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各理论流派 之认知疗法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各理论流派 之认知疗法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各理论流派 之认知疗法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各理论流派

认知疗法

一、认知心理学观点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种潮流,并非学派。由于它通过实验证明,

认知领会对环境条件、刺激强度情绪发生、发展和行为方式起调节作用,所以在心理咨询中和治疗中,可以被用来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S----C----R

?S----刺激

?C---认知

?R---反应

认知影响与健康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加深,健康定义也发生了变化。在1988年国际心理卫生协会年会上,与会代表们又为健康补充了新的内容:“健康的定义还必须包括提高道德品质。因此,健康应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后三者为心理卫生的任务。”正是这一健康的新定义,促使人们的健康观发生了变化,结束了“无病就是健康”的旧观念。理论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关心自己身体健康的同时,也逐步重视起了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二、认知心理学与心理咨询

认知:一个人对某一事件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过去事件的评价,对当前事件的解释,或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的预期。同情感、意志、动机和行为相联系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认知理解对环境条件、刺

激强度、情绪发生、发展和行为方式起调节作用,在心理咨询和治

疗中,可被用来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认知过程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1)接受和评价信息的过程;

(2)产生应付和处理问题方法的过程;

(3)预测和估计结果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观点与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的不同之处。

认知心理学观点和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不同,后者认为外部刺激进入大脑以后的内部加工过程是不重要的,是不可探索的“黑箱”;而认知心理学则认为,恰恰是“黑箱”中的信息加工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认知疗法与精神分析比较

?认知疗法乃是针对心理分析疗法的缺陷而发展起来的。因为在心理分析

治疗时,常着重于心理与行为的潜意识和情感症结,而这种潜意识的欲望或情感,往往只是施治者的分析推测,不容易向患者解释,也不容易被患者接受,更不易作为治疗的着眼点来操作。治疗把着眼点放在认知上,它不必管看不到、也抓不到的潜意识,只要更正这些可用语言描述的观念、想法、信念,处理好非功能的“认知”即可。既明显,又具体,易取得患者的理解与协作。

三、认知行为治疗内涵

?认知疗法(Congnitive therapy)于本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产生,是根据

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它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认知治疗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医生的任务就是与病人共同找出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并提供“学习”或训练方法矫正这些认知,使病人的认卸更接近现实和实际,随着不良认知的矫正,病人的心理障碍亦逐步好转。

研究发现

一些研究资料表明,认知在不良行为的产生过程中可能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对此有人提出只要经过认知矫正就可达到治疗目的。拉什等曾用认知疗法和丙咪嗪治疗41例单相抑郁症门诊病人,分两组比较其疗效,发现治疗12周以后两组病人均有显著缓解,而认知疗法组病人在自我报告和临床量表评分上的改善更为明显;另外,认知疗法组病人对治疗取合作态度者较药物组为多(分别为78.9%,22.7%)。随防6-12月,疗效稳定。

1、心理障碍产生是人的认知而不是不良刺激造成的,认知是情绪和行为

反应的中介,每当人有一种想法并信以为真时,就会伴随出现相应的情绪和行为。

2、心理障碍和负性认知(消极、悲观的态度)互相影响,互相加强,形

成恶性循环,使症状得以延续。打破恶性循环成为治疗的关键。

3、情绪障碍的患者中总能发现若干认知曲解,这些认知曲解正是患者痛

苦的直接原因,识别和改变这些认知曲解,就能引起情绪改善。

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试图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所呈现的心理问题。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

而且更重视改变病人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和谐。

1.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

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认知疗法的策略,在于重新构建认知结构,

?贝克也指出,心理困难和障碍的根源来自于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

通过发现、挖掘这些思维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现实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

他认为:心理问题“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相反,它可以从平常的事件中产生,例如错误的学习,依据片面的或不正确的

信息作出错误的推论,以及像不能妥善地区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别等等。”他提出,每个人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认识世界、处世的方式或方法决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内心体验和反应。

贝克把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常见的认知歪曲归纳为五种形式:

(1)任意推断:即在证据缺乏或不充分时便草率地作出结论,如“我是无用

的,因为我去买东西时商店已经关门了。”

(2)选择性概括仅依据个别细节而不考虑其他情况便对整个事件作出结论,

这是一种瞎子摸象式的、以偏概全的认知方式。如“单位中有许多不学无术的人在工作,这是我做领导的过错。”

(3)过度引伸:或称过度泛化,是指在单一事件的基础上作出关于能力、

操作或价值的普遍性结论,也就是说从一个琐细事件出发引伸作出的结论。如“因为我不明白这个问题,所以我是一个愚蠢的人。”或“因为打碎了一只碗,所以我不是一个好母亲。”

(4)夸大或缩小:对客观事件的意义作出歪曲的评价,如“因为偶然的开玩

笑,并无恶意地撒了一次谎,于是认为完全丧失了诚意。”

(5)走极端的思维:即要么全对,要么全错,病人往往把生活看成非黑即白

的单色世界,没有中间色。如没有被聘为电视播音员,从而就产生:“我感到非常沮丧,因为没有什么地方再会聘用我了;我现在连整理房间的能力也没有了,我成为一个无用的人了。”

2、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

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牛鼻子”,把认知这个“牛鼻子”拉正了,情绪和行为的困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艾利斯总结的11种非理性信念,即“B”:

1、自己绝对要获得周围人,尤其是周围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

2、要求自己是全能的,只有在人生的每个环节都有成就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3、世界上有许多可憎、可惜、邪恶的坏人,应对他们做严厉的谴责和惩罚;

4、当生活出现不如意时,就有大难临头的感觉;

5、不愉快的事总是外界造成的,因此人是无法克服痛苦和捆扰的;

6、人生充满困难与压力,因此要设法逃避现实;

7、对危险和可怕的事情应高度警惕,时刻关注,随时准备其发生;

8、一个人以往的经验决定现在的行为,而且是永远无法改变的;

9、人必须依靠他人,特别是远比自己强的人,这样生活才会好些;

10、十分投入地关心他人,为他人的问题伤心难过;

11、人生的每一个问题,都应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一旦不能如此,便会痛苦一生。

*不合理信念的三个特征:

1、绝对化要求(demandingness)----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认为某一事情必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如“必须”、“应该”等。

2、过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如“一无是处”、“废物”等。

3、糟糕至极(awfulizing)----认为如果一件事不好的事发生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场灾难的想法。如“糟透了”、“坏极了”等。

艾利斯将以上观点概括称之为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信念(Beliefs)是指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C代表结果即症状(Consequences),艾利斯认为并非诱发事件A 直接引起症状C,A与C之间还有中介因素在起作用,这个中介因素是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即是信念B,艾利斯认为人极少能够纯粹客观地知觉经验A,总是带着或根据大量的已有信念、期待、价值观、意愿、欲求、动机、偏好等来经验A。

A B C D E模式

马尔奈和阿恩考夫(1978年)归纳了目前认知学习理论家常用的三个基本观点,对学习认知疗法有重要的意义:

(1)人们的适应性或适应不良性行为和情感的类型是经过认知过程而产生

的;

(2)这些认知过程可以被一定的“图式”(贝克将不合逻辑的推论称为图式)所

激活;

(3)治疗医师的主要角色既是诊断者又是教育者。即评定适应不良性认知过

程,安排一定的学习训练任务、矫正认知、行为和情感的类型。心理治疗手册认知治疗适于处理哪些问题和疾病?

例如

抑郁病人的思维内容是以失落感为特征的,对前途丧失信心,对工作丧失兴趣,并有生理功能的丧失(如性功能、食欲、体重等)、病人往往以“负性认知倾向”为其认知特征,“他们往往把自己看成是被剥夺了的、失败的或者是有缺陷的人;他们周围的世界充满了荆棘和艰难,几乎没有一丝成功的喜悦;他们的前途没有一点自我满足的希望,只有痛苦和挫折。”这些观念被称为抑郁认知三联征。病人往往在认知范围的大小、内容和本质上都有歪曲,形成的看法往往是固执和消极的。

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报道,认知治疗主要适用于治疗单相抑郁症门诊病人,抑郁病一般经过12周的认知治疗,80%的病人有显著改善,疗效优于用丙咪嗪药物治疗的对照组,随访一年,疗效稳定。另外,爱丁堡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匹兹堡大学的研究组也分别报道了认知治疗可以取得像抗抑郁药物一样的疗效;其中爱丁堡大学的布莱克伯恩

(1981)等人报道,将原发性抑郁症病人随机分成药物治疗组、认知治疗组和药物—认知治疗合并治疗组。经过20周的积极治疗,结果发现合并治疗的门诊病人疗效优于其他二组。但对于精神病性抑郁病人,认知治疗可能效果较差。

认知治疗还可作为神经性厌食、性功能障碍和酒精中毒等病人的治疗方法之一。例如,酒精中毒病人常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认知缺陷,尤其是刚开始戒酒的最初几周里,他们往往表现为记忆困难和解决问题困难。因此,在治疗开始阶段应重复进行几次分别会谈,要求病人做会谈笔记,并且记录每天家庭认知、行为作业完成的情况。言语交谈、行为操作、想象技术以及声像图片教育等多种渠道给病人输入信息对于酒精中毒病人的治疗亦大有帮助。

当然,并不是所有病人对这些技术的应用都有效,有些病人往往在开始治疗的时候便不合作,甚至中断治疗,对此,医生可能会认为这些病人“没有求治动机’’或“不准备治疗”。实质上,可能是治疗方法不完全适合于这些病人。因此,在对这些病人的治疗中,治疗医师应该了解和识别病人存在的认知错误,并进行适当的诘难和矫正,使得病人配合治疗医师进行戒酒。

四、治疗的关键

认知疗法是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在于如何重建人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认知疗法的大师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艾利斯

?艾利斯(Ellis)认为,经历某一事件的个体对此事件的解释与评价、认知

与信念,是其产生情绪和行为的根源。因此,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引起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只有通过疏导、辩论来改变和重建不合理的认知与信念,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梅钦伯姆

?梅钦伯姆(Meychenbaum)认为,人的行为和情绪由自我指令性语言控

制,而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儿童时代就已经内化,虽在成人期意识不到,但仍在控制人类的行为和情绪。如果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形成过程中有误,则会产生情绪障碍和适应不良行为。因此,治疗包括学习新的自我指令、使用想象技术来解决问题等。

贝克

也指出,心理困难和障碍的根源来自于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通过发现、挖掘这些思维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现实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之更好的适应环境。

五、治疗强调重点

认知疗法强调,常见的心理障碍的中心问题是某些歪曲的思维。认知治疗在于向患者提供有效的方法以克服盲目、错误的认知。从广义的角度看,认知疗法包括所有能改变错误认知的方法,如说明、教育、批评、促膝谈心等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相应地有其特殊的方法、技术和程序。

1、施治者要向求治者说明一个人的看法与态度是如何影响其心情及行为

的。

2、帮助求治者去检讨他所持有的对已、对人以及对四周环境的看法,从

中发觉跟患者主诉的问题有密切关系的一些“看法”或“态度”,并协助患者去检讨这些看法或态度与一般现实的差距,指出其错误认知的非功能性与病态性。

3、督促患者去练习更换这些看法或态度,重建功能性的、健康的看法与

态度,以便借此新的看法或态度来产生健康的心理与适应性的行为。

六、认知疗法常用的治疗技术

七、认知疗法治疗过程

(1)建立求助的动机:于此过程中,要认识适应不良的认知—情感—行为类

型。病人和治疗医师对其问题达成认知解释上意见的统一;对不良表现给予解释并且估计矫正所能达到的预期结果。比如,可让病人自我监测思维、情感和行为,治疗医师给予指导、说明和认知示范等。

(2)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于此过程中,要使病人发展新的认知和行为

来替代适应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比如,治疗医师指导病人广泛应用新的认知和行为。

(3)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念的竞争,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

的认知。于此过程中,要让病人练习将新的认知模式用到社会情境之中,取代原有的认知模式。比如,可使病人先用想象方式来练习处理问题或模拟一定的情境或在一定条件下让病人以实际经历进行训练。

(4)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于此过程中,作为新认知和训练的结果,要求

病人重新评价自我效能以及自我在处理认识和情境中的作用。比如,在练习过程中,让病人自我监察行为和认知。

?认知疗法不同于传统的行为疗法,因为它不仅重视适应不良性行为的矫

正,而且更重视改变病人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和谐。

?认知疗法也不同于传统的内省疗法或精神分析,因为它重视目前病人的

认知对其心身的影响,即重视意识中的事件而不是无意识。内省疗法则重视既往经历特别是童年经历对目前问题的影响,重视无意识而忽略意识中的事件。

?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

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医生的任务就是与病人共同找出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并提供“学习”或训练方法矫正这些认知,使病人的认知更接近现实和实际。随着不良认知的矫正,病人的心理障碍亦逐步好转。

适应症

情绪障碍、抑郁症、焦虑症、抑郁性神经症、强迫症、恐怖症、行为障碍、人格障碍、性变态、性心理障碍、偏头痛、慢性结肠炎等身心疾病。

八、认知疗法的技术

?认知转变疗法

贝克(A. T. Beck)

每周一次,总疗程15-25次

?合理情绪疗法

埃利斯(A. Ellis)

人既是理性的,同时又是非理性的。

矫正不良认知的方法

?识别自动性思维

?识别错误认知

?真实性检验

?监视苦恼和焦虑水平

?认知自控法

合理情绪疗法※

ABCDE模式

?A(activating):诱发性事件

?B(belief system):相应的信念,即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consequences):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D(disputing):辩论过程

E(effect):结局

合理的自我分析

案例2

神经性厌食病人的治疗中,除了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和家庭治疗外,还要注意这些病人的认知歪曲,因为这些病人往往存在着对自身外形、面庞等方面的认知异常,因此必须矫正他们的错误认知。例如,可以通过下述合理认知的对话和自我监察来进行:“消瘦的人是吃的过少”,“消瘦的人进食方式与正常体重人的进食方式不一样”,“消瘦的人不像正常体重的人那样健美、强壮”。要求病人完成一定量的热卡食物摄入,并进行自我监察体重、情绪和自动性思想,逐步改变不良认知。神经性厌食患者治疗多不主动,注意处理好医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案例3

性功能障碍病人,尤其是性欲减退病人的治疗,除了行为治疗以外,可以适当辅以认知矫正。认知治疗的策略在于改变抑制病人性欲的那些不合理信念,为其后采用性感集中技术创造必要条件。例如,有些病人认为“性欲旺盛是邪恶的,这种人是坏人”,在治疗中应该针对病人的这种抑制性欲的错误信念进行开导、解释,提供必要的性知识。鼓励病人采用下述说明:“即使我对性感兴趣,并不意味着我就是一个不好的人”,治疗医师亦可采用反问的方式,让病人识别和评价其适应不良性思维,例如:“如果你变得非常性感,那么将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然后再指导、告诫病人,人们的行为绝大多数是受其自身控制的,他们往往对当时所做的事情能够承担责任,很少会做出违背理智和法律的事情。从而矫正不合理认知,减轻病人的焦虑和畏惧心理,为进一步行为治疗创造了条件。

贝克认知疗法(个人整理版)

大纲 认知疗法的产生 一、贝克认知疗法的基本理论认知疗法的理论构成 常见的几种认知歪曲情形 建立治疗关系 确定治疗目标 确定问题 二、认知疗法的咨询过程检验表层错误概念 纠正核心错误概念 认知的进一步改变 新观念的巩固 识别自动性思维 识别认知错误 三、认知治疗技术真实性检验 去中心化 监控忧郁或焦虑水平 联系四、贝克认知疗法与艾利斯合理情绪疗法的比较 区别 认知疗法的适应范围 五、认知疗法的应用认知治疗法应用实例 认知疗法对抑郁的处理

贝克认知疗法 一、贝克认知疗法的基本理论 (一)认知疗法的产生 贝克认知疗法由美国临床心理家A.T贝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创立。它具有一系列独特的原理和技术,诸多实践经验也证实它“是一种比较成熟,最为重要的认知疗法”,贝克也因此被称为“认知治疗之父”。 贝克认知疗法的创立受到了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其基本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是: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相互结合与补充。但主要来源于他对抑郁症的临床研究。同艾里斯一样,贝克起初是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的。在运用精神分析治疗抑郁症的过程中,他逐渐发现,消极认知是导致抑郁的根本原因。于是,在研究抑郁症的基础上,贝克发表了《抑郁:临床、实验和理论》一文,充分论证认知在治疗抑郁症中的重要作用。 (二)认知疗法的理论构成 ?信息加工 信息加工理论是从心理病理学角度解释了个体认知导致心理障碍的过程。这种理论认为,有机体在生存过程中有一种无意识的,自动行的信息选择和加工过程,既认知过程。 ?自动思维 自动思维时贝克疗法中的核心概念。它指个体产生的,习惯化的,平时不能意识到的想法。贝克认为,人们不能意识到自动思维,但它确形成他们的歪曲信念和认同,导致不良情绪和行为。 ?认知图式 图式是我们看待问题的习惯方式。贝克把决定个体自动思维的深层次信念称为认知图式,它由以往积累的经验和有组织的知识构成。同样也指引着个体对信息的评价,预测和处理,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和行为。 ?认知歪曲 贝克将个体信息加工过程中的推理错误称为认知歪曲,认为它决定了一个人的信念即认知图式。 ?咨询关系理论 贝克认知疗法以一种“协同共建”的方式,通过咨询师和来访者的齐心协作来改变认知歪

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cognitivestyle)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

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cognitivestyle)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例如:有人喜欢与别人讨论问题,从别人那里得到启发;有人则喜欢自己独立思考。认知风格与认知能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其差别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其一,能力是指成就水平,而风格是指偏爱方式;其二,能力是指人们能够达到的最高行为,而风格是指人们的典型行为;其三,能力是一种单极变量,有高低或好坏之分,而风格是指一种双极或多极变量,无高低与好坏之分。个体在认知风格上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儿童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某种认知风格可能会保持到成年。认知加工方式有许多种,主要有: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和沉思、同时性和继时性等。 一、场独立性一场依存性 威特金等(Witkin,1940)在垂直视知觉的一系列研究中,发现了认知方式的个体差异,即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人对外部环境(“场”)的不同依赖程度上。场独立性(field-independent,简称FI)的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也很少能体察入微。而场依存性(field-dependent,简称FD)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 用隐蔽图形或镶嵌图形测验(embedded figure test)可以有效地测量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人格差异。测验图形是由一种比较复杂的图形构成的,其中隐藏着一个简单的图形。测验时,要求被试迅速地从复杂图形中找出简单的图形。 在这个测验中,复杂图形就是一个“场”,对简单图形具有掩蔽的作用。场独立性的人能迅速找出简单的图形,说明他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不受或较少受到“场”的影响;而场依存性的人较难找出简单图形,说明他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不容易把简单图形从复杂图形中分离出来。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这一人格差异,表现在心理活动的许多方面,在知觉、思维、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可以看到这种差异。整体说来,场独立性与场依

认知疗法(情绪ABC理论案例)

ABC理论自我分析 案例 毕业季到来,大家都处于各种压力综合的高压状态,因此情绪都比较浮躁,遇事都不够冷静。有一天A老师找我帮他整理了一些发票,我非常认真细致地完成了,老师说我很较真。后来选导师的时候我抽签抽到A老师,可是我把名额让出去了。后来该老师和其他同学说“XXX啊,别再给我提她了,较真的很。”以至于我再也不敢去见这位老师。 后来导师选定了,是大三的时候某专业课的一个男老师B。当年上课时他的穿着打扮比较中性化,言谈举止有点女性化,因此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X娘娘”。有一次我们没完成作业,他当着班上同学发了火,一副很讽刺的表情,很讽刺的哼哼了几声,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尖酸刻薄的印象。 前段时间“X娘娘”让我们几个同学帮他校对一些文字,我又非常认真的把每一个细小语病都揪出来,并注明错误原因。其中一处标注“严重语病问题”,写过之后我就后悔了。开会时老师看了我一眼,回去之后我越想越不对,好像老师当时是白了我一眼,一定是不满我昨天的话。再联想,以前A老师认为我太较真了,这次“X娘娘”被我说严重语病肯定会认为我较真的,肯定会和同学们说:“不要再给我提XXX了!”我都可以想象他的那种哼哼的语气,肯定恨死我了。以后毕业论文有问题需要请教,他一定会用鼻子哼哼回答。最后肯定也不会让我论文通过了。我最后肯定比不了业了。真是越想越恐怖,都不敢再去开会了,翻来覆去一晚都睡不着,做事更是毛焦火辣的。 情绪ABC理论分析 A:诱发事件。 我给老师B批注“严重语病问题”,老师B开会时看了我一眼。 B: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过分概括的评价:认为所有老师都不喜欢较真的学生;认为老师B对所有的事都会出言讽刺。糟糕至极的结果:认为只要有一点不和老师心意就会被老师讨厌,只要被老师讨厌就毕不了业、前途无望了。 C: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论认知风格与第二语言习得

论认知风格与第二语言习得 摘要: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在语言学习中,拥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通常选用的学习策略有差异。学习主体的认知风格会给外语学习者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是学习模式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城中,语言学家对主要的认知风格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学习者的认知风格不同所具有的外语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同时影响学习者学习策略或学习方法,影响教育工作者教学方法的选取。 关键词:认知风格二语习得外语学习学习模式 0.引言 认知风格是与个性密切相关的是一种变量,即个人处理信息或处理任务的首选方式。不同的认知风格影响着学习者的语言学习, 换句话说,认知风格不同的人在语言学习中所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因此最后的结果有很大差异。在心理学文献中已经发现了许多不同的认知方式,其中一些被认为是针对第二语言习得意义进行调查的。认知风格通常被讨论,就像它们是极性一样, 在现实中,人类更可能表现出一个极点或另一个极点的倾向,他们的认知风格测试的分数沿两极之间的连续统一排列。认知风格的研究中于1962年,心理学家维特金最先提出了场独立和场依赖的概念。于是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认知风格,因为钻研的角度有所不同,认知风格的分类和概念也就有所差异。认知风格具备理性和稳定性; 它与认知策略和个性密切相关,只表达个人的认知倾向,不表现智力或能力水平。因为智力是智力测验和学术测验之间的区别,只有一个维度,认知风格由极点描述。风格和能力显然不同,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某些情况下,它们是彼此关联的, 但在其他情况下,它们是不同的,认知风格逐渐由个人形成。一旦形成,就是具有稳定性,难以随着学习内容和环境而变化。 1.认知风格的类型及特点 1.1 场独立和场依赖 不同的认知风格是有差异的,依据这些差异,我们能够把认知风格分为两种,即场独立和场依赖,它们是人们处理客观世界信息的两种风格。人们对这些词的感知和理解有各种不同的见解,美国心里学家Witkino Witkin(1962)指出:在知觉活动中,取决于外部参考或受背景影响较大是场依赖特征。心理学中的场独立和场依赖是两种相反的信息处理方法,依赖领域的人根据社会参考决定他们的态度和行为,这些行为是以社会为导向,表现出沟通的技巧。然而,场独立者基于内部参考,以确定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他们非常感兴趣抽象理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什么就是CBT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CBT)就是由阿伦·贝克博士创立的一大类包括了认知治疗与行为治疗的心理治疗方法,就是通过改变个人非适应性的思维与行为模式来减少情绪与行为失调,改善心理问题的一系列心理治疗方法的总与。目前,CBT已成为世界上传播最为广泛、被使用最多的心理治疗方法。 CBT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对于心理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就是否有效,部分人还存在着疑虑与/或误解。实际上从文献分析来瞧,CBT在治疗轻-中度抑郁症中的疗效与药物相当;在中-重度抑郁症的治疗中,CBT联合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 纯药物治疗。为期两年的随访发现,经CBT治疗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仅通过药物治疗的患者。 英国NICE指南(指英国国立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美国APA指南(美国精神病学学会)、爱丁堡皇家医学院SIGN指南(苏格兰校际指南网络国家临床指南)与加拿大CANMET指南(加拿大双相障碍治疗指南)都推荐CBT为心理治疗中的首选疗法。需要特别指出的就是,CBT就是一种优秀而有效的疗法,但CBT不就是万能的:单用CBT治疗适用于轻-中度患者,但不推荐单独应用于中-重度患者,禁止单用CBT治疗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优秀的疗法需要被恰当使用。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的抑郁障碍管理部分共有九条内容,但没有任何一条内容直接提到如何进行用药管理,这与美国APA的治疗原则类似。所提到的内容全部就是关于如何建立关系、进行评估、患者监测、开展教育、提高依从性,这些问题通常比如何用药更为关键。 精神科医生应学会两条腿走路,既会药物治疗,又会心理治疗。现在的情况就是,

认知风格调查表

□认知风格 虽然教育者早就注意到学生们在学习风格(或可称认知风格)方面有很大差异,但苦于没有很好的测试方法。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所罗门(Barbara A. Soloman)从信息加工、感知、输入、理解四个方面将学习风格分为4个组对8种类型,它们是:活跃型与沉思型、感悟型与直觉型、视觉型与言语型、序列型与综合型,并设计了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学习风格量表,可以较好地进行学习风格的测试。你属于什么样的学习风格?不妨使用“所罗门学习风格自测问卷表”测试一下(https://www.360docs.net/doc/5d14186955.html,/learningstyles/ilsweb.html)(链接),以确定你自己的学习风格。 通过所罗门学习风格自测问卷表,你测定的你自己的学习风格是(可填写): □控制点类型 说明:这个测验来自互联网,完全是趣味性的测验,并不反应真实情况。对于下面的每一个问题,你同意哪一种说法:(下面三题可每题做成选择后并提交,最后统计对于上述问题,选“1”多还是“2”多,对于这两个结果系统会给出相应的判断:如果你对于上述问题多选“2”,那么就说明你是一个具有内部控制特征的人;而如果你对于上述问题多选“1”,则说明你是一个具有外部控制特征的人。) 第一题: 1.人们生活中很多不幸的事都与运气不好有一定的关系。 2.人们生活的不幸起因于他们所犯的错误。 第二题: 1.想要知道一个人是否真的喜欢你很难。 2.你有多少朋友取决于你这个人怎么样。 第三题: 1.很多时候我都感到对自己的遭遇无能为力。 2.我根本不会相信机遇或运气在我生活中会起重要作用。 做完后提交的结果为以下两种的一个: ①如果你对于上述问题多选“2”,弹出:你是一个具有内部控制特征的人; ②而如果你对于上述问题多选“1”,弹出:则说明你是一个具有外部控制特征的人。 控制点是一个连续谱,一极是外控性另一极为内控性。请根据“理论学习”部分有关内外控制点的内容,对照自己的实际情况,看看自己在哪些地方属于内部控制者,哪些地方属于外部控制者,并最终确定自己是哪种控制占主导因素(把此处实现为:网上填写并能够提交的方式或者是可以下载后上传的方式)

认知风格分类研究

认知风格分类研究 摘要: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其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最重要的特征,是组织和表征信息的一种偏好性和习惯性的方式。本文简述了认知风格的分类及其理论整合。 关键词:认知风格分类理论整合 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1],又被称为认知模式或认知方式,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中,长期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并具有个性特点的态度与风格。对认知风格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 盛行于60、70年代,进入90年代以后,该理论研究日趋成熟,且在教育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对认知风格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研究思路出发,形成了很多关于认知风格的理论模型。 1 认知风格类型 1.1场独立——场依存型(Field Independence / Field Dependence) 场独立——场依存型研究归功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特金(Herman A. Witkin 1916-1979)。该研究起因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飞行员们驾驶的飞机常在云雾中翻滚,导致他们丧失方位感而造成飞机失事。威特金等人采用棒框测验(Rod-Frame Test)、斜屋椅测验(Tilting room-Tilting chair Test)和转屋测验(Rotating room Test),用于对飞行员调整身体位置的线索(垂直知觉)进行研究。他们发现人们在判断垂直上存在着个别差异,有的主要依据自身平衡感来判断,有些则主要参照来自仪表的视觉线索,使自己的身体恢复垂直或使身体在座舱倾斜时仍保持身体垂直。基于这样的事实, 威特金提出了场独立性、场依存性的理论构想。场独立者倾向于凭借内部感知线索来加工信息,而场依存者在信息加工时倾向于以外部环境线索为指导。这里的―场‖指的是周围环境,它能不同程度地影响个体的感知。 1.2齐平——尖锐型(Leveling / Sharpening) 齐平——尖锐型是海奥兹曼等(Holzman & Klein)于1954年提出的[2]。是指迅速同化并忽略细节差异或者强调新信息的细节与变化,即个体将信息―吸收‖到个人的记忆中时表现出的差异。齐平性个体关注的是相同之处,下意识地排除了差异;而尖锐型个体喜欢寻找差异。齐平性个体倾向于将相似的记忆内容混淆起来,被记忆对象中的差异往往被丢失,或被弄得模糊不清。而尖锐性个体倾向于不将记忆中的事件相混淆,甚至夸大相似记忆内容之间的较小差异。 1.3 聚合——发散型(Convergent / Divergent)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

1.阿伦?贝克的认知疗法。 贝克(A.T.)生于l921年,l946年在耶鲁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53年获美国神经和精神病学会颁发的精神病学证书。此后,贝克从事精神分析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并于l958年在美国精神分析学院毕业。目前任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教授和认知治疗中心主任,《认知治疗与研究》主编。其主要著作有《抑郁症:原因与治疗》、《认知治疗与情绪困扰》等。 贝克是认知疗法的重要代表人之一,在他的理论中有几个重要概念:共同感受( ),自动化思维( )及规则()。 所谓共同感受就是指人们用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工具。它常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出现,包括从外界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的经验,提出问题和假设,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并加以验证等一系列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觉和思维的过程。如果人们不能正确使用这一工具,对外界信息不能做出适当的解释与评价,就会使上述过程产生局限,造成认知歪曲,从而导致错误观念并最终引起不适应的行为。 但是,人们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时,常常因不加注意而忽略了上述认知过程。因此,许多判断、推理和思维显得是模糊、跳跃

的,很像一些自动化的反应,这就是贝克理论中“自动化思维”的含义。这样,思维过程中一些错误观念也因个体不加注意而忽略了,并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而被保存下来,使个体自身对这些错误的认知观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判。这就需要咨询师运用细致的分析技术,帮助求助者分辨并改正这种错误的、习惯化的认知过程。 贝克还认为个体在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则。它们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个体依据它们评价过去,预期未来,并用它们来指导现在的行为。但是贝克进一步指出,如果个体不顾客观条件,过分按规则行事,也会使其行为不能与现实环境相协调,从而导致情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 综上所述,贝克认为如果个体不能正确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是对自己的自动化思维中某些错误观念不能加以内省,或是过分按规则行事,无论哪种情况,都会造成认知歪曲,产生不良的情绪和不适应的行为问题。 贝克指出求助者的“自动想法”是一些个人化的观念,它们由一个特定刺激引发并可导致情绪反应。贝克坚信有情绪困难的人倾向于犯一种特有的“逻辑错误”,即将客观现实向自我贬低的方

认知风格的差异

认知风格的差异 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最早是由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按照个人的独立性来划分,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独立型:有坚定的个人信念,善于独立思考,不易受他人的暗示,在困难和紧急情况下表现得沉着冷静,能独立的发挥自己的力量,甚至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顺从型:独立型差,易受暗示,屈从于权势,容易不加批判的接受别人的意见,按照别人的意见办事,在困难和紧急情况下惊惶失措。 后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根据场理论将人的性格分为场独立和场依存两种。前者也叫独立型,后者也叫顺从型。 场独立者的特点: (1)对外在线索不敏感,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和较少的受暗示性。 (2)关注于概念和抽象原则 (3)容易完成需要找出问题的关键成分和重新组织材料的任务,认知改组技能高。 (4)对他人不感兴趣,喜欢孤独的与人无关的情景 (5)行为是非社会定向的 (6)不善于社交,社会技能低 场依存者的特点: (1)更多的利用外在参照确定自己的行为 (2)具有较强的受暗示性和较少的独立性 (3)认知改组技能低,通常不易从习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中摆脱出来 (4)对他人感兴趣,优先注意自己所参与的人际关系网络的状况 (5)社会技能高,善于社交。 与学习的关系: 第一,场独立性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数学,且成绩较好,两者呈显著正相关。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以内在动机为主。场依存性学生一般较偏爱社会科学,他们的学习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他们对人比对物更感兴趣。 第二,场独立性者善于运用分析的知觉方式,而场依存性者则偏爱非分析的、笼统的或整体的知觉方式,他们难以从复杂的情境中区分事物的若干要素或组成部分。 第三,场独立性学生易于适应结构不严密的教学方法。场依存性学生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

认知疗法案例

认知疗法案例 【篇一:认知疗法案例】 摘要:本文是一例严重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研究报告。咨询过程主要运用贝克和雷米的认知行为疗法对来访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解释,针对来访者的具体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指导,最终帮助来访者顺利解决问题。节选部分咨询过程说明其中相关技术的使用,最后结合该案例总结了作者对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体会。 一、认知行为疗法的概述 (一)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结构,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其主要代有a.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a.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以及唐纳德.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cbt)。本研究报告主要依据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进行分析治疗。 (二)认知行为疗法的发展史 认知行为疗法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逐渐兴起,七十年代趋向成熟并引起广泛关注。20世纪50年代中期兴起的认知心理学在医疗中的应用促使了认知疗法的兴起,认知行为疗法正是从认知疗法与行为疗法的结合中产生的。 20世纪50年代,a.埃里斯(albert ellis)在美国创立合理情绪治疗(ret),因为它也采用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被称之为一种认知行为疗法。后融合发展为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从1955年起a.埃里斯开始发表有关合理情绪治疗的文章,1962年他总结了自己的观点及方法,出版了《心理治疗中的理性与情绪》一书,至此合理情绪疗法正式登上了心理治疗的舞台。 20世纪60年代初期,a.t.贝克(aaron t.beck)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创立了认知治疗法作为一种定式的、短期的、针对抑郁症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直接解决目前的问题并修正功能障碍的想法和行为。后成功地将这种疗法适用于完全不同的精神病性障碍和人群。 a.t.贝克等在1979年提出认知行为治疗(cbt),主张矫正行为应与矫正认知相结合。j.贝克(judith beck)是a.t.贝克的女儿,她继承并发展了其父倡用的认知治疗。 其他主要的认知行为理论家也在这一时期各自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认知行为疗法, a.拉扎鲁斯(arnold lazarus) 在1976提出多模式治疗。

认知风格测验

(三)测量工具 本调查所采用的《认知风格镶嵌图形测验》是一个知觉测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998年的修订本)。测验要求被试者在较复杂的图形中找出并描绘出隐藏在其中的一个指定的简单图形,测验得分的高低反映了被试克服隐藏图形的知觉能力——即空间改组能力的强弱。场依存——场独立性的理论认为,场独立性的被试能够顺利克服隐藏作用而分离出简单图形,而场依存性的被试克服隐藏作用分离简单图形则相对比较困难。 该图形测验是为了了解个体认知风格的场依存——场独立性这一维度而设计的纸笔测验,它对文化背景没有要求(不同文化程度的被试者都可以完成)。它主要由测验说明和测验题目组成。其中测验题目又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9道题,这是为了让被试熟悉题型供练习而用的,不记成绩,但事先不告诉被试第二、三部分,各含10道题,是正式测验题,每道题下面都标出了要找出的简单图形号码,简单图形附在测验的最后一页。测验分数是以第=、三部分中正确画出指定简单图形总数记分,每题1分,最高应为20分。 根据场依存——场独立理论,在镶嵌图形测验中得分较高者应划为典型的独立于场的人,得分较低者应划为典型的依存于场盼人。在本研究中我们是以《认知风格镶嵌图形测验》给出的成人常模为依据,按照公式:标准分数z=(被试得分一相应常模团体的平均分)/相应常模团体分数的标准差和公式:T=50+10Z。计算出T作为认知风格的代表值,如果T值大于50则表明被试倾向于场独立性,其值越大(越接近80)独立性越强;反之,如果T值小于50,则表明被试倾向于场依存性,其值越小(越接近20),依存性就越强。 三、结果分析 (一)129位藏族成年人的认知风格 从结果可知,测查的129位藏族成年人总体认知风格的代表值T=55.7,说明他们的认知风格倾向于场独立性(T值大于50分)。其中男性的代表值T=52.6,女性的代表值T=58.2,说明被调查的女性的场独立性强于男性。 (二)不同生态环境和生产方式下藏族的认知风格 从结果可知,被测查的72位生活在海拔3000m~3500m主要从事农业的藏族成年人的认知风格倾向于场依存性(T值小于50分);33位生活在海拔3500m~4000m从事以多种经营为主的混合型生产方式的藏族成年人的认知风格倾向于场独立性(T值大于50分),其独立性最强}24位生活在海拔4000m以上的以游牧为主的藏族成年人的认知风格倾向于场独立性。 (三)三种生态环境和生产方式的被试在认知风格倾向上的差异性比较 该方差分析表由SPSS统计软件完成。 从表3的结果可知,三种不同生态环境和生产方式的被试在认知风格倾向上有极显着的差异。 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不同生态环境和生产方式的被试在认知风格的倾向上确有本质的差异,其中差异最为显着的是游牧与综合这一组。说明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方式是影响认知风格的重要因素。 四、讨论 从以上取得的测查数据,我们可得出三个有关藏族认知风格的重要结论: (1)129位藏族成年人总体认知风格倾向的代表值T=55.7,说明其总体的认知风格倾向于场独立性。也就是说,被调查的藏族成年人总体认知风格是倾向于场独立性。 (2)测查结果显示,女性的T值为58.2,男性的T值为52.6。这显示了一个特殊现象,即藏族成年女性的认知风格比男性更倾向于场独立性。 (3)藏族成年人总体认知风格虽倾向于场独立性,但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方式下其认知风格却呈现了明显的差异:反映海拔在3000m~3500m从事农耕的72位被试者的T值

认知疗法ABC理论

简介认知疗法ABC理论 认知疗法于本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产生,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它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认知疗法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试图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所呈现的心理问题。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等。 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认知疗法的策略,在于重新构建认知结构,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艾利斯(Ellis)认为,经历某一事件的个体对此事件的解释与评价、认知与信念,是其产生情绪和行为的根源,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引起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只有通过疏导谈论来改变和重建不合理的认知与信念,才能达到治疗目的。贝克也指出,心理困难和障碍的根源来自于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通过发现、挖掘这些思维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现实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 艾利斯将以上观点概括称之为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信念(Beliefs)是指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C代表结果即症状(Consequences),艾利斯认为并非诱发事件A直接引起症状C,A与C之间还有中介因素在起作用,这个中介因素是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即是信念B,艾利斯认为人极少能够纯粹客观地知觉经验A,总是带着或根据大量的已有信念、期待、价值观、意愿、欲求、动机、偏好等来经验A。因此,对A的经验总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同样的A在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C,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信念有差别即B不同。换言之,事件本身的刺激情境并非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个人对刺激情境的认知解释和评价才是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 在ABC理论中,D代表治疗(disputing)通过D来影响B,认识偏差纠正了,情绪和行为困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解除或减轻,最后达到E效果(effects),负性情绪得到纠正。 认知疗法一般分为四个治疗过程: (1)建立求助的动机:于此过程中,要认识适应不良的认知—情感—行为类型。病人和治疗医师对其问题达成认知解释上意见的统一;对不良表现给予解释并且估计矫正所能达到的预期结果。比如,可让病人自我监测思维、情感和行为,治疗医师给予指导、说明和认知示范等。 (2)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于此过程中,要使病人发展新的认知和行为来替代适应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比如,治疗医师指导病人广泛应用新的认知和行为。 (3)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念的竞争,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于此过程中,要让病人练习将新的认知模式用到社会情境之中,取代原有的认知模式。比如,可使病人先用想象方式来练习处理问题或模拟一定的情境或在一定条件下让病人以实际经历进行训练。 (4)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于此过程中,作为新认知和训练的结果,要求病人重新评价

认知风格理论回顾与新进展

认知风格理论回顾与新进展 [提要] 本文系统回顾了从上世纪初到现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认知风格理论的研究从百花齐放到逐步整合统一的现状,展望未来认知风格发展的新趋势。 关键词:认知风格;回顾;新进展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不同的心理学者都对认知风格这一领域的出现有所贡献。Allport在1937年提出“生活风格”概念,他可能是第一个正式将“风格”结构和认知联系起来的研究者。从20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人们围绕着认知风格展开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很多经验。一般将认知风格理解为个体组织和表征信息的一种偏好性、习惯化的方式。 一、认知风格的早期理论 在认知方式的早期研究中,研究者倾向于以认知的某一具体过程或维度为基点去探讨认知方式问题。从研究方法上看,侧重应用分析的方法,几乎认知的每一具体过程:知觉、记忆、思维、问题解决等都有学者研究过其方式问题。这些研究为后期的认知方式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1、根据认知的知觉方式,将认知风格分为场依存型—场独立型、拘泥型—变通型。美国心理学家Witkin和Asch在垂直视知觉的研究认为场独立性的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也很少能体察入微。而场依存性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1954年克雷恩提出拘泥型—变通型认知方式。它是指个体在外在刺激干扰下因注意力是否集中而产生的个别差异。拘泥型个体容易因外物的变化而分心;而变通型个体则能较好地控制自己,不易受到外界因素变化的干扰。 2、根据认知的记忆方式将认知风格分为平稳型—敏锐型、复杂认知型—简约认知型。霍兹曼和克雷恩指出,平稳型者会简化他们感知过的东西,倾向于在旧经验的基础上吸收新知识,惯于遵循类化原则。敏锐型者则惯于遵循辨别原则,倾向于强调当前感知的任务并把它们单独处理,以区别于旧经验。凯利等人依靠段落完成法等测量方法,对复杂认知型—简约认知型认知方式维度进行了研究,复杂认知型个体在知觉过程中能考虑到各种不同线索,并能尝试综合运用它们,简约认知型个体则不善于处理复杂的问题情境,惯于按简约法则行事,不能全面照顾各种线索。 3、根据认知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将认知风格分为冲动型—沉思型、概念型—知觉型。冲动型—沉思型维度最初被卡根及其同事用于描述个体对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问题的反应速度的差异。沉思型者总是谨慎地检查完各种假设,确定没有其他情况时才给出答案。冲动型者则对问题未予以通盘考虑时便匆忙给出了问

基于认知风格理论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基于认知风格理论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王添淼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100871) [摘 要]学习者个体差异日益引起二语习得研究者的高度重视,认知风格就是一个重要的 个体差异变量。本文通过对认知风格理论及其类型和特点分析,以及对认知风格与二语习得关系 的探讨,提出基于认知风格理论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以期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的优化和课程实 施质量的提高方面提供借鉴。 [关键词]认知风格;二语习得;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1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9)02-0091-07 零、引言 认知风格(co gnitive style)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术语,亦称认知模式或认知方式。学习者的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理解、储存、转换和利用信息过程中所偏好的相对稳定的态度和方式。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随着语言教学重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语言(尤其是外语)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研究重心也从教学方法和过程的研究向语言学习过程和语言学习者本身的特点上转移,因而学习者个体差异日益引起二语习得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李哲2000)。 个体差异性研究包括探讨个体学习外语和解决问题中使用方法的差异研究,即认知风格的研究。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育者往往强调来自世界各国学习者不同的文化背景、性格、能力和性别等差异,而忽略了学习者认知风格的差异性。 实际上认知风格是一种重要的个体差异变量。(Ar mstro ng SJ2000)国外研究者已通过实验证明认知风格差异性与二语习得有很强的相关性,并直接影响二语习得者的成绩(Ka g an,Jerom e1965;Goo dman,Kenneth S1970;Doro n,Sandra1973;Abr aham,Ro berta G 1985)。因此,本文就认知风格理论,以及学习者认知风格差异性与二语习得的关系进行阐释,并提出针对学习者认知风格差异性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以引起汉语教学研究者对认知风格理论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给予关注。 一、认知风格分类 不同的研究者对认知风格的分类也不同,Riding RJ等(2000)通过对以往提出的30多种认知风格类型的基本描述、评价方法、对行为的影响以及模型间的相关性的分析,运用因素分析法证明了过去所提出的众多认知风格类型实际上是某些潜在的相同维度的不同名称或标签。分析表明,已有的认知风格类型可以归纳为两个基本的认知风格维度:整体分析 [作者简介]王添淼,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法、教育心理学和国际比较教育。

6个理论学派的特点与依据

对比分析6个理论学派的理论特点及其形成依据 人格是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全部心理特征的总和。为了揭开人格的奥秘,各学派的心理学家不约而同从自己的理论角度对人格进行了研究,致使对人格理论的研究在整个心理学界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在这里我们主要分析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人格特征理论学派、认知学派以及生物学取向学派在人格理论研究上的不同形成依据与不同特点,以便在综合的视角上审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特点及其形成依据 由于精神分析是在精神病的治疗实践中产生的,所以多研究问题人格,比如弗洛伊德在人格理论的研究中主张人性是暴力的、自我中心的和冲动的。由于精神分析的理论根基是无意识,所以其人格理论侧重研究潜意识、情欲、动机及人格等更深一层的内容,比如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部人格结构更多的是分析无意识对人格塑造的影响,又比如荣格总结人格结构是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层面构成的。由于精神分析在很多理论上的不可证伪性,致使其很多的研究包括人格理论的研究不是采用有控制的实验室实验方法,而是运用临床观察法。此外,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的研究特点还表现在偏重儿童的早期经验,强调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本能决定论,在人格的发展上忽视了人的一生是个连续发展的历程。 精神分析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在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致使整个社会精神沮丧,神经病和精神病发病率增高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和莱布尼茨等学者对无意识领域的研究对精神分析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而精神病的治疗实践直接促成了精神分析学派的形成。另外,影响精神分析的哲学主要有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以及享乐主义哲学。 二、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特点及其形成依据 由于行为主义只注重研究人的外在可观察到的行为而忽视对人意识的研究,所以多研究学习人格,所谓学习人格是指人格是各种习得性行为的结果,其人格与行为密切相关。比如华生把人格看作是一切动作的总和或者是各种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比如斯金纳认为人格是通过操作条件反射而形成的一种惯

认知行为疗法试题终稿

认知行为疗法(试题) 一、单选题 1、认知学派源自于()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分道扬镳 A.巴普洛夫 B.阿德勒 C.斯金纳 D.艾里斯 【正确答案】B 2、( )是经过长时问的积累形成了某种相对固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行动发出已经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而是按照既有的模式发出。A.自动化思考 B.自主化思考 C.习惯化思考 D.固定化模式 【正确答案】A 3、关于认知学派的基本观念,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人类的思想、感觉和行动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 B.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 C.几乎所有的人类心理活动都与认知有关 D.行为学派与认知学派的融合意味着二者不存在分歧

【正确答案】D 4、小朱学习成绩较差,在老师和同学眼中是一个“差生”,社会工作者在与其交流中发现,小朱也认为自己是坏孩子,但他很想提高学习成绩,成为好孩子。根据认知行为理论,社会工作者最适当的做法应当是( )。 A.帮助小朱改变是“坏孩子”的看法 B.为小朱提供功课辅导以提高成绩 C.让老师和同学改变对小朱的看法 D.帮助小朱宣泄早期不愉快的情绪 【正确答案】A 5、为行为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的学说是( )。 A.自我心理学 B.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C.社会学习理论 D.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正确答案】B 6、认知行为疗法是()。 A、一种技能 B、一种理论指导下的疗法

. C、一种强调关系建立的疗法 D、一种以个人价值观为指导的疗法 【正确答案】B 7、贝克的认知疗法强调()。 A、咨向师是诊断者 B、咨询师是教育者 C、咨询师治疗者 D、咨询师既是诊断者又是教育者 【正确答案】D 8、合理情绪疗法认为,扮演着中介与协调作用的是() A.情境 B.情绪 C.行为 D.认知 正确答案:D 9、ABC疗法中,A是指() A.对事件的评价与解释 B.刺激性事件 C.行为和情绪 D.治疗手段 答案:B 10、信念的特征不包括:() A.稳定性 B.执着性

六种人格流派分析自己的人格讲解学习

六种人格流派分析自 己的人格

系类:姓名:学号:班级:科目:

我对六大人格流派认知 这学期,我与同学一起选修了《人格心理学》这门课,起初,我们抱着玩的心态去上这么课,以为就是打酱油,但当我开始上这么课后,我发现我的想发错了,在老师的讲解下,我开始对人格心理学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门课也充满了趣味,让我流连其中,在这一学期的学习中,我也了解到了一些皮毛,让我影响最深刻的、最感兴趣的是人格心理学的六个流派。下面及是六个流派,和我对这些流派的认知。 一、精神分析流派 1)精神分析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 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我个人能够将自己进行分析 的比较好的应该说是防御机制。 2)压抑在我理解为主动性的自我控制,这种控制为通常针 对我不愿意发生的事情,比如说撒谎。坦白的讲,我不 是一个绝对诚实的人,至少我认为我悠闲的走在一条路 上突然有人问我在做什么,我不会浪费这难得的清闲而 去跟一个不感兴趣人瞎扯太多。另一方面,我认为压抑 也是自我、本我、超我的互相交手的方式。自我对于意 识的控制也许就是压抑着本我,当这种压抑处于绝对状 态的时候我想就是超我状态的存在。 3)精神分析流派认为本能是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小时候 吃不到什么好东西,理论上讲应该是我在口唇期的需要

没有得到满足,于是从小我养成的吃东西快的习惯。有 好吃的时候就会狼吞虎咽。在初中的时候家中变故,我 的生活环境缺少了来自大人们的关心,于是我变得沉默 寡言,不再轻易相信任何人,并且对于朋友的态度特别 敏感,对于别人的失信通常会非常在意。 二、特质流派 4)特质流派的特征是喜欢将人格分为各个特质维度,特质是 构成人格的最小单位,是激发与指导个体的各种反应的 恒常的心理结构。个性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 质。个性特质又分为三种: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 最具概括性的特质。如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中心特质是 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 5—10个。如林黛玉的清高、率直、聪慧、孤僻、内 向、抑郁、敏感,都属于中心特质。次要特质是个体不 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5)下面对五大人格因素进行自我分析。首先是神经质性, 初中时期的我由于生活环境的原因就是在这方面体现为 神经质性较强的,没有安全感,尽管学习成绩非常好, 但是依旧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用的人,也不觉得自己的 存在对于别人来说有什么意义,反而觉得对父母是一种 累赘。而后来长大懂事了,渐渐变得好了,或许环境改 变了,价值观改变了,身高增长是那段时间最开心的事

认知疗法理论与技术

认知疗法的基本理就 与操作技术 杭州市教科所孙义农 20世纪50年代艾利斯创立了他的“理性1 疗法”。1975年贝克首次提出了“认知疗法” 专业术语,并进行了更趋完备的研究与实践,之成为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后的第三大心理疗理论,并推动了全球性心理治疗方法朝着黑和灵活多样的方向发展。

认知治疗的定义 认知治疗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情丿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技术和行: 技术来改变病人不良认知,使病人的情3 与行为随之改变,社会适应 能力得到增f 的心理治疗方法。,郭沬若为女青年解忧 女青年的对联 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 春在哪里? 郭老改后的对联 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 春在心中!

个体的认知 人S 可畏, I I -1 认知治疗的主要特点 限时、短程(会谈时间、频率) 定式化会谈(回 顾、讨论、小结) 围绕问题和不纠缠过去(强调 此时此地) 讲求科学方法(资料、假设、验证、 评价) 平等合作的医患关系(商谈与指导) 苏格 拉底式逻辑提问(设计一系列问题) 家庭作业 (巩固会谈效果) 社 会 共 识 相辅相成 个体经验 走自己的路, > |?口订 I

長什么导政了个体的反应? 错误认知导致长期痛苦的案例 一位高中女生向辅导员哭诉: “在我四、五岁的时候,一个男孩子摸了我的 这件事让我一想起来就浑身打颤。当时我为什么浅抗?现在我留下了这么一个污点,叫我怎么在别人抬得起头?我一看见男生就害怕,就讨厌,虽然我自己的耻辱与他们并没有什么关系。”

认知治疗的几个支派 1、理性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治疗的基本理论为ABC理论这一理论的要点就是情绪(Gconsquence) 非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XA-action)所弓[起 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6^ 如理I土口砧- ?个令人痛心的案例 丹是美国五年级学生。丹的美术教师发]课堂上作完画后总是将作品撕掉,从不上交丹解释说“我不满意的作业绝不交给老, 老师告诉他: “你这样苛求自己会有大麻烦

认知风格差异

学生认知风格的差异,对学习影响很大,值得我们予以重点研究。 一、认知风格的内容 认知风格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指个体在知觉和学习中处理信息的方式; 二是指个体对作业作出反应而使用的各种策略。 西格尔和库柏(1974)所确认和研究的某些认知风格有: (1)注意刺激的整个特征与考察刺激的细节相对; (2)区分刺激为几大范畴与区分刺激为许多小范畴相对; (3)直接的归纳思维与逻辑的演绎思维相对; (4)快速冲动的反应行为与缓慢费力的解题行为相对; (5)客观事物分类的倾向,依据(a)可观察到的特征与(b)功能、时间或空间上的相似性,或与(c)某些共同的抽象特征相对; (6)将自己的认知结构强加于考察对象的结构之上的倾向性与凭考察对象的特征及其来龙去脉而构成自己的知觉的倾向性相对。 每一种认知风格及其变式,都会导致学习结果在速度和精确性方面以及在品质方面的差异。在心理学上用概念速度解释第一个方面,用心理分化解释第二个方面。 二、概念速度的差异 概念速度指人们在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似乎合理的可资选择的学习情境中,决定作出反应的冲动性或沉思性的程度。当面临某一学习情境并出现许多相似答案,但其中只有一个是测验题的正确答案时,在认知上冲动的学生动作迅速,甚至往往未对全部给予的选择检查完毕就能作出选择。相反,在认知上沉思的学生则需审查全部的选择,并在作出选择反应前能仔细考虑每项选择。 一般来说,认知冲动的学生反应快,但易出错。认知沉思的学生则相反。但也有些人既快又准确,有些人既慢又不准确,当然也有人作业反应快,是因为他们熟悉这作业,并不是具有冲动行为风格。 概念速度受许多因素影响,但父母的榜样作用与家庭的社交活动明显地影响一个人的概念速度。概念速度不一定影响学习效果,因为学习的成功,是由使用的策略同作业本身的要求的吻合性决定的。因此对教师来说,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而不必强行改变它。对那些缺乏有效学习认知风格的学生,要为他们提供掌握较有效的解题技能训练。例如,梅辛鲍姆和古德曼(D.MeiehenbanmandJ.Goodman,1971)在一项成功实验中,训练迅速但不准确的反应者自言自语以便指导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行为。教师首先边示范边讲解怎样一步一步地完成作业,然后要学生自己完成同样的作业,而教师从旁给予出声的指导。接着师生分别一边完成这一作业,一边自己进行出声的指导,最后当获得连续的成功后大声的自我指导便变成轻声低语,而后变成默默自语。实验的意图是通过教师明确指导示范和学生自我指导的实践,训练冲动而又粗心的学生得以有条不紊地、细心地进行学习或解决问题。 三、整体性知觉方式和分析性知觉方式 心理分化,是指人在知觉中选出特征的方式,也就是整体性知觉方式与分析性知觉方式。具有整体性知觉方式的人,很难从包含刺激的背景中将刺激分辨出来。他们的知觉易受错综复杂背景的影响,如在他们熟知图形的背景上添加一些纵横交错的线条,他们就可能感到难以认出这个熟知的图形。而具有分析性知觉方式的人,其知觉较稳固,不易为背景变化而改变,他们总是把观察的刺激同背景区分开。在同他人的接触中也善于分析,不被个人感情左右。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