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人生观与生死观

庄子的人生观与生死观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在庄子的著作中,他对人生和生死问题有着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探讨庄子的人生观与生死观,并分析其思想的深度和长度。

庄子的人生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在庄子看来,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外在的物质财富,而在于追求内心的安宁和自我实现。他认为人应该像大自然一样自然而然地生活,不要被社会的功利观念所束缚。庄子的这种人生观与现代社会中追求物质利益的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一定的深度。

庄子的生死观也是他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生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宇宙的自然规律。在庄子看来,生死是一种变化,就像四季更迭一样,是自然界中不可避免的过程。他认为人应该对生死持一种超然的态度,不要过分恐惧或追求生死。庄子主张人应该超越生死的界限,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超脱。他提出了“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云出岫,自然无心”的观点,强调人应该像自然界一样,自然而然地生活,不要过分追求或逃避生死。庄子的这种生死观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死的恐惧和追求有着重要的启示,具有一定的深度。

庄子的人生观和生死观的深度和长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的思

想超越了个人的利益和欲望,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这种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物质利益和功名利禄的观念形成了重要的反思。其次,庄子对于生死的态度超越了个人的恐惧和追求,强调人应该超越生死的界限,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超脱。这种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死的恐惧和追求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最后,庄子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长度,他的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有着广泛的意义。

综上所述,庄子的人生观与生死观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长度。他的思想对于中国

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庄子的人生观和生死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超越生死的界限,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超脱。这些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庄子的生死观

论庄子的生死观 要谈庄子的生死观,首先夭谈一下庄子的主要思想。庄子最主要的思想就是?道?。人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人从生到死,经历了一遍,便归于尘土,回归到自然,无论你生前是贫穷还是富有,什么都没有剩下,那么人来到这世上有什么用?只有?道?是永恒存在的。因此,庄子的生死观中处处体现出?道?意味。 生与死是人生的重大问题,也是探讨哲学所不能避开的话题,庄子也不例外。古今中外,名人不少,但真的能看开生死的人却并不多。亚瑟〃叔本华,德国哲学家。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平生否定有死后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其受临终之苦的折磨时,呼叫着「啊!上帝呀!我的上帝。」「先生,在你的哲学中也有上帝吗?」向看护他的医生这样问。「亲受痛苦的境遇,即使哲学上没有上帝,也束手无策。我病如能痊愈,将从事完全不同的研究。」叔本华临死前曾吐露这样的心声。 尽管叔本华生前做过如此多的研究却仍然害怕死亡,对此庄子的态度却又显如此的洒脱。《列御寇》篇记庄子将死时的一段话说:?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廓,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济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反正是要死的,干嘛还要浪费东西,怎么都是腐烂,被谁吃又有什么分别?

有人说庄子太无情,确实,连他本人都这么说,如庄子《德充符》中他与惠子的对话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但他是否真的无情呢?《庄子〃至乐》中庄子的妻子死了,开始庄子也?独何能无慨?,但后来庄子看开了生死,?察其 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笏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 四时行也。”庄子把生与死看成了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时,便看开了生死。 那庄子的无情又从何而来,《德充符》的后面接着说道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惠子的?情?是建立在各种利害关系基础上的我们大众人所认同的世俗之情,而庄子的无情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无情无义的无情,而是不因外物的好坏而影响自己的内心,而是要乐天知命,顺其自然。对世俗的那些丑恶的滥情的否认,对人的本性的向往。 在生死观上,庄子认为生未必乐,死未必苦。生与死只是一个过程,顺应自然,而不要强行去改变,如他在《至乐篇》里借髑髅之口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把死亡认为是快乐的事,不以生为至乐,不以死为最苦,不以富为荣,不以死为辱。

庄子豁达人生之我见

庄子豁达人生之我见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最伟大的道家思想的建构者、发展者与代表,唐玄宗于天宝元年(公元742 年)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尊《庄子》为《南华真经》,使之成为道教至尊宝典之一。作为在老子之后,中国道家学说最重要的继承者和开拓者,庄子的思想指引和阐化道家思想的绝大多数内容,是实际意义上道家的奠基人。 庄子的学说承袭老子而进一步发展,在很多方面有所延伸与演化。而他的人生观相较于不出世的老子,要更加的豁达,在对于世界的观照上更加的廓大,更加的豁达。 下面我将简述一下我对于庄子豁达人生的看法。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到的观点就是“齐万物,一死生。”在庄子看来,事物与事物之间是没有差别的,死和生也是一样。这样的观点乍看之下,似觉荒谬,实则不然。万物归化,宛若万川归海。从自然中繁衍生长,不断发展,最后腐朽残破,化为土灰,但是依旧是归于自然,合自然之道,一如佛道两家常说起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天道是个大大的循环,无论在发展之中多么的壮丽与璀璨,最终依旧是要归于毁灭,就像庄子·秋水中说的那样,“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岸之间,不辨牛马”,但是最后还是归于更加博大的海洋之中。看到了这一点,庄子如此豁达的人生观便不难理解。他看到了生命的本质,所以他对于现实人生实际上是以俯视的角度来观照,这样的视角,自然会赋予庄子不同于其他人的豁达的人生观。 一部庄子,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两个故事 《庄子·秋水》记载:庄子在涯水边钓鱼,楚威王派二位大夫前来致相邀之意说:“我想请您来做宰相!”庄子手把钓竿;头也未回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已经死去三千年了。楚王将它的骨甲装在竹箱里,蒙上罩巾,珍藏在大庙明堂之上。对这只龟来说,它是愿意死后留下骨甲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二大夫回答说:“宁愿活着在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庄子说:“你们请回吧!我将照旧拖着尾巴在泥里爬行。” 我没有把庄子话理解为轻视权贵,我更愿意理解为他听从自己的内心呼唤。得了相位,却失去自我;生活于民间,却能保持真我。英雄生于草野,对于热衷于权利争斗的生活,并不是快乐的生活,既然没有内心的快乐,又何必身在其中呢?庄子的豁达,很大一方面就表现在他对于名利的清晰认识,在对于整个现世人生都看得通透的时候,对于很多事情自然就会眼界开阔,心胸宽广。庄子一生

庄子的人生观与生死观

庄子的人生观与生死观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在庄子的著作中,他对人生和生死问题有着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探讨庄子的人生观与生死观,并分析其思想的深度和长度。 庄子的人生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在庄子看来,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外在的物质财富,而在于追求内心的安宁和自我实现。他认为人应该像大自然一样自然而然地生活,不要被社会的功利观念所束缚。庄子的这种人生观与现代社会中追求物质利益的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一定的深度。 庄子的生死观也是他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生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宇宙的自然规律。在庄子看来,生死是一种变化,就像四季更迭一样,是自然界中不可避免的过程。他认为人应该对生死持一种超然的态度,不要过分恐惧或追求生死。庄子主张人应该超越生死的界限,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超脱。他提出了“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云出岫,自然无心”的观点,强调人应该像自然界一样,自然而然地生活,不要过分追求或逃避生死。庄子的这种生死观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死的恐惧和追求有着重要的启示,具有一定的深度。 庄子的人生观和生死观的深度和长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的思 想超越了个人的利益和欲望,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这种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物质利益和功名利禄的观念形成了重要的反思。其次,庄子对于生死的态度超越了个人的恐惧和追求,强调人应该超越生死的界限,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超脱。这种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死的恐惧和追求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最后,庄子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长度,他的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有着广泛的意义。

庄子的生死观对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的有益影响

庄子的生死观对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的有益影响 生死观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范畴。庄子重生贵生的人生态度、安时处顺的精神境界、肯定自我、知足达观的人格修养给当代大学生以启发,改观大学生麻木冷漠对待生命、轻视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现状,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生存和死亡,并在此过程中找到生命的真谛。 标签:庄子;生死观;当代大学生;生命观 正如海德格尔说的那样:“现代人是‘脚下没有大地,头顶没有天空,心中没有灵魂’。”在物质欲望极度膨胀、科技文化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部分大学生陷入了超重的心理和生活压力而无法自拔。超重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样的生活让当代大学生处于思想迷茫、心灵空虚之中,越来越多的他们选择冷漠甚至走向极端,生命之花在人世间越来越多的陨落。大学生这样的状态离社会对他们的期望越来越远,这种状态是我们极力需要改变的。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庄子的生死观作为一种生命理念,它提倡贵生重生,反对轻视生命,这种生命理念为当代大学生的心灵和谐吹来一缕清新的风〔1〕,改观他们不重视生命的现状,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一、重生贵生,珍视短暂的人生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重生思想,认为生命是大自然的给予和馈赠,是“道”的创造结晶和“德”的化育之物,〔2〕生命至关重要。“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3〕普通人、士人、大夫、圣人这四类人,追求的或平庸或高尚,或为自己或为社会,虽然谋求的不一样,但是不可否认,他们在为所求而伤害身体、舍弃生命这一点上是一样的。庄子对当时社会上这样一个现实深感痛心,他认为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名声、利禄、珠宝乃至天下,那种以身殉物,为追求“物”的东西而损伤自己本体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常不可取的。《让王》篇中,庄子一口气讲了15个寓言故事来阐述以生命为贵、以名利为轻的重生思想,这些都在呼吁人们要爱惜生命。爱惜生命,还要认识到生命之短暂。“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这是庄子对人生命长度的最精炼总结。生命是如此短暂,让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遐想,挥霍。 反观当代大学生,在极力追求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生命的意义却失落了,这看似繁花似锦的生活,却隐藏了繁华背后精神生命的残缺萎缩:心理危机严重,沉溺于网络,斗殴自残,一桩桩残害生命的事件让我们触目惊心。庄子提倡的重生贵生思想对改观当代大学生踩踏生命、轻视形体的状况并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唤起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抵御功利思想的侵袭,启迪大学生既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又要珍爱他人的生命,懂得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可贵的,都是一切情感、智慧和美好事物的载体。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维性的,当代大学生应该活在当下,珍惜每一天,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

庄子生死观

论庄子生死观的现代意义 内容摘要:在庄子的人生哲学中,大部分是围绕生命意识开展的。本文试图从庄子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人格因素三个方面分析庄子的生死观产生的原因,从庄子对生、对死和对生死关系 方面得出他的生死观。并在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中汲取其积极的方面,发掘其现代意义。 关键词:庄子生死观逍遥现代意义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by Zhuang-zi’s view of life and death Content abstract:In Zhuang-zi's philosophy of life, majority of revolves the life consciousness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attempts from the era background, the cultural context, the personality factor three aspects to analyze the reason which Zhuang-zi's life and death view produces, to lives from Zhuang-zi, to dies with obtains his life and death view to the life and death relations aspect.And treats the life and death in Zhuang-zi in the manner to derive its positive aspect, excavates its modern significance. Key word: Zhuang-zi ;the view of life ang death;xiaoyao; modern significance. 庄子是战国中期人,生平穷困,性格清高孤傲,不屑于权贵地位。对于他的生 平后世传之甚少,只能在一些著作中看到零星的叙述。庄子唯一传之后世的著作——《庄子》,现存三十三篇,作者并不全是庄子本人,有些可能出自其弟子或后人 之手。根据历史典籍零星的记载来看,庄子是一个悠闲的隐者,同时也是一位伟大 的哲学家。经过两千余年的洗涤,他恢弘辽阔的思想,透过《庄子》一书仍然闪 烁着智慧。作为先秦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的人生哲学围绕生命意识而展开,形成了庄子独特的生死观。 一、庄子生死观产生的原因 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形成离不开现实的土壤,庄子也不例外。庄子生死观的形成 既有其个人因素,也有客观环境的烙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时代背景的影响 众所周知,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1],大约生活在 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之间。这是一个社会剧变的时代,政治动荡,社会混乱,诸侯之间战争频繁,给社会民众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当时的情形我们可以在庄 子的作品中略窥一二“今世殊死者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形戮者相望也”(《庄子·在

庄子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及对我们的启示

庄子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及对我们的启示 庄子人生观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庄子人生观主要内容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庄子的思想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并在老子的思想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庄子的思想充满了矛盾。庄子看破功名利禄,面对成功与失败都以淡然的态度接受,对待生死更是有自己的看法。 一、庄子人生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在研究庄子的人生观之前,有必要对其生活的时代进行分析。庄子人生观的产生深受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影响,所以他思想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庄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个年代是诸侯分裂,思想处于百家争鸣的时代。 各诸侯国为争夺自己的霸主地位,到处开展战争争夺土地,造成普通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作为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周礼,也在逐渐的崩溃,瓦解。这体现了当时的传统思想观念已经与当时的社会实际不相符合了。旧的统治思想开始瓦解,但是新的统治思想还没有形成。于是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各个思想学派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庄子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自己的切身体会,提出了具有自己特点的思想,他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不受任何外在力量羁绊的自由。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非常独特的。 不同的时代背景,将会影响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对待庄子的思想,首先应该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并且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来对庄子的思想进行重新的解读。所以一定要了解庄子思想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就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比较混乱,社会比较动荡,老百姓大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使庄子的人生观为了解救人们超越现实的困苦,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庄子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庄子人生观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对庄子的人生观进行解读的时候,我们可以逐渐对庄子的思想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庄子的生活是比较清贫的,但是他的精神世界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对待庄子的思想,应该放下浮躁的心,把心静下来,慢慢地领会庄子所倡导的人生观。 庄子的人生观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对待人生的态度

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庄子大师”。他对生活和人生的看法独特而深刻,他的哲学思想融汇了自然观、人性观和生活智慧,对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探讨庄子的人生哲学,解析他对于生命、自然、自由和快乐的思考与观点。 一、心性自由——达到自由的境界 庄子的人生哲学强调内心的自由。他认为人应该追求自己的内心自由,摆脱繁杂的物欲纷扰,放下外界的压力和负担,保有一颗自由自在的心。庄子用“逍遥游”来形容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认为人应该像自由的鱼游荡在大海中一样,随波逐流,自由自在地生活。 庄子的人生观强调心性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的心性应当与天地自然相通。只有认清自己的本性,达到内心的宁静与自在,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自然和谐——顺应自然的法则 庄子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他认为人生应该像自然界一样,顺应自然的法则,与自然达成一种和谐的状态。他认为人生不应过于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应该顺其自然,放下攀比之心,真正融入大自然之中。 庄子对自然界的观察启发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他观察到自然界中万物生长、成熟、消亡的过程,并从中领悟到人类的生命也有着相似的

规律。他认为人生是一个循环不息的过程,生老病死是每个人无法避免的命运。因此,我们应该接受这个不可逆转的规律,珍惜眼前的每一天,活在当下,享受人生的美好。 三、自由心境——争取内在的自由 庄子的人生哲学强调争取内在的自由,他认为人应该摆脱物欲的困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在他看来,世俗的欲望只会让人沉浸在无尽的追逐中,而无法真正获得内心的满足。 庄子主张心境的自由,他认为只有摆脱对外物的执着,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他用“逍遥游”来形容他对生活的态度,提倡人们要像自由的鱼游荡在大海中一样,摆脱束缚,畅游人生。 四、快乐追求——在逍遥自在中寻找快乐 庄子的人生哲学认为快乐是人生的追求目标之一。他主张人们要在内心的自由和宁静中寻找快乐,而不是通过追逐外在的功名利禄来获得满足。 庄子认为外在的欲望追求只会让人陷入无穷的追逐和焦虑中,而真正的快乐源于内心的宁静与自在。他认为人应该摆脱功利的心态,重视内心的体验和感受,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综上所述,庄子的人生哲学是一种追求自由、亲近自然、寻找快乐的生活态度。他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顺应自然的规律,摆脱功利的心态,以达到真正的人生价值。他的思想对我们的生活有

庄子人生哲学思考

庄子人生哲学思考 庄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的人生哲学思考是一种对生命与自然、人与世界的颠覆性思考,他通过譬喻故事和哲学思考揭示了人生的真谛与境界。本文将从庄子思想的核心理念、人生观和行为准则方面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思考。 一、庄子思想的核心理念 庄子思想的核心理念可以归纳为“自由自在、超脱尘世”。他主张人应当活在自然的规律中,追求内心的自由与流动。在庄子看来,人与自然相互关联,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摒弃功利与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变化莫测的,人应当顺应自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自由与自在。 二、庄子的人生观 庄子的人生观可以概括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他认为人应当尽可能地顺应自然的变化,顺其自然地生活。他强调人应当以心灵超脱尘世的境地去看待人生,超越物质欲望和功名利禄的困扰。庄子提倡的无为而治是指人应当摒弃过度的行动和功利心态,顺应事物的本然而不加干预。只有在内心平静的状态下,人才能够真正领悟生命的奥秘。 三、庄子的行为准则

在庄子的哲学思考中,他给出了一系列的行为准则,以指导人们如何面对人生和世界。首先是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静,心境的宁静是庄子认为人们应当追求的一种生活境界。其次是保持谦逊与虚无,庄子认为人的智慧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应当充满谦逊和虚无之心,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再次是保持自由与自在,庄子主张人们应当摆脱束缚,活得自由自在。最后是保持乐观与积极,庄子认为人应当积极地看待人生,活在当下,享受生命的美好。 庄子人生哲学思考的影响 庄子的人生哲学思考对于现代社会和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庄子的思想提倡尊重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这对于当代人们逐渐拜物主义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深刻的启示。其次,庄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引发了对于如何正确应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深思。在当代社会,我们处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以一种内心平静的态度面对困难和挑战。最后,庄子的行为准则给予了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和行动指导,引导我们如何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庄子的人生哲学思考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是现代人们值得思考和借鉴的智慧。它提醒我们要顺应自然,注重内心的平静和自由,摆脱功利和束缚,追求真正的幸福和生命的意义。通过学习庄子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面对生活中的困惑和挑战,提升自己的内心素质,并实现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庄子的人生哲学思考不仅是古代的智慧,更是现代人们的精神指南。让我们借鉴庄子的智慧,走上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庄子中的人生哲学思考

庄子中的人生哲学思考 庄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他的著作《庄子》被誉为中国哲学、 文化宝库之一。在这部著作中,庄子提出了独特的人生哲学观点,对 人们的生活与人生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本文将从庄子的人生观、 生命态度以及生活方式三个方面,对庄子中的人生哲学思考进行探讨。 一、庄子的人生观 庄子的人生观可以用“齐物论”来概括。他认为人与世界是一个整体,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在的平衡与和谐。他认为世界万物皆 有其自身的存在和价值,人不应该凌驾于自然之上,而应该反思自己 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庄子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我实现和内心的宁静。他强调人性本善, 人与自然应该保持真诚、自然的态度。通过舍弃功名利禄等世俗欲望,人们才能达到内心的宁静与真实自我。 二、庄子的生命态度 庄子提出了一种超然于尘世之上的生命态度,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并 不在于追求功名利禄和社会地位,而在于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他 采用了许多寓言和插话的方式,抒发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他通过描绘蝴蝶梦幻般的飞舞、鱼儿在水中畅游等寓言故事,告诉 人们要摆脱一切的羁绊,拥抱内心的自由,超越世俗的束缚。他主张 人应该以一种轻松自在的心态对待人生,顺应自然的变化,不为外在 的压力和困扰所束缚。

三、庄子的生活方式 庄子的生活方式与他的人生观和生命态度相一致。他主张人们应该 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受世俗的桎梏。他反对“为名不顾身”的虚荣 追求,主张回归本真,追求内心的满足和真实。 庄子在他的著作中以修身养性、守持自我为生活方式,强调自我修 行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追求内在的满足和心灵的宁静, 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在庄子的生活方式中,他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不与外界 争斗。他认为人们应该拥抱自然变化,以宽容和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 中的起落和变化。 总结: 庄子的人生哲学思考为我们揭示了新的人生方式和生活态度。他通 过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真实自我,以及顺应自然的变化等观点,引导人 们摆脱功名利禄的追逐,寻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追求真正的快乐与 幸福。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可以从庄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庄子人生观的表现形式与现实意义

庄子人生观的表现形式与现实意义 1 庄子人生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庄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政治动荡不安、社会秩序混乱,不同文化也开始融合。作为最高王权象征的周朝王室开始衰落,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幌子,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导致战争频繁,造成大量民众的伤亡。各诸侯国在争霸同时,横征暴敛,滥施刑罚作为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最高原则的周礼也逐渐崩溃。传统价值观念与社会变革之间的激烈冲突,持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不断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世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都在社会变革中不断变化。 2 庄子面对人生困境的思考 庄子通过自身人生经历的体验和思考,努力探寻着人生苦难的本质原因。他认为人生所经历的一切痛苦,都来自于自身贪婪的欲望和人生的各种界限的制约。因此,庄子想极力去挣脱一切外物的束缚,追求精神上完全自由的人生。 2.1 自然的生与死 人既然有生,就会有死,这是任何人都不能摆脱宿命。面对生与死的困惑,庄子从生命的产生和死亡这两个方面来思考,他认为作为自然万物之一的人,生命都是以"气";的形式存在于自然,气聚则有生命,气散则意味死亡,生与死始终是相伴相生的,死亡则是新生的开始。人的生与死都是自然之道,是自然赋予了我们身体和生命,让我们的精神和灵魂有所寄托,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统一的,并不存在生与死的界限。在庄子眼里,生与死并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人们应该用相同的态度来对待生与死,应该摆脱生与死给带我们的悲痛和恐惧。 2.2 现实的命运与时运 在庄子的人生观里,他认为人的一生必然会受到各种现实的制约,这种制约因素主要有两种:一是命运。不论是生与死,还是穷贫与腾达都是世间事物的正常变化,也包含着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既然人无法摆脱的命运的束缚也无法抗拒命运的安排,那么人的生死变化也就是不可避免。另一个是时运。人们所生活的社会,制约和限制着人自身本性的发挥,也是构成人生困境的主要因素之一。自然之道没有起点和终点,而世间万物却有着生与死的变化,自然的法则在不断变化着,没有固定不变的态势,是不足于依赖的3]. 面对社会现实社会中命运和时运的限制,庄子认为,人们必须听命于自然的命运和时运。人们必须遵循着自然规律,时刻保持着内心的平静,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做到安心于时运,做到宠辱不惊,才能挣脱思想的枷锁,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3 自身的人心与物欲 庄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本真之心,但由于受不同生活环境的影响,人们便逐渐有了一己之私、一己之情、一己之成见,这些私心一旦形成于心中,便牢不可破,难以根除。人

人生观论文优秀10篇

人生观论文优秀10篇 庄子的人生观论文篇一 摘要:庄子的哲学对国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追溯根源,庄子哲学产生于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 在长期的战乱中,促使庄子对人、社会及整个世界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产生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很大程度上是关于人生观、人生境界、及其为达到他所要求的境界的方法的思考,本文试述了庄子关于人生的一些看法,对庄子的人生观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超脱;淡泊;自然;自由;绝对自由;情感 一、庄子关于人生境界理论 总的来说,庄子把淡泊、超脱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有这样一个故事:楚威王时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子函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宁愿地清贫中快乐自由的过自己的生活,也不愿为官职所束缚自己。 庄子不仅对物质、名誉有着超然的态度,而且他把人的生老病死也同样看作一个非常自然过程。

在庄子快要死的时候,学生们想将他厚葬,庄子知道后说:“吾以天 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赉,吾葬具岂不备邪?何 以如此”。 庄子把人的生老病死,也看作是必然的过程。 人的出生、衰老、死去都是自然规律,不纠缠在之中,并由此得到对 生死的超脱。 这种淡泊、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折射出庄子的人生观,人生哲学,他关于“人生的境界”的思考。 顺应、合乎自然,即“道”。 这个“道”也即是庄子眼中的自然而然、合乎规律。 争名夺利、胡作非为、任意妄为的人生是违背自然的,企图超越生死,长生不死,更是违背自然的事情。 不难推导出庄子的“自然”与他的“道”在逻辑上是统一的。 万物出自于“道”。 从“道”的角度来看,万物皆一 万物都是由道与配,受道的制约。 进而庄子认为身为万物之中的人也是“道”的显现。 由此消除了人与万物的差异。 庄子在他的“齐物我”基础上,做到了对人生死的超越,无论是人生 还是人死,都不过是“道”的表现,或说是“道”的现象的变化,本质上,“道”是不变的,人生是在万物之中,人死又归于万物,其实并无变化。

老庄哲学中的生命意识

老庄哲学中的生命意识 人生活在世界上,免不了要对生命源泉,生存价值和死后去向等问题进行思考,寻求一定的解释,以获得安慰。我们将这些解释统称为生命意识。任何人都拥有一定的生命意识,即使“今朝有酒今朝醉”者,也接受了一种对明天失去希望的生命意识。 人的一生,是一个由生及死的自然进化过程,由于受到生命意识优先性的影响,我们通常把死看作是生命的终结,于是死亡意识就成了生命意识的关键部分,而任何宣称掌握了生命奥秘的哲学家,都免不了要对死亡意识做出一定的解释。这里我们简单地谈谈老庄哲学中的生命意识。 老子哲学中的生命意识 在中国思想史上,最早对死亡意识进行哲学考察的是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第五十章可以说是老子的死亡观提要。这一章开篇就是“出生入死”,表明人生是由生到死的过程。实际上无论长寿翁,短命郎,许多人都“以其生生之厚”。也就是说,大家都拼命求生,结果反被死亡所驾驭,实在可怜至极。在老子看来,人若想不死,关键要修道。得道之人“无死地”,所以他的生命不会有损失。 “无死地”是老子死亡观的关键。在老子看来,世间万物都要经历由生到死,由弱到强, 由小到大,然后又由死到生,由强到弱,由大到小的过程。这一切都因为“道”,是“道”主宰了这一永恒的循环。而“道”在万物之中表现为“物极必反”。因此,如果人们刻意追求生存的话,必然会逆“道”而行,从而加速了由生到死的进程。 所以, 去掉“死地”成了问题的关键。老子劝告我们应该“守其母”,如果能守住弱小,就能永远强大,能保持贫穷,就不会失去富足。也就是说,对于“死地”,人们如果能够不刻意追求生存,便可得永生,这就是所谓“得道之人不争生”的原因。 然而老子生死观在逻辑上有着明显的欠缺。根据“守其母”的原理,我们可以推出:守其死,则得永生。但老子却从不说守死。实际上,

庄子《大宗师》,是道家的墓志铭,正面论述了死亡这一人生问题

庄子《大宗师》,是道家的墓志铭,正面论述了死亡这一人生 问题 中国人对生死问题是看得很重的,为了使死者“不死”,生者就在死者的坟前刻石立碑,碑上的铭文就称作墓志铭,其内容主要是彰显死者的生平事迹。据施蛰存教授考证,刻石志墓的风气开始盛行于北魏(《金石丛话》),也就是说庄子生活的时代还没有墓志铭一类文体出现。 但庄子却以其《大宗师》,不仅为自己,也为道家学派,立下了一块没有刻在石上的墓志铭。在先秦诸子里,只有庄子正面系统地论述了死亡这一人生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大宗师》里讲了一个故事,说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是三个心心相印的朋友。 后来桑户死了,孔子就派子贡前去帮助料理丧事。子贡却看到孟子反、子琴张两人,一个在编曲,一个在弹琴,互相唱和道:“唉,桑户啊!桑户!你已经返归自然,而我们却还在做人啊!”子贡快步走过去,责问道:“请问对着尸体唱歌,这符合礼吗?”孟子反与子琴张相互看看,笑着说:“这个人哪里知道礼的真意!” 子贡回来后,把自己所见所闻告诉了孔子,询问道:“他们没有修养,将形骸置之度外,对着尸体唱歌,神色跟平常一样,真是无法理解。他们是些什么人呢?”孔子回答说:“他们是游心于礼义之外的人物,而我们则是在礼义之内生活的人。礼义的内与外是格格不入的。 可是我却派你前去吊唁,我真是浅陋啊!他们正将与造物主为伴侣,而邀游于天地间的元气之中。他们把生命看作附在身上的累赘、肉瘤,把死亡视为从毒疮里排出的脓液。他们让生命随着自然循环变化,根本不想追究生死的差别;无所用心地徘徊在尘世之外,逍遥自在地神游在无为的境地。他们又怎么能杂乱地举行世俗的礼节,以表现于众人的耳目之前呢?” 在这个故事里,有两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是子贡眼中所见,即孟子反和子琴张在友人的尸体前编曲而歌,因出人意料而富有悬念,体

庄子解人生的三大困境

庄子解人生的三大困境 先秦诸子百家中,大多偏重对社会政治伦理的探讨,唯独庄子思考的重心是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精神家园。庄子生活在诸侯争雄称霸、各国战乱不休的战国年代。面对动荡的社会,各家各派都在寻求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 孔子以兴仁扬义为救世之方,孟子以仁政爱民为治国之道,墨子以兼爱非攻为平乱之术。然而这一切只有远益而无近利,并不能解决各国君主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所以孔子周游列国而到处碰壁,孟子之言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墨子那种苦行僧似的言行,也未曾见用于世。 当时被君王所看重并采纳者,唯法家、兵家与纵横家之术,即司马迁所谓“以攻伐为贤”。然而法家、兵家与纵横家只可争得一时之利,并不能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也谈不上人性的圆满与完善。 老庄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这是他们提出的“道生万物”和“道法自然”的哲学命题在政治上的必然逻辑结论。 “无为而治”并非简单的消极无为,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道家也是想救世的,只是反对任何具体的社会改革理论和方案,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恢复素朴,因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家的政治哲学实际上是对统治者的不善作为和强制干涉政策的一种反动,“无为”其实应该是“善为”。然而,时值战国诸侯争霸,各国纷纷想实现富国强兵之梦,唯恐求强求霸而不及,怎会耐烦聆听道家这番“慢腾腾”的哲学? 于是,庄子由老子的救世转向救人,他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乱世中安顿生命,就是作为主体的个人如何摆脱种种束缚,获得完全的精神自由和开放独立的人格。 庄子透过战国时代的社会纷乱,深刻地洞察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的困境。战争和权力不仅残害了生命,而且扭曲了人性。面对社会文明的进步和财富的积累,人性中的罪恶如自私、贪婪、狡诈等也日益

庄子重生、乐死的生死价值观 冯登立

庄子重生、乐死的生死价值观冯登立 摘要:庄子将生死视为同状,即生即死。生死由自然观角度得到了完全的阐释。重视生命的存在,乐于接受死亡的降临,更是庄子生死同观的表现。 关键词:庄;重生;乐死 1 “重生”而不“贪生” 每个人都很重视自己的生命,珍惜生命的存在,是人的本性。庄子一生虽认 为生死一体,但他是重视生命的。在他生活的战国年代,正是诸侯混战,尔虞我诈,处处是杀戮的凄惨景象。面对如此惨状,他想到了将个体生命融于宇宙万物 的存在之中,去超脱现实,求得安身立命之道。我认为,庄子说生命短暂,无须 恋恋不舍,其正是为了人们更好的生存,在乱世之中能坚强的活下去,是对生命 的真正关怀。李泽厚先生说:“他也不像佛教那样否定和厌弃人生,要求消灭情欲。相反,庄子是重生的,他不否定感性。这不仅表现在前述的‘保生全身’和‘安时处顺’等方面,而也表现在庄子对死亡并不采取宗教性的解脱而是审美性的超越 上。”[1]庄子“以养其身,终其天年”(《人间世》),反对“以人灭天”、“以得殉名”(《秋水》),主张“保真”“虚己游世”(《山木》),反对“丧己于物”(《缮性》),这些都是“重生”思想。《庄子》中有不少关于庄子珍惜生命的寓言故事,认为生命价值高于一切,人应淡泊名利。 2 “乐死”而非“轻生” 郭象在谈到庄子的生死观时曾谓:“旧说云庄子乐死恶生,斯说谬矣!”斯说之谬,谬在“恶生”。庄子有乐死倾向,但他不恶生,其实他很重生,前面已有所论述。死亡问题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解决不好死亡问题,就意味着不是彻底的人 生观哲学。庄子认为,死是必然的,就象永远有白天和黑夜一样,是自然的规律。悦生而恶死,即是“遁天倍情”,有违于自然之道。在庄子看来,“死”是对现实人 生苦难与无奈的超越,是“生”的延续和回归。“死”不仅摆脱劳累,而且成为欣然 的乐事。 夫大块载弗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死也。[2] 生是劳,死是息,从这个意义上讲,死未尝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和令人高兴 的事。“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苦也!”[3]人们总是被一 些困惑缠绕着,个体生命中充满着无尽的忧愁,人的一生中,除去病、祸、死、 丧的忧患之外,真正快乐的时光少之又少。《至乐》篇云: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 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 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 援髑髅,枕而卧。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 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矉蹙安页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世人对待死总是感觉可怕,谈死色变。可空髑髅认为死是一种解脱,死使他 不再受统治者的牵制和欺压。可见,生有多大的忧患和痛苦。生也许就是“附赘县

《庄子》中的人生观与生命智慧的教学方案

庄子中的人生观与生命智慧的教学方案 介绍 《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庄周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道家哲 学的经典之一。本文将探讨《庄子》中所表达的人生观以及其中蕴含的生命智慧,并提出针对这些思想进行教学的方案。 一、人生观 1. 自由无为 庄子主张逍遥游、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勉强去追求功利与权力。他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摆脱外界世俗压力束缚,追求内心宁静与和谐。 2. 自然万物 在《庄子》中,自然界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庄子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象与动 物行为,阐述了万物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观点。他认为人应当从自然界汲取 智慧和启示。 3. 身心合一 庄子深信身体和精神是密不可分的,他主张通过养身保健来平衡身心二者。他 提倡内心修养与身体功夫的结合,强调身心和谐的重要性。

二、生命智慧 1. 正确认识生死 庄子认为生死是自然法则中不可避免的一环,他主张正确认识生死,并且坦然面对。他通过各种寓言故事来阐述生死观,并试图解开人类对于生命意义的困惑。 2. 过度追求功利与名利的问题 庄子反对过度追求功利与名利的观念。他认为这种追逐只会给人带来焦虑和痛苦,而真正的幸福来自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3. 追求自我超越 在《庄子》中,庄子通过各种譬喻和寓言塑造了一个个达到自我超越和境界转化的人物形象。让学者们明白,只有跳出现实局限与依附才能获得灵性及真正意义上精神上或权力上升华. 教学方案 针对《庄子》中所表达的人生观与生命智慧,可以制定以下教学方案: 1.阅读与探讨:将《庄子》的精华部分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哲学 意义和生活启示。 2.举例讲解:选取《庄子》中的寓言故事,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其 中蕴含的深层意义。

试论庄子的生死哲学及现代意义 (1)

试论庄子的生死哲学及现代意义 【摘要】:庄子是古代详尽论述生死问题的中国哲学家。他以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反复阐述生命重于功名利禄,生命至上主义的主张,以理性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态度来看待生死,力图探讨生死本质。他认为死是自然的回归,人要不悦生也不恶死,坦然的面对生死。他立足于生来领悟死的意义,凭借着死来体察生的价值。这种超脱生死的态度对于现代人认识生死有着积极的意义。庄子的生死哲学有助于现代人更好地理解生命及处理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消除种种心理疾患,过上健康生活。 【关键词】:庄子;生死观;意义;价值 生死问题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也是最高哲学问题,是人们关于生命本体和终极问题的思考,它真实体现着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度认识。大多数人习惯把生死对立,认为死是对生的否定,恋生畏死,只愿谈生,忌讳论死。人生中有生必有死,有死才有生。正是在生生死死的更替中体现出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实现有限中的永恒。只有正确反观“死”的意义才能更好认识“生”。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庄子对死亡问题从不避讳,他深入思考, 联系生死起来论人生,在生的世界中体察死,通过对死的透彻回到生,提出理想的人生境界,并形成了其独特的生存方式。 一、以死观生的哲学思路 庄子对于生死是从道和气化的角度来考察,生死相通,是万物变化的一种,因此他用一种豁达的态度去面对,而无怨恨和不舍之情。在《大宗师》中,庄子描述了子来对生死的态度: “父母于子,东南西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块,载我以形,老我以生,俟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我者,乃所以善我死也。” 对于生死,如同听从父母的命令一样,不敢有违抗之意。而是唯命从之,深刻了解生死的本质,因此庄子对于自己的妻子的死不是号啕大哭,而是骨盆而歌。庄子把贪恋生敬畏死的人比作晋国的丽姬,未进晋国时,哭得很伤心,等到了王宫后,和君王睡在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著名代表,是中国古代最卓越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内容深邃,形式独特,极其丰富多彩。〃他的哲学用诗意盎然的散文写出,充满赏心悦目的寓言,颂扬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与任何西方哲学不相上下。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游乎四海之外〃--庄子哲学的人生观 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是人生论,人生论之中心部分是人生理想论。庄子哲学被称为道家哲学,虽然从表面上看,完全是一种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但实际上其哲学的突出特点是对人的个体精神亦即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这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征。庄子以其特有的诗意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美好理想的无限憧憬,肯定了个体人格的价值和独立,并通过对〃道〃的认识、体悟和追求,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把无限自由的人生作为其哲学探索的终极目标,《庄子》实质上是一部人生哲学的著作。 《逍遥游》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是庄子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也是其整个哲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的目的。所谓〃逍遥〃,是指一种无为身外之物所累的精神境界,〃逍遥游〃,即指超然物外而无所凭待,从而达到一种无往而不适的无限自由的人生境界。在庄子的思想中,〃逍遥游〃式的理想境界是一无所待、宁静和谐的自由天地,是人与天地万物合一的情感体验,是人与大自然融合的宽阔情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庄子认为人生苦恼和不自由的原因是在于〃有所待〃和〃有己〃。所谓〃有所待〃是说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另外的事物和条件,这些事物和条件则成为对人的自由的限制和束缚;

所谓〃有己〃是指意识到〃自我〃即意识到自身和环境的对立。〃有己〃的意识使人去区分和计较生死、美丑、荣辱、得失,从而引起人生的苦恼。庄子在《逍遥游》里生动地描绘了大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谓形象及其高大雄伟,而小小的斥^翱翔于蓬篙之间,大小之殊,何其遥远。但大鹏要高飞,不但要有〃垂天之云〃式的翅膀,还要靠大风,〃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所以大鹏也是有所待的,还不能说达到了自由的境界。〃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算是自由的人了,但还是有待于〃风〃,还不是真正的自由。至于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宋荣子,他〃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因其尚有内外之分,也还未达到自由的极致。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游于〃无何有之乡〃的〃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若能顺着自然的规律,摆脱现实的一切束缚和限制,忘却功名,忘却自我,与〃道〃完全融为一体,返归自然,与宇宙同体,与永恒同在,就能遨游于无穷的领域,达到真正自由的境界。这正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也即〃道〃的自由境界。所以庄子笔下的神人不但〃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入水不湿,入火不热,而且能〃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位神人就是庄子理想人格的化身,他身上体现的也正是〃道〃的超然物外、独立无待的精神。所以,庄子的理想人格最终又是根基于〃道〃,并通过〃道〃来展开和论证的。 何谓〃道〃?〃道〃是老子第一个提出的哲学范畴,在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