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介苗接种方法及注意事项

卡介苗接种方法及注意事项

卡介苗接种方法及注意事项

卡介苗是专门针对肺结核疾病预防的疫苗。在接种卡介苗时要讲究方法和掌握接种的注意事项,这对提高接种率有很大帮助。

目前卡介苗的接种方法主要采用皮内注射法,皮上划痕法及口服法已不使用。皮内注射法:皮内注射法所用的卡介苗每毫升内含菌0.5一0.75毫克,在充分摇匀无疑块时每人注射0.1毫升,即注射0.05~0.75的卡介苗。注射部位在左上臂三角肌外下缘,用75%的酒精消毒皮肤,针尖平行刺入皮内,切不可刺人过深,以免注人皮下。注射0.1毫升后皮肤呈现一个隆起的小皮丘,表示确实注射在皮内。注射后不要揉擦。注射的剂量要准确(0.1毫升),超量则反应大,量不足则效果差。要牢记是皮内注射,而不是皮下注射,否则将出现局部强反应。

卡介苗接种后一般无全身反应。接种部位在2一3周后出现红肿硬结,逐渐形成脓疤或小的浅表溃疡,约二个月左右结痴;腋下淋巴结轻度肿大。这些都是正常反应,不需要特殊处理。不要误认为卡介苗种坏了,不要把脓挤掉,也不要用布包扎,让它自己结痴,自行脱落,不要用手抓。如果结痴被擦掉或流脓流水,可以涂些紫药水,保持清洁干燥,仍然可以再结痂。有个别儿童接种卡介苗后约一个月左右,在腋下出现淋巴结肿大显著,可以用毛巾热敷,每日3至4次,每次10分钟左右,早期热敷常能使肿大淋巴结缩小。接种卡介苗后不需忌口,不影响机体发育,也不会引起别的疾病,如果碰巧在接种后发烧或腹泻,那是因为在接种前染上了某种疾病,遇到这种情况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检查。

淮阳CDC免疫规划科

皮内注射卡介苗说明书

皮内注射卡介苗说明书 不良反应:接种后2周左右,局部可出现红肿侵润,若随后化脓,形成小溃疡,可用1%龙胆紫涂抹,以防感染。一般8-12周后结痂,如遇局部淋巴结肿大软化形成脓疱,应及时诊治。 禁忌:(1)、患结核病、急性传染病、肾炎、心脏病者。 (2)、患湿疹或其他皮肤病者。 (3)、患免疫缺陷症者。 注意事项:(1)、严禁皮下或肌内注射! (2)、使用前请检查包装容器、标签、外观、效期是否符合要求。疫苗瓶有裂纹者不得使用。 (3)、本品重溶时间应不超过3分钟。 (4)、接种对象必须详细登记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疫苗批号及亚批号、制造单位和接种日期。 (5)、接种卡介苗的注射器应专用,不得用作其他注射,以防产生化脓反应。 (6)、使用时间应注意避光。 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说明书 不良反应: 注射本品一般无不良反应,有的接种部位有轻度红晕、痒感或有低热,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即自行消退,如有严重反应及时诊治。 禁忌: 1、有癫痫、神经系统疾病惊厥史者。 2、患急性传染病(包括恢复期)及发热者,均不得使用。 3、有过敏史者。 注意事项: 1、使用时应充分摇匀,如出现摇不散之凝块、有异物、疫苗曾经冻结、疫苗瓶有裂纹或标 签不清者,均不得使用。 2、注射后局部可能有硬结,可逐步吸收。注射第2针时应更换另侧部位。 3、应备有肾上腺素等药物,以备偶有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时急救用。接受注射者在注射注射 后应在现场休息片刻。 4、注射第1针后出现高热、惊厥等异常情况者,不在注射第2针。 5、严禁冻结。 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说明书 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 1、一般接种疫苗后24小时内,注射部位可出现疼痛和触痛,多数情况下于2∽3天内自行 消失。 2、一般接种疫苗后1∽2周内,可能出现一过性发热反应。其中大多数为轻度发热反应, 一般持续1∽2天后可自行缓解,不需处理,必要时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感染;对于中度发热反应或发热时间超过48小时者,可给予物理方法或药物对症处理。 3、接种疫苗后,偶有散在皮疹出现,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可对症治疗。 罕见不良反应: 重度发热反应:应采用物理方法及药物对症处理,以防高热惊厥。

卡介苗接种成功要点

卡介苗接种成功要点 -----产三区 一、护士素质要求: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2.接种护士必须经过严格考核方可上岗,做到相对固定为重。 二、卡介苗保存方法: 1.无论在日常保存或在运输途中,避光冷藏是重要原则。 2.放在冷藏箱中不可直接接触冰或水,以免结冰或污染。 3.运输或外出接种时,放在冷藏环境中。 4.接种工作应在室内进行,不能在室外。 5.菌苗安瓶打开一小时废弃不用(夏季为半小时)。 6.因疫苗中的活菌菌量在规定范围内越多,免疫效果越 好,而菌苗的活性数可因储存时间延长而下降,为确保 疫苗有较高效能,即使在有效期内也要保证尽早用完。 三、卡介苗管理及影响接种质量因素 1.菌苗:包括菌种、制备技术、活菌苗(20-80万个/0.1ml)。 2.菌苗的运输和保存:保持在2-8°C、避光保存。热度、 结冰、阳光照射可明显减少活菌数和时菌苗活性下降或被污染。

3.有效期、菌苗活菌数与保存时间成反比,冻干菌苗一年 内保持较高活菌数的水平。 四、卡介苗接种方法及程序 1.接种前核对药物品名、剂量、批号及有效期,如无瓶签、 已过期或安瓶有破损等情况不得使用。 2.溶药时必须反复抽吸10次以上后,建议使用一次性自毁 式注射器抽取0.1ml,现抽现用,停放五分钟后必须再次抽吸5次后,方可继续注射。(最长停放时限不得超过30分钟) 3.为避免环境、温度、光线影响卡介苗,将卡介苗放在避光的治疗盒内,并将治疗盒放于冰排上。 五、卡介苗接种要求: 1.左上臂三角肌外下缘皮肤经75﹪酒精消毒后皮内注射。 要求注射局部可见凸起的5-8mm皮丘,转动针头斜面朝下退出。 2.在注射过程中如出现漏药情况,可另换注射器在原针眼 处注射补足漏出的剂量。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安全接种制度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安全接种制度 一、免疫规划人员须取得县级以上疾控中心培训合格证方能参加预防接种。 二、接种对象在登记前应进行预检,了解目前健康状况和既往过敏史、有无接种禁忌症,对不能接种者耐心进行解释,并告知下次接种时间。 三、在登记时要核查接种对象基本信息、免疫接种程序、预防接种证、接种通知单、本次接种的疫苗、禁忌症,告知家长或监护人并签字,无误后予以接种。 四、接种所用的器械都必须经过严密消毒的无菌物品,并在操作中注意不使无菌物品受污染。 五、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自毁型注射器。使用的注射器必须是正规厂家的合格产品且有“三证”备案,不使用超过保质期的注射器。 六、使用前检查注射器外包装有无破损、过期,注射器针管是否畅通,接种前方可打开注射器具。 七、在注射过程中防止被针头误伤。如被污染的注射针头刺伤,应按照有关要求处置。 八、注射完毕后不得回套针帽,应将注射针头投入利器盒,注射器统一回收销毁。对医疗垃圾应集中交医疗废弃物回收公司统一处理。 九、卡介苗必须分桌接种,避免错种。卡介苗要准确注入皮内,严禁皮下或肌肉注射;糖丸不能用热开水送服;含有吸咐剂的疫苗要采用肌肉或皮下深部注射;同时接种多种疫苗时,要分部位,分针管接种。 十、接种前医务人员应先洗手,修剪指甲,不戴首饰操作。穿戴好洁净的工作衣、帽,实施操作时戴好口罩。 十一、接种操作前再次核对接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疫苗批号、失效期,不使用无标签或标签不

清楚及过期疫苗。检查疫苗包装及外观,如安瓿破裂或疫苗出现变色、污染、发霉、有摇不散的凝块或异物一律不准使用。 十二、不同疫苗及同一疫苗不同厂家剂型,所采用的接种方法、剂量、部位、对象等均有所不同,必须严格执行接种技术规程及疫苗说明书规定。 十三、疫苗的运输,贮存,接种必须按冷链规定操作进行,活疫苗开启后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开启后超过一小时未用完应废弃。 十四、有充足的消毒棉球或无菌棉签,75%乙醇有明显标签。用灭菌镊子夹取75%乙醇棉球或用无菌棉签蘸75%乙醇,由内向外螺旋式对接种部位皮肤进行消毒,涂擦直径≥5cm,待凉干后立即接种。禁用2%碘酊进行皮肤消毒。 十五、开启疫苗安瓿时要用砂轮割锯安瓿颈部,消毒后垫干棉球掰开,避免疫苗和玻璃碎片溅入眼内。 十六、一名受种者不同部位同时接种两种疫苗时,要求在接种证上注明左右手,如果出现不良反应方便判断和处理。 十八、接种证应由接种医生本人签字,并写全名。 十九、接种疫苗后,必须告知家长或监护人,受种者需留在接种现场观察30分钟。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报告和处理 二十、备有合格足量应急药械,如1∶1000肾上腺素、抗过敏药、氧气、电筒、体温计、听诊器等。 二十一、保持接种环境清洁、有序,接种前实行常规紫外线灯消毒。接种日须用≥500mg/L含氯消毒液对各种物体表面和接种工作台面进行擦拭,用湿拖把拖地。防止院内感染。 旧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卡介苗的接种反应及处理

卡介苗的接种反应及处理 在预防接种工作中,时常会发生一些预防接种反应,现就卡介苗接种后出现的常见反应和异常反应症状和处理方法做简要介绍,供参考,请根据临床症状结合临床医生处理。 1、一般反应 临床表现:接种后2-3天,接种处皮肤略有红肿,可隆起一凸痕,约30分钟后消失,为非特异性反应。后2-3周局部发生红肿、丘疹状浸润硬块,平均直径10mm左右,逐渐软化成白色脓包,可自行破溃,8-12周后大部分愈合,痂脱落后可在局部留一永久性凹陷性瘢痕,此为特异性反应。一般整个过程持续2-3个月,无全身反应。 治疗:一般不需处理,注意局部清洁,防继发感染,脓疱或浅表溃疡可涂龙胆紫。 2、加重反应(强烈反应) 临床表现:局部脓肿直径大于10mm,并且大于12周不愈,或接种处形成直径达10mm以上较深溃疡。临床表现基本上与一般反应相似。 治疗:(1)小水泡小脓疱涂抹龙胆紫。 (2)大水泡或大脓疱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渗出液,涂龙胆紫,不可切开引流。 (3)溃疡;用异烟肼粉或利福平粉涂撒溃面,无菌纱布包扎。 3、异常反应 1】、卡介苗引起的瘢痕疙瘩(瘢痕瘤) 临床表现;为结缔组织增生,纤维组织过度增长,病程缓慢,在接种后1月或数月缓慢发生,也有在接种后2-6年发生的,早期病变呈蜘蛛痣样的毛细血管增生,逐渐扩张增多,局部红肿显著,纤维性瘢痕逐渐高出

皮面,瘢痕疙瘩大小不等,有小于10mm×10mm者,也有大至10mm×20mm 者,极个别可大至30mm×40mm或更大。高出皮肤1-5mm或更高,坚韧而有弹性。如瘢痕疙瘩较小(10mm以内)其颜色与正常皮肤无差别,此多属静止期,达到一定大小不再生长增大。卡介苗瘢痕疙瘩禁忌手术治疗。 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以下方法可供参考,或咨询临床医生: (1)、静止期用含普鲁卡因的0.5%氢化可的松乳剂做贯穿注射,每周一次,3-10次为一疗程。 (2)、异烟肼液100mg/2ml或300mg/6ml,加氢化可的松12.5mg/0.5ml 和0.5%普鲁卡因混合做瘢痕疙瘩内注射,每周2次,10-60次不等,4-5个月。 (3)、曲安奈德(确炎舒松-A)注射液0.5-1.0mg,加入异烟肼液50-100mg及适量普鲁卡因混合后注入瘢痕疙瘩内,每周1-2次,10次为一疗程。 (4)、得宝松(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注射液1ml加2%利多卡因0.1ml,在瘢痕疙瘩内环形封闭注射,两次治疗的间隔时间为一个月。 (5)、5 %异烟肼注射液、2 %利多卡因注射液和醋酸确炎舒松 -A注射液 ,配制方法为 2 (异烟肼 ) :1(利多卡因 ) :1(确炎舒松 )。注射剂量视其疤痕疙瘩的大小和注射次数的多少而定,一般1-4ml。每周一次,10次一疗程。 注射局部稍有疼痛,无不良反应。 其他异常反应此略。 2012.6.18

疫苗接种注意事项

公共卫生服务以人为本,健康呵护以爱为魂 疫苗接种注意事项 从婴儿期以至成人,每个人都要接受数次的预防接种,尤其在婴儿期施打预防针的次数更多,已经成了幼儿预防保健项目中最重要的部份。然而,预防接种注射后,常有不少的反应与副作用,常让初为人父母者不知所措。 打预防针时应注意: 1.打防疫针前,应给孩子洗一次澡换件干净衣裳。 2.向医生说清孩子的健康状况,对发热,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及恢复期、器质性疾病的儿童应暂缓接种,等以后补种。经医生检查认为没有接种“禁忌症”方可接种。 3.有明确过敏史和免疫功能缺陷的儿童不予接种。 4.孩子打过预防针后,要在接种场所休息15-30分钟,接种后如出现高热或其他接种反应,要请医生及时诊治。 5.回家后要避免剧烈活动,对孩子细心照料,注意观察,多喂些开水,如孩子有轻微发热,精神不振,不想吃东西,哭闹等,一般在1--2天就会好的。如反应加重,应立即请医生诊治。6.有些疫苗需按一定的间隔时间连续接种多次才有效,所以一定要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接种日期进行预防接种,不要半途而废。 各种预防接种必须在身体好的时候进行,如果正在患病可暂时不要接种,有接种的禁忌证者(见下述)不能接种。 1.如孩子腹泻时,不要服脊髓灰质炎糖丸活疫苗;空腹饥饿时,不宜注射预防针,以防止血糖过低而引起严重反应。 2.打针前要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消除紧张害怕心理,鼓励孩子勇敢地接受注射。打针后要注意接种部位的清洁卫生,暂时不要洗澡,以防局部感染。 预防针接种后,有的孩子会有不良反应,如何去处理这些反应,提供一些方法供家长们参考:1.卡介苗:注射部位可以照常沐浴,如果有脓泡或溃烂时,不必擦药或包扎,但是注意不要弄破,如果不小心弄破了,只须擦干并且保持干燥。腋下淋巴结肿大如果直径超过一公分,应到医院检查。 2.乙型肝炎:轻微发烧通常照一般发烧处理即可。 3.三合一疫苗:这是反应最激烈而且频率最高的疫苗,幼儿接种后,可以轻揉二下,如果有些许红肿可先用热毛巾热敷,多喝开水,如果发烧肛温超过38.5度以上,可先服用医师开予之小儿普拿疼,但如果发烧超过39.5度以上则要送医。 4.口服小儿麻痹疫苗:服用小儿麻痹疫苗,前后半小时内不要进食,以增加疫苗在体内繁殖效果,如果有神经方面的症状,如四肢麻痹无力、痉挛等应速送医。 5.麻疹、腮腺炎、德国麻疹混合疫苗:注射后应多喝开水,少出入公共场所,避免感冒,如果在注射后一、二天就有发烧,应立刻就医诊治。日本脑炎:多喝开水,避免感冒即可。另外如果小宝宝出现神智不清、四肢麻痹、哭闹不安、痉挛、休克时,应即速送医治疗。 宝宝一出生,就开始和疫苗“亲密接触”了。 1岁以内的宝宝,几乎每个月都要接种疫苗。预防接种可以使人体产生有益的免疫反应,使宝宝免受疾病的侵袭或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但是,它毕竟是通过人工的方法使宝宝接触某种病原体,像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风疹疫苗等常用的减毒活疫苗,实际上就是人为地制造一次轻度感染,所以接种后或多或少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反应一:局部红、肿、热、痛 代表疫苗:注射类疫苗 宝宝接种疫苗后,注射处出现短暂的红、肿、热、痛的局部炎性反应是很常见的,几乎每种经注射接种的疫苗都可能引起这种局部反应。其中比较明显的如破伤风疫苗,还可能同时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注射部位有瘙痒感等反应。这些局部反应一般都比较轻微,大多在两三天后自

卡介苗接种不良反应∕事件及处理

卡介苗接种不良反应∕事件及处理 赵呈祥 安徽省结核病防治研究所 卡介苗(BCG)是全球应用最广泛、也是最为安全的疫苗之一。卡介苗接种可诱导受种者机体产生针对结核病的特异性免疫力,有效预防和减少结核病的发生。同时,由于疫苗本身以及使用过程、个体差异等原因,也有极少数受种者在机体产生有益的免疫反应的同时或之后,会发生一些与免疫接种有关的、对机体有损害的不良反应(A E F I)。通常卡介苗接种不良反应,绝大多数(90%以上)是由于疫苗本身固有特性引起的一般反应,严重不良反应或并发症极少见。Lotte 对欧洲6国1977~1981年535万受种者的前瞻性研究,全身反应发生率为 4.29/100万,死亡率为1.56/100万。 一、BCG和BCG接种 1.历史卡介苗为牛型结核杆菌减毒活菌苗。1908-1921年法国科学家Calmette和Guerin将一株毒力很强的牛型结核杆菌,接种在含牛胆汁的甘油马铃薯培养基上,经过13年231代的连续移植、培养,发现这株结核菌对实验动物已失去致病力,而其免疫原性却得到了保持,于是将这株减去毒力又能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的结核杆菌制成的活菌苗,命名为“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 Guerin,简称BCG)”。 1921年Weill Halle首次将卡介苗试用于人体接种(1名新生婴儿),经2年观察证明安全有效,遂于1924年公布于世,逐步在各国推广使用。目前卡介苗的原始菌种仍保存在法国巴斯德研究所,世界各国、各地区用以制造卡介苗的菌种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巴斯德研究所移植的。 2.生产工艺 ——用卡介菌经培养后收集菌体,加入稳定剂冻干制成。 3.剂型: ——分液体和冻干卡介苗两种剂型。目前统一使用冻干皮内BCG。按规定,

儿童免疫接种常用的十种疫苗

儿童免疫接种常用的十种疫苗 1、麻疹疫苗: 麻疹疫苗是一种减毒活疫苗,接种反应较轻微,免疫持久性良好,婴儿出生后按期接种,可以预防麻疹。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 【剂量】0.2ml 【反应】注射后局部一般无反应。在6~10天时少数人可能发热,一般不超过2天,偶有散在皮疹。 【禁忌】患严重疾病、发热或有过敏史(特别是有鸡蛋过敏史者)不得接种。 【注意事项】用75%酒精消毒皮肤,要待干后再注射;注射过丙种球蛋白者接种本疫苗至少间隔6周以上,接种麻疹疫苗至少2周后方可注射丙种球蛋白。 2、脊髓灰质炎疫苗(简称脊灰糖丸): 脊灰糖丸是一种口服疫苗制剂,白色颗粒状糖丸,接种安全。婴儿出生后按计划服用糖丸,可有效地预防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接种部位】口服。 【剂量】糖丸剂型1粒,液体剂型2滴 【反应】只有极少数婴幼儿服用脊灰疫苗后发生一过性腹泻,可不治自愈。 【禁忌】有免疫缺陷症禁服;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期间禁服。对牛乳及牛乳制品过敏者禁服糖丸型疫苗,可服液体疫苗。 【注意事项】本疫苗只供口服;本品系活疫苗,切勿加在热开水或热的食物内服用;偶尔超剂量多剂次服苗对人体无害。

3、百白破制剂: 是将百日咳菌苗,精制白喉类毒素及精制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可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 【接种部位】臀部外上1/4或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 【剂量】0.5ml 【反应】①局部可出现红肿、疼痛、发痒或有低热、疲倦头痛等。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即自行消退。偶见过敏性皮疹、血管性水肿。②无菌性化脓。多系注射过浅或疫苗未摇匀,硬结不能吸收而形成注射部位化脓。③若全身反应较重,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 【禁忌】有癫痫、神经系统疾患及抽风史者禁用;急性传染病(包括恢复期)及发热者暂缓注射;儿童免疫制剂,成人禁用。 【注意事项】使用时必须充分摇匀;制品不能冻结,冻结后出现凝块,不能使用;采用肌内注射,局部可能有硬结,可逐步吸收,注射第2针时应更换另侧部位;应备有1:1000肾上腺素,供偶有发生休克时急救用;注射第1针后出现高热、惊厥等异常情况者,不再注射第2针。 4、卡介苗: 采用无毒牛型结核杆菌制成,安全有效。婴儿出生后按计划接种,是预防结核病的一项可靠措施。 卡介苗是一种减毒的活菌疫苗,目的是用来预防结核病的发生。一般在结核病病例较多的国家,主张新生儿在还没有感染时接种卡介苗,以便产生对结核病的抵抗力。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皮内注射。 【剂量】0.1ml 【反应】接种2周左右,局部可出现红肿侵润。若随后化脓,形成小溃疡,可用1%龙胆子涂抹,以防感染。一般8~12周

卡介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及护理

卡介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4-07-14T15:32:34.1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6期供稿作者:李秀群1 张振开2 [导读] 由于BCG免疫原性强及诱导发生局部反应的特点,成功的接种几乎都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李秀群1 张振开2 (1广西平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 542400;2广西桂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54100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6-0277-02 卡介苗(Bacille Calmette-Gueri, BCG)由医学家卡美特和兽医学家介云发明。BCG于1921年首次用于人群免疫,我国自1978年将BCG 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全国已经使用数亿剂次[1]。接种卡介苗是预防结核病的重要方法[2],其机制是使用人工方法让未感染的机体产生一次轻微的无危害性的感染,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限制之后结核菌感染在体内播散而减少结核病的发生[3]。由于卡介苗是一种减毒的活菌苗,使用中对接种部位、方法、剂量有严格要求,是所有疫苗中技术要求较高,最易出现不良反应的疫苗之一[4]。有资料报道,我国卡介苗接种不良反应约为0.05%~0.22%[5]。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极为罕见的异常反应也有可能发生,如未得到及时正确的护理,常会影响家长对儿童预防接种的依从性,使预防接种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因此了解卡介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及及时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卡介苗接种后出现的常见不良反应及护理进行综述如下。 1 疫苗不良反应概述 疫苗的不良反应或称副反应,指的是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在机体产生有益反应的同时或之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有关系的对机体有损害的反应[6],有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之分。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较重、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或功能损害、且事件各方均无过错者为异常反应。接种过错的出现反应或损害、群体性瘴症等则不属不良反应的范围。 2 BCG接种后的一般反应及护理干预 2.1 BCG接种后的一般反应 由于BCG免疫原性强及诱导发生局部反应的特点,成功的接种几乎都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卡介苗接种后的反应与一般的预防注射不同,通常在接种后3周左右,接种部位会出现红肿,中间逐渐软化,形成白色小脓疱,脓疱破溃后,脓汁排出,经过1~2周才结痂,愈合后可留有永久性圆形瘢痕,俗称“卡痕”[7]。这是卡介苗接种后的正常反应过程,是疫苗本身的特殊性所致的反应,是有效接种的标志。这些反应的出现及强度与受种者的年龄、免疫状态、菌苗的剂量有关[8]。少部分也可不出现上述反应过程,原因可能与接种失败等因素有关。以反应范围可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两种:①局部反应:疫苗接种后,有的患者可在针孔处出现短暂的炎症反应,有的可在接种部位发生轻度的红、肿、热、痛的炎症反应,有的还可能出现局部淋巴结肿大或淋巴管炎。上述反应一般在48~72小时消退。②全身反应:少数接种某种疫苗后可出现发热、头痛、头晕、乏力、嗜睡和周身不适等全身反应,极个别还可以发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这种全身反应,通常也是短暂的,大多在24小时内消失。 2.2 BCG一般反应的护理 一般说来,接种卡介苗后发生一般反应不会造成受种者器官和功能的损害,不必进行特殊处理,均可自愈。但要进行适当的护理,接种卡介苗后婴儿洗澡时要特别注意,不要擦洗接种部位和周围,防止继发感染。①卡介苗的局部反应不能热敷,对特殊敏感的人可考虑给予小剂量镇痛退热药,一般每天2~3次,连续1~2天即可。②接种卡介苗后局部有脓疱或溃烂时,不必擦药或包扎,但局部要保持清洁,衣服不要穿得太紧。如有脓液流出,可用无菌纱布或棉花轻轻拭净,不要挤压,接种部位的小溃疡可涂抹龙胆紫预防其他细菌感染,平均约2~3个月自然会愈合结痂,痂皮要等自然脱落,不可提早抠去。局部反应较重时,应及时送医院就诊。③少数受种者有淋巴结轻微肿大,可不必处理,约1~2个月后可自然消退,如稍>1cm可热敷,但必须注意温度,以免烫伤。④婴儿接种卡介苗后的2天内,由于接种局部疼痛,婴儿可出现轻微烦躁,啼哭次数增多,这是正常现象,可多加安抚,使婴儿有安全感。 3 BCG接种后异常反应及护理 卡介苗后的异常反应有淋巴结炎、骨髓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等,其中主要为淋巴结炎,占绝大多数[9]。 3.1 BCG淋巴结炎 BCG淋巴结炎是BCG引起的淋巴结炎症反应。国外报道的发生率为1-10/万剂。2005-2008年国内AEFI监测系统BCG淋巴结炎报告发生率在17.70/100万-35.00/100万[10,11]。国内报告发生率低于WHO报告的水平,可能与我国监测系统不够完善,报告单位漏报告有关。临床上,BCG淋巴结炎主要表现为接种同侧局部淋巴结出现轻微肿大(直径<10mm),少数接种对侧腋下或锁骨上淋巴结也可出现肿大。反应强烈者可出现淋巴结肿大(直径≥10mm)、化脓,可伴发热症状。非化脓者在数周内自愈,化脓者则须进行治疗[16]。淋巴结反应多数在接种1-6个月内发生,10%病例发生在接种后1年以上[10]。婴幼儿的年龄、体质、机体免疫状态及接种技术是BCG接种引起淋巴结异常反应的常见原因[14-16]。 3.2 BCG淋巴结炎的护理 接种BCG后淋巴结肿大直径<10mm者,一般情况下可自行痊愈[16]。若局部淋巴结继续增大,可口服异烟肼或加用利福平,局部用异烟肼粉末或加用利福平涂敷,最好采用油纱布,起初每天换药1次,好转后改为2~3天换药1次。大龄儿童可以采用链霉素局部封闭。 脓肿型可用灭菌注射器抽脓并用异烟肼冲洗后、注入链霉素;有破溃倾向者应及早切开,用20%对氨基水杨酸油膏纱条或利福平纱条引流。化脓破溃者要扩创、清创,用蘸有链霉素粉或异烟肼粉或碘仿甘油纱布条引流,再用5%异烟肼膏或20%对氨基水杨酸软膏或利福平粉剂涂抹外敷,直至伤口愈合为止[10-13]。同时加服异烟肼、利福平抗结核治疗,可明显缩短溃疡愈合时间。 3.3 BCG其他异常反应及护理 极少数人接种卡介苗后可能出现其他异常反应,如骨髓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等。一旦发生这种异常反应,应尽快转上级有关医疗单位诊治[17],以免延误时机加重病情。 4 小结 卡介苗接种作为控制结核病特别是预防儿童原发性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的唯一有效措施,已在全球广泛开展,并已成为我国结核病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卡介苗接种产生的异常反应不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或健康产生明显的有害影响,但会给患儿带来很大的痛

预防接种门诊制度及操作规程职责

预防接种副反应和事故处理制度 一、建立预防接种副反应和事故登记本,专人负责。 二、对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偶合反应进行对症治疗,对异常反应、群体性反应和接种事故要采取应急救护措施。 三、责任报告人在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接到相关报告后,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卡。 四、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群体性反应或者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时,责任报告人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五、接到报告后,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立即核实,组织调查。卫生部门调查组原则上由临床、流行病、免疫规划和实验室检验等有关专业人员组成。 六、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的诊断,应由县级以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做出,其他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均不得做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断。 七、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器官组织损伤的,应当给予一次性补偿。由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的,补偿费由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在预防接种工作经费中安排,由接种第二类疫苗引起的,补偿费由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承担。

八、过敏性休克处理原则:使病人平卧、头部放低、注意保暖;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1000),小儿为0.01ml/kg/次,最大量为0.33(1/3支)ml,并同时通知临床医生进行有关抗休克处理。 九、晕厥处理原则:使病人平卧,松解衣扣,注意保暖;轻者可给予温开水、热糖水喝,必要时可针刺或用手掐人中穴;数分钟后仍不恢复者,可按过敏性休克处理,并通知临床医生救治。 预防接种服务流程 预防接种证、卡的建立流程 1、为6岁及以下儿童(包括流动人口儿童和计划外生育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卡。儿童出生后一个月内通过查询金苗系统产院平台,

卡介苗接种异常反应

一、接种卡介苗反应有哪些?(妈妈们一定要仔细观察) (一)淋巴结炎 1、临床表现:(1)卡介苗接种后同侧局部淋巴结肿大超过1cm或发生脓疡破溃,淋巴结可一个或数个肿大。(2)分泌物涂片检查可发现抗酸杆菌,培养可阳性,菌型鉴定为卡介苗株,淋巴结组织病例检查为结核病变。 2、处理:(1)可局部热敷。若局部淋巴结继续增大,可口服异烟肼或加用利福平。早期也可手术切除。(2)脓疡有破溃趋势,应及早切开,用20%对氨基水杨酸油膏纱条或利福平纱条引流。若脓疡自发破溃,用20%对氨基水杨酸软膏或利福平粉剂涂敷。 (二)骨髓炎:卡介苗骨髓炎是一种罕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在世界范围估计为0.39/100万。 1、临床表现:本病好发部位以四肢长骨,尤以股骨、胫骨、骨骺及股骨颈为多见,可单发也可多发,有的病例可形成脓肿。呈慢性良性过程,症状一般轻微,可有轻度发热、病变部位肿胀、轻度疼痛与功能障碍,患儿全身健康状况良好。卡介苗骨髓炎需手术得到细菌学与病理学证实。

2、处理原则用INH和RFP治疗,疗程至少6个月。因为卡介苗菌株对吡嗪酰胺存在天然耐药性,故联用时不加吡嗪酰胺。 (三)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是卡介苗接种极罕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在在世界范围估计为0.18/100万。在国内外报道的因播散性卡介苗病死亡的患者中,绝大多数有先天性的免疫缺陷病如先天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慢性肉芽肿病及细胞免疫缺陷病,极少数免疫功能正常,称特发性播散性卡介苗感染,可能存在潜在的免疫疾患。 1、临床表现:卡介苗接种后出现局部淋巴结肿大破溃、愈合慢、同时合并全身淋巴结结核、肺结核和/或肝脾结核、腹腔结核和/或脑膜炎等其它部位结核。一般表现长期发热、体重下降或不增、易合并机会性感染。诊断依赖于体液标本培养有结核杆菌生长,组织活检可查到结核杆菌和结核病变,菌型鉴定为卡介苗株。 2、处理原则联合抗结核治疗,一经发现,转上级有关医疗单位诊治。 (四)卡介苗接种差错的处理接种卡介苗时将皮内接种误种皮下或肌肉事故,以及超剂量接种引起的反应最为多见。

卡介苗接种注意事项及操作流程

卡介苗接种注意事项及操作流程 注意事项: 1严禁皮下及肌肉注射 2卡介苗注射器专用,不得用作其他注射 3开启疫苗和注射时,切勿使用消毒剂接触疫苗 4疫苗有裂纹及标签不清或出现浑浊等外观异常不能使用 5疫苗开启后应立即使用,放置2----8℃半小时内用完,剩余废弃。6备有肾上腺素等药物,以备发生过敏时使用。 7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宝宝,间隔一个月到当地防保所接种。 8如果喷到眼中,立即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同时汇报疾控防疫科。 常见反应及注意事项 1接种2—3天后局部出现红肿,2---3周局部出现红肿硬结溃疡,随后化脓。2—3月结疤。一般不需要处理。保持局部清洁。 2局部脓肿大于1厘米,3个月不结疤,及时到疾控中心诊治。 3淋巴结反应:接种侧腋下淋巴结可轻度肿大,不超过1厘米。1—2月后消退。如果化脓及时到疾控中心防疫科诊治。 4接种后可有一过性发热,多数为轻度,1—2天后自行消退。一般不需要处理。如果发热超过38.0℃或发热时间超过48小时,可给予对症处理。 5如果不结疤,不需要补接种。也不需要再来询问。 6罕见不良反应有:严重淋巴结反应,骨髓炎,过敏性皮疹及过敏性紫癜。

接种流程 1接种前测量体温,超过37.5℃暂缓接种,待体温正常后接种。 2核对医嘱,如果没有医嘱不接种。(及时和医生联系,加强沟通)核对接种登记本,核对新生儿接种转移卡,核对家长姓名等信息。三者信息统一后确定接种名单,把床号,母亲姓名,性别填写好,接种时按照表格叫号核对接种。 3取出卡介苗,核对疫苗。0.25mg为五人份。每人次接种0.05mg,用1毫升注射器抽取0.5毫升注射用水,充分摇匀。用专用注射器抽取0.1毫升,抽取时针头坡度向下完全浸入在液面下,以防空气进入注射器中,(自毁型注射器不能排气)如果空气进入注射器中废弃重新开启另外一注射器。 4抽取好的疫苗放在冰排上半小时内用完,如果用不完废弃。 5叫家长把宝宝左侧袖子脱掉,同时注意保暖。注射部位为左侧三角肌中部略下处皮内注射 6用75%酒精消毒后待干,皮内注射0.1毫升。注射时确保针头坡度完全进入皮肤,如果接种过程中有一点漏出,在针眼原处稍进入一点再退。漏出的液体用干棉签吸掉。吸掉的棉签和安瓿放一起。拔针头前针头稍旋转后再拔出,防止药液漏出。 7观察半小时,做好登记工作。在疫苗接种登记本,转移卡,保健手册上登记,家长在登记本上签字,发放转移卡。

新生儿卡介苗预防接种技术的临床体会

新生儿卡介苗预防接种技术的临床体会 发表时间:2012-10-16T14:11:20.043Z 来源:《医药前沿》2011年第14期供稿作者:王静[导读] 接种卡介苗后局部有脓泡或溃烂时,不必擦药或包扎。 王静 (河南省宜阳县人民医院妇产科 471600)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接种卡介苗的方法,降低假阳性率及复种率。方法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规定的操作规程,熟练掌握卡介苗接种技术,避免卡介苗注射过量或皮下注射。结果新生儿接种卡介苗的成功率明显提高。结论影响卡介苗接种质量的因素很多,诸如针头斜面长度、接种部位皮肤的固定、接种方法与剂量不足、接种技术等都是提高卡介苗接种质量及免疫成功率的关键。【主题词】卡介苗预防接种新生儿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4-0323-02 卡介苗是一种用来预防儿童结核病的预防接种疫苗。接种卡介苗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很有好处,在预防结核病,特别是可能危及儿童生命的严重类型结核病,如结核性脑膜炎、粟粒性结核病等方面具有相当明显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WHO)研究证实,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性脑膜炎和播散性结核病的平均有效率为86%,预防结核相关死亡的有效率65%。多年来,通过卡介苗接种已挽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为进一步做好卡介苗预防接种工作,保护儿童的身体健康,对我院近一年来出生的新生儿卡介苗接种情况进行观察和改进,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以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出生的顺产及剖宫产婴儿为观察对象,随机抽样新生儿651例,其中顺产395例,剖宫产230例,早产26例。 1.2 方法正常新生儿,出生72小时内接种。凡是早产儿或体重不足2500克等非正常新生儿推迟注射。临床上常用的是冻干卡介苗(活菌苗)皮内注射法。具体操作步骤为:一般注射部位选择在左上臂三角肌外下缘皮内,新生儿平放在床上右侧卧位,背部垫一软枕,脱左手臂的衣袖,把脱下的衣袖塞入新生儿的腋下,充分暴露注射部位,让新生儿屈曲肘关节60°~70°,前臂靠前胸,叮嘱家长手按压屈曲的前臂中部(稍靠近肘关节处),使注射位置固定。常规75%酒精消毒待干,左手绷紧注射部位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管,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5°角刺入皮内,再用左手拇指固定针管,但不要接触针头部分,然后注入疫苗,使注射部位形成一个圆形皮丘,针管顺时针方向旋转180°角后,拔出针头,勿按摩注射部位。皮内接种卡介苗者,绝大部分受种者于2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以后化脓或形成溃疡,3-5周结痂,形成疤痕(卡疤)。 2 结果 2011年我院产科共活产新生儿1012例,卡介苗接种869例,接种率为85.87%,12周做PPD实验阳转成功率94.36%。 3 讨论 由于卡介苗的局部反应过程比较特殊,他的反应与疫苗活力、注射剂量、注射技术、接种部位、继发感染及个体因素有关。不正确的接种方法会让儿童身心受害,造成不必要的困扰,使计划免疫这一民心工程的形象受到损害。为了把免疫预防工作做得更好,一定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3.1 冷链合格:疫苗运输、保存、发放和使用均须冷藏,温度保持在2℃~8℃,用时避光,核对品名、批号、有效期,检查安瓿有无破裂,有无浑浊及颗粒絮状物,每支安瓿自稀释起必须在30min内用,过时则弃之。 3.2 卡介苗接种需皮内注射,严禁皮下或肌肉注射。接种时浅浅刺入皮内,针孔斜面恰好在表皮下。然后缓缓注入0.1ml疫苗,使注射部位形成一个圆形皮丘(以凸起6~8mm为宜)。 3.3 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与固定好小儿是关键。护理人员要做到爱岗敬业,以娴熟的操作技术赢得家长的信任与配合。接种前应该向家长进行卡介苗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包括接种后的正常反应过程及可能出现的其他反应,争取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将新生儿放在床上取右侧卧位,嘱其家长按住小儿腰部及左上臂,固定好小儿,才能保证针头不脱出、不注入皮下,否则会引起严重深部脓肿,长期不愈。 3.4 接种对象是新生儿即3个月以内的婴儿,接种时必须登记姓名、年龄、性别、住址、菌苗批号及亚批号、制造单位和接种日期。必须严格筛选接种对象有无禁忌证,不宜接种或暂不接种的对象,要向家长解释清楚,决不能勉强接种,严格按照卡介苗接种标准执行。 3.5 卡介苗可以与乙肝疫苗同时接种,但不能同臂,接种其他生物制品必须间隔1个月以上。使用时制品应注意避光,活菌苗用时不得日光曝晒。 3.6 接种卡介苗后局部有脓泡或溃烂时,不必擦药或包扎。但局部要保持清洁,衣服不要穿的太紧,如有脓液流出,可用无菌纱布或棉花拭净,不要挤压,平均约两至三个月自然愈合结痂,痂皮要等它自然脱落,不要提早把它抠去。参考文献 [1]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卫生部文件卫疾控发〔2005〕373号. [2] 朱钊,彭佩玉.新生儿卡介苗接种护理技术.实用临床医学,2002,3(2):94. [3] 彭卫生,王英年,肖成志.新编结核病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 521-522.

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

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 一、什么是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受种者接种疫苗后机体发生的损害并不一定都是由接种疫苗引起怕,有的确实与接种疫苗有关:有的则与接种疫苗并无关系,只是在时间上有关联;在机体损害的性质未明确前,这种情况称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这个定义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1、病例的发生与预防接种存在合理的时间关联性,即必须是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 2、受种者机体产生一定的组织器官或功能方面的损害或行为异常; 3、病例在就诊时接诊医生怀疑病例的发生与预防接种有关。 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有哪些类型 引起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原因十分,经过调查分析,按其发生原因分为以下5种类型: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偶合症、事故、心因性反应、原因不明。 三、什么是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预防接种是通过接种疫苗使受种者获得抗感染的免疫力。但是,任何疫苗作为抗原,对人体来说,都是一种大分子的或异体物质,个

别受种者接种疫苗后在发生正常免疫反应的同时产生一些对机体有损害的反应,称为预防接种不良反应。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与接种疫苗有关,它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两种。 四、什么是预防接种的一般反应 在预防接种时或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称为一般反应,它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两种。其临床表现和强度随疫苗而异。一般反应的特点: 反应程度局限在一定限度内,除个别人因机体差异反应略重外,多属轻微,一般不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或生活。 反应过程是一过性的而不是持久性的,大多在2-3天即可恢复。反应不会引起不可恢复的组织器官损害,或功能上的障碍(卡介苗局部瘢痕除外);无后遗症。 一般反应,有人称为正常反应。认为没有反应,就没有效果;反应愈大,效果愈好,其实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接种疫苗后,有些反应可能是建立免疫应答必须发生的条件,或者是免疫应答本身的过程,这类反应可能是不可能避免的。但过重的反应毕竟会给受种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并且可能带来危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疫苗质量的不断改进,一般反应是可以避免和减少的。 五、发生预防接种局部一般反应的原因是什么 预防接种,如注射、划痕本身可造成简单而轻微的疼痛和局部组织损伤。

疫苗接种注意事项及操作流程

疫苗接种注意事项及操 作流程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卡介苗接种要点一、注意事项: 1严禁皮下及肌肉注射。 2.疫苗开启后30分钟内用完,剩余废弃。 3.只允许左上臂皮内注射。 4.只允许持证操作。 二、接种流程 充分稀释药液抽吸8-10次静置药液60秒酒精消毒皮肤左侧三角肌中下处皮内0.1ml旋转针头再拔出漏出液体用干棉签吸掉观察20分钟 三、登记 1.《卡介苗接种登记本》 2.《浙江省杭州市扩大疫苗进出登记本》 3.产时系统 四、宣教 接种后2~3天内接种处皮肤略有红肿,但很快就会消退,四周左右时,局部逐渐发红出现白色小脓疱内有脓液,之后自行破溃后逐渐结痂,痂脱后留有轻微疤痕,前后时间约为2~3个月。(接种部位不需消毒及特殊处理,保持清洁即可),如破溃严重去疾控中心看诊。补种同样去疾控中心。 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要点

一、注意事项 1.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产妇新生儿先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100IU,30分钟 后接种乙肝疫苗10ug,正常产妇新生儿只注射乙肝疫苗10ug。 2.乙肝疫苗只在右上臂肌肉注射。 3.乙肝免疫球蛋白在大腿外侧肌肌肉注射。 4.疫苗开启后立即注射。 5.乙肝疫苗遵医嘱注射(分进口和国产)。 二、接种流程 酒精消毒皮肤右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乙肝疫苗)大腿外侧肌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三、登记 1.《乙肝疫苗接种登记》 2.《浙江省杭州市扩大免疫疫苗进出登记本》 3.《杭州市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免费使用登记表》 4.产时系统 四、宣教 出生时未接种的请到社区医院补种。 听力筛查要点 一. 注意事项 1.新生儿出生满48小时后筛查。 2.听力筛查时保持房间安静。

疫苗接种操作规程

百白破/白破联合疫苗接种操作规程 一、接种人员要持证上岗,工作衣帽穿戴整洁。 二、接种前要进一步核实接种对象。同时要向儿童家长或监护人详细询问儿童近期的健康状况、既往疾病史、过敏史及接种疫苗的反应史,凡有禁忌症的应不予接种或暂缓接种,并在接种证、卡上做好记录。 三、疫苗要冷藏保存,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严格“一人一针一管一苗”制度。 四、检查疫苗是否有效后,充分摇匀,无菌开启安瓿,准确吸取0.5ml。 五、接种儿童取侧卧位,选臀部外侧1/4处酒精常规消毒,待干后,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与皮肤呈70~90度角,快速刺入针头的2/3,放松皮肤,回抽无血后注入疫苗,快速拔出针头,用消毒干棉棒稍加按压针眼部位。 六、向儿童家长交代可能出现的反应和注意事项。 七、接种完毕后,让接种对象在观察室内停留30分钟,无反应后方可离开接种门诊。 八、对接种后废弃的注射器和安瓿要正确妥善处理。 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操作规程 一、接种人员要持证上岗,工作衣帽穿戴整洁。 二、接种前要进一步核实接种对象。同时要向儿童家长或监护人详细询问儿童近期的健康状况、既往疾病史、过敏史及接种疫苗的反应史,凡有禁忌症的应不予接种或暂缓接种,并在接种证、卡上做好记录。 三、疫苗要放在冷藏包内,做到“苗不离冰”,严格“一人一杯一勺”制度。 四、服苗方法: (一)用一次性小勺将脊髓灰质炎疫苗送入儿童口中(液体疫苗可直接滴入),用凉开水送服咽下。 (二)月龄小的儿童,喂服糖丸疫苗时可将糖丸放入口杯内,加少许凉开水碾碎,溶解成糊状服用。 (三)口服疫苗时要看服下肚,如儿童服苗后吐出,应先饮少量凉开水,休息片刻后再服。 五、向儿童家长交代可能出现的反应和注意事项。 六、接种完毕后,让接种对象在观察室内停留30分钟,无反应后方可离开接种门诊。

卡介苗接种 免疫缺陷儿童应禁忌

卡介苗接种免疫缺陷儿童应禁忌 全网发布:2012-07-26 15:10 发表者:卢水华(访问人次:849)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医师卢水华 近期媒体报道,浙江一位7个月大的儿童在接种卡介苗后出现肺部感染、播散性卡介菌病及皮肤干燥萎缩,虽经全力救治,但仍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死因被确认为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原发性免疫缺陷病——高IgE综合征,属常染色体遗传病,并已排除发病与卡介苗的质量或接种差错有关。那么如何正确看待卡介苗接种?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呼吸结核科卢水华 卡介苗预防儿童结核效果显著 卡介苗问世迄今已有80余年,是目前唯一可用的结核疫苗。在我国,卡介苗接种被称为“出生第一针”。多项有对照的现场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证实卡介苗预防结核病的效果差别很大,保护力从0~80%,因此有关卡介苗的争议一直存在。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卡介苗对成人结核病并无保护作用,卡介苗接种也不能降低结核病传播。但是针对儿童结核病的观察研究几乎一直认为,卡介苗在减少原发性结核病、结核性脑膜炎、粟粒性结核病等方面效果显著。 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性脑膜炎和播散性结核病的平均有效率为86%,预防结核相关死亡的有效率为65%,预防结核性脑膜炎死亡的有效率为64%,预防播散性结核死亡的有效率为78%。WHO文件指出,在结核感染危险性高的国家或地区,为防止儿童结核病的发生及减少结核病的死亡,早期接种卡介苗可起到很大作用。 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中一直致力于提高卡介苗的覆盖率及接种质量,目前我国婴幼儿卡介苗接种率已经上升为95%,卡介苗接种已经成为我国结核病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黄疸新生儿暂不接种卡介苗 卡介苗接种的禁忌证:①结核病、发热、急性传染病、肾炎、心脏病、免疫缺陷症、先天及后天免疫不全的婴儿或儿童、神经系统疾病、极度营养不良、湿疹或皮肤病患者。 ②急性疾病、烧伤患者、疾病恢复期(疾病结束及健康恢复之间)、近期接种天花疫苗、泌尿道感染患者。③由于使用下列药物或治疗而致免疫应答抑制:烷化剂、抗代谢药、放射治疗、类固醇。④由于下列疾病导致免疫应答降低:全身恶性肿瘤、HIV感染、γ干扰素受体缺陷、白血病、淋巴瘤。⑤早产儿或体重在2500克以下的新生儿或伴有明显的先天性畸形的新生儿。 如果早产儿家中没有传染源,最好在出生6个月后再接种卡介苗。如果半年内体重已经超过2500克,经医生检查发育正常的也可以接种。出生后有黄疸的新生儿暂时不要接种,应完全恢复正常时再接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