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方法论-张五常

经济学方法论-张五常
经济学方法论-张五常

206

经济学方法论

张 五 常

【编者按】 中国的经济理论文章或论著,严格说来大多算不上真正的经济学研究。经济学在中国实在是一门太年轻的学问。我们仅有的那点底子,还是俄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我们一直得不到经济学的真传。对经济学的无知,使我们置身中国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经济实验室而孕育不出自己的经济学大师,甚至连一支象样的经济学家队伍也排列不齐。张五常的“经济学方法论”令人顿开茅塞,它有助于我们对经济学、经济学方法有一个更准确的认识。显然经济学既不像你想象得那么高不可攀,也完全不是大多数中国经济学者笔下的那么潦草、简单。大师道来,非同一般,却又似乎可以亲近。在此我们特别刊出张五常先生这篇演讲,相信它比刊发张先生的经济学专论对中国经济学研究的进步更加实用。

内容提要 经济学的方法,也是科学的方法。经济学主要研究“为什么”的问题,解释人的行为或现象。它是一门精确的科学,精确推测,而不是预测。不能用事实解释事实,以理论解释事实,要有抽象的存在。经济学能够运用的基础理论不多,但是推测能力要强,问题的局限条件清楚,就会有结论。解释现象的理论越简单越好,用复杂的理论解释复杂的世界是行不通的。经济学不能和真实世界脱节。经济学就是在套套逻辑与特殊理论之间寻找一般性结论。

关键词 科学人 推测 真实世界 简单

张五常 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之一。1935年生于香港。1945年在广东佛山华英中学附小读书;1948年返回香港,先后就读香港湾仔官立书院、皇仁书院。1957年到加拿大留学。

1959年到加州大学经济系跟从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阿尔钦学习。1961年在该大学经济研究院读研究生,1967年获博士学位。1969-1982年为美国华盛顿大学经济学教授。1982-2000年为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教授和院长。1997—1998年度美国西部经济协会主席。主要著作有:《佃农理论》(博士论文,获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奖;英文,1969),《社会成本的神话》(英文, 1978),《中国会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吗?》(英文,1982),《卖桔者言》(1984),《中国的前途》(1985),《再论中国的前途》(1987)等等。主要论文有:《私人产权与佃农制度》,《交易成本、风险规避及合约安排》,《合约结构与非私有资源理论》,《价格管制理论》,《公司的合约性质》,《交易费用的范式》等等。此外,张五常还是著名摄影家、书法家和散文家。

此文根据张五常先生在吉林大学的即席讲演录音整理而成。

今天我的题目是“经济学方法论”,其实题目不应该叫“经济学方法论”,应叫“科学的方法”。因为科学方法论在经济方面与其他科学是相同的,所以要笼统地说一说,不应该分门别类。

这个题目是不浅的,花一个小时来讲科学的方法论是不容易的,我在做学生时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这个问题。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很多人不同意这个观点。但是我个人认为经济学不是用来改造社会的。科学问的是为什么,工程学说的是怎么办,伦理学说的是好不好。也有许多经济学家问“怎么办”这方面的问题,我自己写文章也谈到“怎么办”这个问题。但是经济学主要不是学怎么办,而是要学为什么,就是要用经济学去解释人的行为或现象。许多人认为经济学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他们认为物理学、化学都是精确的。提到经济学,很多人不相信是精确的。因为解释行为就可推断行为发生,那么物理学家可以推断得非常正确的。但是经济学呢,就认为不算是科学。很多人预测经济衰退,经济复苏,他们起码有一半是不准的,所以有很多人怀疑经济学是一门科学。我个人没有怀疑。推测和预测是两回事,科学可以推测的,不可以预测。什么是预测呢?预测就是看水晶球,你看看股票交易分析,那就是预测,看图表就是预测。中国人相信风水先生,我不相信风水先生能做好预测。预测用英文说就是“forecast ”,就是说早上碰到什么事情的话就会好或不好,桌子位置放的不对就是不好,这是个预测。科学说推测。推测一定要有条件,在什么情形之下,在某种理论根据或某种条件下,会有怎么样的现象发生。一定是要有条件的,没有条件是不能够解释的。看风水是不需要条件的,风水先生说好就好,说不好就不好,你相不相信都可以。

那么你说经济的推测准不准确呢?可以做得像物理学一样准确非常不容易,不容易的症结所在:你看不到那个条件的存在。很多学生问我,你说经济学可以推测,怎么能比得上物理学呢?你是讲人的行为,人的行为怎么能推测得到呢?我的太太有神经病,我怎么能推测她的行为呢(除了她发神经以外)?所以这个问题就不那么容易。我就对同学们说,我把手里的硬币扔掉,它们一定往下跌。有没有人跟我打赌?我用一万赌你一,你都不敢跟我赌。这是推测,这不是买股票那种,这是很准确的。物理学是非常准确的,这是万有引力的问题,地心吸力很准确。因为在我指定的条件下,我说它跌它一定跌。这一张100元人民币,没有风,街上有很多行人,没有警察,我把它放在地上,我说它一定会不见,赌不赌?在我指定的条件下,它一定会不见的,物理学、心理学、政治学、化学、社会学都解释不到,可是我可以解释得到,这就是经济学。怎么能说经济学不准确呢?我推测这100元钱在路上会不见,它的准确性跟物理学推测硬币一定会往下跌一样准确。物理学会解释在什么情况下硬币会往下跌,经济学就解释那100元钱在什么情况下会不见。你不用考虑路上的行人的行为是否正常,这100元钱一定不见。

我推测的准确性,不是看它在小数点后几位,科学不是这样看的。精确性不是看它是怎样详尽,因为量度是很多的,量度是可以排列的。只要排列两点就够了,排两点之后再排两点,再排两点……就可以有非常多的变化。推测的准确性不是看数字的排位,而是看大众的认同性。这个认同性是非常主要的。我有点色盲的,对看绿色有点问题,但是我同意有绿色,我看不见我也同意。我在北京看过几次特异功能的表演,我看到我都不同意,因为我不相信。所谓的基因问题,生物学家已经知道这个问题差不多有100多年了,没有人看过基因,可是他们都同意有基因。有些事情是非常怪的,耳朵聋的人同意有声音。

所以研究科学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大家是否同意有某些现象的存在。大家都同意有声音,有颜色,有基因,有云,天会下雨,可是却不能同意有上帝。我不是批评上帝,只是说上帝207经济学方法论

208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4期·学术人物

这个问题不能在科学上出现。有些人什么事情都不同意,这样的人是不能研究科学的,因为我们所能看到的现象是主观的。我看到银色,你也看到了,我们都是主观的。科学上无论如何都是要有主观上的认同。

第二个条件是很主要的,就是我们所能看到的行为或现象一定是要有规律的。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行为或现象是有规律的。天会下雨,太阳会从东方升起,这些都是规律。研究科学的人应该相信世界上存在有规律的现象。假如真的有一些现象完全没有规律,无论怎样研究都没有规律,是完全随意的、偶然的话,发生了可能以后就不会再发生,这种现象科学是不能解释的。有些现象的规律是要花些时间才能发现的,但它还是有规律的。所以说现象是有规律的,行为是有规律的,这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

但是,事实是不能解释事实的,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天上有云,用雨来解释云的存在,我们只知道这是规律,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知道其所以然就要靠科学了。所以从科学上说,它的解释跟一般不懂科学的解释就是不同的。比如今天,我们一定做了一样的推测,而且是非常准确的推测:张五常今天一定在这里讲学。你们都推测对了。假如我问你们,你为什么会来这儿?张五常今天为什么会来这儿?你们可能会说,我们看到了宣传广告。可是你们怎么那么肯定我会在这儿呢?通常来说,你们所做的推测是中的。但是怎么去解释它的科学性?要问10个人,要他们讲出推测的理由,可能每个人的理由都不同。就像刚才我讲的那个例子,放在街上的100元钱会不见,每个人都有解释这种现象的理由,可能每个人的解释都不相同。你的解释未必错,但未必科学。科学的解释,是经济学者讲出来的。你问一个最好的经济学者,如弗里德曼,你问他,为什么100元钱会不见,他会说是需求定律;你问他,张五常为什么会到吉林大学来讲学,他会说是需求定律;你问江泽民为什么会做这些事情,他会说是需求定律;你问恐怖分子为什么会用飞机去撞大楼,他会说是需求定律……。你问他什么,他都会回答是需求定律。你问最好的经济学家,他们都会这样回答。你问我,我也这么答,好的科学理论,来来去去的就是这么一点。你问物理学家为什么硬币会往下跌?他会说是万有引力。任何一个物理学家都会这么回答。这就是大家共同认同的基础,这才叫做科学。所以我们首先要同意现象的发生是有规律的,我们就会花时间去肯定现象是有规律性的,然后我们才知道事实是不能解释事实的。当事实不能解释事实时,就要有一点理论,并且加上些条件上去,然后来解释这个事实。

可是解释这个事实的理论是有系统的,越高深的经济学家,他们的理论就越少。我做学生的时候,跟你们一样,学很多的理论,如弹性,产出函数。每次考试我都考第一,跟你们一样知道的很多,但到了学得差不多的时候,就知道很多理论是没有用的,都可以淘汰的;真能用上的,只有那么一点点。我的经济学理论就是这么多,一条是需求定律,另一条是在一定的局限条件下争取最大利益。1998年,我写了一篇文章说,在经济学上,我就这么两手,没有别的了。我那时是美国经济学会的会长,这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学会。我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这两句话,没有人敢反对。后来弗里德曼私下跟我说,你说的好,经济学就这么多了。

但是在运用起来的时候,并不是那么容易。事实是不能解释事实的,以理论来解释事实的出发点,是一定要有抽象的存在。因为抽象不是事实,概念不是事实。你们在这里求学,都学过功效、效用。世界上没有效用,需求定律是没有这样的内容的。看不到需求定律,你看不到会存在一条需求曲线,这完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当你有抽象的概念时,你就会把它

转到真实的世界里去。怎么转呢?这就要功夫了,要不然我也不要念那么多的书了。有一个逻辑上的规律,只要在中学里学过数学的都知道。假如甲发生,乙也会跟着发生。这其中的逻辑含义就是乙不发生,甲就不会发生。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人类在逻辑学上这么多年的发展,来来去去的就是这么一点点,可以很复杂,但事实上就这么少。由最浅到最深的学问其实是差不多的。假如你说,一个人很自私,他看到钱就会争钱;假如一个人不自私,他就不会捡那张钞票,这是逻辑上的错误。科学不是求对,不是求错,科学是求可以被事实推翻。规律可以被推翻,但没有被推翻,就是说已经被证实了。在英文上说就是“prove ”和“con -fir m ”,这两个单词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在查字典的时候,两个词的意思都是“证明”。我们扔10亿次硬币,它都会往下跌。可是,在非洲的某个地方,某个晚上,它可能会往上去,但是我们不知道。我们无论重复多少次,它都是往下跌。我们还是不能证明到它一定会往下跌。所以这个往下跌不是“prove ”(它没有否定),而是“confir m ”。从这一点来看,在逻辑上英文用字就比中文准确一些。我写书的时候,对这样的词汇很难翻译。It can not be pr oved ,but it may be confir med 这句话应该怎样翻译呢?理论不能被证实,只可能不被推翻。不被推翻,那就算是被证实了。有一个经济学者名叫鲍伯,他的整本书讲来讲去都是说这些,其实他的理论不是那么深,当时维也纳学派有很多人都比他厉害。现在外面的科学界就认为鲍伯没有那么好。稍微复杂地说一说。如果甲发生,则乙发生。如果乙不发生,而甲会发生的话,这个含义就被推翻了。但如果乙不发生而甲也没发生,那么甲乙之说算是没被推翻,这在英文上就应该用“confirm ”,就是不被推翻的一种证实,就算是解释了甲乙的行为,并不是甲和乙一样就是足够的。比如甲乙的关系,通常一个理论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含义,所以甲的发生,就会有乙的发生;乙的不发生,甲就不会发生。那你就去验证它,去找没有乙的情况,看有没有甲。假如甲发生,就有乙的发生和丙、丁的发生,这个就复杂多了。在你考证时,就更复杂了。丁的不发生,有甲的发生,在什么情况下这个结论可能被推翻呢?甲的发生,会有乙跟丙的发生;那么丙的发生,甲乙就该发生。在更加复杂的情况里,如甲的发生,会有乙的发生或者丙的发生或者丁的发生,我说的不是同时发生,而是或者发生。如甲的发生,会有乙的发生或者丙的发生或者丁的发生,不停地,一直或者下去,结论就是这个含义没有可能被推翻。因为这个含义的效果太多,太不稳定,故没有可能被推翻。遇到这种情况之后,要严格地解释。但经济学上说的不均衡的情况,不是书上说的不均衡。我不懂书上所说的不均衡。就书上来说呢,你说的均衡的理论,从含义上是有限制的。科学上从来就是要求能够被事实推翻,而希望它不被事实推翻。需求定律是说,价格下降,需求增加,需求一定增加。有没有可能不增加,逻辑上有可能。要考证这个定律,我可以用这个定律来解释行为。价格有上有下,你看得见;但需求不是成交量,是很抽象的。需求是意图上的需求,看不见。这个需求定律本身是不能验证的。因为有两个变数存在,价格和需求———这不是事实,这是经济学者们想出来的。现在只要加上一个条件就行了。

在学校里有很多老师做研究,要拿研究金,这些研究金是由学校控制的。研究金只限于研究项目用,我可以用来买文具,用来影印,但我不可以用来带朋友去吃饭。假如有10万元加在我的薪水里,钱放在我的口袋里,那就和研究金不一样了。影印是要花钱的。我们都知道,用研究金来影印会印得多一些。如果用我自己口袋里的钱来影印,我最多影印三、四十张。你可以说这个人很诚实,研究金给他用,他就做多一点研究。可是换了别人呢,它的209经济学方法论

210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4期·学术人物

解释就不一样了。经济学的解释很简单,就是需求定律,即价格下降,需求增加。你们明不明白需求定律是怎么运用的?需求定律开始有一个变量是看不见的,这个需求是抽象的,是经济学者想出来的。我再加上个条件,比如我把研究金增加,在某一个情况之下,影印的数量会增加,这不是需求量,而是成交量;在另外一个条件下,影印会减少。结论就是说,如果研究金发生了变化,如果影印的数量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就推翻了需求定律。在这样两种情况之下,我这么说是对的。我的意思是说,研究金数量的增加和我薪水数量的增加,一定是研究金增加时,我影印的数量会增加得多一些。这个规律与100元钱会在街头上不见和手里的硬币会往下跌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所谓的科学化,一个是特殊的情况,第二个极端就是套套逻辑的情况。推测一个理论,考证它,你说假如这样发生,就会这么发生。假如有甲就有乙,没有乙就没有甲;可是没有乙,有甲,这个事实就被推翻了。你要是说这个理论是错的,我刚刚说的影印数量的变化这个例子,就是我要推测的,那你是不是就放弃需求定律了呢?也许你会考虑放弃,也许你会考虑增加条件,刚才那个例子中的影印数量的变化,是正确的。即使到外面去考证,这也是对的。如果不对,就要放弃需求定律;另外一个可能性,如果不放弃需求定律,就要加进条件。如果你的条件加得足够多的话,这个理论就一定正确。但是如果条件加得太多,这个理论就没有一般性了,这个结论就变成了特殊理论。

我喜欢举这个例子。在很高的山上,我们知道由于地心吸力的问题,同样的物体在很高的山上,物体的重量是会减轻的。物理学家有他的解释。可是现在我说,在很高的山上,那个物体重量的减轻是因为高山上的天气比较冷,气温比较低,所以它就减轻了。那你就可以去考证我这个假说。你可以在海岸线的地方,建一座房子,把冷气开得很冷。在这样冷的房间里,再去称这件东西。结果是,它的重量没有减轻。那么因为温度低而物体的重量就会减轻的结论是不成立的。在你的面前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放弃你的结论,但是你还是可以挽救你的结论,你可以加进其他的条件,不但温度要低,还要有风吹,但结论还是不成立。你可以不放弃你的结论,你可以在你的房间里放一块斜板,然后把那个东西放在斜板上去称,结论还是不成立。你可以再加进条件,放一个很高的台子,把冰柜放到台子上去,又有风,又有斜坡,又冷,又有高度,这就对了。把在高山上的条件都加进去,这样结论就正确了。任何理论,如果它不正确,这样是可以挽救的,你只要把它所需要的条件加进去就行了。但这是特殊理论,换到另外一种情况就不对了。这样的结论不具有一般性。

在这个世界上,整个宇宙是不可能错的。无论怎么说,都是对的,是不可能错的,一般性非常强。但是没有内容,所谓的特殊性,只是在很特殊的情况下可以用,因为内容太多,就像我刚刚说称物体的重量。假如我说“一只四肢动物,有四只脚”,是没有可能错的,你不可能想象它是错的,无论是在这个地球上,还是在火星上,在任何地方都不可能错,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很出名的货币理论,弗里德曼发扬光大的,其实在他之前,费雪说过一个很重要的理论,他这个理论是所谓的套套逻辑,这是所谓的数币量的方程式,应该都念过的, MV=PQ,M是货币,V是流通量,P是价格,这个定律是没有可能错的,这就是所谓的套套逻辑,没有内容,它给你一个不同的角度来看世界,所以货币理论就是从这儿走出来的。假如你读了关于弗里德曼的利差理论,你会拍案叫绝。我们所熟知的科斯定律,很多人认为它是套套逻辑。但是他是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看世界。所以当我们看到科斯理论时,就觉得茅塞顿开。科斯在1937年,讲到了企业的本质,正式说来也没有什么内容。但他的角度是

很重要的。他说企业的形成是因为有交易费用的存在,根据这个结论,我们可以得出其他方面的结论。现在在某一个极端,有一个特殊的理论;在另外的一个极端,有一个套套逻辑,就像讲效用的那些理论。在局限的条件下,争取最大化,这些基本上是套套逻辑。假如一个人在局限的条件下争取最大利益,那么这个人无论怎样都会争取最大利益。跳楼,离婚,生孩子都会争取最大利益。这些都是套套逻辑,没有什么实质的内容。但是我们可以加些内容上去,推出有解释能力的结论。所以从整个科学方法来说,第一方面,一个极端就是套套逻辑,另一个极端就是特殊理论。从一个极端开始或者从另外一个极端往中间走。所以从结论上说,经济学能够运用的基础理论不多,但是要求推测能力要强,看你加的条件对不对。你加的条件,不能和真实世界脱节。你的条件选错了,你的结论就全都错了。

30年前,我花了美国政府差不多50万美金,在那个时候,50万美金是相当值钱的。我带领一队人替美国人研究发明租用合约,还有商业秘密的租用合约。我领了很多很多合约回来,我有四五个很厉害的助手,研究了好几年,一无所获。我搞不清那些东西,理论是很简单的,来来去去的就那么两条。我说在局限条件下,争取最大利益。可是你都搞不清楚什么是局限条件,什么有用。我也研究过租务管制,也是花了很多年,只取得一点点成果。可是有时候又会时来运转,我写了一篇文章叫《蜜蜂的寓言》,研究跟写作的时间加起来才3个月,可是这篇文章一发表就世界知名了,因为我能够看得到它的局限条件,所以你说经济学的推测是不准确的,就是因为经济学有很多复杂的理论,用它们来解释复杂的世界,当然是行不通的。解释现象的理论越简单越好。但调查现实世界不是很容易的,就如我们说香港的问题,为什么对教育进行全面改革呢?花了那么多的钱,就是搞不好。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搞不清它的局限条件。世事这么难解,只要我们能摸索到它的局限条件,我们就可以把事情解释清楚。刚才我们说的影印的问题和需求定律的例子,我们只要加些适当的条件进去,就可以把事情解释清楚了。科斯跟我,在这方面的思想就很接近。20年前,他就开始说这个问题。我们要解释这个世界,首先要了解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要明白这个世界。这个观点不是有很多人都同意。即使是弗里德曼本人,也不同意这个观点,但是他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却很多。德姆塞茨也不同意这个观点,但他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就很少,可是他这个人却非常聪明,他是20世纪的天才。爱因斯坦也是天才,他研究相对论的时候,解释的那些现象是当时没有人看到的,可是他是爱因斯坦。世界上有很多的经济学者,他们说我们何必要知道那些事情呢?完全没有必要,我们只要坐在房间里面,只要想到就行了。我只要想到博奕,想到结论就可以了,我何必要知道世界上的其他事情呢?爱因斯坦也不知道啊!我哪里需要知道呢?我的答案就是:你不是爱因斯坦!

附:张五常答提问者(与经济无关者略———编者)

1.有关中国的经济发展。

我把时间看错了。那个时候我估计不到会有那么快。我整本书说错了两个地方。第一个错误就是我没想到会这么快;第二,我没想到这个理论会这么准确。所以在细节方面我不敢轻易地下笔。我在细节方面推测得非常仔细,可是我不敢印出来,我怕人家说我神经有毛病。假如有机会,可以看(我的初稿)。我那个时候推断说,最难搞的就是特权。假如当年我对自己的信心更大的话,我会讲得更详尽。很可惜,当时我不敢讲。虽然我的理论很详尽,但我还是看错了,我就是没有想到中国会变得这么快。因为在历史上,一个制度的变化,动不动就要几个211经济学方法论

212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4期·学术人物

世纪。中国的开放到现在不过20年的时间,这是不可想象的。去年,我到广东佛山的一家餐馆吃饭,那里有一条食街。街的一侧卖海鲜,街的另一侧卖鸡鸭,还有卖小炒、汤……任你选择,光是虾就有6种。可是20年前,在同样的地方,你想买一只鸡蛋都买不到,到餐馆去吃饭,连白米饭都没有。只不过是20年的时间,就应有尽有。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就是制度的改革,仅此而已。说制度的改变与经济发展没有关系,那怎么解释呢?

2.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

社会科学的问题就是局限的问题。自然科学也有很多事件是不能解释的,就此来说,反而我们经济学就比较有兴趣。大概30年前,贝克、纳尔森他们认为经济学的发展比物理学来得快,我是不同意的。我认为物理学的发展比经济学快得多,只是物理学的问题能够研究的都被研究了,现在只好研究黑洞。物理理论很多人没有拿过诺贝尔奖,可是经济学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解释,还非常地广泛。物理学的很多方面已经是到实际应用上面去了。

3.关于博弈。

博弈论是解决了某些问题,可是不能解释行为,这是我的博弈论观点。我并不是说人的行为不会博弈,我是说不能用博弈来解释行为。博弈论在50年代是非常盛行的,后来停了20年。80年代又回头了,现在已经做了20年了,我看不到有什么理论是解释人的行为的。我是1969年再把它提倡出来的,是对1969年我提出的卸责的补充,可是我们不能用卸责来解释行为。在这个方面,我的老师阿尔钦就走了不同的路线。

4.关于需求曲线和拾金不昧。

我先回答你第一个问题,需求曲线可以往上升,这是不可能的。任何大学本科生只要念过一年级,就知道的,有的人以为我不知道,我们搞了几十年的研究,想办法让客观存在往那面走,弗里德曼的一般性均衡让它不往上升,阿尔钦跟科斯、斯蒂格勒,假设不让曲线往上升,就是因为它不能在社会上存在。

第二个问题,有的人看到(100元钞票)都不拣,有的人看了拿起来,有各种行为存在,但每个行为都可以解释得到,你只要把局限条件解释得到就可以了。你问我,每一个人只要在条件对的时候,会欺骗,会做贼。在局限条件变动之下,偷窃的行为都是争取极大化的问题。所以你不能说什么有人拾金不昧,因为是在某种情况下,他会把钱交出来。有时,就我个人说,假如我拣到一个皮包,里面有身份证等其他的证件,是人家的,虽然里面有很多钱,我都会尽量找到那个人把钱包交给他。假如在地上拣到2000元钱,我不知道是谁的,我不会去警察局,因为我拿去警察局是自己吞了,假如他们拿了,还不如我自己拿了。可是我要拿了皮包,那个人没有身份证是很麻烦的,无论如何我都要找回这个人。我既然是身为教授了,那里面有1万元我也不会拿的。所以不同情况就会不一样。

5.我问您一个非学术性的问题。我知道您在各地讲学都非常受欢迎,但据说您曾被评为“最差教授”,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我在加州大学教书时,那时是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最佳教授奖,我在加州时,评奖也差不多。我在香港大学教书,全香港大学学生最多的是我。有一年,600个学生,有20个不及格,20个投票,说我是最差教授,校长亲自写信向我道歉,他说你不要信这些,我说,我是相信呀,他们说我差我就差,我教书就是这个样子,几十年来都一样,我不会因为你说我是最差,我就改进,我就是这样,我去讲学,从来没有准备,有时好一点,有时差一点,我上课跟讲学一样。评议的

卷子,不是问这个老师有没有讲义,有没有大纲,而是问你认为这个老师对自己的本行知道得多不多,学问够不够深,那么我一定是拿最高分的,假如你说这位老师对学生的启发能力高不高,那我一定是拿最高分的,可是假如你说这个老师有没有备课,那我一定不及格。并不是我不想备课,而是我无法备课,这些问题是我天天都在想的,你让我怎么准备呀。我今天准备好了,明天想法又不一样了,你们不要以为我是老师、我是来教你们的,我最喜欢教本科生一年级,原因就是那些小孩子,年青人,我在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我在教他们的时候,在学生那学到很多,我完全不准备,我当然知道我这次大概讲什么范围,我完全没准备对学生讲时,讲了一半,突然会有新的灵感、想到新的东西。我如果对着我的讲义,那我就被绑死了。你们要知道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问的问题有时是我们作老师的想不到的。我常常说,我的老师阿尔钦为什么那么伟大,因为他今年都快90岁了,他的问题还是像小孩一样那么天真。我现在要问问题时都要问一些像小孩子一样的问题,尽量问一些最天真的问题,深的问题谁都会问,因为所有重要的发现都是从浅问题来的。我的佃农理论是浅得不得了的问题,科斯定律浅得不得了,所以我教学生,如果我不是为了自己要多学一点东西,我为什么会教。我自己写稿不是赚更多钱吗?去做顾问不是赚更多钱吗?可是接近学生是完全不一样的,你看到学生,你讲他们不明白,你就会想他们为什么不明白。如果我去问弗里德曼,我说什么他都明白,他说什么我都明白,那我能从他那学到什么东西呀。可要问学生他为什么不明白,他应该明白的,他不明白就说明我有问题。我不是夸口,我的文章非常容易明白,你们如果看到我的文章是很简单的文章,就是以不准备来做的。准备就不一样了,弗里德曼、阿尔钦都是不备课的。老师备课我听了会睡觉。香港的学生喜欢老师是备课的。我非常看好大陆的学生,不准备,有时会说得很好,有时会说得不好,那很难,波动性比较大。

6.您认为数学在经济学上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数学在未来经济学的发展中应该处于什么位置?

我有一个学生,很厉害的,斯蒂格勒也很喜欢他,很多人喜欢他,认为他是个奇才。斯蒂格勒请他去芝加哥大学,就是想叫他去学数学。他就问斯蒂格勒,数学在经济学上是不是很重要呀?斯蒂格勒说,当今之世,只有三个经济学家不用数学的,一个是科斯,一个是阿尔钦,一个是张五常。所以你要问我这个题目,我的答案就是有的人可以不用,有的人要用,但是数学可以帮很大的忙,学生一定要学数学。我的学生到英国,问我有什么准备,我就说要念好数学,不要念经济,多读点数学。可是你来看,整个20世纪,你找不到一篇重要的文章,里面有很多数学内容的。阿罗拿诺贝尔奖,没用数学,萨谬尔森,他是数学大师,他的文章里面也没有数学。有些人可以不需要,因为数学没有什么思想,没有内容,但它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数学是一个很奇怪的学问,对和不对你马上就知道的,数学就这一个好处。我自己开始就曾经用过数学,后来就不用了,可是我从来没说数学是废物,我最欣赏的经济学家,马歇尔、费雪都是数学家,但他们都不用数学。你们千万不要为数学服务,要让数学为你服务,这一点要搞得很清楚。做学生,一定要多学数学,因为在这个时代,你数学学不好,你连文章也看不懂的,可是只要你有科斯的天分,那你就不需要念数学了。

7.关于事实不能解释事实。

事实是不能解释事实的,这样讲起来是长篇大论的。弗里德曼写过一篇文章,有很大争议性。它是讲科学方法论的,弗里德曼认为他自己也搞不来,因为他不是写得很好;很重要,但写213经济学方法论

214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4期·学术人物

得不是很好。有一本书,你看,就可以知道答案,也是弗里德曼的,1957年写的,很薄的,a theo-ry of comsuotion function,《消费函数理论》。这本书绝对一流。最好看原文,如果弗里德曼这本书1957年出版,你该花两个月时间去看,看了之后,你就会判若两人,因为有的书是换脑的,而有的书是废物,值得念的书不多,但这本书值得看,弗里德曼名不虚传。

8.您怎么看以德治国?

我写过一组文章,我自己觉得比较满意,叫做《惊回首,感慨话千年》。其中第四篇就涉及这个问题。用伦理治国,费用比较低。法律治国,费用比较高。可是伦理缺乏弹性,法律比较容易更改,所以在世界变化的时候,可以调整得很多,而伦理呢,就调整得比较慢,应付不到世界快的转变,所以伦理治国费用就比较低。打官司是一件非常昂贵的事。伦理除了费用比较低以外,有两个坏处:一是不够弹性,因为伦理不能说变就变;二是不允许纯粹知识存在的空间。如以前读书人考进士完全是为了做官,而考进士做官就是要治国。郑板桥就是这样的,王安石也是这样。看以前的士农工商,农是不需要识字的,工商也是不需要识字的,士才走仕途,要做官,要治国。中国历史上没有法官的,也没有律师。郑板桥判案不是法官判案,因为这个原因,这么优秀的民族没有一个完全以知识来赚钱的空间,所以才形成我们科学的落后。坦白地说,中国科学的发展比欧洲落后很多很多,从阿基米德开始两千多年前,一直输到现在。现在是很多中国人拿诺贝尔奖,这样的例子是有的,可是比起欧洲来,这样的例子简直微不足道。例如,欧洲在罗马帝国就有律师,律师经专业处理,就变成可用专业知识来赚钱的空间。中国的知识分子,全部是不判案的,中国历史上考进士就是做官,做官就是要治国。但是牛津、伽利略都不是治国的。中国很多方面是很优秀的,在一个不变的社会,在一个安分守已的社会,伦理是对的,可是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最近六、七十年的发展,中国就跟不上了。很感谢邓小平,他虽然开放中国开得迟一些,可也算合适了。我现在看到中国青年真的是非常厉害,你们这些人跟我40年前差不多,输给40年前我的,是你们的机遇没我那么好。我当年在美国屡遇名师,就是这么巧,现在的新制度经济学就是从那时开始的。现在被认为是大师的都是我的朋友。可是现在看到中国的学生,如果当年有我的机遇,你们会比我厉害,我比不过你们的。

9.您怎么看物理理论与经济理论对社会的贡献呢?

没有物理理论,人类是有损失的。没有经济理论呢,人类的生活会好很多。经济学者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呢?我从来不认为我对社会有什么贡献。你说马克思对社会有什么贡献?你说给我听吧。

10.现在中国经济发展有什么隐忧?

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就是特权利益太多了,(改革)再放快一点更好。

你刚才说的套套逻辑不能被推翻,因为它没有内容。规律可以被推翻。经济学是研究“为什么”,而非“怎么办”。可以这么说,“为什么”是科学的问题,“怎么办”是工程学的问题。经济学家要算是科学家的话,就应该走“为什么”的路线。比如说世界银行里面的银行经济学,经济学家不是走“为什么”这条线,而走“怎么办”这条线。我个人是研究“为什么”的。

作者单位:香港大学

责任编辑:李 华

《思考的方法》(张五常)读后感

《思考的方法》(张五常)读后感 虽然文章的标题是“思考的方法”,但在本文中,张五常先生不是居高临下地指示读者接受所谓的“方法”,而其实是真诚地与读者分享自己在思考过程中得到的切实体验与心得,这点令我十分敬佩。作者强调谈论的是“实用”、“平凡”思考方法,并不是建立一套严密的思维体系,而可以说是向读者提出六大类关于思考方法的建议,包括:①谁是谁非毫不重要,即客观看待观点本身,而不是提出观点的人;②问题要达,要浅,要重要,要有不同答案的可能性,即理清问题便是寻求答案的过程;③不要将预感抹杀了,即平衡逻辑和预感的关系; ④转换角度可事半功倍,即灵活辩证地看待问题;⑤例子远胜符号,即思考需要具象化;⑥百思不得其解就要暂时搁置,这有助于避免钻牛角尖或陷入思维怪圈。对于以上六个方面和作者的思考习惯,根据自身体验,我感受到以下几点启发: 一、培养深入思考的习惯 张五常先生在文中不断援引科斯、李嘉图思考的技巧,也总是提到身边的师友,言语中透露出对良师益友珍惜与尊重,也体现其无时不刻都在学习思考的品质,让我不由地反省自身。一方面,我在和人相处的时候常常还是太浮躁,关心更多的是既成的观点和事物的结果,而对人事物推演的过程关注得太少,也就是缺乏张五常先生所说的“偷思”精神;另一方面,我们在生活中的观察思考即使不乏广度,也缺乏深度,将所见所闻视为自然,这种“想当然”的习惯从源头上阻碍了思考。实际上,即便看似不言自明的事物,思考和理解它的原因也是有益的,而它与其他事物的关联可能更是错综复杂、大有深意的。 二、平衡逻辑和预感的关系 我个人是极重视逻辑思维的,无论是理论学习、语言组织、沟通交流,我首先想到都是符不符合逻辑,逻辑完不完整。 客观地说,这种重逻辑思维方式是有利有弊的。逻辑保证了团队沟通的效率,也有助深入地了解问题和构建思维框架,例如,逻辑对于演讲者来说明显是很重要的,逻辑紧凑的演讲内容也更吸引听众。但是,过于倚重逻辑也会造成不少问题。首先,一旦出现与原有逻辑矛盾的例外,人就很容易陷入困境,即使这例外是细枝末节也很难跳脱出来,忽略问题的整体性。其次,人很难察觉自身逻辑的漏洞,别人指出了又下意识形成思维的壁垒,这就容易导致固执。另外,不同人的逻辑方式不同,并且没有人的逻辑是绝对严密无懈可击的,有时候即使两个人的逻辑相互不抵触,但太讲逻辑而忽略共同的感受,就容易使沟通难以进行。 逻辑必须辅以感觉,或称预感。比如有时候即使还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也可以凭预感对问题作出一个预判,帮助提供“一条路的开端”,只要不是满足于预判,即使预判有误也不要紧,重要的是应当从这个预判科学、客观地继续利用逻辑深入分析。 另外引起我疑惑的是,预感重要,但如何要防范预感发展为思维定势?在这篇文章中,我很欣喜也能搜寻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点方法。张五常先生的意思是,凭借预感开辟出的“开端”非走不可,但是要用逻辑“在路上画上界线”,好的预感使“路可以越走越远,越走越清楚,到后来就豁然贯通”。但用逻辑进一步分析时若陷入僵局,就可能说明预判是有缺陷的,应该有意识训练自己识别这种预兆的能力。 三、扩宽思维的角度 张五常先生提示我们以不同角度思考一个问题,既可以作为思考的技巧,也可以作为衡量答案质量的方法,即“若不同角度都不否决暂定的答案,那么我们就可以对答案增加信心”。虽然能时时刻刻做到的人不一定占大多数,但转换角度可能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思考方法,我觉得问题的重点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对于很多人来说,寻找一个新的角度本身就是一项挑战,这要求有广泛的知识面。例如,我们在学习中老师常常提示我们要用学科交叉的方式分析问题,比如用会计的视角看

用经济学角度分析婚姻爱情

用经济学角度分析婚姻爱情 一个经济学家与一个陷入情感迷雾中的女子在火车上偶遇,经济学家用经济学的眼光对女子的情感、恋爱、婚姻问题,进行了另辟蹊径的分析.他的结论令女子感悟颇深。为便于阅读,我们将她的提问逐条编号。 先是女子的自我介绍:“我今年28岁,和男朋友是同班同学,毕业与长春机电学院。几年前我和他一起来杭州找工作,我的工作比较理想,在一家电表厂做设计,他的工作不太好,于是我鼓励他去考研。考取后,我供了他三年,没想到现在快毕业了,他居然提出分手。后来,我才搞清楚,他又谈了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女孩。我真的很痛苦,几年的感情和心血付诸东流!……” 一、 女子道:“我想问你,为什么男人总是那么花心?” 经济学家道:“用经济学的理论,很容易理解这个问题,那就是边际效用递减。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呢?就是说一样东西当你拥有得越多的时候,对你的作用就越小。比方说,你饿了,吃第一个包子的时候特香,第二个很香,第三个还可以,第四个饱了,第五个吃不下,第六个看见都烦!也就是说第六个包子的作用为零甚至为负”。 “边际效用递减,是经济学的公理,由于边际效用递减,从现在恋爱的角度看,你的效用比不上那个刚毕业的女孩,你激情是那第六个包子,而那个女孩却是第一个包子。这也是许多男人为什么家有美貌如花的妻子,却在茶座酒吧去找小姐的经济学原理。” 二、 女人道:“既然边际效用递减是公理,为什么花心的女人比较少?” 经济学家道:“花心的男人应该和花心的女人一样多,假定花心的男人没有花心的女人相呼应,那么男人又到哪里去花心?准确地说,应该是结了婚的女人中花心的比较少!但这并不等于说,边际效用递减在结了婚的女人身上不起作用,结了婚的女人未必就没有喜欢更英俊更年轻更富有的男性的念头,只是一般他们不会采取‘采花’行动,这里的道理可以用经济学的成本收益方法来分析。”“在经济学的假设中,人都是理性的(也就是有理智或者是会‘精打细算’——编者注),人们采取一项行动都要在心理盘算值不值。收益大于成本,这样才值得考虑去做;假如成本大于收益(就是赔本买卖——编者著),那是无论如何不会去做的!从我们的日常观察中可以看到,已婚的男人花心,相对于已婚女人其实成本是比较低廉的,最多是花几个小钱,很少有妻子因为丈夫花心而坚决要离婚的。假定已婚女子有红杏出墙的打算,心中必定会做一番权衡:这样做值不值?” “一般说来,已婚女子花心一旦被发现,其成本是非常高昂的。对大部分男人(包括很花心的男人)来说,戴绿帽子是无论如何不能忍受的(能忍受的要么是大智若愚,有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要么就是智力有缺陷——编者著),离婚是必然的选择,而离婚女子在现在的世俗眼里,名声肯定又是不好的;要想再找对象,也很难再找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男人,又使女人多了一份负担。” “正是因为已婚女子红杏出墙的成本大于收益,所以尽管有边际效用递减的公理存在,但她们仍然会做出坚决不红杏出墙的理性选择。有一种现象可以反衬我的

企业的契约性质(张五常)

张五常:企业的契约性质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6 (April 1983):1-21. 罗纳德·科斯写出《企业的性质》[1]已近半个世纪,现在这篇论著的影响正与日俱增。[2]大约在科斯20多岁,取得伦敦经济学院学士学位以前,即1931-1932年他获得资助到美国旅行学习期间,就构思着这篇论著的主题。[3]考虑到这篇论著是从相当于学年论文的工作开始的,人们不能不对激发这项工作的洞见肃然起敬。 科斯论文中围绕所谓的“企业”和经济活动范围展开的问题还远没有解决。目前,伴随着各种批评,也出现了各种对科斯观点的解释。[4]我不想评价这些不断增长的文献,也不想说明我的阐述必然是对科斯立场的准确表达。受科斯早期研究契约的作品的鼓舞,我宁愿退回来用我自己发现的观点来阐释这篇作品。 任何一个探索契约安排经济学的人都会承认,科斯有关“企业”的文章与契约选择有关。[5]意识到考核问题的重要性与相关性,科斯在1969年建议我调查应用于木材工业的多种考核方法。然而由于取得数据的困难,这次尝试没有成功。到1974年我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计件工资契约提供了一条理解企业组织的有效途径,因为计件付酬恰好就处于市场与科斯所谓的企业的正中间。我对计件工资契约的研究是从1975年开始的,并且持续至今。[6] 因而,在此我打算按照我在一般的契约和特殊的计件工资契约方面的发现来解释科斯的观点。我将表明,我们既没有准确地把握什么是企业,也不知道把握它至关重要。“企业”一词只是对在不同于普通产品市场的契约安排下组织活动的一种方式的速写式描述。 一、作为契约安排方式的企业 科斯的中心命题是,制度运行成本(交易费用)的差别致使企业出现取代了市场。一方面,市场交易涉及产品或商品;另一方面,“企业交易”涉及生产要素。企业的成长则被视为产品市场被要素市场代替,导致了交易费用的节约。这个命题井不容易理解,因为科斯没有给“企业”下定义,也正如我们将会看到的那样,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之间也并非泾渭分明。 假定生产投入为私人所有。每一个投入所有者因此面临三种选择:(1)自己生产并出售商品;(2)干脆出售他的生产投入;(3)进入一种契约安排,把投入的使用权委托给代理人以换取收入。企业的产生与第三种选择有关:掌握着契约规定的有限的一组使用权的企业家或代理人指挥着生产活动,井不直接参考每一活动的市场价格,然后再将如此生产出来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出售。这里存在着难题。如果私人产权不存在,因而上述各种选择不适用的话,相对地较容易理解一个工人或一种投入的流动是由代理人而不是由市场价格来指挥。但是为什么一个私人财产所有者竟会【自愿】交出他的权利,而听任一只看得见的手摆布呢?

教你读书个十种小方法,如何来读书

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马克思写《资本论》曾钻研过1500种书,通过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 2、精读 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3、通读 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 4、跳读 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5、速读 这是一种助力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劝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

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V?公:spkz123(书评客栈)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7、再读 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助力剂。更多了解可在V?公:spkz123(书评客栈) 8、写读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V?公:spkz123(书评客栈)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9、序例读 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读书之后,也可以再次读书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10、选读 就是读书时要有所选择。V?公:spkz123(书评客栈)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似地读书,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进行阅读,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介绍概要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及 其介绍 张五常 张五常,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以《佃农理论》和《蜜蜂的神话》两篇文章享誉学界。 中文名:张五常 出生地:中国香港 出生日期:1935年12月1日 职业:教授,经济学家 毕业院校: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 分校

简介张五常(1935年12月1日-),香港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系。张五常教授为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于1935年出生在香港,抗日战争时期曾随父母到广西避难,耳闻目睹中国内地农村之艰苦,从小起就希望中国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其著作《佃农理论》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奖。 求学生涯他早年师从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大师阿尔奇安和科斯,科斯称张五常是最为了解他的思想真谛的人;他与现代产权大师科斯、巴泽尔共事多年其思想互相影响与激励;他与大多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交往甚笃,张五常香港的家往往成了他们进入中国的桥头堡;他多次陪弗里德曼来中国,与国家领导人畅谈中国改革之大要;他也应邀参加诺贝尔奖颁发大典,被奉为嘉宾;他被选为1997

—1998年度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这是第一次授予美国本土之外的经济学家的殊荣,等等。此等际遇,在中文世界的经济学家中,恐怕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最受欢迎的教授“最劣的教师”1991年,在香港大学一些所办的“最差教学奖”的选举中,张五常被选为“最劣的教师”。张五常荣登劣座,几乎全香港哗然!其实,这十分自然,如果按照东方传统的教育模式及标准,张五常的教学肯定会与其要求不合。张五常讲课,从来不备课,也没有讲义,更不在黑板上板书。在他看来,自己天天思考的经济学,备课是多此一举。即使是正式场合的演讲他也不会有多少准备(如:1991年到瑞典对众多诺贝尔奖得主的演讲,1998年到美国任西部经济学会会长的演讲)。 中国经济制度分析的第一人 率先将新制度分析系统地运用到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第一人,非张五常莫属了。张五常受著名新制度经济 学大师科斯、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亲传,与诺斯、巴泽尔共事多年,耳儒目染,一代新制度经济学宗师呼之欲出(科斯在他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演说中多次提到张五常对新制度经济学的贡献(科斯,1994)。诺斯也多次提到张五常对他经济思想的影响。)。张五常对新制度经济学的最大贡献应该是把制度分析的方法系统地引入到对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张五常将产权制度的分析方法应用在台湾的土地改革上并创立了“新租佃理论”。张五常

读书的四种方式

读书的四种方式:狼·蟒·牛·猫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这篇杂谈,我早就有了腹稿。那是我2月28日下午2:00—4:00,在天津图书馆(文化中心馆)二楼报告厅,听完中国当代作家刘心武先生关于读书问题的讲座之后,就一直酝酿着。之所以现在发此文,就是要等待国际读书日的到来,这也算是配合吧。 读书的狼蟒牛猫方式是刘先生在讲座中提出的,我首次听到还有这样的说法。3月22日,中国天津《今晚报·副刊》16版以《狼·蟒·牛·猫》为题目发表了讲座内容的精编文。刘先生结合自己从少年到成年的读书经历和研究《红楼梦》的感想,很独到很精细地提出了读书要像狼蟒牛猫那样! 下面,我就结合我的读书经历,简单谈谈。 (一)狼读。所谓的狼读,就是读书要狼那样,狼吞虎咽,不择食,不放过任何可以啃吃的食物。 这种方式尤其适合少年,记得我在上小学和初中时就曾狼读。《十万个为什么》:全套21册,1—14为红皮封面,15—21为蓝色封面。这套书给了我丰富的文化、自然、天文、地理、军事、体育、医药等课外知识。记忆很深的是有一个公式 : S=x-1 [x-1/4]-[x-1/100] [x-1/400] C。根据这个公式可计算出过去现在未来某年某月某日是星期几。(具体的计算过程见该书第一册第95页) 一大摞的此书,我是如饥似渴,一目十行地读了几天就读完了。现在回想起来,有的确实没有读懂。可少年时代的读书就应该似懂非懂,谁又能在思维还没有成熟时,弄懂所有的知识和道理呢?那时,我还读了《毛泽东思想育英雄》、《海岛女民兵》、《沸腾的群山》、《小英雄雨来》、《世界各国概况》等书。还从一私人处秘密借读了《诗经》、《楚辞》、《东周列国志》、《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书。

爱情 婚姻 经济学

爱情婚姻经济学 将近一个月没有更新博客,为了朋友们不至于忘了我,就想着再写点什么东西。可问题是平淡的生活中,搜寻了半边竟没有什么好写的素材,而内心太隐秘的东西,又不想拿出来晒,所以想来想去,只好就写写爱情啊婚姻啊这些老掉牙的东西,权当是无聊。 不过这篇我不想再像一个文学青年一样去做感性的呻吟了,我要像一个数学家一样去做精确的计算,只有这样,我觉得这个题目才有写下去的理由。当然,还有一个理由就是我的同学看了我的《大话爱情》,说是深刻,那我就真的深刻一回给她看看。 这个标题其实可以拆成两部分,爱情、婚姻和经济学,再说的透彻一点,就是用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爱情和婚姻。 关于什么是爱情婚姻,是人应该都知道(我说应该,是因为确实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人确实不知道),就不做什么解释了,唯一就简单说一下“经济学”。 当然,要说清楚“经济学”,那是很费口舌的一件事,而且讲的太长也没人愿意听,所以就说个大概意思。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是人和人类社会。在剔除一些复杂的公式和图表后,经济学还是一门很有趣的学问。它能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去认识这个世界,一个客观的,可行的,正确的角度,而不是我们似是而非的直觉。从而让我们能更好的理解人生,理解社会,活的更简单快乐! 在展开讨论之前,我们先要进行一个假设,假设下面所讨论的男女双方都是独立而理性的正常行为人。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下面的论述才有意义。这也符合一般科学规律,所有的真理都是在各种各样的假设下才成立的,如果有人告诉你一个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真理,那只能说明他准备开始忽悠你了。 好了,下面言归正传,先说说爱情。 爱情---用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就是人的一种需求。 经济学最重要的三个概念就是:需求、供给、纳什均衡。不管你是生理需求,还是心理需求,经济学统称为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生理需求是第一层次的,心理需求才在第三层次,生理需求比心理需求重要的多。 所以当性的需求没有被完全满足的情况下,人是没有情感问题的,当然也不会去考虑什么情感问题。就像男女刚开始交往的时候,一切都是美好的,饥渴的。随着性的需求被满足,情感的需求就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而和相对简单的生理需求相比,情感的满足方式要更多样化和复杂,所以在这个阶段也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问题。 大概在恋爱的时候唯一的问题是---选择恋爱对象的问题。爱他还是爱另一个他?从经济学的观点来说,在一定时期内,只有从事一个项目是有利润的,才能实现资源效用的最大化。以此类推,对一个人来说,也许也只有唯一的一个人,才是他(她)的最佳婚恋对象。 经济学认为,当资源选择项目的时候,只有一种“机会成本”,当收益超过“机会成本”是,才有利润。“机会成本”不同于我们脑中的成本概念,它可以简单分为三个部分:会计成本(就是投入的那些有形的、在会计本上能够算出的成本,这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成本)、资金利息(投入的全部资金存银行带来的利息)、经营者的时间成本(就是你用相同的时间干其他事情的收益,比如打工)。 那如果套在恋爱上的话,恋爱的“机会成本”应该是:一,你额外为对方的付出,也就是爱情;二,你不谈恋爱也能得到的快乐;三,和其他人交往所收获的爱情。

张五常的学术贡献

张五常的学术贡献* 姜建强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200433) 本文是为五常教授70岁生日而作,意图概要地回顾教授近40年来在经济学上做出的主要贡献。写这篇文章不容易,原因有两个:一是教授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二是本人学术功力有限,恐难以全面准确地领会教授的学术思想。在此抱着野人献曝的心理,求教于方家,愿与那些致力于走教授选取的学术道路的同仁共勉。 根据我的阅读,教授的学术贡献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1)对帕累托最优做出重新认识;(2)合约理论;(3)企业理论;(4)租值消散理论。下面将分为四节对它们进行讨论。不过,需要申明的是,教授的学术贡献不止于此,只因篇幅所限,不能尽述。 一、交易费用与帕累托最优 局限条件下的最大化,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分析传统。自边际主义革命开始,故老相传,这个传统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由于新古典经济学通常只考虑价格和收入这两个维度的局限条件,其研究的最大化问题与真实世界相去甚远,因此时常遭后人诟病是一件在所难免的事情。但是,诟病归诟病,如果偏离了上述这个传统,无论什么样的?新?理论,尽管哗众取宠可能会盛极一时,但要想盛极一世,势必困难重重。科斯在1937年和1960年提出的交易费用概念之所以在理论上受到如此的重视,主要还是因为他在保留了新古典分析传统的同时,开始将交易费用作为一个局限条件纳入到经济分析中来。 似乎是一种历史的潮流,就在科斯1960年发表《社会成本问题》的同时,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陆续将这种新的分析方法运用到非市场领域,包括那些本不属于经济学分析领域的法学、历史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等。在新制度经济学这面大旗下,法和经济学、新历史经济学、新社会经济学以及公共选择理论应运而生。自此,经济学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无论是好是坏,?经济学帝国主义?已经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名词了。正如许多经济学家指出的,交易费用分析方法是革命性的,这不仅体现在它使得传统的经济学分析更加逼进真实世界,而且还表现在它已经或者正在改变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向。 大约自上个世纪30年代始,在萨缪尔森、阿罗、德布鲁等人的影响下,凭借数学工具,传统的局限条件最大化分析被发挥及至,并衍生出所谓的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证明了竞争性均衡满足帕累托最优,也即所谓的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可以说,这个定理即是对斯密的?看不见手?原理的一个形式化。但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大多数经济学家均认为,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建立在许多假定之上,因而如果放松这些假定,该定理就不会成立。考虑到现实中各种与这些假定不符的事实,也就不难明白人们为什么那么容易接受众多稀奇古怪的?市场失灵”理论了。在这种思维定式下,经济学家的工作似乎变得异常简单,他们只需研究现实中的资源配臵状况,并将它与帕累托最优状态相对比。只要实际中的资源配臵状况不满足帕累托最优的条件,都属于非效率。因此,一个假想的、无所不能的政府通过干预市场以实现帕累托最优,便成为必不可少的?政策含义?了。可以说,在帕累托最优标准这杆标尺下,经济学分析在基础上似乎已经逐渐蜕变为一个纯粹的规范分析了。 *本文写作之初,曾与李俊慧有过讨论,在此表示感谢。当然,文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与她无关。

读书方法之比较阅读法

读书方法之比较阅读法 比较阅读法是指将两种或多种材料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阅读万法。比较阅读法在学术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是比较文学、比较教育学等专业学科中重要的学习方法。比较阅读法的形式非常丰富。 以比较的项量分,有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宏观比较是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比较。 以材料的时间关系为控制范围作比较,有横向比较(共时比较)和纵向比较(历时比较)。把同一作者的不同时期的用相同创作方法创作的作品作比较是纵向比较,把同一流派的不同作者的作品作比较,把同一时期的作者的同一题材的作品作比较是横向比较。 以文章的内容、形式作比较则有选材比较、结构比较、立意比较、语言风格比较、表达方式比较、文体比较等。 以阅读的目的来分,则有理解性比较、评价性比较、鉴赏性比较、分析参考性比较等。

运用比较阅读法来阅读各种材料,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定比较的范围,选好比较的角度。比较的范围和角度的确定由阅读的目的来决定、随着阅读目的千差万别。那么阅读的比较形式自然也就各有不同。 2.比较,要找出阅读材料中相同点与不同点。这是掌握和运用比较阅读法的关键性一环.只有准确地找出阅读材料的异同点才有可能进行具体的比较工作。 3.比较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比较贯穿于阅读思维的全过程之中。在对材料作比较时,思维必须要有条理性,特别是做宏观比较时,应有比较的侧重点。 4.在比较阅读的整个过程中,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尤其要注意仔细研读材料。研读有利于分析材料的异同,发现材料之间的细微差别。阅读中,要随手做好必要的笔记,以便对照检查、分析鉴别。比较阅读中的笔记形式。可以用表格的形式,也可以用文章的形式,要灵活运用。

对婚姻经济学相关分析

对婚姻经济学相关分析 一、婚姻的性质 上帝从生理上安排了男女之间的需求。男人是女人最大宗的消费品和客户,同时,女人也是男人最大宗的消费品和客户。男女双方在婚姻中是单个的经济自由体,拥有自身的完全产权。婚姻是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跟一般商品交易不同的是,所付出的不是货币,而是他(她)们自己。每个男女都是一个制造爱情的个体,交易的内容是对方的性别差异、物质金钱、权力名声、容貌才气等等。人人心中一杆称,爱不会平白无故的产生。人们在寻找对象之前,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形成一种择偶标准,如年龄、身高、容貌、学历、职业、收入、健康状况、家庭背景等等。如果我们把上述各种因素进行适当归类,会发现主要有三个主要条件:身体条件、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身体条件主要包括年龄、身高、容貌、健康等;社会条件主要包括学历、地位、家庭背景等;物质条件主要包括收入、财产、职业等因素。在这些变量中,身体条件是随年龄增长而衰变的,是爱情婚姻中的减函数。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的增减是可以凭经验进行预期的。学历、地位、家庭背景的高低好坏以及收入、财产、职业等,预示着将来家庭收入及精神生活质量的好坏,即婚姻效用的大小。一般来说,男子对女方的选择较为看重容貌,因为男人自信有能力养活对方,容貌能够给自己带来心理满足,还具有正的外部性(别人看着顺眼)。女人则更看重男方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女人因其先天的生理构造,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处于弱势,比较重视婚后的物质支撑。在以上诸要素中,综合得分最高的人,就成了抢手的商品,如香港的李泽楷被捧为“钻石王老五”。但必须看到,每一个要素都是可变量,有的人很有钱,他(她)可能就不是太在乎对方的物质条件,而会把对方的社会地位和年龄、美貌等当成重要的参数。有的人缺钱,就会把钱看得很重要,这就可以解释一些年轻帅哥为何选择年龄较大的富婆做老婆的现象了,这就是各得其所。理性的个人总是在自身客观条件的约束下选择合适的对象以实现婚姻效用的最大化。恋爱是男女双方各方面条件均衡和博弈的过程,结婚则是对爱情交换的一种确认,结婚证就是一个标准合同。 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婚姻是一种交易。从找对象到结婚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找目标市场、考察双方需求、认同商品交换条件直到签订交换契约的过程。有需求就必然有市场,婚姻交易存在着各种途径。婚姻介绍所是专门搜寻、处理、提供婚姻产品信息的职业机构,是为降低婚姻交易成本而产生的,它靠收取信息服

英语学习方法-张五常——怪才学英语的方法

英语学习方法 张五常——怪才学英语的方法 张五常简介香港大学教授——张五常 1935年生于香港,1982年至今任香港大学教授、经济金融学院院长。 1959年到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系学习,其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曾当选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是第一位获此职位的美国本土之外的学者。 1969年以名为《佃农理论——引证于中国的农业及台湾的土地改革》的博士论文轰动西方经济学界。 1991年作为唯一一位未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者而被邀请参加了当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 张五常学英语的方法这里提出的是学写英文的方法,不是学讲英文的方法。自己的耳朵有问题,「讲」不足以教也。这里要谈的也不是考英文的方法。后者同学们要拜国内的新东方为师。我认识新东方的老板,欣赏他对学子的贡献。然而,写、讲、考是三回不同的事,各有各的学习佳法。这里要说的是中国人学写英文的方法,千万不要搞错。 学写,中文与英文有三处重要不同:词汇(vocabulary)、动词(verb)、造句(sentence structure)。让我在这三项上说说吧。

记住,我的建议是从中英文的不同之处入手。 读书学词汇 英文难学主要是因为词汇难学。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英文的词汇多。以一个知识分子常用的词而言,英文比中文多一至两倍,而翻译出来一个英文词大约译为两个汉字。中文是以单音字砌成的,以单字砌出变化,但很多英文字的单字是以字根砌成的。中文用字根(金字旁、水字旁之类)不多。字汇多的表达能力比较强,比较容易达意,但学起来就远为困难了。 一九六七年我认识了夏理.庄逊,那位以文笔流畅而发表文章最多的经济学者。我问他:“夏理,怎样学好写英文呀?”他想也不想就响应:“学字汇,学字汇!”其它什么也不说。这是英语文章高手的经验之谈了。 中国人学英文词汇的第二个困难,是除了名词外,英文字一般没有毫无差别的中文对译。例如,名词apple译作苹果是绝对的,但handsome、beautiful、pretty、gorgeous、neat等怎样译呢?这些都代表“好看”,英文的含意差别很大。我们往往要看上文下理才能肯定作者之意是什么。词汇多,无论形容词还是动词,英文看似是同义的字有微妙的差别,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英文有Use the right word in the right place这句格言。是的,翻英、中字典而英译中,译出来的文章一般不知所谓。除了名词,英文字大都要靠意会的。

张五常《科学的方法》读书笔记

《科学的方法》读书笔记 班级:217小班姓名:蒋晓倩学号:3160103468 《科学的方法》作为《经济解释》卷一的第一章,融合哲学逻辑与实证转接,向我们阐释了科学方法论。第一章根据内容共分为八节,我认为这一章实际上可以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科学是什么和科学不是什么。 一、可证伪性与检验 作者在本章提到了科学形成的三个条件,并且指出科学最重要的一点:可能被事实推翻。“科学不是求对,也不是求错;科学所求的是「可能被事实推翻」!可能被事实推翻而没有被推翻,就算是被证实了。”这同波普尔的“科学理论都是可证伪的”观点具有一致性,同时林毅夫也在《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中提到,“方法论规范化的其中一个要求是严格检验那些依照这个理论的逻辑推演产生的推论是否与所要解释的经验事实相一致。如果一致,就是不被证伪的,这个理论暂时就可以被接受;如果不一致,这个理论就必须受到修正或摈弃。” 我们所掌握的有限的证据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证明一个理论。然而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就无法再证明该理论正确与否。一个反例的力量是巨大的,正如出现在美国一本小学自然教材的序言中的文字“本书教给您的这些科学知识有可能明天就被证明是错误的,只要你发现一个反例!”启示任何人都应有一种批判和敢于质疑的精神。而科学理论需要耐得住检验,林毅夫认为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养成经验实证的习惯。“当我们学习现有的理论时,要养成不断将所学理论和自己所知的经验事实对照的习惯。自己提出一个新的理论时也要不断地寻找更多的经验现象来检验这个理论的习惯。从这种理论和经验的不断对照中,去寻找理论创

新的机会,也从这种不断对照中去深入了解现象,寻找更深层、更一般的理论。” 二、验证条件(限制条件) 犹如处在数轴两个极端的套套逻辑和特殊理论、模糊不清、互相矛盾、非事实与无限制的理论都不具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因而毫无解释力。在研究方法上必然要避免出现这些错误。但事实上,上述这些“错误”的理论中,将范围加以约束、收窄,有时可以促成一个有内容的——可能错的--理论,引出不少具有灵活的、解释现象能力的理论。这就需要我们探讨促使其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验证条件,在经济学上又称为局限条件。 林毅夫在《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中谈到,“一个经济理论能否解释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关键就在于包括在这个模型中的给定条件是否合适。所以要构建一个理论时,首先要了解限制当事人的选择的给定条件是什么。”以理性人假设为例,当我们例如在研究问题时,发现了某些似乎是不合乎理性的现象时,不能简单地说是由于当事人不理性,而只是我们对当事人在做出决策时所面临的约束条件不了解,对所研究的经验事实还未吃透,所以,要求我们进一步去了解产生这个现象的各种条件。 除了要了解限制条件是什么,限制条件还需尽可能地少,更具一般性,从而使理论有尽可能强的“普适性”,也就是有更大的解释范围。此外,张五常提出,验证条件的假设一定要有可寻,无论怎样简化,也一定要与世界的真实情况大致吻合。林毅夫还指出,保留在理论中的假设条件也不能过于偏离现实。过于偏离现实,理论将失掉对现象的解释力。但什么是不过于偏离现实则视问题的特性而定,这并无简单的规则可以遵循。在这点上,林毅夫提出建议,我国经济学研究者必须多下点苦功夫,在平时读经典文献时,不只是去了解观点,而是,去体会

婚姻中女性经济必须独立

婚姻中女性经济必须独立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婚姻内夫妻间的平等和公平,反映了一个社会最根本的平等关系。黑格尔曾经把中国的文化主旨概括为“家庭精神”-父亲在家庭中具有绝对的权威。传统儒家社会中的父权,父亲对女儿人身有绝对的支配权,女儿作为父权家庭的财产,可以由父亲对她们进行出卖、赠送和许配他人;女儿却没有独立的经济权,家里全部财产都有家长支配;作为家庭中主要关系的夫妻关系中,丈夫是妻子的天,是不可违抗和逃避的,只有服从于丈夫,才是妻子应具备的社会角色。家便成了女性一辈子的天地,禁止与社会接触,没有工作和独立的经济基础,女人就如同藤萝一样缠绕在赖以成长的树上,却没有足够的自立的精神让自己独立。长期处于附属地位的历史塑造了积重难返的女性气质,即使是在当今社会,父权制社会历史进程中沉淀下的男性中心价值观念,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伦理道德、各种制度和现实规范,仍然压抑着女性的个体生命自由。东方如此,西方亦然。在东方女性为摆脱父权文化对个性的束缚追求婚姻内的独立的同时,西方女性同样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女权运动,追求着人格的独立和自由。工作以及由此而获得的经济基础是女性在婚姻内独立的前提,而更重要的是女性自身精神的独立。经济和精神的双重独立,才能让女性在感到安全和幸福,也才能建立起更和谐的家庭关系。 所以,经济独立对于女人在婚姻中的地位以及以后的幸福程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经济独立才能做到人格独立。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只有在婚姻中做到经济独立才能享受真正的幸福,才能有一定的话语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包括女性消费,女性理财等等。 女性对婚姻的渴求非常强烈。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许多家庭面临着婚姻不美满甚至受到即将解体的威胁。婚姻就如一所学校,学得多与少,过得快乐与否,因人而异。那么,究竟哪些女人最容易拥有完美的婚姻生活呢?自信乐观且经济独立的女人最容易获得幸福!自信乐观是一种魅力,如果自己都不能认可自己,又怎能得到别人的认同呢?又如何能拥有完满的婚姻呢?女人的乐观自信不仅仅建立在外表上,而且还需要内涵、修养、品德的映衬。同时,经济上不能堂而皇之地把老公当成自己的长期饭票,一旦经济上完全依赖于老公,婚姻就容易变味。一个女人可以赚钱不太多,但也得能够自食其力。至于做全职太太,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尽管我们知道全职太太的付出其实也不少,但是因为没有实际的经济收入,功劳再大也会显得苍白。除非老公全力支持,或是家底殷实,或是因为其它原因实在没有办法,切勿轻易辞去工作。全职太太的日子过得久了,因为自己没有收入,难免有些底气不足,会让老公看低。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过太多这样的例子,女性在婚姻中辞掉工作,没有自己的职业,在家做全职太太,开始的时候可能家庭显得十分幸福,过的也十分融洽,但是时间长了之后,我们发现,由于女性没有了独立的经济能力,在家里就没有了话语权,凡事都是丈夫说了算,就算受了委屈也只能自己默默承受,放在心里独自难过,因为经济是基础,没有了经济也就没有了实质性的地位。不管之前说的多好听,一旦你失去了自己的经济独立之后,你将有可能失去一切。越是经济独立,越是有主见懂得为自己的人生做打算的女性越是不会被抛弃。因为她们早已看透婚姻的本质,一张契约并不能给她们带来实质性的安全感。女人的安全感掌握在自己手中。女子,只有得到经济上的独立,才能得到人格上的独立

张五常的经济思想

张五常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时下,张五常热正席卷中国大陆,对其顶礼膜拜者有之,嗤之以鼻者有之。赞赏者称其为华人第一经济学家,批评者斥之为轻狂浅薄,可以说张五常正处在火山与冰河的交汇点。然而,在众多支持和反对的声音中却缺乏一种以科学的态度认真研究其经济思想的精神,许多人对他的批评或赞赏都是围绕其品性、文风而展开,在大众传媒上的报道也多是针对其性格、言行上的怪异和狂放不羁。然而,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张五常决不是简单的一个“明星经济学家”。与其说张五常是一个轻薄的学者,不如说是学术界和舆论界的浮躁风气使我们只看到了水面的浮萍和荷叶,而忽视了水下的鱼虾和莲藕。 张五常是私有产权制度的坚定支持者和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者,是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的主要创建者和阐释者、合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他于195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师从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阿尔奇安,1967年获博士学位后跟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工作。1982年至今任香港大学教授,后任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院长。1997年,他当选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这一职位是第一次授予美国本土之外的经济学家。其代表性著作有《私有产权和分成租佃》、《交易费用、风险规避与和约安排的选择》、《企业的合约性质》等,其中前两篇出自其博士论文和成名作《佃农理论》。广为流传而且在大陆影响深远的作品有《卖桔者言》、《经济解释》、《学术上的老人与海》、《随意集》、《凭阑集》等。 倡导经济自由主义是贯穿于张五常几乎所有经济学著作中的主线。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主义是经济学说史上两条基本的思想路线。从经济学的萌芽时期,重商主义就鼓吹政府积极干预社会经济活动,扩大对外商品输出,赚取外国贵金属货币;在资产阶级的上升时期出现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以重建自然秩序为旗帜,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尤其是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从理论上把这种思想提高到了历史性高度。从那时起,经济自由主义在长达一百多年里占据统治地位。而20世纪30年代震撼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宣告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已经走到了它的历史尽头。与之相适应,主张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直到20世纪70年代,实行凯恩斯主义的西方国家似乎有效地控制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促成了经济的稳定发展。但停滞膨胀现象的出现,使自由主义思想重新抬头。新制度经济学派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大行其道的美国新自由主义学派。而张五常是属于新自由主义学派中的右翼学者。 张五常的自由主义思想既体现在他的理论著述中,也体现在他的政策主张上。他认为只要让市场自由发展,理性的人们就会通过自由选择合约方式使社会总产出达到最优状态,经济就会协调发展。政府的责任就是清理掉阻碍市场自由发展的障碍。在他的代表作《佃农理论》中他就鲜明地表达了这一思想。传统上人们认为,分成租佃制相当于对佃农的努力征税,从而降低了他们的努力水平,因此这种制度是无效率的。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一些亚洲国家把分成租佃宣布为非法、干预租佃条款,或干脆废除土地租佃。然而张却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在资源具有排他性和可转让性、每一个合约当事人都可以自由地接受和拒绝通过协商达成的分成合约条款的条件下,地主可以通过调整承租人数和分成比例的方法使自己收益最大化,但这并不影响社会总产出水平。不管是工资合约、

关于爱情与婚姻的经济学研究

关于爱情的经济学分析 一、爱情市场 从男女双方角度来看,倘若将爱情看做一种经济现象,它反映的是爱情需求与爱情资源的一种优化配置。恋爱者本身既是爱情产品的生产者,同时又是它的消费者,因而爱情市场是最原始的物物交换市场。当然,在某些情况下,爱情市场也会出现货币的身影,这种情况另当别论。爱情的资源属性体现在诸多方面,包括资源提供方即爱人的外表、性格、年龄、工作、收入、地位、健康度、性能力以及家庭观念等方面。一个人能提供的爱情资源,可以看做是这个人生产的社会产品,那么其产品的价值必然具有差异性,因为首先人的长相就有差别。当然,外表的差异与社会地位和工作收入的差异相比,其权重比明显要低得多。爱情资源的稀缺性是对于少数人而言的,在某些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以及整体优势明显的人,才是爱情市场的抢手货。对于普通大众而言,能提供的爱情资源都是同一价格水平的低档商品,不具有竞争力。因而,当一个人有钱、有权之后,总会有意想不到的人投怀送抱,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二奶和小三。 爱情的需求属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生理上的需求——性;二、心理上的需求——情感,三、物质上的需求——生存和发展。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这三种需要是永恒的,是一种刚性需求,由此可见,爱情的需求弹性指接近数为零。不过,也不排除少数出家当和尚或者修女的人出现。 爱情的需求是刚性的,这就为追求者提供了机会。但是,爱情市场是不公平的,因为谈恋爱总要有先开口的主动追求者,而被追求的人往往又都是比较优秀的,面对追求者的殷勤他们经常挑三拣四甚至不予理睬,因而爱情市场是卖方市场,并且卖方对于自身的价格拥有定价权。 但是,爱情的价格是不断变动的。首先,爱情本身的价值是不断变动的,因为首先一个人的年龄就是在变动的;其次,市场需求是在变动的,因为一个人的追求者随自身年龄和要求的增长而递减。所以,无论卖家对自身的定价有多高,爱情交易都必须在一定时间段内完成。如果眼光太高,那么很可能会使大家望而却步,优势很可能变成劣势。社会上很多女白领,因为看不起追求自己的人而将他们一一拒绝,结果到后来自己无人问津。 随着时光的推移,当大龄剩女们发现自身青春不再的时候,才开始着急婚姻问题,于是纷纷加入惨烈的老公争夺战。这时候那些本来条件不太好的剩男则成了抢手货,身价倍增;而那些女强人则因为既不善于追去男性,同时又人老珠黄,反而价格不断下跌。从这个角度来看,爱情市场的运行符合价值规律,只有尊重这个规律才能把握自己的爱情。

经济学眼中的爱情与婚姻

第三只眼看爱情与婚姻 ----经济学眼中的爱情与婚姻 古往今来,针对爱情与婚姻这类千古难题,多少思想巨子、哲人泰斗,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诠释着各自不同的观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试着从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的角度来表达自己的一点浅见,谨供读者参考。 一.基本假设。 1.理性人与非理性人并存 假设参与者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他的本性是利己的,即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代价去追逐和实现自身的最大利益。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西蒙语),尤其是在处理最为复杂的感情问题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希勒认为,非理性像毒品一样令人着迷,是人类根深蒂固的局限性。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通过实验证明,人在面对问题和决策时,总是偏向于以偏概全,

且囿于可利用信息的控制。本文的分析正是基于以上两点展开的。至于理性人与非理性人很难界定,但一般来讲,人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是以"非理性"为主的,而在巩固与发展爱情和经营婚姻的过程中是以"理性"为主的。 2.不完全信息。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是完全信息,但在爱情和婚姻中,在人们的情感世界中,由于人与人之间在社会阅历、个人地位、性格、兴趣等各方面的不同,导致彼此认识能力的差异,不完全信息是必然存在的。 二.爱情产生的动机:非理性下的心理需求 爱情产生的动机当然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非理性下的心理需求这一基本动因作简单分析。 1.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the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人是社会的动物,人们希望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别人的注意、接纳、关心、友爱和同情,在感情上有所归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