径实施 (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我院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组织体系:

1、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主任: 副主任: 成员: 办公室:设在医务科 2、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组长: 副组长: 成员: 3、临床路径实施小组(1)针推科: 组长: 成员: (2)内科: 组长: 成员: (3)外科: 组长: 成员: (4)妇产科: 组长: 成员:

(5)骨伤科: 组长: 成员: (6)肛肠科: 组长: 成员: 工作职责: 1、领导小组职责: (1)制定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并负责组织协调各部门工作。 (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种与标准。 (4)组织人员培训。 (5)督查工作进展情况,实施临床路径的效益评价。 (6)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方法,促进医疗质量的全面提高。 2、指导评价小组职责: (1)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2)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3)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4)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3、实施小组职责: 小组职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