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章 传统自身修养观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章   传统自身修养观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章   传统自身修养观

第三章传统自身修养观

一、古人对自身修养的基本认识

二、传统自身修养规范

三、传统自身修养方法

《大学》论修身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认识你自己37:00】

第一节古人对自身修养的基本认识

一、以治国平天下为目标

二、以人性论为理论基础

三、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

四、以慎独为最高境界

[论语心得之七——心灵之道(37分钟)

传统自身修养的理论基础(人性论)

?性善论(孟子)

?性恶论(荀子)

?善恶相混说(扬雄)

?性三品说(董仲舒、韩愈)

?双重人性论(张载、朱熹)

?《论语·阳货》载: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里所谓性,指人类天生的本性。孔子认为,人性本来是相近似的,并不存在根本的差异。人们的差别,是由于后天习染不同而形成的。

孟子系统提出人性善的理论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因此,孟子认为人性有向善之倾向,“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

?孟子指出,这是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造成。“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在孟子看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既可以生成仁、义、礼、智四德而完成善,也可能因得不到存养而丢失趋于恶,甚至变成禽兽一样的恶人。

?因此孟子强调,人都应该认识自己的善性,培养内在的善端,扩充天生的良心,使自己成为高尚仁德的人。

性恶论(荀子提出)

?《荀子·性恶》篇首,荀子开宗明义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认为,人天生就有利欲之心。他说:“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又说:“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惰性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荀子·性恶》)耳目口腹肌肤之欲,以及由此形成的好利之心,都是

人自然的天性。这种利欲之心,促使人以追求物质利益作为其活动的目的。

?荀子认为人性可化,即能够加以改造。“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荀子·儒效》)

?人可以通过后天的主观努力来改变自己恶的本性,这是因为,人除了利欲之心,还有辨知之能。可以发挥自己的辨知之能,学习圣人所制定的礼义法度,来节制自己的利欲之心,使自己的心思行为合于天人之道,合于仁义礼智,从而成为善人。

善恶相混说(扬雄)

?人性既不是纯善,也不是纯恶,也不是无善无恶,而是同时存在着善与恶两个方面,由善和恶混合构成。这是人体内同时存在阴阳之气所决定的。

?人性善恶相混,因而人的为善为恶,便在自身学习修养。扬雄说:“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性三品说(董仲舒、韩愈)

性三品说主张人性有三个等级:

?纯善是一等级,

?无善无恶或有善有恶是一等级,

?纯恶是一等级。

双重人性论(张载、朱熹)

?宋代理学家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部分。所谓天命之性,也称天地之性,是人人都有得之于天理的义理之性;气质之性是人人都有得气而生的气禀之性。其中义理之性是先天的,气禀之性是后天的,因此,人性在根本上说是双重的。

第二节传统自身修养规范

一、自强、勇毅、明智

二、知耻、持节、廉洁

三、勤俭、节制、爱物

一、自强、勇毅、明智

?“自强”一词源出于《易传》。

?《周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之运行,强劲有力,永无止息;君子应效法天道之健,永不懈怠地奋发自强。这里阐明了效法天行之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报任安书》)

?(二)勇毅

?“勇”即勇敢,“毅”即坚强。勇毅是人们完善自我,适应自然与社会环境应有品格。它要求人们面对困难、艰险、进犯、胁迫、阻力而不胆怯、退缩、回避、妥协、气馁。

?明智即聪明智慧。它是孔子提出的“三达德”(仁、智、勇)之一,也是人所熟知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

人只有明智,才能保待清醒、理智的头脑,养成理性的品格,克制自发的情感和盲目的意志,对人对事采取正确的态度和行动。

二、知耻、持节、廉洁

?知耻是人的道德行为的基础。中国古代先哲认为,恶皆生于无耻,人只有知耻,才能以为非作恶为羞,才能有所不为,才能勇于改正错误;无耻则无所不为,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因此,古人特别重视养成知耻之心。从孔子的“行己有耻”到孟子的“人不可以无耻”,知耻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起点。

?人之所以为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人有羞耻之心。孟子认为,没有羞恶之心的人,是不能称为真正的人的,具有了羞恶之心,就是义的开始。

?持节即坚持气节。“节”原指植物分枝长叶的地方,如竹节,因竹死而节不变,于是引申指人的气节。持节与操守、节操、德操是近似的意义,都是指一个人在道德上的坚定性。

?持节的道德规范内容涉及到如何对待富贵贫穷,如何对待生死祸福,如何对待荣辱功名,如何对待个人国家等方面,其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处世必以仁德,守身必从大义,为人重在大节,乃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告子上》)

?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作为有志之士,不应该耻于“恶衣恶食”,而是要耻于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不如人。

?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孔子所忧愁的是道德不培养、学问不讲习、知道义不能亲身实践,有缺点不能及时改正。?屈原说的“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离骚》)。

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廉,不贪;洁,清白无瑕。所谓廉洁,指的是不

贪财货,立身清白。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廉作了多方面的规定,其基本精神就是见利思义、洁身自律、廉洁奉公、正直

无私。

?《左传·襄公十五年》中曾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子罕以不贪为宝,拒绝受玉,保存了自己的宝,体现了为官清廉者廉不妄取、反贪拒贿的正直品格。

三、勤俭、节制、爱物

?所谓勤俭,即勤劳与节俭。

?勤劳指的是人们对待劳动的态度和品质。作为道德规范,它要求人们热爱劳动,对所从事的职业勤勤恳恳,不怠不惰,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和丰富自己的生活。勤劳不仅能致富、兴家、兴国,且能养身、养德。懒惰则会无以立身,甚至于导致道德堕落。

?所谓节俭,指的是人们对待个人生活欲望的态度,它要求人们节制自己的生活欲望,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俭约生活,节约财用。

?三国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出了“俭以养德”的名言,他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唐代韩愈《进学解》说:“业精于勤,荒于嬉。”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咏史》)?“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治家格言》)

?所谓节制,就是按照道德要求和原则,控制或限制自己的欲

望和行为。

?道家注重个人自身的节制,强调遵循自然之道,倡导“知止”、“知足”;

?墨家注重节用,强调用费之理,倡导“不费”、“不劳”;法家注重纲纪法制,强调依法治世,推行“法禁”。

?儒家作为占主导地位的学派,对个人自身节制强调自主、自强,“取舍于内”,“节制在人”,主张“以道制欲”,“以义导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

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第十二章)

纵情享乐不仅使人感官不再灵敏,而且会让人心发狂,乃至行为不轨。?“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第四十四章)

名声和生命比起来哪一样更亲切?生命和财货比起来哪一样更贵

重?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哪一样危害更大?

?老子注意到贪求名利而招致灾祸甚至付出生命代价的社会现象,因此提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1 33:48——36:42]

?在庆封被贵族们驱出齐国后,贵族们就开始瓜分他的食邑,

他们想把邶殿及其边鄙的六十邑分给晏子,可晏子就是不接受。子尾说;“财富,人人都希望得到,为何唯独先生不想要呢?”晏子说:“庆封的食邑足够用来满足他的欲望,所以他灭亡了。我的食邑不能满足欲望,赠给我邶殿,欲望就能满足;欲望满足了,灭亡也就没有多久了。灭亡了,我在外已有的一邑,也将不是我的了。我不接受邶殿,不是厌恶财富,而是怕丢失财富呀。获取财富,就像布帛有幅度一样,之所以规定布帛的幅度,就是使它不得随意改变。百姓生活丰厚和器用富饶时,君王就会用道德来加以约束,使他们不至于放肆怠慢,这叫作约束私利。私利过度就会失败,我不敢贪

心多取,也是在限制私利。”

?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垲者。”晏子辞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窃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是时也,公繁于刑,有鬻踊者。故对曰:“踊贵而屡贱。”公愀然改容。公为是省于刑。君子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齐侯省刑。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其是之谓乎。”《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景公欲更晏子宅晏子辞以近市得求讽公省刑第二十一》

?爱物,也称作惜物,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道德规范,

?爱物不仅要求人们要取物以时,取之有度,而且还要求人们对物应当用之有节。

?在资源有限而又污染严重的今天,提倡爱物、惜物的道德品质犹如倡导勤俭的美德一样,对于现代化建设乃至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管子》说:“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国虽充盈,金玉虽多,宫室必有度;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鱼鳖虽多,罔罟必有正。”(《管子·八观》)主张对资源要“以时禁发”。?“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鱼、焚林而猎,这些都属于短期行为,“非长术也”。

?孟子对取物以时有集中论述,他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馈,王道之始也。”(《孟子·梁

惠王上》)国家征用民力,应不妨农民春耕、夏耘和秋收,而待冬日闲暇时;不要用小眼的网捕鱼,则小鱼得生;采伐树木要选在草木凋零的时节,不妨害其生长,这样就会有吃不尽的谷和鱼,有用不完的材木。百姓们也将一生无所遗憾,如此便是行仁义、得民心的王道的开始。

?[论语心得之二——人生之道(37分钟)]

第三节传统自身修养方法

一、为学

二、自省

三、力行

四、改过

一、为学

?《大学》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

1、好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2、博学

不阅四方上下,则不知何者为中;不鉴古今中外,则不知何者为宜;不穷飞潜动植,鬼神物怪,则不知人道;不遍考诸子各教是非得失,

则不知圣教。盖物多连贯而成者,不博极群书,不能明一义;不为普通学,不能事专门。(康有为)

3、学思并重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不要用今天的用法去误解这里的?°为己?±和?°为人?±。孔子认为古人和时人的学习目的不同,古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修养自己的品德,即?°为己?±,而当时的人学习的目的则是为了装饰自己,向别人炫耀,即?°为人?±。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劝学》)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颜氏家训?¤勉学》)

?这里的?°美其身?±、?°补不足?±,就是?°为己?±,指人格的提升;而所谓的?°为禽犊?±、?°能说之?±,就是?°为人?±,即把?°学?±作为追求名利的手段,这是古人最为反对的。

?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这就是说,人们之所以求学,就是学如何为人而已,没有其他的目的。以往圣贤之所以教人,无非是让人们探求明白做人的道理,进行自我修身,然后推以及人。并不只是教人们

广闻博记,写漂亮文章,以便去沽名钓誉,追求利禄。

二、自省

?自省即是自觉开展思想斗争,主动找出自己的不足,认识自己的过失,通过自觉的“省察”,使自己日趋完善。

?一个人能否实现自我完善全靠自己,别人是帮不上多少忙的,这便是所谓“君子求诸己”(《论语·卫灵公》)。因此,自己的缺失应自己去自觉发现、自觉认识,进而靠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即由自省而自修、自克,进而自强、自振。

?孔子弟子曾参这样要求自己:“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这里的“三”并非实指三次,而是多次的意思。所谓“三省”,即是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下面所列举的三件事,乃是巧合,并非每天总反省这三件事。

?后来,古人又有所谓“夜省”说,即夜来无事,则将日间所为一一反省。这些都是要求人们将自省作为修身的常课。

?爱人不亲,及其仁(反省自己是否有仁爱);治人不治,反其智(反省自己是否有智慧);礼人不答,反其敬(反省自己是否对人恭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行为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都要反躬自责),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自己的确端正了,天下人自然会归向他)。(《孟子·离娄上》)?就是说,即使原因、责任最终并不在我,但在弄清之前,自反仍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反复自反,方能弄清原因之所在。这反映了一种严于律己的自觉精神。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荀子也曾说:“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荀子·修身》)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礼记·学记》)

?就是说,人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存在的种种缺失、不足,才能以自省为常课。

?因此,自知乃是自省的又一前提。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时常自省、自修。

?自省、自反所体现的是一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先哲认为,如果人人遇事都能严于“反己”、“责己”、“省己”,从自己方面寻找原因,而不埋怨、苛责、推诿他人,那么,人际关系将会更加和谐。

?吕坤说:“人人自责自尽,不直四海无争,弥宇宙间皆太和之气矣。”(《呻吟语·应务》)

三、力行

?力行是要求人们在道德修养过程中高度重视道德实践,克服知而不行,言行脱节,侈谈仁义,躬行不力的恶习,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道德修养。

?道德认识对于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固然十分重要,但若只停

留于道德认识而不付诸道德实践,只知什么是善恶而不在行动上切实地为善去恶,那就没有道德意义。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

?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了的木头雕刻不得,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对于宰予么,不值得责备呀。”又说:“最初,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却要考察他的行为。从宰予的事件以后,我改变了态度。”

四、改过

?由于人们的成长进步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由于社会实践不断向人们提出新问题,以及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任何人在一生中都不可能不犯错误、没有过失。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教条示龙场诸生》)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小人之过也必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文过饰非是小人行径,君子的过失好比日食和月食,发生的时候人们都能看见,改过以后人人都会敬仰,人们应该勇于改正错误。

?人对自身的认识通常有其局限,而他人局外旁观往往更能清楚、准确地看出问题。对于他人的正确批评,不仅不应辩解、拒绝,还应抱“闻过则喜”的积极态度。孟子曾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孟子·公孙丑上》)就是说,古代的圣贤都乐于听取他人的批评,并对批评者表示感谢。

?“护疾而忌医”,是非常愚蠢的。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而》)

?“今有人日攮(偷)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攮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己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这则寓言所要说明的便是知过即改,不留尾巴。

?朱熹曾说:“迁善如风之迅,改过如雷之烈。”(《朱子语类》卷七十五)

?所谓不贰过,就是不重犯同样的过错,做到“过于前者不复于后”(《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三)。

?要想做到“不贰过”,从感情上说,应对已犯过错深恶痛绝,深以为耻;从认识上说,则应深悟前过之非,切实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以前事之失作后事之师,作到惩前毖后。

?“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集》卷六《与傅全美》)

?这段话虽然简短,但它颇为全面地指明了人们对于过失所应取的正确态度,至今仍可作人们的座右铭。?

庄子:心态与状态(37分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桐坪中学彭水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2..和为贵: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和为贵”,宽和处世,从而创造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尚书?尧典》中,就有人与人之间应当如何和谐相处的记载。

中国传统文化期末答案 (1)(1)(1)

中国传统文化期末答案 1 【多选题】(2分) 书法的三要素是(ABD ) A. 结字 B. 笔法 C. 意境 D. 章法 2 【多选题】(2分) 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的(BC ) A. 忠孝节义观念 B. 易和变的观念 C. 阴阳对立统一观念 D. 礼义廉耻观念 3 【多选题】(2分) 《祭侄文稿》表现了颜真卿(AD )的情绪。 A. 悲愤 B. 欢快 C. 平静 D. 沉痛 4 【多选题】(2分) 构成书写节奏感的元素有(ABCD )

A. 笔画的轻重 B. 结字的疏密 C. 书写的快慢 D. 字形的大小 5 【多选题】(2分) 书法的章法要(ACD ) A. 有秩序感 B. 整齐划一 C. 气息贯通 D. 有节奏感 6 【多选题】(2分) 书写左右结构的字时要(ABD ) A. 纵收得体 B. 主次分明 C. 左右均等 D. 穿插避就 7 【多选题】(2分) 以下关于书法用笔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CD ) A. 用笔要笔笔藏锋 B. 用笔要笔笔中锋 C. 用笔要方圆兼备 D. 用笔要藏露互现

8 【单选题】(2分) 下文可以体现老子节俭思想的是( C ) A. 圣人无常心 B. 上善若水 C. 治人事天莫若啬 D. 物壮则老 9 【单选题】(2分) 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水具有多种品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水的品德的是(A ) A. 推己及人 B. 居善地 C. 处众人之所恶 D. 善利万物而不争 10 【多选题】(2分) 关于《道德经》所讲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 ) A. 《道德经》是一部讲治国管理的书 B. 《道德经》是一部讲战争用兵的书 C. 《道德经》是一部讲哲学智慧的书 D. 《道德经》是一部最早的散文集 11 【单选题】(2分) 老子对于鬼神的看法是( C ) A. 怀疑论

中国传统文化

最美家乡——沧州市东光县 农学院11级兽医3班尚晓敏东光县隶属河北省沧州市,位于华北平原河北省东南部黑龙港流域下游。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东光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地处“大北京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距北京市250公里,距天津市160公里,距济南160公里,与黄骅港、沧州海关相距90公里,为两省三市六县交界地。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是冀东南重要的商贸、交通要地。京沪铁路、104国道、京沪高速公路纵贯全境,省级千武路横穿而过。刚建设完的京沪高速铁路,还有即将开工的邯黄铁路, 东光县工业基础雄厚,已经形成化工、包装机械、塑料、棉花加工四大特色产业,被誉为化工之乡,“中国纸箱包装机械之乡”、“江北塑料第一乡”、“河北棉花之乡”。 东光县历史悠久,于公元前202年置县。历史上名人辈出,是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故里,马致远墓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清末武术家霍元甲都是东光人。普照公园内的铁菩萨为全国最大的座式铁佛,与沧州铁狮子、景州塔齐名。 东光县旅游资源有: 1、铁佛寺大雄宝殿铁佛寺位于旅游区正中央,占地面积7334平方米,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为一组古朴典雅雄伟壮观的仿宋古建筑群。山门正中门楣上"铁佛寺"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是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亲笔书写。天王殿和大雄宝殿的鎏金匾额,则出自中国末代皇帝的胞弟,爱新觉罗.溥杰之手。铁佛寺内共有佛像33尊,其中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佛高8.24米,重48吨,是我国最大的座式铸铁佛像。 2、马致远纪念馆马致远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东光县县城铁佛寺旅游区内。总占地面积3320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积604平方米,总投资近100万元。2002年9月9日奠基,9月18日破土动工,坚持建筑景观小巧、精致的要求,追求平和、宁静的氛围,营造起浓厚的文化氛围。马致远纪念馆整体建筑古朴典雅、小巧玲珑,以马致远生活经历为主线,以元代木结构建筑为主体,包括正门、正厅、东西亭、游廊等建筑,力求创造出元代散曲、戏剧浓厚的元代历史文化品位,体现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文化风采。 3、荀慧生纪念馆荀慧生纪念馆工程于2006年11月27日奠基,2007年7月31日动工建设,投资140万元,于2010年6月1日建成开馆。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东光县铁佛寺景区内马致远纪念馆北侧,占地面积2335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积1079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仿清古建筑群,其采用北方四合院布局,与南方园林风格相结合的造园手法,主要包括南北中轴对称式二进院落,进人大院,对面墙上是“苟慧生”

中国传统文化期末考试答案

1 【多选题】(2分) 书法的三要素是() A. 章法 B. 笔法 C. 意境 D. 结字 2 【多选题】(2分) 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的() A. 忠孝节义观念 B. 礼义廉耻观念 C. 阴阳对立统一观念 D. 易和变的观念 3 【多选题】(2分) 《祭侄文稿》表现了颜真卿()的情绪。 A. 欢快 B. 沉痛 C. 悲愤 D.

平静 4 【多选题】(2分) 构成书写节奏感的元素有() A. 结字的疏密 B. 字形的大小 C. 书写的快慢 D. 笔画的轻重 5 【多选题】(2分) 书法的章法要() A. 有秩序感 B. 气息贯通 C. 整齐划一 D. 有节奏感 6 【多选题】(2分) 书写左右结构的字时要() A. 主次分明 B. 穿插避就 C. 左右均等 D.

7 【多选题】(2分) 以下关于书法用笔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 用笔要藏露互现 B. 用笔要笔笔中锋 C. 用笔要方圆兼备 D. 用笔要笔笔藏锋 8 【单选题】(2分) 下文可以体现老子节俭思想的是() A. 圣人无常心 B. 上善若水 C. 物壮则老 D. 治人事天莫若啬 9 【单选题】(2分) 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水具有多种品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水的品德的是() A. 处众人之所恶 B. 推己及人 C. 善利万物而不争 D.

10 【多选题】(2分) 关于《道德经》所讲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道德经》是一部最早的散文集 B. 《道德经》是一部讲治国管理的书 C. 《道德经》是一部讲哲学智慧的书 D. 《道德经》是一部讲战争用兵的书 11 【单选题】(2分) 老子对于鬼神的看法是() A. 祭神如神在 B. 无神论 C. 怀疑论 D. 未知生,焉知死 12 【多选题】(3分) 中国的汉字() A. 是意象字 B. 是书法的载体 C. 是象形字 D.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

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 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 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着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

中国传统文化选择题参考期末测验

中国传统文化选择题参考期末测验

————————————————————————————————作者:————————————————————————————————日期:

内容有点多,给大家整理一下吧,,谢谢了,, 涛哥整理,侵权必究 1.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 A ) 春秋左氏传 B 国语 C 史记 D 资治通鉴 .先秦诸子中,法家本着历史进化的观念,提出了( B )等规范社会生活和行为准则的观念。 仁、礼 B 法、术、势 C 兼爱 D 无为 .魏晋时期兴起的玄学,第一次将( C )摆到最为重要的地位。 家族观念 B 忠君观念 C 个体人格 D 社会群体 .清代时,清儒推尊汉儒,而攻击宋代理学家空疏解经,呼其学为( D ),以示与汉学区别。 理学 B 道学 C 考据学 D 宋学 .在儒学中,作为天人共通契合点的,是( A ) 德 B 道 C 君子 D 仁 .中国封建时代运用"外儒内法"的统治术是在( C )就开始的。 先秦 B 秦 C 西汉 C 东汉 ."阴阳"是一对中国古代哲学中范畴,含有丰富的辩证思想。在阴阳理论中,中国人是(A )为本的。 阴 B 阳 C 阴阳互动 D 阳胜于阴 .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能如此稳定地延续二千多年,与( B )的哲学思想渗入到社会各个阶层,是密切相关的。 天人合一 B 中庸 C 阴阳 D 无为 .《史记》中所记秦汉时期的游侠之士,多为( A ) 违法犯禁之徒 B 循规蹈矩之士 好学谦虚之人 D 仁慈善良之辈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剑文化中的灵异色彩不断增加,但剑文化内涵始终是( B )的象征。 仁义、忠诚 B 正义、正气 C 万物有灵 D 驱邪逐怪

中国传统文化

一、名词解释 新儒家: 新儒家是指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全盘西化的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一批学者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仍有价值,认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恒的价值,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特征是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合。鹅湖之会: 比喻具有开创性的辩论会。出处: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指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马车来比喻度众生的工具。大乘,是大的车乘之意。在佛教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 慎独: “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四谛: 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四谛即:(1)苦谛:指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烦恼。(2)集谛:集是集合、积聚、感招之意。集谛,指众生痛苦的根源。谓一切众生,由于贪、瞋、痴等造成种种业因,从而感招未来的生死烦恼之苦果。从根本上来说,众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即对于佛法真理、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正因为无明,众生才处于贪、瞋、痴、慢、疑、恶见等等烦恼之中,由此造下种种恶业;正因为造下种种恶业,又使得众生未来要遭受种种业报。这样反复自作自受,轮回不休。(3)灭谛:指痛苦的寂灭。灭尽三界烦恼业因以及生死轮回果报,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称为灭。(4)道谛:指通向寂灭的道路,主要指八正道。佛教认为,依照佛法去修行,就能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 涅磐: 涅槃为佛教教义,指佛教修习中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和最高理想境界,一般指破除烦恼后所证得的不死不灭,超越生死,永恒安乐的境界,是一种超越生死轮回之迷界而获得觉悟,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三章

第三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青岛广播电视大学邵艺 伦理道德作为社会生活秩序和自我人生规范的理性约束,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成分。中国各种文化中有“尚德”的传统。学习传统伦理道德,对于我们加强道德修养,充实自我心性,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和德性方面的保障,有积极的意义。 一、伦理道德的发展历程 1、先秦时代—伦理道德全面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全面产生。这个时期出现了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的儒家、以“礼”为最高道德准则的法家,以“义”为最高道德准则的“墨家”和以“道”为最高道德准则的道家。 孔子创立的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孔子“仁”的内涵是“仁者,爱人”。“仁”的基本原子是“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以管仲为代表的早期法家则把“礼、义、廉、耻”定为国之“四维”,礼是“四唯”之首,是社会对个体行为的约束和限制。 2、汉唐时代——中国传统伦理发展的成熟期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从建立到走向鼎盛的时期,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成熟阶段。 西汉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列为“五常之道”,把它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一起,从此,作为封建道德的核心内容,“三纲五常”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规范。 魏晋时期,魏晋玄学思潮出现。这一思潮以推崇老庄之学为旗帜,一方面反对“仁义礼教”,否定三纲五常;另一方面则推崇自然人性,倡导任其自为的人生观。 南北朝开始,佛学流行。它主张人生苦海无边,宣扬善恶因果,灵魂三世轮回等教义,主张过一种禁欲主义的人生。 唐代开儒学复兴之先河的是韩愈。韩愈主张恢复儒家的“道统”。他要求“文以载道”,要求世人遵循儒家学说代表的先王之道。他为宋明理学的出现开了思想先河。 3、宋明时期——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进一步完善时期 宋明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继圣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昌盛时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进一步完善阶段。它的标志就是宋明理学的创立。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一) 为了推进依法治教,切实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小学生的违法和犯罪现象,继续 深入开展我校法制宣传教育,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现结合我校教 育工作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紧紧围绕教育局提出的相关决定,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 结合,紧密联系教育改革,注重教育的实效,深入进行以宪法、基 本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校师生的宪法观 念和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学校依法办事和依法管理水平,增强青少 年学生的知法守法意识,积极开展依法治校,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实现教育事业的依法管理。 二、学习内容及要求: 主要学习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法律和道德教育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抓好《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 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交通安全条列》等法规教育。做到法制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条文灌输与形象教育相结合; 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思想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面上教育 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组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提 高学生学法的积极性。 三、教育对象 实施普法对象是: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重点对象是少年学生。 四、方法与步骤

1、坚持面授为主,组织自学为辅的教育方式。充分发挥校业余 党校、校业余团校、政教处等教育机构的宣传培训教育骨干作用, 层层培训普法骨干师资。利用课常主渠道作用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坚持使学校法制学习制度化、经常化。采用集中学习辅导和分散自 学相结合的方式抓好教职员工的普法工作。各类普法对象在组织面 授予的基础上均应进行合格考试。 2、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协同有关部门要注重搞好法制教育 宣传舆论工作。要通过发放法制宣传教育读本、召开教师会议、学 生班队活动、晨会课、《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宣传橱窗传展览、学校广播之声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工作。 3、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效果。要结合本校实际,把开展法制教育与"警校共建"、"家校共建"、"社区教育"、"以 案说教"等多种活动形式有机结合。 4、考试和考核:通过培训学习,每个阶段学法、用法情况进行 考试和考核,健全学法用法情况登记制度。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二) 一、内容: 第一讲绪论:2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学习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意义;同时了解该课程需要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安排等等。 二、主要教学内容 学习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目的和意义:文化的概念、分类及结构;学习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课的基 本内容;学习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安排等。 三、思考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挖掘开发这些宝贵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zhlzw.com中 华勵志网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

中国传统文化_答案

绪论 1 【单选题】(1分) 本讲当中解读文化的本义是( C ) A.载道化成 B.崇德重义 C.以人为本 2 【单选题】(1分) “文”与“化”二字对举,最早见于(A ) A.《周易.贲》 B.《周易.艮》 C.《周易.震》 3 【单选题】(1分) “文”不包括(D ) A.地文 B.天文 C.人文 D.物文 4 【单选题】(1分)

该讲当中重新解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 A ) A.“易”、“道” B.儒道互补 C.儒、释、道三家并列 5 【单选题】(1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阴阳对立观”在审美观念层面的表现是(C ) A.中庸之道 B.阴阳五行 C.中和为美 第一章 1 【多选题】(1分) “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ABC A.以人为尊 B.以仁为本 C.以民为贵 2 【多选题】(1分) 礼教的核心是:( ABCDE ) A.长幼有序 B.父子有亲

C.夫妇有别 D.君臣有义 E.朋友有信 3 【多选题】(1分) 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BCD ) A.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B.“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C.“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D.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4 【单选题】(1分)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 C ) A.天人感应 B.形式逻辑 C.天人合一 D.辩证逻辑 ———————————————— 答案是辛苦整理出来的 完整版课后答案需要支付5元/门 购买完整版答案联系QQ 2414817003 ————————————————

第八讲 中国历史区域文化

第八讲中国历史区域文化 一、中国古代人文地理学思想 中国古代“文化”一词起源很早,《周礼》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史记?货殖列传》: 关中:“膏壤沃野千里”、“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地重,重为邪。”“[孝]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辏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 三河:“夫三河在天下之中,……土地小狭,民人众,都国诸侯所聚会,故其俗纤俭习事。” 《汉书?地理志》:“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隋书?地理志》 《太平寰宇记》 明?王士性《广志绎》 二、区域文化的研究现状 通俗性读物的普及 表现为地域文化丛书的出版,如辽宁人民出版社的一套丛书基本上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区的划分,大致有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八闽文化、三秦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中州文化、江西文化、荆楚文化、台湾文化、两淮文化、徽州文化(形成较晚)、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 专业性的研究 时期:集中在文化区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如周振鹤对秦汉文化区的考察,卢云对汉晋文化地理的研究等。(周振鹤主编:《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卢云《汉晋文化地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地域:往往与研究者的籍贯或生活地区有关。如:张晓虹对陕西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张伟然对湖南、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湖南历史文化地理》、《湖北历史文化地理》)文化要素:大致涉及到语言、学术、宗教、风俗、人物,有的还涉及到了戏剧和音乐等文化要素。 三、文化区的考古学渊源 《禹贡》九州与龙山文化区系 四、典型文化区的形成与划分 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 (1)诸子的“百家争鸣”严谨、睿智地表现了区域文化中学术层面的不同风格;(2)《诗经》国风鲜明、生动地反映了区域文化中民间层面的不同风格如音乐、民俗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计划,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通过我们大家思想的碰撞,一定会激发出您写作的动力。还有,阁下能将此文档加入收藏或者转发出去,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学会做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加强自身修养外,还有建设未来中国新文化的任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为了推进依法治教,切实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小学生的违法和犯罪现象,继续深入开展我校法制宣传教育,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现结合我校教育工作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紧紧围绕教育局提出的相关决定,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

实践相结合,紧密联系教育改革,注重教育的实效,深入进行以宪法、基本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校师生的宪法观念和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学校依法办事和依法管理水平,增强青少年学生的知法守法意识,积极开展依法治校,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实现教育事业的依法管理。 二、学习内容及要求: 主要学习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法律和道德教育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抓好《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交通安全条列》等法规教育。做到法制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条文灌输与形象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思想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面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组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学法的积极性。 三、教育对象 实施普法对象是: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重点对象是少年学生。 四、方法与步骤 1、坚持面授为主,组织自学为辅的教育方式。充分发挥校业余党校、校业余团校、政教处等教育机构的宣传培训教育骨干作用,层层培训普法骨干师资。利用课常主渠道作用加强青少年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清明节是祭扫陵墓、缅怀故人的节日。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在这样一个年份里的清明时节,我们缅怀的除了故去的亲人,还有那些在抗日战争中为捍卫国家独立、民族尊严而英勇战斗、血洒疆场的民族英烈. 他们拼命的战斗难道不是为了祖国的明天,祖国的未来吗?红军战士长途跋涉,都在步步泥泞的路上走着,他们没有松懈过,一生都在拯救祖国,保卫祖国。没有他们,哪来如今的美好的家园,哪业如今 的富裕生活,他们是创使者,他们尊敬他们是理所当然的。多少年来,有多少人赞扬过他们,他们百折不挠,奉献生命,为了革命的斗争而光荣殉职,总之,一句话——他们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我热爱他们,我赞扬他们,我崇敬他们。他们为了革命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 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残暴折磨中,他们没有透露半点消息,宁愿死也要守住党的秘密,他们宁愿做光荣牺牲英雄,也不愿做苟且偷生的叛徒,这就是我们中国烈士的特点,我也因此对他们产生了无限的敬佩,无限的感慨,我也要因此而赞扬他们,他们是我们中国人民的感者, 他们是神圣的,没有人能取代他们。在我的眼里,他们是光明的象征,他们是战胜一切的力量。只要想着这些革命先烈,我就会觉得自己是多么的美好,在这个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我是多么的美满和幸福,而在那个艰苦的斗争社会中,哪有如此美好的生活。我要重的烈士们说:“伟大的革命先烈们,你们的斗争胜利了,我们青一代少年将再次继承你们努力 开辟下来的光辉道路,我们将要去建设祖国的明天,我会认真的学习,学好本领,长在后再继续工作——建设祖国,你们安歇吧!我会努力去做的,我敬爱的烈士们。我热爱烈士,热爱祖国,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自豪。我将永远的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中 国有辉煌的历史,有铁一般的热血男儿,有着那种致死不悔的精神,我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祖国的未业而奉献一切。我是革命烈士的后继者,我一生的求学难道不是为了这 个目的吗?作为身为中国人的我,去继承先烈的遗志是理所当然的。我真想像烈士那样,做到永垂不朽。我这个报效祖国的决心是无法动摇的。革命先烈们,你们看到了吗?在当前 这个繁荣昌盛的时候,我们青少年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你们高兴吗?在这清明之际, 献上一朵纯洁的白花,代表我的深深敬意,我向你们庄重宣誓:“我们不会辜负你们的厚望,将再度继承你们的事业,我将用自己满腔的热血,来好好的热爱祖国,发扬祖国的光辉传统,创造出另一个灿烂的明天。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期末复习考点及答案

xx 传统文化与社会期末复习考点及答案 1.古代中国人想象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答: 第一,自己所在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第二,天下的大地仿佛一个棋盘,或者像一个回字形,由中心向四周不断延伸;第三,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荒芜、越野蛮,文明的等级也越低。 2?什么是“ xX”五服”。 九州”就是在《尚书禹贡》中邹衍提出来的关于把天下分成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九个州的说法。“五服”即甸、侯、宾、要、荒,也是在《尚书禹贡》中提出来的。具体是说除了王”所在的洛阳一带“中心”以外,围绕着中心的“王畿”的,是方方正正的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以及遥远的荒服,这就是古代中国人想象中的一个类似于“回”字形的大地。 3 .为什么佛教的天下观没有对中国人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第一,古代中国的“国家”是中心明确、边界模糊的一个“文化概念”,而不是现代的国家的概念。第二,中国的文明史非常悠久,传统文化辉煌灿烂,只有出现另一种高度发达、可以与华夏文明相对抗的“文明”,才可能对中国的传统产生根本的影响。第三,佛教有三条理论与观念是中国文明不能兼容和接纳的,其中有一条就是“天下之中心在印度”。第四,后来,佛教中国化了,变成了“三教合一”中的一教,甚至屈服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与儒家学说。 4.西方传教士到中国后,中国人的天下观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答: 明代万历年间,利玛窦来到中国,向万历皇帝进献《坤舆万国全图》,这幅地图告

诉中国人—— 第一,在这幅地图中,人生活的世界不再是平面的(这针对了“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而是一个圆形的。 第二,世界非常大,而中国只居亚细亚十分之一,亚细亚又只居世界五分之一(这瓦解了“天下”的传统观念),中古并不是一个浩大无边的唯一大国,反而很小。 第三,古代中国的“天下”、“中国”、“四夷”的说法是不成立的,中国不一定是世界的中心,四夷则有可能是另一些文明国度,而在他们看来,中国可能是“四夷”。 第四,应该接受“东海西海,心同理同”的想法,承认世界各种文明是平等的、共通的,而且真的有一些超越民族、国家、疆域的普遍真理。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传统中华帝国作为天下中心,中国优于四夷的的预设就被渐渐打破。到了18 世纪中叶以后,中国人渐渐开始被迫接受一个痛苦的事实: xx 不再是世界的中心。 5.为什么古代xx 人特别重视葬礼。 简单地说,就是为了通过对死者的追悼仪式,维护活着的家庭、家族的秩序。 在这个仪式中,它包含和传递的文化信息非常丰富,在古代中国它不仅仅是与死者告别,而是给生者以暗示和教育的一种象征性仪式。从丧礼上的一些礼仪,就包含着构建中国古代社会伦理和政治的起点与基础,这里包含着: 关于家、家族、宗族的亲疏与差异的认识;其次这些亲疏与差异里又包含着并衍生出社会的等级和秩序,通过这种对死者的祭祀仪式,也把亲族的秩序制度化了;最后,这里的等级和秩序甚至规定了家族共同体乃至国家的基本机构。 6.“三亲”指的是什么 第一就是“宗亲”,就是自己同一祖先的亲人,以及他们的配偶,是最亲近的血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有信仰的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有信仰的 迄今见到的论点中,大多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为入世的世俗文化,缺乏超验的宗教神学,因此中国人也就没有信仰。如果说没有神学,笔者是认同的。就是道教也不能称为神学,因为他信仰的对象是生命,而不是高于生命的神。但不能就此就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信仰,这种信仰甚至也达致了宗教的高度。 信仰的核心是一方面信,另一方面仰。信,就意味着不怀疑,意味着笃信、坚信;仰,表面含义是用仰起得头来看,其内在实质是从内心的敬仰,而敬仰的本质是畏,即敬畏。一切的宗教,从根本上讲都是对本教中信仰对象的敬畏,因为,宗教起源于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人类的弱小、无助和畏惧。西方人认为宇宙有一个精神本质,这个精神本质就是人们信仰的对象。的确,中国人似乎把这个宇宙缩小化了,把人与自然看成了一体,自然地存在价值归根结底只是在于人,因此人所组成的社会就成了整个的宇宙了。于是,中国人自然也就不相信有什么超自然的神能拯救自己,解救人的力量也只能来源于人本身。孔子对神的认识是:“敬神如神在”、“子不语怪力乱神”。但并不能因此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信仰问题,只是他们信仰的不是超验的神,而是做人的道、理、法则和底线。这些道、理、法则、底线包括仁、义、礼、智、信、孝、慈、恕、和、耻

等。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人的社会存在,而为了社会存在的人不是做人的底线,就必须、必然地十分注重人格的修养,并十分注重人与畜生的区别。而要使人真正与畜生区别开来,就必须坚守底线,这些底就是中国人信仰的内容,敬畏的内容,不敢突破的内容。 是不是就此就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信仰属于浅层次的,是没有得到提升到终极意义上的水平呢?也不能,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把这些做人的底线法则神圣化、超验化了。他们认为,信奉并实践这些法则,守牢这些底线,人的灵魂、心灵就可以得到救赎,就可以庇荫后世,灵魂就可以大致永恒,就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幸福,似乎,这也就是人生的终极价值了,对此的关怀也就成了中级的关怀了。因此,这些法则和底线已经从做人行事的道理,升华成了超验的形上“原则”,成了神圣化的信奉对象了,也就成了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了。 在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的今天,应该说十分重要、非常迫切的事情是重塑中华民族的信仰,从这些传统的信仰里是不是可以借鉴到有益的内容呢?今天的许许多多的道德滑坡、价值混乱、人生迷茫、社会冲突等,能不能说是现代的许多人已经完全突破了这些做人底线呢?比这始终认为,作为人,信仰问题不解决,就难以真正地解决与动物(畜生)的本质区别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试题及答案

1.亨廷顿认为: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 A A. 正确 B. 错误 2.《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是明天的生产力”。A A. 正确 B. 错误 3.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与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A A. 正确 B. 错误 4.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ABCD) A. 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B. 民族精神是指文化精神中的优秀成分。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C. 文化精神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D. 民族精神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1.“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ABC A. 以人为尊 B. 以民为贵 C. 以仁为本 2.礼教的核心是:(ABCDE) A. 父子有亲 B. 君臣有义 C. 夫妇有别 D. 长幼有序 E. 朋友有信 3.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BCD) A. “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 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 C. “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D. 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 (A) A. 仁 B. 义 C. 礼 D. 知 2.颜渊问仁,子曰:(B) A. 仁者爱人 B. 克己复礼为仁 C. 仁者其言也讱 D.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可 谓仁矣 3.孔子关于仁的答案的共同之处,是强调 (D) A. 博学 B. 审问 C. 明辨 D. 自我修养 4.孔子关于仁的回答,正确的答案应该在 所有那些答案的(A)中寻找 A. 共性 B. 个性 5.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 (D) A. 天人感应 B. 形式逻辑 C. 辩证逻辑 D. 天人合一 6.天的涵义包括:(D) A. 神性义 B. 道德义 C. 自然义 D. 神性义道德义自然义 7.天人感应思想的提出者是:(D) A. 孔子 B. 老子 C. 孟子 D. 董仲舒 8.天人合一的涵义包括:(D)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B. 人与社会的和谐 C. 人的身心和谐 D. 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 9.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是:(C) A. 尽心 B. 慎独 C. 仁礼的统一 D. 穷理 10.荀子提出过:(B) A. 天人交相胜 B. 制天命而用之 C. 尽心、知性、知天 D. 不以人灭天 1.道家思想产生的职业渊源是(A) A. 史官 B. 祭司 C. 司马 D. 礼官 2.以下说法可以概括道家宗旨的是 (B) A. 和静清寂 B. 清虚卑弱 C. 仁义礼智 D. 恭宽敏惠 3.老子对于鬼神的看法是(C) A. 祭神如神在 B. 未知生,焉知死 C. 无神论 D. 怀疑论 4.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水具有多种 品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水的品德的是 (B ) A. 善利万物而不争 B. 推己及人 C. 居善地 D. 处众人之所恶 5.下文可以体现老子节俭思想的是 (A) A. 治人事天莫若啬 B. 圣人无常心 C. 上善若水 D. 物壮则老 6.关于《道德经》所讲内容,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ABC ) A. 《道德经》是一部讲战争用兵的书 B. 《道德经》是一部讲治国管理的书 C. 《道德经》是一部讲哲学智慧的书 D. 《道德经》是一部最早的散文集 7.在《道德经》中,对于“反”的理解正 确的是(ABD ) 的 是 观 当 灭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秋节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延续到今天,处处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版画、雕塑、木刻、染织、虎头鞋、麦草画、烙画、唐三彩、面人;有古老的民间艺术,如:戏剧、评书、皮影、国画、刺绣、风筝、园林建筑、服装饰品、;还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春节贴春联、元宵闹花灯、端午赛龙舟、中秋吃月饼、土家族的“走婚”、傣族的“泼水节”。在我国有好多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其中最为隆重的是春节和中秋节了,最有纪念意义的是端午节。春节,这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都过春节,不管离开家多远,不管走到那里,春节这一天都要赶回妈妈身边。为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早早地打扫家、贴窗花、买年货、贴对联、放鞭炮、穿新衣、吃饺子、辞旧迎新、为新的一年键健康康,一帆风顺。 中秋节,是个团圆节。人们经过春种、夏播后,到了秋收。这个季节,秋高气爽、五谷丰登、瓜果飘香、人们劳作了一年,丰收在望。所以家家户户做月饼、吃月饼、赏月饼、象征着一年团团圆圆。

另外,端午节是为纪念一位爱国诗人----屈原而流传下来的。诗人屈原不满当时政府被贬到楚江一带,诗人感到前途暗淡,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而死。当地人民为纪念他,在每年的这一天,包粽字、吃粽子,还有的地方举行赛龙舟的活动。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中国丰富多采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的东西是祖国的瑰宝,是需要我们代 代相传,一直传承下去。 中国传统文化——端阳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又可以叫端阳节,传说那天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抱石投江的日子。那天爱国诗人屈原听到自己的国家快要灭亡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抱起一块石头, 纵身跳入江河里。 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每到端午节时,大家就划着船把饭投进江里,可是后来他们发现投入江里的米饭全被鱼吃了。于是,人们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把米放在一种长长的叶子里包成四个角的形状,鱼见了以为是菱角,因为菱角有尖尖的刺,鱼就不敢再吃了。

中国传统文化期末考试试卷A卷

广东省冶金技工学校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中国传统文化》 期末考试试卷A卷 一、填空题(10分) 1、我国一第部诗歌总集是《____》,共收诗____首。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后人合称为“四书”。 3、粤菜主要覆盖于__________流域,闽、桂也都受其影响 4、元宵节主要活动有____________、舞狮、踩高跷、 ____________、吃元宵。 5、汉族传统,男子二十要举行_________礼,女子十五要举行 _________礼。 6、汉族婚礼中的六礼包括_______、问名、________、________ 、 请期、亲迎 7、诗文中的四君子是梅、兰、竹、菊四种植物 8、古代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通过殿试的进士第一名称为状 元。 9、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是以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以 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二者合称“” 10、汉字是世界上古老而典型的表意文字,它的主要构造方法 为象形、、、。 二、单项选择(20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文化产品的是() A.生产工 具B.生活器具 C.运输工具D.典籍 2、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毁灭了。其重要原因是() A.与地理条件有关 B.与气候条件有关 C.与社会条件有关 D.与生活 条件有关 3、中国文化的源泉是() A.三代文化 B.先秦文化 C.秦汉文化 D.唐宋文化

4、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 A.仁、义、礼 B.孝、悌、忠 C.礼、智、信 D.恭、敬、诚5、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是() A.会亲 友 B.家族饮宴 C.祭祖扫 墓 D. 散祭神 6、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中,提出“中庸”这一价值原则的是( ) A.老子 B.庄子 C.墨子 D.孔子 7、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主导思想是()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8、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 A.郑国的礼乐文明 B.齐国的礼乐文明 C.晋国的礼乐 文明 D.鲁国的礼乐文明9、下列属于道家的观点的是()。 A.仁者,人也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无为而无不为 D.修身,治国,平天下 10、漏壶是我国古代用来计量()的工具。 A.时间 B.长度C.重量 D.体积 11、“天人合一”的专有名称是由宋代的()提出的。 A.张载 B.朱熹C.陆九渊D.程颢 1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 而取义者也”,这是()说的。 A.孔子 B.孟子C.庄子 D.老子 13、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是()。 A.天台宗B.净土宗C.禅宗 D.华严宗 14、.《诗经》的传统分类是() A. 南、风、雅 B. 风、雅、颂 C. 雅、颂、南 D. 颂、南、风 15、《史记?孔子世家》关于《诗经》编订所持的说法是 A.采诗说 B.作诗说 C.删诗说4献诗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