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儒道互补_之_论语十则》教案

高二语文《儒道互补_之_论语十则》教案
高二语文《儒道互补_之_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

1、理解《论语》节选各则语录的内容;整理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

2、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

本节课主要在于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的精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必修课中,我们对于孔子,对于《论语》已经了解了不少,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论语》,走进这部影响我们中国人几千年的儒家经典。

孔子的思想的核心一是“仁”。“仁”就是“两个人”,也就是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伦常各有职分,道德各有责任。

《论语》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礼”。与“仁”偏重于内心自觉追求不同,“礼”是外在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社会规范。不过,“礼”虽然是外在的规范,对“礼”的遵循仍要出自内心的自觉自愿,并且要以“仁”为心理基础,否则的话,“礼”就成为虚假的文饰了,对此,孔子批评道:“人而不仁,如礼何?”

在当今社会孔子的思想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赏析

步骤:1、诵读一遍。

2、逐句翻译,不懂的字词留下记号。

3、尝试写下你对这则语录的感悟,待会与同学共同探讨,能联系以前学《论语》时所记得的其他语录更好。

原文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理解良好的道德修养只是基础,还需要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当然,学习文化知识的根本目的也是获取真知,用以完善自己的道德品格,并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1、要做到好学,一定得先要坚定学习求知的志向,切忌分心于物质享受,以免陷于物欲,降低了学习的效果。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物质是生活质量的保证,但不是追求之根本。在当今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我们在追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给自己的精神追求留一定的空间。

2、“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还说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应该不仅指口齿伶俐,更主要指说话时不讲原则,甚至夸大其词,混淆是非,只求让听的人高兴,或者为自己的私利打算。所以,孔子痛恨“巧言”。

3、“就有道而正焉”意思是接近有德行的人来匡正自己。亲近有德行的人,远离没有操守的小人,这样就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自己犯了错误,也知道应该怎样改正。这样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言行,日积月累,就像雕琢、打磨玉器一样,终会成器。

原文2:“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也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理解这是孔子自述其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用语简练、概括。

孔子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

其实人在三十岁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断地从这个世界上收集他的资格,他的学习经验、财富、情感、名誉这一切都是在用加法的,三十岁以后就开始要用减法生活了,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要学会舍弃。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这大概是人生的一个普遍规律,说明三十岁以前是创业闯荡的时期,四十岁以后,人就不做傻事了,冷静而理智地面对世界。

原文3: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诲:教诲。知:知道。知:同“智”,聪明,明智。

译文:子曰:“由(子路)!我教诲你的知道了吗?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啊!”

理解:做学问要务实、严谨、谦虚。要正确的估量自己,不夸耀,不虚伪,人要有自知之明。

原文4: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轻]裘:泛指衣服。“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裘”:本指皮衣。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敝:使动用法。憾:抱怨)。”颜渊说:“(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处(伐:夸耀),不表白自己的功劳(施:表白)。”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平辈的人(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年轻人,使他们归依我。”(安、信、怀:都作使动词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我”、“少者”。安:安逸。怀:归依?关怀?)

理解:这则语录中,子路、颜渊、孔子各自述说志向。子路的志向,见出其率性、豪爽;颜渊的志向,见出其谦逊、克己;孔子的志向,则见出其以“仁”为本的胸怀。

提出对处理“老、中、轻”三代人的人际关系的原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在新时期,尊老敬老、真诚守信、关心青少年成长,已成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文5、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先生说:“知道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以之为乐。”先生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理解:孔子这句话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紧承好之者突出乐之者。本章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

孔子将人分成君子与小人,又把君子细分为知者与仁者。何谓知者?何谓仁者?智慧而超脱的人像流动的水一样快乐;信奉仁义道德的人像沉静的山一样恒久。虽然在孔子的思想里,他更推崇乐山的仁者(仁是孔子的主导思想)。但其实仁者、知者并无高下之别,就像自然界的山与水从无争胜之心,且互为映衬,共成山水。知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

原文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乐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指根本看不上眼)。”

理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追求吃穿享受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很容易导致不义的行为。自己私欲的极度膨胀,必然要想方设法的为了满足自己私欲而大行不义之事。但是通过不义的行为而获得的富贵是很不稳定的。你怎么得到的,最终也会怎么失去。

原文8: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开朗而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理解:《学而》篇中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个人一生没有人了解,虽有学问而没有发展的机会,还是不怨天、不尤人,这种修养是很难。所以君子要做到“坦荡荡”,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像秋月挥洒。内心要保持这样的境界,无论得意的时候或艰困的时候,都是很乐观的。但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自然的胸襟开朗,对人也没有仇怨,这是“君子坦荡荡”。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物,不计较个人厉害得失。

至于小人呢?“小人长戚戚”,小人心里是永远有事情的,不是觉得某人对自己不起,就是觉得这个社会不对,再不然是某件事对自己不利。我们都犯了这个毛病,有时候:“唉!这个社会没得搞的。”言外之意,我自己是了不起,而这个社会是混蛋。这也是“长戚戚”的一种心理病。小人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

原文9: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孔子说:“抑制自己,履行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归向仁。实行仁,全凭自己,难道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的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迟钝,也要求实行这些话。”

理解: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而现实又“礼崩乐坏”。所以孔子要恢复周礼。

克已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明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已复礼赶向了极端,无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

孔子说的“礼”,就是指当时社会生活中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应当按礼仪规范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做。也就是说,学习礼,不仅仅是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这“四勿”,就必须“克己”,也就是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这其实也正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战胜自我”。

孔子所说的“礼”的具体内容自然不能符合我们今天社会的需要,不过,讲究自我约束,用一定的社会规范来调适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个人修养,使人与人关系和谐,这种思想是应该提倡的。

原文10: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依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情:少年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戒除的是争斗;等到老了的时候,血气已经衰落了,要戒除的是贪欲。”

理解:孔子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本身就含有成年人尤其是家长有责任及时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意思,也就是要帮助孩子做好“戒”的工作。

人在中年时代对钱财的需要是最多的,同时,人在中年时代的精力和智力是最充沛的,因此争斗得最激烈,也最容易出问题,所以孔子让中年人戒斗。

老年回顾来时路,从璀璨归于平淡,美好的仗已经打过,好汉不提当年勇;老年要能舍能得,以回馈的心看清纷扰世事。

“君子有三戒”,言简意赅,提纲挈领,是养生之道,尤其是精神修养之道。当然,青年也要戒斗、戒得,壮年也要戒色、戒得,老年也要戒色、戒斗,只不过从普遍意义上来说,人生各个阶段都有主要问题,或说主要难关,渡过相应的难关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三、背诵几则你最喜爱的论语

四、作业:

1、词语抄写熟记。

2、预习《老子五章》。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版

精品文档 . 《论语》十则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二、补充材料 1.作家作品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孔子30多岁就已经很有学问,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他又回到鲁国。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了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但鲁定公最终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14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2.背景材料 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各诸侯国朝奉周天子,为王室效力)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天下争战不断,动荡不安。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关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所谓“礼”,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包括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完备了,因此他主张取法周礼。从这种思想出发,孔子认为为政应以“正名”为先,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各守其“礼”,社会则能重新走上正轨。很显然,孔子“正名”的思想,是鉴于当时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现实而阐发的。孔子也讲“仁”,不过“仁”更是作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对于从政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治”。 三、字词梳理 1.识字注音 论.语()踰.矩()盍.各言尔志()轻裘.() 曲肱.而枕()戚.戚() 2.通假字 (1)可谓好学也已.()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古今异义 (1)敝之而无憾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日 ..克己复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类活用 (1)就有道而正.焉()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4)知者动.() (5)饭.疏食、饮水() (6)克己复.礼为仁() (7)戒之在得.() 5.特殊句式 (1)敏于事而慎于言()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导学问题 1.基本理解: ○1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 三人“言志”的语言显示出他们不同的个性。子路抢先回答,急躁而不谦让,神情、个性跃然纸上;颜渊则表现出温文、舒缓的儒雅风度,内容上显示其极其重视德行修养,语势上显示出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孔子态度庄重,语调舒缓,完全是长者风范。“言志”的三句话简明、精确、含蓄而内蕴丰富,极具启发性。 ○2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 孔子的基本思想就是“仁”,就是为了人类生活所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男女老少,每个人平等相处,安分守己,这是孔子所主张的最高的理想境界。 ○3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的这句话是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来说明智者与仁者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质特征的。“知者乐水”,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这同智者捷于应对、敏于事功的精神品质相类似,能够引起智者精神上的共鸣。同样,“仁者乐山”是因为山屹立不动、宽厚育物的静的特征同仁者宽厚爱人、沉着稳健的品质有相通之处,能给仁者带来精神上的喜悦。 2.深入理解: ○1请结合孔子的经历探究他为什么主张“慎于言”。

高中语文说课教案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我说课的课题是:苏(人、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模块《》。这篇课文在本册课文中的地位是: 学习本课有以下几个作用: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重点与难点突破及途径。 本节教学重点是: 难点原因: 突破途径: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及对策: 2、内容的组织安排: 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认识类比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学习方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如:(自学法、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模型法、类比法、由简到繁法、动手动脑) 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录音机等其作用是: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分钟) l 导入……激发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第二环节:(分钟) 新课学习: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三篇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三篇 【导语】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教学目的】: 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教学难点】: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教学课时】:1课时 一、本词导入。 (师)说起苏轼,我们很快就会想起学过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首词出自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站在长江边上,面对奔腾的大江,想到了历的风流人物,他想到了谁呢?(生):周瑜。(师)他想到了周瑜这位年少有才而且早早就建立了卓越功勋的年轻将领。想到自己已经早生华发,但是至今仍然功业未成,有了壮志未酬的感慨,所以他说“人生如梦”。那么,苏轼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个在那里哀叹、满腹愁情的文人吗?难道这就是豪放派的真正风格或者是豪放派风格的全部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苏轼的另外一首创作于同一年的词--《定风波》。 二、了解作者: (师)苏轼,我们并不陌生。那么有哪位同学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呢?(提示:文学创作和人生仕途) (生)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等方面都有独到的成就。 在诗歌创作上,今存有他的诗2700多首,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但更多地方则针砭了新法的流弊。情真语挚,朴实无华,对前人很少涉及的社会题材,多所开发,取材广泛,命意新颖。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为脍炙人口。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写进诗词里。词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对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尤其显著。他对散文也有很大贡献,他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尤其是他叙事记游的散文艺术价值,有不少是广为传诵的名作,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除诗词文赋而外,他对书画也很擅长,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善长画竹石,自成风格。 总之,苏轼学识广博、才华横溢。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我国古代文学一颗灿烂的明珠。 (师)了解苏轼,我们还不得不了解他坎坷的一生。自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之后,就被朝廷委以重任。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以作诗“毁谤君相”的罪名,罪贬黄州。史称“乌台诗案”。可以说黄州只是他人生梦魇的开始。之后的苏轼又经历了他人生中两次起落。苏轼的一生都在与厄运做斗争,无论遭受怎样严重的政治*,也无论周围的处境是如何的举步维艰,他却始终能以旷达的心态泰然处之。本首词就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 注意积累。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 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下《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 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论语十则》原文论语十则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 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1《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讲评 论语十则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 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

高二语文说课稿之《问说》

高二语文说课稿之《问说》 高二语文说课稿之《问说》 高中各科目的学习对同学们提高综合成绩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精品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二语文说课稿之《问说》,希望同学们学业有成!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的所在位置及教学目的 第六单元是文言文单元,前两课讲读课文《劝学》和《师说》都是论证学习的,是讲读课文,这篇文章是课内自读课文。《问说》和《师说》的体裁都是说。学习这几篇课文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特别是这篇课文对指导学生勤学好问有积极的意义。在写作方法上这几课都有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可以借此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掌握正反论证、比喻论证,掌握若干活用词。这一篇古文虽说写于晚清,但是桐城派古文章多艰深,篇幅长,生字多。因此,要求学生加强预习,在课前掌握生字生词。 二、说教法 既然是自读课文,可以从知识迁移方面考虑,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课内自学。教师在指导时,仍要重视诵读,使学生读出语感,和《劝学》、《师说》加以比较,进一步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朗读法――粗知课文了解内容。 讨论法――深入理解掌握意义 比较法――区分异同认识特点 练习法――实践归纳掌握字词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这一课,遇到的典故多,对此通读,知其大意即可应结合实际理解问与学的关系,重在诵读,归纳比较。配以练习,突破难点。除了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还应对常用字文言实词进行归纳整理。 四、说教学程序:

1、布置预习,朗读课文。结合预习提示和注解,粗知课文大意。划分段落层次,找出论点论据。 2、导入新课,由《师说》从师而问引入《问说》由劝学即劝问引入《问说》,并指明《师说》《问说》同属说,一种议论文体裁。 3、引导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第一段的内容要点是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这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是推论。第二段论证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破其疑求一得资切磋这三个作用概括出好问则裕。第三段古人虚中不断完善三代以下有学无问第四段今人不好问的原因表现和危害,为害于心术者大。第五段今人不善问的表现。第六段从反面论证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第七段总括全文。 4、引导学生比较《师说》《问说》的相同处。 题目都有说,《师说》《问说》 都劝人们要虚心学习,要向各种人学习。 都反复运用对比的方法。 都是内容质朴,多排偶句,整散结合。 比较不同点 《师说》强调从师的重要性,学必有师,《问说》强调问的重要性,学必好问。《师说》对比对象繁多,参比内容单一。都是不耻相师与耻学与师。《问说》对比对象单一但对比内容繁多。 5、归纳词的活用。 6、学生提问教师解疑。 7、总结学习要勤学好问,要掌握正反对比论证. xx为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说课稿之《问说》就到这里,同学们一定要认真阅读,希望对大家的学习和生活有所帮助。 同类热门:: 高二语文说课稿:宇宙的边疆说课稿 高二语文说课稿:蜀道难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合集(必修一至必修五)139页)

目录 1、《荷塘月色》说课稿 (3) 2、《故都的秋》说课稿1 (6) 2、《故都的秋》说课稿2 (8) 3、《囚绿记》说课稿 (11) 4、诗经两首《氓》说课稿 (12) 5、《离骚》说课稿 (15) 6、孔雀东南飞说课稿 (17) 7《涉江采芙蓉》说课稿一. (18) 7、短歌行说课稿 (19) 8、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20) 9、兰亭集序》说课 (23) 10、赤壁赋说课稿 (24) 11、《游褒禅山记》说课稿(2则) (26) 1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30) 13、我有一个梦想说课稿 (35) 1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 (38) 15、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 (39) 16、《祝福》说课稿 (43) 17、《老人与海》说课稿 (45) 18蜀道难说课稿 (46) 19、《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48) 20、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49) 21、琵琶行说课稿 (51) 22、李商隐诗2首 (53) 23、《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55) 24、《劝学》说课稿 (58) 24《劝学》创新课说课稿 (59) 25、过秦论说课稿 (61) 26、师说》说课稿 (63) 27、动物游戏之谜 (65) 27-1动物游戏之谜 (67) 28、《宇宙的边疆》 (69) 13-1、宇宙的边疆 (70) 29、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说课稿 (71) 30、《窦娥冤》说课稿 (75) 30-1、《窦娥冤》说课稿 (76) 30-2《窦娥冤》说课稿 (77) 31、《雷雨》说课稿 (79) 32、《哈姆雷特》说课稿 (81) 33、《望海潮》说课稿 (82) 34、《雨霖铃》说课稿 (83) 35、《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84) 36、《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86) 37、《水龙吟》教案 (89)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版

《论语》十则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二、补充材料 1.作家作品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孔子30多岁就已经很有学问,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他又回到鲁国。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了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但鲁定公最终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14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2.背景材料 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各诸侯国朝奉周天子,为王室效力)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天下争战不断,动荡不安。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关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所谓“礼”,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包括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完备了,因此他主张取法周礼。从这种思想出发,孔子认为为政应以“正名”为先,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各守其“礼”,社会则能重新走上正轨。很显然,孔子“正名”的思想,是鉴于当时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现实而阐发的。孔子也讲“仁”,不过“仁”更是作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对于从政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治”。 三、字词梳理 1.识字注音 论.语()踰.矩()盍.各言尔志()轻裘.() 曲肱.而枕()戚.戚() 2.通假字 (1)可谓好学也已.()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古今异义 (1)敝之而无憾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日 ..克己复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类活用 (1)就有道而正.焉()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4)知者动.() (5)饭.疏食、饮水() (6)克己复.礼为仁() (7)戒之在得.() 5.特殊句式 (1)敏于事而慎于言()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导学问题 1.基本理解: ○1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 三人“言志”的语言显示出他们不同的个性。子路抢先回答,急躁而不谦让,神情、个性跃然纸上;颜渊则表现出温文、舒缓的儒雅风度,内容上显示其极其重视德行修养,语势上显示出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孔子态度庄重,语调舒缓,完全是长者风范。“言志”的三句话简明、精确、含蓄而内蕴丰富,极具启发性。 ○2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 孔子的基本思想就是“仁”,就是为了人类生活所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男女老少,每个人平等相处,安分守己,这是孔子所主张的最高的理想境界。 ○3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的这句话是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来说明智者与仁者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质特征的。“知者乐水”,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这同智者捷于应对、敏于事功的精神品质相类似,能够引起智者精神上的共鸣。同样,“仁者乐山”是因为山屹立不动、宽厚育物的静的特征同仁者宽厚爱人、沉着稳健的品质有相通之处,能给仁者带来精神上的喜悦。 2.深入理解: ○1请结合孔子的经历探究他为什么主张“慎于言”。

高中语文说课稿

高中语文说课稿(通用定)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号说课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等方面进行我的说课。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单元第课。本单元均属(文体)。本 单元是学生进入高中后次接触单元,侧重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是在进一步落实必 修阶段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与高考的衔接。)相比于本单元的其它两篇文章分别侧重 于和,本文侧重于。 本文主要叙述了(内容)表达了(情感) 文章(特色)。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阶段及前面必修阶段的学习中,已经了解积累并掌握了一定的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但高中阶段,《课程标准》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个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欣赏、鉴别、评价语言和文学作品。加之学生生活体验少,与作品的背景有一定的时代隔膜,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依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出于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识问题的层次程度以及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考虑,结合教材特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作家及作品。 2.梳理故事情节,理清文章层次。(文艺评论: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3.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思想情感。(分析作者所引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关系) 4.背诵文中优美句段。 5.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恰当的点拨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掌握鉴赏 文学作品的方法,提高自身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或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设置为: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掌握小说主题。 或:鉴赏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或:体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2.掌握鉴赏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基于教材……的要求) 难点:深入理解文中作者抒发的情感。(基于学情的考虑) 五、说教学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和《语文课程标准》中“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本节课将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采用诵读法、合作交流法、启发法、点拨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高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

高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 导读:一、教学要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课前预习内容 ㈠文言基础知识 A.语音 盍(hé)诲(huì)裘(qíu)敝(bì)肱(gōng)少(sh ào)者怀之 智者乐(yaò)山,仁者乐(yaò)水知者乐(lè),仁者寿。 B.通假字 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 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 C.重点字词 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

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 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 ⑤是智也(是:代词,这) 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 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 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 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 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⑥克己复礼 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E.重点虚词: 主要是“于”、“而”、“之”、“且”,请学生针对原文,选

部编版高中语文说课稿-《师说》说课稿

部编版高中语文说课稿 《师说》说课稿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第10课《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师说》是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论说文。文中韩愈批评了“耻学于师”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为师。表现了他不顾流俗,锐意改革世风的进取精神。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关于大纲《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诵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的用法;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关于考纲据《大纲》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要求: ①理解(能力层级B级):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级):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 (四)关于学情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①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重点) ②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有感情地、用多种语气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难点) ②培养学生自读注释、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三)德育目标

高中论语十则翻译

高中论语十则翻译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4、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 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 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轻声](伐:夸耀),不宣扬自己的功劳(施:张大,夸大)。”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辈的人(朋友)信任我;年少的人得到关怀(安、信、怀:都作使动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怀:归依[依孔安国说])。”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高中语文说课稿

高中语文说课稿 导读: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1 一.关于教材: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两千年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一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二篇。该单元所选中国古代古体诗8首,其中《诗经》中3首,汉魏晋五言诗3首,《孔雀东南飞》并序以及《离骚》节选。在该单元中,《离骚》节选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继北方黄河流域出现《诗经》之后,在南方长江流域出现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新诗体,其本身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楚辞作品,尤其是屈原的《离骚》从词句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鲜明,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 从作品的内容看,《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政治抒情长诗,全诗373句2400余字,既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成分,整首诗歌感情回环激荡,撼人心魄。课文节选了长诗的第一节,内容主要是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关于教学方法 结合作品特点,按照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古典诗歌方面阅读能力的要求,我把《离骚》节选的教学目的确定为以下两点:

一是了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二是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评价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高中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诗歌的评价能力,但对于时代久远的楚辞作品,评价的前提――读懂诗歌的内容方面,仍存在困难,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鉴赏重要的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 关键词句的疏通。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教材特点和面临的具体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具体教学措施如下: 第一,充分预习。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 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说课稿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说课稿 第二环节: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由于本课含有较多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如:“离骚者,犹离忧也”中的“离”通罹难的“罹”,以及注释中并没有出现的“齐与楚从亲”的“从”通“纵”,合纵的意思。 “秦虎狼之地”中的“虎狼”是名词做状语。还有判断句如“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等。字词是学生读懂文章的基础,教师请数位学生通过逐段朗读结合教师的讲解,既订正了字音,又梳理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体现了语文是基础性和工具性学科。疏通字词和句子后,教师请学生默读课文,划分层次,提取圈点出关键词。学生边读边思考,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本课提纲,教师根据学生答复适时板书。(板书内容见第四)此外,对于文本的第12自然段,出现了屈原和渔父的对话,教师请学生分角色朗读,领会人物的情感,又可以活泼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 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理清文本思路,概括要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为下一步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做铺垫。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 文本的第三自然段是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历来评价屈原的重要文字,所以教师以两个问习题为线索,请学生重点研读此段。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习题目:

问习题一:屈原写《离骚》的原因; 问习题二:请分别用不同的符号圈出文中记叙,议论和抒情的句子。 问习题一学生可以在文本中用原文答复:“盖自生怨也”和“忧思而作离骚”,使学生能够领会屈原受冷遇和排斥的痛苦,以及他面临困难时表现的高洁品质。 问习题二学生首先通过文本详细句子区分这三种写法方法,进而领会司马迁在记议论,在议论中又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接着,教师请学生重点研读文本4-11自然段,并出示讨论习题:《屈原列传》是屈原的传记,为何却用7个自然段的大篇幅写怀王和其别人?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基本可以明确作者这样写是为了通过写怀王的昏庸反衬屈原对楚国的重大作用和表现他的高洁品质。 此时,教师点拨,通过讲述司马迁的经历对学生思考问习题的深度进行拓展:司马迁和屈原在人生经历上又很多相似之处,都曾遭受陷害和放逐,司马迁是“借别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史学家认为此篇可以看作二人的合传,作者在议论的过程中表达的不平之气的思想感情也就可以得到理解了。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之下,既了解的有关司马迁的文史知识,又拓展了思考问习题的深度,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品评历史人物,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目的所要求的。

高二语文《沂水春风》说课稿

高二语文《沂水春风》说课稿 高二语文《沂水春风》说课稿 高二语文《沂水春风》说课稿1 一、说教材分析 《论语选读》是继必修模块之后,“文化论著”系列选修课的一种,安排在高二上学期。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文化的能力。全书共十五课,大体分为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不同专题。但具体到每则材料的话,则并不排除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解读。《沂水春风》虽然是课本中第十三课(学习与教育),但主要描述的是孔子与其弟子讨论志向的情景,是全书中集中阐述志向的文章,也是唯一一篇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的文章,不同于其它语录那般篇幅短小。在上过《为政以德》和《克己复礼》之后,学生对孔子的政治理想已经有所了解,所以我将《沂水春风》提上来先上,使得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目标和终极理想。 二、说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中对《论语选读》的具体学习要求是正确理解课文,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个人精神品格,体会并把握阅读文化论著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据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积累宾语前

置,定语后置等文言特殊句式;通过朗读,培养语感,背诵文中重点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理解孔子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与比较阅读,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及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虽然《论语选读》的每一篇都有注释和全文翻译,但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文言文阅读水平和历史文化积淀,我还是将以往文言文中的字词教学作为了重点之一,要求学生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等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特殊句式。而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分析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和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也提到《论语选读》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所以,我尝试运用自主预习、课堂诵读、小组探究、比较阅读等教学方法,力求引导学生从三子之志入手,明确他们的共同点,然后描绘沂水春风图,概括曾皙的志向,并从孔子的点评中,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希望学生能本着探究的精神,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第二单元 第1课 论语十则完美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 《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理解、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了解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多样性及文化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正确的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立身处世、讲求个人修养,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有名的宰相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二)了解儒道互补。 (三)孔子、《论语》简介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

“礼”、“义”。 (四)文本内容讲析。 (通过反复诵读、自学、讨论,深入理解掌握以下内容) 1.“学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读解】:此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君子可以不求食饱、不求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和工作都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 2.“为政”篇 原文:“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专心求学;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没有疑惑;五十岁知道了天命;六十岁听别人的意见能够包容;七十岁时一切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子曰:“由(子路)!我教诲你的知道了吗?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啊!” 【读解】:这一则讲的是人的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分为了几个阶段,真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地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后一则强调了要正确的估量自己,不夸耀,不虚伪,人要有自知之明。 3.“公冶长”篇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轻]裘:泛指衣服。“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裘”:本指皮衣。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说课稿 一等奖

高中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1、学习巧妙的语言修辞,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2、能力目标:训练朗读、分析、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鉴赏语言美,掌握情景交融艺术手法 (四)教学难点:通感的学以致用 二、说教法: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年龄、心理特征(感性思维为主),拟采用诵读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讨论法。声情并茂的配乐诵读法:此法可使听众渐入佳境,引起共鸣。图文并茂的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打出荷塘月色图幻灯片,配合语言描绘,视听结合,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和想象,使学生多角度感受到美。合作互动的设疑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中探讨。 三、说学法:教学相长,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以提升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自学自我提升。 1、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提高效率;课后拓展,多渠道阅读相关文章,广开眼界,锻炼自身收集信息、自主阅读能力。 2、多模仿示范朗读,是提高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 3、深入研读课文,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思辨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2分钟)

1、拟用旧知识导入法,让学生列举关于“荷”“月”的古诗词等名句,如 “小荷才露尖尖角”“出污泥而不染”“月上柳梢头”“月儿弯弯照九 州”,等等。 2、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为赏析语言美,感受画面美。 (二)4、5、6段课文分析(33分钟) 先介绍作者是为了排遣不宁静的心情,选择了独游荷塘,然后自然过渡到4、5、6段荷塘月色的学习。(一两句简单的过渡必不可少,即可突出重点,又保证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和严谨性。) 1、朗读训练(8分) 课前预习已整体感知文章,课堂设计配乐朗诵,加深美感印象,可挑选学生代表与老师一起声情并茂的朗读,并进行点评。 2、赏析语言美,品味画面美(25分) 提问:这几段写了什么,都说它美,它美在何处, 理论依据:美感是一种心理现象,美感产生的生理基础有视、听、味、嗅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品味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也需要调动多种感官的想象,这种美的想象属于心理学中的再造想象,即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进行的想象。一句话,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想象,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感受的空间,才能深刻品味到这种美。 语言美 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使得意象更形象,如文中荷花的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如此光洁、莹润、精致的荷花,你能不多看几眼吗, 学以致用:发挥想象,仿写或扩写,写出你心中的荷花(仿写、扩写是高考考察的语文能力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