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评课稿

己亥杂诗评课稿
己亥杂诗评课稿

《己亥杂诗》评课稿

渔洋小学从旬子

《己亥杂诗》是小学阶段难得一见的的政治诗,与平时教学中“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的诗不同,诗人采用“创景抒情”的方法——通过创设的意象来表现情感。再加上诗的内容从“清末的社会现状”到“情感”再到“愿望”,所表现的时代与学生相距太远,对学生而言理解比较难,而且学生平时缺少此积累,教学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这首古诗呢呢?名师工作坊向我们展示的《己亥杂诗》一课给了我们一些启迪:

一、补充必要的背景材料。

教师深度备课,知之甚多,占有的资料丰富,而在课堂上是恰当地补充信息,适时地创设情境,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领略诗词情韵。譬如课堂中老师通过直观课件和语言描述介绍了龚自珍的时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正是这样的时代,产生了这位近代史上启蒙思想家。他意识到封建的闭关锁国政策行不通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加暴露出封建主义衰朽没落的本质。精当而有效,真正起到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文本的目的。

二、诵读的过程

这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古诗诵读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充分的读中感知、感悟,借助充分的读体会感情。还是以“万

马齐喑”教学片段为例:理解字面,通过对比想象画面时,老师设计读“万马齐喑”,学生读出了低沉。接着联系上文“九州”初步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并补充背景资料,具有震撼力的史实和悲惨细腻的故事,认知与情感迅速升温,再读这个词的时候,学生的情感明显提高。课堂教学通过“读”掀起了一个高潮。

教师在课堂中不着痕迹、层层深入地带着学生读书。不是单一地为“读”而“读”,而是根据教学需要,注重教学环节的紧密联系,在创设的情境中各式各样地读,激励着读,共鸣着读……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读中感知、在充分的读中感悟、借助充分的读体会和展现感情,宣泄学习过程中积聚的情感。

三、实践“重整体,重感悟,抓重点,悟难点”的教学方策。

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淡化讲解,强化读悟想象,在诵读的过程中,讲求从“整体入手”,不进行逐字逐句精准地翻译解释,但又重视让学生依据注释,通过读懂关键字词感知诗意,进而浓缩到重点理解经典诗句的意境和内涵,积累经典的名句,做到了重整体、重感悟,抓重点、化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老师在本课教学中比较好地处理了讲解和感悟、整体和部分、主体和主导、积累和运用这些关系。

此诗中的“万马齐喑”就是这样的一个词。可以说,本诗的着眼点、重点、难点、关键点都在这个词上。同时,这

个“万马齐喑”还是一座桥,这个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哀”,是上文“九州生气恃风雷”的原因,也是下文“我劝天公重抖擞”的基础。老师牢牢抓住了“万马齐喑”这个重点意象,教学时先从“万马齐喑”字面的意思入手,让学生从词语的对比中想象“万马齐喑”的场面,初步读出这个场景给人的感觉。接着联系上句中的“九州”将理解引向深入,体会这里“万马齐喑”指的是“全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再将“举国上下”这个空泛的概念,具化为“君、官、民……”几类人,通过补充富有冲击力的背景资料,使得文本的内涵丰富起来。

四、精心创设学诗情境。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执教这样一篇情感丰富而强烈的诗文,老师的情感投入度把握的比较好,带领学生随着理解的一步步深入,将诗中丰富复杂的情感通过读来体会,通过读来展现。学生由开课时候的无动于衷,到有所激动,最后表现得比较充分。这就是教师引导得当的结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牢牢抓住“万马齐喑”等关键词,层层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不仅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当时的历史,体会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了他们的情感。

五、运用四步学古诗的方法。

随着学古诗的进程总结的“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四步学古诗的方法,经典又实用,符合学古诗的基本规律和教学过程。

最后,古诗教学历来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显示教师文学底蕴的“试金石”,我们如若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文学储备,就不能享有像今天课堂上这样的精彩和成功。透过这些课堂,启示我们所有的老师都要重视经典,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完成必要的文化建构,做有根的人,上有底气的课,上有效益的课。

已亥杂诗阅读及答案(1)

已亥杂诗 龚自珍 1.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 2.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 3.作者拿自况,表达了。 4.诗歌中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2005年湖北恩思主州) 5.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____________________, 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请你说说对三、四句的理解。 b) 从三、四句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5年湖北十堰市) 7.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的一二句写的是_______,三四句借花喻人,抒发了诗人的____ _____。(每空只填一个词语)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请自选一个角度(或语言,或诗意,或情感,或哲理)写一段鉴赏性文字。(4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诗中的“离愁”是指当时作者离别亲朋好友,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2.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3.落红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4.诗人想舍的是当朝者的黑暗与腐朽,不舍的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5.离别京城的忧伤乐于奉献的情怀 6.(1)以落花自喻,表明了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仍乐意为社会作贡献的心态。(2)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7.离愁志愿或志向 8.①从语言上谈,这两句诗语言精美,用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两句移情于物,表达了对新生命的赞美。 ②从含义上谈,这两句诗是说飘落的红花并不是无情物,即使化作春泥,也要去滋养呵护着花儿。 ③从情感上谈,这两句诗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意境高远,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④从哲理上谈,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反映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己亥杂诗》赏析

《己亥杂诗》赏析【部编版七下】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原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作者】 龚自珍(1792—1841年),字璱人,号定庵。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代表作:《定庵文集》。【背景】 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 【主题思想】 这首诗以“落红”自喻,抒发了诗人自己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满腔热情和献身精神。 【赏析】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作为自然现象和象征韶光易逝的双重手法来显示相思之烈或别离之苦。“吟鞭东指即天涯”。“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东指”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乡(浙江)。“即天涯”是说距离故乡还很远。马鞭举处,前面便是离京师越来越远的海角天涯。

己亥杂诗(其五)

《己亥杂诗》说课稿 山丹县南关学校张小玲 一、说教材 纵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课程编排,本单元主要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让学生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抒情、移情于景,恰当准确地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和情感。在选中的古诗五首中《己亥杂诗》是唯一一首近代诗歌,其写作背景接近学生所学,易于学生理解,语言直抒胸臆中蕴含复杂交错的情感,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如:白日斜、天涯、落花等可衔接李煜、马致远等人的诗歌,去帮助学生在对比学习中更好地掌握离愁诗歌或哀怨诗歌的写作技巧,其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乃属脍炙人口的名句,简短两句简单中蕴含丰富的写作手法,诗人借诗所表达一腔爱国热忱和矢志不渝地为国奉献精神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心和民族自信心,更能帮助学生明确认识中华之少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在诗歌学习中,在诗人高贵品格的影响下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涵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掌握学习技能,培养良好的情感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进而提高学生融入社会、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优秀思想品德,高贵的道德情操的人才。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积累重点字、词意,理解诗歌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鉴赏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背诵诗歌。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忠贞不渝的爱国之心和奉献精神。 重点:赏析诗歌,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背诵诗歌。 难点:引导学生走进诗歌意境,领会作者不甘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的爱国热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1.学情分析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新课标所要求的达标能力和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要求,在预设课堂的时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在知识上更加关注其深度和广度,在所设计的活动,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 2.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通过学案,指导学生自行查阅资料,提前预习相关文学常识和基础知识,了解诗歌内容,促进课堂生成,思想创新。 诵读法:指导诵读,甚至背诵,体会诗歌音韵的和谐和凝练的语言,可以加深了解,加强记忆。 移情法:用多媒体音乐、画面等营造浓厚的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进

己亥杂诗历年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己亥杂诗》赏析题 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的一二句写的是离愁,三四句借花喻人,抒发了诗人的继续忠心报国的志愿(或“志向”)。 (2)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诗人的马鞭。 (3)“落红不是无情物”中,作者以落红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比喻诗人自己)。(4)“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作者想继续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5)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6)直抒作者心境的一个短语是:浩荡离愁。 (7)诗的后两句,诗人以落红自比,表明了自己虽辞官归隐,仍为国效力的决心。现在常被用来赞颂牺牲自己,培育新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2.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怎样的复杂心情 答:既有离别的伤感,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继续忠心报国的信念。 3.请你谈谈对三、四句诗的理解: 这两句诗托物言志,诗人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表达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4.这首诗加线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 答: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5.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答:这两句话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6.这首诗共四句,写出了诗人几种心情请你概括。 答:一是离别的忧伤,二是回归的愉快,三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或:诗人以落红自喻表达了诗人想继续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8.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 答:诗中的“离愁”是指当时作者离别亲朋好友,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9.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 答: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10.诗歌中流露了诗人的两种感情:舍与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答:诗人想舍的是当朝的黑暗与腐朽,不想舍的是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11.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总体上包含了哪两方面的情感 答: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希望解甲归田的惆怅,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希望继续精忠报国的信念。 12.本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在花开花落的变化中寄寓了怎样的深意 答:诗人以“落红”暗喻自己是具有爱国情怀的志士,“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了诗人想继续为国效力的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思想感情。 13.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答:这两句诗托物言志,诗人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表达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或者:诗人以拟人化手法将落花写成有感情的,说是即使化作了春泥还要护花,用以比喻诗人虽辞官离京,仍要像落花变春泥再护花一样,对社会,对国家还要竭尽全力。比喻新颖,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炽热的爱国热情。 或者:这两句诗语言精美,用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两句移情于物,表达了

古诗己亥杂诗翻译赏析

古诗己亥杂诗翻译赏析 《己亥杂诗》作者是清朝文学家龚自珍。此诗一共两首其古诗全文如下: 【前言】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220首七言绝句,总题《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其中第5首及第125首被我国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录。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 第一首: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翻译】 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鉴赏】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

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廷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第二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翻译】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 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要报效国家,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鉴赏】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12 古诗三首 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12 古诗三首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示儿》、《题临安邸》和《己亥杂诗》,这三首诗都是爱国诗篇,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本课要求让学生结合查找到的资料,准确领会诗歌的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结合注释,查找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准确体会诗歌主旨。 3.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三)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背诵课文。(重点) 2.结合注释,查找相关资料,准确体会诗歌思想感情。(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古诗课文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字音,同时能对诗歌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2.发现点拔教学法 诗歌呈现内容的方式比较含蓄,因此对于诗歌的主旨句要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准确的领悟诗歌的内涵。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课文生字,诗歌内容讲解等,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内容呈现更丰富。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大概了解课文内容,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课内主要是朗读课文,学习生字和课文内容,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四、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预习

1.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诗句大意。 3.收集作者资料和诗歌写作背景。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从古至今,无数志士仁人为了这个信念不惜牺牲一切。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古诗,看看诗人是从什么角度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的。 板书:古诗三首 二、学习生字 1.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找出生字。 2.课件出示生字。 3.教师范读生字,学生跟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字书写,强调笔顺和书写规范。重点字:祭熏恃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让学生朗读三首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2.让学生结合课后习题,思考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学习《示儿》 (1)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注意体会朗读时的感情。 (2)课件展示作者简介,诗歌背景介绍 (3)讲解古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译文: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到国家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万事空这里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这句诗看来平常,但在全诗中却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诗人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唯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 诗人在这里为什么感到悲伤?(诗人为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而感到无比悲痛。)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译文:将来朝廷的军队向北进军收复失地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的父亲。 后两句意思是当祖国统一后,在祭祀祖先时,一定要记得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九泉下的父亲。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雪洗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己亥杂诗》说课稿

《己亥杂诗》说课稿 凉州区双城镇宏庄教学点贺兆林 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个难点,难就难在教师不知道怎样教。许多老师觉得字词句难懂一些的作品还好教,她们在讲授时可以字词句的释义为主,或者逐字逐句进行串讲。但是对那些情景浑然一体、字词句又浅显易懂的诗作就觉得无从下手了。有的老师觉得这样的诗没什么好教的,上课时让学生们读两遍就得了。结果使学生对学习古诗不感兴趣,古诗教学收效甚微。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认真的解读了新课标,从中悟出了一些方法并把它付诸于我的这节诗歌教学上,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在本首古诗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以阅读记诵为主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在具体方法上包括:以学生的自主诵读为主,淡化教师的讲解;重视学生对作品的诵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使课内诵读与课外诵读相结合;对教材进行适度拓展;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力和语言感觉力结合了起来;从作品意象入手体验作品的情感意蕴;创设情境,运用感性化的教学手段,如:PPT演示、图片、声音,范读、读一读等方式,进行渲染意境。 教学之后,我还反思到了自己在上所有古诗存在的一点共同缺陷,那就是对学生课外诵读的培养不够。因为学习古诗,课外阅读记诵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通过课外诵读不断的积累可以提高对古诗的理解感悟能力,可以丰富对古典文化的修养,亦可以使心灵得到陶冶净化。因此,我们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学生课外阅读记诵古诗的情况,对诵读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检测与评价。检测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最好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比如通过游戏展开竞赛,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谁读得好。在课堂上也应该经常性地诵读学过的古诗作品,温故知新。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应正确对待其个体差异。对记诵能力强的学生及时表扬,对能力稍差的学生加以鼓励,培养呵护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是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默读重视不够,这节课上我给学生的默读时间有点少了,因为默读是体验作品情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改善,多学、多思、多请教、多观看专家们的讲座,在反思中不断的完善自

《已亥杂诗》赏析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赏析】一二两句写离京南归时的情形,失落与惆怅之情溢于言表。三四两句笔锋陡转,以落红化泥护花作比,说明自己身虽脱离官场,仍心系国家,形象生动而含蕴沉著。 作者:龚自珍(1792-1841),近代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主旨: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归的喜悦,又有离别的愁绪,更有忠心报国继续服务乡民的信念。 ●全文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表达作者忧郁孤独和悲壮豪迈心情奇妙地交织在一起的两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请用第一人称描述“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所呈现的内容: 夕阳西下,我怀着无边无际的离愁.挥动马鞭,离京东去, 打算回到那远在天涯的家乡. ▲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请你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略作赏析。 诗人以拟人化手法将落花写成有感情的,说是即使化作了春泥还要护花,用以比喻诗人虽辞官离京,仍要像落花变春泥再护花一样,对社会,对国家还要竭尽全力。比喻新颖,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炽热的爱国热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落红”指什么?这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落红”指落花,暗指自己辞官。作者以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句诗。(50字左右)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6 海上日出 说课稿

16 海上日出说课稿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第16课《海上日出》。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海上日出》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16课,它通过描写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奇伟壮观的大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体现了对光明的追求和向往。课文描绘了晴朗天气时日出和有云时日出两种景象 本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多读感悟课文。读的形式多样,可以默读、自由读,也可以小组内互读。通过读,让学生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而难点在理解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上,抓住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海上日出的美丽壮观,培养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含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正确读写。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探究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事物的方法。 4.感受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情趣。(本课的教学时间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海上日出的全过程,理清层次,学会本课生字词,初步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第二课时的任务是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掌握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同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 下面说说我参赛的第二课时的教法、学法。 三、说教法 针对学习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我采用“情景激情——想象叙述——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文中的“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一纵一纵地,使劲向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已亥杂诗阅读题及答案

已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 诗中的“离愁”是指当时作者离别亲朋好友,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2.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 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3.作者拿(落红)自况,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4.诗歌中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诗人想舍的是当朝者的黑暗与腐朽,不舍的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5.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________,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_______。(离别京城的忧伤乐于奉献的情怀) 6.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a) 请你说说对三、四句的理解。 (1)以落花自喻,表明了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仍乐意为社会作贡献的心态。 b)从三、四句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7.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的一二句写的是_______,三四句借花喻人,抒发了诗人的____。(每空只填一个词语)(离愁志愿或志向)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请自选一个角度(或语言,或诗意,或情感,或哲理)写一段鉴赏性文字。(40字以内) ①从语言上谈,这两句诗语言精美,用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两句移情于物,表达了对新生命的赞美。 ②从含义上谈,这两句诗是说飘落的红花并不是无情物,即使化作春泥,也要去滋养呵护着花儿。 ③从情感上谈,这两句诗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意境高远,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④从哲理上谈,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反映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统编版)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2 古诗三首 说课稿

12 古诗三首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示儿》、《题临安邸》和《己亥杂诗》,这三首诗都是爱国诗篇,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本课要求让学生结合查找到的资料,准确领会诗歌的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结合注释,查找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准确体会诗歌主旨。 3.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三)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背诵课文。(重点) 2.结合注释,查找相关资料,准确体会诗歌思想感情。(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古诗课文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字音,同时能对诗歌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2.发现点拔教学法 诗歌呈现内容的方式比较含蓄,因此对于诗歌的主旨句要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准确的领悟诗歌的内涵。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课文生字,诗歌内容讲解等,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内容呈现更丰富。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大概了解课文内容,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课内主要是朗读课文,学习生字和课文内容,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四、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预习 1.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诗句大意。

3.收集作者资料和诗歌写作背景。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从古至今,无数志士仁人为了这个信念不惜牺牲一切。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古诗,看看诗人是从什么角度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的。 板书:古诗三首 二、学习生字 1.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找出生字。 2.课件出示生字。 3.教师范读生字,学生跟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字书写,强调笔顺和书写规范。重点字:祭熏恃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让学生朗读三首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2.让学生结合课后习题,思考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学习《示儿》 (1)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注意体会朗读时的感情。 (2)课件展示作者简介,诗歌背景介绍 (3)讲解古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译文: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到国家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万事空这里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这句诗看来平常,但在全诗中却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诗人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唯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 诗人在这里为什么感到悲伤?(诗人为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而感到无比悲痛。)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译文:将来朝廷的军队向北进军收复失地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的父亲。 后两句意思是当祖国统一后,在祭祀祖先时,一定要记得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九泉下的父亲。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雪洗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4)归纳主旨。《示儿》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愿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对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

“己亥杂诗”阅读鉴赏及答案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内容简介: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句的意思是落花不是无情的,就是化作春泥也要守护着新花。运用比喻,表明了作者的心志,表明作者虽然辞了官,仍然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写作特色: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赏析】一二两句写离京南归时的情形,失落与惆怅之情溢于言表。三四两句笔锋陡转,以落红化泥护花作比,说明自己身虽脱离官场,仍心系国家,形象生动而含蕴沉著。作者:龚自珍(1792-1841),近代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主旨: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归的喜悦,又有离别的愁绪,更有忠心报国继续服务乡民的信念。●全文▲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表达作者忧郁孤独和悲壮豪迈心情奇妙地交织在一起的两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请用第一人称描述“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所呈现的内容:夕阳西下,我怀着无边无际的离愁.挥动马鞭,离京东去, 打算回到那远在天涯的家乡.▲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请你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略作赏析。诗人以拟人化手法将落花写成有感情的,说是即使化作了春泥还要护花,用以比喻诗人虽辞官离京,仍要像落花变春泥再护花一样,对社会,对国家还要竭尽全力。比喻新颖,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炽热的爱国热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落红”指什么?这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落红”指落花,暗指自己辞官。作者以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句诗。(50字左右)如: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请自选一个角度(或语言,或诗意,或情感,或哲理)写一段鉴赏性文字。(40字以内)答:①从语言上谈,这两句诗语言精美,用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两句移情于物,表达了对新生命的赞美。②从含义上谈,这两句诗是说飘落的红花并不是无情物,即使化作春泥,也要去滋养呵护着花儿。③从情感上谈,这两句诗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意境高远,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④从哲理上谈,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反映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人教一年级下册_《小池》说课稿

《小池》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小池》。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时间”“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九个方面来说一下我对这首古诗的理解。 一、说教材 古诗《小池》是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中的一首古诗。它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这首古诗通过对细流、树阴、水面、小荷、蜻蜓等这些景物的描写,形象的勾画了一副初夏风景画,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在古诗中初步的感受夏天的美丽景色。 二、说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学生活泼可爱,乐于读书,求知欲强。对于阅读已经产生了兴趣,家长更是注重孩子的古诗学习,所以在阅读中体味古诗内容的优美,并结合诗文的语言环境学习生字变得尤为重要。由于我所在的地区声母“l”和“r”的发音不够清晰,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特别注意。三、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教学的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于价值观这三方面确定以下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教学目标: 1、认识“流”“柔”等生字,会写“爱、尖”等生字。 2、培养孩子朗读古诗的兴趣,并使孩子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的朗读使孩子能很好的体会古诗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我确定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的书写。 2、教学难点:会背这首古诗,并能体会这首诗的美丽景色。

《己亥杂诗》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己亥杂诗》赏析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作者】 龚自珍(1792—1841年),字璱人,号定庵。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代表作:《定庵文集》。【背景】 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 【主题思想】 这首诗以“落红”自喻,抒发了诗人自己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满腔热情和献身精神。 【赏析】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作为自然现象和象征韶光易逝的双重手法来显示相思之烈或别离之苦。“吟鞭东指即天涯”。“吟鞭”是指诗人的

《己亥杂诗》赏析讲解

《己亥杂诗》赏析讲解 (蓝色字体来自教参)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关于作者】 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盦ān,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学者家庭。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烟。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 【写作背景】 已亥指清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龚自珍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官南归,回归故里,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与吴虹生书》),写就巨型组诗——《己亥杂诗》。内容或直抒胸臆,或回忆往事,或叙述见闻,或赠答友朋,等等。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是作者刚刚离开京城时写的。 【诗句翻译】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赏析讲解】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酒脱的气概。 首句明点“离愁”。诗人与北京,可以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祖父、父亲都在北京做过官。他自己幼年在京人塾就读,后来又多次赴京参加会试,直至在京做官。离开与自已生活关系如此密切的京城,产生“离愁”原很自然。但这里用“浩荡”来形容“离愁”的广大无边,说明愁绪之深,用“白日斜”这种带有象征色彩的描写来点明“离愁”产生的背景,却使人感到,这并不单纯是离开一个生活过多年的地方时的卷恋、惆怅之情,而是有着更深广的内涵。从客观形势看,清王朝的统治已进人“衰世”,“白日斜”并不单纯指离京的时间,而是象征着当时的国运与局势。正因为有这样深广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这“离愁”便包含着政治的内涵,是对国事的忧虑。 次句说自己一离京师,从此便如远隔天涯。诗人此次离京,先东行至通县,再沿运河南下,故说“东指”。“吟鞭”,是挥响马鞭的意思。“即天涯”,一出国门,即同天涯。这里有对朝廷的眷恋,也有对国事的忧念。从“浩荡离愁”和“即天涯”,便自然引出下两句来。 后两句展开联想,用比喻手法,移情于物,借“落花”自喻,掉落的花瓣并不是冷酷无情,自哀自怜的,是消融在泥土中以更好地保护盛开的鲜花,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在形象的比喻中,融人议论,自然而朴实。“化作春泥更护花”,也表现出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 【问题探究】 1.请解释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己亥杂诗》说课稿

《己亥杂诗》说课稿 一、说教材 《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是部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己亥年,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诗中的第220首,全诗通过对“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社会政治局面的控诉,表达了诗人渴望政治改革,期望人才辈出的愿望。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诗中“亥,恃,擞”三个会认字和“亥,恃,哀,拘”4个会写字。 (2)运用借助文中注释、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诗人经历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初步掌握理解诗意的三种方法。 过程与方法 读好诗句,理解诗意,领悟情感,诵读赏析,学法迁移,拓展延伸。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交流,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了解诗人经历,在

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入情入境地朗读,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初步掌握理解诗意的三种方法。 三、说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在本首古诗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以阅读吟诵为主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在具体方法上包括:以学生的自主诵读为主,引导学生运用借助文中注释、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诗人经历的方法指导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初步掌握理解诗意的三种方法。重视学生对作品的诵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使课内诵读与课外诵读相结合;对教材进行适度拓展;把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起来;创设语言情境并用PPT演示、图片、声音,范读、读一读等方式,进行渲染意境。 四、说教学环节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却传达出诗人对万马齐喑的社会政局强烈不满和希望改革现状期待人才辈出的迫切愿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及单元主题我设计如下教学思路:

古诗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翻译赏析

古诗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翻译赏析《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作者为清朝文学家龚自珍。其古诗全文如下: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前言】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己亥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其中第5首及第220首被中国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录。 【注释】 1浩荡: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2吟鞭:诗人的马鞭。东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别京都的距离。 3天涯:天边,形容很远的地方。 4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5化作春泥:变成春天的泥土。

【翻译】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赏析】 这首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此番一别,不知何年后才能相见;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orG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令人叹惋。 诗的后两句: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5己亥杂诗说课稿

《已亥杂诗》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中的一首。《己亥杂诗》其五。 二、解题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三、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四、朗读这首诗 读好诗句,自学质疑,整体把握诗的大意与情感。 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自由读诗 (1)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一会提出大家共同研究。 3、指名读,评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4、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5、汇报交流。 五、对诗句的理解: 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萎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六、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指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萎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七、名句赏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