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全本讲解

小学教育学全本讲解
小学教育学全本讲解

《小学教育学》教案

目录:

说明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教育与小学教育

第三章学校

第四章学生

第五章教师

第六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第七章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第八章课程

第九章小学教学工作

第十章课外活动

说明

一、《小学教育学》学科性质

1、小学教育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也是专业必修课程及学位课程。

2、小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小学教育现象,揭示小学教育规律的科学。

3、小学教育学属于教育学科的范畴,相对于教育学一级学科而言,它是一门二级学科。

学好小学教育学,掌握小学教育规律,是合格的人民教师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教学目的要求

1、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武装师范生,传授给学生有关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其掌握系统的教育科学基本原理,懂得教育规律;[理论素养]

2、培养学生运用教育理论知识于教育工作实践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技巧;[实践能力]

3、结合知识教学,对师范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增强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热受学生的思想以及研究教育的兴趣和能力。[道德品质]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

1、方向性原则。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体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精神,用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武装学生。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要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总结国内外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反映教育科学的新成就和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动向。

(2)要联系小学实际,充分反映现代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特点及其

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质量要求。

3、实用性原则。在传授给师范生有关教育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着眼于教师素质的培养,重视训练教师所应具备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技巧,并加强教学中的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4、适度性原则。从高师院校实际出发,照顾师范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论述教育理论时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把难点适当分散。内容力求充实具体,理论阐述既要通俗易懂,又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

5、系统性原则。加强本课程与《心理学》、《教材法》的联系,本课程的教学要充分运用心理学的有关基础知识,并为教材法的教学提供理论依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与教学建议

根据高师教学计划规定,小学教育学课程一学期完成,教学时数共约为60学时,其中讲授时数为54学时,余6学时供见习、课堂讨论及自由伸缩之用。

在每章内容提要之前,对本章的教学目的要求作简要的说明,以帮助师生理解和掌握教材,抓住重点,突出关键,突破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五、主要教学参考书

教材: 黄济等主编《小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

1、南京师大教育系,《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王汉澜王道俊,《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4、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5、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大出版社

6、邱永渠,《教育基本理论》,福建教育出版社

7、黄济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8、蔡勇强黄清李建辉,《基础教育学》,厦门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要求]

绪论由教育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怎样学好教育学三个问题贯穿起来。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发展情况,教育学的地位与作用,教育学的学习途径与方法。从而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①教育的外部规律与内部规律

②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代表作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一)教育现象

(二)教育规律

两条基本规律:

1、(外部关系规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政治制度、文化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2、(内部关系规律):教育与教育对象的关系,其中最主要是教育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二、教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传统的“万金油”式的教育学内容框架

▲一般的研究内容:

1、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的概念、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关系,师生观,教育目的等)

2、教育的基本途径(课程、教学工作及课外教育工作)

3、关于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育等)

4、关于学校管理和评价等。

▲我们的看法

参见蔡勇强等编著:《基础教育学》

蔡勇强:《论教育学的分化与高师公共课教育学的定位》,载《漳州师

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第二节教育学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从奴隶社会到欧州文艺复兴前)

从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由于学校的产生和教育实践的发展,人们开始对教育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加以一定的概括和总结,这些论述反映在古代一些思想家的言论和著作之中,如中国古代的孔子(前551——前479)、孟子(前372——前289)、荀子(生卒年月不详)、朱熹(1130——1200)、王阳明(1472——1528)等人,西方古代的苏格拉底(前469——前399)、柏拉图(约前427——前347)、亚里斯多德(前384——前322)、昆体良(35——96)等人,他们在阐明各种社会现象的同时,也涉及到许多教育问题,并试图对它们作出各方面的说明。但是他们的教育思想没有完整的科学体系,常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文学乃至宗教思想混杂在一起。如孔子的弟子整理的反映孔子言论行为的《论语》、孟子的《孟子》、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斯多德的《政治论》等著作,它们都不是教育专

著,但却都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从思想史上,我们把这些先哲们称为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从教育史上,我们称之为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们在教育方面留下的珍贵遗产,为后来科学教育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我国教育专著的出现,大约在战国后期。相传孟子的弟子乐正克所著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比古罗马的昆体良所著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还早三百多年。《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论著的光辉篇章,反映了二千多年前我国教育思想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学记》仅用1229个汉字,对于教育实践中所提出来的一些重大课题,如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教学内容、方法、原则,师生关系等,都作了概括性的精辟论述,揭示了教育教学活动的许多原理,如“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适时而教”、“循循善诱”、“长善救失”、“尊师重教”等等,这不仅是教育学科史上的创举,而且经过二千多年教育实践的检验,至今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指导意义。尽管它在科学性和体系结构上存在局限性,但它在教育思想史上的地位是不可磨灭的。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里,也涌现出不少优秀的教育著作,如韩愈的《师说》、朱熹的《朱子语录》、颜元的《存学篇》等,对师生关系、读书治学等都有许多精湛的论述,值得我们今天加以借鉴。

古代思想家的教育思想虽然十分丰富,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教育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一直没能形成自己的独立体系。古代学者提出的教育思想,不少是他们长期从事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虽然有的达到了一定的理论化程度,客观上也符合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而且对后世教育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总体看来,这些总结和概括往往停留在现象的描述、形象的比喻和简单的推理上,理论上的论证还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并且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主观臆测性。因此这个阶段,只能看成是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阶段(欧州文艺复兴以后)

[教育学科的创立阶段]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教育学一直处于萌芽状态,迟迟未能形成独立的学科。直到欧洲的文艺复兴以后,教育学终于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因为这个时候教育学学科的成型具备了充要条件。首先,欧洲资本主义上升,生产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机器工业生产不仅要求少数管理者而且要求大多数劳动者都要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及教育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这个时期是教育大变革的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施普及教育,实行班级授课制,以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反对封建主义腐朽的教育,在改革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加之对古代教育经验的总结概括,教育自身的知识经验有了足够的材料构建起一门独立的学科;再次,文艺复兴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引发了科学和艺术的繁荣,与教育学有关的哲学、心理学、解剖学等学科的发展对教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般认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17世纪夸美纽斯(1592——1670)的《大教学论》的问世。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写出的《大教学论》是欧洲教育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从理论上总结了当时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普及教育和班级授课制度,主张建立新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直观教学等教学原则,并论述了各种教学方法,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基础。其后,英国洛克(1632——1704)的《教育漫话》、法国卢梭(1712——1778)的《爱弥尔》、瑞士裴斯泰洛齐(1746——1827)的《林哈德和葛笃德》等许多教育论著先后问世。

1776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1724——1804)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首次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在资产阶级教育家创建独立的教育学学科体系的过程中,明确提出构建独立的教育学体系且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德国的赫尔巴特(1776——1841),他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第一次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试图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强调要按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规定教学的过程和阶段,选择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他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和教学过程的阶段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教学理论体系。他的《普通教育学》被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家誉为第一部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他本人也常常被视为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19世纪后,教育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开始借鉴其他一些实证学科的方法论去研究教育问题,使教育学朝科学化的道路不断迈进。德国福禄倍尔(1782——1852)的《人的教育》、英国斯宾塞(1820——1903)的《教育论》、德国拉伊(1862——1926)的《实验教育学》、美国杜威(1859——1952)的《民本主义与教育》等教育著作相继出版。其中杜威所提出的一套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完全不同于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体系,对20世纪教育实践和教育学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教育学说被西方的一些学者标榜为“现代教育”或“新教育”。

资产阶级教育家经过三百多年的努力,把教育学构建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使之不断提高理论化和科学化水平,对教育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应该看到,由于资产阶级教育家世界观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他们对教育的一些根本问题的认识和说明仍然是不科学的。

三、社会主义教育学建立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教育学的创立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专门写过教育学方面的专著,但他们对教育的许多精辟论述,尤其是对教育学中一些根本问题作出了科学的解释,他们揭示了教育与社会的本质联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重要命题,为社会主义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创建社会主义教育学理论体系过程中,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许多教育家如加里宁、凯洛夫、克鲁普斯卡娅、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人都做出过重大的贡献,他们提出许多正确反映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原则和方法,构成了有别于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学体系的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教育学理论体系。其中,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这一学科体系形成的标志。该书于1939年出版,全书试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总结苏联二三十年代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把教育学体系分为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学校管理四个部分,阐述了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该书对苏联和中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曾生产过重大的影响。在今天看来,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和不足,但它作为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教育学这一历史地位则是应该肯定的。

我国在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学科体系进程中,杨贤江是最早的先驱者。杨贤江同志是早期的中共党员,他在1930年曾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虽难以称得上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但它是我国第一部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释教育问题的书籍。本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述了教育的起源和作用,分析了历代教育制度变更情况与原因,探讨了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最全面的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讲解

最全面的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 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2009上半年北京教师资格考试中小学教育学真题及答案

2009上半年北京教师资格考试中小学教育学真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答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据《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诗书、礼、易、乐、春秋”属于“四教”中的()。 A、文 B、行 C、忠 D、信 2 、进入新时期,我国最早明确“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方针的是()。 A、1982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1985 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1933 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1999 年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 、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内实施以相应的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不均衡性 4 、少年期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 A、六~十一岁 B、七~十二岁 C、十一二岁~十四五岁 D、十一二岁~十六七岁 5 、以美国“六三三”学制为蓝本确立的()学制一直延续到新中国建立之后。 A、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寅学制 6 、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 A、教育方针 B、教学目标 C、培养目标 D、课程目标

7 、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落实在课程类型上表现为()。 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隐性课程 8 、《学记》提出课内与课外要相结合,且课外要有丰富多彩的生活。这反映了以下()的要求。 A、教学相长原则 B、预时孙摩原则 C、长善救失原则 D、藏息相辅原则 9 、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 A、学校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影响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C、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D、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之间的矛盾 10、当前我国中小学的领导体制是()。 A、校务委员会制 B、校长负责制 C、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D、党支部领导下的行政分工负责制 二、填空题(本答题共10个小题,每空1分,共10分,请把答案填在横线上) 11、孔子招收学生不分贵贱、贫富,这反映了他的思想。 12、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教育传统,不随时代变迁而消失,这说明教育具有自身的关系。 13、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和全局性作用,因此应当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4、奥苏贝尔的教学理论是基于的概念建立起来的。 15、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一般综合素养、学科专业素养和。 16、“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终身教育”建立的四个支柱。

2003年秋季学期《小学教育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一)

2003年秋季学期《小学教育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一) 班别:_____学号:_____姓名:_______分数:_______ 一、填空题(30分,每空1分) 1.人的素质包括国民基础素质和各种专业或职业素质。国民基础素质主要包括道德素质__、_智能素质_、__身体和心理素质__、__劳动和生活技能素质___等。专业或职业素质是指在各种专业或职业活动中所需要和表现的素质。 2.师爱内容由低到高表现为三个层次:首先是教师对学生的亲近感,是教师对学生以生活上的关怀体贴为起点而产生的爱的情感;其次是较高的层次上是理解感和尊重感;第三是更高层次上是由衷的期待感。 3..我国学校对教师风度的基本要求是:(1)语言文明;(2)举止端庄,礼貌待人;(3)仪容整洁大方; 4.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是:(1)民主平等;(2)尊师爱生;(3心理相容;(4)教学相长。 5.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教育目的可分为_社会教育目的论和个人教育目的论两类。 6.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以下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1)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2)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7.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这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_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8.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有:(1)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3)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理想的教育。其中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是德育的重中之重。 9.我国现在的小学生许多人是独生子女,对他们进行集体主义的教育是他们健康和幸福成长的很需要途径。 10.实践证明,许多操作性的智能如动手能力的培养等主要应通过_联习的方式去实现的。 二、名词解释(9分) 1.教育机智:教师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的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资格:凡志愿从事教师职业,经过权威机构审定,具备国家规定的教师条件或标准,并取得国家认可的教师资格证书者,就可认定他具有“教师资格” 7.教育美育要是全部的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一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努力做到审美化。 三、选择题(20分) 1.教师职业开始向专门化方向发展始于(C)。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主张“经师和人师合一”“老师要做园丁,不要做樵夫”,被毛泽东称为“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教育家是(B)。 A.陶行知 B.徐特立 C.蔡元培 D.鲁迅 3.管仲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反映了教师劳动的(D)特点。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 4.“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就是(B)。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教育方针 D.教学目标

2015教资统考小学《小学教育学》各章节考试重点及出题重点

2015教资统考小学《小学教育学》各章节考试重点及出题重点 目录 一、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重点) 三、小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此考点易出简答题) 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五、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此考点易出简答题) 六、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七、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八、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此考点易出简答题) 九、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十、学习动机理论

一、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1)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一旦出现了学习困难,教育心理学可以提供多种方法帮助教师了解问题。 (2)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教育心理学也在适应社会发展中不断完善。正确剖析和认识社会出现的教育现象,既需要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现实视野,也需要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研究成果。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1)教育心理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教师可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环境等,将这些原则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动。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有助于使教师的工作符合自身的教学心理也更符合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有助于教学工作产生更为优化的效果。来源于考试大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1)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学习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驾驭教一学过程,更好地教导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丰富的例证。即教育心理学给教师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方法.使教师不仅能够理解、应用某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而且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特定的问题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重点)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影响,生物有机体的行为会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另一方面,这种适应性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的建构过程。 皮亚杰认为,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所谓“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同样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它是个体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皮亚杰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主要手段。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识的基础。(2)前运算阶段(2-7岁)思维特征: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以自我为中心。(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思维特征: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2、认知发展阶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皮亚杰所揭示的思维发展的阶段性是普遍存在的,思维发展的顺序是不可改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具体个体身上或不同文化背景条件下不存在阶段的特殊性。 3、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小学教育学》复习要点(电子版)(1

16小教全科《小学教育学》复习要点 注意:考试必须一个小时之后才能交卷 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雄辩术原理2夸美纽斯的代表作及其地位 夸美纽斯 代表作:主要著作《大教学论》,还有《母育学校》《世界图解》《语言与科学入门》《泛智学校》等。 地位:捷克教育家,在1632年写成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他首创了班级授课制,提出统一学校制度,普及初等教育,扩大学科门类和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取知识。他从教育要“遵循自然”的前提出发了,教学的直观性,系统性,自觉性和巩固性等原则。 3赫尔巴特代表作及其地位 赫尔巴特代表作:《普通教育学》 地位:是十九世纪中叶和末叶“赫尔巴特学派”的创始人,是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建立为一门科学的理论家。赫尔巴特试图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形成了“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他不仅指明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指出了它同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而且提出了科学的术语、定义和分类。 4杜威的代表作?他的“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教学教学的观点? 代表作《哲学之改造》、《民主与教育》等 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正式目标。 社会即学校 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从做中学 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入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 5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传统教育: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xx 6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教育制度是?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制度是1904年颁布的癸卯学制。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总务工作管理。 7义务教育的概念?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上。 义务教育的概念: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小学教育学试卷试题及标准答案.doc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一) 2010-08-07 20:57:18|分类:默认分类|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1、在 17 世纪,埘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捕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 教育家是()。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答案: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并从理沦上二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 理论基础。 2、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答案: C.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教育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做到循序渐进。 3、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和方法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答案: A. 马克思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和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 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答案: C.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 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A. 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 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 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 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答案: B.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 他在教学中主张教师中心,课程中心和课堂中心。 6、在 1951 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A. 赫尔巴特 B. 瓦根舍因 C. 怀特海 D. 克伯屈 答案: B.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了范例教学。

小学教育学考试内容

小学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二) 第七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识记: 一、几种不同的课程观:(1)课程是知识:是比较早、影响相当深远的观点,也是比较传统的观点。这种观点目前仍然是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的。强 调学习者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2)课程是经验:认为课程是从学 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 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强调和依赖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及主动性、积 极性、选择性、感情、兴趣、态度等。(3)课程是活动:强调学习者是课 程的主体,注意学习者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 为中介实施课程。 二、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 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 排地。从目前而言,“课程是经验”的观念更加符合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和发 展的需要。 三、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 领会与应用: 一、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间接经验 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认为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 选择主要内容,组成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认为课程应当是一 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 问题,发展能力。两种主张都有积极和消极因素。既不能把学科课程当作唯 一的课程类型,也不能把活动课程作为课程主体,在我国小学课程的传统中 学生的直接经验是相当缺乏的。因此如何在小学课程中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将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课程究竟是给学生知识还是发展学生的能力?教育史上曾分为两派,一派是 形式教育派,强调课程以训练学生能力为主;一派是实质教育派,强调课程 以传授知识为主。两种主张都只看到了问题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知 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3、分科与综合的关系: 这是当代课程研究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古代或早期的课程是以整体、综 合为特征的,近代课程是分科的。分科课程发展和相对成熟后表现出来的弊

2015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复习备考资料

2015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复习备考资料 绪论 1、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成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3、赫尔巴特于1860年发表了著作《普通教育学》。该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 4、传统的教育的教学模式: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在教师的主导下系统地传授知识,即是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教学模式:强调“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等教育和教学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教学”,形成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 5、教育学的作用:①使师范生掌握教育基本理念,指导教育实践。 ②使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 ③使师范生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第一章 1、教育发展的五个阶段: ㈠原始社会教育㈡奴隶社会的教育㈢封建社会的教育㈣资本主义教育㈤社会主义教育 2、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 ①贯彻“三个面向”②实施“科教兴国”③推进素质教育 3、教育的概念: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而言,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从狭义而言,专指学校教育。教育学对教育所下的定义,也是就学校教育而言。 4、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革新性。 5、教育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6、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一是决定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二是决定小学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启蒙作用。 7、小学教育基本特征: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 第二章 1、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2、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过程。在一所学校中各种事物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要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3、我国小学管理基本内容:①思想品德教育管理②教育工作管理 ③教务行政管理④总务工作管理 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 4、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习社会化, 社会化学习”正逐步成为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第三章 1、儿童发展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㈠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018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8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1.世界上最早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是哪个国家?(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日本 2.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很强调( )。 A.启发式教学 B.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C.因材施教 D.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3.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 )。 A.强制性、发展性、基础性 B.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C.强制性、发展性、普及性 D.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4.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 A.教育原则 B.教育规律 C.教育任务 D.教育目的 5.个体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 )的反映。 A.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顺序性 答案: 1.C 【解析】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国家,普鲁士是世界上最早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 2.B 【解析】孔子所说的“学”即“学习”,“思”即“思考”,因此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3.D 【解析】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普及性、基础性和强制性。 4.D 【解析】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5.A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另外一种是不同方面在 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平衡性。 6.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素养中的( )。 A.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7.“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8.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 )。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课外辅导 9.“教书”与“育人”是( )的关系。 A.并列的 B.递进的 C.互补的 D.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 10.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问老师:“老师,在月亮上看天,天是不是蓝的呢?”这位教师很不满意地说:“你懂什么,听老师说就行了,你呀,经常在课堂上打岔,这是不礼貌的!今后不能这样。”这位学生听后心里鼓着气坐下了。这位教师违背了( )的教学原则。 A.启发性 B.系统性 C.巩固性

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

江苏省《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 (小学部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2.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反映在( )。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3.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说明教学过程具有( )的特点。 A.引导性 B.间接性 C.简捷性 D.交往性 4.古代的学校教学组织形式一般都是( )。 A.个别教学制 B.分组教学 C.班级授课制 D.设计教学法 5.学校作为为个体发展而有意识地安排的一种特殊环境,其要求、内容及各种活动能否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取决于教师对这种环境的( )。 A.认识 B.设计 C.设想 D.安排 6.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 )三级管理相结合。 A.国家、地方、校长 B.国家、地方、教师 C.国家、校长、教师 D.国家、地方、学校

7.教育家( )曾被称为“当代课程评价之父”。 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 C.泰勒 D.裴斯泰洛齐 8.奖励和惩罚属于德育方法中的( )。 A.比较法 B.榜样法 C.自我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9.学生的学习特点受( )因素和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A.基础 B.智能 C.思维 D.能力 10.“学而时习之”反映的是( )的教学原则。 A.因材施教 B.巩固性 C.循序渐进 D.理论联系实际 11.( )是“范例教学理论”的倡导者。 A.赞科夫 B.瓦?根舍因 C.布鲁纳 D.保罗?朗格朗 12.班级授课制的固定是指( )。 A.教师、学生、内容、时间和场所固定 B.教师、学生、教材、课时和场所固定 C.学生、位置、教材、课时和班级固定 D.教师、学生、内容、班级和时间固定 13.颜之推说过:“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人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从德育方法看,这是强调( )。 A.说服教育 B.情感陶冶 C.榜样示范 D.实际锻炼 14.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群体性活动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分章节题库汇总(全)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分章节题库汇总(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选择题 1.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特点的出现意味着( )。 A.教育现象刚刚萌芽B.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C.教育制度初步形成D.教育活动趋于完善 2.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否定的教育特征是( )。 A.教育的终身化B.教育的多元化C教育的民主化D.教育的全民化3.1632年英国哲学家( )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了出来。A.培根B.斯宾塞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 6.在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著作是( )。 A.《对教育方针的意见》B.《新教育大纲》 C.《教学与发展》D.《民主主义与教育》 7.在汉语中,最早将“教"和“育”连起来使用的人是( )。 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 8.前苏联( )主编的《教育学》对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A.叶希波夫.冈察洛夫B.斯米尔切诺夫 C.凯洛夫D.申比寥夫 9.“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口号,构成了( )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A.实用主义B。经验主义C.实验主义D.进步主义 10.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 )中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A.《教学与发展》B.《大教学论》C.《普通教育学》D.《大教育论点》11.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是( )。 A.“教育学的雏形”B.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 C.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D.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12.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被毛泽东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 )。A.陶行知B.杨贤江C.徐特立D.蔡元培 1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 )相隔离。 A.教育与生活B.教育与经济C.教育与政治D.教育与生产劳动 14.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 A.家庭教育B.职业教育C.学校教育D.社会教育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京师同文馆 1862 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第一所官办新式学校,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管理。初 创时仿俄罗斯馆,专修外国语。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培养外语、外交和翻译人才,并兼及 其他新式的行政等人才。在课程方面,外语居于首位;也有算学等科目;汉文经学,贯穿始 终,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在教师方面,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在经费方面,从海关税务司办公经费项下提成。 京师同文馆的历史地位: 第一,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近代以来向西方学 习由观念变为现实。 第二,它身处帝都北京,乃至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又为洋务中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 接统领,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它的一些重要举措以及由此引起的争执往往能反映出各派关于 教育改革的观点。 2.洋务学堂 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 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人才,其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洋 务学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实业学堂。洋务学堂数量少、规模 小;地区集中;学堂各自独立,附属洋务机构。 洋务学堂的特点(评价洋务学堂): 具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以京师同文馆为例,招生始限于八旗贵胄子弟,后 扩大为正途科甲人员,始终有严格的等级界限;传统道德的灌输和儒家经典的研习仍是学习 的内容。 近代资产阶级学校的萌芽,是近代新教育的开端:以造就各类专门人才为目标,与传 统学校养成科举入仕人才不同;开设外语、自然科学等一些新式课程,这是区别于传统学校 的重要标志;改革教学制度和方法,采用西方班级授课制和分年授课计划。 3.中体西用 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对其进行了全面论述。“中学为体” 就是把《四书》《五经》等旧有的中国文化作为最根本的主体内容,是学习的主要内容。“西学为用”就是用西政(指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艺(近代西方科技)、西史等来观察、分析和处理当时世界上出现的各种事务,为洋务事业服务。这一 思想主张在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纲常名教的原则下,谨慎地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技艺,以维护封建制度。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种重要的政治思潮和文化思潮,起于洋务运动,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等观念意识,是中国近代政治斗争和文化斗争的 产物。 4.张之洞(顺便整理劝学篇) 他是清末大官僚,近代中国政治、工业、教育、学术重要而复杂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 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基本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新学与旧学、中学与西学之争的文化和教育发展 史,因此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著作为《劝学篇》,全面论述了“中体西用” ,即主张在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纲常名教的原则下,谨慎地接受西 方资本主义的技艺,以维护封建制度blabla (讲一讲中体西用的含义)。张之洞是兼具新、旧两面性格的人,他是那个过渡时代典型的过渡性人物的代表。 5.京师大学堂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2011年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2)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特点的出现意味着B A.教育现象刚刚萌芽 B.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C.教育制度初步形成 D.教育活动趋于完善 2.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并对后世的文化教育及选士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是B A.汉武帝 B.董仲舒 C.郑玄 D.朱熹 3.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否定的教育特征是C 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多元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全民化 4.墨子的教育思想中,除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外,主要的思想是A

A.“兼爱、非攻” B.“弃仁绝义” C.“道法自然” D.“化性起伪” 5.一个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遍实施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的义务形式称为B A.普及教育 B.普及义务教育 C.普及基础教育 D.普及国民教育 6.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称为A A.小学教育目的 B.小学教育目标 C.小学教育原则 D.小学教育内容 7.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D A.剩余价值学说 B.资本和商品的学说 C.劳动学说 D.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8.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A

A.弗洛伊德 B.华生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9.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D A.差异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10.小学生的思维C A.正处于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并行发展阶段 B.正处于抽象思维向具体思维过渡阶段 C.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 D.完全属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11.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对中小学生的身份表述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A A.未成年公民 B.社会公民 C.普通受教育者 D.青少年儿童 12.个别教师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B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 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教育学中所研究的教育,主要是( )的教育。 A.内涵式 B.广泛 C.狭义 D.广义 2.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是( )。 A.洛克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杜威 3.标志着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转变的是( )。 A.文化 B.教育 C.学校 D.知识 4.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A.教育方针 B.教育机制 C.教育政策D.教育目的

5.由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是()。 A.基础教育 B.职业技术教育 C.高等教育 D.成人教育 6.对九年义务教育说法不正确的是() A.普及义务教育是学校系统的基础 B.普及义务教育是提高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保证 C.我国早就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 D.九年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 7.20世纪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 )。 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素质教育 D.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 8.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感到做到奉献就是一种幸福,而不觉得是“牺牲”。这体现的是德育的( )。 A.政治功能 B.生存功能 C.发展功能 D.享用功能 9.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特殊途径是( )。 A.正面教育原则 B.集体教育原则 C.知行统一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0.班主任能力的核心是( )。 A.组织管理能力 B.良好的心理品质 C.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D.敏锐的观察力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教育最基本的一个社会属性是_永恒性_。 2.指导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1992年我国颁布实施的 _________。 3.社会文明的程度、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速度,主要取决于 _________。 4.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使用最普遍、最经常的手段是_________。 5.一名教师是否能够较好地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_________。 6.在教师的聘用上,我国目前实行的是_________。 7.基础性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_________能力培养的课程。 8.学校工作必须坚持"________、全面安排"的原则。 9.常见的教案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综合式三种。 10小学德育具有基础性、_________、__________和活动性等特点。

个人整理的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1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学教育的制度。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社会 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b。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 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春秋》考点:古希腊的两大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强悍的军人,强调军式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2.文艺复兴 3.近代教育

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资料(供参考)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关系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构成的。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2.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成不平衡关系。 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教育的起源论:生物起源论(错)、心理起源论(错)、劳动起源论(对)。 原始社会教育特征:1.有社会性无阶级性。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3.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的模仿学习。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和崇文馆。 宋代时,程朱理学成为国学。依据是《四书》。明代,八股文被列为科举考试固定格式。 古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特点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西欧封建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骑士教育和教会教育。 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教会教育的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几何、算数、天文、音乐)。 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教育的世俗化。 3.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教育的现代化特征: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教育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发展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教育学著作: 朱熹《四书集注》王守仁《传习录》韩愈《师说》无名氏《大学》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孔子学说的核心“仁”“礼”。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墨翟主要思想“非攻”“兼爱”认为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 史上第一部教育学文献是:《学记》。 产婆术出自“苏格拉底”。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 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凯洛夫《教育学》

小学教育学试题与答案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 )的重要主。 A.实践教育学派 B.实证教育学派 C.传统教育学派 D.实用主义教育学派 2.世界上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社会主义教育原理且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学家是( )。A.苏霍姆林斯基 B.贤江 C.凯洛夫 D.赞可夫 3.提出德育的体谅模式的学者是( )。 A.科尔伯格 B.彼得?麦克费尔 C.班杜拉 D.皮亚杰 4.下列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 )。 A.柏拉图和霍尔 B.柏拉图和华生 C.霍尔和洛克 D.洛克和华生 5.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这体现了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6.“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的说法反映教师的劳动具有( )。 A.连续性 B.示性 C.长期性 D.创造性 7.下列首先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将课程解释为“教学容的系统组织”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布鲁纳 C.斯宾塞 D.赫尔巴特 8.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问老师:“老师,在月亮上看天,天是不是蓝的呢?”这位教师很不满意地说:“你懂什么,听老师说就行了,你呀,经常在课堂上打岔,这是不礼貌的!今后不能这样。”这位学生听后心理鼓着气坐下了。这位教师违背了( )的教学原则。 A.启发性 B.系统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9.小学德育的基本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 B.示教育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10.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 A.成立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11.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 )。 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2.原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赞可夫的教学理论是( )。 A.最优化理论 B.认知结构的理论 C.教学与发展理论 D.例教学理论 13.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一般认为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而掌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 )。 A.惟一选择 B.容 C.途径 D.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