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的格律和56种写法

七绝的格律和56种写法
七绝的格律和56种写法

(转)

(建议写xx用xx)

1,xx仄起(首句不入韵)⊙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2,xx仄起(首句入韵)⊙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3,xx平起(首句不入韵)⊙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4,xx平起(首句入韵)⊙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第1xx:

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liè,转折点)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如唐贾岛

《渡xx》

客舍xx已十霜,

归心日夜xxxx。

无端更渡xx,

却望xx是故乡;

xx

《夜雨寄xx》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第2xx:

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

如宋xx

《游xx》

终日看山不厌山,

买山终待xx闲。

山花落尽山长在,

xx空流山自闲;

xx

《爱闲》

一生心事只求闲,

求得闲来鬓已斑。

更欲破除闲耳目,

要听流水要看山;

xx湜

《舟中二绝》

(其一)

浮生已是一孤舟,

更被孤舟载出游。

xx人挾妻子,

家于xx上去无愁。

第3xx:

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

如宋xx

《绝句》

人言落日是天涯,

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xx相掩映,

xx还被暮云遮;

明xx

《回xx》

回雁峰头xxxx,

xx黯黯不胜情。

xx已道xx远,

今过xx又几程。

xx词云

平芜尽处是春xx,

行人更在xx外,

亦此句xx。第4xx:

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

如唐xx

《度破xx》

眼见风来沙旋转,

经年不省草生时。

xx塞外无春到,

总有春来何处知;

xx

《牡牛图》

xxxxxx流,

卧吹孤笛弄清秋。

放牛莫放xx下,

昨日xx虎食牛。第5xx:

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

如宋xx

《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坐》

去岁中秋正病余,

爱他明月强支吾。

今年老矣差无病,

后夜中秋有月无;

xx

《送春呈xx》

去年春尽在xx,

醉送东风泪满巾。

今日春归倍惆怅,

相逢不是去年人。第6xx:

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则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复字作呼应,斯与前法差异耳。

如宋皱xx

《xx》

前年谪向xx去,

岭上xx正作花。

今日霜缣玩标格,

xx风外数枝斜;

xx

《水口行舟》

昨日扁舟xx簔,

xx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

依旧xx绿树多”。第7xx:

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则不用“昔年”、“去岁”等字,然其实指往日之意,固隐含于其中也。

如唐xx

《解闷》

一辞xx十经秋,

每见xx故丘。

今日xxxx蕨,

何人为觅xxxx;

xx

《xx逢xx十二衍》

与子相逢俱少年,

xx城郭酒如川。

如今xx知多少,

风雨xx共被眠。第8xx:

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与前法小异。

如唐xx

《xxxx》

xx荒台xx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唯有xx,

曾照xxxx里人;

明xx

《xx歌》

xxxx问六朝,

璚枝玉蕊已烟消。

只今惟有湖边柳,

犹对春风学舞腰。

第9xx:

以“如相问”三字置第三句后,其所问者何事,不必说明,但观其第四句答词,则其问意自显矣。

如唐xx

《xx送xx》

寒雨xx夜入xx,

平明送客xx孤。

xx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xx;

xx

《赠xx百户xx舍人》

七十xx鬓已斑,

xx送出xx。

过家儿子如相问,

为报衰翁二月还”。

第10xx:

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如唐高适《塞上闻笛》

雪净xx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xx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xx;

xx

《舟中有成》

故乡xx无涯,

水面云深日又斜。

欲问浮生何所似,

试来风处看xx。

第11xx:

第三句亦用“为问”、“试问”等字作起,以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无”、“几”、“何”、“谁”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如唐杜牧

《秋xx途中》

潇潇山路穷xx,

淅淅溪风雨岸xx。

为问寒沙新到雁,

来时还下xx无;

xxxx

《又和景文韵》

xxxx一时栽,

付与春风自在开。

试问壁间题字客,

几人不为看花来。

第12xx:

以第三句作诘问语,用“何”、“谁”、“几”、“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如唐白居易

《xx》

花寒懒发鸟慵啼,

信马闲行到xx。

何处未春先有思,

柳条无力xx;

或并第四句亦承上句一气作问,

如明陆容

《题画》

林屋重重枕野塘,

水花千顷一归航。

何年了却公家事,

来趁山人几日凉。

第13xx:

亦以第三句作诘问语,但“何”、“谁”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如唐xx

《送xx十四之xx》

xx相接水为乡,

君去xx正淼茫。

日暮征帆泊何处,

天涯一望断人肠;

xx《清夜xx》

小楼人醉月初斜,

xx迢迢隔海涯。

短笛谁吹断肠曲,

xx香雪落xx。第14xx:

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而但于第三句冠以“如何”二字。如唐xx

《无题》

紫府仙人号宝灯,

云浆未饮结成冰。

如何雪月交光夜,

更在瑶台十二层;

xx

《之xx宿剧头铺,夜闻xx》

xx事贤劳只自嗤,

一官今是五年期。

如何独宿荒山夜,

更拥寒xx听子规。

第15xx:

但以第四句作诘问语,故“如何”二字,即冠其句首。如宋项安世

《夜雨》

夜窗疏雨不堪听,

独坐xx万感生。

今夜故人江上宿,

如何禁得打篷声;

清xx

《无园种菜》

五更风露有精神,

浩荡xx处处匀。

菜色青葱真可爱,

如何比拟到饥民。

第16xx:

以“何如”二字冠第三句者。

如元唐朝

《五无吟六首之一》

云在空中变态奇,

风来江上浪漪漪。何如风定云开后,

xxxx一色时;

明xx

《题溪山深隐图》

xx寒流一两家,

柴门昼掩待归鸦。

何如只向人间住,

与客携壶踏落花。

第17xx:

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第三句必用“不知”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必用“何”、“几”、“那”、“无”等字以足之。

如xx翰

《春日思归》

xxxx杏发花,

年光误客转思家。

不知湖上菱歌女,

几个xx在若邪

(邪,音ya,二声,牙音。若邪:

溪水名,在越州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城东北);

xx

《题xx所藏王叔明竹》

烟雨苕溪忆旧游,

画图遗墨见风流。

不知xx飞归后,

又是山中几度秋。

第18xx:

第三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下必用“谁”、“何”、“多少”等字。

如唐xx《xx词》

xx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金党xx

《xx》

水结xx冻未漪,

风凌枯木怒犹威。

不知春力来多少,

便有青蝇负暖飞。

第19xx:

第三句亦用“不知”二字作起,但非用作诘问语,故其下不用“谁”、“何”、“多少”等字。

如xx涯

《xx》

年少辞家从冠军,

金鞍xx去邀勋,

不知xx伤寒水,

惟见xx起暮云;

xxxx

《蕉窗听雨图xx乞题》

滴尽残窗碎雨声,

破人秋梦到天明。不知一夜诗情好,

转在潇潇xx。

第20xx:

“不知”二字,用在第三句三四二字,以非诘问语,故其下无“谁”、“何”、“多少”等字,而第四句则或用“犹”、“还”、“又”等字以呼应之。

如唐xx《xx》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xx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xx

《题福教寺诗》

残山剩水一荒基,

xx烟笼xx低。

xx不知身是客,

xx还恋旧巢泥。第21xx:

第四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后必缀以“何”、“谁”、“无”、“几”等字。

如唐xx

《客中作》

xx美酒xx,

玉椀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xx,

不知何处是他乡;

xxxx

《xx感事》

xxxx水东流,

今古推移几度秋。

四面xx长歛黛,

不知终日为谁愁。第22xx:

第四句虽冠以“不知”二字,而却非问语,故不用“谁”、“何”、“无”、“几”等字。

如唐xx

《xx楼》

花明柳暗绕天愁,

上尽重城更xx。

欲问xx向何处,

不知身世自悠悠;

清周准

《蝴蝶词》

xx里逐芳尘,

自爱翩跹粉泽新。

多少繁华任意恋,

不知只是梦中身。

第23xx:

只第四句作诘问语,或但用“谁”、“几”、“何”、“无”等字,或兼用“知”字于其句首。如唐李贺

《xx》

男儿何不带xx钩,

收取xx五十州。

请君暂上xx,

若个书生xx;

(若个:

谁,那个)

xxxx

《与xx闲游》

水xxxx,

雪消风暖不生尘。

城中车马应无数,

能解闲行有几人。

第24xx:

第四句用“知是”或“知有”、“知在”二字冠之,而第三句则必预言其所以知之之故也。

如宋xx

《溪流》

xx才行又复开,

一声隐隐只空雷。

家僮忽报溪流涨,

知是前村落雨来;

xx之

《夜行》

老去功名意转疏,

独骑瘦马取长途。

xx到晓犹灯火,

知有人家夜读书。

第25xx:

第三句以“不如”或“不及”、“不似”、“输与”、“输他”等字作起,所以见彼此比较之意也。

如宋陆游

《看xx,马上戏作》

xx疏篱已过清,

月中霜冷若为情。

不如折向金壶贮,

画烛银灯看到明;

xx

《吊xx》

文章巧与世相违,

身后新恩事已非。

不及萋萋原上草,

一番春雨绿如衣。

第26xx:

亦于第三句用“不及”、“不如”、“不似”等字,以见比较之意,特此二字不用在第三句首,而用在三四二字,斯与前一法稍异耳。

《长信秋词》

奉帚平明xx开,

且将团扇暂徘徊。

xx不及寒鸦色,

犹带xx日影来;

xx陆游

《杂感》

故旧书来问死生,

时闻剥啄叩xx。

自嗟不及东家老,

至死无人识姓名。

第27xx:

为第三句与第四句作比较者,故“不及”、“不似”、“不如”、“不比”、“输与”等字,用在第四句之首。

如唐xx

《赠xx》

xx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xxxx千尺,

不及xx送我情;

古体诗和近体诗解读

古体诗和近体诗解读 一、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概念 1、古体诗的概念及特点 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诗而言,它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是一种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总的艺术要求以“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无拘无束,直抒胸臆见长”。可任人自由发挥是其最大优点。按体名分类,包括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以及后来的“古绝”、“古风”等;按每句字数分类,一般为五言、七言、杂言,亦包括三言、四言、六言。 因其没有固定的格律限制,创作的空间与自由度较大。 2、近体诗的概念及特点 近体诗是隋唐人对于当时诗的格律化的一种称法。是相对于以前没有格律的古体而言的一个概念,所以又叫格律诗。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格律性。《辞海》对格律诗的解释为:“诗歌的一种,也是一种诗体。形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倘有变化,要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排律。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总之:要判断一首诗是否符合格律就看该诗是否达到格律诗的要求,这有四方面: (1)字句要求。格律诗的字数是固定的,五绝与五律都是五言句,各为二十字与四十字,七绝与七律都是七言句,各为二十八字与五十六字。排律则字数不限。

(2)平仄要求。一句之中和句与句之间平仄,都有特定的规定。 (3)用韵要求。格律诗用平声韵脚,除有时首句入韵外,都是单句仄脚不入韵,双句平脚入韵。 (4)对仗要求。律诗首尾两联对偶与否可以随意,中间两联必须对偶。 有人会说,格律诗分明是古时候的诗,为什么叫近体诗呢?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诗的诗,也称为古体。 3.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两者的明显差别就在于,是否有严格的格律。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指出律诗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第一,字数合律,五律为四十字,七律为五十六字七绝28 字五绝20 字;第二,律诗对仗合律,中间两联对仗;第三,平仄合律,每句平仄须依一定的格式,并讲究粘对。如果只具备第一个因素,就不是格律诗,而是古风,只是字数与律诗相合;如果只具备前两个因素,仅是古风式的律诗,也就是“拗律”。 古体诗在这几方面,或没有要求,如对对仗并没有要求;或要求较宽,对字数、用韵的要求也较宽。但从大的方面来说,也还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二、格律诗的形成 我们知道,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又分为律诗、绝句两类。那么什么叫格律诗呢?通俗地讲,“格”就是规格、格式、法度,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方面的规定性,比如诗的句式、字数、平仄、粘对替要求;“律”就是规律、音律、气韵,是节奏、结构等内在的规定性,比如诗的押韵和起承转合。合起来看,格律就是由平仄,声韵,律句,粘对替,字数等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架构,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格律诗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间两联要对仗等。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

七言律诗与七言绝句平仄格式

七言律诗 一、篇幅固定。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 二、押韵严格。全篇四韵或五韵,一般逢偶数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要同韵。 三、讲究平仄。即要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四、要求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1.平起首句入韵式(绝句1+2)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起首句不入韵式(绝句2+2)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首句入韵式(绝句3+4)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首句不入韵式(绝句4+4)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绝句 对联笼统的说是1,3,5不论,2,4,6分明--即平仄相对 上联必须以仄音收尾,而且不能出现三仄尾,下联必须以平音收尾,不能以三平尾结束1.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何写七言绝句五十六法

如何写七言绝句五十六法

如何写七言绝句五十六法 七言绝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乐”,“最合于诗人之陶写”,“自唐迄今千数百年,为之者众,好之者弥笃”(邵祖平《七绝诗论》)。于其作法,“宋人犹少道及,至元明清间,始多扬扢商榷,然皆破碎不全,绝无系统”(同上),今幸有冯振《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出矣。 素有“广西才子”之称的冯振心先生(1897年——1983年),名振,号“自然室主人”,17岁学诗,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有《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等著作传世。当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教于上海大夏大学时,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就七言绝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异者,略分如干类,先博举其例,而后综籀其法”,授于门生,周振甫、冯其庸咸得其惠。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1936年由世界书局出版,1985年3月北京市中国书店据以影印。1986年齐鲁书社将其与《诗词杂话》、《七言律髓》并为《诗词作法举隅》出版,新增诗例

117首,而56种作法之分类未变。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精选了唐至清代七言绝句佳作1381首,按类比法分成56类,在每类末精当扼要地指出其艺术技巧作法的特征和奥妙之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研究者,凡读之,都足以发人深省”(党玉敏《冯振传略》),周振甫并专门著文引介(《<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小引》)。笔者偶然在超星数字图书馆网得读该书,深以为然,乃变其归纳法之著述体例为演绎法之奥秘指引,先揭示冯先生所归纳提炼之具体作法,后辅以便于理解的二三诗例,以贡献于诸位诗友。 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如唐贾岛《渡桑乾》 “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

近体诗与古体诗

自主招生积累篇 近体诗与古体诗 2013-01-16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类别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近体诗包括绝句(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 特点 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 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2、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必须对仗; 3、一般来说,诗韵必须押同部到底的平声韵。 相关知识 平仄 一、先辨汉字的四声和平仄 根据字音读来的高低长短、缓急升降,古人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仄声包括上、去、入三调。古之“入声”字读音在普通话中已基本消失。现在,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与上声、去声构成现在的“四声”,即“妈麻马骂”,前两为平,后两为仄。入声字的发音都较短促,对于诗词的朗诵也有其特定的效果,不可当它完全不存在。如“的、滴、答、一、七、学、雪、绝”等字,都是入声。现代南方地区有很多方言依然保持了入声,如在上海广东等地的方言里,很容易就能把“一、滴”等入声字从“衣、低”等平声字中区分出来。不过,如果是北方的朋友,恐怕就需要逐渐地学习和掌握了。 二、律诗的平仄交替特点 了解了什么是平仄后,我们现在开始讲解律诗的平仄问题了,有些格律书,列出了什么“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让初学者一看就觉得头晕,以致于把格律看成为表达内容的镣铐,这其实是很不科学的。律诗的格律,本来就是根据汉语的声调总结出来的,照着格律写出来的诗读起来抑扬顿挫,能有更好的音乐效果。其实,律诗的格律很简单,说白了就是平仄交替原则,怎样交替呢?请听我慢慢说来。 一般来说,在七言句当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然是间隔开的(如第二个字是平声,第四个字必然是仄声,第六个字则又是平声,反之亦然。)五言近体相当于七言近体除去首二字,掌握了七言,五言的平仄交替情况也了然于心。再记住粘对格律: 1、对,每联的对句(即后一句)和它出句(即前一句)在平仄上必须

诗词平仄格律及常见诗病(精校版)

诗歌平仄格律及常见诗病(精校版) 一、五绝平仄 1.五绝仄起,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例:《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2. 五绝仄起,首句入韵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例:《哥舒歌》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 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 不敢过临洮。 3.五绝平起,首句不入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例:《听筝》李瑞 鸣筝金粟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 时时误拂弦 4.五绝平起,首句入韵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例:《闺人赠远》王涯

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 为报辽阳客 流芳不待人二、五律平仄 1.五律仄起,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例:《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 3.五律平起,首句不入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例:《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另一式:首句可改为平平仄仄平 2.五律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例:《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4.五律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七绝56种写法

七绝的56种写法 第一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 春到千花绽艳姿,伏天戏水乐滋滋。秋凉冬冷蚊蝇少,却恋伏天戏水时。 第二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一字多重。 冬日观梅更喜梅,养梅需要细栽培。梅花绽放春将至,瑞雪飘飘梅伴随。 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她。有朝一日寒霜降,只见青松不见花。(取自民间流传的一首老诗。作者不详。新韵。笑拗松救)。 第三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 诗山耸立远天涯,望断天涯宏志加。已觅极峰崎曲径,极峰还要苦攀爬。 第四法: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 诗海无涯苦作舟,仄平韵里孕风流。谦虚勤奋高楼上,更有高楼在上头。 第五法: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 去岁中秋学友逢,诚心祝愿感情浓。今年相约重新聚,可惜中秋无友踪。 第6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则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复字作呼应,斯与前法差异耳。 前年网络遇伊人,作赋谈诗联系频。今日空间多走访,一天不见似三春。 第7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

今”等字,而首句则不用“昔年”、“去岁”等字,然其实指往日之意,固隐含于其中也。 无虑儿时自在闲,上学习字总觉难。如今已过三十后,才懂当年日子甜。 第8法: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与前法小异。 好汉空提往日骄,风云叱咤任逍遥。只今唯有英雄气,坐看新人来弄潮。 第9法:以“如相问”三字置第三句后,其所问者何事,不必说明,但观其第四句答词,则其问意自显矣。 四十不惑正当年,工作家庭随愿还。好友同学如相问,多亏往日遇师贤! 第10法: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 绵绵白绢铺原野,素裹银装天地间,借问梅花何作伍,白郎不嫁再无攀。 ( 白郎——指雪)。 第11法:第三句亦用“为问”、“试问”等字作起,以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无”、“几”、“何”、“谁”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 好诗妙对网屏栽,词友诗朋喜乐哉。试问空间题字客,几人不是爱文才。 第12法:以第三句作诘问语,用“何”、“谁”、“几”、“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 儿女求知接送忙,供应高校费饥荒。何年操就儿孙事,高枕无忧福寿康。 第13法:亦以第三句作诘问语,但“何”、“谁”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 学生毕业觅差忙,父母无权心脑伤。鸿雁不知何处去,欲流心泪费思量。 第14法: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而但于第三句冠以“如何”二字。 枉法贪赃混蛋官,酒山肉海腹便便。如何流落狱中客,原是东窗事已翻。

李贺古体诗对词创作的影响

李贺古体诗对词创作的影响 摘要李贺所创作的一些古体诗在形式、风格、内容及情调上,都与词有着渊源 的紧密关系,其对后人词的创作有开启之功。 关键词李贺古体诗词影响 李贺诗深受楚辞、乐府、齐梁体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自 己独树一帜的诗风,这种诗风对后人文学创作影响很大,其主要体现之一就是对 词创作的影响。 李贺以诗著称于世,世人称其人为“鬼才”。但也有不少文人,另辟蹊径,论 证了李贺与词的关系。许学夷《诗源辨体》卷二十一中曰:“韩(翃)七言古,艳冶婉媚,乃诗余之渐。如“重门寂寞垂高柳”……等句,皆诗余之渐也。”;其卷二 十六曰:“ 李贺乐府七言,声调婉媚,亦诗余之渐(上源于韩翃七言古,下流至 李商隐、温庭筠七言古)。如“啼蛄吊月勾阑下”等句,皆诗余之渐也。”;其卷二 十又说:“李贺古诗或不拘韵,律诗多用古韵,此唐人所未有者。又仄韵上去二声杂用,正合诗余。”许学夷首次挖掘出了李贺诗歌蕴涵着词创作的成分:乐府、七言诗的内容和格调,都具有明显的词性质,因而大胆提出了其乐府、七言为“诗余之渐”的观点,并通过“渐”字,一字指明了李贺诗歌创作在逐渐向词发展的趋势。 词在中唐已由民间词发展为文人词。李贺的创作仍属于诗歌的范畴,属于诗人,从严格的角度来说,并不能说词人。但其创作中带有明显词的性质,尤其是 燕乐对其创作的影响。 唐代五绝与七绝,常被用来歌唱。但绝句整齐的句式并不能适应燕乐复杂多变、长短不一的需要,而只能加以声衬字,或拆句减字。逐渐地,长短句的词便 应运而生了。有些乐府诗已具有歌词性质,再加上参差句式,经过文人的改造, 是完全可以发展为词的。李贺正是在对燕乐与乐府诗相融合的过程中完成了对乐 府诗的创新,使它在形式上向词逐渐演化。 李贺再追求诗歌灵活自由多变的形式的同时,执著地追求着它与燕乐的配合,使其具有乐府诗具有能歌唱的性质。他的(《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歌》、《申胡子觱篥歌》、《秦王饮酒歌》等对音乐描述具有超凡脱俗的妙悟,充分证 明他是位精通音乐的人。以《大堤曲》为例,分析李贺乐府诗特点及其与词之间 的渊源关系。 妾家住横塘,红纱满桂香。青云教绾头上髻,明月与作耳边珰。莲风起,江 畔春;大堤上,留北人。郎食鲤鱼尾,妾食猩猩唇。莫指襄阳道,绿浦归帆少。 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 这首诗歌从结构上分析,两处大的意义停顿,第一处到“留北人”,写居住的 留恋之地之景,第二词到最后,写感慨,警之景物易逝,强调及时行乐。这种两 层的形式,是非常与词上下两阙相吻合的。另外该诗三次换韵(①香、珰②人、唇③道、少、老)。其二、这首诗采用三五七句式,参差错落,但又不失工整,其中大量的三字句,是后人词中经常采用的句式。这种长短不一的体式,体现了 作者以声填词的特征,很像后人创作之词。其三、明人许学夷指出:“李贺古诗或 不拘韵,律诗多用古韵,此唐人所未有者。又仄韵上去二声杂用,正合诗余。李 商隐、温庭绮亦然。后人于上去二声杂用,一则惑于李贺诸君,二则惑于俗 音。”(《诗源辨体》卷二十六)可见,词的用韵规律亦有源于李贺之处。就声调而言,这首诗中均有“仄韵上去二声杂用”的情况。诗中少、老为上声,而道为去声。尤其要强调的是,李贺诗中常用去声韵,而这种用韵词人为表达情感,增强节奏

七绝的56种写法

七绝的56种写法

七绝的56种写法 第一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 春到千花绽艳姿,伏天戏水乐滋滋。秋凉冬冷蚊蝇少,却恋伏天戏水时。 第二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一字多重。 冬日观梅更喜梅,养梅需要细栽培。梅花绽放春将至,瑞雪飘飘梅伴随。 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她。有朝一日寒霜降,只见青松不见花。(取自民间流传的一首老诗。作者不详。新韵。笑拗松救)。 第三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 诗山耸立远天涯,望断天涯宏志加。已觅极峰崎曲径,极峰还要苦攀爬。 第四法: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 诗海无涯苦作舟,仄平韵里孕风流。谦虚勤奋高楼上,更有高楼在上头。 第五法: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 去岁中秋学友逢,诚心祝愿感情浓。今年相约重新聚,可惜中秋无友踪。 第6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则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复字作呼应,斯与前法差异耳。 前年网络遇伊人,作赋谈诗联系频。今日空间多走访,一天不见似三

春。 第7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则不用“昔年”、“去岁”等字,然其实指往日之意,固隐含于其中也。 无虑儿时自在闲,上学习字总觉难。如今已过三十后,才懂当年日子甜。 第8法: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与前法小异。 好汉空提往日骄,风云叱咤任逍遥。只今唯有英雄气,坐看新人来弄潮。 第9法:以“如相问”三字置第三句后,其所问者何事,不必说明,但观其第四句答词,则其问意自显矣。 四十不惑正当年,工作家庭随愿还。好友同学如相问,多亏往日遇师贤! 第10法: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 绵绵白绢铺原野,素裹银装天地间,借问梅花何作伍,白郎不嫁再无攀。 ( 白郎——指雪)。 第11法:第三句亦用“为问”、“试问”等字作起,以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无”、“几”、“何”、“谁”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 好诗妙对网屏栽,词友诗朋喜乐哉。试问空间题字客,几人不是爱文才。 第12法:以第三句作诘问语,用“何”、“谁”、“几”、“安”、“那” 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 儿女求知接送忙,供应高校费饥荒。何年操就儿孙事,高枕无忧福寿康。 第13法:亦以第三句作诘问语,但“何”、“谁”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 学生毕业觅差忙,父母无权心脑伤。鸿雁不知何处去,欲流心泪费思量。 第14法: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而但于第三句冠以“如何”二字。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福高高二12班 旧体诗从唐代开始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唐代以前的诗都称古体诗。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不是指近代的诗。这种说法沿用到今天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古体诗除了须要用韵外,不受格律限制,因而写作时比较自由,可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近体诗因受严格的格律约束,写作就不能那么自由。近体诗格律的形成,是当时从不断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创造的。有了格律依据,可使诗的形式更规范,更富于音乐性。因此,近体诗一出现,由于形式整齐规范,音律节奏和谐,就得到历代诗歌的承认,并不因为受格律约束而扬弃不用。 近体诗的格律,从南朝齐、梁时期开始萌芽,形成于唐朝初年(公元七世纪中期),到盛唐(公元八世纪初、中期)已发展到完备时期。它可以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形式。四句一首的是绝句诗,八句一首的是律诗,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或“长律”。不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字一句的和七字一句的两种体裁。诗句的每一字称一言。五个字的绝句诗称为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个字一句的绝句诗称为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五个字一句的律诗称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个字一句的律诗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律和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五言排律(长律)或七言排律(长律)。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谈谈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①字句上的区别: 古体诗一般按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为四言古诗;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句子字数不整齐的古诗,从一、二字句,三、四字句,到七字甚至于七字以上一句的,称杂言古诗。有时由于杂言古诗中有七字一句的,所以习惯上把杂言古诗也算在“七言古诗”这一类,如清人沈德潜编的《唐诗别裁》,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都把杂言诗归入“七言古诗”类。至于少数三字一句的和六字一句的古体诗,都分别称为三言诗和六言诗。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古体诗以其句子字数多少的不同,有多种形式。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形式。 再就组成一首诗的句数来看:古体诗最短的,一首诗只有两句;另有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十多句到百句以上的;其中最长的有传说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五言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全诗共三百五十七句,一千七百八十五字;是流传到现在的最长的一首诗。而近体诗的绝句诗则限定为四句,律诗限定为八句,只有长律可以超过八句。 ②用韵上的区别 古体诗的用韵,有多种形式,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全首诗既可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其它韵;二,一首诗中每句都可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三,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用韵;四,诗中可以用邻韵。此外,诗中还允许用不要韵的散文化句子。 从上述情况来看,古体诗在用韵上是比较自由的。相反,近体诗用韵的规矩却很严格: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等等。 ③平仄安排和对仗方面的区别 近体诗在一句中和句子间的平仄声字安排上,有许多讲究;近体诗中的律诗,还要讲究对仗。对仗句中必须平仄相对(见课本中列举的几种常见定式)。可是这些规矩,在古体诗中都不存在。 古体诗也没有因近体诗出现而受到影响。因为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又不限句数,可以

5.七绝十二种写法

七绝十二种写法 法一,前二句或赋陈,或起兴,或议论,第三句以否定词转接。 无风无雨少骄阳,林木森森草带香。 绿水青山看不足,老牛野岸自徜徉。 法二,前二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 雨过晴空雾气流,山前草木绿幽幽。 却看春水欲齐岸,只待渔人好放舟。 法三,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 群峰无语立斜阳,十里稻花风自香。 若问桃源何处洞,渔舟无路到山乡。 法四,前二句说今事,第三句追忆畴昔,多用年来、忆、记等词。 与君携手正清秋,秀水青山明月楼。 今日娇儿能步走,斜阳立尽盼归舟。 法五,以前二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 与君携手正清秋,秀水青山明月楼。 今日娇儿能步走,斜阳立尽盼归舟。 法六,前二句直赋眼前景,第三句以好是、分明、好到等词著以作者的评论。 小舟摇过绿杨村,雾气迷蒙野色昏。 好借山头半轮月,照人千里到家门。 法七,此法为渔洋匠心所在,一二句就题直起,亦直赋眼前景、心中情,第三句以叙写人事转接,而结句则必由实返虚,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读渔洋最须注意此等处,以其有神韵也。 虹桥耸立薄云天,两岸疏林带晓烟。

落尽杨花春欲暮,一河碧浪荡孤船。 法八,以第四句为主,用否定词作结,然第三句亦不可轻忽,多用时间状语或转折连词、因果连词与之有一呼应。 清歌一曲动纤尘,阵阵荷香曙色新。 今日莲花开又艳,湖滨不见去年人。 法九,第四句作诘问,第三句或呼应,或不呼应。 春山草木自芳菲,碧浪清波映落晖。 网罢东湖舱已满,何人沽酒待船归。 法十,前三句皆写今事,而第四句则归结到诗人身上,追忆往昔,但不具体说出,自有无限风流蕴藉。这与法五第三句点明今事固不相同。 春在人间空寂寥,落英池畔自潇潇。 疏林曲岸横塘路,记得当年过短桥。 法十一,前三句皆是烘托,结句归结自身,笔力沉雄清健。 肃穆层林路纵横,寒荆白露晓风轻。 秋来且向空山走,红叶清溪照眼明。 法十二,诗中必要有对偶(但不一定对仗),或一二句对,或三四句对,或在句中对。既用对偶,复有领起或总结,诗中胎息则一气奔腾直下矣。 袅袅凉风正仲秋,蒙蒙轻雾白蘋洲。 清河流水孤篷过,曲岸飞歌吊脚楼。

唐诗格律简述

唐诗格律简述 (1)唐诗的种类 唐诗有两种,一类是古体诗,顾名思义是指唐代诗人继承唐代以前的诗体而写的诗;一类是今体诗,顾名思义是唐代诗人按照当时新兴的诗体而写的诗。 唐代的古体诗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五言古诗,又称五古。五言古诗字数不限,但每句五个字(一字称“一言”)。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尽管每首都有几十句,但句句五字。而孟郊的《游子吟》,一共只有六句,每句也都是五个字。另一类是七言古诗,又称七古。七言古诗字数也不限,但每句七个字。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全诗长一百二十句,但每句都是七个字。而柳宗元的《渔翁》一共只有六句,每句也都是七个字。 古体诗中还有一种杂言诗,诗中三字句至九字句互为参杂。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四十五句,除了三字句、八字句以外,其他字数的诗句都有。因为杂言诗更多的是七字句,一般把杂言诗归入七言古诗一类。 唐代的今体诗(近体诗)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律诗。律诗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五言律诗,也城五律。五律的每句五个字,每首八句。例王维的《山居秋暝》;一种是七言律诗,也称七律。七律每句七个字,每首八句,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律诗中还有一种五言长律,或称五言排律。五言排律每句五个字,但句数超过八句,一般十二句,有的更多。例如韩愈的《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就是十二句。 近体诗另一类是绝句。绝句也分为两种。一种是五言绝句,又称五绝。五绝每句五个字,每首四句。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种是七言绝句,又称七绝。七绝每句七个字,每首四句。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绝句比律诗起源早,而且唐以前的绝句在用韵、平仄方面不太讲究,没有规定,因此后人把没有规定的绝句称为“古绝”,把有规定的绝句称为“律绝”,但古绝中也有不少用的是“律绝”中可以变通的句子,因此两者界限不是十分清楚,一般统称为绝句。 唐诗的种类如下表所示: 五言古诗(五古) 古体诗七言古诗(七古) 杂言诗(可归七古) 五言律诗(五律) 律诗七言律诗(七律) 今体诗(近体诗)五言长律(五言排律) 绝句五言绝句(五绝) 七言绝句(七绝) (2)唐诗的平仄 平仄是古人对汉语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的进一步归类。平就是四声中的平声。平声和柔圆润、尾音较长、起伏小。仄就是四声中上、去、入三种声调的总称。仄是侧、不平的意思。仄声起伏大,音尾短,甚至没有。律诗按照一定的规则安排平仄,使平声仄声互为调节,产生高低变化,充分表现了汉语声调的和谐性。 下面试以王维的五律《山居秋暝》和杜甫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介绍一下律诗安排平仄的三条主要规则: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七言绝句写作的56法

七言绝句写作的56法 七言绝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乐?,?最合于诗人之陶写?,?自唐迄今千数百年,为之者众,好之者弥笃?(邵祖平《七绝诗论》)。于其作法,?宋人犹少道及,至元明清间,始多扬扢商榷,然皆破碎不全,绝无系统?(同上),今幸有冯振《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出矣。 素有?广西才子?之称的冯振心先生(1897年——1983年),名振,号?自然室主人?,17岁学诗,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有《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等著作传世。当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教于上海大夏大学时,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就七言绝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异者,略分如干类,先博举其例,而后综籀其法?,授于门生,周振甫、冯其庸咸得其惠。《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1936年由世界书局出版,1985年3月北京市中国书店据以影印。1986年齐鲁书社将其与《诗词杂话》、《七言律髓》并为《诗词作法举隅》出版,新增诗例117首,而56种作法之分类未变。?《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精选了唐至清代七言绝句佳作1381首,按类比法分成56类,在每类末精当扼要地指出其艺术技巧作法的特征和奥妙之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研究者,凡读之,都足以发人深省?(党玉敏《冯振传略》),周振甫并专门著文引介(《<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小引》)。笔者偶然在超星数字图书馆网得读该书,深以为然,乃变其归纳法之著述体例为演绎法之奥秘指引,先揭示冯先生所归纳提炼之具体作法,后辅以便于理

解的二三诗例,以贡献于诸位诗友。 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如宋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明僧德祥《爱闲》:?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却羡舟人挾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3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如宋李遘《绝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明姚汝循《回雁峰》:?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

描写冬季的古体诗(原创)12篇

描写冬季的古体诗(原创)12篇 【篇一】 冬日清晨迷雾稠, 上班赶路堵车流。 红灯偶闯都不怪, 黄线虽压且莫究。 阻快腿,障明眸。 误将幻影认西游。 虚实飘渺谁能辨, 尘界苍茫无尽头。 【篇二】 云婆项上珠,扯解掷龙湖。 玉冷幽涵妒,箭仇新注愚。 为因冬柳嫋,更以众花姝。 打落红英泪,坠沉轻翅蚨。 一池飞溅破,万粒化溶无。 何苦天高远,闲愁水静虚。 风清相映照,好见织耕图。 【篇三】 塞外高寒景致奇, 嶙石峻岭尽逶迤。 晨酣淡雾描霞色, 夜醉严霜绣玉溪。 山雀林中歌旧律, 红狐雪地浣新衣。 相约好友添冬趣, 不冻河边笑语积。 【篇四】 今起渡头无鹤影,寒鸦只向岭南亲。 丹枫欲落千山瘦,高士迟来万壑贫。 且喜杜鹃花簇簇,何尤疏木叶纷纷。 东君抑或贪琼酿,醉洒人间数日春。 【篇五】 鸟啭启明晨,熏风四野闻。 江南红未落,却发几新芬。 暗恨无霜撒,只今暖煦醺 惟思故客闲,把酒醉眸焚。 【篇六】 空冥散鸟尚回还,万里浮云欲泪潸。 昏日已霜天挂幕,寒流未集地涂斑。 一年风露庭阶染,十月江湖冷水潺。 寂寂廊门留缝隙,可知窗内有红颜?

【篇七】 严冬夕照柔和暖,春意悠然雀喜喧。蓓蕾圆圆枝上缀,笋尖暗暗地中繁。蓝天碧水奇瑰景,绿野青山美御园。实现小康奔现代,神州伟梦利乾坤。【篇八】 一 庭前树木换冬妆,落叶枯花遍地黄。萧瑟西风吹又起,唯留篱下展芬芳。二 寒江水退夕阳落,衰草无声动晚风。篱下菊花犹弄俏,梅梢又绽半分红。【篇九】 霜风催露冷,入夜雨垂天。 草湿云山远,叶枯泥径旋。 遥听箫管落,近看菊枝鲜。 独步西郊外,冬临心寂然。 【篇十】 小雪虽然去,初冬尚未寒。 天高唯日白,夜静远星残。 浩瀚寻踪迹,无边量窄宽。 此时生一念,只愿国民安。 【十一】 门前枯柳少吱喳,十月乡城披素纱。喜见琼花围客路,遥瞻瑞叶落农家。玉珠洁白触寒水,银海清澄透晚霞。借此皑皑冬世界,吟诗赏雪品红茶。【十二】 暮雪客来… 暮云黯黯雪满山,小路迷失在故园。高士约来须纵酒,灯花不落五千年。雪后登长白山… 雪晴初放小阳天,微步轻移过万山。问个小鹰此何处,峰头琼玉彩云边。

格律诗词基础知识与创作讲座二七绝

格律诗词基础知识与创作 二、七绝创作 1、浅说七绝创作 写律诗从七绝开始,是个比较好的途径。五绝二十个字,容量小,很难发挥,极难把握,一般比较成熟的诗人也不是常写五绝的。无论唐代,还是宋明清,所留下的诗,数量上七绝绝对占大多数。历代耳熟能详的,脱口能背的诗,也大多数是七绝。七绝之所以深为人心广为流传,主要是:一、七绝易读好背,流传广泛,影响力巨大,促使更多的诗人写七绝。二、体量适中,二十八个字说一景,道一理,抒一情都可以。三、用韵比较少,二个到三个韵,一般能写的几乎不用查韵书就能用。四、七绝不要求对仗,初学者对仗把握不是娴熟时,也是个优势。五、结构简单。所以理论上来讲,七绝比较容易上手。 也许就是因为七绝貌似好写,许多稍有点写诗的基础的人往往很随意写七绝,结果是七绝也成为律诗的重灾区。不少人律诗不敢写,古风不会写,词又嫌词牌麻烦,又想露一手,就借七绝来显摆,结果很多所谓的七绝实际为打油诗,不少合律的七绝也易失之于圆滑,或空洞无物,或陈词滥调,或肤浅而不深刻,或庸俗而没有内涵,故所以诗词中间,不堪卒读最多的也是七绝。 写七绝律诗易上手,但写好七绝绝非易事。晚唐司空图也说:“绝句之作,本于诣极”意思是绝句是造诣很高的人才能写的。毛谷风老师说过:七绝之要旨,不外精简神妙四字。精则神存,简则妙見。后世作者,每刻意以求工,起承轉合,句斟字酌,殊不知愈求工則愈板,愈刻意則愈俗,去天然神妙之道,迥乎远矣。二十八字绝佳者,每不可得,何也?盖古诗可以学问阅历养之,律诗可以工力词釆足之,而七绝则纯乎天籁,不容假借也。每有民间妇人小子,信口而歌,七言四句自然成韵,而魁士鸿儒竟不能道其片言只字者。 学写律诗方法我主张先揣摩唐诗要义,甚至模仿,故以下讲诗词创作,均以唐宋诗词为范例作讲解,然此讲解析非赏析,更非取意,若讲赏析,取意,学校老师,各路名家,头头是道,细微末节都说透了,自不需赘言,这里重点是分析创作方法,究其脉络,探其套路,师其技为我用。 以下就如何写好七绝,与大家分享点体验: 2、七绝的立意 动笔写诗词,哪怕是写文章,立意非常重要。你想写什么,要表达什么,诉求什么,必须要有个旨意。《刘贡甫诗话》里说:“诗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王夫之说:“夫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诗一定是有感而发,古代还讲究个诗言志,再说唐宋诗词不就是因为反映社会生活,写出了真实感情才流芳百世的。所以我是很反对为写诗而写诗的。一味追求诗词的工整,用词典雅,忘记了所写的目的,岂不流于文字游戏? 但这么说并不反对特别是新手,练习时玩文字游戏,提高写诗能力很有帮助,即使老手了,偶尔玩玩文字游戏也是很有趣味的,但在创作时千万不能流于文字游戏,不要开始就学坏了。无论创作散文、诗词、楹联,必须要明确立意,有感而发,而且在玩练习的文字游戏时,心中也要明白这个道理,达到知其理,又能出其理。 范例: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熊熊只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作者很明显是在托物言志。也许是看见石灰了,想到用石灰来比喻自己情操,也许是要想发挥志气节操,借石灰来抒发。总之先立意是非常明显的。有了立意,诗中每一个字都围绕立意中心在写,字字不落空,层层发展,意味彰显。注意,此类励志诗,切忌抽

七绝格律

七绝格律 七绝是四句二十八字的短篇诗文,通常是首、颔、尾三联押同韵,颈联的要求较宽泛。 注:(⊙)是为随意平仄矣. 四种最灵活的押平韵的七绝格律 〈1>仄起式首句押韵⊙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2>仄起式首句不押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3〉平起式首句押韵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4〉平起式首句不押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任何一首七绝,都离不开这四种格律形式。其中,圈中带点处是表示可用平声,也可用仄声字,是仄起式还平起式,是看每首诗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用的平声还是仄声,如果第一句第二个字用的是平声就是平起式,相反是仄声就是仄起式。这从格律中一眼可见.另外,第一句末尾字押韵不押韵,上面有标示,很明显不押韵是用仄声字,押韵是用平声字!格律是定死的,要写好七绝,区别每个字的读音是根本! 《七言绝句的56种作法》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1936年由世界书局出版,1985年3月北京市中国书店据以影印。1986年齐鲁书社将其与《诗词杂话》、《七言律髓》并为《诗词作法举隅》出版,新增诗例117首,而56种作法之分类未变。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精选了唐至清代七言绝句佳作1381首,按类比法分成56类,在每类末精当扼要地指出其艺术技巧作法的特征和奥妙之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研究者,凡读之,都足以发人深省”(党玉敏《冯振传略》)。 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关于仄韵七律七绝的标准体式

关于仄韵七律七绝的标准体式 本来没有仄韵格律诗,因为格律诗用韵非常严格,只用平声韵。一般仄韵七律七绝应该归在古风。可是近代多有人喜欢按照格律诗平仄粘对规律写作仄韵格律诗,这是一种有创新意义的继承精神,值得研究讨论。那么其标准体式也应该成为一种定则。 下面按律诗基本平仄四式,列出七言律绝平仄标准体式,用以方便校对和创作。 律诗基本平仄四式: 1、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仄韵四式 平起式: 1、入韵(句式排列1321 4321)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2、不入韵(句式排列4321 4321)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起式: 3、入韵(句式排列3143 2143)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4、不入韵(句式排列2143 2143)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七绝仄韵四式平起式: 1、入韵(句式排列1321)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2、不入韵(句式排列4321)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起式: 3、入韵(句式排列3143)

七言绝句56法

七言绝句56法 冯振 七言绝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乐”,“最合于诗人之陶写”,“自唐迄今千数百年,为之者众,好之者弥笃”(邵祖平《七绝诗论》)。于其作法,“宋人犹少道及,至元明清间,始多扬扢商榷,然皆破碎不全,绝无系统”(同上),今幸有冯振《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出矣。素有“广西才子”之称的冯振先生(1897年——1983年),名振,号“自然室主人”,17岁学诗,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有《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等著作传世。当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教于上海大夏大学时,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就七言绝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异者,略分如干类,先博举其例,而后综籀其法”,授于门生,周振甫、冯其庸咸得其惠。《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1936年由世界书局出版,1985年3月北京市中国书店据以影印。1986年齐鲁书社将其与《诗词杂话》、《七言律髓》并为《诗词作法举隅》出版,新增诗例117首,而56种作法之分类未变。“《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精选了唐至清代七言绝句佳作1381首,按类比法分成56类,在每类末精当扼要地指出其艺术技巧作法的特征和奥妙之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研究者,凡读之,都足以发人深省”(党玉敏《冯振传略》),周振甫并专门著文引介(《<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小引》)。笔者偶然在超星数字图书馆网得读该书,深以为然,乃变其归纳法之著述体例为演绎法之奥秘指引,先揭示冯先生所归纳提炼之具体作法,后辅以便于理解的

二三诗例,以贡献于诸位诗友。 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如宋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明僧德祥《爱闲》:“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却羡舟人挾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3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如宋李遘《绝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明姚汝循《回雁峰》:“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