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经济基础辅导:剩余价值的分割

初级经济基础辅导:剩余价值的分割
初级经济基础辅导:剩余价值的分割

初级经济基础辅导:剩余价值的分割

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存在着多种具体的资本形式,如商业资本、借贷资本、银行资本、农业资本等,与不同的资本形式相对应,剩余价值也分割为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资本主义地租等多种具体形式。

(一)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职能资本。

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

由于商业资本家承担了产业资本家的部分职能,因此产业资本家不能占有全部剩余价值,必须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让渡给商业资本家。

产业资本家让渡利润的方法就是将商品按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出售给商业资本家。

商业利润的本质就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例题7:商业利润()。

A.是在买卖过程中产生的

B.是在生产过程中产业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C.数量上等于平均利润

D.存在的情况下,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上产业利润与商业利润之和

E.通过购销价格差额实现

答案:BCDE

解析:单纯的商品买卖活动属于流通领域,只会使价值形式发生变化,不创造剩余价值,不会产生商业利润。

(二)利息

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息而暂时借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闲置货币资本。

利息在本质上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职能资本家必须与借贷资本家共同瓜分借贷资本家所带来的平均利润,将其中的一部分以利息的形式付给借贷资本家,余下部分作为企业利润归自己占有。借贷资本也参与了对剩余价值的瓜分。

例题8:借贷资本是()。

A.职能资本 B.所有权资本

C.高利贷资本 D.生产资本

答案:B

(三)银行利润

银行利润是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的差额。

银行利润的本质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职能资本家用银行贷款作为资本从事生产或者商业活动,他把获得的一部分平均利润以利息的形式付给银行资本家,形成银行利润。银行资本家也参与剩余价值的分割。

(四)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是租地的农业资本家作为使用土地的报酬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了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经济关系。

资本主义地租主要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形式。

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形式,是租种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农业超额利润,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

绝对地租:是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租种任何土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地租,它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生产价格的余额。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例题9:资本主义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取决于()。

A.优等地的生产条件

B.中等地的生产条件

C.劣等地的生产条件

D.等外地的生产条件

答案:C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教材知识点整理(更新至第12章)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 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 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一)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 1.人的劳动(劳动力的支出)——生产的最基本要素; 2.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①未经加工的自然物 3.劳动对象 ②经过加工的物质资料(原材料)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的构成 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生产起决定作用 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方式、数量和性质 2.生产关系分配桥梁和纽带,重要影响 (交换) 消费最终目的和动力 私有制(奴隶、封建、资本主义) 3.经济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 公有制(原始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发展变化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5.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其“经济基础”; 其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即为“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 (一)社会经济制度 1.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最基本的经济基础。 2.社会经济制度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起着决定性作用 3.在社会形态进化中,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二)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五个阶段 1.原始社会制度 2.奴隶社会制度 3.封建社会制度 4.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5.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一)自然经济最基本经济特征是“自给自足” (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①社会分工(一般基础) 1.前提 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2.根本条件: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四、市场与市场体系 (一)市场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 商品市场 (二)市场体系 要素市场 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经济联系功能 (三)完善的市场体系的功能 3.经济利益关系调整 4.信息产生和传递 5.社会评价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练习题库

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 单选: D 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内燃机的发明和利用为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结果。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J 决定经济体制模式的最终依据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Q 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是社会经济制度。 R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资料生产。 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到社会需要的各个领域,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这是由资源的稀缺性决定的。 S 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是社会分工。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的变革。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商品市场。T 通常来说,一定社会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称为经济体制。 X 下列要素中,不属于生产力构成要素的是劳动对象。 Y 要素市场中的资本市场已逐渐成为市场体系的核心。 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市场中商品和要素的市场价值,这是指市场体系的社会评价功能。 Z 在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基本经济形态,为了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生产;分配和交换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和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商品经济的直接目的是商品交换。 多选: R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包括(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的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曾出现过的基本社会经济形态有(自然经济;商品经济) X 下列关于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说法中,正确的有(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总和;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形态;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是社会分工) 下列关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说法中,正确的有(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而言的) 下列关于社会经济制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有(是一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基础;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社会经济制度规定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是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 下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仍需实行商品经济的原因的说法中,正确的有(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广泛存在着社会分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单位仍是具有各自利益的经济实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三章剩余价值的实现习题.

第三章资本的运行 一、单项选择题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有(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2、资本主义机器制造厂生产的机器设备是该厂的( A、固定资本 B、流动资本 C、生产资本 D、商品资本 3、资本周转速度与( A、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B、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C、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D、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4、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 A、劳动时间和产品销售时间

B、购买时间和生产时间 C、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D、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 5、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 A、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B、价值增殖中作用的不同 C、物质存在形式不同 D、运动速度不同 6、生产资料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 A、设备 B、燃料 C、原料 D、辅助材料 7、固定资本的实物形式是(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力 D、劳动产品 8、固定资本的折旧率与(

A、折旧费成同方向变化 B、折旧费成反方向变化 C、固定资本原始价值成反向变化 D、劳动对象价值成同方向变化 9、预付资本总周转是指( 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 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平均周转 C、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的平均周转 D、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平均周转 10、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是因为( A、预付的资本量增加了 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C、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 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11、年剩余价值率是( A、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资本的比率 B、年剩余价值量与流动资本之比 C、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不变资本之比 D、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之比

初级经济法基础的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最终版

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这是法的本质。(1)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2)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3)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法的特征:(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2)法是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具有强制性。(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具有利导性(利益导向性)。(4)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法律关系的主体:(1)公民(自然人)(2)机构和组织(法人)①国家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司法机关;②各种企业事业组织;③各政党和事业团体。(3)国家(4)外国人和外国社会组织 法律关系的内容:(1)法律义务包括积极义务(纳税、服兵役)和消极义务(不得毁坏公共财物、不得侵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2)任何一方的权利都必须有另一方义务的存在,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3)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都受国家法律保障。 法律关系的客体:(1)物①自然物:土地、森林②人造物:机器、建筑③货币和有价证券(2)非物质财富①知识产品:著作、发明②道德产品:荣誉称号、嘉奖表彰(3)行为①生产经营行为;②经济管理行为;③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保管合同中的保管行为); ④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建设工程合同中承包人完成的建设项目)。(4)人身 法律事实:1、法律事件:(1)自然现象(绝对事件):水灾、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2)社会现象(相对事件):战争、重大政策的改变2、法律行为 法的形式:1、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法律(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1)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其他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3、行政法规(次于宪法和法律,高于地方性法规):国务院4、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5、自治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6、特别行政区的法7、行政规章(1)部门规章:国务院所属部委(2)政府规章:地方人民政府8、国际条约 法的分类:1、根据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习惯法)2、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根本法(宪法)和普通法3、根据法的内容:实体法和程序法4、根据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者对人的效力:一般法和特别法5、根据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和形式:国际法和国内法【解释】《税收征收管理法》属于成文法、普通法、程序法、一般法、国内法。 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1、一个国家的现行法律规范划分为若干法律部门,由这些法律部门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互相协调的统一整体即为法律体系。2、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首先是法律调整的对象,即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 仲裁的适用范围(1)属于《仲裁法》调整的争议: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纠纷(2)不属于《仲裁法》调整的争议①与人身有关的婚姻、收养、监护、抚养、继承纠纷;②行政争议; ③劳动争议;④农业承包合同纠纷。 仲裁的基本原则(1)自愿原则: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2)依据事实和法律,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的原则,仲裁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在法律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完备的情况下,仲裁庭可以按照公平合理的一般原则来解决纠纷。(3)独立仲裁原则仲裁机构不依附于任何机关而独立存在,仲裁依法独立进行,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4)一裁终局制度:仲裁庭作出的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仲裁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仲裁委员会:(1)仲裁委员会的独立性:仲

初级经济基础辅导:剩余价值的分割

初级经济基础辅导:剩余价值的分割 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存在着多种具体的资本形式,如商业资本、借贷资本、银行资本、农业资本等,与不同的资本形式相对应,剩余价值也分割为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资本主义地租等多种具体形式。 (一)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职能资本。 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 由于商业资本家承担了产业资本家的部分职能,因此产业资本家不能占有全部剩余价值,必须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让渡给商业资本家。 产业资本家让渡利润的方法就是将商品按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出售给商业资本家。 商业利润的本质就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例题7:商业利润()。 A.是在买卖过程中产生的 B.是在生产过程中产业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C.数量上等于平均利润 D.存在的情况下,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上产业利润与商业利润之和 E.通过购销价格差额实现 答案:BCDE 解析:单纯的商品买卖活动属于流通领域,只会使价值形式发生变化,不创造剩余价值,不会产生商业利润。 (二)利息 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息而暂时借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闲置货币资本。 利息在本质上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职能资本家必须与借贷资本家共同瓜分借贷资本家所带来的平均利润,将其中的一部分以利息的形式付给借贷资本家,余下部分作为企业利润归自己占有。借贷资本也参与了对剩余价值的瓜分。 例题8:借贷资本是()。 A.职能资本 B.所有权资本 C.高利贷资本 D.生产资本 答案:B (三)银行利润 银行利润是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的差额。 银行利润的本质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职能资本家用银行贷款作为资本从事生产或者商业活动,他把获得的一部分平均利润以利息的形式付给银行资本家,形成银行利润。银行资本家也参与剩余价值的分割。 (四)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是租地的农业资本家作为使用土地的报酬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了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经济关系。 资本主义地租主要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形式。 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形式,是租种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农业超额利润,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

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剩余价值生产力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规律,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依然有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关键字:剩余价值理论主要内容当代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和核心内容,是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剩余价值理论是与时俱进的,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可贵品质,也是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实践要求我们准确而完整地把握剩余价值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剩余价值理论,赋予剩余价值理论时代的新内涵,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概述 1、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劳动处于异化状态;劳动力是活的人体中存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剩余价值成为劳动力商品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了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劳动力进入劳动过程进行消费,耗费了体力和智力,形成了商品的价值。而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即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费用。劳动力耗费体力和智力形成的商品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的差额,即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是资本主义利润的源泉和本质,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不断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所使用的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通过延长工作日榨取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由既定的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通过劳动力的智力耗费,通过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发展社会生产力,变革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价值生产出来后,还要在资本家间进行分配。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总论 1、法的本质与特征: (1)本质:统治阶级+国家意志 (2)特征:国家意志性、强制性、规范性、明确公开性和普遍约束性 2、法律关系主体: (1)自然人: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 (2)组织:法人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特别法人非法人组织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专业服务机构(3)国家 3、法律关系内容: (1)权利 (2)义务:积极、消极 4、法律关系客体: (1)物:自然物、人造物、一般等价物人身人格 (2)非物质财富:知识产品、荣誉产品 (3)行为:生产经营行为、经济管理行为、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 5、行为能力: (1)民事行为能力年龄精神状态 (2)无民事行为能力不满8周岁(<8)“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包括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3)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8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8≤X<18)“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4)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年满18周岁(≥18) 6、法律关系客体的适用范围:(1)物(2)行为(3)人格利益(4)智力成果 7、法律事实: (1)事件:A:绝对事件(自然现象) B:相对事件(社会现象) (2)行为:(表现形式)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意思表示)意思表示行为与非表示行为(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几方表意)单方行为与多方行为(特定形式)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主体参与)自主行为与代理行为 8、法的形式:宪法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 9、适用法的效力原则: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 10、法的形式: (1)宪法:全国人大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法 (3)法规: A:行政法规:国务院××条例 B: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地方×条例(4)规章: A:部门规章:国务院各部委无“上位法”依据,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不得增加自身的权力或者减少自身的法定职责××办法××条例实施细则 B:地方政府规章:地方人民政府××地方××办法 11、法的分类: 根据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划分: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划分:根本法和普通法; 根据法的内容划分:实体法和程序法; 根据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划分:一般法和特别法; 根据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划分:国际法和国内法; 根据法律运用的目的划分:公法和私法。 12、行政诉讼管辖一般由什么法院管辖:一般由基层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 13、行政诉讼判决生效规定:一审判决——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不上诉一审裁定——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不上诉 14、民事诉讼时效:普通诉讼时效期间“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3年最长诉讼时效期间“权利被侵害”之日起20年

第五章 剩余价值的分割

第五章剩余价值的分割 一、单项选择题1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的成本价格等于A c+v B v+m C c+v+m D c+v+p( ) 2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量A等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B高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C低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D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无关( ) 3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A 不同企业之间竞争的结果B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竞争的结果C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D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之间竞争的结果( ) 4借贷资本所有者贷出货币资本时A放弃了资本所有权,只保留了资本使用权B没有放弃资本所有权,只转让了资本使用权C既放弃了资本所有权,又转让了资本使用权D既没有放弃资本所有权,也没有转让资本使用权( ) 5资本主义地租是A平均利润转化来的B超额利润转化来的C垄断利润转化来的D企业利润转化来的( ) 6 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条件下,农产品的价值A低于农产品的生产价格B高于农产品的生产价格C等于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之和D等于农产品的生产价格( ) 7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作是生产商品所 A耗费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B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C

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D耗费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 8土地价格是A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B资本化的股息收入C土地的价值或价格D资本化的地租收入( ) 二、多项选择题1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是A商品价值或生产价格的构成部分B按照资本家的资本的耗费计算的C 平均利润的构成部分D商品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E企业盈亏的标志( ) 2决定和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A剩余价值率B资本有机构成C资本周转速度D 不变资本的节省E原材料价格变动( ) 3平均利润率形成的过程,同时就是A不同部门企业资本家的竞争过程B 剩余价值向利润转化的过程C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过程 D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E各部门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 ) 4影响平均利润率高低的因素有A不同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竞争B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水平C机器设备的磨损程度D社会总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的分配比例E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 5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价值、生产价格和市场价格三者的关系是A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基础,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B市场价格随供求关系的变动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C各部门商品的价值和生产价格相同D社会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相等E商品价值的变动必然引起生产价格的变动( ) 6 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表明A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了社

经济基础知识初级

经济基础知识初级 《经济基础知识(初级)》专家命题预 测试卷1 第 1 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题目分类:未按章节分类的试题(如真题模拟预测题) > 单项选择题 > 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市场中商品和要素的市场价值,这体现出其具有( )功能。 A.信息传递 B.社会评价 C.利益调整 D.资源配置 正确答案:B, 解析答疑:为避免转载,请在该网页顶部下载卫考宝典考试软件后查看解析 第 2 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题目分类:未按章节分类的试题(如真题 > 模拟预测题) > 单项选择题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中最基本的要素是( )。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人的劳动 D.劳动工具 正确答案:C, 解析答疑:为避免转载,请在该网页顶部下载卫考宝典考试软件后查看解析 第 3 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题目分类:未按章节分类的试题(如真题模拟预测题) > 单项选择题 >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 )。 A.消费 B.交换 C.生产 D.分配

正确答案:C, 解析答疑:为避免转载,请在该网页顶部下载卫考宝典考试软件后查看解析 第 4 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题目分类:未按章节分类的试题(如真题模拟预测题) > 单项选择题 > 关于商品的价格和价值,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B.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C.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商品的价值量、供求关系和货币价值等 D.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可以两者兼得 正确答案:D, 解析答疑:为避免转载,请在该网页顶部下载卫考宝典考试软件后查看解析 第 5 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题目分类:未按章节分类的试题(如真题模拟预测题) > 单项选择题 > 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 )。 A.价值尺度和储藏手段 B.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 C.流动手段和世界货币 D.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正确答案:D, 解析答疑:为避免转载,请在该网页顶部下载卫考宝典考试软件后查看解析 第 6 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题目分类:未按章节分类的试题(如真题模拟预测题) > 单项选择题 >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通过( )来实现。 A.参与制 B.代理制 C.委托制 D.国有化 正确答案:A,

初级经济法基础各章节知识点

《初级经济法基础》考点速记 第一章总论 一、法律基础 (一)法的概念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二)法的本质与特征 1.法的本质 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这是法的本质 (1)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 (2)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3)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2.法的特征 (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2)法是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具有强制性。 (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具有利导性(利益导向性)。 (4)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记忆口诀:说起法,找国家。国家制定或认可,国家强制来保证;本质是统治阶级国家意志的体现,特征也为国家意志性、强制性、利益导向性、规范性。 (三)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是被法律规范所调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任何法律关系都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构成,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构成法律关系。 1.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法律关系主体又称权利主体或义务主体,是指参加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包括: (1)公民(自然人) (2)机构和组织(法人) (3)国家 (4)外国人和外国社会组织 2.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与义务) 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1)法律义务包括积极义务(纳税、服兵役)和消极义务(不得毁坏公共财物、不得侵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 (2)任何一方的权利都必须有另一方义务的存在,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就是说,任何一方既是权利主体,也是义务主体。 记忆口诀:权义不分家。 (3)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都受国家法律保障。 3.法律关系的客体(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象对) 法律关系客体又称权利客体或义务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 (1)物,是指可为人们控制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和实物形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初级经济师考试知识点整理

初级:经济基础 1、民法基本原则帝王条款:诚实信用原则; 2、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是用于测量数值型数据; 3、央行新的三大职能: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 4、复式预算中经常预算的收入项目有:各项税收、国家预算调节基金、非生产性企业亏损补贴、其他收入; 其中税收收入是复式预算中经常预算的主要收入来源; 5、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互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价格; 6、企业应担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企业会计信息,这提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8条:可靠性、相关性(有用性)、清晰性(可理解)、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7、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8、人类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是消费; 9、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态; 10、一定社会经济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称为经济体制; 1.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的; 2.我国对民族资本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的是和平赎回政策;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中,必须坚持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4.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人数只有下限、没有上限,下限为5人; 5.服务营销战略中,企业的员工与顾客之间的营销活动称为:交互营销;交互营销是指服 务人员向顾客提供服务、使顾客满意的过程; 6.矩阵制是由专门从事某项工作的项目小组发展而来的; 7.货币制度最基本的内容是规定货币材料; 8.促销的实质是营销管理者与目标市场之间的信息沟通; 9.政府预算草案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 10.政府预算调整草案和政府决算草案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 中央预算的批准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1.价值观、工作理念、宗旨、风气等都属于组织文化的观念层; 12.有限合伙人不执行合伙事务,不得对外代表有限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人不可以用劳务支 出,普通合伙人则可以用劳务支出;有限合伙人以其出资为限对合伙债务承担有限清偿责任;无论是有限合伙还是普通合伙,都不具备法人资格; 13.仲裁法原则包括:仲裁独立原则、仲裁一裁终局原则、仲裁保密原则; 14.仲裁独立原则:仲裁机构独立于行政机构和其他机构;仲裁机构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 仲裁庭的组成方式由当事人协商决定;仲裁依法独立进行,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 ●仲裁应当开庭进行,但是当事人协议不开庭的,仲裁庭可以根据仲裁申请书、答辩 书以及其他材料作出裁决; ●仲裁不公开进行,但是除涉及国际秘密的以外,当事人协议公开进行的,则可以公 开进行;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

第九章公共物品和财政职能 纯公共物品的两大特征:非竞争性(主要特征)、非排他性(派生特征) 公共物品的供给:公共物品的融资(资金来源)与生产(如何将投入要素转化为公共物品)公共物品融资:政府融资—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 私人融资—公共物品供给的数量不足或结构不平衡 联合融资—政府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的方式,鼓励私人机构提供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生产:政府生产和合同外包 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结构:决策制度(核心)、融资制度、生产制度、受益分配制度 我国的目标:多元的、竞争性的、有效率的、均衡发展的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结构 公共财政基本特征:弥补市场失效、提供公平服务、非营利性和法制性 公共财政基本职能:资源配置 收入分配 经济稳定发展(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第十章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有关数据—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总额中,各类支出所占的比重 财政支出的性质 财政支出分类方法 要点分类 适用于编制政府预算的统计分类财政支出功能分类财政支出经济分类 类、款、项三级类、款两级根据交易的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政府消费性支出政府投资性支出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因素、政治因素、经济体制制度因素和社会因素 购买性支出—政府消费性支出、政府投资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资金无偿、单方面转移,包括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购买性支出——有偿性、等价性资源配置职能 转移性支出——无偿性、非等价性收入分配职能 发达国家转移性支出比重大,发展中国家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大

第十一章财政收入财政收入的形式——一般财政收入和特殊财政收入 一般财政收入 税收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产所得的利润、租金、股息、红利、资金使用费政府收费包括规费和使用费两种 专项收入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收入、排污费收入等 其他收入罚没收入、利息收入、捐赠收入、外事服务收入 特殊财政收入专用基金收入各部门自行管理,通过专门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来反映政府债务收入国家财政通过信用方式从国内、国外取得的借款收入 我国对外公布的年度财政收入一般不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和政府债务收入 全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指标,综合反映政府占用和支配社会资源的程度,反映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和对资源配置的影响程度 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指标,衡量和反映中央政府集中财力的程度和宏观调控的能力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生产技术水平 经济结构 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 价格 政府债务收入的特征——有偿性、自愿性、灵活性 政府债务的积极影响——弥补财政赤字弥补赤字途径:增加税收,发行国债,向银行透支 筹集政府投资资金 调节经济 政府债务的消极影响——长期财政赤字会使财政负担过重 增加纳税人负担 产生挤出效应 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政府债务收入规模的衡量指标——国债依存度、国债负担率、国债偿债率 国债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 国债负担率——政府历年发行公债未偿还累积余额与当年GDP的比例关系 国债偿债率——当年到期还本付息的国债总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例

经济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 一、社会经济制度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考试容 (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以及社会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类型。,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 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原因和所经历的主要阶段。 (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 (四)市场与市场体系 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基本概念,市场体系所具有的基本功能。 (五)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六)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必要性,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二、商品经济的基市原理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货币形成的过程、职能、特征及其流通规律,馀值规律的容、表现形式及其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考试容 (一)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商品的基本属性,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二)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货币产生的过程,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货币流通的基本规律。 (三)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主要作用。 三、资市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必然趋势,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基本经济特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客观必然性和特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 考试容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 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和市场机制,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过程。 (二)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垄断资本、金融寡头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主要形式。 (三)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及其实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 (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摘要: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或转化等理论。 关键字:剩余价值,生产过程,马克思主义 正文: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关键在于把“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并且依据价值规律阐明了劳动力这个商品的特殊性质。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后,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这样资本家才有利可图。于是,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性质也就昭然若揭了,剩余价值无非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马克思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之后,又考察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马克思根据他创立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入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过程。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增殖过程的科学论断。进而通过对劳动过程中不同要素的不同作用的分析,又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而称之为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因此叫可变资本。由于代替可变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力,以其具体的有用劳动创造出有用产品,把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同时由于支出了抽象劳动,它再生产出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即剩余价值。资本自身内部的这种区别,反映了不同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突出了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特殊作用。科学地阐明了这个问题之后,才有可能考察剩余价值的相对量——剩余价值率,即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或称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揭示了劳动力受资本的剥削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剩余价值率就是资本榨取工人血汗的测量器。 紧接着马克思又深入地考察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形式。他指出,工作日就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到的劳动力的一日劳动时间,它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或者说由工人生产他的劳动力的补偿价值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所构成。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对来说是一个一定量,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则是一个可变量。工作日虽然不是固定的量,但它的变动并非漫无边际,它只能在一定的界限内变动。这就是说,工作日的长短是有界限的,它的最低限度不能和必要劳动时间相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必要劳动始终是工人的工作日的一部分,而绝不能是它的全部,否则资本主义也就不会存在了。因此,资本家总是千方百计地延长工作日,以便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同时,工作日的长度也有其最高限度,那就是还有生理和道德的界限,超过这个界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就无以为继了。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旦资本获取更多的剩余劳动的欲望不能由工人的过度劳动,即不能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而得到时,或者说不能通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得到满足时,资本家就会在既定的工作日,想方设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满足其贪婪的欲望。马克思指出:“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

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整理归纳

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汇总 《经济法基础》考试大纲——第一章总论 [基本要求] (一)掌握法和法律、法的本质与特征 (二)掌握法律关系的要素 (三)掌握仲裁与民事诉讼 (四)掌握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 (五)熟悉法律事实、法律责任 (六)了解法的形式与分类、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 (七)了解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考试内容] 第一节法律基础 一、法和法律 (一)法和法律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一意志的内容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狭义的法律专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而广义的法律则是指法的整体,即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法的本质与特征 1.法的本质。 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2.法的特征。 (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2)法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具有强制性; (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具有利导性; (4)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二、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的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即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或者说,是被法律规范所调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由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内容和法律关系的客体三个要素构成。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构成法律关系。 三、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是由法律规范所确定的,能够产生法律后果,即能够直接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情况。通常划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法律事件是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定情况或者现象。事件可以是自然现象,也可以是某些社会现象。 法律行为是以法律关系主体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法律后果,即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人们有意识的活动。 根据:合同的标准,可以对法律行为作不同的分类,如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积极行为(作为)与消极行为(不作为)、表示行为与非表示行为、单方行为与多方行为、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自主行为与代理行为等。 四、法的形式与分类 (一)法的形式 我国法的形式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特别行政区的法、行政规章等。 (二)法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法作不同的分类,如可以划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根本法和普通法;实体法和程序法;一般法和特别法;国际法和国内法;公法和私法等。 五、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 法律部门是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所划定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又称部门法。 一个国家现行的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若干法律部门,由这些法律部门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互相协调的统一整体即为法律体系。 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可以划分为以下七个主要法律部门: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法律部门;民法商法法律部门;行政法法律部门;经济法法律部门;社会法法律部门;刑法法律部门;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法律部门。 六、经济法概述 经济法是调整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主要是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 1.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宏观经济调控关系是指国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进行规划、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具体表现为国家计划调控关系、财政调控关系、金融调控关系等。

经济基础知识初级定稿版

经济基础知识初级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考试大纲 第一部二步经济学基础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是否理解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否能够掌握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和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考试内容 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以及社会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类型。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 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原因和所经历的主要阶段. 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 四、市场与市场体系 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基本概念,市场体系所具有的基本功能。 五、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六、资源配直方式与经济体制 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必要性,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能够正确认识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是否掌握货币形成的过程、职能、特征及其流通规律,是否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考试内容 一、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商品的基本属性,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二、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货币产生的过程,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货币流通的基本规律。 三、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主要作用。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 考试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