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计算公式汇总

分析化学计算公式汇总
分析化学计算公式汇总

分析化学主要计算公式总结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误差

绝对误差δ=x-μ相对误差=δ/μ*100%

(2)绝对平均偏差:

△=(│△1│+│△2│+……+│△n│)/n (△为平均绝对误差;△1、△2、……△n为各次测量的平均绝对误差)。

(3)标准偏差

相对标准偏差(RSD)或称变异系数(CV) RSD=S/X*100%

(4)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真值落在μ±1σ区间的几率即置信度为68.3%

*置信度——可靠程度

*一定置信度下的置信区间——μ±1σ

对于有限次数测定真值μ与平均值x之间有如下关系:

s:为标准偏差

n:为测定次数

t:为选定的某一置信度下的几率系数(统计因子)

(5)单个样本的t检验

目的:比较样本均数所代表的未知总体均数μ和已知总体均数μ0。

计算公式:

t统计量:

自由度:v=n - 1

适用条件:

(1) 已知一个总体均数;

(2) 可得到一个样本均数及该样本标准误;

(3) 样本来自正态或近似正态总体。

例1 难产儿出生体重n=35, =3.42, S =0.40,

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

,v=n-1=35-1=34

3.查相应界值表,确定P值,下结论

查附表1,t0.05 / 2.34= 2.032,t< t0.05 / 2.34,P >0.05,按α=0.05水准,不拒绝H0,两者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6)F检验法是英国统计学家Fisher提出的,主要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方差 S^2,以确定他们的精密度是否有显著性差异。至于两组数据之间是否存在系统误差,则在进行F检验并确定它们的精密度没有显著性差异之后,再进行t 检验。样本标准偏差的平方,即(“^2”是表示平方):

S^2=∑(X-X平均)^2/(n-1)

两组数据就能得到两个S^2值,S大^2和S小^2

F=S 大^2/S 小^2

由表中f 大和f 小(f 为自由度n-1),查得F 表, 然后计算的F 值与查表得到的F 表值比较,如果 F < F 表 表明两组数据没有显著差异; F ≥ F 表 表明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

(7)可疑问值的取舍: G 检验法 G=

S

x

x -

第4章 酸碱滴定法

(1)共轭酸碱对Ka 与Kb 间的关系:KaKb=Kw

(2)酸碱型体平衡浓度([ ]),分析浓度(c )和分布系数(δa )之间的关系

(3)一元强酸溶液的pH 的计算

[H +]=

2

4w

2K c c ++ 精确式

pH=-lg c 近似式 (4)一元弱酸溶液pH 的计算 [H +]=w

a ]HA [K K + 精确式

(5-11)

(关

于[H +]的一元三次方程)

其中 [HA]=c [H +]/([H +]+K a )

·若[A -]>20[OH -](即cK a >20K w ),可以忽略因水解离产生的H + PBE 简化为 [H +]≈[A -] ∴ [H +

]=a

a ])H [(]HA [K c K +-=

(5-12)

·若不但cK a >20K w ,而且c /K a >400(即c >20[A -]或c >20[H +]),也就是弱酸的解离度[A -]/c <0.05,就可以忽略因解离对弱酸浓度的影响,于是

[HA]≈c

∴ [H +]=a cK 最简式 ·若cK a >20K w ,c /K a <400,由式(5-12)可得

[H +]=

2

4a

2a a cK K K ++- 近似式(1)

·若cK a <20K w ,C/K a >400(适用于酸极弱、且浓度极小的情况,此时[HA]≈c ),由式(5-11)可得 [H +]=w

a K cK +

近似式(2)

(5)多元酸溶液pH 的计算

最简式 ][H A][H 1a 2cK c =∴≈+

(6)两性物质(NaHA )溶液pH 的计算

最简式 ][H 21a a K K =+

(7)缓冲溶液pH 值的计算

最简式:[H+]=ca/cb*Ka

第五章 络合滴定法 (1)酸效应系数:

)(H Y α==]

[]

[][][][][][62'Y Y H Y H HY Y Y Y ++++= ==1/Y δ

在副反应中分布分数Y δ与)(H Y α互为倒数

)

(H Y α==

6

216

21211456][][][a a a a a a a a a K K K K K K H K K H K H ++++++++

==1+

4556]

[][][2a a a a K H K K H K H +++++

+6

5

3

4

]

[a

a a K K K H ++6534

][a a a K K K H +

+6

534

]

[a a a K K K H +

(2)共存离子效应系数αY (N )

)(N Y α==]

[]

[][Y NY Y + 因为[NY]==K NY [N][Y] 故:)(N Y α==1+ K NY [N]

(3)EDTA 与H+及N 同时发生副反应的总的副反应系数αY ,

结构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结构化学基础 第一章量子力学基础: 经典物理学是由Newton(牛顿)的力学,Maxwell(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Gibbs(吉布斯)的热力学和Boltzmann(玻耳兹曼)的统计物理学等组成,而经典物理学却无法解释黑体辐射,光电效应,电子波性等微观的现象。 黑体:是一种可以全部吸收照射到它上面的各种波长辐射的物体,带一个微孔的空心金属球,非常接近黑体,进入金属球小孔的辐射,经多次吸收,反射使射入的辐射实际全被吸收,当空腔受热,空腔壁会发出辐射,极少数从小孔逸出,它是理想的吸收体也是理想的放射体,若把几种金属物体加热到同一温度,黑体放热最多,用棱镜把黑体发出的辐射分开就可测出指定狭窄的频率范围的黑体的能量。 规律:频率相同下黑体的能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温度相同下黑体的能量呈峰型,峰植大致出现在频率范围是0.6-1.0/10-14S-1。 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能量最大值向高频移动. 加热金属块时,开始发红光,后依次为橙,白,蓝白。 黑体辐射频率为v的能量是hv的整数倍. 光电效应和光子学说: Planck能量量子化提出标志量子理论的诞生。 光电效应是光照在金属表面上使金属放出电子的现象,实验证实: 1.只有当照射光的频率超过金属最小频率(临阈频率)时,金属才能发出电子,不同金属的最小频率不同,大多金属的最小频率位于紫外区。 2.增强光照而不改变照射光频率,则只能使发射的光电子数增多,不影响动能。 3.照射光的频率增强,逸出电子动能增强。 光是一束光子流,每一种频率的光的能量都有一个最小单位光子,其能量和光子的频率成正比,即E=hv 光子还有质量,但是光子的静止质量是0,按相对论质能定律光子的质量是 m=hv/c2 光子的动量:p=mc=hv/c=h/波长 光的强度取决于单位体积内光子的数目,即光子密度。 光电效应方程:hv(照射光频率)=W(逸出功)+E(逸出电子动能) 实物微粒的波粒二象性: 由de Broglie(德布罗意)提出:p=h/波长 电子具有粒性,在化合物中可以作为带电的微粒独立存在(电子自身独立存在,不是依附在其他原子或分子上的电子) M.Born(玻恩)认为在空间任何一点上波的强度(即振幅绝对值平方)和粒子出现的概率成正比,电子的波性是和微粒的统计联系在一起,对大量的粒子而言衍射强度(波强)大的地方粒子出现的数目就多概率就大,反之则相反。 不确定度关系: Schrodinger(薛定谔)方程的提出标志量子力学的诞生. 不确定关系又称测不准关系或测不准原理,它是微观粒子本质特性决定的物理量间相互关系原理,反映了微粒波特性。而一个粒子不可能同时拥有确定坐标和动量(也不可以将时间和能量同时确定)[这是由W.Heisenberg(海森伯)提出的] 微观粒子与宏观粒子的比较: 1.宏观物体同时具有确定的坐标和动量可用牛顿力学描述(经典力学),微观粒子不同时具

分析化学公式

3.基本计算 (1)滴定分析的化学计量关系:tT + bB = cC + dD,nT/nB=t/b (2)标准溶液配制:cT = mT/( VT×MT) (3)标准溶液的标定: (两种溶液) (B为固体基准物质) (4)被测物质质量: (5)有关滴定度计算:T T/B=mB/VT (与物质量浓度的关系) (6)林邦误差公式: pX为滴定过程中发生变化的与浓度相关的参数,如pH或pM; ΔpX为终点pX ep与计量点pX sp之差即ΔpX=pX ep–pX sp; Kt为滴定反应平衡常数即滴定常数; c与计量点时滴定产物的总浓度c sp有关。 3.基本计算 (1)[H+]的计算:一元强酸(碱):若c a(b)≥20[OH-],用最简式:[H+]=c a;[OH-]=c b。 一元弱酸(碱):若cK a(b)≥20K w,c/K a(b)≥500,用最简式,。 多元弱酸(碱):若只考虑第一级离解,按一元弱酸(碱)处理:c a K a1(b1)≥20K w,c/K a1(b1)≥500,用最简式:;。 酸式盐:若 cK a2≥20K w,c≥20K a1,用最简式:。 弱酸弱碱盐:若cK a'≥20K w,c≥20K a,用最简式:。 缓冲溶液:若c a>20[OH-]、c b>20[H+],用最简式: (2)终点误差:强碱滴定强酸的滴定误差公式: 强酸滴定强碱的滴定误差公式: 一元弱酸的滴定误差公式: 一元弱碱的滴定误差公式: (3)冰醋酸为溶剂的标准溶液的浓度校正: 3.基本计算

(1)条件稳定常数:lgK MY'=lgK MY-lgαM -lgαY+ lgαMY (2)滴定曲线上的pM': (3)化学计量点的pM':pM'=×(pCM SP + lgK MY') (4)终点时的pM'(即指示剂的颜色转变点,以pMt表示): pMt = lgKMIn - lgαIn(H)(5)Ringbom误差公式:

分析化学第二版主要计算公式汇总共15页

分析化学(第二版)主要计算公式总结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误差 绝对误差δ=x-μ相对误差=δ/μ*100% (2)绝对平均偏差: △=(│△1│+│△2│+……+│△n│)/n (△为平均绝对误差;△1、△2、……△n为各次测量的平均绝对误差)。 (3)标准偏差 相对标准偏差(RSD)或称变异系数(CV) RSD=S/X*100% (4)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真值落在μ±1σ区间的几率即置信度为68.3% *置信度——可靠程度 *一定置信度下的置信区间——μ±1σ 对于有限次数测定真值μ与平均值x之间有如下关系: s:为标准偏差 n:为测定次数 t:为选定的某一置信度下的几率系数(统计因子)

(5)单个样本的t检验 。 目的:比较样本均数所代表的未知总体均数μ和已知总体均数μ 0计算公式: t统计量: 自由度:v=n - 1 适用条件: (1) 已知一个总体均数; (2) 可得到一个样本均数及该样本标准误; (3) 样本来自正态或近似正态总体。 例1 难产儿出生体重n=35, =3.42, S =0.40, =3.30(大规模调查获得),问相同否? 一般婴儿出生体重μ 解:1.建立假设、确定检验水准α H0:μ = μ0(无效假设,null hypothesis) H1:(备择假设,alternative hypothesis,) 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

,v=n-1=35-1=34 3.查相应界值表,确定P值,下结论 查附表1,t0.05 / 2.34 = 2.032,t < t0.05 / 2.34,P >0.05,按α=0.05水准,不拒绝H0,两者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6)F检验法是英国统计学家Fisher提出的,主要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方差 S^2,以确定他们的精密度是否有显著性差异。至于两组数据之间是否存在系统误差,则在进行F检验并确定它们的精密度没有显著性差异之后,再进行t 检验。样本标准偏差的平方,即(“^2”是表示平方): S^2=∑(X-X平均)^2/(n-1) 两组数据就能得到两个S^2值,S大^2和S小^2 F=S大^2/S小^2 由表中f大和f小(f为自由度n-1),查得F表, 然后计算的F值与查表得到的F表值比较,如果 F < F表表明两组数据没有显著差异; F ≥ F表表明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 (7)可疑问值的取舍: G检验法 G=S x x 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论 主要化学公式

初三化学金属章节计算题总结

注意:1. 此类反应一定在溶液中进行,不溶于水的化合物一般不与金属反应。 2. K、Ca、Na活动性非常强,但不能用它们置换化合物中的金属,因为它们能同溶液中的水剧烈反应。 酸碱盐溶解性的识记方法:(口诀)钾钠铵硝全溶类;不溶氯银硫酸钡;碳盐能溶MgCO3,碱类可溶是钙钡。⑴K、Na、NH4、NO3盐全溶;⑵盐酸盐:除AgCl不溶,其他全溶;⑶硫酸盐:除BaSO4不溶,其他全溶;⑷碳酸盐:除MgCO3微溶,其他不溶;⑸碱类:K、Na、NH4、Ca、Ba溶,其他不溶。 结论: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Mg、Al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Fe、Cu等在常温下几乎不能单独与氧气反应,但在点燃或加热的情况下可以发生反应;Au、Ag等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一、相同质量的异种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后,求生成H2的质量(或质量比),或生成相同质量的H2,求需各种金属的质量(或质量比) 1.例:实验室用铁和镁分别与稀盐酸反应制取H2,若生成等质量的H2,求消耗的铁与镁的质量比。 二、一定质量的某金属样品与足量酸反应后,在生成的氢气质量已知时,判断该样品中含有的可能杂质 2.例:某铁制样品可能含有镁、碳、铝、锌等杂质,取该样品3克,与足量稀H2SO4反应后。(1)若生成0.1克H2,则该样品中所含的杂质可能是()(2)若生成0.14克H2,则该样品中所含的杂质又可能是()。 三、当金属样品和生成氢气的质量均为已知时,判断该样品的可能组成

3.例:有一合金样品共重30克,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后,共放出1克H2,试通过计算推断该合金的可能组成。 ①Mg、Al ②Fe、Zn ③Zn、Cu ④Mg、Al、C 4例:某高炉用含三氧化二铁80%(质量分数)的赤铁矿石冶炼出含杂质2%(质量分数)的生铁。 (1)求三氧化二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2)求该高炉用700吨这种赤铁矿可冶炼出多少吨铁。 5例:将10g钢铁样品置于氧气流中灼烧,得到0.2g二氧化碳.求此样品中碳的质量分数.它是钢还是生铁? 6例:赤铁矿、磁铁矿、菱铁矿的主要成分分别是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和碳酸亚铁。这些成分各一吨,含铁最多的是( ) A三氧化二铁 B.四氧化三铁 C.碳酸亚铁 D.一样多 7例:我国劳动人民在3000年前的商代就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青铜是铜锡合金,它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取某青铜样品8.1 g,经分析,其中含锡0.9 g,则此青铜中铜与锡的质量比是( ) A.9∶2 B.9∶1 C.8∶1 D.4∶1

分析化学公式和计算

1、准确度:指测量值与真值之间相互接近的程度,用“误差”来表示。 (1)、绝对误差:测量值x 与真值μ的差值,δ=x -μ (2)、相对误差:指绝对误差在真值中所占的比值,以百分率表示: %100%?=μ δ % 2、精密度:指对同一样品多次平行测量所得结果相互吻合的程度,用“偏差”来表示。 (1)、绝对偏差:d=x i -x (x i 表示单次测量值,x 表示多次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 平均偏差:d =n d d d d n ++++......321=n x x n i i ∑=-1 (2)、相对偏差: x d ×100% 相对平均偏差: x d ×100% 3、标准偏差:样本标准偏差S= 1 )(2 1 --∑=n x x n i i 相对标准偏差(RSD)%= x s ×100% 例:测定铁矿石中铁的质量分数(以%表示),5次结果分别为:67.48%,67.37%,67.47%,67.43%和67.40%。计算:⑴平均偏差⑵相对平均偏差⑶标准偏差⑷相对标准偏差⑸极差 解:套以上公式 4、平均值的精密度:用平均值的标准偏差来表示n s s x x = 平均值的置信区间:n ts x ± =μ 5、异常值的取舍:Q 检验:Q= 最小 最大紧邻可疑x x x x -- G 检验:s x x G q -= 6、t 检验和F 检验 ⑴题目提供的数据与具体数值μ(权威数据)比较,t 检验: t= n s x μ -,如计算出来的值小于查表值,说明无显著性差异。 ⑵题目提供两组数据比较,问两组数据是否有显著性差异时,F 检+t 检验: F 检验:判断精密度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F=2 2 21s s (1s 是大方差,2s 是小方差,即1s 〉2s ),计算值小于 说明两组数据的精密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反之就有。 两组数据F 检验无显著性差异后,进行两个样本平均 值的比较:2 12 121n n n n s x x t R +?-= , ) 1()1() 1()1(2122 2121-+--+-= n n n s n s s R , 如果计算出来值小于查表值,表示两测量平均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7、t f ,α,例,t 8,05.0表示置信度为95%,自由度为8的t 值。 ▲两组数据有无显著性差异的计算步骤: ①利用以上公式求出各组数据的平均值x 、标准差 s == 1 )(2 1 --∑=n x x n i i 、及各组数据的个数n ②F 检验的公式套进去,注意大小分差分别是放在分子和分母上,算F 值 ③与题目提供的F 值比较大小,如果计算出来的F 值小于的话就出个结论:F 计算<F ,所以两组数据的精密度无显著性差异 ④利用上面的公式求) 1()1()1()1(2122 2121-+--+-=n n n s n s s R , 代入2 1212 1n n n n s x x t R +?-= ⑤把计算出来的t 值与题目提供的比较,如果是小于的话就给出个论:无显著性差异. 具体步骤看书上第25页的例题. 8、滴定终点误差:TE(%) = %1001010?-X ?-X ?t p p ck 强酸强碱滴定:K t =1/K w =10 14 (25℃), c=c 2 sp 强酸(碱)滴定弱碱(酸): K t =K a / K w (或K b / K w ), c=c 配位滴定:K t =K MY ′, c=c )(sp M 。 例:0.1000mol/L 的NaOH 滴定20.00ml 的0.1000mol/L 的HCl , 酚酞为指示剂(pHep=9.00),计算滴定误差。 解:根据已知条件计算

分析化学第二版主要计算公式汇总

分析化学(第二版)主要计算公式汇总

————————————————————————————————作者: ————————————————————————————————日期:

分析化学(第二版)主要计算公式总结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误差 绝对误差δ=x-μ相对误差=δ/μ*100% (2)绝对平均偏差: △=(│△1│+│△2│+……+│△n│)/n (△为平均绝对误差;△1、△2、……△n 为各次测量的平均绝对误差)。 (3)标准偏差 相对标准偏差(RSD)或称变异系数(CV) RSD=S/X*100% (4)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真值落在μ±1σ区间的几率即置信度为68.3% *置信度——可靠程度?*一定置信度下的置信区间——μ±1σ 对于有限次数测定真值μ与平均值x之间有如下关系:?? s:为标准偏差?n:为测定次数?t:为选定的某一置信度下的几率系数(统计因子)

(5)单个样本的t检验 目的:比较样本均数所代表的未知总体均数μ和已知总体均数μ0。 计算公式: t统计量: 自由度:v=n - 1 适用条件: (1)已知一个总体均数; (2) 可得到一个样本均数及该样本标准误; (3)样本来自正态或近似正态总体。 例1难产儿出生体重n=35,=3.42, S =0.40, 一般婴儿出生体重μ0=3.30(大规模调查获得),问相同否? 解:1.建立假设、确定检验水准α H0:μ = μ0 (无效假设,nullhypothesis) H1:(备择假设,alternative hypothesis,) 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计算检验统计量

化学计算公式总结

化学计算公式总结https://www.360docs.net/doc/5d14462742.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化学计算公式 一、计算相对原子质量 某原子的质量(kg)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如: 碳原子质量(kg)×1∕12 氢原子的质量(Kg) 1.674×10-27 Kg Ar(H)= —————————— = ———————————≈ 1 碳12原子质量的×1∕12(Kg) 1.9927×10-26kg×1∕12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核内质子数 + 核内中子数如: 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1(质子数)+ 0(中子数)=1 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8(质子数)+ 8(中子数)=16 二、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1、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氢气的相对分子质量:Mr(H2)=1×2=2 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Mr(H2O)= 1×2 + 16×1=18 2、计算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 化合物H2O2中,H、O两种元素的质量比= 1×2︰16×2 = 1︰16 3、计算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12×1 例:化合物CH4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C % = ————×100 = 75% 12+1×4 1×4 氢元素的质量分数:H % = ————×100 = 25% 12+1×4 或H %= 100%-75% = 25% 三、关于溶液的计算公式 1、溶液质量 = 溶质质量 + 溶剂质量 = 溶液质量×溶液密度 溶质质量 2、溶质质量分数 = ——————×100% .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 =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 溶液质量×溶液密度×溶质质量分数 2

结构化学知识点汇总.doc

第一章:原子结构 1. S能级有个原子轨道,P能级有个原子轨道,d能级有个原子轨道,同一能级的原子轨道能量,每个原子轨道最多可以排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当2P能级有2个未成对电子时,该原子可能是或者,当3d能级有2个未成对电子时,该原子可能是或者。 2. S轨道图形为,P轨道图形为沿三维坐标轴x y z 对称分布的纺锤形。 3. 主族元素的价电子就是电子,副族元素的价电子为与之和(Cu和Zn除外)。 4. 19~36号元素符号是: 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是: 5. 元素周期表分,,,,五大区。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从左到右 逐渐,原子核对外层电子吸引力逐渐,电负性及第一电离能逐渐,(ⅡA,ⅤA 特殊);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从上到下逐渐,电负性及第一电离能逐渐。 6. 依照洪特规则,由于ⅡA族,ⅤA族元素原子价电子处于稳定状态,故其第一电离能比相邻同周期元素 原子,如:N>O>C ; Mg>Al>Na ,但是电负性无此特殊情况。 7. 电负性最强的元素是,其电负值为4.0 ,其次是,电负值为3.5 第二章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 1.根据共价键重叠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键和键,一个N2分子中有个σ键个П 键,电子式为。根据共价键中共用电子对的偏移大小,可将共价键分为键和键,同种非金属原子之间是,不同原子之间形成。 2.共价键的稳定性与否主要看三个参数中的,越大,分子越稳定。其次是看键长,键长 越短,分子越(键长与原子半径有正比例关系)。键角与分子的空间构型有关,CO2,C2H2分子为直线型,键角是1800;CH4和CCl4为正四面体型,键角为;NH3分子构型为, H2O分子构型为,它们的键角均小于。 3.美国科学家鲍林提出的杂化轨道理论认为:CH4是杂化;苯和乙烯分子为杂化; 乙炔分子为杂化。其他有机物分子中,全单键碳原子为杂化,双键碳原子为杂化,三键碳原子为杂化。 4. 价电子对互斥理论认为ABn型分子计算价电子对公式为,其中H 卤素原 子做配位原子时,价电子为个;O,S做配位原子时,不提供电子;如果带有电荷,做相应加减; 出现点五,四舍五入。 5. 价电子对数目与杂化方式及理想几何构型: 补充:如果配位原子不够,则无法构成理想结构。 6.等电子原理:。 如:CO2与CS2,N2O / N2与CO,CN-,NO+ / CH4与SiH4,NH4+, / NH3与H3O+ / SO42-与PO43-,ClO4- 7.如果分子中正负电荷重心重合,则该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否则为极性分子。含有极性共价键的非极性分 子有CO2 CS2 CH4 SiH4 SO3 BeCl2 BF3 CCl4 SiCl4 PCl5 SF6。含有非极性键的极性分子:

分析化学计算公式汇总

分析化学主要计算公式总结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误差 绝对误差δ=x-μ相对误差=δ/μ*100% (2)绝对平均偏差: △=(│△1│+│△2│+……+│△n│)/n (△为平均绝对误差;△1、△2、……△n为各次测量的平均绝对误差)。(3)标准偏差 相对标准偏差(RSD)或称变异系数(CV) RSD=S/X*100% (4)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真值落在μ±1σ区间的几率即置信度为68.3% *置信度——可靠程度 *一定置信度下的置信区间——μ±1σ

对于有限次数测定真值μ与平均值x之间有如下关系: s:为标准偏差 n:为测定次数 t:为选定的某一置信度下的几率系数(统计因子) (5)单个样本的t检验 目的:比较样本均数所代表的未知总体均数μ和已知总体均数μ0。 计算公式: t统计量: 自由度:v=n - 1 适用条件: (1) 已知一个总体均数; (2) 可得到一个样本均数及该样本标准误; (3) 样本来自正态或近似正态总体。 n=35, =3.42, S =0.40,

(备择假设 , (6)F检验法是英国统计学家Fisher提出的,主要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方差 S^2,以确定他们的精密度是否有显著性差异。至于两组数据之间是否存在系统误差,则在进行F检验并确定它们的精密度没有显著性差异之后,再进行t 检验。样本标准偏差的平方,即(“^2”是表示平方):S^2=∑(X-X平均)^2/(n-1)

两组数据就能得到两个S^2值,S 大^2和S 小^2 F=S 大^2/S 小^2 由表中f 大和f 小(f 为自由度n-1),查得F 表, 然后计算的F 值与查表得到的F 表值比较,如果 F < F 表 表明两组数据没有显著差异; F ≥ F 表 表明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 (7)可疑问值的取舍: G 检验法 G=S x x - 第4章 酸碱滴定法 (1)共轭酸碱对Ka 与Kb 间的关系:KaKb=Kw (2)酸碱型体平衡浓度([ ]),分析浓度(c )和分布系数(δa )之间的关系 (3)一元强酸溶液的pH 的计算 [H + ]= 2 4w 2K c c ++ 精确式 pH=-lg c 近似式 (4)一元弱酸溶液pH 的计算 [H + ]=w a ]HA [K K + 精 确式(5-11) ( 关于[H + ]的一元三次方程)

(整理)分析化学复习资料公式

离群值的检验方法: (1)Q 检验法:设有n 个数据,其递增的顺序为x 1,x 2,…,x n-1,x n ,其中x 1或x n 可能为 离群值。 当测量数据不多(n=3~10)时,其Q 的定义为 具体检验步骤是: 1) 将各数据按递增顺序排列;2)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3)计算离群值与相邻值之差; 4) 计算Q 值;5)根据测定次数和要求的置信度,查表得到Q 表值;6)若Q >Q 表,则舍 去可疑值,否则应保留。 (2)G 检验法: 1)计算包括离群值在内的测定平均值;2)计算离群值与平均值 之差的绝对值 3)计算包括离群值在内的标准偏差S4)计算G 值。 5)若G > G α,n ,则舍去可疑值,否则应保留 (2)平均偏差:绝对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n x -x d n 1 i i ∑== (3)相对平均偏差:平均偏差占平均值的百分比:100%x d ?= r d (4)标准偏差1 ) (1 2 --= ∑=n x x S n i i (5)相对标准偏差(RSD, 又称变异系数CV )%100?= x S RSD (必考相关大题) 一、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 偶然误差符合正态分布, 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式: 为了计算和使用方便,作变量代换 (二)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我们以x 为中心,在一定置信度下,估计μ值所在的范围)(x tS x ±称为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四、显著性检验 (一) F 检验:比较两组数据的方差(S 2),确定它们的精密度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用于 判断两组数据间存在的偶然误差是否显著不同。(用来做什么?考点) 检验步骤: 计算两组数据方差的比值F , x x 2 2 2)(21)(σ μπσ--==x e x f y σ μ -=x u 令22 21)(u e x f y -==?πσ2221 )( u e u y -= =πφ即n tS x tS x x ±=±=μ) (2122 2 1S S S S F >=min max X -X X X Q 相邻离群-= S X X G -= 离群

(完整版)初中化学计算题大全

初中化学计算专题 (一)有关化学式计算题类型: 第一种类型:标签型化学式计算题: 1、在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微量元素的摄取。碘元素对人体健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下表是某地市场销售的一种“加碘食盐”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食用方法和贮藏指南可推测碘酸钾(KIO 3)的化学性质之一是 ; (2)计算碘酸钾(KIO 3)中,钾元素、碘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 ; (3)计算碘酸钾(KIO 3)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计算结果精确到0.01,下同)(4)计算1kg 这样的食盐中,应加入 g 碘酸钾(用最高含碘量计算) 第二种类型:叙述型化学式计算题: 1、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丙氨酸:CH 3CH(NH 2)COOH 等]构成的极为复杂的化合物,人体通过食物获得蛋白质,在胃肠道里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氨基酸,试计算:(1)丙氨酸分子中氮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 。(2)丙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 。 (3)丙氨酸中碳、氢、氧、氮元素的质量比 。 2、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用于汶川震后防疫的众多消毒剂中,有一种高效消毒剂的主要成分为三氯异氰尿酸(C 3O 3N 3Cl 3),又称高氯精。下列有关高氯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高氯精由4种元素组成 B .高氰精中C 、O 、N 、Cl 的原子个数比为1∶1∶1∶1 C .高氯精中C 、N 两种元索的质量比为12∶14 D .高氯精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5% 第三种类型:综合型化学式计算题: 1、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每天需要摄取足量的蛋白质,蛋白质的代谢产物主要是尿素[CO(NH 2)2]。若从食物中摄取的蛋白质经体内新陈代谢后完全转化为尿素排出体外,每人每天相当于排出尿素30g 。(1)30g 尿素中含氮元素多少克? (2)已知蛋白质中氮元素的平均质量分数为16%,则每人每天至少应从食物里摄取的蛋白质为多少克? (3)请你根据下表中几种常见食物的蛋白质含量,计算出每天至少应摄人多少克下列食物才能满足你对蛋白质的需求(可以只摄取一种食物,也可同时摄取几种食物)。 2.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服务体系,许多农户获得“测土配方施肥”服务,有效解决了施肥比例不合理问题,提高了产量,减少了环境污染。小明家种了一片麦子,经农科人员测定该片土壤需补充钾元素39kg ,氮元素42kg 。请你帮小明算算,至少需购买硝酸钾、硝酸铵各多少千克 ?

初中化学公式大全

( 原子核 夸克 夸克 质子 中子 一.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的物质,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 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注意加上原子系数计算)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7、原子的结构:???原子核?? ?质子中子电子 在离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B→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A+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C→AC+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CD→AD+CB 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 2H 2O 2 2H 2O+O 2↑此反应MnO 2是催化剂) ' 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 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2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 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它为溶质。) 23、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 +n 2 8 …n

高考化学计算公式总结

高考化学计算公式总结 (一)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1.通过化学式,根据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原子量,直接计算分子量。 2.已知标准状况下气体的密度,求气体的式量:M=22.4ρ。 3.根据相对密度求式量:M=MˊD。 4.混合物的平均分子量: 5.相对原子质量 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A1、A2表示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a1%、a2%表示原子的摩尔分数 ②元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二) 溶液计算 1、 2、稀释过程中溶质不变:C1V1=C2V2。 3、同溶质的稀溶液相互混合:C混=(忽略混合时溶液体积变化不计) 4、溶质的质量分数。 ① ②(饱和溶液,S代表溶质该条件下的溶解度) ③混合:m1a1%+m2a2%=(m1+m2)a%混 ④稀释:m1a1%=m2a2% 5、有关pH值的计算:酸算H+,碱算OH— Ⅰ. pH= —lg[H+] C(H+)=10-pH Ⅱ. K W=[H+][OH—]=10-14(25℃时) ×N A ÷N A ?? ? ? ? ? ' = ρ ρ D + + ? = =% % ) ( Bb A M a M M 混合物物质的量总数 克 物质的总质量 12 1 12 6 ? 原子的质量 一个 一个原子的质量 C + + =% % 2 2 1 1 a A a A A V N N MV m V n c A = = = 1000 C M ρω = 2 1 2 2 1 V V V C CV + + % 100 % 100 %? + = ? = 剂 质 质 液 质 m m m m m a % 100 100 %? + = S S a

6、图中的公式:1. 2. 3. 4. A n N =m n M =m V n V =n n V =

化学计算公式总结

化学计算公式总结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化学计算公式 一、计算相对原子质量 某原子的质量(kg)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如: 碳原子质量(kg)×1∕12 氢原子的质量(Kg)×10-27 Kg Ar(H)= —————————— = ———————————≈ 1 碳12原子质量的×1∕12(Kg)×10-26kg×1∕12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核内质子数 + 核内中子数如: 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1(质子数)+ 0(中子数)=1 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8(质子数)+ 8(中子数)=16 二、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1、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氢气的相对分子质量:Mr(H2)=1×2=2 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Mr(H2O)= 1×2 + 16×1=18 2、计算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 化合物H2O2中,H、O两种元素的质量比= 1×2︰16×2 = 1︰16 3、计算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12×1 例:化合物CH4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C % = ————×100 = 75% 12+1×4 1×4 氢元素的质量分数:H % = ————×100 = 25% 12+1×4 或H %= 100%-75% = 25% 三、关于溶液的计算公式 1、溶液质量 = 溶质质量 + 溶剂质量 = 溶液质量×溶液密度 溶质质量 2、溶质质量分数 = ——————×100% .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 =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 溶液质量×溶液密度×溶质质量分数四、溶解度的计算公式 溶质质量 1、溶解度(S) = —————×100g(仅适用于饱和溶液) 溶剂质量 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换算公式:

分析化学公式精选.

基本计算 (1)绝对误差:δ=x-μ (2)相对误差:相对误差=(δ/μ)×100% 或相对误差=(δ/x)×100%(3)绝对偏差:d = x i- (4)平均偏差: (5)相对平均偏差: (6)标准偏差:或 (7)相对标准偏差: (8)样本均值与标准值比较的t 检验: (9)两组数据均值比较的t检验: (10)两组数据方差比较的F检验:(S1>S2) (11)可疑数据取舍的Q检验: (12)可疑数据取舍的G检验: 3.基本计算 (1)滴定分析的化学计量关系:tT + bB = cC + dD,nT/nB=t/b (2)标准溶液配制:cT = mT/( VT×MT) (3)标准溶液的标定: (两种溶液)

(B为固体基准物质) (4)被测物质质量: (5)有关滴定度计算:T T/B=mB/VT (与物质量浓度的关系) (6)林邦误差公式: pX为滴定过程中发生变化的与浓度相关的参数,如pH或pM; ΔpX为终点pX ep与计量点pX sp之差即ΔpX=pX ep–pX sp; Kt为滴定反应平衡常数即滴定常数; c与计量点时滴定产物的总浓度c sp有关。 3.基本计算 (1)[H+]的计算:一元强酸(碱):若c a(b)≥20[OH-],用最简式:[H+]=c a;[OH-]=c b。 一元弱酸(碱):若cK a(b)≥20K w,c/K a(b)≥500,用最简式,。 多元弱酸(碱):若只考虑第一级离解,按一元弱酸(碱)处理:c a K a1(b1)≥20K w,c/K a1(b1)≥500,用最简式:;。 酸式盐:若cK a2≥20K w,c≥20K a1,用最简式:。 弱酸弱碱盐:若cK a'≥20K w,c≥20K a,用最简式:。 缓冲溶液:若c a>20[OH-]、c b>20[H+],用最简式: (2)终点误差:强碱滴定强酸的滴定误差公式: 强酸滴定强碱的滴定误差公式: 一元弱酸的滴定误差公式: 一元弱碱的滴定误差公式: (3)冰醋酸为溶剂的标准溶液的浓度校正: 3.基本计算 (1)条件稳定常数:lgK MY'=lgK MY-lgαM -lgαY+ lgαMY

高中化学常用计算公式

1. 有关物质的量(mol )的计算公式 (1)物质的量(mol )()= 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摩尔质量() g g mol / 即n= M m ;M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或原子)质量 (2)物质的量(mol )= ) (个微粒数(个)mol /1002.623? 即n=A N N N A 为常数6.02×1023 ,应谨记 (3)气体物质的量(mol )= 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 .(/) L L mol 224 即n= m g V V 标, V m 为常数22.4L 〃mol -1,应谨记 (4)溶质的物质的量(mol )=物质的量浓度(mol/L )×溶液体积(L )即n B =C B V aq (5)物质的量(mol )= )反应热的绝对值()量(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mol KJ KJ / 即n=H Q ? 2. 有关溶液的计算公式 (1)基本公式 ①溶液密度(g/mL )= 溶液质量溶液体积()() g mL 即ρ = aq V m 液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g g ?+溶剂质量)((溶质质量)溶质质量(= ) ) g g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100% 即w= 100%?液质m m =剂质质m m m +×100% ③物质的量浓度(mol/L )=溶质物质的量溶液体积()()mol L 即C B=aq B V n (2)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密度之间的关系: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100%(g/m L) 1000(m L)(g/m ol) 1(L)(m ol/L)????= 溶液密度溶质的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 ②物质的量浓度=???1000(mL)(g /mL)(g /mol)1(L) 溶液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摩尔质量 即C B = B M ρω 1000 ρ单位:g/ml (3)溶液的稀释与浓缩(各种物理量的单位必须一致): 原则:稀释或浓缩前后溶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不变! ①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即浓m 稀稀浓ωωm = ②浓溶液的体积×浓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稀溶液的体积×稀溶液物质的量浓度 即c (浓)〃V (浓)=c (稀)〃V (稀) (4)任何一种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即整个溶液呈电中性) (5)物料守恒:电解质溶液中,由于某些离子能够水解,离子种类增多,但某些关键性的原子总是守恒的。 3. 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公式(溶质为不含结晶水的固体) (1)基本公式:① 溶解度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剂质量(g)100(g) (g) (g) = ② 溶解度溶解度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饱和溶液的质量(g)100(g)(g) (g) (g) +=

分析化学公式和计算

页脚内容 1、准确度:指测量值与真值之间相互接近的程度,用“误差”来表示。 (1)、绝对误差:测量值x 与真值μ的差值,δ=x -μ (2)、相对误差:指绝对误差在真值中所占的比值,以百分率表示: %100%?=μ δ % 2、精密度:指对同一样品多次平行测量所得结果相互吻合的程度,用“偏差”来表示。 (1)、绝对偏差:d=x i -x (x i 表示单次测量值,x 表示多次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 平均偏差:d =n d d d d n ++++......321=n x x n i i ∑=-1 (2)、相对偏差: x d ×100% 相对平均偏差: x d ×100% 3、标准偏差:样本标准偏差S= 1 )(2 1 --∑=n x x n i i 相对标准偏差(RSD)%= x s ×100% 例:测定铁矿石中铁的质量分数(以%表示),5次结果分别为:67.48%,67.37%,67.47%,67.43%和67.40%。计算:⑴平均偏差⑵相对平均偏差⑶标准偏差⑷相对标准偏差⑸极差 解:套以上公式 4、平均值的精密度:用平均值的标准偏差来表示n s s x x = 平均值的置信区间:n ts x ± =μ 5、异常值的取舍:Q 检验:Q= 最小 最大紧邻可疑x x x x -- G 检验:s x x G q -= 6、t 检验和F 检验 ⑴题目提供的数据与具体数值μ(权威数据)比较,t 检验: t= n s x μ -,如计算出来的值小于查表值,说明无显著性差异。 ⑵题目提供两组数据比较,问两组数据是否有显著性差异时,F 检验+t 检验: F 检验:判断精密度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F= 22 21s s (1s 是大方差,2s 是小方差,即1s 〉2s ),计算值小于,说明 两组数据的精密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反之就有。 两组数据F 检验无显著性差异后,进行两个样本平均 值的比较:2 12 121n n n n s x x t R +?-= , ) 1()1() 1()1(2122 2121-+--+-= n n n s n s s R , 如果计算出来值小于查表值,表示两测量平均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7、t f ,α,例,t 8,05.0表示置信度为95%,自由度为8的t 值。 ▲两组数据有无显著性差异的计算步骤: ①利用以上公式求出各组数据的平均值x 、标准差s == 1 )(2 1 --∑=n x x n i i 、 及各组数据的个数n ②F 检验的公式套进去,注意大小分差分别是放在分子和分母上,计 算F 值 ③与题目提供的F 值比较大小,如果计算出来的F 值小于的话就给出 个结论:F 计算<F ,所以两组数据的精密度无显著性差异 ④利用上面的公式求) 1()1()1()1(2122 2121-+--+-=n n n s n s s R , 代入2 1212 1n n n n s x x t R +?-= ⑤把计算出来的t 值与题目提供的比较,如果是小于的话就给出个结论:无显著性差异. 具体步骤看书上第25页的例题. 8、滴定终点误差:TE(%) = %1001010?-X ?-X ?t p p ck 强酸强碱滴定:K t =1/K w =10 14 (25℃), c=c 2 sp 强酸(碱)滴定弱碱(酸): K t =K a / K w (或K b / K w ), c=c sp 配位滴定:K t =K MY ′, c=c )(sp M 。 例:0.1000mol/L 的NaOH 滴定20.00ml 的0.1000mol/L 的HCl ,以酚 酞为指示剂(pHep=9.00),计算滴定误差。 解:根据已知条件计算 (1) c sp =n/V=(20.00mlx0.1000mol/L)/(20.00mlx2) =0.05000mol/ml (2)pHep=9.00,强酸强碱的pHsp=7.00, ΔpH =2.00 1410=t K ,c=c 2sp (3)带入公式,求得:TE(%) 9、滴定度(T B T V m T B = /),例: Fe O Cr K T /7 22=0.05321g/ml ,表示每

最新武汉大学分析化学总结

1. 绝对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即,误差越小,表示测量值与真实值越接近,准确度越高;反之,误差越大,准确度越低.当测量值大于真实值时,误差为正值,表示测定结果偏高;反之,误差为负值,表示测定结果偏低.相对误差:指绝对误差相 当于真实值的百分率,表示为:,相对误差有大小,正负之 分. 2. 偏差(d)表示测量值(x)与平均值()的差值:.平均偏差:单次测定偏差的绝对值的平均值: 单次测定结果的相对平均偏差为:. 3. 单次测定的标准偏差的表达式是: 相对标准偏差亦称变异系数:. 4. 精密度偏差偶然误差增加平行实验次数 准确度误差系统误差针对产生的途径减免 5. 设测量值为A,B,C,其绝对误差为相对误差为,标准偏差为,计算结果用R表示,R的绝对误差为,相对误差为,标准偏差为. ⑴系统误差的传递公式 ①加减法:若分析结果的计算公式为,则. 如果有关项有系数,例如,则为. ②乘除法:若分析结果的计算公式,则,如果计算公式带有系数,如 ,同样可得到. 即在乘除运算中,分析结果的相对系统误差等于各测量值相对系统误差的代数和. ③指数关系:若分析结果R与测量值A有如下关系,其误差传递关系为, 即分析结果的相对系统系统误差为测量值的相对系统误差的指数倍. ④对数关系:若分析结果R与测量值A有下列关系,其误差传递关系式为 . ⑵随机误差的传递,随机误差用标准偏差s来表示最好,因此均以标准偏差传递.

①加减法:若分析结果的计算是为R=A+B-C,则.即在加减运算中,不论是相加还是相减,分析结果的标准偏差的平方(称方差)都等于各测量值的标准差平方和.对于一般情况,,应为. ②乘除法:若分析结果的计算式为,则,即在乘除运算中,不论是相乘还是相除,分析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的平方等于各测量值的相对标准偏差的平方之和.若有关项有系数,例如,其误差传递公式与上式相同. ③指数关系:若关系式为,可得到或. ④对数关系:若关系式为,可得到. 6. 如果分析结果R是A,B,C三个测量数值相加减的结果,例如,则极值误差为 ,即在加减法运算中,分析结果可能的极值误差是各测量值绝对 误差的绝对值加和.如果分析结果R是A,B,C三个测量数值相乘除的结果,例如,则极值误差为,即在乘除运算中,分析结果的极值相对误差等于各测量 值相对误差的绝对值之和. 7. 有效数字问题. 在分析化学中常遇到pH, pM,lgK等对数值,其有效数字位数取决于小数部分(尾数)数字的位数,因整数部分(首数)只代表该数的方次.例如,pH=10.28,换算为浓度时,应为,有效数字的位数是两位,不是四位. “四舍六入五成双”规则规定,当测量值中被修约的数字等于或小于4时,该数字舍去;等于或大于6时,则进位;等于5时,要看5前面的数字,若是奇数则进位,若是偶数则将5舍掉,即修约后末位数字都成为偶数;若5后面还有不是“0”的任何数,则此时无论5的前面是奇数还是偶数,均应进位. 8. 有效数字运算规则: ⑴加减法:几个数据相加或相减时,有效数字位数的保留,应以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数据为准,其他的数据均修约到这一位.其根据是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那个数的绝对误差最大.注意:先修约,在计算. ⑵几个数字相乘除时,有效数字的位数应以几个数中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那个数据为准.其根据是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那个数的相对误差最大.同样,先修约,再计算.在乘除法的运算中,经常会遇到9以上的大数,如9.00,9.86它们的相对误差的绝对值约为0.1%,与10.06,12.08这些四位有效数字的数值的相对误差绝对值接近,所以通常将它们当作四位有效数字的数值处理。 9. 频数分布: ⑴离散特性,最好的表示方法是标准偏差s,它更能反映出大的偏差,也即离散程度.当测量次数为无限多次时,其标准偏差称为总体标准偏差,用符号来表示,计算公式为 ,式中的为总体平均值. ⑵集中趋势:当数据无限多时将无限多次测定的平均值称为总体平均值,用符号表示,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